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的发展的理性思考与误区

2024-10-24

浅析人的发展的理性思考与误区(通用10篇)

浅析人的发展的理性思考与误区 篇1

论文摘要:何为全面发展?何为个性发展?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入手,具体论述人的全面发展及个性发展的关系,阐述传统教育模式下人的发展的误区。这些正是笔者在本文中要探讨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人的发展;理性思考;误区分析

“教育的车轮一旦转动起来,它就将永远加快自己的速度。”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这句名言,早已为社会发展的事实所验证;在被称为“信息时代”、“知识社会”、“教育世纪”的当代,更显示出预言一般的魅力。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其实质和关键是教育优势的竞争,培养人才的质量的竞争。但由于诸多方面的因素,我国教育长期受到困扰,片面理解人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的个性不能得到生动活泼的充分发展。片面追求升学率,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时间和质量划等号,以至于“日光加灯光”、“时间加汗水”的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学生自进校到出校,很少有选择的余地,基本上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一、关于人的发展问题的理性思考

关于人的发展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教育目标问题。从教育史来看,在古希腊就提出了这个问题,文艺复兴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们和以后的一些先进资产阶级教育家们,也在不同程度上提出了这个问题。

(一)人的发展的探讨

1、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人的发展包括多个方面,即德、智、体、美、劳诸要素的发展。在过去,重视德育,而忽视了其它各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冲击下的今天,虽然强调教育要培养学生全面的和谐发展,其实质还是不可避免以智育为主的畸形教育。

2、从教学论的观点来看,人的发展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不可分割也不能分割开来。各育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但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思维中也存在着某些片面的观念,认为课堂教学只要培养学生的智能,不必考虑其它各育的发展。如:认为德育是思想品德课的任务,只有美术课才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途径等等。

3、从哲学的观点来看,人的发展的各方面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相互统一的。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个性,但现实中,学生个性的发展常常受到压抑。

4、从发展的观点来看,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而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故人的发展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观念。教育要培养足够数量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既要有各方面发展的通才,又要有在各个领域有专长的各种类型出类拔萃的专才。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涵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发展的学说,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的全面发展,一是全面发展教育。下面我们来具体谈谈人的全面发展。

1、全面发展是指人的身心的几个重要方面都能有所发展。这里的“几个”究竟是指什么?一般认为德、智、体是最基本的三个方面。有的人认为是德、智、体、美。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在《教育学》中提出劳动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也就是说他把全面发展看作包含德、智、体、美、劳。现在还有的学者提出了“心育”,即心理教育,并论证了它的重要性。

2、每“育”又有个全面发展的问题。每“育”本身又有许多方面,都需要不断地发展。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的知识在不断地广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工具学科都属于智育的范畴。自然科学又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社会科学又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等等。其他方面也无不如此。如美育,有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德育有道德品质教育,还包括通过各种学科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团队活动也是进行德育必要的途径。

3、全面发展不只是知识技能的广度问题,还有深度和高度的问题。例如智育,不仅有知识的数量与质量问题,而且也包含着智慧的高低与能力的大小问题。不仅每一育的深度和高度与全面性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发展,而且各育的发展深度和高度及全面性,彼此之间也是互相影响。衡量一个人是否全面发展,不仅要看他所已达到的水平,而且还要深入分析在发展的高度、深度方面,是否达到他可能达到的那个最大限度。

(三)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学生个性

发挥特长,发展特色,实际上是发展个性问题。“个性”一词原指希腊罗马时代的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戴的假面具。后来心理学家把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及其种.种行为的心理活动,看作个性的表现。人的个性是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性格、情绪等等熔成的一种最复杂的“合金”。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对于各个个人来说,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当然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思想家们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能使我们的文化科学得到高度发展。教育上强调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个性,这和艺术上的百花齐放,科学上的百家争鸣,其精神都是一致的,就是在共同一致的基础上要有差异。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是用一个模子铸造“标准件”,而是要他们在共同的健全或比较健全的基础上不断地放出异采。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学校要做到以下几项要求:第一,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门特别喜爱的学科,要“超大纲”,要在同学中居于遥遥领先的地位。第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项入迷的课外活动,只要一有空闲,他就到为他准备的“角落”里去探索和钻研。第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他自己最喜爱阅读的书籍(包括文艺著作和科学著作),要有几十本他喜欢反复翻阅的书。而且强调指出,如果一个学生在十二、十三岁还没有在上述几个方面显示出明显的倾向,教师就应当感到焦虑,对他施以强有力的影响力。

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心、美、劳等方面。如果只注意这几育的均衡发展,忽视每个人的特长,并不一定能出人才。在全面发展的概念中,不仅不排斥每个人的个性问题,而且是以各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全面发展是对学生的统一要求,是共性;每个学生的特长是不一致的,是个性。我们不能避开共性去讲个性,同样,也不能离开个性去谈共性。因此,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不仅不是矛盾的,而且是一致的。具体来说,全面发展是个性的全面发展,是特长发展的基础;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补充,这两方面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具体地、辩证地统一起来。

二、传统教育模式下人的发展的误区

(一)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普通学校教育始终没有摆脱培养少数“读书做官”的文化型人才教育的轨道,受教育者基本上按照“读书——考试——升学”的三级跳模式打转转。只重视学生智能的培养,忽视其它各育。有的虽然谈德、智、体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但在实际中只是流于形式,没能落到实处。有的把各育孤立地割裂开来,有的只教书不育人,有的只育人不教书。

(二)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个性发展

在传统教育的模式下,家长、社会、舆论、教育行政部门都用一种评估标准——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的最基本标准。于是导致:只看学生的考分高低,按学生各科考试总分排名次,为了应付考试,任意取消音、体、美以及一些文字副科的教学。一些各门功课考分很高,却学得比较呆板,缺乏生气,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力不强的学生,常常受到表扬,而那些学有特色,却因为某一方面略有不足的学生,常常受到责难。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愈演愈烈。题海战术,猜题押题,死记硬背,实则是阻碍学生的发展,摧残人才。由此使得多数升学无望的学生厌学,甚至逃学、辍学,导致严重的“流生”现象。

(三)学校教育严重划一化

我国中小学教育模式单一:“千校一面,万人一书”。普通中小学在组织形态、教材、教法上趋于一致。划一教育严重不适应和脱离不同地区在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才能、创造性的充分发展。

(四)忽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教学中采取“书山题海”,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学生经常产生焦虑、忧郁、厌学之心态。学生适应能力不强,心理承受能力大大降低。教学多采用“填鸭式”、“灌输式”的方式,学生的学习难以跨越“上课记笔记,课后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模式。近些年来,有关科研机构调查可知,中小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一般都在20%左右。

浅析人的发展的理性思考与误区 篇2

1 我国引进FDI的历程

对于FDI流入我国最初的法律和制度基础建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此后我国采取了一些措施强化FDI在国内和区域的流动, 建立了经济特区和工业园, 这里的外国投资企业 (FIE) 比我国其它地区拥有更好的管理环境和基础设施。他们享有税收优惠, 相对自由的外贸管理, 和其它各种待遇。但是, FDI流入仍然严重地受区域和部门的制约和专门资格的约束, 这种制约与约束被传统意识形态所推动, 八十年代FDI的流入缓慢。九十年代初期我国政府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使得国家能够大量地吸引FDI。从那时起, 我国FDI的发展突飞猛进。

在1995到1999年期间, 我国吸收了全球7.5%的FDI流量, 约1/4的FDI流量直接进入发展中国家。2011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 (FDI) 达到1.5万亿美元。美国仍以2107亿美元的FDI总额, 稳坐全球最大吸收FDI的国家。中国则是全球第二大吸收全球FDI的国家, 2011年吸收FDI总额达到1240亿美元, 比2010年上涨8.1%。2011年全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 (FDI) 金额1, 160.11亿美元, 同比增长9.72%, 再创历史新高。

从流入区域来看, FDI流入主要仍集中在我国的沿海省份 (东部区域) , 而中、西部区域占全国FDI流量的份额依然很少。

2 我国引进FDI存在的问题

2.1 引资理念不正

一是重“引资”轻“引智”。以技术、设备、项目投入少之又少, 能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外商投资企业更是毛鳞凤角。

二是重“数量”轻“质量”。引进外资及利用外资的考核指标都是引进资金多少, 各地为了完成考核任务, 往往想方设法从境外打入资金, 大量外汇资金在年终集中流入。而企业生产并不只是集体中在年末的一两个月, 在年终时集中流入外资对企业发展并没有多大促进作用, 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没有起到促进作用。

2.2 引资手段单一

政策优惠, 特别是税收优惠, 一直是我国吸引外资的重要动力。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在FDI吸引方面的作用也较为显著。然而, 随着近些年来的研究, 主流经济学观点认为, 影响FDI流动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这些因素包括:政治和经济的稳定、规范的商业和法律制度、良好的基础设施、高效的政府管理体制、充足的具有专业技能的人力资源、自由的利润汇回机制、充分的争端解决机制等。不仅同一因素对不同类型FDI流动影响的大小不同, 不同因素对同一类型FDI流动的影响也不同。而税收政策作为东道国体制和法律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仅仅是影响FDI流动的诸多因素之一。税收优惠并不是影响FDI流动的决定因素, 税收政策在弥补一个国家投资环境中的各种负面因素影响时, 是一种微弱的激励工具。例如南美洲的许多国家都给企业提供了税收激励措施, 以吸引投资到那些欠发达的、成本更高的和没有吸引力的地区, 但是收效甚微, 没有多少可持续的FDI流入。这种现象强烈地说明了, 在发展中国家, 特别是流行的财政激励政策, 在弥补基础薄弱的投资环境方面是没有充分效率的。

由此可见, 如果我们各级政府仅仅依靠采取减免赋税和给予补贴等单一的优惠措施的做法来吸引外资, 对外国投资决策产生的影响很小, 并且这种优惠措施还会导致扭曲和失效, 形成对国内小投资者的歧视, 以及对具备潜在比较优势的地区的歧视。

2.3 内外资待遇不等

为了引进外资而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土地价格、减免税等等非外资引进企业并不能享受, 相反一些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外资企业则同样可以享受, 外资企业在诸多方面享有超国民待遇, 使得经营同类生意项目的民营经济处于不利地位, 难以和外资企业竞争, 造成了外资大规模进入的行业, 民营难以生存的局面, 严重挤压了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这种内外资差别的投资政策, 一定程度上造成市场机制的扭曲, 其后果是排挤内资、降低外资质量、损害国家利益, 最终影响有效利用外资目的实现。

2.4 外资实质不真

由于内外资差别的投资政策, 就容易诱导内资企业利用各种方法实现从内资到外资的转变, 来享受超国民待遇, 获得差别性的竞争优势。按国内一些学者估算, 目前国内资本境外“留学”一圈后“返程投资”约占我国每年引资额的三分之一。

2.5 先进技术水平较低

以技术、设备合资的企业, 确实给我国带来了技术进步, 这些技术主要是适用技术, 而不是什么先进技术。所有这些外资, 都加剧了我国市场的竞争, 这些竞争并没有导致由技术决定的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以技术合资的外商投资其目标不是国际市场需求和竞争, 而是我国的市场和利润。因此, 他们没有、也不会、不愿意主动转让技术或让我国人学会掌握技术, 甚至阻止、控制我国对技术的学习和掌握。

3 我国吸引FDI的发展对策

3.1 加强引导, 树立正确的引资理念

目前, 国际资本向我国加速流动, 与国际资本合作的模式有两种:一是发达国家间的互变式分工的资产流动和经济合作模式。一种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垂直型资本流动和经济合作模式。因此, 我国在引导企业引进外资时, 必须树立正确的引资理念, 改变以往引进资金为主向引进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齐头引进。

3.2 转换方式, 实现FDI持续引进

最新研究表明, 基于产业集聚的社会经济网络优势正在成为跨国公司区位选择的决定因素, 产业集聚优势将超过传统的低成本优势, 成为吸引FDI的主导力量。东道国只有将吸引投资者的目标定位在产业集聚层面上, 把区位优势与外国投资者的需求结合起来, 才能适应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由注重资源、效率和市场的横向战略向寻求“协同效应”的纵向战略的转变。

目前来看, 政府的优惠政策在吸引FDI方面的作用正呈不断弱化的趋势, 而各东道国特定区域内的产业集群对FDI的吸引力却愈来愈强, 它使东道国在吸引FDI方面具有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 我们各级政府, 应该在招商引资的工作上, 抛开唯优惠政策论, 应该在营造良好政治和经济环境、完善规范地商业和法律制度、提供良好地基础设施、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储备充足的具有专业技能的人力资源、建立自由地利润汇回机制、公正地争端解决机制等方面多下功夫, 以产业集群为载体, 积极吸引FDI持续、健康引进。

3.3 完善各项政策, 强化外资引进监管力度

一是调整外资引进考核体系。当前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方向没有变化, 规范调整决不是关闭市场, 而是为了纠正不可持续的偏颇招商引资方式, 讲求实效, 为内资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不是为了驱逐、限制所有外资, 而是要“切实优化结构”, 不追求数量而是要求质量。因此, 利用外资工作考核体系也应该适应这些变化, 建议取消利用外资总量考核指标, 而因考虑外资在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 在农业、服务业等产业优化项目中的比重, 在计分方式上也不宜采用设基本分等硬性指标, 而应采用加分等激励弹性方式, 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外资引进工作。

二是实行外资引进评估机制, 强化外资引进监管力度。纠正外商投资法中的各种优惠待遇, 逐步取消外商投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从外经贸、工业、发改、环保、工商、税务等部门抽调人员, 组成专家小组, 对外资引进项目进行前期评估。对外资引进项目的投资密度、投资规模、产业导向、科技含量、环保与否等方面对外资项目的引进进行评估, 没有通过专家小组的评估。在此基础上, 对于专家组列出项目的, 设立“及格线”, 不符合条件的就否决“出局”。把项目的引进重点放在高科技, 高产出, 高投入, 低污染, 低消耗企业。同时要出台相关规定, 对人民币出资或纯粹套取优惠政策的投资行为, 加以限制和惩罚;强化监管力度, 把外资确认标准从“注册地原则”变换为“公司控制人”原则, 以封闭“假外资”的流入通道。

3.4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

我国中西部地区幅员辽阔, 人口众多, 中西部地区的水平直接影响和决定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但中西部地区不具备东部沿海地区的优势, 因此, 一方面, 要坚持引资政策统一和协调, 地方上的优惠政策以国家的优惠政策为依据;另一方面, 国家应加重引资优惠政策向西部倾斜的力度, 拓宽优惠政策的产业领域, 同时适当减少东部的优惠政策, 使外商在东西部的投资收益预期高于在东部的预期, 并且能使风险预期降低。

3.5 先利用好内资

要利用外资首先要利用好内资。要加速体制改革与创新, 加速银行商业化进程, 健全资本市场, 尤其是证券市场, 增加金融产品种类, 扩宽储蓄转化投资管道;应允许私人以基金会的组织形式参与金融活动, 增强市场活力, 充分利用好内资。金融改革开放, 首先要对内开放, 老百姓不能只有存款权, 没有贷款权;要拓宽直接投资管道, 丰富股票、债券等的发行品种, 只有通过多样化的投资管道, 方能使储蓄有效地转化为投资, 变高储蓄率为高投资率, 充分利用我国的外汇储备。

3.6 引进技术并学会利用

我国吸引和利用外资不仅注重“数量”, 更向“质量”倾斜。通过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 把利用外资同提升国内产业结构、技术水准结合起来, 从而提升国内和产业的竞争力。应积极鼓励外资通过组建合资企业、合作生产、联合制造等方式向我国转移先进技术, 促进外资企业和国内企业的技术交流。同时, 针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的矛盾, 我国将鼓励企业在境外投资建厂, 促进原产地多元化, 既解决国内产能过剩和结构性矛盾, 也为减少贸易摩擦和推动与各国的经济合作开创好局面。

加快市场开放的步伐, 大力实施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有重点地推动国有大型企业开展与跨国公司的合作, 并力争建立研究开发中心, 以增强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 促进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 进而带动相关产业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4 结束语

FDI在促进我国资本形成、吸纳就业和提高我国综合要素生产率方面贡献都是比较显著的, 同时FDI在总体上比较显著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从我们对FDI的积极影响的进一步剖析中也可看到FDI通过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扩大对外贸易和优化进出口商品的结构、上缴税收等途径也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逐步放开对外商行为的限制, 出现了FDI企业出于利润最大化的动机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我国产业、垄断市场和封锁先进技术的新动向。我国在积极吸引外资, 为外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的同时, 应该对这一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

摘要:外国直接投资 (FDI) 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进作用。自2002年以来,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吸收外商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 但对于一味地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来吸引外商投资的作用正在不断弱化。本文分析了我国引进外资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对唯税收优惠政策引进论进行了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继而对我国引进外资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FDI,现状,税收优惠,思考,对策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提高利用外资质量[R].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06-03-18.

[2]CCTV.商务视点:《我国利用外资十一五规划》发布[R].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2006-12-23.

对幼儿教育误区的理性思考 篇3

一、传统型教育之教条的约束

在家庭教育中,传统的教育方式仍被广泛地使用着。孩子总是接受一些“不许怎样”和“应该怎样”的教条管制。比如不许小孩拿刀子,我们总是把成人的想法(会伤到孩子)强加给孩子,但是我们忘了孩子的好奇心,忘了他们需要通过自己的方法认识世界。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开始接触外界,对外界产生信任感,同时培养创造性和独立性的时期。过分压抑儿童活动,容易使他们产生保守、怀疑和不稳定感。有关中国民族性的研究表明:中华民族的内向型心理与中国传统的教育特色相关。传统中国人是内向的,缺乏扩展性、主动性和创造力。有一篇文章,叫《中国人的创新能力是这样丧失的》,说的就是一个节目组来到大学,在一个班级的黑板上划了个圆圈,然后问大学生们这是什么,结果天之骄子们你看我,我看你,最后来了句,这么简单的问题还来问我们,但却没有明确的回答,其实就说明他们没有信心,不敢说出答案。然后节目组来到中学,相同的问题仍让中学生们为难,其中有同学说是英语的“O”,还有同学说是零,结果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班主任也瞪了那同学几眼。因为在他们看来,不可能这么简单。最后节目组来到了幼儿园,这下可热闹了,小孩可不管你瞪不瞪眼,一股脑的说出了自己的答案,有说零的,有说是嘴巴的,有说是月亮的,有说是鸡蛋的,更有同学说是爸爸生气时瞪的眼睛。其实这些答案都对,但为什么到了大学,就没有人敢说了呢。

二、“现代教育”之“早期教育”

当今的“早期教育”表现为过早和过多的智力开发。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应该是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影响孩子。但是,由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家长们不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要让自己的孩子嬴在起跑线上”的做法,就是要抢在前头,提早的识字、背诗、读文、做算术,以至不断加码,甚至到了孩子难以承受的地步。这是一种对“早期教育”的扭曲,它实际上把幼儿丰富多彩的教育成长生活,狭义地理解为单一的知识教学,变成了瞄准大学的“精英”、“神童”教育。目前不少家庭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开始强化智力教育。过早的智力教育忽视了儿童爱玩耍、好动的天性,强迫孩子安静地接受教育,容易造成孩子的压抑心理。事实上,未到接受智力教育的时候,强迫孩子接受教育,违背了社会化的一般进程,教育效果亦不见佳。有些父母则埋怨孩子不聪明,打击孩子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应当指出的是,小学知识学习内容的提前是十分不恰当的,它违背了幼儿生理和心理的接受规律,带来的结果只能是幼儿对所学所记一知半解或不知不解。这种不知根由、不能深入理解的学习,是一种“失味”的学习,它使儿童养成不求甚解的不良习惯,不仅丧失了对知识的兴趣,往往造成上学后厌学厌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缺失了克服困难和深入学习的坚韧性,影响了儿童读书品格的形成。其次,不适当的学习内容在不经意间排挤了幼儿所需的教育内容,使正常的幼儿教育成为空白。

目前“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已出现,孩子应有的认知过程被严重破坏,导致孩子的“知识消化不良”,到上小学时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许多孩子在疲于学习中抹杀了自己的想像力,长期处在机械读、写、背的学习状态中;甚至有些孩子还出现不同程度的自闭症。

三、幼儿教育“极端”之“逼迫+迁就”

观察发现,幼儿教育在家庭中存在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望子成龙心切,过早地给孩子背上各种各样的包袱,使他们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另一种是对孩子过于溺爱,家庭中出现爱怎么闹就怎么闹的小皇帝、小公主。事实上,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利于孩子理解父母的艰辛。同时,要培养小孩尊敬长辈的品质,长辈绝不能对孩子太溺爱,该长辈吃的一定要让小孩主动送给长辈吃,绝不能谦让。有人认为,孩子长到7岁才进入少儿期,上了学才是教育的开始。还有人认为,只有放松了发条才能适应今后的紧张。佐证是:“我的幼儿时期就是玩大的!我现在不是也很好嘛!”

要知道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对人的要求也不同,与时俱进同样适应于幼儿,同样适应于幼儿教育。邓小平曾经指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四个现代化。”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已经成为国策,也正成为人们的共识。从幼儿阶段对于一个人品格的形成具有奠基意义这个角度来讲,沿袭了几十年的教育旧模式已不能为今所用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讲的,“孩子越小,他的感情色彩越鲜明”。幼儿时期是情感的种子萌芽期,是长大成为合格公民的好品格萌生阶段。一个合格的未来建设者有赖于成功的幼儿品格养成教育。

此外,好习惯,享用一生。乌申斯基说,“养成好习惯就如同把钱存入银行,每月都在支取利息,使你享用一生。”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都是从幼儿时期开始形成的。研究表明,良好的习惯筑就良好的品质将使孩子终生受益,但凡有所作为的人都经历过艰苦的磨练,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很多单位的用人策略都要求新进员工具有良好的品质,品质不好的人,哪怕本领再强,也不能录用。

其实,每个人的智力水平大体相当,但长大后作为却各不相同。是否具有良好的品质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之一。培养孩子终生受益的品质,为孩子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吧。 “养不教父母过”,“不教不成才”。幼儿身理可自然成长,但心理却不能让其自然成长,因为那样就会放任自由,不能自律,那是社会所不容的。幼儿应接受积极正确的教育,为其今后幸福的人生夯好基础。

当然,两个极端相结合的现象同样普遍地存在:在智力学习上给孩子背包袱,在生活、价值行动上过于迁就孩子。这样的父母往往更容易叹息“培养孩子真不容易”!殊不知,自己在教育思路上存在着问题。

四、幼儿园——也应为幼儿教育问题买单

当前的幼儿园教育,同样存在着缺陷。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讲,幼儿园并不是快乐的天地,只是接受管制的地方。幼儿园的老师除了讲讲故事、偶尔做一两次游戏外,就是让他们静坐。幼儿教育需要体、智、美、德和谐发展,然而目前许多家长存在重视幼儿学习珠心算、钢琴等技能,而忽视了幼儿智力、情感的发展。适当的生活技能固然对幼儿一生的发展十分必要,但大多幼儿园的特色班为孩子进行技能培训只是为了家长的需求,违反了孩子心理、生理发展需要,这样不仅加重了孩子的负担,还会导致孩子将来缺乏独立思维的能力。许多孩子有不想去幼儿园的想法,并且从幼儿园回来后变“淘气”了。幼儿园的理想情况不是这样的,是让孩子们游戏,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让他们在动态中接受教育,取得发展。在这里有必要提出,应该重视幼儿教师的培养,特别是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这样幼教软环境才能改善,幼儿教育水平才会提高。

五、为幼儿找“同学”

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孩子在幼儿园前,难以找到合适的同龄伙伴,这也是目前幼儿教育中要正视的问题。儿童需要玩耍,却找不到合适的伙伴,只能跟大人、电视、玩具为伍。研究表明,儿童对玩具破坏性极强,不仅有孩子天生好奇的原因,同时也是缺乏玩耍对象的表现。与大人为伍,使孩子缺少独立性,特别是尽量少让幼儿与老人在一起,由于老人需要安静,这样就会使得幼儿失去了好动的本性,变得孤僻自闭。看太多的电视,对儿童的视力和思维也有影响。因此,广大父母应该注意无论工作多么繁忙,都应该抽一些时间和孩子交流。不能总是以“物质奖励”代替“精神交流”,忽视孩子精神发展的需要,与孩子缺少交流沟通。同时要为孩子寻找年龄相当的玩耍伙伴,因为同龄之间的孩子可以畅所欲言,有益于他们各自的各方面的发展。

浅析人的发展的理性思考与误区 篇4

思想理念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对于班级文化建设具有指导和引领作用。只有清晰的、明确的班级文化思想理念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只有这样,班级学生才会有坚定的前进方向,才会在班级文化的指引下不断接受熏染和影响。如果班级文化缺乏清晰、明确的思想理念,就像一艘航船失去舵手,班级和学生发展就会迷失航向。班级文化的似是而非、紊乱失序,也会导致班级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陷入无序和茫然。

2.2 高校班级文化的顶层设计需全面、缜密

班级文化的顶层设计是指在班级文化思想理念的指导下,对班级文化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做出全面的设计与规划。班级文化建设最终要以是否能够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和原则,因此,班级文化的顶层设计既要注重班级主流文化的建设,又要重视班级非主流文化的营造;既要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又要重视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团队能力的提高;既要注重班级文化的整体性,又要重视班级文化的针对性;既要注重班集体的整体发展,又要重视个体的特殊需要。总之,班级文化的顶层设计要以班级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顶层设计要全面、缜密,不能片面、遗漏。

2.3 高校班级文化的内容形式需合理、合适

高校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文化的缩影。高校班级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精神文化、班级制度文化三方面,基本涵盖了班级文化的方方面面。班级文化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通过课堂的教与学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课外活动来达成;既可以是有形的、静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动态的;既可以是独立的、竞争的,又可以是并列的、合作的。总之,班级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是适应、适合和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班级成员全面发展的。

2.4 高校班级文化的贯彻执行需高效、到位

浅析网络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论文 篇5

一、网络对人的劳动能力发展的影响

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体力实现充分、统一的发展,在劳动过程中实现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运用和完整结合。

(一)网络对人的劳动能力发展的积极影响

网络的便捷性与即时性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时间、降低了沟通成本,减少了劳动者体力和智力的消耗,促进了劳动效率的提高,从而实现了人的体力和智力的运用更加充分和高效。目前,大量互联网企业充分利用网络信息量大、资讯更新快、网络沟通迅速及时、网络平台受众广的特点,通过搭建和拓展网络平台,采用网上采购、网上销售等运营模式,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从而直接促进了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而网络超强的信息传播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劳动者学习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劳动技能,还能随时帮助劳动者通过网络搜索和网络求助解决劳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劳动者还可以通过网络办公、网络会议等形式,实现网络管理,从而提高管理者的管理能力,间接促进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

(二)网络对人的劳动能力发展的消极影响

浅析人的发展的理性思考与误区 篇6

随着全球现代管理理论日趋成熟和深化,我国也正在经历从计划经济的封闭型、粗放型管理,向市场经济的开放型、集约型管理方式转变。在摆脱传统观念束缚、吸引借鉴先进管理思想的过程中,由于惯性思维的作用和各方面的条件限制,难免形成误区。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观念滞后,对人力资源的认识不到位

任何管理思想都是根植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土壤之中的。中国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造就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与生俱来的不平等地位,形成了实际工作中支配与被支配的领导方式。同时,“上智下愚”的传统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管理者的决策和思维,成为管理工作中的痼疾。在工作中表现为偏好高度集权的管理方式,不重视人的真实感受和需要;在收入分配上实行“一刀切”的管理,不重视发挥薪酬体系的激励作用;在工作安排上实行“控制―服从型”的管理方式,把人才视为归我所有,为我所用,严重制约了人力资源潜能的发挥。

近年来,由于受传统体制下管理观念和收入分配体制的影响,国有企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市场的竞争中已经处于明显劣势。如果观念不更新,不能客观评价人在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就不可能在未来发展中占据人才优势。

理论滞后,缺乏人本主义管理的基础

虽然许多企业开始认识到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但由于人事、劳动管理制度阻碍人才流动,故此,没能在社会范围内实现人才优化组合,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是根本不现实的。西方工业国家在二次大战结束后,为了适应生产力的飞速发展,逐渐呈现出以“行为科学”、“管理科学”和“决策理论”等学派为代表的思想派别,并发展成为成熟的现代管理理论。中国长期以来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管理理论方面注定是一个长期、渐进的探索过程。

机制滞后,造成人力资源浪费

在管理中,由于缺少科学的考核机制,忽视人的利益和主观需要,严重影响了员工特别是优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抑制了人力资源的潜力,形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在用人方面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往往通过管理者的“印象分”决定人才的价值。由于不同管理者的阅历、能力及对待人才看法的差异,具体操作中难免松紧宽严不一、因人而异,使

小学创客教育的发展与理性思考 篇7

一、小学开展“创客教育”的优势分析

创客源自于“MAKER”一词,创客教育的含义就是通过鼓励与引导学生们在创造的过程中有效利用数字化工具[2],让学生们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中将自己的想法转化为成品,从而培养学生们实践与动手的能力、合作与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教育。Tech Shop的首席执行官Mark Hatch在《创客运动宣言》一书中认为,更好地获取工具、知识和构建人人参与的开放分配系统是创客教育的核心所在[3]。

1. 学生层面:学习者特征分析

小学创客教育对象的年龄层次为8~14岁,其学习者优势特征可总结为:(1)好新:小学生的大脑正处于发育阶段,听觉、视觉、嗅觉各方面逐渐加强,其对新鲜事物感兴趣而且敏锐,喜欢颜色、形状、声音等外界因素的刺激,更喜欢学习新鲜事物,包括语言、数字等信号[4]。(2)好动: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随着该阶段协调能力逐渐增强,他们开始喜欢在观察与动手中学习与体验。(3)好胜:小学生求胜心逐渐增强,运动能力逐渐提高,喜欢挑战与探索。(4)好学:小学生处于求知欲强、追求上进的时期,而且好读书。以上四点体现了创客教育的适配性。小学生的思维活跃,较少羁绊,想象力丰富,这是成年人都难以企及的[5],因此小学阶段正是开展创客教育的最理想的时期。

2. 学校层面:小学教育职能分析

中国的教育模式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与发展,而素质教育开展得最好的时期是大学和小学阶段,这两个阶段的教育较初中、高中而言其应试教育的压力相对来说较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等重要品质与要素应从小学教育开始重视与起步,从小学教育职能角度来分析其教育本质和目标。现代小学教育强调通过自由的教育来发展儿童内在的潜能,尊重儿童个性,鼓励儿童自主活动、自发学习。小学教育应遵循以下六点原则:(1)一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保持和增进儿童内在的精神力量;(2)小学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个性;(3)小学教育应使儿童的天赋兴趣自由施展;(4)鼓励儿童自制;(5)培养儿童为社会服务的合作精神;(6)发展男女儿童教育间的协作。小学教育职能和教育本质正与创客教育理念与教育目标相契合。

小学生是天生的“创客”,由于小学阶段应试教育的压力相对来说较小,因此创客教育可以依托此教育背景优势与学习者特点来有机融入小学课堂,为小学生提供好的创客环境,发展小学生的创造力。

二、创客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融合与创新

1.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

科学探究过程所包含的环节符合人类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小学科学教育的一般教学环节包括: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描述与解释、表达与交流。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结合创客教育与信息技术应用,回归生活,设计与解决实现生活中常见的实物与问题。例如利用Scratch加上一些传感器就可以制作出智能Scratch小车,实现小车走预设轨迹、躲避障碍、灭火、搜救等现实教学场景;利用信息技术在线设计自己小学花坛的建设方案等。总之,在小学创客教育中适时引入Arduino等开源硬件平台和Scratch测控传感设备,会使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更有趣、更好玩[6],而且能让学生初步体验人工智能等硬件控制原理,为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拓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

小学生的空间几何抽象思维尚未发展成熟,而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直观和表象的教育作用,以至于学生对形成几何图形的表象不深刻,空间观念淡薄[7]。而几何初步知识是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小学阶段,学生们主要学习简单的几何基础知识,认识常见的图形,在认知的基础上学会计算它们的周长、面积、体积等。对于几何形体的抽象表征,我们可通过虚拟物体间的变换和实物操作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小学数学空间立体图形表面涂色的教学中,学生往往难以抽象透视、想象、计算出涂色部分的方块数目,而借助3D打印技术让学生动手亲自制作3D教学实物立体几何教具,在做中学,可以直观地主动探索认知立体几何的空间结构。因此创客教育在数学中的应用帮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从而更直观地进行知识建构与内化。

3. 在小学课外活动中的应用

小学课外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式之一,也契合了现阶段STEM教育下创客教育理念的要求。课外活动有很多类型,如青少年科技活动、参观活动、科技节、艺术节等,创客教育活动课程为这些“课外活动”指明了融合方向,提供了创客多元化和常态化的途径。因此,我们可以用创客与STEM教育理念指导、引领和带动传统的各种“课外活动”的开展。学生可以利用简单开源的Sculptris软件进行个性化建模,开发校园绿化,利用二维码扩展与丰富校史展览信息等。在国内外中小学各项赛事如Robo RAVE国际机器人大赛、Maker Faire、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等活动中,指导学生参与不同水平的科技创新大赛,通过各类高含金量的赛事丰富教学成果,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创客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发展要求:循序与渐进

创客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发展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通过创客教师专业培训与教育来培养一批青年创客教师骨干,再由这些校园创客进行创客理念的再教育与传播,逐渐将其引入与融合进小学教育与活动中来,最后在不断发展渐进的过程中充分考量学校自身办学水平与经费实力,理性且分阶段地按需发展、建设创客教育基地、创客空间。

1. 创客教师培训与角色转变

师资是影响创客教育在小学普及和落地的最大因素,那么,创客教育需要怎样的师资呢?当前的小学教师都没有接触过与创客教育相关的核心硬件工具与技术,不仅无法指导学生“造物”,更别说开设相关的课程了[8]。省、市级教育与信息办应充分融合社会、企业创客资源力量,组织各小学青年信息技术教师骨干进行集中创客培训。培训应遵循专业性、前瞻性、针对性等要求(如图1所示),不仅要强化与教师创客相关的软硬件核心技术培训,更要注重创客精神、理念与思维的培育与养成。

创客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应从传统课堂中知识的灌输者向创客时代的教学设计者、创客活动组织者、知识管理者、学习引导者、项目驱动者转变。

2. 创客教育理念引入与融合

创客教育不仅仅要停留在学科应用上,还应顺应小学生特点去理性思考创客教育的本质,创客教育可以总结为一种围绕解决问题、发散思维而去组织教学的活动,它更强调促进知识“物”化,而“物”的形态与理解因人而异,得根据学生“创客”的特点来分类讨论。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储备非常有限,因此得针对性降低制作难度,更多地让学生去体验、去参与、去创新、去思考,从而解决实际问题。从这个层面去重新审视与理解创客教育,让不同学科的小学教师及校领导利用创客的教育理念与思维去融合传统教学与活动,进行再教学设计,结合中小学课程标准,融入创客教育理念,遵循青少年认知和身心发展规律,全面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将创客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小学的生活与学习中来。

3. 创客空间理性建设与管理

由于地区与学校发展的差异性和学校经费不足等因素,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要转变思路,采用分批建设方案,先进示范学校集中优势资源集中先建设,让其产生区域辐射与影响作用,成为区域小学共享的创客空间基地。资源匮乏的小学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机房、科学实验室、信息技术实验室等。小学创客空间建设普适方案(如图2所示),将创客空间分为教学交流区、实践操作区、作品展示区、设备存储区这四大建设模块。创客建设经费不在于多少,关键是如何有效利用现有创客资源,如何可持续管理现有设备。有效利用归功于常态化的创客教学应用与活动开展,不用则荒、不用则废;可持续管理落脚于小学整体服务与管理体系建构,注重安全、高效、保护与可持续。

四、总结与反思

创客需要从小培养。在创新与实践的理念下分析小学生与课程教育的特点,以STEAM教育理念为理论基础,从小学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教师专业培训、创客教育理念引入、创客空间的改造与建设等方面着手,教育部门牵头,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协同助力,将创客教育逐渐融入小学课堂与教育活动中来,支持学生进行创造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实践性、深度参与性、连续性与完整性(学生需要完成从规划到设计再到开发制作作品的完整过程),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约翰逊,刘德建,黄荣怀,等.2016新媒体联盟中国基础教育技术展望:地平线项目区域报告[R].奥斯汀,德克萨斯:新媒体联盟,2016.

[2]杨晓哲.STEM与创客教育相关的概念溯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11).

[3]付志勇.面向创客教育的众创空间与生态建构[J].现代教育技术,2015(5).

[4]解萌.不同学段小学生科学探究特点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4.

[5]梁春晓.创客教育促进知识“物”化-访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吴向东[J].教育信息技术,2015(5).

[6]刘金鹏.玩转虚拟与现实-Scratch测控板在小学创客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8).

[7]薛国志.浅谈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苑教育,2014(20).

对教案检查与评价的理性思考 篇8

教案检查与评价作为教学常规管理的一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案改革势在必行,以适应课改的要求。那么做为学校管理者对于教案检查与评价也应适应改革,引领教师编写切实有效的教案,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一、教案编写——涛声依旧

目前,教师编写的教案仍然是"涛声依旧",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与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教案检查与评价有关。教案的评价有以下几个误区。即:

1.注重书写,忽视新思想、新方法的体现。检查与评价教案设计的好坏,往往凭着书写工整、结构完整、环节清楚、字数多少、板书设计、教学随笔数量等来评定教案的优劣。而其中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这样本质的东西,往往被忽略,有个性的教案往往得不到公正的肯定和倡导,"逼迫"教师随"大流",不敢站到课改的前沿,久而久之教师的教案就还原成管理者的意识上来,迎合理管者的要求。

2.注重格式,忽视差异性、个性的体现。目标、重难点、提问、板书、课时、教具等均作统一要求。不考虑教师的个性、教学经验与能力、学科的差异、内容的侧重,不顾教师班级的实际情况,追求统一的检查与评定,束缚了教师的创造性的发挥,导致了教案形式上的"八股文",使本来很严肃、很有创意的编写变成抄写,丧失了教案设计的意义。

3.注重详案,忽视合理性、操作性的体现。检查者只关注教案本身编写的页数、书写工整程度、环节结构完整程度。而不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结合,不与教学过程结合,不与教学效果结合,教案设计的合理性与操作性缺乏深入细致的检查。

二、教案检查——关注内容

教案检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教学?还是为了管理?这值得学校管理者的深思。而检查教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案的设计是否关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教案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案检查必须关注教案设计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 新教育理念的体现。

2.教案的设计是否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与个性特征。如果教案本身缺乏个性特色,就谈不上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和创新精神。所以检查时不要过分强调统一要求,一种模式,更要鼓励、倡导教师编写各具特色、富有个性的教案,尊重、发挥教师的个性特色和创新精神。

3、教案的设计是否关注环节的安排、活动的组织等大体轮廓。而不要对课堂教学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给各种不确定性的因素留下足够空间,便于教师调控,有利课堂动态生成,注重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案。

4、教案的设计关注教师是否把握教材重难点,明确教材内容与知识结构,是否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确定"以学定教"的原则,从而达到"教"为"学"服务的目的。鼓励、倡导教师将教案设计变成学案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三、教案评价——价值取向

教案评价要引领教师编写实用的有价值的教案,以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教案,提高教师编写教案水平。

1.教案评价要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宗旨。评价者应当思考审视该教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实用价值如何?优点有哪些?需改进的有哪些?这教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起到多大的推动作用?教师教学理念是否提升?教学方法是否更新?我们的评价能否帮助教师改进不足,提升教案实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教案评价需要不断提高管理者自身素质。评价者自身素质不高,观念陈旧;或对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法、新学法、新课程把握不准,了解不够,凭着个人的主观意志或传统方法,对教师的教案进行评价,势必造成"外行指导内行",不仅起不到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理念、督导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作用,还会给教师以误导和反感。

3.教案评价要看过程,更要看结果。教师编写教案的最终目的无非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素质提高。我们如果只盯在教师编写教案的过程,只关注教师编写教案层面上。那么,教师就会迎合你,将教案编写放在了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结果将 使教师80%的精力放在编写(通常是抄袭)教案上,而只将20%的精力放在教学和其他过程,这还能指望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吗?因此,对教师教案的评价,我们应该既看过程,也要看结果。如果我们的评价促使教师是用20%(最好更少些)的精力编写教案,而将80%(最好更多些)的精力用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学习理论、借鉴经验、预设方案上,那么我们的评价目的就达到了。一句话,教育是脑力劳动,评价的目的促使教师从过多过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脑力劳动。

浅析人的发展的理性思考与误区 篇9

[内容提要]关于证据开示,法学界的学者们博引旁证,已经从其必要性、可行性等多方面作了大量的理论论证,对于我国证据开示制度的确立和司法尝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导向。近年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顺应司法改革的潮流,以法学理论为先导,经充分酝酿筹备,与北京律师协会签定了关于证据开示的协定,并结合一些案件进行了实践。现结合我们实践背景和过程,谈一些对证据开示制度的认识,与学界同仁交流。

一、司法改革和检察实践的现实要求――证据开示制度产生的背景

自开始,为适应新时期检察实践的要求,海淀区检察院陆续进行了多项改革:起诉工作规范化管理改革解决了办案流程的统一制式和规范操作问题;主诉检察官责任制改革解决了办案过程中承办人的责、权、利问题;普通程序简易化审理改革解决了被告人认罪案件的快速审结问题;普通和简易案件改革解决了繁简案件分开办理的问题;起诉书等法律文书改革解决了新的庭审方式下诉讼文书制作问题。可以讲海淀区检察院的改革力度很大,也取得了很好的绩效。但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改革主要是对检察机关内部办案机制的`调整,所关涉的部门比较单一,几乎不直接和审判、侦查、辩护机制改革相关联,而且考虑的出发点主要是解决诉讼效率问题;此外这些改革都面临进一步深化的问题,深化的核心是怎样在保证效率的同时确保案件质量、确保诉讼公正。以此为出发点,我们对现有控辩双方的证据开示制度进行了重新考查和估量。考察中我们发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中所规定的控辩双方证据开示规则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证据开示主要通过间接途径(法院)来进行;(2)证据开示主要是在提起公诉后进行;(3)证据开示的范围具有较大的模糊性;(4)缺乏对违反证据开示义务的救济性和惩罚性规定。现有证据信息交换制度存在的缺陷,不仅现实地损害着控辩双方互相知悉证据信息的权利,而且也不利于法官居中裁判、控辩双方积极对抗的庭审模式的形成,甚至成了制约诉讼文书书改革、简易程序审改革深化的瓶颈。有鉴于此,为推进司法改革,以促使司法公正和效率双重价值目标的实现,并确保《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顺利实施,海淀检察院于开始,决定着手进行证据开示的司法尝试。

首先。我们组织人员对证据开示进行专题调研。课题组在充分收集、比较西方诸国证据理论及立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立法框架和制度环境论证后认为,证据开示制度虽为舶来品,但如果加以适当改造,完全可以在我国现有的制度土壤中扎根结果。以此为基点,制定出了证据开示规则草案,同时,多次召开公诉人、律师、法学专家座谈会,广泛征询对证据开示规则草案的意见。此外,我们还通过个案来检验规则草案实施的可行性。如在办理邢小兰涉嫌合同诈骗一案时进行的证据开示尝试,该案侦查机关以合同诈骗罪将案件移送我院审查起诉,审查中我们发现本案证据不完善,通过二次退补要求侦查机关补充证据,但是均未补到有价值的材料。此间,犯罪嫌疑人的律师,不仅向公诉承办人提出了邢小兰无罪的辩护意见,同时还声称掌握了大量证明邢小兰不构成犯罪的证据材料。在此情况下,我们认为控辩双方有必要对各自掌握的证据信息进行交换。遂决定按照前述规则草案进行证据开示。通过开示,控辩双方对案件证据和定性问题的争议更加明确,公诉人对案件的处理也有了新的看法。在辩方提供了大量证据后,本案最终以不起诉结案,取得了较好实践效果。邢小兰合同诈骗案尝试的成功,进一步增强了我们进行证据开示改革的信心。因此我们通过与北京市律师协会多次磋商,最终与北京律协签定协议,选定的25家律师事务所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证据开示的司法探索。

二、维护司法公正,提高诉讼效率――证据开示制度的生命力所在

对证据开示制度的初步探索和实践,使我们深刻的认识到证据开示制度的确立,不仅在于其自身对证据制度的贡献,而且对于其他制度的生成,乃至整个诉讼制度的优

浅析人的发展的理性思考与误区 篇10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

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 归根结底是指全社会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他看来, 以往所有社会始终存在着“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 [1]单个个人无法得到全面自由发展, 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 每个人才能获得充分体现自己特长的、深刻挖掘自己潜能的、完全符合自己心愿的最全面、最丰富的发展。“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 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离群状态下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人”。所以, 我们在强调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时, 也要重视社会的全面自由发展。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 才真正理解了“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理论的全部要义。

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 是针对在资本主义社会, 工人处于异化状态, 人是片面发展这一事实提出来的。旧的社会分工把人的活动限制在某一活动范围内, 使人长期固守某一职业, 不得不“靠牺牲整个劳动能力使非常片面的专长发展成技艺”, [3]使得人的发展片面化、畸形化。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内涵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 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发展。其次, 个人的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和健康发展。再其次, 人的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

马克思在讲到人的全面发展时, 常常把它与人的自由发展联系在一起。所谓“自由发展”, 有两层含义:第一, 指每个人的发展不屈从于外在目的, 不屈从于强加给他的任何活动和条件, 例如不屈从于他被迫从事的某种活动等。第二, 指人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 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和发展多方面的能力。马克思认为, 共产主义社会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 [4]“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惟一的社会”。[5]在人的发展的现实进程中, 客观世界及实践的复杂性、无限性决定了人对必然性的认识永远是进行时。所以, 自由也只是一定范围内的自由, 而绝不是随心所欲。

二、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1. 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终极目的。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确立了人的价值和人的主体地位,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人的发展状态的一种最高价值追求, 也是造就和培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一代新人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教育人、培养人的实践活动, 它以人为对象, 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具体环境下有不同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但始终以人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始终以培养全面自由发展的新人, 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任务, 时刻关注着人的发展和完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和经济文化日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 在开展的过程中, 总会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 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为指导, 把它作为自己的总体价值目标, 解决新情况、新问题, 提高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和改造能力, 保证自身的正确方向和取得良好效果。

2. 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途径。

首先, 思想政治教育能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及道德素质等。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不仅是指多种才能的发展, 而且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健康发展, 这直接影响到人的智力和体力素质的形成、发展及发挥的程度。

其次, 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人格的主导力量。人格是人的品质的总和, 塑造健全的人格, 既是一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必要条件, 又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兴旺发展的必要条件。在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上,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塑造健全人格的作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塑造个体健全的人格, 使每个社会成员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再其次, 思想政治教育为提高人的素质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激励着人们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自我。思想政治激励的主要特点是从人的思想认识入手, 充分重视人的因素, 以人为核心, 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着力提高人的自身素质。

三、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为指导, 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05年1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高等学校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 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006年8月29日, 胡锦涛总书记又强调指出,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解决好这个根本性问题, 关键在于要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为指导, 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学生为本, 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学生为本, 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我们必须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又要打破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 强调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真正走进学生心里, 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学生内在、自觉的强烈要求, 使之在自觉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过程中, 顺利成长为具有优秀个性特征和良好综合素质的社会主体。

2.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 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6]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 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 使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正确分析意识形态领域的种种复杂现象。要强调大学生树立科学、崇高的人生理想。江泽民曾经强调:“青年人应该有崇高的理想, 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有献身精神, 有丰富的知识和真才实学, 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有高度的纪律修养和高尚的道德风尚, 有坚强的意志和健康的体魄。”[7]他要求大学生们“要有理想, 有了崇高的理想, 才会有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前进动力。”[8]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是团结、凝聚党和人民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动力, 这两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要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创新精神。

3. 推进高校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大学没有良好的个性教育, 不充分尊重人的个性, 就谈不上使被培养者成为善于思想、善于说话、善于行动的“智慧之果”, 谈不上拥有一大批拔尖创新的人才, 也就更谈不上落实好马克思所谓的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大学生的个性教育仍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其突出问题就是在教育思想上, 仍然过分强调重视学生的共性发展而轻视、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无法根据自身意愿、兴趣和特长进行发展, 更难以有所创新, 只能顺从和模仿。所以促进人的个性充分自由发展, 培植人的积极、健康的个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邓小平要求区分层次, 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情况去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认为“我们在鼓励帮助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 仍然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 并且按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 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总目标前进”。[6]所以,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应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特殊性, 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当然我们要把握好个性发展的度, 不能将其绝对化, 把自由解读为“随心所欲”、“我行我素”。

摘要: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的解放的最高境界, 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终极目的。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为指导,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育人水平。

关键词: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42) :12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1) :6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23) :388.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 (3) :2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上)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46) :109.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1) :217.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 (3) :516.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46) :108, 104.

[9]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冀教版八年级美术教案下一篇:各乡镇基本情况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