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人

2024-06-15

理性人(共8篇)

理性人 篇1

一、农民工人参加社会保障现状

农民工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适应特定国情的新的具有过渡性的特殊群体, 游离在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的农民工已经脱离了土地, 主要以从事非农产业的工作, 获得日常生活的收入来源, 这样就丧失了农民的基本属性。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在逐步把农村人口、农民工、自由职业者等纳入到专业化、社会化、法制化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范围过程中, 具体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 农民工人的参保率低、退保率高成为普遍现象

目前仅有几个大城市为农民工实施了社会养老保险, 如北京市于2001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北京市农民工人养老保险暂行办法》。但从各城市的制度推行情况来看, 因农民工对此认可度低, 导致退保成为一种潮流。2010年, 上海的来自于全国各地外来人口超过897万, 到9月底, 全市已经有205.9万外来从业人员参加了综合保险, 参保的农民工人只占外来劳动力总数的23%。

(二) 农民工对医疗保险可望不可求

农村富余劳动力群体大多以青壮年为主, 进城务工难免生病, 面对高昂的医药费用, 对贫困的没有足够的医疗经费或相关的社会保障机制的农民工来说是沉重的负担, 基本上属于自费医疗。有调查表明, 在外出期间, 有36.4%的农民工人生过病, 甚至多次生病。有59.3%的人生病以后因年轻, 体质好, 没有花钱看病, 硬挺过来的;另外40.7%的人不得不花钱看病, 但看病支出绝大部分是自费, 用人单位为他们支付的不足实际看病费的1/12。 (1)

(三) 工伤保险待遇很难得到支付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 截至2011年底, 全国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17696万人, 比上年末增加1535万人, 其中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6828万人, 中国农民工调查报告发布农民工总量超2.5亿人, 以此数据推算, 全国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比率也只有近27%。在全国每年所发生的数万起工伤事故中, 农民工人工伤的比例高达40%以上, 而农民工人们真正得到补偿和救助的比例还不到5%。 (2)

二、农民工人对参加社会保险的理性选择

农民工人对参加社会保险是以获得经济效益即收益最大化作为完全理性选择的前提, 但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耶认为, 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他们并非单纯追求经济收入, 而是具有社会需求和心理需求, 工人们期望在群体中获得友情, 归属感和安全感, 受感情、价值观及政治文化的影响, 可能会改变农民工人对选择参加社会保险项目的偏向和目的, 有限理性成为其行为的基础。

(一) 农民工人对参加社会保险的完全理性选择

首先, 获得工资收入是农民工人的理性选择行为的基本依据。在市场经济中, 需求决定供给, 而在政府准公共品—农民工社会保障, 城市农民工人自身对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形成“有效需求”。由于农民工都来自于农村, 受教育程度较低, 几乎承担了城市居民不愿从事的脏、累差的活, 工作环境差, 收入微薄, 缺乏保护自身权益的意识, 拖欠农民工工资已成为社会问题。尽管城市的农民工人遭受着各种不平等待遇和歧视, 但因对眼前工作收入比较满意以及受传统家庭保障观念影响, 对于企业是否为自己缴纳各种保险费的要求比较低, 农民工参保意识比较淡薄。然而, 由于从事行业性质不同, 所面临的各种生活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他们对参加保险的客观需求是从在的, 关键问题是他们的“支付能力” (缴费能力、承受失业压力的能力等) 不足尚未形成对社会保障的“有效需求”, 农民工务工收入低, 除去满足家庭的日常开支外, 积累有限。

其次, 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较低的待遇并不能有效地刺激其投保的需求愿望。虽然, 目前部分地区已建立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 但其待遇均比城镇居民基本保险低, 如上海的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规定, 参保人员退休后只能一次性领取养老补贴, 《北京市农民工养老保险暂行办法》也规定农民工达到国家规定的养老年龄, 享受一次性养老待遇。按照这一保障水平, 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权益实际上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落实, 即使能够在移入地享受到养老金或老年补贴, 其生活水平也较低。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 仍然是基于城乡二元分割的劳动力市场所制定的政策, 不但不能解决过去的城乡二元结构, 而且还把城乡二元结构移植到城市, 移植到新的工业化成果中来, 这实质上是一种歧视性政策, 很容易给外来务工人员带来自卑心理反应,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工人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强烈需求, 对今后社会保障的发展不利。

最后, 受传统思想的束缚, 家庭保障具有社会保障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作为人们最终的归属地, 不仅在物质上给予部分满足, 更重要的是在精神给予安慰, 这种保障主要依靠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家庭成员共同抵御风险的意识和行为, “养儿防老”就成为农民的希望。同时普遍存在于邻里街坊之间的互相帮助、扶持、慰藉的物质和精神资源也构成家庭之间非正式的赎回保障网络, 这也是中国农村传统保障的一大特色。让·德雷兹、阿马蒂亚·森认为:由于面对着不稳定的环境, 农村社区常常发展出一系列复杂的制度与策略来减少或解决他们生活中的不安全, 如共生性交换、互惠性赠送等, 这些可称之为“非正规的保障安全系统”。 (3) 詹姆斯·C·斯科特则称之为“制度化的互惠模式”, 他认为越是接近生存边缘线的家庭, 对风险的耐受性越小, 然而在村民间曾经形成一种互惠的共识, 他打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事实上, 亲友们帮助他, 正是因为有个心照不宣的关于互惠的共识;他们的帮助就像在银行存款一样, 以便有朝一日需要帮助时能得到兑付。” (4) 这样, 基于对最低限度保障的需要, 村民间进行的互助、互惠行为, 被逐渐地发展成为一种“制度化” (主要是源于传统的道德观念与习俗规范, 与布尔迪厄所讨论的“惯习”意义相似) 的互惠模式。

(二) 农民工人对参加社会保险的有限理性选择

1. 委托代理关系对农民工人参加社会保险的理性选择的影响。

从社保基金筹集到委托投资管理中, 投保人将个人由国家强制缴纳的社保基金交给社保基金会管理, 这就实现了社保基金一级委托代理关系, 即投保人 (委托人) 授权管理人 (代理人) 对社保基金进行投资运营管理。随着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的逐渐扩大, 对相对分散参保人的管理难度也日益显现, 尤其是对参保人的资格确认、等级及关系的转接。投参保人有可能充分利用信息优势产生“搭便车”行为, 即道德风险, 以最少的缴费获得更多的收益。例如下岗职工在隐性就业的同时还领取失业保险金, 非低保户隐瞒自己的收入获得低保资格, 职工冒领医保金, 对于企业来讲, 为减少成本, 少缴社保金少报企业实际职工人数或工人实际工资总额, 这往往给社保基金筹集带来很多障碍, 造成一些个人和企业少缴、拒缴、漏缴及欠缴社会保险费得现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征缴社会保险费和支付待遇时, 为搜寻和充分掌握参保者的基本情况和信息付出高昂的成本, 不仅要投入财力, 还要投入一定的物力和人力。

2. 制度文化对农民工人选择社会保险的偏好和目的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权从最初的政治方面的权利, 发展到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权利。因此, 建立农民工人社会保险制度是农民工人实现自身权利的需要。国家应该重视城市农民工人社会保险问题, 当其遇到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等风险的情况下, 与城镇居民一样能够享受到社会保障待遇。党的十八大, 全国两会无一不把农民问题放在首位。国家为缓解农村土地经营收入微薄及抗自然灾害风险, 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发展战略, 来解决农民温饱问题, 改变传统的依靠土地保障的政策选择。

三、农民工人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路径依赖”

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在参加社会保险中, 完全理性与不完全理性选择对农民工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 路径选择是发展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较缓慢除了受我国城乡二元经济格局的影响, 还受制度变迁中“路径依赖”的制约, 所谓“路径依赖”理论即为一种制度一旦形成, 是否有效, 都会影响以后的制度选择。渐进式道路从总体上符合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发展极不平衡的基本国情, 也符合我国整个改革事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要求, 但是此种道路的选择阻碍了制度的创新。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现实状况, 应按当地经济水平逐步推进, 具备条件的城镇社区优先发展, 在坚持渐进式道路的同时实现制度创新, 保障制度的设计与其他各项改革相适应, 合理优化配置资源, 尤其是法律制度的建设, 是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尤其是农民工人的合法权益的基础, 也是保障社会福利制度顺利实施的手段。

(二) 农民工人控制经济资源数量和质量是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推动力

农民工人较低的收入很难支付缴费标准较高的各种社会保险, 同时面对新的职业风险和社会风险, 他们对参加社会保障的诉求也日益加强。因而, 物质资源成为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最大障碍, 提高农民工人的劳动报酬—货币性收入, 增加物质资源的数量和种类,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支付各种社会保险费的能力。政府、企业或社会组织应拓宽农民工人获得信息的渠道, 丰富信息内容, 提高信息资源的质量, 帮助农民工人寻找到最优职业, 而非次优职业。劳动者所具备人力资源决定着是否能够获得更完善的社会保险待遇, 或者是顺利地实现跨地区、跨行业的流动, 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2010年1月6日, 全球消除贫困联盟 (GCAP) 在北京发布《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再就业及创业扶持政策调研报告》, 发现接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农民工群体在我国已经出现且开始占据一定比例, 这意味着农民工群体的整体素质有上升趋势。

(三) 社会资源的整合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提供网络支持

费孝通在20世纪40年代时指出中国人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差距格局”特点, 社会关系作为一种资源的特性尤为明显。现阶段, 我国对于农民工人社会支持网络的构架主要建立在政府、企业、工会及社区等正式社会网络和以业缘、血缘关系为主的非正式社会网络基础上的。由企业、国家、劳动者三方组成的工会, 可以与雇主谈判工资薪水、工作时间和工作条件等, 充分发挥其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的职能。同时,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社区、街道组织、非正式社会网络和其他社会关系在农民工人参加社会保险方面的作用。

因此, 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险体系是体现效率与公平的需要, 政策制定者应该更注重低收入群体的再分配, 建立针对包括农民工在内的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险体系, 做到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注释

1李强:《关于进城农民的“非正规就业”问题》, 《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6期。

2数据来源于2003年新华网报道。

3让.德雷兹、阿玛蒂亚.森著, 苏雷译, 饥饿与公共行为[M], 第75-76页,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年。

4詹姆斯.C.斯科特著, 程立显, 刘建等译,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M], 第35页,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0年。

理性人 篇2

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性思考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规定,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条件.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克服在人的发展问题上的错误认识,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作 者:杨虎德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学院,青海,西宁,810008刊 名:攀登英文刊名:ASCENT年,卷(期):22(6)分类号:B0-0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 理性思考

边际量:理性人的考虑 篇3

“白痴!”你听了这个笑话一定会忍俊不禁,发出会心的微笑。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没有前面4个馒头的垫底,光吃最后一个馒头是不可能吃饱的。从你的笑脸上我可以看出,你是一个聪明的理性人,你的心中实际上是存在“边际量”概念的。

“边际量”是指某个经济变量在一定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的变动量。在这里,馒头的效用依赖于馒头的数量。当馒头的数量发生变化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它带给人的总效用在逐步增加,但每个馒头所带来的效用的变动量——即边际效用量却有所不同。虽然这几个馒头的大小质量都是相同的,但事实上,这个人吃的5个馒头中,第1个馒头的效用对他来说是最大的,因为吃了它以后就可以免于饿死,第2个馒头的边际效用已经略有减小,后面吃下去的馒头的边际效用一个比一个小,直到最后一个的边际效用已经为零。如果再吃下去,撑坏了肚子撑死了人,就会引起总效用下降,边际效用就是负值了。

用数学语言来说,“边际量”就是在一个函数关系中,某个自变量的微小变化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动量,如果这个函数是连续函数,也就是说可以求导的话,那么“边际量”就是这个函数对自变量的一阶导数。

经济学认为,经济事物总是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不断变动的变量,因此,边际量就是理性人在做正确决策时的重要参考。这就是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比如,我们知道一块土地上的庄稼收成的产量,除了别的因素以外,主要是受我们往这块地里施加肥料量的影响,也就是说,产量是施肥量的函数。起初,由于地广肥稀,或许第1份肥料所能增加的产量不大,后来的肥料会较大地增加产量,但到了一定的拐点以后,再继续施肥,总产量仍然会递增,增加的速度却会变慢了,即它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再施下去,它们的边际产量越来越小,直到一定的界限,边际产量就是零了,若再超越这个界限,肥料会侵蚀庄稼本身,使总产量反而减少,它的边际产量也就为负数了。

上面的故事告诉我们的是边际效用(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它所运用的就是“边际量”的概念。一般来说,任何商品(或生产要素)所带给我们的边际效用(边际产量)总是递减的。当然,也有一些边际量是递增的,或者是多变的。“边际量”概念的引入,是经济学历史上的一场重要的革命——边际革命。边际革命实际上是将高等数学中的数学分析方法引入了经济学的领域。在它以前的经济学研究中,人们只会简单地加减乘除做四则运算,更是把每种商品(或生产要素)都看作是同一的东西,不能分辨出它在不同数量时的不同意义,而实际上它们是有所不同的。

19世纪80年代的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在他的《资本实证论》中,讲了一个边际量的故事。他说,假如一个农民收获了5袋谷物,他的生活和幸福与这些谷物密切相关。这5袋谷物虽然分量质量一样,但每袋谷物对他的意义有所不同。他决定把第1袋作为他的口粮,用于维持他的生命,第2袋用于增强他的体力,多吃这袋粮食可以更加强壮,第3袋用来饲养禽畜,以便可以吃肉,改善生活,第4袋用来酿酒,这更是一种美味,最后一袋他拿它来喂养鹦鹉,从而使他的生活更加快乐有趣。突然有一天,有个小偷偷走了他的1袋谷物,迫使他只能放弃一种享受。那么,他将首先放弃的是那种享受呢?毫无疑问,当然是他认为最不重要的、即边际效用最低的那种——他决定不养鹦鹉了。

追根溯源,“边际量”的思想,最早还是由德国人戈森提出来的,他发现了两条著名的戈森定律,一是上面所说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二是享乐均等或享乐最大规律,——这后来演化为经济学中的“消费者均衡”的重要原理:在既定的收入约束条件下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即“消费者均衡”,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求求人们合理安排各种商品的消费量,安排的原则是每种商品的边际效用除以它的价格的值(λ)必须相等,也就是等量付出要在不同商品上得到等量收获,如果不等,就要改变这种安排——增加λ值大的商品的购买,同时减少λ值小的商品。

19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奥地利经济学家门格尔和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在各自不同的地点,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边际量的概念,直到后来新古典学派的主要创始人、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42—1942)将它概括为边际分析方法,从而完成了经济学中的边际革命。边际分析方法现在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

边际量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世界的许多现象。比如,“水与钻石之谜”。对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空气,据说一个人停止呼吸3分钟就要死,水也很重要,一个人不喝水,3天就要渴死,而不吃食物的话,7天就要饿死,至于钻石,一辈子不戴,对生命丝毫没有影响。但是,为什么钻石的价格最昂贵,食物次之,水很便宜,而空气则完全不要钱?

按照边际分析的理论,我们每个人是按照一个商品的边际效用来支付价格的,水对我们每个人的效用虽然很大,但由于它在世界上到处都有,而我们每次需要喝的水又是很有限的,因而水的边际效用很小,所以我们只愿支付较小的价格,而钻石的数量相对于人对它的需求来说却要小得多,它的边际效用较大。同时,从供给方面来说,水的边际成本也很小,钻石的边际成本却很高。因此,不同的供求关系决定了它们的均衡价格高低不同。

再比如,我们有时可以看到一个人在手上戴好几个钻石戒指的,但很少看到有人在手上戴两个手表的,这是为什么呢?

按照边际分析的理论,因为钻石戒指的效用主要是用来炫耀财富的,多戴一个钻石戒指总可以代表更富有一点,尽管它的边际效用也是递减的,不过递减得较慢,而手表的效用主要用来记时,它的边际效用递减得很快——当我们拥有一个手表时就足以掌握时间,第2个手表几乎完全没有用——若两个手表走得有快有慢,还会混淆你的视听。

边际量的概念更可以帮助我们理性地、正确地进行决策。作为消费者,我们不要把所有的钱都拿来买一样的物品,因为它的边际效用递减。当你拥有第1双皮鞋的时候,你可以足下生辉,当你已经拥有若干双皮鞋的时候,你再买一双皮鞋的钱还不如去买你还没有的其他消费品,因为从它那里你可以得到更大的边际效用。

作为生产者,我们也别把所有的资源都用来过多地生产同样的物品,因为它带给我们的边际收益递减。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太多了就不值钱。也正因为所有的厂商都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们才不断地去开发新产品,从而使我们的物质世界丰富多彩,日新月异。

作为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我们一定要尽量让自己成为那样一种人,即你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对生产要素的需求者来说是边际产量较大、从而你自己所能得到的报酬是较高的,这就需要你去学习掌握某种技能,而能掌握这种技能的人却是不多的。

边际量有时能够引发从量变到质变的巨大转折,如果我们让骆驼负重背稻草,那最后一根稻草就会把骆驼压垮。当然边际量的大小并不都能精确计算,哲学上有个“秃头悖论”,说一个人从满头秀发上掉下第1根头发的时候,我们不能称他为“秃头”,掉下第2根头发的时候,我们也还不能称他“秃头”,但不至于要到掉下最后一根头发的时候,我们才能称他“秃头”。那么,到底在掉下第几根头发的时候,他才成为“秃头”呢?

理性人 篇4

1 民间技艺传承人口述史研究的必要性

口述史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这与口述史自身的特点有关,与民间技艺传承人的文化程度及民间技艺的独特表现形式等都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一般民间技艺传承人自身文化程度不高,这就使用口述史的方法保护民间技艺成为一种必要的方法。在过去,从事传统工艺的工匠大多没有机会受教育,虽然他们的作品能够留传下来,但是技术的传承只能靠口耳相传。在现代,有些技艺很少有人去学习,濒临灭绝的危险,通过书面表述这种方式来保留一些技艺资料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用口述史的方法去记录和保护就更加迫切。

其次,有些民间技艺的表现形式决定了通过口述史的方法来保留资料更加丰富并有活力。有些技艺如戏曲、音乐、曲艺等的表现形式以口头表达和表演为主,这些技艺资料的保存仅用书面资料是不能体现艺术自身的活力的,需要通过多种形式来保留资料。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口述史工具越来越先进,可以用照片、录音、录像以及文字等多种形式来保存资料,这样就使保留下来的文化资料更加丰富,也更加有活力。

最后,口述史自身的特点使口述史的方法更加有利于民间技艺资料的保存。上述口述史多样性的保留资料的形式,不仅对后期研究和考证资料提供了方便,更重要的是记录了传承人及相关技艺保护者当时的音容笑貌,把他们对艺术的那份热爱的情感以及执着追求的精神以影像的形式保留下来,这是弥足珍贵的资料。

2 民间技艺传承人口述史实践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在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相关研究中存在一些问题,民间技艺传承人口述史研究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更有利于推进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研究的进程。

2.1 所选择的口述史访谈对象以代表性艺人为主,忽视周围相关的文化受众

在遴选艺人进行口述史研究的时候,一般的研究者会想到以代表性的艺人为主,这也无可厚非,毕竟以对某项技艺的传承来说,有代表性的传承人更有说服力,对这项技艺的传承谱系及制作流程更加清楚。但是,这些研究者忽略了除传承人之外的其他保护人员的作用,这些人对技艺本身及技艺的传承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在做民间艺人口述史实践过程中就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有位非传承人,从对技艺资料的整理到对这项技艺的保护,他所起的作用非常大。这位老人就是井陉县南张井村的尹海柱,他受过初等教育,曾在本村任教。南张井老虎火早在2008年6月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尹海柱老人负责整理非遗项目“南张井村老虎火”资料,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老人对老虎火的保护与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令后人敬佩。

2.2 访谈模式单一,访者与口述者缺少深入交流

在实践过程中,往往是采访者提前设计所要采访的内容,采访过程中按照既定的内容进行采访,致使访谈模式比较单一。实际上,有时在实际采访过程中才发现设计好的内容并不合适,或者受访者对这个问题并没有说出有价值的东西,又很难再深入下去,这个时候就需要采访者灵活机动地处理。有研究者提出,其实口述史是访谈者与受访者的双向互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需要采访者和受访者心灵的沟通,这样才能使受访者说出发自本心的东西。

2.3 对传承人人生观、价值观、信仰以及情感对民间技艺创作的影响等深层次研究极少

传承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信仰以及情感会直接影响到其创作效果,这在绘画等艺术创作方面尤其明显。画家的绘画风格往往是其价值观、信仰的真实写照,但是对这方面的研究基本是空白。其实,传承人人生观、价值观、信仰、情感等因素对民间技艺的创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与同事尝试通过深度访谈来挖掘民间技艺传承人及主要参与者,发现传承人和主要参与者对技艺本身的情感,以及他们对技艺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远非我们这些年轻人能够理解的,也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有的传承人甚至把自己所传承的技艺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重要,甚至尊其技艺为“老祖”。因此,研究这些传承人及传承主体的口述史,不仅仅是一项研究,更是很好的精神食粮。这种对技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于年轻人而言无疑是一笔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从这一角度来说,技艺传承它不是静止的,而是富有生命的,传承的也不仅仅是技艺本身,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

3 民间技艺传承人口述史实践的理性思考

王小明在《口述史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提供的新视角》一文中,首次对“非遗”口述史进行了概念定义:“经过学术和技术准备的访谈者,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合作,有计划、有目的地录音、记录、整理、保存并研究他们的个人自述,以便为当代以及未来的文化遗产研究提供有声的备忘材料。”从这个概念可以发现,“非遗”口述史的实践不仅仅是对受访者个人的采访和记录,对口述史的资料进行整理、保存并研究其自述也非常重要,因为口述史是采访者和受访者双向互动、共同发展的一个创作过程,对采访者的素养要求也很高。为了更好地开展“非遗”口述史研究工作,需通过各种渠道培养采访者,提高采访者的素养。

第一,有关部门对“非遗”口述史的采访者进行专门的培训,提升其素养及操作技巧,使“非遗”口述史研究更加规范化。采访者要具有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应持中立和客观的态度,不应诱导、引导对方去说自己要他们说的话。主访者或加工者只能在理顺文法、调理逻辑结构等“技术”层面上进行整理加工。

第二,口述史研究者应有意识地加强自身修养及素养,并在田野实践之前,通过占有大量资料,更多地了解研究对象本身,使在田野实践过程中,能够与口述者进行更深入地交流,提高口述史料的质量和价值。

第三,高校应开设相关课程,使口述史这种研究方法成为一种常态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各个领域,这将更加有利于推动非遗口述史的研究和发展。国内高校还很少有开设口述史课程的,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口述史学研究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几乎每所大学都根据自己的特点,开设了口述历史的教学课。可见,美国对口述史这种研究方法的重视程度。可喜的是,口述史在国内已经开始引起重视,尤其是在非遗保护中。

第四,注意口述史研究方法与其他方法结合应用,以保证民间技艺传承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性。口述史可以运用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但是由于它的特性原本是注重历史研究的,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活态性特质,这就决定了不仅要研究历史还需要兼顾到现实,要求文化的延续性。口述史可以完成资料留存的功能,这一步实现之后,还需要考虑结合其他方法来保持文化遗产的继续发展。这就涉及到开拓创新其传播渠道,如通过创作其衍生品等途径,使文化遗产能够在一个活态的发展中存活。

综上所述,“非遗”口述史的研究趋向应尽快从“行动的实践”上升到“理性的思考”。这种方式的转变不仅是围绕对“非遗”传承人进行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口述访谈,来获取传承人对民俗文化、手工技艺等历史记忆与解释,更应是在此基础上建构“非遗”传承人阶层“草根文化”的独立体系,以增强他们的集体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和自觉。

摘要:非遗口述史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访谈模式单一,采访者与口述者缺少深入交流对传承人人生价值观念、信仰、心灵以及情感对民艺创作的影响等深层次研究极少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社会、个人以及高校等渠道,来探讨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口述史,民间技艺,理性思考

参考文献

[1]王拓.“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研究的困境与向度[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3(11).

理性人 篇5

论文关键词:人的发展;理性思考;误区分析

“教育的车轮一旦转动起来,它就将永远加快自己的速度。”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这句名言,早已为社会发展的事实所验证;在被称为“信息时代”、“知识社会”、“教育世纪”的当代,更显示出预言一般的魅力。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其实质和关键是教育优势的竞争,培养人才的质量的竞争。但由于诸多方面的因素,我国教育长期受到困扰,片面理解人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的个性不能得到生动活泼的充分发展。片面追求升学率,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时间和质量划等号,以至于“日光加灯光”、“时间加汗水”的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学生自进校到出校,很少有选择的余地,基本上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一、关于人的发展问题的理性思考

关于人的发展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教育目标问题。从教育史来看,在古希腊就提出了这个问题,文艺复兴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们和以后的一些先进资产阶级教育家们,也在不同程度上提出了这个问题。

(一)人的发展的探讨

1、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人的发展包括多个方面,即德、智、体、美、劳诸要素的发展。在过去,重视德育,而忽视了其它各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冲击下的今天,虽然强调教育要培养学生全面的和谐发展,其实质还是不可避免以智育为主的畸形教育。

2、从教学论的观点来看,人的发展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不可分割也不能分割开来。各育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但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思维中也存在着某些片面的观念,认为课堂教学只要培养学生的智能,不必考虑其它各育的发展。如:认为德育是思想品德课的任务,只有美术课才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途径等等。

3、从哲学的观点来看,人的发展的各方面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相互统一的。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个性,但现实中,学生个性的发展常常受到压抑。

4、从发展的观点来看,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而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故人的发展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观念。教育要培养足够数量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既要有各方面发展的通才,又要有在各个领域有专长的各种类型出类拔萃的专才。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涵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发展的学说,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的全面发展,一是全面发展教育。下面我们来具体谈谈人的全面发展。

1、全面发展是指人的身心的几个重要方面都能有所发展。这里的“几个”究竟是指什么?一般认为德、智、体是最基本的三个方面。有的人认为是德、智、体、美。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在《教育学》中提出劳动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也就是说他把全面发展看作包含德、智、体、美、劳。现在还有的学者提出了“心育”,即心理教育,并论证了它的重要性。

2、每“育”又有个全面发展的问题。每“育”本身又有许多方面,都需要不断地发展。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的知识在不断地广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工具学科都属于智育的范畴。自然科学又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社会科学又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等等。其他方面也无不如此。如美育,有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德育有道德品质教育,还包括通过各种学科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团队活动也是进行德育必要的途径。

3、全面发展不只是知识技能的广度问题,还有深度和高度的问题。例如智育,不仅有知识的数量与质量问题,而且也包含着智慧的高低与能力的大小问题。不仅每一育的深度和高度与全面性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发展,而且各育的发展深度和高度及全面性,彼此之间也是互相影响。衡量一个人是否全面发展,不仅要看他所已达到的水平,而且还要深入分析在发展的高度、深度方面,是否达到他可能达到的那个最大限度。

(三)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学生个性

发挥特长,发展特色,实际上是发展个性问题。“个性”一词原指希腊罗马时代的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戴的假面具。后来心理学家把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及其种.种行为的心理活动,看作个性的表现。人的个性是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性格、情绪等等熔成的一种最复杂的“合金”。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对于各个个人来说,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当然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思想家们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能使我们的文化科学得到高度发展。教育上强调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个性,这和艺术上的百花齐放,科学上的百家争鸣,其精神都是一致的,就是在共同一致的基础上要有差异。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是用一个模子铸造“标准件”,而是要他们在共同的健全或比较健全的基础上不断地放出异采。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学校要做到以下几项要求:第一,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门特别喜爱的学科,要“超大纲”,要在同学中居于遥遥领先的地位。第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项入迷的课外活动,只要一有空闲,他就到为他准备的“角落”里去探索和钻研。第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他自己最喜爱阅读的书籍(包括文艺著作和科学著作),要有几十本他喜欢反复翻阅的书。而且强调指出,如果一个学生在十二、十三岁还没有在上述几个方面显示出明显的倾向,教师就应当感到焦虑,对他施以强有力的影响力。

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心、美、劳等方面。如果只注意这几育的均衡发展,忽视每个人的特长,并不一定能出人才。在全面发展的概念中,不仅不排斥每个人的个性问题,而且是以各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全面发展是对学生的统一要求,是共性;每个学生的特长是不一致的,是个性。我们不能避开共性去讲个性,同样,也不能离开个性去谈共性。因此,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不仅不是矛盾的,而且是一致的。具体来说,全面发展是个性的全面发展,是特长发展的基础;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补充,这两方面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具体地、辩证地统一起来。

二、传统教育模式下人的发展的误区

(一)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普通学校教育始终没有摆脱培养少数“读书做官”的文化型人才教育的轨道,受教育者基本上按照“读书——考试——升学”的三级跳模式打转转。只重视学生智能的培养,忽视其它各育。有的虽然谈德、智、体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但在实际中只是流于形式,没能落到实处。有的把各育孤立地割裂开来,有的只教书不育人,有的只育人不教书。

(二)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个性发展

在传统教育的模式下,家长、社会、舆论、教育行政部门都用一种评估标准——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的最基本标准。于是导致:只看学生的考分高低,按学生各科考试总分排名次,为了应付考试,任意取消音、体、美以及一些文字副科的教学。一些各门功课考分很高,却学得比较呆板,缺乏生气,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力不强的学生,常常受到表扬,而那些学有特色,却因为某一方面略有不足的学生,常常受到责难。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愈演愈烈。题海战术,猜题押题,死记硬背,实则是阻碍学生的发展,摧残人才。由此使得多数升学无望的学生厌学,甚至逃学、辍学,导致严重的“流生”现象。

(三)学校教育严重划一化

我国中小学教育模式单一:“千校一面,万人一书”。普通中小学在组织形态、教材、教法上趋于一致。划一教育严重不适应和脱离不同地区在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才能、创造性的充分发展。

(四)忽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非理性人的“凯科诺定律” 篇6

儿子、媳妇及我都是学经济学的,都属于经济学原理中的理性“经济人”,除了精于计算投入、产出、成本利润外,对于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范畴及定律都烂记于心。但自从我到新西兰住了一段时期后,这些概念、范畴及定律有些被完全颠覆了!

缘由是我们的第一次出海钓鱼。地点是新西兰著名的凯科诺渔场。我们一家三口和船长约定出海钓鱼游玩3小时,每人100纽币,船长保证我们每人钓4公斤海鱼和一只龙虾,钓不着龙虾船长承诺用家里冰柜里的龙虾抵数。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如果这份合约实现,那新西兰的交易费用就相当经济。因为三只龙虾每只重一斤半左右,在基督城市场一共可以卖240刀(新西兰货币单位),12公斤海鱼(如果有3公斤蓝雪鱼的话)价值120刀,正好回报360刀(其中自驾车汽油费60刀),等于免费旅游。

凯科诺是一片天然海洋深水渔场,风景极佳,是新西兰旅游度假圣地。但由于是冬天,天气太冷,今天来这里出海钓鱼的就只有我们一家三口。船长热忱地接待了我们,并向儿子算了一笔账:他这条船较大,装备有鱼群探测仪等先进设备,可供15个人同时海钓游玩,300刀仅只够付船员工资,油钱都收不回。

他之所以要做这笔赔本生意,一是有约在先,给中国人留个好口碑(近年来凯科诺旅游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二是在冬季留住点生意,开动开动船。

来到预定海域,我第一个下钓,铅坠沉了好几分钟才达到150米深的海底。一分钟不到,鱼就上勾了。我们赶紧拉钓,但从150米深的海底把鱼和铅坠拉上来还真是一个体力活,花了我们差不多8分钟时间。一看钓钩,挂着三只活蹦乱跳的红鲈鱼,我们高兴极了。

两个小时很快过去,一共钓了约20公斤鱼,以红鲈为主,还有三条颇贵的蓝雪鱼。

完成了钓鱼任务,船又开到先前放置了4只钓龙虾的铁笼子的海域,一共钓上来33只龙虾。

这时,一位年长渔民帮工在筐里开始翻拣龙虾,把那些有虾卵的母龙虾一只只找出来,全部重新放生,丢入海洋。然后又取出一把卡尺,在每个龙虾的腹部量了量,没达规格的龙虾又全部放生。在之前钓鱼的时候,我们也遇到同样的情况。我虽然知道新西兰对钓鱼钓虾有规定,但真正看到这些靠打渔为生的渔民往海里扔贵重的龙虾时,我还是很吃惊:他们等于在往海里撒钱,难道他们不是理性“经济人” ?

其实,凯科诺渔场还有一个经济学身份,就是典型的“公共牧地”,很可能由此会引发“公共牧地悲剧”——由于产权不明晰,谁都可以捕捞,久而久之这片渔场一定会变得无鱼可捕。

所以,著名的经济学大师科斯认为,要使这公共牧场资源开发利用有效率、可持续,其不二法门是明晰产权,让人格化的产权主体行使约束管理或使用之权,这就是著名的“科斯定律”。

可是,为什么“公共牧地悲剧”在凯科诺就没有发生呢?是新西兰人的实践错了,还是经济学理论出错了呢?我想两者都没有错,因为“公共牧地悲剧”和科斯定律正确的前提是经济学中的人都是自私自利、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而像凯科诺的渔民则是追求给子孙后代留口饭吃、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人”。前提变了,西方主流经济学定律推论出的结果肯定不对。

西方主流经济学把自私自利、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冠之为理性人,而把放生小鱼、小虾及母龙虾的凯科诺人视为非理性人。讽刺的是,西方主流经济学是不屑研究非理性人的经济行为的。

理性人 篇7

市场营销学与经济学的联系非常紧密, 由于市场营销学中运用了大量的经济学原理, 因而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也一度被认为是市场营销学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理论假设之一。经济学是研究人与经济社会如何有效利用稀缺资源进行产品生产, 以及消费者是如何选择产品进行消费的。在经济学的视野中,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建立在对各种产品的边际效用相等以及最终与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的消费者均衡的基础之上, 并根据消费者均衡条件来构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和函数, 从而指导生产的行为。

消费者的理性人假设为市场营销学中的基本概念“交换”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市场营销过程中任何消费行为的发生都是消费者与生产者的一个交换关系, 当然, 在这个交换关系中, 消费者是交换行为的主动决策人;消费者为了寻求其效用的最大化, 在完全信息的条件下, 以理性经济的方式来选择和决策自己的消费行为。

消费者的这种选择行为受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法则的影响。即消费者从商品消费中获得的边际效用随着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而减少, 因此, 消费者不会一直的消费同一种商品, 他们往往在其自身有限预算的条件下, 通过对各种商品品种与商品数量的选择, 寻求一个效用最大化的商品组合。同时, 消费者选择商品组合的同时, 存在着机会成本, 即消费者必须要放弃其未选商品所能带来的效用满足。只有当消费者所选择的商品组合的机会成本不大于其他所能选择的商品组合所带来的效用总和时, 消费者行为才达到了消费者均衡状态。

理性人假设的质疑

理性人假设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含义:第一, 行为人具有完全的意志能力, 能够保证其效用函数具有有序性和单调性。有序性保证行为人在不同的决策方案下获得的效用是可比较的;单调性则保证行为人在不同的效用之间能判断出效用的差异, 并能进行排序。第二, 行为人具有充分的计算能力, 即使在不确定性的条件下, 行为人也能够通过概率来判断各种可能性的预期结果, 并能比较其大小。第三, 行为人具有完全记忆能力, 对于影响其决策的一切因素具有完全充分的信息。而行为主义对理性人假设所提出的质疑则是通过上述几个方面对理性人假设提出了否定的依据。

第一, 有限理性。行为人并不总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甚至也不刻意去追求效用最大化, 他们并不总是根据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 而是根据其他一些因素来作出决策判断。当现实过于复杂或者事物的实际表象意义模糊时, 人们则会采取不同的理性方式进行决策, 而启示和偏见往往是这些决策方式的基础。行为人对于未来事件的判断必须是要建立在获得未来事件发生概率的基础之上, 但是行为人在特定环境下利用特定信息对事件作出概率估计时, 往往会出现误差。启示是指直接影响行为人决策的其对于事件发生概率的判断性认识;而偏见则是指行为人在概率判断上出现的、有偏差的认知特征。例如, 过于自信的偏见主要表现为行为人总是认为自己的幸运概率要高于平均的幸运概率水平;而自己倒霉的概率则会低于平均的概率水平。同时, 人的偏见一旦形成, 就会具有自我加强的性质, 使得行为人只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已经产生的偏见来解读信息, 不能够客观地对事件发生做出正确的概率预测。启示和偏见虽然使得人们作出了错误的决策判断, 但是却大大简化了行为人的决策过程, 并且降低了行为人的决策成本。这说明人们在复杂的事件面前不是一筹莫展的, 而是能够有所作为的。

第二, 有限意志。理性人假设认为人们对于自己的效用函数有着正确的认识, 并且行为个体能够并总是使得自己的效用达到最大化的, 即认为人具有完全的意志能力。但是, 行为人的效用有时候并非是社会所认可的效用价值, 也不一定符合其长期效用特征。往往某些短期效用会通过习惯、传统、嗜好等对长期效用形式进行控制, 即短期效用通常不符合长期的最大化的原则, 但是又被人们所经常选择, 这就是所谓的“感性战胜理性”。因此, 行为人是具有有限意志的。

第三, 有限自利。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和情感原则的环境之下, 人并非时刻都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其还会追求个人利益以外的事物, 例如公平、道德等。

第四, 相关环境。环境条件是影响人们决策的重要因素。根据偏好反转理论, 当人们面对收益时, 其是风险规避的;而面对损失时, 则是风险偏好的。理性人假设则认为只要给人们带来相同效用的方案, 人们的选择会是相同的、无差异的。但是, 当人们在选择时通常会有“敝帚自珍”效应, 即人们对于自己已经拥有的事物总是比没有拥有的有着更高的效用评价, 这就是人们所处的环境现状对于其决策的影响, 又称为“现状偏见”。

理性人假设的颠覆现象

(一) “购物狂”现象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颠覆

理性人假设认为, 消费者在消费活动过程中遵循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即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会选择效用最大化的商品组合, 消费者对同一类型的商品选择会随着商品数量的增加而效用递减。因此, 在现实的消费行为中, 消费者在其实际需要获得满足后, 通常不会再大量购买同一类具有替代性的产品。然而, “购物狂”现象就表现出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完全相反的行为特点, 在解释“购物狂”的消费行为时, 理性人假设以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则显得十分的苍白无力。

“购物狂”现象往往表现为购物消费行为的强迫性, 其主要特征就是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容易上瘾, 这不仅表现在抽烟、喝酒、赌博等方面, 也表现在一般性商品消费情景之中。“购物狂”在面临消费决策时, 往往会表现出极强的占有欲, 通常把购物作为调节自己情绪和心境的一种手段和方式。对于消费者的这种非常态的消费行为只能基于消费者的人格因素角度来作解释, 从而颠覆了理性人假设以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二) 品牌效应对市场信息对称论的颠覆

理性人假设认为消费者能够获得其决策所需的全部信息, 即消费者在其消费决策过程中, 应能获得其所消费的产品和服务的全部信息。但是, 信息经济学研究认为产品信息在真实市场中是不对称的, 即消费者与生产者对于产品信息的了解和掌握是不对称的, 当消费者无法获得其所需产品的全部信息时, 势必会影响交易的过程, 从而发生“二手车”市场问题。因此, 品牌效应的本质是针对信息不对称给予消费者以信息补偿, 产品通过品牌能够向消费者传递其品质、属性以及特点, 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知就是其获取产品信息的过程, 而消费者也愿意为品牌付出额外的费用, 可见, 品牌溢价正是消费者与生产者信息不对称的产物, 品牌效应充分反映了理性人假设对于现实市场规律的解释力不足。

(三) 感性消费观对理性消费观的颠覆

感性消费观是指消费者在对具体的消费品进行选择时, 其是基于感性原则, 而非理性的效用原则, 即消费者是将产品的直观感觉、情感偏好和象征意义作为消费选择依据。尽管传统的理性消费观仅注重产品的功能价值及其实际效用, 但是在现实的消费活动中, 消费者的消费视野则不仅限于产品的实际效用, 而且也关注感性消费给消费者所带来的虚拟效用, 这是对理性人假设的颠覆, 因为消费者在产品选择过程中, 出于情感效应, 其对自己消费行为的效用函数没有的有序性与可比性的准确估计。感性消费观说明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选择依据不再是其优劣, 而是基于消费者的自身的好恶。由于消费者的感性消费过程不仅注重产品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感官愉悦, 而且强调产品的形式是否符合消费者的价值理念、品位偏好, 因而感性消费本质上是心理消费。

“吉芬效应” (亦称“吉芬之谜”) 即是感性消费的经典案例:十九世纪, 英国经济学家吉芬对爱尔兰土豆销售情况作观察统计时发现, 当土豆价格上升时, 市场对土豆的需求量就上升;而当土豆价格下降时, 市场对土豆的需求量也随之下降, 两者成正比关系。该现象显然有悖于经济学常识, 因为在其它经济参数不变的情况下, 产品价格下降, 市场需求量就增大;产品价格上升, 市场需求量就下降, 这两者成反比关系, 亦称为“消费品价格与消费品需求量之间的常规性函数关系”。而“吉芬效应”表明, 在消费品价格和消费品需求量之间还存在着“非常规性函数关系”。“吉芬效应”在我国也同样存在, 例如在我国黄金销售中:当黄金价格上升至高位时, 人们争相购买, 销售量亦上升;当黄金价格下降至低位时, 反而乏人问津, 销售量锐减, 从而形成了“追涨杀跌”现象。“吉芬效应”提醒我们注意这样一个事实:薄利并不一定多销, 人们相信“一分价钱, 一分货”;更有少数人专挑高价商品购买以显示其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 此时, 产品主要体现其炫耀性功能, 其性价比则处于次要位置。

此外, 在日常生活中感性消费的例子亦比比皆是。例如, 就过冬御寒而言, 普通的棉大衣与昂贵的羊绒大衣对于人们的理性效用大体一致, 两者价格却差距极大, 然而人们却愿意竞相攀比去购买羊绒大衣而不考虑其性价比;又如, 经济车型与高档车型相比, 前者具有更优的性价比, 然而, 消费者总是在自己经济条件许可的前提下, 依据自己的好恶来决定其购买决策。此外, 不少的女士在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 往往通过疯狂购物来调节自己的情绪与心境, 因为购物消费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感性满足。

理性人 篇8

博弈论文献中常出现囚徒困境、性别战、斗鸡博弈等等经典例子。这些博弈都是最简单最典型的非合作博弈——仅有两个参与人且每个参与人都恰有两个纯策略。若各参与人行动数目都大于1, 则可得一般的双矩阵博弈。若将上述博弈中参与人的数目推广到任意大于1的自然数, 且保持各参与人仍恰有两个纯行动, 则可得实际问题中常见的简单而典型的正规型博弈, 我们称为n人双行动博弈。此类博弈有很多实际背景, 如[1]、[2]中所提出的环境管理科学中的毛利益-环境博弈等。

传统策略博弈不考虑参与人混合策略的不明确性 (称Shannon熵) 和极大熵准则, 致使像夫妻争执和斗鸡博弈等著名博弈所得结论自相矛盾 (见[3]pp.1~2) 。本文将Shannon熵和极大熵准则引进博弈论形成所谓带熵博弈论[3]。[4]首先提出条件博弈及其期望均衡的概念, 文献[5]、[6]将期望均衡进一步引入有限理性博弈中, [7]研究了一些双矩阵理性博弈的期望均衡分析问题, 其例子说明用期望均衡分析所得结果是传统博弈论无法得到, 且更符合实际。

因本文研究各参与人都恰有两个行动的博弈, 可记行动为0和1, 故称其为0-1博弈, 因此可用长度为n的二进制表示博弈的局势。而有关标号可用二进制的十进制数表示。 此外, 因0和1具有良好的对偶性质, 故也导致局势的对偶问题。 因此本文的一个记号系统就是二进制和十进制数系并用其对偶性。首先证明了一个关于0-1博弈严格纯Nash均衡集合的结构定理, 然后转成算法。第二, 基于极大熵准则是全体参与人共同知识的前提假设 (将这个假设加入传统静态博弈系统就称之为理性博弈[3,5,6]) 以及信息熵理论中等概率分布的信息熵最大的原理, 给出计算在数学期望意义下的均衡——期望均衡的计算公式。 接着给出几个计算n人0-1理性博弈严格纯Nash均衡和期望均衡的例子。然后, 基于期望均衡的计算公式, 将n人0-1理性博弈中参与人的效用参数化, 由解不等式组得到在全体参与人对于其他参与人的决策信息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最可能发生的局势——这就是所谓的期望均衡分析问题, 即将[7]中参与人数目从2推广到n. 最后给出两个3人0-1理性博弈的期望均衡分析的应用例子。

n人0-1博弈不但有广泛的应用, 而且与一般的n人策略博弈严格纯Nash均衡的求解相比较, 两种均衡的求解法均比较简单易行。此外, 当每个参与人关于其他参与人的决策信息一无所知时, 最可能出现的局势是传统博弈论无法得到且更加符合实际的, 故解决了处在博弈论和信息熵理论边缘的一个理论上重要, 具有实际应用前景, 且计算方便的问题。

2 前提假设

全体参与人的共同知识系统包括且仅包括:

①共有n个参与人;

②每个参与人都恰有两个待选行动;

③每个参与人都知道全体参与人所使用的行动时, 他的效用;

④每个参与人都希望在博弈中取得尽可能大的效用;

⑤每个参与人都知道极大熵原理 (PME) [3,4,5,6,7,8]:对于每个参与人, 为了清楚其他参与人的行动选择, 这个参与人的信息量需要达到最大。

3 基本概念

定义1 n-人策略博弈Γ≡[N, (Ai) , (ui) ]称为0-1博弈, 其中N={1, 2, …, n}是参与人集, Ai={0, 1}是参与人i的行动集, 而ui:A=iΝAi={0, 1}ΝR是参与人i的效用函数。 长度为n的二进制数a=ana1∈{0, 1}N (也记 (an, …, a1) 或 (ana1) ) 是此博弈的局势。对结盟C={i1, …, ir}⊆N, 记-C代替NC, aC代替 (ai1, …, air) 。

定义2 局势a*=a*na*1称严格Nash均衡, 若ui (a*) >ui (a*-i, a*i) , ∀iN. 其集记作PNE (Γ) , 故aNC=a-C, a= (a1, …, an) = (aC, a-C) , a{i}=ai, a-{i}=a-i.

定义3[4,5,6] 满足前提假设的博弈称理性博弈, 其在期望意义下的均衡称期望均衡。

定义0和1的对偶分别为1和0, 并记0¯=1, 1¯=0

定义4 n人0-1博弈Γ≡[N, (Ai) , (ui) ]称对称的, 若有二元函数S使得Ai={0, 1}, ui (a) =S (ai, s (a) ) , ∀a∈{0, 1}N, s (a) =i=1naia=ana1中1的个数。

Bn是长度n的二进制数集, 其中ai=0, 1, i=1, …, n. 如B3={000, 001, 010, 011, 100, 101, 110, 111}。则|Bn|=2n. 记Dn=d (Bn) ={d (b) |bBn}, 其中d (a) =d (ana1) =i=1nai2i-1是二进制数a= (ana1) 的十进制数, 如D3=d (B3) ={0, 1, 2, 3, 4, 5, 6, 7}。故Dn=d (Bn) ={0, …, 2n-1}。 记Dbi={d (a) |ai=b}, b=0, 1。如n=3时, D01={d (000) , d (010) , d (100) , d (110) }={0, 2, 4, 6}, D11={d (001) , d (011) , d (101) , d (111) }={1, 3, 5, 7}。以b (d) 记十进制数d的二进制数, 并记b (Dn) ={b (d) |dDn}。定义a=anaia1∈{0, 1}Ni-对偶为a (i) ¯=anai¯a1{0, 1}Ν, 如110101 (2) ¯=110111

4 严格纯Nash均衡的

求解框图及其推导

引理1 (1) a (i) ¯¯=ai=1, , n. (2) a (i) ¯=b当且仅当b (i) ¯=ai=1, , n.

定理1 令D (a) ={a (i) ¯|ui (a) >ui (a (i) ¯) , iΝ}, 则ΡΝE=Aa{0, 1}ΝD (a)

证明 设a*Aa{0, 1}ΝD (a) , a*=a (i) (i) ¯, iΝ, 则a*∉D (a) , ∀aA, 特别a*∉D (a (i) ) , ∀iN. 因a (i) =a* (i) ¯= (a-i*, ai*¯) , 故ui (a-i*, ai*¯) =ui (a (i) ) ui (a (i) (i) ¯) =ui (a*) , iΝ. 故a*∈PNE. 设a*Aa{0, 1}ΝD (a) 则有a∈{0, 1}N使a*∈D (a) 。故有iN使a*=a (i) ¯满足ui (a) >ui (a (i) ¯) 。由引理1a=a* (i) ¯=an*ai*¯a1*= (a-i*, ai*¯) 。故ui (a-i*, ai*¯) =ui (a) >ui (a*) iΝ. 因此a*∉PNE.

定理2 (求解严格纯Nash均衡的算法)

① 置Ø⇒D, 0…0⇒a.

② 置1⇒i.

③ 若ui (a) >ui (a (i) ¯) , 则转④; 否则转 (10) 。

a (i) ¯a.

⑤ 若aD, 则转⑥; 否则转⑦。

⑥ 若i+1>n, 则转⑦; 否则转 (12) 。

⑦ 若a+1≤1…1, 则转⑧; 否则转 (13) 。

D∪{a}⇒D.

a+1⇒a, 转②。

(10) 若ui (a) <ui (a (i) ¯) , 则转 (11) ; 否则转⑥。

(11) aa, 转⑤。

(12) i+1⇒i.

(13) 输出{0, 1}ND, 结束.

5 期望均衡的求解公式及其推导

引理2[9] 一个m维概率向量P= (p1, …, pm) , pi≥0, i=1, …, m;i=1mpi=1的Shannon信息熵达到最大当且仅当pi=1/m, i=1, …, m.

定理3 期望均衡计算法:

① 计算ei (ai) =21-na-i{0, 1}Νi}ui (ai, a-i) , b=0, 1i=1, , n.

② 设ei (a*i) =max{ei (0) , ei (1) }, i=1, 2, …, n, 则 (a*1, …, a*n) 是期望均衡。

证明 由前提假设, 各参与人除N, Ai={0, 1}, uiMPE外, 其他一无所知。由引理2, 若iai, 则他断定 (ai, a-i) 出现的概率是21-n. 故ei (ai) =21-na-i{0, 1}Νi}ui (ai, a-i) 。 由共同知识概念, 各参与人必都选使ei (ai) =max{ei (1) , ei (0) }成立的ai.

6 例

例1 求下列三人0-1博弈的全体严格纯Nash均衡和期望均衡。000 (2, 1, 4) ; 001 (3, 2, 1) ; 010 (1, 3, 2) ; 011 (2, 1, 4) ; 100 (3, 4, 1) ; 101 (2, 2, 1) ; 110 (1, 1, 4) ; 111 (3, 2, 1) 。易知e1 (0) =11/4, e1 (1) =7/4, e2 (0) =9/4, e2 (1) =7/4, e3 (0) =2, e3 (1) =9/4, max{e1 (0) , e1 (1) }=e1 (0) , max{e2 (0) , e2 (1) }=e2 (0) , max{e3 (0) , e3 (1) }=e3 (1) 。 唯一期望均衡100。筛法:写出博弈000 (2, 1, 4) ; 001 (3, 2, 1) ; 010 (1, 3, 2) ; 011 (2, 1, 4) ; 100 (3, 4, 1) ; 101 (2, 2, 1) ; 110 (1, 1, 4) ; 111 (3, 2, 1) 。000 (2, 1, 4) 与001 (3, 2, 1) 比较, 因4>1, 故001 (3, 2, 1) 下划线。得000 (2, 1, 4) ;001 (3, 2, 1) ¯; 010 (1, 3, 2) ; 011 (2, 1, 4) ; 100 (3, 4, 1) ; 101 (2, 2, 1) ;110 (1, 1, 4) ; 111 (3, 2, 1) 。如此类推, 最后得000 (2, 1, 4) ¯;001 (3, 2, 1) ¯;010 (1, 3, 2) ¯;011 (2, 1, 4) ¯; 100 (3, 4, 1) ;101 (2, 2, 1) ¯;110 (1, 1, 4) ¯;111 (3, 2, 1) ¯。唯一纯Nash均衡为100。

例2 (采牡蛎博弈) [10] 三人一起在切萨皮克湾采牡蛎。他们都知道在海湾的东北岸外有一个从无人采过的牡蛎床, 若那些牡蛎在下个月之前没有被采走, 等它们长大成熟后, 能在市场上卖更多的钱。现在三个采牡蛎者都在考虑是去采 (行动0) 还是等一等 (行动1) 。 则博弈表为000 (5, 5, 5) ; 001 (7, 7, 1) ; 010 (7, 1, 7) ; 011 (12, 1, 1) ; 100 (1, 7, 7) ;101 (1, 12, 1) ;110 (1, 1, 12) ;111 (10, 10, 10) 。故ei (0) =31/4, ei (1) =13/4, i=1, 2, 3。即若每人不知其他人信息时, 则都会采集。

例3 (公共物品博弈) [10] 考虑三个参与者的公共物品提供博弈。各参与者可提供或不提供c个单位公共物品。若有k个人提供, 则每个人都得到ka个单位的利益, k=1, 2, 3。设各参与者的纯策略提供和不提供各表为0和1, 则博弈为000 (3a-c, 3a-c, 3a-c) ;001 (2a-c, 2a-c, 2a) ;010 (2a-c, 2a, 2a-c) ;011 (a-c, a, a) ;100 (2a, 2a-c, 2a-c) ;101 (a, a-c, a) ;110 (a, a, a-c) ;111 (0, 0, 0) 。由ei (0) =2a-c, ei (1) =a, i=1, 2, 3, 可得a>cei (0) >ei (1) , a<cei (0) <ei (1) , a=cei (0) =ei (1) , i=1, 2, 3。即若各参与者对其他参与者有关信息一无所知, 则当提供者所得利益大于 (小于或等于) 付出成本时, 各参与者都将提供 (不提供或等概地提供或不提供) 。

例4 三人做同种生意。若一或二人扩大生产, 则可从未扩大生产者手中抢到生意。但若三人都扩大生产, 则又回到原平衡状态。设扩大和不扩大生产各表为0和1, 则博弈000 (0, 0, 0) ; 001 (a, a, -2a) ; 010 (a, -2a, a) ; 011 (2a, -a, -a) ; 100 (-2a, a, a) ; 101 (-a, 2a, -a) ; 110 (-a, -a, 2a) ; 111 (0, 0, 0) 。由ei (0) =a, ei (1) =-a, i=1, 2, 3知, a>0⇔ei (0) >ei (1) , a<0⇔ei (0) <ei (1) , a=0⇔ei (0) =ei (1) , i=1, 2, 3。故若各参与者对其他两者有关信息一无所知, 则当扩大生产盈 (亏或不盈不亏) 时, 则将都扩大 (不扩大或等概扩大和不扩大) 生产。

摘要:为了解决每个参与人恰有两个行动且极大熵准则以及每个参与人都完全不知道其他参与人的行动信息是全体参与人的共同知识的多人策略博弈的可能出现局势, 给出了严格纯Nash均衡和期望均衡的求解法和最可能局势的分析法及其用应例子。以二进制和十进制数为基本工具, 证明了严格纯Nash均衡的一个求解算法, 基于全体参与人上述共同知识系统, 给出了一个明显的期望均衡求解公式。通过设定参与人的效用为未知参数并根据期望均衡求解公式, 由解不等式组的方法提出了期望均衡分析法。研究表明, 此类常用博弈的特殊性致使两种均衡和期望均衡分析计算简洁。实例分析表明, 此法可快速计算出博弈的严格纯Nash均衡和期望均衡, 由期望均衡分析法给出的结论由传统方法无法得到且更加符合实际。

关键词:0-1博弈,理性博弈,严格纯Nash均衡,期望均衡,极大熵原理,期望均衡分析

参考文献

[1]Jiang D Y.Gross interest-environment games ineconomic management science[J].Management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anada) , 2007, 1 (1) :25~31.

[2]Jiang D Y.Conditions for strictly Nash equilibriaand public!harm degrees in a gross interest-envi-ronment game[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CD-ROM) , 2008, part 5 (251) :1~6.

[3]姜殿玉.带熵博弈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4]Jiang D Y, Zhang S K.Realizablity of expectedequilibria of n-person condition game under strongknowledge syste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ve Computing,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2006, 2 (4) :761~770.

[5]Jiang D Y.Static, completely static and rationalgames of complete information and their differentNash equilibri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ve Computing,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2008, 4 (3) :649~657.

[6]Jiang D Y.Neumann-Morgenstern stable set of afinite static strategy game[J].Journal of Mathe-matical Control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 2007, 1 (2) :251~260.

[7]姜殿玉等.几个双矩阵经济管理理性博弈的期望均衡分析[J].系统工程, 2008, 16 (1) :106~109.

[8]姜殿玉.连续对策的最大熵策略密度对策解[J].系统科学与数学, 2008, 28 (9) :1158~1172.

[9]Roman S.Coding and information theory[M].NewYork:Spring-Verlag, 1992.

上一篇:生物医药工程下一篇:让学生学会评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