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评价

2024-10-25

理性评价(共12篇)

理性评价 篇1

0 引言

发展经济适用房是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政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目前经济适用房的发展存在众多问题,如规划较随意、房型设计不合理、房屋质量问题、节能环保欠缺等。这些都将制约经济适用房的发展,甚至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借鉴科学的发展理论,采用科学评价方法与技术,对经济适用房发展进行评价,对保证经济适用房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以理性增长(Smart Growth)理论为指导,构建经济适用房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为其开发决策提供一种科学的评价理论与方法,以促进我国经济适用房可持续发展。

1 理性增长的内涵

理性增长(Smart Growth)理论起源于美国,是美国城市发展逐步探索的结果。美国政府对城市土地的开发管理基本是沿着功能分区(Zoning)、规划干预(Planning)、增长管理/可持续发展(Growth Manage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这条路径实施的。目前,理性增长(Smart Growth)理念在城市规划发展过程已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理性增长是一种跨越土地开发、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社会发展的科学理念,其核心在于土地混合使用,城市综合设计,为居民提供多样化选择,保持住房的可支付性,城市发展、交通发展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具有可持续发展、可操作性的特点[1]。理性增长主要基于以下理论:

1.1 土地混和利用打破简单对土地用途的人为划分,以方便生活、有利沟通,降低生活成本为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则。

1.2 综合设计即土地、环境、交通、住房、社会综合规划,综合设计,追求经济、环境、生态和社会等之间的平衡;

1.3 更多的选择机会。包括交通选择、住区选择、住房选择等;

1.4 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通过土地和交通的整合,在不影响城市功能和职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生活成本(如交通成本);

1.5 强调地方政府公共财政能力,特别是其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能力的重要性;

1.6 注重公众参与城市的规划设计,强调社区在凝聚社会力量方面的重要性。

总之,理性增长本身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集合体,其重点在于人的发展,在于社区、城市、社会及生态环境的整体发展。经济适用房的发展同样需要坚持这种理念。

2 经济适用房与理性增长相结合

2.1 经济适用房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济适用房的核心在经济和适用两个方面。但是,由于在经济适用房规划、设计决策方面缺少必要的监管措施,房屋选址、社区规划、设施配套、环境优化、生态平衡等方面均存4在不少问题。

2.1.1 未充分反映适用性要求。

《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规定,经济适用房要严格控制在中小套型,中套型住房面积控制在80平方米左右,小套型住房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左右。但在一些经济适用房小区,到处可见140平方米以上的房子。显然中低水平收入者买不起,这就使得经济适用房的有效供给减少,这就显示了部分经济适用房的不适用性。

2.1.2 设计不合理

经济适用房的建筑面积和建筑造价受到严格的控制,但经济适用房同样应该给居住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我国房屋面积计算不仅包括房屋本身的面积还包括公摊面积和阳台面积,而且普遍公摊面积占的较大,这样一来,房屋本身的使用面积就过小,同时内部设计不合理,不能满足广大用户的要求。对于设计者来说,应该尽量减少公摊面积,同时要达到功能齐全,舒适度高,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经济适用房的本质目的。

2.1.3 周边设施以及交通发展不配套

政府及开发商为了降低开发成本,往往会把经济适用房小区建在较为偏远的地区,交通不便,无形中增加了购房者的交通成本。同时,许多经济适用房小区的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便,也无形中增加了各种生活成本。

2.1.4 工程质量问题严重

由于经济适用房的利润较低,一些开发商便在各个方面设法降低成本,甚至不惜采取偷梁换柱、偷工减料等手段,随意降低工艺技术要求,造成严重质量隐患。近年来,被曝光的房屋质量问题,大多都是经济适用房问题,如杭州丁桥辰秀嘉苑[2],上海的13层在建住宅整体倒塌等就是实例。

2.1.5 用户使用成本加大。

房屋维修成本、能源及水资源成本、城市交通成本等成为工薪阶层的重要负担。这些都违背了经济实用发展的初衷,制约了经济适用房的健康发展。经济适用房决策怎样才能达到科学发展要求,其规划设计应从哪些方面体现其经济适用要求,怎样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体现可持续发展要求,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2 理性增长在经济适用房发展中的运用

经济适用房发展影响众多中低收入家庭,其安全保障、家庭和谐、生活成本、经济增长等都与发展理念密切相关,与决策者所看重的评价指标密切联系。调查显示,居民居住地点选择,重点考虑因素如表1。

可见,经济适用房的周边环境,地段,配套设施对于购房者来说是很重要的因素。

美国实证研究表明,理性的城市增长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居民住房选择要求。理性的增长模式与城市蔓延模式相比,在满足居民住房要求的同时,对于节省城市建设投资也具有重要意义。按照理性增长模式发展,城市道路的需求会减少25%,基础设施需求减少15%,学校需求减少5%[3]。下面从理性增长角度考虑经济适用房的发展问题。(表2)

由此可见,理性增长可深入到经济适用房发展的各个方面,在小区选址、内部规划、房型设计以及融资渠道等方面都提供了可参考的原则。

3 经济适用房可持续性评价指标研究

3.1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为AHP方法[4],该方法是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各个组成要素,又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形成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4]。该方法的整个过程体现了人们分解-判断-综合的思维特征。经济适用房可持续性的评价同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社会,生态,经济等方面,影响因素较多,故选用此方法。

3.2 建立结构模型

本模型的建立是基于理性增长的理论,对经济适用房可持续发展指标作出评价。前文已对理性增长与经济适用房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作出了分析、判断。此时可确定模型的目标层为合理建设经济适用房;准则层分为两层,第一层为基本准则,即环境影响、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第二层为具体的各项指标准则,即生态环境、节能设计、配套设施、房屋质量及生活成本。(图1)

3.3 指标的评价与选择

3.3.1 对同一层次的各元素关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两两比较的标度定义见表3),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A,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如表4)

aik·akj=aij——A为一致性矩阵。

3.3.2 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要素对于该准则的相对权重。

(1)计算各要素相对于上层某要素的归一化相对重要度向量:

常用方根法,即:

(2)计算一致性指标C.I.

(3)查找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查阅表5)计算一致性比例C.R.

3.3.3 计算各要素对系统目标的合成权重。

(如表4和表5)

由表4可以看出节能设计C2、基础设施C3、生活成本C5,三个要素的重要性最高,可作为经济适用房发展的可持续性指标。在此,仅提供一种算法,具体应用可因地制宜,灵活选择。

4 结论

本文从理性增长角度对经济适用房的可持续性发展指标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经济适用房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当然,对不同地区不同情况下,各要素之间的判断矩阵不同,应有选择地进行指标设计,科学合理地应用计算方法。

对经济适用房来讲,不单纯是建造成本经济,更重要的还在于住户使用成本的节约,在于生态、环境和生活配套条件的适用,在于城市规划、社区建设和建筑设计的经济适用型。在这一点上,借鉴理性增长理念,优化我国经济实用房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实现我国经济适用房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理性增长(smart growth)是城市发展的基本理念,经济适用房的理性增长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文章结合理性增长理论,构建了经济适用房评价指标,用AHP方法对各要素进行评价,综合判定具体项目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及可持续性。以期为我国经济适用房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经济适用房,理性增长,可持续性,评价

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City/County Management Association(ICMA).Getting to Smart Growth:100 Policies for Implementation.[DB/OL],http://www.smartgrowth.org/pdf/gettosg2.pdf,2011-11-18/2011-12-26.

[2]新浪网.杭州市建委昨通报九堡蓝桥名苑、丁桥辰秀嘉苑质量问题调查处理情况[DB/OL].http://news.sina.com.cn/c/2009-08-18/060116140028s.shtml,2009-08-18/2011-12-26.

[3]丁成日,孟晓晨.美国城市理性增长理念对中国快速城市化的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07,(4).

[4]汪应洛.系统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24.

理性评价 篇2

很多的设计师都认为自己作为这么一个“师”而很牛逼,上学的时候我们学的是设计,但是我们总是学生,因为我们还没有脱离学校这个圈,因为学校里只有老师和学生的区分,设计师要学会理性的评价自己。而毕业后踏入了社会这个圈,所以我们就可以有很多的职业选择了,刚进设计公司实习的时候我们是实习设计师。当有工资了,可以独立接客户了,可以拿提成了我们就成了设计师,几个月的时间我们就变成了“师”了,我骄傲啊!

以前看到过一篇关于写设计师地位的文章,说设计师在国外和总统是一个级别的,我看了不置可否。国外少有专门的室内设计师和室内设计公司,很多设计师本身都是建筑师,很多建筑公司本身都做室内设计。中国人向来喜欢自欺欺人,用些虚无缥缈的伟大来成就自己的非凡。其实在这里说白了,设计师就是一种很普通的职业,是用来赚钱养家的职业,和清洁工售货员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以我们没必要非把自己想的有多么的伟大,我们要学会客观的评价自己的设计能力和水平!

现在的软件学习已经不是一种多么高深的学问了,学院派和江湖派里的设计达人层出不穷,有很多有料的!当我看到一副效果图做的比真的还真时,我惊呼过后立马把自己给好好的定位了一番,我的目标并不是把效果做的很效果,我需要的是把自己的设计做的很设计,我要学会的是一种设计的创造力,这是一种永动力,设计思想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设计作品的优劣,实习总结《设计师要学会理性的评价自己》。设计作品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家变的有多么漂亮,而是能够提高和优化其生活方式本身!这才是设计的终极目标!所以我们不要一直拼效果图,我们要拼的还有设计思想,当思想嫁接到成品,便是完美的设计方案。

再者,现在的艺术家太多了,不穿衣服站在大街上都是一门艺术,所以,我们不要认为自己和艺术占了点亲戚关系就自诩为艺术家了,真正的艺术大多是超然的,然而我们处的大环境却是商业气息浓重的,我们所在的公司没有一个不是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而存在的。所以我们要明白,我们设计师本身的最中目的就是为了赚到更多MONEY的,这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正确的看待我们的工作和金钱还有艺术的关系是我们在今后能否更好的服务于自己的工作,坚持自己的道路和梦想的一件重要的事情!说白了,其实我们就是一地道的商业设计师!

我反对安逸舒适的生活会使人堕落,而艰苦的生活可以让人发奋这样的理论。以前说过,现在我们要学会理解这个社会对于词性的改变,如果说艰苦可以督促人发奋图强的话,那么在今天,只有赚到更多的钱去改变自己的生活,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我们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兴趣去的研习设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我们才能知道客户住怎样的房子才是舒适和有品味的!所以舒适的生活更容易让人去思索生存以外的事情!

有了正确的自我定位和自我评价,我们才能够更好的去接受来自外界的更有用的东西,而不至于好高骛远。这就好比将自己放低,然后四海的水才可以盛进来;这又好比将自己的杯子清空,方能再倒进更清新的水,这更好比我们不做天使而选择做鸟人,鸟人同样会飞,而且不用把自己想的那么神圣!搞的那么疲惫!其实就是这么回事!

总结:1.现阶段我们就是普通的设计师!目的:将自己放低,可以快速完善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2.不做拼效果图的机器人!目的:转移自己的精力,成为有真正设计思想的“设计”师!

实施理性评价,关注学生发展 篇3

【关键词】新课标;全面发展;理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5.4 【文献标识码】A

一、评价内容要全面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体现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获得的不仅仅是丰富的语文知识和良好的学习语文的方法,还要提升多方面的能力,以便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因此语文教学的评价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科学有效的。例如《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识字与写字教学目标,我在四年级教学中建立了识字写字考级制度,把平时的识字教学与期末评价相结合,把平时的写字教学与学校举行的写字比赛和江苏省硬笔书法等级考核相结合,注重对学生能力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培养,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而又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同时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写字兴趣。又如综合性语文学习、口语交际学习两项评价目标,主要是对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和提高,所以全面有效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总之,作为教师要想综合全面地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学生进行理性评价,就要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从多角度审视每位学生,做出评价,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评价目的要明确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评价存在很多误区,评价范围狭窄、内容单一、目的片面、评价手段单一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往往都是因为教师说了算,“好”与“坏”、“美”与“劣”,仅靠教师一家之言。这种简单的单一的评价,老师只考虑到唯一的答案或一个知识点,而没有考虑在评价的过程中该如何调动学生的内驱动力,促其主动发展语文综合素养,对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往往缺乏积极的鼓励和引导。譬如说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就往往会给出学生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不注重学生的个性思维,这和新课程标准下提倡的对学生给予鼓励性的积极评价相悖,作为老师,一定要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评价成为一个充满同情、人性关怀和理解的过程。所以语文教学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多角度,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的全面的素质,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三、评价体现新课标特征

1.内容多元化。多元化是指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评价,要求评价主体是多元的,包括学生对自身的自我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评、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如在朗读教学中,努力提倡把学生的自评、同学之间的互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家长对学生的评价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模仿能力;因此,教学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之间的单一过程,而变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在评价过程中,不管是哪一层面的评价,都应该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力爭做到一分为二,将鼓励性评价和客观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学习能一直充满信心,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乐观面对。

2.方法多样化。多样化是指进行评价的手段和方法的多样化,就是要用科学有效的评价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有效的评价除了测试、考核等量化方法外,还有很多人文性的评价方法,譬如注重对学生的行为观察、激励学生写学习日记,随时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进行评价,促进学生扬长避短,健康成长;给学生建立成长记录卡,记录下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引导学生写成长日记等都是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富有人文性。就以完成作业来说吧,就可以采用观察记录表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评价,我们可以设计一份记录表,从“按时完成”、“书写认真”、“正确率”、“富有创意的回答”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可以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形式,一般说来,学生总会有一方面完成较好,会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这对呵护孩子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培养创新意识大有裨益,可谓是既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在评价中渗透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的过程,然后老师再组织学生互评,让学生在互评中学会鼓励、学会欣赏、学会协作、学会接纳,最后教师再做出全方位的科学有效评价。

3.具有发展性。所谓发展性,是指教学评价要改变沿袭多年的单一评价模式,而应充分发挥其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功能,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的教学评价不仅仅要关注学生过去的表现,现在的状况,更要注重学生在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未来的发展趋势。它是语文新课程评价最主要的特征。

我总忘不了彭坤明教授在一次讲座中举的一个教学实例,这是他在美国听的一节美术课,这节课老师教孩子们画出心中最美的苹果,结果一个孩子画了一个方苹果,老师在问清孩子画方苹果的原因后,【圆苹果会滚,每次在家够苹果的任务都是他的,还有放在箱子里会有空隙,占地方】老师及时表扬了他,高兴地对他说:“你真棒,相信你以后一定能造出方苹果!”并给他画了一个翘起的大拇指,将他的画贴在最醒目的位置,孩子的那份喜悦自不必说,孩子的那份创新意识得到了老师最好的呵护,因此彭教授说:“发现孩子一点点创新的火花,就要赶紧抱一堆干柴助其燃烧。”我想这就是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负责任,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语文教学的评价又何尝不应该如此呢!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为了祖国的明天,为了孩子的未来,我们都应该认真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升自己科学理性的评价能力,让课堂教学评价成为学生向上攀登的阶梯,健康发展的基石!

新课标下作文评价的理性思考 篇4

在新课改下,如何进行学生作文评价值得每一个语文教师深入思考。新课程标准呼唤人性化评价,作文评价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采取切实有效的评价策略,细心呵护学生的写作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

一、作文的评价应关注学生,淡化文本

传统的作文评价机制,教师始终居于评价中的裁判席,抓住文本精批细改,而忽视主体的积极参与、评价;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主观能动性也就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其实,作文批改不能仅仅局限于文本本身,而更要关注文本背后的写作主体———学生。教师应把评价作文当作一次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机会。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我们必须进入学生的经验世界,体会学生的心理,理解并学会用学生的眼光观察生活,切忌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语言,要尊重学生原作的完整性,尽量不随意改动。作文评价,实际上是教师对学生作文指导的延续,它不仅有总结和反思,还包含对作文质量的整体评价。作文评价时,教师应用与学生商量的口吻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尽量多批少改,鼓励进步;在和学生讨论中委婉地指出其作品的缺点和不足,启发学生自己去修改。这样,既能够很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又能够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二、作文的评价应关注个性,淡化统一

每个学生的写作水平都不一样,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学生的作文,而要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情况,区别对待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只有这样,每一个学生才可以和自己的过去比较,机会均等。所以,教师应进行个性化的评价,淡化统一的目标,对不同学生提出有层次的要求,为每个学生提供平台,让其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体验收获,体验自信。

个性化评价应正视学生的差异,采用观察、调查、收集资料等方法捕捉学生个性化的写作行为以及写作心理,并进行分析。在个性化评价理念指导下,教师应更多地引导学生看到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让学生逐渐学会较为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写作能力。同时,教师应不吝啬赞许与鼓励,尤其是对语言表达能力偏弱和对写作感到困难的学生

三、作文的评价应关注多元,淡化单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所以,作文评价不是教师单方面对学生作出的单一评判,而应该是把以教师为中心的作文评改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多元开放。要让学生参与评价,学会发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完成对自我的激励和超越。因此,教师要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人人参与评价。例如,可以让学生先给自己的作文下个评语,打上等级,然后交由所在的小组进行评议,最后教师参考学生的自评,写出赏识性的评语。这种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成为评价活动的主体,使学生有了自由表达的机会,在切切实实的讨论和评判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将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四、作文的评价应关注过程,淡化结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为此,我们应该淡化习作结果的评价,关注材料获得的过程以及行文结构的评价。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物,学会从生活中选取作文材料,并逐渐学会捕捉生活中有趣的、有感的、印象深刻的或者新奇的人、事、物、景,提供学生交流所听、所见、所思、所感的时空。对积极地通过观察、实践、调查、体验等获得真实材料的学生给予肯定的评价。至于行文结构,教师应肯定每一篇文章的构思,对于好的开头、结尾等更应给予好评。

同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修改作文,并注意学生的修改态度、方法。对认真修改的学生及时表扬,对学生中涌现出的好的修改方法加以推广。叶圣陶先生说过:“文章改完后,最好是念一两遍,这也是个好习惯。要跟平常说话一样地念。”要引导学生在读读改改、边读边改中发现毛病,按照自己的理解,想怎么改就怎么改;习作修改好以后,要大声地朗读给家长、同学或老师听并认真听取他们反馈的意见,并再次修改。学生改完后,教师阅读改后习作,进行总结,好的适时表扬,对学生在修改过程中表现出的态度、情感加以记录,对修改后有明显进步的习作还可以作为修改的范例与全体学生一起比较品析,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修改兴趣和自改作文的能力。

理性评价 篇5

公众参与转基因食品评价的合理性和意义分析

从公众和科学家之间的鸿沟(社会性距离)在加大、转基因食品可能带来特大风险等现实性背景,及公众参与转基因食品评价的合理性前提,即杜兰特认为科学日益进入公众的`社会生活、公众有权对涉及公众利益的问题自由发表意见等,并认为存在公众参与转基因食品评价的意义,这三个方面研究了公众参与转基因食品评价的问题.

作 者:张利平ZHANG Li-ping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汉,430063 刊 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9(6) 分类号:N031 关键词:公众参与   转基因食品评价   合理性   意义  

理性评价 篇6

从国内外教育的对比看,“中国教育体制和管理体制培养出来的学生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1],这与我们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相对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直接联系。而这种联系又不可避免地指向当前的教育理念和由此衍生的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教育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树立多元人才观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2]。从中我们应该能够读懂评价方式的改革是直接关乎到中国教育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核心问题,关乎到中国教育的未来能不能实现让人民满意,培养世界一流人才的目标。

改革学生考核评价方式,是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受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当前的教育仍牢牢锁定以传授知识技能为宗旨。在教学层面把教与学简单地变成了“传”与“承”的关系,把育人目标变成了培养“应试人”、“型塑人”。与之相适应,现行的学生考核评价方式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教学上是以考分判优劣,论先后;在管理上是以“听话”判好坏,论赏罚。这种考核评价方式,教给学生的是知识的复制,而不是智慧的创造;是思维的模仿,而不是行为的独立。诸如此类问题,教育界也早有针砭,但给人们的感觉就好像是素质教育之船高高地扬起了帆,却始终难以离开“锚地”。

素质教育难以推进,究其原因,一是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教育者轻车熟路,缺乏改革的愿望;二是考核评价方式不科学,对教育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不能形成压力和动力。因为考核评价是一根指挥棒,对考核评价的对象具有激励和导向的功能。与推进素质教育相适应,改革学生考核评价方式,科学地评价教书育人,不是育人“高分”之追,而是要育人“完整”之求。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完整的人。完整的人不仅是具备专门知识和技能的有用人,更重要的应该是一个具有理性和德性的人,是一个能全面发展的人。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是要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教书育人重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自由精神、公民道德、健康人格和社会责任。如果没有观念的突破,评价方式依旧,指挥棒仍定格在原来的方向,素质教育的明天还只能哀叹“萧瑟秋风今又是”。

改革学生考核评价方式,是践行育人为本的需要。教育的核心是为了人。这个“人”,不应该只是唯他人所需要的人,也不是唯社会所理想化的人,而是为了人的自身,一个像自己的人。传统的评价方式反映现时代的教育,更多是一种“责任本位”。在归纳考核项目、制定考核标准的时候,承载了太多的社会、家长和学校期望,这种“责任本位”,让学校总想着全方位、全过程地对学生进行调教,其长远的负面影响,是把一个个鲜活的人调教成了“服从高于自主,听话高于思想,接受高于创造,一致高于独立”的“型塑人”[3]。改革评价方式,要变“责任本位”为“人本本位”,因为一种只考虑承载外界期望的评价方式,不管理想多么崇高,愿望多么美好,必定会缺乏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特性的尊重,导致某些苛刻规定、极端要求的发生,妨碍、损害人的发展。建立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让学生的个性和灵性得到尊重,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而不是规训学生去适合一种教育。我们就是要还学生一个“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世界。

改革学生考核评价方式,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灵魂,而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就应该成为创新之本。当然,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会的意识形态、行政管理体制、历史文化传统都可能会关乎人才的培养,影响人才的培养。顾左右而言他,不如都从自身反思。近几年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一直被当作“香馍馍”供着,缺乏的是行动力、执行力。改革学生评价,是要用指挥的杠杆行破茧之举。

《纲要》为此提出探索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的多种方式,打破“一考定终生”的应试教育模式,对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发出了一个积极的信号,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不能只有理论的构想,必须做出具体的实践回答。与之相适应,教育教学上,不能再围绕应试的指挥棒转,不能对学生进行死板机械的灌输,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思维方法,培育创新意识、应变技巧、适应能力等;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4];在评价方式上转变人才观,制定评价标准,运用评价结果,不再把学生的考试分数放在统帅地位,更不要在评先评优、奖助学金、推荐就业过程中拥有肯定或否定权。评价方式改革是要更好地发挥激励功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不断产生“木秀于林”的冲动,寻找“个个是人物”的感觉。

二、理性剖析传统评价方式的弊端

在推行应试教育让位于素质教育的大趋势下,传统评价方式的弊端已非常明显。评价观念落后,评价方式主体单一,有他评,无自评,或重他评,轻自评;评价内容偏重课程、专业成绩,忽略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表现;评价周期长,一期一次,评价终结性、甄别性功能突出,发展过程的动态性、激励性、导向性功能偏弱。当然对传统的东西也不可一言以蔽之,而是要扬利去弊。

1.传统性评价片面强调学习成绩的“一票否决权”

在诸多的学生考核评价项目中,会有不同的侧重面,但学业成绩、考试分数始终处于“宝鼎”的地位,分数不上线,不达标,不管学生其他方面怎样优秀和突出,都会遭遇“一票否决”。学生以学为主,将考试成绩拟为学生评价的重要权数也无可非议。问题是现在的考试方式,卷面分数,既不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又不能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每个人的智力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善记与善解,抽象与形象,应试与操作,学生会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用分数标准的统一性否定个性的差异性,从评价的导向看,学生的失败会成为教育的失败。

2.传统评价太注重标准的统一性

条条道路通罗马,这是一个为人皆知的道理,而现实的教育却总在打造一个理想的梦,用一种方式教育所有的学生,用统一的模式培养标准的人。这种教育评价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教育是育人为本,而育人为本的最好教育,是要用多种方式教育一个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激励、引导不同的学生。因为培养,造就人才是不能靠“整齐划一”,走齐步的。虽说近几年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也考虑了对学生特长、爱好的加分,但最终考核结果是: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要么被忽略不论,要么只占有微不足道的分值,对学生的激励和导向无关乎其痛痒,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自主意识的培养和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的拓展。

3.传统评价的主体单一

学生在整个的考核评价中,始终是按照外界和班级的希望与要求,进行学期规划和打算,被人评头论足,学生在人生成长中的主体地位被忽略。其实,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应该明白,在学生的成长中真正的责任人应该是学生自己,也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对自己的前途命运承担最终的责任。教书育人,对学生来说主要不是靠他育,而是要靠自育,靠自己的适应和生存能力。通过考核评价,考核的应该是学生的自我规划能力,评价的应该是学生对自己预设目标实现的执行能力。如果学生不能成为评价的主体,谨于人言而惧行,他们就不可能有自信心大胆迈出自己的人生步,走出自己的人生路。评价是指挥棒,不是要指挥学生听命于人,而是要激励学生懂得自知之明,学会自我协调、自我掌控,成为自己的主人。学生自我主体意识的缺乏、是创新教育的最大缺陷,一个不能主宰自我,创设自我的人,又怎么可能奢望他对国家、对社会有所担当?

4.传统评价缺失对个人在集体荣誉获得中的认可

在集体荣誉中能与之一荣俱荣的只是极少数人。集体主义、团队精神总是被挂嘴边,而在传统的考核评价中,鲜有集体、团队荣誉与个人荣誉匹配的权项。一个班级,一个团队获得集体荣誉,较为普遍的做法是提高评先评优的比例,而能得到此殊荣的又多是学生干部,大多数学生的表现没有在集体荣誉中得到承认,很容易让学生感到集体荣誉事不关己,不会从自身努力提出要求,也不会对集体荣誉倍感珍惜。

5.传统评价在功能上失之偏颇,本末倒置

任何评价都会具有两大功能:一是激励和导向;二是甄别和奖惩。两大功能中,激励和导向应成为评价的本质功能。其实,我们需要考核评价,是要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指明方向,而不是希望通过竞争,对“优胜劣汰”做出裁判。本末倒置,突出甄别和奖惩功能,只会停留在对学生已经发生的过去品头论足上,而忽略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关注,有违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重视和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就必需以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为主旨,通过考核评价激活学生身上的潜力,适时地调整自我努力,能把自己做得最好。甄别和奖惩是时段性的被动作为,激励和导向是主动性、全程性的作为,两大功能关注的重心不同,会造成评价体系重心的转移,对怎样育人发生方向性误导。

三、科学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性评价方式

发展性评价的理论主要源于心理学上的教师期望效应,即被预言很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比其他学生提高更快,进步更大。[5]基于这一理论,考核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是要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地给学生一种预示,一种期望值。传统性评价中,预期和期望值也同样存在,不过它是通过外界的强求和规训实现的,而发展性评价对学生的预示和期望则是立足于学生的自我设计、学生自身的进步和发展,是一种“自塑”。另外,传统性评价对学生的预示和期望值着眼于过程结果的甄别、奖惩,发展性评价着眼于过程发展的激励、导向。因此,无论是从功能的驱动,还是操评方式上讲,传统性评价中的学生都是客体性的,而发展性评价中学生则应为主体性的。

1.在考核评价的要求上,发展性评价突出以人为本,视学生的自我设计为首要

发展性评价的功能是要通过不断的激励和导向,给学生一种预示,一种期望值。传统性评价主要是通过教育目标的规定,单一地选择了“外界”的预示,让学生过多地背负社会、学校和集体的期望。所以,新学期伊始,学生也会被要求写出新打算,自我设计的环节不少,少的是整个评价中没有学生自我评价的权重值,学生对自我设计也就缺乏认真的态度和责任意识。发展性评价视自我设计为首要环节,是希望通过自我设计,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感。所谓自我设计,不只是背负外界的期望,更重要的是源自自我认识、环境分析、能力把握,对人生成长进行阶段性设计,自身也能不断产生被激励的冲动,使自己在成功的路上能“做最好的自己”[6]。

2.在评价的内容上,发展性评价既坚持综合性评价,也注重个性评价

综合性评价是对学生素质全方位的评价,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看重学生的专业成绩、理论学习能力和学业生活,也看重学生的非专业成绩、实践动手能力、精神生活和社会责任感。但全面发展不是千篇一律,不是求全责备。教育的本质是把学生培养成完整的人,而完整的人不但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还应该是一个具备个性的人。从评价的功能看,按照统一的模式规训来评价学生,很容易人为地将多数学生淘汰出局,让其自甘落后游离局外。注重个性评价,要把引导学生学会自由、发展个性作为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考核评价中,寻找到自己的亮点,总有一个标准能让他产生夺冠的冲动,让自己的长处在评价中得到认可,从而获得走向成功的喜悦。

3.在评价的方法上,发展性评价要让学生由评价的客体变为评价的主体

传统性评价中每一个学生都会要求进行自我总结,但最终的评价都是由外界做出的。这种评价方法潜意识中会让学生很在意外界对自己的看法,“好学生”习惯于言听计从,差学生也很难摆脱“如来佛掌”。完全受制于客观评价,必然给学生的独立人格、创新意识的培养造成先天性不足。变学生为评价主体,既在评价中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主,对照自我规划,进与退、得与失自己评头论足,体味怎样把自己做得最好。当然客体评价也不能弃之,客体评价主要是对主体评价的验证,看是否客观、真实,并对评价结果给予反馈,提出指导性意见。内外因结合不能分离,但要把握好“根本”与“条件”的区别。

4.在评价的实效上,发展性评价主张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结合,更倾向于结果运用的纵向比较,从自身的进步产生发展的激励

设置考核评价模块和标准时,要让学生通过横向比较在自我环境以外寻找设定追赶的目标,为纵向比较提供参照的系数,克服纵向比较可能产生的满足感、懈怠感;通过结果运用的纵向比较,让学生能理智地认识自我,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适时预设和校准自己人生的阶段性目标,并通过纵向比较产生不懈追求的动力,获得成功的自尊和愉悦,消弥横向比较可能产生的不健康心态,真正能在评价中主宰自己的命运,以自觉的人生姿态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 问素质教育,何以年年提年年缺.人民日报,2009-10-22.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人民日报,2010-07-30.

[3] 陈家兴.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人民时评,2010-07-29.

[4] 徐魁鸿,张荣娟.发展性学生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当代教育论坛,2004(5).

[5] 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9).

门诊西药处方点评与合理性评价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选取我院2014 年10 月至2015 年3 月门诊西药处方, 主要有普通处方、儿科处方、妇科处方和急诊处方。每周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5 d的处方, 每月抽取500 张, 6 个月共抽取3000 张处方。

1.2 研究方法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认真填写处方点评表, 具体评价内容有日期、药品种类、患者年龄、合理性、临床诊断、是否为注射剂处方等, 共计12 项, 填写完毕后逐张登记, 将所填内容及相关信息输入电脑进行统计分析。综合药品说明书、《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以及我院有关标准等, 判断处方是否合理, 与其中任何一项不相符即为不合格[2]。

2 结果

2.1 处方基本指标统计情况门诊西药3000 张处方涉及药品种类共计6480 种, 其中单张门诊处方平均用药种类为 (2.13±0.08) 种,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2.2% (966/3000) , 注射剂使用率为25.9% (777/3000) , 国家基本药物使用比例为34.9% (1048/3000) , 药品通用名使用率100.0%, 见表1。

2.2不合理处方统计分析依据相关标准判断不合理处方, 3000张西药处方中共出现410张不合理处方, 占13.7%。按照时间划分, 2014年10月至2015年3月每个月出现不合理处方依次为65、62、72、66、71、74张;按照不合理内容划分, 其中不规范处方185张, 用药不适宜155张, 超常处方70例。

2.2.1不规范处方不规范之处涉及很多方面,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处方中相关信息不全面, 如缺少临床诊断等内容, 占40.0% (74/185) ; (2) 药物名称书写错误, 剂量和使用方法不清楚, 或书写不规范, 字迹难以辨认, 占28.1% (52/185) ; (3) 对于刚出生的患儿, 未精确记录其日龄、月龄, 占21.6% (40/185) ; (4) 医师签名、盖章不齐全, 或签名和盖章者不是同一人, 占1.6% (3/185) ; (5) 对于修改的处方, 没有改动日期和签名, 占3.8% (7/185) ; (6) 精神类处方未严格按照国家规定使用, 占2.2% (4/185) ; (7) 有些药物需做皮肤敏感试验, 占2.7% (5/185) 。

2.2.2 用药不适宜 (1) 所选药物不适宜, 对患者病情无明显疗效, 共36 张, 占23.2%; (2) 药物用法、剂量、使用次数不合理, 共43 张, 占27.7%; (3) 重复用药, 共14 例, 占9.0%; (4) 联合用药不合理, 共25 例, 占16.1%; (5) 药物适应证和疾病诊断结果不相符, 共21 例, 占13.5%; (6) 存在配伍禁忌、药物相互作用, 共16 例, 占10.3%。

2.2.3 超常处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 无正当理由开具高价药物19 例, 占27.1%; (2) 无特殊情况超说明书用药11 例, 占15.7%; (3) 开具两种以上药理作用一致的药物23 例, 占32.9%; (4) 使用药物无指征5 例, 占7.1%; (5) 药物滥用12 例, 占17.1%。

3 讨论

处方是医师为患者治疗疾病所开具药物的凭证, 通常涉及药物种类较多, 用药剂量有所不同, 处方准确与否不仅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3], 同时也影响药物资源是否合理分配。处方点评是按照一定标准对处方进行分析评价, 指出其中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 从而提高处方开具的科学合理性, 是目前提高医院合理用药的有效措施[4,5]。

本研究选取我院2014 年10 月至2015 年3 月期间3000 张门诊西药处方进行点评, 统计发现, 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高于卫生管理部门规定的20%, 这与陈琼[6]的研究结果相似, 说明我院门诊用药中抗生素的控制还存在不足, 需加强对抗生素应用和管理。我院注射剂应用率较高, 未控制在世界卫生组织 (WHO) 规定的20%以下, 且针剂主要用于儿科门诊中, 其原因是家长过度担忧、医师顾虑及小儿口服用药不便等因素影响下, 医师首选针剂给药, 以期迅速达到预期治疗效果的目的。注射剂的应用比例是对用药合理性评价的重要指标, 且注射量过大极易导致不安全因素发生。另外, 医师应对患者展开用药宣教, 使其了解静脉给药具有一定风险, 若能口服用药则尽量不要注射给药, 从而减少注射剂的使用率。

研究还显示, 3000 张西药处方中共出现410 张不合理处方, 类别主要为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超常处方。我院不合理处方较为多见, 应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 需加强宣传、提高监管力度、培养医师责任感等诸多措施予以纠正, 为减少不规范处方开具数量、提高门诊用药安全性与合理性, 应从以下措施进行改进: (1) 为广大患者展开合理用药宣教, 提高药品知识知晓率, 及时传递新药信息; (2) 制订健全的管理制度, 并将制度事项全部落实;强化医师安全责任意识, 组织并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的培训学习, 规范化管理, 不断提升处方质量, 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3) 加强儿科抗菌药物应用的规范化管理, 合理使用并慎重选择给药剂型及方法; (4) 药师严把审方关, 严格落实“四查十对”制度, 提高审查处方的能力, 加强药师与临床医师之间的沟通, 熟练掌握药物性能和使用方法, 做好交接工作, 避免不合理用药。

通过研究可知, 要提高门诊处方的合理性, 不仅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展开门诊处方点评, 以便广大医务工作者对门诊处方情况具有准确了解, 而且还要对点评中发现的不合理之处仔细分析存在的原因, 并采取相应措施, 从而提高用药的合理性, 为广大患者的用药安全提供更多保证。但是, 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未对不合理用药的剂型及给药剂量方面展开研究, 这就需要临床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参考文献

[1]赵同清, 王儒强.我院门诊西药处方点评及合理性评价分析[J].淮海医药, 2015, 33 (1) :34-36.

[2]晏远智, 马雅妮.我院13000张门诊处方点评与用药合理性分析[J].中国药业, 2012, 21 (7) :29-30.

[3]彭文导.运用处方点评结果分析门诊的不合理用药情况[J].当代医药论丛, 2013, 11 (5) :337-338.

[4]周安琳, 王晓东.西药处方用药合理性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 2011, 7 (1) :162-163.

[5]丁吉, 洪燕.关于处方点评在合理用药中的作用及体会[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 8 (6) :17-18.

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的理性回归 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

学生成长与发展一直是教育工作的中心问题, 但长期以来, 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常被理解为理性、逻辑性和线性化的过程, 放弃了对学生发展中非理性、个体化和多元性的关注。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想体现在学生学业评价中, 即是“以人为本”、“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和专业、行业的差异性带来的教学组织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为教师创新教学组织、激发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把传统的学业评价理性回归到评价本义上, 即学业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学生学业评价既要有严格、规范的标准体系, 更要重视评价内容的多维性、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处理好严格、规范和灵活性之间的关系, 为教师、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 营造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良好氛围。

职教学生学业评价的理性回归

学生学业评价制度是与一定的教育目标相适应的教学制度, 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学生学业评价观, 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传统职业教育的学生学业评价制度过分夸大了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功能, 忽视了对学生的能力结构和个性发展等方面水平的考核, 尤其在考核职业能力方面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坚持学生发展为本的学业评价原则标准化的学生学业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评价的公平性、公正性、有效性, 减少了人情分、关系分、误差分, 但标准化学业评价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不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书面写作能力的培养, 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评价考核过程的统一性要求忽视了个性差异, 学生学业评价既要反映学生的共性, 又要注重个性发展;而传统的学业评价过分要求统一, 不注重个性差异, 使学生不能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看法, 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风格, 从而制约了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 我们把分数看成能力的具体外在表现, 分数越高能力越强。因此, 人们为了表示学业成绩的精确性, 一般都用百分制表示某门课程的考试成绩, 很少采用等级评分制、模糊评分制、激励评分制等评分方法。导致学生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 只注重分数不注重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学业评价原则, 就是要既关注学习结果, 又关注学习过程, 就是要激发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

坚持评价内容多维性的学业评价原则传统的学业评价命题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 往往只是根据指定教材所讲授的内容出题, 考核评价一是过于侧重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注重知识的再现水平;二是题型不合理, 大多数考核评价的题型以客观题为主, 而体现综合职业能力的主观题很少, 留给学生探索创新的机会少。坚持评价内容的多维性原则, 就是要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

坚持评价方式多样化的学业评价原则传统的学生学业评价方式单一, 评价标准过于简单, 基本以闭卷考试为主的笔试形式考查,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情况, 但难以体现不同性质课程的特点, 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限制了学生在学业评价考核环节上的创造性;大多数教师在评卷时完全按书本知识点给分, 而对学生自主发挥的有创意的见解不够重视, 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这种考试方式和评分标准不利于培养有真才实学、有独立思维、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坚持评价方式多样化的学业评价原则, 就是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书面检测与实践展示相结合,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更加重视过程评价。

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学业评价原则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转变, 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社会性的职业特征, 因此, 学生学业评价应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学业评价原则, 即学生、教师、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 否则无法真正考核评价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无法从考核评价的结果中找出职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无法使学生真正由“校园人”成为“职业人”。

职教学生学业评价的理性回归

树立现代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观树立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学业评价观, 考核评价是实现教育目标过程中的一项有效手段, 而不是教育目标自身, 树立“以人为本、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学生学业评价观念, 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并将素质教育内化于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这是建立现代学生学业评价制度的核心。通过课程考核与评价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创新创造能力、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能力及心理素质、协作精神、职业道德等职业综合能力。

构建多种形式、突出职教特色的学生学业考核评价体系高职学生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必须满足“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做到考核评价形式多样化, 并能反映高职教育实践性、职业性、社会性的特征, 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成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高职学生学业考核评价要综合利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成果, 研究和规划各专业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评价内容的多维性、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的学业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应用性、实践性、动态性、生动性、有效性紧密结合的灵活的学业考核评价体系, 这是建立现代高职学生学业考核评价制度的关键。

拓展校企合作的内涵, 为评价主体多元化提供平台职业教育集团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向深层次、紧密型方向发展提供了平台, 也为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生学业考核评价制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契机;校企合作可以由校企共同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校企双方共同编写教材、实验实训指导书, 使学生的知识体系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可以做到一线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 实行校企轮岗工作制度, 丰富教师的实践经历,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 聘请富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成为学院的兼职教师, 使教学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技术发展前沿接轨;更可以合作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训基地, 联合培养学生和企业员工, 并逐步实现校企联合对学生进行学业考核评价, 这是校企合作能够得以长远发展的关键。

职教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

现代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传统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形成了冲击, 引入柔性管理思想, 在刚性管理的基础上实施柔性管理, 达到“以柔促刚”的目的。既要有严格、规范的学生学业评价标准体系, 又要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性和专业、行业的差异性, 把刚性学业评价管理和柔性学业评价管理糅合在一起, 在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保证下, 充分发挥柔性学业评价的优势, 处理好严格、规范和灵活性之间的关系, 为培养职业化人才营造良好的教学内在环境。

(一) 基于学生个性和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差异的学生学业评价

基于学生特点和个性差异的分类教学与考核 高职高专教育的生源结构校为复杂, 一般分为三类:一是参加高考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二是单招的三校生 (中职、职高、技工学校毕业生) ;三是“3+2”五年一贯制高职大专段学生。由于生源不同, 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呈现出较大差异。普高生基础知识相对较扎实, 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相对较弱;而三校生恰恰相反, 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而基础知识较薄弱;同时, 即使同一类学生其个体基础和自身要求差异均很大。这是高职高专教育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要适应这一状况, 就必须对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结构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其特点, 做到因材施教、因材评价。所以, 我院实行了多种形式的分类考核评价。一是针对三校生和普高生实行分类教学和分类考核评价, 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和部分专业课程;二是针对不同专业实行分类教学和分类考核评价;三是同门课程、同一班级不同学生采用个体差异考核评价, 如应用文写作和部分专业课程。

基于工作过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的形成性考核 基于工作过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项目课程, 基于课程不同的性质、不同的教学组织过程与形式, 给予教师教学评价、学生学习留下足够的个性空间。学生的学业采用柔性、多样化的评价与考核, 营造一个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学生学业评价氛围;教师针对不同课程性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不同的教学阶段自主采用项目考评、产品考评、团队协作考评、过程考评、报告考评、考证考评等各种形式的考评相结合, 突出形成性考核与评价, 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 基于职业资格、能力的学生学业评价

为了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学院实行了以考证替代课程成绩与学分、各类竞赛成绩替代课程学业成绩或奖励学分的学生学业评价制度;着力提升技能竞赛等的实践育人价值, 使大学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功能得到不断拓展。

考证替代考试 学院考证替代考试的学生学业评价制度, 主要有三大类型:第一类, 可通过考取高校大学英语或国家公共英语相应等级证书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替代校内设置的对应课程成绩, 同时以计算机考级试题代替校内原来的考试试题。第二类, 每个专业要求学生必须考取一个以上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并与毕业资格相挂钩。第三类, 合作企业内部要求的各种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可以与一些专业课程成绩直接替代, 一方面检验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 另一方面也适应了企业的用人需求, 使学生进入企业后能够迅速上岗。

竞赛成绩替代课程学业成绩或奖励学分 学院实行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成绩替代课程学业成绩或奖励学分的学生学业评价制度。竞赛主要有:一是官方或民间组织举办的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二是企业组织或赞助的各种大赛;三是各类各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参加各类大赛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取得规定要求成果的可以替代相应课程学业成绩或奖励学分。让学生参加各类大赛和科技创新活动, 不仅较全面地检验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 而且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激发了每个人的创新能力。

(三) 基于学院“校企全程合作”开放式教学的校企合作评价

校企合作教学评价制度的建立 校企合作教学评价制度是我院“校企全程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要求, 有利于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健康发展;校企合作学生学业评价制度是校企合作教学评价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 共同组织学生学业评价, 改革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学生学业评价制度,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优秀的职业人才。

校企合作学生学业评价的实践 针对学院“校企全程合作”环境下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可采用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式多样化。一是学校参照行业企业相关标准制定课程学业评价标准, 并组织实施考核, 如对一般专业课程的考核;二是由企业参与制定课程学业评价标准, 以学校为主组织实施考核, 如对专业核心重点课程的考核;三是由企业提供课程学业评价标准和实施考核的客观条件, 以企业为主, 与学校共同组织实施考核, 如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顶岗实习考核;由行业企业参与制定或提供的课程学业评价标准可将企业文化、职业素养注入评价内容, 使学生把诚信、勤奋、吃苦耐劳等企业品质、企业精神贯穿到学习中去, 从而使学生缩短由“校园人”成为“职业人”的适应期。

参考文献

[1]张旭翔, 王钧铭.推进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 .

[2]袁定明.校企合作形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08 (2) .

[3]王军华.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考试制度的改革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5) .

[4]李相佑.高职院校考试制度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5 (4) .

理性评价 篇9

一、奠定评价基调

小学语文教师要为绿色评价奠定基调, 让学生感受到在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 语文教师不是仅仅以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而应该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征, 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首先,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这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就要注重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 要用客观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学习, 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其次,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评价与教学同步。评价是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学评价和反思能够促进教师革新教学模式, 让教师更快地进步。再次, 教师要树立从多方面评价学生语文学习的理念。对于学生而言, 他们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素质不同, 语文成绩也会有很大的差异。然而基于自身基础, 教师要对他们的成绩进行纵向的和横向的评价, 着眼于他们自身语文学习的发展与否。

二、注重过程评价

传统教育理论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而新课程改革则要求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 反映到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上也是千差万别。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这种个体化的过程评价, 根据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实际情况,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如在教学小学六年级下册的语文时, 笔者就多次尝试运用过程性评价, 收到了意想不到效果。学生小李一见到古诗文就头疼, 更不用说背诵了。在教学《七步诗》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他对曹丕和曹植的故事非常熟悉, 于是笔者邀请小李给同学们讲解该故事, 并表扬他的宽广知识面和生动的讲解技巧。之后, 笔者常邀请小李寻找“背景故事”, 并制作成卡片贴在知识角。而与此同时小李的背诵速度也得以提高。

过程性评价能够全面、及时地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他们取得了进步之后及时地进行表扬, 让他们树立语文学习的信心, 最终促进教师教学的成功。

三、构建多元评价的方法

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学生的评价进行研究, 努力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全面评价学生, 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时时刻刻在关注他、鼓励他。在老师肯定的表扬声和委婉的建议声中, 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反思自己学习的不足。

首先教师要注意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在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之后, 教师可以采用总结性的评价;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多采用过程性评价, 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要有一个纵向的评价;在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的优劣点进行评价时, 要注意发掘学生的优势所在, 让优势带动其他方面的学习。如男生往往对与历史相关的内容进行学些时感兴趣, 如《草船借箭》、《景阳冈》等课文, 学习效果也较好。教师要以此作为表扬点, 让学生由点到面的全面对语文学习感兴趣。

其次, 教师要注意构建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的语文学习如何, 教师的评价是重要的, 但是并不全面。因此教师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家长、同班的学生都可以作为评价的主体。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更能增强学生对自己语文学习的认知, 以肯定和进步为主的评价方向更加能够坚定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 也会为他们的语文学习带来动力。

四、增添评价趣味

小学生有着极强的好奇心, 新奇的事物总是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注意使用一些新颖的评价方式, 增强评价的趣味性。

如现代网络的发展一些新词语层出不同, “抢沙发”、“囧”等词语都能够给学生带来视觉和理解上的冲击, 教师可以采用网络上的一些词语或者图形来对学生的课业进行评价。如学生默写《卜算子》全部正确的同学, 教师可以用笑脸的图形来对学生进行评价。《矛与盾》的寓言小故事可以用“囧”来总括作业中自相矛盾的学生。

教师也可以使用一些幽默风趣或者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评价学生。如“你今天的作业帅呆了”或者“酷毙了”、“今天你瘦身了, 作业怎么少了一半”、“作业中的标点符号离家出走了吗?”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如“猴王出世了, 你在课堂上也变成猴王了”, 用以批评那些课堂上精力不集中的同学。总之教师调动自己对语言的感受力和观察力, 增强语言和评价的趣味性, 让学生在富有趣味的语言中感悟、反思和进步。

五、结语

绿色评价实际上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教师注重评价的多样性和全面性, 不能仅以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语文作为人文性很强的学科, 多维的评价能够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让他们真正爱上语文这门课。

摘要: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评价方式虽然较传统评价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依据, 注重结果评价。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 语文教师要积极探讨绿色评价的可行性, 让小学语文的评价多元化、人性化, 坚持对学生进行客观分析、理性评价。

关键词:小学语文,绿色,评价

参考文献

[1]张永兵.让“绿色评价”充盈语文课堂[J].小学教学参考.2010 (10) .

[2]王兴, 聂霞.绿色评价让课堂焕发光彩[J].小学时代 (教育研究) .2010 (12) .

理性评价 篇10

“学术”是指较为专门、系统的学问。学术活动则是以专门、系统的高深知识作为工作对象, 以知识的发现、整合、应用和传播作为工作内容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反映着人们探索和发现知识、保存和传播知识的过程。学术活动的内涵注定了其具有鲜明的探索性和自由性特征。所谓探究性, 即人类对外部客观世界的探索与研究, 在诸种学术活动中, 探索和发展知识是其存在的意义之所在, 它构成了学术活动的核心内容。关于自由性, 雅克德里达指出, “意味着对任何事物进行无条件的追问, 对任何真理进行无条件的质疑, 对任何权威进行无条件的反抗。”[1]在一定意义上, 学术自由即不受领域、内容限制地去认识世界。此外, 它还包括不受已有认识的限制, 对已形成的认识是否是“真”的继续探究。

探究、自由和学术精神构成了学术活动存在和发展的内核。探究是学术活动得以产生的重要前提, 它是学术活动安身立命之本。自由是学术活动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它给予学术活动以充足养分并滋养其茁壮成长。而学术精神则是学术活动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在物欲横行的现代社会, 它在主动屏蔽对学术自身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素的同时, 使学术从业者有了心灵的归宿。在此内核之下则是不同学科的高深学问, 它们为探究、自由以及学术精神构筑了牢固的基石。而环绕内核的当属种种学术制度, 它们服务于学术活动, 与此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术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现行学术评价制度工具理性取向的合理性程度

学术评价是指一定的组织或机构对某研究者或研究机构的学术成果做出价值评估和判断, 就实质意义而言, 它属于一种价值判断活动。学术评价并非新兴之物, 在自然科学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之前, 学术活动主要以人文学术为主流。而人文学术最鲜明的特征就在于其较强的主观性, 因此, 这一时期不存在公认的学术评价标准, 且学术评价活动基本上以同行评价为主。[2]20世纪50年代之后, 随着文献计量学的产生与发展, SCI、SSCI等检索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量化评价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与不同程度的认同。21世纪以来, 人们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引用率指标评价方法上。《高校人文社科核心期刊总览》 (北京大学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编)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编)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文献计量学研究室编)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梯度报告 (CAJ CEHR)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委员会发布) 等文献的编辑出版, 为这一方法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3]基于此, 便形成了我国现行的学术评价制度——量化评价与非量化评价相结合, 以量化评价为主, 非量化评价为辅。其中, 量化评价主要通过对科研成果的数量、发表的杂志的级别、影响力、作品被引用的次数、获奖的级别、专利的数量、科研项目的级别、获得资助的经费的数额等指标综合计算得出的相对排序结果。非量化评价主要采用同行评议的方式, 由同专业或同研究方面的专家对被评价者的代表性成果进行质量和水平上的认定。[4]现行的学术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重要工具,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的主观性较强、缺乏有效竞争和激励的行为。

随着带有不同目的的学术评价活动在我国的广泛开展, 质疑也随之出现:现行的学术评价制度是否完全合理?如果不是, 其不合理性表现在哪些方面?解决这些疑惑还需回到德国社会学家韦伯 (Max Weber) 关于“合理性” (rationality) 这一问题的论述。韦伯将合理性分为两种——价值 (合) 理性和工具 (合) 理性。他认为, 价值理性即“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举止的——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 不管是否取得成就。”[5]价值理性是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在社会活动中对某种固有价值的信守和承诺, 为了坚持这些基于自觉意识基础上的固有价值, 人们宁可放弃那些可以有效地实现目标, 但可能会损害固有价值的工具和手段。而工具理性则是人们为了实现某种既定的目标, 理性地创造、选择和使用工具, 只要这种选择有利于达成目标和取得成果, 尽管这种选择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损害固有价值。[6]对应于我们现行的学术评价指标体系, 我们发现它更多的应归属于工具理性层面。这种工具理性取向无论在价值本体上还是具体指标体系中均存在着不合理之处。其一, 就价值本体而言, 对于保障学术活动得以正常开展的机构——学术组织, 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其对效率化追求的合理性, 对效率化的追求又迫使其不得不制定一系列的学术评价制度以确保其学术从业者的聘任、考核及晋升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此意义上, 作为学术活动主体的“学术人”就转变为制度管理对象的“经济人”。然而, 当我们回到学术活动的本质——以专门、系统的高深知识作为工作对象, 以知识的发现、整合、应用和传播作为工作内容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又会发现, 高深知识是学术活动的内核, 鉴于高深知识的特性, 对其进行评价应更侧重于价值层面。此外, 就学术活动而言, 其旨趣也只在于其价值意义、利他主义以及为人类谋福祉。由此便造成了现行学术评价体系与学术活动在价值上的某种背离。其二, 在现行学术评价指标体系中仍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首先, 现行的量化评价方式太重视引用率, 而引用的性质各不相同, 即缺乏一个合适的关于引证标准的定义, 根据引用率计算的相对排序, 只能说明相对影响力, 并不能对作品的质量作实质的界定。[7]其次, 不同学科也具有不可比性。学科差异不仅存在于学科大类之间, 也广泛存在于不同学科之间和同一学科的不同领域之间。同一学科的不同领域在SCI上的差异有时不亚于学科之间的差异。高能物理、理论物理和凝聚态物理之间的差异便是一个典型的例证。高能物理是一门典型的大科学, 工程性很强, 研究所需的实验设备规模庞大, 投资昂贵, 利用此设备进行实验的课题组的人员也是人数众多, 实验难度大, 取得成果的时间长, 作为研究成果发表的论文篇数却不多, 每篇论文署名的只有课题主要负责人。而像理论物理, 它的个体劳动性比较强, 每年发表的SCI论文的数量就比较多。还有一些实验性科学, 比如凝聚态物理等, 科研物质条件要求不苛刻, 实验设备较少, 研究项目的面较广, 研究时间较短, 课题规模小, 较容易出成果, SCI引文也较多。[8]上述的两点不合理之处均对学术活动的顺利开展造成了种种显性或潜在的破坏。

三、学术评价的工具理性取向可能存在的风险

贝克 (Ulrich Beck) 指出, “风险” (Risko) 本身并不是“危险” (Gefahr) 或“灾难” (Katastrophe) , 而是一种相对可能的损失 (Nachteil) 、亏损 (Verlust) 和伤害 (Schden) 的起点。鉴于学术活动得以开展的独特内在逻辑, 现行的工具理性取向的学术评价制度必然会在学者自由探究、学术生态、学术使命以及文化创新等方面造成一定的风险。

(一) 学术评价对学者自由探究的影响

作为学术评价制度作用对象的学术从业者, 其不免会受到工具理性的影响——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 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手段”, 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9]从而导致其对学术自由的淡化或者搁置。

我们暂不论学术评价的评价主体是谁、制度环境如何, 单就其指标体系而言, 就极易给学术从业者造成错误的导向。在研究内容上, 为了增加科研成果的数量和级别, 他们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投期刊、出版社以及项目、基金组织之所好, 在研究问题的选择, 研究视角的选取上做出妥协让步。例如, SSCI议题的设定更多的反映了美国主流思想, 中国学者若想参与其中只能遵从其价值取向, 由此便影响到学者们对本土问题特殊性的认识, 并逐渐减少对本土问题的关注。而且, 研究内容的改变对学术从业者自身的发展又会产生重大影响, 大部分人在进入学术职业之时已经具有了自己的学术旨趣, 然而, 研究内容、视角的转变使越来越多的人被动地转换了研究兴趣, 导致原发性研究动机的减少。这不仅违背了学术职业的精神性特征, 而且基于学术职业的终身探索的本质属性, 由此将为学术从业者在其漫长的学术生涯中埋下不利的种子。

此外, 学术评价的制度环境对大学教师学术自由的影响不可小视。正如陈平原教授所言, 政府在加大投入的同时, 也加强了对于学科, 尤其是人文学科的诱导与控制。本来, 学科不同, 独立性不同, 精神境界不同, 对政府资源的依赖度也不同。可如今, 相关部门审定的课题及评奖等在一定意义上成了标准和尺度, 学者们竞相向其跟进。同行评议已经成为当下学术评价的重要手段,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人的自主精神。它经由一系列规范程序, 通过内行人的评价来控制和分配资源。这里的内行人主要指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 然而这部分人在进行评价时能否完全做到客观、公正?这又涉及到信任的问题, 信任主要由对当事人的信任和对维持生活信任机制的信任两部分构成。[10]在同行评议这一制度中, 无论是对评价当事人的信任还是对维持机制的信任都还很值得商榷。

(二) 学术评价对学术生态的破坏

在现行的学术评价机制下, 学术从业者的聘任、考核、晋升无不与科研成果的数量和级别紧密相关。部分见成果于权威、核心期刊, 获得高额项目资助及奖励的人员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既得利益者, 由此形成的文化资本也迅即转变为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 可谓收益颇丰。与这一群体并存的还有另外一个更为庞大的群体, 他们的学术水平相对一般, 然而, 在现实各种利益的诱惑下, 他们“奋起直追”, 不顾一切地发表文章、出版著作。我们知道, 学术水平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一定期限的积累。由此便出现了社会学意义上的越轨行为——学术不端, 甚至构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学术失范, 这便对精心培育而成的学术生态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这种不端行为对学术从业者的职业发展将造成重大的影响。一方面, 就其自身而言, 哪怕是一时的学术浮躁导致的一次学术不端行为, 对其以后的职业生涯就有如埋下了一颗不定时炸弹, 因为达摩克利斯之剑常悬上空。退一步来讲, 学术浮躁的心理无疑与“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治学原则背道而驰, 一旦这一浮躁心理形成, 其静下来的可能性就甚微了, 即使经过自身努力能调整回来, 其中耽误的时间、精力成本也未免太高。另一方面, 学术从业者绝大多数为高校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的学术不端行为除了影响其自身的职业发展, 还会深深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师生之间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已经无需争辩, 牛津大学的教师通过“吹烟”之术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如果大学教师的学术不端行为影响到学生, 并使其误以为学术常态莫过于此, 那么, 这将无异于恶化学术生态土壤, 将严重阻碍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 学术评价造成学术人使命的扭曲

大学作为绝大多数学术从业者赖以生存的组织, 它也是培养人才的专门机构, 其职能依次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大学教师作为大学的主要工作者, 教学理所当然地应成为其第一职责。然而, 现行学术评价制度的量化取向却对大学教师的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他们的工作重心开始偏离其第一职责——教学, 走向了追寻学术评价指标体系的不归路。人的精力有限, 既然意向于对科研成果的大肆追求, 必然导致其教学精力的缩减。教学精力的缩减造成的直接后果有两种:一种是教学内容的局限性, 对本科生而言, 这无疑会影响到其后续发展的动力;另一种就是在保证正常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出现的教学质量的下降。其中的任何一种情况都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正基于此, 前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博耶 (Ernest L.Boyer) 在其出版的著作《学术反思:教授的工作重点》一书中, 针对二战以后教师评价奖励制度中过度重视研究出版物、论文引证、科研经费而忽视其他学术活动及其质量的现状, 提出了要结合高校的使命, 以全面的学术观来看待教师的工作, 即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11]

(四) 学术评价对国家文化创新的影响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作为学术从业者, 必须具有文化建设的使命感, 并使其成为在学术上孜孜不倦探索的内在动力。学术在文化建设中主要应发挥批判和创新的作用。近年来, 在一定程度上基于现行学术评价制度的引导, 我国学术成果的数量大幅增长。据SCI数据库统计, 2008年我国科技论文为11.67万篇, 占世界份额的9.8%, 排在世界第2位。其中, 中国内地产出9.55万篇, 比2007年增加了7.2%, 占世界总数的6.6%, 排在世界第4位, 仅次于美国、英国和德国。然而, 其影响力的提升速度却并不如数量增长之快。1999年至2009年8月, 我国科技论文10年被引次数排在世界第9位, 而平均每篇论文被引次数只从上一年的4.6次提高到5.2次, 这与世界平均水平10.06次仍有很大差距。由此, 学术成果的质量水平日益遭到人们的质疑。这一点在人文社科领域也表现得颇为突出, 出于对数量的追求, 近几年的“炒剩饭”、“新瓶装旧酒”现象已经逐步变得习以为常。这种低水平重复的行为严重阻碍了学术创新, 在此基础上又何谈其文化创新功能的发挥?现行的学术评价体系, 已经与进一步繁荣学术、推动文化创新以及建立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不相适应, 它将妨碍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 抑制国家的文化创新, 必须尽快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张俊宗.学术与大学的逻辑构成[J].高等教育研究, 2004, (1) :6-11.

[2][4]戎辉.我国学术评价制度论略[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83-86.

[3][7]董希望.学术评价制度:问题与分析框架[J].浙江学刊, 2006, (6) :210-216.

[5][6][9] (德)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 (上卷) [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56-57.

[8]顾建民.学科差异与学术评价[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2) :42-46.

[10]张静.信任问题[J].社会学研究, 1997, (3) :84-87.

理性评价 篇11

一、评价用语要具体明确,凸显评价的导向性

[現象]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最多的口头评价语言就是“Good!”“Great!”“Well done!”等等,甚至还有学生拍手并翘起大拇指的整齐划一的表扬动作“Good,good,very good.”这些纯英语评价语言侧重的是一种结果评价,缺乏对内容的实质性的评价,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了导向功能,同时机械的语言也给人一种虚假、勉强的感觉。

[对策]离开了教学过程的评价,是空洞而低效的评价;没有评价过程的教学,不是完整的教学。基于这一点,教师首先要恰如其分地用好体态语言进行即时性评价:真情流露的眼神——在一个或是赞许或是期待或是疑惑中流露出善意的提醒和信任;恰当适度的肢体——在或是耸肩或是握手或是拥抱中流露出真心的爱护和赞扬。其次是抓住每一个切入点,运用描述性的语言进行具体明确的评价:“正因为他(她)认真地进行了模仿,所以读书声真好听”、“读得真流利,the smiling face is for him/her”“这个单词的重音他(她)掌握得真好,give some claps”、“这个长句经他(她)这么一断,简单多了吧,praise him / her”、“他(她)的作业看着很舒服,原因就在于单词与单词之间的间隔一致,大约是一个小写字母O的位置大小”……这些描述性的中英文结合的评价用语,不仅让被表扬的同学明白自己的优点,更让其他学生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如此的评价语言才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评价对象要兼顾整体与个体,突出评价的激励性

[现象]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英语课堂经常性会进行一些男女生之间的比赛,组与组之间的对抗赛,分寸掌握得不好,学生课后会互相攻击;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个别学生出现错误的读音、颠倒的重音、怪怪的语调,教师嘴里虽然说“读错了没有关系,多练习就会进步”,但是往往会当即抓住不放,直到让他(她)读对才罢手,内心感觉“我对他(她)很负责”。殊不知,在自己感觉良好的同时,换来的可能就是该学生再也不举手了,再也不开口了。试问,这些能体现出评价的激励性吗?

[对策]“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只有被学生深刻理解和认同的评价才会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对学生集体的评价,主要是用于调节课堂氛围,以表扬为主,如“男生的声音响亮有力,女生的声调准确自然,各有优点,相互间要取长补短”;“第一组的重音掌握得好,第二组的升调准确到位,要互相学习”。对于学生个体所犯的错误,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可以这样说:“这个读音好多同学都犯错误了,老师课前特意安排他(她)这样读,主要是给咱们提个醒。”这样的评价学生会更容易接受。

三、评价的运用要合情合理,追求评价的艺术性

[现象]有的老师片面地认为新课程标准就是只鼓励,不批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出现表扬声一片的“一边倒”现象,让听课者甚至学生本身都能感到“虚伪性”和“不切实际”。明明朗读水平没有明显地进步,偏要表扬“Great”,明明刚才一组学生的读书是“吼英语”,老师偏说“Well done”。这种评价既歪曲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也与课堂教学本身所追求的合理性相悖。

[对策]如同教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一样,评价也要既注重科学性,又讲究艺术性。也就是说,从科学的角度看,评价的结果要客观、公正、准确,如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艺术的角度看,评价的方式要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和认同评价的结果,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而不是只关注结果本身的正确性。例如,上课前给了男生集体一个大写字母O,给了女生集体一个大写字母Q,当男同学整体或者个体有了优点时,就在O上逐笔添画,慢慢画成一个完整的boy形象。同样,当女同学整体或者个体有了优点时,就在Q上逐笔添画,慢慢完成一个girl形象,当然,学生犯错误了,给娃娃脸上添上刺眼的“伤疤”,改正错误了,“伤疤”也自然会“痊愈”。“作品”完成的过程中,孩子们既能体会到集体力量的伟大,也能回味出自身为这幅作品所作的贡献。因此,恰当的评价能让学生既看得到成功,也找到不足。

理性评价 篇12

关键词:二维斑点追踪,高血压,心肌肥厚,长轴应变,运动员心脏

近年来,运动员猝死事件时有发生,数据显示,长期剧烈运动致心脏室壁增厚,即心肌生理性肥厚,是心肌的一种适应性表现;病理性左心室心肌肥厚是高血压病的并发症之一,并非有益的代偿机制,而可能是一种增加心血管意外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子。二维斑点追踪显像(2DSTI)技术是在高帧频条件下识别和追踪心肌内部声学斑点,自动跟踪测量心肌的运动速度与应变。本研究通过比较高血压肥厚心肌与生理性肥厚心肌的长轴收缩期峰值应变(Ss)及应变率(SRs)的不同,对两者做出鉴别,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健康志愿者(对照组)25例,男20例,女5例,年龄30~60岁,平均(48±8)岁。心肌肥厚的职业运动员(运动员组)25例,全部为男性,年龄25~40岁,平均(31±6)岁,平均职业运动年限7年,左室质量指数(LVMI)大于134 g/m2,排除有家族性高血压及肥厚型心肌病家族史。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高心组)为2009年10月~2012年3月住院或门诊患者,共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33~48岁,平均(38±5)岁。病例入选标准:(1)高血压诊断按照1999年WHO/ISH标准;(2)无严重的心律失常,瓣膜疾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及心力衰竭;(3)入选患者均停用降压药物至少2周,且心脏超声检查计算LVMI,男性>134 g/m2,女性>110 g/m2[1]。三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与设备

使用PHILIPS iE33彩色超声诊断仪,S5-1超声探头,频率1.5~3.0 MHz,随机配有Qlab6.0工作站。

1.3 研究方法

连接胸导联心电图,测量患者心率、血压。受检者取左侧卧位,平稳呼吸,在二维超声图像上分别记录并储存左心室长轴(显示后壁和前间隔)、心尖四腔(显示后间隔与侧壁)及心尖两腔(显示下壁和前壁)3个切面,各记录3个心动周期(70~100帧/s)。

将采集到的二维动态图像,传输到QLAB工作站运用TMQ软件进行分析。在各个切面上,按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分别分析,并记录后室间隔、侧壁、前室间隔、后壁、下壁、前壁共计18个节段相应的应变曲线,测量其收缩期纵向Ss和SRs。所有测值均取3个心动周期平均值,并计算基底段水平、中间段水平及心尖段水平各6个节段室壁的平均Ss和SRs和左室18节段整体平均Ss和SRs。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变量之间的关系采用直线相关和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高心组和运动员组室间隔及左室后壁明显增厚,LVMI明显增大(P<0.05)。与运动员组和对照组比较,高心组EF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各组Ss、SRs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运动员组各参数无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和运动员组比较,高心组各室壁Ss、SRs均显著下降(P<0.05)。见表2、3。

2.3 左心室整体长轴收缩功能与LVEF之间的关系

直线相关分析表明LVEF与MSs、MSRs之间相关性良好(r分别为0.931、0.900)。见图1、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运动员组比较*P<0.05;表内数据均为负值;PS:后间隔,LW:侧壁,AS:前间隔,PW:后壁,AW:前壁,IW:下壁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运动员组比较,*P<0.05

3 讨论

目前超声常用左室短轴缩短率和射血分数评价心脏收缩功能,反应的仅是心室环行纤维层的功能,临床研究及早期实验证实[2,3,4],纵行心肌纤维在左心室收缩过程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纵行心肌纤维收缩使长轴缩短10%~20%时,环行纤维同时使左心室短轴缩短25%,同时研究也证实,如果没有纵行肌纤维的收缩,肌小节缩短产生的左室短轴缩短率仅为12%,产生的射血分数仅为30%[5],左心室长轴功能正常是保障左心室功能正常的必要条件[6,7,8],本研究通过2DSTI技术对心肌纵行纤维Ss和SRs进行测量,为评价左室收缩功能提供了定量的客观评价指标,通过这一客观指标来分析生理性肥厚心肌和高血压引起的肥厚心肌的收缩功能的差别,进而对二者进行鉴别。

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厚是心血管病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心脏长期对过度压力负荷发生的一种慢性适应性代偿改变,是对高血压室壁张力增高的一种反应[9],解剖改变是心肌细胞变粗、变长,有较多分支,细胞大而深染,病变继续发展,肥大的心肌细胞与间质毛细血管供养不相适应,发生失代偿,逐渐出现心腔扩大张,即离心性心肌肥厚。病理生理改变是由于压力负荷增加,启动某种生化反应,包括离子通道,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血管紧张素Ⅱ等[10],使蛋白质合成增加,导致心肌细胞体积增大,间质细胞增殖,纤维组织增生产生大量胶原和纤维素,引起心室舒张期硬度增高,顺应性减退,舒张功能障碍出现后进而影响收缩功能,与对照组比较,高心组室间隔及左室后壁明显增厚,LVMI明显增大(P<0.05),但EF数值无明显差异(P>0.05),应用2DSTI测量后发现高心组左心室各节段心肌Ss、SRs以及平均Ss、SRs代表的左室长轴整体收缩功能较另外两组出现明显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生理性心肌肥厚与病理性心肌肥厚的比较:高强度训练的运动员出现心肌肥厚是机体对长期运动负荷的一种适应性反应[11],被认为是一种良性的、生理性的反应,与高血压性心脏病预后不同,病理检查发现运动员心肌细胞体积增大,而心肌数目不变。光镜下可见心肌细胞体积增大、心肌纤维直径增宽、纤维直径大小的变异性增大;电镜下可见心肌细胞体积增大,粗细肌丝间隔明显,T小管数目增多,线粒体数量及最大长度增加,肌浆网、粗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体密度增加,脂肪体密度减少等,但心肌的舒张及收缩功能无明显变化。病史、临床资料、心电图和胸片虽然能提供一些帮助,但不能完全鉴别两者,2DSTI技术通过测量左室心肌Ss和SRs来评估左室长轴的收缩功能的变化,给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帮助。原理是随着代偿性的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发生,其室壁僵硬度增加而致左心室心肌应变能力受损,而生理性左室肥厚虽有结构上的改变,但心肌的应变能力未发生变化。所以2DSTI可以通过定量分析Ss及SRs的变化来区分两者。

2DSTI技术为鉴别生理性左室肥厚和高血压左室肥厚提供了一种灵敏、快速、无创的新方法。通过对室壁斑点描记及追踪分析,可直接获得室壁心肌的形变及形变速度,为评价室壁局部舒缩功能提供了重要依据。

上一篇:特色智库下一篇:南京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