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院校(共12篇)
理工院校 篇1
摘要:从英语专业办学这个角度来说, 如何利用理工科院校的办学传统、办学理念和教育资源, 培养出既有特色, 又能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 使英语学科与其他优势学科相互融合, 实现资源整合, 才能使培养的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这也关系到英语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办学思路。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发展模式
一、引言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的高校外语专业教学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传统的英语专业最初主要设置在单一的外语院校、综合性院校和师范类院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 中央和地方的一些重点理工院校率先创办了“科技英语专业”或“专业用途英语专业”。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 越来越多的理工科院校也相继设置了英语专业。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设有外语学院或外语系的院校达近千所, 其中1/3以上设置在理工院校。而在外语专业内部, 英语、日语、俄语专业数最多。其中, 英语专业学科点发展最为快速, 尤其在高校扩招这10余年中更是突飞猛进, 一举成为学科点膨胀最快的专业之一。
理工类院校的理工类学科通常具有较高的实力, 知识结构的分布也比较宽广。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的特色在于将学校的理工科背景和氛围加入到外语办学理念中, 将英语与科技传播相联系。理工类院校的英语专业大都是建立在长期的教学基础之上的。相比专门的外语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的文科的英语专业, 理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探索出具有理工科特色的英语专业办学之路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新世纪对英语特色专业培养模式的新要求
任何一个有意义论点的提出必须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 才具有现实意义和生命力。理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寻求特色发展之路, 这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可行的。
一方面, 理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教育与外语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相比, 在师资队伍、图书资料、教学管理经验、人文环境资源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其英语专业制定的培养方案和采用的教育教学模式几乎完全沿用了传统的英语基础教育, 因而其培养的学生既不具备英语专业基础优势, 也不具有专业应用优势。
另一方面, 培养具有理工科背景的英语特色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 我国的涉外服务行业发生了重大变化, 社会的发展和新行业的出现使得英语的服务面不断拓宽, 新业务不断涌现, 英语服务业的分工越来越细化、专业化。为了适应社会对特殊英语人才的要求, 理工科院校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 使英语与这些学科形成相互渗透的良性互动, 从而培养出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人才。由此可见, 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更具有培养英语特色人才的先天优势, 可以从不同学科的结合点和交汇点上确定数个专业方向, 办出自己的特色。这样既可发挥自己的特长, 确立自己合理的位置;又可避免因一哄而上造成的教育资源浪费, 有利于形成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
综观各类开办外语专业的院校在课程设置的安排上, 均体现了各校在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外语人才方面的努力。师范类院校和行业型院校的培养目标比较明确, 开设的课程与其行业或专业性质吻合, 例如, 师范类院校除强化教育理论、教学法、心理学等教师素质培养课程外, 着重于人文、科技知识面的拓展, 同时强调积极采用现代的、多元的和全方位的教学手段, 使学生在充分利用原有的电教设备的基础上, 学会掌握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辅助教学, 使教学手段走向现代化。行业型院校如旅游、翻译等极为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注重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注重训练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
从当前就业市场对英语专业人才需求的情况看, 用人单位除了要求毕业生具有很高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外经贸专业知识与技能外, 还要求具备化工、机械、电子、工程、建筑、材料、土木、财经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和知识。而在理工科院校中, 这些方面的师资、教材、课程、实验手段等方面都可以现成提供, 可向不同程度的学生开设入门或介绍性课程, 并了解主要的实验设施和工艺流程。
三、英语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定位
高等院校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大致包括学历教育说、通识教育说、基础教育说、职业教育说和精英教育说等, 具体到理工科院校, 我们认为英语教育应该倾向于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随着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四位一体”式发展, 材料、机械、商务、科技研发、对外合作、工程建筑、生化研究等领域英语业务和涉外英语业务都需要跨专业的英语人才, 对此, 理工科院校有其自身优势。因此, 理工科院校英语教育的目标应首先定位为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 以普通英语教育培养目标为基础, 同时结合自身优势学科的特色, 将英语与这些优势学科紧密地联系起来, 从而拓展满足社会需求的英语新兴领域。
确立这样的目标定位, 既是对目前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发展面临困境的有效回避, 也是对现有优势资源的充分利用。
首先, 理工科院校开办英语专业确实面临很多现实困境, 例如, 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教学、科研师资队伍不足, 图书资料缺乏等, 其培养能力实难与外语类院校和综合性院校抗衡, 因此, 理工科院校必须面对自己的现状, 正确对自己的英语教育进行目标定位, 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培养出社会认可的英语特色人才。
其次, 理工科院校的英语教育必须与其优势学科相结合才能谋求生存与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 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化。因此, 具备英语和相关专业双重背景的学生, 将在这些特定的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理工科院校培养英语特色人才得天独厚的优势, 也最能体现这类院校英语教育的特色和价值。开设特色课程, 编撰特色教材, 实行多学科联合授课, 将主流教学与特色教学结合起来, 做到既强化学生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与实践能力的训练, 又兼顾到学生掌握其他方面的知识, 从而使之成为具有多元知识结构和多重能力的复合型英语特色人才, 这是理工科院校切实可行的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四、英语特色专业建设的实现路径
理论的论证需要实践的支撑, 因此, 理工科院校英语特色人才的培养必须寻求符合自己发展的实现路径。
1.英语专业建设要与社会发展需求想适应
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交叉学科不断涌现,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 从而对适应这个时代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场经济呼唤宽口径、适应性强、有相当应用能力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当今社会大量需要的则是外语与其他有关学科——如外交、经贸、英语、新闻等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这种复合型的外语专业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语专业教育提出的要求, 也是新时代的要求。”
适应新时代对外语专业的要求, 培养复合型人才, 理工类院校应该根据各自人才培养规格的特殊性在课程设置上有不同的侧重面, 课程的内容和深度也要依据各校的生源、专业特色、师资队伍状况等具体情况来确定。
2.加强双学位建设
双学位是指在校本科生修读主修专业获取学士学位的同时, 又修读其他专业而获取的学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既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特色人才的需要, 又满足了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 还可以发挥各高校的学科优势, 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甚至还可以整合高校之间的资源, 实现资源共享、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我们建议学校开展英语双学位建设。在全校范围内, 面对所有专业开设英语双学位课程, 选择双学位课程的对象可以是大学三年级的学生, 学制采取“2+2”模式, 即学生在三、四年级学习主修专业课程的同时, 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学习英语专业课程。采取这种模式的原因是:首先, 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公共课程的学习任务较重;其次, 很多主修专业的课程大三才开设, 如果从一、二年级就选修英语双学位课程, 将无法使英语与其专业结合起来, 从而有悖于我们开设双学位的宗旨。
3.开设辅修课程
经过调研发现, 很多学生对英语有浓厚的兴趣, 但出于经济、时间等方面的考虑, 他们无意获取英语双学位。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为了使他们掌握自己所需要的英语知识, 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辅修课程, 这种做法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而且可以增强其择业竞争力。
五、结语
由于各院校的发展状况、师资队伍、学生来源、所在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就业需求情况不平衡等, 各高校都在努力探索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道路。应该加强市场调查和研究, 加强与其它学科专业的师资合作。对复合型人才的复合程度以及市场需要何种类型的复合人才有比较明确的了解,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科学地确立人才培养模式, 选择复合的专业, 克服盲目性, 努力培养出服务于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受到社会欢迎、有特色、高质量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创出学校和专业培养人才的特色。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为英语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同时也为英语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地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和效率, 跟踪社会的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 使外语专业永葆活力。作为理工科院校利用其办学实力, 可以培养出具扎实语言基本功, 能用外语熟练地进行听、说、读、写、译活动, 具备外经贸、英语和企业管理知识, 同时又具有某些理工科专业知识、了解工艺、制造和实验过程的复合型人才, 是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周文岭.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9, (4) .
[2]秦秀白.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应加强学科建设[J].外语界, 2006, (10) .
[3]王晓红.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学科建设途径探析[J].中国冶金教育, 2010, (4) .
[4]李洛丹.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学理论, 2010, (7) .
[5]付红霞.地方理工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08, (2) .
理工院校 篇2
试论理工院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定位与发展
校园网络文化已逐渐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工院校在传统校园文化的建设上一般具有注重与实践相结合、崇尚科学精神,重视创新能力培养的特点,但也具有开放性不足、人文素养重视不够等不足之处.结合网络文化与理工院校的特点,探讨理工院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准确定位与发展,才能使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改善不足,为理工院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服务.
作 者:杨新颖 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 刊 名:出国与就业 英文刊名:WORK & STUDYING ABROAD 年,卷(期): “”(12) 分类号: 关键词:校园网络文化 理工院校 定位与发展理工院校法律公选课教学模式探索 篇3
关键词:理工院校;法律公选课;教学模式
一、当前理工院校法律公选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理工科学生虽然不同于法学专业学生要精通法学理论和具有运用法律的实践能力,但把握一定法律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经日益明显。理工院校面向非法学专业学生开设的法律类公选课成为理工科大学生选择公选课程的热门,在满足学生不同兴趣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方面均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当前理工院校法律公选课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教学定位不够准确,教学内容没有突出理工科专业的需求;教学模式与法学专业、经管类专业趋向统一。反映在课程教学中具体表现在:
1.课程设置不合理,没有结合理工科专业的特点。当前理工院校开设的法律公选课程,诸如《经济法》、《劳动法》、《大学生实用法律知识》等,主要是面向所有非法学专业学生,这部分法律课程的开设,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知法懂法能力大有裨益,也是广大高校学生感兴趣的法律课程。但在以理工专业为主的理工院校,却没有将法律普及教育和理工专业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没有突出理工院校和理工科专业的特点,忽视了法律对理工专业的服务性和应用性,忽略了对理工类专业课程相配套的法律课程。
2.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在教学内容上,由于法律公选课面向的学生专业并不相同,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存在一定难度,大部分法律公选课教师并没有根据教学对象的客观不同对教学内容进行区分和取舍,仍然依照法学专业或经管类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计划确定的教学内容进行讲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同样的教材、教案,忽视了不同学科专业知识结构的差异性,使得法律公选课内容上不仅针对性不强,而且实用性不强,往往脱离了理工学生的专业背景与实际需要。
3.教学方式陈旧。教学方式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能动性意义重大。目前法律公选课的教学方式表现为两种极端,一种仍以传统的讲授教学法为主,明显弊端就是课堂教学往往会出现“一言堂”、“填鸭式”的局面。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被动地接受早已被认为是正确而可靠的结论。另一种方法则是随意性、主观性教学。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理解,对各门课程中涉及到的实用内容或自己熟悉的内容一般必讲、多讲、细讲,而其他内容则少讲、不讲,导致教与学脱节,学与用脱节。法学教学中常用的案例分析法,也是通过分析条文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的答案,过于强调法理的完备性和法律的合理性。其实,这些方法并不适合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因为他们几乎不会成为专业的法律工作者。
4.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实践课程不是理论教学可以替代的,法律教学特别是面向非法学专业的理工学生的法律课程必须注重实践才有生命力。理工院校由于法律教师资源的不足,开设实践课程条件的限制,以及学校和教师对公选课相对于专业基础课的不重视等原因,在教学进程上很少甚至没有实践技能的训练,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而不是传授知识和训练学生的能力并重。
二、理工科学生在法律公选课程教学中的特点
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育活动与学生发生共鸣,提高教学效率,必须根据课程教学对象和教学目的,结合公选课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
首先,作为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他们与文科学生在学习内容、自身特点、思维方式、知识结构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区别。理工科学生在校所学的绝大部分课程都是与其专业有关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必修的人文课程却不多,其综合素质过于偏重理工方面,而人文知识及文化修养却明显不足,此特点在课堂纪律、案例讨论、学习方法等方面均有体现。
其次,理工科学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法学理论知识,理解法律精神、运用法学基础理论、法律基本原则分析案例的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在对理工科学生讲授法律课程时,过深的理论或者只是枯燥地讲授法学理论一方面会使学生很难理解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对理工科学生的法律教学,应确立合理的教学目的。公选课一般课时较少,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学期一般为32课时。对理工科学生来说,在有限的学时内学习一门法律公选课,可能是为了得到学分,也可能是为了兴趣,但肯定不是希望成为专门的法律工作者。因此,教师在为理工科学生讲授法律课程时,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的,探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课堂教学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三、理工院校法律公选课教学模式的探索
根据理工科学生的特点和教学要求,教师要努力地探索适应学生接受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教与学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使爱好变为求知探索的内驱力,变为索取知识的乐趣。担任公选课主讲任务的教师除了认真做好常规性的教学工作如精心制定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和讲稿外,在教学中应探讨下列问题:
1.明确理工院校法律公选课教学的定位,合理设置公选课课程、取舍教学内容。非法学专业的法律教学是培养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途径;同时,相关法学知识也是理工院校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必备内容。在理工院校法律公选课程体系建设上,应结合上述目的开设课程和确定课程内容。首先,为了培养学生的基本法律素养,有关高校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生活、婚姻家庭、工作方面的法律可以纳入理工科学生的法律公选课,比如,婚姻法与继承法、劳动合同法等,可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铺设一条法律的平坦道路。理工院校目前开设的法律公选课大都属于此类。其次,法律公选课的开设,还应根据理工专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岗位竞争能力为目标。主要应开设与理工科专业有关的课程,如《知识产权教育》、《建筑工程法规》、《石油经营法规》、《安全技术法规》等,并在条件成熟时,使其成为专业选修课,在充分论证的情况下还可以成为专业必修课。具体课程的设置可由法律专业教师与相关专业教师相配合,对课程的必要性和内容进行充分沟通和论证后确定。这是法律公选课程设置首先要确定和考虑的。
2.教学方法上,改革教学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案例讨论、情景模拟等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学方法的改革直接关系到课程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而后者又直接关系到公选课学生的选课,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公选课中体现尤为重要。在各高校日益重视的教改工作中,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式教学法等互动性强、积极生动的教学方法,已被广大教师所熟悉,但关键是运用的技巧。法律课程教学方法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案例教学的开展。案例教学在法学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法律公选课程的教学中,案例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尽量选择与专业相近或相关的热点问题、典型案例进行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感受得到法律的运用,而不是晦涩、生硬的法律条文。案例的展开方法应当灵活多变,而不应是一成不变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由教师独自一个人唱“独角戏”。二是教学方法要综合适用。在各种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不应是独立的一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而是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的课堂情况选择适用,使之相互补充,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方法的综合效益。
3.加强或引入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法是很多理工科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如金工实习、工厂实践、实验室操作等,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在法律教学中同样可以使用实践教学法。例如组织学生参加法律知识调查,带领学生旁听案件审判过程,开展模拟法庭审判等。在实践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身感受对法律的把握和理解,这样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法律知识。鉴于法律公选课一般课时较少,而部分法律实践又需要一定的时间,笔者建议开设法律公选课的教师应该将课程作为系列,分两个学期开设,或面向已选修过法律课程的学生开设专门的法律实践课程。同时,实践课的开设要充分利用学校法学或相关专业的法律资源,如案例库、模拟法庭教室、法律社团等为公选课服务。
总之,理工院校法律公选课在教学中,应结合理工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明确课程定位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不断总结和改进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有效保证授课质量,促进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林建才.案例教学法在法律课程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7,(6).
[2] 刘庭江.大学生法律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科教探索,2008,(3).
理工院校 篇4
这对于非211工程学校绝对是一个提升自己的好机会,因为在这一新形势下,教育经费的拨付已经打破了“门第”之别,只要学校能够争办几个过硬的一流专业或项目,便可得到教育经费的支持, 入选首批“2011计划”的河南农业大学就是较好的例证。而以前这些经费全都流入了211工程学校的学科专业,即使该校的某些专业不具备任何优势, 甚至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因此学校在争办一流专业的时候,必然会举全校之力,力保几个本校的优势学科。
而在我们这类传统的理工科院校,由于建校传统、学科基础,甚至领导所学专业等多方面原因, 造成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的学科实力与理工学科的学科实力存在一些差别。学校势必会优先考虑理工类专业,此时经管类专业如何在不利的情况下获得发展,如何不陷入“丢车保帅”的尴尬境地,都是需要教育工作者思考的。而影响学科专业发展的因素,无非是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办学规模两类[2]。 教师的科研水平这一因素比较容易理解和衡量,教学质量的衡量就较为困难,但最终都会体现在办学规模上[3]。本文试图用实证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影响经管专业办学规模的一些具体因素。
一、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鉴于教育数据获取的难度,本文的教育数据来自我校经管类学科的各个专业的数据,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截面为各个学院,分为:经管(1)、理学院(2)、体育(3)三个截面。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理学院所开设的计算专业和体育学院开设的社会体育管理专业,实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毕业的学位是管理学学士学位。由于我校没有统计2009年之前的数据,所以数据时间窗口为2009年-2013年。
(二)指标选取
招生人数(zs):招生人数作为整个实证研究的因变量,原因分三个级次体现:首先它可以直接反映各专业的在校学生数量;其次可以反映社会对本校专业的需求情况,如果社会对该校某专业有着较大的用人需求,最终会体现在该校该专业的招生人数上;最后,如果教师的教学水平过硬,学生工作后得到用人单位认可,那么最终也会体现在招生人数上。
就业率(jy):这是考评高校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普通高校里,就业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该专业的招生情况,如果不达标,否则专业停招。
四级通过率(sj):对于本科生教育来说, 该指标曾经与毕业证挂钩,目前也是公务员招考、国企招人,甚至大城市落户口的重要衡量指标。
考研率(ky):对于本科生教学成果的衡量来说,该指标在本科办学评估体系中的权重较大, 对于普通高校来说,用考研率来衡量各专业教学质量,已经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而且考研人数也算入到就业人数,即就业人数=实际工作人数+ 考研人数。
毕业人数(by):该指标在模型中是一个控制变量,用来控制各专业历史招生情况,同时毕业人数少于当年的招生人数,则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反映教学管理情况。
(三)模型设计与结构分析
(1)由于考研需要考英语科目,所以我们提出假设1:四级通过率应该与考研率正相关,建立第一个模型方程:
(2)由于英语四级是考公务员、入职大型国企、迁入城市户口的重要因素,而且高校计算就业率时考研算作就业,所以提出假设2:四级通过率和考研率与就业率正相关,以此建立第二个模型方程:
(3)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将就业率作为各个高校招生人数的衡量指标,又基于考研率和四级通过率这两个指标的重要性,提出假设3:就业率、四级通过率和考研率与招生规模正相关,建立第三个模型方程:
二、实证检验与分析
通过豪斯曼检验,该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比随机效应模型更适合[4]。其次,通过对面板数据的组间异方差和截面自相关的检验,发现不同个体的扰动项存在异方差,并且自相关;在进行实证检验时采用固定效应的广义最小二乘法对上述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并且为了使数据类型一致,将招生人数(zs)和毕业人数(by)取对数后引入方程。 模型方程的检验结果见表1。
注:括号内为P值
通过模型1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四级通过率对考研率的影响显著,并且为正,验证了假设1, 说明四级通过率的提高对考研率的提高有显著的影响。
通过模型2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四级通过率和考研率对就业率的影响显著,并且为正,验证了假设2,说明四级通过率和考研率对就业率的提高有显著的影响;
通过模型3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假设3没有得到很好的证明。
首先,就业率对招生人数的影响显著,但为负。得出了就业率越高招生人数越受到限制的悖论。归其原因可能是高校统计就业率的时间截止于每年的5月,而6-9月又是企业招聘的旺季, 因此统计的就业率与实际就业率存在一定的偏差。这样就出现了名义就业率较高的同时,招生人数减少。但这也充分表明就业率对经管类专业办学规模的重要性。
其次,四级通过率和考研率对招生规模的影响不是十分显著,只有四级通过率在样本中, 以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其原因是就业率是为四级通过率和考研率的中介变量1。即四级通过率和考研率是通过就业率对招生人数起作用,所以模型3中的四级通过率和考研率均被就业率控制住,所以不是十分显著,并且作用方式不同。
综合三个模型回归结果的分析,得出经管专业办学规模影响因素的系统作用路径,见图1。
三、结论、建议与展望
通过实证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像四级通过率和考研率这类公认的、标度统一的指标在整个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就业率对办学规模的影响最为直接,但分析其作用机理,其本质是四级通过率和考研率指标起到了基本的作用,就业率只起到了中介作用。特别是像四级通过率这样的指标,通过模型3可知,其对招生规模也有一定的直接影响。
因此,传统工科院校的经管类专业,要想在新形势下不被“淘汰出局”,要想发展壮大,应该在以后的办学过程中注意以下事项:
(1)虽然英语在高考中在近几年会迅速降温, 但高校的学生培养不应该受其影响,对外语的教育不应该放松,甚至还要加大力度,但可以完善外语教育的培养计划,转变教学模式,使外语教育的应用性加强。使本科毕业选择工作的学生能够进行正常交流,选择读研深造的学生能够理解专业的外文学术期刊。
(2)注重培养学生多考取一些社会认可度高、衡量标度统一、评价较为客观的资质证书。 如四、六级证书,托福、雅思成绩,工程造价师, 房地产估价师,会计师等各类证书,以及银行、 期货、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使学生就业时有着过硬的敲门砖。
(3)重视专业的实际应用能性,提升学生的工作能力。经管类知识更新较快,教师要注重新知识的学习,对理论课的教学要尽量与实际结合,同时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引导。
(4)切实重视实验实践类课程,如会计模拟实验,工厂认识实习等,甚至可以压缩一部分理论课时。基本上所有高校在经管类专业的培养计划里均有这类课程的安排,但多数高校基本上流于形势,工厂认识实习像放羊,手工实验应付了事[5], 甚至不开设综合模拟手工实验,而这类课程对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动手能力十分必要。
(5)脚踏实地地做好基础工作,不要做粉饰业绩的表面文章,教学重点和经费落在培养教师、 提升办学条件的实处。
理工院校 篇5
大部分是二本,少部分是一本
南通大学是一本还是二本院校,还是有些专业属一本,有些专业属二本?南通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属本一还是本二?部分专业是本一,部分是本二的南通大学时4个学校合起来的。有本一有本二有专科有本三,想医学就是本一,其他大部分是本二,还有像护理学艺术类属于本三,你那个艺术设计我查了下是专科的专业哦
这里是南通大学艺术学院的网站你自己看看吧。
这个是南通大学所以的院系你也看看。不懂可以给我留言。
理工院校 篇6
【关键词】理工院校 通识教育 音乐鉴赏课 探讨
一、引言
音乐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它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参考因素。音乐鉴赏课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在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尤其对于理工院校而言,人文类教育较为缺乏,通过开设音乐鉴赏课可以丰富理工院校大学生的生活,也是促进音乐发普及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学习音乐鉴赏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音乐鉴赏的基本技巧和能力,而且能够净化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对于理工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基于上述良好的出发点和目的下,理工院校通识教育下音乐鉴赏课的开设效果并不理想,相反也引起了一些争议。本文将就此进行分析,以期促进音乐鉴赏课在理工院校的发展。
二、理工院校通识教育下音乐鉴赏课现状
音乐鉴赏课在理工院校存在普遍的的困境:第一,理工院校的学生对于音乐鉴赏课的积极性并不突出,大多数学生都是基于修满学分的目的选择音乐鉴赏课的,因此,学生选修音乐鉴赏课敷衍的成分很大;第二,音乐鉴赏课授课老师的教学方式没有针对性,内容也缺乏吸引力,导致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评价普遍不高;第三,音乐鉴赏课的教学过程忽视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存在填鸭式教学的问题,学生甚至对此种授课方式有着厌烦情绪。
1.教师教学方式落后
音乐鉴赏课的教师通常根据音乐的乐谱进行详尽的教学,而实际上,由于学生普遍缺乏音乐基础知识,过分专业的教学让学生无所适从,对学生的学习感受有所忽略;另外,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虽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也让课堂更加活跃,但是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仅浮于表面,学生实际上的音乐鉴赏能力并未得到提高;而且,教师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千篇一律的讲解无法突出学生的个性,学生的感受能力趋同化现象明显,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大打折扣。
2.学生学习方法错误
作为理工院校的大学生应该普遍认识到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不是做无用功,而是有利于今后人生發展的重要学习之路。学生应该摒弃功利性的学习目的,在通识教育下,通过学习音乐鉴赏等辅修课,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加到音乐鉴赏课中来,培养自身正确的音乐价值观和音乐审美能力。无可否认,在当前提倡就业第一的背景下,大学生已经被就业这块大山压得透不过起来,但是无论如何,大学生都应该尽可能放弃功利的心态,沉下心来,让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而不是简单地就业工具,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三、促进理工院校通识教育下音乐鉴赏课发展的建议
1.科学安排授课内容
理工院校通识教育下音乐鉴赏课应该不同于专业的音乐鉴赏课,这是因为前者面向的是音乐基础几乎为零的大学生,而后者面向的是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专业的音乐鉴赏课,要从音乐鉴赏的细节入手,从音乐的创作、演奏等方面出发,提高专业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而对于理工类院校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而言,重在强调音乐鉴赏课的人人参与,不需要专业化的理论,也不需要详尽的解说。因此,科学安排授课内容,是非专业类学生音乐鉴赏课的要义。例如,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较强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提高上课的积极性,而且上课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2.从单向教授到双向互动转变
传统的音乐鉴赏课教学注重单方面的教授,注重对学生的教导,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但应当转变此种教学方式,即从单向教授到双向互动转变,强调学生的学习上的灵活性,引导学生深入到音乐作品中,让学生的内心受到震撼及感动,也受到灵魂上的启迪。学生要引导学生的审美和鉴赏习惯,激发学生的诉求,从而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3.注重教学深度的递进
理工院校通识教育下,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原理,例如基本的识谱。让学生对旋律、唱法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然后就是让学生积累起一定量的音乐知识。最后,就是让学生多参加音乐演唱会,多听音乐讲座,让学生体会到音乐中的情感。另外,还要注重调动音乐资源,让教师也参与到与学生的互动中来,从而全面推进教学深度,让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得到逐步的提高。
4.教学考核标准的多元化
音乐鉴赏不是可以量化考核的学科,每一名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高低优劣之分,音乐作品是靠感受诠释的。因此,教学考核标准应该多元化,从而保护学生的个性。
四、结论
综上所述,理工院校通识教育下的音乐鉴赏课应该有别于专业音乐院校的音乐鉴赏课。对于教师而言,要根据学生音乐现实基础,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之美,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让学生人格得到完善和发展,也让学生更加具有良好的信心面对人生,提高自身的自信。
【参考文献】
[1]史仲文.人才学(上册)[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2]龚金平.通识教育背景下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理念革新与实践研究[J].理论界,2011(06).
理工院校 篇7
关键词:理工院校,文科硕士,就业问题
自1999年高校连续扩招以来, 伴随着本科教育的日益壮大,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也呈现出一个高速发展的态势, 由于人才供给压力不断增大, 研究生头上的光环再不似数年前那样闪耀, 尤其是硕士生, 这个夹在本科生与博士生之间的过渡群体, 更是在日益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变得高不成低不就, 其就业问题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其中, 生存在理工院校的文科硕士, 所面临的就业难困扰尤其巨大, 且他们的就业困境具有鲜明的群体特征。本文针对这一群体所出现的就业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力图解决现实问题。
一、理工院校文科硕士就业困境分析
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下, 硕士的就业空间受到本科生、博士生、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多重挤压, 日趋狭窄。录用率低、薪资不高、就业压力大、职业前景暗淡等问题成为硕士就业现状的普遍写照。而选择在理工院校攻读文科硕士学位的学生, 其在毕业后的择业又面临着独特的现实困境。
(一) 学科优势不足
理工院校, 顾名思义, 是以理工类学科为主的高校, 理工类学科是其建校之根本、发展之根基。但自上个世纪末,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 各个高校都向着综合性大学的建设目标前进, 原来的理工院校先是纷纷上马一批本科层次的文科专业, 在经过数年发展后, 开始发展相应的研究生教育, 这就使得理工院校出现了文科研究生。但这些文科类专业因为基础弱、底子薄, 甚或零基础建设, 导致了在理工院校所处地位尴尬, 其发展往往得不到思想上的重视和行动上的支持, 甚至有人极端地认为, 在理工院校文科不需要发展, 为了“综合性”只要有就行。因此, 相较于文科院校或典型的综合大学而言, 理工院校的文科专业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下显然处于劣势。那么, 已经发展十余年的本科教育尚且如此, 在其基础上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的研究生教育就更无从谈起学科优势了。所以, 在这样的高校, 相较于理工科学生, 文科学生往往像二等公民似的遭受着无形的歧视和压力, 这种歧视和压力不仅来源于学校内部, 还来源于学校外部对其专业素养的质疑, 就业也就困难重重。
(二) 就业定位失当, 求职视野狭窄
由于整个就业市场的人才供给不断增加、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等因素影响, 当代研究生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考研门槛降低, 考研不再是优秀学生的专利, 学生素质良莠不齐;为避免或推迟就业而选择考研, 考研不再是出于对学术的热爱;研究生教育规模化发展, 缺少个性化、针对性的培养, 成为本科教育的延续, 学生好似在读大五、大六, 缺乏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这些新的特点, 加上理工院校文科的薄弱, 使得理工院校毕业的文科硕士呈现先天不足, 在就业市场上明显缺乏竞争优势。而相当一部分理工院校的文科硕士, 往往不能对自己进行客观地评价, 认不清现实, 过于理想化, 认为自己的学历高, 工作自然要好, 往往将求职目标限定于一线城市的国家公务员、国有企事业单位等稳定的铁饭碗, 这就导致就业定位失当, 就业选择面十分狭窄。
(三) 缺乏职业规划, 求职能力不足
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完整链条, 应当包括招生、培养、就业三个环节, 其中就业质量是检验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关键指标。但当前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往往将工作重心放在招生、培养环节, 却忽视了学生的出路问题, 相当一部分导师、辅导员认为学生在校期间只要安心学习, 心理、生理健康, 不惹事、不出错, 顺利毕业就行, 只要一毕业离校就与自己没有关系了, 完全不考虑学生离开学校以后怎么办, 即使考虑了也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缺乏长期的职业规划教育。在理工院校, 文科处于弱势地位, 得不到学校的重视, 鲜少得到学校专门的、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信息传递, 导致就业信息的不畅通, 学生不知道去哪找工作, 用人单位不知道理工院校也有文科人才。另外, 有些导师缺乏责任意识, 将学生当作了自家的免费长工、保姆, 帮自己搞科研做项目, 处理日常事务, 全然不顾学生自身的发展出路。
除了学校、老师的责任、工作缺失导致学生就业盲目外, 学生自身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文科硕士读研以后, 往往专心于学业、科研, 封闭于象牙塔内, 两耳不闻窗外事, 不了解社会的发展动态, 缺乏必要的合理预期和职业规划, 不清楚自己适合什么, 更不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 常常是临近毕业才四处海投简历, 求职能力的不足导致面试机会寥寥无几。
二、理工院校文科硕士就业对策研究
(一) 理工院校应重视并大力扶植文科的建设发展
理工院校应从名义的转入实质的综合性大学建设, 让文科与理工科齐头并进, 共同发展。学校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文科发展好了, 可以极大地增强整个学校的人文氛围, 丰厚校园文化, 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同时也有助于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裨益于其科学研究。其次要在行动上大力扶植弱势学科的建设, 从物力、人力等方方面面加大投入, 尤其要重视教师人才队伍的引进和培养, 增强学科优势, 提高学生质量。再次, 理工院校在人才培养上, 应改掉惯用的理工科思维, 依据文科的自身特点制定相关政策, 确定培养计划, 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二) 认清形势, 合理定位, 提升素质, 建立优势
希望找一个好工作的想法本无可厚非, 但目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是不容忽视的, 所以每一位大学毕业生都应该正视这样的现状, 而不是活在自己对未来的美好规划中蹉跎岁月, 尤其是理工院校的文科硕士, 更应认清自己在当前教育环境下的劣势, 将身段放低, 从基层做起;将眼光拓宽, 不仅盯着铁饭碗不放, 不放弃二三线城市的就业机会;将心态放平和, 从容面对择业时的挫败或就业后的心理落差。同时, 理工院校的文科硕士应准确评估自己所具备的能力及优势所在, 不断提升个人素质, 为求职做足准备。虽然理工院校的文科处于弱势, 但文科生可以在理工院校抓住学校的理工优势, 利用学校的资源向文理交叉学科有目的地倾斜, 或者寻求自己的研究方向与相关理工专业的结合点, 有意识地涉猎相关知识, 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 扩展自身的就业渠道。例如笔者所在的是一所以服务煤炭工业起家, 安全、地矿特色鲜明, 理学、人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理工院校, 我们的文科硕士的研究方向就可以多向矿业所涉及的人文领域靠拢, 这样就有效地利用了学校百年来与各煤矿企业建立的合作关系、资源, 在矿业领域求职中建立自己区别于其他高校文科生的独特优势。
(三) 学校、导师提高责任意识, 加强职业规划教育
教书、育人是学校、导师的责任, 学生不能只招进来就算完成任务, 还要注重培养质量, 而培养质量的高低就要看毕业生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 所以, 学校、导师应提高责任意识, 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 树立培养与就业相结合的观念, 在新生招录入校后, 就应考虑其将来的出路问题, 指导制定合理的学习、研究、职业规划, 将学业与就业做有机的结合。
就学校层面而言, 应疏通就业信息渠道, 不仅要关注优势学科, 还要转变观念帮助弱势群体就业。将就业指导的开展时间从毕业前延伸至入校后, 全方位进行职业理想、职业规划、职业道德教育, 通过开展讲座、观摩、模拟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增强研究生求职技能。同时, 学校还应构建科学的心理干预机制, 监控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 提高研究生在学习、择业过程中面对压力的承受能力, 建立积极、正面的职业观。
理工院校 篇8
一.教学内容选择应立足经典, 面向当代。
公选课教学学时一般为32学时, 教学对象大多来自理工科专业, 选课人数在100人左右。相对短暂的教学学时和教学对象的非专业化决定了公选课教学内容应与同名专业课教学内容有所区别。
文学经典作品的阐释与互动是文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文学课讲授往往采用文学史加作品选讲的方式, 内容系统且庞大。多数公选课教学教师基本沿用原有的文学专业课教学体系, 根据具体课时减少部分作家作品。这种由复制加粘贴方式而生成的教学内容存在以下弊端: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 教学对象对教学内容中的文学理论部分难以把握。因此, 文学类公选课的教学内容在文学史的框架下应有所取舍, 应根据教学对象的变化重新排列组合。公选课教学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文学情景, 走进作家心灵, 获得美的体验。可在第一堂课导论部分对文学史的历史分期予以简单的介绍, 使学生对文学的整体面貌有所了解。后期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注重经典作品赏析, 可采取以点带面的做法, 在介绍某一具体作家作品的同时, 引出其所处的大文化背景。这样, 学生通过具体作品切入, 能够获得实在的文学体验。
公选课学生属于80后甚至90后一代, 当代作品更易触动学子的心灵。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在文学史教材的框架外还应紧跟时代步伐, 密切关注当代文坛发展动态, 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补充优秀新人新作。教师要加强课外学习, 关注最新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动态, 关注各类文学奖项如国内的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 国外的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奖、布克奖获奖作品, 为课堂教学找到新鲜教学内容。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赏析课上, 可以补充文学史教材中名家新作, 比如讲授贾平凹作品, 可以引入其2008年第七届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秦腔》, 讲授方方作品可补充新作汉剧艺人小说《水在时空之下》, 讲解余华的小说可介绍最新长篇力作《兄弟》。名家新作的加入充实了课堂内容, 让学生得到对作家更全面的认识。在外国文学课堂上, 可补充文学史教材中尚未提及或虽有提及但一笔带过的作家作品。如讲西方女性文学时引介2007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 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对米兰·昆德拉、村上春树、杜拉丝热予以分析阐释, 增强学生对文学现象的理性认识。文学中的新信息, 缩短了时空距离, 增强了文学名著的现实感, 能更有力地促进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二.注重互文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互文性” (Intertexuality) 是在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 互文主要用来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的相互指涉。互文性理论背景为读者解读文本提供开放角度, 同时为文学课堂教学提供新的纬度。有论者认为, 与传统的文学研究相比, “互文理论十分注重文学与非文学的其它种种文化因素的关系”。借鉴互文视角进行文学教学, 要求教师在分析具体作品时将其置于宏大的文化背景中, 在古今中外的文学文本, 文学文本与影视、绘画文本间寻求互文阐释。
互文视角下的公选课课堂教学形式更加灵活, 可采用专题的形式构建教学内容, 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笔者曾以“文学中的时间观”为专题讲解博尔赫斯《交叉小径的花园》和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不同的时间观, 具有理工科背景学生联系霍金《时间简史》探讨科学视野中的时间观深刻具体, 使得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的思想在课堂上交织碰撞。讲解司汤达《红与黑》、巴尔扎克《高老头》时, 引入学生较为熟悉的石康《奋斗》作为参照文本, 讲授不同时代、不同国家青年的奋斗方式, 引导学生对多种奋斗方式进行评析, 激发学生对自己奋斗模式的思考。在文学文本之外, 有很多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影像作品。分析文学文字作品时, 可引入相关影视作品进行阐释。如分析张爱玲文学作品时, 可以结合《色戒》、《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作品的影视改编来分析文本间的互文关系。讲解荷马史诗, 可联系《特洛伊》、《木马屠城记》、《奥德塞》等电影作品分析文本间的互文性。还可从文学语言运用、情节模式设置等角度引导学生探讨文学文本与影视作品的异同, 通过二者比较凸显文学作品语言的独特魅力, 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学阅读观。文学作品与翻译作品也是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话题。讲授李白的《长干行》, 结合美国诗人庞德的英文译本《水路商人妻子的一封信》进行互文解读, 学生从庞德对原作的创造性误读中再次领略汉语诗歌的独特魅力。
在文学公选课堂上采用互文策略教学可扩展课堂容量, 充实教材中一成不变的内容, 使得教学对象在文学体验之路上获得更多知识。
三.多元化的评价模式
考核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文学专业课期末考核多采用试卷考试或提交课程论文的方式。文学公选课属全校选修课且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 因此其考核方式不必拘泥于形式, 可以有多元化的选择。
1.撰写随笔式读后感。此考核方式重在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促使学生亲历文学作品。为使考核具有有效性, 避免出现抄袭现象, 教师在布置任务前应对读与写提出要求并做出具体指导。读, 强调经典阅读的重要性。课堂上给学生列出一些参考书目, 不限于课堂上所讲的作品。同时强调读原著, 尽量避免二手书目、评论和其他解释。卡尔维诺认为, 任何一本讨论另一本的书, 所说的都永远比不上被讨论的书。写, 强调读后感为原创, 多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出发去领悟, 拒绝山寨文本。要求文章末尾注明所读书目的详细信息, 如作者、出版社、出版年月等。
2.随堂作业。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堂上随堂列出几个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选择作答。比如, 你如何看待唐吉诃德和哈姆雷特这两个文学人物, 谈谈你对李白诗歌的理解。这类题目既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熟悉程度, 又留有充分的想象和阐释空间以考查学生的思想深度。
3.文学实践活动。利用学校的文化资源, 教师可组织学生现场观摩或参与“中秋话月”晚会、迎新年诗歌朗诵会、端午节忆屈原诗会等活动, 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读书节活动。学生通过参与文学活动, 可在多重文化语境中重温课堂所学知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 将表现记入平时成绩。
教师根据具体教学要求, 自由组合各种考核方式, 灵活安排各种考核方式在最终考核中的比例。多元化考核方式的设定, 改变了一张考卷定成绩的做法, 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各教学过程的参与。
总之, 只有教师关注教学对象的特点, 大胆探索文学公选课的教学方式方法, 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瑾.互文性[M].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5年.
[2]程锡麟:互文性理论概述[J], 外国文学, 1996 (1) .
理工院校 篇9
一、认知语言学基本理论概述
认知语言学是一种解释语言学, 它研究人对世界的感知、经验、观察事物方式如何影响人们对语言的使用, 特别是在同样符合语言规范的条件下如何选择不同的词语句子来表达非客观的意义[2]。认知语言学的全新的研究方法及主要理论为大学外语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新思路与新方法。结合理工院校大学外语教学的特点, 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借鉴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范畴理论、隐喻理论、图式理论等, 能有效促进英语教学改革,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 隐喻理论
传统的隐喻理论往往认为隐喻只是一种修饰话语的修辞现象。而认知语言学家则认为隐喻不单单是一种语言修辞现象, 更是人类的认知现象, 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和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3]。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研究不再仅限于语言本身, 而是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其本质, 隐喻是无所不在的, 任何语言都有隐喻性。在大学外语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 这将有助于学生体会目的与文化下的思维特点, 使之能够将某些表面互不关联的词语与深层的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 最终较好地掌握语该语言。
(二) 意象图式
意象图式是在对事物之间的基本关系的认知的基础上所构成的认知结构, 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 是反复出现的对知识的组织形式, 是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 人的经验和知识是建立在这些基本结构和关系之上的。认知语言学提出的意向图示中的图式阅读理论认为, 阅读理解是给相应的图式填充新信息而使图式具体化的过程。阅读理解过程是在相应图式指导下进行的, 是激活原有图示或建构新的图式的过程, 只有当所有重要空位信息都已填满, 文章才能得到完全的理解[4]。外语教学工作者把图示理论的基本原理运用到阅读教学中, 通过探讨学习者的大脑在英语阅读理解中的认知过程, 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
(三) 范畴化与原型理论
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理论认为事物的范畴化一般可分为上级类、基本类和下级类三个层次。而语言中的词汇可以分为上位词、基本范畴词和下属词。而其中基本范畴词最为普遍, 也最为重要, 它们在人类实际言语交流中经常用来指称事物, 具有易辨认的特点[5]。范畴化理论可以指导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从而使教学内容与形式符合学生的记忆特点和学习规律, 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理工院校外语教学的现状与特点
随着当今世界步入信息时代, 社会对“专业+外语”两手都硬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由于理工科院校有自身的学科特色, 其综合人才培养也有其独特性。因而构建具有理工科院校特色的具备较高外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理工院校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根据笔者十余年的理工院校外语教学经验, 现总结理工院校外语教学现状与特点如下。
(一) 理工院校学科门类较为齐全
一般来说, 理工院校学科门类设置较为齐全, 具有良好的进行跨学科研究的基础和学术传统, 而且理工院校的学生多数来源于理科生, 他们本来就有较好的理工科知识基础和思维方式, 这有利于理工院校学生知识结构的复合和优化, 也为理工科院校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条件。
(二) 人文学科建设薄弱
大部分理工科院校的科研硬件配置较好, 但涉及人文学科方面的资料建设则相对薄弱。
大多数理工院校人文学科建设起步较晚, 教师队伍呈年轻化, 教师教学以及科研水平更是参差不齐, 学术梯队建设的基础较为薄弱。但师资队伍年轻化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他们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他们锐意改革, 朝气蓬勃, 只要合理引导, 这些都有利于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
随着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的深入, 其应用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也大大促进了外语教学方法的改进。笔者结合十余年理工院校的教学经验探讨了认知语言学主要理论对理工院校外语教学的几点启示。
三、认知语言学对理工院校外语教学的启示
认知语言学不同于以往的语言学理论, 并不把语言视为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认为由于人们感知方式和认识能力不同, 映射的结构和程序也不同[6]。笔者认为认知语言学可以从三个层面对外语教学产生影响。
(一) 有利于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法
作为一种生机勃勃的语言学流派, 认知语言学不仅从新的角度对语言进行了阐释, 而且为外语教学和学习者带来新的理论和方法。认知语言学理论从多个方面促使我们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向纵深发展, 在这种形势下, 我国外语教学, 尤其是理工院校外语教学自身存在的问题暴露得越来越明显。缺乏创新意识和危机意识的传统的教育理念导致整体人才培养质量出现偏差, 难于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认知语言学认为教学理念应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规律, 应重视培养学生重新建构的能力, 对知识的主动探索的能力, 强调批判性思考在知识建构中的重要作用[7]。
(二) 有利于更新教学内容和形式
从认知角度对语言所作的描述既可以提供教学内容, 又可以提供有效的形式。由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局限, 理工院校本科学生往往缺乏文科知识的必要积淀。多年来在外语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认知语言学理论的研究与应用有利于适时更新教学内容与形式。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语言综合素质教育业已成为大学外语教学的终极目标。
认知语言学中的图示理论有利于指导大学外语的阅读教学, 根据该理论教师更应重视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 帮助学生形成有关原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相关文化背景的完整图示。该理论被认为是当今最具解释力的阅读理论, 它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根据隐喻理论, 在大学外语教学中教师应从单一培养学生应试能力转向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 这将有助于学生体会目的与文化下的思维特点, 使之能够将某些表面互不关联的词语与深层的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 最终较好地掌握语该语言。外语教学工作者把图示理论的基本原理运用到大学英语的阅读教学中, 探讨学习者的大脑在英语阅读理解中的认知过程, 必将大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而范畴化理论可以指导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从而使教学内容与形式符合学生的记忆特点和学习规律, 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 有利于优化教学程序
语言学和外语教学都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去研究语言现象, 而认知语言学中的某些分析方法可以为教学程序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例如:图示理论对英语词汇、阅读等教学的启示、课堂学习兴趣培养、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以及情感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等。把认知理论和二语习得理论紧密结合能更好地服务于二语教学实践, 也有利于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8]。
在外语教学中, 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向学生阐明语言和语言结构的系统性、理据性和非任意性, 不仅能使学生重新思考自身的外语学习方法, 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 还能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对待外语学习, 从而大大提高大学外语教学的教学效果和办学效益。目前对认知语言学在外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性研究尚处在起步的阶段, 随着研究的深入, 它的实际应用领域必将更为广阔, 在外语教学实践中也将发挥更大的价值。
摘要:随着认知语言学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深入发展, 认知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研究的结合日益成为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从认知语言学基本理论出发, 分析了理工院校外语教学的现状与特点, 并指出认知语言学对理工院校外语教学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外语教学,理工院校
参考文献
[1]崔希亮.认知语言学: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2, (5) .
[2]刘正光.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与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J].外语研究, 2010, (1) .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10-15.
[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及形成过程[J].外国语, 2000, (1) .
[6]彭建武.认知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12) .
[7]刘正光.认知语言学的语言习得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9, (1) .
理工院校 篇10
一、理工院校大学生汉语能力现状分析
汉语能力主要是指汉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如何科学评价并有效地提高理工院校大学生的汉语能力和水平,促进其学业取得成功,是理工院校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目前,理工院校大学生的汉语能力和水平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中国人民大学贺阳教授等曾对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央戏剧学院部分大学生的汉语能力进行调查,内容主要涉及一些常用汉字的辨识和常用词语的选择,难度并不大,但调查结果却不如人意:在319位被测试的大学生中,测试成绩在70分以下的占68%,60分以下的占30%[4]。在越来越发达的网络时代,网络语言、强势英语正不断冲击着汉语的规范,计算机快捷的录入方式给大学生带来了书写的便利,同时也造成了键盘依赖、提笔忘字等通病,学生在书面语、口语的表达中,明显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一是洋话连篇,中文外文夹杂;另一类是不善表达,几近失语[5]。
这些现象的出现,既受宏观层面的汉语学习氛围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出微观层面高校汉语言教学中所存在着的、对学生汉语能力培养目标不够坚定,教学模式陈旧单一等问题。
二、理工院校大学生汉语能力现状成因分析
导致理工院校大学生汉语能力、水平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课程设计理念有偏差,教育资源投入不足。
首先,理工院校以“大学语文”为代表的汉语通识课多是公选课,在课程设置上总体呈现学时、学分越来越少,班级规模越来越大的趋势。其次,在师资投入方面,一所高校从事公共外语教学的教师往往有数十人,多的超过百人[4]。而从事汉语通识课教学的教师一般在10人左右。第三,在经费投入方面,这种失衡更加明显。几乎所有大学都有公共外语教学实验室、语音室或实训基地,外语教学多安排实训教学环节,而拥有汉语通识课教学实验室或基地的高校(尤其是理工院校)并不多,汉语教学基本不设实训环节。第四,公共外语教学有四、六级考试,这也成为检查各高校外语教学质量的公认标准,而汉语教学很长时间都缺乏一个客观评价的标准。因此,多数人认为理工院校以“大学语文”为代表的汉语通识课远没有公共外语课重要。
2. 教学方式方法传统,实训教学严重不足。
在高校尤其是理工院校,汉语通识课的教学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第一课堂、轻第二课堂,重图书资料购置、轻实训基地建设等现象,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前,国内很少有学校在汉语通识课教学中安排实训、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模式普遍单一、陈旧,教学形式上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科技进步、网络发展对大学生学习方式和习惯所带来的影响。由于缺少实践经验,造成教学内容大多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专业脱节,与社会脱节,与未来的职业缺少联系,学生所学的知识很难转化为实际的能力。
3. 认识存在误区,管理存在真空。
在社会上,不少用人单位对外语水平都有明确的规定,高校也把外语能力看做大学生必备的语言能力予以高度重视。而对汉语则一般不作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种误导,学生们大多为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而拼搏,但对汉语学习缺乏必要的认识。大多数学生不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也不了解汉语能力综合评价标准及测查办法,对汉语言文字规范在维护国家形象,传播民族文化,推动科技、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认识模糊,汉语学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明显不足,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加之学校的相关职能部门认识不到位、制度设计缺失、管理存在真空,一定程度上导致学校缺少重视汉语教学、规范使用汉语的氛围。
三、汉语能力实训教学基地建设措施与建议
鉴于上述情况,笔者认为,理工院校要真正提高学生汉语能力,必须改变固有的观念,建立一个稳定的、开放性的汉语能力实训教学基地。
1. 科学定位实践教学。
目前高校对通识课的实践实训教学还没有明确的定位,在教学管理上“重视课堂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倾向依旧存在,教师多重视知识点和相关理论的讲解,忽视学生技能的培养训练,教学方法单一。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需要转变。相对于理论知识教学来说,实践教学虽然所占学时不多,但它是巩固理论知识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实践教学可以更为有效地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学校必须转变观念,一方面应加大对汉语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投入,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汉语能力实训教学基地、实训课程和任课教师的推介宣传。教师在教学中也必须重视实训教学的组织,吸引学生参与,做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衔接。
2. 采取开放性的运作模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汉语能力实训教学基地建设作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汉语专业实训基地不同,必须具有较为广泛的覆盖面。这个广阔的覆盖面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受益面要广,能够服务于全校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二是指内容要丰富,涵盖的学科领域要广泛,以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保证与第一课堂教学衔接紧密。它应该成为学科口径宽、系统化系列化程度高,与理论教学平行,并相互渗透、补充的实践教育体系。
网络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无边界、超媒体、跨时空、高速度、交互性、数字化,能缓解汉语通识课教学班级大、教师人数少、课时紧张、师生互动不足等压力。同时,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也可以满足学生展示个性的需求,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汉语学习中来。
3. 搭建科学合理的实训教学平台,整合、优化汉语通识课的课程体系。
首先要重视数据库和相关实训平台的建设。数据库是支撑实训平台的基础,我校数据库的建设,不仅为汉语通识课的教学积累了大量的鲜活语料,丰富了教学内容,也对实训平台形成了有力支撑。其次,实训平台的建设必须合理、科学。笔者认为,汉语通识课的实训教学体系应主要包括基本能力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和综合能力实训三大平台,这三大平台由四大数据库(文选阅读数据库、实用文书写作数据库、影音数据库、汉语言文字创新实验数据库)支撑,学校可根据具体教学需要自主取舍,既可以立足第一课堂教学拓展训练,培养学生汉语运用的基本能力,也可以满足学生专业课学习或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对汉语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升的需要。第三,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优化。在课程整合方面,我们对目前已经开设的近20门汉语言文学类的公共课进行了系统优化,将课程划分为核心课程和外围课程,以核心课程建设促进外围课程建设,以核心课程学习带动外围课程学习;以点带面,建立起了以“经典作品鉴赏”为核心、致力于学生汉语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阅读理解系列课程体系,以“应用写作”为核心、致力于学生汉语书面表达能力培养的写作课程体系,以“公关礼仪”为核心、致力于学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演讲课程体系,以“广告修辞学”、“现代汉语修辞学”为核心、致力于学生汉语创新能力培养的汉语言文化传承创新课程体系,并率先启动了四大课程体系中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
4. 与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服务学生阶段性需求。
我校在基地建设的过程中,紧密结合学校学生管理的三项工作,服务学生阶段性需求,使基地建设走上了良性循环的道路。三项工作和学生阶段性需求,即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创新实践、毕业阶段有关论文和毕业设计的写作训练以及见习、就业阶段笔试、面试的有关训练。四个数据库和三大实训平台的建设与学生的学习、就业、生活的不同需求关联密切。以文选阅读数据库和实用文书写作数据库的建设为例,在文选阅读数据库建设的过程中,我们结合汉语公选课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实际,建立阅读文选库和与之配套的习题库、试卷库,搭建学生汉语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综合实训平台。在实用文书写作数据库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在范文选择上,加大了科技论文和研究报告等实用文章所占的比例,所选文章更贴近理工科学生。习题设置则强化了分析、概括能力和通过阅读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训练。在实用文书写作数据库建设的过程中,主要针对全校研究生、本科生学习期间的实验报告、创新项目申报书、结项报告、毕业期间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说明书和就业期间的应试答辩报告等有关文书进行搜集、整理,为搭建汉语书面语言实训平台提供支撑。由于案例大多来自学生又服务学生,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紧密,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必将越来越普及,汉语能力实训教学基地必将在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外,汉语能力实训教学基地建设的成功经验,必将在人文素质教育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产生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焦新.我国将开展汉语能力综合测评——今年制定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测评标准[N].中国教育报,2008-04-04.
[2]易凡.上海等四省市试点汉语能力测试[N].文汇报,2011-08-11.
[3]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E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3/01-06/4462831.shtml.
[4]贺阳,徐楠,王小岩.大学生语文基础薄弱高校母语教育亟待加强[N].光明日报,2011-01-11.
理工院校 篇11
【关键词】企业需求 商务英语 人才培养模式
【Abstract】With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enlargement of foreign trade, there is an increase in demand of Business English majors for enterprises. To meet their needs, it is necessary to adjust the cultivation modes according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eds analysis.
【Key words】enterprise needs; business English; the cultivation mode
一、引言
随着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亟需既通英语又专国际贸易实务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这种发展形势推动了商务英语专业的建设,商务英语遂成为了历年高考志愿填报的热门选择。但由于高校近几年的盲目扩招,商务英语专业自2010年以来连续三年成为失业率最高的专业之一。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需要的优秀商务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英语和商务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更应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精神、竞争意识等多方面才能。由于理工类院校办学特色和师资条件的限制,理工类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在新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前景下,理工类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面临多样化的企业需求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改革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教学改革,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来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
二、企业人才需求状况调查分析
1.调查背景与目的。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是涉外企业的发展,而涉外企业的发展给商务英语专业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与此同时,涉外企业的激烈竞争和发展的不稳定性也给商务英语专业带来了挑战。商务英语专业的设置就是为企业培养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参与和从事国际商务实务的人才,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和完善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因此,本团队利用暑假时间调查了部分苏锡常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拟寻找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切合点,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顺利就业提供参考依据,实现企业与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共赢。
2.调查对象。苏锡常地区(即苏州、无锡、常州)位于长江三角洲,是苏南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全球化打开了城市参与全球贸易的大门,苏锡常地区与国际接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抢占了发展先机,对外经济发展特别活跃。目前,苏锡常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在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选取苏锡常地区的企业为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调查结果分析。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企业中担任的主要职位有外贸制单员、跟单员、单证员、驻外商务代表、国际市场采购员、翻译人员等。通过对苏锡常涉外企业的调查问卷分析发现,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
(1)学历及证书方面的要求。企业认为学历和证书是反应学生专业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企业录用毕业生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对于企业而言,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学历要求主要为大专、大专以上、本科和本科以上;对证书方面的要求是至少具有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和相关商务方面的证书,如报关员证、单证员证、跟单员证等。
(2)英语技能和商务知识的要求。企业认为熟练掌握英语的听说读写,以英语为工作语言是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在外贸企业中,不同的工作岗位对英语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譬如,学生在企业中的工作需要与外商进行直接沟通交流,那么流利的英语口语就特别重要;但如果学生是在企业中负责一些行政工作,那么对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英汉、汉英翻译能力的要求就比较高。同时,掌握基本的商务知识,熟悉外贸业务的基本流程,了解有关国际商务的社会礼仪,具备必要的商务贸易操作技能是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另一要求。
(3)综合素质的要求。除了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有较强的要求,企业还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考虑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等。其中心理素质是考察学生整体的一个重要依据,面对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只有拥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才能在企业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业务能力是胜任工作的关键,而毕业生缺少相关的工作经验,并且在陌生的就业环境中,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个时候更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而不是消极对待。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秘诀,创新精神是外贸企业中员工发展的法宝。在对外交流频繁密切的外贸企业工作,墨守成规是一大禁忌,只有做到不唯书、不唯上,不愿忍受繁文琐节的束缚,在行动上敢于冒险,敢于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才能在企业中有长远发展。企业作为一个整体,除了注重员工的个人素质,还重视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前提是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在工作中学会与上级、同事及时沟通合作是提高工作效率,有效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理工类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实际情况分析
理工类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由于自身的教育特色和师资条件限制,面对来自外语类院校和全国重点大学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压力,在商务英语教学方面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况。
1.英语语言知识。从课程结构的设置上来说,商务英语的课程仍然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为基础的。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针对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知识能力而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综合英语、阅读教程、英语语法、英语语言学及英美文学等。这些课程的开设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在听、写、译方面的训练。大一学生能基本听懂全英文授课,能进行简单的英语写作和翻译;大二学生能运用听力技巧,听懂日常英语谈话、讲座等,能进行有一定难度的翻译,掌握一定的语言学、文学知识。但这些基础课程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即老师讲学生听。所以,虽然学生在“输入”方面能有很快的提升,但在“输出”能力—口语方面仍存在很大的问题。
2.商务贸易知识。理工类院校开设的商务贸易方面的课程主要有国际结算、国际金融实务、进出口贸易实务等。理工类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大都是外语专业的老师,虽然这些老师有丰富的英语教学经验,但多数缺少系统的商务知识方面的教学经验,在授课过程中不能系统地把商务知识传递给学生,所以导致商务英语学生商务知识零散、不扎实,商务实践能力差。同时,“英语+商务”的培养模式使得商务贸易专业课程大都为中文课程,即使学生能较好的掌握英语语言知识,也很难将英语与商务专业用语结合,这就导致理工类院校商务英语学生在商务知识运用及涉外商务交流方面存在缺陷。
3.综合能力素养。理工类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开设的英语与商务课程对于学生语言理解、表达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学生在思维灵活性、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特别是实战能力,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大学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大多局限于课本知识,理论知识,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很少有真正到企业行业中去实践锻炼,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来说无疑是一个缺憾。
四、需求分析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根据《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高校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以商务知识和能力为重点,掌握国际商务所需要的经、管、法知识和规则,用英语从事商务活动和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根据培养目标,高校需要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和商务专业知识进行双管齐下的培养,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如课程设置、教学策略方式。
1.从理工类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商务英语专业基本由三大部分组成,即英语语言知识、英语专业技能和相关商务知识。以常熟理工学院的商务英语专业为例,英语语言知识方面的课程有:综合英语、英语语法、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等。英语专业技能方面的课程主要有:英语翻译与实践、英语演讲、英语写作等。商务知识方面的课程有:国际结算、国际金融实务、进出口贸易实务等。在课程设置方面,由于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在进校时的英语水平与外语类院校和重点大学学生的水平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英语专业知识和英语专业技能有关的课程不能缩减,而是要加强。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首要要求就是英语水平高,所以理工类院校从大一开始就要强打学生的英语基础。同时,理工类院校应避免照搬外语类院校的课程模式,而是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本着独特性的原则,构建符合本校特色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2.教学方式和方法需要更新。商务英语专业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需求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发展要求了。因此,理工类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应尽快转变教学思想,革新教学方法,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是与传统灌输式教育相对的,这种教学方式将重心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的东西及对他们个人的意义。同时,理工类院校应利用良好的社会关系与外贸企业取得联系,并与其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见习、实习的实践机会,将传统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结合中掌握相关的商务知识,从而促进商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同时需要解决理工类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师资不足的现状,学校需大力加强英语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将教师队伍进行细化专业化,支持教师的研究和教学,将教师从单一性教学人才转化成复合型教育人才。
3.结果性考核和过程性考核方式需并重。为提高理工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学院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评估。积极优化对学生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加大对学生的考核力度,以形成完善的考核系统。在考核方式上,学院应打破传统的书面考核的方式,结合商务英语专业的综合性、应用性,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考核,如:组织专业技能大赛,模拟商务谈判,顶岗实习等,在实际运用中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估。在考核内容上,应突出对专业技能的考核。同时,学院应定期组织学生自我评估、老师对学生评估,让学生在自我评估与他人评估中不断发现自身不足,不断提高自己。同时,理工类院校应利用良好的社会关系与外贸企业取得联系,并与其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见习、实习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结合中掌握相关的商务知识,从而促进商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综上所述,“英语技能+商务知识+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理工类院校应大力推崇的培养模式。由于每个院校的办学特色不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也需根据学校特色和条件进行调整。同时,理工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学校应根据社会形势、企业需求变化,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贾勤,鲁修红.地方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查[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6).
[2]金胜昔,王彬.关于理工类院校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2(11).
[3]李庆云.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12).
【项目简介】该文系2015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理工院校商务英语应用人才就业问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10333019X)。
理工院校 篇12
理工院校面向非法学专业学生开设的法律类公选课一直都是大学生们选择的热门。这些法律类公选课为大学生了解常规法律知识、咨询社会热议案例提供了合理途径。但目前多数理工院校法律公选课的教学都因师资等教学条件限制而存在不少问题, 反映在课程教学中具体表现在:
1. 课程设计与理工科的专业特点和现实需求相脱节。
当前理工院校开设的法律公选课程多采用《大学生实用法律知识》这样的方式命名, 内容主要涵盖《经济法》和《劳动法》等一些日常法律知识, 授课对象是面向所有非法学专业学生, 这部分法律类公选课的开设, 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学法用法意识和知法懂法能力大有裨益, 如果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上再有一些创新, 则会更加吸引这些非法学专业的学生。遗憾的是, 很多时候这类单纯的选修课并未找到将法律普及教育和理工专业教学的有机结合点, 无法全面适应理工院校的自身特点并满足理工科专业的现实需求, 忽视了法律本身对理工专业在社会服务性和现实应用性方面的影响, 缺乏将普法教学与理工类专业课程相配套的课程设计, 使得两者脱节严重, 无法形成选修课促进专业课的一种良性教学状态。
2. 教学内容缺乏包容性和针对性。
在教学内容上, 由于法律类公选课面向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开设, 同时又受到系统普法教育匮乏的局限影响, 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应当如何根据教学对象所涉及的专业不同而对教学内容进行区分和取舍, 以一种更具包容性的课堂教学加以呈现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但现实是, 不少教师较为机械地参照法学专业或行政管理类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计划所确定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讲授, 即对多样的教学对象采用了单一的教材、教案, 忽视了不同学科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上的差异, 使得法律公选课内容上不仅针对性不强, 而且实用性不强, 背离了开设此类选修课的初衷。
3. 教学方式刻板, 缺乏吸引力。
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方式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升学习效率的意义重大。当前法律类公选课的教学方式表现出两种极端, 一种仍以传统的讲授教学法为主, 明显弊端就是课堂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 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时常出现老师台上讲得起劲, 学生在台下忙着其他功课的局面。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另一种方法则是随意性、主观性极强的教学方式。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理解, 对各门课程中涉及到的实用内容或自己熟悉的领域天马行空大谈特谈, 而其他内容则少讲或不讲, 导致教与学脱钩, 学与用脱节。再有, 比如法学专业高年级的一些实体法教学中常会采用的案例分析法, 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条文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的答案, 但这类方法对于非法学专业学生而言就过于强调法理的完备性和法律的合理性判断了, 很多时候他们将来不会成为专业的法律工作者, 这样的教学方法反而会引起他们对法律学习的误解。
4. 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强, 与生活实务的联系不够紧密。
实践课程不是理论教学可以替代的, 法律教学特别是面向非法学专业的理工学生的法律课程必须注重实践 (即一般法律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才有生命力。理工院校由于法律教师资源的不足和对法律类公选课的重视程度不足等, 都对开设实践型法律选修课形成了限制, 在教学进程上很少甚至没有实践技能的训练, 主要以内容讲授为主, 而不是传授知识和训练学生的能力并重, 学生课后遇到实际的法律问题仍然不知道该从何下手解决。
二、对传统理工院校法律类公选课教学特点的认识
针对前面的分析, 传统理工院校法律类公选课的教学特点就是:必须全面认识非法学专业学生学法用法的基本特点, 平衡法律类公选课课程教学对象的多元性和教学目的的一致性之间的关系, 同时结合公选课较为宽松的教学规范而采取创新型的教学模式, 使法律类公选课与学生本身的专业课形成良性的互动。
首先, 绝大多数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与法科学生在学习方法、思维特点、知识结构等方面都有着较大差异。传统理工科院校基于软硬件的局限, 开设的人文类必修课程本身就不多, 加之《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的开设更削弱了另行开设《法律基础》或《法学原理》课程的可能性, 在校理工科学生所学的绝大部分课程都是与其专业有关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其综合素质过于偏重理工方面, 而人文知识及文化修养却明显不足, 法律素养则更显匮乏, 这些特点在课堂纪律、案例讨论、学习方法等方面均有体现, 特别是日常遇到与法律相关的事件时所表现出来的。
其次, 理工科学生并无法学理论知识的前期积累, 理解法律精神、运用法律方法、分析司法案例的能力相对较差, 因此, 在对理工科学生讲授法律课程时, 切忌过窄过深, 还应避免太专业化的系统讲解, 避免因授课的乏味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应尽量选取社会焦点问题、生活热议案件等, 通过教学凸显法律的社会应用功能,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最后, 对理工科学生的法律教学, 应确立合理的教学目的。公选课作为一种选修性质的通识教育课一般周课时都在2学时左右, 一学期一般30课时上下。如此背景下, 学生选修这门课程的目的和动机自然也是多样化的, 有些可能是为了修满学分, 有些也可能是出于自身的兴趣, 相信以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专门法律工作者的学生是十分稀少的。因此, 教师在为理工科学生讲授法律课程时, 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些特点, 针对学生的特点和求学目的开展教学, 探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课堂教学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三、传统理工院校法律类公选课的教学模式探索
理工科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求学特点, 要求教师去努力探索适应学生接受能力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并在课堂教学中保持积极高涨的情绪, 使学生自身的爱好变为求知探索的内驱力, 使他们在课堂上享受知识的乐趣。笔者认为, 除了认真做好常规性的教学工作外, 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对理工院校法律类公选课教学的准确定位, 统筹设置公选课课程、合理取舍教学内容。
法律知识作为理工院校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必备内容, 更是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途径。因此, 在理工院校法律类公选课的课程体系建设上, 应结合上述目的来开设课程并确定教学内容。
首先, 为培养学生的基本法律素养, 从日常实用性的角度来看, 婚姻、家庭和继承、劳动合同、就业和维权等均可以纳入法律类公选课的范畴, 其所对应涉及的法律专业知识就是婚姻法、继承法、劳动合同法等, 这些本就是学生们毕业后工作和生活中所需的日常法律知识, 当前全国理工院校所开设的法律类公选课大都属于此。
其次, 还应根据理工专业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要求, 开设一些与本专业有关的法律类公选课, 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岗位竞争实力为目标。比如针对建筑学专业开设《建筑工程法规》、对安全工程专业开设《安全生产法》和《安全技术法规》、对工业设计专业开设《专利与版权》等知识产权法的课程等等, 并在条件成熟时, 将这些专业特性比较明显的法律类公选课成为专业选修课, 在社会客观需求环境及师资等教学资源充分成熟的情况下将其升级为专业必修课。这是在理工院校成功开设法律类公选课程所需确定和考虑的首要问题。
2. 创新并改良教学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展案
例讨论、情景演绎式教学等方法,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辨能力。教学方法的革新将直接关系到课程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而后者又直接关系到公选课的选课和教学效果, 针对公选课的教学方法革新也因此尤显重要。近些年来, 全国的大专院校都在教改工作中投入了很大的精力, 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等互动性强、积极生动的教学方法, 早已被各学科的广大教师所熟悉, 但教改的实效, 特别是教师灵活应用上述这些教学方法技巧却并未在很大范围和程度上得到提升, 作为“二等课程”的公选课就更加难现改革成效。
法律课程教学方法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案例教学的开展。案例教学在法学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法律公选课程的教学中, 案例的选择要有针对性, 尽量选择与专业相近或相关的热点问题、典型案例进行教学, 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感受得到法律的运用, 而不是晦涩、生硬的法律条文。笔者尝试在从传统理工院校向综合性大学转型的浙江工业大学开设名为《大案要案侦破纪实与案例分析》的法律类公共选修课, 并选用纪实片开展了“案例视频教学”:纪录片作为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 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 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 以展现真实为本质, 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其核心是对事件的真实再现, 而这一核心特征在我们的教学中用以训练法科学生对案件事实判断能力的培养, 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一训练过程中, 由于纪录片本身在摄录时的艺术表现需要, 对涉及案件性质、情节轻重的一些证据、案情会进行艺术加工以反复突出, 这样使得学生可以通过影像资料直观的感知案件的各个细节, 引起学生对案件细节的敏感性, 增强学生在真实案件中把握关键证据或将来可能影响定罪量刑的案件事实, 有效加强了学生对案件的判断能力。当然, 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也至关重要。在各种教学方法的选择上, 不应只有独立的一种教学方法, 而是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的课堂情况选择适用, 同一门课的不同周课时因教学内容而异, 使之相互补充, 扬长避短, 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方法的综合效益。
3. 加强或引入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法是诸多理工科专业教学中的常用教学法, 种类和形式都很多样, 不管是下工厂实践, 还是在实验室操作, 其目的是“实践出真知”, 即通过实际操作, 将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与走上社会后的实务能力相联系, 做到学以致用。在法律类公选课的教学使用实践教学法应该是个很不错的选择。可以组织学生前往旁听案件审理和判决, 参与法科生组织的法律咨询活动等。在实践教学中, 要让学生亲身感受对法律的把握和理解, 这样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法律知识。鉴于公选课一般课时较少, 而开展法律实践又需要一定的时间, 笔者建议开设法律公选课的教师应该将课程视为一项系统工作, 比如针对建工专业开设时, 专门开展建筑施工现场可能引发的司法纠纷模拟等。对于已经由传统理工院校向综合性大学逐步转型并具备法学或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的学校, 其专为法科生而建设的如案例库、模拟法庭教室、法律社团等均可为法律类公选课服务, 以促进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永红, 俞锋, 陈一琳.论法律实践教学[M].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9年第一版
[2]俞锋.从法科生到法律人[M].作家出版社, 2011年第一版
[3]刘庭江.大学生法律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科教探索, 2008 (3)
【理工院校】推荐阅读:
理工科高职院校10-19
理工类高等院校05-13
高等理工科院校12-18
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11-07
北京理工大学插班生、北京理工大学跟读班、北京理工大学插班生怎么样?北京理工大学插班生好吗?06-06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专业】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招生网站-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分数线06-27
华东理工10-21
理工05-15
长春理工08-14
广东理工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