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金融体系与经济

2024-08-26

货币金融体系与经济(共8篇)

货币金融体系与经济 篇1

2016年历史高考备考热点之市场与金融

货币金融与市场经济发展

【热点追踪】

以“全球金融危机与市场经济发展”为主题的研究层出不穷,希望通过研究,进而找到一种缓解经济金融危机、进一步促进市场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得力措施,这是近年高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整合】

一、中国历史上的货币金融及市场经济问题。

1、秦皇统一货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多种货币并存乱象。

2、宋代纸币出现:北宋前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四川地区出现了纸币“交子”,方便了大宗贸易,推动了商业的繁荣。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重要财源。

3、元朝纸币膨胀:元朝时期,统治者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纸币。

4、明清白银流入:随着新航路开辟在官方贸易上,中国出超。西欧的统治者以白银在中国购买奢侈品,进而形成了白银流入中国的局面。白银在明清时期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中国重新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5、明清票号:随着长途贸易的发展以及商帮的形成,以兑换货币和提供贸易支持为主要功能的票号出现,相当于现在的银行。

6、中国白银流出:鸦片战争前夕,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加之鸦片贸易合法化,致使中国从出超逐渐变为入超,中国白银进一步外流。同时战争赔款也是白银外流的重要因素。中国社会出现了银贵钱贱的局面,导致了大量的小农和手工业者破产。

7、近代法币改革: 1935年,国民政府进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法币改革。为了能够掠夺足够的黄金和白银,国民政府规定限期用黄金白银兑换由政府发行的法币。因长期战争环境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并不稳定,法币并没有足够的黄金白银作为支撑,到了国民政府统治的后期,法币贬值严重,政府不断超发法币,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严重的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8、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甲午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加之通货膨胀,造成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9、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许多地方的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10、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强调了计划和市场只是调节经济的手段,发展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同样可行。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以及内陆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在21世纪对外开放进入新时期。

二、世界史上有关货币金融及市场经济。

1、开辟新航路及价格革命: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人们对黄金、白银的渴望也日趋强烈。葡萄牙和西班牙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随着新航路的开辟,黄金、白银大量流人欧洲,造成物价上涨,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这被称为“价格革命”,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世界从此连为一个整体,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2、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西、葡两国直接从殖民地掠夺大量的金银,用以奢侈品的消费,使得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等亚洲国家,并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没有用于发展本国经济。

荷兰海上贸易发达,很快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也成为了当时的金融中心。英国通过三角贸易,在美洲掠夺了大量金银,主要用在殖民扩张和扩大生产上,促使其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推动了英国最早的进行工业革命,18世纪中叶,英国确立其海上霸主地位。英国的伦敦成为新的世界金融中心,并且英镑成为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

殖民扩张使财富流入西欧,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但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却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在西欧殖民列强获得血腥财富的同时,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

3、两次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中期,英国等国家开始的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对外侵略以武力为后盾,以商品输出为主;通过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外扩张以资本输出为主;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联系更加紧密,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以及罗斯福新政:20世纪20年代,美国出现虚假繁荣,股票投机严重。1929年10月24日,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即“黑色星期四”。罗斯福上台后,实行了新政。在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方面,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管制证券业。

5、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二战后,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了,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这个体系也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主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三大经济支柱的出现,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1973年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采用了减少政府开支,紧缩通货,削减税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的办法,同时决定放弃金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6、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1967年,西欧6国建立了欧共体,并通过共同的农业政策、共同的关税同盟等进一步强化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正式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2002年正式启用。与欧共体同年建立的东南亚国家联盟也在积极的朝着经济一体化方向发展。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中国与欧盟,与东盟之间通过协议也形成新的合作模式。尤其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极大的推动了区域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7、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二战以来,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跨国企业的发展,加速了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在全球化中,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

8、欧美福利国家制度的利弊:二战后,在罗斯福新政的引导以及凯恩斯主义的指导下,欧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极大提高的基础上,纷纷实行了福利国家制度。通过国家、企业和个人出资,旨在帮助低收入者。该制度覆盖面广,在短期内可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稳定社会秩序。该制度助长了懒惰情绪,造成大规模财政赤字,因此到1973年以后发达国家逐步削减了福利支出。

9、古今中外改革相关金融货币政策

(1)梭伦改革:确立财产等级制度:目的是为了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原则是按财产的多少划分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所要尽的义务也越多。

(2)俄国农奴制改革: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农民除了要交付赎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

(3)明治维新:通过廉价出售的方式扶植私人企业,推动民用企业的兴起。(4)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主要有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5)戊戌变法: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

【热点训练】

一.选择题:

1.美国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中写道:“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其依据是

A.出现了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 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C.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了夜市 D.出现地域性的商帮 2.1955年11月国家正式印制使用的粮票,具有“第二货币”的美称。改革开放后,粮票被国家陆续收回销毁。粮票也变成了历史文物。粮票的废除说明

A.粮食产量已自食有余 B.经济管理体制的巨大转变 C.已经建成了小康社会 D.放松了对粮食生产的管制

3.19世纪中期,英国出现了一种“大众消费主义”。当时的“英国所独有的不是消费的欲望,而是大多数人消费的能力。„„社会模仿的巧妙使本来只买‘体面商品’的人购买奢侈品,使本来只买‘必需品’的人购买‘体面商品’„„事实上,时尚及其利用者提高了人们金钱准则的水平”。这主要表明

A.海外殖民掠夺带来了巨额财富 B.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英国境内商品更丰富

C.追求时尚成为当时消费的主流 D.工业革命后生产效率和国民收入的提高

4.下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状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 C.货币大量增发给民族工业巨大压力 D.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中国货币需求 5.《货币变局》一书中提到:“伴随英镑衰落的是美元的崛起,一个新的时代被开启了。或许,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一“时代”的开启

A.加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B.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合作 C.缓和了美苏争霸下的紧张局势 D.推动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6.每年春夏之交,位于德国边陲的亚琛举世瞩目。因为此时,这座古老的帝王之都要向那些为欧洲作出特殊贡献的人颁发“卡尔奖”。2002年“卡尔奖”第一次颁发给了一个“理念”,这个“理念”就是欧元。这主要是因为 A.欧元代表了欧洲一体化的思维,有力地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B.欧元已完全成为广泛流通的世界货币

C.欧元的使用说明欧洲在政治上已经成为一个国家 D.欧元的使用使德国的地位得到加强 二.综合题:

7.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是以工业化为核心引起的全面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32分)

材料一: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已在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路径上高歌猛进。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社会转型因此难以启动。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艰难地探索现代化的路径。

——摘编自徐小宁《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 “难以启动”的原因和结果(6分)

材料二:对18世纪的英国,市场机制究竟如何发挥作用,以及给英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针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出现了“斯密派”和“马克思派”。“斯密派”和“马克思派”都承认18世纪的英国已经出现市场经济,商品价格最终由供需决定。其分歧在于,市场竞争在多大程度上是完美的,该在何种程度上实行自由的市场竞争以及随之产生的影响。“斯密派”认为“看不见的手”占绝对优势。在他们看来,英国的工业革命应当归因于早在18世纪英国经济就实现完全的自由竞争,与之相伴的还有稳步扩展的市场,以及其所提供的创新和增长的广阔平台。“马克思派”认为,英国之所以发生资本积累和投资行为是因为,从生产角度看,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受到政治领导的保护和支持而大行其道。以众多英国人变为完全依赖工资的劳动力这一事实为例,他们认为没有政府的合谋协助是不可想象的。——[荷]皮尔·弗里斯《从北京回望曼彻斯特:英国、工业革命和中国》

(2)依据材料一、二,对于英国在工业化上“高歌猛进”的缘由,你赞成哪一派别的观点,请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理由。(9分)

材料三:中国现代化应采什么方式呢?„„我以为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早已过去,本世纪各国的资本主义,都是“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所谓节制的资本主义,即一切经济事业,受政府的节制或限制,甚或由政府自办,这与亚当·斯密之自由放任政策完全相反。

——张素民《中国现代化之前提与方式》,《申报月刊》(民国二十二年七月)

(3)依据材料三,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张素民的主张。(7分)

材料四: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才以主动和积极的姿态全力推动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我把它叫做中国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社会转型包括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民主)制度社会转变等。

——郑杭生《中国与西方社会转型的显著的不同点》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史实分析1978年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有利形势?(8分)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现代化的认识。(2分)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解析】答案选B。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A、D两项最早出现在明朝;C项最早出现在唐朝;北宋中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纸币交子,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故正确选项是B。2.【解析】答案选B。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粮票的使用反映的是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而粮票的废除说明我国改变了经济管理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3.【解析】答案选D。解题的关键,一是注意19世纪中期英国的经济发展水准,二是应围绕材料的主旨:工业生产与消费能力间的关系。19世纪中期,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生产效率大大提高,随之国民收入有所提高,进而极大拉动了人们消费能力的提升,故D项符合题意;A项所述符合工业革命前;B、C两项与材料体现的生产与消费能力的主旨均不相符。

4.【解析】答案选C。图中数据的年代是从1941至1947年,从1943年后法币发行量较大引起通货膨胀,给民族工业带来巨大压力。A项说法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始于1927年,D项开始于1944年。

5.【解析】答案选B。“伴随英镑衰落的是美元的崛起,一个新的时代被开启了”可知是指二战后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确立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20世纪79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排除A;美苏争霸局面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排除B;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总之,布雷顿森林体系在战后二十多年的时间给全球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构架,西方各国在这个体系下都完成了战后经济的复苏并走向繁荣,因此排除D,选B。

6.【解析】答案选A。欧元的发行使欧洲一体化成为由欧洲公众参与推动的自下而上的进程,加强了民众的认同感,有力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故选A。二.综合题

7.参考答案:(1)原因:政治上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日趋腐朽与衰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思想上中国厉行文化专制,压制人们思想。(每点2分,任答两点给4分)

结果:导致中国在近代的落后挨打;中国被迫开启近代化的进程。(2分,1点1分)

(2)观点:同意“斯密派”。市场机制在英国的工业化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史实:圈地运动提供了原料、劳动力、市场等;奴隶贸易和殖民扩张积累了原始资本,扩大了海外市场;手工工场积累了大量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商业经营模式的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出现;世界殖民霸权的确立等。

观点:同意“马克思派”。英国工业化的推动政府的领导、保护和支持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史实:政府颁布圈地法令,扩大国内市场;鼓励海外贸易,颁布《航海条例》;发动殖民战争,拓展海外市场;进行议会改革,加强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工业革命成果的推广等。(答出一种观点即可)另:将两种观点综合评述也可,史实可参考前两种观点的答案。

(观点1分,理由8分,只有观点没有理由阐释不给分,有观点有理由阐释但是没有结合史实的最多不能超过5分)

(3)主张:实行统治经济的发展模式。(1分)

时代背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遭遇重挫;美国罗斯福新政,以缓解危机、恢复经济(或德、日走上法西斯专政道路,以缓解危机、恢复经济);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并完成“一五”计划,国力大增;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日本制造一系列侵略中国的事件。(6分)(4)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在不断的深入,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的国有企业改革;由点到线到面的对外开放格局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等(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国际: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世界形势总体趋于缓和;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影响。(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5)现代化建设要顺应历史潮流,抓住历史机遇;科技进步与创新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要善于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推进现代化建设。(任答1点给2分)

货币金融体系与经济 篇2

一、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下的金融体系

分析我国的货币金融体系可以发现, 由于运行机制不适应市场需求其现状并不乐观, 可以说我国的金融市场存在几个重要的问题, 具体归纳到三个方面, 分别是不同层次的金融市场发展状态不一致、金融体系不完善以及监督监管力度不足, 下面将逐一分析。

1. 金融市场发展状态不一致。

金融市场的发展并非受单一因素控制, 除了相应运行阶段的影响以外还包括体制因素。从目前来看, 我国的货币市场相对分散, 没有形成一个市场容量充足、参与主体广泛的整体市场结构, 对于货币真正的供求状况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来, 因此在分析我国经济状况时很难凸显货币市场的作用。除此以外, 货币各个子市场之间的联系十分脆弱, 分业经营的状态仍旧存在于大部分子市场当中, 这种无法保证整个货币市场发展统一的状况使得金融业的发展被严重拖滞, 出现市场利率不一、资金利用率低下等现象。

2. 金融体系尚未完善。

无论是货币市场还是资本市场, 我国目前仍然处于发展阶段, 并没有运行成熟, 这与我国经济起步较晚不无关系。多种原因造成我国金融体系的缺陷, 我国的金融结构形态、银行制度、银行金融业务结构等等因素存在各自的偏属, 而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不能同时满足多方面的需求, 致使其进一步偏离经济发展的需求, 金融体系不能为货币政策的传递保驾护航, 货币政策的影响降低, 促使我国货币市场难以充分发展。

3. 监督监管力度不足。

如何实现有效的金融监管制度是金融市场发展中重要问题之一, 同时也是无论哪个国家都必须正视与重视的问题。对我国而言, 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监管力度不足, 具体体现在监管所涉及的内容较少、范围较小, 监管条件不利于落实, 金融监管的水平低下。对货币市场而言, 金融监管对其采取的态度不积极, 监管用力不均, 有的方面过于限制而其他方面却出现空白, 监管的科学性与客观性难以体现, 对整个金融监管系统的运作都是相当不利的。

二、对我国货币金融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鉴于上述说到的货币金融体系现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在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以期为货币市场带来积极的影响, 从而推动我国金融体系的有效改革, 促进金融业的高效发展。针对问题本文认为可以实行一对一的政策, 即建立统一的货币金融市场、促进金融机制的健全、实施有力的监管制度。

1. 建立统一的货币金融市场。

货币金融市场的统一是经济发展大潮流中的必然趋势, 国家要实现经济发展, 就必须重视这项工作, 努力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 加强各个子市场之间的有效关联, 保证各个市场之间业务的流通性与相容性。除此之外, 实现统一货币金融市场的过程中着重注意两个方面, 首先是确定货币市场为我国金融发展中的重点对象, 以实现利率的统一为突破口, 沟通各个子市场, 达到利率市场化的效果;其次是突破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之间的障碍, 使双方能够实现功能互补, 共同进步。如此, 货币市场就能更好地发挥其职能, 推动金融体系的改革, 加大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

2. 建立健全的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的构建是整个金融业活动的规范, 是决定金融业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 要建立健全货币金融体系需要落实三方面的内容。第一点是对货币市场主体的的建立, 货币市场主体决定市场的范围与前景, 我国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要适应该制度, 市场主体必须具有多元化特征。因此, 政府在对市场主体进行考核时可适当放松条件, 促进市场的良性竞争;第二点是货币市场的金融工具和手段都过于单一, 要打破这种局面就必须创新金融手段;第三点是金融市场之间要注重互通。只有把这三方面落到实处才能扩大我国货币市场, 增大交易数量, 从根本上完善我国货币金融体系, 使之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3. 落实确实有效的监管制度。

有效的监督手段是保证金融业有秩序地运行的前提, 它关系到国家金融的安全与稳定, 同时对金融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因此, 我国在进行货币金融市场建设时, 不可忽略金融监管制度的构建, 应加强相关制度的落实力度, 保障我国金融业的高效性与安全性。具体的手段包括法律法规的制定、建立专门的货币市场监管机构、规范监督的内容与范围等等。货币市场相关法律的出台可以控制不正当的交易行为, 专门的监督机构则有助于解决市场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突发问题, 监督制度的确定则保证了各项处理手段均有法可依。

三、结语

综上所述, 货币金融市场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成分, 影响的不仅是自身的发展, 更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前景, 一举一动都对经济发展动向有不可预计的作用。货币市场发展落后是当前我国金融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要避免其进一步阻碍金融体制改革, 只能加快对货币市场的建设速度, 尽快出台相应的货币金融体系政策, 使货币市场转向对金融改革产生积极影响的方向发展。因此, 统一货币金融市场, 完善货币金融体系结构, 加强监督管理是当前政府最需要深入研究探讨的方面, 只有这些内容得到保证, 货币金融市场才能健康持续地发展。

摘要:货币市场是组成金融体系重要成分, 随着我国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 货币金融体系对实现经济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将探讨我国货币金融体系的现状, 分析其运行机制, 并就如何完善体系给出一部分政策建议, 通过对问题的研究寻求我国货币市场长期健康运行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货币金融体系,货币市场,现状,建议

参考文献

[1]王冬吾.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应分析[J].时代金融 (下旬刊) , 2011 (06) .

[2]张燕.我国货币金融体系现状及政策建议[J].时代金融 (下旬刊) , 2012 (06) .

货币金融体系与经济 篇3

关键词:SNA;MFS;金融工具

一、SNA与MFS概述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的经济都在迅猛发展,但在统一向前的大步伐中,世界各国的发展仍体现出明显差异。为了增强统计的国际可比性,协调世界各国的宏观经济统计制度,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先后制定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国际收支手册》(BOP)和《政府财政统计手册》(GFS)等国际统计准则。2008年联合国专家组又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1993)进行了修订,推出了08SNA。

SNA以全面(综合)生产理论为基础,运用会计账户方法对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活动的全部内容进行系统的统计核算,为宏观经济分析、决策和管理提供客观依据。SNA作为最为全面和系统的宏观经济统计国际准则,其中包含相当丰富的货币与金融统计国际准则。

但是,在2001年,经过长期研究和多次修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又颁发了一部专门的货币与金融统计国际准则《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MFS),用于指导和协调世界各国的货币与金融统计。MFS的出版,填补了货币与金融统计领域国际准则的空白,对世界各国的统计、金融事业及宏观经济管理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概念和原则上,MFS与1993年SNA保持一致,并与《国际收支手册》(简称BOP)和《政府财政统计手册》(简称GFS)等国际统计准则相互协调。

本文尝试从宏观上把握SNA与MFS的区别与联系,并以金融工具分类为切入点,细致探讨两者的具体不同。

二、宏观把握SNA和MFS的区别与联系

SNA是关于整个宏观经济统计的国际准则,MFS则是专门针对货币与金融统计的国际准则。仅就货币与金融统计而言,两大国际准则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

(一)核算目的不同

SNA是为了核算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而设计的。它以整个社会再生产为主线,全面核算再生产的条件、过程与结果。全面测定生产、收入、分配、使用和资产负债的总量。在SNA中,反映国民经济的综合指标主要有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个人可支配收入(PDI)等。国民经济全部活动以账户和矩阵的形式列出。账户形式即会计账户的借贷格式,借贷双方平衡,最基本的是生产、消费、积累和国外(即国际经济往来)四大账户。体系中包括:国民收入计算,投入产出表,资金循环表,国民资产负债表与国际收支表等内容。

MFS是关于货币与金融统计表述方式的国际准则,是为了测定整个社会的金融活动状况、分析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而设计的。MFS范围覆盖了广义金融的各个方面及相关经济活动,内容包括货币与金融统计的定义、分类、指标、方法和表式等。它以经济体中的资金运动为主线,侧重于金融性公司部门以及次部门的金融资产负债的流量和存量核算,在金融领域自成体系。

核算目的的不同是SNA和MFS最根本的区别。

(二)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不同

MFS和SNA两套核算目的的不同导致他们建立的理论基础也不同。SNA以社会再生产理论为基础。社会再生产理论认为:社会生产活动是一个生产-分配-流通-使用不断循环的过程,是一个综合物质运动与价值运动的过程,生产活动是一起经济活动的中心,以此为指导,SNA全面核算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分配-流通-使用各环节的价值和实际的流量与存量。其总量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国民可支配收入、消费、储蓄和资本形成总额等。

而MFS以金融理论为依据。金融理论认为:货币供应取决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货币供给可以制约货币需求,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以此为指导,货币与金融统计全面统计了金融交易形成的流量和存量,根据金融性公司的职能不同,核算了影响经济和金融过程的重要指标,详细描述了金融性公司部门以及次部门的债权和债务。

(三)SNA和MFS的主要联系

1 核算主体一致

一国之内的单位、个人和国外的单位、个人参与的经济与金融活动,是SNA和MFS核算的主体。

2 核算客体一致

尽管SNA和MFS在核算内容上与有关于生产、分配、使用等方面的差异,但是金融资产和负债额流量与存量是二者相同的核算客体。

3 基本概念一致

SNA和MFS在经济核算的许多基本概念上取得完全的一致。比如常住单位。机构部门、金融交易、金融资产、负债等,两套核算体系采用了完全相同的定义。

三、SNA与MFS金融工具分类比较

MFS的统计标准是以SNA的统计标准为基础的,SNA的统计标准是组织、计量、处理经济体中非金融和金融活动的完整框架。因此,SNA的基本原则决定了MFS的统计原则。但是,由于两者统计的目的不同,因而SNA货币与金融统计与MFS无论在体系结构和具体内容上均存在较大的差异,下面就以金融工具的分类为例,具体来比较SNA和MFS的不同。

SNA没有明确提出对金融工具进行分类,只从存量(金融资产)与流量(金融交易)出发将金融工具分为不同的七个类别。它采用复合分类法,在第一层次上把金融资产和负债划分为七种: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通货和存款、股票以外的证券、贷款、股票和其他权证、保险技术准备金、其他应收/应付账款。同时对一些一级分类做了二级分类,例如保险准备金分为住户对人寿保险准备金和养老保险的净权益。保险费预付和未决索赔准备金。对于贷款和债券分为长期和短期。

MFS在SNA分类的基础上对金融工具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具体表现在:一、把新的金融衍生产品作为一类,并对金融衍生产品做了详细分类。二、MFS对债券分类比SNA细致。MFS不仅依据期限,而且结合利率、抵押和衍生特性对债券进行了分类,具体分为零息出售的短期债券、固定利息出售的长期债券、抵押转移债券和有衍生特性的债券。三、SNA把贷款分为短期和长期,MFS没有期限划分,而是根据性质分为商业信贷和银行承兑汇票、金融租赁、分期付款等多种。四、对于股票,MFS要求金融性公司对于股票和其他股权负债方作为一类登录,然后再按照所有者贡献的资金、留存收益、一般和特别准备金、特别提款权、价值调整分别登录。MFS对于其他应收/应付账户做了更为细致的分类。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金融资產分类上,MFS比SNA详细得多,并且增加了一些新金融工具的讨论。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 篇4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

郑伟

【摘要】金融体系的运行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会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进步产生影响,国民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必然联系。金融体系是实体经济取得发展进步的基础条件,同时金融体系也是实体经济得以运作的重要指导框架。本文从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相关概念分析入手,综合研究了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协调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有效措施进行了完整总结,通过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有利于为我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金融体系 实体经济 关系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都是对整体国民经济发展进步产生重要影响的部分,通过对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的反思,有利于更好的梳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发挥促进整体国民经济进步和发展的作用。从宏观发展角度分析,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两者处于相关影响和促进的关系中。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是金融体系构建的重要发展基础,金融体系同时也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通过二者关系的梳理和深入研究,有助于防止因为我国的金融体系崩溃而导致的国家实体经济发展危机出现,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发展。

一、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相关概念

(一)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从宏观概念角度分析属于一个国家整体经济金融制度在实际运行中形成的重要模式,同时,各个国家之间也都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具体由于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制度以及具体国情的不同来决定的,部分国家的金融体系由国家宏观调控以及银行经济管理机构决定,部分国家由金融发展市场来决定国家的金融体系。从整体角度分析,金融体系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发展进步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和一个整体的经济发展框架,金融体系由金融市场资产以及各类型的金融中介管理结构和金融交易平台联合构成,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发展背景下,企业需要从环境的不稳定性分析入手综合分析全局内容。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从宏观角度分析主要是实现企业融资动员企业的流动性资产整合,第二金融体系可以发挥股权细化的作用,同时对资源配置进行指导,强化企业的风险管理,发挥经济运行的激励作用,实现各类关键性企业信息作用。

(二)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从宏观的经济学概念角度分析主要是指包含了各类经济经济经营活动。实体经济涵盖了一切物质产品生产以及精神消费的内容,涉及到工业、交通、信息、文化等各个不同领域的不同产业,实体经济是整体经济社会人类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从经济特点角度分析,实体经济主要包含以下几个主要特点,第一,提供人类的基本生活生产资料,实体经济活动成为了保证正常经济生产消费活动行为的关键所在。第二,发挥了提高人们生产生活水平的作用,无论是人们生活的物质基础还是人类活动的精神文化消费,都可以通过实体经济活动来实现。

二、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势态良好,经济发展进步速度较快,我国的政府加大了对各个领域和各行业的扶植力度,推动了整体资本市场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在经济危机爆发的影响下,我国的金融体系开始出现了脱离实体经济发展实际的问题,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金融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开始出现过于盲目扩大理财规模的问题,直接导致的银行流动的贷款金额的下降。出现了金融发展泡面,影响整体的经济发展和进步,导致了我国的总体债务比例上升。与发达国家相比较,由于没有成熟的经济发展体系作为支撑,也导致了经济论文部落------------论文发表_论文格式_论文范文论文部落专业发表论文网 论文部落------------论文发表_论文格式_论文范文论文部落专业发表论文网

增长量不稳问题出现。

三、协调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有效措施

(一)促进金融体系的发展

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实体经济的作用发挥需要以整体宏观经济发展要求为导向,由此才能发展中不断完善金融体系,从而解决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的脱离和矛盾问题。例如:在经济进步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资本积累来扩大金融体系的整体发展规模,金融体系发展会推动整体实体经济融资发展,从而可以有效推动金融体系需求进步,实现整体的金融可持续发展。此外,通过激发实体经济发展的市场潜力,有利于更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中的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目前,我国的实体经济在市场化的发展进步背景下逐渐展现出了多方面和领域的多元发展。

(二)实行金融体系自由化改革

实体金融体系的未来自由化发展可以在整体的市场经济中发挥良好作用。通过金融体系改革也可以在较为复杂的金融空间中发挥最大化的功效。在进行金融体系自由化改革过程中需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力量,主导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可以通过对金融系统的利率变化的现实实现稳定经济控制,从而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多元的融资发展渠道。此类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改革可以提高实体经济的盈利能力和发展水平。同时,通过实行金融体系自由化改革还可以实现经济融资的多元渠道拓展,提高整体的实体经济发展经济效益,从而协调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综合发展。

(三)促进资本市场的改革

在促进资本市场改革的过程中可以使资本市场发展更加完善。资本市场是影响到整体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通过促进资本市场改革可以推动二者的革新和发展。提高两者的联系和发展紧密性。从而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资产保障,共同推动两者发展。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在实际的发展中经历了最初的分离和后期的融合发展的不同环节,通过两者的结合进步和发展有效的促进了整体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没有了实体经济支持,金融体系无法发挥作用。没有金融体系的整体框架作为发展指导,实体经济发展也容易出现混乱局面。通过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有利于在未来合理处理两者关系,通过两者的结合和共同发展促进我国经济整体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货币金融体系与经济 篇5

都说人间最美四月天,春风和煦,春阳暖人。伴着好天气,重庆教学部.江北财经校又迎来了一批新同学。2016年4月16日,西南财经大学2016级金融学硕研班开学典礼及《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课程在江北党校顺利举行。西财金融学院副院长曾志耕先生及刘利嘉老师莅临现场,为新班开学致辞。重庆教学部主任、江北财经校执行校长王琼女士对同学们的加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祝愿同学们在新学期能有新的收获与新的发展。

本期课程很荣幸邀请到曾老师讲授《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本课程是在初步学习与掌握了货币金融基本理论的基础之上,在回顾和总结了中央银行领域的新问题的同时,专门就国际、国内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领域的新矛盾、新问题、新趋势进行探索与研究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偏重实践和实际应用能力提升的课程。

曾老师授课过程中,在对比研究不同类型国家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方面的经念与教训的基础上,结合经济金融电子化、全球化、网络化,结合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全面加入“WTO”、深化金融改革与金融市场进一步规范发展的要求,与同学们一起探索如何提高货币政策的效果、如何加强国内货币政策与国际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如何理顺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如何打造“生态金融环境”(中央银行的职责由保地方金融稳定转向打造生态金融环境、坚持科学金融发展观)、如何提高金融监管主要是银行监管效益等十分值得研究的新经济金融问题。

我国碳金融发展体系构建经济论文 篇6

提要:

当前,节能减排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约束性指标,作为现代经济活动的核心,金融活动也必然受到节能减排标准的影响。因此,在节能减排背景约束下推动我国碳金融发展,进而促进我国低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已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

关键词:碳金融;发展体系;构建

一、我国碳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定价权缺失,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中处于被动地位。

我国碳排放资源居全球第二,市场前景广阔。作为未来国际碳市场产业链上最有潜力的卖方,却没有实际掌握定价权。主要原因是不具备CDM定价权,因此中国处于国际碳市场及碳价值链的低端,导致中国在全球碳金融交易体系中没有话语权。更为严重的是,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惯性和20xx年承担全球节能减排责任的日益临近,我国很有可能从碳交易的卖方变成买方,定价话语权的缺失必将严重影响我国的国家核心利益。

(二)我国现有碳交易中心功能单一,尚未形成统一的碳金融交易市场体系。

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多个地方性的碳交易所,但由于这些碳交易所规模有限,其功能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项目交易,而不是标准化的交易合约。目前,这些交易所只能进行节能减排技术及其设备的转让,尚不能转让CDM项目中最关键的核定减排量(CERs)。这就导致我国缺乏有效的统一的碳交易平台,没有形成标准化的碳交易产品和核心技术,使企业碳交易的成本增加,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碳金融交易体系。

而且由于欧盟在全球的单一最大买家地位,使得CDM市场在长期倾向于一种买方市场,这就导致了我国以CDM项目为核心的碳金融交易市场面临严重的发展困境。

(三)我国碳金融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目前,我国对于碳金融的发展缺乏一整套完整的发展、财政、监管、风险承担等政策支持体系和法律支持体系,现行的有关行业要求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国内的专业中介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开发或者消化大量的项目,同时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来帮助金融机构分析、评估、规避项目风险和交易风险;信息披露、尤其是环境信息披露机制尚不健全,大量环保信息并未进入征信管理系统,目前信息采集成本较高;缺乏碳金融相关业务的自主行业准则、业务标准,缺乏专业人才储备,熟悉碳金融业务的本土组织机构和专业人才十分短缺。

二、构建我国碳金融发展体系设想。

(一)建立符合国情的碳金融发展框架,为我国碳金融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第一,应当将碳金融发展纳入国家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框架,使碳金融成为节能减排和推动我国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应当进一步完善碳金融支持政策,营造较为宽松的碳金融发展环境。

第二,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尽快制定投资、税收、信贷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向低碳产业聚集。

在财政扶持方面,应当通过财政拨款成立专项基金,为CDM项目贷款提供利息补贴。在货币政策方面,应当对节能减排项目等给予信贷倾斜。在监管方面,可以采取扩大CDM项目贷款利率浮动范围、降低CDM项目贷款资本金要求等差异化措施。另外,在资本市场融资方面,也应当优先发展低碳经济企业的上市融资需求,支持企业发行债券融资。在税收方面,应当通过降低CDM项目有关税率、适当延长免税期,提高项目经济强度;对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业务的收入实行税收优惠。此外,还应积极推进人民币在碳交易计价中的国际化进程。

(二)健全我国碳交易市场体系,构建完善的交易平台。

我国应当借鉴国际碳交易机制经验,通过建立环境产权交易所、能源交易所等多元化、多层次碳交易平台,为碳排放权供需双方搭建沟通和议价场所,实现定价公平合理;尽快制定碳市场交易规则,建立类似于欧盟排放交易机制下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一步探索排放配额制度,发展排放配额交易市场,有效配置环境资源;促使我国逐步拥有碳市场定价权。定价权决定了银行在这一新兴市场上的话语权和主动地位。

CDM项目往往需要两个甚至多个国家的`金融机构之间密切合作,中国的商业银行可以借此提高参与国际业务的议价技巧,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不断积累国际化经营的经验。虽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义务不能参与排放贸易,但目前CDM和欧盟排放贸易体系(EUETS)等市场的交易规则并不排斥发展中国家直接参与高级市场交易。我国商业银行则可以拓展业务,通过申请欧洲交易所席位或委托在交易所拥有固定席位的经纪公司直接进行CER二级市场交易。

(三)进一步创新碳金融参与模式,拓展多样化服务,建立不同模式以满足不同需要。

我国应当借鉴国内外碳交易发达银行的先进做法和模式,应以满足业主需要,风险可控原则为基础创建适合我国实际的模式,积极将CDM项目要求和金融工具联系起来。同时,CDM项目中蕴含着对金融中介服务巨大的需求。目前,国内CDM市场十分混乱,各类中介机构鱼龙混杂,甚至可能隐藏着国际骗子。由商业银行来从事这项中间业务,对于国内企业来说更为可信而稳妥。比如,银行可以与一些国际大公司联合,帮助国内企业联系国际买家。

另外,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提供资金账户管理、融资租赁、财务顾问、基金托管等业务拓宽中间业务收入来源,逐步优化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如,开发与碳排放权挂钩的理财产品;联合国际专业机构,提供CDM项目开发、交易和管理的“一站式”金融服务;开展以CDM项目现金流为主要还款来源的CDM项目融资;利用所属金融租赁中心,为CDM项目提供设备融资或融资租赁服务;凭借信息优势,为CDM项目业主提供合理CER报价等咨询顾问服务;商业银行还可以借助其海外分行推荐买方,进而带动银行的海外业务发展。不断探索建立为碳管理服务和低碳技术投资的碳基金,开展碳掉期交易、碳期货、碳证券、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

(四)规范碳金融风险防控机制,防范可能的风险。

应当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加强CDM项目风险识别、衡量与控制。CDM金融产品除了具有其他金融产品的基础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风险,即政策性风险。因为,后京都时代,国际上具体的制度安排,如我国在全球碳金融领域中的角色、定位都不确定。这些政策风险将直接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积极性。国内银行可以通过签订免责合同条款保障自身利益。金融机构要健全风险防控机制,通过银团贷款、分期投入资金等方式,降低信用风险;实行套期保值,防范汇率风险;完善合同条款,转移政策风险;通过聘请国际化律师,规避法律风险。

此外,应当由监管部门与环保部门合作建立碳金融业务操作指导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设置金融准入门槛,建立银环信息共享平台和沟通机制,将环保信息作为金融支持的重要参考指标。由监管部门出台相关风险控制标准,开展风险监测和现场检查,督促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开展碳金融业务。

主要参考文献:

[1]JoseSalazar。EnvironmentalFi—nance:LinkingTwoWorld[J]。Slovakia,。

[2]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4。

货币金融体系与经济 篇7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性质决定了需要学习货币银行学课程以掌握相关金融市场运作、货币交易、国际金融市场等知识。在多年的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中, 通过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的学情、考试成绩、课堂教学效果反馈情况等因素, 认真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货币银行学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部分教学内容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我校属地方型本科院校,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通晓最新的国际贸易业务运作方式与基本操作技能, 实践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在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中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货币供需理论、货币政策理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理论在外贸行业无直接应用性, 上述教学内容又属于理论教学难点。因此, 学生学起来有难度, 教师讲解难以推进。同时, 在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上, 货币银行学课程与宏观经济学同时开设, 还存在上述内容重复讲解的问题。在已有的货币银行学教材中, 权威教材均为针对金融学专业的货币银行学、金融学或货币金融学教材, 课程体系完整, 内容严谨, 但其完整的课程体系内容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来说显得理论有余, 应用性不强。

(二) 缺乏实践教学环节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货币银行学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进入外贸行业前能够对一国乃至国际上金融市场的运行、金融机构体系运作方式有一定认识, 从而为今后工作中的需要的融资、投资知识打下基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大多在学完货币银行学课程后再无其他金融学专业如商业银行经营学、中央银行学、金融市场学、投资学等课程, 没有后续课程的衔接, 学生就很容易将一个学期学习的知识忘记。并且, 商业银行业务的运作流程、证券公司的交易业务、证券交易、外汇交易等教学内容无实验、实践教学的加入, 宛如纸上谈兵, 学生难以形成感性认识。现有的货币银行学的课程教学一般没有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实验实训等实践课, 对于该专业学生来说, 学完所有教学内容, 仍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 对现在的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的运行状况缺乏清晰的认识。

(三) 教学方式单一

在现今的大学课堂教学中, 已基本普及多媒体设备, 普遍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提高了教师课堂讲课效率。但也出现了教师过度依靠多媒体, 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货币银行学课程是一门金融学的入门专业基础课, 主要为学生讲授金融学的基础知识, 内容多、理论性强, 实务性不足。该课程理论教学占据课程内容95%以上的时间, 需要教师将各篇、各章间的逻辑关系讲解清楚, 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学内容多, “满堂灌”往往是最省时的教学方法。除了理论教学之外, 利率及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金融衍生工具采用习题课的方法进行辅助教学, 仅突出了学生的课程主动性, 未能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单一的教学方式, 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能有效调动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学习货币银行学课程效果差的重要原因。

(四) 课程教学考核方式单一

在现有的货币银行学教学中, 仍采用“一考定成绩”闭卷考试的方法, 学生通过一个星期甚至三天的复习, 就能强制性的记下书上的重要知识点, 从而通过考试。考试并不能达到督促学生学习, 全面检验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目的。同时, 期末考试“一考定成绩”的方式, 使得学生期末考试同时应付几门课程学习, 考试的负担较重。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没有其他金融课程衔接, 学生对知识掌握欠牢固, 假期过后对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就忘掉三分之二了。单一的考试模式不能有效促进学生对课程的学习, 更不能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持续学习的兴趣, 也不能培养学生自学学习的能力。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的改进建议

(一) 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1. 针对现有教材体系进行调整

现有货币银行学教材中, 较权威有黄达主编的《金融学》简明版教材, 中央财经大学李健主编的《金融学》教材有丰富的网络共享资源, 复旦大学胡庆康教授的《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 此类权威课程多针对具有一定金融学习基础及能力的金融学专业学生。为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学习货币银行学需要, 现采用的是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编写的由对外经济与贸易大学蒋先玲教授编写的《货币银行学》教材。此教材对金融学基础知识的表述较为浅显易懂, 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完整。在此教材基础上, 因与宏观经济学重复可对货币供求理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知识点可作为选讲内容,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知识点可结合中国近20年来的宏观经济形势及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手段的实际状况进行讲解, 要求学生能理解一国货币政策的传导及货币政策目标。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就业仍会与金融机构有业务往来, 将课程内容的讲解侧重于利率、信用及信用工具、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体系、国际金融危机等知识内容, 注重金融原理与实务相结合。同时, 为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应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加入金融时势热点及案例解读的教学内容, 吸引学生去关注经济金融热点问题。

2. 使用自编教材建设课程资源库

统一的教材内容不能适应不同的院校教学层次及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 在使用出版教材的基础上, 应鼓励教师自行编写适应本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学情的讲义, 再整理成校内自编教材提供使用, 自编教材时效性强, 针对不同专业可在案例及教学内容编写上进行调整, 也可成为学生课后复习的辅导资料。建设校内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资源共享平台, 为学生课后复习、课前预习提供网络资源库。

(二) 建设货币银行学课程校外实践基地及课内实验室

积极与当地商业银行、证券公司行业接触, 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提供实地参观及业内交流的场所。通过货币银行学课程课内参观学习, 让学生对贸易融资、国际结算、商业银行运行、证券交易操作形成感性认识, 巩固课内知识, 同时也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今后就业选择提供行业参考。利用现有的实验室条件, 增加实验软件购买, 通过银行类国际结算软件的使用增强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对贸易结算的认识, 利用证券模拟交易软件的演示让学生掌握证券交易的知识。

(三) 转变教学方式, 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货币银行学课程的理论性教学内容, 应采用案例法、研讨法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通过金融案例的讲解, 引导学生思考金融理论在现实社会经济环境中的应用, 比如信用经济的发展、货币形态的演变、商业信用形式等都可通过多样的实例吸引学生;针对利率理论、货币政策、国际金融危机等理论内容, 可通过课前知识点拨, 课后布置讨论作业的方式, 让学生自行搜集资料解决如利率对经济的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如何避免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等问题, 有了问题答案后可向全班同学进行讲解, 教师再点评。通过研讨式教学, 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针对应用性教学内容, 如资金的时间价值、金融工具收益的计算、金融衍生工具风险规避、货币供给量的计算等内容, 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和课后布置作业方式进行学习, 加强学生对金融基础计算能力的培养。

(四) 采用多维度的课程考核方式

通过考试督促课程学习是取得课程学习效果手段之一, 为考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对货币银行学知识应用能力, 对金融时势热点的分析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 可将课程考核分为几个部分。第一, 用平时成绩考查对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观测点包括出勤、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 占期末总成绩的20%;第二, 要求每一位学生在课前知识进行金融知识或金融时势热点分享。通过此内容调动学生关注金融热点及现象的主动性, 并通过向全班同学的陈述分享, 交流金融信息, 锻炼学生的陈述表述能力。此项占期末总成绩的20%;第三, 期末个人知识展示。要求在学期课程结束后, 每一位学生用5分钟PPT陈述自己最熟悉的货币银行学课程知识点, 要求嵌入现实金融案例对知识点进行引证。通过此项内容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及应用情况, 占期末总成绩的30%;第四, 开卷考试。用一个小时的时间进行课程开卷考试, 主要考查习题课中要求学生掌握的课程知识点, 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计算能力, 占期末总成绩的30%。通过以上多维度的货币银行学课程考试体系, 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对货币银行课程的积极性, 力图真实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应用情况, 让考试过程成为督促学生课程学习的过程。

摘要:货币银行学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在课程教学中存在部分教学内容不适应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教学方法单一、考核方式欠灵活等问题, 使得该专业的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效果欠佳。本文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学情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 提出若干提高该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货币银行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谢丽华, 谢伟杰.货币银行学“学生参与型”教学改革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5) :139-141.

[2]崔晓蕾, 何婧.货币银行学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14 (10) :73-75.

[3]李晶.《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01) :121-122+138.

[4]仝爱华.应用性本科院校货币银行学教学改革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 2014 (06) :270-272.

金融危机下的国际货币体系 篇8

【摘要】 在这次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重新探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趋势,为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指明方向。

【关键词】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金融危机;缺陷;改革

一、金融危机前的国际货币体系

1.牙买加体系的特征。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顿(Kingston)召开会议,并达成了《牙买加协定》。牙买加体系无本位货币及其适度增长约束,无统一汇率制度,也无国际收支协调机制,实质是国际放任自由制度。牙买加体系下国际货币本位已经与实物价值完全脱钩,并达成了多种强势国家的信用货币。牙买加体系的明显缺陷是大国之间缺乏制度化的货币合作,各种区域性金融危机频繁爆发。

2.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结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全球汇率制度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外围架构。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处于绝对地位,以东亚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以中东国家为代表的资源输出国位于体系的外围。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框架结构决定了世界性的两极对立:对于国际货币国家来说,本币可以无限创造或可以通过发行债券等融资途径来解决国际支付问题,外围国家则必须持有充足的外汇储备,否则就会发生债务危机。

二、国际货币体系缺陷是本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危机出现的必然性是目前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决定,也是美国过度利用这个体系缺陷为本国经济服务的必然结果。

1.新的“特里芬难题”。任何一种国际货币都面临“特里芬难题”的挑战:强币必有外需,外需必伴逆差,逆差弱化强币。只要美元在储备货币中仍然占据核心地位,只要美元仍然充当国内通货和国际货币两种职能,“特里芬难题”就无法得到彻底解决。它具有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若美国国际收支持续出现逆差,必然影响美元信用,引起美元危机;美国若要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美元,则会断绝国际储备的来源,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

2.美国对“特里芬难题”的过度利用。美联储为什么能长时间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因为美国可以凭借着美元的“中心货币”地位来攫取国际铸币税,低成本地使用其他国家提供的资本。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相当长时间内为什么要拒绝加强金融监管。如果看到美国金融服务业(含房地产)占GDP的比重,已从1950年的11.39%上升到2007年的20.36%,其原因则不言而喻。亚洲和中东地区为什么要维持高储蓄率,除文化及发展阶段等原因外,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IMF令人失望的表现,亚洲国家不得不自己积累起庞大的外汇储备,以应对今后可能再出现的金融危机。危机出现的必然性是由现在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决定的,也是美国过度利用这个体系缺陷为本国经济服务的必然结果

3.汇率调节机制作用局限。发展中国家一般都选择钉住汇率制,这种汇率制度的缺陷是汇率缺乏弹性,且极具脆弱性。主要国际货币汇率的过度波动会诱使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汇率发生了过度波动。加之美国可以会同其他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一定的时间内控制汇率水平,使发展中国家的外汇筹备和国内市场遭遇很大的汇率风险。

4.制度缺位导致监管不力。首先,是IMF的功能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独立性,被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操纵,不能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二是缺乏一种有效的监控机制,对走向危机的国家进行早期预警,并提供条件宽松的贷款尽可能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其次,缺乏协调的“超国家”配套制度。由于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中不存在协调的“超国家”制度,各国相机抉择的经济政策又常常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合作,为此世界各国间协同战略无法有效实施,协作性利益也无法取得。

三、金融危机后国际货币体系的展望

1.美元本位仍将存续较长时间。首先,国际货币体系的短期改革不符合现行的世界格局。以削弱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本位和美国作为国际货币体系“中心国”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必然会遭到美国的反对。从东亚新兴市场经济体方而看,为了避兔爆发金融风险。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将具有长期性,且充满摩擦和矛盾。其次,从目前看,美元的实质地位并未受到损害,美元汇率还在走强,这是与美国经济在全球仍然占据绝对优势分不开的。

2.全球货币竞争将加剧。美国金融危机给世界上有实力的国家,创造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为了在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有利地位,美元、欧元和日元的货币竞争趋势将会更加激烈,国际货币多极化的格局在短时间内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欧元已成为美元最具潜力的竞争对手。IMF统计显示: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的比例从1999年的71%下降到2007年底的63.9%,同期欧元的比例从17.9%上升到2007年底的26.5%。多极化、货币区域化、竞争化将成为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显著特征,也鲜明地表明了世界政治格局由美国独霸向更为均衡的方向发展。

3.东亚地区将加速区域货币合作进程。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2000年货币双边互换的《清迈协议》和2003年“亚洲债券基金”的建立使亚洲金融合作从构想变为现实。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东盟10国及中、日、韩三国决定将原计划的300亿美元亚洲共同储备基金提高到1000亿元,为未来亚洲区域货币的产生奠定了初步基础。在此基础上东亚货币金融合作将会加速推进,货币互换多边化、将东亚储备库倡议做实,将是未来东亚货币合作的发展方向。

4.加强国际金融机构的改革力度。虽然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IMF推出了一系列新的贷款机制,以增强反应速度,但次贷危机的爆发依然对IMF提出质疑:首先IMF失败的预测危机的爆发;其次IMF有限的资金规模对于危机救援而言微乎其微。鉴于此,IMF必须加强和具有监管职能的国际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为了增强IMF可动用的资源,IMF有必要进行增资。进一步加强国际金融机构多边协调,则是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成功的一项重要前提条件。

对经济现象的解释不能使用分析表象的方法,需要寻找这些现象背后的实质性原因,国际货币体系缺陷是这次金融风暴的根本原因,也是近二十年来世界金融危机频发的制度性根源。国际货币体系体系本质上是世界经济格局的反映,从短期来看,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在相当长时间内仍将维持,很多政策的选择仍需要在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框架下进行。

参考文献

[1]高珊珊.美元贬值背景下重申现行国际货币体系[D].云南财经大学.2008(12)

[2]黄泽明.金融危机国际货币体系暴露的重大缺陷[J].金融资本.2009(1)

[3]枫澳.金融危机催生国际货币体系新格局[N].中国财经报.2008 (11)

[4]祝丹涛.国际货币体系和全球经济失衡[J].中国发展观察.2007(11)

[5]华民.全球经济失衡的触发机制及中国的选择[J].国际经济评论2006(2)

[6]洪林.东亚货币合作—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分析[A].世界经济研究.2007(4)

上一篇:应届生辞职该不该付违约金呢?下一篇:小学苏教版数学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