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大学

2024-10-25

南京理工大学(精选12篇)

南京理工大学 篇1

南京理工大学是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全国重点大学, 坐落在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古都南京。学校由创建于1953年的新中国军工科技最高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简称“哈军工”) 分建而成, 先后经历了炮兵工程学院、华东工程学院、华东工学院几个发展阶段, 1993年更为现名, 1998年9月, 江泽民同志为学校亲笔题写了校名。1995年, 学校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1年, 获批建设“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在近六十年的建设历程中, 学校秉承哈军工的优良传统, 凝练出“以人为本、厚德博学”的办学理念, 发扬“团结、献身、求是、创新”的优良校风, 现已建成以工为主, 理、工、文、经、管、法、教、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府。

学校北依紫金山, 西临明城墙, 校园占地3118亩。校园内曲塘潋滟, 佳木葱茏, 碧草如茵, 景色宜人, 与中山陵风景区浑然一体, 是修身治学的理想园地。校舍建筑总面积94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总值23亿元, 各类基础设施齐全, 后勤服务系统完善。现有实验室59个, 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7.8亿元;图书馆藏有中外文图书文献220余万册。

学校设有机械工程学院、化工学院、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等13个专业学院, 建有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并与合作方联合创办了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和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两个独立学院。学校现有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覆盖的二级学科达9个) , 5个江苏省优势学科, 7个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 7个工信部重点学科;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34个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 4个国防重点建设专业, 4个国防特色紧缺专业;1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1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 116个硕士点, 以及分布于工、理、文、经、管、法、艺7个学科门类的67个本科专业;此外还具有EMBA (高层次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 、MBA (工商管理硕士) 、MPA (公共管理硕士) 和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并具有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的招生权, 现有各类在籍生3万余人。

学校具有教授任职资格整体审定权, 可自评增列博士生导师。拥有教职工3000余人, 其中专任教学科研人员1800余人, 其中, 两院院士9人 (含双聘) , “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9人,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9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 “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 (其中召集人1人) , “973”首席科学家4人,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 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78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0人,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5人, “江苏特聘教授”3人, 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22人, 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2人,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119人, 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80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 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 国防科技创新团队7个, 江苏省各类创新团队9个。

学校立足培养素质全面的高质量人才,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坚持“宽专业、厚基础, 重能力、高素质”的原则, 以“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谐统一为目标, 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近六十年来, 学校以严谨的学风和执著的创新精神累计为国家培养输送了12万余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 其中10人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许多人成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领导和中坚, 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学校既是教育中心, 又是科技中心, 设有50余个研究机构, 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个国家级技术研究推广中心, 1个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1个国家级质检中心, 6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 4个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并以此为依托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大科研任务, 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十一五”期间, 学校科技活动经费达26.78亿元;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144余项, 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11项 (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 ;共发表论文12660余篇, 其中, 被SCI和EI收录论文数分别达到1562篇、2886篇;出版学术著作281部;获得专利授权456项, 各项指标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学校是江苏唯一连续四届获得“江苏省十大专利金奖”和“十大专利发明人”称号的单位, 先后荣获“全国专利工作试点示范高校”、“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推进工程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并创办有全国第一个依托大学和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国家专利产业化试点基地, 为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均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 学校先后与包括世界一流大学在内的近百所海外高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开展各类交流合作。经国家教育部批准, 学校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举办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培养机器人专业硕士研究生;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等30多所海外知名高校签署了联合培养人才协议, 每年选派300名学生到海外短期学习交流或攻读学位。学校注重与境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科研合作, 先后与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建立了格莱特纳米科技研究所, 与法国里尔科技大学、俄罗斯乌法航空技术大学、白俄罗斯戈梅立国立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联合研究中心或实验室, 每年来校开展合作研究、讲学等学术交流活动的境外专家学者达400人次之多。

为争取海内外各界对南京理工大学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学校于1994年成立了由多家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组成的南京理工大学董事会, 学校与董事单位形成深层次、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互利互惠、相互支持, 实现了校企相互促进与和谐发展。为拓宽筹措办学资金渠道, 凝聚各方兴学力量, 学校于2006年成立了教育发展基金会, 支持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领域不断追求卓越。每年社会各界通过基金会在学校设立各类奖教金、奖助学金40余项, 受益师生千余人次。

学校将继续发扬优良传统, 抓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 与时俱进, 开拓进取, 知识传授与人格塑造并重, 科研创新与技术转化兼行, 以博大的胸襟, 宽广的视野, 务实的作风, 求是的精神, 坚定不移地朝着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战略目标阔步前进。

南京理工大学 篇2

1953年,南京理工大学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分建而成,先后经历炮兵工程学院、华东工程学院、华东工学院等发展阶段,1993年更为现名 。

南京理工大学是江苏唯一连续四届获得“江苏省十大专利金奖”和“十大专利发明人”称号的单位,并创办有全国第一个依托大学和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国家专利产业化试点基地,为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均做出了重要贡献。

优势专业排名

南京理工大学是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全国重点大学,现已建成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法、教、哲、艺等多学科综合配套、协调发展的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

南京理工大学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三个学科都进入到了全球的前1%。教育部还有一个一级学科的评估结果,兵器科学与技术保持了全国第一,光学工程全国第八,化学工程与技术全国第十,控制科学与工程第十一。

在江苏省,南京理工大学的排名仅次于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和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并驾齐驱的一所高校。依据往年情况,录取分数超过一本线二十分左右。

重点专业

国家品牌专业4个: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安全工程、自动化。

特色专业

通信工程

本专业为江苏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本专业以加强学生“通信系统”知识教学为特色,使学生具有较宽广的无线通信系统、数字通信技术、现代通信网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知识,以适应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要求。标准学制是四年,但是允许学生在三至六年的时间内完成学业。

电子信息工程

本专业是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专业。主要学习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交换、检测技术,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研制、开发与应用,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等专业知识,应用性很强。

特种能源工程与烟火技术

是南京理工大学的特色优势专业,还记得2008年第29界北京奥运会上那一场场惊艳的烟花盛会吗?那就是由这个专业的潘功配老教授带头研制的,给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我们也不得不赞叹南京理工大学学科实力之强大啊!

武器系统与发射工程

所属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现代火炮发射理论与技术、新概念武器等研究方面具有明显的特色与优势,在国内同专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专业在全国兵器行业中具有突出的人才培养优势和影响力。该专业依托军工学科的优势,通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逐步实行向通用学科开拓和发展。学校准备到“十一五”末期,把武器系统与发射工程专业建设成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重点专业。

【更多相关内容分享】

1.南京理工大学优势专业2015

2.南京理工大学专业排名2015

3.南京理工大学录取分数线2015

4.2015年江苏高考投档线

5.江苏平行志愿录取规则2015

6.2015年江苏省专科学校排名

7.2015江苏高招录取结果查询入口

8.江苏211大学名单排名(最新)

9.江苏省一本大学排名2015

南京理工大学诗学研究中心成立 篇3

南京理工大学作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全国重点高校,多年来一直秉持“艺以赋质,文以载道”的教育理念,高度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2006年被批准为“国家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目前。该校拥有一批重要的诗歌创作和研究人员,如著名评论家、诗人张宗刚博士,著名诗人、翻译家马永波博士,著名诗人、小说家黄梵,著名诗人江雪等,这支队伍于执教之余,一手创作,一手研究,在理论批评、诗歌创作、小说创作和文学翻译诸领域皆有建树。尤其在诗歌创作和研究方面,被公认为江苏高校中实力最强,在国内高校中亦显示出相当优势和分量。“南理工诗人群”的崛起,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近年引起普遍关注。有鉴于此,南京理工大学诗学研究中心的成立。被视为南理工人文精神的重要象征。中心将开展一系列诗歌教学、诗歌创作、诗歌批评和诗学理论研究工作,不断加强与国内外诗歌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定期举办诗歌节、诗歌会议、诗歌讲座和诗歌朗诵活动,与相关报刊合作开设诗歌创研栏目等,力图把自身打造成国内大学尤其是理工科大学中独具特色的诗学研究基地和诗歌创作平台。为推动当代文学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附:南京理工大学诗学研究中心主要成员简介]

张宗刚,男,1969年生,山东潍坊人,著名青年文学评论家。诗人。文学博士,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作家研究、文本阐释及文化现象分析,近年致力于散文、诗歌研究。先后在《文艺争鸣》、《南方文坛》、《小说评论》、《名作欣赏》、《扬子江诗刊》、《文艺报》等发表论文、评论及随笔、诗歌600余篇(首),其中CSSCI来源期刊及核心期刊论文计60余篇;参编江苏省重点社科基金课题《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等著作4部,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新时期军旅女作家研究》1项。目前主持江苏省社科基金课题《江苏改革开放30年散文创作研究》1项,江苏省作家协会“重点扶持文学创作与评论工程”正式项目《当代江苏散文创作考察》1项,南京理工大学科技发展基金项目《新时期中国散文创作研究》1项。先后获江苏省高校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文联首届文艺评论奖二等奖、“我读鲁迅”全国征文大赛二等奖、《大众文学》年度优秀作品奖等。

马永波,男,1964年生,黑龙江伊春人,著名诗人,翻译家,文学博士,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西方文论、现代诗学。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致力于英美现当代文学的翻译与研究工作,为国内译介西方后现代主义诗歌的主要翻译家和研究者,填补了国内英美后现代诗学研究的空白。目前已出版诗文集40余部,在《世界文学》、《当代外国文学》、《文艺评论》、《诗探索》、《南方文坛》、《北方论丛》、《山花》等发表论文100余篇,翻译出版诗歌、评论等800余万字。曾主编黑龙江省重点社科项目《龙江文学大系-翻译文学卷》及《东三省诗歌年鉴》等。因写作实绩突出被收入《黑龙江文学通史》、《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边缘的呐喊》等多种文学研究著作。

黄梵,本名黄帆,男,1963年生,湖北黄冈人,著名诗人,小说家,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诗学。著有长篇小说《第十一诫》、《南方礼物》和小说集《女校先生》、诗合集《Original》(英国,1994),另有中短篇小说及诗歌作品见于《人民文学》、《钟山》、《大家》、《花城》等核心文学期刊、年度小说最佳选本、排行榜,发表诗学研究论文30余篇,被誉为“后新生代”代表作家、“中间代”代表诗人,作品曾译介至英、美、德、意等国。近年创办文学网站“南京评论”及同名民刊,并联合南京诗人相继举办香泉湖诗歌节、凤凰台诗歌节等,产生较大影响。

南京理工大学 篇4

学院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领域两大主干基础学科--电子和光学, 拥有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其中光学工程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为国家重点学科, 信息与通信工程为江苏省重点一级学科。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员工227人, 其中正高职称47人、副高职称66人、中级职称79人、博士生导师23人、硕士生导师112人, (双聘) 院士2人, 千人计划专家2人,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学院拥有国家级长江学者创新团队2个, 江苏省高等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 江苏省“青蓝工程”创新团队1个。学院在册各类学生470·人, 其中博士研究生18·人、硕士研究生150·条人、本科生251·人, 工程硕士500余人。学院的科学研究涉及精密光学测试与仪器、光电成像与信息处理、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纳米测量与器件技术、电磁理论与微波技术、雷达与信号处理、毫米波技术、阵列天线与阵列信号处理以及智能传感网与无线通信等9个技术领域, 拥有光谱成像与智能感知江苏省重点实验室、近程高速目标探测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等重要科研平台。每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973”计划及省部委科研项目百佘项, 完成科研经费8000余万元, 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学院拥有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近200项, 其中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83项, 授权发明专利200余件。学院形成了“敢为人先, 争创一流”的学院精神和“团结协作、包容共生、和谐向上”的学院文化, 提出了“多元化、国际化, 国内一流研究型学院”的建设发展目标, 在学院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 学院各项工作必将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1微波技术t学倍息论II外成像B列与系统找理论与徴带A19r f x f r f r t, r u w r r f-r f f y!¥1r"t t r l^Ib T, Fr f Tf LTWLTr-a r, Br r f I-、?¥fjw聲4r^f1#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论文 篇5

学年论文

目 系

部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探讨大学生就业问题

10级人文系 公共事业管理

大二 101504125 臧桂红 刘宏祥

2012年 08月20日

探讨大学生就业问题

论文摘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体制的日趋完善,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然而遭遇到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是大学生自身原因和社会原因共同影响的结果。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自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所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它需要社会,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一起努力共同解决。

综上,本文从大学生就业所存在的问题和其产生的原因切入,大致总结出一些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途径。并作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

大学生 政府职责

社会现状

就业

一、大学生就业的问题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

现状:据统计,我国2011年共有660万大学生毕业生,与之上年增加30万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如若加上上届未就业大学生,更是难上加难。

一方面,随着高等学校开始大规模扩招,越来越多的高中学子拥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学生不再是那么“稀有”。加之改革深入,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也由原来的包分配转为自主择业。

另一方面,虽然大学生的数量呈大规模增长趋势,但其素质却明显提高,很多大学生在学校没有学到专业精通的知识,只是拿到一张文凭而已。这就导致了中国市场上对普通职业需求的饱和和对高、精、尖端职业的极度缺乏。

原因:

(一)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需矛盾突出

综合来看,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不再是简单扩大供给的问题,而是如何扩大有效供给的问题(即有效提高毕业生专业素质)。政府垄断高等教育造成“市场失灵”与结构失衡,致使高等教育有效供给不足,大学生内在质量下降,出具名不符实的文凭,引起了供需矛盾,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其次,我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而高等教育

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形势,因此,普通高校就必须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就业问题随之而来。

除此之外,我国的社会发展的区域还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拥有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因此成为了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多数毕业生即使处于失业待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而在西部地区,却是虽然存在大量的岗位,却是员工难寻,找不到合适毕业生前来就业。这就形成了东西部就业结构失衡。

(二)大学生自身存在问题

首先,大学生就业观束缚于传统观念。计划经济时期的“干部意识”和新经济时代的“白领情结”,让许多大学生都要求去大城市的好单位,影响了他们的就业期望值和择业取1向。

其次,当今的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没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一些基础的的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最后,大学生在择业时,无法对自己进行清晰定位,盲目听从听长辈或朋友的建议,导致工作不适合自己,无法胜任这项工作,最终导致失业。

(三)用人单位条件苛刻

如今用人单位特别重视求职者自身的工作经验,而这恰恰让应届毕业生无法解决。大学生主修自身专业课程,工作经验从何而来?

另外,部分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这些苛刻的条件,无疑对大学生就业造成许多负面的影响,使大学生就业的前景蒙上一层阴影。

(四)部分高校在自身不够专业和重视

目前仍然存在部分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造成了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现象。并且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指导力度不够。这就要求高校需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从更大程度上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帮助。

(五)社会现状的压迫

在应届毕业生自主择业过程中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成了就业的绊脚石。许

多大学生在找工作时的经常遭遇“非本市户口不予考虑”的痛苦经历,这样的社会现状也使得很多大学生与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二、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解决方案:

(一)大学生提高自我素质

首先,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树立艰苦耐劳的就业观。要有事业意识和奋斗精神,勇于到基层锻炼自己积累经验,从实际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

其次,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对自身专业的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

最后,应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够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的道路,成为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

(二)高校加强重视 严格对高校课程设置与改进

设置大量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的专业;以满足市场的广泛需求。同时,调整校内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和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吻合,加大对社会需求量较大的专业的进行招生,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部分专业删减招生数量,这样良型循环下去,将对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有很大的改善。2 学校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比如开设一些良性的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的课程,或者组织学生进行有关专业的就业实践等等。3 鼓励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在大学生寒暑假积极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社会实践,以此丰富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并且能够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很大程度上可以为以后的工作提供相关经验。避免了慌张无措的现象。

(三)政府部门积极承担相应责任 大力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优质就业机会

政府应当本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大力发展经济,增加投资来创造和提供更

多的就业岗位。如若政府要从根本上突破大学生就业困境,可以从如下角度着手解决供需问题:

A 加强对中小城市的发展以扩大就业机会

目前而言,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相当不平衡,广大的中西部落后地区由于较差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经济实力,无法吸引广大的大学生前往就业。为此,政府应努力做到加大对中西部、中等城市以及小城镇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加强对中西部中小城市的财政支持,发展经济,从而扩大就业区域和就业总量。只有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和众多的中小城镇的经济得到发展,才能吸引大学生就业群体愿意投身到中西部地区去选择就业。

B 扶持中小企业,扩大就业量

中小企业拥有投资快、规模小、适应性强、可以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等优势特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已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经济力量。

通常而言,小企业通常具有更多的创新和个人成功的机会,而且就业岗位成本也比大企业低得多;其次,小企业人才需求量大。因此,目前而言,中小企业是我国吸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力量。所以,我国政府应该把增强中小企业活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给应届毕业生。

C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完善的大学生就业市场

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逐步把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早日缓解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

在大学生就业市场失灵的困境下,如何促进就业市场的正常运行,并使之规范、科学化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2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大学生在更大的范围内流动就业。然而目前我国的社保制度不统一,直接影响了人才流动,限制了大学生到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的积极性。

政府应逐步消除城乡之问、地域之间社会保障差异。比如政府努力保障每个大学毕业生都能够享受到“五险一金”的保障。然而目前在我国,社会保障仅与当地政府挂钩,当毕业生进行跨地区的自由流动时候,医疗保险则无法随本人流转。这就对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影响。3 设立大学生就业最低工资标准

最低工资制度是各国政府保护劳动者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国际上大多数

国家已经建立了最低工资制度。政府应该尽快建立分地区、分类别的大学毕业生最低工资标准,以法律的形式进行明文规定,使之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力。从而能够切实保障大学生的就业权益。4 实现对大学生就业网络化建设

当今世界是一个网络的世界,大学生更加能够切身体会网络的重要性,因此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努力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网络化建设,使大学生就业更加广泛化,信息化。同时网络化的普及,可以拓宽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信息采集渠道,通过收集、整理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个媒体发布的招聘广告,从而缩小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通过完善大学生就业网络的设置可以更加方便对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地区、就业行业(所有制性质、规模等)、职业岗位、供需等内容进行统计和监测,对劳动力市场、社会职业结构以及就业状况的短期和长期的变化趋势作出恰当的分析和预测。

总之,在劳动力市场方面,政府应为毕业生提供一个信息完备、功能齐全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体现公平与效率的劳动力市场。5 规范相关职业中介机构

放眼看来,我国市场上存在大量职业中介机构,政府应着眼于现实,一方面鼓励社会中介组织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服务与帮助。另一方面,政府也应制定相应的标准,提高职业中介结构的介入程度,规范其机构的行为。以免应届毕业生社会能力较低,从而上当受骗。

三、结论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因此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所以我觉得对大学生就业的研究,无论是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还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随着很多高校的内部进行专业的调整以及政府改革的深化,加之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愈加突出,其解决方案也多种多样。我觉得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的责任承担最为重要,所以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是否有所改善是政府责任的是否履行有效的重点表现,当然高校自身的努力,和大学生群体对自身素质提高的重视也是相对重要的。

致谢

感谢相关单位提供有效的数据以及同学的帮助,老师的辅导,才使得论文的顺利完成!谢谢!

后记

对于自身作为一名距离毕业还有两年的大学生而言,就业所带来的压力随时存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项巨大而长久的问题,我认为就业难问题客观存在,除了外界给予的力量与帮助之下,更加需要的是每个大学生自身平时的努力与奋斗,加之大学期间培养不怕失败,积极面对生活的精神。就业就成了一种享受生活的过程。

南京理工大学 篇6

南华大学——知道什么是“核”心专业吗?

南华大学的低调和“南帝”有着相似之处,这是因为该校的特色专业都涉及军工领域。南华大学是我国核类本科专业齐全、本科生培养规模大、核类人才培养层次最完整的高校,并建有湖南省核工业南华大学科技园。南华大学核技术与应用全国排名第二,学校培养出中国科学院院士计亮年、国家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张亚雷等大师。同时南华大学以核为特色,工、医、管理等学科交叉,形成了12个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特色专业。可见南华大学虽地处一方,同样具有绝世武功。

西华大学——工科之花

西华大学始建于1960年,时名四川农业机械学院,是国家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在当时全国7个大区分别布点所建立的农业机械本科院校之一,1972年更名为成都农业机械学院,1978年被四川省政府列为省属重点大学,1983年更名为四川工业学院。2003年,四川工业学院与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西华大学,2008年四川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并入。

北华大学——北大+清华,简称“北华”

北华大学是吉林省省属规模最大的重点综合性大学,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学校坐落在风景迷人的雾凇之都、中国魅力城市——吉林省吉林市。

南京理工大学 篇7

一、服务外包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环境

服务外包不仅是一种商业工具, 更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思维。营销外包是企业将营销活动尤其是市场调查分析委托给一个拥有专门技能和经验的外部机构。

1. 国家有关服务外包政策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时代, 作为服务贸易的重要实现形式, 服务外包产业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 (特别是大学生就业) 能力强等特点, 日益成为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2014年底, 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 支持高校依照服务外包人才相关标准, 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改革试点, 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 鼓励高校和企业创新合作模式, 积极开展互动式人才培养, 共建实践教育基地。

2. 江苏省有关服务外包政策

2015年9月, 江苏省印发《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 大力倡导服务外包企业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和云计算所拓展的服务外包新业务, 支持高校调整优化服务外包人才结构, 形成全省服务外包人才定制化培养“升级版”, 着力打造以南通、泰州为主的“江苏沿江服务外包示范城市集群”。

3. 泰州市有关服务外包环境

“互联网+”时代, 泰州市服务外包产业以其强大的融合力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泛, 初步形成泰州医药城医药外包集聚区、泰州数据产业园服务外包集聚区、泰州文化创意产业园电子商务服务外包集聚区。2015年3月, 泰州市首家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日前在泰州学院揭牌成立。目前, 泰州市大力扶持信息技术外包服务、技术性业务流程外包服务、技术性知识流程外包三大类服务外包项目, 这为工作室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二、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2014年以来,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大力开展大学生主体性个性化教育, 完成“一人一导师、一人一目标、一人一规划、一人一课表”的全面系统化改革。通过校企合作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

学校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二级院系建立相应工作小组。校院两级机构共同推进学校创新训练、创业引领计划。建立教务处为主导、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办公室和二级院系为主体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 学校层面, 面向全体学生引进或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通识共享课程。各专业层面, 引进或开发开设与专业培养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聘请知名研究人才、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 充实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完善对创业学生及社团的全程指导和帮扶机制。

2. 建立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孵化体系。

构建教务、学工、团委等职能部门和院系协同的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体系。推行以赛促学模式;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 同时, 推行项目训练模式;推行校、省、国家的多层级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促进项目落地转化。推行实体 (模拟) 孵化模式, 争取政府部门支持, 成立以我校在校生为主体的泰州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中心, 遴选立足专业的创业项目, 以“工作室”等形式, 承接社会服务。这为我们组织大学生建立大学生工作室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提供了场地和资金扶持。

三、服务外包大学生工作室模式的构建

1. 服务外包工作室模式的由来。

工作室模式由德国包豪斯学院创始人格罗皮乌斯提出:强调在科学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教育体系, 突出“解决问题”的实践教学环节, 组织学生参与工作全过程, 与教师共同完成教学工作。学生以工作室为学习单位, 依托专业教师, 吸纳企业导师, 面向就业创业的实际需要, 通过承接社会项目为专业实践路径和要求, 真题实做, 实现产教融合。学校以开放的沟通平台为组织形式, 确保师生之间达到零距离接触, 通过面对面的研讨交流, 形成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依托专业优势, 结合泰州地方产业发展实际, 通过各种渠道寻找合作企业, 并签订合作协议, 企业将相关业务外包给大学生工作室, 由师生共同合作完成任务, 以此带动学生工作室服务外包创新创业模式。

2. 几种常见的服务外包个性化工作室构建。

以房地产营销服务外包为例, 遵循“岗位导向、工学结合、岗课证赛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以《房地产营销课程》为教学背景, 在老师带领下, 通过大学生团队化实践运作, 对泰州市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查分析, 得出市场调查结论。在此基础上, 以泰州市中小型房地产公司、房地产销售公司以及物业公司的外包项目为载体, 以各项市场服务为业务范围组建房地产营销服务外包大学生工作室。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 “网络营销服务外包”大学生工作室定位于为中小企业提供网络营销服务, 针对中小企业网络营销服务, 分为网站优化、文案、美工、调研和运营五大模块, 以《网络营销》课程学习为基础, 帮助中小企业建立网络销售渠道及树立网上品牌形象。

以电子商务服务外包项目为例, 在歌德电商、顺丰电商等组成的专家顾问团大力支持下, 以《电子商务》课程学习为基础, 设立大学生电子商务运营工作室, 下设网店运营组、视觉组、推广组、调查组、网站组和SEO组, 将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核心能力进行逐项分析, 对外承接泰州市各大公司的相关外包服务, 帮助相关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减少运营成本, 提高工作效率。

服务外包大学生工作室以主体性个性化教育为理念, 设立个性化服务方向, 以课程为载体, 工学结合, 促进了大学生学习内容的“项目化”、学习情境的“职业化”、学习成果的“社会化”, 学生通过与专业服务外包机构的协作, 以应用技术根本, 以专业实践为基础, 面向各行业各地区的中小企业或个人, 提供各类专业化外包服务, 以达到企业的营销目标, 并通过这一系列的岗位实际, 必将有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 国家大力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以服务外包大学生工作室为平台, 个性化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切合了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理念和特色, 激发了学生潜能, 对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精准化、加快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速度、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服务外包,大学生工作室,创新创业,主体性个性化教育

参考文献

[1]梁竞敏.基于服务外包的工学合作工作室探讨[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2, 2 (1) :36-39.

[2]杨燕群.工作室模式与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融合与实践[J].前沿, 2014, 4 (357) :177-178.

南京理工大学 篇8

一、何为“三学期制”

三学期制是指把一学年分成“两长一短”三个学期, 在保持原有的教学周数和假期基本不变的前提下, 压缩原来的两个长学期的教学周数, 并将其压缩的长学期周数进行整合, 组成一个短学期, 形成两个长学期一个短学期的学期模式[1]。在推行三学期制的高校中, 两个长学期一般安排理论课程教学, 短学期主要进行实践性环节的训练, 通过资源的整合利用, 提高学校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当前, 主要有两种模式:两长一短的学期制和两学期+暑期学校。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学校主要采取第二种模式。我校选择的是第一种模式, 即两长一短的学期制度。就是把一学年分做“两长一短”三个学期, 并在保持总教学周数和假期周数基本不变的前提下, 在原有二学期的基础上从每学年的上、下学期中分别抽出相对较短的几周时间构成一个小学期。

二、实施“三学期制”的预期目标

1.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

推行三学期制, 扩大了学生选课的范围, 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短学期”的教学安排, 能更好地处理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关系, 更有利于集中实习和实践环节的进行。学生不仅可以完成教学计划中的实践课程和选修类课程, 还可以安排更多的社会实践, 参加更多的讲座和比赛等。

2. 促进教师自我发展, 加强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短学期的设置可以使教师更好地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参与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和研讨, 开展国内外合作研究。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不断将新的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当中, 产生教研反哺教学的良好状态。短学期小学分课程的开设也可以促进教授更多地给本科生授课。

3. 促进学校优化课程结构, 实现教学体系的改革。

现有课程, 尤其是专业课程学分数偏多且内容陈旧。通过短学期的设置可以缩短课时数, 促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 探求新的教学方法, 实施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利用短学期开设更多的课程, 增加学生选课机会, 有利于推进学分制教学改革。

三、预期目标和实施效果的落差

三学期制在我校实施三年来, 效果非常明显, 但在某些问题上主观愿望和现实状况还存在差距。从三学期制主要的优点上来看, 主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学生, 选择与自主;教师, 提高与交流;资源, 提高利用率。下面通过对近三年来我校三学期制实施的跟踪调查来探究三学期制的实施效应和预期目标的差距。

1. 学生, 选择与自主。

虽然三学期制的初衷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课程和课外实践, 主动充实自己的小学期生活。有将近16%的学生小学期大部分时间都用来上网娱乐。可见, 对于这部分没有积极性、学习主动性的学生来说, 小学期无疑是一种假期的延长, 时间的浪费。由于三学期制的实施, 学校并没有完善的、相应的保障体制, 小学期内并没有设置充足的讲座、科技活动和竞赛供学生参加。光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达到三学期制的预期目标。

2. 教师, 提高与交流。

三学期制实施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解决教学和科研的矛盾。教师可以相对灵活选择教学时间, 这样有了更充分、整段的时间从事教学研究和科研, 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原有课程的课程缩减以后, 将会减少不必要的课程冗余, 也给教师提供更为集中的教学时间。但是, 调查发现, 有18.2%的教师在小学期期间主要照顾家庭和放松休闲。还有1.2%的教师工作太忙而无暇顾及其他事情。可见, 部分老师并没有很好地利用好小学期的空暇时间, 甚至对于某些专业的老师小学期反倒更加繁忙。

3. 资源, 提高利用率。

理论上, 对于传统的两学期制, 三学期制可以提高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使用效率, 缓解教学资源的紧张问题。在实际实施中, 在人力资源的使用上, 改革后并没有明显的提升。在小学期, 课程资源、学术报告和专题讲座等非常有限。小学期开设的课程类别也不够丰富, 小学期是以选修课为主的, 并没有明显起到缓解资源压力的作用。预期中期待小学期可以邀请更多的校外、国外专家做讲座, 实际上现在的讲座数量远远没有满足学生的需求。再加上课程课时被压缩, 但仍旧采取原来的教学大纲, 教师也没有及时修改教案, 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 导致学生难以很好地消化知识。对于某些较为基础的课程来说, 课时的压缩对于学生来说是个挑战, 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思考, 考试周的缩短让学生们的考试压力加大了。

四、“三学期制”实施的实际效果

我校实施“三学期制”已经有三年的时间, 由于新的一项改革需要多方面长时间的协调来推进, 一开始的实施效果和预期总会有一定的差距。在实施初期, 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等对于学期改革都有较强的排斥心理, 对于假期缩短, 暑假开学较早, 短学期各个学院学习量松紧不一, 学生难以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部分课程因学时减少带来知识不能很好消化等问题难以适应。随着时间的推移, 大家对小学期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从而更加接纳。

从三年跟踪调查的数据来看, 短学期学生对时间的安排更加趋向于合理, 短学期主要时间用于上网休闲所占的比例有所减少;各学院在短学期安排了更多的讲座, 短学期有更多的学生将时间用于参加讲座或科技创新类活动, 由2010年的8.83%增加到2011年的14.5%。学生对短学期学习量的满意度和对实验/实习环节的满意度也在逐年提高, 由2009年的86.06%增加到2010年的89.18%。各学院在短学期安排课程更加丰富, 更加适合学生。

对于教师来说, 三年跟踪调查的数据显示, 虽然短学期期间不同学院教师的工作量有较大差别, 但用于科研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数量在逐年增加。可见, 教师也在适应三学期改革带来的改变。

学校在小学期的配套在逐年完善, 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分配上更加科学、合理。在2011年所调查的学生中, 有77.71%的被调查者可以接受课程现有的学时数, 可以较好地掌握课程知识。在2009年调查中有83.7%的教师感觉学校配套较好, 在2011年有89.7%的被调查教师感觉学校配套较好。

可见, 虽然实施效果和预期目标存在多方面的差距, 但是从我们跟踪调查的数据来看, 学校在逐渐适应三学期制改革, 并且已经有了相当的效果。

五、对于“三学期制”改革继续推进的建议

针对现在出现的问题, 为获得更加好的实施效果, 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 加大三学期制的宣传力度, 加快增强学校教师和学生对现有学期制度的适应性。

任何一项改革的初期, 大多数人都会不适应。现在我校仍有很多教师和学生对实施三学期制没有清晰的认识, 学校必须加大宣传力度, 让教师和学生对于三学期制实施的原因更加清楚, 变被动为主动, 不要一味抱怨三学期制带来的变化, 而是要根据三学期制的特点, 积极适应变化, 并且及时调整自身教学和学习的方式、方法。

2. 切实有效地推进教学改革, 更新教学内容。

由于教学课时的压缩, 必然需要改填鸭式教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这就要求学院根据三学期制的特点调整教学计划, 教师也应该相应地改变教学方式、方法, 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法, 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3. 重视实践教学, 更新实践教学理念。

继续加大力度邀请企业的或者有工程背景的专家、工程师或者领导来学校教学、开讲座, 让学生接触到更多实际的知识, 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到企业实习, 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好地学以致用, 给学生提供更早融入社会的机会。

4. 明确预期目标, 建立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理论课老师主要负责长学期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课老师主要负责短学期的实训, 引导学生在实际的项目中学习和巩固知识。对老师的绩效要有合理的评价系统, 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有合理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够更有效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5. 学校继续完善三学期的保障制度。

保障制度不仅仅是后勤方面的保证, 还有教学硬件、软件方面的保障, 学生学业指导方面的保障, 等等。各个学院根据自身的状况, 尽量多邀请国内外著名教授来学校做讲座, 充实短学期学生的学习生活。积极鼓励本学校的教授在短学期给学生开设课程。也要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 保证学生实习的效果。只有在多面共同的配合下, 才能够实现三学期制的预期目标。

六、结语

三学期制是一项全新的教学改革内容, 可以给高校注入更多的活力因素。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进行建设和完善。学校不仅要从顶层设计上进行配套三学期制, 还要督促学院抱着积极的态度适应三学期制的各项变化, 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适合本学院的各项制度, 学校需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生涯的专门指导, 以便更好地利用时间,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钟义红等.高校推行三学期制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7, 28, (5) :42-44.

南京理工大学 篇9

一、基本情况对比

南京大学与耶鲁大学都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 但耶鲁大学显然更长。南京大学先后历经三江师范学堂、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等不同发展时期。耶鲁大学迄今已有309年历史, 是美国古老的“常青藤联盟”大学之一, 先后经历教会学校、地方性耶鲁大学学院、全国性耶鲁大学和全球性大学等4个时期。两校的校园面积基本相同, 但南京大学分布在鼓楼、浦口和仙林三个校区, 而耶鲁大学只有位于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 (NewHave) 的一个校区。南京大学拥有的学生数量是耶鲁大学的2.3倍, 但耶鲁大学的教师数量约为前者的1.8倍。在教师拥有博士学位比例上, 耶鲁大学 (91%) 要比南京大学 (63%) 高出约28%。耶鲁大学教师类型较多, 包括938名终身教职 (Tenured) 、1000名合同教师 (Term) 、878名非晋级教师 (Non-Ladder) 和662名研究教师 (Research) 。这种差异反映出两校虽然都坚持精英教育传统, 但这一点对于耶鲁大学而言可能更加容易坚守。南京大学基本数据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明显痕迹, 所以面临着多校区协调运作以避免新校区出现“文化沙漠”、本科生小班授课师资紧张等诸多挑战, 而生师比较高直接导致南京大学在英国伦敦《泰晤士报高教增刊》 (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简称THES) 世界一流大学排名“生师比”指标中与耶鲁大学悬殊高达34分。耶鲁大学灵活多样的师资管理制度显现出较大的优越性。另外, 南京大学的学院设置较多, 但学科覆盖面低, 耶鲁大学的学院设置较少, 但其学科覆盖面较广。这反映出中西学院设置的传统和标准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 (表1) 。

二、办学理念对比

近年来, 南京大学把“规模适度, 内涵发展”作为办学的指导思想, 把“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作为学校发展的基本定位, 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奋斗目标。在人才培养理念方面, 南京大学的目标是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特征, 引领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建设和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各行各业未来领军人才。这一理念具体表现为“四个融通”的人才培养思路, 即:“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融通, 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 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 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在处理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三者的关系上, 南京大学秉持的理念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队伍建设为核心, 人才培养为根本”。

资料来源:根据南京大学相关资料和耶鲁大学校园网Some Facts&Statistics about Yale University, http://www.yale.edu/oir/factsheet.html, 2009-4-20等相关资料整理而成

耶鲁大学的目标是要建设“全球性大学” (Global University) 。2000年, 校长里查德·莱文 (Richard C.Levin) 首次提出要把耶鲁大学建设成全球性大学, 并于2004年出台《耶鲁大学国际化:2005-2008战略框架》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Yale:2005-2008 The Emerging Framework) , 要求学校要为学生在全球一体化的世界环境中发挥领导和服务作用做好准备, 提出要把全世界最有才能的学生和学者吸引过来。莱文认为, 全球化正在改变大学从事研究的方式。通过开展跨国联合研究, 大学可为全人类的利益发展提供服务。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 耶鲁大学秉持追求卓越的理念 (excellence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 , 并崇尚两个价值:一是重视本科生教育, 强调通识教育, 认为通识教育是捍卫个人自由和民主的一股强大力量, 本科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达内容, 而重在培养心智, 激发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并通过多学科观点创造性地探询答案, 最终目标是培养“合格公民”;二是强调科学研究重在通过发现塑造世界, 研究生教育依托学术前沿, 重在“培养领袖”。

通过办学理念的对比, 可以发现南京大学和耶鲁大学都不约而同地把大学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实力的提升相联系起来, 突出了大学教育的工具性和社会本位价值观。即便是耶鲁大学所培养的“合格公民”和“领袖人物”, 也是从国家的角度去框定的一个尺度, 远非源于训练思维和完善个人心智而欲达的“完人”的内在需求。如果说两所大学在办学理念上有差异的话, 那就在于两校服务政体不同, 发展阶段存在先后。南京大学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定位来自于国家科教兴国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背景下自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要求, 而耶鲁大学的“全球性大学”理念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对新的国际形势所确定的一个更高的目标, 就是要把耶鲁大学作为改变世界和为全人类服务的工具。

三、学科特色对比

从现有规模看, 南京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学科设置都较为齐全。南京大学文、理、工、医等多学科发展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基本属于文理见长的综合性大学。耶鲁大学的“综合性”则更强, 其学科覆盖面比南京大学更加宽泛。从优势学科比较看, 南京大学的物理、天文学、大气科学、地球科学、化学等都属于“品牌学科”。耶鲁大学的法学和历史学在美国排名都是第1。在2008年《泰晤士报》的世界一流大学学科排名中, 耶鲁大学的“文科与人文学科” (Arts﹠Humanities) 和“社会科学” (Social Sciences) 分别名列第5和第7。2008年, 南京大学只有7个学科进入美国汤姆森公司 (Thomson Reuters) 公布的“基本科学指标”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 简称ESI) 世界前1%的学科。它们分别是:化学、物理、材料科学、地球科学、工程学、临床医学、环境科学/生态科。耶鲁大学则有22个学科进入, 除上述7个学科之外, 另外15个学科分别是: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精神病学/心理学、空间科学、社会科学、微生物学、植物/动物科学、经济学与商学、药理学/毒物学、数学、计算机科学、跨学科研究、农业科学 (1) 。

学科对比情况表明, 尽管相关排名机构的分类口径、指标权重不尽相同, 但南京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学科气质”还是体现出极大的相似性, 主要在于两校的学科设置都较为齐全, 两校的文、理学科都为各自的优势学科, 两校的相对弱势学科都主要体现在工学方面。从发现差异的角度看, 耶鲁大学最强的学科在文科, 南京大学则在理科。耶鲁大学拥有南京大学所不具备的神学、林学、农学、药理学等学科, 且医学发展速度较快, 已经从2008年的美国排名第9上升到2009年的第6。南京大学的医学院虽然成立较早, 但由于种种原因发展滞后。经过整顿之后, 南京大学医学院在最近1-2年已经有较好起色, 但要上升到全国的前5则尚需假以时日。

四、综合实力对比

一所学校的综合实力可能很难量化, 但综合实力基本上可体现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硬实力包括学校的办学经费、建筑设施、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从硬实力看, 南京大学与耶鲁大学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在办学经费方面, 2008/09财政年, 耶鲁大学的“捐赠” (Endowment) 收入为226亿美元, “全部研究费用支出” (Total research expenditures) 为4.767亿美元;“运作费用” (Operating Expenses) 为23.1亿美元。南京大学在2008年获得捐赠超过2亿元, 研究经费超过5亿元。在图书资料储备方面, 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文献约492万册, 耶鲁大学约1250万册, 后者是前者的2.5倍。

软实力体现在学校的学科、队伍、生源、教学、科研水平、社会服务能力等诸多层面。在这方面, 南京大学和耶鲁大学都为各自的国家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以最能体现学校软实力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两项指标为例。耶鲁大学被称为美国“总统的摇篮”和“学院之母”, 先后培养出5位总统和1位副总统, 其毕业生或者创办了众多著名大学, 其中包括普林斯顿、康奈尔、约翰·霍普金斯、哥伦比亚、芝加哥等著名大学, 或者担任许多著名大学的第一任校长。从南京大学的情况看, 南京大学在读学生在“亚洲大专学生辩论赛”、“国际大专辩论赛”、“国际英语演讲比赛”中连续夺得冠军。新中国成立以来, 南京大学已为国家培养了15万名毕业生, 其中包括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国家民盟主席蒋树声、外交部长杨洁篪、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北京市市长郭金龙等政界精英。根据中国校友会2009年2月公布的《中国高校院士校友排行榜》, 1955-2007年间南京大学总计培养出56名院士、62名“长江学者”和10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科学家的摇篮”。

从科学研究水平看, 南京大学与耶鲁大学差距较大, 但南京大学的发展速度比较快。从国际科学研究显性指标SCIE论文看, 2006年和2007年, 耶鲁大学发表SCIE论文9872篇, 南京大学为3725篇, 耶鲁大学是南京大学的2.65倍;耶鲁大学在顶尖杂志《科学》 (Science) 和《自然》 (Nature) 上发表论文分别为58篇和4篇, 南京大学一共只有5篇, 耶鲁大学是南京大学的12倍。但在SCIE论文被引用方面, 南京大学已经呈现出较快的增长势头。1998年, 耶鲁大学SCIE被引次数是南京大学的24.26倍, 但2007年下降到5.98倍。另据2008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U.S.News&World Report's) 的数据表明, 南京大学与耶鲁大学最大的差距体现在耶鲁大学的教师科研水平和对世界各国学生的吸引力等“软实力”方面 (表2) 。这一方面表明南京大学科研的质量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巨大;另一方面也表明南京大学在国家重点支持下后发优势正在逐渐得到发挥。

(资料来源:根据http://www.usnews.com/sections/education/index.html相关资料整理而成)

五、国际影响对比

近几年, 南京大学和耶鲁大学都在实施国际化战略, 国际影响都在不断扩大。作为名声显赫的世界著名大学, 耶鲁大学的国际化程度令南京大学无法望其项背, 这主要体现在包括国际学生、国际教师和国际化课程等主要指标方面 (表3) 。除此之外, 耶鲁大学的国际化程度主要表现为4个方面: (1) 国际化排名居前。2006年8月15日, 《美国新闻周刊国际版》 (US News Weekly International Edition) 对全世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100所大学进行排名, 耶鲁大学名列第3。 (2) 国际化项目多。耶鲁大学教授的外国语言超过50种, 举办有“教育未来全球领导人”、“建立全球联盟”、“世界领导人高级培训”、“吸引世界顶尖学生和学者”等诸多国际合作项目。 (3) 国际政要访问多。包括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等许多外国政要都访问过耶鲁大学, 莱文校长也曾经先后7次访问中国。 (4) 国际学生层次高。新加坡副总理兼律政部长尚穆根·贾古玛 (Shunmugam Jayakamur) , 土耳其前总理坦苏·奇莱尔 (Tansu Ciller) , 澳大利亚前环境部长 (David Kemp) , 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万鄂湘, 日本前外务大臣、环境大臣 (Yoriko Kawaguchi) 和两位国会议员君·赛托 (Jun Saito) 、科塔茹·塔玛拉 (Kotaru Tamura) , 英国前欧洲投资银行行长 (Brian Unwin) , 智利驻美国大使 (Andres Bianchi) 等都曾经在耶鲁大学留学。

南京大学是我国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和国际学术交流最活跃的大学之一, 国际化程度主要表现为4个方面: (1) 国际合作起步早。早在1986年, 南京大学和霍普金斯大学联合创立的“中美文化中心”就对中美两国的文化与教育交流做出开拓性的贡献。 (2) 国际人员访问多。近几年, 美国前总统老布什, 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 德国前总统约翰内斯·劳、赫尔佐克, 德国总理默克尔, 韩国前总统全斗焕等一大批国际政要先后来南京大学访问。2008年, 南京大学共接待来自世界著名大学、科研机构的来宾3000多人次, 有7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到校讲学访问。 (3) 国际学生潜力大。曾在南京大学留学的外国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担任了要职, 其中包括美军前北约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艾肯伯里等。 (4) 国际组织参与多。南京大学是“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21世纪学术联盟”、“大学校长国际协会”、“世界大学联盟”等国际大学组织的成员。 (5) 国际师生交流广。南京大学每年派出教师1500人次左右, 派出学生300人次左右。长期在南京大学工作的100多名外国专家覆盖法学、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历史、社会、管理、物理、化学、材料、电子、地理、建筑、医学、生物等多个学科。另外, 南京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共建7所孔子学院。

从国际影响的角度看, 耶鲁大学的声望为南京大学所无法企及, 这不仅体现在国际化显性指标数据方面, 更反映在深层次的学科水平差距。国际学生前往耶鲁大学是为了通过长期学习而获取学位, 学习领域主要分布在自然科学、管理、法律、环境、音乐等学科。相比之下, 前来南京大学的国际学生以学习语言、文化、人文、社会科学等为主, 这主要源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综合国力的提升。相比较而言, 理科、工科、医科则是“门前冷落车马稀”。即便是在国内首屈一指的物理、大气、天文等优势学科, 它们所吸纳的国际学生也寥寥无几。由此可见, 南京大学与耶鲁大学之间的国际影响差异实则取决于各自学科发展所能达致的国际前沿水平的差异。如果有朝一日, 国际学生纷至沓来南京大学长期学习理工科以图获得学位, 那时的南京大学才可能变成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大学。

(资料来源:根据Some Facts&Statistics About Yale University, http://www.yale.edu/oir/factsheet.html等相关资料整理而成)

六、未来发展态势对比

通过南京大学与耶鲁大学进行对比可以发现, 耶鲁大学自身的“研究型、综合性、国际化”程度已经很高, 目前它的战略重点是继续推进其建设“全球性大学”战略, 也就是说重点是要继续提高其“国际化”程度。莱文校长认为, 耶鲁大学不仅要为美国作贡献, 还要为世界作贡献, 所以坚持推进“全球性大学”的建设步伐, 尤其是要提高对国际“顶尖教师和优秀学生”的竞争力度。同时, 他认为耶鲁大学必须加大对教学和科研的投入, 并主张美国高校的基础研究需要长期持续的投入, 否则美国就可能在“生物医学”和“可替代能源技术”等方面失去领先优势。在行动方案中, 耶鲁大学已经启动“耶鲁大学明天” (Yale Tomorrow) , 计划在未来5年内投入35亿美元, 支持学校的课程和研究创新, 主要涉及的学科和机构包括“理科”、“文科”、“国际化”和“耶鲁大学学院”。“理科”重点资助“纳米研究所”、“基因和蛋白质中心”、“临床医学”、护理、生物、化学、物理、地质、环境等, 同时准备新建一家“癌症医院” (1) 。这些情况表明, 耶鲁大学奉行的依然是“追求卓越”的理念, 更加接近于南京大学的“扬优、支重”理念, 因为它的“文科”、“国际化”、“耶鲁学院”本身已经处于世界顶尖水平。值得一提的是, 耶鲁大学的技术学科虽然相对其他学科发展水平相对较弱, 但没有迹象表明它有大力加强发展工科的规划。

南京大学的“研究型、综合性、国际化”的发展战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未来一段时间, 南京大学将遵循“适度扩大规模, 着力提升内涵”的办学新思路, 加大改革力度, 创新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 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在2009年3月结束的南京大学第九次党代会上, 学校确定了“两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 从现在起到2012年, 即建校110周年时, 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形成显著特色, 文、理、工、医等多学科协调发展, 学科整体实力达到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第二步, 从2012年到2022年, 即建校120周年时, 大部分学科在国内居于领先, 部分学科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 若干学科方向达到世界一流, 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师资队伍水平等若干关键指标要基本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 为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校长陈骏教授在4月份向全校师生员工做的题为“学科优化升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报告中称, 南京大学的学科在朝着世界一流学科优化升级过程中要强调“五个重视”:重视基础, 强化学科的优势和特色;重视交叉, 扶持新兴和未来学科;重视应用, 满足国家战略需求;重视人才, 建立学科核心队伍;重视教学, 实现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在加强“国际化”战略方面, 他特别强调南京大学要继续扩大与国外大学的实质性合作, 要通过“学科特区”等组织形式继续加大从国外引进世界高水平师资和团队的力度, 对国内领先的优势学科在制定下一步中长期发展规划时一定要精心挑选一所或几所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参照和追赶的“标杆”和“样板”。

通过南京大学和耶鲁大学多维度的比较和分析可以基本判定, 中国的一流大学经过长期的积淀和发展, 尤其是在经过“211工程”和“985工程”连续10多年的支持之后, 办学实力有了较快发展, 某些方面在发展速度上甚至超过老牌的西方大学。这表明中国的大学蕴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通过不懈努力完全有可能实现后来者居上。但是, 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到, 中国大学在冲击世界一流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西方的一流大学虽然已置身世界高端, 但它们并非是停在原地等待我们去追赶和超越, 而是心存强烈的忧患意识, 也在想法设法不断提升和超越自我, 且在许多方面都有开拓性贡献。这就告诉我们, 中国的一流大学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必将充满崎岖和坎坷。要想建设成为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的一流大学必须至少满足以下5个基本条件:必须拥有持续、稳定、充裕的资金支持;必须实施灵活多元的师资队伍管理制度;必须拥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学科;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大学国际化战略, 同步了解国外一流大学在做什么和怎么做, 要提高教师的国际前沿意识, 提高课程的国际化程度, 最终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一流人才;必须拥有发展智慧, 能够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审时度势, 找准“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突破口, 集中力量办大事、办成事。

注释

1 根据2008年美国汤姆森公司 (Thomson Reuters) 公布的“基本科学指标”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 简称ESI) , http://www.thomsonscientific.com.cn/index.htm整理而成。

《南京!南京!》中的静默 篇10

在这部电影中静默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这与“逗号”“分号”“叹号”等标点的作用有偶然的相似处。在伏击日本兵的段落中, 激烈的枪声、爆炸声弥漫在画面中长达几分钟, 之后声音突然中断, 接着我军战士的欢呼声。虽然只有短短4秒的静默, 但是起到了调节影片节奏的作用, 稍微缓和了之前的紧张气氛, 给观众一个喘息的时间, 同时也更强化了双方对战的激烈, 这便是类似“逗号”的停顿作用。所谓“分号”, 是指叙事上的连贯作用, 还是在伏击这个段落中, 当我们的战士还沉静在胜利的喜悦中时, 一声响彻天空的刺耳的警报声让大家顿时安静下来, 在接下来经将近一分钟的时间, 镜头在陆剑雄和众战士之间切换了两次, 所有的人都是表情凝重, 没有任何的言语交流, 只有渐渐远去的警报声和愈来愈近的坦克声。这样的静默过程实际上是心理斗争的过程, 是叙事上的一个分割点, 为接下来众战士的两种不同举动做了一个隐秘的交代。当“散了吧”三个字从陆剑雄嘴里说出来, 我们看到有出于本能的逃生者, 也有继续战斗的英勇者也就不足以疑惑不解了。再如姜老师和角川阁楼相遇的这一段戏中, 只有角川说了三句话, 姜老师与他的回应只是靠点头, 递东西这两个简单的动作完成, 姜老师始终处在一个静默的、被动的状态, 以及后来影片卡车救人段落中角川和姜老师几次无言的对视都是为姜老师要求角川射杀自己埋下了伏笔。在这部电影中, 静默最常见的作用便是渲染气氛、表达情感, 就如同“感叹号”一般。影片开始部分, 当教堂的大门被推开时, 所有中国人都保持着一种静默的状态, 没有人因为惊恐而放声大喊, 只有缓慢的后退和缓缓举起来的手, 这是一种超越言语的表达恐惧的方式。再如挑选慰安妇的这个段落中, 当小江第一个站出来, 随后有一个接一个的女子从队伍中走出来, 没有哭泣声, 只有顺着脸颊流下来的眼泪, 默默地传达着一种屈辱、无奈和牺牲。这种无声的表达反而让观众感觉到比声音更强的力量, 使得画面的内在情绪与观众的心理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契合。

静默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 就如同“万籁此俱寂, 但余钟磬声”一般, 以“无声”衬“有声”, 以“动”衬“静”, 是静默表意的一个常用方法。在陆剑雄等人被俘段落中, 目睹了很多人遭到惨杀, 再没有人愿意站出来时, 陆剑雄毅然走了出来, 随后是一个人、两个人……, 这是一种无声的反抗, 是一种视死如归的精神, 也是一种情绪的积累, 最终爆发为所有的人一致高呼“中国不会亡”, 这是从“此时无声胜有声”转变为真正“声音”的过程。再如唐先生被杀的段落中, 唐先生被绑在木桩上, 伊田则是先踱步再背对着唐先生站定, 伴随着同时出膛的几颗子弹, 唐先生的身体向前倾倒, 这“动”“静”的结合更加衬托了伊田的心理状态, 对于这样的一场杀戮他还是伴有人性的思考的, 但是那样的一种环境让他无法正常的面对。再如面对被屠杀的时候, 小豆子和陆剑雄四目相对, 嘴角轻轻的上扬, 这一细微的动作恰好反映了他们面对生死时的那种淡定。因此这里所提到的静默是通过声音和动作带来的一种心理上的感觉, 并不是局限于无声即静默这样的一个出发点。

我的大学,乔的大学,你们的大学 篇11

我刚才观察了一下,有一个特点我觉得非常明确,你们这一代人长的比我们这一代人漂亮。第二点就是你们的身材也比我们好。所以说你们的美商比我们这一代人要高,但是你们的智商呢,我觉得未必。

智商很难比较,但是有一些表现可以拿来做比较,就是我们这代大学生里面,不知天高地厚、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的“狂生”特别多,而现在的大学生里面,追捧名人的粉丝特别多。通过这些表现,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的智商可能比你们要略高一点。在我们这一代人里面,各种各样的名人是用来挑战的,我记得我们进大学的时候,有个同学只花了六个月的功夫上课,就把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头到尾逐章的写了一本批驳的书,而且他的态度是非常好的,其实他的所谓的哲学启蒙也是艾思奇的那本书教他的,但是他觉得里面也有种种的毛病。其实80年代我们的眼界和获得知识的渠道是不如你们的,但是对真实和真相的追求,我觉得我们那一代的大学生,是非常真诚的。他那本书,现在来看,知识含量或者学术分量可能还不够,但是当时就是有很多大学生会做这样的事情。

我觉得文化上非常值得观察和分析的一个人物就是李敖,我看视频,李敖到大陆各个高校演讲,每到一个高校说一个——不知道他说了多少遍的笑话,每次都是下面掌声如潮,一片欢笑,没有人稍微为难他一下。如果倒退30年,在我们那个时代是绝对不可能的。任何一个名人在讲坛上讲话,下面都会有知识的挑战或者思想的挑战,但是现在大学里面非常难以看到。

我觉得大学生在这个环境里面,对学问的热爱应该超过对学术名人的热爱,这样的大学生才是好的大学生。我记得当年10点钟就要关灯,11点各个教室要关灯,有几个大教室是通宵开放的,里面坐满了学生,那是莘莘学子攻占知识王国的英雄岁月,但是这种情况,据我了解,在现在的大学里面很难看到了。

很多大学生也讲,因为大学学费越来越高,以后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想寻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始终是他们身上的一个压力。三年级就开始要到各个单位去做实习,四年级的时候就忙于出去找工作。我完全能够理解,其实你们寻找的都是正常的人生,比如你们大学毕业以后,无论是做教师还是到公司当职员、或者当公务员、或者当商人,过各种各样的社会认可的生活,这都是一样的生活,这个我完全同意。但是我觉得,现在的大学生,才二十几岁,是大好青春的时候,在大学这样一个环境里面,在过同样的生活之前,你应该有机会想象和尝试一下不一样的生活。我觉得你在大学四年里面,如果能过一种不一样的生活,那对你以后的人生会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刚刚去世的乔布斯,读的里德学院,是美国最自由的大学,他读了半年就退学了,但是他的大学生涯没结束,他成为一个旁听生。他为什么要退学呢?他讲“我退学是因为我不要去上那些必须去上的积学分的必修课”。他选中的最喜欢的一门课是书法课,那个老师是左派自由知识分子,很奇怪的一个人,而且他的书法课里面培养了一大批奇奇怪怪的人,包括乔布斯。这个老师去世以后,这门课就没有了。在乔布斯学书法的时候,书法对他未来的就业或者要实现他的一些很具体的人生目标是没有任何帮助的,但是他就喜欢这门课。没有想到十年以后,他可以应用书法课里学到的东西,做一些字体设计。我们电脑里有一些很漂亮的字体,都是从乔布斯学习书法开始的。他学习书法,还不仅仅在于他后来可以设计一些字体,在美国的这么多企业家里,他是唯一一个带有艺术家气质的。企业家一般的想法是特别线性的,比如公司的总经理,你的目标就是给公司赚取更多的利润。乔布斯受过艺术的训练,这个书法虽然是拉丁文的书法,但是这和中国书法相似,并不是你把一撇一捺写好就好了,艺术家考虑的问题是多方位的、全面的问题,要把它协调起来,所以乔布斯在他后来做苹果电脑的时候,这种思维方法和他同代的做IT的那些企业领袖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大学期间,他除了学书法课以外,他还到印度进行灵修,他还是个嬉皮士,他还吸毒,这些经历对乔布斯成为一个不一样的人非常有帮助。后来他变成一个成功者。进入了一个同样的生活。但是他在同样的生活里面能够做得跟别人非常的不一样。他跟比尔·盖茨说,他个人非常尊重比爾·盖茨,但是他觉得微软的设计非常烂,他说这就是一个有过吸毒经历的人和一个没有吸毒经历人的不一样的地方。

如果在这四年大学期间里面,你们能够尝试过一下不一样的生活,或者你想象一下不一样的生活,对你们的人生是非常有帮助的,我就讲到这儿,谢谢。

(摘编自小宝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大学 出版 人文”上的讲话,原文载于腾讯网“燕山大讲堂”。)

南京理工大学 篇12

一、校园景观雕塑文化功能的三个维度

1.环境和谐:校园景观雕塑文化的外在表现力。

物质环境本身的和谐布局。校园的环境美是美丽校园的存在基础和外在表现形式, 直接关系校园外在形象的传播。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下, 选择一定材质、尺度、题材的景观雕塑, 不仅可以与整个校园环境融为一体, 而且可以“锦上添花”, 影响周边环境, 使整个空间更富有变化性与内涵性。

人与校园物质环境的和谐互动。雕塑作为人与物质环境的沟通者, 深刻影响着师生的行为方式。师生欣赏雕塑作品的过程, 实质上师生在与雕塑作品的“心灵”对话过程中, 将自身实际与对雕塑作品的解读相结合, 以至于两者产生共鸣, 从而实现和谐互动。

2.育人以美:校园景观雕塑文化的主体建构性。

首先景观雕塑直接发挥的是德育功能。景观雕塑作为一种隐形精神载体, 阐发了“文以载道”的精神。每一座校园雕塑都蕴涵一定的思想追求, 学生通过对雕塑作品特殊表达形式的解读, 领悟到其中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特殊信息。而这些信息中往往就包括个人的道德品质、人生追求, 以及更深一层次的道德原则规范和道德理想建构。

在大学生的审美教育中, 校园雕塑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优秀的校园景观雕塑, 以其静态、凝固的瞬间把美永恒地镌刻在人们的心灵上。安放在南京大学内的雕塑巨作《孺子牛》, 刻画了瘦骨嶙峋、忍辱负重的孺子牛形象, 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近百年来饱受屈辱的沧桑历史, 更是我国人民不屈不挠民族精神的升华。熊秉明大师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的写实精神融入到雕塑作品中, 其中强大的精神力量、丰富的艺术内涵带给人们的是对文化与审美、艺术与传统的不断反思。

3.人文精神的塑造与升华:校园景观雕塑文化的软实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推进, 当代高校不应止于对校园硬性实力的投资建设, 而更应该注重自身文化软实力的加强。一座好的大学应该有历史的传承与文化的积淀。国防大学建立的包含《精忠报国》、《航天英雄》等17座雕塑在内的“精忠报国”雕塑园, 成功地营造了国防大学的军事文化氛围, 在无形中激发了学子探索真知、保家卫国的真挚情怀。

二、大学景观雕塑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

为更好地了解现代高校校园内雕塑现状, 笔者对江苏大学及江苏科技大学的主校区、南京大学老校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并从建筑规模、功能形式、空间位置三方面入手, 系统总结和分析当代高校雕塑建设现状及提出相关建设对策, 现将调研结果总结如下。

(一) 建设规模:数量不足, 缺损严重。

校园雕塑的总体数量不多。校园内大多呈现绿化面积较大但雕塑数量较少的现状。其中, 江苏大学在三所高校中占地面积最大, 然而雕塑数量仅为南京大学的五分之一。

校园雕塑后期资金投入不足。三所高校内雕塑大多为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建设完成, 在近几年投入建设的雕塑仅占整体数量中的极小部分。一些较早建设的雕塑在落成之后, 几乎处于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 同时, 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其中一部分出现了严重的老化、残损。

(二) 功能形式:形式单一, 特色性缺乏。

从功能上, 三所高校都没有能够基本涵盖五种类别。类型中多以纪念性雕塑和主题性雕塑为主。其中, 南京大学内雕塑的类型主要为人物纪念性雕塑, 包括鉴真大师等历史名人及李四光等校园“先驱”的雕像;江苏科技大学内则以主题性雕塑为主。同时, 标志性雕塑及功能性雕塑较匮乏, 即缺乏一些与学校特色、地域特色等相结合的雕塑选题, 导致高校内雕塑形式雷同、缺乏特色的局面。

从形式上看, 三所高校在整体上表现出形式较单一的特征。在雕刻手法上, 高校内雕塑多采用雕刻的传统手法, 其中以应用极为广泛的圆雕为主。采用了花岗岩、汉白玉等传统材质, 因此颜色多为灰黑、银白色;在艺术手法上, 具象手法、抽象手法为雕塑设计两大艺术表现手法。具象手法是以纪念人物、事件为主的具体、写实的表现形式, 抽象手法则是以某种文化内涵、精神为依托的写意形式。三所高校呈现出具象性雕塑过多、抽象性雕塑不足的整体格局;在组合方式上, 高校内雕塑的类型大多为单体雕塑的形式, 组雕、群雕极少出现。仅有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周边有以群雕形式出现的人物雕塑群及一组小型组雕。

(三) 空间位置:分布集中, 区域标志不明显。

雕塑的布局较为集中和随机。大多数雕塑没有关注到与校园功能片区的契合。三所学校内的雕塑大多集中于教学区内, 少部分建于绿化景观区内, 学生住宿区中几乎没有。同时, 雕塑的摆放位置较随机。

院系级雕塑较多, 校级雕塑位居其次, 组群级雕塑几乎没有。这样偏重于个体的建设思路, 不利于有着相似学科方面的院系进行跨学科发展和交流。

(四) 建设对策。

(1) 妥善解决雕塑建设的资金问题。除了校方的直接投资外, 学校还应积极筹措资金, 倡导社会各界校友、企业人士给校内建筑进行认捐。同时, 加强雕塑的修缮及建设规划。校方应做好老化雕塑的修缮工作, 积极加大校园内雕塑建设规模并予以合理规划。

(2) 校园内任何一座雕塑的建起都不应只是为了美化环境及单纯的欣赏, 更多的是让一座座鲜活的雕塑与学生在精神层面上互动。因此, 在选择雕塑内容时应注意以下两个原则。

(1) 文化创新性原则。抓住“文化”这一关键词, 扩大校园雕塑的选题范围, 增设标志性的特色雕塑作品。这就要求不仅注重考虑雕塑与学校文化或学科特色相结合, 而且从地域特色文化中汲取营养, 以当地优秀历史作为设计母题。

(2) 设计多样化原则。设计者在校园雕塑的材质及颜色上应大胆尝试, 突破原来校园内雕塑整体过于沉闷、暗淡的格调。增加组雕、群雕的形式, 打破雕塑单一的格局, 凸出其在校园内的整体效应。

(3) 立足于宏观的视角, 增设组群级雕塑, 优化校园雕塑的等级结构。鼓励具有相似学科方向的相邻院系进行合作投资, 扩大组群级雕塑的规模, 促进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关注雕塑与周边环境的契合, 即根据校园功能片区的分类选择适宜的题材。

三、结语

美丽校园作为美丽中国的一大切入口, 同时也是其内涵的完美诠释。美丽校园的构建需要回答两个根本性的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学校及培育什么样的人, 无论是回答这两者中的哪一个, 都离不开文化这一重要元素, 只有文化才能体现一所高校的真正价值与内涵, 才是一所高校教育发展的原动力。因此, 我们在高校景观雕塑建设上, 应该凸出其“文化味”, 紧紧围绕文化这一主题, 全方位、多层次地打造属于学校和城市的文化品牌, 从而实现校园环境美、师生心灵美, 以及文化精神美,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摘要:“美丽校园”是美丽中国整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单位。美丽校园的建设不仅需要物质层面的“硬件”基础, 而且需要文化层面的隐形推动器。而景观雕塑以其独特的承载文化的方式, 被越来越多地引入高校校园。本文以南京大学、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为研究对象, 对目前高校内景观雕塑现状进行实证调查、描述分析, 实现从微观调查到宏观分析的突破, 以此为校园景观雕塑建设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景观雕塑,校园文化,美丽校园

参考文献

[1]邵玲莉.论校园雕塑的审美教育功能.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6, VOL8 (2) .

[2]刘文忠, 刘黎明.校园雕塑的功能与价值初探.大众文艺, 2009:109-110.

[3]章勇.刍议高校校园雕塑的形态语意设计.大众传媒, 2009:107-108.

上一篇:理性评价下一篇:媒介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