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金融环境

2024-06-26

货币金融环境(通用5篇)

货币金融环境 篇1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 金融系统对于社会资金的有效配置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健康、健全的金融体系可以引导资金流入生产效率较高的领域, 促进资金与其他资源的结合, 扩大社会财富。事实上, 随着改革的深入, 金融领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但同时也突现了很多问题。 而其中的很多问题可以归于“信用”二字。确实, 在金融体系中, 最核心的问题可能就是“信用”了。没有一个良好的、有效的社会信用体系, 就不可能发展有效的金融体系。所以, 这里我想要结合有关金融理论, 谈谈信用的问题。信用不仅仅属于道德领域的范畴, 而且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一、信用与货币

在现代经济体中, 资金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那么, 为什么资金具有这样的价值呢?货币对于经济表现起到什么作用呢?如果能从信用角度理解货币, 这些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关于货币的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界已有了很长时间的发展, 从早期有关货币制度的研究, 到古典的货币数量理论, 又到凯恩斯学派的货币理论, 以及后来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的货币理论, 等等。这些理论对于有关货币制度、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都做了一定的论断, 并且都各有自己的观点。但是, 一些有关货币制度的基本认识还是一致的。

在社会发展的初期, 物物交易是基本的交换形式, 人们通过寻找匹配的物品进行交换, 然后要么消费交换来的物品, 要么将交换来的物品与已拥有的其他资源相结合进行生产, 无论哪种方式都可以增进彼此的效用水平, 进而提高社会的总福利水平。但是, 在物物交易中蕴藏着极高的成本和极大的危险性——交易可能不发生。自然地, 人们要寻找降低成本和增加交易达成可能性的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就产生了最初形态的货币——一种特别的商品, 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有了这样的一般等价物, 交易发生就容易得多了, 从而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而由于金银这样的贵金属天然的特性, 使得慢慢地、自然而然地人们将金银作为了充当这种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即货币。显然, 在这样的演变背景下, 货币本身是有价值的, 这一点也直接反映在货币的财富贮藏功能中;它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无非是个体与全体的关系;而商品以货币表示的一般价格, 也取决于经济体中的商品数量与金银存量之间的对比。

但是, 随着社会经济的演进, 一方面, 整个实体经济规模相对于存量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大的金银来说越来越大, 仅仅靠金银发挥货币职能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限制:因为缺乏金银即货币的话, 很多交易无法发生, 这可能会从投资与消费两个层面影响到经济进步。从投资来看, 如果人们判断经济体中的交易由于受到金银数量的限制而较难发生的话, 可能就不会积极地从事生产、投资的准备, 从而浪费已拥有的部分资源, 降低全社会的生产效率;从消费来看, 货币的缺乏增加了交易的困难, 也降低了人们消费的意愿, 而通过交换本身是可以改进交易双方的效用水平的。实证上, 通货紧缩所带来的经济衰退、生活水平下降就可以作为以上论述的很好证明。另一方面, 国家及信用体系的建立使得有可能出现不依赖于金银而依赖于信用的货币, 提供了不受自然条件限制创造货币的可能性。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货币开始逐渐从金属货币向以贵金属为本位的非金属货币到最后的不可兑换的纸币演变, 以至形成目前在绝大多数地区使用的信用货币。但是, 在这一演变过程中, 虽然货币在形态上从金银这样实实在在的、可以明确感受其价值的物品演变为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的纸币, 货币本身所蕴涵的价值却并没有消失。因为, 纸币之所以能够成为货币, 最为关键的在于纸币发行的当局——一般是一个经济体的中央银行本身由于国家政权的支撑为纸币提供了信用——这个信用的存在使得人们愿意接受纸币;显然这种信用本身是有价值的。当然, 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中央银行的信用并不是没有限度的。如果中央银行不根据实体经济状况而任意发行货币, 造成通货膨胀, 就会侵蚀人们对货币的信用, 严重地话可能会带来信用体系甚至政权的崩溃。

所以, 当货币经过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发展到信用货币时, 货币的价值就不再依赖于某种特殊商品或是金银所真实具有的价值, 而转为依赖于以国家政权为基础的信用——信用支撑着货币像血液一样在整个经济体系中流转使交易有效地达成, 生产有效地进行。所以, 信用是一种资源, 而且是经济社会中特别重要的资源, 主动地影响着整体经济状况。当然, 货币与经济发展联系的机制和过程要复杂得多, 各个学派对此的观点也莫衷一是。但是, 我们至少可以从概念上理解货币的内涵以及其作为资源的依据所在——信用。

二、信用与金融

有了具备良好信用的货币的存在, 为有效交易提供了基础。但是, 如果信用只是停留在这样一个层面上, 社会经济的发展仍然很受限制。庆幸的是, 金融体系的产生和演进早已更广泛深入地发展和利用了信用。

早期的货币是以特殊物品的价值为基础的, 现代货币则以信用为基础。那么, 这个信用的主体是谁呢?也就是说由谁在提供着这种信用呢?显然, 通常由中央银行代表主权国家提供这种信用;而其之所以能够提供, 是因为政权及其拥有的国家机器在做后盾, 使持有货币的大众愿意接受。但是, 除了中央银行在货币发行过程中能够如此利用信用, 一般的个人、家庭、企业、机构是否可以将彼此间的信用加以发现和利用呢?由于人与人之间各种各样的关系, 比如亲情、友情等, 可以建立彼此间的信任;由于一方的一贯良好表现, 以及一些基本素质较好, 比如一家企业长期以来很诚信, 并且拥有相当的规模, 也可以取得其他社会成员的信任;甚至通过一些技术性和法律的安排, 比如抵押物和违反信用的严惩机制, 也可以创造出信任关系。这时, 信任就可以成为我们所讨论的资源意义上的信用, 从而有了被加以利用的可能性。例如, 企业可以先获得劳动者的劳动投入, 而后再付报酬。但是, 更为一般的是, 一方通过这样信用的支持获得另一方的资金。为什么要获取资金呢?因为在货币有信用支撑之后可以被用来交换成其他的资源, 然后再跟已有资源相结合进行生产, 在获得更多产出的未来将这笔资金偿还。在这个过程中显然可以提高社会的福利:资金需求者通过获取资金资源进行购买, 再将已购买的资源如原材料、劳动力、技术、专利等有效地与其他资源相结合, 创造更多的产出, 产出有效地进入市场换回更多的资金, 与资金的供应者分享收益。而资金交易因为本身的标的就是‘钱’, 所以不可能用‘钱’来购买, 那么购买者也就是资金需求者支付的是什么呢?当然要有一笔更高的资金回报, 但是, 由于这笔资金回报一定是在未来发生, 所以, 购买者要提供信用支持。所以, 社会一般成员层面上的、基于天然的或技术、制度、法律的信用关系就成为重要的资源, 是金融体系的根基所在。

具体的, 我们不妨从整个金融体系的各个构成来进一步理解这一层面上作为资源的信用的重要性。

首先从以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为主的直接金融市场来看。在这个市场中, 有投资机会的生产者需要资金这样一种资源, 而众多家庭、机构又持有闲置的资金;如果企业能够通过发行股票或者债券从投资者 (资金的供给者) 那里获取所需的资金, 则双方的福利都有机会得到提高。在这里, 股票和债券就好象连接生产者和投资者的桥梁, 而这桥能否支撑资金的流动, 则取决于信用。因为, 这个时候对于投资者而言存在了资金在时空上的错位:资金由自己控制转而由他人控制;第一个时期付出的资金要在未来收回。那么, 对他人控制是否放心、对未来能否收回资金是否有把握就直接决定了投资者的初始决策, 也同时决定了这笔货币资源能否转移到生产者手中, 也就影响着社会的福利水平。由此可见, 虽然直接融资从表面上看是货币资金的转移, 但这种转移能否发生则取决于融资者的信用状况。

其次是以银行为主要金融中介机构的间接金融。事实上, 金融中介的出现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直接金融市场中可能的信用缺乏的一种弥补, 因此, 相对而言, 表面看信用在间接金融上的重要性可能稍显放松。比如对于信息披露的要求一般要弱于金融市场。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信用在这里不重要, 只不过从大众看来, 我们只是关注银行等中介机构, 而它们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相当良好的信用记录。不过一旦银行给储户带来信任危机, 就可能发生金融恐慌, 对整个经济造成致命的打击。对于银行等中介机构来说, 能否从潜在的借款者那里获得足够的信用支持, 决定了资金能否贷出、从而最终带来社会福利的提高。

因此, 表面上看金融体系决定的是资金这样一种资源的流动和有效配置, 但决定金融体系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却在于信用。而这一信用又不同于货币背后的信用, 更大程度上是‘民间’信用。这一层面的信用越发达, 就可以在货币信用坚实的基础上更好地被加以利用, 促进资金资源的有效配置, 进而增进全社会的财富。这一点可以从对现实的观察来证实。但凡具有发达金融体系的经济体, 无不拥有坚实的社会信用基础。例如, 有效的法律体系, 合理的制度安排, 良好的信用文化, 强烈的信用观念, 中立的信用评级机构等等。而这样的金融体系又会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所以, 信用是非常重要的资源, 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基石。货币层面的信用主要在于中央, 而金融体系层面的信用则主要在于民间。当然, 这并不排除两者有交叉的部分。比如大量民间个体制造假币, 可能会损害到货币的可信度;而在政府机构作为个体进入金融市场时, 又必须再次提供政府信用获取资金, 当然这通常不成问题。但当政府大量举债造成巨额赤字时, 引发通货膨胀, 也会侵蚀到人们对货币的信心。而货币信用的恶化又会影响金融市场上融资主体的预期, 从而不愿意进入金融市场, 造成对已拥有资源的浪费, 等等。这些问题都在现实中出现过。因此, 两个层面的信用互相联系:前者作为后者的前提和基础, 而后者是前者基础上的发展和延伸, 同时两者还会通过某种渠道相互影响。

三、我国建立信用体系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必须承认信用对于经济乃至社会的重要性。我国也就必须尽快建立、完善我们的信用体系。

首先, 从货币的层面, 那就是要维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 也就是维持人民币的信用基础。我们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三十年, 积累了相当的财富和经验;中央银行制度的确立, 以及从法律上规定“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等等, 这些都有效地维护着这一层面的信用, 保证货币有效地、持续稳定地发挥其作用。

第二, 从金融体系也就是非货币层面的信用来看, 对信用体系的迫切要求就显而易见。

我们可以直接地从数据上来看到信用的不足。在我国近年来的融资总额统计中, 直接融资的比例还不到10%, 而有的发达国家直接融资甚至超过间接融资。之所以出现这样严重的不平衡, 一方面跟我们资本市场本身的发展阶段有关,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没有很好的信用体系支撑资金直接从潜在的供给者向生产者方向流动。

第三, 两个层面相交叉的部分在我国转轨经济中的特殊表现。在前面的分析中, 我们简单地把货币层面的信用界定为“中央”信用, 而把金融市场层面的信用界定为“民间”信用。这样界定其实更多地是出于叙述的方便。事实上, 这两者之间决不是可以清楚划分地, 尤其在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下, 这两者相互影响的渠道更多。

首先, 政府及其机构可以象其他社会个体一样以自身信用为依托进入金融市场, 成为获取资金的一方。由于这时候的信用是国家信用, 所以不成问题。但是, 当政府过多地举借债务, 造成过高的财政赤字的话, 会侵蚀国家信用;尤其是当这种高额的财政赤字不得不由中央银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支撑时, 由此引发通货膨胀, 就会最终动摇货币的信用基础。所以, 很多国家从法律上确认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并且限制财政赤字的规模。我国在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的过程中, 财政政策以扩张性的为主, 因此, 就需要特别注意保持一个合理的程度和速度, 维持货币的信用基础。其次, 我国有规模庞大的国有企业, 这些国有企业广泛地参与着金融体系的活动。国有企业通过上市或发债融资, 或者从银行获得贷款, 构成了金融市场中资金需求的主体。根据这些企业的性质, 似乎有国家信用在为它们的融资行为做基础;但国有企业要自负盈亏, 因此企业的经营状况才真正是企业信用的基石。目前, 一些知名的国有企业有着很好地表现, 但是更多的大中型企业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经营不佳。因此, 迫切需要提高国有企业经营绩效, 构筑国有企业信用。没有国有企业的良好信用, 不但会影响到其本身, 还会由于其示范效应影响到金融体系中其他融资主体。

四、如何建立我国的信用体系

信用决定着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经济元素——货币, 也对金融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如何建立良好的信用体系呢?理论上,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建立健全信用体系。

首先在于法律和制度。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的控制直接决定了货币的信用基础, 当然这要以稳定的政府、合理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为前提。如何保证货币供应有一个既跟得上实体经济发展又不至于产生通货膨胀的速度, 需要制度上的合理设计和法律的支持。在这一点我国在建立中央银行制度以来的二十多年有很大的发展, 是否能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保证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是今后要不断探索的问题。那么, 如何从制度和法律上促进金融体系的信用呢?尽管我们前面将这一层面的信用称为“民间”信用, 但事实上我们信用的很大问题却不仅仅来自于这一层面。由于中国转轨经济的特殊特点, 国有企业在金融市场上成为资金需求主体的时候, 由于所有权、经营权和企业独立核算的独特安排, 使得它们缺乏激励和约束, 从而缺乏信用。因此, 如何在这样的所有制下设计更好的制度保证企业信用的基础——有效经营和管理, 或者如何适当对国有企业进行所有权的转化, 都是政府即中央层面的问题。当然, 在所有权、经营权等问题解决好之后, 还要在整个社会层面上建立信用体系:从法律上和制度上, 保护产权, 惩罚不当行为;使维护良好的信用关系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最优选择。

其次是市场力量, 通过市场发展对信用的评估和监督, 比如个人信用资料库的建立, 评级公司的有效经营等等, 来有效促进信用体系的形成。

第三是道德上, 重视讲求“真”的教育, 培养崇尚“真”的价值观, 促进社会形成说真话、做实事的习惯。这虽然是相对“软”和“主观”的安排, 但却是上述方面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支撑;才会使人们在制度、法律和市场力量下的信用选择符合本意, 而且使这种选择带来的信用最大化, 也使基于此的信用体系有深厚的社会土壤。

摘要:本文探讨了经济领域中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信用, 指出信用本身是一种重要的资源。进而分析了信用在货币、金融体系中的角色和重要作用。在一般分析基础上, 本文进一步指出了我国建立信用体系的重要性, 并为如何建立信用体系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信用,货币,金融体系

参考文献

[1]马歇尔.货币、信用与商业.商务印书馆, 2005.

[2]卡尔.E.瓦什.货币理论与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3]孙伯银.货币供给内生的逻辑.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8.

货币金融环境 篇2

金融学----------------------(PDF)-兹维•博迪、罗伯特•默顿(机械工业出版社)(主要讲的是财务管理方面的内容,很实用,推荐!)人大黄达

经济学----------------------萨缪尔森、曼昆、斯蒂格雷茨(人大)、平犹克 投资学---------------------兹维•博迪、威廉•夏普(人民大学出版社,是上下两册)(清华大学出版社)(不过个人认为博迪的投资学理论性更强一些,而夏普的更加注重实践性和操作性,而且案例编排和剖析非常经典。两相结合可能大有益处。个人观点)

公司理财--------------------史蒂芬•罗斯(第6版)

管理学----------------------斯蒂芬.P.罗宾斯(人大),哈罗德〃孔茨 韦里克

管理学----------------------周三多(高教)

管理经济学------------------James R.McGuigan等著(机械工业出版社)组织行为学------------------斯蒂芬.P.罗宾斯 人大第N版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张维迎

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冯诺伊曼〃摩根斯顿

金融学----------------------黄达(人大)

财政学-----------------------哈维.S.罗森 人大出版社(2000)、人大陈共的 统计学-----------------------推荐用中国统计出版社的<统计学原理>(九五国家重点教材,统计学界的元勋黄良文主编).其它就不推荐了,因为国内应该没有比这更好的统计学基础教材了

漫步华尔街------------------伯顿•马尔基尔

华尔街45年-----------------威廉•戴尔伯特•江恩

投资艺术--------------------查尔斯•艾里斯

股票作手回忆录--------------爱德温•李费佛

Z理论----------------------威廉•大内

十年一梦-------------------青泽

2小时品牌素养------------------邓德隆

财务报表分析:理论 框架 方法与案例-----------黄世忠

金字塔原理:思考 写作和解决问题的逻辑------芭芭拉•明托

财务报表分析与证券定价(第2版)------------斯蒂芬佩斯曼 刘力、陆正飞译

账务报表分析--------------------张新民

谈判是什么----------------------肯尼迪

自慢: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何飞鹏

博弈论的诡计-------------------王春永

货币战争-----------------------宋鸿兵

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弗里德曼

虎口夺单: 狼性销售的实战秘籍------------------马克 著

销售心理学-----崔西 著,王有天,彭伟

国美商业帝国---赵建华,王澄明 著 105亿传奇——黄光裕和他的国美帝国------------吴阿仑 著

黄光裕如是说---马宁 著

如何掌握自己的时间和生活----------------------拉金

一语万金-------苏日力格

逻辑思维训练500题----------------------------于雷

简单的逻辑学---麦克伦尼

你的误区-------戴尔

思维导图-------博赞

证券分析--------------------格雷厄姆

营销管理--------------------菲利普•科特勒 第N版

市场营销导论-----------------菲利普•科特勒

消费者行为-------------------迈克尔。R。所罗门

战略品牌管理-----------------莱恩。凯勒

管理:任务 责任 实践----------德鲁克

卓有绩效的管理者-------------德鲁克

管理的实践-------------------德鲁克

竞争优势---------------------迈克尔.波特

竞争战略---------------------迈克尔.波特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

长尾理论---------------------克理斯 安德森

专业主义---------------------大前研一

即战力-----------------------大前研一

全球新舞台∶无国界世界中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大前研一

思想者∶查尔斯•汉迪自传------------------------查尔斯•汉迪

经济增长----------------------刘易斯

公司财务----------------------刘力

公司并购与重组----------------朱宝宪(清华大学)案例好 法规过时 宏观经济学--------------------------曼昆

心理学与生活------------------第十六版

国际金融----------------------人大

人力资源管理------------------加里 德斯勒(第十版)

管理技能开发------------------大卫威坦

中国的新革命(1980~2006年,从中关村到中国社会)------凌志军 变化--------------------------凌志军

联想风云----------------------凌志军

激荡三十年(上下卷)----------吴晓波

大败局------------------------吴晓波

成败晋商----------------------周建波

麦肯锡方法--------------------埃森•拉塞尔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

历史的经验---------------------南怀瑾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黄仁宇

潜规则--------------------------吴思

菜根谭--------------------------洪应明

唐洁明评点曾国藩家书------------唐洁明(岳麓书社,上下册)冰鉴----------------------------曾国藩

梦的解析-----------------------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

定位:头脑争夺战----------------里斯,特劳特

公关第一,广告第二--------------里斯,特劳特

  o o o      标签: 罗伯特 人大 北大 专业 出版社小大..赞赞取消赞

签名档 修改

瘦影自怜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货币金融环境 篇3

一、解释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观点评论

(一)主流观点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孤立性解释。此类观点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由某些相对孤立现象和事件引起,比如,美国低利率政策与房地产泡沫、次级债券、评级制度、会计准则、金融监管、金融高管的贪婪等观点。

2联系性解释。此类观点认为,国际金融危机是国际经济形势演变的必然结果,比如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全球经济失衡等观点。

以上观点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对认识金融危机发挥不可或缺作用,但要找出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却力不从心。

(二)当前主流观点不能揭示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1美国宏观货币政策并非主观性失误。也就是说,美国IT泡沫破灭后采取的低利率的政策并没有根本性错误。因为,现代货币政策的核心是稳定物价,现代国家的货币政策通过盯住物价和就业来调控经济,这也是现代货币经济学研究的最重要结果。美国的物价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保持了较低水平,失业率情况稳定。基于上述宏观经济现实和最先进经济研究结果的货币政策的推出,出现问题,不是某个机构和某个美联储主席的失误,而是全球化条件下的经济运行已经发生重大改变,以前的理论框架和政策框架已经难以适应全球化条件下现实经济的发展。

2金融监管不足与过度监管都会妨碍经济发展。美国和法德等国在国际监管方面的差异源于英美国家和欧陆国家深刻的思想传统差异。欧洲的所谓加强监管的政策根源于欧洲大陆相信精英主义、相信唯理理性的思想基础。英美自由主义的思想根深蒂固,它根源于这些国家深层文化中对政府的不信任,对民众力量的认同,它的思想基础是经验理性。两种思想基础的差异从欧洲大陆成文法和英美普通法的法系区别可以看见端倪。以后者为基础的经济思想相信市场、坚持自由市场观念;以前者为基础的经济思想相信制度构建的作用,看重实施监管手段。两种思想源流都是对世界的某种程度的认知,到底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一次金融危机不能说明哪种思想流派的胜利与失败,金融监管不严导致金融危机的判断并不全面。

3全球经济失衡不是危机的充分条件。全球经济失衡的观点,看到了巨额储蓄和巨额消费的差异,没有考虑经济全球化体系中,国际商品贸易体系的成功。而否定了国际商品贸易体系的有效性,也就否定了近年来全球化的积极成果。全球经济失衡的观点认为存在过度消费和过度储蓄,该观点忽视国际贸易体系所处的实体经济的发展,根源于真实的供给和需求。发展中国家积累财富进行再投资以实现经济上的赶超;发达国家发展平稳用消费来兑现全球化的红利。如果发展中国家以相对较低的收入大举消费、不进行积累,则难以在全球化阶段实现经济阶段的跨越。现代世界,确实存在消费与储蓄的不平衡,但是它是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参与全球贸易体系的结果,发展中国家储蓄与发达国家消费的失衡不是金融危机的充分条件。

4国际会计准则、评级制度和衍生工具只是起了推波助澜作用。会计准则是更加现代化的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也有可取之处,不能因危机而否定其价值,评级公司如果严格按照现代经济规则行事,则不应苛责。至于金融衍生交易的问题,全世界最好的数学家、金融工程专家和最好大学的经济学、金融学的博士,在从事相关的工作。衍生品交易的问题并不是单纯的产品或者套利模式的失败。金融杠杆的高低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

5评点:我们认为,国际金融危机是旧国际金融货币制度框架难以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危机是成长的代价。全球化在近代出现阶段性加速的特征,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科技革命和冷战格局的打破,使全球化出现全力加速,国际商品贸易在WTO框架下快速发展,旧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难以适应新的经济全球化条件。尤其是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发展已经落后于国际商品贸易体系的进展。全球化快速发展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滞后构成结构性矛盾,导致小的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和本次重大国际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危机是人们认识全球化,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形势变化所付出的代价。

全球化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全面和快速流动的背景下,国际商品贸易体系拥有几百年的实践积累、深厚的研究理论的支撑和运转有效的国际贸易磋商体系,而旧的货币金融体系在实践和理论方面全面落后,已经成为一个破旧的河堤,虽经不断修补已成悬河或堰塞湖,加之监管、评级等方面的漏洞,由次贷危机引发而终于导致溃坝效应——国际金融危机的广泛全面爆发。

事实证明,一个均衡的经济全球化体系是一个国际商品贸易和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同时有效运转和均衡发展的体系,一方的问题必然导致全面的冲击。

二、国际商品贸易体系运转有效

我们认为,国际商品贸易体系的运转与全球化的进程相得益彰,国际商品贸易体系有效运转形成世界经济低通胀、低失业的稳健型快速增长。就像水流在完整顺畅的河道流动,并不断加深水槽的良性运转模式,不妨称之为“水渠效应”。

(一)国际商品贸易带动产生全球分工体系

历史上,经济的全球化大体可以分为这三个阶段,一是要素流通本国化,商品贸易国际化阶段,大概以20世纪中叶之前为主,因交通手段发展所限,尚没出现能源原料等的大规模国际流动:二是要素流通国际化,生产商品满足同类型国家需求阶段,体现为产业内贸易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以及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大概以20世纪80年代之前为主;三是要素流通全球化和商品流通全球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参与到全球分工体系当中,一直持续到现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交通手段、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全球化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向前发展。

全球化以比较优势、要素优势为分工原则,以信息科技为技术手段,以资本全球流动为推动力,实现全球的资源配置与全球的生产分工体系。目前来看,这种分工体系的运转是有效的。它得以在全球配置资源,中国印度的人力资源、巴西澳大利亚俄罗斯的原燃料供应、美欧的资本与技术、美国的消费市场,形成庞大有效的循环体系。2000-2007年,世界商品出口平均年增长率达到5.5%,而同期的世界商品生产的增长率是3%,同期的世界GDP平

均增长率是3%。2005-2007年世界商品出口的增长率分别达到,6.5%、8.5%、6.0%。

(二)国际商品贸易体系的有效运转带来世界整体福利的增进

1过去八年来的经济呈现高增长、低通胀和低失业的特征。全球增长——2001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呈现平稳较快发展态势,这八年间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率接近3%;2003-2007年这五年的世界平均经济增长超过3.5%。低通胀——2001-2007年的全球经济的平均通胀水平维持在4%以下。世界重要经济体的通货膨胀率都较低:德国,的平均通胀率1.72%,美国的平均通胀率2.69%,英国的平均通胀率1.69%,中国的平均通胀率1.86%,只有俄国的通胀率因为体制性因素达到14%。低失业率水平——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日本为4.67%,美国为5.19%,德国达到8.76%(因为保障制度问题,已属较低)。

2国家间收入差距缩小,大量人口脱贫。经济全球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体现在国家之间和异国内部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对于国家内部的收入分配产生的影响存在争议,但是参与全球化的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是缩小了的,大量的新兴市场国家通过参与全球化生产,迅速积累经济实力,国内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大量的人口通过垒球生产体系,也获得从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转化的机会,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了工业化的比率,增加了国民收入。即使在国家之内,收入差距的大小不足以说明全球化的贡献,因为人们的绝对收入水平因为经济全球化而得到提升。因此,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的总体福利。全球化参与程度低的是非洲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持续落后。

3国际商品贸易体系的相对成功得益于实践与理论的深厚积累。国际商品贸易体系的相对有效运转得益于数百年的现代国际贸易的实践和国际贸易理论的深厚积累和不断发展,经济学的鼻祖们像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们对国际贸易已经做出全面阐述,之后的学者像赫柯歇尔、俄林,最近的克鲁格曼等因为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的成果已经获取诺贝尔经济学奖。

三、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滞后于全球化的整体进程

国际金融的流动性因为受到制度性障碍和客观现实的约束,会在某些领域堆积泡沫形成悬河又类似孤岛,威胁实体经济的安全,不妨称之为孤岛效应。

(一)成因

1虚拟经济本身的滞后性。人类的贸易,从物物交易开始,后来有了货币中介;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诞生是有先后顺序。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货币体系是国际贸易的产物,人类对二者之间的认识也是有时间先后和程度上的差异。二战之后,1972年布雷斯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前,各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国际货币体系的研究重点在于,国际收支平衡。1973年开始实施浮动汇率机制之后,人们开始关注汇率的形成机制。现代国际金融体系和现代国际货币体系尚处于发展中,认识与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人们对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粗浅认识导致国际金融货币制度的粗糙与不健全,最终国际金融货币体系难以适应由技术突破和制度变革带来的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2制度安排的不完备。第一,各国金融货币制度的不同一性。各国存在不同的汇率制度(管理浮动、自由浮动,订住浮动、单一浮动、联合浮动)、不同的资本项目开放、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和不同的财政健康状况。导致国际金融与货币政策协调的巨大难度;第二,浮动汇率制的问题。汇率作为一种国际比价,它的波动太大涉及全球范围和跨国界的资源调整,给实体经济带来的成本太高。政府对汇率的干预一方面是稳定汇率市场,调整过度波动,另一方面也可能通过干预外汇市场获取贸易利益。第三,国际货币政策协调机构的问题,国际贸易体系的运转良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系的成功。而国际金融货币领域缺乏这样的多边组织。IMF作为全球货币政策协调机构,其资金来源于成员的认缴份额,在金融稳定已经成为全球公共物品的情况下,IMF却采取了类似股份公司的组织结构和决策机制。第四,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问题。美元是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存在特里芬难题,储备货币为主权货币,在提供流动性和保持货币价值方面存在不同一性。欧元的问题是,作为超主权货币,在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情况下,欧元难以发挥关键作用。第五,国际金融监管的缺失。金融领域通常被看作私人部门,然而金融部门的影响却是全世界的,理念上的差异导致监管的缺失。

3世界经济的不平等。全球化对缩小国家之间收入差距有贡献,但是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社会发展差距,经济实力极其不对等,资金实力的不对等、人才经验的不对等、科技实力的不对等、信息手段的不对等。同贸易体系可以充分利用禀赋差异来促进福利增进的逻辑不同,国际金融与货币体系的运转需要更平等的世界,包括人才、经验、制度、财富之间的更大平等,而不平等会形成国际间流动性的流转不畅,好比水流在高低不平的河床,很容易导致国际流动性的淤积、溢出或不足。从这个角度讲,现代国际经济的深层次问题是国家间收入不平等,这只能依靠全球化的发展来解决。

4其他技术层面的因素也会导致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的累积。如,国际投资组合中的“家乡偏好”问题。很多研究表明,“家乡偏好”会导致资产配置组合中,本国的资产会占据更高的比例,从而导致国内金融泡沫。非贸易品的问题,非贸易品的存在会使国内的利率政策与国际汇率变动产生复杂的关系,等等。

(二)滞后性的表现

国际金融货币制度体系的不完备极易形成国际流动性的悬河、堰塞湖,国际流动性很容易在某个领域,形成淤积,堆积泡沫。因为国际资金的流动缺乏有效的渠道和监管。

1国际金融危机频频爆发。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人们还记忆犹新。之前的危机也频频,1987年美国发生黑色星期一事件,股票市场罕见暴跌,跌幅超过22%;1989年的美国储贷危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

2资产价格虚高。国内的资本资产价格虚涨。美国的房地产价格从2000年以后,出现全面快速上涨。到2005年初的四年累计涨幅已经高达50%以上,此前50多年,美国的平均房价涨幅却仅为6%左右。2007年以来,国际石油和其他大宗物品出现价格泡沫。泡沫的破灭带来了溃坝效应,严重冲击世界实体经济,最严重的这次引发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二战以来的发达国家最大规模的经济衰退。

3大宗物品的暴涨暴跌。国际原油的价格从2007年初开始,由55美金左右一直涨到2008年

7月份的150美金左右,涨幅高达254%。继而又从最高峰直线跳水,到2009年初已经跌到40美金以下。国际市场的大宗物品的价格同样经历暴涨暴跌的经历,大批的套保资金损失惨重。

(三)为什么本次危机从美国爆发

美国的GDP占世界的20%左右,国际贸易总量稳居世界之首,强大的经济、科技、军事能力都具有全球影响力。2007年,美国的进口量达到2020.4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出口量1162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

美国主导了全球化的进程,互联网科技,大规模的制造业、服务业外包。自由贸易、比较成本的经济理念。美元是全球储备货币,美国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大股东。也就说,美国在经济全球化中起主导地位,参与程度最深,受全球化影响的程度最深,全球化的制度与进程产生结构性矛盾时,受影响最大的是美国。金融海啸的策源地是主导全球化的美国,正说明了国际金融危机是全球化发展的危机,是全球化成长过程的危机。

四、对策

(一)发展全球化、加强全球化研究

1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的问题要靠发展全球化来解凑。国际危机要通过遏制全球化发展来解决,是本末倒置。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就是这样一种开历史倒车的举动。目前的交通通讯条件、信息科技水平已不可能使人们回到闭关锁国的小国寡民时代。贸易保护主义以短暂的国内利益,损害本国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国际社会的福利而得不偿失。因此,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成为当前和今后促进世界经济体系良性运转的必要条件。当然,全球化也有负面影响,危机传播的范围和速度的加快也是全球化的作用,因此更需强调发展健康的全球化。

2加强对全球化及其影响的全面研究。全球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全球化对各国经济与政策制定产生深刻变化。随着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向前发展,以前的理论基础已经发生动摇。研究的进展不能适应全球化的发展。现代经济学研究还停留在国内经济和开放经济的研究阶段,而没有一个全球生产的研究视角。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已经对经济学研究中的技术、偏好、政府政策规则和各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产生深刻影响,而这些设定在理论研究中已经数十年没有变化。一个最方便可行也是最必要的开始是,研究全球化给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的预算约束带来的变化。

(二)加强经济全球化的制度建设

1正确认识金融活动的公共性。金融部门是私人部门,但是各国对金融系统的大规模注资表明,金融活动具有强大的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的鲜明特征,往往会导致市场失灵。因而金融稳定是政府需要提供的公共物品,全球金融稳定,是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共同应对的挑战,就像气候一样的全球公共物品,需要世界各国合力提供。

2完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对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对冲基金、衍生工具实行全面地监管,对国际大宗物品的价格波动予以重要关注。但是不要夸大监管的威力、低估市场的修正作用。

3促进国际储备体系的多元化。根据贸易规模,来确定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包括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等贸易大国和其他世界重要经济体的货币。甚至可以先期研究探讨成立超主权储备货币的可能性。

4建立稳定的国际货币政策磋商机制。国际贸易和WTO的经验表明,一个稳定的协商机制在主导世界经济秩序方面会发挥突出作用。G20峰会临时扮演了国际货币金融政策的协商会议。但是国际金融货币领域依然缺乏一个稳定的政策措施机制、机构和固定场所。

5加强双边、地区多边、国际多边的货币政策协调。首先,要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根据经济实力和贸易份额提升发展中国家决策权,甚至借鉴联合国其他经济组织的经验,使之能够更多发挥提供全球公共物品的作用。其次,加强双边的货币政策协调,最大贸易伙伴之间,相互影响较大的经济体之间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货币政策协调机制。再次,发挥地区金融货币政策协调机构的作用,可以在当前的区域经济组织的基础上,增设货币政策协调机购,如东盟、拉美经济联盟等重要区域性发展中国家机构。发挥各地区发展银行的作用。

(三)促进世界平衡发展

一个平衡的国内经济是中等收入居民占大多数的经济,同样一个平衡的世界经济是中等收入国家占大多数的世界。然而长期以来,世界格局是少数富国和大多数穷国并存的世界,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成功,以及中、印、俄、巴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使拥有庞大人口的国家正朝着中等收入国家的方向迈进,这是全球化带来的一个积极变化。

援助不发达国家。欧美发达国家在与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交往时,往往患得患失,进退失据。常常在贸易与投资中附加政治条件,要求落后国家先要政治进步,后而发展经济。实际上各国发展的经验表明,并不是所谓西方式政治体制就会导致经济发展,西方式的援助会导致这些国家匆忙的改革不能适应当地的社会经济现实状况,经济得不到发展,政治更加腐败,社会冲突加剧,社会动荡进一步把经济拖入泥潭,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圈。而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中国式的经验会证明,首先从经济发展取得突破口,经济发展带动民智开化,促进政治进步,密切国际联系,社会结构趋于稳定,又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圈。因此讲,经济发展会促进政治文明的进步,二者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单纯附加政治条件的援助是基于发达国家的傲慢与偏见,漠视这种关系,一意孤行的结果。

(四)加快我国参与金融全球化体系建设的步伐

平衡的全球化是商品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双重全球化,我国的国际贸易规模已经跃居世界前三位,然而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却只有4%,在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与我国的国际贸易与吸引外资规模不相匹配。中国是世界的重要成员,像金融稳定这样的全球公共物品的提供,中国的责任与权利都应该有与国际地位、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承担与接受。

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怎么改 篇4

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改革是一个庞大的课题,需要各国学者集思广益,组建国际研究小组,开展系统研究,拿出一个周全的方案,才可付诸实施。

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中国巨额外汇储备受损,提出减持、出售美元资产建议者不在少数,同时指责美国的声音也很强烈,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应思考改革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体系存在的缺陷。众所周知,世界上凡是爆发金融危机的国家、地区,必然发生货币大幅贬值、股票大跌。然而,此次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又升级到金融系统性危机,进而还向实体经济扩散,实体经济进入衰退几成定局;再加上美国财政赤字累累,经常收支、消费者收支均存在巨额赤字,在这种情况下,美元本应贬值却没有贬值,反而步步走强。在2008年9月至10月美国金融动荡剧烈期间,美元指数却从76.69点大幅上冲至10月28日的87.88高点,创出两年半高点,区间涨幅达到14.59%。对此我们应保持清醒认识。这是因为,中国、日本担心一旦美元大幅贬值、发生危机,将造成世界金融体系崩溃、经济大危机,以全球经济大局为重,世界上两个持有美国国债最多的国家采取了继续支持美元的政策,才稳住了美元走势。而美国在世界各地的资本调回本土拯救大本营,也起到了补充作用。不过,这些措施仅能在一定时间内有效,难以为继,现阶段美元走强不过是暂时现象而已。今后美元出现贬值趋势,各国持有美元资产受损还会同步、同比例发生。现在世界各国政府基本上有一个共识:大家在支持美元币值稳定、维护世界经济稳定、付出巨大代价的同时,也希望美国政府下决心支持改革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体系。

改革势在必行

首先,美元浮动汇率制造成利益失衡。世界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经济关系已经十分密切,贸易和投资充分自由交易、自由流动,彼此之间经济利益是按照标准的价值尺度进行交割,这个价值尺度通常就是美元。换句话说,凡是国家之间、企业之间发生的跨境利益交换、财产转移、效益分配等经济活动,几乎都以美元标价,以美元为尺度进行交往。所以,美元汇率的一举一动均有可能造成利益失衡,美元实行浮动汇率制造成了国际市场混乱。即便金融机构发明了规避汇率风险的许多方法,但委托方的成本仍十分昂贵。

其次,国际社会对美联储没有约束力。更加令人担心的是,由美联储肩负美元货币发行和监管等职责,并通过美国金融机构向世界传导,美联储实际上在扮演“世界央行”的角色。美联储发行的美元在国际市场上之所以能够流通,是因为大家相信它以美国资产为保障。这其中存在的又一个缺陷就是,如果美国发生通胀,美国欠国外的债务也会同时缩水。由于美联储只需对国内负责,不需对国际负责,任何国家政府或非美机构、企业都无权问责美联储治理通胀失职等类似问题。所以,世界各国只能寄希望于美联储以高尚的道德水准来对世界负责。

其三,美国监管失职让世界无辜受损。美国金融机构向国外出售劣质金融资产如次级债,效果等于在掠夺他人财富。弗兰克·帕特诺伊撰写的《诚信的背后》一书向世人揭示,美国投行出售的金融衍生产品往往潜藏着巨大风险。当其不讲诚信、向外出售金融衍生产品时不会向客户充分说明,等于在欺瞒客户,结果造成了一些世界著名大客户亏损倒闭。此次美国发生金融海啸,就是由于美联储监管失职,而美国评级机构又对这些衍生品予以过高评级以使金融机构得以对外大肆出售,让世界经济全体遭殃。这是美国金融界的耻辱,也充分暴露了国际金融体系存在的缺陷,即:美联储在向世界发行货币,行使世界央行相应权利,而出现问题却只需向美国负责,不需顾及世界其他国家利益,世界性监管的共同需求得不到体现。

其四,美联储扮演世界央行角色,美国获得的利益巨大。众所周知,美国政府长期执行财政扩张政策,每年发行巨额赤字国债,其中相当部分对外出售。这些国债多为长期债,其间美国累计发生的通货膨胀有时会高出利率水平,这就等于美国国债贬值,使持有者资产按相应比例受损。实际上不仅美国政府,美国金融机构、企业也纷纷对外举美元债,这些美元债务也都将随着美国发生通胀而同步贬值。应该指出的是,美国政府公布的CPI数据不足以表达美国通胀情况,因为美国资产价格膨胀、资产泡沫更加严重,这使非美机构持有的美元资产同比贬值。

其五,美国评级机构存在立场问题,配合监管失职,酿成金融海啸。美国次级债信用等级实际上非常低,但却被美国机构评为高等级、信用良好级别,由此才能在美国、在世界市场畅销无阻,给客户造成灾难,给世界经济带来危机。已经有日本金融机构指责美国穆迪对美国国债评级为三A,比日本国债两A高,存在立场偏差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当然是,应该建立具有世界性、可以站在公正的立场进行客观评价的评级机构。

需要解释的是,美联储此次监管失职并不是“故意而为”,在美国或在其他国家历史上监管落后于金融发展的情况都曾有发生,因此对美国不宜过分指责。作为世界最发达国家的美国,经济上升空间、潜在增长率是非常有限的,而美国却能实现3%~5%的经济增长,可以说这是创造了增长的奇迹。同时也可以说,美国建立金融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也是在探索全世界经济未来发展的大方向。这个模式不成功,美国还会调整,创造新的模式。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世界面前承认“犯有错误”,说明美国具有纠错的勇气和能力,美国对内、对外也不想推卸“责任”,美国还有许多精英对美国模式持有冷静、客观评价的立场。此外,我们更应看到,美联储在扮演“世界央行”角色期间发挥的积极作用、建设性作用是史无前例的,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不可抹杀。我们应该本着实事求是原则,寻找解决现存国际金融制度缺陷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开展一场零和博弈,以一种货币取代另一种货币,然后去主宰世界。我们追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实现和谐共赢,最终向着建立“世界央行”的目标进行努力。以美国拥有的强大综合实力而言,毋庸置疑,未来的世界央行仍然需要美国发挥建设性作用。基于以上认识,提出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改革的方案才有现实可行性。

改革的基本设想

首先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使其从个别国家的强约束中解脱出来,改造成基本可以发挥“世界央行”作用的机构,站在世界经济整体的立场上履行监管、甚至货币发行等我们认为需要的各项职责。可以暂时将其称之为“世界央行”。

其次,作为“世界央行”,其投票、参与决策、监管的权利格局应该具有世界代表性,需要进行相应调整,如参照主要大国经济、贸易占世界比重适当进行调整。

其三,世界也需要新的稳定的国际货币。至于新的国际货币如何诞生,可以各抒己见。笔者认为,建立一篮子方式货币,世界主要国家货币占有一定权重系数,以增加广泛的代表性,是一种较好的选择;进而还应吸收黄金等资源占有一定权重,以发挥稳定币值作用。而世界主要国家央行应以资产做担保,保证新的国际货币价值。

其四,新的国际货币一经诞生,就应该替换各国外汇储备中的美元,并且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结算等国际流通环节改为使用新的国际货币。

其五,世界各国货币包括美元,应建立起与新的国际货币之间的兑换关系,各国可自由选择浮动、半浮动或者固定汇率制,各国货币包括美元,将仅限于在各国内部流通。

其六,建立配套机构,配合IMF监管。当前世界亟需建立能站在世界性、超脱立场上的评级机构,对世界市场上销售的金融商品予以客观评级,替代目前以美国企业为主进行评级的体系,这是防止假冒伪劣金融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保障。而IMF履行监管时,应有法律手段,针对不同信用级别金融产品进行分类监管,以便建立良好的金融安全机制和市场稳定的秩序。如果世界各国出资组建这样的评级机构,将其设置在经过改革、具有独立性的IMF内,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案。

新旧体系的过渡性安排

为了确保新的货币和金融体系拥有足够的信用和稳定的价值,参与国际货币一篮子协议的世界主要国家的金融管理制度应该改革,以达到新的国际金融体系要求,国家财政收支也应处于良好的平衡状态,通胀水平应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为此需要作出如下安排。

首先是新旧金融体系过渡期的时间安排,应该是一个长期过程,如用5~10年。

其次,参与新的国际货币取代美元,也应该逐步推进。

其三,为了保证平稳过渡、防止国际金融市场发生动荡,世界主要国家央行要建立起联合干预机制,随时保持密切协调行动。

其四,参与新的一篮子国际货币协议的国家实行金融改革、财政平衡和控制通胀,也应该提出一个时间表,保证在承诺的时间内完成。

货币金融环境 篇5

当前,我们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空前的金融危机。针对这场危机,各国在制定政策时要考虑两点,首先,每个国家都要根据本国情况建立相应的危机反应机制。由于这是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国际社会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我们必须建立这样一个全球性的解决方案(globalsolution)。建立这样一套“全球性解决方案”意味着在应对危机时,世界各国应相互协调,加强合作,共同制定政策、金融法规,以便达成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从而建立一套有效的全球性危机反应机制(globalresponse)。

为了建立这样一套有效的全球性反应机制,我们应加强国际间的对话与商榷,其中,当然就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内的国际组织间的合作。最近,G20峰会在华盛顿召开,这次峰会凸显其重要性,因为在以往遇到国际经济问题时,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就会聚集在一起进行讨论,而讨论的规格也不过是G7或者G8,而这一次,所有讨论及达成的决议都以G20的规格进行,其中包括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南非、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这就充分体现出全球性的合作以应对当前的危机。

在这个过程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首先,IMF已向一些受到危机影响的国家提供了资金支持,例如,我们向冰岛、乌克兰、匈牙利、巴基斯坦等国提供了贷款,另外,给其他国家的贷款事宜也在磋商当中。我们同时也向许多国家提供政策建议。我们还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金融工具,名为“特别流动性金融工具(special liquidityfacility)”,这是一种反应迅速、行之有效的金融工具,这就保证了一旦某个国家达到提供资金支持的标准时,能够迅速地向其提供。一方面,受到资金支持的国家的基本面应当是好的,另一方面,其应当确实面临流动性危机。另外,也需要这些国家在政策面上是积极的,以确保国际投资者的信心,相信这些投资能在将来收到较好的回报。我们向同意以上条件、并且符合“特别流动性金融工具”条件的国家提供贷款支持。

但提供贷款支持需有一个先决条件,即IMF有充足的资金保证。目前IMF有2000亿美元,相对于IMF的职能以及当前所要应对的危机而言,仅靠这些资金显然是不够的。第二,就全球金融体系(global financial architecture)而言,加强各国在金融制度建设及法律监管方面的协调与合作,IMF责无旁贷。这也是G20峰会上达成的共识。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是,我们应当在IMF体制内给予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更多的发言权。这是一个非常迫在眉睫的问题。

中国地位举足轻重

当前,中国在世界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国际地位举足轻重。中国是一个经济大国,其GDP在全世界的占比达到11%,其贸易额也十分巨大,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这里有两个基本观点需要特别强调。首先,中国的强劲发展将使全世界获益。因为中国的GDP在全世界的占比达到11%,所以,我们预测,明年中国对全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达到40-50%。中国的强大对全世界都有益处。我们非常认同中国领导人曾多次强调的:“中国对世界的巨大贡献将使得世界经济充满活力”,这一说法是非常准确和到位的。

另一个基本观点是,中国的竞争力的构成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年的实践表明,中国的发展在客观上为平衡世界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已从过去的那种过度倚赖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的状态调整到基本上依靠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的状态。而内需的拉动也基本上靠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以及投资规模的扩大。为了保持中国的这种平衡世界经济的角色,同时提升国内的消费水平,中国应当保持自身经济的稳健和可持续增长,同时还对世界的发展前景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国在世界经济当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不仅使亚洲获益,更使全世界获益。IMF与中国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是十分密切的。中国是大家公认的经济发展最成功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改革开放所获得的成功值得所有人称道,这表现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环境不断改善,饮用水日益清洁等等。国际社会,当然也包括IMF都从中国的发展中汲取了丰富的经验。

IMF需要更多的资源和资金,以更加充分地履行其使命。中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大国,中国也在付出更多的努力以承担其大国的责任、履行其大国的义务。对中国而言,目前的危机恰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可以更多地积极参与到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当中去。我们的执行总裁也多次强调了这一点。事实上,中国很高兴这样做。而IMF也将从中国的努力当中获得益处。

至于中国在多大程度上有可能增加对IMF的资金援助,这取决于中国政府。而我想说的是,中国的资金援助是非常重要的和必要的,因为IMF正在全力向那些需要更多贷款和流动性的国家提供贷款和资金支持,而目前IMF资金的获得尚更多地倚赖欧洲市场。所以,我们更需要获得一些大国的资金援助,而中国正是世界上的强国之一。

上一篇:品德教学兴趣探究下一篇:阿尔都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