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工类(通用7篇)
非理工类 篇1
摘要:在以往对台湾职业教育的研究中, 我们往往只看到台湾职业教育务实致用的一面。笔者收集了台湾排名前50名的理工类大学的课程表与教学大纲, 对其人文类课程的设置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发现其人文类课程数量大、分类细致、课程安排人性化、注重地方文化教育, 为理工类院校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了强大的人文动力, 值得我们学习与效仿。
关键词:台湾,人文类课程,特点
台湾以产业大学即科技大学为主, 其普通大学与科技大学均可招收高中及高职学生。在以往对台湾职业教育的研究中, 我们往往只强调其“立交桥”式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证照制度、多元化的文凭体系, 简言之, 我们只看到台湾职业大学教育务实致用的一面。笔者收集了台湾科技大学、朝阳科技大学、昆山科技大学、嘉南药理科技大学等在台湾排名前50名的理工类大学的课程表, 通过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 台湾的理工类高校, 除了重视职业技能的实践, 始终没有忽视过人文精神的培养。经调查分析, 台湾理工类院校的人文类课程设置具有以下特点。
一、重视人文类课程基础性作用
台湾的理工类职业大学均设有通识教育中心或通识学院。通识教育中心在大多数学校是一个独立的教学系部;在设有人文类专业的学校, 则隶属于人文类系部。它的职责是承担全校各系的人文类课程的教学任务。在台湾所有的理工类职业大学所开设的课程中, 人文类课程属于必须要上的先修课程, 所谓“先修课程”, 是指学生学习专业课之前要修习的课程。台湾理工院校为学生提供的人文类课程均在20种以上, 涵盖文史哲三大领域。人文类课程被视为最重要的基础性课程。这一点我们在台湾国立嘉义大学2002年制定的《全面提升嘉义大学通识教育效能计划书》中可见一斑。《计划书》指出:“大学基础教育是大学教育中重要一环。一个大学生若没有扎实的基础, 将深深影响其尔后的发展。大学基础教育之内涵, 从学科领域言之, 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二大部分。”此《计划书》又分为两部子计划, 分别为《全面提升学生英语基本能力》和《全面提升学生国文基本能力》。台湾的理工类职业大学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学年均设有人文类课程, 可见人文类课程的基础性地位之稳固。
二、人文类课程分类细致, 课程丰富、实用性强
以台湾朝阳科技大学为例, 该校的通识教育中心为全校各个院系提供30种以上的人文类课程, 统称为“人文课群”。“人文课群”包含的课程涉及文史哲各个领域, 其中文学、史学、哲学每个领域又包含若干种不同的课程。文学类课程包括《文学与电影》《文学与生活》《文学与人生》《旅游文学》《文学、文化与创意思考》《中国经籍与说话艺术》等;哲学、政治类课程包括《人生哲学》《心灵经典导读》《圣经与人生》《人生哲学与服务学习》《思考方法与心智成长》《两岸关系与大陆政策》等。台湾科技大学工程学院化学系2010年的文学选修课程多达50种以上, 包括《当代文学》《网络文学》《流行文学》《自然休闲与文学》《电影文学》《艺文创意》《古今诗选》《两岸当代小说选讲》《饮食文学》《庄子寓言选讲》《古文名作选讲》《散文与情感》等, 内容之丰富, 涵盖面之广泛, 可以媲美某些高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不难看出, 台湾理工高校人文类课程的内容并不局限于基本人文知识的普及, 更强调人文思维的养成, 以及人文知识在生活与思考中的应用, 这对学生的工作、生活, 乃至整个人生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人文类课程设置层次鲜明, 有针对性
台湾高校习惯于在大一开设基础性人文类课程, 在大二则有针对性地开设内容更深一层的人文类进阶课程, 并针对各专业特点开设相关的人文类必修课和选修课。例如, 朝阳科技大学101学年第一学期开设的哲学基础课包括《人生哲学》《人文思想与生命成长》等, 第二学期包括《哲学与现代世界》《自我探索与成长》《现代生死学》等进阶课程;营建工程系、应用化学系、环境工程系从第一学期均要学习《中文鉴赏与应用》, 第二学期则选修《就学就业文书写作》《论文与公文写作》《简报技巧与实务》等应用性课程。嘉南药理科技大学化妆品应用与管理系第一学期必须修习的通识类课程包括《中国文学欣赏》《中国哲学导论》《应用文写作》等基础课程等, 第二学期包括《台湾历史与文化》《环境永续与生活》《发展通识:艺术》《发展通识:人文》等进阶课程。将排名前50名的台湾理工高校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的教学大纲一览表进行对比, 我们不难看出, 第二学期保留了第一学期的大部分人文类课程, 而那些新增的人文类课程要么比第一学期更具理论深度, 要么更具实用性、应用性。这种人性化的课程安排在台湾排名前50位的理工类职业大学十分常见。这样的课程安排既符合人文知识本身的认知与习得规律, 又能迎合理工专业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特别需要。
四、重视地方人文教育
每个地区的地方人文知识都是非常宝贵而易于掌握和利用的资源, 台湾的理工类职业大学人文课程十分重视地方人文知识的传授和应用教育。除了《中国文化与生活》《民俗与文化》等等通识类课程, 台湾90%以上的学校都开设《东亚文明与智慧》《台湾历史与文化》等, 最独特的当属《雾峰学》。雾峰区是台湾台中市最南端的市辖区, 也是朝阳科技大学和亚洲大学所在地, 为台湾民主化的发源地之一, 拥万佛寺、九九峰、台湾菇类文化馆等诸多旅游文化资源。雾峰学涉及台湾历史、地理、文学等诸多领域, 为深耕台湾本土文化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结合文化产业开发类课程, 必将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充沛的活力。
台湾与大陆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 而其人均GDP水平早在2008年就已是大陆人均GDP的5倍以上 (2008年台湾的人均GDP为17116美元, 大陆人均GDP为3260美元) 。“教育被普遍看作台湾经济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经济转型期, 教育扮演的角色尤为突出。” (《转型期台湾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与实践》许明, 黄鸿鸿) 台湾大学生在职场上所表现出的文化素养无疑得益于其求学期间所受的人文教育。笔者经过统计发现, 在台湾排名越靠前的理工院校, 其所开设的人文类课程数量越多, 可见台湾的理工类高校对人文教育的作用有着十分成熟的认识。
参考文献
[1]许明, 黄鸿鸿.转型期台湾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与实践.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 (4) .
[2]刘春生, 谢勇旗.台湾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启示.职业技术教育, 2003 (28) .
[3]郑芳.台湾现代教育的若干特色.教育评论, 2012 (5) .
非理工类 篇2
1.以下哪一项属于二次能源? A.煤; B.电能; C.原子能; D.风能。
2.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清洁能源? A.风能、; B.太阳能; C.核能; D.水能。
3.抽水蓄能电站是利用()与()之间的转换来进行调峰的。A.水的势能,电能; B.水的势能,机械能; C.水的动能,机械能; D.水的动能,电能。
4.将燃料的化学能转换为蒸汽热能的设备是()A.锅炉 B.凝汽器 C.汽轮机 D.发电机
5.将热能转换为机械能的动力设备是()A.锅炉 B.凝汽器 C.汽轮机 D.发电机
6.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的设备是()A.锅炉 B.凝汽器 C.汽轮机 D.发电机
7.凝汽器中的凝结水由()A.循环水泵送入循环水系统 B.凝结水泵送入循环水系统
C.凝结水泵送入回热加热系统 D.循环水泵送入回热加热系统
8.将除氧后的水升压经高加打入锅炉的设备是()A.给水泵 B.凝结水泵 C.循环水泵 D.省煤器
9.我国自行研制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是(): A.重水堆 B.压水堆 C.石墨堆 D.熔盐堆
10.核电是一种干净、安全、运行经济、负荷因子高和调控能力强的()A.可持续发展的能源 B.聚变能 C.太阳能 D.无机能
11.核电站的潜在危险是()A.战争
B.核燃料短缺 C.放射性核素外溢 D.裂变反应
12.核电厂常规岛设备不同于火电站设备主要是因为使用()A.过热蒸汽 B.饱和蒸汽
C.不锈钢 D.核反应
13.蒸汽发生器中一、二次侧介质的隔离屏障之一是:()A.传热管 B.筒体组件 C.下封头 D.上封头
14.重水反应堆利用的核燃料:()A、浓缩U235 B、天然铀 C、中子源 D、都可用
15.以下哪一项不是太阳能热发电系统采用的发电形式? A.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 B.碟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 C.盘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 D.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
16.风力发电机组是实现由()到()转换的关键设备。A.风能,机械能; B.风能,电能; C.机械能,电能; D.动能,电能。
17.以下哪种不是按追光方式来安装光伏组件支架型式的?
A.移动式;
B.固定式;
C.单轴跟踪式;
D.双轴跟踪式。
判断题
1.电能的质量指标主要是电网的频率和电压。(√)
2.当前,石油、煤炭、天然气、风能、原子能等五种能源被广泛使用,被称为常规能源,世界能源消费的绝大部分由这五大能源来供应。(×)
1.锅炉设备的主要作用利用燃料燃烧将给水加热成具有一定温度和压力的过热蒸汽。(√)2.汽轮机是以蒸汽为工质,将蒸汽热能转换成转轴旋转机械能的原动机。(√)3.汽轮机转动部分(转子)由动叶、叶轮、主轴、联轴器等组成。(√)4.锅炉水冷壁的主要任务是加热蒸汽。(×)
5.凝汽器的作用是将汽轮机的排汽凝结为水,建立并维持高度真空。(√)3.保证核电安全有两道屏障反应堆压力壳和安全壳。(×)
4.核能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源,通过几十年经验总结证明,核能是安全、经济、干净的能源。(√)
5.堆芯中插入或提升控制捧的目的是控制负荷。(×)6.核岛是发生核裂变并将核能变为热能的场所。(√)7.核电站的常规岛就是常规的火电站。(×)
8.核电厂是以“反应堆一回路系统”代替火电厂的锅炉装置产生蒸汽去驱动汽轮发电机发电。(√)
9.铀-235链式裂变反应是核能发电的基础。(√)
10.压水堆中稳压器内的水-汽平衡温度的保持是借助于加热和喷淋。(√)
多选题
1.电能生产必须随时与电用户所消耗的电功率保持平衡,以保证用户对电量的需求。电能生产过程需要达到()要求。A.安全可靠; B.力求经济; C.保证电能质量;
D.控制污染,保护环境。
2.火力发电厂生产过程的三大主要设备有(BCD)。A.主变压器 B.发电机 C.汽轮机 D.锅炉
3.锅炉本体是由(BD)两大部分组成。A.再热器 B.炉 C.过热器 D.锅
4.汽轮机静止部分主要包括:(ABD)A.汽缸 B.隔板 C.叶轮 D.喷嘴
5.核电厂的每套机组都由()等组成。A.反应堆和蒸汽发生器 B.锅炉 C.汽轮机
D.发电机及有关设备管路
6.100万千瓦核电站相比100万千瓦燃煤发电厂,对环境污染少得多,其向空气中排放()。
A.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年)为零 B.氮氧化物排放量(万吨/年)为零 C.二氧化碳排放量(万吨/年)为零 D.水和蒸汽排放量(万吨/年)为零 7.核能发电有()特点。A.核能具有很高的能量密度 B.核电是清洁的能源 C.核电在经济性具有竞争力 D.核电的安全性具有保障 8.核反应堆堆型有()
A.压水堆 B.沸水堆 C.重水堆 D.石墨堆 9.光伏发电具备以下哪些特点? A.周期性; B.间歇性; C.波动性; D.连续性。
非理工类 篇3
一、需求分析
Hutchinson和Waters认为需求可分为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前者强调语言的运用 (language use) , 后者强调语言的学习 (language learning) [3]。笔者的调查主要针对目标需求进行的, 因为这与双语教学的性质是相符合的。其实长久以来自双语教学这个概念出现, 由于教学目的不同, 双语教学的性质存在争议。结合受访学校的具体课程体系, 笔者倾向于认同:专业知识的学习是第一位的, 通过双语教学提高外语水平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次要目的[4]。基于此目的, 双语教学的性质正如西古安和麦基 (Siguanand Mackey) 指出的, “使用‘双语教育’这个术语是指一个把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体系。”
Hutchinson和Waters将目标需求细分为学习者的必需 (necessities) 、期望 (wants) 和不足 (lacks) 。必需指的是学习者为了在目标情境有效使用语言而必须学习的知识和语言技能;期望是指学习者认为他们想学习的内容;不足指学习者已经掌握的和需要掌握的之间的差距。
二、调查设计
参照以上Hutchinson和Waters需求分析理论框架, 笔者自行设计了问卷。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教育部一所重点理工类院校, 问卷随机发放给了该校2011级大三电子和软件两个不同专业4个教学班的200名学生。这些学生都刚刚完成各自专业的双语课程。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对双语课程的认识和感受; (2) 学生希望通过双语课程的学习能学习到怎样的技能或知识; (3) 学生对自己通过一年双语课程学习的评估。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根据其四、六级成绩, 有目的地抽取了20名学生进行访谈。
三、调查结果
受访对象共200人, 回收问卷192份, 有效问卷183份, 有效率为91.5%。受访学生92%都已经通过4级考试, 30%通过了六级考试。
1. 学生对双语课程的认识和感受
66%的学生在开始双语课程之前仅仅只是听说过;20%的学生对双语课程表示一无所知;14%的学生则表示非常了解, 其中80%认为双语课程就是用英语教授的专业课, 其他学生则认为是大学英语课程的后续。
在经过一年的课程学习后, 有48%的学生认为双语课程是一门以英语作为授课工具的专业课, 这与前面提出的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一致的。相反有15%的学生认为双语课程是以专业知识为依托的英语课, 他们主要兴趣在于能通过双语课程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另有高达37%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既没有提高英语水平, 专业知识也学得不透彻, 因此认为双语课是一个负担, 从而学习中难免有消极抵触情绪。笔者认为基于前面所述双语教学的目的和性质, 双语教学应该是为英语提供了一个实际的运用平台, 为未来实际工作中英汉交流提供一项实践活动。双语教学的认识欠缺或错误认识对学生在双语课程学习中的学习期望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 首先应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双语教学认知。
2. 学生对双语课程的期望
学生对双语课程的期望分两个大方面:专业知识的期望和语言技能的期望。81%的学生希望通过双语教学能掌握课程对应的相关专业知识。学生们也基本认同为了以后工作学习的必需即双语教学中应该掌握的基本语言技能。但在问卷中笔者发现, 学生的学习必需和期望是有一定差距的。95%的学生希望通过双语课程学习, 能借助字典读懂专业相关的英语论文文章。72%的学生希望能听懂专业相关英语讲座, 30%的学生希望能进行英语主题汇报, 19%的学生希望能进行专业英语讨论交流, 38%的学生希望能用英语撰写文摘, 14%的学生希望能完成专业相关英语翻译, 仅有8%的学生希望能用英语撰写专业报告、论文、借助字典完成翻译。从以上的数据可以得出, 学生对于英语技能的期望主要还是集中在语言的输入部分, 即读和听, 因为学生对未来工作的定位主要是技术类的, 只需学习国外专业学科知识, 或有可能在国际会议上展示研究成果, 其他英语交流机会并不多。对于写、译输出技能, 尽管学生认同其重要性, 但由于自身的英语知识欠缺不足和对未来语言使用环境的考虑, 学生往往忽略或回避这几项技能的学习。相比较, 希望能撰写英文摘要的学生较多, 主要还是因为写论文的需要比较强烈。由此可见, 要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需求, 需要对学生学习双语课程的动机进一步研究。此外, 由于期望和必需之间的较大偏差, 学生必定会受到影响, 学习者的不足即已掌握的与必须掌握的差距相对会拉大。这需要综合各方因素如动机、社会需求对学习的必须进行不断的修订, 而教师在教授课程的同时, 也要对学生加以引导, 从而更好满足学生、社会多方面的需求, 更好地发挥双语教学的作用。
3. 学生对双语学习自评
通过一年的双语课程学习, 64%的学生认为能够借助字典读懂专业相关的文章, 12%的学生表示基本能听懂专业相关的讲座, 仅5%的学生认为能用英语进行专业主题的陈述, 但仅限于提纲式概括性陈述, 10%的学生表示能用英语撰写专业论文的摘要。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 54%的学生认为双语课程中专业知识学得一知半解, 这与双语教学的目的不符。调查可知学生的自评和应掌握的必需之间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原因如下: (1) 受传统基础英语的影响, 语言学习技能出现偏差, 重阅读、轻听说; (2) 现有的双语教学现状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在全国范围内, 英汉夹杂的双语教学比较普遍[5], 教师授课英语比例较低, 对学生听力技能的要求不高, 学生也缺乏提高该技能的动力和环境。课堂上以讲授为主, 少有英语讨论专业知识机会, 所学的知识也少了一种内化的方式, 培养学生用外语思维建立学科性的知识体系也较难, 因而导致专业知识掌握欠缺[6]; (3) 学生自己对双语课程的认识和对双语课程的学习期望, 使得学生忽略了学习一些必须技能; (4) 双语课程和基础英语课程没有很好的衔接。例如, 学生基础英语学习的写作练习多限于四、六级考试作文, 少有摘要写作练习;再如, 尽管大部分学生认为双语课程后能借助字典读懂专业相关文章, 访谈过程中仍提出阅读中存在很多困难, 主要涉及科技文中长难句子的理解, 对句子结构无法分解导致的逻辑不畅通, 特殊的表达形式等。
四、结论
这次调查我们发现虽然双语教学了各方重视, 但学生对双语教学认识欠缺, 甚至有误区, 混淆了双语教学与基础英语课。因此, 要落实双语教学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双语教学, 消除学生对双语课程的困惑, 专业课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未来学习工作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 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分析, 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了学生对双语课程的具体需要, 帮助我们及时调整制定出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和授课方案。针对欠缺技能, 可以设计更丰富课程训练, 多为学生创造机会去使用和实践语言能力。
此外,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双语课程, 笔者认为双语教学与基础英语教学的衔接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双语课在该校大三开设, 且学生已完成2年的基础英语学习, 但学生觉得基础英语学习的知识不能满足其双语课程的要求。因此, 笔者认为在基础英语学习和双语教学之间加入科技英语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能让学生更好地为双语教学做好准备, 双语教学的作用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当然这还涉及师资、教学安排、课程设计等诸多因素, 有待进一步地研究和证实。
摘要:本文以理工科学生为调查对象, 目的是了解其对双语教学的反应, 以更好发挥双语教学的作用。调查以Hutchins on和Waters所提出的需求分析为基础, 主要对需求的细分即必需、期望与不足进行分析, 以问卷和访谈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识不足, 学习的必需和期望有较大差异从而导致学习的不足差距较大。
关键词:双语教学,认识,学习必需,学习期望,学习不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质量的若干意见[Z], 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Z], 2005.
[3]T.Hutchinson, A.Water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UP, 1987.
[4]陈志国, 蒋玲.理工科大学双语教学的探讨[J].现代大学教育, 2005 (02) .
[5]俞理明, 袁笃平.双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育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03) .
新疆理工类大学排名 篇4
延伸阅读:
填报高考志愿指南
填报平行志愿有四点注意平行志愿也有一定风险,考生档案一旦投不出去或被高校退档,后面会面临参加征集志愿的高校数量不多,选择范围比较窄的情况,所以考生在填报平行志愿时,一定要有风险意识。最好要做到以下4点:
1.尽量填满所有高校志愿和专业志愿,争取最大的录取机会。在选择高校及专业志愿时,一定要慎重,减少随意性,尽量做到自己选择的高校和专业就是自己喜欢就读或能够接受的高校及专业。
2.合理搭配高校志愿。建议考生准确定位、合理分配,前面的志愿可以考虑“冲一冲”,中间的要考虑“稳一稳”,最后的志愿要考虑“保一保”。尽量保证所填报的高校之间有一定的梯度,增大投档成功的概率。还要注意高校排列的排序,将最喜欢的高校排在前面。
3.考生如果身体条件、性别、外语口试、单科成绩等不符合高校招生专业的要求,一定不要填报。如果考生投档到此类高校后因不符合专业招生要求被退档,将失去本批次录取的机会,后面征集志愿可供选择的高校数量就比较少了。
理工类院校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浅析 篇5
1 理工类院校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特点
“听力”是一个接受、理解声音信息的过程, 是听者对说者所传来的编码信息进行解码的过程。研究发现, 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好坏与其精读课成绩的高低成正比关系。听力水平低下是中国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尽管如此, 理工类院校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得天独厚, 只要对策得当, 仍可以体现自己的办学优势, 根据生源特点, 增强办学特色, 探索出符合理工类院校特点的英语听力教学模式。
理工类院校学科门类齐全, 各学科覆盖面广, 利于英语听力教学时教师讲授有关自然科学类、科技类、经贸类等多领域的术语及背景。理工科院校学生的理工知识背景宽阔, 复合型知识结构利于其多角度理解语言和文化现象。理工科学生在学习专业过程中, 对自然科学的追求有着跨文化, 跨语言的背景需求, 使学生突破英语障碍产生了原动力。理工科院校以市场为导向而灵活调整的专业结构, 使办学方向更加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 也为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提供了动力。学生在学习英语时, 能够主动结合自己所学专业, 通过查找相关英文专业刊物和学术文献等, 提高英语的理解能力, 体会到英语学习的实际应用价值, 为毕业后英语的再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 理工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明显的优势。
受学术氛围的影响和熏陶, 理工科院校的师生一般逻辑思维能力较强, 治学严谨, 一丝不苟, 也是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一大优势。一般来说, 我国理工科院校英语教学的历史相对较短, 英语教师队伍也趋于年轻化, 这样的教师队伍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 悟性高, 有创新意识, 有利于投身于教学改革和提升专业竞争力。
2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现状
听力理解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方面比较头痛的一个问题。一方面, 客观条件和理工类院校的英语教学机制无法完全支撑高效的听力教学。探其原因, 大学英语教学起步较晚, 教研水平参差不齐, 师资方面缺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教师, 不能广泛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 造成学生信息获取能力不高。教学方式落后, 绝大多数听力教学以课堂为中心, 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大量进行重复性的教学, 造成教学资源的巨大浪费。由于理工科院校在人文学科的建设方面发展不平衡,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理工院校英语文化和人文素质的提升。大部分理工科院校的科研硬件如计算机和语言实验室配置很好, 但涉及语言学、文学、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建设则相对薄弱, 教材信息陈旧, 缺乏时代感、新鲜感。部分理工科院校的决策层对英语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甚至偏见, 思想上不够重视, 政策、资金、师资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 不利于学科的平稳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另一方面,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听力理解题目在大学英语测试中所占的比例已达到35%。这就要求院校、教师和学生三位一体, 及时调整英语听力教学策略, 提高教学效率。但是, 学生的听力课时仍然极其有限, 部分学生对听力理解表现出听力焦虑, 有畏难情绪, 很多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还是听不懂, 说不出来。无疑, 教师面临着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进行有效的听力教学的严峻挑战。传统的听力教学模式中, 教师只是将大量的视听材料“灌”给学生, 学生因受语音、语法、背景知识等语言因素和动机意志等心理因素的影响, 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从学生的母语文化看, 中国学生一般比较文雅内向, 理工类学生表现尤其突出。他们比较喜欢逻辑思考, 但不善表达, 在英语听说课堂里不爱发言, 运用语言的机会少, 听力能力当然不能得到提高;从生源地看, 很多学生来自内地中小城市甚至偏远乡村, 那里的英语教学水平相当落后, 基础很差;语音方面, 很多学生受方言的影响语音辨别不清, 就会造成听力困难, 甚至引起语意上的歧义;文化背景知识方面, 学生听到的听力材料包罗万象, 而很多理工类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较熟悉, 对社会人文科学了解甚少, 对西方社会的风俗礼仪相当陌生, 因而很难真正理解原材料内容;心理因素方面, 很多理工科学生学习英语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没有长远的学习规划, 没有意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因而这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成绩提高很慢。
3 听力教学的对策及建议
要改变这一状况, 要求理工类院校决策者必须转变英语听力教学观念, 利用理工科院校科研方面先进完备的硬件, 如计算机、语音室等, 加强语言学, 文学和文化方面的资料建设, 发挥其技术资源优势, 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 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替代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各学校可以设计出适合本校情况的局域网及校园网的多媒体听说教学模式, 也可直接在互联网上进行听说教学和训练。
理工类院校英语教师应及时转变角色, 开创及倡导新型英语听力教学模式, 新的教学模式应体现英语学习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 确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 教师应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教学中采取以下策略, 正确引导学生。
3.1 课堂教学中多鼓励, 注重说话时的语气和措辞, 避免对学生施加过多测试压力。
把握好对学生出现错误的纠正尺度, 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等因素, 帮助学生调整心态, 树立自信心, 克服心理障碍。
3.2 强化语音教学, 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 丰富英语国家的
背景知识文化, 利用网络帮助学生收集下载VOA, BBC等国外电台涉及文化社会领域、知识面广、语速适中的英语新闻节目和纪录影片。多看英语原声电影, 播放影音格式文件, 感知和适应现代英语的各种题材、方言、场景, 让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西方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知识, 有助他们对听力材料中文化背景的理解。
3.3 精听和泛听的结合, 坚持分层教学, 互为一体的原则。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很大, 在听力练习中设置有针对性的纠偏教法, 使学生能够处在基本相同的水平线上。
结束语
理工类院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教学风格和生源特点,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和听力教材的限制, 利用有利的条件和资源, 克服不利因素, 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听力学习能力创造良好的环境。
摘要:理工科学生因其专业设置和学习习惯所致, 学习外语自有不同于人文社科类学生的优势和困难。教师需了解这些不同和差异, 因材施教, 扬长避短, 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听力学习能力创造良好的环境。本文对理工类院校听力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 对有效的教学及学习方法给予推介, 并对听力教学提出相应建议, 对促进理工科类院校的外语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理工类院校,听力教学,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理工类高职科研开展及方法研究 篇6
谢萍①深入研究了我国近十年来高职科研的动态以及存在的问题, 并对开展高职科研的必要性进行了重点讨论。
黄平②等提出四个对接, 即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来解决高职教师科研选题的方向。
唐锡海③对制约高职院校科研水平提高的原因及对策进行了研究;董陶陶④探索了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工作的具体实施途径;赵彬⑤在产学结合的基础上, 讨论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方法;吕一枚、⑥王晓华、⑦刘彦臻⑧等研究了高职院校科研水平的提升方法和科研选题的策略。
但就目前的研究来看, 针对理工类高职院校教师如何顺应国家的发展, 在现有的科研基础上进行科研的研究较少。基于此, 本文以理工类高职院校为主, 讨论并提出在高职院校进行理工类科学研究的方法。
1 教师队伍的建设与提升
前人有许多学者提出如何开展科研、如何选定课题等, 却很少有人关注教师队伍的建设。
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变和教师自我素质的提高, 开展科研也逐渐成为高职教师的工作重点。许多老教师, 在高职教师岗位上教育多年, 对教学和指导生产了如指掌, 但是一说到科研却无从下手, 这种情形在许多高职院校中显而易见。为解决这一难题, 一些高职院校领导开始从根本问题着手, 提出“提升高职教师队伍的自身素质是开展高职科研的重要前提条件”。
教师自身的学习阅历以及科研经验是决定该教师能否正常开展科研的重要因素。没有参与和学习过科学研究的教师开展科研又何从谈起。因此, 教师队伍的建设与提升是开展科研的重要前提条件。
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采用“外引内培”的方式进行。“外引”是引进高层次人才, 如博士、副教授等, 这种方式能够较快地提升教师队伍的水平从而提高科研的积极性。“外引”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在岗教师的个人学历, 本科学历教师鼓励进修硕士学历, 硕士学历教师鼓励进修博士学历。这样随着教师队伍科研素质的提高, 高职科研水平也逐渐提升。特别是理工类高职更是如此。
不同于其它学科, 理工类学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如果教师没有实际科学研究经验, 做出来的科研成果很有可能是纸上谈兵, 不能与实际相结合, 更谈不上指导生产。因此, 教师队伍的建设与提升是高职院校, 特别是理工类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和提高科研成果的重要前提条件。
2 科研工作开展
理工类高职院校历来是以教学为主, 教师之间的团队意识较差。而“一人撑不起天”, 科学研究也是如此。完成一项科学研究, 不仅要有较为完整的专业知识面, 还应有具备调查、试验、分析、推广等能力的人员加入来共同完成。因此, 科研团队的建立成为了进行科研、发展科研的首要环节。
学科的合理交叉是成立一个有效科研团队的重点。往往一个专业内部的科研课题不如跨学科研究课题引人注意, 交叉学科课题具有他人没有的创新性, 容易立项。
理工类高职院校由于平台低, 科研人员获得纵向课题的机会较小, 如: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因此, 高职院校科研人员应该纵向课题与横向课题协调发展, 横向课题包括建立企业研发中心、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产学研基地等。当基础较差时应与企业紧密联系, 寻找校企合作, 发展横向课题;当有了研究基础, 研究人员职称也有所提升后, 申报纵向课题。这样, 理工类高职院校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也就会逐渐得到进步。
3 科研阶段及方法
科研工作阶段共包括选题、开题、研究、分析、总结和发表六个阶段。在此, 仅主要介绍选题、开题和研究三个重要的阶段及内容。
3.1 选题
选题是科研工作的基础, 选择一个好的研究课题是科研成功的前提。我国现阶段正在着力发展知识型社会、创新型社会, 最终要实现产业转型, 在许多领域如:网络、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航天、海洋等均孕育着许多重大的研究课题和方向。对于高职类科研来说, 科研课题或是科研方向的选定必须是热点问题以及未成熟的课题, 比如:与人类的发展密切相关的课题, 与个人知识或兴趣相关课题, 或与学科发展相关的课题。未成熟的课题才会成为学者专家讨论的热点, 需要研究的内容才丰富, 才能够更容易做出科研成果。
在选题过程中, 可以通过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学术会议, 了解研究本专业的最新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情况等;也可以阅读综述性的论文, 通过研读本专业有名学者和专家的综述性论文来获取该专业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同样, 如果有机会可以同名师进行深入交流, 发现错误研究方向, 拟定正确的研究课题。
3.2 开题
当拟定研究题目以后, 就进入开题阶段。在此阶段, 研究人员必须具备基础的知识、明确的研究目标、可行的技术方案。基于理工类学科的学科特色性以及课题的研究方向, 有很多课题必须建立在试验的基础上进行, 高职院校试验设备的缺乏阻碍了理工科类专业进行科学研究前进的脚步。如何在现有的科研设备的基础上完成科研课题成为了高职院校理工类科研工作者的难题。就全国的科研现状来说, 可通过在其他高校或研究所寻找开放性课题, 利用开放性实验室搞科研的途径解决研究中的硬件问题。
3.3 研究
研究阶段是整个科研阶段的核心。根据研究的类型可以分为发现型研究、假设检验研究、数据挖掘型研究等等。必须首先确定研究的类型再进行具体的科学研究。一般课题的研究过程可以分为观察、调查、试验、推导、分析、讨论六个部分。科研课题的研究就如同解决问题, 当把发现的问题解决了, 那么拟定的科研课题也就随之完成。因此, 科学研究首先应当把观察到的问题进行实际调查, 检验问题的客观存在性以及研究的意义。接着, 理工类科研大部分要进行室内试验、野外测试、模拟试验等;通过实验或测试, 探索性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 选择有用数据建立相关研究模型, 推导和分析研究问题的关键所在, 并进行深入讨论, 分析产生该问题的具体原因, 如何解决该问题是整个研究过程的关键。
4 科研考核
建立合理的科研考核方式是促进科研开展和提高科研成果的重要前提。李建江⑨提出高职科研的考核应该“正本清源”, 不能凑板面、跨行发、迂回发, 要保质保量地完成科研课题, 并不断提高科研水平。
针对理工科的特殊性, 合理科研考核方式的建立更为重要。理工类学科注重与实际生产相结合, 不能纸上谈兵, 所有的科研都必须从实际出发, 科研成果必须能指导实际工程的开展, 理工类高职科研的实际应用特性就更为突出, 这一特殊性从而也提高了理工类学科科研的重要性和难度。
不能规定一年的论文数量, 这样会降低科研成果 (即论文) 的质量;不能用年终打分的形式来判定一位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或内容。做过研究的人都知道, 高质量地完成一个科研课题, 必须保证从选题、开题、研究、论文发表等各个方面都严格把关。如若在成果发表方面减低标准, 那么就不能保证科研成果的高质量。例如:有部分高职院校年终评优的条款中对科研的分数是这样分配的, “发表一篇IE加1分, 发表一篇核心论文加0.5分, 发表一篇论文加0.25分, 这样的分配是完全不合理的。”
理工类高职的科研考核方式应该更加灵活并且符合该高职院校的总体水平和发展趋势。总的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核。
4.1 重过程
科研不能忽视研究过程。不能急功近利, 只有保证了科研过程的高质量完成, 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才能够形成。年终对教师科研成果进行考核时, 不仅要对已经完成的科研成果进行汇报, 还要汇报正在进行的科学研究, 这样不仅可以和大家讨论该课题的可行性和意义, 也可以充分体现教师的科研过程, 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科研泡沫的出现。
对研究过程中的内容进行相应评价, 给予肯定, 加分制度中给予加分也是鼓励教师积极科研的重要前提。
4.2 重成果
评价一个科研成果的好坏无疑要从该科研的成果如何, 是否对实际工程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行。高职的科研成果的好坏首先应该看论文级别的高低。一篇省刊或是一篇北大核心期刊或是一篇IE检索论文, 其中所含价值是有很大差别的。因此, 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 应该鼓励教师发表高级别的论文, 如果是采用打分制度来加分的话, 那么一篇省刊或是一篇北大核心期刊或是一篇IE检索论文的分数应该是呈指数增长;其次, 是否能指导实际工程也非常重要。高职科研比本科院校更注重科研成果的实际操作意义, 不能脱离实际进行科研。
4.3 轻时间
对科研的考核不能规定时间。例如:不能规定一年1篇高质量论文或是一项高水平课题。真正做研究的教师都明白, 一篇好论文或一项高质量课题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进行准备, 从课题的准备阶段开始, 到课题的开展, 再到出课题研究成果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 如果把时间规定太短, 就会导致低等科研成果的产生。
5 结论
通过对理工类高职科研开展和方法进行分析讨论, 得出几点结论: (1) 教师队伍的建设与提升是理工类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和提高科研成果的重要前提条件。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采用“外引内培”的方式进行。 (2) 发现问题、拟定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常常是科学研究的五个重要阶段。只有完善这五个阶段的研究, 才能够正确开展科研工作。 (3) 科研考核应该注重过程的评价, 提出“重过程、重成果、轻时间”的考核方式, 要大幅度区分优质科研成果与一般成果, 从而提高教师科研积极性。 (4) 理工类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者, 必须积极组成科研团队, 发展“产学研”合作, 走向社会, 走向企业。在发展自我的基础上, 推动高职院校的逐步提升, 并最终向应用型本科发展。
注释
11 谢萍.高职科研近十年研究动态梳理[J].成人教育, 3013 (7) .
22 黄平, 合春燕.“四个对接引领高职教师科研选题的方法[J].职业教育研究, 2013.
33 唐锡海.制约高职院校科研水平提高的原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06 (9) .
44 董陶陶.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实施途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17) .
55 赵彬.基于产学结合的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研究探讨[J].科技信息, 2008 (30) .
66 吕一枚, 徐敏.以研致用提升高职教育科研工作水平[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5) .
77 王晓华.高职教育内涵建设中科研的构建与提升[J].中国高校科技, 2011 (7) .
88 刘彦臻.高职教育科研课题选题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 2012 (5) .
理工类大学著作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篇7
高校教师的教材、专著等著作建设成果是学校教学、科研、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高校内加强著作建设也是高校促进各学科快速发展, 提高学校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举措, 更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一所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鲜明的以工为主, 理工结合, 工、理、经、管、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大学, 随着学校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不断深入, 基础研究、科研成果转化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等方面的成果逐渐积累, 教师著书立说的热情也不断高涨。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师主编或编著的出版图书进行汇总分析, 2006-2010年间, 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师为第一主编, 共出版各类著作461部, 根据其用途和编著形式主要分为教材、个人作品集、译著、工具书和学术专著等五类。其中已用于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的教材类著作280部;在各学科专业著作中, 理、工科以外其他学科著作224部 (表1) 。
对各学科专业的著作进行分类统计后发现, 作为学校的传统主要学科工、理学科, 其著作的绝对数量远远高于其他学科门类, 特别是著作中可作为教材使用的占比高, 达76.44%;而经、管、文、艺术等学科的著作中, 可作为教材使用的占比较少 (表2) , 仅45.57%。
教材是提高教学水平,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 也是各高校长期以来的重点建设工作之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长期的教材建设工作中逐步形成了“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凸显特色、编选并重、择优支持”的教材建设原则, 大力推动特色教材、优秀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在教材建设上优先支持国家和省 (部) “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教材建设, 重点支持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的教材建设, 注重优秀教材培育, 推进教材的精品化建设。同时, 陆续完善出台了多项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 构建了由规划制定、开展立项建设、落实教材选用、实施评估与评价等环节构成的较完善的教材建设管理体系;出台了补贴教材建设工作量、定期评选表彰奖励优秀教材, 教材建设成果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定级、晋岗依据之一等系列激励措施, 目前, 已基本形成了定期规划、分批立项、过程检查、结题验收、成果奖励、深化培育的教材建设良性循环。因此, 学校工、理、经、管、文等各学科专业都有相当数量的教材类著作, 而作为学校发展历史较长的经典的工、理学科的著作与教学相关更多。
2 著作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著作的数量与质量是学科建设成效的重要衡量指标, 以著作建设为切入点, 加强各学科与专业的发展, 是提高所有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养, 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创办一流大学的必经之路。尽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著作建设有了一定的成绩, 彰显了学校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特色, 扩大和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 但是仍存在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教师投身著作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相对来说, 在有限资源条件限制下, 工学学科专业的建设通常着重于实验平台等的建设, 而著作建设在文科类学科专业建设中承担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但是, 目前各高校普遍采取对教职员工的续聘考核、绩效考核、职务晋升考核, 在各项考核的指标要求中, 对各专业教师均采用相同的考核指标, 同样注重易于考量的量化指标, 如教学时数、论文数量、期刊级别、课题数量、科研经费等硬指标, 这极大地限制了教师进行著作建设的积极性, 特别是在工科类院校中文科类教师的积极性, 著作的作用在教师的晋级评聘中的作用极为有限, 在某种程度上一部好著作还不如一篇好论文, 导致教师不愿意投入精力。同时, 在各学科或专业建设项目的投入中, 各主管部门对团队建设、科研项目的投入等都很大, 相形之下, 对著作建设的投入较少, 且其培育主要依靠教师个体行为, 引导教师将科研、教学成果凝练为著作的作用弱。
2.2 著作评优获奖的渠道尚需进一步拓宽
目前, 各高校对学术论文的评价有较为完善、并得到广泛认可的指标, 如论文所发表学术期刊的水平、论文正面他引频次等。但是对著作的评价, 尚仅通过其是否获得各级政府部门设立的奖项进行衡量, 获奖的渠道狭窄而且难度大。目前得到各高校采纳和公认的教材类著作的评优渠道仅有教育部组织评选国家级精品教材、各省、部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精品教材遴选等;其他著作的评优渠道仅有国家或省、部组织评选的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 其评奖数量极为有限且对作者和著作的社会影响有很高的要求, 普通教师撰写的著作难以获奖, 得到认可,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进行著作建设的积极性。
2.3 教师的著作权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著作的撰写出版常涉及更多的著作权问题, 著作权包含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和使用作品的新技术的不断产生, 也在得到不断的发展和补充, 这也对教师著作权意识有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要保护自身的著作权, 另一方面要注意不要造成对他人著作权的侵犯。在高校教师的教材、个人作品集、译著、工具书和学术专著等主要的五类著作中, 以教材类著作为例, 其编写必须紧密结合教学大纲, 同类教材的知识范围相似;教师编写教材的内容来源于前人著作长期的研究成果或是经过一段时间教学后固定下来的知识总结, 而名家名作的经典内容更会被多次反复引用, 并以不同形式出现, 导致分不清引用者与被引用者, 特别是数字化教材的出现, 更是带来了更多的著作权属的争议。因此, 著作撰写的版权风险较高, 避险难度比撰写科技论文要大, 对作者的版权意识有更高的要求, 也给教师的编著工作带来更大的挑战。
2.4 著作的出版需要更多的支持
自2004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继续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以来, 除个别出版社如人民出版社保留原来的公益型事业单位的体制外, 其他所有出版社都转型为经营型企业单位。面对剧烈的市场竞争, 出版社必须从社会的需要出发, 加强经营管理, 在讲究社会效益的同时, 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以满足出版社扩大再生产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需要。所以, 在对出版物的生产进行决策时, 必须预测成本水平, 预测每种产品发行销售量达到多少才能保本, 才能实现预定的利润指标等。因此, 对专业性较强、适用面较窄或正处于培育阶段的著作来说, 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编写人的积极性。
3 对加强著作建设的几点思考
3.1 提高教师投身著作建设的积极性
著作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建设工作, 各高校应从政策激励、经济奖励、精神鼓励等多方面适度增加对撰写出版著作的支持, 培养和维护教师的积极性。高校可对以本校教师为主编出版的著作进行奖励;对以本校教师为主编的教材类著作实行教学工作量补贴;可按年度定期安排专项资金实施著作的建设计划, 对高水平著作建设项目进行全额资助, 其他实行建设补贴;定期举行优秀著作的遴选, 根据各类著作立项级别、社会影响等, 进行奖励;对学科系列专著或系列教材的编写组织者进行重奖;把教材类著作列为教学成果的形式之一, 并将教学成果作为教学型或教学科研型教师职称评聘或考核的重要条件。同时, 努力拓宽渠道, 与有关行业学会、出版社、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建立广泛友好关系, 搜集并发布各类横向或纵向基金、立项和评优信息, 积极组织教师申报, 争取更多外部的建设资源。
3.2 借鉴成熟的教材建设方法引导著作建设
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 高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大都形成了较完善的教材建设与管理体系, 并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制定建设规划, 开展立项建设, 落实教材选用、实施评估与评价等, 保证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高效、协调、稳定与扎实推进。学校可在现有教材规划建设的基础上, 将教材、学术专著、译著和个人作品集等著作建设融为一体, 统筹规划, 完善著作建设项目立项常规化的管理模式, 适度引入“招标”的机制, 全面引入项目管理, 加强中期检查的力度, 实行项目淘汰与增加项目支持并举的措施, 稳步实现著作建设的规划目标。同时, 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 按个人作品集、学术专著和课程教材等进行分类建设, 引导教师在建设中根据不同类别的要求, 逐步强化版权意识, 促进各类著作建设健康发展。
3.3 寻找合适的切入点, 以点带面, 推动著作建设
教材、个人作品集、译著、工具书和学术专著等著作, 特别是教材和学术专著的建设需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 拓宽横向合作新思路, 在建设中应寻求能取得明显成效和具有示范作用的建设点作为突破点, 如可根据学校的学科专业布局跨专业、跨学院合作进行各类著作建设;可结合素质教育基地、实践教学基地的内涵建设, 进行凸现学校个性的素质教育丛书建设和实践教学系列教材建设;发挥专业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的作用, 与其他高校联合成立分学科的各类著作编写委员会, 进行专业系列教材建设或学科系列著作建设:设立“研究团队专著支持专项”, 安排专项资金, 为符合学校学科布局以及学科发展方向的著作建设提供支持等。
摘要:著作建设成果是彰显学校教学、科研、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也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作者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调查对象, 选取学校在2006-2010年间以本校教师为主编的出版物作为统计源, 将高校教师的著作根据其用途和编著内容主要分为教材、个人作品集、译著、工具书和学术专著等五类, 分析了教师著作分布现状, 剖析了理工科高校著作建设存在问题, 提出了在理工科类高校进行著作建设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著作,建设,高校
参考文献
[1]黄治国.大学教师量化考核制度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 :64-67.
[2]李顺德.改革开放三十年十大经典著作权案例分析 (上) [J].科技与出版, 2009 (3) .
[3]李顺德.改革开放三十年十大经典著作权案例分析 (中) [J].科技与出版, 2009 (4) .
[4]李顺德.改革开放三十年十大经典著作权案例分析 (下) [J].科技与出版, 2009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