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

2024-06-06

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精选12篇)

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 篇1

当前,金融和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血液,其在经济发展中逐渐处于核心地位。对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我国来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也不例外。但是如何推动金融体制的深化,并且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是当前我国面对的一个战略层次的重要问题。

一、对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阐述

二战之后,各国为了加速恢复国内经济,采用了不同的金融政策,但是在本质上分为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两种。其中,发展中国家多采用了金融抑制的政策,但是其效果却很不理想,甚至出现了经济停滞不前的状况。对此,支持金融深化的学者就纷纷抨击金融抑制的政策,他们认为金融抑制实际上是对金融业的歧视性课税,最终会酿成许多的不良经济后果,所以应该积极推进金融的自由化改革,并以此来助推经济发展。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麦金农首先在其著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及资本》一书中对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进行阐述,分析了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随后,发展经济学家们纷纷将金融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并取得了许多的重要成果。目前倾向于金融深化的学者们的观点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不完全的市场经济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扭曲,导致了经济的割裂状态,其金融抑制的存在更是严重的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也有学者从金融中介的角度得到了相似的结论,他们认为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改革首先要从金融改革开始,通过减少人为对金融领域的干预,以此来实现利率、储蓄、投资等元素的市场化,并通过市场化的机制来消除金融抑制,理顺经济发展的助推因素。

发展中国家实行金融抑制政策没有取得良好效果,但是实施金融自由化的国家也在经济发展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这就包括拉丁美洲南锥体国家所发生的一系列银行挤兑、恐慌和倒闭等,这些金融自由化的不良后果,也使人们开始对金融自由化进行反思。而学者反思的结论是经济未发展到相应程度时,缺乏进行金融自由化的相应条件,而应该对金融自由化进行相应的约束,即金融约束论。这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多少有些一致。金融约束论在本质上和其它的理论也都一致,都是为了通过制度的设计来理顺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并因此促成经济与金融的良性循环发展。

从金融抑制、金融深化,再到金融约束的一系列理论发展的路径,也让学者们总结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那就是金融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作用的一个系统。在不同的经济阶段选择适宜的金融政策,可以有效的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不过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水平来说,金融抑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相应的金融深化,才是助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

二、金融深化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

金融深化理论是发展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因此其研究对象也多倾向于欠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而我国当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并且同时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金融深化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1.金融深化理论是从传统货币理论中诞生出来的,既弥补了传统货币理论忽视发展中国家的缺陷,也加深了货币金融因素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强调金融因素在经济发展中所处的核心地位。因此,这个理论适应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对制定我国的金融货币等政策都有重要的作用。

2.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执行金融抑制的政策。改革开放之后,虽然我国开始了金融体制的变革,摈弃了传统的金融抑制政策,但是仍然在金融深化上面仍然相对谨慎。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如何加速进行金融改革,以适应不断出现的经济新问题,需要借鉴金融深化理论中适合我国现状的部分。

3.由于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也属于市场经济的一个范畴。那么因此而提出了经济发展理论和政策依据就会和西方学者所推崇的金融深化理论有许多的相似之处。比如说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多样化问题,利率市场化问题,多种不同渠道融资问题等。因此,也需要对金融深化理论进行借鉴,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仍然有很多原则上的差别,因此借鉴的同时,也必须要考虑到我国的基本国情是,这样才有可能避免水土不服的问题。

三、理顺我国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我国渐次推进的金融改革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金融资产结构不合理、利率市场化机制不健全、国有商业银行主体地位仍然欠缺、金融监管机制尚不十分健全等等。而要想真正实现金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助推作用,就必须要解决好此类的金融问题,具体如下:

(一)适当减少政府对金融领域的不必要影响

合理的利率水平会使经济处于健康的运行状态,不合理的利率水平却会干扰经济的正常运转,对此,政府应该适当的减少对利率的有意干预行为。虽然说,政府的干预会解决很多市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但是其产生的副作用也是客观存在的。一方面来说,经济体系的健全可以有效的集中社会闲散资金,并实行良好的资源配置,最终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来说,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可以促进金融服务的增加和完善。但是,这个内在的逻辑关系必须要以少量的干扰为基础。

(二)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必须保证同步

正如金融深化理论发展的历程那样,不同的金融理论适合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实行金融抑制,会造出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情况出现,而对于经济发展欠缺的地方实行金融深化政策,会加剧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分配,不但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甚至还有可能带来社会动乱。对于我国来说,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在金融领域中的内源性融资十分普遍的现象以及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的不平等竞争地位等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都需要不断的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同步解决。

(三)在进行金融深化的过程当中,务必要注意其质量问题

金融深化不是某个金融领域的单个问题,而是涉及到整个金融体系的构建问题,因此从一开始就应该通盘考虑,切忌只重速度不重质量的发展。比如说我国不能够同时开发国际板和创业板,而要有先有后,先发展创业板,再根据经济发展形势,择机推出国际板等等。

(四)推进金融中介的快速发展

通过金融中介,可以加速资源的快速流动,使得资源得到快速合理的配置,因此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提高投资和储蓄的总体水平、提升投资的边际收益率。

(五)加速金融工具的多样化进程

一个例子可以证明我国当前的金融工具尚处于发展的初期,2008年美国发生次级贷危机之后,学者们意识到美国的金融衍生产品过多且过于激进,但与此同时的中国,却不可能出现美国这样的次贷危机,因为中国没有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大部分的金融产品仍处于对基本产品的稍加修改。虽然说,缺乏金融工具多样化的我国,可以避免类似美国这样的危机,但与此同时却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与金融改革速度的严重不协调。尤其是在当前社会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之下,必须依靠强大的金融资源作为支撑,这些都要求我们加速推进金融工具的多样化。

(六)恰当处理金融深化和金融监管的关系

金融深化不等于金融自由化,更不意味着不对金融体系进行监管。相反,由于金融深化的逐步推进,更要加强相应的监管,有效预防因为金融深化给经济带来的冲击作用。从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角度来说,金融监管应该伴随着经济金融化的不断加强而深化,通过金融监管来规范金融深化行为,可以有效的保证金融深化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一个循环。而在我国当前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政府及监管部门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强金融深化的进程,并因此而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伟大战略,继续维持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摘要: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之下, 金融体系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共识, 而原先的货币经济也转化为了经济金融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内在要求通过金融深化来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 并且已经被国外许多国家所应用并被证实。对于我国来说, 如何借鉴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并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的金融深化道路, 需要认真对待。

关键词:金融深化,经济发展,金融体系

参考文献

[1]何亚玲.转型期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商业时代.2011年第32期.

[2]张伟静, 曾艳萍.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年第2期.

[3]李发昇.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华东经济管理, 2011年06期.

[4]陈黎敏.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浙江金融, 2011年第8期.

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 篇2

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应用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分析了我国GDP增长率和金融发展速度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相对于金融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来说,中国似乎更多地表现为经济增长带动金融发展.

作 者:单俏颖 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学院,统计系,天津,300222刊 名: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3(4)分类号:F224.0关键词:经济增长 金融发展 协整 因果关系

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 篇3

【关键词】经济金融发展 市场关系

从经典的金融发展理论来看,政府与市场关系在发展中国家对于金融因素的约束、深化和抑制作用,这些都深刻的反映出了一个国家对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定位以及政策取向。随着国家金融的不断发展,政府主导会抑制金融业的发展,而如果市场过分的自由就容易加大金融业的风险,还很可能由此造成金融危机。基于金融因素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和阻碍作用都非常的大,因此,我国政府必须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一、在金融领域里政府部门的过度干预造成了金融抑制现象的出现

如何提高政府部门的经济职能,无论是从政治角度还是哲学角度上来说,都是人们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人们不停的争论国家的政府部门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到底应该做什么,应该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才能够好的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政府角色的定位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早在十七、十八世纪社会推崇的是重商主义,由政府部门干预国家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支配着国家经济的总体运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次规模巨大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使人们意识到了市场的重要性,因此人们希望能够通过国家对公民发放一定的福利,承担国家的责任,以此来缓和社会中的矛盾,于是福利国家出现了。在这个阶段,盛行凯恩斯主义,凯恩斯想要把政治置于经济之上,他反对自由的经济体系。然而,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各个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膨胀,凯恩斯主义不能很好的解释这种经济滞胀出现的原因,从此以后,反对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的呼声就越来越高了。

二、政府与市场关系是相互补充的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经济理论都开始强调市场机制的巨大作用,然而他们非常的排斥政府对于经济的管理。自凯恩斯之后,政府的重要作用才慢慢地得到重视,目前,经济学者们大多都接受了政府和市场关系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代替的关系,他们深刻的认识到了政府和市场是国家在合理的配置资源,帮助国民经济有效运行的两种不同的力量,只有政府与市场能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很好的保证国民经济的良好运行和发展,政府与市场都是服务于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只有当政府与市场配置资源的组合最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运行时,才能提高国民经济中各个领域或者层次的效率,当国民经济处于最优经济状态时,政府和市场的结合模式也才是最优的。

三、金融领域的不断发展深化了发展中国家政府与市场关系之间的联系

市场自由化虽然有利于市场发挥其自身的调节功能,但是过度的自由化会造成政府角色的边缘化,不健康的政府与市场关系下,金融领域的风险也会不断的加大。因此,我国必须要不断的完善政府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指导作用,实行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体制。因此,我们国家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能力比其他国家要多很多。我国政府在干预经济的时候,也暴露了自身存在的很多缺陷,由于政府不合理的干预,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问题,比如:投资过热、物价上涨等都是由于政府的不合理干预造成的,因此,想要要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就必须要不断的完善政府干预市场的机制,让政府干预能够市场化,把政府的干预力度控制在一个科学的范围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政府充分地发挥了自身的作用。

四、经济金融领域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事实上,政府和市场存在着某种竞争关系。市场一旦有扩张的倾向,政府部门的调控机制也会出现扩张的倾向,这主要是通过政府的“越位”和“缺位”表现出来。在政府部门调控市场的整个过程,其实质就是利用国家强制力在市场的调节作用不能很好的发挥时,对经济的一种强制控制。政府部门一旦过度的强制调整某些私人的产权就很可能出现某种不公平的事情,就践踏了市场上的自由等价原则和市场上的平等产权。这种现实中的冲突与竞争,就形成了政府的“越位”。当市场无限扩张时,一些企业为了谋求利润的最大化,往往都把资金投入到了那些产品周期短、资金收效快及投资风险小的产业中去,这就导致了我国产业结构严重失衡。这个时候,就需要政府部门制定计划,利用财政、货币及信贷政策措施,来维持宏观经济稳定和平衡,避免政府的“缺位”。

五、金融约束作用下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关系

金融约束理论是经过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它是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之后提出的一种渐进式改革的政策主张。该理论主要是想通过政府部门约束金融部门从而继续推动金融的发展。金融约束论的观点是:金融约束能够有效地推进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它主要强调了政府机构在金融发展中的作用,实行有限的政府理念。有限的政府是相对无限政府来说的,二者之间的区别主要看一个政府的权力、职能与规模是不是法律的明文限制,受法律限制的就是有限的政府理念,反之则称为无限的政府理念。

参考文献

[1]邓晓馨.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外贸战略的调整[J].沈阳干部学刊,2008(6).

深圳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篇4

截至2009年年末,深圳市经济总量以1979年为基期平均增长25.8%。30年来,金融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平均比重为10.18%。2009年深圳市生产总值8 201.32亿元,其中金融业增加值1 148.14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3.9%,在国际上除少数城市型经济体如中国香港、新加坡外,各国金融业增加值比重都在8%以下。2009年5月《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通过国务院正式批准,为深化深圳金融业发展提供契机。那么,深圳金融发展是处在“供给主导”和“需求遵从”哪个阶段,深圳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究竟有着怎样的辩证关系?认清这些问题对于新时期深化深圳市金融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相关文献综述

现代经济学中对于金融发展必然推动经济增长没有明确结论,相反意见分歧很大。从金融功能对经济增长的角度出发,Levine(1997)认为一个好的金融体系可以减少信息与交易成本,进而影响储蓄率、投资决策、技术创新和长期经济增长的结论。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经济发展初期,银行的信用是金融活动的主要形式。然而,Robinson(1952)宣称“企业领着金融走”,认为经济发展导致了一定的金融发展,金融发展是这种发展的必然的、被动的反应。Lucas(1988) 认为经济学家们过分强调了金融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金融市场最多只不过在经济增长中起到极其微小的作用,而经济发展会创造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这种需求导致金融部门的发展, 是经济增长带动金融发展而不是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对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中,经济学者倾向于将两者放到一个双向相互作用的框架中去加以分析和认识。Mckinnon(1969)、Patrick(1966)、Gupta(1984)、Levine(2004)等实证研究得出的不同结论证实了Arestis and Demetriades(1997)的判断,即绝不存在普遍的金融发展一定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朴松花,2009)。其中Patrick把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因果关系观点分成两类:主张金融发展能促进经济增长的叫做供给主导(supply-leading);主张金融发展只是经济增长对金融需求的被动反应称为需求遵从(demand-following)。不发达国家的实证研究支持“供给主导”假说,而发达国家的实证研究支持“需求遵从”假说(武志,2010)。

近期国内的许多学者对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展开经验研究,陈宗胜,周松(2006)利用1978-2004年天津市年度数据,检验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认为天津市经济增长促进了金融规模的扩大,而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其他方面无因果关系;谢太峰,王子博(2008)对北京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谢太峰,王子博(2009)利用同样的方法研究上海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表明金融发展引起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本文以深圳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方法研究深圳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

二、深圳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一)深圳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描述性分析

1.从金融发展总量来看,深圳金融业增加值占GDP和第三产业的比重总体处于上升趋势(见图1)。从图形的走向来看,呈现出两个特征:一是1997年至2005年间两个比重都分别有所下降;二是两曲线在上升阶段和停滞阶段均呈现出共同趋势。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处于停滞阶段这与深圳金融业依靠中央优惠政策密切相关;另外金融业增加值对第三产业产值的波动影响较大,占经济总量比重自2007年以来保持在两位数水平。

数据来源:通过整理《2010年深圳统计年鉴》中金融业增加值、GDP和第三产业产值得到。

数据来源:《2010年深圳统计年鉴》

2.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以2000-2009年的数据为基础来比较金融发展和GDP增长率(图2)。深圳金融发展增长速度从2000年到2005年,其发展速度在经济增长速度以下,最低年份为1.2%,自2006年以后高于GDP的增速,但波动较大,最高年份达到50.2%,最低年份在16.5%,金融业作为深圳支柱产业之一,自身的发展速度起伏波动,势必会对经济总量造成冲击。

3.金融机构规模扩张及效率提高。到2009年末,深圳银行业总资产居全国第三位,银行业网点从改革初期仅有的8家发展到目前超过1 300家,增长超过165倍,银行网点的密度基本与香港相当;在本地法人证券公司数量上和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资产规模上,深圳在全国均排名第一;本地法人保险公司资产规模上,深圳排名第二。此外,深圳还是全国的私募基金、保险中介等机构的聚集中心。与此同时,在金融业由规模扩张到注重效益的转变中,金融资产收益率有所提高。其中1979-2002年,深圳金融资产收益率平均仅为1%左右,2003年以来深圳金融业实现利润连续攀升,金融资产收益率达到3%。

(二)深圳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

1.本文的检验方法。

本文的实证分析分两步来研究深圳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第一步,通过单位根检验人均实际经济增长、金融相关比率、金融中介效率和金融储蓄结构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如果平稳,则用经典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参数,如果不平稳,则用协整方法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共同趋势;第二步,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来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及其方向。

2.变量的选择及数据说明。

(1)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GDP)。

一般情况下,最能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能力的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另外考虑到人口波动和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选取人均实际GDP作为经济增长的代表变量。其中深圳市通货膨胀用定基(以1979年为基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衡量。为消除数据的异方差,对人均实际GDP取对数处理。

(2)金融发展指标。

一是金融相关比率(FIR)。金融相关比率自Goldsmith(1969)提出以来,一直是衡量金融发展最为重要的指标。根据定义,金融相关比率是指一国在某一时间点上所有未清偿的金融工具余额与国民财富的比值。代表金融资产在经济增加值中的比重,反映了金融业所提供的融资功能在整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经济金融化程度。通常,人们为了计算的方便,将国民财富用GDP代替,这样,金融相关比率变成了金融资产总量与GDP之比。另外,麦金龙采用货币存量(M2)与GDP的比重作为衡量一国或者一个地区金融发展的状况。因获取深圳市金融资产和M2的数据相当困难,本文借鉴国内学者通常采用的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之和代替M2衡量金融资产总额。本文采用的金融相关比率,通过计算深圳市金融机构(不含外币)存贷款总额占GDP的比重得到。二是金融中介效率(SLR)。金融中介效率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比值。此指标用来衡量金融机构将存款转化为贷款的效率。银行市场化运作后,金融监管规定银行贷存比率控制在75%以内。三是金融储蓄结构(FSS)。金融储蓄结构是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与金融机构全部存款的比值,是衡量金融机构吸引居民储蓄能力的重要指标。

(3)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的实证研究采用年度数据,样本区间为1979-2009年,所有数据均来自《深圳统计年鉴2010》。使用计量软件EVIEW5.0。

(三)实证检验

1.平稳性检验。

由于回归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前提是所涉及的时间序列数据是平稳的。如果时间序列数据不平稳,则会出现伪回归,格兰杰因果检验也就无从谈起。本文所采用迪基-富勒检验法对各个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的结果汇总在表1中。从表1中可以看出,原始序列都是平稳的。

说明:(1)检验类型中(C,T,K)分别表示ADF 中的截距、趋势项和滞后阶数;(2)*,**,***表示在1%、5%和10%的显著水平下序列平稳。

2.传统的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

经过单位根检验得到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指标时间序列的水平值为平稳,利用传统最小二乘法估计回归参数,结果如下:

上式中,除变量SLR回归系数不显著外,其余变量的回归系数都显著。说明深圳市人均实际GDP,与金融相关比率FIR和金融储蓄结构FSS正相关,与金融中介效率SLR负相关。

3.格兰杰因果检验。

在回归分析中能够度量变量之间的联系程度,但是不能证实因果关系,深圳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还是经济增长的被动需求,可以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来论证。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指在做Y对其他变量(包括自身的过去值)的回归时,如果把X的滞后值包括进来能显著地改进对Y的预测,我们说X是Y的(格兰杰)原因;类似地定义Y是X的(格兰杰)原因。其计算结果见表2。

本文研究了滞后一期、二期及三期的情况,从研究的结果来看,在α=95%显著性水平下,能够得出深圳市金融相关比率(FIR)引起人均实际经济增长,而深圳人均实际经济增长对金融相关比率(FIR)的作用并不显著(仅在滞后一期中体现,在滞后二期和三期中未得到验证);另外金融储蓄结构和金融中介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在滞后各期中并不都显著。

(四)实证研究结果

1.金融发展规模(FIR)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且深圳市金融发展规模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占了主导地位。即深圳市金融规模的迅猛发展给当地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金融资产的增长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增长。

2.金融储蓄结构(FSS)与人均实际GDP呈正相关,但是两变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居民储蓄比率的上升与经济增长呈相同趋势。

3.金融中介效率(SLR)与人均实际GDP呈负相关,且两变量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由于银行市场化经营的转型,SLR的不断下降说明金融效率不断提升,人均实际GDP与SLR负相关体现经济增长与金融中介效率同向变动关系。两变量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说明深圳市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通过投资总量而不是效率途径来实现的。

三、政策建议

实证分析表明金融发展规模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引发的金融发展需求并不显著。这说明深圳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处在“供给主导”阶段。以资金(储蓄)动员为核心的“供给主导”金融发展,金融发展先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并事实上发挥着经济增长“发动机”的作用,深化深圳金融发展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提高金融业资金配置效率。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并未得到验证的原因可能有几点。一是从深圳金融发展结构角度来看,2007年、2008年和2009年深圳市新增融资中,直接融资占比分别为25%、23.7%和13.9% ,尽管深圳市直接融资比率在全国处在相对较高水平,但是间接融资仍然是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渠道。因银行信贷配给和所有制歧视的存在(胡振飞,2005),使得许多中小企业正常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二是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比重过小,2008年和2009年深圳市新增融资中债券所占比重分别为10.2%和5.3%,使企业获取低成本融资渠道过于狭窄。这需要金融业满足企业所需产业资金并提供及时有效保障,同时提高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即资金配置的效率。

另一方面,提升深圳金融业增加值应掌握金融发展由“供给主导”向“需求遵从”转变的规律。深圳金融业应深化对产业过程渗透程度为追求目标,满足产业过程资金需求和提高服务水平。根据深圳市统计局数据,2009年深圳人均生产总值为13581美元,按照世界银行分类标准,深圳已属于高收入经济体。一旦经济发展进入相对成熟阶段,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建立和健全,居民投资渠道得以拓宽,全社会储蓄率会随之下降,“供给主导”的金融发展的“发动机”作用会出现停滞和减弱,资本边际产出出现递减。此时,资金的有效投资和投资效率的提高,将成为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增长支持的关键和核心问题,以产业部门的资金服务需求为导向的“需求跟随”金融发展将成为趋势。

参考文献

[1]深圳市统计局.深圳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0-04-26].http://www.sztj.com/main/xxgk/tjsj/tjgb/gm-jjhshfzgb/201004265740.shtml.

[2]中国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深圳金融三十年辉煌成就铸新篇[EB/OL].[2010-04-02].http://shenzhen.pbc.gov.cn/publish/shenzhen/1320/index.html.

[3]深圳金融发展报告编委会.2007深圳金融发展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09年深圳市区域金融运行报告[EB/OL].[2009-11-02].http://shenzhen.pbc.gov.cn/publish/shenzhen/1320/index.html.

[5]朴松花.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J].理论前沿,2009(21).

[6]谢太峰,王子博.上海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4).

[7]谢太峰,王子博.北京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9).

[8]陈宗胜,周松.天津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1978-2004[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9]王志强,孙刚.中国金融发展规模、结构、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分析[J].管理世界,2003(7).

[10]武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分析[J].金融研究,2010(5).

[11]周立,王子明.中国各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1978-2000[J].金融研究,2002(10).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 篇5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

郑伟

【摘要】金融体系的运行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会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进步产生影响,国民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必然联系。金融体系是实体经济取得发展进步的基础条件,同时金融体系也是实体经济得以运作的重要指导框架。本文从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相关概念分析入手,综合研究了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协调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有效措施进行了完整总结,通过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有利于为我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金融体系 实体经济 关系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都是对整体国民经济发展进步产生重要影响的部分,通过对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的反思,有利于更好的梳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发挥促进整体国民经济进步和发展的作用。从宏观发展角度分析,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两者处于相关影响和促进的关系中。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是金融体系构建的重要发展基础,金融体系同时也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通过二者关系的梳理和深入研究,有助于防止因为我国的金融体系崩溃而导致的国家实体经济发展危机出现,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发展。

一、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相关概念

(一)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从宏观概念角度分析属于一个国家整体经济金融制度在实际运行中形成的重要模式,同时,各个国家之间也都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具体由于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制度以及具体国情的不同来决定的,部分国家的金融体系由国家宏观调控以及银行经济管理机构决定,部分国家由金融发展市场来决定国家的金融体系。从整体角度分析,金融体系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发展进步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和一个整体的经济发展框架,金融体系由金融市场资产以及各类型的金融中介管理结构和金融交易平台联合构成,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发展背景下,企业需要从环境的不稳定性分析入手综合分析全局内容。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从宏观角度分析主要是实现企业融资动员企业的流动性资产整合,第二金融体系可以发挥股权细化的作用,同时对资源配置进行指导,强化企业的风险管理,发挥经济运行的激励作用,实现各类关键性企业信息作用。

(二)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从宏观的经济学概念角度分析主要是指包含了各类经济经济经营活动。实体经济涵盖了一切物质产品生产以及精神消费的内容,涉及到工业、交通、信息、文化等各个不同领域的不同产业,实体经济是整体经济社会人类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从经济特点角度分析,实体经济主要包含以下几个主要特点,第一,提供人类的基本生活生产资料,实体经济活动成为了保证正常经济生产消费活动行为的关键所在。第二,发挥了提高人们生产生活水平的作用,无论是人们生活的物质基础还是人类活动的精神文化消费,都可以通过实体经济活动来实现。

二、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势态良好,经济发展进步速度较快,我国的政府加大了对各个领域和各行业的扶植力度,推动了整体资本市场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在经济危机爆发的影响下,我国的金融体系开始出现了脱离实体经济发展实际的问题,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金融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开始出现过于盲目扩大理财规模的问题,直接导致的银行流动的贷款金额的下降。出现了金融发展泡面,影响整体的经济发展和进步,导致了我国的总体债务比例上升。与发达国家相比较,由于没有成熟的经济发展体系作为支撑,也导致了经济论文部落------------论文发表_论文格式_论文范文论文部落专业发表论文网 论文部落------------论文发表_论文格式_论文范文论文部落专业发表论文网

增长量不稳问题出现。

三、协调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有效措施

(一)促进金融体系的发展

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实体经济的作用发挥需要以整体宏观经济发展要求为导向,由此才能发展中不断完善金融体系,从而解决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的脱离和矛盾问题。例如:在经济进步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资本积累来扩大金融体系的整体发展规模,金融体系发展会推动整体实体经济融资发展,从而可以有效推动金融体系需求进步,实现整体的金融可持续发展。此外,通过激发实体经济发展的市场潜力,有利于更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中的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目前,我国的实体经济在市场化的发展进步背景下逐渐展现出了多方面和领域的多元发展。

(二)实行金融体系自由化改革

实体金融体系的未来自由化发展可以在整体的市场经济中发挥良好作用。通过金融体系改革也可以在较为复杂的金融空间中发挥最大化的功效。在进行金融体系自由化改革过程中需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力量,主导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可以通过对金融系统的利率变化的现实实现稳定经济控制,从而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多元的融资发展渠道。此类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改革可以提高实体经济的盈利能力和发展水平。同时,通过实行金融体系自由化改革还可以实现经济融资的多元渠道拓展,提高整体的实体经济发展经济效益,从而协调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综合发展。

(三)促进资本市场的改革

在促进资本市场改革的过程中可以使资本市场发展更加完善。资本市场是影响到整体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通过促进资本市场改革可以推动二者的革新和发展。提高两者的联系和发展紧密性。从而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资产保障,共同推动两者发展。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在实际的发展中经历了最初的分离和后期的融合发展的不同环节,通过两者的结合进步和发展有效的促进了整体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没有了实体经济支持,金融体系无法发挥作用。没有金融体系的整体框架作为发展指导,实体经济发展也容易出现混乱局面。通过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有利于在未来合理处理两者关系,通过两者的结合和共同发展促进我国经济整体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 篇6

【关键词】金融发展 经济增长 重庆市

一、引言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历来受到经济学家们的关注和争议,国内的研究最完善的应该是林毅夫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他强调各个经济发展阶段的最优金融结构需要与该阶段的实体经济对金融的服务的需求相适应,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另外谈儒勇、周立、王子明等也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相关的结论。

尽管各位经济学家都对金融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我国由于资源和要素禀赋等的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严重失衡,而金融的发展也不相同,因此研究一个地区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更有指导和战略意义,本文对重庆地区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变量的选择和数据的说明

(一)变量的选择

本文要研究的是重庆市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因此选择的被解释变量是实际人均GDP,该指标是通过重庆市零售价格指数(以1985年为基期)调整得到,而解释变量采用斯密斯提出的金融相关比例FIR,即金融资产总量占GDP的比重得到的,由于经济增长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还引入控制变量人均固定资产投资。

(二)数据的说明

本文中的数据均来自《2013重庆统计年鉴》,其中对人均GDP用零售物价指数作调整得到人均实际GDP,而金融资产总量则是每年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贷款余额、股票发行额和企业债券发行额的总和。由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主要分析了1985年到2012年间的具体情况。

三、模型设计

(一)简单回归分析

根据人均实际GDP和FIR之间的关系建立模型如下:

■ (1)

其中x是控制变量,是表示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其他因素,由于本次主要研究的是金融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变化,所以,将其他因素控制不变,全部纳入x中。由于经济增长还受到教育水平、财政投资等影响,所以x代表了这些变量、μ表示残差。根据散点图,我们预测C、β1均大于0。

(二)单位根检验

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了重庆市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回归方程,但是时间序列只有在序列式平稳时方程才有意义,否则会存在伪回归,于是我们必须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我们用扩展的迪基-富勒验法检验实各个变量的平稳性,结果表明变量均不是平稳的,于是经过二阶差分运算,二者均平稳了,它们都是二阶单整的,排除了偽回归的可能。

(三)协整检验

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我们用协整检验来验证,本文应用Johansen协整检验进行检验,首先需要通过赤池信息准则和施瓦茨信息准则确定最适滞后阶数,即为1,本文采用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p值表示拒绝原假设的概率,其中在R≤3的p值最大,表示拒绝该原假设的概率最大,即协整向量的个数应该是3,表明人均GDP、金融相关系数、教育水平和财政支出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他们之间具有某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四)格兰杰因果检验

上述检验表明GDP、FIR、EDU、EXPEND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但是不能表明他们之间就具有因果关系,于是我们应用著名的格兰杰因果检验证明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金融相关系数人均是GDP的格兰杰原因、教育水平不是人均GDP的格兰杰原因、财政支出不是人均GDP的格兰杰原因。

四、结论和建议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虽然金融相关系数、教育水平和财政支出与人均GDP之间存在某种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是只有金融相关系数是人均GDP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是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而教育水平和财政支出都不是。所以对于重庆市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建议:我们应该加大力度投资金融方面,尤其是促进直接金融方面的发展,打造重庆金融中心,以带动重庆市的经济发展,但是也要注意,由于重庆市的经济发展还不是很成熟,直接投资等也许在重庆效果不是很明显,而间接投资受到中央财政政策影响波动较大,因此重庆市应该大力经济以求通过其他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等到经济发展成熟时,在大力发展直接金融为主的金融发展,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这样重庆市的经济就可以在稳中求增。

参考文献

[1]张成思.金融计量学,时间序列分析视角,人民大学出版社.

[2]高静川.海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4).

[3]刘桂荣.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以长三角为例[J].理论探讨.

[4]邱新国,陈源媛.重庆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重庆社会科学.2007(1).

[5]林毅夫,姜烨.经济结构、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基于分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6(1).

[6]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10).

[7]周立,王子明.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1978-2000[J].金融研究2002(10).

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 篇7

近几个月来,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 并开始波及世界各国的实体经济, 这使得学术界不得不再次审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理论关系。近年来学术界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主要建立在内生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内生增长理论通过将技术 (知识) 积累过程引入典型的增长模型, 一举突破了长期困扰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技术外生性问题, 实现了技术进步的内生化——技术进步不再受经济系统之外变量的控制, 而是由消费者偏好、资本投资、R&D和教育等经济系统内部因素所决定。因此, 金融发展可通过动员更多储蓄、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增加R&D投资和加速人力资本积累等方式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为增进人们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二元关系的理解, 本文将沿着熊彼特主义技术创新思路对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及二者因果关系作初步的理论分析。

二、金融发展与技术进步

关于金融发展对于技术创新的最早论述, 首见于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研究成果。熊彼特于1 9 1 2年出版《经济发展理论》一书, 论证了货币、信贷和利息等金融变量对经济创新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认为, 经济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的实现, 而创新的实质则是生产要素的组合。银行信用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为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提供必需的购买力, 这种购买力不是来源于银行所吸收的储蓄、真实票据的贴现和抵押, 而是来源于银行的信用创造, 正是这种信用创造的能力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内生增长理论为金融发展理论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博奕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广泛应用为金融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到2 0世纪9 0年代, 一些金融发展理论家不再满足于对麦金农和肖理论的修修补补, 他们明显意识到金融抑制模型的诸多缺陷, 以及根据这些模型提出的政策主张的过于激进。他们在吸取内生增长理论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 进一步发展了金融发展理论:对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形成机制的解释是从效用函数入手, 建立了各种具有微观基础的模型、引入诸如不确定性 (流动性冲击、偏好冲击) 、不对称信息 (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和监督成本之类的与完全竞争相悖的因素, 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内生形成做了规范性的解释。

在金融内生增长理论中, 关于金融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市场方面。希克斯 (H i c k s) 在关于金融市场效率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的历史性论述中指出, 产业革命的发生最重要的条件并不是技术, 而是使得这些技术能够在较大的范围内广泛实施的投资, 而这种投资需要恰当的金融安排才能实现, 因为新技术的采用往往需要大规模的、连续的、长期的资金注入。因此希克斯提出了“产业革命发生之前有必要发生金融革命”的论断, 他认为产业革命之所以发生在英国是因为在1 8世纪早期英国的金融市场有了快速发展, 为技术的广泛运用创造了前提条件。史密斯 (S m i t h) 指出, 当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较高时, 一个经济只能选择那些发展期较短的技术。而只有交易市场的活动效率逐步提高以后, 市场才会倾向于选择那些发展期较长的技术, 这些技术也暗含着高投入和高产出, 当这种技术的产出效果足够大时, 就会对经济增长带来显著的影响。也就是说, 金融市场的效率会直接影响到技术的选择, 从而对一国的均衡经济增长率也会带来深远的影响。

西方经济学界针对流动性风险建立金融市场出现的模型, 比较深入地探讨了金融安排、流动性与技术创新之间的联系。在道格拉斯·戴蒙德 (Douglas Diamond) 和菲利普?迪威格 (Philip Dybvig) 流动性模型中, 对高回报项目投资的流动性风险创造了对流动性、低回报项目投资的激励。随着证券市场交易成本的下降, 会激励更多的资金投入到非流动性、高回报项目上, 如果非流动性项目有足够大的外部性, 那么证券市场较强的流动性就会诱发稳定的技术创新。

三、技术进步与内生增长模型

以罗默、卢卡斯为代表的内生增长理论以在生产中的累积资本代表当时的知识水平直接将技术进步内生化, 但却忽视了人力资本所体现的技术进步;沿着罗默的思路, 卢卡斯进一步引进人力资本要素, 认为技术进步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及从事人力资本建设的投入程度, 但却忽视了累积资本中所体现的知识水平。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生产中的累积资本 (机器设备等) 体现了有形资本的技术水平, 这种技术水平的高低来源于研究开发部门所生产的新设计、新发明等;另一方面, 从事教育、研究开发及产品生产的人力资本水平 (如劳动者的素质及技能等) 体现了劳动者从事生产与管理的效率水平, 这种技术水平来源于人力资本的建设。技术进步本质上就是知识资本不断积累和更新的过程, 它包含了使劳动力技能提高的人力资本, 以及使机器设备技术含量增加的R&D资本, 这两个部分共同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 从而推动了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

设 代表一个国家的知识资本水平, 并假定知识资本水平的增加主要源自于原有的知识资本水平的高低、社会对知识资本建设与创新的投入力度 (包括国家在教育、科研活动上的投入力度, 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投入程度, 以及个人从事在职培训、干中学的投入程度) 以及从事知识资本建设与创新所投入的劳动力份额, 因而有

其中, 是从事知识资本建设与创新所投入的劳动力份额, 是社会对知识资本建设与创新的投入程度, 是知识资本建设与创新的生产效率。

在经济增长模型的数理分析中, 可以在不影响分析结论的前提下对效用函数的形式作必要的假定。这里, 定义跨时期消费的替代弹性为常数的效用函数如下:

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即使得全体消费者的消费效用最大化:

其中, p为时间贴现率, 表示人们对于推迟消费的耐心程度;α为消费的边际效用弹性的负值 (α>0) 。同时, 将实物生产部门的产出分为消费C与储蓄S, 即:Y=C+S, c为边际消费倾向, 且不妨假定劳动力总数即为人口总数。

因而, 经济增长的最优增长路径可以由下述动态优化问题给出:

运用Pontryagin最大值原理求解此动态最优化问题, 可以获得一组微分方程系统, 由此微分方程系统即确定了决定内生变量 的最优增长路径。

四、包含金融部门的内生增长模型

现代经济增长中, 创新投资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升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金融发展对通过储蓄积聚、储蓄向投资 (包括创新投资) 有效转化以及生产效率提高方面对经济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尽管不同的派别思路各异, 但所关注的问题的实质是共同的, 都在寻求金融部门与稳定增长之间的联系, 其基本思想是, 金融变量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的主要渠道是投资资源的有效使用及生产效率的提高, 完成的途径是通过较高水平的金融发展以及有利于对投资项目的监督和资金向有效投资者的转移的金融自由化。

早期的“Harrod-Domar”模型假定产出一资本比σ为常数, 这里假定资本折旧率为0, 并将净投资I定义为资本存量的变化。因而有:

Harrod-Domar模型强调了储蓄率s及资本的产出效率σ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但产出一资本比为常数的假定意味着资本的边际产出是常数, 与经济现实不太相符, 另外储蓄等于投资的均衡条件忽略了金融部门在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过程中的作用。

放松这些条件后, 假定储蓄能够转向为投资的比例是, 则

其中, 是生产率; 是储蓄转化为投资 (创新投资) 的比率;st为储蓄率。金融部门通过以上三个方面提高经济运行效率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由于R&D活动风险高、成功概率低, 并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一般的投资者不愿意从事R&D投资, 而这就为金融系统的出现提供了激励。金融系统不仅可通过对R&D项目事前的评估和事中、事后的监督, 避免资源配置的逆向选择和创新企业的道德风险行为, 提高了技术创新成功的概率, 而且可投资于大量R&D项目, 分散了投资风险, 从而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具体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金融发展通过提高创新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升储蓄向创新投资的转化比率, 而金融市场运行的成本将影响储蓄一投资转化比率θ, 金融资源的漏出比率 (1-θ) 反映了金融市场的效率损失。金融市场的信息功能及项目筛选功能使得经济主体能很好地选择高收益投资项目, 使资金投向回报率较高的项目上, 从而提高了投资的生产效率, 同时金融市场使得消费者通过多元化投资组合化解了流动性风险。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 储蓄率也将发生变化。可见, 金融发展通过作用于以上三个参数, 从而影响创新投资, 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金融部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何有效地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假定其效率表现为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比率θ, 这一转化比率的提高依赖于金融部门的工作效率λ, 以及投入到金融部门的劳动力比例μ2, 以下为储蓄一投资转化方程及储蓄—投资转化比率方程:

从而可以把上一部分关于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内生模型扩展如下:

运用Pontryagin最大值原理求解此动态最优化问题可以获得一组微分方程系统, 由此微分方程系统即确定了决定内生变量 的最优增长路径。

此动态优化问题很好地描述了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作用的内生机制。金融发展通过发挥风险管理功能, 促使储蓄增加以及储蓄向技术创新投资的有效转化, 从而有利于创新投资的增加。而随着创新投资的增加, 必然伴随着知识的更新与技术的提高, 从而提高了资本与劳动力的生产效率, 进而导致产出水平的增长。产出增长导致储蓄的进一步增加, 并通过金融发展促使创新投资进一步增加, 通过技术进步促使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 进而推动经济的更快增长。

五、结论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互相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 即金融工具、机构和市场既促进经济增长, 又被经济增长所推动。金融部门通过发挥动员储蓄资金、缓解信息不对称、分散投资风险、监控企业行为和消除流动性风险等方式, 鼓励了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 促进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互为因果关系将导致以金融发达、经济高增长为特征的高度均衡与以金融欠发达、经济低增长为特征的低度均衡并存。

内生增长理论的兴起为分析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框架, 使人们更深入地认识到金融系统的重要性。若要深化人们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解, 以下领域继续值得深入研究, 如R&D融资、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经济政策和法律制度等对金融发展及经济增长的影响等问题。

摘要:本文将金融部门纳入到内生增长理论模型中, 描述了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作用的内生机制。金融发展通过鼓励技术创新和新技术应用的方式促进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互相促进、互为因果的双向关系。

关键词:金融,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内生增长

参考文献

[1]Swan, Trevor W.Economic growth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economic record, 1956, (32) :334-361

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 篇8

一、模型与方法

在结构主义的经济增长模型中, 通常包括一些辅助性解释变量, 如经济制度、对外开放、金融发展等。本文将金融发展作为一个独立影响因素引入, 根据总量生产函数构造模型如下:

其中, y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 k为国内资本存量的增长率, I为劳动力的增长率, h为人力资本, finance为金融发展:t表示各年。α为模型中遗漏的体现个体差异的变量的影响, 假定其不随时间变化:ε是误差项。由于模型既包括了时序数据和截面数据, 直接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 可能会存在自相关性和异方差性, 所以本文将检验其自相关性,异方差性及多重共线性,并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 (GLS) 解决问题。

二、指标与数据

最能充分反应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能力的指标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本文采用实际人均GDP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 取值为扣除价格影响因素的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环比增长率。国际上通常采用戈氏利麦氏两种指标来衡量金融发展水平。戈氏和麦氏两种指标都是从总体上去衡量一国的金融发展程度的。在此引用之, 将货币存量 (M2) 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作为衡量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程度的指标。本文模型中用到的其他指标包括资本存量、劳动力的增长率、人力资本。劳动力的增长率用从业人数的年增长率来表示。人力资本是人们花费在教育、健康、训练、移民和信息等方面的开支所形成的资本。在本文的实证分析中, 出于数据的可靠性和方便性, 以中央财政支出中文教卫体事业费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来表示。在经济增长模型中,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技术水平, 而初始的技术水平是一个难以度量的变量。事实上无论技术开发与推广是否花费较高的成本, 从较长的一段时间来看, 技术进步率是大致相同的。而对技术进步的种种假设或限制在Panel Data模型中只是表现为不同地区的回归方程的截距项或斜率的差异。在本文中分解为截距项和误差项。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1990年~2005)及2006年统计公报。

三、实证分析

用最小二乘法作回归,并分别检验异方差性,自相关性及多重共线性

1. 直接OLS

yt=-49.86377+0.134999kt+43.92106It+190.3635ht+14.37911financet

t= (-2.843168) (0.745759) (1.417603) (2.296129) (3.870960)

R2=0.593394 R2=0.457859 DW=1.490262 F=4.378152

F检验。F=4.378152, 样本容量n=17, 解释变量k=4, n-k-1=12。F值与临界值Fα (k, n-k-1) 比较。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 F>F0.05 (4, 12) , 说明模型总体是显著的。

t检验。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查自由度为12的t分布表,得临界值tα/2 (12) =2.1788.解释变量K、I、H、FINANCE的t值分别为0.745759、1.417603、2.296129、3.870960,与临界值比较说明人力资本H和金融发展FINANCE对国内生产总值Y的影响显著。

2. 异方差性检验

怀特检验:

nR2=15.61452, nR2渐进地服从自由度为14的χ2分布。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χ20.05 (14)=23.685。nR2<χα2 (14),故随机误差项不存在异方差。

ARCH检验。

R2=0.172852, n=17, p=2, (n-p) R2=2.59278. (n-p) R2服从自由度为2的χ2分布。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 (n-p) R2<χ20.05 (2),表明模型中不存在异方差性。

3. 自相关性检验

D-W检验。由OLS的输出结果得DW=1.490262,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查D-W统计表,n=17, k=4, 得下限临界值dL=0.90和上限临界值dU=1.71,得dL

4. 多重共线性检验

相关系数检验法。相关系数矩阵如下:由相关系数矩阵得,K与H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40490, K与FINANCE的相关系数为-0.797082, H与FINANCE的相关系数为-0.827708,表明这几个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较高。

修正。由直接最小二乘的结果看出,K的参数t值并不显著,又与H, FINANCE存在多重共线性,故考虑删除解释变量K。删除解释变量后的回归结果为:

删除解释变量K后,模型的统计检验均有较大改善。

五、对实证分析的理论解释及政策建议

90年代以后,特别是中后期,中国逐步摆脱了短缺经济,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由供给导向型向需求拉动转变。从以上拟合结果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一些主要的结论:

1. 从回归结果看,金融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有积极作用,且推动作用十分显著,表现为t检验的结果较高(3.870595)。此时的金融发展日益凸显出其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与促进。

2.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正的影响, 但是,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其应有的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仍然需要继续加大金融改革的力度, 消除所有制歧视, 使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在融资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 使非国有经济的投资需要得到充分地满足, 从而, 最大地发挥非国有经济的巨大潜力和对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

3. 作为解释变量的国内资本存量的增长率k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并不显著,将其删除后,模型的统计检验有较大改善。中国也应对此采取相应对策,以避免影响经济增长,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摘要:从政策层面看, 透视我国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的现实意义。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本文从结构主义的经济增长模型出发, 采用普通最小二乘的计量经济方法, 对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检验, 得出结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 并有进一步发展空间。

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 1999 (10) :53~61

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 篇9

目前环渤海经济圈已被国家列入重要区域发展规划, 已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三极”。京、津、冀都市圈处于环渤海经济圈核心位置, 该都市圈健康快速发展对环渤海经济圈隆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金融作为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其健康快速的发展将有助于京、津、冀都市圈经济的加速崛起。本文从区域金融发展及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视角具体探究京、津、冀地区区域金融发展的问题。

二区域金融学与京、津、冀都市圈概况

1. 区域金融学简介。

一般来讲, 区域经济是广泛存在于各国经济发展中的普遍现象。但是, 在经济学研究中, 真正意义上的区域经济是指大国经济中的特有现象。大国不但具有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市场广阔、资源多样的特点, 而且大国往往由于历史发展、制度变迁等人为因素, 加剧了其经济发展的区域化特征。金融系统作为一国国民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 要直接反映经济的区域性特点, 从而金融运行和发展本身也必须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可以说区域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国金融发展的一种客观现象。

2. 京、津、冀都市圈概况。

按照国家发改委界定, 京、津、冀都市圈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8个地市及其所属的通州新城、顺义新城、滨海新区和唐山曹妃甸工业新区, 是北方核心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占据环渤海城市群的中心地位。其矿产资源丰富, 农业优势突出, 科教资源丰富, 工业基础雄厚, 此外, 该区域还有劳动力资源充足、市场潜力巨大、交通网络便利等优势。在这些优势地位的支持下, 其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而该地区的金融业作为其经济发展的另一重要支撑点, 在促进其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三京、津、冀都市圈金融支持经济增长的指标分析

在京、津、冀都市圈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 金融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 对优化区域经济结构,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十分重要。因此, 探讨金融对该地区经济的支持力度及差异情况, 研究该地区区域金融一体化的进程就显得十分必要。本部分内容将从金融相关比率 (FIR) 、信贷比率、金融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等指标具体分析京、津、冀地区区域金融对其经济增长的支持情况。数据来源为中国、北京、天津和河北省2011年统计年鉴和金融年鉴。

1. 金融发展深度分析。

目前金融与经济之间的渗透和融合更多地以债权、基金等非货币形式出现, 结合我国主要的金融资产大多集中在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手中的实际情况, 故选用区域内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作为金融资产的衡量指标, 因此衡量某一地区金融化程度金融相关比率 (FIR) 的计算公式为:FIR= (存款余额+贷款余额) /GDP。经统计全国、北京、天津和河北2002年至2010年的金融相关比率, 做出图1。

由图1可以看出, 近年来全国的金融相关比率总体呈平缓上升趋势, 说明金融对经济的渗透能力在加强, 但是京、津、冀三地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金融对经济的渗透能力不同。其中, 北京的金融相关比率一直处于高位, 且呈平缓上升的趋势, 其2010年金融相关比率为5.9, 远高于天津和河北。河北的金融相关比率则呈下降趋势, 2004年达到最高值2.03后逐年下降, 至2010年下降为1.68。可见河北与天津地区的差距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说明在京、津、冀经济圈内河北的金融发展仍然相对滞后, 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没有得到相应的发挥。要想全面深化京、津、冀都市圈的金融发展程度, 河北地区仍然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2. 金融机构信贷比率分析。

金融机构信贷比率是衡量金融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用来反映金融体系对经济增长的效率, 可以用“贷款/GDP”来表示, 即每一单位GDP的增长所需要的信贷支持。统计2002至2010年全国、北京、天津和河北的金融信贷比率如图2所示。

可以看出, 在京、津、冀三省 (市) 中, 河北和天津的信贷规模均远远落后于北京。2002至2005年京、津、冀三省 (市) 的信贷比率都有上升趋势, 说明该区域信贷资源的供给能力在增强, 信贷增长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在逐步加大;2005年—2010年北京和河北的信贷比率略有下降, 天津的信贷比率变动较为平稳。具体比较京、津、冀三省 (市) 的信贷比率, 北京始终处于高位, 天津小幅上升, 北京和天津均高于全国的信贷比率。相比之下, 河北的信贷比率多年来始终徘徊不前, 明显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说明河北经济对信贷资金的吸纳能力仍然相对不足, 其在信贷投入力度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3. 金融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分析。

为衡量金融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能力, 我们采用了金融业增加值与地区GDP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值来分析, 如表1。

数据显示, 2010年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的金融业增加值分别为1863.61亿元、572.99亿元和615.42亿元, 占当地GDP的比重分别为13.20%、6.21%和3.02%。京、津、冀三省 (市) 中, 北京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率明显高出其他两省市, 并高出了全国7.97个百分点;河北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率最低, 不仅低于全国5.23%的平均水平, 更分别低于北京、天津10.18和3.19个百分点;天津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京、津、冀三地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析, 也表现出同样的规律。可见京、津、冀区域中北京金融业对其经济的拉动效应优势突出, 河北省的金融产业的落后状态则相当明显, 与北京、天津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

四结论及建议

基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深化地区金融水平将有助于推进地区经济的增长。近年来虽然京、津、冀都市圈的金融发展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是三省市的金融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北京无论是在金融发展深度、金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和效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天津和河北, 而河北省则在各个方面均与北京甚至天津有较大差距。因此为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 首先应转变政府金融管理方式, 促进金融体制创新;其次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京、津、冀都市圈的金融市场体系, 更好地服务于京、津、冀地区经济的发展;最后, 应根据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成立专业性的金融协调组织机构, 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 加强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促进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俊芳.京津冀都市圈协同发展与金融支持[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7, (9) :57-59

[2]王圣达.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文献综述[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9, (10) :73-77

[3]周立, 王子明.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1978-2000[J].金融研究, 2002, (10) :1-13

[4]马瑞永.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6, (4) :2-5

[5]安虎森, 彭桂娥.区域金融一体化战略研究:以京津冀为例[J].天津社会科学, 2008, (11) :65-71

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 篇10

1 引 言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国际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 对此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 最早可追溯到熊彼特 (Schumpeter, 1911) 。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 指出经济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的实现, 金融中介所提供的服务——盘活储蓄、评估项目、管理风险、监督管理者和便利交易, 对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的作用至关重要。此后又有大量研究说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而戈德史密斯 (Goldsmith, 1969) 对此具有开创性的贡献。他以金融系统的规模正相关于金融服务的供给和质量为前提, 通过对35个国家1860—1963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发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石。进而莱文 (Levine, 1993) 和金 (King, 1993) 对80个国家1960—1989年的数据进行了考察, 构造了衡量金融发展水平的四个指标, 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 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并且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从金融发展到经济增长, 因此金融发展对未来经济的增长具有前兆性。此外, 莱文从交易成本角度对金融系统的作用进行了全新的解释, 认为由于交易成本与信息成本的存在而产生了市场摩擦, 金融中介的作用在于消除这些摩擦, 起到融通储蓄、优化资本配置等的作用, 因此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正的传导效应。麦金农 (McKinnon, 1973) 和肖 (Shaw, 1973) 的贡献在于他们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金融与经济的关系, 并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他们指出,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改革首先应从金融领域入手, 减少人为因素对金融市场的干预, 借助市场的力量以实现利率、储蓄、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 消除“金融抑制”, 实现“金融深化”。

大量的研究表明:金融发展在促进经济长期增长方面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也为此提供了理论支持, 学者们试图从金融系统的一个或多个基本功能出发来解析金融系统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佩格诺 (Pagano, 1993) 通过使用一个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说明, 在人均国民收入和潜在储蓄率给定的情况下, 银行体系更发达的国家拥有更高的实际储蓄率和投资率, 而银行体系不发达的国家具有潜在高收益的项目往往会因缺乏资金而无法启动。金融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这一论点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证研究中都已得到了普遍的证实, 然而近年来, 一些学者提出这两者的因果关系是双向的, 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金融对经济的单向传导。对此帕特里克 (Patrick, 1969) 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在《欠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一文中指出, 在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上有两种观点: “供给领导 (supply—leading) 论” 和“需求跟随 (demand—following) 论”。他还指出, 实际上这两种现象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 只是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一般而言,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 供给领导型金融占领先地位,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 需求追随型金融逐渐占主导地位。

国内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 但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也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王广谦 (1999) 在理论上做了全面的论述, 从历史和现代两个角度深入研究了金融发展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他将金融发展对现代经济的贡献因素归结为三个方面:增加要素投入量、提高要素使用效率和促进经济总量的增加。谈儒勇 (1999) 利用中国近年来的季度数据, 分别对中国金融中介和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线性回归, 发现金融中介对经济增长有强烈的正相关关系, 而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有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慕继丰 (2001) 在理论上指出银行和证券市场都能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 但两者各有优缺点, 金融体系的多样化和多种金融中介方式的共存有助于增加金融服务的多样性, 降低经济所面临的风险。韩廷春 (2001) 认为, 不能单纯追求金融发展与资本数量的扩张, 要更加重视金融体系的效率与质量。并且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金融深化程度对经济的影响程度不同, 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是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因素。沈坤荣 (2004) 对此也做了较深入的研究, 发现虽然中国金融发展与投资效率的相关性在提高, 但是投资效率仍然低下, 进而影响了宏观经济的发展。

2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金融系统通过为经济体提供融资渠道来发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一般来说, 金融系统提供的融资方式有两种, 即依靠金融中介的间接融资方式和依靠金融市场的直接融资方式。在这两个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分别是银行和股票市场, 因此, 在这里主要分析银行和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2.1 银行系统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首先, 便于动员储蓄, 降低交易成本。银行等金融系统可以有效地聚集储蓄, 储蓄的较好流动除了对资本积累产生直接影响外, 还能够改进资源配置、提高技术创新, 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次, 降低厂商和管理者获得和处理信息的成本。在发育良好的市场上, 信息的披露是快速而广泛的, 这便削弱了投资者投入财力和精力进行研究的积极性, 市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对促进经济发展的新项目的探索。而银行由于和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不会立即在公开市场揭露所获企业的信息, 更倾向于将信息私有化, 这将激励银行去探索发掘进而甄别出有用的信息来指导投资的方向和投资资金的分配, 从而减少了“搭便车”导致的负向激励。

最后, 降低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的产生源于将资产转换为一种交易媒介时的不确定性, 而金融中介作为“流动性蓄水池”可以降低交易双方的流动性风险。与单个投资者相比, 银行由于能够提供存款以及选择流动与非流动的适当组合, 因此面临的流动性风险总是小于单个投资者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 既为储户提供了有效的保险以规避流动性风险, 又为高回报项目的长期投资提供了便利, 从而加速了经济增长。

2.2 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首先, 有助于信息的获取和扩散, 优化资源配置。资本的流向取决于投资者对企业、项目、经理和市场状况的评估, 但高昂的信息成本使得中小投资者的投资受阻, 企业难以获得充足的外部融资, 导致资本的不充分流动或资本难以流向最具价值的用途。而股票市场在信息搜集和发布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股票价格是企业各方面信息的综合反映, 能够有效克服信息不对称, 便于资本流向更有效率、更有发展前途的企业, 从而优化资源配置。

其次, 有助于监督和控制公司治理。在我国, 银行不允许直接参与股票市场, 减少了投资者监管企业的途径。与银行相比, 股东对企业的监督更为完全, 因为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意味着股东收益最大化, 股东主要通过股票市场对企业进行监督和控制。企业的会计报表、经营状况和风险管理状况等信息能从各个角度反映出企业的发展水平, 股价这一综合指标更为投资者了解企业提供了便利, 管理者只有选择最具回报率的项目, 才能维持股价的上涨, 获得更多投资, 从而实现投资者的利益。

最后, 有助于降低流动性风险。具有高回报率的项目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投资, 资本的流动性风险与时间成正比, 投资者投资于这些项目的意愿随风险的增大而降低, 容易导致具有潜力的项目由于缺乏投资而无法进行。流动的资本市场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投资者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进行投资组合, 通过持有不同类型的资产降低投资风险, 并可以自由地变现和买卖, 同时企业可以永久地保留原始证券持有者投入的资本, 将这种流动的金融资产转换为生产过程所需要的长期资本投资。

3 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本文通过建立衡量经济增长、银行系统发展、股票市场发展以及资本流动性的四个指标体系, 分别研究金融中介、金融市场和金融开放程度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 本文首先讨论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在此用Johnnsen协整检验进行分析, 然后借用基于协整分析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给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3.1 指标选取

3.1.1 经济增长指标

本文选取每年人均GDP除以物价指数后的环比增长率来衡量经济增长, 用GY表示, 这里选取人均GDP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剔除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本因素, 而20世纪90年代, 我国经历了一个高通胀期, 为了使指标更加有效, 本文剔除物价因素。

3.1.2 银行体系指标

根据国内外研究的经验及我国数据的可获得性, 选取以下指标进行分析:①传统的金融深化指标DEPTH, 等于全部金融中介体的流动负债与当年GDP之比, 用于衡量金融中介的规模。全部金融中介体的流动负债实际上就是M3, 但由于我国缺乏M3的统计数据, 故用广义货币供应量M2替代。②BANK指标, 用来衡量存款货币银行在配置国内信贷过程中相对于中央银行的重要性。BANK等于存款货币银行资产负债表上三个资产类账户“对中央政府债权”、“对其他部门债权”和“对非货币金融机构债权”的年末余额之和除以存款货币银行资产负债表上三个资产类账户“对中央政府债权”、“对其他部门债权”和“对非货币金融机构债权”以及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上四个资产类账户“对中央政府债权”、“对存款货币银行债权”、“对非货币金融机构债权”和“对非金融部门债权”的年末余额之和。③衡量金融中介效率的指标SLR, 它等于银行贷款与存款的比值。

3.1.3 股票市场指标

①资本化率CAP指标, 等于每一季度的平均市价总值与季度名义GDP的比率, 用来度量股票市场的规模, 反映股票市场影响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比率。②交易率VAL指标, 等于每季的总成交金额与季度名义GDP的比率。该指标衡量的是以经济总量为基础的股票市场流动性, 反映股票市场对资本边际社会生产率的影响程度。③换手率TURN指标, 等于每季的股票总成交金额除以该季度的股票市价总值, 测量的是相对于股票市场规模的股票交易量, 衡量股票市场的流动性水平。

3.1.4 资本流动指标

资本流动指标, 本文选取CAPFLOW 和CAPINFL, 用来反映资本国际流动的自由程度。其中, CAPFLOW=证券投资流入量/国外直接投资, CAPINFL=国外直接投资/GDP。

3.2 实证分析结论

采用ADF单位根检验、Johnnsen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别检验了银行发展、股票市场发展和资本流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得出的结论如下:

3.2.1 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中介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

这与国际国内的经验以及实证研究是相符合的,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银行的发展与经济增长始终保持着相同的变化趋势。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进一步给出了影响银行发展的各个指标与经济增长的具体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 经济增长带来了银行整体规模的扩大、商业银行在银行系统中重要性的增强以及银行系统效率的提高, 但银行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显著, 无法构成因果关系。这与帕特里克 (Patrick, 1996) 所提出的“需求跟随论”相符合。也就是说, 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 各经济主体会产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从而引起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产生和发展。但是根据帕特里克的观点, 在经济发展初期占领先地位的应是“供给领导型”金融, 即在更大的程度上是金融发展引起了经济增长, 而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并不存在这种趋势, 这可能由于我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计划经济占优势, 国家对银行这种与经济命脉息息相关的机构采取较为严格的政策性管制, 使其偏离了银行业自由发展的轨道, 导致其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受到局限, 而随着银行业运行逐步市场化, 其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

3.2.2 Johnnsen协整检验结果表明, 股票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 目前在我国经济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存在着一种观点, 认为股票交易行为受到很多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出现了大量炒作和投机的行为, 造成股票市场与实体经济运行缺乏内在的联系, 甚至会出现与实体经济运行态势相背离的趋势。然而我们的计量分析结果表明, 衡量股票市场的各项指标与实际经济增长不仅存在而且还有两个协整关系, 也就是说, 从深层次看, 两者存在着长期内在的规律联系, 尽管当前股票市场的发展并不完善, 政府的干预控制仍然占主导地位, 但股票市场本身对经济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具有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法超越的优势, 即使外部条件不完备, 仍然可以发挥自身的作用, 影响经济增长。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 我国经济的增长与股票市场的规模和交易数量互为因果, 经济增长不仅能促进股票市场规模的扩大, 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也起到推动作用, 可见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的联动性强于银行等金融中介。这与国内一些学者的观点存在差异, 他们认为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大, 但这与约瓦诺维奇 (Jovanovic) 的研究结果——股票市场的发展对随后的经济增长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但没有发现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具有与股票市场相似的影响力——相吻合。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还表明, 经济增长能引起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变化, 但反过来并不成立。这说明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还是依靠股票市场规模的扩大, 市场的流动性还不足以引起经济增长, 表明我国股票市场还只是浅层次的发展, 股票市场的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2.3 在资本流动方面, 国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与经济增长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这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际情况相吻合, 从某种意义上说, 国外直接投资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引擎之一。检验结果还表明, 经济增长能引起外资股 (包括B股、H股和N股) 筹资规模的变化, 反过来并不成立。经济增长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企业的发展水平, 一国整体经济的稳健运行一般伴随着各经济体的发展壮大, 能够提高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关注程度, 带来国际筹资的增加。但是相对于整个股票市场而言, 外资股的数量只占很少的比例, 外资股股东力量仍然很薄弱, 其提高我国股票市场流动性的作用还无法明显的显现, 因此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微弱的。

4 促进我国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要弥补我国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和缺陷, 充分发挥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须在符合我国国情的情况下, 制定合理的政策和策略, 进一步推进金融改革, 发挥其积极作用。

4.1 促进银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首先, 要继续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 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股份制改革是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的思路。从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实践来看, 单纯的股份制改革并不能彻底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机制, 针对这一状况, 目前不少商业银行积极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 通过引入新股东改变银行的股权结构, 并学习西方成熟的公司治理机制和经营理念。但需要注意, 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不应仅仅“复制”外资银行的组织和经营模式, 更重要的是把握住内部机制的实际运作和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 实现各个环节有效安全的运行。同时还要注意制度本土化, 在改革中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具体操作, 而非生搬硬套。

其次, 要重视中小银行的发展, 发挥其特有优势。在银行系统中, 国家将重心放在大型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同时, 还应看到中小银行的补充作用, 重视中小银行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打破国有银行的垄断局面, 促进市场竞争, 还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及地区经济的发展。

4.2 促进股票市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首先, 深化股权分置改革, 解决股票市场的流动性问题。本文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 我国股票市场缺乏流动性, 使其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因此, 要继续探索股权分置改革的方式, 可以考虑改变国有股全盘减持的思路, 实行分步骤、渐进式的改革。

其次, 优化投资者结构, 积极培育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是促进股票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是衡量市场成熟程度的重要因素。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机构投资者, 引导其理性投资, 一是要继续大力发展证券投资基金;二是创造条件促进社会保障基金、保险基金等机构直接参与股票市场, 打破市场垄断;三是完善监管体系, 保障证券持有者的权益。

最后, 以市场主导股票市场的发展, 合理定位政府的角色。要合理定位政府的角色, 严格界定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的边界, 保证股票市场高效有序的运行。政府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第一, 加强监管法律法规的建设, 政府应通过监管发挥调控作用, 而非通过对证券经营机构和相关中介机构的直接控制;第二, 运用适当的行政手段, 切实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第三, 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适时适度推进股票市场的国际化。

4.3 协调处理银行与股票市场的关系, 促进两者的互动发展

目前我国金融正逐步从传统金融系统向现代金融系统过渡, 金融系统的主要功能除了支付清算和资源配置以外, 又增加了风险分散和财富管理两个功能。银行和股票市场作为金融系统的重要参与者, 要实现金融系统的平稳过渡, 除了要发挥自身优势外, 还要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在金融改革和发展过程中, 不能刻意追求银行主导或市场主导的金融体制形式, 而应注重促进两者的协调合作, 带动整个金融系统服务水平的提高。首先, 根据银行和股票市场的不同特点, 继续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 发挥银行间接融资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同时规范和发展股票市场, 使两者共同为经济增长发挥作用;其次, 利用银行资金充分、布局广泛、信誉良好的优势, 通过多种方式促进“银证合作”, 除了现有的基金托管、第三方存管等方式, 继续开拓创新, 实现多途径的合作;最后, 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也要考虑到银行与股票市场的竞争关系, 通过适当的安排, 引导两者进行公平合理的竞争, 在竞争中求发展,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经济发展做贡献。

4.4 加强风险管理, 审慎推进金融的改革和发展

首先, 要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及时发现风险, 提高危机应对能力。要加强维护金融稳定的基础性建设, 利用信息化手段,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及当代金融特征, 科学合理地建立起一套风险状况的检测指标体系和预警系统, 确定各指标的警戒线, 并针对情况变化及时调整, 注意搜集材料的真实性, 充分发挥预警系统的作用, 为金融监管和措施制定提供可靠的信息指导和支持。

其次, 要谨慎、渐进地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和开放。一是要谨慎对待资本项目的自由化, 随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及时调整和控制开放的速度, 有选择、分步骤地开放有真实贸易和投资背景的跨资本交易项目, 建立科学可控的资本双向流动机制。二是要坚持“先长期、后短期”的原则, 对短期资本流动进行审慎的管理, 加强经常项目交易的管理, 限制国际游资的流入, 同时密切关注未来游资流出的渠道, 将资本账户下的人民币自由兑换作为金融自由化改革的最后阶段。

参考文献

[1]Jappelli Tullio, Pagnao Marco.Saving, Growth and Liquidity Con-straint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4 (109) :83-109.

[2]Patrick.Financial Markets and Growth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1966 (14) .

[3]王广谦.现代经济发展中金融因素及金融贡献度[J].经济研究, 1996 (6) :58-64.

[4]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 1999 (10) :53-61.

[5]慕继丰, 冯宗宪.哪种金融体制更有利于经济增长[J].世界经济, 2001 (8) .

[6]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经验模型与政策分析[J].世界经济, 2001 (6) :3-9.

[7]范学俊.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1978—2005中国的实证检验[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7:130.

[8]刘剑锋.商业银行、资本市场与中国经济增长实证研究1980—2004[D].上海:复旦大学, 2007:112.

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 篇11

【关键词】地方金融工作;地方经济发展;关系

一、前言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实现,金融工作逐步得到各级政府和党委的重视,并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必须不断完善地方政府的金融管理体制。地方经济与地方金融有着密切联系,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工作的开展,为保障地方经济稳步向前发展,必须做好地方金融工作。在此情况之下,如何高效开展地方金融工作,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是众多研究者的研究热点。其中准确把握金融工作与地方经济的关系是基础,也是关键所在。

二、地方经济发展的状况

地方政府工作的核心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地方经济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目前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其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缺乏与其他地区的合作、交流。合作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也是有效手段之一。但目前诸多地方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时注重自身经济发展,未进行地方之间的有效沟通,导致资源共享达不到需求,使其处于闭塞发展状态。

其次,产业结构较单一。诸多地方政府以该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打造特色产业。一方面,特色产业有利于地方政府开发地方特色,提高产业知名度,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导致产业结构单一,未有效引进相关产业,使得地方经济仅靠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经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

最后,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各地具体情况存在差异,资源的开发效率不同,导致地方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别,引起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出现,阻碍国家共同发展目标的实现。

三、地方金融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从目前的经济发展和金融工作开展情况分析得知,现代金融活动不再局限于资金和资本的借贷,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导、渗透等功能得到广泛应用。2001年,白钦先先生指出金融是作为一种资源而存在。其包括两方面的特点:一是自然属性,金融本身属于资源,具有稀缺性;二是特殊性,金融是一种能够配置资源的资源,存在一定的社会属性。因此,如何有效利用金融资源,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其作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党委工作的重点。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提出金融生态的理念,指出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基础,实现政府支持金融、社會支持金融的状态,促进金融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将管理权限下放至省政府,实现地方政府直接管辖城市商业银行,迫使金融建设的方案提出,使得地方政府与金融的联系日益密切。但就目前分析得知,诸多地方政府存在金融缺位的现象,导致金融工作是市政府相关决策相脱离,未充分发挥金融工作的作用,显示其优势,从而造成金融风险。其主要表现于以下几方面:

首先,金融知识掌握缺乏,金融政策信息不牢靠,导致地方政府进行经济建设过程中难以正确把握相关的金融政策,无法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影响相关政策的决策,造成错误决策,导致金融风险,影响经济发展。

其次,缺乏相应的金融机构,政府工作人员缺乏对金融工作的正确认识,导致金融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过于注重地方利益,违背了国家相关的金融政策,导致地方经济与金融政策相背离,影响整个地方经济发展。

最后,缺乏专业的金融人才。由于人才缺乏,地方政府为能有效争取金融资源,金融资源的作用和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造成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胡锦涛曾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各级党委和政府机构必须加强对金融工作的管理,树立正确的金融观念。以金融规律为依据,开展金融活动,提高领导的金融管理工作的能力。由此可见,金融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地方政府必须重视金融工作,做好金融工作,促进金融工作的发展。

四、地方金融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

地方金融工作的有效开展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地方经济发展有利于完善地方金融工作。总而言之,地方金融与地方经济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两者是地方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地方金融工作的高效开展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金融以特殊的资源存在于经济发展过程中,是各级政府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对其具有强烈的需求,因为各地政府深知金融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但需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地方政府金融发展规模如果过小,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将难以实现,从而降低金融工作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其次,地方地方政府金融发展规模适中,致使地方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互动性,标志着地方金融工作正处于成熟发展阶段,使得地方资金发挥其最大效能,从而充分发挥地方金融的作用和优势,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最后,地方政府金融发展规模如果过大,则易造成资金的浪费,导致资金利用率降低,从而制约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保障充分发挥地方金融的作用和优势,实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目的,必须指导地方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对地方金融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规模研究、分析基础上,探究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相应的金融资源,了解其优势的同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且在现代金融知识的指导下,以相关的金融规律、规则为依据,改进地方金融,充分发挥其优势,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2.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地方金融工作得到完善

地方经济发展离不开地方金融工作的有序开展,反之,地方金融工作的完善需要地方经济发展作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是提高地方经济实力的重要依据,是促进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促进地方金融工作得到完善的重要因素。因此,地方政府必须重视地方经济发展。首先,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通过不断开发地方新兴产业,充分发挥新兴产业的优势,占领市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地方金融的发展。其次,加大地方与地方的交流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发展的目的,达到资源共享,从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最后,引进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各地方政府必须在自身不断创新、发展技术的同时,借鉴、吸收外来的先进技术,为生产力发展提供保障,实现地方经济增长的目的,从而完善地方金融,实现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地方金融工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彼此之间的影响

地方金融工作贯穿于整个地方经济发展过程,简言之,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与经济。地方经济的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地方金融的支持,金融工作的完善需要以地方经济发展为基础。因此,地方政府必须有效结合地方经济发展与地方金融,达到两者的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双方发展。总体而言,地方金融工作与经济发展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

1.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地方金融工作的发展

首先,地方经济发展以地方金融工作为内在动力。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金融工作的支持,为其提供动力,筹集资金,保障地方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保证地方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

其次,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金融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资金环境包括资金总量状况、资金筹措情况、资金循环状态等,是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最后,地方经济的发展程度体现了地方金融工作开展的情况。地方经济发展和地方金融工作有着密切联系,地方经济发展离不开地方金融工作的的开展,因此,地方经济发展程度体现了地方金融工作的开展情况。

2.地方经济发展离不开地方金融工作的有效开展

地方经济发展对地方金融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且为金融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是检验地方金融工作开展情况的重要依据。

六、讨论与建议

地方经济与地方金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在地方政府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地方政府应有效融合两者,达到两者的高度结合,从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完善地方金融工作。然而,如何有效结合两者,使其作用发挥达到最大化,是诸多地方政府讨论研究的重点。下面笔者将结合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出有效结合两者的几点建议。

首先,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地方经济发展和地方金融工作均是地方政府工作的核心和关键,因此必须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避免忽略一方而影响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其次,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地方经济与地方金融有着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在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充分地方金融的作用,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最后,坚持协调一致的原则,在发展地方经济时,应结合地方金融,以地方金融工作为依据,开展相关的经济活动,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在开展地方金融工作时,必须以发展地方经济为目标。

七、小结

本文在地方金融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探究两者之间的联系,分析其存在的关系和彼此间的影响。总结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离不开地方金融的支持,地方金融工作的开展需要地方经济发展为依托。因此,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地方金融工作效率,应坚持一视同仁原则、统筹兼顾原则和协调一致原则,充分发挥两者间的关系,达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潘龙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进地方经济发展[J].武汉金融,2004,(3):59-60.

[2]李建英.地方金融工作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探析[J].特区经济,2012,(8):290-292.

[3]赵彩辉.地方金融对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讨[J].财经界,2013,(32)

[4]赵彩辉.地方金融对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讨[J].財经界(学术版),2013,21:13.

[5]任可佳.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J].决策探索,2012,(8)

[6]顾晓鹏.发挥金融主力军优势 助推地方经济发展——贵州省农村信用社多措并举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J].当代贵州,2012,(11)

[7]王学信.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金融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河南经济发展和地方金融的关系为例[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2:121-124.

[8]彭宝玉,郭扬.金融地理及其与地方经济发展[J].生产力研究,2012,09:66-69.

作者简介:

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 篇12

一、农村金融发展相关理论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是我国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农业金融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持,为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在传统的农村金融理论研究中,通常是将农村金融分为农村信贷补贴与农村金融市场两大领域,分别在各领域进行研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新农村建设,上述理论划分日渐不合理,无法有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目前,学界已经总结出一套新的不完全竞争理论。在这种理论主张下,始于改革开放前的传统农村信贷补贴,一度在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当时农村社会发展滞后,政府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利用政策干预来强化信贷补贴。但在农村金融发展较快的地区,这种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合农村经济增长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农村金融市场理论作为一种新的信贷形式,具有完善的金融市场机制,能够在利率波动的条件下,避免金融环境出现恶化,防止出现通货膨胀等市场风险。不完全竞争理论立足市场,国家利用宏观调控手段,将通货膨胀进行合理控制,引导市场健康、良性地发展。

二、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纵观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关于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理论研究成果也不多。如今,随着信息科技逐渐应用到社会各领域,并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农业的基础地位越来不内重视。在国外发达国家,农业对于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已经很小,农业从业人员急剧减少;在国内一些发达地区,农民已经越来越不需要以土地为生,但整体上,由于我国农业人口占据的比例比较大,农业在我国的基础地位仍然不能动摇,农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在实践中,需要重视和加快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根据我国当前的形势,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农业大国的位置仍然不可动摇,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发展国家一样,农业仍然是我国各产业发展的基础,二三产业都要以农业为基础。农村金融在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家引导下,适当引导金融资金向农业倾斜,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投入保证。如果缺少了资金的充分支持,农业的发展就会缺少动力和保障,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上述可知,无论国内外,关于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的研究,都面临很多挑战和瓶颈,需要在前人文献研究基础上,从多维度进行考量。在研究的同时,也要将研究成果及早地应用到实践中,以充分发挥农业金融对于农业的支持作用。综观各类农业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的研究,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农业一线技术人员,由于其所处的环境、地区不同,因此,其研究成果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借鉴研究成果与理论的同时,要有选择地甄别。

三、农业经济和农村金融的关系探究

农业经济与农村金融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农业金融能够为农业经济提供充裕的资金保证,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发展;而农业经济良好的增长态势,也能进一步推动农村金融发展进步。进一步来说,农村金融的进步也能更加助力农业经济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如果农村金融对农业经济发展支持作用比较小,就会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如果农业经济发展不好,也会影响农村金融的可持续进步。

(一)运用相关的指标和数据进行分析

首先,在分析中引入相关指标,利用相关指标来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为了提高分析的客观性和有效性,研究人员需要依据不同的标准,科学、合理地评估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利用指标进行研究的最基础的环节。我国农业包含的分支比较多,例如,种植业、渔业、林木业等,都属于农业的范围。根据这些分支产业的产值情况,就能够对我国每年的农业生产产值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农村居民的收支情况和生活、生产发展情况。依据产值相关数据的分析结果,对比农业金融的相关指标,就能判断其发张状况、趋势,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和完善。金融参考指标是对金融发展情况进行量化分析和评估的指标,依据指标体系,就可以清楚地判断农业金融资金流的方向、数量以及其对农业经济增长发挥的功能和作用。农村金融指标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用来衡量农村信用贷款状况的参考指标,另一种是用来衡量农业企业贷款状况的参考指标。相对来讲,这两种指标都是基于农村金融和农业经济增长基础,经过综合考量之后得出的,使用方便、快捷,能够比较准确、客观、全面地、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其次,根据数据建立相关的模型进行分析。可以依据相关模型分析理论,构建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的模型,通过模型方针分析,来对其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模型仿真分析的结果更加直观、准确,能够系统、全面地将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之间的关系展现出来。例如,在对种植业、水产类、其它副业等产值数据进行分析的时候,就可以建立起仿真模型,这些模型包含横纵两个方向的变化数据,根据这些数据,研究人员就可以直观地对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从而比较准确地预估其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发展情况。

(二)利用时间轴分析工具进行相关分析

时间轴分析工具是一种静态的分析方法,研究人员在对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的时候,就可以采用这种时间轴分析方法。通过时间轴,可以更加便捷地观察和分析二者之间的走势情况,然后对其未来发展状况进行准确预估。在动态分析中,结合使用时间轴进行静态分析,就能够更加全面地分析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通过时间轴分析工具,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对其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归纳、整合、分析,然后,再利用工具进行检验,就能得到较为准确的结果。例如,如要研究某一特定时期内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或者分析二者在其他时间段的关系变化情况,就可以采用时间轴分析工具,从而为二者之后的发展提供参考并制定积极的发展策略。另外,在研究和分析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的时候,还可以采用函数方法来进行。函数方法是一种静态的计算方法,它主要是借助模型仿真研究,将模型仿真研究和函数计算充分结合起来,使结果更加客观、准确。因为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其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多,采用其他方法,会影响到结果的准确、可靠,但是,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忽略很多影响结果可靠性的因素,从而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在分析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时,研究人员已经深刻地发现,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农业金融的大力支持,只有充足的资金保证,农业经济才能实现科技发展、创新发展,从而加快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之前我国农业发展速度慢,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因为国家侧重于二、三产业发展,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近些年来,国家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了农业大力的扶持,大大提高了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水平,也为农业现代化夯实了基础。农业经济的健康、良性的发展,以及农村经济发展后劲充足,也会进一步扩大规模,从而为农业金融发展更来更多机会,二者形成和谐共生、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二者紧密相关,既互相影响,也互相制约,需要给予高度重视。要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就要充分利用好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这两个元素,通过他们的相互促进,产生强有力农村发展力,加快农业发展,从而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摘要:我国的农村经济在社会不断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的带动下,也迅速的成长起来。从长期的发展来看,农村的经济和农村金融之间存在着无法紧密的联系。因此,开展对农村的经济和农村金融的关系研究,有重大的经济意义。文章从农村金融发展入手,对我国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现状以及两者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以期对我国农业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村金融,现状,关系分析

参考文献

[1]徐文成.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影响的实证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

[2]陈岩霖.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王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9.

上一篇:交互功能下一篇:纳米Ti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