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教学改革

2024-10-28

专业课教学改革(共12篇)

专业课教学改革 篇1

模具是制造业的重要成员, 随着市场对模具的需求不断加大, 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维修等技术, 越来越被看好。职业模具专业课程, 正是培养模具专业人才的重要平台。加大模具专业课教学改革, 不仅是顺应市场需要, 也是符合职业学生自身诉求的。因此, 要在模具课程设计、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创建新型教学模式、建立科学评估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进行针对性改革, 为学生创设理想学习环境。

一、明确课程改革方向, 重新定位教材重心

职业课程内容改革要体现职业岗位需求, 建立良好对应关系。但目前职业院校《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使用教材, 大多都是借用本科课程内容, 理论性过强, 与岗位对应性较差。职业院校学生基础薄弱, 学力存在明显差异, 接受课程理论自然也存在不均衡的问题, 对支持就业没有太多帮助。像冲裁模具、弯曲模具、拉深模具在现实企业生产是最常用的, 如果将这些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内容, 其针对性就会大大提升。

职业院校课程改革要与职业院校教育的培养方向相一致, 教材设计时, 要考虑实践性和操作性。专业课程教学也要体现真实工作情景。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不妨将模具专业课程分为可实际操作的课程模块, 通过建立各个技术系统, 实现专业技能的形成。

二、科学设计教学方案,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模具专业课教学理论性很强, 学生对相关学习内容存在畏难情绪。为了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需要对教学方案进行设计, 不仅要让教学环节紧凑起来, 还要在课堂上创设激趣点, 让学生能够对所学内容产生积极心理。

首先是教师设计和教学课件, 用多媒体图解画面, 将各个工序展示清楚, 这样可以让学生感觉学习有了方向感, 难度也降低了。其次是教师生动讲解, 教师讲课有没有吸引力, 这对学生学习效果有直接影响。再就是要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适当调节学生情绪, 插入一些题外话, 或者是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等, 像竞赛小活动, 都可以有效调节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三、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加强互动探究学习

模具专业课教学模式改革, 要联系企业模具开发实际, 借鉴企业工作过程和工作模式, 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让学生在模式教学中能够真正学有所得。像模具开发教学模式可以设计为:接受任务—分析产品图纸—编制模具工艺方案—设计冲模结构—制造模具。这样的教学模式, 非常接近实际工作模式, 这对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有重要帮助。在教学模式创建过程中, 还要注意加强互动探究学习的意识培养。冲压模具专业课, 其专业理论性较强, 操作实践性也较强, 仅靠教师讲解示范, 很多学生难以掌握技术要领。如果能够形成学习小组, 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形式展开学习, 其学习效果一定会大幅度提升的。因此, 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学也要借鉴合作探究学习意识, 成立学习小组, 借助集体力量, 实现教学互长。

四、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模具课程已经取消了统一考试, 课程学习评价变为“过程考核”。也就是对各个教学模块学习的过程管理, 教师通过对每一个工作情景和工作任务进行过程考核, 确定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了确保学习过程和评价工作的公平性和全面性, 教师要设计具体的考核标准和考核模式。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小组内学生互评和教师总评的方式, 教师结合整个学期的教学情况, 结合相关管理数据, 对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情况给出评价分数, 作为学生期末考试成绩。采用过程考核, 可以极大调动学生学习责任心, 也能体现评价的公平客观。

模具教学中教师是最重要因素, 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这也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模具专业课程需要专业较强的教师才能完成教学任务, 不仅需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还要具备实践操作技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双师型”教师。职业院校要培养双师型教师, 还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像技能培训, 教师可以通过技能考证, 提升自身专业技能, 还可以通过挂职锻炼, 为教师提供学习实践机会。当然, 如果能够和企业联合, 借鉴企业技术力量帮助学生学习, 其效果也是值得期待的。

五、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 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模具课程具有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知识面广泛、内容复杂等基本特征。由于模具种类繁多、结构复杂等因素, 教师无法通过挂图、图形以及教材图片等将模具动作、模具原理、模具结构等清晰的讲解, 所以, 应该通过计算机辅助冲压模具的课堂教学, 采取丰富的动画、图形、文字等方式讲述模具的工作过程、工作原理以及工作结构, 采取动画、影像等途径表示生产工艺, 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感性认识得到明显增强, 使教学效果有所提高。虽然板书、挂图、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有一定的优势, 但灵活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对提高模具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 对凸模刃口尺寸计算、凹模刃口尺寸计算等教学内容进行讲解时, 应该通过板书的形式, 在黑板上全面展现计算步骤, 将授课节奏逐渐放慢, 使学生有着充足的时间思考教学内容。

六、考核课程成绩评价方式的改革

传统评价方式中, 主要是通过卷面考试的方式评价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均是同考试成绩对学生考试成绩进行衡量, 不仅无法对学生课程掌握的情况进行反应,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改革工作中, 可以采用动手、问答、卷面、案例等多元化考核的评价方式, 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总评成绩中互相评价以及自我评价分别占据30%左右, 教师的评价在总体评价中占据40%左右的概率。通过评价方式的改革, 可以让教师更加科学、客观以及全面的评价学习活动。学生在评价工作中占据主体的位置, 使学习氛围得到积极创造, 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有一定的帮助。

七、结语

模具专业课教学改革, 这是职业岗位教学的需要, 对提升学生专业技能, 将来胜任具体岗位, 都会产生积极作用。通过教师科学设计教学方案,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创建教学模式, 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评价, 打造过硬教师队伍, 实现模具教学改革目标, 这也是新时期职业教学的新需求。

参考文献

[1]张侠.职业高专冲压模具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 2012.

专业课教学改革 篇2

音乐教育专科(师范)的《舞蹈》课教学在我系已有六七年的历史,它是在原有的音乐教育专业《形体与舞蹈》课基础上拓展的。本课程是专为舞蹈主修的学生开设的,是学生未来从事音乐舞蹈教育的基础课程。2001年来我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许多新思想和新理念是以往学科教学论所没有涉及,为此,《舞蹈》课程必须顺应历史发展轨迹来及时调整课程的内容与时俱进。本人根据自己以往一线的教学经验,加上平时注重对优秀教师教学案例搜集并及时进行分析和探索,研究出来一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的教学改革,使课堂教学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现将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改革的详细内容分别总结如下: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加强该课程教学的实用性。该课程讲授要与中小学教学的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注重知识的基础与重点内容,增强舞蹈基本功的训练,增加舞蹈编创和艺术实践。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舞蹈教学与培养舞蹈演员的舞蹈教学不同,培养舞蹈演员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掌握表演技能,在舞台上准确地塑造人物形象。而高校舞蹈教育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大学生舞蹈艺术的全面素质,以满足未来从事教育工作的需要。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

1、对舞蹈基本功知识的熟练。如:舞蹈的力量、柔韧、耐力、速度等基本能力的训练方法和知识重点等的培养;

2、对舞蹈风格的掌握及舞蹈动态美、动作的协调性等方面的培养。如:民族民间舞、古典芭蕾、中国古典舞、现代舞方面的最基本的知识。通常,3、考虑到将来学生就业问题,增加了学生教学技能训练内容,规范教学技能训练的基本程序。如:教学中采用教学模拟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舞蹈教学意识,加深学生对舞蹈理论与实践的理解,强化对知识的全面掌握。

4、增加舞蹈编创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舞蹈编创能力,舞蹈专业学生每周只有2-4节舞蹈课。因此,不能把精力集中在学习某个高难度技巧或某种舞蹈上。只有充分利用课时,全面开发舞蹈专业学生的艺术潜力、增加知识面、增强舞蹈艺术修养。从这几年学生课堂教学表现、教学见习、教育实习等情况反馈来看,效果是不错的。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应重视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结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要求。改版传统的“口传身授”这种师徒传承式的教学方法,增添舞蹈学科新的教育理念与模式,教学讲授式中增加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究式等新教学模式,增加视频欣赏教学。首先,教学手段现代化方面的改革

首先,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它通过人体有韵律的运动来塑造艺术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如果不当,示范动作欠准确、规范,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利用DVD光盘教材通过电视视频可以直观、形象、生动的准确地表达舞蹈的风格、韵律、情感等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一方面,电视的可重复再现的功能优势,为学生提供了模仿动作和对照练习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舞蹈艺术与地理、文化、宗教等有密切的关系,通过电视屏幕将所学舞蹈的历史文化与地理环境再现,能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使学生不但对舞蹈的风格特点、舞姿韵律获得了丰富的感知,身临其境地受到艺术的感染,增加了学生对舞蹈所在环境、人的生活习俗、服饰等有了具体的了解,活跃了思维,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记忆和激情。在授课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用现代教学手段,并在训练和练习时学生能通过操作“快进”、“慢放”“定格”将需要了解的某一过程或某一动作进行反复地观摩和推敲,直自弄明白。其次,增加“模拟教学法”,提高舞蹈专业学生的艺术实践。例如: 把教室模拟成“剧场”和“舞台”,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要求,仿照真实情境,创设人为情境,让学生表演各种舞蹈人物或舞蹈形象(动物、植物、器物等),其他学生扮演成“观众”,进行“模拟演出”。可以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舞蹈演员”与“观众”定期互换。还可以学生间进行“老师”与“学生”角色的互换,从而为学生将来的舞蹈教学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把德育、体育、美育,有机地融入智育之中,要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树立“德艺双馨”的人生观与艺术观,树立以舞蹈艺术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人民币服务”的思想,克服“一招鲜,吃遍天”的片面追求物质享受的思想。尤其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育,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意志力、自控力、调节力,在困难与逆境面前,经得起心理考验。

技校专业课教学改革浅议 篇3

关键词:专业课 教学方法 课堂结构 教学质量

在技校专业课教学中,由于教学方法单一,理论课教学效果不到位,不能满足专业实习教学的需要,导致专业实习效果不理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动力不足,教学质量下降,学生的技能难以达到要求、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作为一线教师,筆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原因分析

造成教学质量下降的原因有三个方面。其一是生源素质下降,绝大部分是中考的落榜生甚至不参加中考的学生。这些学生学习习惯差,自我约束力不强,正处在青春期,情绪化倾向严重。其二是学生从文化课学习到专业课学习是一个急剧转变的过程,不少学生不能适应这一转变。其三是教师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单一,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对策

1.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师。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不仅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要有丰富的生活知识;既要熟悉教材、了解学生、搞好教学设计,又能组织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因此学校要加强教师培训,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教师应积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钻研专业技术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2.改进教学方法

在原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开展多种方法教学。如多媒体动画教学,利用多媒体声音和动画效果,加深学生的印象,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教学模型、到车间进行现场教学,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避免教师空洞无物的说教和学生空想,提高学习兴趣。

3.改变课堂结构

在课堂中,教师的作用就是组织、引导,学生是主体。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例如“车刀的结构”教学,该课题涉及三个测量面、六个角,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对学生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让学生在4个课时内依据定义能够一一指认刀头、刀柄、前面、主后面、副后面、主切削刃、副切削刃,掌握车刀的主要角度分为前角γ0、后角α0、主偏角kr、副偏角kr和刃倾角λs等六个基本角度及其作用和选用原则是比较困难的。如果采用模型、挂图、多媒体上课讲解,虽然有一定效果,但还是不可能让所有学生理解,而理解了的学生也不可能百分百掌握。在实际教学中,第一步,笔者在课前让学生准备好橡皮泥和小刀。课堂上先让学生按照教师给出的图做一遍,切出前面、主后面、副后面。第二步学生对照课本在自己的作品上找到相应的面、线、点并说说它们的名称。这时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评价,同时做出小结:车刀上三个面——前面、主后面、副后面,前面与主后面相交形成一条线为主切削刃,前面与副后面相交形成一条线为副切削刃,主切削刃与副切削刃相交形成一点为刀尖。由前刀面、主后刀面、副后刀面、主切削刃、副切削刃和刀尖组成车刀切削部分。第三步,让学生再从头做一次,提醒学生每切一次,要注意刀切的方向及切割前后的变化角度,为角的讲解做准备。这时学生对车刀的几何形状已经有一个感性认识,对车刀的主要点、线、面以及角度充分的理解。教师给出如下结论:测量车刀切削角度的辅助平面切削平面、基面和正交平面,基面就是水平面,切削平面是通过主切削刃垂直于基面的平面,正交平面是垂直于切削平面又垂直于基面的平面。第四步学生对照课本上的定义分组讨论前角γ0、后角α0、主偏角kr、副偏角kr和刃倾角λs等六个基本角度。教师给出常用车刀的形状说明各种车刀的组成和用途。再如游标卡尺的识读教学,让学生在准备好的纸板上分别划出1cm和0.5mm的刻度线,然后0基准线对齐,两纸板做相对移动观察其0刻度线的相互距离,引导学生读出数值。教师讲解游标卡尺的刻线原理,总结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举例、学生实际操作练习。让学生动手、动脑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感性认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交流促进了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实践证明,好的课堂是让学生更多参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动手、动脑的同时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寻求知识的学习状态。通过学生动手、动脑,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职高汽修专业课教学改革初探 篇4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

一是办学指导思想的转变。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是直接为就业服务的教育, 要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要出发, 努力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 从专业学科向职业岗位和就业本位转变。

二是教师观念的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 “以教师为本”的教学观渐渐显现出它的弊端, 教师必须冲破自我中心意识, 把学习专业课的主动权真正交到学生手里, 变注重知识为重视能力, 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是加大师生与外界的交流。要提高学生的素质, 教师就必须走出校门, 到汽车修理第一线参加实践, 积累经验, 增强自身的能力, 使自己成为“复合型”教师。对于学生来说, 经常参观修理厂, 可以增加感性知识, 了解汽车修理市场。

二、采用模块化教学法, 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传统的汽车专业课程划分为构造、修理和检测等, 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 这样, 理论与实践就人为地分割, 使学生难于形成系统的知识。“模块化”教学能把汽车的部件作为一个系统来认识, 从构造、原理、修理与故障排除形成一个实用整体, 使学生缩小注意目标, 较短时间内在大脑中形成对该总成结构的完整认识和掌握。

模块化使理论课与实习课一体化, 将专业理论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 使学生有较多机会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反复对照和理解。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反复交叉, 也利于学生产生很浓的学习兴趣。学生在理论指导下操作, 不但对汽车部件总成的解体、检修、组装及调整等有了系统理解, 而且也保证了实习教学的质量和教学设备的完好。

三、改革教材内容, 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目前, 汽车维修已经从以机械为核心的传统汽车维修向机、电、液一体化综合诊断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汽车维修发展, 由地沟式的拆卸修理模式向科学仪器设备检测模式转变。但是, 我们的教材内容和课程体系还不能适应现代汽车的发展变化, 也就是说, 学生所学相当一部分内容和知识都已落后。现行教材中, 即便是列举一些新车型、新结构的例子, 大多也是蜻蜓点水浮浅而过。这主要是教材的编写和出版需要一定周期, 加之当今汽车工业的发展日新月异, 这就导致新车型、新技术进入课堂的时间滞后。另外, 也受管理模式的限制, 长期以来教学都是按照教学大纲, 教师以完成教学计划为主要目标。

专业课教学改革 篇5

浅谈技校的数控车床专业课与实践教学改革 作者:缪丽娟

来源:《职业·下旬》2010年第08期

本文谈谈对数控技术专业课教学与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培养目标

我校培养的数控专业毕业生必须熟练掌握普通机床设备的操作及专业课的基础知识,具有数控机床加工的工艺工装设计和编程能力,能熟练地操作数控机床进行产品加工,能够进行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维护与维修,也可以从事车间生产与技术管理工作。

二、培养技能

1.专业理论知识方面

要求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制图、机械基础、公差与配合、金属材料、工程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数控技术、CAD/CAM技术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知识。

2.技能方面

较好掌握普通机械设备的操作、金属切削知识、及工艺知识;要求具有熟练运用和操作CAD/CAM软件进行一般机械和模具的设计和制造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应用能力,并且要通过CAD操作软件中、高级考试获得证书;具有熟练的数控机床的编程与操作能力,并要取得数控车或铣、加工中心等中高级证书。

三、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在技校生中分中级班和高级班,中级班学制为三年,高级班学制为四年,一般最后一年到校外去实习。课时安排分三部分:文化理论课、专业理论课、实践课。下面的课时及课程设计以中级班为例进行编写。

1.文化理论基础课程分配课时

我们每个专业的学生在入学的第一个学期都必须学习文化理论课(如数学、语文、英语、德育、计算机等),但从企业、毕业生和在校生三方来看,存在着一个主要矛盾:一方面是对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迫切需求,一方面是我们旧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不足。由此,无论是从学生自身、市场还是教育者,我们深刻认识到,要满足社会需要和学生终身发展,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表1是我校基础课程改革前后的对比。

龙源期刊网 http://.cn

2.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分配课时改革

机械专业基础课有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公差与配合、金属材料、工程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数控技术、CAD/CAM技术等,如机制图、机械基础等。由于技校生基础知识较差,对这些专业课照本宣科很多学生都没心思去学,学习专业课程主要就是与实践密切相关操作,很多专业课教师都要采用一些创新教学手段来教学,如采用实际场地及设备、多媒体教学等,想方设法让他们学懂,努力培养学生全面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对于一些主要专业课程,可增加或减少学时,以利于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表2是专业课程改革前后的对比。

3.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分配课时

学习数控车床首先对普通车床操作要熟悉,因为数控车床是在普通车床的基础上发展和演变而来的,所以掌握普通车床的切削知识、工艺分析、刀具及几何参数、性能、切削用量等基本知识,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熟悉零件的工艺要示,能正确处理工艺问题。数控车床的编程结合普通车床工艺知识来编写,就是把零件加工工艺过程,工艺参数、机床位量以及刀具位移量等信息,用数控系统所规定的语言记录在程序单上的全过程,再由数控车床模拟软件对程序效核的,最后由机床加工出零件。在以下表中的技能课程比改革前各相增加50个课时。

表3是数控车床技能教学分配课时。

4.教学效果

根据这几年来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改革后培养的数控车床专业毕业生大部分能同时胜任普通车床和数控车床的工作。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从我校招聘的数控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吃苦耐劳,品德较好,实践技能水平扎实。

专业课教学改革 篇6

关键词:农业院校;工科;专业课;教学改革

一、前言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大学不断扩招的进展,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日渐突出。用人单位从单纯的追求高学历向一专多能的方向转化,招聘的人才应具有雄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较快适应工作的能力。快速发展的形势使“厚基础、宽口径、广适应”的淡化专业、拓宽知识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挑战。在新的人才需求挑战下,农林院校工科的专业课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现代形势变化的需要,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成为专业课教学需要探讨的中心问题。要做好专业课的教学改革,必须对专业课程教材、课堂讲授、实验实习等各教学环节进行全面改革,以保证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教材的选择

作为一本教材,其内容不仅仅是介绍现有的、成熟的知识和概念,同时也应介绍科学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思想、新见解,要反映学科发展的新动态。学习已有的知识仅仅是一种手段,开拓未来才是真正的目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材内容必须与时代科学发展进度相一致。因此,专业课的教材必须逐年选用具有时代气息,反映科学发展新动态、新理论、新知识的优秀教材。即使这样,教材内容也落后时代3~5年,失去了它的新颖性。完全按教材教学,会使学生在学校所掌握的知识与科学的实际有较大差距,使学生一踏入社会就感到知识的落后,无法很快地适应从事的工作。因而,专业教学必须在依据教材内容,将本学科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构造和原理等共性知识讲明的基础上,通过介绍新知识、新概念、新构造、新理论,直接引导学生接触学科发展的前沿。特别是将教师本人学科研究的新热点、新成果、新动向穿插于教材的课堂教学内容中,让学生获得新知,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妙的兴趣。这样,既活跃了课堂,又弥补了教材的不足,激发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

三、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适时改革

“厚基础、宽口径、广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专业课程和课时大量被缩减。众多的公共选修课设置杂乱,垃圾课程较多。跨系统、跨专业选课较多,学生听不懂,成绩较差,浪费大量学时。专业课程和课时被大量缩减的结果使学生的专业知识肤浅,广而不精。目前,大学生的就业仍以专业方向为主,用人单位以精通专业知识的对口招聘为主,使学生所学知识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适时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修改教育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范围内对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修改,增加专业课时和选修课,增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

课堂教学内容不仅要体现本课程的特点,而且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进行。我们对各门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各课程之间的衔接进行了研讨和调整。对于部分陈旧的内容进行了删除。对相近课程的重复内容合并,节约课时。将新技术、新知识、新理论、新观点归纳、精选、充实到课程中,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给学生新知。让学生在学校所掌握的知识与学科的实际发展水平相近,使学生很快地适应将来从事的工作,激发起学生对学科前沿继续探索的兴趣及强烈的创新欲望和激情,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课堂讲授主要是突出重点,着重对共性理论的讲解。个性特点及实践技能性强的内容在实习中解决,以突出重点,提高时间利用率。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现代电化教学手段,静动结合,动声相配,使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有限的课时内,可最大限度地提高时间利用率。

四、实验实习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实验实习课,是学生对课堂抽象内容的感性认识,是课堂讲授内容的验证、巩固、补充和实践技能训练的重要实践性教学课。通过实验实习课,验证课堂理论、定理、公式、特性,巩固课堂知识,补充结构装配、间隙调整、故障诊断、使用保养等因繁琐而课堂无时间详细讲解的内容。通过学生的亲自操作,达到巩固课堂知识、补充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为学生将来更快地适应工作需要,成为社会需要的精英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对专业课程的实验实习课进行了改革。其方法是:(1)根据教学内容,把结构和理论结合起来,实验实习内容密切配合课堂讲授内容和进度进行。(2)实习中以强化检测、调试为重点,着重学生的技能培养,达到技能和理论的统一。(3)注意典型机型的深化和特殊机型的突出,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4)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入实验室,以弥补实验学时的不足。

五、教学实习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课程教学实习,是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特点的要求,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技能训练的过程,以使学生达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的要求,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它将整个教学内容综合贯穿起来,使整个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通过实践,认识、巩固、提高课堂理论,达到巩固课堂知识、增强实践技能的目的。由于连续多年的扩招,使实验实习设备更加感到不足。为解决实习中少数人干多数人看的问题,我们对实习内容和实习的组织形式进行了改革。(1)实习内容的改革:在全面实习的同时增加重点实习内容,以强化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2)实习组织方式的改革:根据实习内容分为多个不同实习内容的小组,齐头并进,定期轮换,从而在不增加设备的情况下,创造了人人动手的条件和机会,保证实习质量的提高。

六、学生科研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工作或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一定的科技活动,是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对学生进一步加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获得创新成果的主要途径。为了使学生全面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让学生从大二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实行教师指导、研究生引路的办法,提早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学生参与撰写课题申请报告、研究方案制定、研究实验过程、总结结题、撰写论文的全过程。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巩固和提高。同时,带着科研中的问题去探求新的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课题申请、论文撰写的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形势在不断发展,人才知识的需求方式也在不断地改变,现在的人才需求是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应随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应由“厚基础、宽口径、广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为“厚基础、精专业、广适应、善创造”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供需矛盾越来越严重的新形势下,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应努力进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为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的教学开辟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王会明.农业工程类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论坛,2001.

[2]冯承明.培养21世纪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J].山东农业教育,1999,(3).

[3]孙增良.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做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工作[J].山东农业教育,1999,(3).

[4]王芳.浅谈植物学课程教学改革[J].山东农业教育,1999,(3).

专业课教学改革 篇7

关键词:情境创设,优质,探究

一、教学模块的涵义及实施模块教学的意义

教学模块是指各专业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要, 以技能为核心、按一定的梯度所构建的教学内容。

1. 专业课实施模块教学有利于重新整合实用的教学内容。

它与现有教学模式的最大区别是打破了学科完整的知识体系, 不采用按章节分类的传统教材编排模式, 可以把学生暂时用不到的理论知识大刀阔斧地砍去。每一模块的教学内容一般以课题为单位进行构建, 重点突出实践技能, 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从而很好地解决了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生产实践所需知识综合性的矛盾。

2. 专业课实施模块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学校在进行教学安排时, 可考虑让每位专业教师相对固定对几个模块进行教学。比如:对动画制作精通的教师可专讲动画模块, 对网络精通的教师可专讲网络模块, 这样由于一位教师多次讲授几个固定的模块, 就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化精化、能够用最恰当的方式开展因材施教, 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也为不断地完善模块化教材的建设打好基础。

3. 实施模块教学可有效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通过建立专业课教学模块, 并对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训练目标及考核办法严格进行规范。学校可成立考核委员会, 实行教考分离, 要求学生逐模块考核达标。通过模块教学, 可有效解决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的“教什么、怎么教”以及“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 从而杜绝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专业课教学模块的构建办法

中职教育需要培养有技能、会学习、善协调的实用技能型劳动者, 中职学校应紧紧围绕教学大纲及市场的具体需求来构建专业课教学模块。学校可抽调专业骨干教师, 对原有的专业课教材进行重新整合, 保留实用技能、剔除空洞的理论知识, 从而形成一个个独立的教学模块, 然后把各个独立的教学模块按照知识梯度排列形成固定的专业模块教学群, 同时, 在形成教学模块时, 应注意及时将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及时融进其中, 对专业模块实行动态构建, 以保证模块内容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如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专业, 可构建“汉字录入、计算机基础知识、硬件组装、网络维护、网页制作、图形图像处理、动漫制作”等若干模块;对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可以构建电子元件知识、基本电子线路、电子元件接装、基本电子线路的运用与检测等若干教学模块。学前教育专业技能教学可由视唱、琴法、舞蹈、美术、说话几大模块组成, 各大模块又可细化形成若干子模块, 例如舞蹈模块可细化为基本功模块、民族舞模块、现代舞模块、舞蹈创编等若干子模块。

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明确制定各模块的教学时间、目标要求, 结合各教学模块的目标要求对教学检查指导, 并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同时, 学校可实行两个挂钩, 一是将学生模块考核成绩与毕业证的办理挂钩;二是将学生模块考核成绩与教师的教学绩效挂钩, 从而解决在专业课教学管理中的抓手问题。

三、实施模块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1. 各教学模块间知识的衔接、时间的安排及教师的分配上易出现矛盾。

因为专业教师所带的教学模块相对固定, 当某专业进行某模块的教学时, 很容易出现该模块教师工作量相对紧张, 而其他模块教师教学工作量相对轻松的局面, 这就需要学校在教学安排及模块的设置上进行科学地调节。

2. 实施模块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

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 既懂技能、又会讲专业理论、还要熟练掌握本模块的操作工艺, 同时也要熟练相邻模块的教学内容。但目前这样的师资极度短缺, 需要学校通过教师培训及引进师资的办法加以解决。

3. 学校对学生模块成绩的考核, 实行的是逐模块考核的办法。

如某一专业的教学模块设置较多, 在组织考核时就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大量的人力。

对中职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8

关键词:中职专业课,课堂教学,分层次教学

一、中职专业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在中职专业课教学中, 普遍存在着学生对教师的讲授或提问缺乏应答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现象, 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更感到学习索然无味, 难以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原因主要有:

现有招生体制及社会价值取向中的“轻职”倾向, 对中职校的生源质量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入学动机有盲目跟从者, 有家长托管者;这些学生因初中学业上均遭受过一定的挫败, 普遍具有自卑感, 对老师的教育易产生逆反心理, 入学后往往缺乏自觉进取精神;加之初中阶段应掌握的基础知识未能基本掌握或基本未掌握, 学习能力普遍较低。故学好专业课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 有的教师依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统一的教学进程, 不能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 导致各水平的学生都觉得学而无趣。

二、中职专业课教学改革实践

1.构建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教会学生怎样学习。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以教材为中心。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状态, 故学生是不可能获得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激活思维, 挖掘潜能, 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1) 巧设课题, 诱发探究

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巧设问题, 诱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如在讲商品质量之前, 教师先列举出常见的各类问题商品、各种商品质量事故, 后让学生分析这些问题商品及质量事故出现的可能原因。提起学生的兴趣、争论辩说。笔者不急于公布正确答案, 而是先提问:怎样才能让家里的腊肉香肠不“哈喇” (即氧化) 、你知道什么方法可以维护商品质量、怎样才能不买到假茶叶、哪些材料才是安全的食品包装材料等, 然后请学生发言讨论。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还能训练学生多角度探究问题, 从而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 动手实践, 主动探究

在专业课上鼓励学生多动手。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教学时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应竭力为学生创造学练结合的机会。如商品学教学, 根据学生理解难的问题, 加入了相应教学实习如较难看懂的编码、条码、感官鉴定等, 让学生亲临校内实习超市观察体验操作。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动手能力, 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2.实施分层次教学

分层次教学是指根据学生水平差距来安排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策略。通过分层, 将教学要求置于各层次学生的最佳发展区域, 使之与学生学习可能性相适应。低层水平学生“低起点, 补台阶, 拉着走, 多鼓励”;中层水平学生要“慢变化, 多练习, 小步走, 抓反馈”;高层水平学生最好是“小综合, 多变化, 主动走, 促能力”。

(1) 充分备课

在充分了解和熟悉学生的基础上, 科学分析和处理教材。在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组织教学、备作业练习、备教学评价上狠下功夫, 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和知识起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教学互动沟通教学渠道。实施分层次教学, 把握合适的教学起点, 优化学生的学习品质以实现教学目标。

(2) 方法得当

分层的教学方法是分层次练习、提问、指导、要求、评价, 实现个性化教学。分层次练习指教师按高、中、低不同层次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供不同水平的学生练习;分层次提问指教师有针对性地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分层次指导贯穿于分层次练习和提问中;分层次要求并不是无原则地降低要求, 而是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受到激励;分层次评价是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措施, 形式有学科竞赛、技能比武、课堂提问、作业及期中期末考试等。

三、对中职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1.正确处理探究性学习与传统学习方式的关系

专业课程引入探究性学习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改变旧的学习方式, 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传统的学习方式如记忆式和接受式学习也不可缺少, 因为不是任何知识点都能通过探究获得, 对探究学习得到的结论, 也需学生进一步理解、记忆。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课程目标、学生基础、已备条件等灵活地运用教学方式, 指导学生运用各种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2.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度

实践中我观察到学生探究学习的一些无效现象:教师为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 无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讨论而草草收场;学生不能围绕重点有效讨论, 讨论后不做归纳和小结, 使探究学习处于一种自由放任的状态;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过于依赖、盲从其他学生。这些现象说明, 教师在创设探究学习环境时, 要注意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参与度、有效度。参与度指参与探究学生人数的多少、思考探究的深浅、参与自觉性的高低;有效度指对教学提出的问题和任务的解决程度以及时效比。只有高参与度、高有效度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3.把握动态分层的原则

专业课教学改革 篇9

优秀的工程人才是国家经济和工业的核心要素。随着近年来国际制造业竞争的发展, 高等工程教育模式逐渐向强调工程实践, 为工程界提供训练有素的工程师方向发展[1]。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中, 胡锦涛同志号召和鼓励高校开展协同创新, 要求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 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 促进资源共享, 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贡献[2,3]。许多国际知名大学已经加强了工程实践, 麻省理工学院引导美国的工程教育从科学向工程转型, 有的学校延长一年学制以加强工程实践。工科大学四年一贯制的课程体系的核心是“工程”。发达国家高等工科教育发展的现状充分说明, 强化工程教育是当前高等工科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4]。

《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总体规划框架 (2009—2015) 》中明确提出发展壮大第二产业—培育特色产业聚集区。其中现代装备制造业聚集区集中在青岛滨海学院所在地的西海岸新经济区以及邻近的胶州湾北部高新区。对企业的调查发现, 用人单位除了对本科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提出要求之外, 普遍关注毕业生的诚信敬业、吃苦耐劳等思想品质, 以及职业迁移和发展潜力。熟悉一线生产流程和工业要求, 同时又能够胜任基层生产管理, 并且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极其匮乏。从上述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出发, 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 有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能在生产现场从事机电设备的运行维护或产品的生产、营销和服务等工作, 具有创新意识、管理意识的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2 以典型产品带动专业课教学

2.1 专业实验课教学内容改革

改变过去专业课实验分散在各课程中的现状, 实现独立课程、单独考核的方式。《金属材料实验技术》 (32学时) 专业实验课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大部分, 每一部分根据金属材料专业的内涵, 由金属热处理、焊接、表面工程方向三部分组成。减少验证性实验、演示性实验, 增加结合先进技术产品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脑与手的结合中, 提高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例如, “高速钢纺织刀具热处理及表面镀膜”“磨具表面热处理”实验, 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 产品质量受到企业的好评。见表1不同专业方向的实践课内容设计。

2.2 专业实验课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中, 要求教师在理论教学部分加强工程素养的讲解, 例如工程设计标准、规范化设计方案等;实践教学环节加强与工程实践的联系, 尽量来自生产。如“纺织刀具表面性能处理工艺和表征”综合实验, 基本涵盖了《金属材料学》《材料腐蚀与防护》《材料表面工程》等课程的镀膜生产流程、工艺设计及优化、金相组织分析及性能表征等教学内容, 都要求学生按照标准化的生产设计流程完成。类似的综合实验, 每个专业方向都包含4~6个, 每一个综合实验都由若干个基本实验组成, 要求参与的指导教师2~3名。

3 实习环节教学方法的改革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学生生产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比较全面深入地了解本专业的实际生产知识和技能, 能理论联系实际, 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方式的改革是工程能力提高的保证。具体措施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改变走马观花式实习为顶岗实习, 除做好进企业前的理论培训工作, 要加强学生对典型产品的生产环节和流程的认识。

2) 改变过去教学大纲中简单了解生产环节的要求, 提出熟悉和掌握的要求。让学生部分参与到生产技术工作环节, 提高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学生在青岛成霖公司和福田雷沃公司等企业实习期间, 除指导教师跟班指导, 学院领导和班主任要定期赴现场了解情况, 保证实习的顺利完成。

毕业设计课题来自生产实践, 学生得到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双重指导, 纠正其在设计环节中的不规范, 避免纸上谈兵的弊端, 可从根本上保证毕业论文质量, 有效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近两年的改革实践表明, 材料加工工程毕业设计 (论文) 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部分毕业设计成果已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 促进了我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质量的稳步提高。

4 结束语

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为:围绕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实践教学环节和内容的贯通, 以“三个支撑”为依托, 实现专业实践教学的“四化”, 建立由多个环实践节有机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典型产品为例带动不同专业方向的理论和实践教学, 突出综合性、工程性、设计性、创造性的实践教学思路, 使学生们真正得到动手实践的机会, 有利于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改革工作发挥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校实验工程中心优越条件、企业实习基地的作用, 以科研生产促进实践教学开展, 丰富和完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 突出工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 (2011-04-28) [2013-03-12].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879/201105/xxgk_120136.html.

[2]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1-4-25 (1) .

[3]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59.

专业课教学改革 篇10

在职业课堂的教学中,基本都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多数专业课教师仍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起来没有乐趣,所以也就达到不到预期的学习效率。笔者通过多年的经验,总结出原因主要为两个方面:

1.1 学生方面

在目前社会价值取向中中职学生地位较低,对中职学生的生源质量造成了很不利的影响,这些学生大部分在中学时成绩普遍不好,心理上也比较自卑,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这种状态使他们在进入新的学校后依然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有的虽然想努力,但由于中学阶段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全面,又影响了新知识的学习,使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都不太如意。从家庭方面来讲,大多数中职学生是独生子女,有相当一部分还是单亲家庭的子女,溺爱和不正常的爱给他(她)们心理造成了较大的伤害,使之厌学情绪极为严重。所以说,相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专业课学习存在困难是很难避免的。

1.2 教师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普遍采用灌输式的方法进行教学,不重视学生个性和综合水平的发展。所以教学目标也难以达到预定的水平。知识层面得不到扩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动手能力难以得到提高。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忽视了他们的个体间差距,也就不能满足各个水平上学生的不同发展要求,使大多数学生学习起来觉得没有乐趣。

另外,传统的教师考试、考查单一评价模式与当前极具个性的学生和社会的需求评价不协调。这样不仅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还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信心和今后的就业。因此,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2 专业课堂教学和学生评价模式的改革设计研究

2.1 建立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教学法

陶行知先生有这样一句话:“真正的教育必须要培养会创造能思考的人”。而在被动学习中,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是不会得到提升的。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其主体能动性,才能从思想上激活起他们的内在潜力,使学生的潜能和学习积极性全部发挥出来,营造出积极活泼的课堂氛围。因此,中职课堂教学应采用基于工作过程,以行动为导向教学的方法。

2.1.1 精心设计,诱导探究

根据课程内容,巧设问题,诱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授课前,将班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课程内容,给出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个任务,让学生探寻完成任务的方法和过程,通过小组代表的说明和小组的补充与其它小组的意见和建议,最后由教师加以点评,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2.1.2 扩展多变,激发探究

对原有问题进行发散,进行拓展出多个有价值的问题,从而获得“一题多练”、“一题多得”的效果,有利于沟通不同知识点间的联系。不但能促成知识的迁移,而且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向广阔、灵活、多方位发展,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1.3 动手实践,主动探究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无限的,而想象力是有限的。”可以说想象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在专业课上,鼓励学生多动手,培养学生想象力,开拓学生创新能力。

一般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而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全力为学生创造学练结合的机会,让他们亲自动手去做。比如,根据学生识图难的问题,把真实零件与图纸相结合,通过图与物对照,这样,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根据课程进度,将课程综合训练进行分段完成。比如,数控车工综合训练,分成机床基本操作训练、单一加工面的编程与加工训练、综合训练。这样,学生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他们动手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和信心,使他们更愿意去主动探究。

2.2 学生评价模式的改革

传统评价模式是教师考试、考查单一评价模式,这样不仅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还可能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现象,进而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

实现对学生公正合理评价,评价过程中,避免单一分数论,重点体现过程和综合能力。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包括自评、学生间的互评、教师评价和企业的评价与最后的总评五部分构成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

学生自评是锻炼学生提高自我总结的能力,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通过自评,学生可以在评价中发现自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能够解决问题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之一。

学生互评是锻炼其发现别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找出这些方法的优缺点,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中职学生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差,通过对同学的互评,一方面要自己主动积极地分析别人工作过程,发现优缺点,另一方面听听其他同学对之评价方法,这样就可以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评价是对每一位学生的结果进行肯定和指出其不足,是在众多方法中确定正确的和较好的方法,是标准。如果没有教师的评价,中职学生可能会茫然,没有指路明灯,最终难以确定究竟哪些方法是生产中可行的,显然,这不是中职学校培养的目标。如果没有教师评价,学生一些不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解决方法难以得到指正,有可能给将来的工作造成影响。因此,教师评价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企业评价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评价,是肯定对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企业的基本标准。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是否与企业实际相吻合,是通过学生到企业实践来验证的。企业对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各方面的表现,反映了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在校所学的知识是否对路。因此,企业评价不仅是对学生个人的评价,也是对学校的评价。企业对学生的评价能说明了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企业是否认可,对学生的就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评是对学生从德、智、体、美、劳进行综合评价,反映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综合成绩。总评对学生的成绩要肯定,学生的工作能力之所长要反映,学生有待发展的方向要有建议,学生需克服的缺点和不足也应反映出来。总评既是对学生综合成绩的评价,也是对企业用人方面提出建议;总评既要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要反映学生所擅长的方面。

摘要:针对中职专业课课堂教学的现状,文章分析了中职专业课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对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介绍了围绕专业课课堂教学改革所进行的实践活动设计方法,学生评价模式由传统评价模式转化成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和总评的探讨。

关键词:工作过程,行动导向,课堂教学,探究学习

参考文献

[1]杨金栓.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学改革理论探讨[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4).

改革“维修电工”专业课教学方法 篇11

一、实事求是,进行课程改革

维修电工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改革,需要全面熟悉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的教师的参与,通过调研和教研,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制定好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通过对维修电工专业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对社会用工需求的了解,我校通过课程改革,大幅度地调整了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围绕专业设置,紧扣中级职业资格的内容和要求,除开设基础课外,开设了下列专业课程和专业辅助课程:《电工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脉冲与数字电路》《维修电工生产实习》《电机与变压器》《常用仪器、仪表》《日常小家电的原理与维修》《收录机原理与维修》《彩色电视原理与维修》《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此外,还增加了实习课的比重,实习课贯穿于每个学期,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精通电路的能力、维修和排除故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好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收录机原理与维修》《彩色电视机原理与维修》为辅助课程,是在分层次教学中,对高层次的学生开设的,学生在取得“维修电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部分学生还可以取得“计算机操作”“家电维修”等资格证书。学生毕业后,拓宽了就业范围。

二、突出重点,以够用为原则

根据教学计划及电工专业实际应用等方面,紧扣中级考试内容要求,以对本专业有用的知识为重点,抓住重点内容进行教学,而对非重点知识只作简单介绍,或者自学。以够用为原则,学以致用,学以致精。例如在《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各个原器件的工作原理、特性及应用,以及故障的排除,应详细讲解,而对器件应用电路的复杂计算应少讲为宜。在教师的指导下多让学生认知器件,组装和调试电路,如整流电路、稳压电源、单管电压放大器、集成功放、可控硅调光、交流调压等电路,让学生自行设计,自己制作电路板,自己组装和调试。教师在实习课上,还可以让学生制作一些实际的应用小电路,避免制作一些复杂的电路,让学生保持自信,诱导和启发学生用不同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实施直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技校学生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他们的空间想像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比较薄弱,迫切需要观的感性知识学习抽象的理论识。例如,在“电工基础”“电力拖动”学习中,如果没有实物,各个指令器件、控制器件、保护器件是如何工作的,单纯讲理论,教学效果不好。必须让学生直观了解各器件的构造和动作,最好让学生动手拆装器件。在“脉冲与数字电路”学习中,用二进制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如无塔供水控制电路,电接点式压力表触点接触为1、断开为0,电机启动为1,停止为0,让学生用门电路或触发器来实现其功能,经过学生的讨论和设计,最后用一个JK触发器来实现其功能最简单,这样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也开阔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获得直观教学手段和方法很多,如教学模具、实物挂图、VCD录像片、现场参观教学、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直观教学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四、根据专业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作必要的增减

从培养的目标出发,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满足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应以生产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重点进行教学。对教材上有而工作岗位不需要的内容应删去或提倡自学,对工作岗位需要而教材上没有的知识应补充。

例如在“维修电工生产实习”教学中,应补充一些车、钳、铣、焊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以便在今后的维修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在“电机与变压器”教学中删去一些本地区不常用或根本见不到的电机的计解。

五、实行一体化教学

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实习课上不是忘记了理论知识点就是不会应用,所以要尽可能多的采用一体化教学法。先讲与实习课题相关的知识点,再紧接着做实习课题,这样学生带着目的去学,学完以后马上亲手实践,既能牢固掌握知识点又弄懂了与之相关的实践。例如,我们学校的做法是把《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中的电动机控制方法与《维修电工生产实习》中的安装电动机控制线路结合起来一起进行,先讲电动机的控制方法再安排学生安装此线路,理论章节与实习课题一一对应,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教学要求中的内容。实践证明,一体化教学尤其适合维修电工专业。

六、实行分层次教学

1. 根据学生的素质和要求“分层”

在新生进校后,进行摸底调查,毕业后还需要继续读大专的学生分为A层,即(3+2连续制),学生毕业后想急需就业的分为B层,在B层的学生中再分成二层,a层是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掌握比较快的同学,b层是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掌握比较慢的同学。通过分层能够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满足了他们的不同需要。在每一个学期结束后还要根据学生本学期的成绩进行调整,把b层中的前10名与a层中的后10名互换,进行动态管理,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分层

针对A层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时,应以适应和满足考取大专的要求来组织基础理论教学,对B层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时,应根据专业需要,加大专业理论和技能的教学,减少基础课的理论教学。

3. 授课内容分层

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求知愿望,教师应对他们有不同的要求,对B层中的a层来说,在满足取得中级维修电工资格证的同时,还需培养考取计算机、家电维修等资格证所需要的理论和技能。对B层中的b层来说,只要掌握和满足取得中级维修电工资格证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就可以了。

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根据社会的用工需求和企业的实际需要,不断探索,大胆实践,坚持科学发展,与时俱进,培养出新时期合格的职业技术人才。

机械类专业课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篇12

《工程机械设计》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工程机械方向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知识体系上掌握工程机械共性的设计方法, 了解常用施工机械的设计方法, 培养专业设计型人才应具有的理论分析能力、综合知识运用能力, 为今后从事工程机械方面的设计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近几年来随着机电液一体化的发展, 工程机械产品的发展很快, 大都朝着机、电、液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不断引入新的内容来跟上形势,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 工程机械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这就要求增加并改进实验内容, 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 教材内容不全面。

本课程近几年的教材为某出版社出版的《工程机械设计》, 通过教学实践, 笔者对教材有如下几点建议: (1) 内容不具体, 这本书对具体部件设计方法介绍较少, 无法根据教材进行部件设计; (2) 新结构出现的少, 工程机械产品的发展很快, 大都朝着机、电、液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机、电、液一体化的典型产品在教材中出现较少; (3) 工程机械机种只有装载机工作装置的设计, 并未体现总体设计思路, 无法进行机械的总体设计, 其它像桥隧机械等都没有体现。在教学中, 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取舍, 并增添了部分新内容, 但由于教材内容不全面, 实际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因此, 有必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修订。

2. 多媒体课件少。

与工程有关的学科都非常需要实践与直观地进行教学。多媒体易于展现施工机械的工作过程, 能够通过录像使其工作原理得到较清晰的体现。由于目前多媒体课件少, 学生很难搞清复杂部件的结构, 感觉课程比较枯燥, 学习起来比较费力。

3. 实验学时少。

实验环节中基本上是参观性实验, 拆装实习几乎没有。《工程机械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有些结构很复杂, 光凭抽象思维, 不可能搞清复杂部件的结构。因此, 教学过程中,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安排教学实践, 通过教学实践活动, 学生可以把书本上的结构原理与真实、可见的实物结合起来, 相互印证, 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4. 课程设计学时少。

目前《工程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学时相对偏少, 课程设计是工程机械设计课程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工程机械设计”课程及其它先修课程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通过实际设计训练使所学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和提高。

三、教学改革中的探索与尝试

1. 教材建设。

教材要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紧密相连, 针对该校学生多到工程局、路局工作, 服务于铁路建设, 在教学过程中, 应多介绍些铁路施工机械设计方法, 如架桥机、造桥机、盾构隧道掘进机、隧道混凝土浇注机、道岔轨枕布料机等施工机械进行设计方法简介;增加新结构内容设计, 如履带推土机差速转向机构设计、双功率流转向机构设计等;增加一些部件设计内容, 如动力换挡行星变速箱设计, 定轴式变速箱设计等。

2. 信息技术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工程机械教学中的运用, 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广大一线教师越来越重视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 , 比如TBM掘进机结构及工作原理介绍, 架桥机械的选择与安装简介等, 给学生以一种直观性强、逼真的感觉。教师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进行综合处理, 使得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形式单一、直观性差的缺陷。教学中, 教师要尽可能多地运用图片、幻灯片和多媒体等形式进行直观教学。在教学中应多组织学生看一些教学录像或带学生进行实地参观, 带学生到工程机械生产车间、修理厂参观可以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 对工程机械有个全面了解。

3. 讲清课程的线索, 提出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虽然《工程机械设计》内容繁杂, 但实际上其内容组织有着很清晰的思路, 教师在讲课时要把握住这个思路, 让学生抓住这个线索。如以工程机械底盘为例, 在概论里先概括四个系统 (行走系统、传动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 的作用、要求, 在后面又分别依序详细地进行讲解, 线索非常清晰。教师在课堂上, 提出一些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教与学是双向活动, 需要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 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学生不喜欢沉闷的、填鸭式的授课, 而喜欢参与、喜欢挑战, 根据这个特点可组织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行提问, 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如“车辆行驶的原理、轮式车辆的转向原理、履带车辆的转向原理、离合器与联轴器的异同”等等。一些问题可启发学生的思维, 使课堂气氛活跃, 提高教学效果。

4. 增加拆装实习。

工程机械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这就需要有一些实物和模型, 便于对结构和工作原理的理解。有一次, 在讲解液力变矩器一章时, 学生对书上复杂的结构怎么也理解不了。课下, 我来到液压实验室, 与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取得联系, 将液力变矩器的木制模型借出来, 下次上课时我将模型带到了教室, 下课后, 学生很有兴致地将模型围起来, 拆开观看, 终于搞清楚了液力变矩器的结构。因此, 应多购置一些工程机械零、部件实物或模型, 如NOSPIN差速器、自调间隙的蹄式制动器, 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进行拆装, 增强感性认识, 便于了解其内部结构。为了节省资金, 我们可以和各工程局取得联系, 把他们换下来的废旧部件购买回来, 这项工作虽然辛苦, 但还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工作。这样, 可使学生学习起来轻松、直观;还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可谓一举两得, 学习效果也会有明显提高。

5. 创新能力的培养。

专业课要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培养学生主动思考, 研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发现问题, 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又寻求新的解决办法, 不断反复, 学生就不知不觉学会了很多东西, 这样知识才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 才能进一步深化。开展创新性讨论课堂, 采用研讨型和自主学习型为主的教学方法。

另外, 改革现行的考试记分方法, 把课外作业、拆装实习、期末成绩按一定比例记入课程总成绩是必要的。由于专业课阶段学生压力相对较小, 学生的自由度增大, 有些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学生便放松了对专业方面的要求, 放任自流, 不思进取, 放松平时学习, 到考试时为过关突击复习。这样, 势必造成对知识不求甚解, 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为改变这种状况, 平时多给学生布置一些思考题, 使学生能自觉查阅一些参考资料, 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最后成绩评定时, 计入平时成绩和拆装实习的成绩, 避免学生考前临时突击, 提高教学效果。

结束语

《工程机械设计》涉及机械设计、机械原理、内燃机、工程机械构造等课程, 对此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需要做的工作很多。首先, 需要编写一本合适的教材, 教材应体现工程机械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 铁路施工机械的设计方法。补充多媒体课件的内容, 可以到施工现场拍摄典型工程机械的施工录像, 以了解机械的工作情况;到生产车间拍摄装配录像, 了解部件的内部结构, 为正确设计提供必要的认识。其次, 收集铁路施工机械的零、部件,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进行开放实验室的尝试, 让学生在现场进行拆装实习,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摘要:工程机械设计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工程机械方向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文中分析了工程机械设计教学中教材、教学手段、试验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介绍了在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一些改革尝试。

关键词:工程机械设计,教学手段,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昂海松.在教学实践中感悟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7) .

[2]杨玲艳, 张志民, 何国清.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J].高教论苑, 2001, (1) .

上一篇:摄影史互动式教学下一篇: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