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微机课程设计

2024-05-11

东华大学微机课程设计(精选8篇)

东华大学微机课程设计 篇1

XX年大学微机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XX年大学微机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 作为电子信息类本科生教学的主要基础课之一,课程紧密结合电子信息类的专业特点,围绕微型计算机原理和应用主题,以Intelx86CPU为主线,系统介绍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基本组成,体系结构和工作模式,从而使学生能较清楚地了解微机的结构与工作流程,建立起系统的概念。

这次微机原理课程设计历时两个星期,在整整两星期的日子里,可以说得是苦多于甜,但是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的东西,同时不仅可以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以前在上课的时候,老师经常强调在写一个程序的时候,一定要事先把程序原理方框图化出来,但是我开始总觉得这样做没必要,很浪费时间。但是,这次课程设计完全改变了我以前的那种错误的认识,以前我接触的那些程序都是很短、很基础的,但是在课程设计中碰到的那些需要很多代码才能完成的任务,画程序方框图是很有必要的。因为通过程序方框图,在做设计的过程中,我们每一步要做什么,每一步要完成什么任务都有一个很清楚的思路,而且在程序测试的过程中也有利于查错。

其次,以前对于编程工具的使用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上,但是经过一段上机的实践,对于怎么去排错、查错,怎么去看每一步的运行结果,怎么去了解每个寄存器的内容以确保程序的正确性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说得是困难重重,这毕竟第一次做的,难免会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以前所学过的知识理解得不够深刻,掌握得不够牢固。

这次课程设计终于顺利完成了,在设计中遇到了很多编程问题,最后在赵老师的辛勤指导下,终于游逆而解。同时,在赵老师的身上我学得到很多实用的知识,在次我表示感谢!同时,对给过我帮助的所有同学和各位指导老师再次表示忠心的感谢!XX年大学微机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以前从没有学过关于汇编语言的知识,起初学起来感觉很有难度。当知道要做课程设计的时候心里面感觉有些害怕和担心,担心自己不会或者做不好。但是当真的要做的时候也只好进自己作大的努力去做,做到自己最好的。

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自己的感受,我想很多同学都会和我有一样的感受,那就是感觉汇编语言真的是很神奇,很有意思。我们从开始的担心和害怕渐渐变成了享受,享受着汇编带给我们的快乐。看着自己做出来的东西,心里面的感觉真的很好。虽然我们做的东西都还很简单,但是毕竟是我们自己亲手,呵呵,应该是自己亲闹做出来的。很有成就感。

我想微机原理课程设计和其他课程设计有共同的地方,那就是不仅加深和巩固了我们的课本知识,而且增强了我们自己动脑,自己动手的能力。但是我想他也有它的独特指出,那就是让我们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那就是编程。对于很多学过汇编或者其他的类似程序的同学来说,这不算新奇,但是对于我来说真的新奇,很有趣,也是我有更多的兴趣学习微机原理和其他的汇编。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一门很有趣的课程,任何一个计算机系统都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学习计算机原理是要涉及到整体的每一部分。讨论某一部分原理时又要涉及到其它部分的工作原理。这样一来,不仅不能在短时间内较深入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而且也很难孤立地理解某一部分的工作原理。所以,在循序渐进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总是处于“学会了一些新知识,弄清了一些原来保留的问题,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的循环中,直到课程结束时,才把保留的问题基本搞清楚。

学习该门课程知识时,其思维方法也和其它课程不同,该课程偏重于工程思维,具体地说,在了解了微处理器各种芯片的功能和外部特性以后,剩下额是如何将它们用于实际系统中,其创造性劳动在于如何用计算机的有关技术和厂家提供的各种芯片,设计实用的电路和系统,再配上相应的应用程序,完成各种实际应用项目。

这次实验并不是很难,主要的困难来自对程序的理解。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四个人的合作和努力,我们最后对实验的原理有了清晰的认识。虽然实验台上的很多模块单元没有用到,但是就系统功能来说,我觉得我们做的还是不错的。

这次课设却让我们对实验台有了足够的了解,让我们知道了实验台上各个模块的用法;而且它还让我们对自己动手写程序来控制实验台的运作有了一定的基础。虽然实验台只是一个小型的模拟平台,但是通过对它的学习和操作,我们对有关接口的知识将会有一个更广泛的认识,而且它对我们以后的学习也会有帮助的。

实验中个人的力量是不及群体的力量的,我们四个人分工合作,做事的效率高了很多。虽然有时候会为了一些细节争论不休,但最后得出的总是最好的结论。而且实验也教会我们在团队中要善于与人相处,与人共事,不要一个人解决所有问题。

总之,这次课程设计对于我们有很大的帮助,通过课程设计,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微机原理课程上讲到的各种芯片的功能,以及引脚的作用,同时加深了对于主要芯片的应用的认识,同时在试验室的环境里熟悉了汇编程序的编写过程和运行过程,最后还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感谢老师的悉心指导。

对课程设计的建议

本次课程设计的三个实验相对都比较简单,而且经过老师的讲解以及实验书上的指导,几乎把我们要用到的程序和实验台电路的接线方法都告诉我们了,所以做起来很容易。但是做完实验,我们对实验台及其上面的各个模块还是不了解。对如何编程控制实验台上各个模块和芯片的运作也没有什么清晰的认识。如果老师对我们实验报告的要求再严格一点,也许同学们会更加自觉地去认真理解程序和实验思路。

希望老师根据试验室的环境布置一些可以让我们自己去设计的题目,并给我们更多的实验时间,这样也许能够激发更多同学的创新能力。老师可以多给我们讲一讲各类芯片的实际应用,这样可以让我们对各种芯片有一个更加贴切的感受。

东华大学微机课程设计 篇2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教学目标

0 引言

计算机应用能力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是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基本条件[1]。目前,一部分有条件的中学甚至小学都已经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这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就有了一定的掌握,使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再是零起点;而另一部分由于不具备开设这门课程的学校的学生就很少有机会接触计算机,对他们来说有关计算机知识就是一张白纸。受这些因素的影响,造成大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有必要对现阶段的《大学微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1《大学微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1.1 起点不同、重视程度不够

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学生,由于地域的不同,使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的认知水平有较大的差异。就我校而言,城市生源,入校时能够较熟练地使用操作系统和文字编辑、上网和收发邮件等,而农村和偏远地区的生源入学前对计算机接触是微乎其微,甚至是一无所知;对于在中学阶段接受过计算机教育的学生,再次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会觉得枯燥无味;而从来没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他们来说是全新的,学习起来很吃力,教师在备课、授课时难以把握一个合适的尺度,从整体上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再者[2]《大学微机基础》课程的开设都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这些学生几乎都是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对自己本专业的课程的学习和掌握上,对《大学微机基础》课程不够重视、对将来在不同领域工作都要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的重要性理解不透。

1.2 教学手段、方法比较单一

21世纪是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时期,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不断更新换代令人目不暇接,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微机基础》课程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大多数教师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以此来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使这样,教师上课时,学生也只能是被动的看和听、不能亲自动手操作,不能和教师产生互动,结果造成教师的授课时间多、学生的训练时间少,影响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虽然学习了一些理论知识,但实践能力很难提高,更谈不上与专业知识的结合,也就是理论课和实践课脱节现象严重。

1.3 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很多学生对《大学微机基础》课程的考核目标不明确,部分学生把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各种证书的考试联系起来,这样使得《大学微机基础》课程教学成为学习考证的铺垫,教师和学生都是为了达到考试通过率的提高,一味地追求考试成绩,把很多精力投入到考试的套题练习之中,致使很多学生毕业后不能应用计算机先进技术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背离了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适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和教学目的。

2《大学微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探讨

2.1 学生分层培养教学

由于学生对计算机掌握的水平参差不齐,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分层培养方案势在必行。具体可分为基本型和开发型。基本型培养方案面对一般学生,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方法的掌握,目标定位在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该课程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开放型培养方案面向有基础的学生,除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教学方式以开放式项目的开发、研究为目标,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灵活机动地选择合适的实验教学学习方案,切实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提高自己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开放实验室来提供机时,安排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学习任务,比如可以是为自己或他人编排文稿、制作演讲稿、制作个人网站等[3],这样既锻炼了学生,也为我们发现人才创造了条件;这些学生可以为教学资源建设出力,在学生中起到积极主动的影响,调动身边的同学学习计算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2 利用多媒体教学改进教学效果《大学微机基础》是实践性

很强的课程,在课程改革中,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关键,集中授课和上机实践一直是计算机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环节[4]。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一直众所目睹的问题。

2.3 明确教学目标改革考核方法

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希望录用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强的人才,但受招聘时的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不能逐一对应聘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有一个比较科学的检验,往往只好“认证”,所以大多数学生为了将来的就业,都有通过国家的计算机等级考试来取得证书的欲望,因此《大学微机基础》课程可以走证书教育和学历教育结合的路子,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等级考试的内容时多加强调,同时又不影响《大学微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的实施。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促进计算机教学改革,使学生重视学习过程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革考核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采用的是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法,平时成绩包括上课的出勤、实验报告的递交、现场测评等方面情况;期末成绩是通过期末的“无纸化考试”来考核学生的基本理论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样可以更加客观、科学的评价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情况。

3 结束语

《大学微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在整个高校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学生学习后续学科的工具,同时对他们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大学微机基础》课程的全面改革,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以后各学科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谭浩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阶段[J].计算机教育,2003,(12).

[2]张森.论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今后发展[J].计算机教育,2006,(10).

[3]吕明娥.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的教学研究[J].福建电脑,2008,(10).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的改革与实践 篇3

关键词:微机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考核体系

课程设计是一种课程形式,也是一种教学方法[1],其基本教学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课程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技能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及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计算机硬件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很多专业都开设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也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由于其开设量大,受益面广,国内高校都加强了该课程的建设,深化课程改革。一方面,缩短了课堂授课学时,加大实验学时,特别是加大课程设计学时;另一方面,加大课程设计的改革力度,不断更新设计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突出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和工程能力的训练[2]。

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开设的微机原理课程设计,基于多个围绕微机原理课程设计的天津大学教改课题的实践成果,结合学科前沿和工程实际,创新微机原理课程设计平台,不断优化和更新设计内容。结合学生特点和兴趣,注重引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和对知识的渴望,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并且将创新性与工程规范纳入考核体系,改革考核和成绩评定方法,引导学生从注重结果转变到注重过程,从注重成绩转变到注重成效。

一、创新微机原理课程设计平台与内容

1.微机接口实验系统综合设计项目开发

基于“通用微机接口实验系统”,利用实验系统的外扩展接口,开发利用各种外扩展板,构建多种新的微机接口综合设计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开发了GPS(全球定位系统)导航系统扩展实验板[3],并与“通用微机接口实验系统”系统连接,以及与液晶显示系统或LED键盘控制实验板互联,构成全新的综合设计实验系统。设计并开设基于导航系统实验扩展板的综合设计性实验,与学科前沿相结合,增加了设计深度与广度,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

(2)实现了“通用微机接口实验系统”与LCD(液晶显示系统)连接[4]。新的实验系统可完成主要内容包括各种字符与图形的编程与显示、薄膜按键开关实验等。实验系统还可与电机等执行元件相连,通过编程在液晶显示器上显示输入输出及控制和执行信息等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

(3)实现了“通用微机接口实验系统”与LED(发光二极管)键盘控制实验板的连接[5]。该实验系统通过8279芯片等的应用完成了综合设计性实验题目的开发,主要包括总线控制以及对控制对象进行显示、管理和操作,使课程设计内容更符合电气与自动化专业对控制技术的要求。

(4)学生自主进行创新设计。实验室提供红外收发、温湿度或压力传感器等实验扩展板及相关技术资料,在课程设计中学生利用实验室的各种设备与“通用微机接口实验系统”相结合,自定课题进行创新设计与实践。

2.微机接口实验系统综合设计性实验应用

拓展设计内容,更新设计项目,做好设计实验之间的科学衔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多地接触前沿技术,为他们未来接触工程实际奠定良好的基础。注意将本课程所学知识与“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检测技术”和“机器人学”等相关课程内容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和工程应用能力。

(1)课程设计内容的设立。根据微机原理课程设计的要求,不断进行实验系统选题的设计与开发,精心设计课程设计内容,注重先进性和开放性,并与学科的前沿技术相结合,在课程设计的综合性、设计性环节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设计课题包括基础性选题和扩展性选题两部分。

基础性选题主要包括:自定义字符显示编程,汉字字符显示编程,图形显示编程,特效显示编程,总线控制LED显示实验,微机接口、键盘、LED综合实验,GPS通讯实验,GPS编程实验,GPS手持机实验,各种外扩展板设计实验。这些设计内容与微机接口技术紧密相关,并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同学们通过硬件连接、软件设计,软硬件调试完成集采集、显示、存储等功能于一体的设计内容。

同时,我们还给出了多个综合设计性扩展选题。此类选题没有固定的要求,只是给出一些提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设想进行硬件选择、软件设计,达到自己的设计目标。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

(2)课程设计教程的编写。微机原理课程设计综合设计性选题的主要知识点依托微机原理接口技术并结合与之相关的学科前沿。为此,根据课程设计要求,编写了相关的设计教程,提供参考文献与网站,使学生在实验前对相关的扩展知识有个初步了解。根据历届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不断总结实践教学经验,逐步完善指导书的编写,使之更适应于学生的实践与创新。在指导书编写中按知识点模块化编写,设计实验内容从易到难编排,每个设计实验都给出了预习要求和达到目标。对于创新性设计实验我们给出一部分选题,同时鼓励同学们结合系统,将扩展板进行多种组合,自己设计课题,进行实践创新。

二、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

1.加强引导与鼓励,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和对知识的渴望

在微机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实践中,首先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选题及团队组合。在设计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通过网络、图书馆、资料室等各种渠道进行信息检索和资料查询。教师在指导实验时,从实践应用的角度出发去引导学生的设计方法和技术路线,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以及创新意识。

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学生课程设计过程,鼓励学生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和不同的角度完成自己的选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和对知识的渴望,促使学生从“要我学、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学、我要做”。

2.改革课程设计考核和成绩评定方法

在课程设计的考核中将创新性与工程规范纳入考核体系。指导教师从出勤次数、软硬件设计、上机调试、预习(第一次实验时检查流程图、源程序)与总结报告、创新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在课程设计的考核与评定过程中细化了预习、设计、创新、实验报告完成各个步骤的考核标准。课程设计过程中为每位同学建立考核表格,其中题目1是基础性选题,题目2是自选的综合设计性扩展选题。按照考核指标体系,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同步给出各环节考核成绩,做到公平公正,激励学生更好地完成课程设计内容,更多地进行创新性设计。

三、教学效果

2006年以来,我们不断创新微机原理课程设计硬件平台,不断扩展和更新设计内容,边实践、边改革。目前已在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和电气自动化专业6届学生(平均每届学生12个班、380人)中进行了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付出了很大努力,他们要自学相关知识,查阅资料,进行实验设计、流程设计,搭建硬件平台;并通过软件设计、软硬件调试,完成整个设计,写出设计说明书和总结报告。大部分学生对扩展性选题具有极大兴趣,有学生选用导航扩展板实验系统,通过自学相关知识,实现了GPS地理信息的采集、显示、存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还有学生偏重理论研究,例如08级的同学在80X86平台上完成了FFT(快速傅里叶变换)的汇编实现,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能在本科阶段做出这样的课程设计成果,得到了师生的广泛好评。

参考文献:

[1] 曾开富,王孙愚. “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20-31.

[2] 刘艳莉,孙雨耕,葛宝臻等. 符合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 中国大学教学,2010(4):75-77.

[3] 金文,陈曦等.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综合设计性实验的研究与探索——GPS导航实验板的开发与应用[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0):151-152.

[4] 金文,陈曦,张惠群. 液晶显示模块用于“微机接口技术”实验的教学研究[J]. 实验研究与探索,2007(9):60-61.

[5] 陈曦,金文,张惠群. 微机接口实验板的开发与应用[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4):117-120.

微机课程设计心得 篇4

通过本次设计,让我很好的锻炼了理论联系实际,与具体项目、课题相结合开发、设计产品的能力。既让我们懂得了怎样把理论应用于实际,又让我们懂得了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怎样用理论去解决。

在本次设计中,我们还需要大量的以前没有学到过的知识,于是图书馆和internet成了我们很好的助手。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们要判断优劣、取舍相关知识,不知不觉中我们查阅资料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我们学习的知识是有限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肯定会遇到许多未知的领域,这方面的能力便会使我们受益非浅。

在设计过程中,总是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时发现一个问题的时候,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花大量的时间才能解决。自然而然,我的耐心便在其中建立起来了。为以后的工作积累了经验,增强了信心。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篇5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1

这次为期六个星期左右的课程设计终于结束,这次的任务是设计一个列管式换热器。虽然设计和学习的时间不长,却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首先,这次课程设计是我们所接触的实践任务中最繁琐的、专业性最强的课程设计,让我认识到:课堂上理论知识掌握的再好,没有落实到实处,是远远不够的。换热器的设计,从课本上简单的理论计算,到根据需求满足一定条件的切实地进行设计,不再仅仅包括呆板单调的计算,还要根据具体要求选择、区分和确定所设计的换热器的每一个细节,我觉得这是最大的一个挑战。

其次,这次课程设计还考验了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平和的心态。这次设计工作量大,用到的知识多,而且我们又是第一次设计,所以单独靠自己是不法完满的完成本次课程设计。我经常与同组同学一起讨论,甚至争论,这样,我们就能发现问题,并能因此产生比较合理的结果和方法。大家都明白了,那其他的都不是问题。同时争论让我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让我明白我要更加耐心的表达我的想法,把问题解析清楚,也要耐心的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在同组同学无法通过讨论得出正确结果的时候,我们通过请教其他组同学或者与其讨论得到新的想法和正确的结论。

最后要提到的就是绘图了。由于工程制图不是我们的专业,而且我们将近两年时间没有接触了,差不多都将其内容忘光了。于是乎我们只能捧着厚厚的课本将其仔细的复习一遍,然后再进行正式的绘图工作。绘图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麻烦,简直让人头疼。刚开始整体的布局规划就很麻烦,要布局得当才能使图既能够画完,又表现得十分清晰。而且因为换热器中有很多的零部件,它们的尺寸或者厚度很小,画的时候很难准确地按照比例将其绘画出来。而且A1图纸又是非常的巨大,我只能早点去图书馆,找个没人的位置坐下,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天的努力,最后将换热器图圆满顺利地完成了。虽然在这次的换热器设计中遇到了很多的麻烦,但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同学们的帮助,最终还是完成了任务。通过这次的设计任务,我巩固了以前所学习的知识,并让我对化工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还增强了我的查阅能力以及动手能力。总之,收获还是蛮多的。

通过这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我收获颇丰,不但把之前学过的内容复习一遍,加深对该课程的印象。通过与同学一起讨论,是我体会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对于即将立足于社会的我们也有非常大的意义。感觉做完之后非常累,但是也感觉这段时间过得非常充实!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2

以前从没有学过关于汇编语言的知识,起初学起来感觉很有难度。当知道要做课程设计的时候心里面感觉有些害怕和担心,担心自己不会或者做不好。但是当真的要做的时候也只好进自己作大的努力去做,做到自己最好的。

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自己的感受,我想很多同学都会和我有一样的感受,那就是感觉汇编语言真的是很神奇,很有意思。我们从开始的担心和害怕渐渐变成了享受,享受着汇编带给我们的快乐。看着自己做出来的东西,心里面的感觉真的很好。虽然我们做的东西都还很简单,但是毕竟是我们自己亲手,呵呵,应该是自己亲闹做出来的。很有成就感。

我想微机原理课程设计和其他课程设计有共同的地方,那就是不仅加深和巩固了我们的课本知识,而且增强了我们自己动脑,自己动手的能力。但是我想他也有它的独特指出,那就是让我们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那就是编程。对于很多学过汇编或者其他的类似程序的同学来说,这不算新奇,但是对于我来说真的新奇,很有趣,也是我有更多的兴趣学习微机原理和其他的汇编。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一门很有趣的课程,任何一个计算机系统都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学习计算机原理是要涉及到整体的每一部分。讨论某一部分原理时又要涉及到其它部分的工作原理。这样一来,不仅不能在短时间内较深入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而且也很难孤立地理解某一部分的工作原理。所以,在循序渐进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总是处于“学会了一些新知识,弄清了一些原来保留的问题,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的循环中,直到课程结束时,才把保留的问题基本搞清楚。

学习该门课程知识时,其思维方法也和其它课程不同,该课程偏重于工程思维,具体地说,在了解了微处理器各种芯片的功能和外部特性以后,剩下额是如何将它们用于实际系统中,其创造性劳动在于如何用计算机的有关技术和厂家提供的各种芯片,设计实用的电路和系统,再配上相应的应用程序,完成各种实际应用项目。

这次实验并不是很难,主要的困难来自对程序的理解。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四个人的合作和努力,我们最后对实验的原理有了清晰的认识。虽然实验台上的很多模块单元没有用到,但是就系统功能来说,我觉得我们做的还是不错的。

这次课设却让我们对实验台有了足够的了解,让我们知道了实验台上各个模块的用法;而且它还让我们对自己动手写程序来控制实验台的运作有了一定的基础。虽然实验台只是一个小型的模拟平台,但是通过对它的学习和操作,我们对有关接口的知识将会有一个更广泛的认识,而且它对我们以后的学习也会有帮助的。

实验中个人的力量是不及群体的力量的,我们四个人分工合作,做事的效率高了很多。虽然有时候会为了一些细节争论不休,但最后得出的总是最好的结论。而且实验也教会我们在团队中要善于与人相处,与人共事,不要一个人解决所有问题。

总之,这次课程设计对于我们有很大的帮助,通过课程设计,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微机原理课程上讲到的各种芯片的功能,以及引脚的作用,同时加深了对于主要芯片的应用的`认识,同时在试验室的环境里熟悉了汇编程序的编写过程和运行过程,最后还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感谢老师的悉心指导。

对课程设计的建议

本次课程设计的三个实验相对都比较简单,而且经过老师的讲解以及实验书上的指导,几乎把我们要用到的程序和实验台电路的接线方法都告诉我们了,所以做起来很容易。但是做完实验,我们对实验台及其上面的各个模块还是不了解。对如何编程控制实验台上各个模块和芯片的运作也没有什么清晰的认识。如果老师对我们实验报告的要求再严格一点,也许同学们会更加自觉地去认真理解程序和实验思路。

希望老师根据试验室的环境布置一些可以让我们自己去设计的题目,并给我们更多的实验时间,这样也许能够激发更多同学的创新能力。老师可以多给我们讲一讲各类芯片的实际应用,这样可以让我们对各种芯片有一个更加贴切的感受。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3

“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 作为电子信息类本科生教学的主要基础课之一,课程紧密结合电子信息类的专业特点,围绕微型计算机原理和应用主题,以Intelx86CPU为主线,系统介绍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基本组成,体系结构和工作模式,从而使学生能较清楚地了解微机的结构与工作流程,建立起系统的概念。

这次微机原理课程设计历时两个星期,在整整两星期的日子里,可以说得是苦多于甜,但是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的东西,同时不仅可以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以前在上课的时候,老师经常强调在写一个程序的时候,一定要事先把程序原理方框图化出来,但是我开始总觉得这样做没必要,很浪费时间。但是,这次课程设计完全改变了我以前的那种错误的认识,以前我接触的那些程序都是很短、很基础的,但是在课程设计中碰到的那些需要很多代码才能完成的任务,画程序方框图是很有必要的。因为通过程序方框图,在做设计的过程中,我们每一步要做什么,每一步要完成什么任务都有一个很清楚的思路,而且在程序测试的过程中也有利于查错。

其次,以前对于编程工具的使用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上,但是经过一段上机的实践,对于怎么去排错、查错,怎么去看每一步的运行结果,怎么去了解每个寄存器的内容以确保程序的正确性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说得是困难重重,这毕竟第一次做的,难免会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以前所学过的知识理解得不够深刻,掌握得不够牢固。

这次课程设计终于顺利完成了,在设计中遇到了很多编程问题,最后在赵老师的辛勤指导下,终于游逆而解。同时,在赵老师的身上我学得到很多实用的知识,在次我表示感谢!同时,对给过我帮助的所有同学和各位指导老师再次表示忠心的感谢!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4

不知不觉,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已经结束了。回想起来受益匪浅,主要是加深了对计算机的一些硬件情况和运行原理的理解和汇编语言的编写,期间也听老师讲过,微机原理这门课程是比较偏硬件一点的。正是因为这一点我还是对它比较喜欢的,因为它和我的专业方向“机电工程”有很大的联系,在机电工程领域很多场合要应用到微机,本着想就业好的心态,因此对该课程的学习还是有浓厚的兴趣的。下面谈谈这期学习该课程的心得与体会:

刚开始接触这门课程的时候,感觉到它似乎非常的容易,尤其是第一章,它讲到的都是一些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听的是津津有味的,知道原来计算机是那么来的啊!这时我有一个感想,当初发明出第一台计算机的人是多么的伟大啊,使人在计算复杂问题上,速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的运行速度也越来越快,CPU由原来的M级发展到了G级,是多么令人惊奇的一个进步,到了21世纪,计算机得到了充足的发展,IT行业也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行业,起初,我认为学习计算机有点吃亏了,但是听老师一说,不论是什么专业,如果你把技术学精了,一样也可以拿到很高的工资,就像这个计算机,专业技能强的话,一般比其它行业拿的工资都要高,同时也就增添了我对它学习的信心。就像我们学的这个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如果能把它融会贯通的话,对机电工程的学习和深造都会有很大的益处,对将来的就业也会有极大的帮助。

其实我觉得,在学习微机原理这一块,最让我觉得棘手就是这个汇编语言了,在学它的过程中,觉得还是有点吃力,尤其是它的指令很多的,有时候总是把它给记混了,加上又没有实验课,所以在做练习的时候这个问题最突出了,如果是自己写程序的话,总是写不对,到计算机上也运行不了,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看参考书上的程序再模仿编写,但是自己的编程能力上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这也有可能是自己学习方法上的不足吧!在今后的学习中要针对性的改变这种不足。 汇编语言,对于学习机电工程的自动控制和计算机都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是和机器语言最接近的了,如果用它来编程序的话,会比用其它高级语言要快得多,

我觉得老师说的一句话很有道理,学习计算机的要掌握两门语言:“一门低级的和一门高级的。”而一般情况下,高级的大多数人会!低级的就不一样了,所以说如果把它学好了,以后找工作是不成问题的。在市场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人才是很缺的。

应该说,在这一学习中,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就占了很大的篇幅在讲,可见它的重要性了!在学习的不可末尾,讲到微机的总线及接口,而在这其中,主要是概念占大多数,记的东西还是挺多,怎样实现总线互相的配合,加快计算机的运行速度,总之在有些地方还是用到了汇编的知识,汇编语言始终是学习微机原理的主流!

通过了这一学期对微机原理的学习,真的对它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虽然说,这门课已经结束了,但是我会坚持对它的学习,使自己在汇编语言上有一个长足的提高!力争在掌握一门高能语言基础上掌握一门汇编语言,这就是我这期学习《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心得体会!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5

本学期的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及其课程设计都已经结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所付出,也有所回报,让我感受颇多。

对于《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这门课程而言,初学时,感觉摸不着头绪。面对着众多的术语、概念及原理性的问题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在了解课程的特点后,我发现,应该以微机的整机概念为突破口,在如何建立整体概念上下功夫。“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可以通过学习一个模型机的组成和指令执行的过程,了解和熟悉计算机的结构、特点和工作过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有许多新名词、新专业术语。透彻理解这些名词、术语的意思,为今后深入学习打下基础。一个新的名词从首次接触到理解和应用,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而在众多概念中,真正关键的并不是很多。比如“中断”概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如果不懂中断技术,就不能算是搞懂了微机原理。在学习中凡是遇到这种情况,绝对不轻易放过,要力求真正弄懂,搞懂一个重点,将使一大串概念迎刃而解。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许多概念很相近,为了更好地掌握,将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集中在一起进行分析,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点。比如:微机原理中,引入了计算机由五大部分组成这一概念;从中央处理器引出微处理器的定义;在引出微型计算机定义时,强调输入/输出接口的重要性;在引出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定义时,强调计算机软件与计算机硬件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微处理器是微型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微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系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和微型计算机系统在微机中,最基础的语言是汇编语言。汇编语言是一个最基础最古老的计算机语言。语言总是越基础越重要,在重大的编程项目中应用最广泛。就我的个人理解,汇编是对寄存的地址以及数据单元进行最直接的修改。而在某些时候,这种方法是最有效,最可靠的。比如,在当今的战争中,首先就是运用这方面的知识来修改地方的系统程序。让地方的卫星偏离轨道,从而不能发现目标。其威力可见一斑。

然而,事物总有两面性,有优点自然缺点也不少。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汇编语言很复杂,对某个数据进行修改时,本来很简单的一个操作会用比较烦琐的语言来解决,而这些语言本身在执行和操作的过程中,占有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在一些讲求效率的场合,并不可取。汇编语言对学习其他计算机起到一个比较、对照、参考的促进作用。学习事物总是从最简单基础的开始。那么学习高级语言也当然应当从汇编开始。学习汇编语言实际上是培养了学习计算机语言的能力和素养。个人认为,学习汇编语言对学习其他语言很有促进作用。汇编语言在本学期微机学习中有核心地位。本学期微机原理课程内容繁多,还学习了可编程的计数/定时的8253,可编程的外围接口芯片8255A等。学的都是芯片逻辑器件,而在名字前都标有“可编程”,其核心作用不可低估。我认为,在学习中要考虑到“学以致用”,因此,在接下来我们又安排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课程设计。

经过本次微机课题的设计与研究,我们深入的学习了除课本以外的很多微机附件的内容,掌握了很多实验室操作技能。我们在实际设计中遇到很多问题,但结合所学知识以及参考资料的帮助,不断地尝试,设计了一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系统。同时也加深了我们对于现实生活中,实际的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原理的理解。

在实际设计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诸多设计的问题。例仿真系统中某些芯片没有,这一问题主要是因为我们所设计的功能诸多,刚开始对于这一设计在硬件方面设计不是非常的合理,后来通过使用所用仿真软件的绘画功能,新增加了一个芯片便解决了所有的按键和现实问题。

在程序设计中,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了8086的使用与本质。为了能设计成功,我们查阅了各种关于其硬件连接和软件设计的资料,同时也发现了理论资料与实践上的区别,通过多次尝试,成功完成了硬件和软件的设计。在这次课题设计过程中,我们合理的分工,适宜的规划进度的进展,不仅仅按时完成了预先设计的内容,而且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微机原理及应用 电子琴课程设计 篇6

设计名称: 设计模拟电子琴 模拟 指导老师: 指导老师:-----设计者姓名:-----专业班级:自动化 学 号:----------设计时间: 2012.6

摘 要:本文通过 8255 和 8253 来实现电子琴模拟,主要可以分成两部分,分别为输入部分和发音部分。输入部分:主要是由 8255 和 8 个常开型开关来完成。发音部分:CUP 通过对定时器 8253 的通道 2 进行编程,使其 I/O 寄存器接收一 个控制声音频率的 16 位计数值,端口 61H 的最低位控制通道 2 门控的开断,以 产生特殊的音响。本文用到的是 8253 的方式 3——方波发生器。关键词: 关键词:8253 定时器;8255;电子琴

1.引言

引言 :8253 芯片是常用的可编程计数器,在微机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常用于事件计数器,单稳态触发器,分频器,方波发生器,硬件触发的单脉冲发生器 等。计数器/定时器 8253 包括 3 个独立的 16 位计数器通道,而每个计数器都有 6 种工作方式,可以按二进制或十进制(BCD 码)进行计数。本文用到的是 8253 的方式 3——方波发生器来实现了简易电子琴的设计。

2.1 8253 简介

8253 为可编程定时/计数器,一片 8253 上有 3 个独立的 16 位计数器通道,可以作为定时器或计数器使用,每个计数器都可设定为按照二进制或 BCD 码进行 计数,计数速率可达 2MHZ,每个计数器有 6 种工作方式,可编程设置和改变。

如下图为 8253 的内部结构图。在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8253 主要是由数据总线 缓冲存储器,读写控制电路,控制字寄存器和 3 个通道 4 部分所组成。

8253 内部结构【1】(如图 1 所示)及外部引脚【1】(如图 2 所示)

图 1:8253 内部结构图

图 2:8253 引脚图

8253 的控制字和编程【1】 如图 3 所示

图 3:8253 控制字 2.8253 的工作方式 3——方波发生器【1】

方式 3 的波形如图 4 所示,它的特点是:

(1)输出为周期性的方波。若计数值为 N,则输出方波的周期是 N 个 CLK 脉冲 的宽度。

(2)写入控制字后,输出将变为高电平,当写入计数初值后,就开始计数,输 出仍为高电平; 当计数到初值的一半时,输出变为低电平,直至计数到 0,输出又变为高电平,重新开始计数。

(3)

若计数值为偶数,则输出对称方波;如果计数值为奇数,则前(N+1)/2 个 CLK 脉冲期间输出为高电平,后(N-1)/2 个 CLK 脉冲期间输出为低电平。

(4)

GATE 信号能使计数过程重新开始,GATE=1 允许计数,GATE=0 禁止计数。停止后 OUT 将立即变高电平,当 GATE 再次变高以后,计数器将自动装入 计数初值,重新开始计数。

图 4:8253 工作方式 3 波形

3.8255 的简介【2】

8255 是一个 40 引脚的双列直插式集成电路芯片。按功能可把 8255 分为三 个逻辑电路部分,即:口电路、总线接口电路和控制逻辑电路。8255 共有三个 8 位口,其中 A 口和 B 口是单纯的数据口,供数据 I/O 使用。而 C 口则既可以作数 据口,又可以作控制口使用,用于实现 A 口和 B 口的控制功能。总线接口电路用 于实现 8255 和单片微机的信号连接。其中包括:数据总线缓冲器,读/写控制逻 辑,控制逻辑电路。

部的结

图 5:8255 结构图

8255A 的方式控制字如图 6 所示

图 6:8255A 的方式控制字

4.用 8235 和 8255 设计简易电子琴

设计任务与要求 以 K1-K8 接 8255 的 A 口做为电子琴的键盘分别输入静音、do、re、mi、fa、sol、la、si 的音,以 8255 的 B 口作为输出。用 8253 定时器产生频率 控制扬声器发生。1.以 8255 接八个开关 K1-K8,做电子琴按键输入。2.以 8253 控制扬声器,发出相应的音阶。要求: K1—静音 K2—发 si 的音 493Hz K3—发 la 的音 440Hz K4—发 sol 的音 392Hz K5—发 fa 的音 349Hz K6—发 mi 的音 329Hz K7—发 re 的音 293Hz K8—发 do 的音 261Hz

设计原理【3】:通过 8255 和 8253 来实现电子琴模拟,主要可以分成两部分,分别为输入部分和发音部分。

输入部分:主要是由 8255 和 8 个常开型开关来完成。

发音部分:CUP 通过对定时器的通道 2 进行编程,使其 I/O 寄存器接收一个 控制声音频率的 16 位计数值,端口 61H 的最低位控制通道 2 门控的开断,以产 生特殊的音响。当定时器接收的计数值为 533H 时,能产生 896Hz 的声音,因此产生其他频率的计数值就可由下式计算

计数值=533H*896/f=1234DCH/f

当通道 2 用于发声时,采用的是模式 3,在模式 3 下,输出线为“1”和为“0” 的时间各占计数时间的一半,因而产生一系列间隔均匀的脉冲。从定时器输出的方波信号,经功率放大和滤波后驱动扬声器。送到扬声器的信号 还受到了从并行接口芯片 8255(端口地址为 61H)来的双重控制,端口 61H 的最 低位控制通道 2 的门控开断,以产生特殊的音频信号,端口 61H 的 PB1 位和定时 器的输出信号同时作为与门的输入,PB0 和 PB1 位可由程序决定为 0 还是为 1。显然只有 PB0 和 PB1 都是 1 时,才能使扬声器发出声音。控制音长的时间可以简 单地通过反复执行指令来得到。执行 2801 次 LOOP 指令约需要 10MS 的时间。因 此用 10MS 的倍数值来控制扬声器开关的时间间隔,就可控制发声的音长了。(1)程序流程图(2)程序流

图 7:流程图

(2)程序清单

发音部分程序源代码如下

把计数值送 8253 前,必须先把 8253 进行初始化,使其选用通道 2,工作在 方式 3 下。MOV AL,0B6H

OUT 43H,AL

;43H 为 8253 的控制字端口

计算计数初值,计数值送到 8253,用以产生需要的发音频率利用定时器发 声。这里是通过硬件即 8253 定时器产生声音。CUP 通过对定时器的通道 2 进行 编程,使其 I/O 寄存器接收一个控制声音频率的 16 位计数值,端口 61H 的最低 位控制通道 2 门控的开断,以产生特殊的音响。当定时器接收的计数值为 533H 时,能产生 896Hz 的声音,因此产生其他频率的计数值就可由下式计算: 计数值=533H*896/f=1234DCH/f MOV DX,12H MOV AX,348CH

DIV DI

;(DI)=频率

OUT 42H,AL

;42H为8253的通道2端口 MOV AL,AH OUT 42H,AL

送到扬声器的信号还受到了从并行接口芯片 8255(端口地址为 61H)来的双 重控制,端口 61H 的最低位控制通道 2 的门控开断,以产生特殊的音频信号,端 口 61H 的 PB1 位和定时器的输出信号同时作为与门的输入,PB0 和 PB1 位可由程 序决定为 0 还是为 1。显然只有 PB0 和 PB1 都是 1 时,才能使扬声器发出声音。

IN AL,61H MOV AH,AL OR AL,3

OUT 61H,AL ;开扬声器 ;

控制音长的时间可以简单地通过反复执行指令来得到。我们知道执行 2801 次

LOOP 指令约需要 10MS 的时间。因此用 10MS 的倍数值来控制扬声器开关的时间 间隔,就可控制发声的音长了。LOOP1: MOV CX,2801

;发音时间 10ms JMP LOOP2 LOOP2: PUSH AX LOOP3: IN AL,61H AND AL,10H CMP AL,AH JE LOOP3 MOV AH,AL LOOP LOOP3 POP AX

DELAY: LOOP DELAY

;延时 DEC BX JNZ LOOP1 输出 61 端口的值

MOV AL,AH OUT 61H,AL

5.结论

结论: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探索 篇7

1.《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现状分析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信息的表示、8086/8088结构与寄存器、8086/8088引脚功能及应用方法、总线与时序、存储器及其扩展、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和常用接口芯片及扩展技术等。在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 新技术、新理论和新知识的实际应用周期大大缩短, 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 讲清基本知识, 并将新知识有机的融合进本课程的教学中, 使学生能利用其基本原理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感到学有所用, 这也是微机原理课程的教学目的之所在[1]。

2. 理论教学方法探讨

2.1 利用基础知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 从而激发他们强大的学习动力。《微机原理及应用》这门课程比较抽象, 微机的结构、汇编语言的指令和汇编语言编程等知识, 学生在刚接触的时候很难入手。为了培养学生的信心和兴趣, 必须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入手, 循序渐进、巧妙引导, 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利用数字电路课程中学过的算术逻辑运算单元74LS381构成一个逻辑电路, 其输出信号F与输入信号A和B的关系为F=f (A, B) , 由控制信号S2S1S0的编码确定, 当S2S1S0=000时F=0, S 2 S 1 S 0=0 1 1时F=A+B, S2S1S0=010时F=A-B三个功能为例, 介绍用S2S1S0编码进行控制实现对输入数据A和B的处理功能。编码预先编好并按顺序保存起来, A和B的数据也预先按顺序保存好, 在需要时再按序自动取出S2S1S0编码送往控制端, 按序取出数据送A和B端, 这个电路就可自动完成对数据的处理。使用S编码就相当于是计算机指令, 按顺序安排的一组编码就是计算机程序。通过该电路讲解可以使学生对计算机程序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 从而提高信心, 增强学习兴趣[2]。

2.2 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好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 教学手段的灵活多样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在教学过程中, 本人在这两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例如讲8253A接口芯片时, 如果采用传统方法进行讲授, 学生对8253A接口芯片的六种工作方式及其各自不同的输出时序、输出结果难以掌握。为了改变这种情况, 采取先实验后理论的教学方法, 以课本上的例题为案例, 首先完成一个与之相同的实验, 让学生自己动手, 观察实验结果。然后在此基础上改变8253A的工作方式, 让学生自己编程序实现。做完实验后再进行理论教学, 结合案例重申8253A接口芯片六种工作方式的相同点、不同点、优缺点、适用的前提条件及场合等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对8253A接口芯片的功能、特点就理解的比较清楚透彻, 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认识,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3]。

2.3 抽象概念生活化、使课程内容简单化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从生活中找到与之类似的实例进行类比。例如:在讲述抽象的存储器管理这一部分内容时, 就可以将微机的整个存储空间比喻成一座教学大楼, 把大楼的每一个房间看做是存储器的每一个存储单元, 房间编号就与微机的内存地址相似, 楼层号类似于存储器的段地址, 房间号类似于存储器的偏移地址, 二者的组合就相当于存储器的物理地址。要在教学大楼中找到自己的教室, 只要知道教室编号就很容易找到。同理, 每一个存储单元也有一个唯一的编号称为物理地址, 由段地址和偏移地址构成, 访问存储器时只要知道了物理地址就可以找到该存储单元。类似的抽象实例如介绍堆栈时, 就可以把堆栈比喻成一个装物品的桶, 桶底就是栈底, 给桶里装东西就如同入栈, 先装入的东西在桶底, 后装入的东西在上面, 取出物品时必须从上面开始, 这就是“先进后出”的原则。形象的实例, 恰当的比喻, 不但让课程中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简单、生动, 还易于被学生理解、接受, 而且还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知识的思维能力[4]。

3. 实验教学模式改革

3.1 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能力培养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实验教学环节举足轻重;然而传统的实验课是在讲完相应的理论内容后, 采用“课前预习—课堂精讲—实验过程指导—课后报告”的教学模式, 其目的仅仅是为了配合理论教学环节, 其实验内容也主要是验证理论教学内容。在这种模式下, 学生总是跟着教师的指导, 按教学指导书所列的项目、试验方法和实验步骤, 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统一的模式做相同的实验, 因此达不到实验的目的和效果。在当今以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引导下, 必须重新认识实验课的作用, 探索新的实验课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基础上, 增加一些有针对性地设计类、综合类实验项目, 使实验课成为素质教育及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3.2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创造条件做活创新实验

我院《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目前使用的是D ais—958H+实验仿真系统, 试验系统提供的实验内容多为模块化组织形式, 每个功能模块内部的主要连线都是事先接好的。例如:用8255构成的交通灯实验, 学生只需连接A、B、C口与开关和LED显示器的连线, 8255的片选线。而8255与CPU的数据线、地址线和控制线都已事先接好, 所以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具有片面性, 无法建立实际的系统概念。所以, 在实验时可按照实验指导书的内容安排, 结合教学进度先安排几个基础实验, 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锻炼一下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学生有了自己想要动手做实验, 自己设计实验的意愿后, 教师要及时调整实验教学方法, 鼓励学生自己选题, 自己动手查阅资料, 结合自己所选题目去设计实验方案, 并给学生提供一些参考思路, 帮助学生解决试验中碰到的问题。这样可以给学生创建一个较宽松的实验环境, 允许学生结合课程学习及专业特点、时间安排或兴趣爱好提出实验设计题目、设计方案和构想, 并可在一个较宽松的实验环境中灵活地选择时间完成, 这对于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创新能力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3 以课程设计为主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微机原理及应用》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专业技术课, 通常在基本知识讲授完后, 安排一个综合性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学生把知识综合起来加以运用的过程, 也是学生消化知识、升华知识、锻炼能力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教师首先把课程设计任务书发下去, 同时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资料或推荐一些微机应用的优秀网站,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思考。随着设计内容的不断扩展, 学生会通过课程设计的主线逐步把各块分散的知识点串接起来, 逐步形成设计的总体框架。另外, 在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可以提供一个意向性的设计思路, 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出设计方案, 然后大家一起讨论方案的优劣和可行性, 结合实验室的具体情况, 通过评议评价, 确定一至二套具体设计方案。最后完成软件设计和硬件电路设计, 并通过设计分组, 顺利完成程序的调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也培养了团队中的协作精神, 从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5]。

结束语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知识并重的课程,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本人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在该课程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环节, 使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逐步地培养和提高。今后, 我们还将进一步探索, 加大教改力度, 让更多的学生热爱本课程, 热爱所学专业, 体会到科学研究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荆忠亮, 黄永来.《微机原理及应用》教学改革与探索[J].科学之友.2009 (0 8)

[2]许青林, 解争龙等.《微机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118—119

[3]龚沛曾.案例教学法在“Visual Bsaic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04 (5) :62—63

[4]褚向前, 朱武.比喻法、类比法在《微机原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7 (08)

东华大学微机课程设计 篇8

关键词:中职;微机原理;教学;困境

中图分类号:TP3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號:1007-9599 (2012) 09-0000-02

微机原理是门十分特殊的课程,它既是计算机、通信、自动控制等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又是理论性很强,技术原理很抽象,教学内容繁多,教学难度很大的一门课程。如果教学处理方法不当就很容易陷入教学困境。如何有效避免出现教学困境,成了广大教师所关切的事情。本文针对这一棘手问题,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及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侧重点在于原则与方法的介绍。

一、教学中出现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不少教师反映微机原理这门课程比较难教,比较难学,在教学中或多或少出现过困境,所出现的困境概括起来说主要有这么几方面:1.学生学习兴趣前高后低,爱学习的学生数量前多后少,能学懂的学生数量前多后少,课堂学习气氛前浓后淡,教师课堂教学感受前乐后苦;2.教师想尽办法突破难点,可难点仍不能突破,教师吃力,学生痛苦;3.教师教得多学生学得少,教学目标难于实现。

之所以出现以上困境,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点:1.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差异较大,部分学生逻辑、抽象思维能力还未提升起来;2.部分学生对课程作用、地位等认识不足,对学习目的认识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标含糊不清;3.学生怕吃苦,不愿动脑筋;4.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定位不恰当,影响后续的教学工作,影响教学效果;5.教师的教学措施,教学方法不恰当,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不能化难为易;6.教学设施或教学资源的贫乏或运用不当,发挥不出良好效果;7.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方式不恰当,提不起学生兴趣和积极性;8.缺乏或缺少实践环节,学生对理论学习感到枯燥无味;9.教师没能及时变换教学策略、方法、手段、形式,没能及时调整学习环境或学习气氛,没能持续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0.部分学生学习成果没能得到同学和老师的及时肯定,没有提起学习的勇气,缺乏自信。

二、避免出现教学困境的教学建议

针对以上困境及所出现的原因,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仅供讨论和参考。

(一)准确定位课程目标,恰当选择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目标是引领课程教学活动的指挥棒,准确定位课程教学目标,是实施课程教学的前提,也是避免出现教学困境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直接导致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出现难取难舍、取舍不当的现象,从而一起步就使教学走向困境。那么如何准确定位该门课程教学目标,又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恰当选择呢?这就要根据专业需求和教学层次两个主要因素来确定。专业需求是一种硬性指标,在设定课程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明确、准确,不可模糊不清或模棱两可。教学层次决定了课程教学目标的深度和广度,在设定课程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谨慎,一定要在生产、服务一线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该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确定,切记尽量避免人为因素而使定位不准。一般来说,中职教学目标层次低于高职教学目标层次,相关性紧密的专业比相关性疏松的专业在教学目标层次上更高些。如自动控制、通信、硬件维修等专业教学目标层次应高于其它普通专业。

课程目标确定好了,就可以据此对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取舍,取舍时既不能贪多、贪全,又不能删减过分,掌握好度和量,这将从起点上更加有利于后续教学。

(二)讲究教学策略,突出教学重点

课程目标明确了,教学内容选定了,接下来就要在选定的教学内容中提炼出教学重点,然后讲究教学策略,注重教学方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必须突出重点,如果不能确立重点,突出重点,那么教学就会平均用力,就不能有效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就会极易陷入教学两难的困境。教学必须讲究策略,如果不讲究策略,那么,教学过程就会很被动,很吃力,很徒然,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无形中增加了教学难度,教学困境就会接踵而至。那么,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才能有效减轻教学难度,避免出现教学困境呢?衡量一个教学策略是好是赖,关键看它的使用效果,看它能否有利于教师顺利实施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看它能否适合学生学习口味,能否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能否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潜能,能否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能否满足学生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良好感受,一句话,就是要适用、好用,效果好。当然,各位教师所面临的具体学生情况不同,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就会有所不同。尽管有一些共用性的策略,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实在是很关键,这就要看各位具体的发挥了。下面提几点共性的策略,借以激发各位教师的探索兴趣,找到自己独具特色的策略,开展特色教学。

1.尊重学生,肯定学生,鼓励信心,端正态度

微机原理这门课程教学难度很大,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心理,丧失学习信心,失去学习兴趣,致使学习态度不端正,最终放弃该门课程的学习。因此教师应于开课之初就给学生介绍清楚这门课程的地位、作用、基本内容、基本特点、教学目标以及有效的学习策略、方法和成功经验,消除学生畏难心理,鼓励学生信心,激发学生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并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使教学工作顺利进行。众生平等,何况人呢。教师要尊重每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情感,肯定学生的价值,承认大家本性平等、习性迁异的现实情况,承认个人发展的不均衡性和互异性,用爱心进行感化,用耐心使其坚强,用恒心使其成熟。这是不成策略的策略,是基本的策略。

2.教学内容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深入浅出,弹性渐进

循序渐进原则是各级各类教学的基本原则,该门课程更应如此。对中职学生来说,如果专业需求不是很高,那么教师可以首先对布尔代数、二进制数及加法电路等相关的基础知识作以介绍或复习,其次重点介绍或复习触发器、寄存器、三态输出电路、总线结构、存储器等微机基本组成电路,接下来重点学习微机基本结构及原理,尤其重视对简化模型的学习。之后有选择性介绍一下8086CPU及它的指令系统,再概要介绍一下中断控制器、定时器、A/D及D/A等电路工作原理,并以一个极简单的实例介绍一下接口工作原理,最好能让学生做个实验。最后介绍一下微机在工业控制中使用情况。具体教学时,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深入浅出,弹性渐进的原则,给学生一个适应的机会,思考的余地,迁移的过程。

3.以基本硬件电路为基础,突出逻辑原理

微机原理以硬件电路原理为主,而电路大多是不可见的,逻辑原理大多是抽象的,这样教学难度急剧增加。如果我们以基本电路(如三态输出电路、总线、存储器)为基础,配以精美、生動的动画来重点介绍逻辑原理,那么就会大大降低教学难度,提高教学效果。以此为突破点,以此为铺垫,便于更进一步涉及更加复杂的电路及逻辑原理,教学会更加顺利些。

4.以微机结构的简化模型教学为重点,实现教学难点突破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郑学坚、周斌所著《微机原理及应用》一书中设计了一个很好的微机结构简化模型。它反映了微机最基本的结构原理,是十分理想的教学模型,通过它的教学,可以简化整个微机结构原理的教学,实现难点突破。对于需求不紧密的专业来说,只要把这个简化模型学习清楚了,剩下的内容可以选择性学习了。但对于需求紧密的专业来说,显然远远不够,还需进一步深入学习。

5.以实验装置和动画(仿真)软件为基础,结合理论介绍,进行开放性、互动式、探究式教学

微机原理这门课程内容十分抽象,没有实验装置或辅助教学软件,是很难进行有效教学的,尤其面对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比较薄弱的中职学生。有了这两个工具,配合开放性、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模式,就会大大降低教学难度,增强教学效果。目前微机实验仪、单片机实验仪等教学实验仪器已经设计得比较理想,而且部分仪器还配套了优秀的教学辅助软件。广大教师及科研工作者自主开发了不少多媒体教学课件及接口仪器。充分利用这些优质资源,将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有效避免出现教学困境。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策略通过教学行为来实现,教学行为由教学方法来体现,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由教学方法来决定。灵活恰当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微机原理这门课的教学难点在于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就要考虑该方法能否增强直观性、生动性,降低抽象性。以下是几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1.类比(推)法。微机中的结构原理和客观世界中的人或物具有某种相似性,存在可比性。通过类比的方法,把二者联系起来,由此及彼,由熟悉的结构类推到不熟悉的结构,增强了直观性、生动性,降低了理解难度。

2.模型实验法。通过实验,学生能切身体会知识,体验成功,对知识理解更深、更真,效果自然会更好。好的实验模型(或装置、仪器、设备)允许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验证实验,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钻研精神和探索精神十分有益。

3.软件辅助法。现在的课件、教学资源开发技术和工具比较先进,所开发的课件、资源呈现方式多种多样,效果十分逼真,运用在教学上,效果十分理想。

4.简化、图示法。微机电路内容细节复杂,很难直观展示和介绍,如果用图示法将其简化,就能以简驭繁,从宏观、整体把握其原理,简化教学。

5.积极开展新方法、新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总结经验,改进教学。近年来大家所讨论的热点方法、模式很多,比如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导学案教学等。

(四)加强教学资源开发,开辟教学研究新途径

教学资源是教学活动的支撑,有了好的资源支撑,微机原理的教学工作就会轻松些,容易些。比如复杂数据流动方式的演示,如果用手工方法效果不是很理想,如果用动画(仿真)软件来动态、逼真、反复演示,效果就会好很好。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之余开展一些教学科研工作,有针对性研制一些微机原理接口实验装置,开发一些优秀实验项目,开发制作一些辅助教学软件,汇集整理一些优质教学资源,并将其拿来作为教学资源使用,效果再好不过了。建立微机原理学科教学网站,整合相关优质教学资源,提供理想教学平台,对于避免出现教学困境,提高教学效果也可发挥重要作用。

以上是笔者一点浅显的认识和经验的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并借此引发大家对此问题进行更加深入和广泛的研究与探讨,共同促进微机原理教学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丁公陶文下一篇:对外经济贸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