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电气专业

2024-11-05

教学改革电气专业(共12篇)

教学改革电气专业 篇1

1 教学改革的人才需求背景

近些年来, 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 促使目前的就业市场的需求方向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市场需求由对低工资、低技术的体力劳动者逐渐向着技术型人才转变, 这种趋势也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对很多企业来讲, 都是一个招聘热门, 目前, 已经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况。因此, 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将是未来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工作重点。就目前来看, 我国在电气自动化技术方面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航空工业企业生产现场, 从事各种生产机械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维护;2.电气控制系统制造公司从事自动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以及局部设计改造等方面的工作;3.科技开发公司, 从事运用新技术、新设备进行电气自动化及相关产品的开发以及设备改造的设计、安装、调试等方面的工作;4.电气设备、工控设备生产厂家或代理公司, 从事电气设备, 工控设备的营销以及维护等方面的工作或者利用本公司的设备进行设备改造的设计、安装、调试等方面的工作。所以中等专业学校应该顺应时代发展及形势需要, 培养和造就一批高质量、高素质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为中等职业教育树立模范。

2 教学改革措施研究

2.1 基础性专业学习与学生主体学习

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工作主要分为基础性教学、专业性教学以及专长教学和专业实习这几个方面。其中在这一过程中, 首先是基础性教学, 传授学生基本的专业知识, 以及最新的发展动态, 使得学生对所学的专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这个阶段对于学生的基本功是非常重要的, 一旦没有打好坚实接触, 在后期的实践过程中, 就会犯一些常识性错误, 很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因此, 学生应该正确的对待这一阶段的学习。当学生对基础知识有所了解之后, 就会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知识的深入教学, 这个时期的教学工作, 与学生的未来工作联系更为紧密, 并且, 实用性也大大增加。无论是基础学习还是专业学习, 都离不开实验教学, 只有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才能帮助他们更好的了解到知识的价值, 并且, 在将来的实践中, 能够尽快的融入其中。

其次是主体学习阶段。在这一学习阶段, 主要由两个实习期构成。头一个实习期主要是在校内的实训基地进行实际的操作, 教师负责从旁进行指导。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 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并且, 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目前, 很多企业都是与学校合作, 组织这类的实训课程, 这样, 学校可以大大降低教学成本, 企业也可以为将来储备人才, 企业和学校达到双赢。第二个实习期, 学生与现实更加的贴近, 其要直接进入到真正的生产车间, 到企业中进行自主学校, 这个时候, 教师并不会给予从旁指导, 完全依靠学生自身的努力。这样, 学生能够快速的适应未来工作, 培养自身的职业素质, 并且, 能够在困难中, 奋发图强, 提升专业技能, 培养创新意识。学生在选择企业的时候, 务必选择适合自身专业发展的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提升专业技能的目的, 对将来的职业规划才有意义。否则, 只能是浪费时间, 其三年的专业学习价值也得不到体现。

2.2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

课堂上的实践教学给予学生一个很好的机会, 在课堂上趁着刚学完理论知识的余热, 如有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 不仅能让学生们更好的熟悉机械的工作原理, 而且也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勤动手, 勤于动手实践的好习惯。一方面, 让学生亲自动手, 培养的是学生做实验, 热爱实验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 老师当堂的指导很有针对性, 没有偶然的存在, 可以让学生们第一时间明白自己所犯的错误。

在实践教学中逐渐的培养学生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和意识, 不仅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且在参加工作以后也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外实践小组的实践教学提供的是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 也给学生想搞科研发明提供了平台, 这种科研性质的实践教学的确可以成为中专实践教学的新发展和新方向。

2.3 提高教师技能、增加实验课程

加快建设具有合格教师资格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确定定点培训基地, 实施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 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 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此外要加强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 可建设远程实验室, 使学生可以通过访问网站的方式进行远程实验, 从而可以有效的解决实验室紧缺问题, 确保学

生毕业能够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规定的技能考核要求。

小结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 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改变, 传统的高消耗、低产出、低利润的重工业生产企业已经不再适应未来的经济发展需要, 在国家大力提倡科学发展观、低碳环保节约型社会,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好形势下, 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正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并且, 呈现出可喜的发展局面。在这一背景下, 我国的中职院校的发展也得到了极大的促进, 相关的技术人才培养工作已经成为中职院校的未来发展方向, 为了更好的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类技术人才, 现有的中职院校做出了重大的教育理念改革, 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并与相关企业联合培养, 使得学生在实践中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技能, 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 都在快速的增长, 这些产业需要大量的技术型人才的加入, 并且, 技术人员的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好坏, 因此, 作为培养技术人才的中等专业学校, 在国家的大力扶植下, 重新发挥出巨大作用。但是, 在教学过程中, 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 学生很难与实际需求相匹配, 造成就业和需求均难的状况。本文针对这一问题, 对中等专业学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等院校,电气自动化,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盛.当前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现状及发展展望.现代商贸工业, 2012, 05

[2]马建华.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与创新.制造业自动化, 2012, 06

[3]张兴萍.浅议中职电气专业教学.中国电力教育, 2011, 24

教学改革电气专业 篇2

电气工程愈来愈多地应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内涵也发展演变为强电和弱电结合、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结合、软件和硬件结合、元件和系统结合。

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解决电气工程与自动控制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

电气工程学科的主要任务是提高电力系统和用电设备的技术含量和运行质量,提高运行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提高运行效率。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电气自动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49-02

一、前言

自动化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从1936 年至1976年, 全球劳动生产率增长了3.3 倍, 预计从1978 年到2018 年劳动生产率至少增长8 倍。国内外的经验公认: 老设备加自动控制装置( 或计算机) 等于新设备。也就是说, 自动化技术可以大大提高设备效能, 利用信息技术对原有设备进行改造, 可以使老设备获得新的生命力。德国在上世纪80 年代中期用微电脑对纺织业进行技术改造, 使产值增加一倍, 人员减少一半。有人计算后认为, 如果把自动化技术与传统工业结合起来, 可以把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提高100 倍。

自动化技术在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工业自动化有三个主要内容: 一是各种类型工业生产机械的单机自动化, 如自动机床、数控机床等; 二是以自动完成某产品的全部加工工艺为目的的生产过程自动化, 如利用可编程序控制器控制的生产自动线、轧钢生产过程的计算机控制及自动化工厂等; 三是工业企业经济管理方面的自动化, 主要是指利用计算机进行企业管理工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工业自动化的三个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工业自动化技术已渗透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成为促进先进生产力形成的重要动力源之一, 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供电、工程电气、电气控制设备、计算机测控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方面的技术工作,并运用新的技术对传统的电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工作。

二、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现状分析

我院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以及毕业生反馈信息,深感我们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落后于该领域应用方面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下面,笔者结合目前自动化技术在工业中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新型技术的应用,提出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图,见(图1)。

三、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图中清晰地表明了社会对高职毕业生能力的要求,这为我们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路。目前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中与岗位能力要求相存在一些问题是:一,教材较陈旧,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少。二,教学中理论教学时数还是比较多,实验、实训比较少,开设的一些实验、实训,只是单门课程的实验、实训,整个专业的实验、实训还没有形成体系,学生不能系统掌握专业要求。三,实验、实训设备不够先进,制约学生发挥创造性。另外,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缺少综合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致使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滞后于新技术发展的步伐,使学生达不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四、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思路

1、教师的教学要与技术研发紧密结合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教会学生应用电气自动化的相关设备,还要重点选择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等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专业教师要关注电气自动化的应用研究工作。教师要从现代新技术信息了解和掌握先进自动化设备,从而促进教学,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时间上的先进性,在空间上的超前性。

2、课程设置要灵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是以应用技术为主,因此教师要针对当前电气自动化的现状,选用与时俱进的教材。教师在教学中,要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同时,课程设置能够依据当前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做出相应及时的调整,保证课程设置不落后于当前的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要求。

3、实习、实训与企业合作。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培养应用性人才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应用能力,就业竞争的关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实习、实训同企业合作有三点好处。第一,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培养学生。企业需要什么人员,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第二,可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工程能力。使他们成长为紧跟技术进步的双师型教师。第三,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可以了解先进设备,了解自动化设备生产过程和专业技术,有利于学生掌握这类自动化设备发展动向,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4、加大实验设备投入,设备制作注重功能。实验室是实践环节的重要基地,实验教学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由于自动化的设备更新比较快,这就要求我们要适时更新实验设备,开设新的实验项目,使学生能接触到专业发展的最新水平,掌握最新设计方法和实验手段。另外,为了达到高职教育目的,实验、实训的设备要尽量体现实际的工业电气自动化设备的特点。这就要求专业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勤于动脑,勤于动手,做出与实际工业电气自动化设备相近的仿真设备,进而使學生能够掌握最先进的自动化生产工艺、生产技术。

5、创造条件使教师获取先进知识。由于计算机的发展及制作工艺的改进,先进的电气自动化设备日新月异。为了保证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发展不落后于当前企业的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水平,这就要求专业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善于同电气自动化水平设备制造企业联系、合作,当生产企业有新的产品研制成功时,我们教师能获得第一手信息资料,使教学内容及时获得补充;同时,有科研能力的教师还可以和企业合作开发新的产品,保证教学的前瞻性。第二,深入到自动化水平比较高的厂矿企业,了解当前企业自动化的生产力水平,把当前企业的自动化技术和教学相联系,达到高职的教育目的。第三,要积极参加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研讨会和产品展销会。通过研讨会教师可以掌握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把握工业发展的脉搏,了解电气自动化技术理论,指导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应用的教学工作;通过产品展销会教师可以获得全面的电气自动化产品的信息,开拓眼界,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使自己的教学内容能与时代同步。第四,要善于吸取国外的先进理论和技术。当前工业控制领域全部被PLC 技术占领,虽然我们已掌握了PLC 的关键技术,但国外在这一方面研究远远领先于我国,特别在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方面,国外发展的更快。因此,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师要善于吸取国外先进的理论和技术,丰富教学素材。

6、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质量考核评估体系。改革单一的课堂考试模式, 探索多方法、多途径的考试模式, 包括笔试、设计、操作、答辩、讨论、调研、制作、开卷考试等。借鉴职业技能鉴定思路, 对部分课程建立课程知识要点考试大纲( 含技能考试大纲) , 并建立相应的开放式题库。如可编程技术应用课程知识要点考试采用笔试等方式, 工程实践能力考核在实验室进行, 采用自选应用系统设计、编程、调试或系统故障判断、排除等操作方式进行考核。引入成功教育的理念, 注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考核,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估体系。同时, 加强毕业生的跟踪调查, 及时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认可程度, 以市场的反馈进一步指导教学改革, 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金磊.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J]. 包钢科技, 2009,(01)

[2]董素玲.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4)

[3]李郛一. 高职学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26)

电气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篇4

一、确定培养目标

为加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 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的能力, 由电气实训处主任、电气实训处学科带头人牵头成立了三个调研小组, 深入到内蒙古伊利集团吉林市分公司、吉林四通石墨有限公司、吉林经济开发区顺鑫木业公司、吉林亚泰水泥有限公司、吉林昊融有色金属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了市场调研。在调研过程中, 我们与近百名毕业生和20余位企业管理人员进行了沟通和交流。通过交流发现, 这些企业特别需要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忠诚奉献、开拓创新, 具有一定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一线工人。而学生毕业到企业后, 大多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 才能顶岗。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研讨和总结, 进一步确定了我校电气专业培养定位为: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 紧缺型、技能型一线工人。

二、改变教学模式

职业学校学生的最终目标是就业。因此, 职业学校的教学模式必须围绕提高学生的从业技能、营造企业工作环境而开展。《电子技术基础》是电气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很多学生学习非常吃力。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采用了“任务驱动法”, 即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将本门课程分为“直流稳压电源”、“温度指示器”、“循环彩灯”、“四路抢答器”等12个任务模块, 每个模块又包含着若干个小任务模块。例如“直流稳压电源”任务模块中包含着“整流”和“滤波”两个小模块, “四路抢答器”任务模块中包含“互锁设计”、“数码管显示”、“蜂鸣器声音控制”等三个小任务模块等等。这样, 通过完成若干个小任务模块, 进而掌握各个任务模块的核心技能。学生学习的场所分为教室和实验室两处。教师首先在课堂上给出模块内容, 要完成的任务、目的和要求, 并引导学生学习该模块包含的理论知识, 再到实验室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 从元器件认识、功能选择、检测到搭建电路、调试电路等环节入手, 以学生为中心,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各个环节, 形成以学生活动为主, 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方式, 把学与做有机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获取新知识。在教学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能够做的让学生做, 学生愿意尝试的就大胆给学生尝试的机会。教师只在问题的设计、内容的扩展、方法的选择、教学进程的设计、安全生产、劳动意识、遵章守纪、文明礼貌、养成教育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学实践中, 还通过让高年级学生参与指导低年级学生实习、课堂上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出考试题、让学生选择老师等一系列措施, 使不同特点的学生、不同基础的学生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四个参与”。即电气专业各门课程的教学模式和内容由任课教师本人、本科室教师、教育研究督导专家、学生等四方面共同参与研究, 最后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特点、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有选择的进行实施。每门课程由任课教师首先在放假前或开学初的业务学习、集体备课时向同事、教育研究督导专家说课, 本专业的其他任课教师就导课、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教学手段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和探讨;教育研究督导专家主要就双边教学、教学环节、教学设计等与任课教师及其他教师进行探讨, 并提供意见和建议;学生参与主要是通过教学效果、课堂气氛、双边互动为教师的教学模式提供评价。教师再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和课堂效果对课程模式进行及时调整。这四个环节中, 任课教师作用最大, 他必须善于采纳其他几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具备良好的总结和不断学习的能力, 这样才能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四个参与”是电气专业教学改革不断取得成果非常重要的条件。

三、改革考核办法

依据多元化考核思想, 我校电气专业制定了理论课程、课程实验、课程实习考核标准及细则, 制定了理论与实践成绩考核表, 教师依据具体理论、实践考核细则, 评定出学生成绩。

在理论考核上, 注重过程考核, 将平时考核、阶段考核、期末综合考核三个阶段性考核相结合, 并将理论考核、课后作业、课堂表现、教学考勤等因素一并纳入, 最终形成综合成绩。

在实践考核上, 根据不同学生不同情况, 依据考核标准制定不同的任务单, 以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 为了进一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 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在吉林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大力支持下, 依据国家职业技能培训标准, 在我校学生就业前安排相应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电气专业的考核工种有电工和无线电装接工, 学生可以根据喜好和自身实际选择一到两个工种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通过鉴定考核, 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 同时也为学生的就业实习打开了“绿色之门”。

参考文献

教学改革电气专业 篇5

中职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实践

作者:邵学玲

来源:《海峡科学》2012年第07期

[摘要] 构建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是中职学校培养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关键。该文从电控人才培养目标入手,构建了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课程体系,并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教学模式、实训室与师资队伍建设所采取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中职 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 教学方法 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

课程改革与课程体系的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福建工业学校作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之一,准确把握福建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对电控技术人才的新需求,将职业岗位所需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融入电气控制应用(以下简称电控)专业建设中,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教学模式、实训室与师资队伍建设多方面进行探索。下面笔者结合我校实际谈谈具体做法。培养目标

福建“十二五”规划把装备制造业作为重点领域之一,以打造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重要区域为目标,将福建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的核心基地。围绕职业教育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根据“海西”制造业基地对电控技能人才的需求,我校确立电控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自主学习能力、良好工作态度、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能按照供配电系统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具备供配电系统安装、接线与调试、日常运行维护、故障分析与处理的能力。同时具备中级维修电工证、中级家用电子维修工、电工安全证之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课程体系构建

电控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是从事电气控制设备的装配、调试、检修,供用电系统的安装、维护,次要就业岗位是电控设备销售、电子设备维修。根据电控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走访用人单位,通过与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沟通研讨,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列举其工作任务,分析工作过程所需要的职业素质与能力要求。从电控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职业素质与道德教育为基础,确立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目标,以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依据电控行业所具有的工作岗位能力要求、所涵盖的考证知识与技能来确定学习内容。

在课程设置上,具体做法是:

2.1 整合课程内容

《自动控制系统装调》在设置上是这样考虑的:在原教学内容这一块,《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单独设立,变频器涵盖在《电力电子技术》内,由于课程内容抽象、枯燥,又与可编程控制器应用(以下简称“PLC”)缺少知识和技能的连续,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对传感器、变频器不知该怎么学,用在哪里。考虑到PLC、传感器、变频器这些自动控制设备在企业中被普遍使用,中级维修电工职业标准中已将其列入考证项目。基于此,为了跟上职业岗位的技术需要,把传感器、变频器与PLC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动控制系统装调》课程。

2.2 新设及其他课程

由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电控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经过调研和反复论证,在课程体系中增加电控领域应用广泛的新技术课程。如:《电气制图与识图》、《单片机应用技术》、《电梯控制维护》等课程。将应用相对较少的《工厂供电》内容进行整理,更名为《供用电技术》,同时与企业合作,让授课内容更贴近生产一线。尽量取消单纯的实训和单一的理论课程,建立理实一体、任务引领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电控课程体系专业课安排

专业课课程安排见表1。

表1 专业课课程安排

专业课课程 课程安排 合计

电工工艺技术 第一学期,110学时 第一学期180学时

照明系统安装与维护 第一学期,70学时

电子工艺技术 第二学期,150学时 第二学期310学时

电气制图与识图 第二学期,80学时

电机设备安装与维护 第二学期,80学时

电气控制技术 第三学期,100学时 第三学期330学时

自动控制系统装调 第三学期,150学时

单片机应用技术 第三学期,80学时

供用电技术 第四学期,100学时 第四学期300学时

电梯控制维护 第四学期,80学时

电子产品检验与测量,电气产品销售(二门选其一)第四学期,70学时

强化技能训练 第四学期,50学时构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一体化课程标准

为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我校电控专业教师编写了《电工工艺技术》、《电子工艺技术》、《电气控制技术》、《供用电技术》、《自动控制系统装调》等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了《电工工艺技术》、《电子工艺技术》、《中级维修电工训练》、《自动化生产线组装与调试指导书》等配套校本教材。同时,根据课程标准选择适用的教材。推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在专业课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做中学,在做中教,师生共同在专业实训室或现场进行边教、边学、边做,把理论与实训紧密结合起来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如实施《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时,在实训室里实施“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工作计划能力、方案实施能力。表2为教学项目设计总表。

表2 教学项目设计总表实训室与师资队伍建设

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必须加强专业实训室建设,创设尽量真实的工作环境,除配备电工、电子基础实训室、照明线路实训室、电机实训室外,按照专业系统教学模块需要建设仿真教学实训室、供配电实训室、智能实训室、自动化综合实训室等作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场地。专业课的教学尽量安排在实训室进行,由过去的“理论+实验验证”的教学模式转到“手脑并用”的理实一体教学模式。

教师是教育质量的生命线,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有一支素质高的师资队伍。我校电气专业教学部有多名专业带头人赴德国进修,同时选派专业教师参加“福建省骨干教师培训”和“中职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又通过校内开展培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同时聘请企业中具备教学能力的工程师、技术能手充实到师资队伍中,并参与校本教材编写、实训室建设、技能竞赛等教学工作。电控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效

通过近几年来“教、学、做”理实一体教学活动的实施,推动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教学改革工作的深入。学生在“做中学”,指导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如2009年,我校学生参加中职组单片机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项目获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二等奖,2010年、2011年,我校学生参加福建省职业技能大赛中职组单片机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项目及电气安装与维修(团体赛)项目均获奖。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起薪点和就业质量比以往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如何提高电气类专业教学质量 篇6

关键词:提高;电气类专业;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发生了质变,而人口的持续快速增长就加重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各高校一定要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电气类专业,由于这个专业的技术性非常高,对学生的要求也很严格,所以各高校一定要提高电气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作为电气类课程任课教师,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

1.提高专业知识素养

现在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不断改变,学校招生专业也随之相应的调整。学校教育必须要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所以专业性也就备受重视。尤其是电气控制技术方面,这种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面对这种情势,教师必须坚持自学,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拓宽知识面,提高专业知识能力,才能胜任变化的教学任务。教师必须掌握不断更新的技术理论和方法,比如说八十年代毕业的理工科大学生,课程内容是以接触器、继电器控制系统为主,可编程序控制基本不接触,后者技术先进,控制效果好,而现在更注重节能,电力电子技术也逐渐成熟起来,变频控制让电机能耗大幅下降,控制效果更好,是现在学生的必修课。作为教师首先要深刻理解变频控制原理,以主动改变去应对课程设置的变化。

2.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电气专业的教师需要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只有具备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才能够做到“两点”:帮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以及满足学生多方面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教育学科知识和科学方面的知识,为自身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这就要求電气专业的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持续不断地掌握专业知识,做到学无止境,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由于电气类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所以要求教师必须拥有更为宽广的知识面,努力学习与电气专业有关的各种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

3.提高职业素质

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高度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处理各种关系的道德准则和规范。高尚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必备的职业品质和素养。因此,教师也要继续学习,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加强世界观的自我改造,并且要体现在实际工作中,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岗位中去,用自己振奋的精神感染学生。如果说一名教师连自己都做不到专心致志、认真严谨,那又怎么能要求学生集中精力听课呢?在课堂中,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表率作用,所以必须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二、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

1.引导学生端正认识

高校的很多课程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都是自订的,这样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前技术装备的升级。但是现在有很多学生对学习的目标和任务还没有一个正确的定位,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考试成绩只要达到60分就满意了,当然,这是一个及格的标准,拥有这种想法的学生的确是不行的,这类学生只求安稳,却不求发展,等到真正毕业面临就业问题的时候,明显的就比别人要差一些,在竞争中没有优势。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端正认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主学习,让学生练好基本功,还要使她们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2.制订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计划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更注重人才的实用性。所以任课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一定要充分考虑计划的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而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这种情况会变得越来越严重。因此,在上专业课时,教师一定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具体体现在制订教学计划上,应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对于教材内容而言,必须明确各章节的详略和取舍,比如电动机延边三角形减压启动这类技术已经被淘汰了,就不用讲了,变频控制这类高效节能技术适当加入,灵活使用教材,结合实际制订教学计划,做到有的放矢。让课堂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既使一个阶段的授课内容自成体系,又使学生在深度和难度上适应教学,这样的计划才完美,教学才能达到既定目标。

三、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营造活跃的气氛,可以在授课时穿插一些通俗、有趣味的案例,这样可以勾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当然,还有很多方法,比如,适当补充一些与本次课密切相关的史料、趣闻等等,也能达到这种效果。再比如,在电工技能实训中关于安全电压一节,讲到当人体触电时电压为多少伏,通过电流为多少安,呼吸系统、心脏、中枢神经各是什么反应以及达到什么数值人会休克、死亡等,学生只看所列的表格,不会有什么印象,教材内容也很枯燥无味,如果能适时地补充一段数据的来历,说明那些数据是早期美国用电椅执行死刑时,选用强壮的犯人作实验得出来的数据,每一组数据的来历都是与人的生命有关的,而不是什么理论计算得出的结论。这样既活跃了气氛,又强化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在今天的课堂上,多媒体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教师将教学内容全部表现在多媒体上,却忽视了和学生之间的亲切交流。教师面对的是一群人,师生之间的交流远比看屏幕印象深刻,再好的教学设备也只是辅助工具,永远不能代替老师。电气类课程应当是教师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看图,每一个电路是由一个个不同功能部分组成的,在讲某一个部分时,就在黑板上画出这一部分,再讲下一个部分。比如,一个电机控制电路经一层层分解,化繁为简了,再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画线,画出的电路图分层了,用黄、绿、红三色表示交流电的三相更清晰,避免了图形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干扰,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效果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曾照香,姜义林.电气类专业项岗实习课程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0.

[2]刘慧丽.多媒体技术在电气化专业教学中应用[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09.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篇7

一、进行市场调研, 明确改革意义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调研的预测可以确保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要对企业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进行调查和分析, 对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就业单位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和能力的反馈意见来分析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体系的设置。通过调研发现, 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主要有:从事各种生产机械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以及维护;电气控制系统制造公司从事自动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以及改造的工作, 等等。而且, 市场对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 而且对学生的要求也很高, 要求学生的理论知识扎实, 动手能力强以及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 如何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育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定位、如何制定教学计划、围绕培养计划来设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从而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 是教师应该深思的。为了实现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学校的教育要能够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到一起, 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通过项目的建设, 制定配套的管理制度, 按照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的要求,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优化办学条件, 使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达到省内同类院校领先水平, 带动机电一体化技术、建筑电气工程技术、生产自动化技术以及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建设以及发展。

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需要制定教学改革的教学内容, 这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育的重要部分, 所以, 教学改革要能够把学校教育的发展规律弄清楚, 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课程的结构要侧重理论的应用型, 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以及多方面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以及管理一线的人才, 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行业自动化的程度越来越高, 自动化的设备也被广泛应用, 电气自动化的人才需求也在大幅度提高, 而且这种需求很稳定, 这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来确定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要结合企业的生产, 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课堂教学当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提高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 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综合职业的能力。研究并且应用先进的教学理念, 使用项目课程的教学体系, 指导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的课程教学。

三、产学合作, 实现校企双赢

利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优势, 实施产学合作办学。组织教师和学生对一切企业的自动化设备、通信线路以及通信网络进行技术的改造,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 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企业, 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经济建设提供方便和快捷的服务。学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 可以利用企业的设备以及技术优势进行实训的教学, 弥补学校资源不足的缺陷;可以通过企业的人才优势, 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还可以利用企业的实践环境, 把教师送到企业当中, 把企业技术带进学校,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通过教师参与技术改造的工作来了解专业技术的发展。

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需要学校领导给予足够重视, 需要广大教师的参与, 在执行过程当中要有计划、有步骤, 要把改革的制度融入到校园文化当中, 明确办学指导思想, 加强素质教育, 强化教学管理。教师要挖掘学生潜力, 优化资源配置, 加强教学的基本建设, 发挥教学的优势,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专门人才, 满足市场需求。实训场地、设备调整和更新、课程标准的确立促进了课程改革的发展,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教学资源的应用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 对以后进一步深化教学模式起到了促进作用。

摘要:本文探讨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工作, 分析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 阐述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目的和意义、改革的思路以及具体的做法, 探讨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体系的改革方案, 找到了适合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教学改革,改革方案

参考文献

[1]杜少武, 吴黎丽, 丁明.合肥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发展思路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5 (6) .

电气专业英语教学方法初探 篇8

1. 专业英语的特点

科技英语一般都涉及各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发展。针对不同的对象,格式也稍有不同,科普读物专业词汇用到比较少,用到时也尽可能做详细解释;专业论文,则会用到很多专业词汇,叙述客观、正确;专业资料,则比较精炼,总体来看,专业英语有以下的特点。

(1)一般现在时多

科技英语较多地叙述普遍真理、描述某工作过程、某物质特性和功能,在科技文献中使用一般现在时较多。英语代词使用频率高。英语的每个句子、子句都有主语,为了避免重复,主语往往使用代词,表明所属关系,物主代词也用得较多。

(2)专业词汇多

首先,专业英语词汇专业化,其借用英语中原有的普通词,赋予新义,同时专业英语中的单词有不少是多性词,即使是名词,也可作动词、形容词、介词或副词,字形一样,功能各异,阅读时很容易造成曲解的现象。如light,用作名词:safety light(安全灯);用作形容词:light coating(薄涂层);用作动词:light up the lamp(电灯);用作副词:travel light (轻装旅行) 。其次,有些英语单词在不同的专业用时有特定的含义,有时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选取词意。如power在数学中为乘方、冥;在物理、电路中为功率;在电力系统中为电力。最后,专业英语大量使用复合词与缩略词,如alternating current (AC)。

(3)被动语态多

科技英语在描述客观事物时,常采用被动语态,通过把所论述的过程或事实放在句子的首位,可突出其重要性。如:The values of the resistor are calculated from the color of thebands.(可以根据色码条的颜色求出电阻的值。)那么,在翻译中可以根据中文的习惯,不一定要译出被动语态。

(4)非谓语动词多

在英语语法中,当一个句子有几个动作时,就必须选出主要的动作当谓语,将其余的动作用非谓语动词形式。如:Electrical engineers are usually concerned with using electricity totransmit energy.(电气工程师通常关心电能的传输问题。)这里主要动词是are concerned, using, to transmit都是以非谓语动词形式来描述动作的。

(5)复杂长句多

科技文章要求叙述准确、用词严谨,因此一句话里常常包含多个分句,这种句子成分复杂且很长的句子是阅读科技英语的第一个难点,阅读翻译时要按照汉语习惯加以分析,把句子断开,以短代长,化难为易。在断句时要注意标点符号和一些连接词,可以帮助断句,注意it, that, which等词的指代,联系上下文和结合专业知识理解。在语法上,专业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采用静态叙述。另外,电气自动化专业英语包括内容广泛,有电工电子技术、电力技术、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力传动、过程控制等,学习难度加大。

2. 专业英语的现状

对于基础英语因为需要过级,学生还能积极学习,对于专业英语,学生还未进入工作岗位,看不到专业英语的用途,觉得可由可无,学习没有动力,没有兴趣,当然就觉得枯燥;一方面,一部分同学的基础英语、专业课也学得很差,专业英语学习起来更是难上加难,另一方面,专业英语的传统教学,往往就是记专业词汇,翻译课文,方法单一,也使得学生学习不积极,觉得枯燥。

对于专业英语的教与学,教师和学生都处于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教师不知如何教好这门课,找不到有效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学生对这门课不重视,学习没动力。再加上现在某些高校实施双语教学,使得专业英语的教学犹如鸡肋。为改变这种不健康的现状,需要我们对专业英语的各个方面进行革新,从选取教材、引导学生学习到教学方法的运用及考核方式都应有所改变。

3. 专业英语教学目标与方向

首先,学习专业英语必须有个明确的目标,使学生明白学习专业英语的目的、重要性及专业英语在工作中的实用性,对专业英语的学习有足够的重视。其次,学习要有规划,明确学完后能达到的学习效果。对于教师来说,教授专业英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逐渐增强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与积极性;再次,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不显得枯燥。最后,在学完专业英语后,使学生掌握常用的词汇,典型的句型,阅读专业英文书籍、资料,撰写专业相关的科技文献等;提高专业英语的应用水平和进入社会后继续学习的能力。

4. 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增强学习成效

(1)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运用所学解决问题时,往往会获得较大的成就感与满足感,所以在教学中多采用工作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教学,会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教师可以拿专业课上常用的仪器仪表、电气器件等英文说明书、常用数学符号和公式的读法及面试常用语等与他们学习、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而在大学基础英语教学中又很少涉及的知识让他们学习,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课的热情,使学生重视这门课的学习。比如拿某个电机的英文使用说明书让学生自己阅读翻译,理解其类型、结构、接线方式等,最后能自己使用此电机进行正常工作。教师还可以给出一些专业英语文献,让同学们自己进行翻译,相互点评翻译是否准确、通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专业英语的学习中。还可以给出一个命题,让学生自己查找相关的英文资料,增强学习独立性。通过这些教学,学生深切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保持对英语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2)采用适当的教材

在选取电气专业英语教材的时候,一定要紧扣学生学过的专业知识,比如在学生学过电机、接触器继电器、传感器、PLC等内容的,则选取介绍这些知识的专业英语教材,使学生学起专业英语来不至于太过吃力,也比较容易理解和记忆专业词汇。同时教材的内容涵盖自动化技术发展的相关科技信息,科普小知识,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为学生以后的工作作些铺垫。

(3)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

教师在专业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需要教师多思考,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项目式教学、多媒体教学,视频、动画演示等都可以起到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提高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充分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基础差,底子薄,学习积极性不高。在进行电气专业英语教学的时候应该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解决电气类职业岗位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的时候需要强调记忆常用的专业词汇、短语,以阅读理解为主,撰写科技文献则是能力提高的手段。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充分将现在的学习和以后的工作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可以模拟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情景,促进学生主动交流,提高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在针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这个问题,充分采用项目式教学、趣味教学方法,将专业英语的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需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提出一些实际的场景进行模拟,比如可以模拟招聘现场,公司要求同学用英语介绍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等。

(4)侧重教授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方法

专业英语的翻译往往是个难点,翻译的时候在注重忠实于原文,通顺的基础上,教师在理论教学的时候,还需要重点讲解翻译的方法技巧,详细讲解直译与意译,顺译与倒译,词义的选择,词义的引申,词类的转换,句子成分的转换,词的增译,词的省译,重复法等翻译方法。对于长句、复杂句,讲解如何断句,理清句子成分,找出核心意思,做到准确理解其意。对于单词,注重讲解多义词应根据上下文确定其含义,加上前缀后缀词性意义的变化及词义的引申。当然得强调注意积累扩大自己的专业词汇量。总之,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怎么翻译,教授翻译的技巧及方法,而不是通篇由教师翻译出来,需授之以渔。

(5)建立符合高职院校电气专业英语的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以开卷或闭卷的形式考学生的翻译等,在这种考试体质下,学生很容易考前死记硬背考试后全忘了。在电气专业英语的考核上也可以有所改变,结合试卷考核和应用考核的方式。比如,考阅读翻译的话,可以给学生一个电气接线图的英文说明,让学生在实验室接出正确的线路,使学生既熟悉了专业英语知识,又巩固了专业知识,还锻炼了动手能力,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比较适合。

5. 结语

综上所述,电气专业英语是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本门课的教学改革也刻不容缓,重点在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积极性,结合工作场景进行教学,以求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学到专业英语的应用,增强自身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朱一纶.电气技术专业英语.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9.

[2]刘琨.高等职业教育电气专业英语应用与教学改革方面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J].2012 (09) .

[3]徐理英.电气专业英语教学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07 (01) .

教学改革电气专业 篇9

首先, 我们看一下机械类和电气类该门课程内容的差异, 对于机械类该门课程一般包括:机械传动概述;常用机构;常用机械传动装置;常用机械零件;轮系等。其前续课程有:《机械制图》、《工程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工程力学》等, 后续课程有:《现代制造技术》、《机械加工工艺》、《液压与气动》等, 形成的是一个完整的课程知识链条。但是, 对于电气类该门课程妄想把上述知识全部囊括其中, 由于课时所限, 实际只能根据专业需要有所割舍, 各部分知识进行压缩、浓缩, 其前续课程:《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后续课程:《电子技术》、《电机检修与控制》等, 均与该门课程没有内容上的连贯性, 所以不可避免地客观存在课程体系的“不完整”使得学生知识结构出现“断层”, 这就必然给教学增加一定的难度。

第二, 《机械基础》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陈旧, 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师资力量单薄, 考核形式单一, 实验类型偏少等问题。针对上述情况, 对于电气类专业的《机械基础》必须进行课程改革。

一、课程改革理念和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以适应电气类业人才需求为目标, 以培养“机电产品现场维修与管理”等基本应用能力为主线, 以“应用”为主线架构内容体系;按学生职业成长规律, 构建“工学结合、能力递进”的教学单元, 以实践需要为基点, 力图将《工程力学》、《液压与气动》、《工程材料》等几门传统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 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2.课程改革思路。使学生掌握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及各类传动原理及液压气压的基本原理;具有简单机电产品的设计能力, 具有分析机床机械故障和排除故障的能力, 为今后的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总的目标

能够分析机构的平衡、杆件的变形、材料的选用、机构的各种传动等中等复杂程度的设备, 解决应用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再学习能力等。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方法。运用灵活多样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旨在提高教学效果, 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 分组讨论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典型教学项目, 以认识项目为工作过程, 将机械中的常用机构、常用机械传动、零部件中的“知、技、能”点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教师对项目的介绍, 学生搜集与项目相关的资料, 再进行讨论、设计、实施及检查评估等一个完整过程的教学训练, 促使学生掌握学习内容, 达到培养目标。 (2) 引导文教学法。对机械零部件中的每一个学习情境, 教师设计了完善的学习任务单、学习引导单等, 在学习任务单的引导下, 学生独立地进行学习。 (3) 案例教学法。将生产性教学工厂或企业的优秀设计案例引入教学中, 作为学习参考, 通过不同学习情境的典型案例分析, 提升学生在完成不同项目实践中的学习能力。 (4) 头脑风暴法。在进行零部件设计方案拟定时常采用头脑风暴法, 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 进行理性的思考, 互相激发灵感, 该教学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促进学生的智力开发。 (5) 启发引导教学法。为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创新意识, 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下发任务单后,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 拿出具体方案, 提出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由老师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并通过讲评, 优化方案后再进行实施。

2.评价方法。本课程的最终考核成绩由过程考核、结果综合评审两部分组成。总成绩S是过程性考核成绩P、结果综合评审成绩R的加权和。

过程性任务成绩:主要包括小组考核和个人表现考核两部分, 根据小组或个人在工作任务中的知识获取情况 (知识获取方式、知识覆盖面等) 、工作表现 (工作态度、团队分工合作、量具的正确使用等) 综合评定。个人的最终过程考核成绩P为小组考核成绩z和个人表现考核成绩m的加权和, 占总分55%。

结果综合评审:根据学生故障排除结果、工作任务单填写等情况综合评定 (100分制)

3.教学条件。 (1)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和各类先进的实训室的应用, 使教学变得生动、直观, 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建立专业及专业群立体化教学网站和课程网站,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适合行动导向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动画及虚拟资源, 通过搭建起多维、动态、活跃、自主的课程训练平台, 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调动;回到文首提到的问题, 其最佳方案:大学学电气类专业, 硕士学机械类专业, 博士学机电一体化专业, 或许能学有所成。当然, 不能读那么多书就学机电一体化了。

结束语

教学改革电气专业 篇10

高职培养的是以就业为导向, 社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因而高职必须根据职业的需要设置专业。那么, 如何使我们的专业设置更加的和社会需求相吻合, 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被社会所接纳, 是我们首要的研究任务。

现今我国的高职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对于职业学校来说, 其核心工作在于人才培养, 而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课程建设。发展职业教育, 就必须高度重视课程建设。现行的高等职业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 既具有高等教育的模式, 又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 文化课、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训练不够协调, 专业划分过细, 专业面较窄, 缺少“双师型”教师, 实验、实训不够重视, 造成学生职业能力较低, 难以立即适应岗位需求;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新科技的运用存在局限性。高等职业教育想要造就一大批适应新时代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满足社会科技进步及生产技术的更新换代;才能更新观念, 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提高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电气人才的要求和需求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制造行业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性。近年来, 许多大型跨国公司、企业集团纷纷在我国建立生产基地, 新兴技术新型装备得到广泛的应用。对于学生, 各种学科例如电路理论、工程电磁场、电气工程基础、电机学、电工电子技术 (非电类专业)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线路 (非电类专业) 、电路分析基础、线性电子线路、非线性电路、微机原理、单片机与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网络基础、信号与系统、传感器原理、信号检测与测量、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电子器件应用、集成电路设计、EDA技术、电磁场与波、通信原理及实验、电波传播与天线等基础理论等等, 都是其应该掌握的基本理论, 熟练掌握这些理论, 并且进行相应的实践, 是成为一个合格的技术人员的前提。这对我们高职院校的教学也构成了相当的挑战。

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 掌握电气自动化技术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当前市场需求的最为紧缺人才之一, 从近年来就业市场调查表明,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量很大, 有着越来越供不应求的趋势。以下, 是我们从实践中总结出的一些教育经验。

三、采用学习和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一) 精心改革, 学习和训练相结合。

如将《模拟电子技术》、《模拟电子实验》、《数字电子技术》、《数字电子实验》改为学训交替的《电子电路安装与调试》课程, 将78学时《EDA辅助设计》改为64学时学训交替的《EDA工程应用》。通过改革, 让学生自主设计和开展实验, 从而提高了其挑战性, 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 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是非常有力的。 这正好符合张尧学司长“两个系统”讲话精神, “一个系统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系统, 再一个系统是要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知识的培养系统, 这是两个人才培养体系, 这两个体系要灵活地、交叉地进行应用。”

(二) 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 。

1.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发展, 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多媒体教学由于其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的特点采用现代技术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我们教师要求自己动手制作多媒体课件, 以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

2.项目驱动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改变了以往“教师讲, 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 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对于实践性强的知识点, 例继电器控制系统, 我们就安排原理说明做项目, 要求每位同学至少找出一例控制电动机的工作事例, 并能说明其工作原理。项目教学, 能使学生有的放矢的把学习内容和生产实践联系起来。

3.现场观摩。

对这一方面, 有一定的条件限制, 我们对变压器和三相异步电动机以及继电器控制系统这三章的理论讲授难度大, 尽管有多媒体、或者小型模具课堂演示, 都不如走出去到相应的企业现场观摩。我们在当地联系两家企业, 一家调压器厂, 一家电机厂, 事先通过要求学生预习课本, 思考问题, 提出问题, 到现场后随机向相关技术人员提问, 通过两个下午, 即八个小时同学们就亲眼目睹关于调压器绕线、抽头;硅钢片的制作、铁心的锻压、线圈的制作与放置、三相电机线圈的接法, 一清二楚。在此通过技术人员的现场解答, 知道有关抽头、绕组接法、转子截面的铁片、铅豆等相关用途或者发生故障时有何现象伴随产生, 又如何处理?事先应如何才能避免等等书本根本讲不到或者讲不全的知识。而且一次在电机厂参观时, 有一位同学问到能把单相变三相使用吗?如果能结果又如何?技术人员一一解答, 同学们收获颇丰。

4.加强师资建设, 加强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实验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理论基础, 还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责任心强、相对稳定、专职的实验师资队伍, 鼓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理论课教师充实到这支队伍中, 经常安排实验教学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理论培训和实践, 使整个队伍能够时刻跟踪新技术、新知识, 提高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在实训基地, 按照分层教学的思路, 对实验教学课程进行了优化。现“电工原理综合实验”、“电子线路实验”、“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EDA实验”、“DSP实验”、“通信原理实验”、“自动控制实验”等都设立为独立学分的实验课, 制定了相应的实验教学大纲, 并组建了对应的实验教学组。为了加强和巩固实验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独立实践能力, 基地实验室逐步实行开放管理。此外, 基地建设了全天候开放的电子设计制作 (创新) 基地, 一方面作为综合型实验、创新型实验完成的场所;另一方面, 作为课外电子设计训练场所和组织学生参与电子设计竞赛和电工数模竞赛的培训基地, 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 也很好地将课堂内外紧密结合起来, 提高了实验教学的层次和质量, 由基地实验室组织指导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培训和创新活动常年不断。学生们结合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撰写了数十篇科技论文在公开专业期刊上发表。

5.注重经验的总结。

在教学相当长的过程中, 学生的进步和发生的问题, 都应该是我们及时总结的对象, 只有在实践中, 训练中不断地要求学生进步, 并且不断的解决和总结相关的问题, 才能保证教学的进步, 实验实践的有效率。

四、结语

针对学生的特点, 结合电气专业多门课程, 通过从事教学这些年的心得, 和大家交流以上方法。总之,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突出课程的实践性。以学生为主体,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建设配套的实验实训基地, 是现代理工类教育的大势所趋, 下一步我们尝试在课程结业考核中, 增加技能测试, 并将项目操作考核所占比例加大, 重在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戴远威, 姜文联, 何敏, 黄敏, 邱深本.高职院校学生实习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2].孙晓云.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工课程改革方案的研究[J].新课程研究 (高等教育) , 2011

教学改革电气专业 篇11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 中职学校 实践教学体系 改革

现代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电气自动化技术。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既懂理论知识又具备很强的专业实践技能的电气自动化人才。中职学校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要将所教的理论知识转变成学生的实际就业能力,就必须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中职学校有必要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一、中职学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学校都在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寻求校企合作新思路。从目前情况看,中职学校的公共课和专业课比例设置平衡,专业课设置中注重实训课程的比例。电气自动化专业普遍开设的实训课程有电力拖动控制线路安装与调试、可编程控制技术、机床线路故障检测、现代电工技术等等,相应专业实训室建设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要。

二、中职学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是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是培养实践能力和综合专业技术水平的重要环节。中职学校在不断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但是教学改革流于形式,没有构建起科学合理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没能很好地衔接,理论课没能给实践教学打好理论基础,导致实训课程的大部分时间补习理论知识;教師缺乏企业实践经验,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工学结合没能做到实处,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没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差,就业口径窄。

三、中职学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1.找准专业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中职学校的电气自动化专业主要是为社会培养能够从事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调试、自动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及供配电系统运行、监测与维修、电子与计算机等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就业范围广,是宽口径的复合型专业。为培养出合格的专业毕业生,中职学校一定要专业定位准确,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在保证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在毕业学期要开设一些与电气自动化专业相关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岗位素养,强化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关键。中职学校可以采用培养、引进和聘用相结合的措施,建立一支专业理论强,实践能力高的专业教师队伍。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多是毕业后就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大学生,具备非常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学校要组织专业教师集中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定期组织教师下企业顶岗实习,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不定期召开行业专家讲座,讲座内容涉及就业前景、专业技术、发展趋势等等,使学生开阔视野、明确学习目标;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使学生了解岗位知识,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

3.完善实训室建设

学校要有效地利用现有的实训设备,充分发挥其最大的潜力为教学服务,比如一些陈旧的电气实训设备,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检测维修,提高学生电气设备的分析和维修能力。科学合理地加大实训室的经费投入,及时更新专业技术设备,给实践教学提供设备保障。

4.有效整合教材内容

中职学校的学生缺乏学习耐心,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大篇幅的理论讲解,因此,要合理地整合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同时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可以把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的安装和常用机床的故障检测进行合理整合、把PLC和交直流调速进行整合。为了紧跟人才市场的需要,实践内容也要及时更新。中职学校要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增加先进技术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5.发展校内实训基地

现阶段的校企合作多数是学校热情高涨,而企业参与度不高。一般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学生缺少真正动手操作的机会。为了创造机会,学校应该大力发展校内实训基地,利用校内资源,建立和企业相同的生产线,让学生体验不同的企业岗位,锻炼岗位技能。

6.开展第二课堂

开放实训室,组织学生成立兴趣小组,通过讲座、训练、维修等各种活动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积极开展专业竞赛,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市级、国家级等专业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能力。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的重要环节,中职学校一定要努力改革与探索,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中职生电气专业课教学分析 篇12

作为电气专业的一线教师, 在完成自己教学的同时, 深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亲密接触, 了解到电气专业的学生现状, 他们不仅在专业理论上匮乏, 更重要的是在专业技能方面让人感到忧虑, 下面就目前电气专业课程学习状况加以分析。

1 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存在的问题

作为电气专业的学生, 学习本专业近两年的时间, 却还存在这样的问题:

1.1.1 专业理论知识知之甚少, 甚至有的同学对所学课程的内容都不知道, 这些源于学生基础不牢固、不扎实, 对专业理论学习毫无兴趣, 加上缺乏良好的学习心态和学习习惯。有的学生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不良环境的影响, 将大部分课余时间投放到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 玩物丧志, 故上课睡觉、讲话或心不在焉。

1.1.2 专业技能差, 现在的二年级学生连最基本的操作技能都不具备, 不会使用万用表或不能正确读数, 二极管、三极管与电阻分不清楚, 更谈不上判别管脚极性和性能好坏的测试, 电路的分析也无从谈起。导致后续《电机与电气控制》、《工厂供电》等专业课很难开展, 很多关键的专业技能无法掌握。

1.2 教师存在的问题

1.2.1 在思想上不够重视, 经常抱怨学生素质差, 有的教师在上课时, 注重的是将教材的内容传授下去, 而学生对知识的内容领会程度却不做分析, 有的理论对于学生来说过于高深, 有的实践性很强的知识不能在课堂上及时加以演示, 导致学生认为老师讲的很抽象、难以琢磨, 甚至有的学生根本不清楚老师再说什么。这种忽视学生接受能力的做法是不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 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 更应该注重因材施教, 把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有机的结合与统一。

1.2.2 在教学执行过程中消极的对待, 认为实习实训条件是学校给予, 抱怨条件有限, 实验课只是选做一些, 认为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就算不错了, 至于实习实训效果, 知识是否前后衔接, 就不作过多的考虑。

1.2.3 因为生源质量差, 则忽视自身的提高, 不注重知识的更新。现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 知识的淘汰更新很迅捷, 很多知识不只是单一一门学科, 而是多门学科的综合。抱着陈旧的知识和观念授课, 即使教的好、学的好, 也是学无所用。在根据学生的实情, 根据社会发展的实情, 找准专业技能与专业理论相结合的切入点上没有花费更多的心思。

2 解决的办法与措施

2.1 学生方面

2.1.1 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和专业课教师要与学生讲清楚培养目标以及专业的侧重点, 作为电气专业的学生要学习小到日常用电的联接与维护, 大到工厂供电、电气线路运行与维护等专业知识。以至于每一门专业课学什么, 怎么学, 达到什么程度, 让学生有思想准备与心理准备。

2.1.2 让学生打下好基础, 要使学生处于一个专业的氛围中, 可以在教室与实验室悬挂与张贴常用电子元件的符号、图表及其相应的参数, 摆放一些线路模型, 让他们时刻能看到、感受到, 对常用的符号和线路做到熟练掌握。

2.2 教师方面

2.2.1 在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 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要根据生源质量作出适当的调整, 哪一部分详讲, 哪一部分略讲。所教的内容哪些学生容易理解, 哪些难理解, 哪些不理解, 哪些先讲后练, 哪些先演后讲, 注重理论为技能做铺垫, 技能训练应摆在首位。

2.2.2 要各有拓宽技能训练的渠道, 不要只局限于学校的实训室, 局限于课堂内的几个小时, 要将其拓展为既可以在实训室进行, 也可以在课余时间进行, 安排学生到工厂参观实习, 假期部署学生实践调查, 让学生了解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程度, 以此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2.2.3 课改不仅是专业课的事, 基础课同样可以改革, 如《电工基础》这门课, 讲述电阻、电容、电感三大元件及其组成的电路, 教师讲得再好, 学生还是似懂非懂, 莫不如用几个元件, 将其在电路板上焊接, 接上电源, 再用仪表对其进行测量, 对于学生来讲直观、有效, 同样使学生练习了焊接, 认识了元件, 学会了晶体管的测试与管脚极性的判断, 学会了仪表的使用, 认识了电路以及学会了电路的分析。《模拟电子技术》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解决, 更何况后续专业课程均是以这个为基础的呢?专业课程的改革有了基础课改革基础就更好解决了, 组织学生进行半导体组装与维修, 电动机的大修, 照明电路的安装, 电动机控制线路的连接与故障排除。

2.2.4 针对生源质量差的问题, 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很多学生对说教师的理论学习缺乏兴趣, 作为专业理论课教师就要及时拓宽知识面, 及时掌握行业发展情况, 对课堂教学采取多样化, 运用多媒体、课件、观看录象或在实习场地现场教学, 这样既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也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的直观易懂, 提高了学习效率。

2.2.5 建立与健全实训的检查与考核制度。规定实训课时的开出量, 并将其列入教学考核内容。对学生的实训技能要进行全面的考查与考核, 评出等级, 同时对教师所开出的实训课程进行定期检查, 突出对技能训练的高度重视, 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中职生对电气专业课内容学习领会的程度, 及对专业技术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 直接决定了是否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中职生, 也直接影响就业动向是否理想, 因此, 作为为社会培养一线技术人才的中职学校, 提高办学声誉, 拓宽就业渠道的重点就是放在专业课的教学和实践上, 制定出行之有效的专业课教学措施是办学的关键。

摘要:电气专业的中职生由于自身学习基础、素质及习惯等种种因素, 往往存在专业课学习的障碍, 现针对这种状况开展分析, 找到原因, 并提出相应措施。

上一篇:基站网络建设下一篇:急性肾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