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感悟

2024-06-29

理性感悟(共4篇)

理性感悟 篇1

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中职生“赢得他人尊重, 受到企业接纳, 获得人生幸福, 成就一番事业”必备的基础条件。然而, 社会上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复杂的道德观念和处世态度给学校德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面对这一新形势, 学校应结合学生实际, 实施感悟式道德教育, 以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 提高他们的道德辨别能力, 促使学生理性成长。

一、解读道德教育内涵, 确立道德教育主题

1. 分析学情, 研究道德教育方向。

学校德育是让教育者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 而道德行为规范离不开理性思维的指引, 更离不开道德情感的推动。如何帮助“爱逆反, 易冲动, 缺自信, 无意志”的中职生梳理道德情感, 感悟做人的道理, 理性地抉择价值冲突, 避免走入人格缺陷的泥滩, 成为我校德育的研究方向。

2. 总结经验, 明确道德教育思路。

心理学家们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情商并无明显的先天差别, 更多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也就是说, 学生的道德情感是可以培养的。于是, 我校通过“道德讲堂、主题班会、早升旗、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五条渠道, 让学生在沐浴亲情、友情和博爱之情中感悟人间的真爱;在社会实践中, 感悟知难而进, 不畏艰辛获取成功的快乐;在探究活动中, 感悟求真务实、勤奋进取才是人生发展的必由之路。

3. 凝炼学生价值观, 确定道德教育主题。

学校的共同价值观是“责任·奉献”。学生价值观是“感恩, 文明, 博爱;诚信, 自律, 爱校;自信, 乐观, 宽容;崇尚劳动, 乐于助人;学有所长, 回报社会”, 涵盖了家庭、职业、社会和个人四个方面的道德规范。学校根据上述价值取向, 将道德教育主题确定为“归属与爱、和谐、成就、超越”四个主题。归属与爱, 培养人文素质, 包括“孝心无价、感恩的心、爱与责任、爱心奉献”四个课题;和谐, 提升公民道德水平, 包括“宽容待人、团结友善、诚实守信、文明修身、保护环境”五个课题;成就, 提高职业素养, 包括“勤奋进取、敬业爱岗、廉洁自律、勤俭节约”四个课题;超越, 升华学生品质, 包括“相信自己、自强不息、乐于求知、追求卓越”四个课题, 共计十五个课题的教育。

二、确立情感教育主线, 实施感悟式道德教育

感悟式道德教育是让学生在道德的力量下感悟和反思自我, 提高道德素养, 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德育方法。教育过程由德育教师组织实施, 以道德讲堂为基本形式, 采用看、写、讲、评四步教学法, 分两节课完成, 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将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的思维尽情释放,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和思维尽情交融, 转变道德观念。

1. 从感受到感想, 激发学生情感

“看”即观看典型道德素材, 体验道德。这是师生共同体味情感的触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发挥榜样的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和深远的, 榜样人物就像一根根擎天大柱, 支撑着人们的思维空间, 展现出一个民族厚重的内在品质和孜孜不倦的奋发追求。

“写”即写出个人感想, 倾诉心灵感悟。教师应根据视频中的道德动情点和价值导向, 精心设计“思考导航”, 引导学生写出感受, 表明自己的情感和态度。这种典型榜样引领、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做法, 达到了让学生释放思维的目的。

2. 从感动到感悟, 改变道德观念

“讲”即讨论交流, 进行心灵启迪和道德认知的碰撞。“讲”是为了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 发表自己的观点, 阐述自己对未来的态度。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 才能触景生情, 因此, 在讲的过程中, 需要教师运用感官的图片、恰当的音乐、精致的课件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感染情景, 让学生被浓浓的情感包围着, 心灵受到震颤。在这种氛围下, 学生激烈讨论、踊跃发言, 将自己的内心情感付诸于语言, 感动自己的同时也感染了其他学生, 思维和态度在生生、师生互动共议后, 产生道德新体验和新感受。

“评”即评说人生感悟, 提升道德素养。通过课堂气氛渲染和情感宣泄, 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 引导学生悟出做人的道理。

感悟式道德教育达到了教师引导、典型事例佐证、洗礼和震颤学生心灵的目的, 学生能深入思考和感悟, 有较强的情感体验。

三、完善德育保障体系, 彰显道德感悟效果

1. 研发校本教材, 提供“触景生情”的素材。

学校把百家讲坛、中国骄傲、感动中国人物、中国道德模范、永远的丰碑、身边的感动等中的人物事迹纳入校本教材, 自编了教育读本和教育参考书,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保证。

2. 组织体验活动, 保证“以德导行”的实效。

道德感悟的巩固与升华, 需要经受生活实践的长期磨练。为此, 每一个道德教育主题, 学校都会设计相对应的社会实践活动, “爱心奉献”实践活动, 让学生走出校园, 去发现、去感受人间真情。当学生在为他人服务时, 所获得的赞扬和精神的快慰, 净化了学生的灵魂。“高一观摩, 高二见习, 高三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让学生走入企业体验“赚钱不容易”, 知道工作的辛苦, 从而珍惜父母的血汗钱, 懂得孝老爱亲。“校园十星”评选, 让学生体会到受人尊重、彰显个人风采的成就感;采访优秀毕业生, 调研企业用工需求, 让学生明确了热爱、责任、诚信、奉献对职业发展的意义。

3. 实施目标管理, 搭建“理性成长”的平台。

道德品质是人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特点和倾向, 其形成离不开道德教育, 更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学校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创新模式“五步训练法”养成好习惯的研究》, 提出“修身一天, 坚持一周, 巩固一百天”的行为要求, 以“修身日志”“行为习惯跟踪表”为载体, 实施行为养成目标管理, 达到“自我剖析、自定目标、自寻策略、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与激励”的目的, 这既是道德感悟的延伸与深化, 也是学生理性成长的归宿。

道德感悟不仅触动了学生的心灵深处, 还发挥了强大的推动力, 将德育工作推向全国前列。于2010年6月, 在天津举办的全国德育表彰大会上, 学校 (青岛市城阳区职教中心) 被教育部授予第一批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理性感悟 篇2

曾记否,年少时节,当肚子饿得嗷嗷叫时的隐忍读书。一面是家里热气腾腾的喷香饭菜,一面是手捧经典精思妙进的学习启迪。“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而今,每当身处困境难以自拔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老训诫犹言在耳。

尤其生在农家的人们,饥饱交替中的成长是坎坷而幸福的。粥米饭面、清菜淡汤,培育出一个个勤劳坚韧、不屈服于生活的后起之秀。春去秋来的等待,幼苗茁壮成长,硕果满园的丰收景象见证了一次次风雨兼程后的可喜成果。土地之母,令我们心生豪迈,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困难,去成就天之骄子的辉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愚昧无知将人推向堕落贫困的悲惨境地,但是在好学不倦的日子里,正是它们鞭策着我们将自己的阅历引入宽泛和深入。

在文明昌盛的时代,无欲无求、得过且过的人生追求是不能满足于发展现状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问的欠缺,诲人不倦的知识教导成为桃李满天下的永在延续的优良传统。韶华易逝,岁月的无情,在催促着我们抓紧时日去充实自身,打造出一身的本领。

求知欲总是难以满足的,它让我们的人生基础变得丰厚而坚实。落后挨打的耻辱感,践踏着本就敏感的尊严,无力的反抗是不必要的。沉默中的磨砺,汲汲不尽地吸收和消化着获得的知识,渐渐地让面子成为表面的浮华,让里子盛开出实质的荣耀。求学的经历是温馨的,也是富有弹性力度的。进入社会的我们,因为厚积薄发,所以脱离了幼稚,脱离了平凡,脱离了各种人生的束缚。

“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志得意满会使人骄傲得不知所以,但是在知足常乐的天性下,保持适度的不足感让我们学会持续地进行提升。

每个人的物欲追求得到实现,纵然如此还是难以折服潜伏已久的不甘于寂寂无闻的雄心壮志。“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境况的糟糕,会激发出超乎想象的身体潜力。不断地拉近远大目标,将奋斗变成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在一次次自我施压和自我激励中冲向人生的巅峰。

你我的精神不是瓷娃娃,它需要在不断的锻炼中变得越来越强大和成熟。过度的沉溺会腐蚀我们的精神,继续下去只会扰乱我们的生活,进而拖垮我们的整个人生。快速的反击,抵制精神的沉沦,是需要立即采取的行动。精神不死,我们才能保持人的活力,去打造出更多的传奇,将身而为人的荣光传承下去。历史是存在耻辱柱的,拥有了精神的我们在后代人们看来就是不朽的。

挖掘规定内涵感悟理性精神 篇3

一、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想说“会”你不容易

除法竖式的学习是学生整个运算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具体表现在不管教师如何精心准备,每年都有部分学生无法掌握除法竖式的格式结构。

梳理学生的错误,主要有两种 :

对于第一个错误,还好理解 :因为48÷2,很多学生不需要借助竖式用口算就可以得到答案。答案已经知道了,在不理解竖式“每一步”意义的前提下,照猫画虎,依样画葫芦也就在所难免。

但是,第二个错误就令很多教师非常沮丧了。因为,这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除法竖式。

如图 (3),学生第一次接触除法竖式是在二年级下学期,北师大数学教材是安排在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而第二次接触却几乎是大半年后,如图 (4),这时已经是三年级上学期第六单元。换句话说,在第一次学习除法竖式七、八个月后仍然有学生坚持像图 (2)那样书写除法竖式。

学生为什么这么坚持? 仅仅是因为他们“笨”? 有没有其他的隐情? 抽象的逻辑判断与合情推理无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于是借助对话进行访谈就成了必然。然而访谈的结果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

二、对“错误”的坚持反映了学生对除法竖式合理性的需求

存在即合理!

实质上,学生是能讲出道理来的。大家都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学习了加法算式后,比如说48+2=50,列的竖式如图(5),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列竖式计算的时候,只不过把“+”改成“-”,把“和”与“被减数”互换,即由图 (5)变成图 (6):

耳濡目染,学生会得到启示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既然乘法竖式如图 (7),那么除法竖式是不是就应该如图 (8)呢?

显然,学生结论的得出是基于一种合情推理! 特别是在很大范围内,比如说三位数甚至四位数除以一位数“,先知先觉”的学生甚至能享受到他这种合情推理的便捷 :比如四位数3975÷5。学生首先用39除以5,商7余4。余4怎么办? 根据加法、乘法进位得到的启示,他会想到把余数4和进位的数一样,写在相应的位置 (为了和原来的数字区别,学生会自觉写小一点,这一点和加法、乘法进位的写法高度一致),然后,再把余下来的4和下一位的7合起来,组成47再除以5,这样商9余2……依次下去,也可以得到正确的商795。

数学课不等于数学,数学课本也不等于数学! 当学生的认识体系中只有“一位数除两位数、三位数时”,学生无疑是对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不应该作出改变! 因为,优质的教育从来不肯迎合儿童当下的兴趣,而是从适宜的高度引导学生。因此,在肯定学生想法的前提下,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还是要“告知”学生这样写除法竖式的不足 :比如说当除数是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时,余数超过一位,按照上述的方法写余数就会很麻烦。

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教师应从学生对自己想法的坚持中得到启示。简单地说,教师应注意到,学生对自己想法的坚持事实上反映了这样一种心理需求 :即要想让学生从心底自觉悦纳、接受新的思想方法,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思想方法是合理的,是有序的,是基于他们经验生成的,而不是生硬的、无理的、不可想象的,依样画葫芦的……而这实质也彰显了第二个错误 (如图2)的解决思路 :即如何让学生体验到除法竖式标准书写格式的合理性。

三、怎样让学生体验到除法竖式书写格式的合理性呢

直面学生的困难,发现学生难以顺利掌握除法竖式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属程序性知识,很多学生只是简单地把它当作一种事实来识记 :先用一位数去除十位上的数,将剩余的余数和被除数的个位数字合起来,再除以一位数,得到的结果写在商的个位上。然而由于上述文字过于繁琐,而且涉及的运算比较复杂——乘、减、试商都反复运用。因此虽然学生十分努力,但效果仍然不甚理想。第二,即使有部分教师想到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然后结合分的过程写竖式,然而由于除法竖式早已经过了无数数学工作者的反复锤炼,已经高度简洁、完善,即使教师条分缕析,学生也难以在“平均分”与“除法竖式每一步”间一一建立联系,这样操作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就没有有效成为“有意义”接受除法竖式的必要基础。而这自然地引发了两点思考 :即如何在平均分与除法竖式每一步间有效地建立联系? 特别是如何让这种联系成为学生自然而不生硬地内化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的内在基础? 下面是我们的教学实践。

【教学实录】

(CAI课件呈现问题,师生抽象出“48÷2”的算式后)

师 :48÷2等于多少? 有没有同学知道?

生 :48÷2等于24,48可以分成4个十和8个一,4个十除以2等于2个十,8个一除以2等于4个一,合起来就是24。

师 :假设隔壁班的一个小朋友,他还没学到这个,他的基础有点差,看到你们这样分桃子,他会有一个什么想法?

学生说 :他会想,我们分的对不对?

师 :那么,怎样向这名基础有点弱,没学到这个知识,中途进来的隔壁班的学生解释你们分得到底对不对呢?

生 :我会演示给他看(。学生边演示边讲)大家注意到没有,猴子分桃子是分两步进行的。第一步分篮子里的桃子,一共4篮,平均分给2个猴子,每个猴子2篮 ;接着再分零散的桃子,一共8个,平均分给2个猴子,平均每个猴子分4个 ;这样每个猴子都一共分到2篮加4个,一共分到24个桃子。

师 :怎样用竖式把分桃子的两步表示出来呢?

(生自主尝试,教师巡视,寻找典型算法,2分钟后组织学生交流)

师 :刚才我在转的过程中,看到几个同学是这样表示的 (呈现图10)。同学们觉得有没有道理?

生1 :有道理。40除以2表示先分篮子里的桃子 ;8除以2表示第二次再分单个的桃子。

生2 :我也觉得有道理,一个竖式表示一个分的步骤。

生3 :道理是有道理,就是有一点麻烦。

师 :具体说说。

生 :分一次用一个竖式表示,分两次用两个竖式表示,分三次、四次是不是要用三个、四个竖式表示呢?……这样分得次数多的时候就要写很多竖式。

师 :是啊。同学们想象一下,分一次写一个竖式,分两次写两个竖式,分三次、四次要写……是不是很麻烦? 有没有好的建议?

生 :能不能把两个竖式拼成一个竖式?

师 :这个主意咋样? 同学们试一试?

生 :我是这样写的(。CAI呈现图11)同学们你们看,20和4都表示分的结果,我把它们写在一起。这样可以少写一个竖式,并且可以直接看出每个猴子最后分到了多少个桃子。

师 :你为什么把“两个4”和“两个8”都画上一个圈?

生 :一个圈表示分了一次,两个圈表示分了两次。

师 :同学们觉得这个同学的想法怎样?

生 :我觉得很好。我提一个改进的意见,可以把它写得更简洁。两次都是平均分给两个猴子,两次除数都是2,下面的那个2和上面的那个2相同,可以只写一个。

师 :你到展示平台上圈一圈。

生 :同学们,你们看,这个2和这个2相同(学生边说边圈,如图12),都表示除数,可以省略一个2,把下面的这个2擦去,可以得到这样的除法竖式(如图4)。

师 :同学们看看书,看看书上列的除法竖式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生 :原来我们只知道这样列除法竖式,但是不知道这样列的缘由。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除法竖式其实是几个一步除法竖式简写而来的。

…………

教育,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应该说,这在上述案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具体地说,针对学生“答案口算,竖式依样画葫芦,忽略操作”这一实际,教师没有生拉硬扯,机械灌输。相反,而是力求让学生自发地生成操作的心理需求。具体来说,利用学生喜欢帮助弱者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创造性地营造了一个“隔壁班”的教学情境“:假设隔壁班的一个小朋友,他还没学到这个,他的基础有点差,他中途来到咱们班,看到你们在分桃子,他会有一个什么想法?”学生马上想到,他会怀疑咱们分得是否正确?“那么怎样向这名基础有点弱,没学过除法竖式,又是中途进来的隔壁班的学生证明你们分得确实正确呢?”显然,最直接的方法是操作。这样,操作就不再是教师的外在规定,而是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学生帮助他人“、知道如何深入浅出地证明”的需要。

从案例中可以看得很明显,就是学生操作过程中的感性认识真正有效地成为了学生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竖式的必要基础。具体地说,当学生演示猴子分桃子的步骤的时候,教师相机引导“:怎样用竖式把分桃子的两步表示出来呢?”于是,有学生列出两个竖式,如图10“。分一次写一个竖式,分两次写两个竖式,分三次、四次要写三个竖式、四个竖式……分很多次岂不是要写很多竖式,这是不是很麻烦?”教师以石击水。学生马上想到将两个竖式合并成1个竖式,这样,得到了竖式(2如图11)“,同学们觉得这个同学的想法怎样?”合理是合理,但仍然可以简略。交流讨论中,学生蓦然发现算式中的“2”都表示除数,这样可以只写一个,把下面的这个2擦去,就得到了我们最标准的除法竖式的原型。教育是慢的艺术! 学生的学习应像呼吸一样自然! 显然,经过了上面的过程,除法竖式在学生的眼中就不再是机械的、生硬的,而是自然的、灵动的、活泼的,蕴育了智慧成长的。

有哲理性的人生感悟语句 篇4

2. 人生的聚会是一种缘分,有时分离也是一种爱的祝福。

3. 爱一个人最重要的也许不是山盟海誓和甜言蜜语,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更能体现他对你的用情,那才是爱的密码。

4. 机遇如清水,无处不可流;机遇如月光,有隙皆可存。

5. 生命是属于你的,你应该根据自己的愿望去生活。

6. 人生的重大决定,是由心规划的,像预先计算好的框架,等待着你的星座运行。如期待改变我们的命运,首先要改变心的轨迹。

7. 世间的许多事情都如此。当你刻意追求时,它就像一只蝴蝶一样振翅飞远;当你摒去表面的凡尘杂念,为了社会,为了他人,专心致于一项事情时候,那意外的收获已在悄悄地问候你。

8. 很多时候解释是不必要的——敌人不相信你的解释,朋友不需要你的解释。

9. 尽管时光要使爱情凋谢,但真正的爱,却永远保持着初恋的热情。

上一篇:半刚性材料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