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仟邦视角]进一步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本质

2024-09-26

[仟邦视角]进一步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本质(精选9篇)

[仟邦视角]进一步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本质 篇1

[仟邦视角]进一步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本质

日前公布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重点任务,对完善金融体制机制、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综观这一规划,其在推动金融业抓住重要战略机遇,开创金融改革发展新局面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此次金融业规划在主要目标中明确指出: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实现这一主要目标,就要显著增强我国金融业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

显著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必须要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这就需要建立健全金融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完善货币政策调控体系,推进货币政策从以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以价格型调控为主转型;加大对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提高信贷政策调控效果,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进一步加强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引导金融业更好地处理支持经济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其中在加大对薄弱领域的支持中,规划再次强调了对新兴产业、“三农”、小微企业的扶持。

显著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必须要优化金融机构布局,构建现代金融组织体系。从当前和未来发展看,要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需要不断优化金融机构的行业和地区布局,构建和完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提升金融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增强金融业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这既包括构建功能健全、服务高效的现代银行业体系,也包含促进证券业机构规范发展,鼓励保险业机构创新发展,以及稳妥推进金融业综合试点经营。尤其是在推进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分层配置、科学合理布局中,强调要加快建设和完善社区和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匹配的金融服务。

显著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必须要鼓励和推动创新,加快建设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过去几年,我国金融市场功能显著增强,在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过程中,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这就需要着力推动金融产品创新,不断丰富产品种类,优化产品结构;加强市场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场运行机制;促进资金在各市场之间有序流动,提高市场联动性和效率;逐步形成层次合理、功能互补的金融市场体系,着力完善股票市场,积极发展债券市场,积极培育保险市场,更好地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

显著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必须要按照市场化方向推进金融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改革,完善金融运行机制。过去十年间,我国金融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全面完成并成功上市,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顺利完成,现代保险企业制度基本建立,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断深化。进一步明确政府作用的领域和边界,减少政府对微观金融活动的干预。这既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又要继续深化金融机构改革,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

[仟邦视角]进一步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本质 篇2

然而,小微企业“融资难”却是可以解决的。从国外的情况看,小微企业在不同的成长周期就会有不同的融资方式与之相适应。比方,小微企业在初创阶段主要“内源性融资”为主,即要么依靠家庭自身积累,要么向亲朋好友化缘求助;当小微企业进一步做大时,可以引入若干个合伙人;当然,对于高科技、高成长小微企业也有机会引入风投(VC)或私募(PE),这是小微企业做大的绝佳机会;此外,小微企业做大到一定程度时,还可以发行高收益债券(即垃圾债),或在场外市场(OTC)挂牌,甚至可以直接到场内市场进行IPO,这时的企业也许早已成为了银行抢手的优质客户了!

因此,政府不应该强行要求银行放贷给小微企业,而是应该通过金融创新,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并将民间资本导入正途,为小微企业提供广泛、便利的直接融资渠道。尤其是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当今,我国庞大的银行业的无度扩张已明显受到遏制,在此情形下,如何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打通直接融资渠道,为小微企业提供高效便利的融资解决方案,已变得更加紧迫。

从顶层设计来看,经济转型,金融必须先行,关键是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废除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官方定价,彻底消除银行内外的资金价格双轨制,提高社会融资效率,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具体地讲,今后我国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的基本思路大体是:

(1)利率市场化,取消存贷款官定利率;

(2)允许银行倒闭,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3)银行业不再“一业独大”,银行不再“以大为美”,银行无度扩张停滞;

(4)做大做强直接融资,建立全国统一的场外市场,允许小微企业发行垃圾债;

(5)鼓励VC/PE大发展,鼓励全民创业;

(6)汇率市场化,让国民自由持有外币资产;

(7)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如开放国际板,建立港股直通车等。

[仟邦视角]进一步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本质 篇3

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规模庞大的民间资本。实现这部分民间资本的合理、有序流动,是当前实现金融经济稳定、加快实体经济发展的重大而迫切的课题。

因此,必须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金融监管体系,进一步鼓励和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实现金融经济有序稳定和实体经济加快发展。为此建议:

(一)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参与设立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兴办各类金融机构,逐步放宽主发起人的条件限制。扩大主发起人范围,按照“宽进入、严监管”的原则,允许资信良好、资本实力强的非银行业资本包括保险公司、投资公司、大中型企业、信托公司等成为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适当降低小额贷款公司主发起人的资产及盈利要求。降低主股东的出资比例限制,扩大股东数,允许政府、企业、个人等作为投资者入股。降低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要求的不良贷款低于2%的门槛,引入不良资产的保险制度,鼓励缓释风险方面的制度创新。

(二)进一步扩大民间资本参与设立小型、微型金融机构试点范围。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加大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加快民间资本兴办村镇银行、社区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中小金融机构的步伐。着力完善相关法规制度,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放宽小型、微型金融机构经营范围。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适当降低小型、微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放宽在资本金、不良资产、存贷比等方面的限制。

(三)以大力发展社区银行为抓手,推进民间资本参与商业银行增资扩股或城乡信用合作社改制。推进金融市场改革,完善银行体系结构,壮大中小银行类机构的规模数量。拆分部分国有或地方大型商业银行,鼓励民间资本增资扩股,使其分支机构向社区银行转型。开展城乡信用合作社改造成社区银行试点工作,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参与改制。落实民营金融机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在制度设计上防范经营者道德风险和免除政府最终“买单”的局面,进而落实撤销、破产制度。

(四)推进民间资本参与边缘性金融服务,发展金融中介机构。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保险行业,全面推进保险行业发展;支持民间资本与股权投资基金、信托基金等开展合作;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担保公司、典当行、寄售行等边缘性金融服务机构,不断创新营运模式。

(五)进一步完善对民营金融机构的监管体系。对不同类型的民营金融机构实行分类和分级监管。密切监控分析民间资本在金融领域的流向。完善统计监测制度,及时掌握民间资本在金融领域的出资、占股情况,统计和分析民间资本参股或设立金融机构的信贷情况,把握民间资本在金融领域的发展状况和趋势。

金融应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篇4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既是对银行等金融机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殷切期待,也是金融机构持续繁荣发展的本质要求。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需要金融机构改革创新金融服务、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需要改变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加强银行抗风险能力,使银行业成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性

金融与实体经济互促共生、关系密切。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金融工具作为一种有效的资源分配平台,兼具收益性和风险性属性,尤其在现代社会中两者愈发呈现出显著正相关特征。一方面,金融业的发展对实体经济有正向影响,通过加速资本积累,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从而带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金融发展的负向影响,例如金融危机的爆发,严重阻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与实体经济呈现的非线性关系,要求必须充分发挥金融服务的正向作用,通过完善金融体系,更好地发挥金融服务和支持实体经济的功能,避免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危害。

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就在于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的严重背离。因此,欧美国家纷纷加大金融监管,出台限制金融创新的政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原则由此被提出,金融创新的边界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一定要立足实体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2011年,中国政府也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则,并且“十三五”时期我国金融改革也将继续遵循这一原则。落实好该原则,一方面能够有效化解中国金融市场的风险,防止出现类似美国的金融危机;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会抑制各种类型的金融衍生品,使金融创新机会受到影响,最终限制金融业的发展。

加强金融创新才能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实体经济创造的物质财富,既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也是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近几年,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影响,国内实体经济表现出空心化和弱化现象,主要由于国外订单减少、出口缩水,而国内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和资金成本不断提高,企业税负沉重,导致实体经济利润率越来越低。而实体经济利润率下降,也可能导致国内资本虚脱,进而转向私人贷款、房地产市场等领域,市场投机愈发明显。同时,实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实体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金融服务的强力支持,而金融行业要想获得长期利润,必须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因此,未来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要不断加强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强化金融监管水平,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

国内外经济形势要求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近些年,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取得不少成果,我国的金融领域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中国经济正处于逆周期,正在推进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的五大任务,离不开金融服务的支持;二是国际形势也愈发严峻,随着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中国经济的风险敞口变大;三是金融领域的历史遗留问题使得弊端凸显,不成熟的融资体系使得风险积聚加速。因此,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来,我国强调必须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但目前我国经济增速下行与经济杠杆率升高并存,银行体系资产的快速增长,实体企业、居民和政府等非金融部门债务不断增加,同期经济增速出现下降,三者出现叠加。第五次金融工作会议更是把货币调控和金融监管放在重要位置,防范金融风险,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当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面临的问题

资金“脱实向虚”问题严重。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影响,国内实体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实体经济的盈利能力显著下降,企业经济效益较差,导致缺乏投资资金。如图1所示,机械设备和化工行业从2011年到2015年ROE分别下降了12.6和9.05个百分点。实体企业不佳的财务状况,导致资本纷纷进入房地产、股票和债券等市场进行投机套利。

对小微企业客户的金融服务不到位。小微企业客户缺乏正规金融机构提供服务,且金融服务的价格受到严格监管,加剧了小微企业融资困难。金融?C构的准入门槛很高,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不足,导致基层金融服务竞争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金融机构的行为,影响了金融服务在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加剧。金融业本身的市场机制、体制不完善。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不完善,导致日常管理效率低下和资源配置混乱。同时,缺乏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金融产品刚性兑付较为普遍,金融市场不能辨别部分金融产品的定价机制,从而价格的扭曲增加了市场上的套利机会。

金融业存在无序竞争,风险防范能力不足。金融行业监管政策的协调不够,存在跨行业、跨系统漏洞,导致不同的标准和监管真空。“金融创新”产品的快速发展,暴露出跨行业风险防范能力不足,互联网金融平台、交叉金融产品以及各类组合和金融控股公司等都存在无序竞争,金融风险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对策分析

树立大局意识,做好顶层设计。目前,中国经济基本面较好,韧性好,有足够的潜力和调整空间。虽然经济增长放缓,但仍是世界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赤字率处在一个安全的水平。只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提前预测社会发展的风险,就可以在风险发生前有效控制,赢得主动处置财务风险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规范好金融市场交易行为,引导金融企业回归实体经济的源头,才能为服务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的金融秩序。着眼于经济工作主线,加大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对一补充”支持,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应积极实施行业产能过剩信贷政策,支持优质企业,稳定困难企业,坚决使僵尸企业有序退出市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商业银行要实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严格审批管理,加强资金来源以及首付证明,加强收入和审计的真实性,遏制住房价格上涨太快,控制一线城市房地产价格,有效支持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去库存。

深刻理解银行业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共生关系,促进金融服务和实体经济的有机结合,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一是金融机构要落实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转变实体经济的发展战略,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过程,优化管理机制和业务模式的发展创新,提高金融服务能力;二是金融机构要优化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支持“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促进“互联网+各个行业”融合的进程,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

加强金融市场建设,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加强金融市场建设,提高金融机构定价能力。推进同业拆借市场、回购市场、短期融资融券市场、商业票据市场协调发展,拓宽货币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依托银行间市场促进债券市场发展,减少行政控制,加强市场约束机制,创新债券品种,加强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市场流动性。深化IPO体系改革,完善退市机制。完善市场利率定价机制,提高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做好贷款利率报价,信用产品定价指导。

大力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充分发挥利率工具引导作用,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督促银行清理不合理费用,清理不必要的融资渠道,促进融资改善,促进企业融资成本下降。推进存款保险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市场导向的金融机构退出机制。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新步伐,在贷款利率全面放开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和央行利率政策体系,逐步放开存款利率控制步骤和规划;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形成机制,提高人民币双向浮动汇率弹性,积极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

调整完善货币政策,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和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是相辅相成的。牢牢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继续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国际合作,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稳定金融体系的运行。控制总量金额以维持稳定的货币政策,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和金融环境。适应货币供应的新变化,使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的流动性,保持货币稳定的流动性。

在实施货币政策的同时,注意和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控制优化信贷结构,通过再融资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更好地服务于小微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强货币政策、金融监管政策以及监管法律法规的协调,促进金融维持稳定协调,预防和解决区域金融体系风险,加强跨金融产品协调,跨市场金融创新,加强金融信息共享和金融业综合统计协调。深化重点金融企业改革,优化国有金融企业所有制结构,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加快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强化政策职能导向。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金融风险防范能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消除实体经济中的金融服务制度壁垒。一方面要优化金融市场价格形成机制,防止金融产品价格扭曲,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要丰富金融机构体系,形成竞争性金融服务体系,健全商业金融、发展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的合理分工,形成互补的金融机构体系,发展包容性金融和多种小型和微型金融组织。

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完善预警系统,加强对事件的监测和控制,以及灾后救济机制。全面监督金融机构和金融控股公司,协调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的监管,全面抓好金融部门综合统计,进一步加强监管协调,减少监管套利,保持金融市场竞争秩序。通过法治措施促进市场债务与股权互换、增加股权融资等方式,在控制总杠杆的前提下,将公司杠杆作为优先降低的选项。压缩金融机构渠道业务,缩短融资链。

注重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目标,从五个方面全面推进。一是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对接促进双向力量,明确政策传递机制,确保政策落实效果;二是积极盘活信贷资金存量,优化投资组合,提高财政资源效率;三是发挥金融服务的综合优势,开展信用和非信用金融服务,进一步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四是继续推进体制创新,加强金融服务方式方法的持续改进;五是深刻认识风险状况和结构调整,牢牢掌握金融底线风险。

加强信贷政策引导,解决金融“脱实向虚”问题。近年来,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坚持保持稳定的基本工作指导原则,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要求上,采取措施落实服务目标。

一是支持补缺“短板”,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加强信贷政策引导,引导资金流向三农、小微企业,精准扶贫,支持民生等国家?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鼓励金融资本增加对先进制造业、新经济等领域的资金投入。积极对接“一带一路”项目,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扩大跨境人民币使用,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支持纳入三大战略规划和建设项目。

二是加强金融监管,引导金融机构回归主业。继续规范同业业务发展,商业银行将业务列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打破资本投机市场和非法交易资金活动,开展网上银行专项整顿,形成监管合力。

强化风险管控和授信管理,杜绝资金空转套利。紧密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全面做好金融支持“三去一降一补”各项工作。坚决执行国家能源消耗标准、环境保护和质量安全标准,关闭僵尸企业。进一步完善信贷管理,合理控制长期信贷,有效防止过度信贷,促进实体经济去杠杆化。围绕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及“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双创”政策机遇,加大对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节能环保和小微型企业的转型升级,增强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加强民生工程等领域的财政支持,实施差异化的信贷政策。

深刻理解和及时掌握经济新常态的风险分析和市场改革的规律和特点,加强内部控制,有效提高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集中度风险、声誉风险控制能力,不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水电煤炭等关键领域的产能过剩风险,全面调查和管理外部风险对银行体系的传导。增加资本工具的创新和分配,提高吸收资本和损失的能力。积极推进健全的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充分参与流程管理,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学习,夯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确保金融机构在市场风浪中稳健经营、行稳致远。

[仟邦视角]进一步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本质 篇5

政务中心是时代的产物,建立政务中心的根本目的是简化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增加行政运行的透明度,最大化的便民。政务中心如何实现最大化的便民?要实现政务中心最大化便民,必须根治政务中心“中转站”现象,使政务中心真正能够办事;要实现政务中心最大化便民,必须进一步丰富政务中心资源,打造“政务超市”,培养政务中心“人气”,使政务中心真正实现为民便民;要实现政务中心最大化便民,必须强化监管,严把窗口进人关,选拔高素质的工作人员进驻政务中心,为政务中心最大化便民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政务中心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㈠中心建设流于形式化。一些地方政府建设政务中心并非完全出于自愿,而是在全国各地已普遍建立政务中心的背景下被迫而为之,他们没有认识到政务中心建成后的重要意义在于“办事”而不在于“撑门面、树形象”。他们认为,只要把装修豪华的政务大厅建起来,各职能部门在中心设立办事窗口,就实现了“一站式” 办公、“一条龙”服务,就展示了政府形象,而在这种心态下,所建立的政务中心最终成了装点形象的“门面”,脱离了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的实质。㈡政府权力“三化”未得到有效遏制。由于受计划经济和分权体制的影响,“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利益化”现象严重。一是现行的一些法律法规执行起来有弹性,为部门的不规范操作提供了大量空间,为腐败的滋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二是某些部门总是想方设法将公权转化为部门的、甚至个人的利益,“官”念沉重,本来很容易在窗口办妥的审批事项,他们也规定必须拿回原单位经其签字同意并加盖印章后方能生效。三是主观方面,在筹建政务中心过程中,害怕激起与各单位的矛盾,未归并内设机构行政许可股室、调整集中行政许可职能,对窗口人员“授权”不充分。四是部门内部股室与窗口之间存在争权的现象。虽然许多内设股室的行政审批职能已被归并削离,但部分审批项目在具体操作上仍需他们的大力支持,基于权利之争、认识上出现偏差,个别股室人员觉得“中心窗口之事与己无关”,因此,在项目办理过程中,对窗口工作不予配合。

㈢中心服务功能不够完备。一方面由于政务中心的建立缺乏法律定位,其名称不规范统一,从而导致了各地政务中心职能和服务重点不完全相同。有的侧重于招商引资项目,有的侧重于行政许可项目,有的侧重于行政审批项目,还有的侧重于服务项目;另一方面,一些部门总是以各种理由敷衍塞责,只让一些尽义务的、不涉及收费的审批项目进入中心,而有权的、涉及收费的“油头”项目却抓住不肯放手,即使强制纳入中心,最多也只是在窗口中转,具体审批仍然要拿回原单位。入驻中心的审批项目较少,公共服务性项目不多,“政务超市”“不超”,中心出现了“门前冷落顾客稀”的尴尬局面。

㈣窗口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不高。一些窗口单位没有把素质高、业务精、服务态度好的业务骨干和职能股室负责人派往窗口,被送到窗口的工作人员自认为得不到

原单位的重视而在心理上产生障碍,再加之中心上班要求高、管理严,因此,他们在思想上表现出厌倦情绪和不负责任的态度;在工作中,只能受理、接件,对政策解释不清,做不了主,其服务质量难以让人满意。

㈤中心监督管理难以到位。窗口人员除上班地点外,人事、工资等关系仍然在派出单位,政务中心只能依靠协调和加强管理来进行监督,由于没有一套科学完整的管理制度或约束机制,缺乏对窗口效能及权力运行的评估和有效监督,导致管事与管人脱节。虽然中心设有投诉窗口,由于投诉处理机制不够完善,欲投诉者往往因为投鼠忌器的心理而不敢投诉举报。窗口人员只“挂号”不“看病”,行政不能提速,管理不能增效,政务中心的便民、高效、廉洁形象也为之大打折扣。

二、对策与建议

㈠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建立政务中心,涉及到政府执政理念的更新,政府权利关系的调整,政府行为方式的变革,政府内部机构重组,政府与市场企业、社会等诸多关系的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各地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强力推进,改革方能成功。要克服形式主义,从公众利益出发,真正把政务大厅建设成“政务超市”、“政府形象窗口”、“联络群众的纽带”、“转变作风的示范”和“体制创新的平台”。要通过常委会、常务会和各级中心学习组学习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共识与合力。要把政务中心建设作为改善投资环境、落实廉正建设责任制和加强效能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求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必须理解、支持、配合这一体制创新工作,把政务中心当作党委、政府的窗口和形象来建设;在软硬件建设、人员选调等方面要高标准、严要求,切实做到“一把手”亲自部署,亲自督促,亲自抓落实。对个别不理解支持政务中心工作的部门领导,当地党委政府的态度要强硬,可通过纪检、监察谈话等行政手段和“摘帽子”、“降位子”等组织措施予以解决。同时为了维持政务中心正常运转和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工作,各级财政部门要对政务中心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㈡集中职能充分授权。凡入驻政务中心的职能部门都要按照“一个窗口对外”的原则,归并内设机构行政许可股室,调整集中行政许可职能,将行政许可事项集中到一个内设机构受理,并成建制整体前移至中心窗口办公,实行“一站式”服务,斩断窗口成为派出单位的“中转站”现象之根本。在此基础上,各部门要遵照“审批在中心、在中心办结”的要求,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积极协调内部股室配合窗口搞好现场踏勘、论证等工作,尽可能地对窗口充分授权,斩断滋生腐败现象之“土壤”,让窗口人、岗、责相统一,能办事、快办事、办好事,切实做到“挂号”就得“看病”。各窗口单位要变审批为监督,主要领导对窗口工作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协同配合抓,及时研究解决窗口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㈢丰富内容增强功能。不断丰富中心服务内容,增强其服务功能,千方百计便民,对于做旺政务中心“人气”至关重要。一是对辖区内的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及其他项目彻底清理,把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全部纳入中心统一办理(涉及技术检测等特殊的行政审批项目除外);二是除医院、学校等事业单位的收费外(由于涉及面太广,纳入不能起到便民的效果),其余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在中心收取;三是从便民角度出发,将下岗证、残疾证、结婚证、身份证、户口迁移、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非许可审批项目纳入中心办理。四是将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住房公积金等事项纳入政务中心;五是通过市场运作方式,将水、电、气、收视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性服务项目引进政务中心。六是通过市场运作,将公证处、价格认证中心、法律服务中心、产权交易中心和人才市场等中介机构引进政务中心;七是在中心设置打字、复印、照相、邮政、通讯、雕刻印章等行业窗口,建立商务中心。

㈣建设队伍树立形象。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窗口工作人员队伍是办好政务中心的必备条件。一是严把进人关,各部门一定要把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服务态度好的中层干部和业务骨干及职能部门负责人选派到窗口工作,进驻人员原则上必须在窗口工作一年以上,以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同时党团组织关系要转入政务中心,实现窗口人员的政治进步在中心解决;二是窗口人员由所在部门推荐上报、组织人事部门和中心共同审核,人员的抽调手续由当地人事部门负责;三是对中心管理人员和窗口工作人员开展系统的法律法规知识、业务技能、礼仪、规章制度、军训、写作及中心微机操作系统等专题培训;四是坚持统一着装;五是推行人性化管理。一方面鉴于中心工作的特殊性和辛苦性,适当考虑窗口人员的工作补贴,增加窗口人员的年度考核优秀指标;另一方面,大力弘扬政务中心文化,充分调动每一位窗口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建立政务服务长效机制和动力机制。六是深入开展窗口创优质服务评比活动,打造一批文明窗口,树立一批服务模范,力求让基层满意、企业满意、群众满意。

㈤强化管理规范服务。坚持以创新理念、提高能力、改进作风、完善制度、加强监督为重点,以树立服务好、效率高、质量优、能力强、纪律严的政务中心形象为目标,扎实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打通中心窗口与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直接沟通的“肠梗阻”,畅通企业和群众办事的“绿色通道”。

1、加强思想教育。积极开展政治思想教育活动,组织窗口人员学习《行政许可法》、《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办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有关效能建设的文件精神,引导窗口人员积极参与机关效能建设,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同时,坚持每月一次集中学习,充分实现在学习中进步,在学习中提高。

2、加强作风建设。从小事抓起,即坚持配证上岗,按时作息,有事请假、外出登记、上班期间不串岗、不聊天、不玩电子游戏、不浏览与工作无关的网页、不吃零食,不带小孩,保持衣着整洁、精神振作和办公场所清洁,认真记录来访、来电事宜,及时转接电话、限时办结等。

3、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中心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坚持以制度管人,用机制管事。重点要抓好九方面的制度建设:

一是“政务公开制”。坚持把行政审批和办事公开贯穿于中心工作的始终,把政务公开同电子政务相结合,采取上墙、上网、上触摸屏、上电子显示屏和印发《办事指南》等多种形式向当事人和社会公开政策依据、申请条件、申报材料、办事程序、办理时限、收费标准、收费依据、审批结果等,保证群众知情权。

二是“办件管理制”。把在中心办理的所有审批项目分为即办件、承诺件、联办件、补办件、退回件和上报件,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管理;对一般事项采取直接办

理、特殊事项采取承诺办理、重大事项采取联合办理、上报事项采取专责代理、控制事项采取明确答复。

三是“一个口子收费制”。涉及收费项目,中心统一将收费标准和政策依据录入电脑,收费票据由地方财政部门统一提供,中心窗口一律不得收取现金,所有收费由进驻银行代收,直接进入财政专户,建立一个口子进,一个漏斗出的财政运行体系。四是“首席代表制”。除确需现场踏勘的行政审批办件和联办件、上报件等行政审批办件外,其它办件推行首席代表签字生效制,精简不必要的内部运作环节,尽量压缩办件时间,减少承诺件,提高即办件的比例。

五是“优质服务制”。中心推行“破五难、创四零”服务目标。“破五难”是指彻底破除“门难进、人难找、脸难看、话难说、事难办”的行政陋习;“创四零”服务目标包括服务流程“零障碍”,即认真接待好每一位前来办事的群众,视办事群众为“顾客”,把自己当成服务员,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去有回声,避免“小事久拖积大怨”,尽量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服务质量“零差错”,即依法审批、程序办理、限时办结,不出错误、行政增效;服务管理“零疏漏”,即对窗口人员实行中心与入驻单位双重管理,在日常工作、业务办理方面,做到联动管理,确保规定之外“零办理”。服务对象“零投诉”,即转变作风,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开展“预约服务、延时服务、特快专递服务、电话服务、网上服务和免费代办服务”,切实做到小事不出窗口、大事不出中心,确保中心全年无机关效能投诉事件。

六是“社会监督制”。采取在大厅设置意见簿、意见箱、投诉台,在中心网页上设置调查问卷、群众投票栏,向社会公开投诉电话、统一使用“行政审批专用章”等方式,保证群众参与权和监督权。

七是“协同管理制”。建立中心与部门、部门与窗口的“双向”联系制度,每月定期召开部门负责人联系窗口工作例会,专题研究解决窗口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同时在窗口人员中设立一些诸如党小组长、文体部长、宣传委员等类似中层岗位,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协助中心管理,努力形成窗口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

八是“首问责任制”。一方面要求窗口人员增强温情服务意识,以热情的态度和亲切的笑容接待来访或办事人员,在接待工作中要坚持文明用语、礼貌待客,切实做到对电话咨询者要解释到位,对前来办事者要程序到位,对委托办事者要代理到位,对办事困难者要帮助到位;另一方面要求窗口人员在众多的工作中,要理清思路,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努力做到对受理项目限时办结到位。

九是“逗硬考核制”。对窗口单位和窗口人员推行百分制量化考核,窗口人员的考核结果与中心补贴挂钩,实行周报、月报制;适当提高中心窗口单位在政务中心方面的年终考核分值,中心的年终考核结果将作为窗口单位主要领导的年度评优依据。

[仟邦视角]进一步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本质 篇6

提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能力

近年来,我市各级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务实奋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总体势头良好。但是也应该看到,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和矛盾最后集中转移到金融领域,金融风险集聚态势不容忽视,亟需采取有效措施给予防范和化解。

一是企业金融风险突出。从数据上看,2016年初,全市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77.27亿元,当年处置不良贷款92.04亿元,但年末不良贷款余额仍有68.7亿元,不良贷款前清后冒问题严重。今年一季度末,全市不良贷款余额为73.09亿元,不良贷款率1.97%,位列全省第二。企业逃废债务问题严重,全市企业逾期欠息1070户,余额140.64亿元,欠息14.97亿元。此外,由于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内外需求乏力,制造业利润增长面缩窄,导致部分地区企业担保圈风险突出。

二是影子银行体系金融风险集聚。我市近年来典当、寄售、担保公司、投资公司发展迅速,主要以“地下钱庄”形式出现,为银行融资“过桥”、工程验资、偿还债务、支持账款等提供资金,其年化利率普遍高达50%-100%。我市部分企业由于投资过多,在银行贷款无法满足其需要的情况下,也涉足影子银行融资,甚至不计成本,风险隐患极大。同时企业涉及非法集资的情况也在增多。这些资金如果不加以监管和正确引导,融资链一旦断裂,势必影响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和实体经济的发展。此外,影子银行体系中也不乏有大量的银行贷款,也间接造成信贷资金风险,同时还极易影响社会稳定。

三是银企信息不对称导致信贷资产安全风险增加。一方面,银行针对小微企业、先进制造业等专门开发了多种金融产品,市有关部门联合金融机构也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扶持性信贷产品,但由于沟通不畅导致相关政策、产品的知晓度不高。另一方面,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信息不够透明,财务管理不规范,征信、工商、纳税、司法等信息未能有效整合,部分信息不够详细,大大提高了银行调查的财务、人力成本,既加大了信贷投放的难度,也加大了信贷资产的安全风险。

比如企业到银行融资,银行需要了解企业的基本信息,如房产、税务、工商登记、用电、用水等,由于部分信息缺乏公开透明的平台,致使银行无法掌握真实信息,影响信贷投放。同时,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有些问题会给银行的信贷资产安全带来隐患,如公安的拘留、法院的起诉、冻结、工资欠薪信息等,因此有必要在金融机构与有关部门之间建立联系协调机制或者信息平台共享机制。要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金融环境,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必须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放在重要的位置。为此我们有如下建议:

1、密切防范,积极应对金融风险。一方面,通过授信总额联合管理、周转贷款、建立银行债权人委员会等方式稳定重点骨干企业、优质制造业企业的存量信贷,引导银行有序投放增量信贷;另一方面,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清退一批无发展前景、无救助意义、产能过剩、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加快制造业“僵尸企业”破产清算工作。加大对逃废债务行为的打击力度,建立工商、税务、司法、宣传、经济和金融等多部门联合制裁机制。制定激励政策,引导银行业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为新增贷款投放腾挪空间。

2、防患未然,建立银行业与影子银行间的防火墙。影子银行体系的运作主要依托和围绕银行,带来的风险隐患一旦爆发,也大多回流和沉淀在银行,因此建立银行业与影子银行之间的防火墙非常关键。为此要坚决禁止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影子银行放大杠杆提供融资,避免风险从民间金融体系传递至银行。我市各监管部门之间也要进一步加强沟通与协调,强化对金融机构交叉业务和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建立起跨市场、连续和统一的功能性监管模式,防止因信息不对称导致风险事件扩散蔓延。

同时建议我市金融办创新监管手段和方式,牵头组织权威评级机构对全市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开展信用评级,对贷款业务、担保业务的真实性、合规性进行全面核查,并将评级结果与扶持政策、业务创新等挂钩,对不同评级的机构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严密防范系统性风险,确保地区金融稳定。

3、联动监测,加强金融风险防控。首先,金融机构自身要切实加强风险管控水平,对中小企业尤其是有主业外投资、投资房地产、企业主有不良生活嗜好、所在行业景气度下降的企业,要通过实地走访、面谈等多种渠道及时掌握企业动态信息,不能仅仅局限于分析企业报表的层面。其次,要整合劳动、公安、电力、经贸、银行等部门信息,加快完善我市企业信用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丰富数据信息,提高企业信用资源利用效率,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发挥出各部门的协同监测、协同管控作用。

[仟邦视角]进一步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本质 篇7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低碳经济既是国家近年来一直大力倡导的宏观政策,又是企业技术革新、提质增效的内在动力。在日常工作中,节能处不仅要将节能目标下达至各基层节能部门和企业,又要组织基层企业申报国家或省级节能项目奖励资金。服务企业必须从了解企业做起,节能处在调研基层企业下大力气,特别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抽出更多的时间走基层、进企业、送服务,掌握了我省企业节能技术需求和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但本次作为作为青年同志,能够参加团委组织的服务实体经济,青年在行动主题活动,服务基层企业的感受和收获是不同的。

本次服务实体经济,青年在行动的活动是针对浦口区工信局和所辖企业菜单式的服务,企业可以充分地从多角度、多需求出发综合了解各处室的政策。投资处、科技处等相关处室从各自业务角度就企业关心的政策做了精细的解读,我就国家和省级节能财政奖励政策向浦口经信委和企业做了详细介绍。随后的互动环节,工大产业园区、久吾高科、三乐微波咨询了国家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节能量审核、省级节能与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相关问题,我一一做了解答。同时,其他处室同事在解读相关政策和企业交流过程中,我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政策。

[仟邦视角]进一步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本质 篇8

当前消费金融走向健康发展,反映出在监管趋严与行业大浪淘沙之下,消费金融行业迎来新展望和新秩序。相比于传统金融机构,消费金融行业的业务覆盖面更广,技术应用更加深入,行业整体发展也更加规范有序。在行业不断演变与成熟中,资本和投资人对于很多平台的信心逐渐增强。

近年来,金融科技深度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金融科技正在以迅猛的势头重塑金融产业生态。金融的服务模式和服务类型也在发生深刻的变革,普惠金融、智能金融等正在成为金融行业发展的新方向。消费金融行业通过运用创新性的技术和方式解决了金融客户的痛点。在为用户提供智能化、个性化、场景化的服务过程中,马上金融的业务模式不断走向合规与成熟。

在合规发展方面,几家头部企业,不断引领行业变革与发展。其中,作为稳健运营的新锐平台,马上金融也走在了行业的发展前列。为了确保金融服务的安全性,马上金融还制定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风控模式,开展实地尽调、采集真实信息,并将其与线上大数据交叉验证,进行量化风险评估,从贷前、贷中、贷后的全流程中进行风险控制,做到资料提交到资金到账的快速审批。对于马上金融来说,希望通过科技的力量降低平台的服务门槛和成本,提高服务效率,让更广泛的人群享受优质的消费金融服务,推动普惠金融向前发展。

[仟邦视角]进一步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本质 篇9

中国期货市场经过这些年的快速发展,就市场规模来说,已经进入世界前列,若干大宗商品期货的影响力显著增强。但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功能,提高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仍然是整个市场系统的“短板”。譬如,发现价格的功能还相当薄弱,这主要表现在大宗商品期货价格被社会各界特别是经济领域的关注度、认知度、采用度还远未达到应该达到的程度。套期保值、管理风险的功能,被相关企业采用的广度、深度也相当有限。

总的来看,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还停留在较为肤浅的阶段,还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推进。首先,要转变交易量优先的观点。鉴于我国期货市场的现状,建议期货交易所和期货公司,切实转变交易量第一的观念,把期货市场切实为实体经济服务摆在最优先的位置。

第二,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解决阻碍这个转变的认识问题、组织问题、人力财力的投入问题和激励机制问题等。要特别重视对“套期保值、管理风险”的专题研究,组织好期货市场功能的普及性教育,让相关行业和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都来关注期货市场,明白什么是套期保值,管理风险;怎样进行套期保值,管理风险。

上一篇:打排球优秀作文下一篇:现货仓单交易的基本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