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素质

2024-12-14

理工素质(通用12篇)

理工素质 篇1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 是培养我国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阵地。研究生培养质量不仅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质量, 更关乎到科教兴国、民族振兴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功。近几年来,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为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成绩的背后, 在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方面我们仍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陷与不足。

一、我国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由于过去单纯重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 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育, 我国研究生人文素质现状堪忧, 尤其是理工科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更是“营养不足”。

(一) 知识结构先天不足, 人文素养基础薄弱

大部分理工科研究生从高中文理分科开始, 就倾注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在理工科目的学习上, 以至于在今后长达7年的大学本科、研究生生涯中很少涉及人文科学的学习, 忽视了对人文科学兴趣的培养。他们人文知识贫乏, 对祖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及优秀道德传统一知半解, 缺乏在本民族文明熏陶下所应具备的文化艺术气质、情操和品格。

(二) “重专业, 轻人文”观念作祟, 人文素质教育无法有效推进

多数理工科院校教育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专业、轻人文, 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 只注重培养专业素质高、科研能力突出、创新能力强的学生, 对学科以外更为重要的社会、伦理、传统文化、道德美德教育等问题缺乏重视, 不关心或从未真正考核过研究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即便学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辩证法等为数较少的人文学科必修课程, 往往流于形式, 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面, 并没有将人文知识很好地内化为人文素质。

(三) 价值取向物质化, 社会适应能力不佳

部分理工科研究生步入社会以后, 由于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物质化的价值取向导致其社会适应能力不佳。他们只注重眼前既得物质利益而缺乏内心的人文关怀心态、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他们看重的不是能否发挥个人价值, 为社会做贡献, 而是待遇、工资等经济利益带来的物质回报;他们集体观念比较淡漠, 自我意识更强, 比如无法正确处理和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遇到所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差距较大, 无法及时适应角色转变、社会化过程加长等。

二、我国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质缺失成因分析

(一) 历史上落后教育理念的影响

近代以来, 随着西方科学技术不断东渐, 西方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教育理念渗透我国, 思想文化界掀起一种唯科学主义思潮, 我国高等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中心位序受到挤压, 大学教育表现为强烈的适应论或工具论;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百废待兴, 国家以实现工业化和发展科学技术为目标, 科学教育快速发展, 人文教育日渐式微;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各领域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 尤其是受市场经济的影响, 当今的高等教育存在着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倾向。多数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高等院校, 更是存在着“重理轻文, 重专业轻人文”的教育理念。

(二) 高等教育体制局限性及教师教育理念偏颇的影响

我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实行高度分化的专门教育, 过分强调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大大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塑造。目前很多高校以为, 只要开设了人文课程, 就等于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这种直线型、平面化的人文素养教育观念, 直接导致了教育内容的单一和空洞。从教师自身看, 教师们还缺乏自觉的人文意识和人文责任。不少理工科专业教师甚至部分研究生导师将人文素养教育看成是人文学科教师、研究生辅导员的责任和义务, 忽视了自己作为一名教师在研究生培养与教育过程中所承担的育人重任。

(三) 错误家庭教育理念的影响

浮躁功利的社会氛围对家庭教育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家庭的教育理念就是“混个高文凭, 找个好工作”。通过调研, 多数研究生在家庭教育的影响下, 为了毕业之后能够找个工资、待遇各方面较好的工作而选择本科之后继续读研。其学习动机和人生目标出现了偏差, 他们只钻研对自己就业有实用价值的专业, 对人文课程的学习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视而不见, 更缺乏主观能动性。

三、加强理工科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

对于理工科研究生来说, 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固然重要, 但只有将专业素质、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相融合, 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综合素质。这需要社会、学校、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

(一)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推进人文素质教育, 高等院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一定要更新教育观念, 改革人才培养体制, 树立全面发展观念, 摒弃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过时的、陈旧的、落后的观念, 勇于弱化和突破教育体制僵化的局限性, 转变唯专业教育理念, 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经费投入等方面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 引导学生积极转变观念, 自觉学习人文知识, 提高自身人文素质, 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二) 优化人文课程设置, 构建人文科学融合平台

工科高等院校应高度重视人文素养课程教育体系, 积极吸收国内外高等教育先进的课程理念, 建立适合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和培养体系。应当把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处于同等重要的核心地位。通过合理设置课程结构, 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科整合, 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中适当提高理工科专业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数量, 比如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鉴赏等其他必修课程, 激发广大研究生对人文课程以及自身人文素养的重视。在课程内容上, 高等教育者要勤于思考, 尤其是理工科专业教师, 一定要注意从专业中挖掘丰富的科学与人文教育内容, 进一步提高课程内容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

(三) 加强师德建设, 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是学生的楷模,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 教师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 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水平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应有计划阶段性地开展师德培训, 通过专题讲座、自学等方式使教师深入理解“学校人文教育的内涵”, 充分认识到自己不仅是学生专业知识的指导者, 还是学生精神引领和人格教化的引路人。除此之外, 高校教师还应不断优化自身知识结构, 除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之外, 更要拓宽知识面, 广泛涉猎其他相关学科特别是人文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知识, 增强对教育教学反省的能力, 进而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教育智慧, 通过身教言教使其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融为一体, 将专业科学领域的高科技和人类灿烂的文化成果以及民族优秀的传统通过知识传授、教育渗透、环境熏陶等途径, 内化为学生的学识、能力、气质、品行和人格。

(四) 加强人文素养自我教育, 塑造完善自己

前苏联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可以说, 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各种教育发挥作用的基础。培育良好的人文素养, 尽管家庭、学校、社会在教育环节中充当着较为重要的角色, 但是最主要的是取决于学生内在的自我教育、自我修炼、自我人格的完善。与文科研究生相比, 理工科研究生更应该充分认识加强人文素养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认识到人文精神的价值、力量以及现实意义。高校要充分要发挥学校自身的历史文化积淀, 努力营造浓郁的人文环境, 比如通过举办人文讲座, 各类富有特色的人文素养教育实践活动, 使同学们不断受到感染和启迪, 引导研究生自我认识、自我剖析, 从而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鼓励他们按照自己内在的需要去塑造发展自己, 建构健全的人格和精神世界, 成为既有科学素养又有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当前, 我国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堪忧, 尤其是理工科研究生, 作为未来国家发展与建设的科技领军人才, 更是备受关注。如何培养既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 又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良好的人文素养, 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突出的高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研究生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和关注的迫切课题之一。本文对我国理工科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成因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 并对进一步加强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1.

[2]龚鹏程.大学教育与人文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何齐宗.和谐人格及其建构的教育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 2004.

[4]吴国盛.科学与人文[A].中国学者心中的科学·人文 (科学人文关系卷) [C].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2.

[5]申成, 田超, 庞桥.浅谈如何培养和提高理科学生的人文素质[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15) .

理工素质 篇2

随着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当Internet全面介入日常生活后,人们已经感受到互联网的发展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与乐趣。信息化不仅仅在网上购物方面影响着日常生活,也在如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络管理、电子支付、现代物流、技术交流等诸多方面影响着生活。比如很多大型的集团公司都建有自己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而这种以网络为载体的办公模式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比如大家日常使用的城市交通卡、银行卡等,也是应用到了电子商务的电子支付功能;而我们正在参与的网络教育,则是它在技术交流方面的应用。

当然在以上诸多方面中,电子商务介入人们生活最深入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网络购物的兴起与发展。2003年阿里巴巴模仿ebay打造中国的商品交易网络平台-淘宝网,为商家到个人、个人到个人搭建一个网上交易平台,那时候淘宝知名度、网购的影响力还比较有限,2003年全年交易额仅2271万元。然而经过10年的发展,2013年淘宝、天猫总交易额已破1.5万亿,而2014年双11活动当天交易额即达571亿。短短10年交易额激增了六万多倍。不只是淘宝,京东、苏宁易购等也在逐渐发展。由此可见中国电商的迅猛发展。

现在,随着手持移动端的技术快速发展、成熟,移动商务也逐渐深入人心。2014年双11当天天猫总交易额571亿元,其中无线端交易额达243亿元,占总交易额的42.6%,体现了无线端的强劲发展势头。移动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子商务方式,利用了移动无线网络的优点,是对传统电子商务的有益的补充。尽管移动电子商务的开展还存在不成熟的地方,但是与传统的电子商务方式相比,移动电子商务具有诸多优势,发展和普及速度很快。移动电子商务因为拥有方便、不受时空限制、开放性、包容性、易于推广等因素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因此其潜在用户规模极大。在未来可以预见的时间内,移动电子商务必将成为电子商务的主流方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观《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研究》视频感想

科举制度,在中国自605年起实行至1905年终止,整整持续了1300年之久。在中国历史上曾经闪烁过璀璨的光芒,也因腐朽落后,受到了新文化人士的批判。然而,即便如此,在科举消亡了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仍能感受到科举所沉淀下来的力量。

正如有句哲学名言,存在的都是合理的。科举在中国存在了1300年之久,自然有其必然的道理。

就选官制度而言,科举是继两汉察举、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后的一个伟大而超前的创举。科举制度领先西方文官制度足有一千余年。科举的出现对中国的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不以推举为选官标准,而是以科举成绩为选官的依据。它的出现打破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打破了世家政治、门阀政治;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素质与行政效率;保证了统治阶级行政人员的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稳定;以成绩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体现了用人唯才、唯贤的思想,减少了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同时科举有利于重学风气的形成,使中国的优秀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

但是,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之后,为了迎合统治需要,科举制度也逐渐变的呆板、僵化,甚至腐朽,科举制度的弊端也日益凸显。由于科举规定用固定的格式作文,科举考试逐渐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科举考试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容易导致官场结党、腐败,不利于公开公平公正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度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文化心理,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了诸如范进等悲剧。

理工素质 篇3

一、理工类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成因

人文教育在现代大学教育尤其是在理工科大学教育中陷入困境,这是不争的事实。人文学科在大学课程中丧失了中心地位,主修人文学科的人数比率急剧下降,许多大学毕业生对历史、文学、艺术、哲学茫然无知。这一教育文化现象是世界性的,但在某种意义上说,发展中国家对大学人文教育的忽视,比之发达国家还要严重。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人文教育在理工类院校学生教育中的失落呢?

1.科技实用主义盛行,是理工类院校人文教育失落的直接原因

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科技进步在带给人们实实在在的好处与实惠的同时,也确立了其前所未有的社会地位和在人们心目中其无所不能的威信。与科技教育对人的文化世界所产生的直接而巨大的作用相比,人文教育对人的文化世界所产生的作用则不可能这样直接、这样巨大、这样明显,人们常常认为科技教育是“务实”的,“有用”的,是“硬”的,人文教育是“务虚”的,“无用”的,是“软”的。这使得科技教育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地位迅速提高,成为现代大学教育中最主要的内容,越来越多的求学者也以接受科技教育作为自己接受教育的重心,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

2.市场经济初期对人文教育的排斥,是理工类院校人文教育失落的重要原因

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但市场经济在其不成熟阶段也有其负面效应,往往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看重工具层面而忽视价值层面,看重片面的“经济人”而忽视全面发展的“文化人”。因此,市场经济对于现代大学教育产生了双重的影响,一方面它给现代大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大学中那些与市场经济联系密切的学科发展;另一方面又使大学教育单纯地服务于乃至服从于市场经济,按照市场的需要来决定大学的发展和学科的建设。这就导致一些与市场经济联系不密切的学科,不可避免地受到排挤。人文学科首当其冲。人文教育因与市场经济初期的矛盾,往往受到市场的排挤。这一现象在受着市场经济积极影响的科学教育的强烈而明显的反差下表现得尤为突出。

3.人文教育的知识化倾向,是理工类院校人文教育失落的客观原因

近年来,许多理工科大学加大了人文教育的力度,增设了人文学科的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受到科技教育的强烈影响,理工科大学的人文教育也出现了知识化的倾向,只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授和研究,而忽视了人格的培养和完善。人文教育不仅在于不停地进行理论教育,更在于不停地进行经验解释,使受教育者能够切身体会和认同,如果在教育过程中缺乏对学习者的引导和启发,受教育者没有深刻的人文体会和认同,只接受了教条式的理论教育,势必使受教育者难以领会人文精神的内涵,失去对人文教育的兴趣,使人文教育难以开展。

4.人文教育的自身特点也是其失落的一个主要原因

人文教育本质上是“普及教育”。在科学技术领域,少数精英可以替代我们发明创造,他们完全可以替代我们去想、去做我们永远无法理解的事情,我们只要会享受其结果,就可以体会高科技的无穷魅力。而人文精神是每代人、每个人所具备并外在体现的,不可能靠少数几位人文精英的辉煌成就而替代普通大众的人文精神,思想家可以引导我们思想,但代替不了我们每个人思想。因此,人文教育的开展首先要使人文教育成为“普及教育”,才有人文教育的发展进步。但人文知识的自身特点又为人文教育的普及增加了难度,人文教育不是一旦“完成”就可以自动处于完成状态而不改变的静态事物,人文教育也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显示不同的内涵,这为人文教育的及时普及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二、理工类院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理工类大学积极开展人文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合理的价值体系,其产生的积极因素与传统认识上重要的科学教育是不一样的。一位仅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的人,虽然它的知识创造和技术应用可能对他个人和社会发展有所推动,但无法保证它的每一项成功都对社会真实有益;而一位同时拥有科技精神和人文精神自觉意识的人,所作出的一切才是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贡献。

1.人文素质教育是一切文化教育的基础

所谓人文,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学问,人文教育就是人性化的教育。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相比,科技教育是求真,解决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问题,告诉我们“是什么?为什么?”,解决所有问题的思路是“是”或“非”的事实判断;人文教育是求善,解决精神世界的认识问题,告诉我们“应该是什么?应该怎样做?”,更多的是“对”或“错”的价值判断。人文教育是文化教育的基础。早年,哈佛大学提出要“回到基础”,加强五大领域,基本上都是人文教育领域内容,其中第一领域是文学艺术,第二领域是历史,第三领域是社会分析与道德判断,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对社会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将其所学应用于有利于人类进步的方面。

2.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教人塑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人所创造的文化世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物质世界,一是精神世界,使人的真正得到安顿在于精神世界。现实社会上存在的三大学科体系,即科学、人文学和宗教,都在不同程度上对人的精神世界发挥着作用,但在精神世界中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价值体系,则是科学体系所无力建立的,而只能由人文学科或宗教来建立,但后二者的发展和归宿完全不同,人文学科塑造的人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世界;而宗教所塑造的人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世界,这两种精神世界都能使人得以安身立命,但极端的宗教会引起反人类、反社会的行为,从而导致人的生存危机。因此,在塑造人的精神世界方面,人文教育比宗教具有更积极、更重要的作用。

3.知识经济对理工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知识经济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经济,是决策知识化的经济,要求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有机融合。高新技术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综合,其成败的关键在于掌握信息量的多少和对信息的有效处理。由于网络技术的逐步普及,使得每个人都能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本专业以及其他方面的最新的信息,人们掌握信息量的机会越来越趋向均等。因此,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关键不在于你所拥有的资料信息的多少,更重要的在于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分享信息的综合能力。如对各类信息进行选择、分析、判断的能力,运用信息从事创新工作的能力等,而要形成这种能力,则必然要求科学工作者要具备很强的人文素质。

4.人文教育的成败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

从现实来看,近代科学诞生于西方,我们所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都是从西方引进的,科学文化价值中立,理工科大学生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但人文文化却不能照搬西方,全盘西化,尽管我们要学习西方人文文化中积极的东西,但中华民族必须靠自己的人文文化来维系和支撑,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全球化运动对我国人文教育传统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冲击,如果我们的人文教育和文化也全盘西化,那么中国人将只是一个种族、生理、生物的概念,而不再是一个民族的概念。

三、理工类院校大力开展人文教育的思考和探究

1.改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体制是开展人文教育的前提

就理工科大学而言,开展大学人文教育,首先要改变办学观念,这就要求改变那种重科技教育、轻人文教育的观念,改变那种片面按照市场的需要塑造现代大学教育的理念,明确地把大学教育目标规定为人格的培养和自身的完善,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改变重科技教育,轻人文教育的状况,使受教育者不因“精于科学”而“荒于人学”,使受教育者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多地接受人文教育的熏陶,使学生接受充分而全面的培养,提高他的技术才能,更提高他人性的品质,把学生的体力、智力、情绪、伦理等各方面因素综合在一起,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2.营造人文环境,形成人文传统是开展人文教育的保证

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建立和传承有赖于人文环境建立和人文传统的形成,其原因就在于“泡菜理论”,同样的蔬菜在不同的泡菜水中浸泡,味道是不一样的。理工科大学要加强人文教育,就要营造较完善的校园人文环境,形成良好的人文传统,除加强校园“硬件”建设外,还需大力加强人文“软件”建设,努力营造一个人文教育的氛围,完善的人文环境和良好的人文传统对人文教育的导向和陶冶总是通过涓涓细流式的潜移默化去实现的,通过一代代大学教师和学生的努力,形成一个良好的人文传统,这种人文传统的特点,即“润物细无声”,即“薪尽而火传”。

3.完善教学体系,调整课程结构是开展人文教育的条件

在理工科大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落实,首先是通过教学来实现的。现在,世界各国教育界的有识之士都在呼吁理工科大学应当要求学生选修一定的人文学科课程,如美国人文学术研究基金会的《美国高等教育人文教学研讨报告》就针对大学人文教育的失落,建议重新修订大学课程,无论主修什么专业,都必须具备相当程度的历史、哲学、语言文学专业素养,这就要求理工科大学的教学体系更加完善,大力调整课程结构,加大人文课程的开设门类,尤其在理工科院校,应广泛开展有关人文学科内容的选修课,在较宽松的氛围中,使习惯理工科思维的学生接受人文学科的教育。

4.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是人文教育开展的关键

人文教育实质上是教人如何做人的教育,在理工科院校开展人文教育,关键在教师。教师是人文教育的实施者,教师的素质决定着人文教育成败的关键,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人文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人文的体认,使学生感受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乐趣,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同时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能够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人格魅力可以直接对学生产生无言的持久的影响。良好人文传统的形成也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它是通过一代代作为大学教师的人文学者的言传身教,使一代代学生于其间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5.课内课外互动,结合常识分析是人文教育开展的具体措施

人文教育在理工科大学的开展,首先要使人文教育内容进入主课堂,列入课程体系,使所有理工科学生都有机会选择自己想选择的课程学习;其次要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各类人文教育的讲座,进行经典艺术作品赏析,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逐步建立完整的第二课堂体系;再有要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常识体验和分析,宜于揭示日常生活的本来面目,通过有效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内在的精神需求,对于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促进学校人文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6.人文教育实质上是自我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对于人文教育更是如此。要真切把握住人文道理,就不能停留于一般意义的逻辑理解,而要特殊的心灵体认,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内在的心灵感受,就如同熟读经典著作的人,决定因素还在于学习者如何读书,学习者本身应是一个思想者,当他阅读经典时,不仅仅用眼看、用脑记,而且是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作者的灵魂,唯有如此,经典才能意义倍增。

高职理工科学生素质教育的实践 篇4

一、当前高职院校理工科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学习动力不足, 缺乏规划意识

从高职院校理工科学生的学习情况看, 存在着学习动力不足、奋斗目标模糊等问题。学习动力是推动学习不断前进, 持久地激励学习行为, 以达到预定目标的学习作用力。高职理工科学生存在自学能力较弱、学习习惯差、缺乏学习自信心。多数学生学习目标功利化, 对考证考级热情高涨, 但缺乏学习系统性;学生对专业认知不清, 专业思想摇摆不定, 缺乏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再加上近年来, 由于高考规则以及社会环境的诸多原因, 学生偏爱文科专业, 众多高职理工科专业实行文理兼招。“我是文科生, 我学不好理工科”的心理暗示让读理工科的文科生丧失学习信心, 从而一蹶不振。即便是理科学生攻读理工科专业, 又因课程较难, 学习中缺乏积极性, 产生抵触和厌学情绪, 影响学业的完成。学习动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高职院校理工科专业的办学。

2. 思维活力不足, 缺乏创新意识

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 高职学生普遍坚持答案的唯一性、教师的权威性, 被动接受知识, 学生的创新思维、质疑能力得不到训练, 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比较严重。目前, 高职院校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处于缺位状态。有的高职院校将技能训练等同于创新训练, 培养了大批没有创新意识的熟练工;有的高职院校开设了创新思维课程, 但因师资、创新载体的缺乏、考核体系不完善而成为纸上谈兵课程。

由于高职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思维活力不足, 在课堂上能对老师提出问题、质疑的学生寥寥无几, 创新能力极其有限。在“挑战杯”、“创新创意大赛”的舞台上, 能够让大家眼睛一亮的实践作品少之又少。

3. 社会情感冷漠, 缺乏感恩意识

以独生子女为主流的80、90后高职学生在社会情感方面显得有些冷漠。对学生来讲父母的养育之恩是天经地义。有些学生不顾家庭经济承受能力, 追求享乐、盲目攀比;有些学生常常因为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向父母发脾气, 甚至对父母拳打脚踢。老师的教诲之恩在学生眼里也是理所当然, 甚至有学生从服务的角度视自己为客户或上帝, 见到老师形同陌路, 对老师的教导充耳不闻, 对老师的严格要求恶意顶撞甚至大打出手。在面对社会给予的优越生存和发展条件时, 学生还常常处于抱怨状态。他们总是在缺乏理性比较与分析基础上主观地做出判断, 到处宣泄不满情绪。而当社会需要他的付出时, 又往往无动于衷, 缺乏对社会的感恩之情。

4. 道德修养失范, 缺乏责任意识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价值多元化, 部分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公交车内大学生拒不给老人让座、网络世界里谎言遍布、很多大学生助学贷款有借无还等等, 大学生在面对这些事情时的价值选择令人瞠目。高职学生越来越多地以自我为中心、只求享受而不愿承担责任。他们对自己要求很低, 对别人却要求很高;他们喜欢按照自己的理想模式对他人和社会提出种种要求, 却不会好好考虑自己的使命和任务;他们心中只有自己, 俨然将公德抛之脑后;他们面对社会现实, 用娇气与任性对待;他们眼中的父母仅是经济上的依靠, 却忘记情感的亲近与沟通。

5. 社会经验不足, 缺乏吃苦意识

高职学生基本是12年连续不断的寒窗苦读之后进入大学, 在社会大课堂中的经历有限, 社会认知不清, 社会经验匮乏。在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时, 因社会经验不足、处事幼稚、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而屡受阻挠。更有甚者, 由于急于求成而上当受骗、陷入传销组织、街头乞讨等事件。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等机构在北京10个区县的2590名“80后”青年、500家用人单位中进行的相关调查报告《“80后”青年的职场状况调查报告》显示:“80后”青年存在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就业后频繁跳槽、工作中眼高手低的现象。表现出较低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鱼型结构”的五个一素质教育工程的实践探索

针对目前高职理工科学生存在的问题,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学院提出了“鱼型结构”的五个一素质教育工程。鱼头指明了我院素质教育的职能与培养目标, 即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鱼刺则体现了我院素质教育的基本框架。每一根鱼刺都代表了一种素质教育的行动与预期培养效果, 整个素质教育由五个部分构成:规划教育、责任教育、创新教育、生存教育、感恩教育。每一种教育都对应一种行动, 每一种行动都翘动一个板块的教育。

1. 行动1:“励志成才一本书”———用书本激发学习动力, 学会规划

书籍始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 学生的望远镜, 它可以让大家看得更远、更清晰。帮助学生养成“博百家所长, 为我所用”的读书情怀将会使他们受益一生。我院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励志类经典书籍, 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确的理想信念;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提升自我, 完善自我, 激发学的兴趣, 从而对大学生活、未来职业有合理的规划。每年学院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开展读书文化节活动, 举办“读励志书, 划人生路”品书会及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利用彩屏进行“每周一书”推荐, 建立“学生干部加油站” (书屋) 。通过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和氛围营造帮助学生寻找到学习的动力, 成长的催化剂。要求每位学生仔细品味书中的哲理, 做好读书笔记, 并记录下自己最喜欢的励志书籍和最喜欢的一句话作为自己的人生格言, 激励自我, 为自己的目标不懈奋斗。

2. 行动2:“意义非凡一件事”———用小事提升道德修养, 学会担当

从《礼记·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观念到胡锦涛同志对青年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品德高尚、意志顽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殷切寄语, 都表达了对责任意识要求。责任贯穿于一个人的生命, 贯穿于一个民族的发展与繁荣, 贯穿于一个国家的兴旺崛起。责任的培养是从点滴开始的, 从对待生命的态度、对待他人的态度、对待社会的态度中开始的。因此, 我院提出“用小事提升道德修养”的主张, 提倡在大学期间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通过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承担起对家庭、朋友、社会的责任, 哪怕只是一封家书, 哪怕只是一次拾金不昧, 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各种活动要求学生在诚信还贷、诚信考试、为人真诚等方面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特别是在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下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

3. 行动3:“创新实践一作品”———用作品调动学习兴趣, 学会创造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与知识经济的到来, 经济社会发展方式逐步从资源与资本驱动向知识与创新驱动转变, 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等国家战略的实施都要以创新人才作为根本支撑和保障。近年来, 我院积极寻找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创新思维的活动平台, 2010年成立创新班, 启动了以大学生创新实践协会为运行部门面向全体学生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每年3-5月, 电子工程学院所有大二学生在各课导师的带领下进行创新实践活动, 以团队为单位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完成创新实践作品。从实施到现在, 共完成创新实践作品近300件, 学生利用第二课堂将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创新设计, 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和学习兴趣, 提高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不断适应电子信息类行业多变要求, 养成了善于创新创造的职业品质。同时, 学院又搭建了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江苏省IT杯电子设计大赛、无锡市职业技能大赛、专利申报等平台, 并收获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三等奖, 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一、二等奖等各类竞赛奖项近30项, 学生申请国家专利近20个。

4. 行动4:“学徒磨炼一个月”———用实践积累社会经验, 学会生存

社会是学生学习的又一课堂。高职学生参与社会历练能够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 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学院号召学生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机会, 深入社会, 在企业接受学徒磨炼, 了解企业基层工作的基本要求和企业文化, 培养基本的社会生存和适应能力。活动开展至今, 组织了“清华同方”职场体验团、“科尔华”职场体验团、“SMT教学工厂”体验团、“巧勤”职场体验团等以职场锻炼为内容的社会实践团队, 学生通过为期1-2个月的职场锻炼, 学会与同事相处, 学会与社会相融, 学会反思专业学习中的问题。同时, 每年学院都要开展“绝地生存”活动, 让学生在只有两元钱的状态下, 通过自己的劳动学会生存, 以活动的形式帮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积累一定的社会生存经验。

5. 行动5:“义工服务一兼职”———用义工挖掘社会情感, 学会感恩

义工与共青团所提出的青年志愿者行动是一致的。学院要求每一名学生都要成为志愿者, 每位学生需要担任一份兼职义工服务或定期参加志愿服务累计满10小时。学院积极搭建志愿者服务平台, 以“3·5”中国志愿者日和“12·5”国际志愿者日为契机, 通过与“靖海颐养院”、“滨湖区万达广场”、“滨湖区康复中心”等建立定点的志愿者服务基地, 让广大学生参与到敬老爱老、交通协勤、特殊需要儿童帮扶等志愿活动中去。通过多样的志愿者公益活动, 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使学生长存感恩之心, 常记感恩之情, 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完善人格,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服务于社会。

三、素质教育实施的典型案例

“鱼型结构”的五个一素质教育工程实施至今, 涌现出一批创新标兵、创业标兵、技能标兵和道德标兵。特别在“创新一作品”的实施过程中, 每个专任教师作为学业导师带领15个学生完成2-3个项目, 给学生创建了锻炼技能、发挥创新思维的舞台。通过两个月师生的共同努力, 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创意完成创新实践作品, 并为三年级制作毕业设计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通过“创新一作品”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激情的案例很多。如电气093班一同学, 大二期间参加创新实践活动脱颖而出, 在积极投入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后, 荣获江苏赛区一等奖, 完成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项目1项, 并成立无锡地区单片机QQ群, 成为无锡高校系统单片机领域的“风云人物”;电子102班一同学, 大一就参加了“创新一作品”活动, 获得了二等奖的成绩。之后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得“芯片级维修与信息服务”三等奖, 2011年他又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 获得江苏赛区一等奖。

如何开展素质教育一直是让高职院校头疼的问题。面对理工科学生的特点, 我院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平台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尝试。在实践中目标集中, 针对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树立明确的教育方向, 确立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五个关键靶位, 通过活动载体、文化氛围的全面建设, 取得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符建利.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调查及教育方法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12) .

[2]韩玉芬, 费斯威.高职学生学习动力问题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3) .

[3]曾艳.加强高职学生责任教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8) .

[4]王静文.大学生吃苦耐劳品质培养问题研究[J].科教导刊, 2011, (12) .

理工素质 篇5

来源: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作者:蔡春玲 李 琦 许 晔

一、引言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国家教委在清华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北京大学等50多所高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并向全国推广至今,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已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项较为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素质是一个人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内在素养和品质,它包括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文化、心理、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德育、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以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其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涉及到教育的根本问题,这就是引导大学生如何做人,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如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能否参与国际化竞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理工科大学,要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必须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理工科大学应,树立起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理念,通过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是理工科大学教育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法,整个问卷调查由客观类问题和主观类问题二个部分组成。调查涉及理工科专业的部分本科生,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87份,回收率为

95.7%,有效问卷283份,有效率达94.3%,符合调查统计要求。调查分析如下:

(一)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的根本。学校教育要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从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调查数据来看,绝大多数学生思想健康,积极向上。他们关心国家大事, 98.9%的学生为“2008年9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神舟七号发射成功并完成中国首次太空行走”感到骄傲和自豪;63.1%的学生对医疗、教育、近期发生的“婴幼儿奶粉加入三聚氰胺”等社会经济政治问题比较关注和关心。调查中反映出,学生们在人生价值观上趋于成熟和稳定,其中有66.3%的学生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做出贡献;在对“描述人们品质的词语”这一问题当中,学生们普遍认为“诚实守信”最为重要,占被调查人总数的75.9%;在对待诸如“仁义礼智信”等中国传统道德的态度上, 98.4%的学生认为应该批判地继承并发扬光大。但在调查中,也有少数学生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金钱、地位、名誉等个人的成就,占被调查人总数的11.8%;在关于“你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调查中, 42.8%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生存;有17.1%的学生把课余时间更多的放在娱乐方面。这些状况反映出部分学生求知欲和进取心还有待提高。

(二)学生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宽广的胸怀,坚强的意志,具备自我控制、自我调节、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承受困难、挫折的能力。从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数据来看,一方面,学生们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当面对挫折时, 67.9%的学生表示能够适时控制和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有信心克服困难和面对挫折;学生们的团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也较强,在对“你是否善于与同学或周围的人合作”这一问题的调查中,善于合作和基本善于合作占94.7%。另一方面,由于大学期间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成熟期和心理发展过渡期,往往表现出心理上的成熟滞后于生理上的成熟,这又使得大学生们存在一定的心理焦虑和压抑,主要集中表现在学业、就业、情感、经济四个方面的压力,感到有些压力的学生占到受调查学生的98.4%,使之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在调查中, 68.4%的学生认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教学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此外,学校开展的“心理咨询”服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都将有助于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增加耐挫折力,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具备良好心理品质。

(三)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评价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从问卷调查来看,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认识基本正确, 56.7%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理工科大学生的成长成材很重要、作用很大,只有2.7%的学生认为毫无作用。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能够体现时代性、具有实效性的课程依次顺序是:《形势与政策》占40.2%;《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占29.8%;《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占20.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占6.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占3.2%。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79.1%的学生喜欢老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学生能与老师互动,在课堂上相互交流;97.3%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应该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关于教学手段的使用, 85%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必要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形象化的教育来补充理论教学的不足和增强课堂吸引力。

(四)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从调查数据来看,随着大学生的就业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的逐渐增强,理工科大学生基本上能够客观的认识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对使自己能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调查中, 80.7%的学生认为理工科大学生应该文理兼修;94.1%的学生学习人文社科类课程的目的明确,是为了扩充知识、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问卷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表示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程基本上能够满足自身的需要,但应结合理工科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多增设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的选修课,如“哲学”、“法律”、“人际关系学”、“心理学”、“音乐艺术”等课程。问卷调查中也反映出,校园文化活动还有待加强。校园文化活动是加强大学生人文

社会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在谈到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体会或感受时,学生们普遍认为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能够“锻炼自己”、“丰富课余生活”、“认识很多人”、“有利于身心健康”等等。从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情况来看,经常参加的占25.1%;偶尔参加的占63.6%;没有参加过的占10.2%。因此,学校应创造良好的条件,以学生为本,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锻炼自己,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广泛地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来。

三、加强与改进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的思路与建议

(一)将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是时代和实践对理工科大学教育提出的新课题,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学校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只有把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贯彻到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中,加强组织管理,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建设,包括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与建设等,才能营造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环境氛围,从而使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担负着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发挥重要作用。改革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同时把课堂教学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大课堂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在激烈紧张而又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获取知识,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提高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更好地掌握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本领。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理工科大学开展围绕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浓郁的人文环境,对校园和谐发展,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加强校园环境、人文景观建设到举办人文社科讲座、演讲比赛、文体活动、读书活动、科技节以及各种社团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突出人文氛围,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充分发挥其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陶冶、人才成长极大的促进作用,促使理工科大学生追求自我完善,获得全面发展。

(四)加强社会实践环节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应该加强社会实践环节,使“两个课堂”,即课堂教学小课堂和社会实践大课堂相结合,把课内教育和课外有关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负责社会实践的部门应精心设计、精心组织和精心实施学生的社会实践,通过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专业实习等灵活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门,了解国情,了解社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本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如我们开展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学

生到校内外一定场所开展考察、参观、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等一系列实践性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教育中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的方法,既加深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中某些知识点的理解,又能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取新知识,提高思想,发展智力。

(五)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占主导地位,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更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他在一定程度上是否具有严谨治学、认真执教、乐于奉献的精神。因此,一方面,学校应尽可能多的为教师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进修、访学,参加教学培训等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造就一支做人、做事、做学问相一致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素质的教师不仅仅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而且还应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用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和人格魅力来影响、感染学生。

(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与道德都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它们相伴相生、相互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文化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不仅是让其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文化会对个人道德观念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多年传承而来的传统文化,更是蕴涵了丰富的道德哲理,对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观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儒家重义轻利、先义后利、存义去利的价值观,虽然很少谈利,抑制了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但提倡道义优先,重视道德理想的精神,是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精华一面,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许多优良道德传统,譬如: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讲求仁爱精神,重人伦关系的和谐;自强不息、威武不屈;谦让、诚信等等,这些伦理思想和道德传统,与世界上其他伟大民族所形成的道德传统一样,都是一份极其珍贵的人类精神财富,继承和发扬这份精神财富,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养料,对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民族正气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理工素质 篇6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但由于受市场经济负面影响,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也呈现出急功近利的状态,高职学生人文素质严重缺失的现象令人担忧。本文旨在分析高职理工类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对于目前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高职学院 理工 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8.5

高职院校兼顾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身份。高职院校除了要以就业为导向,完善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外,还应兼顾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谓"人文素质"就是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的总和。就其内涵而言,就是要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主要指人文科学)包括哲学、经济学、伦理学、史学、法学、文艺学、语言学和艺术学等通过知识传授、 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它对

形成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文化涵养、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审美修养、 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等都有重要作用。科学与人文是支撑人类进步与人的发展的"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要求既要重视自然知识的传授,也要重视社会、人文知识的传授。 然而,在众多高等职业院校中,特别以建筑类为代表的理工类高职院校中,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还不高,虽有较硬的专业技能,但综合能力不强,社会核心竞争力较为薄弱。高职理工类院校需义不容辞的担负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历史使命。

一、 高职理工类学生院校人文素质的不足

1、 人文知识储备严重不足

目前,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学生所了解的人文知识还十分薄弱。根據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夏剑萍教授的调查,近 46%的学生不能正确选择儒家经典"四书"具体篇目;有 53%的学生不知道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艺术名胜是秦始皇兵马俑;有 36%的学生不能正确选择 "迄今为止, 世界一共爆发过几次世界大战"; 有 66%的学生不了解国旗、 国微、 国歌的内涵;有43%的学生不知道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是美国、俄罗斯、中国、英国、法国。有 41%的学生"很少阅读人文书刊和从来不阅读人文书刊";有 44%的学生对于阅读哲学类人文书刊"兴趣一般,经常是三分钟热情,兴趣一过就晾在一边";有 19%的学生"感觉很神秘和不可理解,因此不会去阅读" ;有 12%的学生"觉得哲学没有用处,还不如去背英语单词"。同样,这种现象在笔者所在学校也比比皆是,许多学生不清楚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的省会,绝大部分学生不知道校训的含义,学生认为在校期间只需学习专业知识,甚至认为只需要学习实践知识,而不需要学习理论知识。

2、 心智发展不成熟,文明礼貌意识淡薄

笔者作为学校一线学生管理工作者,遇到过不少缺乏文明礼貌基本涵养,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的学生。许多学生在公众场合遇见老师会刻意避而不见,不主动与老师打招呼,有学生在校期间旷课成瘾,认为只要拿到学校的文凭,就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排斥学校和老师的教育,完全不注重自身内涵建设,校园内、教学楼内任意吸烟的学生比比皆是,穿拖鞋上课的学生数量也十分广泛,这些都显示出学生的心智还不够健全,文明礼貌意识淡薄。此外,在学生群体中还存在诚信缺失等问题,许多毕业生单方面撕毁就业协议,且不告知单位和学校;有些学生骑驴找马,连续同多家单位达成就业意向,再从中任意选择,为个人和学校都带来了非常不好的影响。

3、 公德意识弱化、以自我为中心

目前,高职院校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现出缺乏社会责任感,社会道德水平不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表现得爱心不足。根据笔者了解,许多学生不愿意见义勇为,不愿意帮助别人,评选班级助学金不考虑贫困同学实际情况,伪造夸大自身家庭经济状况,恶意争取国家助学金, 在寝室内不顾及同学感受,高声喧哗、作息时间不规律影响他人休息,随意吸烟影响他人健康等。这些都反映出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集体荣誉感淡薄。

二、 高职理工类学生院校人文素质不足的原因

1、学校办学理念上突出以就业为导向,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就是就业,学校内部所有单位都以学生如何能顺利就业为工作中心。在招生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下,过分追求就业率和经济目标,只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考虑课程设置,从而使得与市场经济不密切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受到排挤,日趋边缘化,影响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塑造。在这种功利主义教育影响下,培养出来的往往是"工具人"、"经济人",而不是社会人。美国著名教育家罗伯特·赫钦斯在《美国高等教育》一书中指出,当大学和下属的专业学院放弃创造性思维并蜕变成为初级职业学校时,专业也必定会蜕变成为一个初级职业。大学中所能学到的东西,应该是学科的一般原则、基本命题和理论。将专业学院变为职业学校贬低了大学,也不能提高专业地位,还会贬低了课程和教职人员的价值。这是不利于学校的进一步发展的,更不能保证培养出具备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大学生。如果学生毕业后不从事进校伊始学校既定的职业准备,那就是在浪费学生的大学生涯。大学不仅仅应该学会专业知识,还应该学会为人做事的基本原则,要培养健全的心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而不是只会专业技术的高级工具。

2、缺乏高质量的教学设施与教学团队,影响人文素质的培养

高职院校学制为三年,较普通本科类院校少一年,专业课程压力重,挤压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更为重要的是高职理工类院校缺少人文素质培养相关专业的教学设施与教学团队。人文学科所需教学设施较为简单、成本也较低,主要为相关普及类和专业类书籍和文献数据库等,但目前这一要求在许多高职理工类院校均未能满足日常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高职理工类院校也不能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发展平台吸引人文学科方面的专家和教师安心在校工作。目前,高职理工类院校人文类教师为学生开设的课程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仅仅涉及思想政治类学习,对于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的要求还远远不够。师资的缺乏严重限制了高职理工类学校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endprint

3、学生自身的忽视与不重视,阻碍人文素质的培养

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低于普通本科院校,文化基础薄弱,对于学习、特别是专业以外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大,甚至有排斥的想法。学生自身功利主义色彩浓厚,在校期间一切行为举止都是以就业为核心。这一思潮导致学生三观有失偏颇,入党动机不纯,参与学生活动为自身牟利,课程学习头重脚轻,盲目追求金钱、物质等。学生群体中的普遍观点是:"在校一学期不如跟着师傅一星期"。他们不能正确理解大学生的身份和所应担负的职责,更不能理解专业理论课与基础课对于自身长期发展的重要性。

三、高职理工类院校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

1、树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突出人文素质培养的地位和作用

高职院校不仅要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他的根本和灵魂。高职院校应适时调整功利主义价值观,转变职业教育是单纯的"技术教育"的偏颇认识和培养"工具人"的目标取向,要杜绝"快餐式"的教育理念,不能把高职院校当成"高等农民工培训学校",要突出大学立德树人与心智开发的核心作用。要充分认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树立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 做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智力技能型人才。学校应告知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于专业学习、毕业实习、参加工作以及个人综合素养提升等方面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目标与价值取向,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要建立良好的机制,促进人文领域专家学者来校开展人文社科类知识普及讲座;要给予本校内人文相关专业学科教师发展平台,要为他们提供授课的机会,除了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科研热情,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人文风气,促进學校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

2、 构建人文课程体系,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

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 高职院校、特别是高职理工类院校要根据高职教育的属性, 构建有特色的人文课程体系, 形成以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并重的双核课程设置模式,加大并保证人文学科课程所占的相应比重,注重文理交叉、渗透,促进科学教育人文化与人文教育科学化的有机统一。高职理工类院校应结合自身专业发展概况,设置与专业相关、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选修课程,设置可以将部分课程放入必修课程。如建筑类专业,要充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构建起有生命力的建筑物,开设"中国古典建筑美学""西方建筑设计与艺术""中西方建筑史"等课程,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建筑专业未来的大师,而不仅仅未来的高级技工。此外,要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通过互联网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资源,使人文素养的学习更贴近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

3、开展多种活动,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人文素质的养成,离不开多种多样的辅助活动。一是建设学校硬环境。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更新、增加教学设施和图书资料,加强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设施的建设,增加人文类书籍的种类与数量,举办各种人文讲座、艺术节,开展各类竞赛,吸引学生主动而广泛地参与,营造生动而健康的人文氛围。可以学习美国教育家,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在校内掀起的"名著阅读运动",由学校层面在学生群体中推出"大学期间必须阅读的书目",将各类书目进行分类,如文学类、自然科学类、社会或行为科学类、历史学类等;此外,还可以在校园内开展与专业相关课外读物推荐与阅读活动,如建筑类专业可阅读《梁思成与他的时代》等。二是构建网上人文教育平台。借助互联网络,以给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注入生机,在学生的人文教育中起到一个导航的作用。三是加强校外社会活动。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寒暑假,结合专业学习的特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企业,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改造自我,促进自身健康发展, 以达到人文素质培养与人文精神提升的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罗伯特·M·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禹利萍,岳志强.高等职业院校落实通识教育的路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10):169-170.

[3]夏剑萍,张 锋.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0(12):89-90

[4]邓树生.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现状、原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9):76-77

[5]麻富游.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54-55

[6]杨雪冬,吴志鹏,王辉.高职建筑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1(3): 189-190

[7]高京平,韩 颖.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48-49

理工素质 篇7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思考

高校素质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 应试教育的弊端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目前, 加强素质教育特别是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 也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这里所说的文化素质重点是指人文素质, 它是大学生诸多素质当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 是人类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品质, 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人文素质教育, 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 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 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 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素质是知识内化、积淀和升华的结果, 具有理性的特征。人文素质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内在心理品质, 由知识、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 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在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必须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 大学生肩负着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 因此,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已刻不容缓。

一、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反思

相当长的时间里, 我国的高等教育推行的是专业教育。过分重视大学生的业务素质教育而忽视文化素质教育的现象, 在理工科院校尤为突出。一些理工科学生书本知识多而社会生活常识少;业务知识学得多而为人处事的道理懂得少;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但形象思维较差。有的学生工程设计能力较强, 但文字表达能力欠缺, 以致写不好一份条理清楚的实验报告、一篇完整的科研论文。这种学理工的不懂文、不懂艺术的状况, 严重地制约着人才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 由于我们忽视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在教学中重专业, 轻素质, 重理轻文, 重知识, 轻能力, 从而形成了急功近利的求学概念。在道德品质教育方面, 只重视政治教育, 忽视了道德品质教育和人文教育。导致大学生人文素质存在一些问题, 其主要表现是: (1) 心理承受能力差。当代大学生从表面上看生理成熟, 但心理上的成熟滞后于生理上的成熟, 往往缺少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克服困难的坚定信心, 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不善于与人合作共事, 不少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2) 在大学校园中, 不少学生生活行为不文明, 生活品位较低, 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行为举止不雅, 生活懒散, 精神空虚, 衣着拖沓, 言语粗野, 行为骄横, 以我为中心, 自私自利, 目无他人, 目无组织纪律, 违反社会公德。 (3) 缺乏文化修养。不少学生文、史、哲及艺术知识浅薄, 部分理工科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较差, 连最简单的应用文都写不好, 对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科技发展、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 (4) 重物质, 轻精神;重利, 轻义。不少大学生功利主义色彩较浓, 在入党、择业、提干、交友等诸方面均见利而动, 甚至见利忘义。

二、人文素质对理工科大学生的重要性

1. 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

人文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人类自身的不断完善, 注意了受教育者个性的发展。当然, 作为一个社会人, 其完善是不能脱离社会的。社会上曾有人批评某些大学生“有知识、无文化”, “高学历, 低素养”,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在审阅一篇青年数学工作者的论文后, 不无感慨地说:“我给他改病句和错别字的时间比看全文所花的时间还多。”著名生物学家谈家帧前些时间曾严肃地指出:我国目前所培养的博士生, 是“博士不博”。这说明, 我们对基本文明素质教育重视不够。实践证明, 人文课程的开设, 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 受到大学生发自内心的欢迎。这实际上反映了人全面发展的需求。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不仅要求有合格的文化知识、专业技能、更要求有合格的道德品质、精神面貌。一个道德品质不合格、精神面貌不健康的人, 他的知识与他对社会的贡献是成反比的。而一个道德品质高尚, 积极乐观的人即使其知识上暂时有许多不足, 他的精神面貌会促使他认真弥补这方面的缺陷。

2. 有利于大学生学习和思维方法的科学性。

良好的人文素质不仅有利于各学科内容的交叉融合, 而且对大学生的心智训练更有相得益彰之效。能增进思维开拓、求异与创新、推动想象与联想、触发创造思维的火花。钱学森、苏步青、爱因斯坦等中外著名科学家都提到了人文艺术对他们的影响, 这说明人文素质对一个人精神境界的升华、想象力、创造力的开发及思维方式的拓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大学生应放下浮躁, 努力学习人文知识。

3. 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大学生理应掌握丰富的语言文字知识与能力。但现实并非如此, 有的理工科大学生语文水平不高, 甚至难以写出语句通顺的文字。以致出现了“传统文盲”。不懂文、史、哲知识, 一些理工科大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 尤其是对中国文化、中国地理、中国历史知之甚少。某些教育家感叹:一个连母语都不过关的大学生怎会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大学语文也应进行四、六级考试;不过关, 则不授予学位。

三、加强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途径

第一, 端正办学与育才的思想, 改革教学体制, 优化整体结构, 调整教学计划, 大力改革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 建立文化素质的课程体系, 使学生能受到系统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第二, 开设人文学科课程, 特别要多增设一些人文社会科学及文学艺术的选修课, 使大学生有更加合理的知识结构。第三, 实行辅修专业制, 使部分学生在主修某一专业的同时辅修人文社会科学, 从而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第四, 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寓教于乐, 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丰富情感, 陶冶情操, 美化心灵, 提高文化品位。举办系列科学、文化、学术、艺术讲座, 使学生从中汲取知识, 达到开阔视野, 启迪思维, 激发情感, 娱乐身心的作用, 从而对学生起到熏陶、教育、感召、净化的作用。第五,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建立良好的校园氛围,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使大学生在参与校园活动过程中, 促进人文知识和人文素质的转化, 受到校园文化活动的熏陶和文明情操的陶冶。

树立人文素质教育观, 人文素质教育应渗透到教学计划中, 落实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人文素质教育主要靠影响和熏陶而不是传授, 教师要针对理工科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特征进行教学, 坚持紧密联系实际, 理性与情感相结合, 身教重于言教, 以鲜活的事实, 诚挚的情感, 生动的表达, 强烈的责任心和科学态度, 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和共鸣, 达到人文素质养成的目的。

参考文献

理工素质 篇8

据了解, 信息工程院因为非专业素质优秀推动跨专业就业的例子有很多。如该院电信0303班的学生梁新品, 通过层层考核筛选, 顺利的和香港商报签约, 成为一名见习记者, 独立完成多次采访任务。作为一名理工科的学生, 和众多的文科生同台竞技, 本就不简单, 更不要说完美胜出, 实属不易。在这里, 梁新品所凭借的绝不是其电信专业的专业素质, 而是其人文素质, 亦即非专业素质。

根据针对“大学生的非专业素质与就业”在用人单位中展开的问卷调查, 其结果显示:非专业素质在用人单位代表心目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用人单位中, 认为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 非专业素质对其工作“很重要”的占62%, 78.5%的用人单位认为非专业素质和专业素质同等重要或者接近同等重要。中石化上海海洋油气分公司的代表认为:“非专业素质是基础, 优秀的专业素质应该建立在优秀的非专业素质基础之上。”中石化东北分公司则认为“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一些单位代表直言不讳:在许多时候, 非专业素质比专业素质还重要, 有些非专业素质比如环境适应能力和道德品质是最基本和最前提的条件!

跨专业就业、非专业素质表现优秀助推大学生就业的例子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 这或许应该成为大学生和我们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深思和关注的问题。

团中央学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06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 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 人际交往能力占56.8%, 自我表达能力占54.5%, 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均占47.7%。从企业的用人观念可以看出, 他们所看重的既包括专业素质也包括非专业素质, 既有智商因素也有情商因素。

实质上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还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并且重要的是这种综合素质是动态的能力而不是静态的知识, 正如一位用人单位代表所讲的那样:专业素质尤其是专业知识, 对于毕业生来说是静态的, 而能力是能动的, 比如环境适应能力、学习能力, 这样的学生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大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学府, 更应该是提高能力的殿堂。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不是孰轻孰重的关系。对此, 面对严峻就业形势, 我们绝不能仅仅把学生的学习局限在专业范围内, 而忽视了“全面素质”的拓展。

纵观咱们理工科的不少学生甚至连简单的请假条、申请书都不知道怎么写, 或者说写得不规范, 更不用提一些基本的公文写作了。由此可见对于加强文科学生基本功的训练有多么必要了。更何况在咱们的日常学习中, 很多东西都需要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 论文的写作等等都是离不开文科基本功的。

再者, 理科的学习除了需要逻辑思维, 同样需要形象思维。只有两者都充分的运用, 咱们的学习效率才会事半功倍。不过遗憾的事, 咱们现在的专业素质教育在形象思维锻炼的这一块是缺失的。利用非专业素质教育予以补充是非常好的途径, 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为非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维方法,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又有不同的分类, 诸如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惯性思维、形象思维、整体思维、抽象思维等等。思维看似抽象, 难以琢磨, 但是思维方法的训练却可以通过具体的活动予以体现。

众所周知, 创新能力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了, 那如何来培养咱们的创新思维呢?通过游戏培训相信是个很不错的方式。把培训同那些充满故事情节的、趣味的、巧妙的、富于创造性的游戏结合起来, 使人们在游戏过程中做有用的事情, 不断寻求更加有效的方法, 不拘泥于任何特定的技巧、方法与工具, 不断提高、实施创新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游戏不单是为了娱乐, 游戏本身就是培训。其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的接受培训作为获得知识的主要方式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 提供获取知识, 多种渠道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 应用于实践, 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发挥团队智慧, 集合团队的创意, 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奇迹般的成功了, 这就是团队的力量!思维可以指导人们的行动, 同时也会约束人们的行动。要想成功, 必须敢于超越自己的思维。

游戏的成功与否, 我们都会想到学员的操作是关键。事实上呢, 培训师的引导也非常之关键。这样的一个思考模式转换, 不也是创新思维的体现么。可见创新思维的训练是无处不在的, 我们要变这些无意识的行动于积极的培养中。

理工素质 篇9

一、“90后”大学生的特点

“90后”大学生的已经进入大学5年的时间了, 高校乃至社会对如何做好“90后”大学生的教育工作也有一定的调查研究, 综合现有的调查研究, 对“90后”大学生的素质特征有如下归纳:

1. 以自我为中心, 个人中心主义浓厚。

“90后”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优越, 大都是独生子女, 习惯更关注自我, 形成个人本位价值取向。他们强调主观感受和个体意识, 喜欢自主争论, 经过亲身实践来考察前人的结论, 表现出强烈的思想独立意识。“90后”大学生习惯于宽以律己, 严以待人。

2. 思想活跃, 个性张扬。

“90后”的一代, 思想活跃, 想法新颖, 喜欢追求明星和时尚元素, 喜欢标新立异, 表现自我, 体现出人们通常观念中的“个性张扬、叛逆”等特点。“90后”大学生在各方面都彰显出个人特色, 喜欢新颖、有个性的事物, 从衣着外表到兴趣爱好都追求独树一帜, 表现与众不同。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 更是开放的时代, “90后”大学生由于生活与网络相伴, 因而能够方便而快捷地接受各种新生事物, 并运用一些途径传播与张扬这些新事物, 充当着领导世界新生事物新潮的角色。与此同时, 他们接受各种新鲜事物的途径相比他们的前辈更加广泛和多元, 他们的视野更加广阔, 他们往往站在全球角度看问题。

3. 理想信念薄弱, 功利性较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90后”大学生从网络获取资讯, 接触到各种文化价值和理想信仰, 因此, 他们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 更务实, 但带有较强的功利色彩。他们的价值取向关注于具体的事情, 而非抽象的理想信仰, 更注重物质层面, 特别是在奖学金评选、评优、评先以及入党等对人生发展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的事件, 受到“90后”的广泛关注, 甚至以此作为自己学习和参加学校活动的目的。

4. 依赖网络, 善于通过网络学习和获取信息。

“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 他们比任何一代人都熟悉网络、依赖网络、善于运用网络。网络已成为“90后”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最主要途径之一。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90”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友方式、娱乐方式, 甚至是语言习惯, 成为他们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

5. 心理承受力不强, 抗挫能力弱。

9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成长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 社会环境复杂, 价值观念多元化, 这导致许多大学生不能正确树立稳定的信仰理念, 精神空虚, 因而心理承受能力不强, 经不起挫折。此外, 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经济有很大好转, 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相对比以前好, 在孩子身上的投入会更多。而且父辈们吃了很多苦, 想让子女过上优越的生活, 即使自己再累, 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 几乎物质上有求必应;另外, 他们受到整个家庭的完全照顾和爱护, 成了温室里的花朵, 从来没有经历过狂风暴雨的洗礼, 一旦遇到挫折就感到天塌下来一样, 觉得世界一片灰暗。

二、“90后”理工科大学生的特点

高校理工科学生是同龄人中知识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 是我们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力量。他们的思想状况和精神状态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通过对“90后”大学生的研究, 基本了解“90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征, 针对理工科学生相对于文科学生的不同, 有针对性地设计问卷, 使问卷设计更能反映理工科学生的不同特点。通过对若干“90后”理工科大学生发放问卷, 对回收问卷数据统计分析, 通过问卷我们发现理工科大学生有如下特点:

1. 思维敏捷, 接受应变能力强。

理工科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应变能力较文科学生强, 他们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和新生事物, 容易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和变化, 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发展的最重要受益者。他们希望正确认识社会, 但又缺乏辩证思考的能力, 他们不太了解中国的国情和民情, 对现在社会转型时期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缺乏清醒的认识和辩证的思考, 容易出现心理困惑。

2. 综合素质较高, 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较强。

理工科大学生更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充满活力、富有创造能力, 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建设力量。他们普遍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和命运, 把自己的学习与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相结合, 是非观念、报国理想明确, 具有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心, 是未来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

3. 理性大于感性, 更加注重自我。

相比文科生他们更强调自我, 更注重内因。理工科学生比较偏重推理, 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就决定了理工科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更加强调怎样解决问题, 即结果。也使他们追求理想趋向功利化, 功利色彩浓厚, 急功近利, 讲究实惠, 甚至失去判断力。

4. 人文知识缺乏, 道德水平不容乐观。

目前, 理工科院校90%以上的教学内容与科技知识有关, 而对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等知识涉猎很少。人文知识的传授和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对于人的情操的陶冶, 高尚道德质量的修养具有重大作用,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心智发育和精神状态的走向, 而这种人文知识的缺乏往往容易造成他们精神空虚、低级趣味、气质庸俗和道德水平的低下。有些理工科学生以为科学无国界, 科研人员也无国界, 导致其政治立场、人生理想脱离中国实际, 从历次留学潮的人员流失方面可以看出问题的严重性;缺乏道德责任感, 部分大学生在恋爱中行为轻率, 公共场合过于亲密, 语言污秽等这些都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缺乏有关。再者, 在道德评价上采取双重标准, 自私自利现象严重, 只求权利, 不讲义务。

三、下一步举措

对于“90后”理工科大学生的问卷以及综合素质研究不是目的, 我们希望可以更好地总结现实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凝练新的工作方法, 更好地指导学生工作, 做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

[1]蒲俊霖.浅谈大学一年级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 (06) .

[2]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 (04) .

[3]张晓京, 文书锋, 金添.“90后”大学新生思想行为能力特点的调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9, (09) .

新时期理工类大学生素质教育探究 篇10

一、理工类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

理工类大学生亟须完善完整的知识储备。众所周知, 人类知识大概分为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 而理工类大学生偏理轻文, 导致文理知识不平衡, 瘸腿走路, 不能将两种知识灵活通用, 就不能为科学、科技的创新做良好的基础。

其次, 良好的思维习惯有赖于良好的素质教育。人的大脑左右各有分工, 理科学生相对来说左脑发达, 形象思维好, 而主要从事形象思维的右脑不能合理运用就影响人做出重要的决策, 因此, 只有左右脑均衡发展, 良好的思维习惯才能形成。

第三, 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和谐的人际关系有赖于素质教育的加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构成了健康人的基本要素, 这两种要素的互补与促进, 人类才能健康发展。健康有活力的肌体和向上的健康心理, 引导大学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这对基本单独应对校园生活的大学生个体意义重大, 有利于大学生活的顺利进行。

第四, 加强理工类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知识能够培养理工类大学生对世界的科学看法和对人生价值的科学判断。

二、当前理工类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思想道德素质方面

首先, 目前理工科大学生明显存在功利化倾向, 政治觉悟有待提高。大学生走在幼稚与成熟的过渡阶段, 一些大学生不能对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客观清醒的认知, 特别是当前社会存在一些敏感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 他们有时不能冷静地看待和处理, 思想偏激, 有政治立场不坚定的危险。而另有一些同学把入党作为实现自己个人利益的手段, 功利性过于明显。

其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倾向。一些学生在面对价值选择的时候, 表现出自私自利的倾向, 他们所追求的理想是和往往和功利联系在一起, 甚至有些同学是一种无理想的状态, 唯利是图。在面对国家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冲突的情况下, 选择个人利益优先。

再次, 在道德修养方面看, 一些同学但也存在着一些严重问题。网络等媒体的不利消息影响了这些同学的道德判断, 一些同学面对道德问题时候出现了困惑, 对美与丑的辨别, 对恋爱的态度, 对责任和义务的理解都存在很大的偏差。

(二) 知识构成和能力素质方面

大学教育是培养有专业知识的综合性教育。一个大学生, 除了要掌握一定专业以及与专业相关的知识, 以及要求这些知识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宽度之外, 还要掌握必要的人文知识, 这事大学不同于专科技校的所在。但是大多数理工科大学生认为找到理想的工作是学习的主要动力, 重视专业课, 轻视人文知识课程, 是典型的“有知识没文化”。

再次, 一些理工类大学生与人沟通能力差, 语言表达能力差, 社会适应能力不强。他们埋头科学理论和实验, 整天在书本与实验室里徜徉, 社会实践少, 动手能力差, 由于专业的原因, 缺乏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语言沟通锻炼也比较少, 因此一些学生性格孤僻、心理承受能力差, 有极端思想的同学大有人在。

(三) 心理素质方面

理工科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 心理承受能力差, 自信心不强。这些学生在生活中一旦遇到挫折, 就意志薄弱, 自暴自弃。大学生面对最多的问题来自于就业和恋爱, 特别是就业问题上, 问题突出。每年的毕业季都是毕业生自杀的高发期, 这些学生对自己期望值过高, 而就业机会不理想, 一些学生就能否找到工作过分担忧, 无法面对申请被拒的压力选择极端做法

第二, 不能合理处理人际关系。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 他们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中长大, 在人际关系处理上, 方式各有不同。贫困家庭的学生和富裕家庭的学生存在不同的问题, 一些贫困大学生敏感、孤独、忧郁, 很少参加集体活动, 而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炫富, 自私, 缺乏对同学的理解和尊重。

三、解决理工类学生素质教育问题的对策

加强理工类大学生的素质素质教育, 要转变教育观念, 这里需要做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 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对在社会问题上存在困惑的学生, 我们应当交给学生看待问题的方法, 疏导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冷静地分析问题, 在肯定他们一些看法的同时, 对偏激的理解我们要有理有据的给予分析论证, 坚定他们的政治立场, 鼓励发表自己的见解, 不受一些不良思想的蛊惑。在舆论上, 我们应加强对网络的监督和引导, 利用好网络这个很好的平台, 引领学生坚定信仰, 提高政治觉悟。

其次, 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很多精髓值得我们去学习探讨。加强历史人文教育,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 让理工类的学生在人文文化中汲取营养, 完善知识构成, 完善人格。对此, 学校应当组织理工类大学生赴教育基地、人文景区等进行实地教学考察, 并进行一系列的人文知识讲座和展览等活动, 组织讨论会, 交换学习心得。

最后, 美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的理工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需要我们加大气力去开发, 学生的审美情趣要有高雅艺术进行引导, 在学生中间利用学生社团, 组织书画展览, 摄影展览, 音乐会等, 培养学生美的情操, 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之美, 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经验汇编 (Ⅱ)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素质教育论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2]、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台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理工素质 篇11

关健词: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必要性

作者简介:邓雪妍(1974-),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佳木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面上项目(项目编号:W2011-05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130-03

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将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置于大学生育人教育的核心地位。以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教育为基础,结合与理工科专业密切相关的科技创新及应用教育,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在综合型人才培养教育中不但必要,而且必行,这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内在要求,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内在需要。

一、优化知识结构的需要

知识结构是理工科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关键性因素。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优化知识结构,使其在具有扎实专业技能的同时,具备更多学科的知识,也就是说,具备丰厚的人文素质和科学文化方面的知识,成为全能型人才。而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来说,人文素质是优化知识结构不可或缺的条件。

第一,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提高他们对文化知识消化吸收的能力,促使他们以更高地文化品味观察与理解社会,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有利于他们学好科学知识,增强专业学习兴趣,有利于他们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创新和探索。

第二,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理工科大学生广泛接收创新知识和新鲜事物,并能正确判断接收的新知识和新事物,以做出合理而科学的接受和舍弃。这就是人的认知和实践能力。学科单一、专业性强是当前理工科大学教育的特点,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不断丰富和扩展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增强他们对各种学科知识的补充和储备。开拓视野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能力的过程,这些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们的认知水平,更重要的是在这种能力的指引下,学生会更主动、更深刻地探讨科学的发展,进行科学的实践和创新。

第三,人文素质教育将理工科大学生培养成为智商与智慧并存的通才,让学生主动参与事物的变化与变迁,成为对知识领域充满好奇的探究者。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来说,只有拥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宽广的思维领域,才能不断的完善自我,并得到全面的发展。优化的知识结构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丰富的人文教育培养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进入社会打下强有力的竞争基础。因此,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专业知识、人文修养和开阔视野、优化知识结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增强适应能力的需要

作为青年群体中的佼佼者,大学生掌握着现代建设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技术,是国家建设及发展的栋梁之材。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状态是社会适应能力的体现,这也反映出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反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他们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人生活的社会错综复杂,社会现象丰富多彩,社会关系盘根错节,社会问题形形色色,大学生要适应这样复杂的社会,必然涉及对社会方方面面的适应,必然需要具备适应社会方方面面的能力,因而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际上就是这些适应社会方方面面的能力的综合体。[1]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内容概括为学习适应能力、社会工作适应能力、社会交往适应能力、社会生活适应能力。认识和增强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有如下几个重要作用。

第一,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重要内容。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大与否,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就是人,那么一个国民素质高和现代化人才辈出的国家一定是屹立世界的强国。现代化人才是指在社会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进步过程中能积极地适应并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变革与发展,具有创造思维和高素质的人。[2]理工科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以智力能力为主导的,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在培养高科技人才的综合能力素质的过程中社会适应能力也是其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二,是理工科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理工科大学生带着所学的科学知识进入社会,社会环境好似他们扎根生长的“土壤”,“土壤”的优劣决定着他们是否能茁壮的成长。社会环境是成才的基础,大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如何是他们成才的保证。培养他们对社会环境的适应程度以及开发和利用环境的能力,这种对环境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成为人才的重要保证。

第三,是培养理工科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需要表现为人对客观事物的渴求和欲望,是产生人的行为的原动力。[3]因此,当大学生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同时,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需要,分别是生存、活动、交往、发展、成就五个不同层次的需要。这些需要也是随着社会化的进程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的。作为一名大学生,因为受教育的层次高于其他同龄的青年,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和发展的目标自然就会更高。理工科大学生要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国家、应用于人民,为国家发展进步服务,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发挥其自身才能,那么,他们的自我发展就要以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来适应社会需要和满足个人需要。

第四,是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目的。理工科大学生的重任是继承老一代科学技术人员的事业,继承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接班人。理工科大学生进入社会后,以最短的时间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是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体现。

三、提高就业能力的需要

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首先,它是一系列能够适应就业的素质群,它不是单个的素质,而是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个性、心理承受力等的综合素质;其次,它是通过学习和素质的开发而形成的,是一种可以塑造和培养的能力;再次,它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能力,能否适应职业和就业的竞争是这种能力的衡量标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个人发展来说,既提升了他们的就业能力,又圆了他们的职业梦想;对学校、社会、国家发展来说,更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就业能力可以直接反映出高校的育人能力和大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

全面提升就业竞争能力。就业竞争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集中表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创新能力、职业技能、合作能力、求职能力等一些基本能力。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高低是我国高等教育实施本科教育教学,检测教学质量的重要实践依据。然而在专业技能理论的驱使下,理工科大学生受到专才教育地影响,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认为只有学好专业技能才能更好的就业,往往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生就业和就业后所起到的作用。与就业能力息息相关的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就业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提高个人就业前途所必须的各种相关素质的总称,包括心理素质中的可调节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独立处事能力等。适应能力的高低可以客观反映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是决定就业后能否胜任工作、能否适应社会的关键要素。一个具有专业技能和较强适应能力的学生,在就业后他可以很快进入自己的角色,适应新的环境,能够虚心向老技术员、老工人请教技术上的问题,做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更好地发挥专业技能,及时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所以,理工科大学在教育理念中要全面推进人文素质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文学、艺术、历史知识等方面的修养,提升大学生的审美和文化品味,将人文与科学素养相融合,完善人格,有助于整体性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具备文理工知识结构,提升就业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的就业需求。面对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格局,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间的相互关联、相互融合,培养具备文理工知识结构的综合型人才,成为世界教育界改革的新潮流。通过文理工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知识间的相互融合,培养学生成为可协调持续发展的人。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架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才是最基本的。”[4]也就是说理工科大学要将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最有效手段,这也是当前理工科大学改进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最明智的选择。而文理工知识俱全的人才,其就业竞争能力和就业适应能力必然会高人一筹,也必然会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理工科大学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将有力推进理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全面提升,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优化和智能的开发,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新思维,有利于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和公德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增强他们的沟通能力。

四、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面对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又要具有文学艺术修养、较强的社交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道德素质等人文素养。只有将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完美结合的人,才能在专业研究领域有着更好地思维拓展与探索的精神。理工科大学要顺应知识时代的发展要求,肩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培养出更多地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那么摆在理工科大学面前的培养模式将以专业知识教育为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也是创新的世纪,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特征。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它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造,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的经济,其核心在于创新,国家和民族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新,也就是说,没有创新,知识经济的主体便失去了生命力。在当代,创新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国际上的进步和地位,也就是说世界各国间正经历着科学技术不断革新的战争,自主创新的能力成为提升综合国力的强大武器,培养具有综合性、创新型的人才成为打赢这场战争的关键之所在。

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发展难题就是必须有自主创新的科学技术,就此,也预示着我国的发展将进入到自主创新的发展阶段。理工科大学生在这场变革中,首当其冲的成为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人才,成为科技创新变革中的中坚力量。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不仅要适应原有社会的生活规律,更需要改造原有生活条件并创造新的生活条件,不断完善自我,这就需要强调创新精神、创新观念和创新行为。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同样是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的陆登庭也认为:“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5]

当代大学生应具有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的精神,凭着敏锐的观察力发现机遇并把握机遇,这绝不仅是因为有高智力的原因,而是各种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完美体现。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曾把创新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6]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要适应时代潮流,有所作为、有所建树,就必须把握机遇,自觉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世界上很多科学家的发明都是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知识很好的融合而创造出人间奇迹,创新型人才必然要有创造性思维和完善的人格。例如,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他不但精通专业科学知识,同时也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他将中国历史与文化、科学与艺术、美学与物理等知识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显示出科学家深厚的文化底蕴。

加强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他们的文化底蕴,对于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理工科大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创造条件并鼓励学生博览群书,一专多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深度,为创新提供强大的智力保障。

五、提升情商教育的需要

情商(Emotional Quotient),又称情绪智力,简称EQ,是与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简称IQ)相对的一个心理学概念,也是相对于智商而言提出的与一个人成才和事业成功有关的一种全新的概念。[7]情商是一種能力,可以感觉、了解和有效应用情绪的力量与智能作为人类的能量、信息和影响的来源。情商不只是显示出理性的智能,但却是来自人内心的智慧。情商会让人学会认同与珍惜自我和他人的感受。情商鼓励人继续探索自身特殊的潜能,及启发人内在最深处的价值与渴望,将思想转化为现实。情商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自身的情绪。因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即能调控自己。三是自我激励。它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即领导和管理能力。

情商是后天的,是可以培养的,但是绝不是靠读书、考试等方式,而是经过自我评估、自定目标,并有序的迈向目标的过程。80%情商+15%智商+5%逆商(逆向思维能力)=成功人士。在成功的要素中,智力因素只占20%,而其他非智力因素其中主要是情绪智力因素占了80%。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显示,情商是一种驾驭自己的能力,包括驾驭自己的情绪,驾驭自己的思想,驾驭自己的意志,控制和协调构成自己心理过程的不同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让自己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同时也是一种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包括对人情与人性的深刻了解和理解,对人的需要的内容、形式的了解,对人的感情的深刻敏锐的洞察力,对人的感情的表达方式的理解力,对人际交往的内容、原则、方式及规律的了解和运用能力,爱的能力等等。

情商培养是理工科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情商是涵盖一个人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而素质教育则是促进学生德、智、体诸多方面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的一种教育,其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而从其内容来看,情商培养应包含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中,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丹尼尔·戈尔曼甚至指出:“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是情商能力而不是智商能力。”[8]

第一,同理心教育。情商教育的同理心是指培养大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在事物发生误解和争执的过程中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心理,体会他人在处理事情上的感悟,达到消除误解的目的,建立充满理解、鼓励和尊重的合作团队。国际上许多教育专家认为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20世纪70年代是学会生存,21世纪不但要学会生存,而且还要学会关心: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人类。”[9]同理心理的建立,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其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体会其他学生的想法,使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形成一个友好的、和谐的氛围,在这种友好和谐氛围中相互鼓励、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离不开科研团队的共同合作。同理心可以去除大学生自身过于独立的个性,学会谦让,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培养他们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第二,自律教育。自律教育可以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养。自律是指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包括自身在面对压力和各种事物时所保持的情绪上的控制能力和清醒的判断能力,在处理各种事物时,去除遇事不冷静的心态,学会井井有条处理事物,保持平和的心态等。自律教育要建立在诚实诚信的基础上,宽以待人,严于律已,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客观的处理遇到的问题。

第三,沟通教育。情商教育可以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沟通能力。沟通能力的强与弱直接影响到学生性格的养成,也是解决问题,打开人与人心结的最有效的方法。沟通可以建立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家长与学生之间。理工科大学生相对于文科学生,更应该学会自律,相对于文科学生,他们性格上有偏内向的特質,遇事会深藏于心中,不愿与人分享,很容易走向极端。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教会和引导理工科大学生打开心扉,学会述说和倾听,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有助于增强他们的交往能力,有助于养成他们的合作精神。

综上所述,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人文素质教育,不断的增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改善知识结构,增加思维的宽度和广度,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培养“自主创新”、“自主研发”的科技创新精神;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健康、向上的人生理念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大学生,应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融入社会的生活,与社会、与他人具有亲和力,同时,面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要有良好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要具有很好的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光平.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及培养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

[2]宋春宏.思想道德修养[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丁玉泉.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现象的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2008,(4):77-79.

[4]爱因斯坦.论教育[J].教师之友,2000,(9).

[5]陆登庭.哈佛校长坦言挑战[N].中国教育报,1998-05-04.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

[7]刘光艳.大学生情商培养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9.

[8]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情绪商数)[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9]董洪霞.大学生情商教育问题的深思[J].潍坊学院学报,2007,7(3):140-142.

(责任编辑:孙晴)

理工素质 篇12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改善

一、人文素质在理工科大学生普遍缺乏的现状

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曾在一份关于理工科人才问题的调查报告中指出:已毕业的理工科毕业生文字表达能力很差, 很多理工科大学生, 对人文社会知识的了解甚少, 对文学、历史、哲学、美术、音乐等人类共同财富的了解表现得相当肤浅。调查结果显示, 有近60%的学生没有完整地看过四大名著;能准确说出孔孟、老子等文化名人的思想和主要著作者不足20%。从这份报告中我们不难看出, 当今理工科大学生缺乏人文素质的状况是相当严重的。总体说来, 当今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缺乏人文知识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特别是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 缺乏基本的文化艺术气质;对优秀传统文化兴趣索然, 比如对世界名著、经典音乐兴趣索然知之甚少。一些学生的审美能力低下, 文化品位不高。

(二) 心理问题困扰一部分大学生

2003第三军医大学调查曾表明, 超过25%的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绝大多数的大学生的心里健康状态是积极向上的, 但少数大学生的心里确实存在障碍。由此而引起休学或退学、造成极端事件时有发生。学生的心理素质差通常表现为意志消沉、精神抑郁、性格孤僻、言行偏激、严以待人、宽以待己、缺乏对挫折的容忍力和超越力, 缺乏心理上的自我疏导与调适能力。

(三) 缺乏人格修养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文明意识与其身份不相符, 甚至可以说是缺乏基本的礼仪修养。如, 一些大学生语言粗鲁、举止粗俗, 乃至酗酒、打架斗殴等现象时有发生。我国是一个自古即闻名远扬的“礼仪之邦”, 历来重视礼节, 大学生此举显然是不为大众所接受的。

二、人文素质在当今理工科大学生普遍缺失的原因

人文素质在当今理工科大学生普遍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讲, 大学教育曾遵循于前苏联办学模式, 形成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过窄、过分注重教“做事”而忽视了“做人”。同时, 教育工作者只重视传授知识而忽略传递人文精神, 以及招生、就业的误导, 相当多的大学生难免重利轻义、缺乏思想。从理工科高校的角度分析, 主要存在如下方面问题。

(一) 招生和就业现状引发的学生被迫“重理轻文”

第一, 在现如今考取模式下, 高考分数依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导致部分高中生只看重分数的观念。第二, 在就业方, 一些用人单位片面强调硬指标, 例如英语等级、计算机等级要求, 很多学生疲于应付, 结果大学四年一事无成, 哪里还谈得上“人文”。

(二) 人文课程设置体系的问题

一是人文必修课内容不够丰富。一些高校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时, 对与其专业技术联系紧密的社会学、伦理学、法学等的人文素质教育不够重视, 没有开设相应的必修课, 却将此内容交由一些课时数量不多的选修课来承担, 导致教育内容肤浅, 削弱了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二是即使是选修课, 其开设数量也不足。虽然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重视, 但从全国范围来看, 无论在师资力量上, 还是在开课数量上, 都与理工科学生的实际需要存在着很大距离。多数大学开设的真正的人文课很少, 有的大学甚至没有开设人文课, 导致了学生获取人文知识途径匮乏。

(三) 网络环境和校园周边环境的负面影响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它在帮助人们迅速了解这个世界变化的同时网络中的各种信息, 尤其是其中未经过滤的负面信息, 例如宣扬色情、暴力、封建迷信、反动的信息, 对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取向尚未成型的学生具有很大的冲击力, 会引起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混乱。又例如, 有的学生成天沉溺于网游, 荒废学业等。而校园周边的环境, 例如网吧、迪厅、台球室等“三教九流”汇集的公共场所也会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产生影响, 适当转移了他们的兴趣, 正确引领学生的兴趣爱好, 减少其对人文教育产生的冲击。

三、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改善方法

如果说现阶段基础教育的“应试”局面无法改变, 则理工科高校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就义不容辞。虽然社会环境很复杂, 但是高校应该尽最大的努力, 做好本职工作。我认为理工科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 至少可以从以下几点中作出应有的成绩。

(一) 高校教育的宗旨:准确解析就业形势, 保证大学生的就业, 为社会输送优质人才

当今大学生无论从何出发, 都要走出校园, 走上工作岗位, 所以高校对就业形势准确拿捏及对学生的导向就凸现出来。如果学校分析不准、导向偏差就会导致部分学生就业困难。我认为学校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最好从大一就开始让学生尽早了解, 充实的过完大学四年生活。

(二) 合理设置人文课程体系, 给大学生适当的自由学习空间

人文教育是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人文课程起着主导与核心作用。人文课程的设置要注意专业与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中得到全面、协调和健康的发展。以长远的眼光来看, 设置适合我国国情的、系统的、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其应有如下作用:首先使学生具备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能够客观冷静和负责的对待历史、现实和未来。其次要让学生具有较高的审美观和鉴赏能力, 使其能对古今中外的著名文学和艺术作品等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有所了解, 从中得到启迪,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再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其能够不断更新思想观念, 具备勇于探索的精神。在人文课程的设置上, 应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 设成必修、选修或限选等课程。以此来实现理工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

(三) 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和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在建设校园时, 要软硬环境均衡发展, 硬件设施与校园环境各自的作用是无法相互替代的。所以, 在实施人文教育时, 我们必须注重校园文化对学生性情、气质的影响。要用先进文化引领校园的人文环境, 更要借鉴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化成果。“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美丽却拥有着毒性”, 它拥有巨大的优势:作为发展最快的现代传媒, 作为一个知识和信息资源库, 不仅可以使开阔学生视野、掌握最新科技成果等;而且改变了学校教学的单一模式, 为“大教育”、“学习化社会”的观念提供了有力支持。因此, 只要加强对信息网络的监管, 使其充分发挥优势。例如:开设网上心理课堂, 使学生免去面对面的尴尬, 也可以在校园网络上开展具有丰富校园文化的活动, 让校人文精神这多奇葩在网络上绽放。

当今时代, 人们除了对物质、经济、科学的追求外, 更注重对精神和价值的追求, 这不仅影响每个人的一生, 更关乎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在高等教育阶段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 培养其人文精神, 这不仅是科学的需要, 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社会、富强国家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炳恩.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考察与对策分析, 《吉林教育:高教》2009年第6期

[2]韩延伦.《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计研究》出版社: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3]崔乃鑫, 马杰.论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 (社会科学版) 2006年08期

[4]罗艳.关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J]2005年01期

上一篇:区域意识下一篇:依法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