电气信息专业

2024-05-27

电气信息专业(精选12篇)

电气信息专业 篇1

1. 引言

在当前高等学校工科学生的工程教育过程中, 两个不断增长的需求之间存在着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一方面, 工科生在取得学位前需要能够熟练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 年轻的工程师必须具备更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系统的专业技能, 使他们能在工程应用和实际生产中发扬团队精神并发挥个人作用。[1]然而, 我国传统工科教育中存在重视理论教学, 轻视实际应用的问题, 过度强调知识学习过程, 对专业技能和学生素质重视不够。

受到传统工科教育模式的影响, 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实验课程往往是为了验证相关理论知识的内容。整个教学过程均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教师的计划, 学习相关的实验技术和手段。这使得学生的理论应用水平和实际创新能力难以提高。为了使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学生更适应未来社会的快速发展, 该专业的工程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为解决以上问题, 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工科学生必须建立起新的工程教学教育模式。近年来, 欧美等教育发达国家倡导CDIO工程教育模式。CDIO包括产品构思、产品设计、项目实施和项目操作四个过程。[2]为了提高工科生在基本技能和实际运用中的创造性意识, 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先进的CDIO教育理念, 探讨了CDIO在电气信息类专业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2. CDIO教育模式

作为高等学校本科工程教育的最新成果, CDIO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等四所高等学校经过几年的探索提出的对工程教学教育模式进行改进的新型教育理念。电气工程师可以根据CDIO模式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电力行业中的实际问题。CDIO是一种新的工程教学教育模式, 它以新产品开发的整个过程为依据, 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和实践, 了解专业课程之间的本质联系, 掌握实际工程应用的原理和技能。[3]CDIO主要培养工科生的学习、实践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 多人合作研发和成员沟通水平也是CDIO的教育内容。在整个过程中, 老师只进行项目工作协调和技术指点, 通过CDIO模式激励学生的研习乐趣, 提高创新实力。CDIO的教学模式契合欧美发达国家对工科教育的要求, 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框架和教育思想, 并已成为一个普遍的国际工程教育模式。

高等学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工科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现代电气工程师, 能够参与工程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和操作的各个阶段。[4]构思阶段包括客户需求、相关技术、法规、企业战略和商业计划。设计阶段的重点是创新的设计内容, 包括项目计划、项目图纸和具体实现方法。实施阶段是指设计到产品的转换, 包括硬件设计、软件编码、系统测试和产品验证。实施阶段, 为产品或系统提供预期价值, 包括系统维护、产品升级、可循环利用和产品报废等。通过采用主动和体验式的学习方法, 参与CDIO训练的工科生具有更好的职业发展能力和自我价值的认知, 且具有批判意识。CDIO训练还能够吸引和激励工科生, 使工科生具备创造力和领导力, 并具有成就感。工科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CDIO训练, 更适合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事业上可以获得长足的发展。另一方面, 了解CDIO工程教学教育的企业更愿意雇佣那些具有CDIO训练背景的工科毕业生。

3. CDIO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电气信息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要求和目标, 建立了CDIO实践教学框架, 主要包括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包括课程实验和设计。课程实验贯穿于整个学期, 与课程的理论学习相结合。短期的课程设计是为了评估整个课程的掌握情况。第一环节重点强调对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二环节是科研训练。通过科研项目的训练, 学生的电路分析和系统设计能力大大提高。第二环节是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第三环节包括在电气相关企业的工程实践和论文设计。重点锻炼工科生在工程实际和创造性等方面的能力。另外, 在教学实践的改革中, 可结合“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 积极地指导工科生申报校级、省级或者国家级相关的研究项目。项目坚持以学生为主导地位, 教师通过实施过程中的监督和指导确保项目的最终完成, 鼓励学生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合理安排时间, 勤于总结, 发表研究论文并申请专利。

在详细的实行过程当中, 首先, 按照学校实验室的具体情况, 进行管理体系以及运行制度的深入完善和改进, 增强专业课程研究中心的建设。开放硬件实验室, 并配备相应的软件支持, 如Matlab、Or CAD、Protel以及CCS等, 作为学生参加各种课程实验和设计以及创新活动的重要场所;其次, 根据不同的科学研究方向, 各教师均应建立专门的研究室, 同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融入到教师的研究方向中, 还可以成立不同的研究小组。这些研究室主要用来帮助工科学生参与到实际的项目组中进行科学研究。教师则主要负责指定具体的科研方向和研究任务的分工, 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点, 从而提高工科学生的科研创造能力和研发水平;再次, 带领学生去电气相关部门进行参观和实习, 聘请专业人士来校讲座, 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各种级别的电子设计大赛等, 创建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和理论创新的平台;最后, 开展校企联合培养项目, 学生可以到相关电气企业实习, 从而在实习过程中了解项目开发过程和做事方法,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并培养深层次的团队合作精神, 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 结论

本文以CDIO实践教育体系为基础, 对高等学校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工程教育改革进行了研究。通过不断地探索, 该教学体系不断完善, 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整体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就业形势明显好转。总之, CDIO工程教学模式在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方面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满足了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探寻中国工程教育改革之路——“新形势下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层论坛纪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 (06) :43—47.

[2]顾佩华, 沈民奋, 李升平.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 (01) :12—20.

[3]Ian Yellowley, Peihua Gu.Design Directed Engineering Education[J].Proceedings of the Canadian Enginneering Educatiao Association, 2011 (09) .

[4]陶勇芳, 商存慧.CDIO大纲对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11) :81—83.

电气信息专业 篇2

姓名:向悦 学号:1005076038 专业:电气信息类 指导老师:储忠

完成时间:2012.5.10

摘要

目前,我们已经迚入合肥学院电子系电气信息类大专业学习两年了,我们学院共有三个专业——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自动化、通信工程。大部分同学都对自己即将要选择学的专业感到迷惑。上过专业导论课后,再加上上网查专业相关的资料,我有所总结,写下本文将分别简单的介绍这三个专业。介绍包括这三个专业的内容、就业方向及其环境、专业发展前景。简单通俗,易于理解。关键词: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自动化;通信工程;展望

简介

一、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专业简介

1、专业内容介绍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是隶属于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控制、计算机技术等方面较宽广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学生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主干学科: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拖动与控制、计算机技术、信号与系统、控制理论等。

电气工程一般分为:电力系统和应用电子也就是电力电子

2、就业方向及环境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就业面宽、适应性强。该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电力行业就业,可从事电力设计、建设、调试、生产、运行、市场运 营、科技开发和技术培训等工作,也可从事其他行业中的电气技术工作。

主要就业单位有电力公司、电力设计院、电力规划院、电力建设部门、电力生产单位、电气工程研究开发公司和研究院以及具有电气相关专业的院校。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工作。

3、展望

“智能电网”

以前的变电站存在三个问题,一、一次设备的可靠性不高,无法完全满足“无人化”的运行要求。如有的隔离开关在操作时存在不能进程控制的问题。

二、自动化系统存在信息无法在线共享,设备乊间不具备互操作性,系统可扩展性差。

三、一次设备状态的确认必须依靠人工干预。

无人值守智能变电站有以下优点:电子式互感器的应用,电子式互感器绝缘性好,抗干扰能力强,动态范围大,接口方便,通信能力强。利用电子式互感器输出的数字信号使用现场总线技术取代大量的二次电缆线,可以简化系统结构,实现真正意义的信息共享。

全站自动化在线监测的应用。通过设置一个能实现集控中心的进程监控和操作,稳定性好,可靠性好的自动化监控系统实现传输系统不具备的优势,设备乊间直接通信无障碍,变电站各种功能可共享的信息平台,避免了设备的重复设置。

智能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为满足智能变站无人值班的要求,采用智能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方案将站用交流电源,直流电源,通信直流电源统一设计、集控、生产调试、服务,幵将各电源智能监测设备通过网络通信接入一体化电源系统迚行分散数据采集、控制和集中集控管理,进程可查看电源参数,实现交直流电源的状态检修和智能化管理,减少日常巡视和维护工作量。

二、自动化专业简介

1、专业内容介绍

自动化专业主要研究的是自动控制的原理和方法,自动化单元技术和集成技 术及其在各类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它以自动与通信技术为主要工具,面向工业生 产过程自动控制及各行业、各部门的自动化。它具有“控(制)管(理)结合,强(电)弱(电)幵重,软(件)硬(件)兼施”鲜明的特点,是理、工、文、管多学科交叉的宽口径工科专业。本专业培养的学生要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仪表、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与 应用和网络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在运 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 机技术、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 行、科技开发及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干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 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过程工程基础、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电力电子技 术、自动控制理论、信号与系统分析、过程检测及仪表、运筹学、计算机 仿真、计算机网络、过程控制、运动控制、系统辨识基础、计算机控制系 统、系统工程导论、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自动化概论、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计。

2、就业方向及环境

本专业是一门适应性强、应用面广的工程技术学科。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基础扎实、自动控制技术知识系统深入、计算机应用能力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所以学生在毕业后都能从事自动控制、自动化、信号与数据 处理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技术工作。就业领域也非常的宽广,比如高科技公司、科研院所、设计单位、大专院校、金融系统、通信系统、税 务、外贸、工商、铁路、民航、海关、工矿企业及政府和科技部门等。历年来,本专业的毕业生的供求比例一直都保持在 1∶10 左右,近年就业去向主要是在系统集成、计算机软件硬件开发和通信等领域。主要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工 作。

3、展望

自动化在智能建筑,智能交通系统,社会与经济学控制等领域的应用。

三、通信工程专业简介 1.、专业内容介绍

通信工程专业是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幵极具活力的一个领域,尤其是数字移动通信、光纤通信、Internet 网络通信使人们在传递信息和获得信 息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便捷程度。通信工程具有极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是人才严重短缺的专业乊一。本专业学习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 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 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毕业后可从事无线通信、电视、大规模集成电路、智能仪器及应用电子技术领域的研究,设计和通信工程的研究、设计、技术引迚和技术开发工作。近年来的毕业生集中在通信系统、高科技开发公司、科研院所、设计单位、金融系统、民航、铁路及政府和大专院校等。本专业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跟踪前沿、注重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开拓创新精神,能够在电子信息技术、通信与通信技术、通信与 系统和通信网络等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运营、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

2、就业方向及环境

通信技术研发人员

职业通路:研发员→研发工程师→高层市场或管理人员

人才行情:前几年通信行业处在春天,研发领域提供了很多高薪职位,即使是今天,像华为、中兴、UT 斯达康等知名企业的研发岗位的待遇还是非常有竞争力的。但这样的公司和岗位相对我们每年不断增加的本专业毕业生来说,太少了。技术转市场(管理)是很多研发人员的归宿。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能力的下降,加乊企业在研发部门职位设计的瓶颈,另外也是拥有强大技术基础的“底气“,工程师们在选择做一段时间技术支持、客户服务和技术部门的管理(技术出身对这种管理的优势非常明显:在这种技术含量 那么高的部门,谁会服一个连电路图都看不懂的领导?)通信产品销售人员

职业通路:销售助理→销售工程师→销售(市场)经理

人才行情:需求大,对专业功底要求不是特别深,适合一般本科生从事。最重要的是,职业发展空间足够大,实在不行的话还可以转行去别的行业继续做销售。

3、展望

移动互联网及业务应用研发。

3G背景下移动互联网应用将成为信息服务产业重头。3G环境下移动通信带宽的大幅提高以及移动终端功能的逐步加强,将为单一的语音服务和传统移动增值服务向多元化的移动商务活动、互动交流和多媒体服务升级奠定了基础。手机多功能信息化,由技术发展以及用户对手机由通讯终端向信息终端转变的需求所驱动,手机功能从简单的打电话逐步向多功能信息化演变。手机多功能信息化给移动互联网应用行业提供了硬件支持和市场需求。

核心路由交换机:核心路由交换机服务于以业务为核心的网络架构。广泛适用于局域网、城域网、园区网络和数据中心核心、汇聚节点,帮助企业构建面向应用的网络平台。

物联网: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将各种信息传感器设备通过互联网把物品与物品结合起来而形成的巨大网络。其中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和扩展,其核心和基础依然是互联网。第二,其用户端不仅仅是个人,还包括任何物品。

物联网的行业特性主要体现在其应用领域内,目前绿色农业,工业监控,公共安全,城市管理,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和环境监测等各个领域具有物联网应用的尝试,某些行业已经积累了一些成功的案例。

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供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支持,世界各国都在关注物联网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正在展开研究。物联网将会成为中国未来的发展重点。如果物联网时代来临,人们的日常生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型无线接入技术:无线接入系统的发展在通信业的竞争发展中无线接入技术是发展速度最快、最有市场前景的一种接入网技术,它是对现存有线电话网络的有益补充。

结束语

电气信息专业 篇3

一、CAD制图、机械制图、电气制图的课程描述

1.机械制图描述及其重要性

根据投影原理、国家标准及有关规定,表示工程对象,并有必要的技术说明的“图”,称为“图样”。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无论机械制造、电气工程、建筑工程或仪器设备,都是根据图样进行制造和施工的。设计者通过图样了解机器设备的结构和性能,进行操作、维修和保养。因此,图样是工程界通用的“技术语言”。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作为生产、管理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学会并掌握这种语言,具备识读和绘制工程图样基本能力。

机械制图是研究“机械图样”的一门课程,是学习识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的原理和方法的技术基础课。

2.电气制图描述及其教学内容

电气制图是对电气技术领域中各种图的总称,主要用来表达电气系统、装置或设备的功能、用途、原理、装接和使用等信息。

主要教学内容有:

(1)图形符号、文字符号、项目代号的基本知识;

(2)电气制图的一般规则、电气图的基本表示方法和连接线的基本表示方法。

3.CAD制图在制图领域的发展前程

(1)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给CAD制图带来了更广泛的应用,CAD制图可实现精准的建模需求,更有效地画出三维立体图。

(2)CAD技术发展,画图员可实现无纸化制图,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此外CAD绘图有降低劳动强度、保持图面清洁、绘图精度提高、资料保管方便等优势。

二、结合机械制图、电气制图和CAD软件的教课模式

1.课程安排和教学定位

进行CAD教学时,教师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通过CAD课程的学习,学生们能够绘制到何种难度的图纸,是简单的二维平面图,还是复杂的三维立体图。我通过教学发现机械加工类专业的学生对机械零件图感兴趣、建筑学专业对建筑效果图感兴趣、土木工程专业对施工图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专业来选择教学内容。

机械制图是中等职业技术院校机械、电气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科,它是工程界进行设计思想、技术交流的共同语言。先让学生学会这个共同语言是学习CAD的关键所在,所以安排课程时我先安排机械制图课程,再通过实习的形式进行CAD软件的讲解。

2.教学目标与课时分配

授课时采用了理论课程与实习课程相结合的形式,一年级上半学期理论课程比实际课程多一倍,机械制图主要讲解三视图、轴测图的基本知识、组合体的识图等,教学重点是识图与绘图,教学难度以基本知识为主避开了专业性较强的例题和练习题。CAD课程通过实习的形式进行授课,前两个月没开实习课,等学生有了一定的机械制图基础之后再让学生了解CAD软件,讲课以几何画法为主,让学生认识更简便的画图方式。

三、教学方法与实际教学过程

1.电气专业以往的教学模式

很多学校的电气专业都采用分段式授课模式:先讲机械制图、电气制图,再讲CAD,这些课程分开讲,按各自方向讲解、各自理解接受,这种教学模式特点是,分别学习各自理论较多,对各自主要命令及功能掌握较多,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理论和实习没有融合在一起,理论课一直讲到底,大部分的学生在机械制图课还没有结束时就失去了学习兴趣。學CAD时也会出现学生忘掉大多机械制图图标等问题。

2.对口中职类电气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

为了减少遗忘对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我采用了融合式教学模式,把理论内容较多的机械制图跟实践性较强的CAD制图融合在一年级的教学中。教学时先讲简单的机械制图理论知识,再做画板绘图练习,从让中学生认识到画板制图的优缺点,对以后的CAD制图进行铺垫。

机械制图的教学难度和内容局限在最基本的教学单元中,中职类电气专业的学生因为制图课时有限,无法一一讲解所有的机械制图内容,我讲课时对机械制图课程进行了删减,从教学计划中删掉学生较难理解的“常用几件及结构”“零件图的试图与绘制”“装配图的试图与绘制”“零部件测绘”等内容。

机械制图、电气制图、CAD制图的联合授课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得到了较好的效果,理论和电脑操作相结合减少了学生的厌学率。讲CAD时学生忘掉机械制图理论的现象也得到了明显的控制。

参考文献:

[1]姜毅平.《CAD》与《机械制图》课程的有机融合.

[2]钱克强.机械制图.高等教育出版社.

[3]孙坚.机械与电气识图.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作者单位 吉林省延吉市国际合作技术学校)

电气信息类专业通识教育内容探讨 篇4

我国2015年教育部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共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个学科门类。每个门类下设若干个二级类, 其中工学门类包括电气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等31个二级类。在2012年以前的分类中,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均属电气信息类。电气信息类专业绝大部分教材或是专门介绍强电知识, 或是专门介绍弱电知识, 或是专门介绍某种技术, 大多为“专精”知识, 而非“博通”知识。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 电气、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无处不在。现代人享受着它们带来的各种便利, 但绝大多数人对这些技术发展的历史缺乏系统的了解。本文以电磁学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历史为例, 探讨了电气信息类专业通识教育内容的选取依据。

一、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电气信息类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电磁学理论作支撑, 而现有教材甚少介绍它们的起源。人类对电的认识始于3000年前希腊人记载的一种神秘现象, 即琥珀被布摩擦后便可使头发竖起, 也可吸起轻的羽绒和麦屑, 这就是静电现象。对磁的认识要追溯到约2600年前希腊人发现的一种能够吸引含有铁质石屑的石头, 即“磁铁”。静电及磁力跟其他很多自然现象一样, 但是当时人们无法解释其基本原理。以亚里士多德为首的希腊学者崇尚用哲学的理性推论来解释这些现象, 轻视实践, 故对自然科学的探讨始终徘徊在知识的门外。后来天主教兴起, 教会对自然科学的探讨严格地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 以致在接下来的2000多年里, 人类对电及磁的认识相比古希腊时代并没有多少进步。在古代中国同样如此。公元前220年, 古人第一次发现了磁石的方向性, 即“司南”。古人虽然在指南针的制造技术上有所贡献, 但1000多年来对磁的原理的研究基本上无人问津。古代中国的儒家治学态度跟亚里士多德的理性推论很相似, 社会上的有才之士把精力和时间都花在了科举求仕、吟诗作对上, 甚少关注自然科学。是什么促使了电与磁理论的发展呢?15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 西方社会出现了“文艺复兴”, 这是一场解放思想的杜会革命, 最重要的是发展了一种新的方法———科学方法。“科学”在当时是指研究方法。用科学方法研究自然现象时, 首先要观察自然界中的现象, 然后演变成一个假说, 再用实验证明该假说能否成立, 而且实验条件和实验结果应具有可重复性。这种方法和亚里士多德的理性推论大不相同。电和磁现象神秘又复杂, 在研究过程中很容易渗入玄虚的伪科学, 但是借助于科学方法, 西方国家的电磁科学与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中国虽有“格物致知”理论, 和西方的科学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处, 但在实践中并没有贯彻执行, 这也阻碍了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在通识教育中, 学生若能全面地了解这些内容, 有助于他们解决实际的科研问题, 并坚持唯物论的观点。

二、科学家的楷模作用

从伏特1800年发明电池到1888年赫兹发现无线电波, 无数科学家在电磁理论和实验上都做出了贡献, 更有法拉第和麦克斯韦这种奇才, 承先启后, 奠定了整个电磁学的科学基础, 使得各种电磁技术难题的解决有了理论依据。伟大的科学家如何取得令人叹服的研究结果值得我们深思。以法拉第为例, 他生于伦敦的一个贫苦家庭, 年少时便对当时比较尖端的电、磁及化学等科学感兴趣。1821年, 法拉第在英国皇家研究院通过一个简单而充满创意的实验, 第一次向人们直接展示了电的能量可以转化成动能。当法拉第把实验结果发表后, 皇家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戴维对他甚是不满, 因为法拉第认为戴维没有介入实验, 对论文没有贡献, 所以没有把他列为论文的作者。这也导致了戴维与法拉第的隔阂, 以后十年中他都没让法拉第再涉足电与动能的实验。法拉第趁机做了电化学研究, 建立了电池和电镀等应用化学理论, 还发现了“苯环”。戴维逝世后, 法拉第成了皇家研究院的主持人, 又开始研究电磁和动能。1831年, 法拉第通过实验验证了动能也可以转化成电能。法拉第不懂数学, 但直觉超凡, 勤奋刻苦, 实验能力无人能及, 一生做了将近600个实验, 大多数是失败的, 但在实验中却发现了电磁感应、抗磁性、顺磁性、磁光效应等重要现象。法拉第一生从未申请过专利权, 他所发现的一切知识都为人类共同拥有。他的名言是“工作, 完成, 发表”, 完全体现了科学研究者的精神。他热衷于教育, 尤其对青少年更是关怀。他每年为皇家研究院圣诞节演讲的讲词被《大英百科全书》列为历史上最可读的文章系列之一。与法拉第相比, 麦克斯韦1831年出生在苏格兰一个显耀的家族, 是个数学天才, 善于用数学语言来简洁精确地描述和解释自然现象。麦克斯韦28岁就到顶尖的剑桥大学当了助教, 在全心投入电磁研究之前, 已在控制理论、统计力学、热力学和光学物理等方面具有独特见解, 甚至印出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1862年, 英国皇家学院委托31岁的麦克斯韦把电磁学里各种单位统一起来。当时, 法拉第对麦克斯韦寄予厚望, 希望他用超凡的数学能力和对自然现象深刻的认识, 把电磁学发扬光大。麦克斯韦综合了法拉第、安培、高斯、汤姆生 (克耳文爵士) 等科学家的想法, 苦研多年后, 于1873年发表了《Treatise on Electricity and Magnetism》, 用4个微分方程式 (原有20个方程, 后由黑维塞简化成4个) 概括了所有的电和磁现象, 这是19世纪科学发展的登峰之作。更为震撼的是, 这些方程式的答案中预测了一种电磁波的存在, 而且这种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计算出来竟是光速。法拉第的直觉———光是一种电磁波因此得到证明。1888年, 赫兹验证了麦克斯韦电磁波的存在。电气信息类专业本科生应以这些伟大的电磁科学家为榜样, 学习他们深厚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质, 开发、挖掘自身的潜质与精神气质, 这也是通识教育的终极追求。

三、新工业发展的启迪作用

早期电磁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促成了一些新工业, 如电报、电话、无线电报、电灯与电气化等的出现。了解这些新工业的发展历程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 还能引导他们全面分析问题, 树立恰当的人生目标。以电报技术为例, 推动电报诞生的有两位主要人物, 一位是美国的摩斯, 另一位是英国的柯克。摩斯的方法全球通用, 创造了第一个以电为基础的新工业。1832年, 绘画专业的四十一岁的摩斯偶尔听说欧洲有人正在研究以电流来进行通讯, 于是他便很快研制了一架简陋的电报机, 并精心策划了专利申请, 同时还组成了团队共同研发新技术。摩斯带着他的发明到各地示范, 寻求投资者, 结果虽获好评, 但技术太新, 难以为大众所接受。摩斯的执着最终换来了由华盛顿到巴尔的摩两个城市间电报通讯示范工程的成功, 这也成为电报发展的转折点。随后摩斯与肯道注册成立了公司, 集资建造从纽约通往美国东部各大城市的电报系统;摩斯又接受了肯道的建议, 将他的专利同时授权给多家公司, 让他们在全美各地发展电报, 他坐收授权费。从1844年开始, 很多公司投入了电报行业, 但大多数并不理会摩斯的专利, 而拿了专利权限的公司也以各种理由不缴费用。摩斯在1849年控告这些公司侵权, 而这些公司也联合起来挑战摩斯专利权的合法性。他们指出摩斯的很多技术是抄袭他人的发明。1854年, 法院裁定摩斯是电报的发明人, 判决书中声明摩斯虽采用了一些他人的知识, 但他是第一个把这些知识整合在一起、成功应用到通讯技术上的人。这个判决奠定了摩斯在历史上的地位, 也带给了他财富。1865年, 世界上20个国家一起开会成立了国际电信联盟, 来统一规范全世界电报的应用和技术。这也是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的技术组织。

从1844年摩斯第一次示范华盛顿到巴尔的摩的通讯, 到1865年第二条大西洋电缆开始服务, 短短21年间, 电报覆盖了全世界。电报不仅为人类通讯的需求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 同时也推动了一波又一波的技术革新, 一直延伸到今天。在电报发展的过程中摩斯的坚持, 专利权的纷争, 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新行业的衍生等都能够给学生很多人生启迪。

四、结语

电气信息专业 篇5

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 蒋德琦

【摘 要】本论文探讨了电气信息专业在当今社会影响下的教学管理研究,就对学生如何在学校就进行对应教学和班级管理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讨论,对本校的教学管理进行一点建议和展望。一方面,用人单位要求它能提供直接可用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把“是否具有团队精神”作为人员使用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中职教育;订单式;管理模式

随着时代的进步,企业人才流失,学校的产学研结合推广,都体现出了当今对员工的教育和培养方式的转变,而如何更好的对其进行培养,就成为了今时今日的话题,也就是本文的研究方向,对于许多企业的用工荒、人才流失率大,员工对企业的不认同,大多数企业不得不在招收员工方面加大自己的筹码,同时也使得企业的招收流程出现了很多的可变因素。同时在中职学校这样面向社会,立足企业的学校,如何让学生很快的适应社会,找准自己的目标,在企业中定位准确,也是大家急于探索的研究内容。

目前,从长三角到珠三角全面的用工荒,除开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外,也存在市场合格员工的有效供应不足的现实背景。一个刚迈出校门的学生,工作技能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合格,但是工作习惯,对企业管理的适应能力却是需要一个漫长的培训以及适应过程。让企业在用工方面,能寻找到更适合企业化生产、运营的人才,则是本次研究的电气信息专业的迫切需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它受过良好职业技术培训的劳动者。教育同产业的结合愈来愈密切,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国家,都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振兴经济、增强国力的战略选择。这是因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增强,需要拥有大量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国际经济竞争的核心,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

对于电气信息专业的学生在以后出去上班工作还有提升自我上升空间方面,都需要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给予很大的帮助和改变。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零距离转化,让学生从校园迈入企业后的适应力极大提升,为企业培养更多具备极强企业适应能力的合格员工,将是本次研究的.意义所在。

就我校而言,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还有现行用工的需求,我们将电气信息专业学生分成最适合其当前就业和发展的四个方向:电子类、制冷类、电控类和智能家居类。这个几个方向都能很好的囊括电气的大方向,同时面对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又能很好的去改变,同时在其自身发展空间上也能有比较对口的前景,都能向现今最流行的电子工程师和维修电工进行靠拢,同时多方面的学习也能让更多的学生更好的认识和适应社会的工作方式。在实践中,我专业和多个对口企业进行校企实训基地的对接,在学校进行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后就进入企业进行实际操作,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又带回学校进行理论学习和探讨,这样就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其相关的知识。

现阶段,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已进入模式转换的关键时期,转换的基本方向就是以就业为主体导向,不仅要彻底打破以抽象的理论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学科化教学模式,还要打破学习与工作二元割裂的状况,走工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路子。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从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模式改革到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等方方面面,这个工程要能有序,有效地推进,既需要全面考虑教学体系的各个方面,也需要整合社会各方面的改革力量。我专业也很好的实现了这方面的转变。全部专业教师都符合“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同时在企业也聘请了多个技能能手担当技术顾问。

同时,“订单式”的崛起也让更多的专业看到了一个希望,通过“订单式”的研究发现在教学后期能更好的让学生融入企业。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未来也可以形成了完整的体系,针对基础教育的类型,针对高等教育的类型,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职业培训需求,建立了灵活开放、层次分明和针对性强的各类各级职业教育体系,充分发挥了沟通初级教育、高等教育和企业人才培养的桥梁和纽带的重要作用。

在教学管理中,老师有意识的引进该机构针设定的员工手册。公司类型尽量多样化,外资的,合资的,内资的。让学生找出哪几条是要求纪律的,哪几条是要求劳动的,哪几条是要求清洁卫生的,哪几条是要求个人行为习惯的,哪几条是要求品德的等等。并引导学生把各公司的员工手册与中学生行为规范进行对比分析。利用班会课,班主任以收集的就业学生的实际案例一一解读《员工手册》和《中学生行为规范》,老师的纪律教育,劳动教育,清洁卫生教育等德育教育不再空洞,不再是大道理,逐渐使学生明白,自己的就业希望,自己的工作稳定,自己未来的发展有多高,都跟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密不可分,把遵守《中学生行为规范》从“老师要”变为“学生自觉的行为”。把德育工作与学生的未来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培养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等适应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合格中职毕业生,提高学生企业综合适应能力。

当然,在研究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在学校中,无论是学生学习的内容还是学生接触的环境,都以某一个企业为蓝图进行创造,这样就使得学生在学校中无法了解除了本企业外的其他企业,从进入“订单式”班级就只为培养成本企业所需要的对口人才,而忽略了学生本身的可塑性,这些也就使得学生常常会有抵触心理,同时离开本企业的学生也无法找到和自己所学完全匹配的其他企业,让学生会有一种找不到目标的感觉。

建议是将电气信息专业分区域教学,同时在“订单式”招生计划中将企业特性做一个展示,让学生在选择时有一个清晰地认识,这样在学生进入班级后也能很好的学习和完善自己认为对企业有需要的技能,另外在校企合作时,增加更多的企业进行合作,不仅让企业能很好的选择人才,同时也让人才很好的选择企业。

只有这样,为确保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从开始就奠定坚实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教师互评为教师与教师之间互相评价对方的教学设计方案,做到互相评价、互相沟通、互相交流研究和互相学习彼此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这样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师的基本素质的提升和对专业技能的学习掌握,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整个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让学校有了一个全面的提升,为以后的培养人才建立了更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海。职业技术教育[D].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2]刘红。教育部发布工作要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1

[3]邹强。教学与管理[D].太原师范学院,

电气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实践 篇6

摘 要: 专业导论作为大学入学的导航课程,对培养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依托中国矿业大学电气工程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对电气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基本要求、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实践。

关键词: 电气工程 专业导论 教学方法 特色专业

1.设置电气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必要性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教育部及北京市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为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该专业每年招收本科新生90人,第一志愿录取率每年近100%;该专业二年级还会接收转专业学生近20名。由此从历年录取分数和转专业人数等来看,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新生生源质量和综合素质较高,电气专业的社会认可度高。尽管如此,实际新生刚入学时,大部分同学对电气工程学科和电气工程专业了解甚少。

在开设电气工程专业导论课程之前,我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每年都组织一年级新生进行入学专业教育,由系主任和专业负责人就电气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方法等内容进行简要介绍,试图使新生了解所学专业(学科)是什么、学什么、怎么学等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但由于学生刚刚入学,他们面临的是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在管理模式、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各方面的巨大差别。加上大多数学生对所学专业是什么、为什么要报考该专业认识模糊,很难通过短短的入学教育使学生关注并理解所有这些内容。因此,学生对入学教育基本没有印象,缺乏对电气工程学科及电气工程专业的本科课程教学体系的整体把握,造成学生大学四年基本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影响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学习热情,甚至造成许多学生入学后感到无法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等问题。

为使本科新生尽早了解电气工程学科及电气工程专业,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我校电气工程专业在学校教务处的支持下,从2008年开始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电气工程专业导论课程。通过几年教学研究和实践,导论课程正式列入我校新修订的2012版本科培养方案。

2.电气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基本要求

作为电气工程专业大一学生的入门课程,导论课程需在不涉及过多专业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使学生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概貌和最新研究前沿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对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起到“导航”作用。因此,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通过板书、电子课件、录像、实习参观等多种教学形式,加大课程授课的信息量,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了解电气工程学科的主要学科方向及研究领域、研究热点,从而提高对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学习兴趣。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除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外,要求学生课外查阅大量相关领域的文献,学会文献查阅的基本方法,了解科技论文的撰写规范。

在学科领域方面,电气工程导论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电气工程领域的电机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及电力传动等学科分支,以及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等学科分支的介绍,帮助大一新生了解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科概貌、学科定位、各领域的基本内容、发展及发展趋势、研究的技术问题等,使学生了解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利用矿业大学办学特色,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煤矿电气化自动化应用案例,拓宽学生专业视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3.电气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内容

围绕高等工程教育“培养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主要任务,大学工程专业导论课程主要解决高等工程教育的概貌问题,使学生对所选学科和专业有初步的了解,并促使学生做好大学学习规划,为走向未来职业奠定坚实基础。

我校电气工程专业导论总学时为16学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电气工程专业概述。

介绍电气工程专业的发展历史、地位和任务,以及国内外大学电气工程专业设置,电气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与知识结构。通过讲解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使学生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了解本专业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以及最低毕业学分等要求。通过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学进程的介绍,使学生系统掌握通识教育必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大类基础必修课、专业核心必修课、专业方向限选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分配情况及课程教学进程;掌握实践教学中各类实习、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的分配情况及教学进程安排,以及创新教学环节中科研导论、科研选题训练、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大学生学科竞赛等环节设置和进程安排情况。

通过学习,学生对自己未来大学四年的培养过程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特别是通过研究型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学习,使学生了解电气工程专业涉及的工程领域需要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认识到掌握基本运算、实验和制图等基本技能,以及培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需要的初步能力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增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综合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思维方式。

(2)电气工程学科概述。

介绍电气工程学科发展过程、战略地位和特点,以及电气工程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使学生了解我国本科专业分类和研究生专业分类情况,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的内涵,以及电气工程下设的“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和“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五个二级学科专业的主要研究领域和未来研究热点。

(3)电气工程技术的应用案例。

结合煤矿生产、安全监控电气化自动化技术,如综采工作面自动化技术,运输、提升自动化技术,矿井供电自动化技术,通风系统自动化技术,以及矿井安全生产监控技术等应用案例,介绍电气工程技术在现代化煤炭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4.电气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实践

(1)专业导论安排及学时。

对于刚结束“高考”,又经过三个月假期释压的大一新生来说,其会对大学环境,以及大学专业学习充满好奇。但大一第一学期课程安排相对较松,自主学习时间明显增加,让许多在中学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的新生对大学自主学习环境感到很不适应。再加上大一课程基本以数理化、外语课时为主,更让新生对大学专业学习感到有些迷茫,甚至缺乏学习激情和动力。

我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从1998年开始本科招生,按传统教学模式,由系主任负责对入学新生进行“迎新专业介绍”,但仅仅两个小时的简单介绍,并不能帮助新生系统地了解大学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将要学习的专业,更不用提大学学习规划。

因此,我校从2008年开始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共16学时,一般从第三周开始,每周2学时。帮助新生尽快了解大学环境、了解专业,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同时通过对大学四年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体系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大学课程的衔接关系,认识到基础课程学习的重要性,顺利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

(2)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方法。

开设专业导论课的目的之一是让新生尽早了解本专业所需的专业基本知识、专业知识及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所学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对今后大学学习和专业生涯规划起到“向导”作用。

由于导论课程面向的是大学一年级学生,他们还没有学习任何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对课程中的专业术语和概念都比较陌生,因此更需要教师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采用板书、电子课件、录像、实习参观等多种教学形式。授课教师由本科专业负责人、电气工程学科下二级学科带头人为主的教授组成。学科介绍与偏重理论分析的专业课程教学方式不同,导论课程需要主讲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以案例形式将相关专业所属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与电气工程专业相关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基础课程紧密结合,使学生在认识所学电气工程学科发展的同时,了解电气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学习方法,理解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在课程体系中,将特别讲解我校2012新版本科培养方案中“大学生创新实践环节”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进程,使新生对我校从大一第二学期开始的科研导论、科研选题训练、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大学生学科竞赛等系列创新教学课程有全面了解,从而激发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科研创造力。

(3)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突出煤炭行业特色。

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北京市和教育部特色专业,这个特色主要指的就是煤炭行业特色,这个特色使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教育除了满足一般工科院校相似专业的教学内容外,还需使学生充分了解电气工程技术及自动化技术在煤炭工业中的应用特色。为此,在专业导论讲授中专门划出一个板块,重点讲授在煤矿生产中应用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为使一年级新生还没有接触专业知识之前,对此板块内容有所了解,我校专门建设了具有煤矿应用特色的专业实验室,在此实验室中,有煤矿典型的供电模拟系统,煤矿电气传动控制的典型对象,水泵,提升机等,以及现代化矿井必备的基于信息网络的煤矿生产、安全自动化模拟监控系统,部分实验模拟设备如图1所示。通过课堂案例讲解及专业实验室参观,使大一新生对要学习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在现代化煤矿生产中的应用有一个迅速直观的了解。

图1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施耐德电气联合实验室

5.结语

通过导论课程教学与实践,一方面,使学生入学伊始就能较全面地了解电气工程专业的学科特点、学科发展和学科研究方向,有利于学生认识所学专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专业要求,了解各门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帮助大一学生认识基础课程在大学后期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性。此外,导论课有助于学生增强工程意识,重视实践课程和创新实践环节训练,尽快掌握大学学习方法。行业特色教育使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从大一开始就与其他院校相同专业的本科生有了明显区别。

参考文献:

[1]杨景常.成功的《专业导论课》课将影响学生的一生[J].高等教育研究,2007(3).

[2]鄢泰宁.为新生开设专业概论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中国地质教育,2008(2).

[3]刘光明,等.大学低年级课程中开设专业导论课的探索.高教论坛,2007(2).

[4]樊秀娣.开设《大学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想.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5).

[5]杨晓东,等.试论高等学校专业导论课的开设.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

电气信息专业 篇7

为提高教学质量,针对传统教学方式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将计算机仿真技术应用于电气信息类专业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等各个环节中。并结合具体的晶闸管-直流电机调速系统实例,对系统的PID控制作用进行了分析。实践证明,恰当、灵活地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既可丰富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教学形象直观,又可提高教学的综合效益。仿真技术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综合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很好的促进作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现代教育方式。

2 电气工程中所用到的仿真软件

随着计算机事业的不断发展,各个计算机方向也发展迅速,其中仿真方向是近几年的热潮。市面上诞生的仿真软件各种各样,其中电气信息类专业方向所用到的仿真软件有很多,如专门用于危机系列的通用电路分析程序Pspice,用于电路设计的Protel仿真软件,用于电网仿真的Powerworld程序,还有各类的PLC仿真软件、auto CAD仿真软件、Simulink仿真软件等。如图1所示。

3 Matlab在电气信息类专业方面的作用

3.1 Matlab软件介绍

MATLAB是由美国Mathworks公司发布的一种功能强大的仿真软件。它的版本从Matlab1.0发展到目前的Matlab7.10,功能逐步完善,内容不断更新。Matlab主要针对科学计算的可视化环境,它是交互式的程序设计仿真环境。它将从设计,建模到数据分析与计算等集成在一个大环境中,提供易于使用的视窗环境。适用于非常复杂的非线性动态系统的设计、建模和仿真过程。为与数值计算相关的各个行业领域提供了一种全面便捷的解决方案,如科学研究领域、电力工程领域、电气信息工程领域、模拟仿真领域等。与传统用c、c++等语言编写仿真软件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在Matlab中仅仅可以根据鼠标拖拽控件就可以自动生成对应的代码。

3.2 Matlab的优点

Matlab的界面操作简单,你仅仅在个人计算机中使用,还应用在超级计算机上。Matlab中定义了上百个命令和API调用,还可以根据用户所需进行自定义扩展。Matlab的命令都很强大,在Matlab中通过一个单一命令便可求解线性系统。Matlab有各种工具,如二维图形工具和三维图形工具。Matlab的兼容性很好,能够和其他仿真或非仿真软件一起集成使用。如Matlab可以和VC++集成到一起,也可以和ANSYS软件进行集成。Matlab的功能特点如图2所示。

3.2 Matlab在电气方面的应用

Matlab在电气信息类专业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仿真计算功能上面,在电气项目中,可以利用Matlab搭建系统的模型,然后对系统的物理变量、控制器设计、运动模型等进行计算,Matlab可以为工程人员在控制系统设计时节省大量的时间与人力物力,是一个非常实用的软件。

Matlab可以显示电气工程中的数据走势和一些流程走势。如图3所示。

使用Matlab可以很容易的表现上述两种图,在电气信息专业中,我们可以制作很多仿真课题,来模拟电路设计、建模等环节,将很多由于现有条件不足,不能进行实际试验的电气项目用仿真软件来完成,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参与度,提高学生创造性。

3.4 simulink在电气信息类专业方面的作用

3.4.1 Simulink软件介绍

Simulink属于MATLAB仿真软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件,它是一种集成环境,该环境提供了仿真、动态系统建模、测试和分析为一体的集成环境。在Simulink中,仅需要通过简单直观的鼠标拖拉操作,不需要太多编程,就可以完成比较复杂的仿真系统。Simulink是一个比较强大的仿真框架,在Simulink中开发,会有非常清晰的结构流程,实现效率高,方便快捷,应用面较广,仿真精细度高等等优点,目前有大量的第三方软件和硬件都和Simulink相兼容。

3.4.2 Simulink的特点

Simulink的功能强大,有比较丰富的、可扩充的模块库,图形编辑器采用交互式编辑,方便地进行各模块图的组合和管理;对于复杂设计,采用分割模型的思想,层次性鲜明的设计功能,将复杂设计简单化;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可扩展API,可以和多种软件进行集成嵌套开发。用鼠标拖拉模块就可以生成对应的模型代码,可以设置参数、属性和任意信号,并自动生成相关代码,而不需要手动编写代码。Simulink这个优点使得设计人员不需要太注重代码的编写学习,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到具体功能的设计中,可以在Simulink中调用Matlab提供的各种算法。剖析器和调试器都是图形化,非常直观的测试仿真结果,查看系统是否有异常或者可以验证系统的性能。有模型分析工具和模型诊断工具来测试模型的异常和一致性,还有很好的调试机制,可以对系统部分功能进行调试,也可以对系统整体功能进行调试。在很多领域Simulink都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如图5所示。

3.4.3 Simulink仿真软件在电气方面的应用

我们以三相绕线异步电动机的仿真为例子来介绍Simulink的使用。首先我们需要在Simulink中搭建系统图,找到电机模块、电力电子器件模块、电源模块、PI调节器模块和串级调速设备和器件。然后对每个模块进行参数设置,这个参数设置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Simulink中我们可以根据设置的参数不同,运用测量模块得到一些参数的的走势图,如电压表走势、电流表走势等。然后可以根据整体调试和局部调试进行反复完善和更改。具体在Simulink中的步骤如图6所示。

4 总结

近几年,仿真领域可谓发展迅速,在电气工程方向,也有很多仿真软件,仿真软件可以快速的帮我们设计出系统雏形,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让我们将编写代码的注意力集中到具体系统的设计中,缩短系统开发周期。其中Matlab是一款功能非常强大的软件,所包含的Simulink组件也是非常好用和方便的。在电气工程中,Matlab的仿真应用非常广泛,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仿真可以大大提高电气工程实现的灵活性,培养学习者的创造性。

摘要:随着计算机仿真软件的逐步发展完善,在电气信息类专业中也有很多仿真软件诞生并发展。利用仿真软件教学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同学的创新意识,利用仿真软件也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开发周期。文章主要介绍了在电气工程中的仿真软件,重点介绍matlab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仿真技术,电气信息类专业

参考文献

[1]吴天明,谢小竹,彭彬.MATLAB电力系统设计与分析.2004.

[2]陈桂明,张明照等.应用MATLAB建模与仿真.科学出版社,2001.3.

[3]王巧花,叶平,黄民.基于MATLAB的图形用户界面设计.煤矿机械,2005.3.

[4]王晶,翁国庆,张有兵.电力系统的MATLAB/SIMULINK仿真与应用,2008.

电气信息专业 篇8

1 电气信息类专业的特点

电气信息类专业开设一系列的计算机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该学科涉及电力电子技术、电机电气技术、网络控制技术、自动检测与仪表、信息处理、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等较宽广领域, 其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 培养在电气工程、电子工程、电子信息、网络通信、计算机等领域的政府部门、企事业部门从事设计、研发、制造、应用、维护和技术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

2 电气信息类计算机课程设置

电气信息类计算机课程包括大学信息技术基础、C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等, 这些课程是电气信息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的计算机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 这些课程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基本覆盖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学生应掌握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应用技能, 对学习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计算机类课程中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三门课程为48 学时,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为56 学时, C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为64 学时, 嵌入式系统课程为32 学时。

3 计算机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按照目前的教学体系, 以上各门课程讲授的知识点存在重复现象, 依附于各门课程的实验大都属于验证性, 各门课程之间关系松散, 无法达到基础知识的支撑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相互衔接, 这类课程成为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从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总目标出发, 必须将这类存在有机联系的课程组成课群, 对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环节进行综合性改革, 并实行统一管理和建设, 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1 课程知识点重复

计算机类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硬、软件知识和应用技术三个既相互独立, 又紧密联系的方面。例如, 有关计算机中的数制、编码和数据类型的知识,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C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和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四门课程都会涉及;有关A/D、D/A的知识, 则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两门课程中会涉及。每门课程独自为政的教学体系, 造成教学过程中部分知识点重复。

3.2 课程衔接不紧密

计算机类课程之间应是层次化支撑和紧密衔接的关系, 其中,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C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归属于专业基础课, 主要向学生传授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网络知识, 培养其软硬件的初步设计能力, 对后续专业课程具有专业基础支撑作用。在此基础上开设的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嵌入式系统应用课程, 专门传授嵌入式系统方面的知识, 注重培养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然而, 每门课程独自为政的教学体系导致这些课程之间的知识支撑作用和相互衔接关系在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实际教学过程中均未得到充分体现。

3.3 课程内容严重滞后

受教材和实验设备及师资队伍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计算机类课程的内容普遍滞后于实际应用。例如,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普遍选用Intel X86 体系结构中最为简单的8086/8088CPU讲述微机组成原理, 而其在实际中早已被淘汰;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也未涉及实际应用中广为流行的面向对象语言 (C++)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内容也较为滞后, 在实际应用中, 出现了DSP (数字信号处理器) 、FPGA/CPLD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 与单片机 (MCU) 及嵌入式处理器相融合的趋势。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反映这些新技术和新产品, 需要持续不断地加以研究和探索。

4 计算机类课程体系建设

要从根本上解决电气信息类专业计算机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必须将有内在联系的若干计算机课程视为一个课群, 以拥有扎实的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丰富的计算机软硬件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 从修订培养方案入手, 以调整课程设置为切入点, 进行综合性改革, 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体系, 具体构想如下。

4.1 计算机基础和专业知识教学体系

电气信息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和专业知识教学体系主要由大学信息技术基础、C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七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部分组成。其中, 将大学信息技术基础、C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这三门课作为电气信息计算机类专业基础主干课程, 在第一学年开设。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是针对电气信息类专业而开设的一门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 在第一学期开设, 全面介绍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 并对学生在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上进行引领。该课程讲述的内容涉及计算机发展历程、操作系统、硬件体系结构、软件技术、常用应用软件、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知识结构, 能培养电气信息类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 了解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开设C程序设计和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的课程, 学生通过这两门课程的学习, 能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软件编程能力, 数据库软件的开发策略、数据分析、数据结构设计等能力。电气信息类学生通过对这三门课程的学习, 能达到完整传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软件技术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目前仍以Intel X86 体系结构微型计算机组织教学, 主要包括微机组成原理及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微机接口技术三方面内容, 应达到传授微机组成与接口技术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专业基础知识教学的目的;原有A/D和D/A方面的知识则分成两块, 其中, A/D和D/A电路原理部分下放到数字电路课程中, 作为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相结合的典型应用实例讲授。如此安排, 不仅使知识衔接更为合理, 也避免了课程间知识点的重复。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是嵌入式系统应用课程的前继课程, 仍采用51 单片机组织教学, 但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必须扩展, 可以在建立嵌入式系统概念的基础上, 讲授嵌入式计算机系统软件、嵌入式系统的组成结构, 并将51 单片机作为实例进行剖析。指令系统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部分与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紧密衔接, C51 程序设计部分与C语言程序设计相衔接。可安排一定的课时讲授实际中流行的SOC单片机、ARM微处理器和嵌入式操作系统、DSP、FPGA/CPLD等新知识, 以激发学生对嵌入式系统的兴趣, 引导其进一步深入学习。嵌入式系统应用可设为专业选修课, 可根据条件设置SOC单片机、DSP、FPGA/CPLD或ARM微处理器与嵌入式操作系统等多个课程模块, 以供学生选修。

4.2 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体系

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大量有序推进的实践环节才能完成。目前, 电气信息类专业主要依靠附属于各门课程的验证性实验、独立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三个环节。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不到位的原因是各培养环节的层次关系不够清晰、综合性不够强、方式不够灵活、考核方式不够科学等。以课群进行建设和管理, 可以按照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 确定各实践环节的培养任务、培养目标、培养手段和考核方式。为强化综合应用能力和实物设计能力培养, 还应增设具有项目驱动和作品设计特点的专业综合课程设计环节;解决实验场地和设备问题, 不仅要开放实验室, 提高设备利用率, 还应充分利用计算机普及率高, 嵌入式系统实验设备逐步向小型化、简单化、低价位发展的优势, 鼓励学生自行装备简易便携的实验开发设备 (单片机学习板、程序下载器等) , 随时随地开展多样化的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

4.3 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评价体系

知识和能力评价体系对学生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各教学环节取得实效也具有保障作用。建立科学合理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评价体系, 既要重视对硬件和软件知识水平的考核, 更应重视对综合应用能力水平的考核, 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学和创新。其一, 各门课程的考试要紧紧抓住本课程所承载的知识点;其二, 采取闭卷和开卷相结合的考试方式 (闭卷侧重于知识水平考核, 开卷侧重于知识运用能力考核) ;其三,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考核并重、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并重;其四, 采用适合于不同教学环节特点的考核形式 (笔试、实验、设计报告、答辩、作品演示等) ;其五, 课内考核与课外考核相结合, 对课外自学和实践取得的成绩, 参加电子竞赛活动、信息技术大赛获奖的成绩, 尤其是各种形式的创新成果, 制定科学合理并具有操作性的认定程序和评价标准, 给予学分认定和其他形式的奖励。

5 结语

对电气信息类专业目前开设的七门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各教学环节进行改革, 建立新型的计算机类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 以提高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虽然目前各高校电气信息专业对计算机类课程积极推行改革, 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变化, 计算机类课程体系与内容的改革将成为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 需要全体教师和学生不断努力。

摘要:电气信息类本科专业开设的大学信息技术基础、C程序设计、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计算机类课程存在教学内容重复, 知识衔接不够紧密及实践能力培养不到位等问题。基于此, 从培养电气信息类专业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总体目标出发, 提出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进行改革, 实施统一建设和管理, 构建科学的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体系。

关键词:电气信息类,计算机类课程,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电气信息专业 篇9

一、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电气信息类及相关涉“电”专业, 在我国高等院校特别是工科类院校中, 占有相当大的专业比重。以我院为例, 该类专业涉及学院8个系 (含分院) 的19个专业 (占专业总数的38%) , 学生人数则占全院学生总人数的42% (2010年招生数据统计) 。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特别是地方普通院校电气信息类人才的培养, 大多采用以“课堂理论教学+课堂实验教学”为主的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弊端是实践教学效果差。尽管开放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该模式实践教学体系上的不足, 但近年来由于严峻的就业形势, 使得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受到严重的冲击, 相应的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最终造成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差, 创新能力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于西部地区的地方普通院校, 由于受到生源、硬件、师资等条件的限制, 这方面的情况尤为突出。因此, 如何在短短的四年时间里, 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用固定不变的、僵化的、单一的模式去规范和教育受教育者, 而受教育者-大学生, 却是生动活泼、性格差别、志趣各异的, 必须重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 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因此, 实施个性化教学模式, 在当今高等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近十年来, 学科竞赛作为实施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方式, 逐渐引起了全国各类高校的重视, 更多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学科专业特色, 开展了相应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从2000年起, 由北京理工大学牵头承担的教育部21世纪教改项目“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开展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该项目结合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在全国开展的实践, 总结出了“政府主办, 专家主导, 学生主体, 社会参与”的学科竞赛组织运行模式, 倡导通过学科竞赛来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做法。该项目2005年结题并获得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国家级特等奖, 其研究理论对全国各类高校开展相关工作, 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而西部的地方普通院校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经过多年的探索, 也构建起了“一个宗旨, 一个基本原则, 一套联动机制, 三大活动平台, 三结合三促进”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活动开展的新模式, 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基于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活动长效机制的建立

近年来, 我院在以学科竞赛为牵引, 培育校园科技文化, 提高电气信息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 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活动。从资源整合、基地建设、激励措施、保障机制、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 逐步建立起了符合我院办学定位、适合我院发展特色、保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能深入持久开展的长效机制。

(一) 资源整合

我院从1997年起, 就由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系负责组队参加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信息产业部人事司共同主办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此后, 其他各系部也陆续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及“挑战杯”等全国及省级各类竞赛。此外, 相关系部还定期举办全院性的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软件设计大赛等。过去, 学科竞赛的组织、管理、教师队伍的建设、学生参赛队伍的培训等工作, 都是由与专业最接近的相关教学部门具体负责, 学科竞赛工作的开展处于一种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状态, 科技创新文化建设也都是相互独立, 没有形成合力。这种情况既不利于全院电气信息类及相关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设备与指导教师队伍资源的共享, 也不利于形成一种能促进我院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校园科技文化建设蓬勃开展的全院性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近年来, 在学院的统一规划下, 我们整合了相关系部的场地、设备、师资等资源, 在学科竞赛的组织管理, 校园科技文化建设方面, 相关教学单位相互合作, 共同管理, 形成了合力, 开创了校园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二) 基地建设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地, 是开展学科竞赛活动和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和主要条件。从1997年开始, 我院就成立了“电气信息创新实验室”, 并以此为基地, 开展相关专业的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此后, 我院又相继成立了多个服务于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活动的开放性实验室, 例如“智能控制实验室”、“数学建模实验室”、“软件设计创新实验室”等, 活动场地近600平方米。学院从硬条件和软资源两方面, 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优质的服务平台。通过完善工作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加大经费投入、校企共建实验室等方式, 打造了生机勃勃的电气信息类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地。在学院的领导、院团委的统一规划下, 各相关教学单位参与基地具体管理, 并由学生自主运作。

(三) 激励措施

学生是学科竞赛的主体, 同时也是学科竞赛的直接受益者。近年来, 我院采取多种办法调动学生群体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 培养一批骨干分子并发挥了带头和示范作用。为激励广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 我们的一些做法包括:1.设置创新学分。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科研工作、学术活动、学科竞赛, 发表论文及著作等方式来获取至少4个的创新学分。2.设立创新奖学金, 用于表彰在科技创新活动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及集体。3.在学业考核上, 设置一定的优惠政策。例如, 我院学籍管理明确规定, 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的学生, 毕业时获得学士学位的绩点要求可降低0.3个绩点等。

(四) 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是保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能深入持久开展下去的前提, 我们的做法是:1.建立经费筹措机制。我院一贯重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 每年均有一定的专项拨款, 用于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和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的组织和培训。此外, 我们还通过多种渠道筹措科技活动基金, 如企业赞助、教师科研经费的资助和学生科技服务获得的部分收益等。2.引入项目机制。积极探索大学生科研训练途径, 实行立项制和参与制。积极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 积极参与教师课题研究, 参与企业项目的研发。3.把学科竞赛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去。近年来, 我院电气信息相关专业在修订专业教学计划时, 都有意识地把与学科竞赛关系密切的课程纳入正常的人才培养方案中, 例如设置了“电子设计竞赛培训”、“数学建模比赛培训”等全院性选修课程, 使得学科竞赛活动不再完全游离于第一课堂, 而成为了日常的教学工作内容。4.理顺相关职能部门与教学单位的关系。正确处理好院团委、教务处和相关教学单位、创新基地的关系, 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管理指导作用, 提高各教学单位参与的程度、深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五) 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建设好一支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经验丰富、乐于奉献的创新基地指导教师团队, 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能持续深入开展的重要保证。1.领导重视与关怀。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要求指导教师在时间和精力上付出很多, 由于种种原因, 这种付出是不可能得到相应物质回报的, 因此, 除了需要指导教师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并热衷于该项工作, 还需要我们的院、系领导注重对指导教师的感情投入, 甚至亲自参与到该项工作中来。2.建立科技创新活动导师制。我们的做法主要是采用“老师+学生”的“师带徒”模式, 一个 (或几个) 导师和多个学生构成一个科技活动小组, 各小组独立开展科技创新活动。3.制定合理的教师指导工作量和竞赛获奖工作量计算办法, 将教师的指导工作纳入部门绩效考核体系。

三、培育特色鲜明的校园科技文化

校园科技文化氛围和环境, 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 起着课堂和书本无法替代的作用, 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更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我们认为, 高校必须立足于自身特点和办学特色, 培育特色鲜明的校园科技文化, 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并自觉参加到各种创新活动中去。

(一) 校企合作、互惠共赢的校园科技文化建设模式

我院地处广西中部的柳州市, 拥有包括“上汽通用五菱”、“柳工股份”在内的国内外知名大型企业和众多的民营中小企业, 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得益于学院的地域优势和“校市相容、校企合作”的办学指导思想, 我院电气信息类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文化建设, 也逐渐形成了校企合作、互惠共赢良好局面, 一些做法和思考如下:1.建立校企合作委员会机制, 与相关企业共建科技创新基地。校企合作共建、共营创新基地, 有利于在基地内营造职场氛围, 通过引入企业的真实项目, 学生真题真做, 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提高基地人才培养效果;另一方面, 学生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给企业的产品研发提供广泛的底层技术支持, 一些创新性强的研究成果甚至能为企业所采用。此外, 这些热衷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 更是企业最青睐的人才, 校企合作有利于为参与企业储备人才。因此, 校企合作共建基地, 能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2.长期聘请地方骨干企业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创新基地的指导老师, 遴选优秀的学生, 直接参与企业的项目研发。通过企业参与, 创新基地团队构成模式逐渐由单一的“学校教师+学生”模式, 拓展到包含“企业工程师+学生”以及“学校教师+企业工程师+学生”多模式并存的局面。3.定期聘请企业高层管理者或技术专家到学校举办各类形式的讲座, 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地方经济建设的重点和热潮。4.加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 到企业和社会参与技术服务工作, 加大社会实践的科技含量, 扩大科技活动的内容和范围。

(二) 学生自主管理、自主运行的创新基地发展模式

大学生创新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其本质就大学生自主实践创新文化的过程。基地既是“学生社团”, 又是“实验室”。我院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基地的管理的力度, 使各项创新实践活动都尽可能以学生自主设计、自行组织来完成, 逐步实现科技创新基地学生自主管理、自主运行的目标,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实现这一目标, 我院目前开展的工作包括:1.建设完备的学生管理团队。基地学生管理团队应包含“基地主席”等职位, 包含全部由学生组成的“外联部”、“项目部”等部门。2.建设最有利于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管理制度。让学生能有尽量宽松的时空环境进入创新实验室, 在时段上不予限制, 采取“低门槛”的准入制度。3.创造相应的设备条件, 使学生可以在实验室里自主设计、自主试验、自主发挥、自主观察、自主分析和总结。

(三) 以产品研发和学科竞赛为导向的项目引入模式

科技创新活动的项目引入机制, 必须从实际出发, 根据学校的办学特点来制定。按照这一原则和思路, 近年来, 我院电气信息类专业科技创新活动项目的引入, 采用了以“产品研发”和“学科竞赛”为导向相结合的模式。1.“产品研发”为导向, 就是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选择的题目, 以企业现有产品的改造或新产品的研发为主, 加强了科技创新活动的针对性, 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这个模式多为“教师+企业工程师+学生”的团队采用, 是“真题真做”模式。近年来, 通过该模式引入的项目包括“车用数字电子钟”、“智能电源插座”等。2.以“学科竞赛”为导向模式, 就是通过对全国或省级学科竞赛题目的深入研究, 预测下一届竞赛可能出现的题目类型, 并以此构造题目, 开展科技活动, 并展开竞赛培训, 这是“假题真做”模式。近年来, 按该模式引入的题目包括“数字精密信号发生器”、“车模红外自动转向器”、“音频定位系统”等等, 其中, “音频定位系统”题目的培训内容和要求与200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B题十分接近, 在当年的竞赛中, 选择该题目开展培训的学生团队也获得了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当然, 不论是基于“产品研发”的“真题真做”模式, 还是基于“学科竞赛”的“假题真做”模式, 都要求降低对参与学生的准入门槛, 遵循“打好基础, 学会动手, 逐步提高”的原则和步骤, 最终实现全面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四、结束语

学科竞赛和校园科技文化建设, 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地方普通院校应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发展特点, 积极思考并不断探索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俞松坤.“多平台互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创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8 (5)

[2]常海霞, 魏莼, 郭亮.培养与开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与教育.2010 (5)

[3]霍汉平.营造校园科技文化氛围落实素质教育探析[J].职业与教育.2006 (9)

[4]尹仕, 肖看.构建大学生多学科竞赛平台培养新型拔尖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 0 0 9 (5)

电气信息专业 篇10

“启发”一词源于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 出自其《论语·述而》:“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愤者, 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 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 谓开其意;发, 谓达其辞。”所以孔子的意思是说人如果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 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 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 就不要再给他举例了。由此可见所谓启发是在适当的时间进行的, 如若时间不对而盲目地对学生进行“启发”, 将更多的信息发送给学生, 由于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实质不清楚, 会使学生不确定你所讲授的重点在哪里。这更多的信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降低了课堂的效率。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联合《周易·系辞》上“引而伸之, 触类而长之, 天下之能事毕矣也”与《乾》中的“六爻发挥, 旁通情也”组成了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学习一个例子解决方法可以推导出很多种类似的事情的解决方法, 接触某一类事物, 可以明白与这一类事物相关的事物。这句话点明了“启发”的手段是“举一”“触类”, 目的是“反三”“旁通”。孔子在其主要思想中还指出了几种“举一”“触类”的方法:由浅入深、叩其两端、旁引侧证、侧面诱导等。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的“问题教学法”或“产婆术”, 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学。

由上可见, 所谓的启发模式教学要求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实例讲解, 达到使学生能够掌握授课知识的实质与规律, 进而可以使其具有利用这些知识处理更多类似问题的能力。有很多文献将学生经过启发之后的状态描述为“顿悟”确实十分神似。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教师如何“举一”“触类”就非常重要了。要达到这一目就需思考目前Matlab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然后对教学中的案例加以提炼和修正。

二Matlab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Matlab、Mathematica与Maple并称为三大数学软件。Matlab以其在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巨大应用价值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欧美大学里, 诸如应用代数、数理统计、自动控制、数字信号处理、动态系统仿真等课程的教科书都把Matlab作为内容。Matlab是攻读学位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工具。而目前国内尚未将Matlab作为一种必须掌握的基本工具来要求学生, 而是将其定义为辅助教学、实验的软件工具。且大多国内院校尚未专门针对本科生开设专门的Matlab课程, 而是将该部分内容均归属于某些专业课的实验内容。这样不能引起学生的充分重视, 同时实验教师一步一步地手把手地教导学生该怎么做Matlab的实验, 学生们就只为实验而机械地跟随操作。结果就是很多学过的学生, 知道有Matlab这个软件, 而不懂得如何使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 致使“教”与“学”脱节、“学”与“用”脱节。所以, 在电气信息类专业中应该使Matlab具有在学科背景下的科学性实践性的应用价值。

在笔者调查中还发现, 国内目前开设Matlab课程的院校将本门课程的课程性质一般定为专业选修或公选课, 课时都比较少。由于本门课程必须进行上机实验, 讲授课时就更短, 而Matlab又涵盖比较多的内容, 授课任务较重。所以Matlab这门课程应该通过授课内容引导学生兴趣, 促其课下自学, 结合实验课实践与答疑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启发模式教学的具体方法

授课时要考虑专业背景进行启发式“举一”和“触类”。以各种专业实际项目或在研问题中的一部分作为本门课程的任务, 让学生从工程背景、专业背景的角度了解专业问题如何在Matlab中得以解决。这种方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 将所要讲授的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 通过指导学生们对目标任务的学习探索, 完成知识内容的讲授。其重点在于选好合适的任务, 可以涵盖整门课程的重要知识点, 同时例子要有实际意义, 可以让学生更感兴趣,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开课时将任务布置给学生, 教师授课时需要灵活地引领学生入门并教授学生本门课程的基本研究、自学方法。该部分主要以演示操作为主, 让学生了解Matlab的基本操作环境, 两课时左右即可。以解决任务为授课的中心, 强调课前自学, 带着问题来课堂。还需注意的是课堂与试验课时要合理安排, 让学生们即学即用, 可以利用小班授课或将课堂搬到实验室等方法实现。教师的启发引导更多的是把知识加以延伸和拓展, 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

例如在自动化专业学生授课时, 可以使用工业机械手项目作为本课程教学使用的案例。为方便学生研究可以将机械手自由度降低, 并且可以将这一个项目分解成几个问题来进行:首先, 忽略各关节电机, 将机械手各臂视为质量分布均匀的杆臂, 通过受力分析构建数学模型, 利用M文件完成机械手端抓取重物移动的数学模型分析仿真。在此过程中可以讲述M文件编写的基本输入方式、矩阵运算、结构语句、基本绘图命令等。其次, 完成动态图形的制作, 讲解句柄图形、三维图形的一些基本命令。然后利用Simulink工具箱完成整个机械臂的设计与仿真, 讲授Simulink的基本操作以及常用工具箱。此部分还可以插入利用Simulink对M文件进行调用的内容。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学习能力, 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自学空间, 培养学生阅读参考书、科技文献和写读书报告的习惯。

要穿插使用比较、类比启发的手段。因为在开设Matlab课程之前, 学生们已学过C语言, 而且C语言与M文件编程语言语法、命令非常相似, 所以在讲授基本输入和M文件编程时可以用类比C语言中命令和操作的方法进行授课。大部分学生对于Matlab语言的学习比较感兴趣, 认为在已经学习了C语言的基础上掌握这门课难度并不大。利用这一点, 还可以使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更有信心。在我以往的授课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还要用提问的方法对学生加以启发式引导。要使提问具有启发性, 所提问题须具有实时、新颖、学生关心或感觉有意思的特点。提问要遵循学生认识规律, 对于专业课学习较少的大二下学期或者大三上学期的学生要注意其知识构成。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联系, 逐步建立“Matlab基础知识—理论联系实际—Matlab深入了解”的认知体系。

四结语

经常课前、课间、课后与学生讨论或者以不记名调查问卷的方式接触、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建议与想法, 实时把握学生们的想法也是上好这门课程的重要一环。笔者根据这些讨论与心得, 已经试着制作了包括机械手、射频信号发送接收、DC-DC升压变压器在内的三部案例分别用于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授课, 目前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见三两学生抱头研究讨论, 恍然大悟, 齐声发出一声带着兴奋的感叹, 我心亦欣然。

参考文献

[1]薛定宇.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MATLAB语言与应用 (第2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皮德宁、杨伟农.试论孔子的启发式教学[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00 (1) :36~39

[3]王越.孔子的启发式教育与苏格拉底产婆术比较研究[J].黑龙江教育 (理论与实践) , 2014 (5) :84~85

[4]杜永红.试析苏格拉底“产婆术”教学法及其实践价值[J].现代教育科学 (普教研究) , 2005 (5) :29~30

电气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 篇11

关键词:电气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黄慧(1982-),女,河南长葛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电力学院,助教。(河南郑州45001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148-02

專业英语,顾名思义,以英语讲解专业知识,是大学英语的后续课程。专业英语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阅读英语专业文献,了解国外学术及业内动态,为将来从事本专业工作后参加学术会议、听取国外学者的演讲报告、学术讨论会、出国留学或参观考察等提供基础。专业英语也是电气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它使学生能够对国内外的行业现状、研究前沿、研究难点和研究热点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因此可以认为,专业英语为电气工程专业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建立了一个平台。基于这个平台,学生可以深化既得知识,扩展专业知识领域,了解专业领域的全貌,洞察该领域中技术和理论研究的前沿,为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中与国内外的同行进行交流创造条件。

电气工程专业涉及面广,设置课程包含“电气工程”、“电子应用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理论”等内容,与之相应,专业英语也应涵盖这些内容。因此学习专业英语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并且要区别于基础英语的学习。为了使学生顺利地从基础英语过渡到专业英语,并将所学专业知识与英语能力相结合,提高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本文结合实际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与安排等方面提出一些改进方法。

一、教学内容

大学本科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独立从事本专业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为此,专业英语课程对内容和教材的要求就不能局限于用英语念原文、翻译课文、用中文讲解难点、用中文解释重点,这样就很难把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区分开。

电气工程专业英语教材的课文内容主要包括构词法、翻译和写作的内容。构词法主要介绍电气工程专业英语中一些常用的词根、前缀、后缀以及合成词等构词方法。大学生掌握了构词法,就可以达到对专业英语词汇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熟练和掌握构词法是学习专业英语的基础,为以后阅读英文专业文献资料、学习新的词汇做铺垫,也是扩展词汇量的一种高效方法。翻译是针对专业英语的句子特点,比如长句多、句子结构复杂等,介绍其翻译技巧。翻译技巧涉及词义选择、语序的变换、用词的增加和省略等内容。掌握翻译技巧是学习专业英语的更高一层次要求。翻译要做到信、达、雅,符合中英文的语言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写作是比专业英语翻译更高一层次的内容。英文写作包括应用文、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等。熟悉应用文写作有利于帮助学生到工作岗位后尽快适应工作、熟悉工作。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的写作为学生进一步的深造奠定了基础。这三方面内容是专业英语教材内容中要讲解的重点。

学习专业英语,除了以上这些内容之外,内容安排还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越新越好,内容应与国内外最新的专业知识技术和前沿热点保持同步。鉴于此,笔者认为,电气工程专业英语的教材内容可以选取一些国外相关专业技术期刊或报纸上的文章,并且要与时俱进。每学期安排几个学时,专门用来探讨这些技术发展的新动态。

第二,电气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还应该兼顾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基础知识与前沿热点之间的联系。教材中的内容是一些基础的专业词汇以及基本的原理介绍。通过教材学习,可以让学生从基础英语过渡到专业英语,了解专业英语的特点以及一些词法和句法特点,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锻炼出一种能够终生受用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

二、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观以知识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立足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不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接受程度。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不根本改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不会调动起来,电气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要实现从知识传授向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一实现过程,教学方法尤为重要。

1.采用启发式与交流式教学

电气工程专业英语内容本身比较枯燥,而且难于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进来,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全身心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启发和激励学生的兴趣使其主动地思考问题。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自由交流,无障碍地发表见解,在宽松和自由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枯燥的学习内容也变成了有趣的内容不容易忘记。例如在电气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专业术语和专业词汇比较多,笔者启发学生运用构词法,如前缀、后缀、合成词等联想和记忆更多的单词,并让学生课下制作单词卡片在课堂分组进行交流,让学生在自由的交流中找到单词的规律,激发兴趣来记忆;另外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给一些单词增加适当的图片解释以活跃课堂气氛。

2.觅食发现法

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一种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理念。如何实现这一教学方法因课程、教师的不同而不同,其关键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针对电气工程专业英语,笔者认为,应该从“讲、议、读、练、评”这几个方面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1)讲,是让学生上讲台来讲,改变教师讲一课堂的做法。比如教材文章,可以提前布置给学生阅读,自己归纳。在下一节课,以自愿的方式让学生上台讲课,由其他学生来补充不足,最后教师进行归纳和点评。采用这种方法,使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得到了交流的机会,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2)议,即精心地设计和组织课堂讨论。结合当前电气工程专业发展的新趋势,确定一些具有代表性、普遍性和现实性的热门话题,提前一周布置,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和信息,分小组讨论并推荐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评析和总结。如在电气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笔者给学生布置关于智能电网、风能、光伏发电、电动汽车等热点话题进行讨论,讨论其当前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以及发展过程中各自的优缺点和技术难题。通过自主学习和讨论,使学生感受到身边这些新技术和新科技为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让学生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了解。学生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踊跃讨论,激发学习兴奋点,从课堂讨论中获得了大量专业发展的前沿知识。教师从学生的发言和辩论中也获得了大量的信息,从中掌握了学生的思想动态,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3)读,即读书,不仅读课本,还要读与专业相关的书,如国外电气工程专业的期刊杂志,国外电气工程专业网站等,一方面学生可以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了解英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4)练,就是设计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的“问题体系”。这个问题体系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分层次进行。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分析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评,每个教学阶段结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学习专业英语的收获进行自评和互评,并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发扬教学民主,了解学生对课堂的教学意见和建议,提高教学的透明度,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改革中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也督促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采用这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获取与运用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专业英语能力。与此同时,教师的能力也获得了提高,心智获得了完善。

三、教学设计与安排

学完电气工程专业英语后,学生应该掌握一定量的专业词汇,掌握阅读专业相关英文资料的技巧,能够熟练阅读和翻译相关的专业文献资料,并且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因此,电气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安排也应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而不是只偏重于某一面能力的培養,忽视了其他方面。

在规定的教学学时内,教学内容可以分块进行讲授。比如,安排几个学时的听说课教学,几个学时的读写译,再通过几个学时把这几个方面综合起来。这样学生会在每一阶段教学结束后很有收获感。并且课下也更容易有重点地去学习,去提高自己。

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课程。教学辅导、作业布置与批改、问题的讨论与回答都在网上进行,除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完成并提交作业外,还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提出当前最新的专业发展的技术前沿问题,并参与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的讨论。课程结束时,每位学生在网上跟同学的讨论都可以查到,并且点击率很高。这不仅明显提高了学生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学习的能力,而且还可以让学生随时参与讨论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教学效果与效率都令人满意。

四、结束语

电气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把握国外同一专业发展脉络和趋势的能力。不但要提高学生运用英语阅读专业书籍的能力,而且要提高他们运用英语进行专业学术交流的能力。因此,教学效果除了与教师自身的因素有关外,还与学生自身的专业基础和英语基础有很大关系。虽然文中介绍了一些改进措施,但是教师除了自身与时俱进外,还应该因材施教,根据每一届学生的个性不同来不断地对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赵丛霞.城市规划专业英语教学法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7,(A01):59-61.

[2]杨蕙馨.专业英语教学的一点体会[N].光明日报教育周刊,2000-04-19.

[3]张丽霞,康伟.电气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的思考与尝试[J].中国电力教育,2010,(28).

[4]卢婧.《新编剑桥商务英语》对商务英语教学实践的启发[J].青年科学,2009,(4):92.

[5]孙莹,于庆波.大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0,(18):243-244.

(责任编辑:麻剑飞)

电气信息专业 篇12

关键词:地方,理工科高校,电气信息专业,考研

0 引言

近年来,本科生考研持续升温,报考人数和招生人数都屡创新高。在考研大军中,地方高校的学生已成为考研的主力军,相对于重点学校的,他们的考研难度较大,很多学生把考研当做“第二次高考”,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以期进一步改变命运。但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文献较少,也没有全面权威统计数据和准确的分析报告。因此,研究地方高校学生考研现状,对我们了解和掌握考研整体动态和考研群体特征状况,对地方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都有重要的意义。

1 样本的基本情况

河南理工大学是省属重点建设的骨干高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是该校学生人数最多的学院,有本科生3000多人,学生生源质量高,有很强的代表性。学院下设5个本科专业,分别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升本专业。

2 样本的数据分析

本文以该校就业中心2005-2010年本科生就业派遣数据为基础,筛选整理出电气学院2005-2010年本科生考取硕士研究生数据,然后从考研率、考研层次、考研学校、考研地区、男女生考研差异等五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探寻考研规律,预测考研趋势。

2.1 考研率

我们先明确考研率计算方法为:考研率=当年本科生考取研究生人数/当年本科生毕业生人数。过整理计算,我们得出电气学院2005-2010年考研率及变化情况,见表1。

由表1可知,2005-2010年电气学院共有本科生毕业生4294人,其中有746名同学考取研究生,六年平均考研率为17.37%。同时,学院考研人数和考研率逐年提高,分别由2005年的82人和11.9%,提高到2010年的182人和24.56%。六年人数增长100人,考研率提高了12.66个百分点。但另一方面,学院考研率的增速不稳定,由最初的12.1%逐步提高到34.61%,随后又大幅下降至5.41%,六年平均增幅为16.03%。同时,我计算5个专业的六年平均考验考研率,其中自动化最高,为19.26%;其次为电气、电信、电科3个专业,分别为17.44%,16.94%,16.23%;最低的为电信专升本专业,为9.73%。

2.2 考研层次

我们将考研学校分为985高校、211高校、其他院校(包括普通院校、科研院所和军事院校),分别计算当年考取985高校、211高校学生人数占考取研究生总人数的比例。(985高校以教育公布39所高校名单为准,211院校名单以教育部2009年1月公布的108所高校名单为准)。

2005-2010年,电气学院共有120名同学考取985高校,占考取总人数的16.09%;有151名同学考取211高校,占考取总人数的20.24%;二者合计比例达到36.33%。有457名同学考取普通院校,占考取总人数的61.26%;另有7名同学考取科研院所(其中2人考取中国科学院),11人考取军事院校。

由表2可知,学生在考研学校层次上呈现出“先升后降”和“不稳定”的特点。考取985高校的比例由从05年的9.76%提高到07年23.3%,达到最高值,随后出现“下降、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到10年,比例下降到13.19%,比09年下降9个百分点,且低于六年平均水平。考取211高校总体上也呈现“先升后降”的特点。如果把考取985、211高校的比例合并计算,更能体现“先升后降”的特点。二者合计的比例在05年为30.49%,07、08、09三年都超过40%,09年达到最大值45.83%,但10年大幅下降到31.32%,比09年下降14.5个百分点。这说明10年考研率虽然上升,但学生考取985、211这些重点大学的难度增加。

2.3 考研学校

除了对考研学校层次的分析,我们还对考研具体学校进行了分析。756名考取研究生的学生共被147家单位录取,其中985高校18所,211高校34所,普通院校81所,科研院所5所,军事院校9所。我们根据录取人数多少,分别整理出录取我院学生人数最多的9所985高校、10所211高校和12所普通院校,具体见表3、表4和表5。

2.3.1 985高校分析(见表3)

表3统计了2005-2010年录取电气学院学生人数最多的9所985高校。9所高校占学生考取985高校数量的50%,而这9所高校共录取学生104人,占整个考取985高校人数的86.67%,说明电气学院学生考取985高校时,在学校和人数都呈现“非常集中”的特点。从地域看,这9所985高校分布在西安、成都、重庆、沈阳、广州、长沙六大城市,其中西部城市排名前三位,高校也占据5所。这说明我院考取西部地区985高校相对容易,录取几率大。此外,在学生考取的18所985高校中,排名最高、实力最强的高校为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四所学校都是“九校联盟”成员,这代表了电气学院学生考研的最高水平。

2.3.2 211高校分析(见表4)

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和(徐州)两个学校分开统计,华北电力大学的北京校区和保定校区合并统计。

表4统计了2005-2010年录取电气学院学生人数最多的10所211高校,共录取98人。这10高校占录取211高校数量的29.4%,录取人数占整个考取211高校人数的64.9%。这说明电气学院学生考取211的高校呈现出“学校相对分散,人数比较集中”的特点。从地域看,10所211高校在东、中、西部都有分布,以中部和西部为主。总体来看,电气学院学生考取211高校地域更为广泛,分布更为分散。

表5统计了2005-2010年,除去本校外,录取电气学院学生人数最多的12所普通院校,占考取普通院校数量的14.8%;12所高校共录取我院学生108人,占考取外面普通院校人数的44.81%。说明电气学院学生考取普通院校呈现“学校非常分散,人数相对集中”的特点。从地域看,12所普通院校在东、中、西部都有分布,以东部高校居多,说明考取东部地区普通院校相对容易。

2.4 考研地区分析(见表5)

我们依据学校所在省市,按照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四个区域来划分,得出学生考研学校地区分布状况。其中,东部考取194人,占考取人数的26.01%;中部考取311人,占考取人数的41.69%;西部考取174人,占考取人数的23.32%;东北考取67人,占考取人数的8.98%。中部311人中包括考取本校的216人,如果除去考取本校人数,考取中部其他地区的只有95人,占考取总人数的12.73%。这说明把考取本校因素扣除,学生考取考取东部地区几率最大,其次为西部地区,中部和东北地区比例较低,

同时,按考取学校所在城市,我们整理得出学生十大考研录取城市(除本校所在城市外),见表7

由表6可知,十大城市的高校共录取我院306名学生,占考取总人数的41.2%,占530名考取外校人数的57.47%。由此我们可知,我院学生考研在城市分布上呈现“人数集中,城市集中”特点。同时,十大考研录取城市主要集中在西部和东部,特别是西部三大城市——西安、重庆和成都,位列三甲,成为录取我院学生最多的城市,也成为我院学生考研的主要目标城市。其次是东部城市,北京、广州、南京、杭州,位列第4到7位;沈阳、武汉、郑州位列第8到第10位。

2.5 男女生考研分析

按照性别划分,我们对考研数据进行整理,可以得出2005-2010年电气学院男女生考研情况统计,具体见表7。

从考研率看,女生考研率全面高于男生考研率。05年到10年,女生考研率每年都高于男生,并且差距越来越大,到10年,女生考研率高于男生11.3个百分点。同时,女生六年平考研率也高于男生10多个百分点。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电气学院的专业都是男性主导的工科专业,男生就业形势较好,女生就业相对困难,所以女生更重视考研。

从考研层次看,男女生在考研学校的层次上差异不大。女生考取985高校和211高校的六年平均考取率分别为16.88%和22.08%,男生为15.73%和19.22%,都略微高于男生。这说明男女生在考取985和211高校时,面临的录取机会基本均等,不存在性别差异。同时男女生考取985和211高校的比例在总体上都呈现出先升后降和不稳定的特点,这与学院整体考研层次的变动特点一致。

此外,在考取本校方面,2005-2010年,累计有216名同学考取本校研究生,占考取总人数746人的28.95%,是录取数量和比例最高的学校。

3 结论

通过以上对电气学院2005-2010年本科生考研情况分析,我从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电气学院学生考研率不断提高,六年提高了12.66个百分点,但学院考研率的增速不稳定,特别是10年与09年相比,增速明显放缓。学院5个本科专业考研率变化差异明显,总体上呈现“曲折上升”的趋势。

第二,电气学院学生考研层次呈现“先升后降”的特点。学生考取985高校和211高校的比例,总体上都呈现“先升后降”的特点。合并计算二者比例,更体现出“先升后降”的特点。并且10年考取985高校和211高校的比例,不仅低于2009年的水平,并且都低于六年平均水平。这说明2010年考研竞争更加激烈,考取重点大学的难度加大。

第三,在考研学校方面,考取985高校呈现学校和人数“高度集中”的特点。考取211高校呈现“学校相对分散,人数比较集中”的特点。考取普通院校(除本校外)呈现“学校非常分散,人数相对集中”的特点。从地域上看,考取的985高校,西部地区录取几率较大。考取211高校,中部和西部地区录取几率较大。考取普通院校,东部地区录取几率较大。考取东部地区的985、211高校,难度较大。

第四,在考研地区和城市方面,除去本校因素,西部和东部地区录取学生比例最高,中部和东北比例较低。在十大考研录取城市中,西部和东部城市录取比例最高,西部的西安、重庆和成都位列三甲,东部北京、广州、南京、杭州位列第4到第7。十大城市共录取我院306名学生,占考取外校学生人数的57.47%,可以看出学生在考研城市分布上呈现“人数集中,城市集中”特点。

第五,在性别方面,女生考研率全面高于男生。在考取985、211高校的录取率上,男女生不存在性别差异,考取机会基本均等,而且女生考取比例高于男生。

4 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地方高校电气信息学生考取研究生的一些规律和特点,在其考研方面可以得出一些启示和建议。

第一,作为地方高校的学生,考取研究生的几率逐渐增大,考研录取的绝对人数和相对比例都在逐步提高。但考取985高校和211高校的难度在加大,录取比例出现下降趋势。

第二,在考研学校和方向方面,考取985院校尽量选择西部地区的院校;考取211院校尽量选择西部、中部地区的院校;考取普通院校,首选本校,其次选择东部地区学校。在具体学校选择上,尽量选择考取人数较多的院校,录取几率较大。

上一篇:智能家居创造智慧生活下一篇:得意忘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