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理工大学

2024-09-01

东华理工大学(精选11篇)

东华理工大学 篇1

摘要:本文在回顾整个认证工作过程包括专业认证申请、自评估报告的撰写 (人员培训、数据收集整理和专业认证前的准备工作等) 基础上, 谈谈个人对专业认证的认识, 望对计划进行专业认证的学校有帮助。

关键词:专业认证,工程教育,华盛顿协议

我国于2013年6月20日批准加入华盛顿协议, 成为准会员国。该协议是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的国际互认协议。参加大会的中国科协代表团介绍说, 随着中国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 工程技术人才国际交流合作日益频繁。此次顺利加入《华盛顿协议》是提高中国工程教育质量, 促进中国工程师按照国际标准培养, 提高中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为了推进环境工程专业工程教育改革, 配合我国的注册环境工程师制度实施, 促进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准入资格, 加强专业工程教育与工业界的联系, 培养的毕业生能够成为国际人才, 2013年6月16日~19日教育部会同环境科学学会组织由专家带队的专家组对环境工程专业正式进行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现场考察工作。

一、认证工作的回顾

1. 申请认证工作。

2012年11月环境工程专家认证工作正式启动, 成立了申请认证工作指导小组, 由副院长任小组长。在学校和环境学院领导亲自指导下, 由环境工程系主任带领全环境工程专业老师进行了不懈努力, 并组成小组认真撰写认证申请书。虽然申请学校较多, 竞争激烈, 但经过教育部环境工程专业认证委员会专家评审, 认为我校办学的历史悠久, 办学的纺织特色明显, 通过了我校申请, 允许我校和同济大学等9所学校的环境工程专业进入自评估阶段。申请报告撰写关键是体现以下几点:①亮明专业教育理念;②教学改革措施与效果;③突出学生中心地位;④围绕学生发展采取的措施;⑤学生质量控制体系;⑥校友和社会对教学质量的评价。

2. 自评估报告撰写工作。

过去几年自评估报告比较简单, 需要的数据少, 叙述性内容多, 很容易撰写。这次自评估报告则要求原始数据, 教学过程有关任何环节的数据和学生培养痕迹, 因而需要大量的数据收集和平时的数据积累。此次自评估报告的撰写需要的工作人员多, 涉及的人员和部门广, 细节的东西多, 这就需要每个人都必须敬业、仔细、刻苦和任劳任怨。自评估报告撰写过程主要做了以下工作:①数据收集。自评报告包含了7项内容和附件佐证材料, 因而有7大项数据需要收集, 包括学校和本专业基本数据、培养目标宣讲、宣传和告知的有关数据、教学过程有关数据 (校院系三级有关组织结构、制度、条理、教师、教案、教材、上课过程、课前课后、考试及其档案资料、学生评教等) 、师资队伍有关数据、教学计划及其修改数据、实践环节有关数据、支撑材料 (图书资料、教学科研设备、测试仪器等) 、管理制度、教学质量及其反馈、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这些数据需要从学校的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设备处、图书馆、学生处、院实验室、辅导员办公室、院办和教师个人等处收集。还要收集历届毕业生和国内外就读研究生的信息。最难获得的数据是国内特别是上海用人单位对我们毕业生的评价信息。②自评报告撰写。由于今年评估报告模版进行了彻底修改, 可以模仿的东西少之又少, 单凭我们的理解和实际工作的情况撰写。整篇报告的初稿由系里骨干教师分工写作, 系主任通稿, 再由校院多级领导修改完成。整个附件和每一部分的数据都由老师和研究生三助学生完成, 环工、环科、辅导员办公室、院办的各位老师都给予积极配合和建议意见。这份报告凝聚着广大师生的心血, 凝聚着很多领导的关怀和帮助, 凝聚着环境学院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也表明大家只要劲往一处使、思想统一, 没克服不了的困难, 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且一定能够向环境工程学科发展的目标迈进一大步。③参加自评报告撰写培训。本来以为参加培训意义不大, 实际上教育部为参加培训的院校老师准备了丰富的大餐, 领会到不同院校和不同专业办学思路、办学方法及其加强工程教育的一些做法, 当然对于撰写自评报告帮助更大。上课者一律是教学第一线的优秀教师, 而且有丰富的认证经验, 他们不仅把自评报告的撰写方法讲的明明白白, 最重要的是把工程教育的真谛简述得明明白白。领会最深的是有关工程教育系统与教学质量的关系如何实现, 把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做法及其结果说明的很清楚, 我们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为此准备写一篇论文, 与大家分享。④组织包括企业、设计单位和高校专家共同参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评审与修改会议。为了使教学计划能够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途径、办学传统与特色,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服务教学过程, 体现教学改革、建设与管理工作良好状态, 同时做好每四年一次的专业教学计划重大修改任务, 使得教学计划能更好的服务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教学目标, 特邀请住沪高校著名环境工程教育专家和企业界著名工程师到校对2012级级教学计划进行评价, 并提出学科建设和发展建议 (这也是专业认证中要求企业界专家参与培养过程的一种必要形式) 。专家组在听取专业教学计划和专业整体情况介绍, 并仔细审查教学计划后, 一致对本专业教学计划做出有以下评价:a.本教学计划符合环境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专业规范该教学计划符合;b.其专业办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明确可达;c.程结构体系完整, 学识分配合理;d.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有关工程素质培养教学体系设置完整;e.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修改制度和质量保障体系;f.完全按照该教学计划组织教学过程, 其培养出的毕业生能够具备工程领域出口学生必备的能力包括人文素质、相关专业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工程素质、文献检索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纵深学习能力和具备国际视野等。专家建议教学计划中增加特色课程设置, 学校增加学科建设投资, 特别是设置大型综合性实验用于立体培养体系, 加大力度促进教学过程改革。⑤认证支撑材料的收集、整理、检查与修改。这是最烦琐, 涉及的人最多, 任务最重的一项工作。为了做好此项工作, 我们计划做得早 (3月底就开始布置任务了) , 分工明确, 各阶段有时间节点, 有关人员密切配合, 感觉效果不错。如果教学过程做足做好了, 佐证材料很容易收集, 特别是提倡痕迹工程, 对于通过专业认证有好处。认证支撑材料的收集、整理、检查与修改包括三年来试卷, 三年来的各种实习报告、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实验报告、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安排、教案、教学日志、试卷、试卷分析、作业、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院系制度、学生口工作、专业认证过程模拟、资料室整理与资料安排, 对学生、教师认证宣讲, 实验室整理与检查, 认证硬件准备 (电脑、打印机、扫描仪、激光杯、优盘硬盘、无线发射器、投影仪) 。⑥专家组进校工作。专家组进校后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a.组织工作:组织系里老师、学生、校友和用人代单位代表参与评估;联络学院学校有关部门帮助配合认证工作。b.服务工作:安排食宿;专家需要资料提供 (学生职业指导证明材料、教学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信息反馈交流、教学制度执行等情况的证明材料、课外科技活动支撑材料等) ;专家组的秘书工作 (包括衣食住行和考察工作) 。c.各类大小会议组织与服务工作:每天晚间的专家内部会议、与校领导见面会、意见反馈会议、与毕业生、校友、企业领导、管理人员和教师会谈。

二、对认证工作认识

随着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稳步推进, 参与认证的学校越来越多, 认证工作的影响也日益凸现。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各个环节将更规范, 申请通过的难度会进一步增大, 早申请通过比晚申请通过好, 而且该工作是促进本专业工程教育方法持续改进、工程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 迫使专业办学进一步明确以下问题:工程教育目标、教学过程质量控制和专业培养学生的出口要求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素质和创新思维等方面要求严格挂钩起来。

1. 评估专家以小同行为主, 且有企业界工程经验丰富的总工参加。

组织形式上由教育界、工程界和企业界权威人士组成工程认证专家组, 加强工程教育与产业界的联系, 促进认证工作与推动工程教育改革相结合。专家组在制定认证标准、办法和组织实施等方面, 专家的有绝对的话语权。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计划及其实施、教学过程的质量控制等细微的与教学有关的制度、做法方面都必须要有针对性, 有一定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大多数学校都认同的做法, 且在教学制度执行过程中留下痕迹, 以便检查。

2. 考查重点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专业认证为高校提供了一个审视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过程的平台。学校进入认证程序以后, 可以依据认证标准, 审视专业培养目标是否合理, 人才培养过程是否达到了目标的要求, 是否根据人才需求进行了调整, 是否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认证考查的重点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考查学校教什么, 更要考查“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和学到程度”;不仅考查学校拥有多少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资料等硬件资源, 更要考查这些资料、资源被学生利用的情况;不仅考查学校拥有教授和名师的数量, 更要考查优秀师资在教学中的投入;不仅考查学校培养出来多少优秀人才, 更要考查大多数学生的整体状况。因此希望今后每一位教师、领导都必须把自己做的每一项工作尽可能留下痕迹, 而且做每项工作都尽可能思考:我做的工作是否促进了大多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3. 认证目的以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为导向。

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心要放在提高学生的能力上。能力来自于实践, 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重要。加强能力培养, 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当前工程教育认证工作要对照合格环境工程师的要求, 要着力引导学校重视实践能力。认证指标特别强调专业应具有满足工程需要的、必备的实践教学体系,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此, 学校要根据培养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需要, 不断改善实验和实习教学条件, 聘请行业和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将工程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为学生实践动手创造机会,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力争工程教育界和企业界相结合。

加强工程教育与产业界的联系, 是当前工程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高校的人才培养如果没有企业的参与, 培养计划就难以满足产业界对人才需求。通过专业认证, 把工业界对工程师的要求及时地反馈到工程师培养的过程中来, 引导高等工程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方向, 可以使高等工程教育更加反映工程技术的实际需求, 改善高等工程教育的产业适应性, 促进高等工程教育为工业提供合格的工程师。学院倾听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 能够定期或不定期地根据社会需求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学校应鼓励和支持大学工科教师到企业兼职, 建立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的制度和办法, 增加工科教师工程实践锻炼和培训的经验。

5. 力争培养的学生达到国际认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工程教育人才的素质要求也会不断提高, 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也在不断调整, 因此我们还应当关注和研究国际认证标准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分析国际相互承认的条件和标准, 根据不断修订和完善的认证标准, 修正我们的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质量控制方法, 使我们工程教育的质量得到国际同行的承认, 积极为我们培养的毕业生走向世界创造条件。

6. 专业认证的重点为考查“过程”和考查“结果”并重。

当前, 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发展趋势是注重对培养目标和学习产出的考查, 即“结果导向”模式。现阶段我国目前因为毕业生去向统计、用人单位的信息汇总等方面还不完善, 数据还比较缺乏, 完全按照“结果导向”模式来认证有一些实际的困难。因此, 要将考查“结果”和考查“过程”结合起来。一方面, 专家要考查学校是如何根据自己的办学宗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的, 详细说明毕业生在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应达到的标准, 学生学成以后是否达到了专业培养目标, 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即学校输出结果--毕业生实际掌握的技能进行考查;另一方面, 专家还要考查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是如何设计和实施, 以保证以上培养目标的实现, 学生入学后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是否在不断提高。将来认证工作逐步走向以考察结果为准, 因此我们应该提早做准备, 做好毕业生有关就业的系统工程, 做到数据全, 跟踪紧, 研究透, 甚至提前研究有关的国家或国际标准。

7. 规范并落实管理教学过程质量控制。

过程质量控制是保证毕业生质量的根本。而要想管理好教学的每个环节关键在教师, 及其与学生的相互交流。所以依靠广大教师自觉地工作, 依靠教师同志相互学习与提高, 是持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8. 长效机制是不变的法宝。

教育部对本专业要长期跟踪。专业认证以促进专业持续改进作为认证的最终目标。我们应根据认证专家所提出的意见或建议提出整改方案, 扎扎实实推进专业建设, 不断提升专业教育质量。认证专家组要对其改进结果进行长期跟踪和指导。

三、结论

1. 通过认证看到了我们专业培养一些优势:

①课程体系完整。②实践教学体系完整。③有初具规模符合工程教育理念的在大型工业装置上进行的综合试验。④课外科技活动和优异生培养做的系统有序和较好的效果。⑤有企业总工参加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修改完善。⑥教师优秀。⑦学生满意度高。

2. 专业培养改进之处。

①青年教师的工程和教学能力培训需要加强:一是没有工程经验;一是科研经历少, 不利于教学;一是教学内容与科研工作不搭界。②毕业设计没有工作过程日志, 无法证明教师指导工作。③专业资料, 特别是与工程设计有关资料缺乏。④实践教学过程需要加强。

参考文献

[1]王娜.中国大陆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高等理科教育, 2011, (01) :64-67.

[2]赵建国, 韩学山.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关问题的认识[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8, (S1) :26-27.

[3]秦彦.关于构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建议[J].中国电力教育, 2008, (22) :3-4.

[4]魏克新, 石娟.国外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01) :56-57.

[5]毕家驹.关于中国工程专业认证的所见所思[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9, (03) :10-18.

[6]赵婷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特点[J].大学 (研究与评价) , 2008, (01) :83-85.

[7]王秀梅, 孙萍茹.高等工程教育及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03) :128-132.

[8]雷庆.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现状及若干建议[J].大学 (研究与评价) , 2008, (01) :90-92.

东华理工大学 篇2

“俄罗斯两位高层专家以名誉教授的身份加盟东华理工大学,不仅是学校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的有力举措,也是海智惠赣鄱——赣俄人才交流与科技合作推进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华理工大学校长柳和生介绍。苏希赫院士在现代生殖学领域成绩卓著,现为俄罗斯联邦政府卫生部妇产科研中心主任,多次荣获祖国服务勋章。俄罗斯总统普京曾亲自为其颁发勋章。利希在临床蛋白质组学方面颇有建树,现为莫斯科生物医学化学研究所主任,俄罗斯总统科学顾问。“这两位专家来访和受聘,无疑将进一步加强江西与俄罗斯的合作,促进全省高等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事实上,东华理工大学和俄罗斯有着悠久合作历史和丰硕成果。”国际原子能机构咨询专家、东华理工大学副校长刘晓东介绍,早在上世纪50年代,作为我国核工业第一所高校,东华理工大学就开始中苏国际合作,并引进了一批留苏归国的高材生任教,为中国铀矿地质事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被誉为“中国核地学人才摇篮”和“世界原子能事业的宝贵财富”。近年来,学校加强了与俄罗斯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派出多批教师赴俄罗斯高校进修深造,承担了科技部多项中俄科技合作项目。此外,学校有两位专家被聘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专家Konstantin Chingin教授受聘学校全职教授,并荣获江西省政府“庐山友谊奖”。

据了解,学校校长助理、质谱科学与仪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陈焕文去年应苏希赫院士邀请,访问俄罗斯联邦卫生部研究中心,并就质谱技术在生命医学領域的应用、合作方式、学生交流、硕士生联合培养等事项达成共识,签署了合作协议,这为此次两位专家受聘学校奠定了良好基础。

东华理工大学 篇3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模拟实践教学,双师型

针对目前市场对商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和经贸日语本身特点, 我校着手经贸日语课程教学改革, 采取模拟实践教学模式授课, 共分为三个部分。即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多样化的第二课堂和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但是改革实施过程中也产生了若干问题, 如果忽视问题所在, 不仅会大大降低模拟实践教学模式效果, 甚至还会使改革变成纸上谈兵。

一、存在的问题

1.多种教学方法未能有效结合。经贸日语不仅仅单纯是一门语言学科, 还是涉及到经济、贸易、投资等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为了深化教学效果, 需要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等模拟商务情景, 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所谓的多样化教学方法, 就是笔者之前曾提到的情景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相互融合教学方法。但是从目前教学现状来看, 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很好的把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虽然根据商务情景让学生分组进行了角色扮演, 但是由于学生经贸日语知识薄弱, 教师课下指导不足, 导致课上情景演练错误较多, 学生也渐渐失去信心, 对老师布置的教学任务敷衍了事。

2.实践环节和实习基地建设存在不足。根据我校目前使用的培养计划, 经贸日语相关理论课程 (包括商务谈判、国际商法等课程) 总共226课时, 但是专业实践训练只有一门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践, 课时是2周。由此可见经贸日语理论课和实践课课时分配不合理, 实践环节薄弱。另外需要值得注意问题是日语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目前只有一处, 而且离学校距离很远。

3.日语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结构不合理。我校日语专业分为两个校区 (南昌和抚州) , 四个年级加在一起学生人数大约350人左右, 日语教师16名左右 (包括外教) , 在这16名之中有相继读博读研进修的4名。大部分教师都是青年教师, 他们几乎都是毕业之后直接执教, 没有在日企工作过的相关经验。所以导致在教授课程中, 当出现较难贸易术语时候, 不能很好解释说明。

二、解决方法

根据以上所述问题, 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方面来进行调整改革。

1.采取确保学生主导地位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情景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有效结合, 是通过模拟贸易谈判等场景, 让学生深刻了解商务文化背景, 掌握基本商务礼仪, 提高学生日语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商务业务操作能力。而且通过对商务案例中出现问题的探讨和分析, 提高学生处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此外期待通过分组调研和讨论,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提高和完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三种教学法有效结合, 都是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学生根据教师布置任务, 课下查阅资料和调研, 把收集到信息加工整理, 做成PPT等形式, 课上与同学、老师进行讨论。而教师都充当的是主持人角色, 指出探讨的思路和难易点等, 组织引导学生讨论, 最后评述此次教学活动的不足与成功之处, 要求学生撰写心得感受。

2.增加实践环节学时、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根据培养计划可以看出经贸日语理论课和实践课课时分配不合理, 因此在保证经贸日语总学时不变情况下, 有必要增加实践环节学时, 开展第二课堂建设。一方面加强在南昌等附近地区建设实习基地, 把学生带到工厂中, 真实感受各种商务情景, 学以致用。当然建设实习基地并非一朝一夕事情, 所以我们把学生“送出去”同时还要“请进来”一些日资企业相关领导或者HR, 让他们开设商务讲座, 开展模拟面试, 讲授面试需要注意礼仪和技巧。

3.鼓励日语教师进修、加强与经管学院合作。多加鼓励我校日语教师进修MBA课程或者参加经贸日语教学讲座培训, 与兄弟院校教师多交流合作。此外可以相应引进一些具有企业经验的教师或者聘用企业家当客座教授, 丰富师资队伍, 调整师资结构。另一方面, 加强与我校经管学院合作, 让日语教师多向经管老师学习有关贸易实务等知识, 探讨如何更好的进行日语专业和经贸专业合作办学。

三、结语

我校日语专业开设较晚, 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相对有限, 如何有效开展经贸日语改革, 还处于一个初步探索阶段。但是面对教学改革中出现的若干困难, 我们一方面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 另一方面要扩建教学实习基地, 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更好适应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周林娟, 潘幼芳.商务日语教学中的语用能力培养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0 (1) .

[2]周林娟, 潘幼芳.商务日语模拟实践教学法的探索与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1 (5) .

[3]王琳.论商务日语课程教学改革[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1 (3) .

东华理工大学论文封面 篇4

论文题目 : 姓学班年专学名 : 号 : 级 : 级 : 业 : 院 :

XXXXXXXX

X班 XXXX级 XXXXXX XXXX学院 XXX(职称)200X年 X 月XX日 指导教师 : 完成时间 :

注:本页不须填写,只作格式参考。如为毕业设计则去掉“论文”二字,如为毕业论文则去掉“设计”二字,两者选其一。

作 者 声 明

本人以信誉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本人独立撰写完成的,没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道德、学术规范和其他侵权行为。文中引用他人的文献、数据、图件、资料均已明确标注出,不包含他人成果及为获得东华理工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设计(论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毕业设计(论文)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

本毕业设计(论文)成果归东华理工大学所有。特此声明。

毕业设计(论文)作者(签字):

签字日期:

****年**月**日

本人声明:该学位论文是本人指导学生完成的研究成果,已经审阅过论文的全部内容,并能够保证题目、关键词、摘要部分中英文内容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资产证券化…………初探

作者姓名

Pilot Study of ………….(英文标题)

英文姓名

《东华三院档案资料汇编》出版 篇5

据介绍俅戳⒂谙愀劭埠初期的东华三院俅表着东华三间最初的医院 包括了东华医院(1870年成立)酃慊医院(1911年成立)及东华东院(1929年成立)俣这三间医院都是由香港本地华人建立的1931年偃间医院组成了东华三院诙华三院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慈善组织谒孀派缁岵欢媳浠俣华三院提供的服务由最初的医疗发展到教育坶胍铅郯怖夕勖碛罟芾淼圈诙华的发展偌证了香港社会历史的结构转变及本地慈善事业的发展谖了研究东华医院的崛起及演进倨溆胂愀凵缁岱⒄沟南嗷ス叵郸僖约跋愀凵缁岬闹形魑幕如何從冲突中糅合等课题俣华三院于二零零六年与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合作开展为期两年的 “东华三院档案资料汇编”研究计划偎们将一千项与东华慈善事业墼籍安葬和殓葬服务等原始资料整理倩惚喑伞抖华三院档案资料汇编》诟没惚嗳书三册俜直鹞《源与流——东华医院的创立与演进》邸妒┯胧堋—从济急到定期服务》及《东华义庄与环球慈善网络艿蛋肝南鬃柿系挠≈び肫羰尽乏谇傲讲峤彩龆华慈善事业的现代化偈橹醒÷嫉牡蛋赴括自一八七三年开始刊行的征信录凼甲砸痪帕闼哪甑亩事局会议纪录鄱华医院函件及同时期的报章壅府年报劾史照片等诹硪徊峤彩龆华的义庄服务诙华于上世纪前半部为本地及海外华人棺柩和骨殖办理原籍安葬服务儆涤屑肮芾淼囊遄更于二零零五年获得联合国教育劭蒲Ъ拔幕组织颁发的”亚太区文物修复奖”优越大奖谙愀鄣缣ǖ缡硬扛为制作”香港历史系列”节目的”华棺流徙”特辑僮ǔ逃胱髡叩矫兰又胤玫蹦旯侵吃朔档穆废咄鸡

说到《东华三院档案资料汇编》的可贵之处偌钦吖槟晌三方面艿谝沪俣华三院是于香港开埠初期依据法律成立的慈善机构傩灾识捞卅倨溆凭玫睦史盛载着华人参与社会活动的传统谑椴岫杂谟行巳ぱ芯勘靖鄞壬苹构运作的人士来说偬峁┝吮贵的参考资料诘诙偎孀派缁岵欢媳浠俣华提供的服务亦由医疗发展到教育坶胍铅郯怖夕矍嗌倌軎勖碛罟芾淼圈俅表着长时期的演变过程偃枚琳呖探多面的香港社会史诘谌儆捎诘蛋副4胬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历史的内涵俳东华的档案出版成书俨坏ケ4媪硕华的历史僖脖4媪讼愀廴说睦史及香港的文化遗产谑椴岬某霭嫱贫了历史档案的发展僖踩孟愀廴舜痈广阔的视野了解本地的慈善事业俳中国慈善研究带到一个跨国劭缥幕领域

东华理工大学 篇6

一、大学寝室文化创建的困境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推进, 给寝室文化的创建带来了挑战和困境。这体现在学生公寓安排的可选择性不强、寝室文化建设缺乏具体落实部门, 以及在文化创建过程中, 大学生参与活动的主体意识淡薄和形式主义较为严重等方面。

(一) 学生主体意识淡薄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推进, 越来越多的社会机构参与到了高校学生寝室的管理之中, 学生与公寓管理者的关系并非师生关系, 虽然一些高校安排了驻楼辅导员, 但学分制的实行又导致同一楼栋集中了多个学院的学生, 这影响了学生参与公寓民主化管理的效果, 导致学生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不高, 难以在真正意义上参与到学生寝室社区化的管理之中。

(二) 公寓安排可选择性不强

在国外, 学生公寓能满足学生多层次、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从而形成浓郁的公寓文化氛围。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寝室, “可以独居, 可以与一个室友住一起, 可以与两三个人共住一套公寓, 甚至与四个或更多的学生共租一座房子”[1]。这为不少有共同志趣爱好的学生住在同一个寝室, 提供了较大的自由, 有利于他们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然而, 国内绝大多数高校的学生寝室都是随机分配的, 有共同价值爱好和理想追求的学生住在一个寝室显然还需要“缘分”。

(三) 缺乏文化建设部门

目前, 寝室文化虽然在各大高校被重视, 但是尚未被纳入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在实践中, 由于学生公寓后勤化改革时间不长, 学生公寓社区化管理相关体制不健全, 导致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缺乏具体的指导和组织机构。有的高校负责寝室文化组织实施的是团委、校学联, 有的是学工部门和宿舍管理中心, 有的则是这些部门多头领导。这些现象导致寝室文化建设难以真正组织实施, 不能形成多个部门通力合作、协同育人的局面。

(四) 形式主义风气较重

近年来, 诸多高校在学生社区内开展了形式丰富多样的活动, 但是大部分活动还是局限于“文明寝室评比”、“卫生寝室创建”、“党员示范寝室创建”、“星级寝室评选”等活动。这些活动基本由学校寝室管理部门以文件的形式下发, 学生在公寓管理员或者辅导员的指导下参与, 虽然覆盖面较广, 但是这些活动很少是学生主动创新的, 作为被动的参与者, 他们往往只是应付任务, 从而让寝室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二、“学习型寝室”创建对寝室文化的培育作用

(一) “学习型寝室”的理论基础

“学习型寝室”的理念是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为背景提出的, 这一概念最早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佛睿思特在《企业的新设计》一文中首次提出, 此后, 他的学生彼得·圣吉又对学习型组织作出了比较全面的概括:学习型组织是“能够不断创新、进步的组织, 在其中的人可以不断突破能力上限, 制定真心向往的目标, 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 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 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2]。在创建寝室文化的思路下, 我们希望通过学生公寓这一载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让学生在寝室中形成优良的学习和生活氛围。这一点, 与学习型组织的本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换而言之, 以学习型组织为理论基础, 以“学习型寝室”创建为实践平台来构建大学寝室文化, 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二) “学习型寝室”与寝室文化

按照传统的观点, 寝室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的影响下, 寝室成员共同努力形成独具特色的寝室文化, 反过来, 寝室文化又对参与其中创建的大学生形成凝聚、促进、约束的作用。近年来, 在学生社区开展的寝室文化创建活动, 说明了广大高校思政工作者越来越认识到, 寝室作为大学文化创建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载体的重要意义。在当前, 创建大学寝室文化显然已经超越了这一工作本来的价值, 其不仅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教育的延伸阵地, 也是高校扩展课堂育人功能、强化学生党团管理、提升大学生道德水平的重要手段。所以说, 新时期下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创建, 直接对接了高校人才培养的任务和目标。本文作者认为, 要把寝室文化建设的内涵继续深化, 创建“学习型寝室”是较为适合的尝试。

三、“学习型寝室”的创建路径

大学四年, 寝室就是大学生的家园, 良好的寝室环境与学习风气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实现梦想的基本保障。若每位大学生都能致力于创建积极向上、团结互助、共同学习的优良寝室文化, 必将为学校的学风建设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基于此, 东华大学信息学院在全员范围内探索了“学习型寝室”创建活动。

(一) 以典型引路为切入点, 举办寝室文化节

1. 建立文明寝室展示长廊。

学院把学习优秀生和文明寝室事迹做成展板, 贴在新生楼栋的走廊里, 新生在入学时, 就能感受到浓郁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新生入学一个月后, 将带领寝室长参观高年级学长和学姐的“学习型”示范寝室, 通过典型引路, 让新生感受到“学习型寝室”创建的浓郁氛围。

2. 举办社区寝室文化节。

“学习型寝室”文化节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引导报名参赛寝室打造“学习型寝室”的环境文化, 把寝室装扮得有书香气息, 此后, 组织寝室进行“秀出你的学习型寝室”风采展示活动, 引导学生把学习型寝室创建的思路和成果做成精美的展板、图片等向全校同学展示, 并就装扮风格、装扮主题、装扮效果进行现场投票;第二阶段举办才艺展示晚会, 以寝室为单位, 通过不同的节目展示新生对“学习型寝室”的理解, 进一步将“学习型”寝室创建的理念深入人心。

(二) 以共同愿景与团体学习为突破点, 增强寝室内部动力

按照学习型组织理论, 学习者之间以团队学习的共同愿景为目标, 以分工合作为联系纽带, 学习者之间共享学习资源, 共同克服学习上的各种困难, 相互学习和帮助, 成为不可分割的学习共同体[3]。因此, 共同愿景是学习型组织的动力源泉, 也是创建“学习型寝室”可以借鉴的重要理论。不少高校中经常出现全体寝室成员获得奖学金的现象, 其实这与身处寝室的每个大学生精神风貌、学习动机趋向一致有关, 也就是说寝室成员之间持有的共同愿景。

为此, 信息学院对申报重点立项的寝室进行团队答辩。答辩之前, 寝室成员需要共同撰写“学习型寝室”创建策划书, 阐明该寝室申报重点立项所具备的可行性条件和共同努力目标, 由社区主管教师、年级辅导员、楼栋责任区党员、社区团总支书记组成评审团, 对其进行答辩。答辩通过的, 按照学习型示范类寝室、学习型优秀寝室、学习型进步寝室予以重点立项。

为了让参与寝室时时意识到责任, 学院把重点立项寝室学生撰写的方案和承诺书进行公示, 让其他寝室同学监督, 并自觉学习他们的做法和经验。经历了共同答辩、撰写创建计划书等环节, 参与创建的寝室成员更加容易对学习目标达成一致, 有利于共同愿景的实现。

(三) 培育指导为落脚点, 落实学习型寝室的创建成效

“学习型寝室”立项之后, 信息学院思考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 如何引导推动学生来建设“学习型寝室”, 引导学生把取得创建的成效引到学习中来。

1. 建立社区优秀学子学风墙。

社区学风墙目前主要设立在信息学院社区温馨屋内, 学风墙主要由学习优秀学生的学习笔记, 以及优秀学生的学习经验、竞赛心得等组成。主要针对大一入学的新生, 帮助他们在“学习型寝室”创建过程中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他山之石”。

2. 实行“学习型支部”对接“学习型寝室”。

在大一年级选取30个学习寝室进行对接试点, 由7个学生党支部一一对接。要求支部党员必须深入到对接的寝室中了解寝室同学的学习困难,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并且对接工作的成效将作为支部“创先争优”考评的重要标准。

3. 配备社区学业导师进行学业指导。

学院从保研学生中挑选学习优秀的学生干部担任学生社区学业导师, 主要服务参与“学习型寝室”创建的大一、大二学生。学业导师具体指导学生的学习, 回答他们对专业分流、学科竞赛、课外科技创新项目指导等。一共委任了10名研究生担任了30个“学习型寝室”学生的社区学业导师工作。

4. 成立“学习型寝室”学风督导队。

为了督促学生在寝室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帮助部分学生改正喜好打电脑游戏的痼疾, 信息学院成立了社区寝室学风督导队。对大一、大二的寝室进行走访, 尤其对参与“学习型寝室”创建的寝室推行打分考核制, 发现有沉迷网络和游戏的寝室将被扣分, 直至取消“学习型寝室”创建的资格和经费资助。学院还对每次检查的结果进行公示, 对表现好的寝室进行星级评分, 累计5星就可获得学院发放的日常生活用品作为奖励。

5. 建立社区关工委老教授咨询基地。

学院10多名退休老教授组成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挂牌成立了信息学院社区关工委老教授咨询基地, 发挥德高望重、学识渊博老教师和老教授们的余热, 每周二下午定期召开座谈会, 对参与“学习型寝室”创建学生的学业、就业、竞赛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引导。

摘要:寝室文化对于建设和谐校园, 形成良好学习风气,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为依据, 阐述了“学习型寝室”创建面临的困难与创建路径。东华大学信息学院以学生公寓为载体作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寝室,大学生

参考文献

[1][美]戴维·波谱诺;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180.

[2][美]彼得·圣吉;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8:11.

东华理工大学 篇7

近年来,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已经成为青年学习、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 承担着广大青年参与社会生活的多种功能。团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高度重视新媒体的发展及其产生的巨大影响, 在共青团的各项工作和建设中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 特别要把新媒体作为青年思想引导新的突破口, 善于运用网络平台了解把握思想动态, 善于运用网络表达方式与青年沟通互动, 善于运用微博、微信、微视频、即时通信、社交网站等青年喜闻乐见的网络载体开展工作, 加强与新媒体从业青年的联系, 努力把握网上思想引导的主动权。”

高校青年学生作为新媒体的主体, 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拓宽了青年团员沟通交流的渠道和方式, 给高校共青团带来了重大机遇, 有助于提升基层团组织的新活力, 拓展共青团育人新阵地、塑造共青团品牌新形象。但是诸多的信息交融同样也会影响高校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对高校青团工作提出挑战, 了解新媒体的特点及高校青年学生的个性, 明确高校共青团育人工作开展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 从而更好地利用新媒体组织、引导和服务青年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媒体的特征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不断涌现出新的媒介形态, 为了区别于传统媒体, 人们把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统称为“新媒体”, 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 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卫星等渠道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 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1]。新媒体是对传统媒体的继承和发展, 更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 新媒体不仅表现在技术和形式上的革新。更重要的是表现在理念上的革新。新媒体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一) 新媒体拥有海量性和多元性的特征, 并具备个性化的独特优势。

新媒体的信息往往由文字、图形和声音等复合形式组成, 内容十分丰富, 能够实现超文本链接, 信息量很大, 其传播的主体对象、发布渠道、内容形式都非常多元, 无论是名人名家还是普通百姓等受众, 无论是通过博客还是论坛等渠道发布, 无论是音频还是视频等接收形式, 都能够全方位地吸收和消化各类信息, 并且青年群体乐于追求独一无二的信息体验。新媒体还可以实现私人定制, 具备个性化的独特优势。

(二) 新媒体拥有开放性和交互性的特征, 并呈现出大众化的流行趋势。

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撑下, 任何个体或组织都可以成为时事的评论者、文本的撰写者、音频的制作者和信息的发布者, 不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信息的交流变得开放, 而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存在着双向互动的动态性和不可预测性, 同时信息传播的受众也可以变为信息分享的主体, 借助终端设备可以进行高效方便的互动交流, 体现出强大的信息交互性。目前,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由传统媒体的“一对多”变成“多对多”, 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倾向于新媒体平台的使用, 呈现出大众化的流行趋势。

(三) 新媒体拥有便捷性和共享性的特征, 并呈现出社群化的发展趋势。

传统媒体的报道是线性的, 报道的多是近期发生的热点时事, 而新媒体的传播则是网状的, 发布和接收信息很方便, 查找当下或以前的信息也非常便捷, 可以随时共享有效信息, 并且一旦有个体或组织发现共同的关注点, 便会迅速形成一个新的网络群体, 借助QQ群、微信群、论坛等形式进行专题研讨, 围绕设定的共同话题开展探讨和研究, 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 呈现出社群化的发展趋势[2]。

三、艺术类特色高校的特点和优势

(一) 拥有浓厚的艺术气息和利于营造校园文化的良好氛围。

艺术学科的青年学生倾向于追求个性和价值选择的独特性, 社会的不良信息、失实报道容易对学生的日常思维和价值判断产生负面影响。为此, 探索利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育引导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东华大学依托服装学院、校艺术团及学生艺术类社团, 每年不定期地开展时装秀、设计展、采风秀等集聚时尚元素的活动, 艺术气息浓厚, 青年学生随处可见各类创意展示, 为注重直观感受和实用心理的艺术类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大的舞台,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 拥有接地的人文情怀和利于开辟教育引导的肥沃土壤。

艺术学科的青年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薄弱, 更多地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 往往忽视人文精神的培育。东华大学在实践实验的空间上用心耕耘优质土壤, 为各类实验室工作室注入人文内涵。利用服装专业优势为宇航服的制造提供保护衣, 创造出燃烧假人;利用纺织专业优势为“天宫”编织翅膀, 打开新的“航天纺织品”世界;依托创新教育计划, 更多的本科生参与到各类项目研究, 结合艺术与人文, 注重文化素质培养, 促进艺术类学生人文素养的积淀和文化内涵的提升。

(三) 拥有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利于完善青年学生的思维体系。

艺术学科的青年学生更倾向于交互式的探讨性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体现了更多的选择性和评判标准,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运用, 东华大学在实践中充分结合科技优势和设计优势, 一年一度的世界可穿着设计大赛的奖项均有斩获, 科技感的融入为艺术性的表达丰富了渠道, 拓宽了思路, 在工学学科环境中体现艺术特色。

四、构建“设计+”校园综合服务平台, 开拓高校共青团育人新途径

新媒体是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吸引和凝聚广大青年的重要工作载体。高校共青团应当坚持把新媒体作为新的工作增长点, 既要满足时代和青年的需求, 又要基于特色和优势, 开展有效工作;既需要技术革新不断摸索更新的媒体, 又需要不断把握新媒体的发展特点, 从而更好地组织、引导和服务青年。

“新媒体思维”的本质是“去中心、去边界”, 核心在于“活动、传播、阵地”。根据“新媒体思维”的特点, 围绕艺术类特色高校特点和优势, 构建“设计+”校园综合服务平台, 实现线上线下互动, 进一步寻找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弘扬主旋律和传播正能量的重要载体, 创新高校共青团育人工作的新途径将具有现实的研究意义。

(一) 依托新媒体活动创新, 构建设计+学术文化平台, 激发基层团支部活力, 建立熟悉新媒体技术应用的人才队伍, 探索凝聚型共青团育人新途径。

共青团的工作基础在基层, 而基层工作的难点在于精致化的同时难以实现全面覆盖, 高校共青团应当积极运用艺术、时尚、情感等元素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 激发基层团支部的活力, 扩大团支部工作的影响力, 开发一系列既能够精致展示又能够作为示范推广的案例。比如, 结合设计专业背景, 策划开展中国梦之“我们”的艺术梦高峰论坛主题团日活动, 邀请业界知名设计师讲述成长经历、分享成功经验, 直观展示礼服、旗袍、和服、摄影图片、手绘稿等设计作品, 带领青年学生参观设计师工作室、买手店、SHOW-ROOM等时尚空间, 引导未来设计师们沉淀文化, 用踏实的态度和理性的行为追寻艺术梦。又如, 开展“图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品征集主题团日活动, 创作“学生眼中的核心价值观”系列海报作品, 用直观的形象化语言表达艺术类青年学生的理解, 一方面引导青年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把握当下时政, 解读最新思想, 用心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 进一步提升专业实践技能,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技术优势, 通过新媒体渠道将学生的作品充分展示和广泛传播,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性教育提供良好范本。

在对参与者的深度访谈中, 受访者表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活动为自己搭建了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的舞台, 激发了更多的创新意识和创意理念, 更提供了一个自由良性的交流平台, 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通过各类精彩活动, 自己获得了丰富的角色体验, 也提升了自己的组织策划能力、自主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创意之路恒久远, 创新之树永常青, 未来将会继续扎实学习专业知识, 更好地将自己的设计优势落细落小落实, 并努力进行更深层次的推广。”

可见建立熟悉新媒体技术应用的人才队伍是创新共青团育人工作的重要路径之一, 在发掘和组建人才队伍的过程中, 应当具备以下三点标准:一是在思想引领上能够坚持共青团网络文化建设的先进性, 培育网络文明新风尚;二是在内容设计上能够融合趣味性和服务性, 贴近校园和青年学生的生活实际;三是在技术运用上能够制作生动、形象的新媒体教育材料, 展示出教育人、易被青年学生接受的信息。

(二) 依托新媒体传播手段, 构建设计+实践公益平台, 加强兄弟学院间互动, 建立推动新媒体推进演变的工作载体, 探索缩聚型共青团育人新途径。

对于青年学生而言, 微信是学习交流、获取资讯的重要平台之一, 对于学校而言, 微信公众平台是资源整合、组织宣传的重要阵地, 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实践基地。

目前, 东华大学团委依托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中的影响力, 构建“学校—学院—基层团支部”的三级微信矩阵平台, 旨在为高校师生提供便捷的组织管理和活动运营功能, 建立服务广大学子的校园活动生态圈。

各类线上活动借助三级微信矩阵平台进行传播和推广, 以青春东华微信公众平台为龙头, 各层级微信公众平台与青春东华实现差异化管理, 校级公众号主要实现师生互动交流的功能, 开展“网络微团课教学”、“光盘在行动接力”、“社会实践优秀项目评选”、“校园十大歌手投票”、“艺术与我抢门票”等活动, 实现服务信息的提供。院级平台更多的推送“原创文学展示”、“原创艺术展示”、“手绘校园地图设计大赛优秀作品展示”、“微电影优秀作品展播”等, 实现工作动态的展示。基层团支部主要建立微信群讨论, 晒一晒我与国旗团旗的合影, 开展博文、三行情书等话题的讨论, 实现青年学生思想的交流。

高校共青团在校园文化、实践公益等工作中充分利用新媒体, 满足不同形式、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 构建新媒体服务高校共青团育人的工作载体, 从传统的线性单一的形式逐渐推进演变到如今的网格化交叉式的模式, 充分发挥了新媒体的信息交互功能, 使各级团组织既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又可以利用新媒体开展实时讨论与交流, 进一步拓宽高校共青团服务青年学生的渠道。

(三) 依托新媒体阵地优势, 构建设计+创意孵化平台, 深化校际项目制合作, 建立顺应新媒体发展壮大的生态机制, 探索集聚型共青团育人新途径。

连续开展八年的东华大学创意市集, 已逐渐打造成为校园众创平台, 为年轻的设计师搭建“秀创意、聊成果、谈转化”的交流合作平台, 开发学生创意设计的潜力, 集聚校园创客队伍, 激发校园创新意识, 提升青年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每年都能吸引到50多名独立设计师, 20多个设计团队, 近2000件原创作品参与, 开展作品营销、创意定制和现场体验等, 参与的专业从最初的服装设计扩大到包含纺织品设计、信息安全、英语、功能材料学等非典型设计专业, 参与的作品从传统的手工箱包、手作摆件等扩充摄影组合、海娜手绘等多种形式, 参与的高校从最初的一所扩展到目前的十余所兄弟高校。

平台的搭建主要实现四个创造, 为青年学生从理论到实践铺展新通道, 一是创造一个空间, 凸显本质回归, 助力校园创客队伍日益壮大;二是创造一门知识, 绘制云端时尚, 助力校园创新意识茁壮成长;三是创造一项技能, 体验华丽转身, 助力校园创意理念不断孕育;四是创造一份情怀, 感受文化碰撞, 助力校园创业精神逐渐根植。通过搭建设计+创意孵化平台, 目前已有多名青年学生从创意市集的活动中走出来, 建立自己的工作室, 甚至成功地初创了属于自己的企业。

有箱包品牌创意定制工作室负责人表示:“从构思到策划的细致考量, 从绘制到订购的成本平衡, 从制作到完善的成果转化, 从布展到营销的能力提升, 每一件设计作品都展示出不同的文化, 通过‘创意市集’的平台, 一方面能够了解自己的作品受不受欢迎, 能不能经受住市场考验, 这种体验感特别好, 也为未来的创业之路提供了很大的参考意义。另一方面自己也会到各个摊位去‘串门’, 了解其他摊主的创作思路, 每个人都各有所长, 如果多互动多合作, 肯定能够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 对未来的创作有很大的促进意义, 并且从良性的互动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欢乐。”

在专业差异化的基础上借助新媒体顺利地实现校际项目合作, 还须建立好良性的生态机制, 一要探索建立完善的校园新媒体管理机制, 对新媒体技术条件下信息传播的渠道进行严格管理, 制定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行为准则。二要通过培训、实践锻炼等方式, 建立和培养政治素质好、新媒体运作能力强的团干部队伍, 及时了解把握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 形成正确的教育引导。三要通过专题报告、主题教育等形式加强青年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 强化青年学生的媒体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 提高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 成为新媒体技术的主动驾驭者, 从而推动共青团工作网络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94-5.

东华理工大学 篇8

关键词:翻译,改写

1 译家简介

傅东华 (1893-1971) , 本姓黄, 过继母舅, 改姓傅, 金华曹宅镇大黄村人。1920年, 在北京加入文学研究会。此后, 在上海大学任教并从事著译。一度任商务印书馆编译员。1932年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译著主要有《西行漫记》、《飘》、《业障》、《唐·吉诃德》, 《失乐园》, 《珍妮姑娘》, 《伊利亚特》等。

2 傅东华翻译思想总结

2.1 改写理论背景

勒费弗尔提出, 改写, 泛指对文学原作进行的翻译、改写、编选、批评和编辑等各种加工和调整过程。作者指出,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 改写主要受到两方面的限制:意识形态 (ideology) 和诗学形态 (poetology) 。意识形态主要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方面来限制和引导改写者的创作, 而诗学形态则是改写者进行创作时所处的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写者往往会对原作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 以使其符合改写者所处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 以达到使改写的作品被尽可能多的读者接受的目的。

2.2 傅东华翻译思想第一观点:改写

傅东华在飘的序中这样写道:“关于这书的译法, 与译Classics究竟两样, 如果一定要字真句确地译, 恐怕读起来反要沉闷。即如人名地名, 对话, 许多幽默的, 尖刻的, 下流的成语, 用中国特色的词汇替代, 以期阅读时可获如闻其声的效果。还有一些冗长的描写和心理分析, 那我就将它整段删节了。但是这样的地方并不多。总之, 我的目的是求忠实于全文的趣味精神, 不在于忠实于一枝一节。”

傅东华飘的翻译过程中, 不仅把很多外国的人名地名翻译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 而且在语言风格上面也尽显方言和俚语的特色。

2.3 傅东华翻译思想第二观点:飘是一个艺术品, 那么翻译时要把它当成艺术来翻译

中国著名翻译家林语堂先生认为:“翻译是一种艺术。”他强调, 凡译艺术文的文, 必先把所译作者的风度神韵预先认出, 于译时极力发挥, 才是尽译艺术之义务。

傅东华的译本体现了他把飘当成他所说的艺术品, 不论是在翻译的原则还是策略上, 译文都不是绝对的忠实。尽管如此, 译文在显现原文风度神韵上是比较成功。尽管出现了多个译本, 但是傅东华的飘仍然广为流传。

3 范例分析

3.1 人名, 地名, 机构名的改写

在傅东华的译本中, 外国的人名, 地名都被翻译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在地名翻译中, 傅译借助了汉语中一些表地名的后缀词, 使译名带有中国地名气息。如饿狼陀 (Atlanta) 、陶乐场 (Tara) 、肇嘉州 (Georgia) 、钟氏坡 (Jonesboro) 、曹氏屯 (Charleston) 等地名中的“陀、场、州、坡、屯”等常用于中国地名之中。

3.2 方言的使用

在傅东华的译本中, 随处都可以发现他把英语的语言大量改写成中国的方言。

例1 She remained sitting with her chin in her hands.

她依旧支颐地坐着。

在傅东华的译本中, 还有其他改写的方言。如形容词最高级"顶, 顶顶”, 生孩子的“养”。据笔者统计, 光是“顶”的使用, 全文高达100处。

3.3 为起强调作用, 叠词的使用

例2 There were greybeards older than her father trying to step jauntily along in the needle-fine rain to the rhythm of the fife and drum corps.

有些白胡子老头儿是比思嘉的父亲还老了, 却也蹒蹒跚跚地在那蒙蒙细雨中...

原文本是普通的形容词, 动词或者副词的地方, 傅先生为突出原文效果, 改写成了叠词形容词。这使得中国读者在阅读译文时, 更能体会原文语境。

3.4 幽默的风格

例3 There was no need for him to acquire a good head for whisky, he had been born with one.

至于喝威士忌酒, 那是他用不着学的, 他从娘肚皮里就带了酒量来了。

傅东华在这里用“娘肚皮”这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改写原文, 生动再现了人物性格, 前者更能凸现嘉乐粗犷的性格。

4 翻译中的改写

4.1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 意识形态对改写的影响

傅东华翻译米切尔的这部小说是在1940年完成的。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 日军所到之处, 生灵涂炭, 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米切尔的《Gone with the wind》也是描写战争的一部小说, 渴望和平的思想也跃然纸上。书中主人公乐观向上, 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精神也为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虽然傅东华在序中一再强调他翻译这部小说的目的并不是因为原著战争和和平的思想, 但是,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中国人民确实是极度渴望和平的。《飘》译本的问世, 似乎让人民看到了未来和平的希望。

主流思想对译者的影响通过翻译表现出来, 这是改写理论的一大贡献。

4.2 文学专业人士, 系统外赞助人, 诗学对改写的影响

文学专业人士包括系统内的翻译家, 批评家, 评论家, 教师。他们的干预能影响译作的接受, 或确保所翻译的文本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与傅东华同时代的林语堂, 朱光潜等文学翻译大师在当时都是偏向于翻译的改写理论的。在他们的影响下, 傅东华的翻译也带上了这种色彩。除了文学专业人士的影响, 这本书的翻译也深受赞助人的影响。

在系统外的赞助人可以从意识形态、经济因素和地位因素对译作施加影响。傅东华在序中写道:“由本书拍摄成的电影《乱世佳人》在上海上映时, 上海的居民大起其哄, 开了外国影响映演以来未有的记录, 同时本书的翻印本也成了轰动一时的读物。”

诗学中的功能要素说明功能对所选择的文学主题十分重要, 即所选主题一定要符合社会系统, 这样的文学作品才能受到重视。战争主题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

4.3 改写所造成的损失

傅东华的译本中, 有对原作一些心理描写, 战争场景的删节, 其实也就是消除诗学和译入语的疏离。西方作者一直以来都把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的刻画当成是诗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在原作中, 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正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而在中国,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对人民的影响以及占主导地位的统治阶级赞助人是绝对不允许这种思想来搅乱人民的思想的。

5 结束语

在古今中外的文书史上, 文人学者通过改写, 提升了文学作品的原有价值。庞德通过翻译和改写, 引进了新的文学体裁, 改造了西方形而上学的思潮和维多利亚时的诗学。严复通过翻译和改写, 为危难的中国带来了新的思想和科学理念。傅东华的飘只是这众多成功改写历史的一隅。改写所造成的损失远不及它带来的巨大好处。翻译的改写必将在未来的翻译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Derrida, Jacques.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2]Lawrence Venuti.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M].Routledge:Taylor&Francis Group, 2004.

[3]Susan Bassnett&Andre Lefevere.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4]高华丽.中外翻译简史[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5]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6]玛格丽特·米切尔.飘[M].傅东华, 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8.

[7]玛格丽特·米切尔.飘[M].英语大书虫研究室, 译, 伊犁人民出版社, 2003.

东华理工大学 篇9

关键词:提篮拱,钢管混凝土,横隔板,配合比,顶升灌注

1 工程概况

1.1 主桥简介

东华大桥主桥为跨径118m带副拱提篮式钢箱系杆拱桥, 一跨跨越江门河水道, 设计时速为60km/h, 桥面全宽34.5m。全桥由主拱和副拱两片拱肋组合而成, 主拱与竖直面的夹角为内倾13°, 副拱与竖直面的夹角为外倾10°, 主副拱平面夹角为23°。主拱竖向矢高23.6m, 矢跨比1/5;副拱竖向矢高34.6m, 矢跨比1/3.41。主拱为钢管混凝土拱, 两主拱间由3根横撑和2根K撑连接;副拱为钢管拱, 主副拱间由线每5m一道, 板厚12mm, 呈圆环形, 加劲环中央过浆孔最大间距820mm, 加劲板与主拱内壁连接处设半径110mm过浆孔。主拱吊杆处沿锚管设置竖向加劲环, 呈椭圆形, 每5m一道, 与垂直拱轴线加劲环交叉布置。主拱拱内加劲板和加劲环布置见图2所示。

主拱吊杆锚管直径208mm, 锚管壁厚20mm, 锚管在竖向平面内倾13°, 锚管两侧过浆孔最大宽度为552mm, 随着主拱轴线的变化, 锚管两侧净宽发生变化。主拱混凝土灌注施工垂直高度32.5m, 累计灌注混凝土约436m3。变截面箱型横联连接, 钢结构主桥总用钢量约2700t。

1.2 钢管拱结构设计介绍

东华大桥主拱直径1500mm, 采用规格Q370q D钢板卷制成型, 单根主拱空间实际尺寸长为131.5992m, 主拱脚附近钢板厚40mm, 其余部位钢板厚32mm。主拱内设纵向加劲肋、径向加劲环、吊杆处竖向加劲环。拱内纵向加劲肋等间距布置六条, 加劲肋厚32mm, 高200mm。径向加劲环垂直于拱轴

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1 原材料

水泥海螺P.0 52.5R, 3d、28d抗压强度分别为33.8M Pa和58.7MPa, 各项检测指标符合GB175-2007标准中的技术要求。

矿粉S95级矿渣粉, 密度为2.82g/cm3。

粉煤灰Ⅱ级粉煤灰, 细度17.4%。

砂粗砂和细砂两种, 粗砂、细砂细度模数分别为3.1和1.9。

碎石10~15mm和5~10mm两个连续级配碎石。

减水剂LS-JS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 减水率30%。

膨胀剂UEA膨胀剂Ⅰ型, 水中7d限制膨胀率0.029%, 空气中21d限制膨胀率-0.010%。

2.2 配合比设计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参照JGJ55-201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GB50119-2003《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进行, 设计主拱C50微膨胀混凝土膨胀率不小于2.5×10-4。配制的混凝土应满足和易性好、初凝时间符合拱肋灌注需要、不泌水、不离析、坍落度损失小等工艺要求, 灌注强度和膨胀率符合设计工程质量要求。本桥钢管拱混凝土经过多次的试配和验证后, 最终确定出符合设计要求的配合比。配合比设计力学性能和工作性能指标要求如下:

(1) 混凝土强度等级达到C50, 3d试件极限抗压强度超过30%, 7d试件极限抗压强度超过75%。

(2) 施工配合比强度要求:fcu, 0≥fcu, k+1.645δ, δ取5MPa, 则fcu, 0≥58.3MPa。

(3) 采用525标号水泥配制, 用水量不宜过大, 通过掺入15%左右的粉煤灰, 胶凝材料掺和量控制在450~550kg/m3, 将水胶比控制在0.28~0.35之间, 砂率不超过45%, 膨胀剂采用UEA产品, 采用聚羧酸减水剂。

(4) 出车坍落度不小于220mm, 混凝土扩展度不小于550mm, 3h坍落度损失不超过30mm, 初凝时间不小于10h, 混凝土28d限制膨胀率应在不小于2.5×10-4。

混凝土最终配合比设计如表1。

2.3 配合比验证试验

通过委托专业的检测中心进行混凝土配合比验证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该配合比配制出的C50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满足设计要求。主要技术指标如表2。

3 钢管混凝土顶升灌注施工

3.1 准备工作

混凝土顶升灌注前, 需在钢管拱上开设好灌浆孔、溢浆孔和排气孔, 泵管及截止阀的安装, 并确保混凝土的供应, 待准备工作就绪后, 方可通知发料。截止阀示意图如图3:

3.2 施工工艺

采用四台SY5125THB-90高压输送泵, 同时配备两台备用输送泵和若干高压泵管。该输送泵理论最大输送压力为18MPa, 泵送速度和泵送压力是线性关系, 因此, 泵送时通过控制泵送速度来控制泵的压力, 避免因泵送压力太大而造成泵管破裂。灌注前, 利用高压水枪从管顶溢浆孔向下冲洗管内, 并在管底开孔排出杂物和脏水, 直至流出清水后, 用钢板焊接堵死开口。拱肋混凝土压注前, 每个压注口通过输送泵压送C50砂浆用来湿润钢管拱和泵管内壁, 砂浆的砂率满足泵送要求, 砂浆压注完成后紧跟压注C50混凝土。主拱混凝土灌注到距离拱顶2m高度时, 采取左右交替压注的方式灌注, 待溢浆管口连续溢出均匀混凝土时方可停止灌注, 间歇15分钟后两侧同步再次补充压注3~5个冲程后停止灌注。灌注口截止阀和拱顶出浆口待混凝土强度不低于100%后进行拆除, 小出气孔待混凝土监测合格后等强填补。

混凝土灌注工序:灌浆孔、溢浆孔和排气孔的开设→泵管、逆止阀的安装→备用灌浆孔临时关闭→压注清水清洗主拱→压注水泥砂浆润滑管道→商品混凝土进场验收→主拱钢管混凝土顶升灌注→排气孔逐个堵塞→拱顶交替压注→溢浆孔连续出浆→停泵, 关闭拱脚灌注孔。

3.3 施工技术要点

(1) 按照四个拱脚位置对称压注的原则, 以每车为单位对称压注C50混凝土。混凝土压注前, 由搅拌站试验人员检查出槽塌落度, 到现场后, 再由现场试验员检查塌落度, 塌落度在200mm—240mm、扩展度不小于550mm方可泵送。

(2) 现场试验人员记录每车混凝土的到场时间、泵送起止时间和塌落度, 通过统一指挥, 使上下游四个半拱尽可能保持同步, 根据实时观测到的拱肋轴线偏位情况和轴线高程变化情况调整四个半拱的压注速度。根据轴线纠偏需要将速度较快的半拱灌浆速度减慢, 同时对偏慢的半拱泵送速度加快, 混凝土压注间歇时间不得过长。轴线变化正常情况下, 根据拱顶排气孔观察其进度情况, 当超差超过2.5m时, 适当调整灌浆速度。

(3) 泵送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泵车储料斗的混凝土量, 避免空气进入, 造成泵管堵塞。泵送时要注意控制泵的工作压力, 同类型的泵在同一时刻工作压力应相等。

(4) 根据施工图技术指标, 主拱混凝土在配合比设计中进行水泥与减水剂、膨胀剂的优选及其参量对强度的影响等配比试验。采用5~10+10~15两级级配的二次反击破碎石作为粗骨料, 拌和用砂同样采用粗细砂进行组配。在保证混凝土强度的同时掺入二级粉煤灰和矿粉降低水泥用量, 从而降低混凝土水化热和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通过掺入1.8%高效聚羧酸减水剂等外加剂降低水胶比和调整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控制混凝土的泌水和坍落度的损失。

(5) 对主拱混凝土灌注全过程实施监控, 通过布置在主拱上的观测点, 对拱肋轴线偏位和拱肋标高变化进行观测。控制左右两根主拱拱轴线偏差不超过26.6mm, 拱顶高程差在40mm (L/3000) 以内, 左右拱拱肋对称点高程差在40mm以内, 同时对拱肋钢管应力进行实时检测。混凝土灌注前, 结合气温、日照及风荷载影响, 对主桥整体稳定性分析计算, 确保施工过程结构安全。

(6) 主拱混凝土压注过程中及时用小木塞将主拱上的排气孔堵塞, 并将拱肋上溢流的水泥砂浆用高压水枪冲洗干净。施工过程尽量减少拱肋上的焊接和气割作业, 保护既有涂层。

3.4 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措施

(1) 泵管堵塞

在正常情况下, 泵送油压最高值不会达到设定压力。若泵送油压很快达到设定压力, 正常泵送循环自动停止, 主油路溢流阀发出溢流的响声, 表明发生了泵管堵塞。一旦堵管, 不能强行泵送, 而是要开启反泵开关, 通过反泵4~5个行程, 排出泵管内的混凝土。当反泵作业不能排出堵塞物时, 可一边进行正泵←→反泵操作, 一边沿着输送管路寻找堵塞部位, 一般从泵的出口开始, 未堵塞的部位会剧烈振动, 而堵塞部位之后的管路是静止的, 找到之后拆除泵管, 清理管内堵塞物, 然后继续泵送。

(2) 灌注过程中主拱线性的变化

压注过程中对钢拱肋的应力应变实时检测并进行数据分析。东华大桥钢拱肋设计刚度很大, 但可能会由于压注速度过快出现振动引起失稳破坏或者两岸压注进度控制不均出现拱肋受力不均引起线形变化, 此时一方面要控制保持合理的压注速度, 另一方面控制两岸均衡加载, 一旦出现某侧变化过大, 可以采用“不均匀压注法”, 即通过混凝土本身自重来调整线形。

4 结语

经过后期检测, 通过应用钢管拱混凝土顶升灌注施工技术, 自密实混凝土28d平均抗压强度53.5MPa (设计50MPa) , 28d平均抗折强度6.6MPa (设计4.5MPa) , 桥梁线形各参数均符合设计要求。同时, 钢管与拱内混凝土通过超声波检测达到密实, 保证了钢管拱内混凝土处于理想三向受压状态, 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陈宝春.钢管混凝土拱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JTG/T F50-2011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1.

[3]王玉银, 惠中华.钢管混凝土拱桥施工全过程与关键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东华软件:积极布局互联网业务 篇10

首先,公司以1.53亿元收购万兴新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51%股权,通过并购完善DRGs领域产品和技术能力,切入医保控费市场;公司与阿里合作搭建移动医疗平台健康乐,定位是让每个人拥有一个网上的私人医生;公司还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期望打造互联网医疗生态圈。

其次公司打破传统的思维,积极开拓互联网社区这一独特的业务模式,依靠跟广电总局以及社区居委的合作打开了新的平台。公司的智慧社区业务包含线上与线下两个平台,线上通过和广电签订合同,占据用户交互接口。线下平台通过和居委会合作,提供有质量保证O2O的服务。

最后,由于长期和银行客户合作,公司积累了一批优质客户和一些小公司或个人的征信数据,基于这样的先天优势,公司计划打造两个平台,一个是自己控股的平台;另一个是跟首信合作的平台。公司在海南成立互联网金融服务运营中心,打造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

东华理工大学 篇11

随着金融信息化建设和业务应用的发展, 基于网络流量精细化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了。金融IT网络应用流量精细化管理, 应实现对链路质量、网络设备、流量分布、业务应用关联分析, 提供全网流量可视、网络健康监测、应用流量深入分析、故障定位与智能告警等功能。

东华流量分析系统采用旁路无侵扰的部署方式, 根据网络规模的大小, 可以采用集群部署方式或单机部署方式。在金融网络核心节点部署流量分析系统, 全面了解和掌握数据中心、总行和各分行骨干链路带宽使用情况、业务应用分布情况, 以达到对全网监测、分析、诊断和报告的目的。

省时省力省心, 东华网智流量分析系统做到了!

东华流量分析系统通过对全网流量及业务系统监测分析, 以业务为中心, 以用户为视角, 与清晰的业务应用流关联, 实现网络监控和管理, 为银行信息化系统服务质量全面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弥补银行在网络流量监控和业务系统分析两方面的空缺, 完善和提升用户对网络及业务系统体验度。

通过东华流量分析系统, 可以简化网络的复杂性, 提高对网络的响应性、可用性及所提供服务的预测能力, 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缓慢和网络中断, 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运营成本。

●业务流量分布

通过对金融业务系统分析, 可以了解各业务流量大小及占比情况, 发现热点业务系统 (如图2) 。

●分行流量分布

通过对特定业务系统详细分析, 可了解业务系统在各一级分行的流量分布状况, 并可反馈各一级分行的业务规模 (如图3) 。

●流量趋势分析

通过一段时间的内数据采集, 可以了解流量的变化趋势 (如图4) 。

●分行流量分布及排名

可对分行流量分布及排名分析, 通过流量大小了解两个运营商的负载状况 (如图5) 。

●分行热点业务排名

针对特定分行进行详细分析, 了解这个分行业务热点及排名情况 (如图6) 。

金融行业典型案例

上一篇:长节段椎弓根钉固定下一篇:大学思政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