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专业课教学(精选12篇)
理工科专业课教学 篇1
摘要:研究了美学理论与高校理工科专业课教学相结合即专业课教学美学化的问题, 论述了其必要性、可行性及其内在特点与规律等理论问题, 丰富了美学理论的实践范围, 拓宽了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美学化,教学,专业课
专业课教学美学化的必要性
随着人类的进步, 社会的发展, 美学理论日臻完满。关于美的理论问题、实践问题得到了充分的研究, 艺术美鉴赏领域更是百花齐放, 百鸟争鸣[1]。但美学不能独立存在, 必须与其他学科发生交叉, 这是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共同需要, 更是万事万物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规律。美学历来、正在、也将长久发挥其独有的作用, 改变与影响其他事物的状态及发展, 同时丰富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范畴, 在高等教育领域, 美学应该也必然发挥其功用。
教育事业飞速发展, 专业课教学现状有了很大的改观, 但仍有不同程度的单调、乏味、缺乏生动等问题, 影响了教学效果, 阻碍了教学改革。这些问题源于三方面:第一, 理工科专业课本身不易体现其内在的趣味性与美感, 难以成为学生普遍喜爱的课程;第二, 部分教师缺乏教学热情, 课堂组织不生动;第三, 部分学生存在厌学、迷茫、浮躁的情绪与心理问题。美学理论有必要实践于专业课教学, 专业课教学亟待依靠美学理论来生动化、趣味化、美化。
专业课教学美学化的可行性
专业课貌似缺乏趣味性, 实则不然。每门专业课都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和特质, 它们均源自最古老、最基本、最普遍、也最美妙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如物理学中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数学中的费尔马大定理等。我们往往没能现并享受到科技美的和谐、统一、简洁与对称。而这些美恰是专业课的趣味性所在, 也是专业课教学美学化的客观基础[2]。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 所有教师均希望在和谐、生动、轻松、美感的教学过程中把专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传授给学生;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他们都希望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生动美感的课堂中学到专业知识。这是专业课教学美学化的主观需求。现代高等教育机构为教学思想的提高、教学手段的丰富、教学改革的实施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为专业课教学美学化提供了物质条件。
专业课教学美学化的理论研究
具有人格美的教师通过具有艺术美、形式美的教学方式把具有科学美、内在美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具有求知欲和学习热情的学生, 同时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意识与能力是实现专业课教学美学化的基本原则。
1.教师与学生本身的道德修养和美学素质是专业课教学美学化的基础。
2.降低授课难度、节省授课时间、提高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拓宽学生视野, 彰显科学知识的美感及可理解性, 改善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效率, 同时兼顾审美教育的实施是专业课教学美学化的目的。
3.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形式的有机结合是专业课教学美学化的主要途径。
板书教学过程的实施主要凭借教师的讲述及书写, 美学特征体现在教师的语言魅力和板书结构中。语言讲述内容应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语气应抑扬顿挫、激情洋溢;语言应风趣幽默、格调高雅;论述应有理有据、详实严谨;思路应清晰明朗、连续完整。板书字体应清晰简捷、工整规范;图表应色彩分明、简繁得当;推导应提纲挈领、一气呵成。这样的教学方式无疑充满着板书的和谐美与统一美及教师的魅力与风度。
多媒体教学过程的实施引入了电子讲稿、投影、音乐、视频大量的图片信息、表格数据, 弥补了板书教学的不足。教学视频包含实物结构、工艺流程、厂房布置、科技新闻等, 以其无法替代的功能充实了理论教学。好的多媒体素材应具有色彩丰富、音效舒适、搭配合理、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等特征。多媒体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功不可没。这样的教学无疑充满着优雅之美、艺术之美、形式之美。
板书与多媒体应良好结合, 否则效果不佳, 甚至事倍功半。二者之间应遵循两条美学原则:第一, 板书为主, 多媒体为辅, 主从分明, 和谐统一;第二, 扬长避短, 各尽其能, 体现板书的魅力, 兼顾多媒体的功效, 各显美感, 相得益彰。
4.具体可行而有效的方法与措施是专业课教学美学化的有力保障。
(1) 选用优秀的课程教材;
(2) 教师礼仪必须做到, 表现师者风范;
(3) 制作精美而实用的电子讲稿, 内容应以题纲、图片、数据、动画为主, 格调优美、赏心悦目、多样而统一;
(4) 凸显科学美, 如对偶原理的对称美、热二律各表述的统一美、质能方程的简洁美, 以及其他众多的公式美、实验美、理论体系美等;
(5) 讲清数学推导, 明确物理意义, 彰显科学知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美;
(6) 安排工程实例, 理论联系实际;
(7) 穿插介绍新技术、新方法、新思路、新成果、新政策,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发展观的同时, 提高其传承美、创造美能力;
(8) 教学互动, 提倡学生多思考、多发言, 师生相互交流、学习, 营造教与学的和谐美;
(9) 加强审美教育, 教书兼顾育人。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发现美、欣赏美, 进而创造美的能力;
(10) 以上诸点应搭配合理、取舍得当、灵活运用, 进而取得手段多维、措施多样、比例协调、和谐优美、整体统一的美学化效果。
专业课教学美学化的实践成果
在近六年的专业课教学中, 配合精品课程建设, 逐步渗透美学化思想与实践,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整体上和谐统一、富于美感, 教师讲授与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效果均有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与实验设计等动手能力稳步提升, 对教材、教师、教学的反馈良好, 创新性实验立项数目明显增加, 社会实践活动深度、广度不断加大, 毕业生自主择业能力提高、创业意识增强。
结束语
专业课教学美学化是美学发展与工科专业课教改的共同需要, 具备主客观条件, 有其自身的规律, 方法、措施多种多样, 理论结论正确, 实践效果良好, 可在高校工科专业课教学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萍, 于永顺.实用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2]张世英.从科学到审美[J].中国大学教学, 2006年, 第2期.
理工科专业课教学 篇2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实用性不够.为了使理工科学生专业英语水平适应我国高速经济发展的要求,我们在理工科专业课中用三结合、四联系的全英教学方法,教授专业课程,使之符合语言学习规律.配合生动,即时,和专业辅助材料,学生可以较快掌握实用英语技能.
作 者:张振谦 庄晓华 作者单位:广西工学院,广西,柳州,545006 刊 名:大众科技 英文刊名:POPULAR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 “”(1)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专业英语 双语教学 教学方法
提高工科专业课教学效果的探讨 篇3
摘要:为了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按照“一个中心、两个课堂、三个阶段、四个要点”的思路开展工科专业课教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教学、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有机统一,成效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
关键词:专业课;应用型人才;科教融合;过程控制;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2-0016-03
现代大学四大职能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三大职能是对人才培养核心职能的拓展,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支撑性环节在于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是由各门具体的课程实现的,因此,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基础,需要不断健全课程教学的质量标准,切实强化教学管理,优化教学过程控制,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大学课程设置的模块大致可分为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类。以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课教学为例,从“一个中心、两个课堂、三个阶段、四个要点”着手谈谈工科专业的专业课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发挥的作用。
一、一个中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都明确提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在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高校十分重视内涵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地方高校则坚持“应用性”的办学定位,坚持开放办学,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明确服务社会的领域,与区域社会形成良好互动,打造品牌特色专业,从而增强了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表明,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由教育情境、教育资源与条件、教育过程与方式等构成的系统工程,教学为中心落实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上,关键是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需要教育外部环境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变[1],需要从专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中明确各门课程在素质、知识和能力三个维度上的教学要求。对于专业课而言,按照工程设计原理,依据具体的专业目标体系,倒逼专业课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目标中贡献大小和作用,设置相应的课程名称和学时,确定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为了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必须从认识论基础、教学模式设计、教学管理、教学效果评价到校园文化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变革,各个环节既要各司其职、落实到位,又需要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二、两个课堂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自己独特的规律性,既要传授理论知识,又要强化实践训练,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高校不是一个完备的理想的教育系统,需要依托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一批规模较大、技术领先、行业认可、管理规范、接纳能力强的校外实习基地。工科专业需要充分利用学校、企业两种资源,整合学校教师、企业专家两支队伍,开辟学校基础教学、企业实践教学两个课堂,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工程训练条件。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2]
我们建立了10个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双方采取“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互利共赢合作机制,促进了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提供食品专业大学生校外实习场地,为大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大学生创新实验研究提供场所与真题真做,企业工程师被学校聘请为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培养。学校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为企业共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培养创新团队、技术攻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三、三个阶段
大学专业课程教学是一个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前延后伸的过程,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各个阶段教学任务各有侧重点,互相补充,形成完备的“课前预备—课中交流—课后答疑”的课程教学链。
1.课前阶段
课前是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的准备阶段,它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前奏,是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学习必要环节,在专业课教学课时普遍偏少的情况尤为重要。主讲教师需要做好的教学准备工作包括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教学理念的先进性、教学内容的适切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手段的合理性,学生需要了解专业课教学目标、预习学习内容、深入企业调研和生产实际问题探究,为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主讲教师和学生通过协调配合,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引领作用和学习任务的驱动作用,将课前准备落到实处。
(1)发挥教学目标的引领作用。课程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教师不仅要熟悉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导学提纲,而且还要向学生阐述清楚课程教学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让学生明确学习什么、为什么学习,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发挥学习任务的驱动作用。教师给学生下达个体的或小组的学习任务单,提前告诉学生课中需要思考的问题和收集的资料,有效指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鼓励学生主动寻求专业发展。
2.课中阶段
课中是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是实施高等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是主导者、研究者和管理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丰富新颖、联系社会生活,师生关系融洽、互动充分,自由开放、气氛活跃。
(1)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专业课教学与产业联系紧密,讲授的教学内容具有适切性,结合当前学科专业的发展现状和热点问题进行讲解,力求实现知识的传承更新、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学生的个体成长三个维度的动态平衡。
(2)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动画、视频等来自生产第一线的素材,教学呈现鲜活感与现实性。加强主题研讨和案例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參与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增加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课堂的作用,理论性强的内容由学校老师在学校教室主讲,实践性强的内容由企业工程师在企业生产现场主讲,通过两个课堂的互动,让学生了解到学习内容的实际意义所在。
(4)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学生通过汇报课前的学习任务、对教师在课中设计的问题和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进行回答,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探讨、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动交流,让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表达,教师给予发言者积极的评价,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3.课后阶段
课后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加深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和提高学习的自主意识。
(1)项目驱动。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后学习指导,安排作业量大、综合性强、覆盖面广的作业,布置实验项目或社会实践项目,让学生在课后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和升华。
(2)答疑辅导。教师通过网上与学生个别交流或组织学生集中答疑,让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疑问能得到及时解决。
(3)情感交流。对于一些不独立完成任务、不敢发言、逃课的特殊学生,需要教师走访学生寝室、找个别学生面谈等方式了解学生情况,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给予学生必要的人文关怀,让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四、四个要点
优秀的专业课教学需要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条件,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明确方向,选准突破口,集中精力抓住四个要点。
1.教师为主导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育理念由“传授”向“引导”转变、教学模式由“重教”向“重学”转变,通过正确的引导、激励、启发,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教学环节丰富多样、课堂教学过程互动性好、课堂教学气氛轻松愉快,从而帮助学生将掌握具体知识提升为能力,保证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关键是教师队伍的培养,需要从多方面努力:
(1)建立导师制。选拔德才兼备的老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导师,实行一对一的传帮带,青年教师在老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参与听课、课后辅导答疑、批改作业、讲授部分章节、观摩教学等环节,培养敬业精神与提高业务水平。
(2)内培外引。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内部培养与引进人才相结合,形成以课程负责人为核心、骨干教师为主要教学力量的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
(3)激励科研。教师既要研究教学方法又要进行学科相关的学术研究,做到教学和学术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社会服务相结合。教学與科研的有机结合,将科研能力转化为教学能力,将研究成果运用于专业课教学之中,实现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
2.学生为主体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学内容是在学生集体智慧与教师智慧的博弈中完成,如果把教学比喻为一艘行驶在茫茫大海上的巨轮,那么教师就是引导方向的舵手,学生就是奋力前行的发动机,巨轮要达到预定的目标则需要两者的通力协作。因此,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是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大学生课堂参与意识的培养是大学课堂焕发生命力的关键[3],提高大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
(1)明确学习目的。学生只有明白了为什么学的问题才能增强学习的责任感、使命感。专业课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过程,学生要了解专业课程设置的地位,熟悉教学内容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为就业创造必备的条件,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2)培养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大学教学的原动力,一方面从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实践的相关要求来培养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从独立和合作完成课程任务取得的成绩中激发学习兴趣。
(3)“五官”并用。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学会“眼看、耳听、手动”之外,更需要围绕教学中的问题用脑思考、用口回答,做到身心合一,积极探讨问题。
(4)参与社会实践。充分发挥两个课堂的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采用团队合作、自主研究与实验、调查研究等方式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
3.科教融合为载体
专业课教学与产业或行业结合紧密,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教学、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教师注意跟踪学科发展动态,将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引入教学,从而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增强教学活力。坚持以教学引领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平台,以教师深入企业搞科研、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学生自主承担创新实验项目等形式的“项目承载”驱动教学将科研训练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将师生自身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使各类教研、科研成果进课堂、进书本、进网络、进头脑,帮助学生扩展知识视野,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培养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实践能力,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4.综合评价为导向
教学评价对教学活动的开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有利于促进教学模式改革,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对教学评价包括对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两者均应采取综合评价,落脚点归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即获得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教师的教学评价,方案包括他评和自评。他评又有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学校督导团评价等,实行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学生是教学效果最直接的体现者,因此,在不同主体的评价中来自学生的评价应在教师的教学评价中处于主要地位,其他评价应围绕学生评价展开。专业课教学的评价内容有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治学严谨程度、学生参与程度、教学效果等方面,教学效果当然是主要的,既要教会学生做事,又要教会学生做人,具体体现在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养成专业素养。
(2)学生的学习评价,方案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自己评价,教师评价为主。评价内容有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课堂程度、协助精神、创新意识、项目完成质量、考试成绩等方面,将评价分散在学习的全过程[4],形成分阶段的动态考核机制,探索开放、多样、有效的考核方式,把平时表现与期末考核成绩相结合,从而引导学生全过程的主动学习,促进学生发展。
我们按照以上思路开展食品专业的专业课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合作企业共同建立了两个省级技术中心,建立了一个省级产学研合作基地、一个省级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为专业课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探索出了“校企协同、项目承载”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打造了一支精干的食品专业课教学团队,获得了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称号,直接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在生态酿酒和果蔬清洁加工方面形成了办学特色,取得了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合作编写了《中国酒概述》和《食品工艺学》等5部专业课教材,于2011年获得了食品工程专业硕士的招生资格。学生结合专业课学习,参与企业技术革新项目研究的人次数达85%以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0%以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中国食品报》、《湖南日报》等多家媒体对办学方式和成效进行了专题报道。
参考文献:
[1]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8).
[2]余有贵,赵良忠,陆步诗,等.“校企协同项目承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
[3]李永安.我国大学课堂教学的改革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
2013,(5).
[4]顾建民,沈其娟.以教促学,推进课堂教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
2013,(14).
理工科专业课教学 篇4
一、中职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
就当前中职生源素质而言,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还是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能力。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和观念下,要改的只能是教学内容。为了使中职语文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完善人格、丰富个性等方面真正发挥作用,语文课程必须着眼于学生实际,准确定位。
(一)体现基础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决定中职语文的基础性。语文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基础工具,中职语文学习是中职学生获得职业技能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或这个基础不扎实,职业技能就难以获得。
(二)体现应用性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素质劳动者的就业准备教育,与普通高中相比,更注重知识的实用。中职主要培养的是操作型、应用型人才。中职语文也应为这一目标服务,讲求应用性。
(三)体现发展性
中职语文课程教学改革还要体现发展性。语文教学体现发展性,就是要关注和重视语文教学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我们应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加强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和认识,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二、中职理工科专业语文教学的目标
理工科专业语文学科教学目标应该进一步明确,教学中应突出职业特色,注重加强对这群以男生为主的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注重基本技能和思维的训练和发展,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
(一)突出职业特色
中职语文教学在遵循语文教学“共性”的同时,更应体现中职教育的“个性”。也就是说,要与专业教学结合起来,凸显职业教育特色。教师要在重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及进行人文精神渗透的基础上,着力探寻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契点,让语文教学与专业能力提升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重视实用教学
中职语文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直接面向专业、服务就业。重视实用教学,这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针对理工科专业男生居多的特点,语文教学必须结合理工科专业特色,合理开发、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和训练要点,大胆取舍,不求理论精深,但求具体实用,并力求在实际的应用中指导学生巩固和迁移,重点进行实用文体的阅读教学和写作训练。
(三)注重人文培养
中职理工科专业学生底子普遍比较薄,文学素养差,而且他们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是一个更为特殊的群体,接受完两年的学校教育就要直接走向社会。他们接触社会的时间比普通中学生要早得多,况且又正处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因此,中职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之外,更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以促进学的全面发展。人文精神也是语文学科的灵魂。中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当前的教育的立足点只是教会人“如何而生”,但没有教学生“为何而生”。长期以来,人们把职业教育理解为技术学习,职业教育逐渐成为一种所谓的“范例模式”,其特点是忽视学生个人的主体意识,职业教育甚至等同于职业训练。这些观念和做法反映出强烈的工具主义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人文的教育内容,使职业教育丧失了育人的本质功能。
中职学生没有了升学压力,挣脱了应试教育的束缚,语文教学就应该感悟生活、体验人生、熏陶性情、塑造人格,成为有知识、有技能、有职业道德的全面发展的人。
三、中职理工科专业语文教学的任务
中职理工科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会直接进入企业从事机械等方面的加工生产。他们更需要的是什么呢?语文学科该选择哪些内容作为教学的内容,重点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呢?
(一)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中职学生在阅历、思维,特别像辩证思维能力方面不够成熟;在心理特征上还保留很多的“自我中心”意识;在自我控制能力和承受挫折方面也比较脆弱。不少学生目光短浅,不能正确对待“就业难”问题,从入校门就抱着混日子的态度;部分学生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无所适从,缺乏进取精神。理工科专业男生显得尤为突出。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可以把学生培养成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有科学文化和开拓精神的人,但首先应该要求学生学会做人。人文素养教育能教育学生“何以做人”,促进学生在情感、意志等方面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
我们还应充分挖掘现行教材中的人文素养内容,潜移默化,重视学生的心灵感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另外,更主要的是要积极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可以选择推荐一些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强,与学生阅读情趣和理解能力相适应的读本,使他们更好地接受读本中人文素养的熏陶。
(二)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理工科学生的培养目标与生源素质,充实、加强说明文的教学,既体现了“基础性、应用性、发展性”这一文化课教学课程改革的要求,又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俗易懂,是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之一。除少量专业术语之外,词汇一般很少生僻或晦涩,句式也不是多变和复杂的。再者,说明文往往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无需作多少语法分析,可以通过说明文阅读教学,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通过适当的逻辑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另外,阅读说明文,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把握文章所传播的信息,可训练对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进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逻辑的推理、概括等阅读能力。
(三)强化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学生要适应社会经济的需要,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应用文写作知识,具备一定的应用文写作能力。企业招工,绝大多数都采有应用文为主的考试进行挑选。对中职学生来说,应用文教学显得比较重要。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语文水平,特别是写作能力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可能要低一大截,要教他们写好结构严谨的议论文、生动形象的记叙文并不是容易的事。但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应用文的教学和训练,应该是切实可行的。
当前,在应用文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地讲格式、讲要求、讲写作注意事项,枯燥说教让学生提不起兴趣,学生动眼没动脑,上课走神的多,受益近乎零。学生课上听课被动,照着实例勉强写得出,离开范例又茫然,所以教学效果不佳。
理工科专业课教学 篇5
实习名称:毕业实习实习学分:8学分
实习时间:第11至18周实习地点:厦门市内
实习学时或周数: 8周实习年级:三年级实习形式:到企业顶岗实习适用专业:国际贸易专科
一、实习教学的性质、目的与要求
学生毕业实习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和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学生参加工作,走向社会,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检验学生学习情况所不可缺少的实践课程。
通过毕业实习,提高学生对外贸易实务的业务水平、各方面的专业水平和外语水平;提高其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结合实习内容全面消化和理解专业理论知识,为就业后从事实际业务工作打下实践基础,或者就业前的工作环境的熟悉。
二、实习教学的基本内容与实习方式
(一)实习基本内容:学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尽其可能了解和熟悉下述问题:
1.对所在实习单位进行对外经贸专业参观,了解企业的背景、隶属关系以及发展
过程。
2.了解企业内部机构设置,各职能部门的业务范围,职责划分,人员构成。
3.了解企业经营的国别与地区,了解企业的经营的商品门类,批量的大小、业务
量、营业额、盈利等情况。
4.了解所实习企业典型的经营案例、成败的经验与教训。
5.了解企业根据不同国家、地区的商业惯例,如何建立交易客户、开拓市场、如
何进行交易磋商、如何签订国际贸易合同等贸易开拓和成交过程。
6.了解企业如何根据外销合同组织货源,进行储运、包装、商品检验、租船、订
舱、办理运输保险等合同的履行和物流业务的操作。
7.了解企业如何进行贸易结算和支付、如何进行单据制作和信用证管理等国际结
算业务。
8.了解企业如何解决交易纠纷、处理争议、如何进行国际贸易的索赔、理赔。企
业涉及的贸易仲裁和不可抗力事件。
9.了解企业如何控制交易进度、协调进、出口交易中各项业务的时间关系等贸易管理业务。
10.了解企业如何与各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的沟通和联系。
11.了解企业如何建立国际市场营销渠道,以及如何建立国际市场商情信息系统。及企业的国际贸易网络平台。
(二)实习方式:
原则上以分散实习,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为主,已落实工作单位的学生可以在单位实习。对于找不到实习单位的学生,可以报请国际商务教研室统一安排。
实习方式:在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相关人员的指导下,深入到所涉及的部门中,虚心请教有关业务人员,阅读有关的资料、单证等;了解、熟悉有关的业务流程和具体操作过程。
实习纪律:
1.在实习期间实习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坚守岗位,不得无故缺勤,切实注意安全,待人有礼貌。
2.实习学生应加强保密意识,严禁泄露实习单位的有关商业秘密、客户资料以及技术情报等资料。
三、实习教学的程序及时间安排表
(一)实习教学的程序
1.在第10周最后一门课程考试结束,由毕业实习指导教师召开毕业实习动员会;
2.根据学生实习单位的分布,一般每个毕业班级分为四个实习小组,指定小组长;
3.实习开始一周内,建立实习学生单位、联系电话汇总表;
4.指导教师每周至少与每个实习学生通电话一次,以便及时指导实习过程;
5.根据学生实习单位的分布,指导教师安排到学生的毕业实习单位实地走访,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并给与适当的指导;
6.毕业实习指导教师有义务向毕业实习的学生给与就业指导和建议;
7.指导学生撰写实习报告和填写毕业实习鉴定。
毕业班级在第六学期的第11周开始毕业实习,一般安排8周时间。
四、实习报告的格式及要求
毕业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
1.撰写实习报告(2000~3000字),说明自己在实习过程中做了哪些事情,得到了
哪些收获,有什么体会以及对专业教学有什么建议;
2.毕业实习鉴定,使用学院统一的表格,由实习单位填写意见,并且须由所在实习单位加盖公章。
五、成绩评定的方法与标准
毕业实习成绩的评定由下述部分构成:
1.实习态度和实习纪律(40%)
2.实习报告(30%)
3.实习单位鉴定(30%)
拟稿(签名):林孝成核对(签名):林涛
审批(签名):
理工科专业课教学 篇6
关键词:农业院校;工科;专业课;教学改革
一、前言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大学不断扩招的进展,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日渐突出。用人单位从单纯的追求高学历向一专多能的方向转化,招聘的人才应具有雄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较快适应工作的能力。快速发展的形势使“厚基础、宽口径、广适应”的淡化专业、拓宽知识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挑战。在新的人才需求挑战下,农林院校工科的专业课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现代形势变化的需要,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成为专业课教学需要探讨的中心问题。要做好专业课的教学改革,必须对专业课程教材、课堂讲授、实验实习等各教学环节进行全面改革,以保证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教材的选择
作为一本教材,其内容不仅仅是介绍现有的、成熟的知识和概念,同时也应介绍科学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思想、新见解,要反映学科发展的新动态。学习已有的知识仅仅是一种手段,开拓未来才是真正的目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材内容必须与时代科学发展进度相一致。因此,专业课的教材必须逐年选用具有时代气息,反映科学发展新动态、新理论、新知识的优秀教材。即使这样,教材内容也落后时代3~5年,失去了它的新颖性。完全按教材教学,会使学生在学校所掌握的知识与科学的实际有较大差距,使学生一踏入社会就感到知识的落后,无法很快地适应从事的工作。因而,专业教学必须在依据教材内容,将本学科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构造和原理等共性知识讲明的基础上,通过介绍新知识、新概念、新构造、新理论,直接引导学生接触学科发展的前沿。特别是将教师本人学科研究的新热点、新成果、新动向穿插于教材的课堂教学内容中,让学生获得新知,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妙的兴趣。这样,既活跃了课堂,又弥补了教材的不足,激发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
三、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适时改革
“厚基础、宽口径、广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专业课程和课时大量被缩减。众多的公共选修课设置杂乱,垃圾课程较多。跨系统、跨专业选课较多,学生听不懂,成绩较差,浪费大量学时。专业课程和课时被大量缩减的结果使学生的专业知识肤浅,广而不精。目前,大学生的就业仍以专业方向为主,用人单位以精通专业知识的对口招聘为主,使学生所学知识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适时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修改教育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范围内对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修改,增加专业课时和选修课,增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
课堂教学内容不仅要体现本课程的特点,而且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进行。我们对各门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各课程之间的衔接进行了研讨和调整。对于部分陈旧的内容进行了删除。对相近课程的重复内容合并,节约课时。将新技术、新知识、新理论、新观点归纳、精选、充实到课程中,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给学生新知。让学生在学校所掌握的知识与学科的实际发展水平相近,使学生很快地适应将来从事的工作,激发起学生对学科前沿继续探索的兴趣及强烈的创新欲望和激情,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课堂讲授主要是突出重点,着重对共性理论的讲解。个性特点及实践技能性强的内容在实习中解决,以突出重点,提高时间利用率。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现代电化教学手段,静动结合,动声相配,使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有限的课时内,可最大限度地提高时间利用率。
四、实验实习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实验实习课,是学生对课堂抽象内容的感性认识,是课堂讲授内容的验证、巩固、补充和实践技能训练的重要实践性教学课。通过实验实习课,验证课堂理论、定理、公式、特性,巩固课堂知识,补充结构装配、间隙调整、故障诊断、使用保养等因繁琐而课堂无时间详细讲解的内容。通过学生的亲自操作,达到巩固课堂知识、补充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为学生将来更快地适应工作需要,成为社会需要的精英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对专业课程的实验实习课进行了改革。其方法是:(1)根据教学内容,把结构和理论结合起来,实验实习内容密切配合课堂讲授内容和进度进行。(2)实习中以强化检测、调试为重点,着重学生的技能培养,达到技能和理论的统一。(3)注意典型机型的深化和特殊机型的突出,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4)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入实验室,以弥补实验学时的不足。
五、教学实习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课程教学实习,是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特点的要求,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技能训练的过程,以使学生达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的要求,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它将整个教学内容综合贯穿起来,使整个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通过实践,认识、巩固、提高课堂理论,达到巩固课堂知识、增强实践技能的目的。由于连续多年的扩招,使实验实习设备更加感到不足。为解决实习中少数人干多数人看的问题,我们对实习内容和实习的组织形式进行了改革。(1)实习内容的改革:在全面实习的同时增加重点实习内容,以强化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2)实习组织方式的改革:根据实习内容分为多个不同实习内容的小组,齐头并进,定期轮换,从而在不增加设备的情况下,创造了人人动手的条件和机会,保证实习质量的提高。
六、学生科研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工作或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一定的科技活动,是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对学生进一步加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获得创新成果的主要途径。为了使学生全面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让学生从大二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实行教师指导、研究生引路的办法,提早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学生参与撰写课题申请报告、研究方案制定、研究实验过程、总结结题、撰写论文的全过程。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巩固和提高。同时,带着科研中的问题去探求新的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课题申请、论文撰写的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形势在不断发展,人才知识的需求方式也在不断地改变,现在的人才需求是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应随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应由“厚基础、宽口径、广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为“厚基础、精专业、广适应、善创造”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供需矛盾越来越严重的新形势下,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应努力进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为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的教学开辟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王会明.农业工程类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论坛,2001.
[2]冯承明.培养21世纪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J].山东农业教育,1999,(3).
[3]孙增良.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做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工作[J].山东农业教育,1999,(3).
[4]王芳.浅谈植物学课程教学改革[J].山东农业教育,1999,(3).
理工科专业课教学 篇7
关键词:理工科教师,才艺,教学,运用
课堂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 教师是这门艺术的设计者, 因此, 可以说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是艺术家。教师在讲台上施展语言、动作魅力, 用自己的学识、人格和教学风格去征服学生、感染学生, 在和谐美好的艺术氛围中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堂经过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 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的长进, 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理工科专业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讲授自然科学知识, 同时还应当是具有理工科专业特点的艺术家。除了丰富的理工科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外, 还应该具有心理学家的素养、教育家的眼光、演说家的口才、艺术家的风范、科学家的睿智。
一、心理学家的素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各学科知识急剧分化而又充分融合。要搞好理工科专业教学, 仅仅具有专业知识已远远不够, 还必须深入研究一些相关边缘学科的知识, 尤其是心理学。理工科专业的课程一般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课程, 常常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这就要求理工科专业教师从心理学家的百宝箱中借取智慧, 点石成金。不仅要让厌恶专业课的学生变得爱学, 还要使爱学专业课的学生会学、善学。
理工科专业教学讲究因材施教, 更应提倡因“气质”施教。气质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个性发展的基础。不同气质的学生对专业学习会有不同的态度, 教师要抓住各部分学生的气质特点,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把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引导到学好专业课的光明之路上来。对胆汁质的学生, 要心平气和地引导他们分析、解决问题, 不动声色地将其充沛的热情引导到专业学习上来;在给多血质的学生讲解专业问题时, 要有耐心, 不怕重复, 多为他们准备容易出错的题目, 以磨练他们的意志;对黏液质的学生要处处细心, 不要轻易地把结论告诉他们, 要有条有理地引导他们进行推理;在和抑郁型学生一起讨论专业难题时, 要避免急躁情绪, 对他们多鼓励, 并及时表扬他们的独特见解。
二、教育家的眼光
理工科专业教师要具有教育家的眼光, 要充分认识中国教育发展的现状, 特别是理工科教育发展的现状, 要纵观整个教育发展史, 横向比较当今世界各国的理工科教育。
理工科教育史既是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史, 也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带来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计算机时代的变迁, 是自然科学知识正在分分秒秒地改变着现代人的生活。但辉煌似乎只在他乡, 中国的理工科教育历史, 却只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晚清时期, 中国的理工科教育才刚刚起步;民国时期的理工科教育又几经战乱, 贤士济济却苦无用武之地;建国后理工科教育刚有起色, 却又逢“十年浩劫”, 留下许多白卷。当今的理工科教育亟需既懂教育又懂自然科学知识的专家, 中国的理工科教学改革要依靠这些人领头带路。
理工科专业教师在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 担负着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任。在教学中, 专业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素材,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还要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每一个公式、定理的得出, 都有其成功的研究方法。通过课堂教学, 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几个公式、定理, 还包括获得这些公式、定理的方法, 这对他们终身有益。
三、演说家的口才
语言是人的心声, 反映人的科学文化素养、道德品质以及个性风格等。教学语言是教育的语言, 它既是教师从事教学的工具, 也是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强有力的依据。教学语言是经过教师加工的语言, 是讲究艺术性的语言。教师在课堂上, 要具有演说家的风采, 要充分利用艺术性的语言, 找到教师和学生之间兴奋、共鸣与沟通的结合点, 创造一个“情理”交融的境界, 让学生进入如饥似渴、浑然忘我的求知状态之中。
理工科课堂教学的语言既要讲究艺术性, 又要讲究专业性。也就是说, 理工科教学语言要具有其独特的专业艺术性。
首先, 教师的语言要具有科学性, 要准确到位。自然科学是探究“万物之理”的学科, 时时处处要“讲理”。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问题时, 要言之有理, 句句带理, 要用辩证的语言解释周围司空见惯的事物。但这并不是说教师就应该满口术语, 教师在讲解专业问题时, 更应该用通俗的、形象的语言。所谓通俗, 就是把那些抽象的概念和原理, 用更接近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的语言传达出来。为达到语言形象化的要求, 教师可以适当运用某些非专业的语言, 比如文学语言、生活语言, 甚至方言俚语、外国语言等。
其次, 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 富有启发性。强化语言的感谢色彩, 努力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呼应, 造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和环境, 增加教学过程中的情趣, 激发学生听讲的积极性。一节课如果只是几个干巴巴的公式、定理, 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教师要适当地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定理得出的背景、公式应用的有趣例子介绍给学生, 开阔学生的思路, 并可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再者, 教师的语言要讲究节奏感, 既同教学内容相匹配, 又符合学生听讲时一张一弛的节奏。在强调重点概念、定理, 总结重要结论时, 要放慢语速, 一字一句地“吐”出来。在进行一般性讲述时, 节奏应快一点。必要的时候, 进行或长或短的停顿。在关键、精彩的关口, 戛然而止, 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 往往能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妙用。另外, 教师的语言速度要适中, 使听者能够自然接受, 不要因为语速过慢而出现不必要的间歇, 也不要由于语速过快而使学生“耳不暇接”, 造成听讲过程的空白。
四、艺术家的风范
教师不仅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也是传播人类文明的艺术家。理工科专业教师应该是一名才华横溢的导演和魔术师, 对其他艺术也应该颇有了解。
教师在讲台上, 常常扮演着导演的角色。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 往往取决于教师导演功力的高低。专业教师要做一名好导演, 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引入课题、讲解规律、启发思路、总结提问等等各个环节, 都要具有自己独特的导演风格。教师不仅要导演出一堂堂成功的专业课, 更要引导着一批批专业爱好者走进科学的神圣殿堂。
理工科通常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很多课程都要有演示实验。成功的实验演示使教师变成了学生心目中的魔术师。教师应该是一位可爱的魔术师, 他不仅善于利用实验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探讨科学规律的兴趣, 还善于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实验, 课后继续实验, 让学生在充分体会成功快感的同时, 回顾所学知识,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理工科专业教师同时还应具有绘画和音乐方面的知识。自然科学本身就是五颜六色、包罗万象的学科。光、色、声、味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这方面的特长, 将板书设计得错落有致, 用多媒体为课堂教学设计一支优美的背景音乐,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科学家的睿智
理工科专业教师在教学的同时, 一般都进行着科学研究, 承担着重要的科研项目。从这一点上来说, 教师又是科学家, 要具有科学家的睿智。教师在科研项目上善于发现问题, 同时要把发现的问题应用到专业课教学中来。专业教师把本学科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把学生引领到学科的最前沿, 给学生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同时, 教师要用睿智的眼光观察学生, 学会从学生中汲取营养, 激发科研灵感另外, 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善于发现有培养前途的好苗子, 有步骤、有计划引导他们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 当好科学研究的引路人。
总之, 作为一名理工科专业教师, 不仅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还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美学、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 以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 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王子平.论大学教学艺术[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 1999 (3)
[2].李方, 姜丽静.论教学艺术的本质特征[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2)
[3].李如密.教学艺术:高校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1999 (1)
[4].王升.关于教学艺术论与教学论发展轨迹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9 (6)
理工科专业课教学 篇8
关键词:工科专业课,课堂教学,教学质量
研究型教学与学习是新世纪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是创建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是教学各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专业教学是培养工科学生专业素质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 学生的绝大部分专业知识及能力来源于专业教学课堂。通过对专业课堂教学要素的重组整合, 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 提供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条件与机会, 引导学生自主发展,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因此, 提高专业课课堂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工程水文学》是水利工程专业的基础课, 是应用水文知识于工程建设 (主要是水利工程) 的一门专业学科, 它研究与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有关的水文问题, 主要内容为水文计算、水利计算和水文预报等。其作用是使水利工程专业的学生能了解水利工程技术中的基础专业问题, 以及对工程技术中水文分析中的概念和方法等, 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面并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近年来, 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在《工程水文学》精品课程教学中, 通过“面向21世纪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省教改项目) 和“《工程水文学》网络课件” (省网络课程) 等项目的研究实施, 依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社会的需要, 坚持“拓宽基础, 突出特长, 培养能力及强化素质”的基本思路, 在探索工科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构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作了大量的尝试工作。
本文在分析工科专业课教学特点及教学策略的基础上, 以《工程水文学》课为例, 从备课、教学方法等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探索。
一、工科专业课教学特点及课堂教学策略
工科专业不同于其他学科, 有其自身的特点。在现代教学改革前提下, 在缩短总学时的同时, 要求拓宽基础, 增加基础课学时, 使得专业课学时比以前减少许多, 因此, 工科专业课不仅具有学时紧、实践性强、更新快等的特点, 而且从教学内容上讲还具有基础内容与综合内容相结合、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与应用知识点的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能力相结合的特点。因此, 课堂教学要求处理好5个关系, 即系列专业课程内部之间的关系、基础知识与建模和实验的关系、与后续相关课程的关系、学生为中心与教师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课堂上导引和课后练习之间的关系。
从哲学方面来看,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从教育方面来看, 教师要帮助学生逐步完成社会化的过程, 课堂则是教师实现这一目标的主渠道, 是师生进行交流的舞台, 因此,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构筑了采用多种教学包括“知识、氛围和情感”策略, 明确课堂教学创新教学中师生的地位, 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摒弃课堂教学模式化、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意识的培养的创新教育思想。教师作为主体, 立足于“导”, 而不是“灌”, 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则体现“动”, 教学就是师生互动、共同作用于知识客体、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发生变化的过程。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情境、不同教学条件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在教学课堂中也会出现一些估计不到的情况和教育良机, 需要教师随时把握、随机调整。我们多年的《工程水文学》教学在理论和实践教学方面逐渐形成了实现学生潜能的多级开发的教法革新, 在教学手段上总结出了“宽范式、讨论式、问题式、立体式以及个性化教学模式”等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方面总结出“训练式、开放式和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法。
二、提高工科专业课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
(一) 备课
工科教学改革正在进行, 一方面要求工科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 另一方面也要求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 因此, 备课就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首要的途径。教师在深刻理解教学大纲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 选择适用教材, 结合相关教学内容, 吃透教材, 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制定详尽的教学日历, 采用现代化手段积极进行备课。整个备课过程中重在教学内容的深度, 深度是指基本教学内容深层次的内涵, 追求教学内容的深度,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教学内容的理解,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创新精神。一是从基本理论方面挖掘基本教学内容的深度;二是从工程实例分析中挖掘基本教学内容的深度;三是从学科发展历史中挖掘基本教学内容的深度。
1. 选择适用教材, 及时更新讲课内容
适用教材有两层含义[3]:一方面, 尽量选用新出版的教材, 以解决教材修订速度慢与知识更新快的矛盾;另一方面, 所选教材的内容应与课时量大致相当。否则, 内容多不能讲完, 学生可能会认为教师不负责任, 该门课程也不重要, 从思想上轻视专业课。我们在《工程水文学》的教学中, 根据我院不同专业培养目标及课时要求, 给排水专业选择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2001年版的《水文学》, 而水工专业和地信专业选择2008年版的全国高等院校水利水电类精品规划教材《工程水文学》, 并及时收集国内外最新资料补充到教学内容中, 拓宽教学内容, 开阔学生视野, 让学生及时了解本专业知识的发展方向和前进步伐。
2. 挖掘书本知识, 突出重点和难点, 优化教学内容
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 深深感到学生在学习中花了大量的时间, 但从其所学的教学内容总体来看最后还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不能很好地把握所学的内容, 不能把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作进一步的归纳总结, 因此,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着眼于高处, 从宏观上把握教学内容, 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必须挖掘书本知识, 才能将课堂内容进行提炼, 并在课堂教学中将概念和理论知识进行归纳和提升, 也能将不同概念进行比较和区别。专业课程实践性强这样的特点要求在保证教学内容严谨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 以课程重点为主线, 将课堂所涉及到的概念、理论、原理和方法以串联的方式组织为课堂教学内容的知识点, 对于重点问题可以从工程事例出发引导学生的形象思维, 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解决了传统教学手段难以描述和讲清的问题, 同时, 从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的独立思维提供了更大的思维空间。
3. 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 将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 实现立体化教学模式
借助计算机生成包括文字、图象、声音等多种信息的多媒体课件, 可以准确、形象、直观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将抽象问题形象化, 有利于增强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 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多媒体技术还能省去教师课堂现场做图和时间, 有助于解决课时少与授课内容多的矛盾。
借助网络技术, 将多媒体课件网络化, 实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 改变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 将单向的“教”与“学”变成了多向的“教学互动”, 同时, 通过教学服务系统,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全方位强化应用知识和能力的训练, 开放性的课程教学系统为学习增添了新内容。
(二)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手段, 它是师生双方的协同活动,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已形成了多种教学方法, 如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演示法、自学指导法等[5]。这些方法就其本质而言, 都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然而, 对于不同的专业课程应因课而教, 因人而教。笔者在多年的《工程水文学》教学过程中, 在教学手段上总结出了“宽范式、讨论式、问题式、立体式以及个性化教学模式”等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方面总结出“训练式、开放式和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法。
1. 课堂教学重在自主设计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 教师教学设计是非常关键的, 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现代研究型教育需要坚持素质教育、工程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结合。因此, 课堂教学的设计对于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研究型教育不仅仅地是简单告诉学生只能学或做什么, 不能做或学什么, 结论是什么, 而是要求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内容学会去思考, 学了什么, 能做什么, 不能做什么, 怎么做及结果是什么。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任何悬念, 就课本内容进行讲授, 因而对学生没有吸引力, 学生兴趣不大, 效果甚微。现在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 对于概念性强的教学内容, 要注重概念的讲解, 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和掌握规律, 而对于应用性强的教学内容, 注重学生的应用训练, 同时加大课堂信息量等。这样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习,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学习。
2. 注重启发式教学, 注意不同层次的需求
课堂教学需要活跃的课堂的学习氛围, 因此, 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 需要采用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特别是需要激发学生听课的热情和积极性, 使学生不仅是带着耳朵和眼睛来上课, 而且更重要的是带着大脑来上课。
所谓互动式教学法, 其主要宗旨是活化课堂教学, 使教与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 师与生相互启发、相互推动, 最终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其内涵包括巧妙创设问题, 激发求知欲望, 引导课堂讨论, 鼓励求异思维, 分层发展提高, 尝试创造体验。这样的教学决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从头讲到尾, 而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 学生的思想不敢开小差。实施这样教学方法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怎样启发怎样引导。首先是要善于提出问题, 其次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中要适度给学生留一定的思维空间, 教师需要精心设计一些能够刺激和引导学生思维的问题。例如, 在讲授《工程水文学》中“径流”部分内容中时, 讲授正式内容前, 先问了学生们一系列的问题, “当降雨结束了, 河道里为什么还有比较大的水流, 且维持一段时间?为什么久晴不雨河道中水流一直川流不息?城市化后河道中的水流会有什么样的变化?”等这样能的问题, 激发了学生的听课兴趣, 随着讲课内容的进行, 引导学生利用课堂所讲授的内容回答问题, 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过程中, 获得应用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运用自学指导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专业课之间往往有不同程度的交叉, 有的内容在一些专业课中有所涉及, 仅仅由于课程所关注的不同因而侧重点不同, 或者对于叙述性内容较多的课, 学生易于理解, 而教师讲授难出新意, 也容易落入照本宣科的误区, 而授课学时又比较紧张, 因此, 在课程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自学内容, 这样可以缓解学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
指导学生自学需做到以下几点: (1) 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教材, 及可参考的教材; (2) 鼓励学生上台讲解自学内容;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回答, 在学生中形成一种讨论的氛围, 教师帮忙总结回答; (4) 教师对教学内容精讲。
4.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不仅有赖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 有赖于积累教学经验, 也要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包括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在课堂教学继承粉笔和黑板优点, 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点, 拓宽学生的视野, 导学生学习和思维的过程。实践证明, (1)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应该能够引起教学深度和广度的深刻变化。例如, 利用动画技术可以将原来所采用的教学模型“活”起来, 有利于学生理解。采用真实感很强的三维动画,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某些基本理论, 而且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理论的局限性。 (2)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引导学生从书本和教室走向广阔的外部世界, 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的内容并不是枯燥的理论和繁琐的数学推导, 而是具有丰富多彩的实际内涵。 (3)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引导教育者采用更好的教学策略启发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4)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基于现代教学理论与信息技术指导下的教学, 促使现代教学成为立体化式的教学模式。
5. 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
研究型教学就是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研究, 在研究中学习”, 就是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学习, 要研究和掌握书本上没有的东西,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基于课程教学内容而又略高于课程教学内容的文献资料或获取文献资料的途径, 开阔学生视野,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培养学生搜集研究资料和阅读文献的能力, 逐步培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习惯。
在课外作业中, 本着基本训练的原则, 鼓励学生研究一些没有标准和唯一答案的学习研究问题, 这些学习研究问题可以是基本教学内容的扩展和延伸, 也可以是与工程实际有关的问题, 还可以是一些专业课中的建模问题。也将创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在了课程与教学环节上。
三、结语
多年的教学实践, 旨在以教学模式为突破口, 以教师为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为先导, 构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实现学生的多级开发, 实现由传统的知识型、单一型向现代的素质型、开放型和复合型转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满足21世纪人才的多元需求。
在现代的课堂教学中, 需要有柔性的课程体系相匹配, 实现基础内容与综合内容提高相结合、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与应用知识点相结合、经典内容与专业课程技术的相结合, 体现教学内容的学术深度、课堂教学的自主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启发与引导、课外学习重在研究, 加强基础、因材施教、分层培养。多范围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从“定式思维”逐步向“开放式思维”转变,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 融会贯通知识, 提高学生具有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本领。
参考文献
[1]詹道江, 叶守泽.工程水文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0.
[2]吴明远, 詹道江, 叶守泽.工程水文学[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1987.
[3]胡彩虹, 吴泽宁, 左其亭.工程水文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浅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32) .
[4]吴海桥, 李勇.提高工科专业课堂教学质量的探索[J].高教论坛, 2006, (3) :88-89.
理工科专业课教学 篇9
鉴于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与转变的不完善阶段, 在当前以及今后的一段时期, 相对于国家重点院校及省、部属院校来说, 地方高校课程教学存在多方面的不利因素, 可以概括总结为教学环境、教学媒体、教师以及学生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 教学环境。
地方高校的基础设施一般相对较弱, 不能给教师生活、教学与科研工作提供完善的保障, 对优质教师资源的吸引力较弱。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思想与制度的转变, 高校教师已不再拘泥于终身服务于一地一校一个职务, 这种转变在带来人才流动的同时, 也必然导致地方高校优质教师资源的大量流失。优质教师资源的流失导致地方高校教师业务素质整体要低于其他院校, 加之现阶段地方高校大都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特殊时期, 学校内涵建设和外延管理都还在摸索改进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不完善的政策会对教师造成不必要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以上多种因素的影响, 导致整体教学水平不高、课堂效果不好[1]。
(二) 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指教学过程中所利用的资源和面临的环境的总和。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从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地方高校一般受制于资金和地域条件的制约较大, 可供利用的资源较少, 难以提供可供创新式教学必需的基本条件, 教学传播方式和过程比较单一, 往往造成教学效果的不理想, 因此选择以案例教学法为代表的合适的教学方法就显得比较重要[2]。
(三) 教师方面。
由于优秀人才流失, 地方高校教师队伍整体实力相对较弱, 加上地方高校处在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 往往会着重对教学管理的规范性, 而相对从某些程度上忽视教学能力内涵的提升, 导致教师有时会有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完成教学过程, 同时不太重视自身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不乐学的课堂氛围。
(四) 学生方面。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地方高校的生源质量相对较低, 学生对基础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都相对不高, 特别是地方工科高校学生毕业之后往往直接投入当地的经济与社会建设中去, 因此偏重于对于一些特别“实用”的课程的学习, 而轻视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 这已经偏离了我国的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地方高校工科专业课引入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一) 有利于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传统的地方高校工科专业课教学方式是以教师和教材为媒介, 从课本到课本、从概念到概念进行知识的灌输, 注重学生对教师所掌握知识的学习和传承, 轻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 往往致使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自立性, 注重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后自主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在此过程中促使学生学会收集多方面的相关资料和信息, 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后作深入分析,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并在多元化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和形成其独有的创造性思维。因此, 在运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 教学不再是单向的信息传授模式, 教师和学校的传统的教学理念会得到有效的转变。
(二) 提高综合应用理论和实践操作的能力。
作为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法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在案例教学中, 学生被定位在特定的境地中, 对庞大多变的形势独立作出判断和决策, 在这过程中锻炼了自我综合运用各类理论知识、经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很好地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有助于提升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学生的表达能力, 提高其自信心, 同时由于在课堂上是以学生为主导, 可以减少讲授内容所占比例, 弥补教学媒介的单调和不足。
(三)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学之前, 促使高校教师必须搜集大量的案例, 并加以整理和挑选, 对案例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应有较深刻的认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要求教师必须抓住时机, 进行组织和引导。另外教师还应有较强的综合能力, 这样才能在案例分析讨论结束后进行总结和点评。因此, 通过案例的积累和分析提高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前沿性;通过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提高教师的逻辑和概括能力;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和组织可以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和对课堂的驾驭能力, 这些都将大大促进地方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4]。
三、地方高校工科专业课引入案例教学法的构思
(一) 结合教学大纲, 制定合理的教学总体规划。
地方高校工科专业课一般分为两种类型, 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在普遍实行学分制的背景下, 专业课分配到的学时非常有限, 因此必须结合教学大纲, 制定合理的教学总体规划。从整体上案例总量要根据学时的分配进行合理控制, 在最大程度地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优势的同时, 不能忽略传统教学方法的功用。
(二)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式。
在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具体到地方高校工科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 对相对较大案例进行讨论和总结, 对于相对较小的案例穿插进行解读和答疑。
对于综合运用多个阶段性知识点来解决问题的相对较大的案例, 往往需要学生提前熟悉相关材料和知识, 因此往往是由教师准备好相关资料并对学生进行分组, 最好是结合相关工科专业课的课堂实验进行讨论和总结。首先由教师简短概括案例背景、确定讨论主题, 然后由每组学生进行组内讨论并派出小组代表发言陈述相关观点, 然后各组之间互相讨论甚至辩论。在此过程中, 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最后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并提出展望。
工科专业课程中牵涉到的工程应用和理论更新较多,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 工科专业知识应用时所面临的情况复杂多变, 因此对于为了进行阶段性的知识总结, 以及学习某一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时可以采取小案例的解读和答疑。由于专业课程学时有限, 这些案例可以在教师在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讲授后, 利用较短的时间穿插一些相关已经过例证的实验和案例, 有效利用能特点突出的小案例总结出相关要点。
在课堂的案例教学过程结束之后, 可以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自我拓展。一般可以通过由教师提供给学生已经过整理的资料范围, 规定学生自己进行深入学习和整理总结, 以作业的形式上交或汇报, 教师通过对学生作业效果的考查, 反馈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鉴于工科专业课程考核当中, 作业成绩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因此案例教学可以延续到作业环节,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养成良好的专业素养。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高等教育转型时期, 分析总结了地方高校工科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多种不利因素, 介绍了案例教学法并分析了其在地方高校工科专业课教学的优势,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方高校工科专业课引入案例教学法的构思。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地方高校,工科专业课
参考文献
[1]赵哲.对地方高校教师流失问题的思考和建议[J].新课程研究 (职业教育) , 2008, 6:154~156
[2]陈杰.工科专业课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探讨[J].赤子, 2014, 1 (中旬) :50~51
[3]蔡永伟, 许俊强, 全学军, 李军, 陈志.案例式教学法在化工安全概论课程中的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 2014, 2:85~88, 108
理工科专业课教学 篇10
1 通过分析,我认为导致这种课堂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学生方面
近年来,学生总数逐年锐减加之普通高中逐年扩招,导致社会“轻职”倾向严重,选择到中职就读的学生多为中考的落榜者。他们或者迫于家长压力,或者抱着混日子的心态来到中职就读。他们因为缺乏学习动力,对自己的专业基本没有认识,更谈不上喜欢。
(2)教师方面
秉承着理工专业课枯燥抽象的特点,大部分教师心安理得地认为这是学科特点,不管学生爱不爱听,灌输是唯一的教学方法,自己也无能为力。另外由于教研组的进度安排,整齐划一的教学进程,导致教师无暇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只能一味的填鸭讲授,忽略了对教学效果的关注。中职生最终要获得的是实践能力,但是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支撑,要培养高素质的中职就业者,必须重视其理论知识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专业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2 为实现中职专业课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将从学生角度和教师角度分别入手
(1)学生角度
首先,要想提高中职生的学习效果,必须从提高其学习兴趣入手。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不起兴趣,学好专业就是空谈。要想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要使学生对一门课程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各专业老师都应把握好第一堂课,在第一堂课上要做到深入浅出的把这一学科介绍给学生,与实际相结合,与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的应用相结合,最好采用视频辅佐,这样会让学生对这一学科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并产生学习的欲望。
其次,针对学生基础薄弱的特点,要有针对性地为他们填补知识空白。
学习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每个人从小到大的学习过程如同一个金字塔的搭建过程,最开始的是基础,只有基础打好了,上面的建筑才会稳固。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研究教材和学生,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去组织教学,把学生置于用已知的知识去消化理解相关的深层问题的氛围之中,在教授新知识时从已掌握的旧知识点入手,能引导学生借助旧知识理解新知识,并把知识点前后联系起来,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并形成规律性的东西便于掌握。
(2)教师角度
首先,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合理引入探究性学习方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自愿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传统教学活动中,最大的特点是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环境则是提供给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是被动的参与着。例如,数字电路的时序逻辑电路中触发器有RS触发器、JK触发器、D触发器、T触发器,在分析这几类触发器时方法、步骤类似,如果只是由老师一味的讲解,就会显得枯燥、繁冗,学生听起来也不容易抓住各触发器的特点,如果采用分组式教学,先由老师按自己的套路示范讲解RS触发器的功能特性,然后把班级学生分成三组,引导他们按照自己的方法分别去分析JK触发器、D触发器、T触发器,再由每个小组分别派一到两个代表来充当教师的角色为其他人做讲解,这样能激发学生极大的热情,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另外,经过自己的分析,学生对触发器会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便于区分记忆。学生只有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其主体的能动作用,从而解放思想,激活思维,挖掘潜能,创新学习,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其次,脱离课本束缚,巧设课程内容,采用易于理解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
理工科专业课程一般少不了公式,对待这部分内容推导、记忆、应用是一般的教学方式,在日常的教学中讲解这类知识点程式化严重,学生听起来也是枯燥无味,教师的初衷是通过推理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可学生对待推理却毫无兴趣,甚至会因为复杂的推理,对公式产生惧怕心理,更谈不上应用。既然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公式,针对中职生学习基础薄弱的特点,想办法让他们掌握即可,不一定要求他们对公式的得来那么清楚。例如:在讲解数字电路中逻辑代数定律中的反演律(摩根定律)时要想让学生记住公式如果按步骤推导,用真值表证明是最简单的方法,但是这个过程依然复杂,且学生不一定能真正学懂,而且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会把这两个公式记成,开始我觉的这个问题很让人头疼,后来索性就告诉他们和是两个不成立的公式,因为是“两对近亲”,“近亲是不能结婚的”。当时学生们在课堂上哄哄大笑,可事后百分之九十的学生对这两个公式都掌握的准确无误,再也不用一遍遍重复了。由此可见,作为教师既然想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学任务几乎不可能,不如退而求其次,想办法让学生接受即可,毕竟他们只是应用,而不是去搞学术研究。
3 总结
中职教育旨在教育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面对复杂的中职生群体,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在长期的工作中摸索规律,勇于推陈出新,在旧的教育模式中渐渐摸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获。
摘要:理工类课程枯燥,抽象,学生在沉闷的课堂中很难感到学习的乐趣,学生学无所获,反过来影响教师的情绪和教学思路,难以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专业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关键词:专业课,课堂教学,中职生
参考文献
[1]燕国材著.学习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彭川.中职专业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百家论苑2008(3),28。
理工科专业课教学 篇11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主体;目标教育;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25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010-02
1 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过去总是认为按照教材的内容和要求,给学生讲清楚、讲完整即可。注重讲课的逻辑性、条理性;语言的规范性、准确性;内容的完整性等,但这样讲学生是否容易听懂没有过多的考虑,更谈不上考虑这样讲学生是否有兴趣。这是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主要追求的是如何把课本上的内容讲清楚、说明白。现在要反过来,把重心放在学生上,考虑如何讲学生有兴趣、愿意学。一般来讲,像机械类课程大多涉及面广、难度大、枯燥、乏味,想让学生听课象听故事一样兴趣盎然,可能要求过分,但在备课时,考虑如何讲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是教师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另外,改变教师们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也非常必要。通过多种手段和创造机会让每个教师不仅只有高学历而且多阅历,不仅只是出国的有限时间进修,而是经常性的一线的生产实践经验的积累。
教学的目的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无论老师教的怎样,最后的衡量标准是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应该掌握的知识。所以,必须把重点放在学生如何能学好上,深入研究学习的规律,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变成一种乐事。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的目的就不单纯是传授知识,或者说更主要的是传授一种理念,一种方法、一种能力,学生一旦获得了学习的这种能力,不仅会学好本课程,还会受益终身。
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在教学中可以有多种具体办法,但其核心是将学生的学习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同时针对这门课的实践性强的特点,注重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紧密结合。以往总是先把基本概念讲解清楚,再举例说明,让学生加深印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实际上不用费太多脑子,只需要听、记,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无法去主动思考,更无法选择,创新则几乎不可能。正如一件有趣的事情,先把结果讲出来,再告诉过程你还会有兴趣听吗?因为没有了悬疑、没有了期待,就失去刺激,失去探索结果的兴趣,也就失去了得到结果的乐趣。所以,我们在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围绕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的原则特别注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一是在讲课中注意使学生的全部认识能力都能积极的活动起来,使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都处于积极的状态,探索如何合理设置问题的难度、方法、技巧及具体的问题,教学内容设置具有探索性的问题,既要让学生能够通过努力可基本得到答案,刺激其探索问题的兴趣及得到结果的乐趣,又不能让其太容易地解决问题,否则,都会让其失去兴趣。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讨,总结,自己得出结论,老师只是鼓励、引导、完善,让学生感到成功并不难以及成功的乐趣,一旦把学生的成功乐趣激发出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一发而不可收,学习就不再是苦差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在课堂讲授中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因素,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此,我们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合理穿插讲解科学方法论的知识,同时经常把本学科在科研、生产实践中曾碰到的难题及科技工作者通过运用机制工艺学课程中相关知识如何巧妙地加以解决,使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的同时,激励学生的事业心和进取心;同时,注重对教材进行主次梳理,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对主要内容花大力气重点讲授,次要部分学生自学。三是经常组织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以促进学生独立地获得知识的能力的发展。同时有计划有目的推荐相关参考书,鼓励学生阅读不同侧重点、不同风格的专业参考书,指导他们谈出自己的见解,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地形成科学的分析和比较的能力、选择和取舍的能力。四是改变考试方法。一方面不考死记硬背的知识,注重考出学生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兼顾学生自学、实践、动手等方面的能力的考核。
一旦把学生的成功乐趣激发出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一发而不可收,学习就不再是苦差事,学习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重视实验教学
对于一门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课程,实验教学非常重要。学生大都没有下过工厂,仅在学校的实习车间进行过短暂的认识性实习,对实际零件的加工过程及加工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很陌生,所以学生到实验室去做实验,也是做试验,它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学生增加感性认识、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创新热情和探索精神、验证已有知识及设想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实验教学中要重视启发、重视鼓励学生研究、思考,关注并保护学生的一些不成熟但很新颖,甚至是奇怪的想法,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选择试验所用仪器设备,直至完成整个实验。
在此需要强调几点:一是老师不能急于给学生答案,只能给启发、给鼓励;二是要允许学生失败,或者说在开始阶段学生的实验可能以失败为主,这时切忌批评,甚至一点埋怨都有可能使学生却步,久而久之就可能毁掉一个未来的科学家。三是帮助学生做好事后的分析与总结,成功了分析是否还有其它的实验方案,哪一个更好、更简便、更经济?有无可能得出其它结论,为什么?失败了分析原因,总结教训,重新设计方案,再进行实验,同时失败的实验可能导致出新的想法,新的结论,甚至一个新发现。要关注实验过程中的一切现象,尤其是一些异常现象,要对此进行特别的分析、探讨,直至彻底弄清。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只要事后做认真的分析总结都会有收获,都是成功之母。
3 多媒体的使用
多媒体的使用使课堂教学的形式变得丰富和活泼,可以随时播放音像资料、图片、实物加工过程等,有传统教学法无法相比的优越性,但也绝不是可以用它完全取代传统的“粉笔+黑板”模式,因为它可以将教师深邃的思路、精彩的分析、方法的有效归纳等“灵性的”授课魅力充分而淋漓尽致地得到发挥;因此,一定要合理的使用多媒体,以增强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有效的增加课堂信息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在《机械制造工艺学》这门课程里,PPT主要用于显示复杂的结构图、实物照片、动画片段、视频片段等;“传授知识”的任务PPT可以体现,而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常常是在教师的课堂上“不经意或随意”的“言”和“行”之间,这里的“言行”是指教师严密的逻辑推理的语言表述和为体现讲述中更深层次的内涵而使用的准确的形体动作以及风度。
切记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不是教学的全部,另外,这门课程的多媒体都是要求任课教师自己制作,这样更能体现教师的思路、风格、特点。无论销售的多媒体有多好,那都是别人的,我们可以借鉴、参考,但不要照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师的作用。
4 考核
无论什么教学方法或方式,其教学的目的都是使学生获得知识,而检验学生是否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情况如何?都是通过考试来完成的,所以,教改、素质教育等并不排斥考试,合理的考试是促进教学的重要手段。
根据《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目的,我们在出试题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灵活多变,考核分析问题的能力。少了死记硬背的内容,换成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只要学生根据题上设定的条件,进行合理的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就是60%以上的分数,而且更应该鼓励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发散思维,合理推理。所以,题目以综合性的、分析性的为主。二是设定条件、模拟实际,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一定量的生产实际中的实题,有意拔高学生的能力。学生只有具有灵活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积累才可能完成。鼓励学生“跳起来摘桃子吃”。三是重点内容与一般内容、课堂讲授的与自学内容的结合,考核学生的掌握知识的面和自学能力。四是期末考试与随堂测试相结合,考核学生的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及反映出教师在讲授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学生这门课的最后成绩是由两部分组成:有限的几次随堂测试成绩总和与期末考试的成绩各占一定比例。同时,通过对各部分成绩的统计分析也可看出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目标达线情况,为教师有针对性地进一步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找出并缩短自己与学习目标的距离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
5 实施效果
构建高职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篇12
一、高职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体系是由若干有关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整体。教学体系,是一种教学活动过程,构成教学活动的各要素,即教师、学生、课程(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授课方法、评价方法等)和条件所构成。
高职实践教学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式,它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独立存在的,但又与之相辅相成,它主要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实习等教学环节巩固和深化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与基本技能。
它一般由学校实验室的教学实验、实训中心的仿真和模拟训练及生产企业的现场实习和岗位实践等环节组成。
实践教学体系则是由实践教学活动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包括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管理和条件等要素。狭义实践教学体系则是指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本文所指的实践教学体系即指狭义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高职工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路
目前高职院校仍存在以学科体系为基础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岗位需求存在着明显的脱节现象。表现为:第一,以学科体系为基础设计职业能力体系,职业能力依附于学科知识体系;第二,培养目标中以学生“掌握、懂得、了解知识”为先,“掌握技能为次”,导致在课程体系设计、课程组合和教学中,知识传授占了主导地位,实践实训成为知识体系的附属;第三,知识“陈旧”,更新周期长。信息时代,知识和技术更新速度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工艺在工程实践和生产过程中不断更新,将这些新工艺、新技术升华为技术科学原理,本身有一定周期,再应用于职业教育,其知识大多已滞后于现实;第四,硬件水平参差不齐。限于我国整体经济建设水平,生产一线的装备水平已大多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大多数院校硬件配置数量和先进性均落后于企业。在教学实践中,依托现有设备开展教学,培养出的学生自然难以满足企业岗位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和高技能型的实用人才,基于岗位实际应用的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体系的主要特征。应用性人才就是将科学原理(技术科学)和技术应用于实践,从而转化为工程、产品等物质或非物质形态的人才,是为社会牟取直接利益的人才。高职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备这样的应用能力。基于此,在设计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我们应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教学构建模式和途径,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放在首位,以教会学生“能做什么”为根本目标。
三、高职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 高职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流程
教师应具备来自企业或工程实践的锻炼,这种实践经验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经历了工程实践锻炼,对工程实践的某个项目中的操作流程、需具备的专业技术知识、实践能力要求等都有历练,教师通过个人思考总结出所授的课程的能力要求,对必备知识要求等具有清晰的认识,无疑对构建教学体系及如何有效地整合教学内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二是解决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教学能力问题,只有教师真正具备实践教学能力,才能充分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对本人所授学科的自信和热爱本职工作的精神将无声地影响到学生,远比教师空洞的说教来得真切和富有感染力。只有经过教师深入的实践历练和二度思考,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并有能力真正实施时,我们才能贯彻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
根据高职实践教学的特点,我们提出高职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逆向构建,其流程体系如图1所示。
2. 高职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高职教育培养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决定了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多因素、多层面、多结构的复杂系统,加之紧跟人才市场的需求,实践教学体系还要具有明显的动态特点。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如下(如图2)。
基于上述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时应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践出真知,即教师教学应从实践中来,然后才有引领学生到实践中去。这是我们提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学生要具备的根本能力是实践能力,没有经过实践训练的教师从事高职工科专业实践教学就是盲人引路。实施方法具体说来,在管理层面上,各个高职院校基本上都建立了基于专业建设上的建制,如:教学系有主管全面工作的系主任,主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招生就业工作的支部书记,教学副主任,实践教学人员等,在基层一级,还有各个教研室主任,在教师中,有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充分利用教师中的这些优秀分子,在寒暑假和节假日,走出去,有计划、有目的送培,或把工作在实践一线的确有专长者请进来开展实践教学培训,或利用带学生专业实习等具体机会,到企业或事业单位进行实践环节的训练。一则把进修学习机会首先给予这些对学术或专业建设有所思考,有所建树的人,对其他的青年教师将会有激励作用,二则把机会给有准备之人,学习的收获无疑将会更大。除此,送培教师还应当充分发挥桥梁和带头作用,首先,送培教师回来后需对其他相同或相近专业的教师进行培训,共同探讨,共同提高。引领的是一个团队整体知识或技能的提高,而不是个人的小收获。其次,送培教师回来后,理所当然应担负相应课程实践教学指导以及实训项目选择,指导书编写等,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播。
高职教育应让教师到企业历练,积累实践经验,根据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重新整合教学内容,以具有工程实际意义的项目为背景,建立真实的或仿真的教学环境,完全按照企业生产或管理一线的要求,融合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重构教学各个环节来组合安排教学,才能全面提高高职教学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徐颖.教育部重点课题“高等职业教育机电类实践教学体系及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R].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2005.
[2]戴启昌.谈高职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06,(6).
[3]何丽芳.构建以职业能力为目标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6,(6).
【理工科专业课教学】推荐阅读:
理工科专业07-28
理工科专业英语08-28
理工科专业背景09-18
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11-07
高校理工科专业介绍10-14
大学理工科专业介绍11-30
理工专业俄语06-18
泉州理工学校专业09-12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专业】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招生网站-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分数线06-27
成都理工编导专业考题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