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类大学

2024-06-03

理工类大学(精选12篇)

理工类大学 篇1

随着国际合作交往日益频繁和经济形势发展, 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要既能掌握良好的专业技术, 又能较熟练地运用外语进行科研、学习和交流。2001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 力争三年内, 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至10%[1]。”据此, 各高校大力开展起双语教学。2005年, 教育部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指出“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 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2]。”近年来对于双语教学主要研究有: (1) 高校双语教学的现状、必要性、性质、任务; (2) 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 双语教学的师资配比、教材选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 (4) 双语教学的实效评估; (5) 双语教学与基础英语教学的衔接。然而作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反应、态度直接影响着双语教学的实效, 因此笔者进行了这次双语教学大学生学习需求调查。

一、需求分析

Hutchinson和Waters认为需求可分为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前者强调语言的运用 (language use) , 后者强调语言的学习 (language learning) [3]。笔者的调查主要针对目标需求进行的, 因为这与双语教学的性质是相符合的。其实长久以来自双语教学这个概念出现, 由于教学目的不同, 双语教学的性质存在争议。结合受访学校的具体课程体系, 笔者倾向于认同:专业知识的学习是第一位的, 通过双语教学提高外语水平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次要目的[4]。基于此目的, 双语教学的性质正如西古安和麦基 (Siguanand Mackey) 指出的, “使用‘双语教育’这个术语是指一个把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体系。”

Hutchinson和Waters将目标需求细分为学习者的必需 (necessities) 、期望 (wants) 和不足 (lacks) 。必需指的是学习者为了在目标情境有效使用语言而必须学习的知识和语言技能;期望是指学习者认为他们想学习的内容;不足指学习者已经掌握的和需要掌握的之间的差距。

二、调查设计

参照以上Hutchinson和Waters需求分析理论框架, 笔者自行设计了问卷。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教育部一所重点理工类院校, 问卷随机发放给了该校2011级大三电子和软件两个不同专业4个教学班的200名学生。这些学生都刚刚完成各自专业的双语课程。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对双语课程的认识和感受; (2) 学生希望通过双语课程的学习能学习到怎样的技能或知识; (3) 学生对自己通过一年双语课程学习的评估。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根据其四、六级成绩, 有目的地抽取了20名学生进行访谈。

三、调查结果

受访对象共200人, 回收问卷192份, 有效问卷183份, 有效率为91.5%。受访学生92%都已经通过4级考试, 30%通过了六级考试。

1. 学生对双语课程的认识和感受

66%的学生在开始双语课程之前仅仅只是听说过;20%的学生对双语课程表示一无所知;14%的学生则表示非常了解, 其中80%认为双语课程就是用英语教授的专业课, 其他学生则认为是大学英语课程的后续。

在经过一年的课程学习后, 有48%的学生认为双语课程是一门以英语作为授课工具的专业课, 这与前面提出的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一致的。相反有15%的学生认为双语课程是以专业知识为依托的英语课, 他们主要兴趣在于能通过双语课程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另有高达37%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既没有提高英语水平, 专业知识也学得不透彻, 因此认为双语课是一个负担, 从而学习中难免有消极抵触情绪。笔者认为基于前面所述双语教学的目的和性质, 双语教学应该是为英语提供了一个实际的运用平台, 为未来实际工作中英汉交流提供一项实践活动。双语教学的认识欠缺或错误认识对学生在双语课程学习中的学习期望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 首先应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双语教学认知。

2. 学生对双语课程的期望

学生对双语课程的期望分两个大方面:专业知识的期望和语言技能的期望。81%的学生希望通过双语教学能掌握课程对应的相关专业知识。学生们也基本认同为了以后工作学习的必需即双语教学中应该掌握的基本语言技能。但在问卷中笔者发现, 学生的学习必需和期望是有一定差距的。95%的学生希望通过双语课程学习, 能借助字典读懂专业相关的英语论文文章。72%的学生希望能听懂专业相关英语讲座, 30%的学生希望能进行英语主题汇报, 19%的学生希望能进行专业英语讨论交流, 38%的学生希望能用英语撰写文摘, 14%的学生希望能完成专业相关英语翻译, 仅有8%的学生希望能用英语撰写专业报告、论文、借助字典完成翻译。从以上的数据可以得出, 学生对于英语技能的期望主要还是集中在语言的输入部分, 即读和听, 因为学生对未来工作的定位主要是技术类的, 只需学习国外专业学科知识, 或有可能在国际会议上展示研究成果, 其他英语交流机会并不多。对于写、译输出技能, 尽管学生认同其重要性, 但由于自身的英语知识欠缺不足和对未来语言使用环境的考虑, 学生往往忽略或回避这几项技能的学习。相比较, 希望能撰写英文摘要的学生较多, 主要还是因为写论文的需要比较强烈。由此可见, 要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需求, 需要对学生学习双语课程的动机进一步研究。此外, 由于期望和必需之间的较大偏差, 学生必定会受到影响, 学习者的不足即已掌握的与必须掌握的差距相对会拉大。这需要综合各方因素如动机、社会需求对学习的必须进行不断的修订, 而教师在教授课程的同时, 也要对学生加以引导, 从而更好满足学生、社会多方面的需求, 更好地发挥双语教学的作用。

3. 学生对双语学习自评

通过一年的双语课程学习, 64%的学生认为能够借助字典读懂专业相关的文章, 12%的学生表示基本能听懂专业相关的讲座, 仅5%的学生认为能用英语进行专业主题的陈述, 但仅限于提纲式概括性陈述, 10%的学生表示能用英语撰写专业论文的摘要。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 54%的学生认为双语课程中专业知识学得一知半解, 这与双语教学的目的不符。调查可知学生的自评和应掌握的必需之间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原因如下: (1) 受传统基础英语的影响, 语言学习技能出现偏差, 重阅读、轻听说; (2) 现有的双语教学现状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在全国范围内, 英汉夹杂的双语教学比较普遍[5], 教师授课英语比例较低, 对学生听力技能的要求不高, 学生也缺乏提高该技能的动力和环境。课堂上以讲授为主, 少有英语讨论专业知识机会, 所学的知识也少了一种内化的方式, 培养学生用外语思维建立学科性的知识体系也较难, 因而导致专业知识掌握欠缺[6]; (3) 学生自己对双语课程的认识和对双语课程的学习期望, 使得学生忽略了学习一些必须技能; (4) 双语课程和基础英语课程没有很好的衔接。例如, 学生基础英语学习的写作练习多限于四、六级考试作文, 少有摘要写作练习;再如, 尽管大部分学生认为双语课程后能借助字典读懂专业相关文章, 访谈过程中仍提出阅读中存在很多困难, 主要涉及科技文中长难句子的理解, 对句子结构无法分解导致的逻辑不畅通, 特殊的表达形式等。

四、结论

这次调查我们发现虽然双语教学了各方重视, 但学生对双语教学认识欠缺, 甚至有误区, 混淆了双语教学与基础英语课。因此, 要落实双语教学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双语教学, 消除学生对双语课程的困惑, 专业课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未来学习工作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 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分析, 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了学生对双语课程的具体需要, 帮助我们及时调整制定出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和授课方案。针对欠缺技能, 可以设计更丰富课程训练, 多为学生创造机会去使用和实践语言能力。

此外,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双语课程, 笔者认为双语教学与基础英语教学的衔接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双语课在该校大三开设, 且学生已完成2年的基础英语学习, 但学生觉得基础英语学习的知识不能满足其双语课程的要求。因此, 笔者认为在基础英语学习和双语教学之间加入科技英语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能让学生更好地为双语教学做好准备, 双语教学的作用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当然这还涉及师资、教学安排、课程设计等诸多因素, 有待进一步地研究和证实。

摘要:本文以理工科学生为调查对象, 目的是了解其对双语教学的反应, 以更好发挥双语教学的作用。调查以Hutchins on和Waters所提出的需求分析为基础, 主要对需求的细分即必需、期望与不足进行分析, 以问卷和访谈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识不足, 学习的必需和期望有较大差异从而导致学习的不足差距较大。

关键词:双语教学,认识,学习必需,学习期望,学习不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质量的若干意见[Z], 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Z], 2005.

[3]T.Hutchinson, A.Water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UP, 1987.

[4]陈志国, 蒋玲.理工科大学双语教学的探讨[J].现代大学教育, 2005 (02) .

[5]俞理明, 袁笃平.双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育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03) .

[6]陈思本.大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反应——对一所理工类大学的调查[J].高教探索, 2007 (03) .

理工类大学 篇2

延伸阅读:

填报高考志愿指南

填报平行志愿有四点注意平行志愿也有一定风险,考生档案一旦投不出去或被高校退档,后面会面临参加征集志愿的高校数量不多,选择范围比较窄的情况,所以考生在填报平行志愿时,一定要有风险意识。最好要做到以下4点:

1.尽量填满所有高校志愿和专业志愿,争取最大的录取机会。在选择高校及专业志愿时,一定要慎重,减少随意性,尽量做到自己选择的高校和专业就是自己喜欢就读或能够接受的高校及专业。

2.合理搭配高校志愿。建议考生准确定位、合理分配,前面的志愿可以考虑“冲一冲”,中间的要考虑“稳一稳”,最后的志愿要考虑“保一保”。尽量保证所填报的高校之间有一定的梯度,增大投档成功的概率。还要注意高校排列的排序,将最喜欢的高校排在前面。

3.考生如果身体条件、性别、外语口试、单科成绩等不符合高校招生专业的要求,一定不要填报。如果考生投档到此类高校后因不符合专业招生要求被退档,将失去本批次录取的机会,后面征集志愿可供选择的高校数量就比较少了。

理工类大学 篇3

【关键词】理工类 宿舍文化 学生建设

理工类院校始终把学风建设作为学生工作万年不易的主题,抓好学风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学分制”的推行与完善,以“班级制”为主题的学风建设逐步被打破,加之高校后勤社会化工作的逐渐深入以及“住宿收费制”的实施,学生可以根据情况相对自由的选择宿舍,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功能逐渐弱化,以宿舍为单位的活动趋势逐步加强,宿舍逐渐成为高校进行学生管理的重要载体。因此,适应形势,转变观念,强化阵地,以学生宿舍为基础,以学生寝室为重点,建设良好的宿舍文化已成为理工类高校学风建设的重点工作[1]。

一、当前西部理工类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宿舍文化建设人员水平参差不齐

西部理工类高校学生宿舍管理队伍人员混杂,碍于经费和编制等问题,多少高校都是临时聘用年纪较大的大叔和妇女,思想坚固,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相对不高,在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上存在思想落后,宿舍管理能力较差,处理突发情况能力不足。平时在宿舍的管理上,只是处理简单的事务,充当保安角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种生活指引,学习和职业生涯上,宿舍的文化建设中不能发挥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宿舍管理人员能力素质原因,缺乏一定的责任心,少巡查宿舍,少与学生沟通,对学生在宿舍出现的问题不能很好解决,引发一些被动或不愉快事情发生,加大了学校对宿舍管理工作的难度。

2.宿舍功能单一,缺少宿舍文化配套设施

学生在宿舍的活动和学习较少,因为有限的生活条件,宿舍仅仅被作为休息的场所,忽略了在其他学习和生活上的重要作用。理工科学生,课程专业性强,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绘图、作业或者软件处理等,但是很多宿舍提供不了以上设施。西部理工类高校的宿舍并未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高速的有线或无线网络建设,饮水或医疗设施有待增加,甚至还存在只有床没有书桌的居住条件以及8人、10人住一间。

3.院校学生宿舍主管杂乱,文化建设无头能牵

目前,西部理工类高校学生宿舍主管部门没有统一,后勤部门、保卫部门和学工部门都有管理,有些实行后勤社会化将宿舍管理推向社会,形成多头管理,责任不集中,互相推诿,再者管理人员参差不齐,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会出现难以协调,处理问题不及时等,而部分宿舍管理不严,安全事故就相对较多。同时,多数学生宿舍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不科学、不统一,严重影响管理效率以及宿舍文化的建设。

4.网络化的生活方式影响宿舍文化的形成。

近年来网络经济的迅速崛起,延伸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上网已成为校园内的一种新时尚和交流方式,网络拓宽了学生了解与沟通的渠道,同样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很多弊端。目前基本上人人都拥有网络工具:电脑、可浏览网页的手机等,学生除了使用网络工具学习之外,还有部分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形成了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在线阅读小说等不良嗜好,与其他人的交流减少,甚至影响着宿舍内的作息规律和正常秩序,影响了其他学生的休息和学习。因此,网络文化无疑正在改变着大学生宿舍学习的生活模式、思想观念以及宿舍中的同学关系,如果学生在接受网络信息时没有正确地引导,就可能发生人生观、价值观及是非趋向的偏差,从而影响学生学业、事业的发展轨迹,这也是对学风建设一个很大的冲击。

二、打造相适应的宿舍文化,实现学风推进新常态

1.重视教育在宿舍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由于传统管理思维的影响,大部分高校一直强调宿舍管理的控制功能以及改善生活、学习条件的物质功能,往往忽视了大学生宿舍文化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当前,高校各级管理者要适应新形势! 进一步转变观念,突破原有对宿舍文化简单的片面的认识,把宿舍文化建设放在高校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考察,把育人理念贯穿于宿舍管理的全过程,要坚持全校一盘棋的观念,把宿舍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与学风建设结合起来[2]。

2.加强宿舍浅层文化建设,打造良好的宿舍氛围

高校以宿舍为单位开展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学校应加强宏观管理,做到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全面协调,并努力加强宿舍管理制度建设和学生宿舍附近的文体活动场所、设施的配套建设,确保宿舍学生能够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娱乐活动,增强体质、促进团结、振奋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为学生宿舍学风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制定宿舍成员共同计划和目标,鼓励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

学期初,宿舍长根据成员的建议和实际情况,拟定一份宿舍学习发展计划和学期目标,以宿舍带动学生学习,宿舍长负责进度和随时调整计划。通过“一帮一”、“一帮几”的方式,宿舍核心人物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提高整个宿舍的学习氛围和风气。学期末,同宿舍的学生可以组织学习经验交流、学习方法研讨等活动,互相取长补短,在日常生活中互相鼓励和促进,从而使学风教育进行得自然而然、顺理成章[3]。

总之,学生宿舍作为高校教育的基本单位,大学生的宿舍生活是其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好宿舍文化,也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重要平台,抓好学风必须先从良好的宿舍文化做起,学生工作也必须重视宿舍文化的建设,以宿舍文化为抓手才能将学风抓紧、抓牢,才能形成学风科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小艳,周松林,谈军.试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大学生宿舍管理[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3(4):61-63.

理工类院校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浅析 篇4

1 理工类院校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特点

“听力”是一个接受、理解声音信息的过程, 是听者对说者所传来的编码信息进行解码的过程。研究发现, 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好坏与其精读课成绩的高低成正比关系。听力水平低下是中国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尽管如此, 理工类院校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得天独厚, 只要对策得当, 仍可以体现自己的办学优势, 根据生源特点, 增强办学特色, 探索出符合理工类院校特点的英语听力教学模式。

理工类院校学科门类齐全, 各学科覆盖面广, 利于英语听力教学时教师讲授有关自然科学类、科技类、经贸类等多领域的术语及背景。理工科院校学生的理工知识背景宽阔, 复合型知识结构利于其多角度理解语言和文化现象。理工科学生在学习专业过程中, 对自然科学的追求有着跨文化, 跨语言的背景需求, 使学生突破英语障碍产生了原动力。理工科院校以市场为导向而灵活调整的专业结构, 使办学方向更加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 也为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提供了动力。学生在学习英语时, 能够主动结合自己所学专业, 通过查找相关英文专业刊物和学术文献等, 提高英语的理解能力, 体会到英语学习的实际应用价值, 为毕业后英语的再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 理工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明显的优势。

受学术氛围的影响和熏陶, 理工科院校的师生一般逻辑思维能力较强, 治学严谨, 一丝不苟, 也是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一大优势。一般来说, 我国理工科院校英语教学的历史相对较短, 英语教师队伍也趋于年轻化, 这样的教师队伍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 悟性高, 有创新意识, 有利于投身于教学改革和提升专业竞争力。

2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现状

听力理解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方面比较头痛的一个问题。一方面, 客观条件和理工类院校的英语教学机制无法完全支撑高效的听力教学。探其原因, 大学英语教学起步较晚, 教研水平参差不齐, 师资方面缺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教师, 不能广泛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 造成学生信息获取能力不高。教学方式落后, 绝大多数听力教学以课堂为中心, 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大量进行重复性的教学, 造成教学资源的巨大浪费。由于理工科院校在人文学科的建设方面发展不平衡,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理工院校英语文化和人文素质的提升。大部分理工科院校的科研硬件如计算机和语言实验室配置很好, 但涉及语言学、文学、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建设则相对薄弱, 教材信息陈旧, 缺乏时代感、新鲜感。部分理工科院校的决策层对英语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甚至偏见, 思想上不够重视, 政策、资金、师资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 不利于学科的平稳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另一方面,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听力理解题目在大学英语测试中所占的比例已达到35%。这就要求院校、教师和学生三位一体, 及时调整英语听力教学策略, 提高教学效率。但是, 学生的听力课时仍然极其有限, 部分学生对听力理解表现出听力焦虑, 有畏难情绪, 很多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还是听不懂, 说不出来。无疑, 教师面临着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进行有效的听力教学的严峻挑战。传统的听力教学模式中, 教师只是将大量的视听材料“灌”给学生, 学生因受语音、语法、背景知识等语言因素和动机意志等心理因素的影响, 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从学生的母语文化看, 中国学生一般比较文雅内向, 理工类学生表现尤其突出。他们比较喜欢逻辑思考, 但不善表达, 在英语听说课堂里不爱发言, 运用语言的机会少, 听力能力当然不能得到提高;从生源地看, 很多学生来自内地中小城市甚至偏远乡村, 那里的英语教学水平相当落后, 基础很差;语音方面, 很多学生受方言的影响语音辨别不清, 就会造成听力困难, 甚至引起语意上的歧义;文化背景知识方面, 学生听到的听力材料包罗万象, 而很多理工类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较熟悉, 对社会人文科学了解甚少, 对西方社会的风俗礼仪相当陌生, 因而很难真正理解原材料内容;心理因素方面, 很多理工科学生学习英语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没有长远的学习规划, 没有意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因而这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成绩提高很慢。

3 听力教学的对策及建议

要改变这一状况, 要求理工类院校决策者必须转变英语听力教学观念, 利用理工科院校科研方面先进完备的硬件, 如计算机、语音室等, 加强语言学, 文学和文化方面的资料建设, 发挥其技术资源优势, 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 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替代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各学校可以设计出适合本校情况的局域网及校园网的多媒体听说教学模式, 也可直接在互联网上进行听说教学和训练。

理工类院校英语教师应及时转变角色, 开创及倡导新型英语听力教学模式, 新的教学模式应体现英语学习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 确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 教师应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教学中采取以下策略, 正确引导学生。

3.1 课堂教学中多鼓励, 注重说话时的语气和措辞, 避免对学生施加过多测试压力。

把握好对学生出现错误的纠正尺度, 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等因素, 帮助学生调整心态, 树立自信心, 克服心理障碍。

3.2 强化语音教学, 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 丰富英语国家的

背景知识文化, 利用网络帮助学生收集下载VOA, BBC等国外电台涉及文化社会领域、知识面广、语速适中的英语新闻节目和纪录影片。多看英语原声电影, 播放影音格式文件, 感知和适应现代英语的各种题材、方言、场景, 让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西方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知识, 有助他们对听力材料中文化背景的理解。

3.3 精听和泛听的结合, 坚持分层教学, 互为一体的原则。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很大, 在听力练习中设置有针对性的纠偏教法, 使学生能够处在基本相同的水平线上。

结束语

理工类院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教学风格和生源特点,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和听力教材的限制, 利用有利的条件和资源, 克服不利因素, 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听力学习能力创造良好的环境。

摘要:理工科学生因其专业设置和学习习惯所致, 学习外语自有不同于人文社科类学生的优势和困难。教师需了解这些不同和差异, 因材施教, 扬长避短, 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听力学习能力创造良好的环境。本文对理工类院校听力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 对有效的教学及学习方法给予推介, 并对听力教学提出相应建议, 对促进理工科类院校的外语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理工类院校,听力教学,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理工类大学排名一览表 篇5

适合文科类考生报考的知名理工类大学专业

1.大连海事大学——法学

大连海事大学是一所跟海洋有关的理工科大学,学校的航海、轮机、交通运输、装备与海洋等学科实力超强,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海事名校,被誉为“中国航海家的摇篮”。谁能想到,这样一所学校,法学竟然还很厉害,学校便成为全国38所具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第四轮的学科评估中,法学评估为B,虽然不突出,但也不差,最厉害的,还要属海商法,就算是“五院四系”都不是对手,稳居全国第一,同时,学校还有7个省部级以上研究中心,毕业生就业前景不需担心。

2.哈尔滨工业大学——俄语

哈工大是我国著名的工科强校,在航天、国防、新能源、机器人研发等领域作出卓越贡献,强大的科研实力一度进入美国制裁黑名单。你能想到这等工科学校,竟然有文科强势专业?这个专业就是俄语专业,该校俄语系是我国理工高校中最早建立的俄语教研室之一,也是该校最早的外语教研室,或许借助地理位置优势,俄语的教学水平一直名扬全国。

3.同济大学——德语

同济大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在国内外都享有一定知名度,虽然学校是综合院校,但以理工见长,尤其在土木工程、交通工程上有突出实力,文科相比有一些劣势。但德语专业在一众文科专业中却是很好的,主要原因是同济大学最早由德国人创办,以德育教学,在当时,德语教学都是国家顶级水平,可谓是中国德育教育一个缩影。多年发展,德育教育一直延续传统优势,至今也是很出色的。

4.北京理工大学——法学

北理工是“国防七子”成员之一,对我国国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曾创造过新中国科技史上多个“第一”,深受理工科学霸们的欢迎。说起北理工文科专业,一定要提法学专业,北理工可是全国最早开设法学专业的理工类院校之一,拥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还与人大、政法大等知名政法院校有密切教学与科研关系,法学实力与“五院四系”有得一拼。

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我国顶尖的航空航天类院校,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北航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是我国最早设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系之一,还是国家重点学科,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北航大的管理科学与工程评估等级为A,仅次于清华、天大,算是很厉害的了。

大学学费是一年多少钱

普通公办本科院校一年的学费一般在4000--7000元之间。一本学校的学费一般不贵,而且除了一些特殊的学校或者专业外,也相差不大。民办学校学费会贵一些大概每年在一万以上。

影响学费的因素

1、学校差异:一般学校越好,学费越低;一本学校的学费低于二本学校,本科学校的学费低于专科学校;还有一些重点大学学费很低,基本都有补贴,比如北大、清华、复旦,一般在5000——5500元。

2、地区差异:大学的学费会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影响,偏东部及部分中部地区偏高,比如浙江、广东、福建、江苏等的学费较高,一般在5500到7000;东北三省学费较低,大部分在5000以内;中西部地区的一本学费也较低,比如新疆、青海的学费在3500到4000左右;重庆的学费较高,在6000左右;不过学费也并不是一定与经济挂钩,有一些发达城市的学费反而比较低,比如北京,以5000到5500居多。

理工类大学 篇6

关键词:理工类高校;创业就业;课程体系

一、前言

高校大學生加强创业就业指导,能够让大学生对自身进行明确定位,对大学生日后就业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理工类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可以提升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有利于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能够更好地改善现阶段大学生就业现状,从而降低毕业待业人数。理工类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如何把握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保证体系构建具有实效性,成为现阶段各个高校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议题。

二、理工类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中应坚持的原则

理工类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立,要注重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并能够结合院校自身发展特征,保证课程体系构建,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较好的指导。大学生创业就业课程体系构建,要注重坚持整体性、层次性、联系性、开放性原则,这是保证创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具有效用的关键。具体内容如下:

1、整体性原则: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要注重立足于整体,能够进行相应的职业规划、就业心理咨询、就业信息服务等活动,实现课程设置与创业指导组织构建协调发展。

2、层次性原则:层次性主要是指创业指导工作在开展时,能够具有一定的层次,以引导的方式对大学生创业就业问题进行指导,使其能够明确创业就业的内涵。

3、联系性原则:所谓的联系性,要注重保证创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设置与人员管理和课程设置时相互联系的[1]。

4、开放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主要是指在进行创业就业指导体系构建过程中,要保证课程体系构建能够与企业、学校进行联系,保证课程体系构建具有实际意义。

三、存在于理工类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体系构建中的问题

现阶段,理工类高校大学生虽然开展了创业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与各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情况息息相关[2]。目前,理工类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很多大学生对问题关注度不够,难以理解职业就业和创业形势。大学生对于自身职业未来发展情况以及职业岗位特点了解不足,导致在就业以及创业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第二,在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缺乏多样化设计,导致内容较为单一,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在进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以就业为主,对创业内容涉及较少,在创业需求、职业适应能力方面的课程设计较为缺乏,无法满足创业就业课程指导体系的实际需要。

第三,专业性较差,是创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面临的又一重要问题。在进行创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任职教师对问题把握不当,不能够一心一意地将心思放在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设计上,这就导致体系构建过程中,缺乏全面化的考虑,存在相关学科知识欠缺的问题,从而影响到了就业创业课程指导体系构建。

四、做好理工类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的措施

(一)强化职业发展理念

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体系构建,要注重立足于大学生发展实际情况,能够以职业发展理论作为体系构建依据,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就业观。理工类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首先要明确观念,要注重对职业发展理念的强化,让大学生对创业就业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其次,在创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心理咨询服务和政策分析,能够给予大学生正确的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和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难题[3]。职业发展理念的强化,是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指导体系发挥作用,具有基础性功能。

(二)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的又一重要举措。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要注重把握以下几点内容:首先,对专业发展进行有效认知,加强对专业自身情况进行介绍,帮助大学生加强自我认知;其次,提升职业生涯意识,对就业形势进行有效分析,从而让大学生对自身专业发展形势进行有效把握,能够明确自身就业思路;再者,创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要注重对职业基本情况进行介绍,能够对职业信息内容、工作环境、能力要求等进行指导,帮助大学生有效地进行职业认知,使其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促进自身就业;最后,注重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内容,是创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点,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对大学生自身情况进行了解,对价值取向问题进行综合评价,从而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职业发展目标。

(三)加强职业素养教育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加强职业素养教育,也是其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议题。职业素养教育,要注重从以下几点进行把握:首先,需要对大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培训,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对理论知识进行应用,培养其实践能力;其次,加强创业指导,能够提升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树立大学生创业意识,使其能够转变原有的职业发展理念,加强创业,带动就业,从而更好地缓解当下大学生就业压力;再次,加强资格认证,让大学生获得较好的职业技能,提升其就业机会;最后,对职业规划进行调整,能够对学生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进行指导,使其能够对自身有一个较好的认知[4]。

(四)做好职业体验与求职技巧

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要注重做好相应的职业体验和求值技巧,使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增加应聘几率,从而更好地发挥大学生作用。创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构建,关键点在于“指导”,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把握以下几点内容:首先,使大学生具备职业常识知识,能够做好相应的择业心理准备;其次,在求职过程中,能够具有一定的求职技巧,如何进行面试、求职信、自荐书撰写,帮助大学生对自身素质进行有效提升;再者,注重就业礼仪的培训。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要着重对这一问题进行把握,提升大学生的形象气质,使其综合素质得以提升,更好地保证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最后,注重就业导航,能够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一定的参考,保证大学生能够把握大的就业方向。

五、结束语

总之,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注重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大学生自身情况,能够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一个明确的指导,使其在创业和就业过程中,能够具有较好的抓手,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实现自身价值。(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

项目来源:郑州轻工业学院2015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项目内容:理工类高校就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究

参考文献:

[1] 陈静.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思考——基于广东12所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现状的调查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06:100-102.

[2] 司趁云,赵月芳.浅析河北省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体系构建[J].东方企业文化,2014,01:273.

[3] 李季.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体系的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07:143-144.

[4] 张留禄.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J].广东社会科学,2013,06:53-59.

理工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与实践 篇7

在科技创新的形势下, 理工类大学生创业, 不仅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还可以直接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增强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专业设置来讲, 理工类专业更接近社会生产实际, 同学又正处在思维活跃, 求知和创新欲望都较强的年龄, 和其他专业比较, 似乎更适合孕育创业的种子。本文拟针对理工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略作讨论。

一、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播下创业的种子

我们知道, 创业者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素质, 例如创造力和好奇心、承担风险的意愿、善于发现机会等,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所以, 创业教育的第一步, 是要让同学认清自己, 已经具备了哪些创业者的基本素质, 而还有哪些是需要进一步锻炼和培养的。对于理工类大学生群体而言, 严谨、认真的科学研究作风, 会影响一个人的思维习惯, 做事情总是要深思熟虑后再行动, 而俗话说, 商场如战场, 市场机会也许稍纵即逝, 如何准确把握, 快速定位, 需要同学通过有意识的锻炼以缩小反差。同时, 理工类大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办事能力较强, 而沟通、协作能力偏弱, 但这恰好又是创业者特质中很重要的能力。正如富兰克林年轻时制定性格修养计划来使自己的性格达到完美的境地, 刘邦以信陵君为榜样来修养自己, 大学生要有意识地通过学习和实践, 提高自身素质, 从而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具有创业者素质的人。

一般学校在创业教育系列课程中, 只开设了KAB创业教育课, 学时所限, 着重在于对创业意识的启蒙、创业精神的培养和介绍基本的创业过程, 涉及金融、商贸、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不能深入讲解, 因此, 学校还要通过相关的讲座、校友访谈、企业家对话等多种形式, 在校园里营造创业氛围。例如, 清华大学研究生会主办的清华学子财富论坛, 清华校友总会举办的行业主题论坛等, 这些活动增强了同学对创业的感性认识, 从而真实地感受到什么是创业。创业的种子, 也许就此播在心中, 只要有合适的机会, 就能破土发芽。

二、结合专业特长, 寻找创业契机

一般来说, 创业可以分为两种: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尽管目前的中国国情决定了生存型创业占大多数, 但对于大学生创业而言, 要把眼光放高远一点, 除非是生存危机, 否则不应该满足于开个小餐馆, 混个温饱。但是机会型创业, 要有独特的资源和本领, 才能在众多的新创企业中脱颖而出。那么, 这些独特的资源和本领来自何处?一个简捷的途径, 就是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去挖掘。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认为, 现在的市场是深度细分市场, 或者说是缝隙市场, 创业机会来源于资本、人才、技术。而对理工类大学生来说, 从技术着手应该是一种优势, 要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创业。一般的理工类大学生, 本科高年级就能跟着导师搞科研, 动手能力较强, 到了研究生阶段, 如果在研究的同时能够结合实际应用, 也许实验室的成果就能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石。前不久《科学时报》曾报道, 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在题为《物理学和调整能源结构》的报告中提了两个问题:物理学的发展从来都强烈地影响着能源的发展, 今后物理学还能为核能再作贡献吗?物理学能否为可再生能源作出贡献?其中太阳能这个产业大有前景, 但目前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一旦物理研究能在这些问题上取得突破进展, 具有商业头脑的研究人员也许能从中发现新的创业机会。

三、提供实践机会、增强创业的能力

大学生开始创业, 往往容易走向极端, 有个新点子, 或者掌握了某种新技术, 就期望一鸣惊人、一夜暴富, 这是不现实的。理工类大学生虽然有一些技术优势, 也学习了一些创业管理知识, 但是对于人事管理、资金财务管理、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管理、经济法、税法、知识产权法等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知之不深, 尚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 更不知如何运用, 尤其是对商业模式缺乏严谨的思考。有时候, 即使有很好的想法, 但没有建立完整的商业模式, 投资者看不到商业机会在哪儿, 也还是难以起步。因此, 学校要吸引和鼓励同学参加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家论坛、科研竞赛、参观和考察成功企业等实践活动, 在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基础上, 为学生的创业过程提供适当的辅导。正如创业教育专家张竹筠说过, 创业辅导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 硬件部分可以是资金、场地、设备、设施等方面的扶持等, 如现有的各种基金、实验室、校外创业实践基地、科技园、孵化器等提供的服务;软件部分主要是各种形式的创业指导和企业经营管理咨询, 辅导内容应涵盖从机会寻找、项目筛选到企业开办, 直至创业企业的运营管理等创业的各个环节。通过给同学提供这些有实用价值和意义的创业指导, 才能推动更多的大学生创业企业能够顺利起步。

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篇8

一、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开展时间较短, 可供借鉴的经验比较少, 我国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体系不完善。

目前某些高校还是把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边缘性质的教育, 可有可无。课程体系不完备, 教学大纲不完善, 课程设置比较单一, 学生的兴趣不浓, 只是为了应付点名而被动的去听, 缺乏系统性, 尤其缺乏针对理工类大学生的专门的教育和培训。创新创业课程未能与理工类大学生的专业培养计划相结合, 创新创业理论未能有效地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相结合。

2、教学师资不能满足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求。

从事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从理论上来说, 应具备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但是很多理工类高校教师普遍重理论学习研究而轻视实践操作, 大多数教师并没有亲自创过业, 所以根本不懂创业的精髓, 加之有的教师教学方式简单、缺乏教学互动, 使创业能力的培养过程只停留在空洞的理论上。学生根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和创业激情, 使得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3、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比较薄弱。

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教育课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 实践教学应当占到更大的比重, 但是由于资金、设备等方面的原因, 现实中, 实践教学受到限制, 使不少想尝试创业的理工类学生陷入了空有激情却苦于无实践平台的尴尬境地。在各种形式的创业计划大赛中, 为比赛而比赛的想法占了相当比重, 使创业大赛偏离了本来的目的。同时, 创新创业实习基地需要社会的支持, 但是出于保护商业秘密等方面的考虑, 很少有企业愿意让学生学习实际参与到企业管理和经营中来。政府、大学、企业、其他机构没有形成开放的、多方互动的合力, 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和总结经验。

二、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

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开展是关系到我国理工类大学生培养目标和质量的大事, 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理工类高校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 高度重视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有效组织实施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1、完善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其说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不如说是一种教学实践改革, 在这一过程中, 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 理工类高校要把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专业教育体系中进行考核, 并计算相应的学分, 以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要积极制定完备的教学大纲, 囊括与之相关的知识, 使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 而且要学习一些管理、营销、经济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 不断优化知识结构, 全面提升创新创业素质, 促进创业技能的形成与提高。特别需要强调的是, 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结合学校实际, 实现本学校优势学科、优势专业课程的资源共享, 把学校特点和学科优势, 转化为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努力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和优势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2、加强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首先要加强对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骨干教师的创业培训, 要求必须获得创业指导师或创业实训指导师资格, 以满足校内创业教育需要。同时聘请企业家、创业指导专家和地方金融、税务、工商、人社部门人员组成校外兼职创业指导教师队伍, 满足大学生创业咨询指导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或课堂教学, 或专家讲座、或企业实地考察, 以扩大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和教学手段。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全面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行学分制, 实施辅修专业和辅修双学位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优化课程体系, 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要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加强理工类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指导老师的实训和交流, 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 不断提高教师研究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水平。

3、加强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

理工类高校要在鼓励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参观和考察成功企业等实践活动的同时, 充分利用校内资源, 建立创新创业活动中心, 为学生提供创新成果孵化基地。以体验为基础, 引导大学生依托专业优势积极参加创业实践, 提高创业能力。以项目为平台, 通过具体项目, 引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 体验创业过程, 提升创业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理工类高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采取多种多样的合作方式, 建立创业实践基地。让学生真实地参与到企业管理或服务中来, 扎扎实实地进行岗位实践, 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搭建起一个企业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1]杨飞.大学生创业企业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 现代商贸工业, 2011 (20) :33-34.

新时期理工类大学生素质教育探究 篇9

一、理工类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

理工类大学生亟须完善完整的知识储备。众所周知, 人类知识大概分为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 而理工类大学生偏理轻文, 导致文理知识不平衡, 瘸腿走路, 不能将两种知识灵活通用, 就不能为科学、科技的创新做良好的基础。

其次, 良好的思维习惯有赖于良好的素质教育。人的大脑左右各有分工, 理科学生相对来说左脑发达, 形象思维好, 而主要从事形象思维的右脑不能合理运用就影响人做出重要的决策, 因此, 只有左右脑均衡发展, 良好的思维习惯才能形成。

第三, 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和谐的人际关系有赖于素质教育的加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构成了健康人的基本要素, 这两种要素的互补与促进, 人类才能健康发展。健康有活力的肌体和向上的健康心理, 引导大学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这对基本单独应对校园生活的大学生个体意义重大, 有利于大学生活的顺利进行。

第四, 加强理工类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知识能够培养理工类大学生对世界的科学看法和对人生价值的科学判断。

二、当前理工类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思想道德素质方面

首先, 目前理工科大学生明显存在功利化倾向, 政治觉悟有待提高。大学生走在幼稚与成熟的过渡阶段, 一些大学生不能对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客观清醒的认知, 特别是当前社会存在一些敏感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 他们有时不能冷静地看待和处理, 思想偏激, 有政治立场不坚定的危险。而另有一些同学把入党作为实现自己个人利益的手段, 功利性过于明显。

其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倾向。一些学生在面对价值选择的时候, 表现出自私自利的倾向, 他们所追求的理想是和往往和功利联系在一起, 甚至有些同学是一种无理想的状态, 唯利是图。在面对国家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冲突的情况下, 选择个人利益优先。

再次, 在道德修养方面看, 一些同学但也存在着一些严重问题。网络等媒体的不利消息影响了这些同学的道德判断, 一些同学面对道德问题时候出现了困惑, 对美与丑的辨别, 对恋爱的态度, 对责任和义务的理解都存在很大的偏差。

(二) 知识构成和能力素质方面

大学教育是培养有专业知识的综合性教育。一个大学生, 除了要掌握一定专业以及与专业相关的知识, 以及要求这些知识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宽度之外, 还要掌握必要的人文知识, 这事大学不同于专科技校的所在。但是大多数理工科大学生认为找到理想的工作是学习的主要动力, 重视专业课, 轻视人文知识课程, 是典型的“有知识没文化”。

再次, 一些理工类大学生与人沟通能力差, 语言表达能力差, 社会适应能力不强。他们埋头科学理论和实验, 整天在书本与实验室里徜徉, 社会实践少, 动手能力差, 由于专业的原因, 缺乏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语言沟通锻炼也比较少, 因此一些学生性格孤僻、心理承受能力差, 有极端思想的同学大有人在。

(三) 心理素质方面

理工科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 心理承受能力差, 自信心不强。这些学生在生活中一旦遇到挫折, 就意志薄弱, 自暴自弃。大学生面对最多的问题来自于就业和恋爱, 特别是就业问题上, 问题突出。每年的毕业季都是毕业生自杀的高发期, 这些学生对自己期望值过高, 而就业机会不理想, 一些学生就能否找到工作过分担忧, 无法面对申请被拒的压力选择极端做法

第二, 不能合理处理人际关系。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 他们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中长大, 在人际关系处理上, 方式各有不同。贫困家庭的学生和富裕家庭的学生存在不同的问题, 一些贫困大学生敏感、孤独、忧郁, 很少参加集体活动, 而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炫富, 自私, 缺乏对同学的理解和尊重。

三、解决理工类学生素质教育问题的对策

加强理工类大学生的素质素质教育, 要转变教育观念, 这里需要做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 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对在社会问题上存在困惑的学生, 我们应当交给学生看待问题的方法, 疏导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冷静地分析问题, 在肯定他们一些看法的同时, 对偏激的理解我们要有理有据的给予分析论证, 坚定他们的政治立场, 鼓励发表自己的见解, 不受一些不良思想的蛊惑。在舆论上, 我们应加强对网络的监督和引导, 利用好网络这个很好的平台, 引领学生坚定信仰, 提高政治觉悟。

其次, 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很多精髓值得我们去学习探讨。加强历史人文教育,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 让理工类的学生在人文文化中汲取营养, 完善知识构成, 完善人格。对此, 学校应当组织理工类大学生赴教育基地、人文景区等进行实地教学考察, 并进行一系列的人文知识讲座和展览等活动, 组织讨论会, 交换学习心得。

最后, 美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的理工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需要我们加大气力去开发, 学生的审美情趣要有高雅艺术进行引导, 在学生中间利用学生社团, 组织书画展览, 摄影展览, 音乐会等, 培养学生美的情操, 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之美, 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经验汇编 (Ⅱ)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素质教育论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2]、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台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理工类大学 篇10

一、理工类大学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一) 有助于提高理工大类学生的精神文化内涵。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发展, 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 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旺盛,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 其各方面的素养必然体现了我们整个国家的素养。如果人文素质教育工作不能适应生产力迅速发展的要求, 使人们的精神追求畸形发展, 就会严重制约社会进步。加强对人文素养相对薄弱的理工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旨在弥补自身不足, 构建优秀的精神文化内涵, 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 有助于实现理工科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文素质通过对人的价值引导、启迪益智、自我调控等使人达到内心的平衡、宁静和幸福。人文素质教育在于优化人的心理与人格, 关切人的生存与价值, 增进人的自由与幸福。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能够铸造优秀的人文精神, 从而实现素质全面发展。迫于各种压力和历史制度问题, 理工类大学在培养学生中仍存在文理分科的现象, 大学生课业繁重, 很少主动关注人文素质的培养是理工科大学普遍存在的现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能力,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 有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顺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顺应各民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期待, 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文化建设, 核心是加强人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深入人心, 良好的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加强人文建设, 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建立覆盖人们生活各个方面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引导人们精神追求的良好走向, 为建立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社会努力。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丰富理工类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塑造高尚的精神追求, 使其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 对于维护社会的安宁和谐有重要作用。

二、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缺陷分析

(一) 人文知识匮乏。

为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专业知识, 而理工科大学生主动花在阅读人文书籍上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 他们手上捧着计算机培训书籍抑或是教师资格证等辅导资料。各种辅导书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学习时间, 对于其他人文类书籍则无暇阅读。支持此观点的还有某著名理工大学在学生中曾进行了一次人文知识测试, 所有题目均为中学历史、语文、政治等最基本常识, 竟然有68%的同学不及格。

(二) 功利意识强, 精神追求匮乏。

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浪潮冲击下, 实用主义在大学中明显抬头, 在选择专业、学习知识及选择职业等方面存在着明显急功近利的倾向, 大学生对金钱和物质过分追求, 对理想精神追求却出现了精神真空。

(三) 重个人轻集体, 道德水平滑坡。

我国社会目前处在转型时期, 社会主义物质文化大繁荣, 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处于重建时期。但是商品经济发展不能以人们的道德退步为代价, 市场经济更强调竞争, 注重个性张扬, 但并不是不注重集体观念, 抛弃诚实守信、扶弱济贫的社会美德。高校不文明现象依旧存在。如迟到早退, 考试作弊, 道德滑坡现象还表现在部分大学生集体观念淡薄, 只讲个人奋斗, 不讲协作。有些学生认为参加集体活动浪费时间和精力, 对他人漠不关心, 对集体、国家和社会缺乏责任感。大学生缺乏应有的文化素养和情操品格, 势必造成大学生群体文化素质的弱化和人文精神的衰弱。

三、加强理工类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措施

(一) 多渠道认知社会, 全面客观的理解社会。

每位求学者接受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将其所学反馈给社会, 服务于社会, 同时使自己安身立足于社会。大学生需要多渠道地了解社会, 对社会有一个完整的、全面的、综合性的认知, 从而有利于自身明辨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也只有了解何为整个社会所需, 和社会有一个良好的互动, 才能明确自身的责任。大学生可以利用假期和其他空余时间在校外兼职, 既增长见识, 同时又锻炼自己为人处世的能力, 并且为迈入社会做足准备。同时, 正确并全面地宣扬社会, 可以让当代大学生对社会有一种积极的认同感, 有利于在社会大氛围的熏陶下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二) 建立开放式校园, 丰富校园生活———以南昌航空大学为例。

建设开放式校园, 营造优异的校园氛围, 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视野, 培养社会责任感, 做时代之先驱, 国家之栋梁。大学生踏入社会, 应该尽快地适应社会环境, 融入社会集体。高校可以通过采取多方面的措施, 如举办人文知识讲座, 阅读史书,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以此来丰富校园生活。同时, 我们也应该放眼世界, 不断吸取和融入国际先进办学理念, 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战略人才。

构建生活园区育人体系, 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该校施行从大二学生中选拔出学习工作各方面表现突出、思想上进、政治素质高的学生作为大一新生的教官兼班级管理员, 在以后的大学生活中指导他们的学习、生活, 引导下一届大学生更好地认识大学生活。这些学生班主任入住到学生中间, 与他们同吃, 同住, 同学习, 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能够及时地发现各方面问题, 并解决问题。这种渗透式的教育方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使其感受到强烈的人文关怀,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人文修养。

同时, 强化学生社团育人功能, 以兴趣带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社团是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自发组织和自主选择的, 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及自身的兴趣特长有很重要的作用。学生社团有专门的指导老师, 有挂靠的业务指导部门, 有完备的内部组织和考评体系, 为开展高

WENJIAOZILIAO

质量的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学生按照兴趣参加相应的社团, 在社团活动中能够主动投入到活动中, 不仅可以培养审美情趣, 培养良好的志趣, 还可以通过集体活动锻炼团队协作能力。

最后, 打造宽口径的学科和课程大平台, 激发学生内动力。合理开设人文课程, 必修课中增加学生选择机会, 增设丰富多彩的人文选修课, 注重课程综合化, 强调知识整体性, 为学生提供宽口径的学科和课程平台,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 使学生学习人文课程的兴趣内化为其学习动力, 自主学习, 自主发展。该校在选修课中开设了《演讲与口才》、《中外文学名著赏析》、《电影欣赏》、《礼仪与修养》、《孙子兵法》等人文性质较强的课程, 并从2008级起对所有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 将《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必修课, 为学生搭建了学习人文知识的平台。

(三) 加强学生思想引导,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优化人文素质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 主体是学生, 在这个过程中, 让大学生从根本上思考人生, 认识到人文素质修养的不足及其对未来发展的深远意义, 才能够真正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实现人文精神内涵的重塑。

对大学生积极引导, 使其从思想上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充分认识自己, 给自己一个良好的定位, 分析提高人文素质的举措, 自发地在学习生活中逐步地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 参与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 创造发现和克服自身不足的机遇, 成功发掘和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 同时激发学习人文知识化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朴雪涛.知识制度视野中的大学发展[J].教育, 2010, (26) .

[2]张侃.问题与出路——我国大学制度变迁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 2010, (11) .

[3]党的十七大报告.

[4]马嘉, 朴雪涛.大学发展的路径:移植式与创设式制度变迁[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3, (05) .

[5]应中.我国公立大学内部制度改革理论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22) .

理工类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探析 篇11

一、理工类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特点

1.走职业化体育教学之路

理工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大多进入一些现代化企业、工厂工作。这些用人单位要求技术工人综合素质强、生产能力强。强度大、复杂化、高效率、节奏快是职业劳动的特点。普通的体育教学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但忽略了职业教育针对性强的特点。职业劳动的身体活动部位、运动轨迹多是局部的、重复的,而只有针对身体具体部位进行必要的身体训练,才能提高劳动技能。所以,在体育课堂中,要开发和开展与职业特点相适应的体育锻炼,增强学生职业体能,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2.以实用和预防为主导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的学生,大部分进入船厂工作,所以,要在有限的条件下,学会利用现有条件锻炼。例如,船上空间狭小,可练习哑铃及小肌肉群的锻炼;野外作业,可练习爬山、过障碍。多掌握几种锻炼方法,使每位学生都能拥有实用的锻炼技能,在身体各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理工类高职院的体育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锻炼、自我评价、自我预防,养成终生锻炼的习惯。

二、理工类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作用

1.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组织实施了“勤动手”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到实习车间去,让学生利用预先选择好的废旧实验器材进行锻炼,并开发新的锻炼方法。结果发现,学生通过基础体育学习,不仅掌握了各种运动技能,也能够将其运用到实习实验方面。这也证明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确实有很大帮助。

2.手、眼、脑、身齐运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体育教学中,往往大多数的项目都要求学生的手、眼睛、大脑及小脑、身体等各方面协调配合,通过体育教师的调动,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更快提高。所以,体育教学能够培养和增强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这些素质包括学生对自己的身体能够自行培育、锻炼和保护。

(1)提高学生的身体锻炼能力。体育教学培养了学生身体锻炼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身体锻炼。这关系到学生参加工作后的身体条件以及持续工作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主要依赖于良好的运动环境、足够的体育设施、情景条件,再加上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学生的运动能力在教学中得以体现。

(3)提高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课堂上,教师督促广大学生参与、拼搏,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心理,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4)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体育课要求学生在运动中与同伴协调合作,配合完成某个项目,加强了纪律观念,也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3.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发挥

体育教学为理工类高职院校学生创建了一个宽松、健康的活动氛围,提供了一个自由、自主发挥个性的空间,从而使学生在性格、气质、能力上都发生积极的变化,使学生具有了健康的体魄、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品位和创新的精神。复合型、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员的培养,要求教师必须用素质教育的思想对体育教学进行理性思考和大胆探索,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4.抓好道德教育

青年学生的德育教育,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忽略,从课时安排到师资队伍配备,都要尽量保证德育教学的质量。笔者从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发现,体育教学中的规程、规则,也能够体现一种社会的道德期盼,参与其中便会使人以社会或群体的行为规范来指导或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体育教学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平台。

三、对理工类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建议

1.抓住专业特点,从实操出发

理工类高职院的专业要求,大都是实际操作和实际动手能力,且对学生的协调和判断能力有较高要求。所以,体育教学中,要结合专业特点开发一些项目,如小幅度蛙跳和下肢柔韧练习,有助于焊接工人长时间工作。

2.强调基础教育,更注重情感教育

基础体育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枯燥的锻炼中也要融入情感教学,及时解决个别学生厌学的问题,带动大家共同进步。

3.增加投入,加快体育设施的建设

多数高职院校的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都是十分有限的。所以,无论是各级高职院校和主管部门,都要积极配合,加大对高职院校体育设施的投入,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得到更加充分的锻炼,成为有用人才。

理工类大学 篇12

(一) 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方法, 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礼仪习惯的现状调查。调查对象为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海洋药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制药等专业的大三、大四年级本科生。调查时间是2013年12月2日至12月9日。

(二) 数据录入与检查

问卷回收后, 由一名学生独立完成数据录入工作, 另一名学生对录入数据进行核对。录入结束后, 对问卷进行逐一检查, 发现存在以下三种问题的视为无效问卷: (1) 相邻编号的两份或多份问卷除了“学生基本信息”以外所有题目选项完全相同的, 除编号最小的问卷外均视为无效问卷; (2) 未完成问题达5题以上的视为无效问卷; (3) 所有题目答案完全相同的 (如都选择了第一个答案) 视为无效问卷。在有效问卷中, 出现个别题目未作答或者单选题选择多个备选答案等不合理情况时, 该题目作为缺失值处理, 其他题目仍进入问卷加以分析。

(三) 数据分析

数据通过SPSS分析软件录入, 对最终分析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影响因素分析 (单因素、多因素) 、卡方检验、T检验。

二、结果

(一) 问卷完成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80份, 收回问卷354份, 问卷回收率93.2%;由于相邻编号问卷选项完全相同导致无效问卷3份, 所有题目答案相同导致无效问卷1份, 有效问卷350份, 有效回收率98.9%。

(二) 学生基本特征

本次调查对象中女生为225人, 占64.2%;学生干部 (包括社团干部) 为230人, 占65.7%, 同时基本涵盖了不同性别比例、不同生源地区、不同性格特征、不同生活环境的各类大学生群体, 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 (见表1) 。

(三) 大学生礼仪行为分析。

问卷中上述10个条目为3水平Likter量表, 用于评估学生礼仪行为。设定每个问题回答第1水平 (表现最差) 到第3水平 (表现最好) 分别得1至3分, 因此该量表总分在10至30分。剔除缺失值之后, 344位学生礼仪行为得分均值为25.4分, 标准差为2.7分。由此可以看出, 大部分学生的礼仪基本素质良好, 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缺乏基本礼仪素养, 尚未养成基本的礼仪习惯。

(四) 大学生礼仪常识分析

问卷中设计了5个条目用于调查学生对基本礼仪常识的了解情况。当问及“介绍他人相识, 正确顺序是什么”时, 82%的学生选择“先介绍上级”或者“随便” (此为错误答案) ;问及“同等地位, 年纪相仿的男女见面握手时伸手正确顺序是?”, 有30.7%的学生选择了正确答案“女士先伸手”;问及“穿单排两粒扣西装, 应扣哪粒扣子”时, 40.8%的学生选择了正确答案“扣上方扣”;问及“接受名片, 要用右手, 然后装进上衣兜, 这样的礼仪正确吗”时, 57.1%的学生回答正确;问及“领带打好后, 下端应该在哪个位置?”, 34.2%的学生选择正确答案“在皮带扣的位置”。

上述5个条目均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用于评估学生礼仪常识。每个问题回答正确得1分, 回答错误得0分, 因此该量表总分在0至5分。剔除缺失值之后, 对343位学生礼仪常识得分进行分析, 得分为0分、1分、2分、3分、4分和5分的人数分别占2.9%、13.1%、38.5%、30.0%、11.7%和3.8% (见下图) ;均值为2.46分, 标准差为1.07分。这说明学生对基本礼仪常识的掌握情况并不乐观, 仅有15.5%的学生能回答对5题当中的4题以上。

这些看似简单的握手、服饰搭配、行进中的礼仪等日常礼仪知识, 由于一部分学生平时不能主动了解及学校未给予必要的培训而答错。由此可见, 大学生对基本的礼仪知识和礼仪规范了解较少, 礼仪素养和礼仪习惯有待培养提高。

(五) 大学生对礼仪教育的认识分析

1.性别的影响

表3显示, 在礼仪行为得分方面, 学生干部得分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 (25.67vs24.86, P<0.05) , 而在礼仪常识得分方面学生干部和非学生干部没有显著差异 (2.50vs2.38, P=0.340) 。

3. 生源的影响

4. 政治面貌的影响

表6显示, 不论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 还是在相关性检验中, 家庭教育对学生礼仪行为得分 (Spearman=-0.272, P<0.001) 和礼仪常识得分 (Spearman=-0.170, P=0.002) 均有显著影响。因此, 家庭教育对提高学生礼仪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对礼仪常识要求不够高的学生在校期间更需要加强礼仪教育的“补课”。

6. 影响大学生礼仪行为和常识最重要的因素

在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当中, 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找出哪些因素对大学生礼仪行为和礼仪常识的影响最重要。

b.预测变量: (常量) , 虚拟变量家庭要求严格, 虚拟变量家庭一般要求。

c.预测变量: (常量) , 虚拟变量家庭要求严格, 虚拟变量家庭一般要求, 性别。

d.预测变量: (常量) , 虚拟变量家庭要求严格, 虚拟变量家庭一般要求, 性别, 虚拟变量大四。

e.预测变量: (常量) , 虚拟变量家庭要求严格, 虚拟变量家庭一般要求, 性别, 虚拟变量大四, 礼仪常识得分。

f.预测变量: (常量) , 虚拟变量家庭要求严格, 虚拟变量家庭一般要求, 性别, 虚拟变量大四, 礼仪常识得分, 是否学生干部。

a.因变量:礼仪常识得分。

表9、表10显示, 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发现对大学生礼仪常识得分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包括了家庭对礼仪教育要求严格、家庭对礼仪教育要求一般和是否为党员, 模型Adjusted Rsquare为0.047。

三、提高大学生礼仪素养、培养礼仪习惯的对策

本次调研的核心步骤, 就是针对大学生关于礼仪修养出现的问题与现状, 同步开展相关因素的归因分析, 在了解大学生礼仪修养的难点和重点后, 开展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活动。

(一) 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系统的礼仪课程, 加强礼仪课程对学生实践的指导

调查显示, 有96.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学习礼仪, 83.4%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礼仪培训。建议将礼仪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礼仪课程应该成为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并且为了加强礼仪课程对学生实践的指导, 必须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分别开设礼仪课程。对刚进校的大一新生开设仪表礼仪、举止礼仪、礼节礼仪、校园礼仪, 对大二的学生开设社交礼仪、公共礼仪、节日礼仪等, 对大三、大四的学生科开设职场礼仪、应聘礼仪、公关礼仪等;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不同的课程, 比如对外语专业的学生开设涉外礼仪, 国外风俗和礼仪, 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可开设涉外礼仪、商务礼仪等。这样有针对性地进行礼仪教育, 对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大有裨益。

(二) 努力提高礼仪课堂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礼仪课程教育首先要配备专业的礼仪教师, 礼仪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亲自示范、具有良好的礼仪素养, 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礼仪课堂上, 应以学生为主体, 多给学生练习实践的机会。在调查中, 当问及“你认为最有待加强的礼仪项目是什么”时, 49.2%的学生选择礼仪的实际应用。教学过程以老师的启发引导、讲解示范为辅, 以学生自主思考和体验训练为主, 融“教、学、做”为一体。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如启发引导、情景模拟、角色扮演, 注重实践教学, 适合学生特点。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图片资料开发教学, 扩大课堂信息量, 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观赏性。

(三) 营造家庭育人环境, 推动养成教育

从回归分析模型可以看出, 影响学生礼仪行为和礼仪常识最重要的因素是家庭对礼仪教育的要求。家庭教育在整个文明礼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礼仪内涵中的“仁、孝”。家庭是孩子的永远眷恋且永不停课的学校,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且永不卸任的教师。家长的人文感情、知识水平、家教水平、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关系等形成的家教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 成了学校隐性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要大力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通过新生家长见面交流会、座谈会、“给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道德教育理念。通过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 对家长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引导, 提高家庭教育质量。老师与家长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 定期交流, 了解家庭教育状况, 加强养成教育。

(四) 将礼仪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结合起来

大学生礼仪素养的提高不能仅仅依靠自律, 更需要学校加大他律的力度予以积极的推动和强化。学校学工处可以制定系统的大学生礼仪规范, 把学生日常的礼仪表现纳入综合测评、评奖评优的标准之中, 做到教育与奖惩相结合, 管理与监督相结合。调查发现, 学生党员及学生干部的礼仪行为、礼仪常识均优于普通学生, 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优秀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在全校范围内形成爱礼仪、学礼仪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沈春娥.大学生礼仪现状调查及对策初探———以襄樊学院为例[J].襄樊学院学报, 2011 (6) :85-88.

[2]秦汝芳.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养成途径探究[J].改革与开放, 2012 (11) :158-159.

[3]王化.大学生礼仪习惯现状调查与对策[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3) :283-285.

[4]卫以诺.90后大学生礼仪修养现状的调查研究[J].改革与开放, 2013 (5) :195-196.

上一篇:语言平实下一篇:书籍装帧的版式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