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高职院校

2024-10-19

理工科高职院校(精选12篇)

理工科高职院校 篇1

一、高校女生教育的现状

据相关统计显示, 在普通高等院校中工科女生约占学生总数的15%~25%, 她们中40%的学生来自农村。因为专业原因, 或多或少地存在心理、生理卫生、人际关系、找工作困难等问题。

二、问卷建立及分析

问卷主要针对文献研究内容, 分为5个部分:个人基本情况、心理状况、学校教育、学业、就业压力。共发出问卷200份, 收回200份, 有效问卷200份。

(一) 个人基本情况

从问卷调查中显示, 农村学生占大多数。参加调查的学生中, 其中普通高职占79.00%, “3+2”联合培养占12.50%, 国内外联合培养占5.00%, 技工班占3.50%。独生子女占72.5%, 农村占58%。

(二) 心理状况

此项调查中, 大多数的女生在人生取向上比较迷茫, 对今后的就业也感到很有压力。有22%的学生认为上大学后, 最大的挫折是就业竞争太激烈。其余的成绩不理想、恋爱不成功、不适应宿舍生活、经济困难各占到19.00%、22.00%、17.00%、20.00%。有55.00%的学生认为在大学, 需要对未来人生取向的指导, 希望在“现阶段对待生活的心态”“学习”“人际交往”方面给予指导的分别占28.00%、12.00%、5.00%。有30.50%的学生课余生活是上网度过的, 学习的只占7.50%。有50.50%学生觉得班上女生少会带来困扰。

(三) 学校教育

在此方面的调查中, 学生对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40.50%的学生认为人文素养会对自身发展前景有微弱的影响, 47.50%的学生认为学生会、社团举办的大赛和活动很不成功, 要么是形式上很多人参与, 实际上很多人是“被参与”, 要么是几乎没人参与。在58.50%的学生认为希望通过书面教育来提高人文素质, 25.50%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网络新媒体教学提高人文素质。有33%的学生认为学校人文活动少且覆盖领域狭窄。

(四) 学业方面

在问卷中, 学生希望走出去参加校际交流学习。参与调查的学生专业全部为工科专业, 其中数控技术专业占23%, 学生有38.50%的人看重学校理论知识的培养。对于专业知识获取途径有27.00%的学生是通过教师课堂讲解, 22.50%通过图书馆自学。有30.50%的学生曾经考试挂过科。有27.00%的学生想多学一些课外的知识, 但不知道该学习些什么, 没有信息和方法指导;有20.50%的学生想参加一些校际间学习交流活动, 但不知道哪里可以获得这样的机会;21.50%的学生学习目标缺失;71.50%的学生偶尔旷课;15.50%的学生经常不按时上课;52.50%的学生偶尔走神;28.00%的学生表示我的老师是手机;只有19.50%的学生认真听讲;66.50%的学生对大学的授课方式适应;16.50%的学生对大学的授课方式不适应;42.50%的学生感觉目前学校对自己的培养对今后的发展没有促进作用;有17.00%的学生对目前学习的工科课程不感兴趣;有51.00%的学生认为男女比例对学习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三、工科背景女生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 通过教育者提高对工科女生教育的重视度, 来提高女生对大学生活的参与程度

只有提高教育者对女生群体的期望值, 才能不断提高女生的教育水平, 才能提高女生教育的质量。从职业教育和国家发展的高度, 做好工科背景的女生教育工作, 对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 工科背景的女生采取分类教育

毫无疑问, 学校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 同为大学生群体成员的男女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发展是有其共性的。但遵循这种共性对学生所进行的一般化的教育, 往往缺少对女大学生具有的某些特点的关注。她们与辅导员交流思想也少, 也基本不与男生交流思想, 甚至在女生中的交往对象也非常有限, 她们的发展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 要根据工科背景女生的特点, 与男生分开来, 进行各方面的教育, 包括心理、人际关系、自我保护、就业技巧等。

(三) 重视心理教育, 增强工科女生的自信心

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和学生心理活动, 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 可以采取讲座、实践活动等形式提高女生的自信心。可以采取个人辅导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形式, 丰富教育形式, 提高女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邀请校外成功女性来开展讲座, 介绍成长经历, 用各种方式帮助女生悦纳自己, 提高自信度。

(四) 丰富适合工科女生的校园活动, 培养综合素质

根据专业和人数的特点, 举办适合她们的各种活动, 为她们增长见识、提高综合素质创造条件和机会。

如举办女生风采大赛等有针对性的活动, 提高参与度。鼓励女生深入社区、企业和社会进行志愿服务和调查。让她们了解社会, 提高独立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加强就业指导, 提高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

针对工科女生, 利用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和校园活动, 教育和引导她们明确今后自己的就业方向,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做好职业生活规划, 早动手早准备, 为她们今后从事专业工作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做好各种准备。

参考文献

[1]张玉.工科女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分析与研究[J].青少年学刊, 2008:85-88.

[2]段磊.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人民论坛, 2014 (444) :155-157.

理工科高职院校 篇2

摘要:莫扎特的音乐风格优美、秀丽、典雅、热情,听后是使人能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贝多芬的音乐作品重视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气质,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肖邦的音乐风格处处透露着优雅、细腻、精致,色彩性的和声处理的很有独特性,使人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浪漫。在音乐中,有魔鬼的诱惑,有上帝的昭示,有人类的挣扎。音乐是一个宇宙,音乐中有一切。

关键词: 理工科院校 西方经典音乐 大学生 修养

一、西方经典音乐的发展时期

西方经典音乐伴随着历史阶段的发展和变革,形成了与当时社会氛围相适应的各类音乐艺术形式和各种风格流派。它的创作背景一般可分为四个时期,所包括的内容与形式广泛多样,作品与史料丰富详实。它所承载的异域的人文风情,给听者以启发、震撼、感动。了解和欣赏西方经典音乐会使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更上一层楼。

西方经典音乐的创作背景一般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巴洛克时期,这个时期代表人物有德国巴赫也称音乐之父,亨德尔也称清唱剧大师,意大利的维瓦尔第等,这个时期的音乐风格旋律优美,柔和。第二时期——经典主义时期代表人物有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这个时期的音乐特征主题特点鲜明,有一定的冲突性。第三时期是浪漫主义和民族乐派,代表人物有得彪西、舒曼、舒伯特、拉威尔、柴可夫斯基等,这个时期的音乐背景比较复杂,作曲形式多样,音乐表现有些委婉抽象,且有号召力,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第四个时期——近代主义乐派,代表人物有斯特莱温斯基、马勒等,作品特征和声配器丰富,旋律性不太强,内涵深,有的还带有爵士风味,这个时期的作品较难理解。欣赏者自身的理解是根据自身的文化层次对音乐的理解,音乐不同于其他科学,它反应的东西是比较模糊的,也比较抽象的,因此,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例如,在欣赏柴可夫斯基《天鹅湖》的场景时,可以想象一群长着翅膀如少女在宁静的湖面上翩翩起舞,若隐若现,也可想象一群天鹅在湖面上轻轻地,慢慢地游荡。总之发挥自己的想象,将三元素有机联系起来,多听著名作品,感觉是美的东西就去欣赏,思考,就会进入西方经典音乐欣赏最高层次。

西方经典音乐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在古希腊,人们将各种美德都归之于音乐,崇尚那种感召心灵的神奇威力。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曾深入地发展了关于音乐对于情感和道德影响的理论。古希腊人把音乐旋律称为法则(Nomoi),由此指明这是典范、神圣的模式。

在古罗马,音乐文化渊源于公元前5世纪的伊特拉斯坎人音乐,但更多地是吸收了外来的、主要来自古希腊的成果。音乐在古罗马国家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军队中庞大的乐队成为了炫耀军威、鼓舞士气的工具。

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摆脱了宗教的束缚,尽管仍受着宗教的影响。但是这一时期音乐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为后来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十八十九世纪,经典主

义,浪漫主义先后登台,各领风骚几十年,西方经典音乐进入了辉煌的时期。产生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像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柴科夫斯基等等。留给了后世无数的佳作。我们现在所熟悉的西方音乐,基本上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音乐是一个宇宙,音乐中有一切。经典音乐是人们所追求之物的时代所写的音乐,人们极尽一切力量要有完美形式的音乐,像只漂亮的古希腊花瓶。歌德说:不爱音乐,不配做人。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也说:有了音乐,人已经不再产生欲望,这种艺术已经完全得到了满足。音乐是各种艺术中第一位的,帝王式的艺术。达尔文:一个科学家的成功取决于丰富的精神状态和美好的感情世界,而不仅仅是一种理性思考。贝多芬:音乐要使人类的精神发出火花。音乐是比一切哲学、一切智慧更高的启示。音乐能使人的心灵与精神境界变得高尚,纯净,是一种精神的洗礼。爱乐使人发生着很深刻的变化,人变得很沉,但绝不阴,而是比不沉的人更光明,他观望着现实的世界,构想着美好的超越。他在日常中生活着,同时在另一个理想的空间中活动。爱乐的人中有相当多的人是完美主义者,是理想主义者。

二、西方经典音乐对人文修养的影响

经典音乐的发展普及是一个民族,一个城市的文明化程度的标志。西方经典音乐是西方文明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西方经典音乐难于欣赏,成为一种阳春白雪的高雅文化。其实,经典音乐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片段,在我们生活中为人们所喜闻乐见。霍夫曼曾说,“音乐是所有艺术中最富浪漫主义——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真正浪漫主义艺术,因为它的唯一主题就是无限物。音乐向人类揭示了未知的王国,在这个世界中,人类抛弃所有明确的感情,沉浸在无法表达的渴望中。”

西方经典音乐中,有很多优秀的作品。或者宁静优美,或者激情高昂,或者意蕴悠长,认真去聆听的能给听者以启发、震撼、感动和深深的艺术熏陶。为什么说欣赏西方音乐对我们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帮助呢?这要从西方音乐,尤其是近二百年的音乐作品产生背景说起。每一部优秀的作品带给人们的都是作者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的理解,和作者本人的思想。例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的斗争主题原是启蒙运动时期悲剧的典型。在经典悲剧和它紧相联系的格鲁克的音乐剧中,人同命运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但是严厉残酷的命运形象却常被描写为不可避免的,而人的胜利往往又是由于外界的力量而突然发生。贝多芬改革这个传统的主题,加以新的处理,使人的意志付诸行动;在他的交响曲中,人的胜利是同命运的暴力进行殊死的斗争得来的。他的《第五交响曲》揭示了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失败和胜利、痛苦和欢乐,说明生活的道路是艰难曲折和满布荆棘的,但是对社会负有的崇高责任感,使人格外奋不顾身去建立功勋。英雄扯断束缚着他的锁链,点燃自由的火炬,朝着欢乐和幸福的目标胜利前进。当我们欣赏这部作品的时候,作者那种对生活的渴望,向命运宣战的勇敢精神和无畏斗志所深深震撼。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贝多芬的《命运》透过了我们的耳膜,穿越了我们的心灵。为我们的人生指明了方向。

三、高校开展西方经典音乐教育的意义

作为当代理工科院校大学生, 学习欣赏西方经典音乐将是提高自身人文修养、提高综合素质必不可少的一课。高校开设西方经典音乐教学活动的意义在于:

理工科高职院校 篇3

【关键词】岗位需求 口才沟通 课证融合 职业情境

依据职业素质要求、岗位能力需要与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选择,工科高职生除了应该具备专业能力以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 [1]。那么在工科高职的学生生涯中,开设一定的人文课程可以与专业教学起到珠联璧合的作用。《口才与沟通》课程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程,既能提升工科生的人文素养,又能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具有完整的职业行动和岗位任务设计等内容。(如下图)

采用学生主体,教师导学的教学方法。以项目模块化、案例分析、小组研讨、语音测试与团队沟通、演讲竞赛等多元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过程考核为主,重点考核学生的口才沟通技能,利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创新合作的职业素质。

1 课程定位

1.1定位: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职场情境化公共课程。本课程和学生所学专业结合,根据职场岗位情境设置课程内容,使公共基础课程和岗位结合,和专业结合,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能在职场中通过良性的沟通,更高效地发挥专业特长和提升个人职业空间。

1.2课程总目标:本课程着力培养学生在职场情境下的言语行为技能、言语行为美感,养成其人际沟通基本素质。引导学生掌握职业言语行为的一般规律,使学生了解以利于沟通协调各种关系为核心,从心理素养、逻辑思维、有声语言、势态语言等方面提高路桥和建筑高职生职业口语表达水平,能在不同场合进行交流、发言、演讲等,有效地开展社交活动并达成业务工作目标。

1.3前、后续课程:本课程作为核心能力型公共基础课,为各专业学生的社会入行实践奠定基础。在课程体系当中,该课程位于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是各专业的专业前导课程,后续课程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素质课程,和各专业课程的学习形成一个技能型人才培养链条,此外,与《就业指导》《职场礼仪》《工程文秘》等课程产生横向联系,促成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同时,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也在公共基础课程中体现出来。

2 课程目标

将课程的目标分化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对课堂教学提出明确的指向性,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的操作与学生的延伸学习。

2.1 知识目标

序 号 知识目标

1 言语表达技巧:倾听、提问、反馈、肢体语言等

2团队沟通的内涵与培养团队精神(以头脑风暴法为主)

3职场沟通(以演示、任务情景参与为主),在不同人际风格的上司、下属和客户沟通等情景下正确使用各种沟通技巧并取得良好效果。

2.2 能力目标

序 号 整 体 能 力 目 标

1通过团队沟通训练,学习人际沟通的基本理论知识,并用理论指导实践。通过提供案例分析、任务情景给学生感性认识,再结合实例让学生模仿练习,通过案例教学等多种手段,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倾听能力、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和对普通话程度做出识别,并通过演讲等训练有针对性的提高。

3会自我定位在团队中的角色,能提升与不同性格成员磨合、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素质目标

本课程基于职业岗位标准与工作过程导向,使用建构主义理论和行动导向学习理论为依据,通过组织学生学习口才表达技巧、职场沟通的相关基础理论和实务,使学生形成人际沟通的基本观念,获得个人口语表达风格与树立团队精神与个人社会形象,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口才沟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社会岗位适应性。

3 教学评价设计

以过程考核为主,重点考核学生的口才表达沟通技能,利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创新合作的职业素质。《口才与沟通》课程建设采用“课证融合”方式,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充分参考了全国普通话测试等级标准,使得课程内容与国家标准相统一,使得口才表达沟通的培养规格符合国家标准和产业需求。

课程考核形成 分数

比例 考核

时间 考核方式

过程性评价模块 25% 平时 上课考勤情况评定,课堂学习活动评比,日常作业评定、参与等。

检验性评价模块 25% 期中 选择模块 普通话测试证书考核(以普通话测试成绩为本模块成绩)

演讲

终结性评价模块 50% 期末 求职沟通

4 现代教学手段应用

4.1利用微课程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发微视频、视听光盘等多媒体课件,通过搭建起三维、动态、有特色的课程学习平台,从课堂内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2传统的媒介,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各大网站等网络资源也充分的利用与推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延伸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拓展空间。[2]

4.3推荐相关人文、口才沟通等网站,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关注学科动态,收集信息;创建课程学习QQ群和教学微博,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倡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杨东进. 职业核心能力与职业素质教育[J]. 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09).

[2]金捷.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制定核心课程标准[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8(09).endprint

【摘 要】依据职业素质要求、岗位能力需要与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选择,从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和教学评价及教学手段方面阐述了在工科高职院校开展《口才与沟通》课程改革的方向与内容。使其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程,既能提升工科生的人文素养,又能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具有完整的职业行动和岗位任务设计等内容。

【关键词】岗位需求 口才沟通 课证融合 职业情境

依据职业素质要求、岗位能力需要与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选择,工科高职生除了应该具备专业能力以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 [1]。那么在工科高职的学生生涯中,开设一定的人文课程可以与专业教学起到珠联璧合的作用。《口才与沟通》课程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程,既能提升工科生的人文素养,又能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具有完整的职业行动和岗位任务设计等内容。(如下图)

采用学生主体,教师导学的教学方法。以项目模块化、案例分析、小组研讨、语音测试与团队沟通、演讲竞赛等多元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过程考核为主,重点考核学生的口才沟通技能,利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创新合作的职业素质。

1 课程定位

1.1定位: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职场情境化公共课程。本课程和学生所学专业结合,根据职场岗位情境设置课程内容,使公共基础课程和岗位结合,和专业结合,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能在职场中通过良性的沟通,更高效地发挥专业特长和提升个人职业空间。

1.2课程总目标:本课程着力培养学生在职场情境下的言语行为技能、言语行为美感,养成其人际沟通基本素质。引导学生掌握职业言语行为的一般规律,使学生了解以利于沟通协调各种关系为核心,从心理素养、逻辑思维、有声语言、势态语言等方面提高路桥和建筑高职生职业口语表达水平,能在不同场合进行交流、发言、演讲等,有效地开展社交活动并达成业务工作目标。

1.3前、后续课程:本课程作为核心能力型公共基础课,为各专业学生的社会入行实践奠定基础。在课程体系当中,该课程位于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是各专业的专业前导课程,后续课程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素质课程,和各专业课程的学习形成一个技能型人才培养链条,此外,与《就业指导》《职场礼仪》《工程文秘》等课程产生横向联系,促成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同时,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也在公共基础课程中体现出来。

2 课程目标

将课程的目标分化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对课堂教学提出明确的指向性,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的操作与学生的延伸学习。

2.1 知识目标

序 号 知识目标

1 言语表达技巧:倾听、提问、反馈、肢体语言等

2团队沟通的内涵与培养团队精神(以头脑风暴法为主)

3职场沟通(以演示、任务情景参与为主),在不同人际风格的上司、下属和客户沟通等情景下正确使用各种沟通技巧并取得良好效果。

2.2 能力目标

序 号 整 体 能 力 目 标

1通过团队沟通训练,学习人际沟通的基本理论知识,并用理论指导实践。通过提供案例分析、任务情景给学生感性认识,再结合实例让学生模仿练习,通过案例教学等多种手段,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倾听能力、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和对普通话程度做出识别,并通过演讲等训练有针对性的提高。

3会自我定位在团队中的角色,能提升与不同性格成员磨合、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素质目标

本课程基于职业岗位标准与工作过程导向,使用建构主义理论和行动导向学习理论为依据,通过组织学生学习口才表达技巧、职场沟通的相关基础理论和实务,使学生形成人际沟通的基本观念,获得个人口语表达风格与树立团队精神与个人社会形象,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口才沟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社会岗位适应性。

3 教学评价设计

以过程考核为主,重点考核学生的口才表达沟通技能,利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创新合作的职业素质。《口才与沟通》课程建设采用“课证融合”方式,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充分参考了全国普通话测试等级标准,使得课程内容与国家标准相统一,使得口才表达沟通的培养规格符合国家标准和产业需求。

课程考核形成 分数

比例 考核

时间 考核方式

过程性评价模块 25% 平时 上课考勤情况评定,课堂学习活动评比,日常作业评定、参与等。

检验性评价模块 25% 期中 选择模块 普通话测试证书考核(以普通话测试成绩为本模块成绩)

演讲

终结性评价模块 50% 期末 求职沟通

4 现代教学手段应用

4.1利用微课程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发微视频、视听光盘等多媒体课件,通过搭建起三维、动态、有特色的课程学习平台,从课堂内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2传统的媒介,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各大网站等网络资源也充分的利用与推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延伸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拓展空间。[2]

4.3推荐相关人文、口才沟通等网站,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关注学科动态,收集信息;创建课程学习QQ群和教学微博,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倡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杨东进. 职业核心能力与职业素质教育[J]. 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09).

[2]金捷.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制定核心课程标准[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8(09).endprint

【摘 要】依据职业素质要求、岗位能力需要与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选择,从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和教学评价及教学手段方面阐述了在工科高职院校开展《口才与沟通》课程改革的方向与内容。使其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程,既能提升工科生的人文素养,又能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具有完整的职业行动和岗位任务设计等内容。

【关键词】岗位需求 口才沟通 课证融合 职业情境

依据职业素质要求、岗位能力需要与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选择,工科高职生除了应该具备专业能力以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 [1]。那么在工科高职的学生生涯中,开设一定的人文课程可以与专业教学起到珠联璧合的作用。《口才与沟通》课程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程,既能提升工科生的人文素养,又能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具有完整的职业行动和岗位任务设计等内容。(如下图)

采用学生主体,教师导学的教学方法。以项目模块化、案例分析、小组研讨、语音测试与团队沟通、演讲竞赛等多元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过程考核为主,重点考核学生的口才沟通技能,利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创新合作的职业素质。

1 课程定位

1.1定位: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职场情境化公共课程。本课程和学生所学专业结合,根据职场岗位情境设置课程内容,使公共基础课程和岗位结合,和专业结合,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能在职场中通过良性的沟通,更高效地发挥专业特长和提升个人职业空间。

1.2课程总目标:本课程着力培养学生在职场情境下的言语行为技能、言语行为美感,养成其人际沟通基本素质。引导学生掌握职业言语行为的一般规律,使学生了解以利于沟通协调各种关系为核心,从心理素养、逻辑思维、有声语言、势态语言等方面提高路桥和建筑高职生职业口语表达水平,能在不同场合进行交流、发言、演讲等,有效地开展社交活动并达成业务工作目标。

1.3前、后续课程:本课程作为核心能力型公共基础课,为各专业学生的社会入行实践奠定基础。在课程体系当中,该课程位于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是各专业的专业前导课程,后续课程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素质课程,和各专业课程的学习形成一个技能型人才培养链条,此外,与《就业指导》《职场礼仪》《工程文秘》等课程产生横向联系,促成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同时,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也在公共基础课程中体现出来。

2 课程目标

将课程的目标分化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对课堂教学提出明确的指向性,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的操作与学生的延伸学习。

2.1 知识目标

序 号 知识目标

1 言语表达技巧:倾听、提问、反馈、肢体语言等

2团队沟通的内涵与培养团队精神(以头脑风暴法为主)

3职场沟通(以演示、任务情景参与为主),在不同人际风格的上司、下属和客户沟通等情景下正确使用各种沟通技巧并取得良好效果。

2.2 能力目标

序 号 整 体 能 力 目 标

1通过团队沟通训练,学习人际沟通的基本理论知识,并用理论指导实践。通过提供案例分析、任务情景给学生感性认识,再结合实例让学生模仿练习,通过案例教学等多种手段,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倾听能力、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和对普通话程度做出识别,并通过演讲等训练有针对性的提高。

3会自我定位在团队中的角色,能提升与不同性格成员磨合、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素质目标

本课程基于职业岗位标准与工作过程导向,使用建构主义理论和行动导向学习理论为依据,通过组织学生学习口才表达技巧、职场沟通的相关基础理论和实务,使学生形成人际沟通的基本观念,获得个人口语表达风格与树立团队精神与个人社会形象,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口才沟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社会岗位适应性。

3 教学评价设计

以过程考核为主,重点考核学生的口才表达沟通技能,利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创新合作的职业素质。《口才与沟通》课程建设采用“课证融合”方式,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充分参考了全国普通话测试等级标准,使得课程内容与国家标准相统一,使得口才表达沟通的培养规格符合国家标准和产业需求。

课程考核形成 分数

比例 考核

时间 考核方式

过程性评价模块 25% 平时 上课考勤情况评定,课堂学习活动评比,日常作业评定、参与等。

检验性评价模块 25% 期中 选择模块 普通话测试证书考核(以普通话测试成绩为本模块成绩)

演讲

终结性评价模块 50% 期末 求职沟通

4 现代教学手段应用

4.1利用微课程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发微视频、视听光盘等多媒体课件,通过搭建起三维、动态、有特色的课程学习平台,从课堂内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2传统的媒介,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各大网站等网络资源也充分的利用与推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延伸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拓展空间。[2]

4.3推荐相关人文、口才沟通等网站,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关注学科动态,收集信息;创建课程学习QQ群和教学微博,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倡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杨东进. 职业核心能力与职业素质教育[J]. 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09).

理工科高职院校 篇4

如今, 高职教育再也不是简单的就业教育, 而以培养具有创新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 它是以能力为核心的教育。随着培养目标的深入, 许多高职院校相继开设了如:应用物理学、工程力学、土木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机械设计与制造等理工类专业。而对于这些理工类专业, 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理论力学、工程制图、电路分析、机械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可谓是专业学习的刚性需求了。

这些专业基础课程的开设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基础之上, 按照各个专业的不同需求, 把相关知识向所属专业深度拓展, 从而为学习专业课和从事专业工作提供理论和技术准备。它不同于基础课在于它的研究内容更具体, 又不同于专业课在于它研究的是某一类对象的共性, 而并不是特定的对象。

这类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强、概念多、分析层次多。对于刚刚接触专业的学生来说, 基本的原理和概念不得不讲, 基于这一点, 很多理工科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内容上侧重原理、方法的传授, 缺乏对大量丰富实践问题的关注度;在教学的方法上侧重口头注入式, 缺少对学生的启发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所以, 当学生在学习时, 往往会因为对专业生产知识的涉猎不足和自身经验的匮乏, 很难将抽象的理论与实际的运用之间建立联系, 不能形成有效的认知, 进而学习目的不明确, 最终丧失学习兴趣。但是, 专业基础课在整个专业教学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如果学不好, 直接影响后续的专业课的学习, 那么对学生认知水平、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就是纸上谈兵。因此, 提高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 必须根据课程特点和实际运用, 从优化课堂教学手段着手,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来达到教学目的。而案例教学法由于具有实践属性和创新价值作为导向, 对于改善理工科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2 案例教学法及其特点

案例教学法严格依据教学大纲, 在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的指导下, 以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生活化的案例为基本素材, 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 进行的一种由教师做激励, 师生参与互动讨论的学习方法。它以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基本知识, 基本理论和方法为背景, 运用多样化的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让学生主观能动地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 进而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共同合作, 作出判断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决策方案。

案例教学最早运用于法学和医学专业的教学。20世纪初, 开始被运用于商业和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中, 20世纪70年代, 进入教育专业领域, 但将案例教学引入理工科专业教学还只是近年来的事。

要能够利用好案例教学法为优化课堂教学服务, 必须掌握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只有对它的特点充分地研究, 才能因材施教, 成功地运用于课堂教学。案例教学法主要有三大特点:

(1) 以案例为载体

整个教学过程是围绕着案例展开的。以案例为起点, 剖析案例深层含义, 运用现有知识储备解决案例引发的问题。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由它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并以解决案例问题为终。而教学过程只是运用了案例这种形式, 为活跃课堂教学方法注入新鲜血液。

(2) 以课堂讨论为主要教学形式

在课堂上, 学生各抒己见, 从自身角度剖析同一案例, 阐述各自的观点, 相互辩论、唇枪舌战, 形成热烈自由的讨论气氛。整个过程, 教师始终处于从属的地位, 不追问学生, 更不提供答案, 只是把握和引导学生, 使讨论能按预先设计的流程进行, 努力创造良好的自由探讨的氛围, 真正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 能在一个宽松环境中, 自由发挥想像, 自由表达观点和自由参与讨论。

(3) 以培养学生积极参与, 主动探索为目的

案例教学由于不给定“标准”答案, 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在没有即定模式的限制下, 通过对案例的课堂讨论调动其主观能动地参与, 注重启发其独立自主思考的能力, 引导学生逐步增加学习、思考、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在成功经历整个对实际问题的思考、研究、判断和解决的过程后, 形成一套分析与决策的思维方式。

3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理工科专业基础课程运用中的优势

结合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将它运用于高职理工科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中, 必会给整个教学过程注入新的活力。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它有助于克服传统教学中过分侧重理论传授、口头注入式的弊端, 来源于实际的案例填补了学生对概念感性认识的空缺, 对案例分析讨论的过程实质是策划了一个应用的场合来解释概念、应用概念, 整个学习过程不再停滞于学过之后仍一知半解, 不会运用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状况。

3.2 以往的教学过程不够成功的关键是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枯燥乏味, 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

而使用结合工程实际用途或专业背景的案例会给整个教学过程带来新鲜感。从教学规律上看, 学生对新鲜事物具有天然的好奇, 利用这种好奇, 选择与学生兴趣相一致的教学内容必能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也将使教学效果更有效。同时, 案例的运用使课堂的教学信息量也不在局限于书本内容, 而是由书本内容为起点拓展了深度, 将教学内容与前沿科技完美结合, 常教常新。

3.3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案例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不仅要对理论知识有系统地把握, 还要有丰富的相关专业领域的实践背景。这就要求教师最好能深入到实践中去, 掌握相关生产过程, 了解工作岗位对相关专业高职毕业生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这样, 在教学设计中能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剖析。在选择和设计案例教学的过程中, 也能结合学生现有知识结构选取有工程实用价值并使学生能力得以培养的案例。使教师不断学习前沿科技自我增值, 教学相长, 对教学具有延续性和推动性。

4 案例教学法在理工科专业基础课程运用中面临的难题

理工科专业基础课程的案例教学有着自身的一些特征, 并由这些特征导致案例教学中面临着特殊难题。

4.1 理工科专业基础课程的案例资源具有局限性。

在理工科专业领域, 有许多案例或由于专业技术性太强或由于涉及范围的狭小性, 而不适合作为课堂教学的案例。在选取案例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找到不少案例, 但一些因对专业知识功底要求太高, 抽出的具体问题学生很难看懂, 通常需要辅助其他方式, 有时还需要将问题转化, 使得案例的剖析很难进行;而有些案例范围狭小, 很难把课程的整个理论体系包容进去, 学生在研读这样的案例时会感觉知识体系是支离破碎的, 无法找到知识点的相互联系性, 不利于理论的系统性研究。

4.2 理工科实践面临的实际问题大多是涉及多门类学科知识的综合性问题。

选择案例时总会发现许多超出学生现有知识范围的内容。比如, 许多具体技术问题, 可能涉及到其他专业知识, 甚至还有涉及管理体制、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对这样的案例难以理解, 最终丧失兴趣。

4.3 理工科专业学生大多存在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的缺点。

在拿到案例时, 基于专业方面知识受限, 加之缺乏深度沟通能力, 无法阐述个人观点和见解, 更不用说形成热烈的辩论, 导致现场讨论的环境氛围难于营造。这样, 整个案例教学过程就面临失败的结果。

4.4

目前高职教育的对象在学习专业基础课程阶段, 还是刚刚接触本专业知识, 完全没有专业背景, 更不用说专业实践经验, 加上多年的教育经验, 让他们习惯于寻找“标准答案”, 面对实践案例提供的大量专业技术资料, 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 大多数学生完全没有头绪, 不知如何下手。

5 解决难题的可行方案

针对在理工科专业基础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面临的难题, 经过长时间的摸索, 在选例、设计和讲解等多方面实践验证, 总结了几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5.1

因为是专业基础课程的案例, 考虑授课对象特殊的知识背景, 不必要提出过分要求, 在案例的选取上应避开技术性太强或范围太狭小的案例, 也就是说不一定非要寻找工程上的实际案例, 或者只截取案例中某些部分, 尽量使得案例的难易程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风格和专业知识水平, 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理论, 掌握相关技术, 运用相关知识, 即实现理论联系了实际就行。因为如果案例太简单, 理论深度不够, 就很难启发学生思维, 就达不到学习相关知识、培养实际能力的目的;案例太难又容易超出学生可承受的范围, 学生望而生畏, 教学难收到好的效果。

5.2

在案例的编写上, 同样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 同时要把握学科内容的系统性, 这样才能搭建好案例的结构, 案例结构越紧凑, 越能促进学生对基本内容的接收和应用;编写的案例要突出它的典型性, 最好能代表某一类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 包含多个理论知识点, 设想学生将来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编写进去, 使案例教学不仅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还帮助他们运用这些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科技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 这也要求编写的案例与时俱进, 多收集和选用反应新问题、热点和难点的案例, 要具有一定时效性。

5.3 在理工科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 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是一定要先讲授的, 否则案例教学无法展开。

所以, 我们需要根据各章节的特点, 将传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有机结合起来, 在系统学习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再在有关章节适当安排一些理工类的应用案例, 对理论的应用情况进行讲解, 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5.4 在案例的讲解上, 要注意由浅入深分段进行。

对学生不了解的内容, 以教师讲解为主, 补充学生相关知识的不足。对学生学过的内容, 要求学生将所学过的知识, 与案例中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思考, 逐层分解、逐层深化、逐层研究、逐层细化, 使学生形成思考过程有序、分析方法有据的习惯, 要求学生分析思考后讨论, 逐步了解案例中运用的知识, 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让学生逐步解决案例表达的实际问题和相关技术内容, 并能举一反三, 强调学生在分析思考后形成认识。

5.5

采用看图说话的形式开展讨论, 能弥补理工科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的缺点, 避免词不达意的现象, 还便于他们就具体问题阐述自己的见解, 形成辩论和讨论的氛围。通过教师讲解有引导地将案例的讨论引向深入, 从而使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概况到细节, 逐步加深对所研究案例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冯静.基于准案例教学法的工科教学新模式[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2006.

[2]郝一州, 苏小林.案例教学法在工科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理工科高职院校 篇5

同是大学生,由于其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人生经历的不同,使学理工的和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生形成了各自的思想特点。

1、理工科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理工科大学生,作为大学生这个群体,在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处事原则等方面具有与一般大学生所相同的一面,但由于他们终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所学的专业知识不同,长期受教育的方式和层次不同,因而有其独特的个性.大体说来,理工科大学生有如下一些特点:

(1)注重理性。理工科大学生,主要从事理工科知识的学习,经常接受数理能力的训练,因而与文科生相比,更擅长逻辑推理而不是归纳推理,偏重于理性,养成了逻辑思维的习惯,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在逻辑上能否说得通,遇事思想比较沉着冷静,不像文科学生那样善于形象思维,想象那么丰富,感情较易冲动,热情较易高涨,思想容易升华.当他们通过自己的推理对某些事物产生认同后,他们会坚决支持、参与;但如果被他们否定,也就会拒之于千里之外。

(2)注重现实。理工科大学生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学习的东西通常是现实世界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及其内在规律,因而在对事物的看法中,比较注重现实.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总是易于选择前者,相对来说,也就没有文科生那么浪漫.有人常说,学理工科的人是“现实主义者”.他们尤其不喜欢空泛之谈,痛恨形式主义.(3)机械性。由于理工科的学生对问题的看法都习惯于一是一、二是二的逻辑思维,有时甚至会钻牛角尖,好像什么问题,是就是是,非就是非.因而难免一些人对有些问题缺乏灵活多样的分析,有时候看问题可能会比较偏激,表现出棱角分明、较为固执的性格,常有“宁折不弯”的现象,以至于陷于机械性.(4)洁身自好。理工科大学生是学自然科学的,客观上造成了他们对自然科学的热衷,而对社会科学的冷漠,进而产生对政治的冷漠.有的人甚至认为自然科学是无国界、无阶级性的,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都得用,自然科学才是“科学”.因而只注重学习专业知识,对专业以外的不感兴趣.这是相当一部分理工大学生的通病.他们常常认为自己一有道德,二不犯法,不太喜欢政治学习.总而言之,理工科大学生通常具有积极的思维态度,且思维常常具有批判性,他们尊重事实,尊重科学,有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诚实、正直、严格、朴素的工作作风,有痛恨虚伪浮夸的实干精神.但是他们由于文史知识相对要少,因而在某些方面的思想观念不一定成熟,鉴别能力受到限制.2、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

(1)以事论理,以理服人。在开展对理工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学校和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定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逻辑性,把说理放在第一位.对某一事物的看法,绝对不能只从概念到概念,从结论到结论,脱离实际,作空洞的理论说教,而应该抓住事物的本质加以认真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切忌主观臆断.当然,其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要说理,但针对理工科大学生,则更要注意晓之以理,用较强的理性推理去引导他们.面对情与理,他们更加相信的是一个理字.比如,目前我们在大学生中揭批“法轮功”,就要从根本上讲清“法轮功”事件的来源,李洪志传播“法轮功”的真实用意、卑劣手段及其危害.凡事都要以理服人,要多用事实说话,而不能以“上级意见”和“长官意志”压人,真正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2)以大驭小,以小见大一方面,对理工科大学生应有计划地安排一定份量的政治理论学习,尤其是要抓好政治课的教学.通过正规的理论学习,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正面灌输,加强对理工科大学生的理想、道德、纪律、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加强正面的学习和引导,要用“大道理”去引导他们的“小道理”.由于理工科学生学习专业的限制,在课堂和书本上接受正面的政治思想理论教育相对有限,所以,学校必须安排一定的时间专题对他们进行政治理论的学习和训练,要求多读一些政治理论原著.相对文科学生而言,在这方面还更要引起重视和加大学习的份量.要通过“大道理”的学习,逐步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对理工科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虽然大道理要讲,但又要注意避免假、大、空.应该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从他们最关心的事情人手,通过对他们身边一些小事的认识分析,引发到大道理去.思想政治工作就要靠这一点一滴的功夫.滴水成河,堆土成丘.通过对他们的循循诱导、潜移默化的教育,达到他们问大事、识大体、明大理的目的。

理工科高职院校 篇6

关键词:高职;工科专业;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G635.1

新形势下,高职教育越发体现了其重要价值和地位。班主任是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人员,与学生有着广泛而密切的接触。而对于工科类专业的学生,又自有其区别于文科专业的特点。如何管理好工科类专业班级,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特点,是摆在各位班主任面前值得探讨的问题。

1.高职工科类学生特点分析

高职学生的入学成绩比普通本科学生要相差一个档次,因此整体的学业素质和学习自觉性都相对较差。对于工科类专业而言,目前相当多的工科专业都进行了文理兼招,因此会有原本在高中阶段是学文科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以后改学工科的现象。因此,这一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认识不够,属于被动式学习。而工科相关课程的专业知识又要求有较高的逻辑思维等能力,这就造成了双重的学习负担,稍不注意就容易形成厌学情绪。但是,作为刚踏入大学校园的新生们,都有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和掌握一技之长的渴望,原理工类出身的学生更是具备很强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

2.一年级班主任工作要点

新生是一张白纸,引导学生顺利融入大学生活,是这一时期班主任的工作重点。

2.1重视入学教育,做好职业规划

迈入大学的门槛,许多学生感觉卸去了重担,轻松起来。大学氛围的轻松活跃,恰恰给这些新生提供了一个呼吸新鲜空气的机会。而许多事实证明,人一旦松懈下来,就很难再回到原先的状态。这个时候,做好入学教育尤为重要。入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大学的作用,尤其是正确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并提供了一个正确的引导方向,指导大家在大学期间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奋斗目标。同时,还要进行专门的职业规划讲座,提前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就业竞争意识,有针对性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防止进入碌碌无为,混日子的状态。

2.2狠抓纪律,树立良好学风

大学的学习以自觉性为主,而高职学生的自觉性是比较差的。在大一阶段,班主任就要狠抓纪律,尤其是课堂纪律,要让学生养成自觉上课,自觉学习的好习惯。对于旷课的学生,一定要及时教育,纠正其不良态度。实践证明,在入学阶段就把纪律抓得很好的班级,在未来的两个学年里,也基本能保持一个较好的学习状态。对于班主任而言,要采取前紧后松的管理方式。当班级的学风较好地树立起来后,就可以不用特别地费心了。

2.3注重培养班级干部

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左右手,班干的能力高低,直接决定了班主任是否能很轻松地管理整个班级。在入学阶段,可以采取直接任命或竞选的方式进行班干选取,鼓励有集体意识,愿意为大家服务的学生担任班干部。在任期间,班主任要有意识地放手锻炼班干,争取做到“能让班干去做的事情,班主任绝不出手”,事后可以对班干的工作进行总结,及时鼓励优秀,纠正不足。

工科学生思维敏捷,但在与人交往方面往往有所欠缺;个别学生集体意识差,容易我行我素。班主任此时要充分发挥班干的作用,经常了解最新的学生动向,有些工作在班主任出面不容易说服的时候,往往班干的工作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鼓励发展个人兴趣

每个学生几乎都有至少一个兴趣爱好,大一的课业负担较轻,又正是刚跨入校园的时候。因此不少学生都活跃在各个社团活动里面,还有的学生竞选了团委、学生会的职务。此时,班主任要首先肯定这样的行为,综合全面地发展才是现代人才的要求。不仅如此,还要积极开发学生的潜力,遇到艺术节、校运会等大型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同时,提醒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业与副业的关系,避免顾此失彼,主次不分的现象。

3.二年级班主任工作要点

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职业技能,是该时期的关键,班主任工作要围绕此展开。

3.1确保学好各项专业课程

对于三年制高职而言,几乎所有重要的专业知识都会在二年级传授给学生。因此这一阶段的重点工作,在于督促学生学好本专业的知识,切实掌握一门谋生技能。由于课程多,专业性强,不少学生容易导致厌学情绪,或是分不清各门课程的作用,学得稀里糊涂。此时班主任要及时地进行疏通,给学生明确重点,树立信心。

3.2职证考试与学科竞赛引导

由于进入了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使得参加职证考试成为了可能。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具备一定的职业资格认证是一个不错的方法。班主任要鼓励大家积极参加各种职业认证。鉴于学生对社会上流行的职业认证不太熟悉,老师还应当承担为大家介绍适合本专业的,与学生现有能力相符合的职业认证考试,做好引导作用。

学科竞赛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也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因此遇有学科竞赛的机会,班主任要大力宣传并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

3.3重视实践与实训环节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注重职业技能培训,实训环节一直是占据了半边江山的教学活动。对于工科专业而言,实践和动手能力更是不可或缺。班主任在此方面的工作主要是向学生说明实践的重要性,合理安排学生的实训环节,尤其是校外实训环节,确保学生的实训效果。

4.三年级班主任工作要点

4.1做好就业指导

毕业班的学生主要任务是找工作,因此就业指导非常关键。即使不少院校和专业都设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委员会,但作为学生最熟悉最信任的班主任,还是要承担起一部分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在于与学生沟通,倾听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困惑,尽量排解学生的心理压力,给予充分的鼓励。同时也可以对学生的就业方向进行一定的指导。

4.2密切关注学生动向

这一阶段毕业班学生往往不在学校,此时学生的安全就是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班主任应密切留意每个学生的动向,是否在校,是否在本城市,去了什么地方,都是要时刻掌握的信息。尤其是社会上涌现了不少针对毕业生急于找工作的心态,设置骗局的现象,班主任更应教育学生提高警惕。

4.3监督毕业设计进展

毕业生在校的最后一项任务即是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这是一项往往被忽略掉,或是草草完成的任务。班主任有义务提醒并督促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确保学生按时拿到毕业证书,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小结

班主任的工作细致而繁琐,以上仅是针对重要的工作环节进行了论述。此外,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一刻也不能放松的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是所有班主任应尽的义务。新形势下,高职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体现,对班主任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一个不断实践、探索与总结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刘玲娅.高职高专院校特色培育中的班主任工作创新探索[J].科教文汇2009.9(上旬刊):23-24

理工科高职院校 篇7

1 明确语文教学目标

关于语文课的育人目标, 见仁见智, 观点不一, 工具性、人文性、文化性都有, 难有定论。笔者认为, 语文教育的功能, 重要的不是培养多少作家, 而是把普通民众的语文水平提高到可以胜任一项工作的程度[1]。所以高职院校尤其是理工类院校, 语文教学必须是以教会学生能够运用语文工具解决具体问题为目标。只有对语文的教学目标理清了, 才能采取正确的教育教学方式。

2 整合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总体设计, 旨在是给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方案。我国教育学教授吴也显认为:“课程就是有组织的教育内容”, “是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教学设计方案”[2]。但目前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着诸多矛盾, 如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 (岗位群) 的知识能力要求不匹配。比如以往, 我院各专业统一开设《应用文写作》这一门课程, 针对性不强, 目标指向不够明确, 学生也只是应付了事, 使得课程教学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之后, 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 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改革和整合, 在电力客户服务专业增开《普通话》、《社交礼仪》等课程。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 现在基本上形成了一个颇具特色、适合电力行业需求的教学体系新框架, 电力客户服务专业也成为我院一个重点建设专业。

3 改革教材和教学内容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得以迅猛发展, 现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源源不断地走向社会, 成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行业必不可少的第一线应用型专门人才。但不可忽视的是, 这些毕业生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 普遍显现出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社会适应能力不够、个性特点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就业和工作, 自然也就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传统的大学语文则偏重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作品艺术性的传授;或是通过《应用文写作》等课程的开设, 单方面关注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提高, 这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的需求产生了偏差。因此, 如何革除传统的大学语文及其相关教材的弊端, 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是我们选择教材的宗旨和原则。教材《实用大学语文》就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产生, 其“实用性”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 在编写目标上,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增强其社会适应力, 把“说”、“写”、“悟”集于一体,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次, 在知识内容上, 紧跟时代节拍, 服务现实需要。如网络环境下的应用文写作知识的融入, 就是对传统大学语文教材的大胆突破和创新;再次, 在谋篇布局上, 目标明确, 体例合理。教材设置了口语表达、应用写作、阅读欣赏三个部分, 各部分分别承担起口语表达、书面表达、感受生活的任务, 三部分既各自独立, 又相互关联。最后, 在选文和定篇上, 求精、求新、求实。教材所选篇目是经过编者的审美眼光和价值判断严格筛选过的“经典”。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我们也注重凸显语文教学的工具作用。如《普通话》课程的教学, 一方面依托省语言委员会的测试资料, 另一方面在实际口语训练中, 我们则以电力行业服务的典型案例为话题, 设置许多问题或场景, 供学生思考和训练;在《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意识地结合电力行业常用应用文种加以讲解和训练, 力图使学生掌握通用文种和行业文种的共性和个性。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又提高了其从业技能, 语文课程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很自然地完成了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和对专业学习的服务功能。

4 改革教学方法, 探索教学的多元化渠道

理工类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普遍存在学时被严重压缩的现象, 知识的无限性和学时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显然, 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 教师应首先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功能, 自己动手制作教学课件, 利用其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 丰富教学内容;同时, 通过图片、色彩、声音等元素, 增强教学效果。其次, 教师应积极探索第二课堂的教学实践,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写作。教师还可与学校各部门协商, 在不影响日常工作秩序情况下, 组织学生短时间代替有关工作人员处理公文事务, 亲身感受公文等各类应用文种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同时也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和协作, 学生身临其境, 教学效果往往事半功倍。此外, 教研室还可以积极联合学生会, 通过辩论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讲座等形式开展全校性的大型活动。这些多样化的活动, 能够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 锻炼学生能力, 成为了课堂教学最好的拓展和延伸。实践证明, 这些做法是提高理工类高职院校大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必不可少的成功之路。

5 改革考核形式, 优化评价体系

教师教学效果怎样、学生的能力是否有了提高, 考试是通用的评价手段。过去的考试往往是用语文老师出的卷子来评价老师自己教的学生的学习效果, 而且考试内容通常以考查知识性内容为主, 尽管考评结果也结合日常学习表现, 但这种考试形式仍然无法真正检测到学生的综合能力, 也与当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难以保持一致。为此, 我们对这种考核制度进行了改革, 大致分三个步骤完成。第一步, 采取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的方法。口试内容主要检查口语表达能力, 笔试仍基本沿袭以往的做法。第二步, 进行教育与考试相结合的教学尝试, 在电力客户服务专业实行《普通话》课程的“以证代考”制度, 即组织该专业学生参加国家语言委员会的普通话等级测试, 按照所获证书的等级给予相应的得分。实践证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认可度很高。第三步, 我们将引进ZHC (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 , 把语文课堂教学与ZHC考试、与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提高相结合, 把测试结果和语文课程结业成绩相结合, 既完成对语文课程的考核, 也向社会展示学生汉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 争取在全院所有专业的语文教育教学中推行, 使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经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和训练达到一个课程培养目标相应的水平。这种考核形式的改变, 我们认为不仅仅是考试方法的简单变化, 而是现代教育发展尤其是职业教育发展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体现。当然, 这个新的考核评价体系, 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且对语文任课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更有利于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形成师生共同提高的良性互动。

6 结束语

总之, 要实现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较好地完成语文教育教学在理工类高职院校的作用, 教师要紧跟时代的发展, 注意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教学要以学生为本, 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语文能力, 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增强其社会竞争力, 最终实现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目标。

摘要:对理工类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 根据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提出了教学改革的目标及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杨东平.“语文能力:一直是个问题”[EB/OL].http:/www.80075.com/, 2008-3-11

理工科高职院校 篇8

关键词:美术鉴赏,人文意义,美术

美术从它形成那天起就注入了人类情感,美术作品是倾注了美术创作者对生存、生活、人性、价值等人文观点的产物,优秀的美术作品必定包含了美术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体现着美术创作者对事物独特的审美眼光,并在表现美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融入对理想文化价值的追求,从这一点上讲,每一位有成就的美术创作者,都是我们人格的榜样[1,2]。

工科类高职院校美术鉴赏课程的现状

美术鉴赏课在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的同时,对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实施人文精神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美术鉴赏课堂上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不高,觉得美术鉴赏太抽象,现实生活中鉴赏优秀美术作品的机会也不多,而且与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其次,高职院校的课程多是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技能要求高,学生不愿意花费多余的时间对美术鉴赏进行深入了解。最后,教学方式比较陈旧,教师与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情交流,致使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程兴致不高。为了培养学生形成多元的审美观念,养成优良的精神文化品格,我们必须改变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鉴赏过程中,营造师生良好互动的氛围,为美术鉴赏课程的开展创造条件。

美术鉴赏中体现的人文意义

1.促进学生形成多元文化审美观念

人类历史生活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伟大的艺术家或艺术作品的产生。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美术作品的认识体验,也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开放性”的审美文化心态和情感态度,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这对于建立具有包容性的豁达的人格品质也具有积极的影响[2]。美术鉴赏教育可以使学生广泛接触世界优秀美术作品和多元优秀文化,识别并领会不同地区、时代的文化含义,学会理解各民族艺术的价值,认同并尊重世界的多元文化[3]。开阔学生的视野,并以宽容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多元文化。

如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全图的构图采取平铺列绘的方式,大胆运用朱红、粉白等色彩,仕女们身穿纱衣长裙,挽着高高的花髻,高髻上簪牡丹,下插茉莉,让人物显得优雅、高贵、明丽。画家巧妙地将仕女手臂上的轻纱染成淡色,完美地展现了滑如凝脂的肌肤和透明的薄纱,给人以柔和、恬静的美感。

美术鉴赏课程带领学生欣赏了古今中外不同类型、不同形式、不同创作背景的美术作品,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喜好从不同的角度,获得不同的美的感受,俗话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感受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文化渊源、不同的创作意图后,了解到了丰富多彩的异国他乡的文化,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充文化思想储备,懂得欣赏不一样的美术形式,形成多元的审美眼光。

2.陶冶审美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

美育可以使学生以审美的和艺术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高校美术鉴赏则是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美术鉴赏活动中,对美术作品的审美的体验便是在对作品的感知和价值评价中,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激发起强烈的情感反应,在“赏心悦目”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得到情感的升华,养成高尚情操[2]。

梅兰竹菊指梅花、兰花、竹和菊花,中国文人以其为“四君子”,是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梅花最令美术创作者倾倒的气质,是一种“凌寒独自开”的孤傲。它不屑与桃李在春光灿烂时争艳,而选择在天寒地冻、万物枯萎时,独自傲然挺立。梅花以清癯见长,象征隐逸淡泊,坚贞自守。那傲然挺立的气质,倜傥超拔的形象,就是那种“冲寂自妍,不求识赏”的孤清,为世人赞赏。

空谷生幽兰,兰花总是生长在深山野谷,一旦离开清幽净土,则不免为尘垢玷污。在南宋灭亡之后,宋人郑思肖隐居吴中,平素喜画“露根兰”,笔墨纯净,枝叶萧疏,兰花的根茎叶,不着泥土,暗喻南宋大好河山被异族践踏,表明自己不忘故国,誓不与元朝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气概。寥寥数笔,却笔笔血泪。

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有节,菊冷艳清贞。大凡生命和艺术的最高“境界”,都是将有限的内在的精神品性,升华为永恒无限之美。中国人善于将自己一片真情负载于花草树木之中,从而使花草树木脱离或拓展了原有的意义,而成为人格襟抱的象征和隐喻。

这些不同美术作品的认识体验,帮助学生形成多样的审美文化心态和情感态度,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在不知不觉的美术鉴赏过程中,弥补了学生审美体验的缺失,在审美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提高审美水平[5]。

3.在审美中提高学生的精神文化品格和综合人文素质

美术是艺术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并且与社会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因此,美术鉴赏学习不仅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同时也是优秀文化的学习[4]。美术鉴赏中的许多优秀人物故事和艺术作品,对当代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有积极的指导作用[6]。

齐白石家境贫寒,干过农活,学过木匠,绘画生涯从雕花木工和民间画开始,既摹古人真迹,又习诗文书法,游览名山大川,他谦虚朴实又自立自强的精神,使他的作品刚柔并济,工书俱佳。无论是花鸟虫鱼,还是山水人物,无一不精,无一不新,他的画善于从经典样式中推陈出新,故而能直接感动人心,向世人传达生命的智慧和生活的哲理。他将中国画的精神与时代精神完美统一,使中国画受到国际的重视,为现代中国绘画史创造了一个质朴清新的艺术世界。晚年先生面对日寇及汉奸的骚扰索画,贴出“画不卖给官家”的告白,谢绝见客,不跟任何人来往,宁愿挨饿,也不屈服于恶人,这些不畏贫寒的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畏敌人,勇于对邪恶势力说不的民族精神,更深深触动了学生内心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吴冠中先生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杰出代表性画家之一,被誉为是中国艺术市场上的奇迹。晚年的吴冠中先生,生活非常简朴,一直“蜗居”在自己的袖珍书房里,两个装满画册和书籍的铁架子,临窗的书桌和椅子,简简单单,这便是书房的全部。对待作品的态度,却不似对待生活这般随意,自己不满意的作品绝不拿出去,也从不为金钱画画。吴冠中先生在取得了如此大的艺术成就后,仍然能够艰苦朴素地生活,不骄奢淫逸,不被金钱腐蚀,对自己的作品高标准严要求,试问现在有多少人可以做到,这些美术大师的优良品格,就是学生人生旅程中的灯塔,每当遇到现实的挑战而无从下手的时候,请想想他们曾为我们作出的表率,然后选择正确的道路继续走下去。

总之,美术鉴赏并不仅仅是对画画技巧的学习,它让学生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不同的创作背景下认识美术,了解美术作品背后的精神和故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特殊贡献,并进一步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在分享人类光辉灿烂的文化资源的同时,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4],并逐渐形成了多元的审美理念,提高审美能力和自身的综合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德平:《让美术鉴赏充满人文的情感和关怀》,《文学教育》2010年第8期,第95-96页。

[2]解玺:《试谈高中生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青少年日it(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第4期,第53页。

[3]付龑:《浅谈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任务》,《新课程·中学》2013年第4期,第145页。

[4]陈颖魁:《让美术鉴赏教育散发人文气息探究分析》,《时代文学(下半月)》2014年第11期,第191页。

[5]黄斌:《人文精神的体现——试论普通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美与时代》2006年第7期,第89-91页。

理工科高职院校 篇9

对于人文素养的定义, 各家众说不一, 并没能形成统一的定论。本人认为, 所谓大学生人文素养, 是指大学生的道德观念、理想追求、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心理素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人际交往、人文知识等个体品质, 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和要求, 某种意义上说, 它是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与生存及发展有关的综合素质。它可以从其中考察大学生是否能很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并比较好地解决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帮助每个人智力、德行、感情、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 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本人从事理工类学科教育已经二十余年, 并且一直致力于将高职教育及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一直没有间断过推荐理工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 也曾经多次帮助企业招聘理工类高职毕业生, 或为企业培训新招聘的员工, 对于理工科在校学生的情况较为熟悉, 同时对于企业使用这些理工科毕业生的情况也有一定的了解。高职生在企业的工作中, 就技术能力上说没有太大的问题, 经过培训, 他们基本能很快适应工作的要求, 问题主要出在一些非技术性的能力上, 诸如人际关系的处理不协调, 不能顺利地处理与上司、与同事、与下属、与合作伙伴等方面的关系, 常因人际关系紧张而影响工作进度和质量, 甚至最后因此而不得不离职;基本交往礼仪没掌握, 不懂得称呼他人, 也不知道用恰当的问候语问候他人, 不会表达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 甚至有的毕业生连跟人握手都不会或不敢, 接过客户的名片就随意地放在屁股后面的裤兜里, 结果把客户给得罪了;思想观念较狭隘, 容易计较个人得失, 只看眼前利益, 不懂得在帮助他人过程中获得快乐和长久利益;文学修养太差了, 企业领导常常抱怨, 这些理工类大学毕业生写个材料, 结构混乱, 错字连篇, 且语句不通顺, 读来令人费解, 等等。总之, 现在这些理工类高职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堪忧。

如何提高理工类高职生的人文素养呢?这需要我们从事高职教育的工作人员认真思考, 积极探索。本人在此提出几点粗浅的建议, 愿与同仁们共同探讨。

一、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要从小抓起

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这句话我们从小就接受到, 妇孺皆知, 但同时我们也很清楚, 我们的人才选拔模式决定了中小学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 , 所以一些所谓的副课 (除语、数、外以外的课程) 开课不足甚至完全不开的情况在中小学比比皆是, 学生们没有机会接受诸如道德、情感、审美、礼仪、心理等方面的教育, 所以我国的大学生们集体缺失人文素质教育, 被戏称为“有知识, 没文化”的一代人, 也就不足为怪了。这不仅是这一代人的悲剧, 更是这个社会的悲哀。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必须从小抓起, 这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 只有量变才能促成质变, 不可能在大学学习的两三年内速成。

二、重视对理工类高职生的人文关怀

学生能否对于社会、对于他人表达出足够的人文关怀, 是其人文素养高低的重要体现, 他们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专业技术后, 需要比文史类学生花费更多时间精力钻研提高技术水平, 对于他们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给予的关怀更少, 这往往使他们更容易忽略人文素养培养。

我们常说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 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学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学生是学校的一面镜子”、“青年是当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我们强调培养大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时, 社会、学校、老师一定要先给予他们足够的人文关怀, 关心他们学习以外的事物, 比如关心他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情感、心理, 帮助他们接触更多的人和事, 让他们感受到人文关怀的温暖, 他们才可能把这把人文关怀的火炬传递给他人, 传递到他将来的工作环境中, 传递给整个社会。

三、加强理工类专业的人文学科建设

高校为了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课程设置往往注重实效性, 什么课程有利于学生就业就开什么课。很多大学生认为修养不值钱, 不能直接换取财富, 专业技术等级证书才是捧取金饭碗的“敲门砖”。殊不知, 很多理工类毕业生拿着一堆的证书去应聘, 却因为一些基本礼仪不到位, 情商太低而被拒之门外。所以高校, 尤其是高职院校的理工类专业, 一定要加强人文学科的建设。

1、开设人文类公共课

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开设的人文类公共课程要抓实, 不能应付了事, 走过场。一项在理工类大学生中的网络调查显示, 理工类大学生对于开设诸如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心理、礼仪等课程的兴趣很高, 他们希望能通过大学开设的文史类课程的学习弥补在高中时由于应试而缺失的遗憾。

2、加强教材改革, 编纂出优质的人文素质教材

针对理工类为学生人文基础较为薄弱的特点, 选择教材时要注重实用性和适宜性。应该鼓励教师按照学生的需要和时代的特点编写校本教材, 配以直观性强的电化教材, 真正吸引学生进入教室, 正如易中天教授讲三国一样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

3、强化应用文、礼仪等实用性课程的建设

高职学院往往只在旅游管理、文秘、人力资源管理、商务等专业开设应用文写作和社交礼仪等课程, 其实, 理工类学生同样需要这类能力的培养, 他们到企业工作后除技术工作外, 同样需要写申请、说明、报告、总结、可行性报告等文件, 同样需要跟领导、同事、客户等交往, 所以他们在校期间就需要学习这些相关实用性知识, 提高相关能力, 对他们进行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培训就成为学校的责任。

4、教师要致力于教学方法改革

教师要改进人文类课程的教学方法, 突出审美性、人文性特征, 展示人文课程的自身魅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人文课程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人文课程的审美性、人文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把握能力, 让学生与古往今来的优秀心灵对话, 进而发现和洞见人性的丰富性, 也使自己的内心世界丰富滋润起来。

四、加强学校社团的建设, 创建人文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是营造人文环境的重要途径, 而学校社团活动的开展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体活动、学生社团组织活动, 更好地营造活跃的校园气氛, 丰富学生课外生活, 强化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 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更容易浸染人文精神, 提高人文素养。

当然, 培养理工类高职生的人文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 需要从学生小时候开始, 中小教育到大学教育, 甚至其终生的努力;也不是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 而是需要学生自己、家长、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行。

摘要:现代大学生, 尤其是理工类的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较为缺乏, 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了全社会普遍认可。本文对于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出了几点建议, 认为应该从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等多维度关心此问题, 共达到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

理工科高职院校 篇10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 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人才的特点, 因而不同的专业应该具有不同的教学方法, 而教学方法受着考试方法和考试内容的引导, 因此高职院校工科课程成绩评定方法应该有自己的特色, 下面以机电类专业基础课程—“机械制造基础”为例, 探索对高职院校工科课程成绩评定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一、传统的课程成绩评定方法存在的弊病

传统的课程成绩评定方法大多是“平时表现+作业+期末考试”, 通常还是平时表现+作业占30%, 期末考试成绩占70%。这样的成绩评定方法存在着以下的弊病:

(一) 偏离了高等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从传统的课程成绩评定方法来看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 偏离了高等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就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而言, 本身是为社会提供掌握较强实用专业技能的低层次高等专门人才。对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培养目标要求, 重要的不是从表面看其是否属“高等”, 而要看其是否体现职业性、应用性的特色。就我国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看, 这种高质量的低层次高等专门人才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近一段时期以来, 媒体纷纷刊登“高级技工难觅”的一系列报道, 这充分表明社会对低层次高等专门人才的急切呼唤, 也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 对学生课程学习缺乏全面、客观的评价。

当今社会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培养学生职业知识、能力和素养的高要求, 为此赋予了课程考试的新内容, 不仅有课程知识的内容, 还要有能力和素养的成分。因此从传统的课程成绩评定方法对学生课程学习缺乏全面、客观地评价。

二、高职院校工科课程成绩评定方法改革的探索

(一) 高职院校工科课程成绩评定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由于传统的课程成绩评定方法存在着偏离高等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对学生课程学习缺乏全面、客观评价的弊病, 为了使高等职业教育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职院校工科课程成绩评定方法的改革就非常必要和重要了。

(二) 高职院校工科课程成绩评定方法的基本思路。

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工科课程目的主要是通过各门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培养:一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二是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职业基础素养。

高职院校工科课程应以课程目的为指导, 合理安排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本文以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基础课程—“机械制造基础”为例来说明高职院校工科课程中怎样合理安排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内容与比例 (理论:57学时, 实验:10学时, 实习:40学时, 各部分考核:5学时, 共112学时) , 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 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职业基础素养的培养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使课程考核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的始终, 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 具体的考试模式和成绩评定方法

1、“机械制造基础”的考试模式。理论+实验+实习+平时

理论考核:金属材料及热处理、铸造生产、金属压力加工、金属的焊接和切削加工五部分内容各考一次, 每次1学时;期末综合考核两次 (两学期) , 内容是各部分内容的综合与提高。

实验考核:拉伸试验、冲击试验、硬度试验、金相显微组织观察试验、热处理试验五个实验, 根据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等多方面进行考核。

实习考核:一是各种机床的操作及常用工具的使用;二是钳工的基本操作方法及工具的使用。根据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习报告的完成情况等多方面进行考核。

平时考核:根据作业的完成情况、出勤情况、上课回答老师提问的情况等进行考核。

2、考核成绩的分配。各部分理论×40%+实验×20%+实习×30%+平时×10%

(四) 考试实施过程。考试方法和考试内容与教学方法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在课程的教学方法上也应作相应的调整。

1、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内容为金属材料及热处理、铸造生产、金属压力加工、金属的焊接和切削加工等几部分的基本理论。在讲授过程中着重基本概念, 突出应用性, 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同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形式。

如: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时, 重点讲解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指标 (强度、硬度、朔性、韧性等指标) 和测试方法, 以及各个指标的物理意义。在设计机械零件和选择材料时要能根据零件的工作环境, 零件所承受的载荷情况重点考虑某些力学性能指标。将各个指标的试验原理用几句话带过。

2、实验、实习教学。

在实验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 以引导和共同研讨的互动式教学方法为主, 随时留意观察学生的实验过程。不但要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疑难, 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参与对某些问题研讨的兴趣。

对工科的学生来说, 实习是很重要的, 在实习过程中应尽量多动手, 不但要他们掌握各种机床的操作方法, 还要求他们学会使用各种各样的工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不规范动作要及时纠正。对于关键的技术问题要反复讲解, 同时要学生反复操作直到掌握为止。

通过实验、实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职业基础素养等。

结论

前面虽然是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成绩评定方法的改革与实践进行探讨, 但它在其他的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课程成绩评定中同样实用。当然这种课程成绩评定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 对于课程成绩评定的具体方法需要教师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去摸索, 但只要是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 引导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全面发展, 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的课程成绩评定方法就不失为好方法。

参考文献

[1]刘莉宏.高职“数字电路”课程考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 ;

[2]朱方鸣.当前高职培养目标的误区[J]. 《职教论坛》, 2002, (15) ;

[3]杨平.机械制造基础课教学方法探讨[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 ;

[4]杨平.浅谈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的前提下加强机电专业学生钳工实习的必要性[J].科技咨询, 2007, (7) ;

理工科高职院校 篇11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但由于受市场经济负面影响,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也呈现出急功近利的状态,高职学生人文素质严重缺失的现象令人担忧。本文旨在分析高职理工类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对于目前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高职学院 理工 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8.5

高职院校兼顾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身份。高职院校除了要以就业为导向,完善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外,还应兼顾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谓"人文素质"就是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的总和。就其内涵而言,就是要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主要指人文科学)包括哲学、经济学、伦理学、史学、法学、文艺学、语言学和艺术学等通过知识传授、 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它对

形成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文化涵养、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审美修养、 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等都有重要作用。科学与人文是支撑人类进步与人的发展的"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要求既要重视自然知识的传授,也要重视社会、人文知识的传授。 然而,在众多高等职业院校中,特别以建筑类为代表的理工类高职院校中,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还不高,虽有较硬的专业技能,但综合能力不强,社会核心竞争力较为薄弱。高职理工类院校需义不容辞的担负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历史使命。

一、 高职理工类学生院校人文素质的不足

1、 人文知识储备严重不足

目前,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学生所了解的人文知识还十分薄弱。根據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夏剑萍教授的调查,近 46%的学生不能正确选择儒家经典"四书"具体篇目;有 53%的学生不知道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艺术名胜是秦始皇兵马俑;有 36%的学生不能正确选择 "迄今为止, 世界一共爆发过几次世界大战"; 有 66%的学生不了解国旗、 国微、 国歌的内涵;有43%的学生不知道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是美国、俄罗斯、中国、英国、法国。有 41%的学生"很少阅读人文书刊和从来不阅读人文书刊";有 44%的学生对于阅读哲学类人文书刊"兴趣一般,经常是三分钟热情,兴趣一过就晾在一边";有 19%的学生"感觉很神秘和不可理解,因此不会去阅读" ;有 12%的学生"觉得哲学没有用处,还不如去背英语单词"。同样,这种现象在笔者所在学校也比比皆是,许多学生不清楚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的省会,绝大部分学生不知道校训的含义,学生认为在校期间只需学习专业知识,甚至认为只需要学习实践知识,而不需要学习理论知识。

2、 心智发展不成熟,文明礼貌意识淡薄

笔者作为学校一线学生管理工作者,遇到过不少缺乏文明礼貌基本涵养,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的学生。许多学生在公众场合遇见老师会刻意避而不见,不主动与老师打招呼,有学生在校期间旷课成瘾,认为只要拿到学校的文凭,就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排斥学校和老师的教育,完全不注重自身内涵建设,校园内、教学楼内任意吸烟的学生比比皆是,穿拖鞋上课的学生数量也十分广泛,这些都显示出学生的心智还不够健全,文明礼貌意识淡薄。此外,在学生群体中还存在诚信缺失等问题,许多毕业生单方面撕毁就业协议,且不告知单位和学校;有些学生骑驴找马,连续同多家单位达成就业意向,再从中任意选择,为个人和学校都带来了非常不好的影响。

3、 公德意识弱化、以自我为中心

目前,高职院校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现出缺乏社会责任感,社会道德水平不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表现得爱心不足。根据笔者了解,许多学生不愿意见义勇为,不愿意帮助别人,评选班级助学金不考虑贫困同学实际情况,伪造夸大自身家庭经济状况,恶意争取国家助学金, 在寝室内不顾及同学感受,高声喧哗、作息时间不规律影响他人休息,随意吸烟影响他人健康等。这些都反映出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集体荣誉感淡薄。

二、 高职理工类学生院校人文素质不足的原因

1、学校办学理念上突出以就业为导向,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就是就业,学校内部所有单位都以学生如何能顺利就业为工作中心。在招生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下,过分追求就业率和经济目标,只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考虑课程设置,从而使得与市场经济不密切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受到排挤,日趋边缘化,影响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塑造。在这种功利主义教育影响下,培养出来的往往是"工具人"、"经济人",而不是社会人。美国著名教育家罗伯特·赫钦斯在《美国高等教育》一书中指出,当大学和下属的专业学院放弃创造性思维并蜕变成为初级职业学校时,专业也必定会蜕变成为一个初级职业。大学中所能学到的东西,应该是学科的一般原则、基本命题和理论。将专业学院变为职业学校贬低了大学,也不能提高专业地位,还会贬低了课程和教职人员的价值。这是不利于学校的进一步发展的,更不能保证培养出具备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大学生。如果学生毕业后不从事进校伊始学校既定的职业准备,那就是在浪费学生的大学生涯。大学不仅仅应该学会专业知识,还应该学会为人做事的基本原则,要培养健全的心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而不是只会专业技术的高级工具。

2、缺乏高质量的教学设施与教学团队,影响人文素质的培养

高职院校学制为三年,较普通本科类院校少一年,专业课程压力重,挤压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更为重要的是高职理工类院校缺少人文素质培养相关专业的教学设施与教学团队。人文学科所需教学设施较为简单、成本也较低,主要为相关普及类和专业类书籍和文献数据库等,但目前这一要求在许多高职理工类院校均未能满足日常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高职理工类院校也不能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发展平台吸引人文学科方面的专家和教师安心在校工作。目前,高职理工类院校人文类教师为学生开设的课程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仅仅涉及思想政治类学习,对于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的要求还远远不够。师资的缺乏严重限制了高职理工类学校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endprint

3、学生自身的忽视与不重视,阻碍人文素质的培养

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低于普通本科院校,文化基础薄弱,对于学习、特别是专业以外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大,甚至有排斥的想法。学生自身功利主义色彩浓厚,在校期间一切行为举止都是以就业为核心。这一思潮导致学生三观有失偏颇,入党动机不纯,参与学生活动为自身牟利,课程学习头重脚轻,盲目追求金钱、物质等。学生群体中的普遍观点是:"在校一学期不如跟着师傅一星期"。他们不能正确理解大学生的身份和所应担负的职责,更不能理解专业理论课与基础课对于自身长期发展的重要性。

三、高职理工类院校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

1、树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突出人文素质培养的地位和作用

高职院校不仅要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他的根本和灵魂。高职院校应适时调整功利主义价值观,转变职业教育是单纯的"技术教育"的偏颇认识和培养"工具人"的目标取向,要杜绝"快餐式"的教育理念,不能把高职院校当成"高等农民工培训学校",要突出大学立德树人与心智开发的核心作用。要充分认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树立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 做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智力技能型人才。学校应告知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于专业学习、毕业实习、参加工作以及个人综合素养提升等方面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目标与价值取向,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要建立良好的机制,促进人文领域专家学者来校开展人文社科类知识普及讲座;要给予本校内人文相关专业学科教师发展平台,要为他们提供授课的机会,除了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科研热情,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人文风气,促进學校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

2、 构建人文课程体系,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

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 高职院校、特别是高职理工类院校要根据高职教育的属性, 构建有特色的人文课程体系, 形成以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并重的双核课程设置模式,加大并保证人文学科课程所占的相应比重,注重文理交叉、渗透,促进科学教育人文化与人文教育科学化的有机统一。高职理工类院校应结合自身专业发展概况,设置与专业相关、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选修课程,设置可以将部分课程放入必修课程。如建筑类专业,要充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构建起有生命力的建筑物,开设"中国古典建筑美学""西方建筑设计与艺术""中西方建筑史"等课程,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建筑专业未来的大师,而不仅仅未来的高级技工。此外,要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通过互联网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资源,使人文素养的学习更贴近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

3、开展多种活动,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人文素质的养成,离不开多种多样的辅助活动。一是建设学校硬环境。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更新、增加教学设施和图书资料,加强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设施的建设,增加人文类书籍的种类与数量,举办各种人文讲座、艺术节,开展各类竞赛,吸引学生主动而广泛地参与,营造生动而健康的人文氛围。可以学习美国教育家,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在校内掀起的"名著阅读运动",由学校层面在学生群体中推出"大学期间必须阅读的书目",将各类书目进行分类,如文学类、自然科学类、社会或行为科学类、历史学类等;此外,还可以在校园内开展与专业相关课外读物推荐与阅读活动,如建筑类专业可阅读《梁思成与他的时代》等。二是构建网上人文教育平台。借助互联网络,以给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注入生机,在学生的人文教育中起到一个导航的作用。三是加强校外社会活动。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寒暑假,结合专业学习的特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企业,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改造自我,促进自身健康发展, 以达到人文素质培养与人文精神提升的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罗伯特·M·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禹利萍,岳志强.高等职业院校落实通识教育的路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10):169-170.

[3]夏剑萍,张 锋.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0(12):89-90

[4]邓树生.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现状、原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9):76-77

[5]麻富游.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54-55

[6]杨雪冬,吴志鹏,王辉.高职建筑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1(3): 189-190

[7]高京平,韩 颖.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48-49

理工科高职院校 篇12

高职院校旨在培养经济社会需要的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 长期以来坚持“以服务 (区域经济发展) 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因而, 众多高职院校开设《应用写作》课程为公共必修课程, 以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水平和工作能力。然而, 基于影响工科高职院校《应用写作》课程教学的因素较多,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应用写作》课程教学的应有实效, 我试就该问题作探讨, 以求教于方家。

一、主要问题与影响因素

(一) 主要问题

一是大多学生虽能识记基础理论知识, 但未能较好实际应用。据我调查,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 大多数的学生在测试中能较好地做出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等重在测试基础理论知识的题目, 但在做应用写作题时往往不能较好运用所学知识, 应用写作水平仍停留在中学阶段, 未有质的提高。

二是大多学生习惯模仿范文, 自主写作能力不够。网络的发展, 给当前大学生提供了信息无比丰富的资源库和无比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 众多文体可以通过网络检索到相关范文。但应用文是直接用于“传递信息”、“处理事务”的, 不同的环境、事件、内容对应用文的要求也各不相同。许多工科高职学生因基础较弱, 自主写作能力不强, 往往处于简单模仿阶段。

三是应用写作的“类化”、“序化”思维能力不够。所谓应用写作的“类化”思维能力, 就是应用写作主体通过分析、比较等思维活动, 把握客观事物所具有的某些共同属性和特征, 对事物进行归类的思维能力[3]。所谓应用写作的“序化”思维能力, 就是应用写作主体通过分析、比较等思维活动, 按照“轻、重、缓、急”的要求, 对应用文进行恰当布局排序的思维能力。“类化”、“序化”思维能力的强弱, 直接关系到应用文的写作效果的优劣, 而多数工科高职学生在这方面的锻炼意识不强, 能力不够。

(二) 影响因素

1. 学校层面

(1) 课时安排。对于应用写作教学来说, 对学生要求的不仅仅是识记、理解一些概念、理论, 还包括主体意识的提炼、思维能力的锻炼和表达能力的提高等, 需要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需要饱满的教学时间做支撑。当前众多高职院校只开设一个学期的《应用写作》课程, 课时安排不够应用写作教学所需, 制约了《应用写作》教学实效的取得。

(2) 师资配备。一些高职院校对《应用写作》课程师资配置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认为《应用写作》课程只要是文科出身的教师或管理干部就可以上, 个别教师自身水平、能力有限, 往往习惯于照本宣科, 不能给学生有效、有力的指导与帮助。

(3) 教学督导。一些高职院校因组建时间不长, 教学管理还不规范, 教学督导往往停留在简单的“评教、评学、评管”阶段, 督导专家没有根据课程需要与实际, 对任课教师进行教学准备、教学技能、教学组织等方面的深入指导。

2. 教师层面

(1) 教学技能。对于《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来说, 因为不仅牵涉到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 而且包括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因而更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技能。如扎实的应用写作知识素养, 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课堂管理的能力, 以及总结提高的技能。

(2) 用心程度。《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是一项付出精力较多而见效较慢的工作, 需要教师用心投入。首先要用心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为学生积极、主动加强应用写作学习与锻炼打下基础;其次要精心组织教学, 循序渐进, 既不可照本宣科, 又不可揠苗助长;再次要耐心引导学生, 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实际情况, 去引导、帮助学生, 特别是要注重对学生“类化”、“序化”思维能力能力的训练;最后要身体力行, 在布置给学生作业时, 自己也做同题作文, 并与学生一起交流、探讨、总结、分析, 让学生在一篇较好应用文的完成过程中有所启迪、领悟和提高。

3. 学生层面

(1) 写作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对于提高《应用写作》课程教学实效来说,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是基础和关键。一些工科高职学生对《应用写作》课程兴趣不高, 或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文笔”, 存有畏难情绪, 上课时昏昏欲睡, 练习时望“文”却步, 影响教学实效。

(2) 写作理念。一些学生不明白应用写作判断的标尺其实是简洁、明晰、具体, 误以为有优美的语句就是“好文章”, 长篇大论就是高水平, 结果写得不伦不类;一些学生迷信范文而不敢越雷池半步, 结果难以提高作文水平。这些错误的理念, 制约着学生应用写作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影响着作文教学的实效。

(3) 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是制约写作效果的重要因素, 也是制约《应用写作》课程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多工科高职学生文字表达能力不高, 应用写作的立意、行文等方面技能亟待提升;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类化”、“序化”思维能力训练, 习惯记“流水帐”。

二、几点对策1.学校方面

一是要合理安排教学课时。对《应用写作》课程教学的课时给予保障, 至少安排两个学期的《应用写作》课, 第一学期重在教授基本理论知识, 第二学期侧重实际写作训练。

二是要合理安排任教教师。在给兼职《应用写作》课程教师安排课程时, 必须先严格考察其能否胜任并进行基本知识与写作能力测试、试讲考察;通过组织教研室集中学习和鼓励教师外出培训、参加会议交流等途径切实提升教师素质与水平。

三是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督导专家应在了解授课计划、进度、方法和学生情况等背景资料的基础上, 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技巧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有重点的记录, 围绕教学目标, 以课堂观察记录与客观材料为依托, 与教师一道具体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探讨改进的方法与方向。

2.教师方面

一是要不断坚持学习。“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 教学相长, 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 自己“真学、真懂、真会”, 才能“教”好学生, 提高教学实效。

二是要不断提高教学技能。要认真研究学生基础与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内容要坚持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学习, 传授技能做到深入浅出、便于理解、可以操作, 要创新教学方法、教学形式, 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 增强教学的互动与信息量;要充分运用各种条件和途径, 如组织作业互评、作文比赛, 组建班级应用写作博客、QQ群等, 对学生进行最大限度的帮助;教学评价要多元化、多样化, 扭转学生为考试而学习的错误思想。

三是要十分用心地开展教学。细致分析学生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 对于共性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 对于个性的因素进行个别辅导;批改作业应细致认真, 评语应是客观地与学生探讨文章的优点与不足, 以及改进的方向, 而不是简单写上“查”、“阅”。同时, 乐于、敢于与学生一起做同题作业, 并接受学生的品评, 做提升应用写作水平的“同路人”、“领路人”。

3.教学方面

一是注重激发学生写作兴趣。首先从淡化作业难度入手, 不一定要学生一开始就写好整篇应用文, 而是一个段落, 甚至一个句子, 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萌生兴趣;二是从学生接触较多的应用文种讲授起, 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命题, 让他们“有事可写, 有话可说”, 牢固写作兴趣;三是经常组织“我们来找茬”等活动, 让学生总结身边所见应用文的优点和不足, 促进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提升, 提升写作兴趣;四是在作文讲评时, 以激励、鼓励为主, 激发他们进一步写作的兴趣。

二是加强对学生写作的引导, 包括点与面、形式与内容和对学生应用写作理念的培养, 让学生明白主旨是应用文的灵魂、结构是应用文的骨架、文字是应用文的血肉的道理, 引导并加强学生对于应用写作主旨的提炼能力。而对于文字, 则引导他们“辞达而已”、简洁明了即可, 不必追求花哨、堆砌。

三是多管齐下提高学生表达水平。不断强化应用写作的“类化”、“序化”思维能力的训练, 带领学生“多读、多写、多想”, 在实际写作过程中不断积累、举一反三、不断进步, 从而切实提高工科高职学生应用写作能力, 增强《应用写作》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摘要:当前, 工科高职院校《应用写作》课程教学因受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其教学实效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通过分析工科高职院校《应用写作》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厘清影响工科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学实效的主要因素, 试提出提高工科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学实效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应用写作》课程,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王维新.搜尽奇峰打草稿为有源头活水来——《应用写作》教与思.新课程研究 (作文教学) , 2010: (08) .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应用写作.

上一篇:策略成本管理下一篇:园林工程施工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