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024-10-13

浅析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共11篇)

浅析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篇1

浅析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的根基是实体经济。离开了实体经济,金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我国应处理好实体经济与金融业的关系。目前,四大银行以赚取利差为其主要的收入,银行存款基准利率为3.5%,贷款基准利率为6.56%,利差达到3.06%,贷款利率过高,导致实体经济盈利减少,实体经济萎缩,越来越多的人不愿做实体经济。所以我们要与时俱进的认识金融业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关系。不断的调整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便更好、更有效率的发展我国经济。

一、实体经济与金融业的关系

(一)、实体经济借助于金融业的发展

第一,金融业的发展影响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外部环境就包括全社会的资金总量状况、资金筹措状况、资金循环状况等。这些方面的情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生存和发展状况。

第二,金融业的发展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后劲。实体经济的发展随时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和金融血液的灌输,其筹资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条是向以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机构贷款融资;另一条则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各类有价证券筹措资金。借助各种各样的途径和金融工具,不仅可以分散实体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风险,解决或缓解资金需求,更提高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效率。这样,金融业的发展就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后劲。

第三,金融业的发展状况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金融业的发展过程会经过了五个阶段,即闲置货币的资本化、生息资本的社会化、有价证券的市场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国际金融的集成化等。事实证明,金融业发展的阶段不同,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不同,现在,金融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作为实体经济的后盾,更在诸多的方面引领者实体经济的走向。也就是说金融业发展的高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总比金融业发展的低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要大一些。

(二)、金融市场依赖于实体经济

第一,实体经济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金融发展无法独立于实体经济而单独存在,实体经济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血液和可能。

第二,实体经济对金融市场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整体经济的进步,实体经济也必须向更高层次发展。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金融市场产生了新的要求。正是这 些要求才使得金融市场能够产生、特别是使得它能够发展。否则,金融市场就将会成为无根之本。

第三,实体经济是检验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的标志。金融市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体经济,即发展金融市场的初衷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实体经济,而最终的结果也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因此,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如何,本身就表明了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冰岛的破产就是金融业畸形发展导致的严重恶果,所以,实体经济是金融业发展的最终归宿。

二、正确处理两者之间关系的四大原则

1、一视同仁原则。既然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都有其各自独特的功能,因此,我们就应对它们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而不能对任何一方采取歧视态度,以免顾此失彼。哲学讲究和谐统一,在经济发展的这个天平上严重的歧视金融或实体经济都是对现存经济体系的严重破坏。

2、统筹兼顾原则。二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因而就不应该对它们任何一方采取偏颇的态度,在宏观经济的规划上,在战略的部署上,在人才的培养上,在措施的运用上,都应统一谋划。

3、均衡发展原则。事实已经证明金融业与实体经济都对整个市场经济有促进作用。这就决定了在它们的速度发展上,在它们的规模形成上,在它们的比例确定上,在它们的计划安排上,都应相互兼顾。

4、协调一致原则。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并将还会告诉我们,金融业与实体经济,毕竟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经济形式或形态,在这种情况下,两者之间就有极大的可能会出现或产生矛盾。其具体表现是,要么是实体经济脱离金融而独自发展,要么是金融市场超越实体经济而“突飞猛进”。事实证明,后者是主要现象,其结果就是所谓的“泡沫经济”。因此,为了防止和遏制泡沫经济的产生或出现,就必须要强调协调一致的原则。

三、发挥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作用。

第一,金融业必须面向实体经济,因为金融来自实体经济,金融业的发展必须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相适应,面向实体经济,金融虚拟膨胀肯定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 2 响。特别是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金融衍生品的杠杆效应,必然会增加实体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加速泡沫经济的形成,甚至带来金融动荡和金融危机。

在现代经济的条件下,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出现,以及金融自由化、国际化使得金融虚拟化发展得更加进化,泡沫经济范围更广泛,损害程度也更严重。对我们国家来说,金融业面临实体经济就是要加强金融监管,防止金融违规,防范金融风险。

第二,金融业必须服务实体经济,正常情况下资源运动应该反映实体经济和实业部门的需要。只要金融存在,金融投机也必然存在,但如果金融投机交易过渡膨胀,和实体经济和实业部门的成长脱离得越来越远,就会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吸引全社会证券资本通过股票、债券、票据、金融衍生品等虚拟资本不断的满足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要,实现对社会资源进行优化和重组,提高实体经济的运作效率。

第三,金融业必须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实践已经在证明,金融发展与产业发展相适应,配合良好的时候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但金融过渡发展与产业的关系渐行渐远,就有可能危害实体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以贷款为主的商业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所以银行必须切实改进现金管理、理财咨询、风险评估等业务,严厉控制发行短期理财产品,规避监管要求进行监管套利,只有这样才能防范系统性和区域性的金融风险。

四、总结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的根基是实体经济。离开了实体经济,金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我国应处理好实体经济与金融业的关系。做好新时期金融工作,开创金融工作新局面,必须切实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着力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和监管体制,形成结构合理、服务高效、安全稳健的现代金融体系。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坚持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金融业的大政方针。做好新形势下的金融工作,尽管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但是使命光荣,意义深远。

浅析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篇2

深析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 我们不难得出导致国内外经济不稳定的共同因素乃是以金融业为代表的过度膨胀的虚拟经济严重脱离了实体经济。近些年来, 金融业取得的长足发展是无可厚非的, 金融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的腾飞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在金融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许多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也凸显出来, 例如:金融业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的自我创新、自我循环和膨胀;社会资本脱虚;实体经济空心化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只有正确处理好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金融业主动地迎接改革的挑战, 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的服务, 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才能确保我国的经济实现“稳中求进”的目标任务。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金融业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一方面, 我们要正确区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周小川在《财经》年会上对什么是实体经济、什么不是实体经济做出了明确的区分。他指出实体经济不仅包括生产实物的农业和制造业, 也包括服务业。尤其在中国, 过去我国实施计划经济时强调物质生产, 这当然是实体经济, 但是不能把实体经济视为物质经济, 只强调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或商品, 而忽视服务业。现在服务业在很多经济体中占了GDP的大部分, 服务业大多属于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是相对实体经济而言的, 是金融深化的必然产物, 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最终目的。是从信用关系和信用制度中产生的虚拟资本衍生出来的一种相对独立的经济活动形态。

金融业与实体经济是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的。二者应该均衡发展, 一味的发展金融业而忽视实体经济会导致泡沫经济, 出现经济虚假繁荣的现象;但是只顾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不顾金融业的发展与创新则会导致实体经济萎缩。科学合理的发展金融业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以, 在发展金融业的同时也要注重实体经济的发展, 统筹兼顾, 协调实体经济与金融业, 保持经济在稳定中前进。

二、实体经济发展中金融业发挥的作用

近年来, 实体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撑, 金融业在实体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增强。首先, 对于金融而言, 它是服务实体经济的一个重要工具, 在发挥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金融业在引导资金进入市场方面有很大的主导权, 能够引领资源的适度集中和优化配置。其次, 金融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科技创新等诸多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金融业在实体经济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怎样引导金融业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成为当前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金融业如何服务实体经济

(一) 金融业应给予实体经济以资金支持。

目前, 企业对资本的需求和现有资金的供给体制的矛盾已经成为制约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前不久的“吴英”案不仅仅是一起普通的非法集资诈骗案, 这一案件可以说直指当前困难重重的金融体制改革, 我们应该深刻剖析这一案件背后的制度原因。改革开放30多年来, 中国在市场经济的建设上取得了突破的进展, 但是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仍然不够完善, 金融市场还未完全开放, 一些实体经济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很难从正常渠道融资, 肯定会寻找其他的融资渠道, 在这样的情况下, 民间融资是必然的。而相反一些大企业不断地从金融业融资圈钱。因此, 着力解决这种社会资金结构性矛盾已成为当前金融工作的重心。为此, 温家宝总理在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指出, 金融业应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优质金融服务, 加大对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金融必须努力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科学发展。金融行业要大力提升服务功能, 扩大服务覆盖面, 重点支持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自主创新, 特别要加快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 切实防范金融业风险。

防范风险是金融业的永恒主题。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留下的深刻教训就是不能过度的不切实际的发展金融衍生品。在金融改革的过程中, 应该坚持创新与监管相协调的发展理念, 在支持金融创新的同时也要监管金融业的过度自我创新。我们不可否认很多金融产品在设计的初衷都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 但是由于金融产品过度的自我创新, 不断的将金融产品“打包”从而导致了金融产品与实体经济的严重脱钩。因此, 只有切实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 让金融业始终牢记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历史使命, 才能我使国实体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 完善金融市场与防范金融风险相结合。

我们应该坚定不移的不断完善金融市场, 推动金融业的市场化改革, 鼓励金融创新和金融深化, 优化当前的信贷结构, 坚持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并行, 金融业时时刻刻围绕着实体经济, 充分认识到“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的道理, 离开了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 金融业的发展也无从谈起。同时在完善金融市场的同时, 也应该坚持与防范金融风险相结合, 防止金融业脱离实体经济而导致泡沫经济、经济虚假繁荣。在保持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稳定的前提下求得二者的共同发展。

四、金融业反哺实体经济的意义

温家宝在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的根基是实体经济, 离开了实体经济, 金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体经济的壮大推动了金融业的产生, 在金融业蓬勃发展的今天, 金融业不能够忘记本源, 当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业的时候, 金融业应该反哺于实体经济, 牢记“吃水不忘打井人”的道理, 为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补充血液, 在反哺实体经济的同时, 金融业也能从实体经济中汲取营养来促进自身的发展。金融业与实体经济是相辅相成的, 缺少了其中一个, 经济都将跛足前行, 只有当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密切配合时, 我国经济才能稳步健康的发展。

摘要:2012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要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坚实基础。日前刚刚结束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也就当前和今后的金融工作做出了重要的部署, 提出了坚持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 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 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 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膨胀, 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的现象。

浅析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篇3

关键词:金融体系;实体经济;关系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研究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从宏观经济出发,通过对济波动和经济周期这系列相关理论的分析,从而解市场经济之下的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联系,达到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准确把握,防止金融危机等现代金融危险的发生。

一、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

(一)实体经济是金融体系构建的决定性因素

金融体系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实体经济, 金融体系概念的产生正是因为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也正因如此才有了金融体系的发展和构建。此外,金融体系作为构建整个金融体系的基础,实体经济在物质和经济上的推动加快了金融体系的构建。假如实体经济在金融市场缺失,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金融体系中大量的金融资本发生变化[1],投机市场会获取金融资本的先机,但是也极易造成现有资源配置发生改变,进而导致整个市场的混乱。因此,商品市场的正常秩序将会遭到破坏,使得商品市场逐渐额发生混乱。更甚者会让当下的金融体系变得瘫痪,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最终造成大规模的金融危机。

(二)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体系的作用

如果说实体经济对于金融体系存在支付中介,那么我们将会为实体经济积累大量的原始积累,同时通过这些长期积累的资本可以不断的对自我进行拓展,从而降低因整个生产而带来的风险,使其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目前,较为完善成熟的金融体系将会给实体经济带来的较大的影响。例如: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来源于其日渐多元化的现象。并最终促进了财务管理、兼收并购、信用体制等这一系列经济管理方法的形成。

二、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相互联系

(一)实体经济是金融体系的基本因素

在实体经济的发展中出现了金融体系,实体经济同时也保障了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物质基础和其稳定的收入,倘若金融体系独立于实体经济,那么金融体系将会资本泛滥,投机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金融资本的关注,进而资源配置的分配将会出现失衡,这不仅会造成整个商品市场的混乱,甚至会引发金融危机,那么金融体系也将会失去其自身的价值与意义。

因此,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二者在发展中缺一不可,同时实体经济作为整个金融体系的基础,控制着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方向,同时,我们要以实体经济作为基础在加快实体经济发展、使实体经济更加完善的同时使金融体系得以快速发展和进步,这对于当代金融体系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金融体系对于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就是金融体系,金融体系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实体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金融体系。金融体系在自身发展完善的时候,实体经济也依赖于金融体系自身所特有的支付中介,并最终达到了实体经济的资本积累,而且正是这些原始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实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将会遇到的风险,最终保证了实体经济的稳步增长,并很大程度上为实体经济的扩大生产提供了保障。所以,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不仅能够使实体经济得以快速的发展,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作为后备支持,同时可以促进整个市场经济飞速的发展。

三、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正逐步的加大对各个业的扶持力度,因此也造成了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有了大幅度提高,最终促进了资本市场迅速发展,但是经济危机的爆发,也造成了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这两者之间的距离的扩大。这一现象的造成是因为我国金融体系中部分理财规模的过分膨胀,降低了银行中可贷款资金,并且这种现象随时都会导致我国经济发展变成金融泡沫。我国债务总量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来看已经接近很多发达国家,可是由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已经较为成熟,所以不会对它们国家的经济增长量产生透支。

在我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处于不均衡发展的状态。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因素是多个方面的,一方面是因为实体经济的特性决定了利润的重要地位,因此,实体资源与生产要素需要进行合理的分配。但是实际上,实体经济的发展并不乐观,在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发展中我们更加倾向于金融体系的发展。另一方面在金融体系中本需完善信息体系支持的金融机构在实体企业需要融资贷款时有不加审查管理,在社会认知中金融体系没有严格要求使其发展受到影响,以致造成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发展不均衡。由于金融企业不合理,不按规定进行金融交易致使人们对于金融体系的发展无法把控,更多的人只为追求经济利润。针对目前的情况需要政府部门进行干预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支持,为实体企业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政策优惠,使实体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

四、如何使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和谐发展

(一)金融体系的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完善与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密不可分,金融体系需要实体经济来完善和发展,而其在交易需求方面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从实体经济的内部问题看对金融体系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方面金融体系的扩大需要实体经济的增长,实体经济加快对原始资本积累,并将其融进金融体系;另一方面市场化、自由化的金融服务与金融体系离不开市场金融对整个市场化实体经济。

因此,对实体经济进行改革是很重要的,使其对于金融体系的完善及快速发展有利的部分,这样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才能均衡发展。

(二)自由化的金融体系是发展方向

为了更好更快的发展实体经济应以发展金融体系的自由化为前提,在提高融资效率方面可以从实体经济的资金供求渠道着手,对此在市场经济方面的发展也起到有力作用,例如:储蓄规模的扩大及利率的提高;有利于储蓄与投资两者的转化,提高融资效率;避免政府在金融市场的干涉中对金融市场及资本优化方面产生负面影响;完善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的规范,使实体经济的工作处理得到简化;使金融市场平稳快速的发展,从而不断创新于整个金融市场。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金融体系的特点来促进其自由化的发展,这样才能不断加深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并最终使之密不可分。

(三)资本市场必须不断的改革创新

金融体系有分间接金融和直接金融,其中前者为金融中介,而后者为资本市场,这两者中直接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更为密切决定着实体经济是否可以快速的发展,而间接金融与实体经济是债权与债务关系这样的关系,因此也说明了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中最为重要的便是资本市场的不断改革创新。

其重要作用体现如下:一方面在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因业务及财务信息不能及时披露造成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使实体经济的管理变得成熟;另一方面从外在环境讲,实体经济在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和信用体制下才能得以更加快速的发展;最后资本市场的发展实现了实体经济融资效率的提高以及融资成功的更多可能。

五、结语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是有关系的,实体经济作为金融体系的基础,而金融体系在又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所以将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视为一家,并且二者的存在对彼此有着一个积极地推动作用。只有金融体系而缺少实体经济,从一定程度上看极易发生金融危机,那么金融体系也就失去其存在意义;如果要使金融体系稳定茁长的成长,那么实体经济必须独立于金融体系,所以,清楚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认真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将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杜莉,张鑫.金融危机:判定、成因、影响与应对——关于金融危机问题研究的综述[J].社会科学战线,2010,10:230-233.

[2]俞亚光.关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调查与思考——以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五市为例[J].金融纵横,2012,07:10-13.

[3]陆家骝.金融体系约束与中国经济非平稳增长——基于不完全市场理论的分析[J].经济科学,2011,02:31-41.

浅析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篇4

金融是一个国家的重中之重,在国际上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金融制度的完善性,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金融工作必须围绕着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这三项任务。只有深化金融体制的改革,推进实体经济的发展,逐渐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建立起健全的金融法制,才能保障金融市场健康发展,为我国未来的金融市场体系打下夯实的基础,使得我国金融良性循环。

最近几年,金融业蓬勃发展。但是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尽管金融服务的能力一直在有条不絮的上升,但是由于过快的扩张规模,导致金融业并没有想象中一样服务于实体经济,而是有所“脱实向虚”。这是由于最近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得原本应该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金融机构蠢蠢欲动。这样既不利益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对金融业自身有所危害。实体经济无法得到资金支持,无法顺利转型,导致国家金融实力受损。

纵观金融的历史长河,全球发生过多起金融危机事件。一旦发生金融危机,不仅对波及全球金融市场,而且对发生金融危机的经济体是毁灭性的打击。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些地区和国家,他们的金融体系存在缺陷:这些国家在他们长期以来的发展中,严重脱离的实体经济,即没有服务好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与金融业本就是互相促进互相发展的。脱离实体经济的根基,那金融业将自食恶果;失去金融业的支撑,实体经济也将缺乏活力。金融与实体经济两者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服务好实体经济,使实体经济产业链进行转型升级,形成良性循环,这样才不会脱实向虚,畸形发展。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其经济发展的根基必定是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可谓重中之重,一个国家要是缺少实体经济的发展,其产业链会出现空心化问题,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会受到严重的障碍。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世界经济一片萧条,爆发源头美国,采用了实体经济增长的模式,逐步化解,慢慢恢复经济。前后共用了6年时间,才使得原本崩溃的经济逐渐回到正常运行的轨道中。由此可见,服务实体经济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而实体经济中的产业发展以及以后的产业形态高级化将会促进金融资源的再分配,进而影响金融业发展。

习近平指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但是我国金融业服务于实体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1.我国实体经济与金融业缺乏互动

众所周知,实体经济大力发展必定需要大量资金的注入,但是融资困难一直是目前无法得到改善的问题。究其原因是一方面融资成本高,在我国企业获得资金的主要渠道还是以银行贷款为主,虽然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加快发展,但是间接融资的成本依然较高,这会使得企业的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严重阻碍。另一方面是因为金融资源的配置不均衡,因银行等金融机构主要以规避风险为目标,故而融资便利的目标以大型企业为主,小微企业难以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造成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

2.金融业金融创新不足,金融结构中多层次资本市场未形成。

从国际经验表明来看,直接融资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比间接融资的银行体系更富有效率。成熟的市场体制中,应该是以直接融资为主,间接融资为辅。但在我国金融结构中,间接融资占绝大部分比重,远高于直接融资。而且,我国金融业政府行政调控多,政府直接插手金融市场的情况也会出现,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实际上是国有资产绝对控股,一股独大,这样的治理结构及产权结构使银行间竞争不足,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并且,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依靠规模扩张和存贷款利差为主导的增长模式并没有发生改变,创新业务的品种、渠道及内容都不够完善。

3.金融业发展态势不均衡

从各行业发展态势来看,银行业发展稳中趋升。虽然存在降息周期利润受挤压、非银行机构竞争更为激烈等不利影响,但是积极因素更占上风:实体经济资金需求增强对信贷规模要求加快增长、银行非信贷业务不断创新发展将带动银行业保持较快发展;同时,银行也在降息周期中延长定价周期,减缓利率降低的不利影响。证券行业发展有较大改善。一是在流动性持续改善、实体经济企稳的状况下,资本市场相对有一定回暖,交易量上升带动营业收入、利润回升,从而带动行业较快增长;二是随着监管层加大对证券公司创新的支持力度,证券行业很多创新业务试点启动(约定回购证券交易、保证金管理等业务),证券公司创新业务种类逐步增加,行业创新氛围日益浓厚,带动行业较快发展;三是新三板扩容,一方面丰富了资本市场体系,为中小企业疏解融资难问题,另一方面带动相关收入较快增长,保险业发展相对平稳。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1.设计金融体系的顶层方针,改革金融管理体制,提高金融系统效率

在金融领域中,金融危机的实体经济的破坏影响深远。众所周知的08年金融危机,美国就是通过将生产效率提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仅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并且从金融危机的低谷中走了出来。因此,要全面制定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体系顶层方针,规划好改革路线图,将改革同步推进。并且要加强金融体制建设,建立一个与我国国情发展相适应的金融管理体制。一要加快社会资金的配置格局,形成产融有效融合,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性金融的导向作用。对落后产能及过剩产能行业,要限制金融企业对其支持,并在适当时机退出,倒逼传统行业进行转型升级。对高新技术企业,新兴工业等则需要更多的金融扶持;二要加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要以改革的方式着力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多措并举引导实际利率下行,加快利率的市场化改革;三要加快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实现“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服务方式。

2.优化金融结构,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高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水平

积极培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当前,我国金融机构的数量与种类还比较少,要健全以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不断优化金融结构。首先,扩大直接融资比重,使更多资金进行股权投资,减少企业对借贷杠杆的依赖。引导更多资金投入实体经济,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积聚,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其次,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仍有较大空间,拓宽民间资本投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等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银行业,引导民间资本规范发展,构建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再次,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构建主流业态与新兴行业协调发展的金融体系,推进各类金融机构大数据平台建设,支持具备条件的金融机构稳妥开展综合经营。

3.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要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要特别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和金融运行的市场化,金融监管日显重要,目前已经建成了“一行三会”(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金融监管格局。然而,“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体制存在诸多缺陷,例如,监管部门在金融监管方面过度集中权力,忽视了地方政府、行业自律组织和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一行三会”缺少有效协调机制,监管过度和监管不足同时并存。对此,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监管法律制度,形成协调有序的监管机制。二是要严格执行产业法规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经济转型升级,防范各种金融风险。三是要正确处理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之间的关系。金融创新加剧了金融活动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金融监管的难度,增大了金融风险。但正是由于金融创新的出现,金融监管也在不断寻求更为有效的体制和运行方式,从而推动金融监管体系的不断变革。因此,需要正确处理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加强对金融创新过程的监管,促进监管手段的丰富与创新,另一方面则需要赋予金融机构足够的金融自主权,鼓励金融机构不断创新。事实上,金融领域混业经营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可以把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合并成一个金融监管机构,还可以根据不同的金融产品的特点,实行不同的监管政策;对于不同的行业,也可以实行不同的监管幅度;金融创新产生大量跨行业、跨市场的金融产品,如果监管存在空白、监管标准不统一,极易滋生新的风险。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的发展,自律性的内部监管表现得很有效,但也要加强宏观金融监管,金融监管与深化金融改革是相辅相成的,是要通过强化金融监管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还要特别注意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要按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来定,任何情况下实体经济的规律都是第一性的,要根据实体经济发展规律改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理念、机制,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需要切实改变金融业的服务理念、原则、员工结构。我国的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的信贷原则、风险评价标准等,多是基于发达市场为基础的抽象金融理论,这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及实体经济发展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别。我国的金融从业人员特别是银行从业人员,大部分是学经济、金融、会计的出身,对产业、行业的特征及发展趋势不甚了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要从根本上解决能力不强、效率不高的问题,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服务理念、服务原则、员工结构。金融从业者尤其是银行机构中要充实、配备具有与产业、行业相关专业背景的技术人才,这样才能知道行业的发展趋势、企业的需求、风险点,服务才具有针对性,才能真正做到服务实体经济。

健全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体系,进一步明确机构的功能定位。当前社会上常说传统金融服务门槛高,很多实体经济尤其是经济发展薄弱环节如“三农”、小微企业、学生还有一些创业的群体无法覆盖,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范围及深度。理论和实践研究已经表明,我国并不缺少大银行,而缺少为社区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因此要通过市场准入等方面措施为商业银行从“跑马圈地”向“精耕细作”转变提供条件。一方面须合理限制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对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跨区经营更要从严把握,防止中小金融机构通过规模扩张做大做强的冲动,从政策上创造条件,培养中小银行服务本地实体经济的能力;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征信服务机构、担保机构等金融服务机构,强化配套体系建设,使金融机构能够有意愿、有能力、有保障服务实体经济。

大力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之基础的风险分散、价格发现、激励约束等功能。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大众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个性化的,但以银行机构为核心的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很难对这方面金融需求提供有效的支持。这就需要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畅通金融服务供求之间的信息渠道,为生产要素的重组提供便利,为创业、创新提供试错的金融机制。一方面要发展有效的股票市场,建立主板、创业板、三板市场有效支撑的资本市场,为企业提供权益资金;发展有效的债券市场,为企业提供长期和短期的债务性资金;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金融租赁市场,要促进产业和金融业进一步的深度融合。

浅析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篇5

近几年来,随着员工年龄结构和知识技能结构的更替,国内建筑企业不断在全国各大专院校招,收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特长的年轻人才,融入到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中来,而且,企业的领导者和相关职能部门,也在人才管理方面制定和实施了很多制度、措施,来帮助新员工尽快融入到企业的发展中来,学习锻炼,提升自己,以促进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但是为什么有相当一部分新员工来到企业后,或多或少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呢?我认为问题的症结还是出现在新员工没有深刻理解和领悟“企业发展和个人成长两者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讲我认为应该处理好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员工要对企业的发展方向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自身的能力和特长有一个准确的分析,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和人生目标有一个准确定位。

首先,员工应该对企业的发展有一个准确的判断。例如:企业目前的现状如何?企业发展的方向怎样?企业发展的前景怎样?企业发展的速度怎样?特别是我们施工行业,国家近期和长远的规划政策是什么?自身所处的企业发展战略是什么?等等这些因素来判断企业在今后发展的过程中最需要哪些方面的专业人才。

例如:随着企业跨越式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经营承揽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施工生产能力大幅度增强,一些投资巨大、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施工工期紧等富有挑战特征的建设项目相继承揽到手,随之而来的就是具有各方面特长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相继上场,那么,作为一名与企业共同成长和发展的青年员工,有没有认真的思考这方面的问题,从而使自己对企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呢?

其次,员工应该对自己进行一个准确的分析和定位。例如:自己所学的专业是什么?自己的特长是什么?自己最大的缺点是什么等问题。

再次,自己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通过怎样的努力,使自己不断在这些工作岗位上(施工技术、管理方法等方面)有所创新和发展,使自己的最佳能量发挥在企业发展最需要的方面。

第二、努力寻找企业发展和自身发展两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认真思考,员工才能更好的把自身的特点、特长与企业的发展方向紧密的结合起来。那么怎样才能寻求这两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呢?著名的科学家达尔文有一句名言说的非常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认为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员工在企业中的生存和发展。

从思维模式和处理问题的角度来讲:青年员工没有尽快的使自己融入到企业这个大家庭中,没有从思想上尽快把自己的学生身份转换成为一名企业的员工,没有从处理问题的方式上把自己当成企业的主人,从大局出发去看待和处理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还是停留在“老师不说,学生不做”的被动执行位置。

从短期发展角度来讲:在自己暂时寻找不到,或者企业暂时满足不了最适合自己从事的岗位和工作时,那么自己有没有进一步思考,自己在企业中还能胜任哪一方面或者哪几方面的工作?并在这些工作岗位上努力做出贡献、有所创新,从而适应企业目前的要求,最终寻求自身发展和企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从长远角度来讲:员工不断的使自己在企业中从事多个岗位的工作,有利于自己不断发现自身不曾被挖掘的潜力和特长,从而使自己在多个岗位积累的技能、经验、管理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共同支撑你最有优势的岗位和成长成才的道路。

通过自身在这些方面的不断努力和完善,提高认识,理清思路,结合企业的发展要求,锁定奋斗目标,设计出最适合自己、最合理、最科学的人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路线图”。

第三、员工自身努力的程度和成长成才速度是决定“企业选择员工还是员工选择企业”的关键因素。

在就业岗位非常有限的今天,在怀揣一技之长,人头攒动的人才市场,怎样才能使自己“鹤立鸡群”独领风骚,不被人才市场这个海洋所淹没,率先抢滩登陆,我认为员工自身努力的程度和在短期内积累新知识、新经验的“速度”在其中起决定性因素。

首先,员工适应新环境的速度要快,员工自身能力提高的速度要快,只有这样,员工才能在企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才能实现使企业在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员工也能又好又快的发展。

其次,员工在自身技能锻炼、知识积累、技术创新、管理能力提高等方面,提高速度上必须要超前于企业的发展速度和需求,才能使自己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忠坚力量,从而使自身和企业和谐发展,快速健康发展。

第四、根据企业发展战略、方向和方针的调整,要及时效正自己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在风云多变,快速发展的现代企业中,作为一名企业的员工,应该根据企业政策措施的不断调整和改变,来不断调整和效正自己奋斗的目标,使之成为企业人才需求方面的“领跑者”。

浅析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篇6

1 国家工商管理职能

1.1 监督职能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 工商管理具有较为良好的监督职能, 在一定程度上, 能够更好地对企业的交易过程以及经营活动进行监督, 有效地规范工作人员的自身行为, 使市场交易的科学性、合理性得以保障, 有利于市场秩序的维护。同时, 工商管理也可以作为市场活动的裁判, 更好地提升市场经济发展的秩序性。

1.2 加强合作效率

浅析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篇7

1. 虚拟经济的概念及特征。

国内的学者大多数认为:虚拟经济是依托金融业进行有关的经济活动, 也就是说在股票、债券、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进行金融投资, 用钱赚钱的方式进行资产增值, 而不是通过在实体经济循环得到资产增值。虚拟经济具有复杂性、敏感性、高风险性、周期性这几个重要的特征。

2. 虚拟经济的探索揭示。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系统 (如图1) 。从这个系统中可以看出虚拟经济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必经之路。

3. 全球经济的虚拟化。

目前全球虚拟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了实体经济规模, 并逐渐的影响着实体经济增长。全世界虚拟资本每天流动量是2万亿美元左右, 大概是世界日平均贸易额的50倍, 可以预计, 随着电子商务和电子货币的发展, 虚拟经济的规模还会继续膨胀。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分析

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是现在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生产能带来人们的效用和福利的产品或者为其服务的经济活动;而虚拟经济是通过虚拟资本增值带来权益收益的经济活动, 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共同驱动现代市场经济增长。

1. 实体经济发展是虚拟经济产生的基础。

从虚拟经济历史演进过程来看, 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产生了货币和信用, 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是虚拟经济存在的必要条件。实体经济增长的运行状况决定了虚拟经济的运行状况, 只要实体经济发展好, 才能为虚拟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从而促进虚拟经济健康发展。

2.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增长起反作用。

虚拟经济的发展使虚拟经济产生的基础, 但是虚拟经济又对实体经济增长起反作用。因为虚拟经济有独特的定价规律, 不是按照成本定价法, 而是靠观念和信心来定价, 这就会势必加剧虚拟经济的波动性, 如果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 以致无法去把握和控制。

3. 泡沫经济损害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

泡沫经济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因素导致某些资产价格突然大幅度偏离实际价值, 价格迅速上升, 规模迅速膨胀, 然后又因某些原因迅速收缩甚至破裂的经济现象, 其过程就像气泡的特性一样, 故称泡沫经济。泡沫经济的日益膨胀必然会受到某一外在致命因素而破裂。最后, 通过反馈效应影响到实体经济增长。

2.4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共同推进经济增长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 可以说实体经济是整个经济系统的硬件, 虚拟经济是整个经济系统的软件, 二者是相互依存, 密不可分, 共同推进现在经济增长。虚拟经济可以通过对实体经济进行资源配置、防范风险、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同时他本身也构成了现在财富的内容, 其自身的独特运行规律也促进经济增长。

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的建议

1. 从理论和实践上重新认识虚拟经济, 抛弃虚拟经济危害论。

必须正确去对待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 辩证的去理解虚拟经济在整个经济系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和贡献。虚拟经济在人类经济发展时就存在, 只是当时虚拟经济发展规模比较小, 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也不大, 直到最近几年的金融危机频繁发生, 才意识到虚拟经济的重要性。

2. 优化和完善虚拟经济内部结构, 促进实体经济增长。

发展中国的虚拟就必须发展中国的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的繁荣程度直接影响到虚拟经济的发展质量。在债券市场上, 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股票市场, 形成了一种重股轻债的思想观念。要转变思想观念, 加强债券市场上的各种立法工作, 以及对债券市场进行合理的监管与支持;必须对债券的利率水平、期限结构等进行创新和调整, 丰富企业债券的品种, 增强期货市场发展活力。

3. 加快实体经济内部结构的调整, 保障虚与实相协调。

要积极推进实体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和重组, 通过调整和重组实体经济的内部结构来支持虚拟经济的基本面, 增强虚拟经济内部活力和动力, 进而促进虚拟经济的与实体经济结构相调整, 最后实现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协调一致发展。

4. 完善金融制度和风险预警机制, 防范和消除金融风险。

世界上许多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多次经验都证明一个事实:在虚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受到各种各样的原因, 经济系统中时常会有出现内部不稳定, 造成经济紊乱。所以, 为了保证我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相互健康发展, 必须强化对资本市场的监管以及建立风险预警体系来保证整个经济稳定的增长。

参考文献

[1]成思危.虚拟经济的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J].管理评论, 2009年

[2]陈享光、袁辉.金融资本的积累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9年

[3]成思危:虚拟经济探微, 经济界, 2003年第1期

浅析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篇8

金融业是高端服务业的代表,其发展对现代服务业的助推作用也是多方面的。

山东作为中国GDP第三大省份,金融业却一直落后于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山东省金融办主任李永健公布的数据是:2012年,山东省金融业增加值达到2018亿元,同比增长19%,占GDP比重达到4%。同期,广东省金融业增加值已突破3000亿元,占GDP比重为6,5%。

从“每个地市配备一名懂金融的副职”,到“金改22条”,省长郭树清上任以来,对山东金融业的差距作了客观的分析,一个思路清晰的金改方案开始实施。

山东金融业现状如何?差距在哪里?济南和青岛的“区域金融中心”和“财富管理中心”建设应各自侧重什么?产业结构升级应如何科学地进行?就这些话题,记者专访了山东省社科院财政金融所副所长黄晋鸿。

山东金融的差距

“到2013年,综合开发研究院共发布了五期‘中国金融指数’,在这个排名中,山东省的两大核心城市济南和青岛排名都比较靠后,基本在15位以后,并且历次排名中,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这表明金融中心会愈加集中。”

黄晋鸿所说的“中国金融指数(CDI·CFCI)”指的是对中国城市综合金融竞争力的衡量指数,是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2009年6月推出的。该指数对中国内地24个城市综合金融竞争力进行评价、比较。据了解,目前我国内地已有超过30个城市提出要发展区域金融中心,几乎涵盖了所有沿海城市,还包括西部的重庆、成都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前实体经济对金融业的需求。

“总体上来说,山东金融的发展水平与山东的经济水平是不相称的。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迄今为止山东一个省还没有一家金融类的上市公司。而北京有10家、上海有7家、广东有5家,江苏、浙江等经济大省也都有,这真实地反映出山东金融市场活跃程度远远不够。”

除了在金融业增加值、比重这些总量上的差距,黄晋鸿认为山东金融的差距还体现在市场活跃程度不足、金融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本地金融机构实力弱三个方面。

“目前山东的金融还是比较依赖银行的间接投资,社会投资多数依赖银行贷款,区域内虽有一家‘齐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但还没有实现交易功能,对当地起不到融资的作用。”黄晋鸿说。

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有差距。山东受孔孟思想影响,“官本位”意识浓厚,这是长久以来形成的文化土壤。“过去,很多‘关系户’都被安排到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等单位,导致这些地方性金融机构从业人员不具备职业银行家的素质。”实际上,在山东金融改革中,领导层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比如在青岛市建设财富中心,就提出了要注重高端金融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此外,山东本地金融机构的实力很弱,当地城商行如齐鲁银行、恒丰银行、青岛银行、莱商银行均规模不大,无法与其他省份拥有的广发、宁波银行、南京银行、杭州银行、江苏银行甚至盛京银行、大连银行、成都银行、徽商银行这样的城商行相提并论。

目前,有17家金融机构在济南有分支机构,但是这些分支机构是“吸得多,放得少”,也导致山东的经济总量和贷款投放不相称。比如济南的经济总量比青岛小,但是金融业的量却比青岛大,这也是因为银行总部大多在济南。中国银行由于看重国际业务,所以将总部设在青岛,但实际上落地青岛之后,其发展的确比不上工、农、建几家国有银行的山东总部。因为中国银行太过看重国际业务,而忽略了青岛这个城市国际化的程度并没有想象的高。

“双极”错位发展

山东是一个“双核”省份,金融也是“双极”的。被称为“金改22条”的《关于加快全省金融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将济南打造成区域性金融中心,把青岛建设成财富管理中心。

《意见》对两个城市金融业发展的目标进行了定位,济南和青岛会不会形成同质化竞争?这两个城市各有什么优势,应当怎样发展呢?

黄晋鸿认为,“双极”应当错位发展。

济南作为省会城市有天然的优势。要建设一个区域性的金融中心,首先要考虑这个城市是不是一个区域陛的产业中心,必须有产业的集聚。纵观全国各省,区域性的金融中心除了深圳以外,都是省会城市。未来,济南应当依托省会城市的地位和金融资源优势,加快引进和培育金融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打造区域性金融管理中心。

而财富管理中心,首先是要风景优美、宜居,社会环境好。青岛市要打造财富管理中心,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是先管好青岛人的钱,二是吸引别处的钱来青岛。吸引是首要的,吸引来之后才能活跃当地的金融市场。

瑞士是全世界有名的财富中心,除了风景优美以外,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也是全世界的财富愿意流向瑞士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青岛未来无论是以资产管理中心、融资服务中心、私人账户运营中心、财富管理中心等哪一个概念来建设,都需要打造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保证资金安全。

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是巨大的。一方面,金融产业能够带动金融伴生行业的发展,比如平台公司,网络公司这些属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金融数据云计算、储存、安全管理等需要大量的网络公司来进行相关服务。资产评估公司、金融审计等也会得到发展。另一方面,将为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融资带来便利性。生产性服务业的特点是实体资本比较小,融资困难,在金融业发展起来之后,这些问题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服务业不能脱离制造业

山东大象经济的弊端为人诟病依旧,直到现在产业结构仍然是“二三一”,是不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就应该摒弃制造业呢?

在黄晋鸿看来,服务业的发展,绝对不能脱离制造业。根据产业升级理论,当二产的劳动生产率低于三产时,生产要素由二产向三产转移,是会带来经济的增长;反之,当二产劳动生产率高于三产时,盲目地进行产业升级,会陷入与拉美国家相似的境地。

以瑞士为例,尽管服务业比重相当高,但是瑞士本国具有良好的高端制造业基础,手表等精密器械、瑞士军刀等产品蜚声全球。而拉美国家服务业比重高达百分之六七十,但是经济却没有相应增长,原因就在于没有二产的支撑。

金融也是如此。金融的发展必须要与当地的实体经济相匹配,既不能落后,也不能超前。国内的鄂尔多斯、神木这种资源型城市,以及温州这种民间资本活跃的城市所遭遇的问题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倘若没有足够的产业支撑,资金过度活跃,形成空转,反而会提高当地的资金价格,加大融资的困难。企业“不借钱等死,借钱找死”的情况出现,金融便不再是“造血的机器”,金融与实体经济也不再是“鱼和水”的关系,而变成了“狼和羊”的关系。

山东的二产三产调整难度十分大,我们的产业链都在低端,低端的很多还都是国有的。再好的布还是布,布到了广东却成了衣服。我们还处在微笑曲线的底部,前段的研发没有,后面的销售、品牌也没有,我们做的只是生产。必须要进行产业调整,当地的金融和产业才能匹配起来。

“山东要做的,首先是梳理出制造业的优势门类,我们不是所有的制造业都是低端的,不应该放弃制造业。”而且,我们应该把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中剥离出来。亚当·斯密阐述一根针的生产过程,细分为50多个生产环节,而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生产性服务业。

“如果在广东,企业会把50个环节全部外包给其他企业,为自己做服务,为自己配套服务的全都是同行业中做得最好的;而在山东,企业习惯把自己能做的都做了,‘小而全’、‘大而全’,服务业自然不能充分发展。”

根据研究,目前我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制造业的60%,这与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较小有关。我们对服务业的理解还停留在餐饮、住宿等低端层面。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过渡,第二产业几十倍于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为中国经济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而改革进行到新的阶段,如何使第二产业健康地过渡到第三产业,不单是山东的课题,也是全国的课题。

发展金融业应以实体经济为基础 篇9

金融业的发展对实体经济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从根本上讲,金融业必须依托实体经济。

日前结束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总结了近几年金融工作的得失,同时对未来的金融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构想。温家宝总理在会上强调,做好新时期的金融工作,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

金融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金融业是伴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繁荣的金融业可以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金融业的发展必须依托于实体经济。如果实体经济出现全球性的萧条,那么,像纽约、香港这种金融大都市也必然面临严峻的考验。实际上,2011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对过度注重金融业而忽视实体经济的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大力推进金融业的发展,一些城市甚至提出了建设金融中心的目标。这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思维。但是,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人民币还不是可以全球流通的货币。这在客观上制约了金融中心的建设。

有的地方政府对发展金融业抱有巨大的热情,却忽视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结果出现了社会资本脱虚、以钱炒钱的现象。这种现象对经济造成的不良作用已经清晰地显现了出来:脱离了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业既加剧了社会的资金炒作,又使实体经济无法与金融业匹配起来,总是需要政府运用调控手段来进行调节,从而造成要么流动性过于泛滥导致通货膨胀加剧,要么造成流动性过于萎缩制约实体经济良性发展,特别是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纵观今年国内一些地方频发的企业资金断链、老板跑路、企业倒闭等现象,我们必须牢牢树立金融业服务于实体经济这个观念。这既是从事实中总结的教训,也是对经济良性、持续发展的实际考虑。

浅析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篇10

摘 要:邓小平理论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毛泽东思想有着紧密的继承关系,同时邓小平理论又提出了许多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观点、新思想,把毛泽东思想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础和源泉,而邓小平理论则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弄清它们两者之间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继承;发展

绪 论“翻身不忘毛主席,富裕不忘邓小平”。这样两句朴素的语言,道出了人民对领袖的爱戴与怀念;道出了两位伟人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卓越贡献。他们以善于把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见长,创造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毛泽东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邓小平继承了这一事业,并把它成功地推向前进。

一、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

邓小平理论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毛泽东思想有着紧密的继承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二者的理论基础相同

毛泽东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作为理论基础,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把它们概括为四个字: 实事求是.邓小平同样积极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他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衷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抓住 “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间题,深刻地揭示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大

胆探索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向题、新路子,逐步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独立自主、走自己道路的问题上,邓小平理论坚持和继承了毛泽东思想

独立自主、走自己的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确立的重要指导思想,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成为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的一条红线。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道路的指导思想,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中国的事情要按中国的情况来办,独立自主,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在党的十三大上,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要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把独立自主、走自己的道路的思想概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原则,并把它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同志还科学地阐明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并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和地位。.坚持和继承了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基本内容之上,是我们党的生命线.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坚持群众路线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群众路线特别重要,而 “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因而,在创立邓小平理论过程中,自觉地坚持了群众路线的基本观点。毛泽东同志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确定“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同样,邓小平也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毛泽东同志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领导者必须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同样邓小平同志也认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许多新东西,都是由群众创造的等等。

二、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尽管邓小平理论继承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许多正确和有益的观点及思想,但由于所处时代的不同和所回答问题的重点不同,它对毛泽东思想又有许多重大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理论宝库增添了许多崭新的内容。

1.邓小平理论对实事求是思想战线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对实事求是作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提出了许多富有新意和时代特点的思想观点,为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一是高度评价了实事求是的重要地位。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二是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了完整、系统、科学的概括。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的思想路线。”三是强调解放思想。解放思想的实质就是实事求是,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他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四是运用实事求是分析思想路线上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克服“右”,但主要是防止“左”。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思想保证。

2.邓小平理论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在五十年代中期,毛泽东就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成立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同先进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因而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但他又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实际上起了有碍生产力发展的负面效应。邓小平非常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发展。首先,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其次,他突出了社会主义本身要求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后,他又强调了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同马克思主义一贯坚持的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相一致的。邓小平从毛泽东的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转移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为中心,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作了精辟的阐述,是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发展。在祖国统一问题上,邓小平理论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实现国家的统一作为一项重要的历史责任和奋斗目标,始终不懈地推进祖国统一的实现,并积极探讨和寻求实现统一的方式和途径.早在五十年代,毛泽东就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主张 “ 和为贵,国共两党可以搞第三次合作”。六十年代毛泽东又重申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思想,提出只要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台湾省的事由台湾当局来安排,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协商解决,双方互约不派人破坏对方团结之事,共同把中国建设好。这些话中已有 “ 一国两制”的构想的萌芽,但由于当时国际环境的制约和国内某些情况的变化,当时还不可能提出 “ 一国两制”的完整构想并付诸实现。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邓小平根据我国实际,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的构想,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的“ 一国两制” 理论主张在一个国家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两种制度长期共存,’ 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 一国两制” 的理论已顺利地指导了香港的回归,澳门问题也如期解决,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必将推动台湾问题的解决。

结论:一方面,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和思想战线是相同的;毛泽东社会主义发展两阶段思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来源;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共同强调的一个原则就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邓小平坚持和继承了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的群众路线。另一方面,邓小平理论对实事求是思想战线的发展;邓小平理论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邓小平理论对祖国统一理论的新贡献。总之,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汲取了毛泽东思想的精华,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重大发展,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第22页

《毛泽东与邓小平》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40页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探析 篇11

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表现和危害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并非近年来出现的现象, 早在上世纪80到90年代, 世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有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失衡的情况, 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数量上的失衡, 金融金融经济部门的数量远超于实体经济部门的数量, 且前者的资产数量也远超后者的数量, 种种的情况均说明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在规模、数量、地位上均出现了颠倒的情况, 实体经济已经从以往的主导地位转变为现阶段的辅助地位, 金融经济则由以往的辅助角色转变为现阶段的主体地位, 也逐年的从实体经济中分离出来。衡量两者分离的指标包括金融资产系数、金融资产比率以及金融交易量比率等等。这些指标的系数越高, 两者之间的分离情况也就更加的明显。在美国金融危机的蔓延下,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 在金融危机发生的一段时间内, 金融经济同实体经济之间就会呈现出一种显著的失衡。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金融企业中出现了兼并行为

很多金融企业中都出现了不同规模的兼并行为, 这就导致经济体出现了一种高度集中的情况, 这种兼并行为给金融企业管理人员带来一种追求高额薪酬的机遇, 这也给金融机构带来了较大的道德风险, 在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张下, 金融机构并不需要承担一种破产的风险, 即使有破产风险, 政府也会为其施以援手, 这就导致金融企业缺乏了风险防范的意识。

(二) 实体经济受到较大的挤压

由于金融经济的规模、数量、地位均超过了实体经济, 这就导致经济活动的交易量主要集中于金融经济领域之中, 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 实体经济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投资行为日益攀升, 金融经济逐渐与实体经济相背离, 这就使整个社会的经济体系逐渐恶化。

(三) 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比例失调

考虑到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比例出现失调的情况, 这就导致金融经济的投机因素逐渐的对经济指标产生影响, 很多经济指标难以真实有效地反应出经济的实际运行情况, 大量价格指数失衡。究其根本原因, 是由于实体经济受到了金融经济的挤压, 大量的资本从实体经济中流出, 金融经济则由于大量的投机行为出现了一种虚假的繁荣, 这种虚假的繁荣就进一步的影响着实体经济的发展, 继而导致整个经济的发展出现失衡的情况。

由于以上因素的影响, 金融经济的比例大幅超过实体经济, 金融经济的地位和比重日益攀升, 这种发展趋势既有有利的方面, 也有不利的方面。有利的方面主要表现在:随着金融经济比例的升高, 大量社会资本会逐渐流向金融经济, 金融经济在整个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继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不利方面主要表现在:如果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出现一种失衡的情况, 金融经济在缺乏约束的情况下会出现过度发展的情况, 这就会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也就影响了整个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一旦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出现分离的情况, 就会对整个社会经济产生一种破坏性的影响。

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根源

(一) 金融资产比例的扩大

无论是在现实贡献与实践的顺序上, 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均大于金融经济, 金融经济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之上, 但是由于实体经济需要外汇的支持, 这就离不开金融经济, 从这一层面而言, 金融经济起着中介的作用。金融经济的增长速度要远大于实体经济, 随着时间的推移, 金融经济的比例也会逐年上升, 如果金融经济出现过度集中的情况就会对社会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二) 技术和制度的影响

技术与制度也是导致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出现分离情况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技术层面而言, 在技术的发展下, 各个国家的经济都表现出一种全球性的状态,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金融经济的发展, 导致金融资产比例逐年升高;从制度层面而言, 随着金融经济的发展, 各种跟风行为、短期机会主义、非理性的投资行为逐渐出现, 这些情况均与制度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 管制因素的影响

管制因素是导致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重要因素之一, 有些专家表明, 管制因素是导致上述问题产生的根本因素, 缺乏管制, 国家之间的资源的流动性就会越来越大, 也会加剧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 使金融机构的交易量增加。

三、结语

总而言之, 导致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出现分离情况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为了防止两者之间的分离, 必须要协调好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比例, 只有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促进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和谐发展, 也才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此外, 还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金融机构也要努力的做到为中小企业、为人民、为科技创新服务, 这才是金融经济走出困境的必然道路, 也是缓和世界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

摘要: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出现, 目前, 实体经济已经从以往的主导地位转变为现阶段的辅助地位, 金融经济则由以往的辅助角色转变为现阶段的主体地位, 也逐年的从实体经济中分离出来, 这就给整个社会经济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本文主要分析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表现、危害以及根源。

关键词:金融经济,实体经济,分离

参考文献

[1]张旭.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探析[期刊论文].时代金融, 2012;05

[2]本刊编辑部.加强地方金融改革创新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专访宁波市政府副秘书长、市金融办主任姚蓓军[期刊论文].宁波通讯, 2012;09

[3]徐璋勇.金融与实体经济“分离假说”及其政策意义[期刊论文].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07

上一篇:业余大专生的自我鉴定下一篇:文学的芳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