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

2024-06-13

货币(精选12篇)

货币 篇1

当我们用支付宝为一顿丰盛的早餐付费, 当我们用微信钱包给亲朋好友发去代表节日祝福的红包, 我们不禁想到:终于某一天, 纸币将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消失, 那沉甸甸的手感、清脆的点钞声也将离我们而去, 同时一种风靡一时的炫富方式——晒现金也将成为记忆;代替纸币的将是无影无形的数字货币。尽管是那样的不舍, 但正如金银代替了实物, 纸币代替了金银, 货币进化的脚步从不停歇, 让我们顺应自然规律的更迭, 看看未来的数字货币。

什么是数字货币

目前, 数字货币 (Digital Money) 没有统一定义, 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 (FATF) 认为数字货币是一种价值的数据表现形式, 通过数据交易并发挥交易媒介、记账单位及价值存储的功能, 但它并不是任何国家和地区的法定货币。没有政府当局为它提供担保, 它只能通过使用者间的协议来发挥上述功能。因此, 数字货币不同于电子货币 (Electronic Money) , 电子货币是法定货币的数字化表现, 被用来进行法定货币的电子化交易。但从各方面的观点来看, 数字货币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 数字货币是一个完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货币形态, 包括支付、结算、储存等, 都可以在没有人工核准的情况下自动完成, 并保存所有无法销毁的路径信息;其次, 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监管、调控等成本一定更低, 应远远低于纸币市场, 否则数字货币将缺乏根本的生命力;第三, 数字货币自身“价格”稳定性高, 定位明确 (是货币而非商品) , 跟现有纸币系统有相应的转换规则;第四, 有法定的发行程序和安全可靠的技术做支撑。

在现有的数字货币中, 比特币是“去中心化”的, 但也有一些是“中心化”的。

2016年1月20日, 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出席了会议并就数字货币的必然性、数字货币的特征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这是时隔两年周小川再次谈论数字货币。

在这次会议中, 周小川勾画了自己眼中的数字货币, 从周小川的描述中可以看出, 它与国际上现有的数字货币存在巨大差异。

数字货币的形式

目前, 数字货币的主流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去中心化”数字货币, 其代码是公开的, 其他“去中心化”数字货币多数是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修改, 主要体系与比特币相似。但值得注意的是, 数字货币并不是某些“比特币原教旨主义者”鼓吹的“完全去中心化” (Totally Decentralized) , 即使在形式上, 也有“中心化”的数字货币, 比如瑞波币 (Ripple Coin) 等。

目前市场上活跃的数字货币有下述几种。

1.比特币

比特币的概念最初由中本聪 (Satoshi Nakamoto) 在2009年提出, 现在比特币也用于根据中本聪的思路设计发布的开源软件以及建构其上的P2P网络。

与大多数传统货币不同的是, 比特币不依赖于特定的中央发行机构, 而是使用遍布整个P2P网络节点的分布式数据库来记录货币的交易, 并使用密码学的设计来确保货币流通各个环节安全性, 比特币经济使用整个P2P网络中众多节点构成的分布式数据库来确认并记录所有的交易行为。比特币只能被它的真实拥有者使用, 而且仅仅一次, 支付完成之后原主人即失去对该份额比特币的所有权。

2.莱特币

与比特币类似, 莱特币也是一种加密数字货币。它是一种P2P的开源数字货币, 属于比特币的一个分支衍生货币。坊间素有“比特金, 莱特银”的说法。

莱特币虽然基于比特币协议, 但是并不要求极高的计算能力, 使用普通电脑也可进行挖掘。莱特币的算法, 源于Dr Colin Percival为Tarsnap安全在线备份服务 (供linux及其他开源操作系统备份) 设计的算法。

3.狗狗币

狗狗币, 英文名Dogecoin, 是一种基于Scrypt算法的小额数字货币, 诞生于2013年12月8日, 由澳大利亚品牌与市场营销专家Jackson Palmer和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程序员Palmer共同开发, 是目前国际上用户数仅次于比特币的第二大虚拟货币。

狗狗币以“神烦犬Doge”为设计原型, 拥有自己的核心文化, 即小费文化、慈善文化和草根文化。狗狗币交易过程比比特币更加便捷, 且狗狗币的总量更多, 价格低廉, 转账迅速, 适合网络打赏等。独特的平民化发展思路, 使狗狗币迅速成为最受欢迎的替代加密货币之一。

4.元宝币

元宝币 (已升级为“新元宝”) 是类似于比特币的虚拟数字货币, 号称中国版的比特币。元宝币由元宝团队发起产生, 创始人为清华大学毕业生、北京云联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邓迪。

元宝团队是一群比特币的爱好者和最早的支持者, 但在看到比特币的问题之后, 决定尽自己的力量, 用最新的技术, 来开发一款适合中国人使用的电子货币。这也就是采用元宝币这样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货币名称的原因。

目前新元宝已经推出了众筹、资产抵押等多种应用, 未来还将在跨国汇兑, 跨国支付等领域进一步发力。

5.福源币

福源币, 原名Fortune Coin, 简称FTC, 是一种新型去中心化数字加密虚拟货币。福源币未来将应用在全球珠宝协会所有企业当中, 主要是通过这种数字货币转化为积分, 打造一个去中心化的商圈, 来促进商业合作, 扩大业务范围的模式。目前国内外部分大型金融、贸易、能源等传统企业都在尝试着开发这种新的商业模式。

与其他数字虚拟货币不同, 福源币项目自立项之初就定位于打造数字商圈流通新介质这一理念, 主推数字货币的实用性。

另外, 福源币专业线上交易平台——福源币交易所也已经于2015年9月初正式上线。福源币交易所的正式上线标志着其完整的产业链系统已初步形成。福源币交易平台面向全球, 前期主要服务于中国用户, 并致力于为广大福源币爱好者提供一个最安全可靠的交易平台, 以及最好的服务体验。

6.瑞波币

瑞波币 (XRP) 名为Ripple Credits, 即“Ripple信用”, 总量固定为1000亿个。Ripple是一个开放源码的点对点支付网络, 它可以使人们轻松、廉价并安全地把金钱转账给互联网上的任何一个人。瑞波币是基于这个网络而存在的虚拟货币, 人们通过Ripple进行交易时会消耗一定的瑞波币, 但这个交易费用很小。

瑞波实验室 (瑞波币开发团队:Ripple Labs) 要求每个瑞波账户都至少有20个瑞波币, 每进行一次交易, 就会销毁十万分之一个瑞波币。另外, 在流通和兑换过程中, 瑞波币也渐渐变成了一种“桥梁货币”, 成为各种货币兑换之中的一个中介物。

2015年5月, 瑞波实验室获得2800万美元的A轮融资。IDG资本、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下属的投资部门、希捷参与了此次投资, 其他的新进投资者还包括杨致远的雨云创投公司、华岩资本、华创资本以及全球电子交易公司联合创始人Dan Tierney。另外, 今年6月, 瑞波实验室业务发展团队的研究主管Ryan Zagone加入美联储。7月, 美国前财政部官员Michael Barr加入瑞波实验室的顾问委员会。

在2016年1月20日的数字货币会议上, 周小川眼中的数字货币显然和以上货币都有巨大的差异。

周小川明确, 中国的数字货币需要遵循几大原则:要提供便利性和安全性;做到保护隐私与维护社会秩序、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平衡, 尤其针对洗钱、恐怖主义等犯罪行为要保留必要的遏制手段;要有利于货币政策的有效运行和传导;要保留货币主权的控制力, 数字货币是自由可兑换的, 同时也是可控的可兑换。

最最重要的是, 在周小川看来, 数字货币是法定货币, 必须由央行来发行。因此, 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和交易, 都与传统货币实施同样原则的管理。说白了, 数字货币跟传统货币也就是一般意义上钱包里的“钱”, 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

现钞的发行和回笼是基于现行“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机构”的二元体系来完成的。数字货币的发行与运行仍然应该基于该二元体系完成。只不过是“数字货币”的运送和保管发生了变化:运送方式从物理运送变成了电子传送;保存方式从央行的发行库和银行机构的业务库变成了储存数字货币的云计算空间。

这说明中国货币主管当局对数字货币的认识是及时的, 也是非常深刻的。

数字货币的正反两面性

数字货币的好处多多, 一是数字货币理论上使得用户可以不通过金融机构直接进行点对点 (Peer to Peer) 的交易, 能提高交易效率并节省成本。二是其分布式总账系统理论上可以让任何参与者都无法伪造数字货币, 减少交易风险。三是数字货币的较低交易成本会促使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升服务水平, 降低交易费用。四是数字货币与移动金融商业模式相结合, 能够促进普惠金融发展。

数字货币的负面影响也不少, 一是理论上会对传统货币体系造成冲击, 影响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二是由此可能危及金融稳定, 以比特币为例, 其价格与价值偏离幅度较大, 风险极大, 甚至与一些金融衍生工具相结合, 极大地放大了金融风险。三是可能危及金融诚信, 数字货币的匿名性和不受地域限制的特点正在被用于恐怖融资与洗钱活动。四是数字货币的技术安全性有待进一步完善。

数字货币在国外

数字货币代替纸币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正如周小川所指出的:从安全、成本等角度看, 被新技术、新产品取代是大势所趋。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全球范围内支付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数字货币发行, 流通体系的建立, 对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都是十分必要的。

实际上国外在货币数字化道路上走得更远。

2013年6月, 德国议会决定持有比特币一年以上将予以免税后, 比特币被德国财政部认定为“记账单位”, 这意味着比特币在德国已被视为合法货币, 并且可以用来交税和从事贸易活动。2013年8月19日, 德国成为全球第一个认可比特币合法地位的国家。

据海外媒体报道, 挪威最大的银行DNB近日呼吁该国应该彻底停止使用现钞, 这是全球货币电子化时代中出现的最新表态, 事实上挪威已经有数家银行关闭了部分支行的现金业务。据悉, 挪威在货币数字化的路上已经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据挪威央行统计, 挪威的现金交易量自2001年以来逐年减少, 2001年这一比例为11%, 而现在只有5.3%。

随着全球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 欧洲地区的数字货币化进程正在加快, 2015年, 数字货币在欧洲相关国家地区的交易量超过了10亿欧元。数字货币作为一种金融工具正在被欧洲的大多数国家认可。

2016年1月, 由捷克中央银行、欧洲电子货币协会、英国云鼎集团 (Cloud Dtripod Group co. LTD) 、捷克IKORUNA公司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共同举办的“泛欧经济论坛”上, 英国的云鼎集团 (Cloud Tripod Group co. LTD) 正式签署了收购捷克IKORUNA电子货币支付系统 (IKORUNA Payment Systems, SE) 的协议。

IKORUNA公司是欧洲知名的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 是捷克共和国仅有的几个官方授权发行数字货币的公司之一, 拥有捷克中央银行授权的数字货币发行牌照及相关许可证, 拥有多项国际网络安全专利认证。IKORUNA公司除了在捷克共和国发行数字货币之外, 还在积极地发展全球业务, 针对全球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在线支付服务。

出席这次论坛的欧洲数字货币协会 (Electronic Money Association) 主席萨布里 (Thaer Sabri) 指出, 在2015年, 欧盟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 允许非银行机构介入金融交易, 这将在欧洲地区以及更大的范围内带来新的商业机会。数字货币 (E-money) 发行机构在得到注册地国家政府及国家银行授予发行牌照的情况下, 可以在全欧洲运营, 也可以在欧洲以外的其他国家以代理公司的方式, 或者以会员制的方式来运营, 就像成为VISA或Master Card这些支付机构的会员一样。

欧洲第一家提供第三方支付服务的Pay Pal公司副总裁罗伯特 (Robert Caplehorn) 出席了本次论坛。罗伯特 (Robert Caplehorn) 指出, 根据欧盟关于数字货币的相关法律规定, 数字货币发行机构在申请银行颁发的数字货币发行牌照之后, 可以进行包括信用在内的宽泛服务。2009年, Paypal公司将总部迁到卢森堡, 获得了卢森堡中央银行颁发的数字货币发行牌照, 如今在全欧洲有6000万活跃用户, 业务已经覆盖全球。

目前美国的一些州也接受数字货币为合法货币。

数字货币面临的挑战

虽说从很多方面来讲, 数字货币相比纸币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但推出数字货币仍面临不少挑战, 诸如法律问题、对经济金融体系的影响、数字货币本身的安全技术、数字货币如何调节流动性, 等等。

关于推出数字货币面临的法律问题、数字货币对经济金融体系的影响, 应该不是个大问题, 实际上在更多的大城市, 由于移动支付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无现金”生活, 纸币的电子化给数字货币的推出提供了良好的实践。

真正最关键的, 是处理法定数字货币与私人发行数字货币的关系, 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 能够创造出一套独立发行数字货币的技术, 而对私人技术形成强大的隔绝或壁垒。比如中国推出了自己的法定数字货币, 这些数字货币跟比特币等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前者的优势在哪里, 如何定义和交易, 就得依靠各种值得信赖的规则, 而不是技术本身。

美国已经明确了比特币属于大宗商品, 也就是说, 以后在美国, 无论私人发行的数字货币影响力多大, 依然要用美元去计价, 这就为推出法定数字货币之后, 处理法定数字货币跟私人数字货币的关系提供了方向。

另外一个挑战在于, 如何在多中心化的条件下, 调节数字货币的流动性, 以及如何有效地实施监管。从近几年的数字货币发展情况看, 由于区块链技术等领域的发展, 数字货币在提升交易活动的便捷性和透明度方面有了质的飞跃, 但同时在监控洗钱、资金跨境流动、逃税漏税等方面违法犯罪行为也屡见不鲜。

如果要达到未来的监管要求, 多中心化之下的数字货币, 还需要攻克两点技术, 一是数字货币的锚如何基于实体经济, 而不仅仅是互联网技术, 在经济周期变化的过程中, 数字货币如何利用价格工具或量化工具来调节货币的流动性, 技术方面如何实现;二是交易的可逆性, 以及交易数据的可追踪、可追回, 且要有非常畅通的查询和公布渠道, 以达到纠正和惩罚违法犯罪行为的目的, 目前比特币市场加密和交易的不可逆, 导致没有任何一个组织可以终止比特币的交易, 除非出于交易者的自愿。

参考文献

[1]郑昊宁.周小川提到的“数字货币”意味着什么[OL].新华网, 2016-2-17.

[2]季天鹤.人行对数字货币的态度为何变化[OL].和讯网, 2016-2-8.

货币 篇2

一、虚拟货币概念的理解

(一)基于实体的虚拟货币

自古以来,凡是用纸制作的“货币”都叫做纸质货币,当代世界各国实际上都是纸币。在马克思时代,纸币只是金属货币的符号,纸币的实际含金量等于名义含金量,当名义含金量大于实际含金量时,金属货币物价指数就会因纸币过多而提高,当超过一定限度,就发生了通货膨胀。马克思将这些没有黄金作为保证的超发银行券称作虚拟货币。凯恩斯时代,纸币是GDP的符号,他定义因弥补财政赤字而导致的纸质货币增发为赤字货币,并认为纸质赤字货币的发行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而只会造成半通货膨胀。张春嘉在《虚拟货币概论》中的研究也证明,既无贵金属又无GDP保证的纸质货币的投放会引起物价上涨,而这种货币称为虚拟货币。

(二)基于虚拟的虚拟货币

虚拟货币是网络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新型货币,以满足用户的安全性与便利性需求而存在,它代表了未来货币存在形式的发展方向。它产生于互联网,并在网络社会中完全或部分的充当一般等价物,虚拟货币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货币,具有货币的基本属性,但它是虚拟的,依赖于网络虚拟环境。虚拟货币与生俱来的无国界性,使其在全球范围内比传统货币更具流动性。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相对应,通过虚拟货币与传统货币的兑换关系发生联系,在一定条件下,特定的虚拟货币可以购买实物商品,传统货币也能购买特定的虚拟商品。

二、虚拟货币的特性

1.价值性,用户消费运营商提供的产品与服务而获得效用价值,虚拟货币通过提供交换来满足消费者的这种效用而具有价值,虚拟货币的数量衡量一般商品的价值量。虚拟货币的发行本质也是信用发行,是持有者对发行者的债权。在一定范围内,这种债权具有的价值就是索取权。

2.虚拟环境依赖性,虚拟货币的存在以发行商提供的虚拟经济环境及发行商自身持续经营为前提,否则虚拟货币没有任何意义。

3.近视货币性,货币价值形式作为商品交换过程中的最高价值形式可以被认为是真正意义的上的货币。虚拟货币由于其流通范围的有限性,尚不能充当所有商品的一般等价物;但是其在一定范围内,具备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等职能。所以,可以认为虚拟货币近似货币价值形式,是货币的一种初级形态,具有近似货币性。

4.需调控性,虚拟货币的发行与流通虽仅限于有限范围,但会通过货币乘数效应,放大货币供应量,影响宏观经济调控的难度和准确度。虚拟货币发行者需将其发行量与流通量等指标告报中央银行,并随时服从央行的统一管理

5.需规制性,货币由央行发行,并由央行通过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而虚拟货币,由金融体系之外的非金融主体发行,其发行目的是获取商机与竞争优势,是一种市场行为,必然会导致发行者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完全会产生不正当竞争行为或通过寻租获取竞争优势,这就决定了需要规制主体根据法律法规对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进行管理规范。

6.虚拟性,虚拟货币作为一种近似货币,若只存在于虚拟世界中并可购买其中的虚拟财产,则表现为虚拟存在;若与主权货币挂钩,可在现实世界存在并购买实体资产,则表现为主权货币的虚拟物。虚拟货币实际上是一串存在于计算机系统中的一段数据文件,仅有发行者对其系统解释后才具有虚拟货币的意义,由此可见,虚拟货币的存在形式具有虚拟性。

7.应用有限性,一般而言,虚拟货币可以购买发行者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也可与发行范围以外的发行者联盟,按一定比率兑换从而可以购买联盟者的产品。对联盟以外的产品,虚拟货币就不具有任何价值意义;同理,当虚拟货币仅被授权在不同销售周期购买不同产品时,虚拟货币的使用就具有时间与范围的有限应用,而不像主权货币可以完全自由交换。

8.可分性,虚拟货币不具有实物形态,是数字化的存储信息,异于传统纸质货币需要考虑主币与辅币的发行量及各种币值比例的平衡关系,它可以无限拆分。比如暗黑币,尽管总量仅有2300个,但是每个Bitcoin可以拆分到十的八次方位。

9.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性,尽管虚拟货币存在于虚拟世界之中,但新技术革命的进程,已将虚拟世界与现实紧密相连,虚拟世界已经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现实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比如大量娱乐活动应用项目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财富;相反,在虚拟世界中发生的洗钱、赌博、网络盗窃等会对现实经济带来反作用。

三、货币形态演变的规律研究

(一)交易成本递减规律

在货币历史中,货币形态并非一成不变,不同时期货币形态不同,同一时期货币形态也会因情况不同而不同。

1.在实物货币阶段,龟壳、海贝、蚌珠、米粟、农具、皮革、齿角都曾作为实物货币使用过。然而由于质量较重、不便携带,成色不均、难以分割,容易腐烂、不易保存,尺度不均、难于对比等原因,随着商品贸易的发展,已被历史所遗忘。

2.在金属货币阶段,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由铁、铜等贱金属逐步向金、银等贵金属过度,国家印记证明其重量与成色的金属货币,其稳定的价值、易于分割与保存的优点,金属冶炼技术的提升,使得金属货币意义非凡。由于较高的铸造成本,携带困难,不易保管,易磨损等缺点,交易成本仍然很高。

3.信用货币阶段,由最初的可兑换为金属货币的信用货币,过渡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部分兑现,逐渐发展成牙买加货币体系下不可兑换的纯信用货币,它是货币的价值符号,以国家信誉为担保,代表国家对使用者的负债,但是多次因货币滥发而造成的通货膨胀而使之备受争议。信用货币降低了贵金属的存储、分割、安全运输等费用,节约的金属被用于其他高效的生产领域。

4.电子货币阶段,它的产生以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基础,是金融创新的成果,是未来货币发展的新起点。电子货币减少了巨额的印钞、存储、现金搬运、点钞与销毁等大量费用支出,它的使用不受时间、地点、服务对象等限制,极大的提高了交易范围与交易效率。

5.虚拟货币阶段,以互联网为基础,是存在于发行机构服务器的数据文件,没有所谓的铸造与印刷费用,也没有电子货币的卡基费用与转账等手续费用,也不会因为货币的运输、携带而产生成本。所有的流通只需要通过网络传输指定数据。此形态的货币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极大降低交易成本。

(二)与科技发展程度紧密相连

1.早期的石器时代,农耕与畜牧是人的主要生存方式,人们的交易由个别实物充当一般等价物,如玉石、陶土,且交易范围狭小,是对生产的一种补充。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实物,大量实物无法等价交换,急需一种可分割、不可肆意制作的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随着手工制作与冶金技术的发展,金属货币成了当时社会的主要货币形态。

2.以电力、内燃机的创造拉出了第二次科技革命,为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要求,信用货币产生了。此时,机器制造业产生的印刷、化工技术,都保证了信用货币的印刷、发行、防伪等。

3.20世纪以来,电子科学、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主体对交易媒介的快捷性有了更高要求,新型的电子货币产生了。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世界进入网络商务时代,虚拟网络经济产业的繁荣诞生了虚拟货币,它以低成本、低风险、虚拟性、快捷性等满足了经济对交易媒介的需要。

(三)货币自身发展规律

货币随着简单交换而产生,其形态随贸易交换发展而变化,每一次形态的演变,从具体到抽象,从实体到观念,货币都在试图任何一种使用价值,充当价值符号,寄身于纸币、信用卡、电子终端设备中。不断向着社会化、虚拟化的方向发展。在历史上,商品货币表现为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两种形式,这种货币兼具商品与货币的双重职能,其作为货币的价值与作为商品的价值相等。物物交换限定了交易的发展,这种生产关系不再满足生产力的发展,随即过渡到信用货币。信用货币发行都有一定的担保,国家发行的主权货币也是依靠国家的信用而强制流通的,货币信用担保也因国家的强制发行流通实现了具体化向抽象化的发展,从具体的物品到抽象的符号,实现了货币发展的一次飞跃。货币由纸质形态进入到电子化时代,纯粹的变成一串数字符号。这种电子货币是一种以电子脉冲代替纸张进行资金传输与存储的货币,它的出现使得存取款、投融资、交易等有关的交易都变成数字化的电子数据交换形式,货币开始向着无纸化方向发展,实现了第二次质的飞跃。网络社会的发展创造繁荣的虚拟网络环境与丰富的虚拟网络产品,从而产生了虚拟货币利用网络社会的交易,这种货币是一种存储在网络服务器的数据文件,依赖于整个互联网而存在。其货币形态更进一步虚拟化。

四、结论

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浅析 篇3

【关键词】电子货币  货币乘数  基础货币  货币政策

一、引言

中国自九十年代中期,由中国银行发行第一张信用卡以来,电子货币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在国民的日常交易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的定义,电子货币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各类电子设备,以及在公开网络(如Internet)上执行支付的储值和支付机制。厂商与消费者分别追求利润与效益最大化、电子商务的兴起、信息、加密技术的发展等原因加速了电子货币的发展。在目前我国,电子货币正处于由二次通货形式向独立通货过度的阶段。就当前的趋势和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电子货币最终成为独立通货将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就电子货币自身而言,它一方面能够代替纸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与贮藏手段,另一方面也凭借其所具有的使用便捷、交易成本低等突出特点而与纸质货币有所不同。电子货币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消费者在对其使用上必然与纸质货币不同,进而决定了其在加入支付体系之后,必然对货币乘数产生影响,同时货币政策的效果也会因此发生改变。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很可能会导致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与期望产生偏差。因此,有必要就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进行分析,以得出电子货币的流通对货币政策的具体作用。

二、文献综述

目前,国际上对于电子货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以及中央银行是否趋于消亡的问题。尽管对于电子货币的发展将削弱中央银行的职能这一点,学者的意见基本是一致的,但对于这种削弱的程度几何,却存在较大的分歧。Benjamin M.Friedman(1999)认为,随着电子货币的发展,调整基础货币所产生的效果将越来越小,央行对于利率的调控能力也越来越小,使得最终“未来的中央银行将成为只有信号兵的军队”。Reddy通过实证检验证明电子货币能增强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进而对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能力产生较大的影响。Mervyn King(2000)认为,电子货币的使用与中央银行毫无关联,中央银行因此不再能垄断货币的发行,将因此丧失执行货币政策的能力。与此相反,Charles Goodhart(2000)认为由于税收等因素的存在,电子货币并不可能完全替代基础货币,因此,电子货币的发展不会明显削弱货币政策的有效性。Michael Woodford(2000)通过分析指出,即便在当前的信息时代,中央银行对利率的控制也是强有力的,因此电子货币不可能完全取代基础货币。

国内对于电子货币与货币政策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主要集中于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所产生的具体影响上。杨文灏(2004)认为电子货币会导致货币乘数的不稳定,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产生挑战。周广友(2007)通过计量模型对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进行检验,从而得出电子货币的存在加大了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的难度,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的结论。陈仲常,李志龙,夏进文(2010),对电子支付工具与货币乘数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检验,实证结果表明,电子支付工具扩大了货币乘数,且缩短了货币乘数实现的时滞。张辉(2012)在总结之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央银行应利用其垄断地位保证货币政策的效果,央行应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等政策建议。

总的来说,国内外的学者都认为电子货币的流通,会造成基础货币规模的降低,增加货币乘数的不稳定性。本文分析引入电子货币后,货币乘数是如何变动的,从而给出政策建议。

三、引入电子货币后的货币乘数模型

根据传统货币理论,货币乘数取决于活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比率、现金与存款比率等因素。

通常记流通中现金C,活期存款为D,定期存款为T,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分别为rd和rt,超额准备金率为re,现金漏损率为K,K=CD,t代表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之比,t=TD。基础货币B=M0+rdD+rtT+reD=C+R

由M1=C+D,M2=C+D+T,可得货币乘数为:

m1=(K+1)/(K+rd+trt+re)

m2=(K+t+1)/(K+rd+trt+re)

引入电子货币后,公众会减少手中持有的一部分现金,代之以银行存款。记这部分现金为E,显然,这部分现金属于活期存款,需要缴纳rd的存款准备金。记E与原先活期存款D之和为Y。以g代表电子支付账户与存款账户存款之比,g=E/Y

此时银行系统的准备金R=rdD+rdE+rtT+(D+E)r

此时的M1=C+D+E,可据此推导货币乘数:

m1=M1/B

=(C+D+E)/(C+R)

={KZ+(1-D)Y+dY}/{KZ+(rd+trt+re)Y}

=(K+1)/(K+rd+trt+re)

同理可得出

m2=(K+t+1)/(K+rd+trt+re)

通过以上公式可以得知影响货币乘数的主要因素。而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最终体现在对现金漏损率K的影响上。

据此,m1、m2分别对K求导:

dm1/dK=(rd+trt+re-1)/(K+rd+trt+re)2<0

dm2/dK=(rd+trt+re-1)/(K+rd+trt+re)2<0

因此,货币乘数与现金漏损率K乘反方向变动。电子货币在活期存款中所占比重越大,现金漏损率则越小,货币乘数越大。

在联系到货币供给,在传统理论中,货币供给表示为:

M=B(1-r^n)/(1-r)

引入电子货币后,居民交易与支付的速度大大加快,而银行在电子支付体系下也能更快地进行清算和资金调动,存贷款的速度因此也得到提高,这使得货币流通速度由n变为n1,n1>n,而货币供给表示为:

Me=B(1-r^n1)/(1-r)

Me>M

因此,在引入电子货币后,货币乘数将增大,与此同时货币供给也将加快,货币政策效应显现速度加快。

四、结论

以上结果在理论上表明,电子货币的使用,能够起到放大货币乘数的作用,扩大了货币的创造速度,从而缩短货币政策的时滞,使得货币政策的效果更为显著,这与学术界较为流行的电子货币会削弱货币政策的观点有所不同。但对于这一结论,有两点是需要注意的:(1)这一结论能够适用于短期,未必能够适用于长期。因为在长期里,一旦人们日常交易行为与央行的基础货币相脱离,或在较大程度上脱离,货币供给量变动对利率的影响程度会降低。那么上述货币政策的效果势必大为削弱。(2)这一结论的得出是在理论上的,实际情况如何,还有待于通过计量模型和大量数据进行实证上的检验。总的来说,这一结论对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践,还是具有一些启示的。

一是货币政策应该选择合适的中介指标,货币当局应该了解所选取的中介指标的效果。中介指标必须具有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如果基础货币作为一种中介指标,这些性质受到了削弱,中央银行则可以考虑将中介指标向利率、汇率等方面侧重。

二是在采取基础货币作为中介指标的情况下,要充分考虑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产生的作用。在科技日益进步,电子货币日益流行,对货币乘数产生干扰作用的情况下,中央银行不能只依赖于过去的经验和数据,应该充分考虑到经济运行过程中的长期趋势,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来调节国民经济。

三是做好进入电子货币时代的准备。电子货币由二次通货形式不断的发展,成为独立的通货将是必然的结果,这会对我国今后和未来的货币政策实践产生重大影响,也会对中央银行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此,我们只能做好充足的准备,积极应对。

四是加强对电子货币,以及资本流动的监管。经济的自由运行不能偏离法律的准绳,随着新兴电子支付工具的层出不穷,对这些工具使用的监管也将是一大难题,如果不加以必要的规范,很可能导致电子货币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超出预想,带来一些不利的后果。

参考文献

[1]Benjamin Friedman,the future of monetary policy:the central bank as an army with only a signal corp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Nov 1999,Vol.2,Issue.

[2]CharlesGoodhart.Can central banking survive the IT revolution,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Jun2000,Vol.3,Issue2,P32-38.

[3]Michael Woodford,Monetary policy in a world without mone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Nov 2000 Vol.3,Issue2.

[4]MervynKing,Challenges for Monetary policy:New and old.Bank of England Quarterly,Bulletin,Nov1999,Vol.39,Issue4,P68-80.

[5]周广友.电子货币发展与存款货币创造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财贸研究,2010,6.

[6]杨文灏,张鹏.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领域挑战与对策研究[J].金融综合,2004.8.

[7]陈仲常,李志龙,夏进文电子支付工具发展与货币乘数.时效性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10.4

电子货币发展对货币供给影响研究 篇4

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史, Internet在全球的普及, 网络经济的兴起, 电子货币应运而生。银行珠海分行于1985年3月发行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 后, 各家商业银行便把信用卡发行作为重要的业务竞争手段。工行“牡丹卡”、农行“金穗卡”、建行“龙卡”、中行“长城卡”等相继发行。1993年我国政府组织实施了“金卡工程”它是以电子货币应用系统工程, 旨在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深化金融改革、加速景荣商贸现代化建设。据2007年l2月26日在北京召开的“国家金卡工程全国IC卡第十次工作会议”披露, 2000年以来, 银行卡联网通用极大促进了银行卡的发展, 发卡量已近16亿张, POS机达到120万台, ATM达到13万台, 商户85万家, 跨行交易金额3.26万亿元, 跨行消费交易金额2.31万亿元。非银行电子货币也迅猛发展, 各大中城市的公交乘车卡、超市购物卡、校园付费卡、医保卡和社保卡、加油站加油卡、“一卡通”型电子货币等如潮水般涌人人们的日常生活, 极大方便了消费者购物、付费, 促进了商品零售业的繁荣。

2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2.1通过影响货币乘数对货币供给产生的影响

传统货币供给模型简单描述为:货币供给等于基础货币量与货币乘数之积, 又等于流通中通货与银行体系各种存款之和。基础货币由流通中通货和银行体系准备金构成, 银行体系的各种存款是通过银行准备金的的多倍扩张创造出来的。

我国根据流通性的不同将货币分为各个层次。狭义货币M1就是流通中通货加银行体系活期存款, 广义货币M2是M1加上小额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等。

因此货币乘数有:

undefined

其中, undefined为现金与存款的固定比率, undefined为银行现金储备与存款的固定比率。

加入电子货币以后的货币乘数是:

undefined

式 (2) 中C′、EM、D′、R′分别代表加入电子货币因素后的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电子货币、商业银行的存款及存款准备金。

(1) 当电子货币代替存款时, 因为我国尚不对电子货币征收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同步减少, D′m, 货币乘数将放大。

(2) 当电子货币代替现金时, 式 (2) 中分子C′+EM=C, C′m, 货币乘数同样放大。

与此同时, 电子货币流通速度以及由其影响的电子货币总的流通规模创造出来的再创造速度极快, 使货币乘数无限放大。

2.2通过影响流通速度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

影响电子货币流通速度的主要因素有:现金比率、货币供给的"流动性"、金融电子化程度以及货币电子化程度, 它们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是不同的。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2.1 现金比率 (M0/M2)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1990——2008年之间, 虽然现金比率起伏, 但总体为下降趋势。这是因为, 电子货币具有极强的流动性, 它使M0、M1、M2之间差异趋向模糊, 各货币层次之间的转换就不仅仅只在M0、M1、M2三者之间进行, 特别是向流动性小的金融资产 (有价证券及其他金融投资品) 转化。因为这种反向转化所需费用很少, 所需时间几乎为零。所以, 随着电子货币的普遍使用, 货币形态将逐渐向赢利性高, 且流动性小的方向转化。这种变化趋势必然使流通中现金的数量减少, 从而降低货币流通速度。

2.2.2 货币供给的“流动性” (M1/M2) 2

它表明狭义货币供给相对于广义货币供给的比重。当M1/M2的值趋于增大, 意味着代表现实流通的也即现实将用于购买和支付的货币在广义货币供给量中的比重相对上升, 货币供给的流动性增强, 货币流通速度加快, 反之亦然。一般来说, 在电子货币发展的初期阶段, 电子货币对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替代作用较为明显, 后期则对转化到投资性领域, 流动性逐渐减弱。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 该比率从1990年的0.2065下降到2006年的0.13299, 说明电子货币对我国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替代作用较为明显, 但自06年开始略有上扬, 说明我们的电子货币发展已经进入一定阶段, 电子货币逐渐转入流动性较差的投资等领域。

2.2.3 金融电子化程度 (M2-M0) /M2

所谓金融电子化程度, 就是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货币与社会中流通的现金的比率。电子货币的替代作用使比率发生变化, 从而影响货币的流通速度。

(M2-M0) /M2说明非流通现金比重越大, 该国金融电子化程度越高。在电子货币条件下, 由于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的取代程度随着流动性的下降而减弱, 因此电子货币对M0的替代作用也必然大于对M2的替代。这样, M0的下降就会使 (M2-M0) /M2的比率上升, 金融电子化程度也就提高而流通速度越低。

2.2.4 货币电子化程度FA/M1

所谓货币电子化程度, 是指投资性金融资产与交易性金融资产之间的比率, 电子货币通过在这两者之间的转化影响流通速度。

根据金融资产流动性的不同, 可以把金融资产分成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金融资产两部分。交易性金融资产是那些可以用于直接支付的金融资产, 它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根据货币层次的划分, 可以近似看成狭义货币M1。而投资性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较差, 但它是具有到期获得收益的特性的金融资产, 主要包括准货币、有价证券及金融衍生工具, 用FA表示。在电子货币条件下, 由于电子货币不仅代替了流通中的现金和存款, 而且具有使流动性较高的金融资产向流动性较低的金融资产转化的趋势。从而电子货币会引起交易性金融资产比重的降低和投资性金融资产比重的提高, 从而降低货币的流通速度。

3避免电子货币影响的对策

3.1对货币乘数影响的对策

首先, 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电子货币的发展模糊了货币供应量这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造成的。当前我国并不具备直接采用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条件, 所以要提高货币乘数的可测性和可控性, 可以考虑重新划分货币层次, 然后确定能使产出方差最小的那一层次的货币供给量, 以其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此基础上, 还应该建立一个高流动性辅助的货币层次, 将被电子货币替代的传统货币划到该货币层次中, 以达到掌控电子货币对各层次货币供应量替代程度的目的。

其次, 要防止电子货币带来的流动性风险, 可以先要求电子货币的发行机构对其发行的电子货币额度在央行存有相应比例的准备金;然后将电子货币和传统货币区分开来, 并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 对电子货币制定相对更高的存款准备金率。

3.2对流通速度影响的对策

当一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导致经济萎缩时, 错误地运用主要是增加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去对应, 这必然会导致货币流通速度进一步下降, 使货币供应量进一步超经济增长, 同时使得我国经济运行面临潜在累积的通货膨胀压力。但从以上的研究数据来看, 电子货币导致流通速度下降只是一个过程, 它最终仍将导致流通速度的上升, 目前我国的下降趋势已经基本停滞, 应更加注意在保持货币供应量稳定的情况下, 通过改变外生变量来调整货币流通速度, 保持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 这还将对缓解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有一定的作用。

如果对电子货币发行和流通采取旁观或顺其自然发展的政策, 不仅无法获取电子货币发展带来的社会交易费用下降的收益, 而且会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国际竞争力。因此, 要对电子货币发行进行适当的监管并调整货币政策来适应电子货币时代的需要。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 以及高新技术的运用, 电子货币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一种支付媒介, 近些年得到了迅猛发展。电子货币在我国正逐步深入到各个领域, 发展得很快, 但是它主要通过货币乘数和货币的流通速度对货币供给产生影响, 故要采取对应的措施, 而不能采取旁观或顺其发展的政策。

关键词:电子货币,货币供给,货币乘数,流通速度

参考文献

[1]周光友.电子货币发展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J].经济学 (季刊) , 2006, 5 (4) .

[2]门洪亮.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J].中国信用卡, 2007, (8) .

[3]黄燕君, 陈鑫云.电子货币, 需求, 影响和中央银行角色转换[J].浙江大学学报, 2006, (11) .

[4]谢吉晨.电子货币对央行及货币政策影响研究述评, 上海金融[J].2007, (6) .

货币 篇5

在纪检监察理论与实务专题培训班及纪委书记例会上,夏书记向我们推荐了《货币商人》一书。作者张衢先生讲述了他在金融系统三十多年的从业经历和心得感悟,从其丰富的银行管理经验中提炼出的箴言哲理不时闪现,总是让人眼前为之一亮、思想为之一振。细细研读之际,回想起自己曾走过的路、经历过的事,感触良多,不时更露出会心的微笑。这里附上一两点感想,请大家指正。

一、防控风险,以人为本

张衢先生在书中说道:“银行风险无边,哪是防控主源?以人为本,队伍为本。”的确,银行经营风险无处不在,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单人作案成功的几率较低,如果我们能从多环节上重视、加强防范,平时留意观察身边的同事,消除监督的盲区和死角,同时多给自己也多给别人提个醒:“别大意,需清醒”,风险被拦截的可能性就更高。

我行的“三线一网格”模式正是基于这个管理需要应运而生。,总行为强化管理、防范风险,在员工行为管理上实现了方法创新,在业界率先开始推广“三线一网格”管理模式,把“我的合规我负责,别人合规我有责”的理念深植于全行员工的心中。“三线一网格”管理模式利用员工行为“网格化”管理系统,通过层层落实员工行为管理责任制、实时监测员工出现的违规行为,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纠正。该系统上线后,支行在发挥系统“监督、督促、排查、教育、案防”五大功能上下功夫,持续加大对各单位的督促指导力度,强化各层级人员的认识,干部员工积极参与,切实履职,系统的日常应用由督促督导转化为自觉习惯,初步实现了对员工行为管理的常态化、标准化和系统化。支行纪委始终坚持刀刃向内抓整治,严格监督执纪,坚决遏制“歪风邪气”,营造崇严尚实的清风正气。在网格监管下,更多干部员工“睁开眼睛”,仔细留意观察身边的异常举动,监督盲区得以消除,潜在风险得到更有效的.防控。

二、凝聚队伍,正向激励

提及管理心得与要领,张衢先生提出要“捋顺毛,哄着干”.我深以为然,始终践行。注重正面引导、正向激励,是员工行为管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让员工在积极、正面的氛围下工作,()员工出差错、想违规的可能性会大幅降低。多表扬,少批评,善口常开,这样能够凝聚队伍人心,因为每个人背后都牵连一个群体的情绪。员工是经营的担当者、创造者,让员工心情愉快地工作,更专注地干事业,从而提升效率,为支行发展作更大的贡献。

我认为,针对不同员工群体需善用方式方法,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比如对中层干部要压实“一岗双责”管理责任,经常与各基层单位班子和新提拔干部进行“一对一”形式谈心谈话,及时了解和掌握基层人员的思想状况和工作情况,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和责任感;对近几年新入行的青年员工,则联同中层干部一起和他们座谈,通过倾听青年员工的心声和诉求,以身说法解答青年员工遇到的职场困惑,激励信心,鼓励大家扎扎实实学业务学本领,为日后的职业发展做好规划、打好基础;对老员工则逐一开展谈话谈心,关怀老员工的工作及生活状况,鼓励老员工积极建言献策,发挥专长,继续为行里贡献余热。

受本书启发,作为支行纪委书记,在下一步的工作开展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升:一是将书中的管理艺术好好消化,与实践相结合,提升自己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自信地迎接新时期的挑战;二是持续有力推进“三线一网格”管理模式,作为基层单位管住人就基本管住了案件风险;三是更加注重正向引导,认真倾听基层员工心声,进一步提升全行员工归属感,让员工感受到来自农行大家庭的关心和关怀,从而切实地稳定、凝聚人心。

货币 篇6

[关键词] 电子货币 货币发展规律 马克思货币理论

电子货币作为一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最新的货币形式,是货币发展一般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电子货币不仅具有一般货币的共性,而且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电子货币同样执行着货币所固有的各种职能,同时在原有固定职能的形式上又有所创新和发展,起着原有固定职能所无法起到的作用。因此,电子货币这一新的派生形式的出现,并没有否定马克思的货币理论,相反却再次证明了马克思货币理论的科学性和不可动摇性。

一、电子货币是货币发展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1.电子货币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马克思所揭示的货币发展规律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认为,货币的基本职能是充当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货币在充当价值尺度时,不必是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的货币就行了。货币在充当流通手段时,由于职能本身的需要,必须把贵金属条块制造成铸币。铸币在流通过程中,由于磨损而使其实际含量与名义含量、金属存在与职能存在相分离。“既然货币流通本身使铸币的实际含量同名义含量分离,使铸币的金属存在同它的职能存在分离,所以在货币流通中就隐藏着一种可能性:可以用其他材料做的记号或用象征宋代替金属货币执行铸币的职能。”在这种可能性存在的条件下,于是就出现了金记号、银记号、铜记号和纸记号。这些记号都是象征性的货币,“而用一种象征性的货币来代表另一种象征性的货币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随着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变化,新货币形式的产生将是层出不穷的。电子货币作为一种新的派生形式,它的出现正是货币发展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2.随着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便产生了信用。由于信用制度的发展,出现了信用货币的形式。“正如本来意义的纸币是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出来一样,信用货币的自然根源是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信用货币同纸币一样,本身也没有价值,只是一种价值符号,而且也只是纸记号。信用货币出现以后,不仅可以代替大量纸币,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同纸币相溶合。因此,继纸币之后出现的新的货币形式,必然具有纸币和信用货币共同的特点,电子货币就是具有这种共同特点的新货币形式。

3.根据货币发展的一般规律,货币在执行职能的过程中,被各种价值符号或记号所代替,这是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在何时期被何种记号所代替,这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层次和需要;二是生产技术条件的进步和发展。从价值符号发展的历史来看,金记号、银记号和铜记号是以冶炼技术的发展为前提,纸记号是以造纸和印刷技术的发展为前提,电子货币则是以电子技术的发展为前提。由于电子货币天生具有加速货币流通、节省大量现金、减少货币材料费用、取代纸币和信用货币的独特性能和优点,因而很快在货币流通领域得到普遍的推广和应用。

二、电子货币的基本特征

1.电子货币是一种具有复合载体的货币形式。凡是货币形式都必须有载体,而电子货币的载体却有其独特性。贵金属货币的载体是金或银,纸币和信用货币的载体是纸质,这些载体都只是一种单纯的物质。电子货币的载体就比较复杂,它是由信用卡、数据库、结算中心和销售终端机等多种物质设备相配套的复合载体。

2.电子货币是纸币和信用货币的综合体。电子货币既代表纸币,又代表信用货币;既反映现金交易关系,又反映信用关系。商品购买者通过信用卡把货款信息传到电子数据库,然后把货款由购买者账户转入出卖者账户,这时电子货币发挥纸币的功能,体现现金交易的关系。商品购买者事先必须在金融机构有存款,出卖者也必须在金融机构开户,这时电子货币发挥信用货币的功能,体现信用交易的关系。所以,电子货币实际上是纸币和信用货币的综合体。

3.电子货币是价值符号的符号。纸币和信用货币不是真实的货币,本身并没有内在的价值,只是货币的价值符号。作为纸币和信用货币综合体的电子货币,也只是一种价值符号,是货币的一种电子符号。电子货币载体输入和记存的是代表一定金额数量而发出的信用卡,代表着一定量的纸币和信用货币,是一定量纸币和信用货币的符号。既然纸币和信用货币是货币的价值符号,电子货币就只能是货币的价值符号的符号。

4.电子货币是一种既有形又无形的特殊货币形式。电子货币是一种由多种物质要素共同构成的复合载体的货币,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它是有形的。但是,这个复合载体的任何一种物质要素都不能称之为电子货币,因为这些物质要素并不代表真正的货币,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它却是无形的。当然,不能简单地称电子货币为无形货币,因为它确是各种物质的复合载体。但是,又不能绝对地称电子货币是有形货币,因为任何物质载体都不能直接称之为电子货币。实际上各种物质载体只是支配货币运行的工具,而不是电子货币本体。

5.电子货币体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电子货币只是改变了货币的形式,而货币所体现的经济关系则依然存在。既然电子货币代表着价值,因而电子货币也代表着社会财富。占有和支配电子货币,则意味着对社会财富的占有和分配,对社会财富占有和分配的方式和数量,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电子货币也要体现和反映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

三、电子货币的特殊职能和作用

1.存款人把一定量货币存入银行,银行把这笔款项输入数据库,存款人便得到信用卡,这时电子货币在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当然,由于电子货币像纸币一样,本身并没有真实价值,它只是价值符号,就其本性来说不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但是,当贵金属货币己全部被其价值符号所代替时,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其价值符号也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因而电子货币也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

2.持卡人到商店购买商品,商店通过销售终端机把货款信息传到银行的电子数据库,电子数据库再把这笔款项由购买者的账户转入商店的账户,这时电子货币执行着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两种职能。从购买者和出卖者所发生的关系来看,电子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因为购买者在得到商品的同时,就通过电子设备把货款转到出卖者的名下,这些货款本身就代表现金。从银行和购买者所发生的关系来看,电子货币是在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因为购买者是债权人,而银行是债务人,银行从存款人的账户中把货款转到商店的账户,实际上是支付了存款人的存款,而作为支付存款的货币,就充当了支付手段。

3.在国际间电子计算机联网的条件下,持卡人在国外的商店购买商品,这时电子货币就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银行业务往来已经实现了电子计算机联网,此时的电子货币就成为“硬通货”,在一定范围内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

4.电子货币在执行上述职能过程中,也代表真实的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因为在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中,是用电子计算机记存的货币数额来计量商品价值的。电子货币无论执行任何一种职能,都极大地方便了货币流通,减少了结算时间,从而大大减少了货币流通量,这是电子货币与其他货币形式相比所具有的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4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103

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理论的影响 篇7

1 电子货币是货币的全新形式

电子货币是通过事先储存的货币价值, 利用网络和电子设备媒介实现交易的一种支付手段。它与传统货币在价值尺度上保持固定的兑换关系。但是, 和交易行为自主、交易条件相同、交易方式独立以及交易过程不可中断的传统货币相比较而言, 其特征是十分明显的, 这主要有:

首先, 电子货币并不具备统一的发行主体。目前, 不仅中央银行有权利发行电子货币, 其他金融机构甚至非金融机构都能够在规定框架内发行电子货币, 使得电子货币表现出发行方面“非中央银行化”的特征。而不同机构所发行的电子货币, 不仅具备各自的特征, 而且因为货币价值需要以发行机构自身的资产与信誉作为担保, 所以在风险程度上也会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其次, 电子货币具有便捷性与安全性的特点。交易双方在使用电子货币交易的过程当中, 不仅方便快捷, 而且还能够提升资金流通速度, 节约货币流通费用。而且电子货币在流通过程当中, 不涉及到实物货币, 不用担心丢失、被抢等风险, 有着较好的安全性。

再次, 电子货币属于一种特殊的货币形式, 既有形又无形。我们不能够将电子货币简单的归结成无形货币, 原因就在于电子货币属于各种有形物质的复合载体;同时我们也不能够将电子货币简单的归结成有形货币, 原因就在于电子货币的本体有着明显的非物质属性[1]。

最后, 电子货币支付不需要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由于电子货币支付不需要当场即付, 可以中断交易过程而选择其他时间支付, 这样就能够有效降低交易付出的信息成本, 节约了交易费用。

综合而言, 电子货币所具备的这些特点影响着货币测度, 根据弗里德曼的货币定义, 广义货币是指公众持有的通货加上公众在商业银行的所有存款, 记为M2;而目前常用的货币狭义定义是:经济中的货币是公众持有的通货和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的总和, 用于购买商品的支付, 只不过是从买者到卖者的货币转移, 狭义货币可用符号M1表示。

根据货币定义的广度, 可将货币大致分为三个货币测度:

a.M0=公众持有的通货

b.M1=M0+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

c.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

(除了以上三种货币测度外还存在诸如M3、M4等更广泛的定义, 由于其定义目前还未标准化且在不同的国家含义不同, 所以在这里不纳入讨论)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应用, 使得电子货币开始针对传统货币产生一定的替代效应, 在部分流通支付领域当中, 甚至已经完全取代了传统货币。而且电子货币也明显改变了货币供给结构, 较大的推动了货币层次之间的转化, 甚至使得货币各个层次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 从而给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最为明显的就是由于电子货币支付总量难以统计, 使得中央银行难以准确分析货币供应数量对经济产生的实际影响, 货币政策无从下手。

由《中国金融统计年鉴1999~2008年》的数据可知, M0的同比增长率不断下降, M0在M1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而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的替代具体涉及到的是流通当中现金与活期存款 (M1) , 同时这个替代比例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事实上, 电子货币替代率不仅能够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电子货币发展情况, 同时还能够间接的对货币供给造成一定的影响[2]。

2 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和传统货币相比较而言, 电子货币具有生产过程简单, 运输保管、清点费用低等特点。不仅如此, 作为对传统货币形式的变革, 电子货币正以全新的形式完成着货币的各种职能, 包括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等, 从而给传统货币供给理论造成了深远意义上的影响。

2.1 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现代货币供给理论认为:货币供给应该是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其中, 基础货币应该是中央银行直接控制, 具体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 分别是流通在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通货以及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在银行准备金有所扩张之后, 就能够创造出来银行体系当中的各种存款。

在这里可以设:M是货币供给, m是货币乘数, B是基础货币, C是现金通货, D是活期存款, R是存款准备金, T是定期存款, t是定期存款比率, k是通货比例, E是商业银行持有的超额准备金, e是超额准备金比率。

那么:M=C+D;B=C+R, k=C/D, rd为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比率, t=T/D, e=E/D, rt为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比率。

∴货币乘数:m=M/B= (C+D) / (C+R)

货币供给模型:M=B·m

如果将其放到乔顿模型里面, 涉及到的货币只剩下两项, 分别是公众手中通货以及私人活期存款, 构成了狭义上的货币定义。这时候乔顿货币乘数应该是:m= (1+K) /[K+rd+rt·t+e]

∴乔顿货币供给模型:M=B·m=B· (1+K) /[K+rd+rt·t+e]

从以上可以看出, 在该模型中, 货币乘数m与R、e、t、k均呈负相关的关系。

2.2 电子货币对于基础货币产生的影响

2.2.1 电子货币针对通货产生的影响

一方面, 如果仅从替代现金的过程来看, 电子货币对基础货币的影响是中性的, 但是如果使用电子货币, 那么就肯定会降低实际流通当中的通货数量。中央银行独家掌握着通货的发行权, 即使出现了电子货币, 也不会影响到这种垄断性的权利。而伴随着电子货币体制以及实际操作流程的逐渐改善, 未来应该会加入到基础货币行列当中, 这样就会出现虚拟化的基础货币。如此一来, 实际流通的现金数量也会有所降低, 而银行准备金总额维持原状, 基础货币也就会呈现逐渐的下降趋势。

另一方面, 因为电子货币的发行未来可能会不受央行的控制, 从而导致货币供给出现内生性变强。基于货币需求而言, 使用电子货币能够降低流通费用, 人们对于现金以及活期存款的需求也会有所下降。这就能够表明, 在使用电子货币的情况下, 可以降低人们针对流通通货产生的需要。

2.2.2 电子货币针对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产生的影响

央行之所以会实施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政策, 其目的就在于保证商业银行的流动性, 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和通货比率稳定是法定存款准备金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 而通货比率则会虚弱这项政策的实效。还有就是, 目前大部分国家都没有针对电子货币存款账户做出明确的准备金规定, 这样出于规避法定准备金限制的目的, 可能就会出现一些金融衍生品, 从而减少了央行存款准备金余额, 使得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力度有所降低。

2.2.3 电子货币针对超额准备金产生的影响

超额准备金作为银行为应付流动性而自愿持有的部分, 其数量取决于成本和收益的对比关系。网络技术可以降低商业银行资产转换的成本, 避免了一些局部流通性不足的问题。而使用电子货币必然会降低流通现金数量, 随之而来的就是通货比率减少, 于是商业银行也就会降低超额准备金数量, 同时也会减少超额存款准备金率。

2.3 电子货币对货币流动性的影响

2.3.1 货币供给之流动性的总体形势

事实上, 电子货币所替代的高流动性货币, 通常都是主要集中在流动性最强的现金M0方面, 并使其转变成银行活期存款, 这样就会降低先进持有率。所以说, 货币流动性和现金持有率之间必然会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如果M1/M2的值变大, 就说明代表现实流通的货币在广义货币供给量里面的比率有所提高, 而货币供给流动性以及流动速度也有所增加。反过来同样也是如此。

2.3.2 电子货币可以减弱金融资产之间的流动性差别

因为电子货币的虚拟性特征十分明显, 所以人们能够借助电子指令来转化不同的金融资产。比如, 银行卡里的存款本为M1测度的活期存款, 然而银行卡的持有者却可以轻松地将活期存款变现, 从而使M1减少而现金M0增加;相反, 持卡人也可将M0存入银行转变为M1, 这种存取行为在现代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而这种转化行为所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 不同货币形态之间的转换可能会太频繁, 如此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金融资产之间的流动性差别, 影响到了货币结构的稳定性。

3 针对电子货币背景下的政策建议

“使用一种象征性的货币去代表另一种象征性的货币, 这个过程是没有止境的”, 在当前电子货币盛行的背景下, 需要改善该货币形式的总体环境, 并从政策和机制两方面把握金融趋势、规范操作流程。

3.1 完善电子货币的支付环境

目前, 电子货币的发展尚且处于初级阶段, 国家应该从电子货币的整体支付环境入手, 以财政补贴的方式积极鼓励发卡机构无偿提供电子支付设备给广大商家, 同时通过培训来确保能够熟练使用, 并且减免电子货币支付的手续费用。待电子货币真正发展起来之后, 再逐步地加收手续费。

3.2 健全电子货币的制定与发行机制

3.2.1 对电子货币发行者实行限制

电子货币的币值稳定是头等大事, 所以必须对电子货币发行者实行限制, 具体限制内容有两个, 一个是明确电子货币发行的合法性;另一个则是针对发行主体资质做出限制[7]。电子货币发行者的财务运作以及结算系统必须是安全稳定的, 而且需要有大型商业银行等信用机构作担保。

3.2.2 根据电子货币的实际发展情况合理制定准备金率

不管电子货币的发行者是商业银行还是其他经济主体, 都必须确保其具备最终支付能力。这就需要中央银行根据电子货币的实际发展情况合理制定准备金率, 并提取一定的准备金。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确保央行货币政策发挥应有的效用。

3.3 把电子货币纳入存款保险体系当中

电子货币作为虚拟化的货币, 如果其发行主体破产, 那么就会带来较大的金融风险, 甚至威胁到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环境的问题。所以应该把电子货币纳入存款保险体系当中, 以便降低其发行风险。

3.4 强化针对电子货币的监管力度

当前阶段, 由于相关行政体系不健全以及技术能力水平降低, 使得针对电子货币的监管力度不够。所以, 应该尽快设立专门的电子货币监督管理部门, 针对电子货币的制定与发行以及流通做出有效的监管, 对电子货币的相关信息做出汇总并分析, 以便更好地为中央银行的政策调整提供信息。

4 结语

总而言之, 电子货币的出现和发展, 已经对货币内涵以及供给理论等造成了深远意义上的影响与冲击。电子货币作为一柄双刃剑, 其不仅能够简化交易流程、降低支付成本, 还有可能会削弱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本文认为, 目前为应对电子货币的发展带来的冲击, 必须转变中央银行的政府职能, 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完善电子货币的支付环境, 健全电子货币的制定与发行机制, 把电子货币纳入存款保险体系当中, 同时还要强化监管力度, 这样才能够化挑战为机遇, 使得电子货币能够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发挥更大的效用。

参考文献

[1]李新洁.电子货币是货币发展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J].经济研究, 2011.

货币 篇8

1 文献综述

在国外, 最先对电子货币进行研究的机构是国际清算银行 (BIS) , BIS从1996年到2004发表了六份报告对各国的电子货币情况以及风险和监管问题进行了介绍, 同时也不同程度的涉及了电子货币对货币流通速度影响的内容, 并一致认为电子货币加快了流通速度。以下是这六份报告Survey of Electronic Money (1996) , Implications for Central Bank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Money (1996 ) , Risk Managementfor Electronic Banking and Electronic Money Activities ( 1998 ) , Survey of Electronic Money Developments (2000, 2001) , Survey of Developments in Electronic Money and Internet and Mobile Payments (2004) 。

在国内, 对电子货币的研究开始于1999年, 最早的是, 王鲁滨 (1999) 从理论上分析了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时认为, 电子货币替代通货, 从而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尹龙 (2000) 总结和归纳了电子货币的定义、分类、属性, 并详细地分析了电子货币对央行地位、货币政策的影响。董昕, 周海 (2001) 认为在货币需求方面, 网络货币的替代作用使流通中的现金减少, 加快了货币的流通速度, 也使利用现金进行交易的次数减少。陈雨露、边卫红 (2002) 认为电子货币以光和电作为物质载体, 以接近于光速的极限在因特网上高速流通, 具有很强的随机性, 这导致短期货币流通速度难以预测或预测的准确性受到影响。。蒲成毅 (2002) 认为V在初期将随货币供应量M0趋向减少而呈下降趋势, 而长期由于电子货币规模E的增大和M1总量的降低, V转而呈上升趋势。梁大鹏和齐中英 (2004) 采用金融相关率和金融创新度指标对我国三个层次的V进行回归, 得出我国金融创新与M0和M1的流通速度呈正相关, 但与M2的流通速度呈负相关的结论。周光友 (2006) 通过协整研究认为电子货币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主要有:现金比率、货币供给的“流动性”、金融电子化程度以及货币电子化程度, 它们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是不同的, 并得出电子货币在初级阶段是降低货币流通速度的结论。游鸿辉 苑德宇 (2007) 通过协整分析方法得出结论电子货币的发展会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呈先降后升的趋势, 即导致V不稳定。

2 实证过程

2.1 技术路线

为了揭示电子货币与货币流通速度的关系, 本文采用了协整的分析方法。本文在单位根检验上采用了ADF检验方法, 以确定各指标的平稳性;而在协整检验上, 采用EG两步法对时间序列模型进行分析。

2.2 指标的选取

本文选取V指标作为因变量。V由GDP和货币供应量M决定, 三个层次的V的指标公式分别为:V0=GDP/M0、V1=GDP/M1和V2=GDP/M2。

在解释变量的选取上, 选电子货币年末存款余额占狭义货币量M1的比重 (E1) 和电子货币年交易量占年末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 (E2) 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协整模型。电子货币年末存款余额用银行卡年末存款余额代替, 电子货币年交易量用银行卡年交易量代替。选择E1的理由是我国的电子货币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 电子货币主要是替代流通的现金和活期存款 (M1) , 改变货币结构, 进而影响货币流通速度。选择E2的理由是:就目前来看, 电子货币主要用于小额支付, 取代现金支付和部分的小额转账支付, 它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可通过电子货币交易量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表现出来。

选择数据时考虑到月度数据和季度数据的找寻难度, 本文采用年度指标。考虑到我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特别是1994年开始实施“金卡”工程以后, 电子货币得到了广泛使用和迅速发展, 它对我国的经济金融产生了一定影响。又因为2008年金融年鉴进行了改版银行卡年末存款余额难以获得, 本文选取1990-2006年的年度数据做样本数据。并对各变量进行对数处理, 消除异方差,

2.3 单位根检验

为了防止伪回归出现, 利用Eeviwes6.0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 本文中采用ADF (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F检验方法。在检验过程中, 根据序列的时序图确定是否存在趋势项和常数项, 即确定ADF检验的基本形式, 再根据赤池信息准则 (AIC) 确定滞后阶数, 得出ADF统计值。如果ADF统计量的绝对值大于临界值的绝对值, 则该变量平稳;反之则不平稳。

2.4 协整关系检验

本文采用E-G两步法进行检验, 其思路是:第一步对非平稳变量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第二步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如果残差序列是平稳的, 则变量之间协整。反之, 没有协整关系。

2.5 误差修正模型

如果一组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那么协整回归总能转换成误差修正模型。采用E-G两步法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得误差修正模型初步回归方程:

修正项系数为负, 而且值较小, 分别为-0.082176和-0.37680, 说明长期均衡对短期波动影响很小。

3 实证结果分析

从结果可以看, LV1, LV2 的模型都通过了DW和F检验, 各变量都通过了T检验, 且拟合度分别达0.8724, 0.9439整体解释效果较好。而LV0模型的结果不理想。

LV1, LV2回归模型中的 (E1) 电子货币年末存款余额占狭义货币量M1的比重的对数的系数为负, 说明电子货币年末存款余额占狭义货币量M1的比重的提高会降低货币流通速度, 它与货币流通速度呈负相关关系。即电子货币替代狭义货币量M1的比重越高, 货币流通速度越小。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理解为电子货币替代转化效应, 即指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进行替代时加快了不同层次货币形态之间相互转化的速度。由于电子货币的存在, 不同层次货币之间可进行快速的低成本或无成本的转化, 这意味着持有高层次的货币并不会降低货币的流通速度, 而持有高层次的货币收益比较高, 所以被电子货币替代的货币就会从低层次的货币转化成高层次的货币, 这使的货币流通速度的整体水平下降。

LV1, LV2回归模型中的 (E2) 电子货币年末交易量占年末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的系数为正, 可以说明随着电子货币在商品交易中广泛使用, 使得电子货币交易量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加, 且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可以理解为电子货币替代加速效应, 即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的替代加快货币流通速度。由于电子货币的高流通性, 以及无时空限制性, 在商品交易中代替传统货币加快整体货币的流通速度。

LV0模型之所以不理想, 是因为V0仅仅是现金的流通速度, 不是整体流通速度, 不符合上述的解释, 所以模型并不拟合。

摘要:选取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以及电子货币的相关样本数据, , 对电子货币与货币流通速度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检验, 实证结果表明电子货币的替代转化效应大于电子货币的替代加速效应从而导致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

货币供应量、准货币与物价波动 篇9

一、相关文献综述

(一) 理论研究综述

货币政策是否能实现其预期目标, 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之间是否存在稳定的关系, 是西方众多经济学派争论不休的话题, 至今仍未达成一致观点。

1. 古典货币数量论。

古典货币数量论主要分为两派, 一派是以经济学家艾尔文·费雪为代表古典数量论, 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恒等式:MV=PQ, 假设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的, 货币数量的增加只会导致物价的同比例上涨, 对实际产出没有影响。另一派是庇古为代表的剑桥学派, 它们的观点是货币与物价同方向变动, 但并非同比例的变动。

2. 凯恩斯学派。

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凯恩斯学派, 该学派认为货币供应量在短期内的变动会影响到就业、产出等经济因素, 在长期内影响到物价水平。

3. 弗里德曼货币学派。

米尔顿·弗里德曼于1956年发表《货币数量论:一种新的阐释》, 并在其基础上发展形成独立学派, 该学派的观点是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短期经济波动的影响因素, 即货币政策在短期内有效, 货币供应量并不会影响到相对价格、产出和就业水平等实际数值的长期变动。

(二) 实证研究综述

1. 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正相关

西姆斯 (Sims) 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研究美国货币和产量的关系, 发现前者是后者的格兰杰原因, 反之不成立。Mc Candless和Weber搜集来自110个国家近30年的数据, 分析结果显示货币增长率和产出增长率之间具有唯一确定的相关关系, 而与实际产出增长率之间不具有长期相关关系。耿中原、曾令华实证研究发现M1、M2与物价和产出之间均存在协整关系, M1是物价和产出的格兰杰原因, 但反之不成立, M2与物价及产出却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2. 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无明显相关关系

吴晶妹 (2002) 在以1985~1999年中国数据为样本, 分析发现:中国MO与RPI, Ml与RPI, M2与RPI非协整, 它们之间没有长期的稳定关系, M0、Ml、M2与RPI之间无相关性。范从来 (2002) 从货币量角度分析通货紧缩时发现:中国近年来广义货币M2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 但价格总水平却持续下降。易纲 (1995) 在他的货币化模型中得出货币供应量变动与通货膨胀之间呈现反向关系。帅勇 (2002) 采用1993~2000年的季度数据对中国的“超额”货币需求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时, 也得出类似结论。

综上所述, 国外内众多学者, 从理论和实证角度, 对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经济增长等关系进行了研究, 但由于样本期和样本数据选择不同, 数据处理、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各异, 至今未达成一致意见。且这些研究多以广义货币 (M2) 或流通中现金 (M0) 作为货币供应量的替代变量, 没有深入研究货币供应链内部的狭义货币 (M1) 、准货币 (M2-M1) 及活期存款 (M1-M0) 对物价波动的影响。本文将运用最新数据, 建立VAR模型来研究货币供应量 (M2、M1、M0) 、准货币 (M2-M1) 及活期存款 (M1-M0) 与物价波动的关系。

二、理论传导机制、模型构建与指标选择

(一) 理论传导机制

传统货币理论认为物价与货币供应量是同方向变动的。现代观点分析认为, 在正常情况下, 货币供应量能通过利率影响投资和社会总需求, 进而影响到物价水平。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会使得实际利率降低, 促使企业扩大再生产, 引起社会总收入的不断增加, 消费者对商品和劳务需求不断增加, 并产生新的需求, 在商品和劳务不能同步增长的情况下, 这些持续攀升的需求会驱动物价上升。

(二) 模型与指标

西姆斯于1980年提出VAR模型 (向量自回归模型) , 并将其引入到经济学中, 推动了经济系的预测和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冲击, 从而解释各种经济冲击对经济变量形成的影响, 该模型采用多方程联立的形式, 它不以经济理论为基础, 在模型的每个方程中, 内生变量对模型的全部内生变量的滞后期进行回归, 进而估计出全部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

VAR模型的一般形式:

其中Zt表示第t期观测值构建的n维列向量, Ai为系数矩阵, Vi是由随随机误差项构成的n维列向量, 其中随机误差项Vi (1=1, 2, 3...n) 为白噪声过程。

本文鉴于VAR模型不以经济理论为基础, 不需要考虑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等优点, 建立VAR模型。货币供应量选择广义货币 (M2) 、狭义货币 (M1) 、流通中现金 (M0) 、准货币 (M2-M1) 及活期存款 (M1-M0) , 物价指数选择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

三、数据描述性统计

为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确保研究成果的时效性, 本文选取1999年12月到2014年12月的181个月度数据作为样本, 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局。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关乎居民生活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指标, 1999~2014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波动明显, 但平均呈现增长态势, 其中2007年的106.5最高, 随后又缓慢回落到2014年的101.5。我国货币供应量 (M2、M1、M0) 准货币 (M2-M1) 和活期存款 (M1-M0) 自1999年至2014年呈现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9~2002年的缓慢增长;第二阶段是2003~2007年的快速增长;第三阶段是2008年为了应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我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后, 货币供应飞速增长阶段。总体来看, 1999~2014年M2增加了9.44倍, M1增加了6.59倍, M0增加了3.4倍。

注:1.原假设是A不是B的Granger原因;2.*表示拒绝原假设

四、实证分析

通过观察数据, 发现CPI、M2、M1、M0、M2-M1及M1-M0都存在季节性波动, 先用X11法消除季节性波动的影响, 再对M2、M1、M0、M2-M1及M1-M0取对数, 消除共线性, 减少异方差。

(一) 单位根检验

为了避免出现伪回归, 首先采用ADF检验对相关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 结果表明, 所有变量原始数据ADF检验都接受原假设, 说明原始数据不平稳, 但一阶变量的ADF检验拒绝原假设, 说明所有变量都是一阶单整过程。

(二) Johansen协整检验

通过ADF检验发现相关变量原数据不平稳, 为了避免谬回归, 相关变量之间必须存在均衡关系。因为所有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 故可采用Johansen检验发现, CPI与M2、M1、M0、M2-M1及M1-M0之间都存在协整关系。

(三) VAR滞后期选择

根据Akaikc信息准则、HannanQuinn信息准则和Schwarz信息准则, 确定CPI与M2最优滞后期为4期时, CPI与M1最优滞后期为8期, CPI与M0最优滞后期为8期, CPI与M2-M1最优滞后期为3期, CPI与M1-M0最优滞后期为8期。

(四) Granger检验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是计量经济学中用来检验一变量的变化是否是另一变量变化的原因的常用方法, 本文选取的变量都是一阶单整, 并存在协整关系, 故可用Granger检验判断相关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相关结果如表2所示:M2不是CPI的Granger原因, M1、M0、M2-M1及M1-M0是CPI的Granger原因;CPI是M1、M2-M1及M1-M0的Granger原因, 不是M2和M0的Granger原因。

(五) 脉冲响应分析

根据确定的最有滞后阶数, 建立VAR模型, 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CPI对M1、M0、M2-M1及M1-M0的脉冲响应度。通过脉冲分析结果发现:M1对CPI有较强的正向拉动作用, 第2期CPI受M1冲击的反应最强烈, 响应度达到了0.21, 随后缓慢降低, 第九期后基本稳定在0.14。CPI对M0冲击的反应不强烈, M0的变动对CPI影响不大。CPI对M2-M1冲击的反应不强烈, M2-M1的变动对CPI影响不大。M1-M0对CPI有较强的正向拉动作用, 第2期CPI受M1冲击的反应最强烈, 响应度达到了0.24, 随后缓慢降低, 第九期后基本稳定在0.15。

(六) 方差分析

在脉冲响应分析的基础上, 进行方差分解, 通过方差分析结果可以发现, M1、M0、M2-M1及M1-M0对CPI变动的贡献度存在较大差异。在第1期M1、M0、M2-M1及M1-M0对CPI变动的贡献度都为零, 在第2期以后, M1和M1-M0对CPI的贡献度不断提高, M1对CPI的贡献度由第2期的5.5增加到第20期的9.1, M1-M0对CPI的贡献度由第2期的6.8增加到第20期的10.1, 而M0及M2-M1对CPI变动的贡献度十分微小, M0对CPI贡献度维持在1.2左右, M2-M1对CPI的贡献度维持在0.6左右。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 广义货币 (M2) 及准货币 (M2-M1) 对物价波动影响不明显

一方面广义货币 (M2) 中包含大量流动性极弱的款项, 对市场反应速度慢, 市场冲击力小, 对物价波动影响并不显著;另一方面因M2是货币政策的中介, 货币政策的传导具有一定的时滞性, 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过程要经历形成、实施和传导等很多环节, 才能对经济产生影响, 这是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加之我国政府干预等, 影响了央行货币政策的效果, 甚至淡化了政策目标的确定性, 进而削弱广义货币 (M2) 对物价波动的影响。

(二) 流通中现金 (M0) 对物价波动影响微弱

一方面是, 流通中现金 (M0) 一直以现金形式在市场中流通, 市场上现金总量波动性小, 对物价波动影响微弱;另一方面是, 近十几年经济高速发展, 市场对货币需求量急剧增加,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现金需求, 节约货币印刷和发行成本, 央行极力推广使用非现金支付, 并取得明显成效, 2014年全国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627.52亿笔, 金额达1817.38万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25.11%和13.05%。非现金支付方式的快速普及, 公众对现金的依赖度下降, 也是造成流通中现金 (M0) 对物价波动影响微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 活期存款 (M1-M0) 对物价波动影响显著

活期存款 (M1-M0) 主要包含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信用卡类存款等具有较大货币乘数的流动性强的款项, 经过银行数次存、贷活动, 产生数倍于原始数额的存款, 对市场具有较强冲击力, 对物价波动影响十分显著。

鉴于上述研究结论,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国家制定货币政策时, 要更多的关注活期存款 (M1-M0) 的变动, 通过央行货币政策调控活期存款量, 维持物价稳定, 推动国家经济平稳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昌云, 戴稳胜, 张成思.基于EVIEWS的金融计量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2]Sims C A.Money, income and causality[J].The American Economist Review, 1972 (04) .

[3]易纲.中国的货币供求与通货膨胀[J].经济研究.1995 (05) .

[4]吴晶妹.评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J].经济评论, 2002 (05) .

[5]帅勇.资本存量货币化对货币需求的影响[J].中国经济问题, 2002 (03) .

[6]范从来, 卞志村.中国货币替代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 2002 (08) .

[7]谢平.中国货币政策分析:1998~2002[J].金融研究, 2004 (08) .

[8]耿中元, 曾令华.我国货币供应量对物价和产出影响的实证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9 (02) .

[9]孟祥兰, 雷茜.我国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及物价水平关系研究[J].统计研究, 2011 (03) .

货币 篇10

美国次贷危机和国际金融海啸爆发后,国际货币体系的问题再次引起世界的关注,许多学者指出当代国际货币体系的根本特征和缺陷是美元本位制,或称“美元霸权”。如余永定(2009)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2(BW2)在一定意义上是存在的,在这种货币体系下中国积累贸易顺差获得经济增长,美国积累贸易逆差增加国民福利。华民、姚大庆(2009)认为在美元霸权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通过发行美元就可以获得世界各国的商品和财富,因而长期奉行入不敷出的发展模式,使美国泡沫经济过度膨胀,导致次贷和金融危机。张明(2009)认为美元本位制是一种全球范围内实体商品与金融资本的“双循环”,美元本位制能否持续的关键,在于新兴市场国家与资源输出国是否愿意继续用外汇储备购买美元资产。

现有文献缺少对国际货币体系特征的深入研究,尽管多数文献都称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为美元本位制或美元霸权体系,但是关于美元本位或美元霸权的具体含义并没有明确定义和一致意见。现有文献在描述美元霸权时主要有以下几种依据:一是美国在IMF的份额最高,二是美元是国际贸易计价结算的主要货币,三是美元资产是国际储备的主要资产,四是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使美国可以向世界征收“铸币税”,等等。但是,以上这些依据只是美元霸权的表现,而不是其根本原因或衡量标准。借鉴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货币权力”概念,本文认为美元的霸权地位取决于美元具有最强大的货币权力,本文的第2部分介绍货币权力的相关理论,第3部分用货币权力分析国际货币体系从金本位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历史演变和特征,第4部分重点分析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的货币权力,第5部分提出对中国的启示。

二、货币权力简介

权力(power)是国际政治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指“国际关系行为体对其他行为体实施影响的能力”(1)。世界上各国际关系行为体以权力为基础的互动,使整个世界形成一种权力结构。在国际货币关系中,货币权力(monetary power)指各国(地区)在货币事务上独立决策并对其他国家(地区)实施影响的能力。Cohen指出(2)国际货币权力包括自治力(autonomy)和影响力(influence),影响力是改变事件或结果的能力,如果一国能够强迫或诱使别国改变其行动,该国就在此事务上具有影响力;自治力指一国独立行动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去影响别国,而是能够不受别国影响。自治力是货币权力的基础,是具有影响力的前提条件。只有当一国可以不受外部约束地追求其目标时,它才可能对其他国家施加影响。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各国自治力的关键在于外部失衡的调整责任由谁承担。各国的经济通过国际收支联系起来,一国的顺差就是其他国家的逆差。当一国被迫采取措施扭转国际收支失衡时,它的(内部)政策独立性就受到外部失衡的干扰,从而丧失了自治力。因此,一国货币权力的基础是避免由于国际收支失衡导致被迫的调整负担的能力。

根据对避免调整方式的不同,自治力可以分为推迟力(power to delay)和转嫁力(power to deflect),推迟力是通过推迟调整时间来减小调整成本的能力,它主要取决于一国的国际流动性状况,包括外汇储备和借入外债的能力。转嫁力是把调整的成本转嫁给其他国家的能力,它取决于一国经济对外部冲击的刺激(stimulus)和反应(response)。转嫁力的主要衡量标准是一国经济的开放度和适应能力。经济开放度的常用指标是国际贸易占GDP的比率,开放度越大,国内产业越容易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所以开放度与转嫁力成反向相关。适应能力的指标包括要素的流动性、信息的可得性和管理者才能等,适应力越强,经济调整的速度越快,转嫁力越大。影响力的形式有被动(passive)和主动(active)两种,由于国际货币关系本质上的相互性,在一国获得自治力的同时,它也取得了对其他国家(被动的)影响力,这相当于经济学中的外部性,当一国有意识地利用其实力强迫或诱使别国改变其对内和对外的货币经济政策时,就称该国具有主动的影响力。主动的影响力不仅需要影响别国的能力,而且需要影响别国的意愿,后者又取决于一国的政治结构。

三、国际货币体系历史演变中的货币权力

(一)金本位

下面基于货币权力的视角来分析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历史上第一种国际货币体系是金本位制,金本位于19世纪80年代形成,盛行了约30年后,于“一战”爆发时崩溃。国际金本位的特点是:(1)黄金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2)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和输入;(3)各国金铸币或代表金币流通的其他铸币及银行券之间可以自由兑换;(4)在金币流通的国家内,金币可以自由铸造(3)。英镑在金本位时期是主要的国际货币,是各国货币的中心,因而又被称为“英镑霸权”。但是,如果用货币权力来分析,当时英国的货币权力和其他国家相比并没有制度性的差异。在自治力方面,各国的推迟力都是由其拥有的黄金储备决定的。虽然各国普遍接受英镑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但英国并不能无限制地发行英镑购买国外的商品。当英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英镑相对于黄金将发生贬值,当贬值超过一定的限度即“黄金输送点”后,外国将要求英国直接以黄金支付,英国必须向国外输出黄金来弥补逆差。因此,它的推迟力是有限的。由于英国经济的开放度较大,英国的转嫁力低于其他国家。

在影响力方面,各国货币与黄金的固定比价关系约束了国内政策的溢出效应。根据休谟阐述的“价格-铸币机制”,如果一国的对外需求增加,它将产生国际收支逆差,黄金储备流出,迫使国内的货币供应量减少,产生通货紧缩。国内物价的下降增强了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出口增加,国际收支恢复平衡。因此,金本位像一道防波堤将世界各国的国内经济隔离开来,各国货币的被动影响力都很小。至于主动影响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数十年里,政府对本国经济谈不上有效的控制”(4),更不可能主动地改变别国的货币经济政策了。总的来说,金本位时期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的货币权力均由其黄金储备决定,国际货币体系本身是对称的。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创立于1944年,是一个黄金和美元并重的国际储备体系,它以黄金为货币价值的基础,以美元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国政府承诺,各国中央银行可用美元向美国中央银行按35美元=1盎司的固定价格兑换黄金,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汇率安排是可调整钉住美元汇率制,各国货币的汇率钉住美元,一般只能在平价的±1%幅度内波动,各国政府有义务维持这一汇率水平,只有在国际收支发生“根本不平衡”时,才容许调整货币平价。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核心国家货币(美元)的货币权力增强了。首先,美元的自治力大于金本位时英镑的自治力。布雷顿森林体系中黄金主要用于储备,并不直接在国际交易中使用。如果美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外国出口商并不能以美元向美国兑付黄金,只能将美元交给本国的中央银行,由后者向美国申请兑换。实际上各国央行出于维持与美国关系等原因,并不积极地将手中的美元兑换成黄金(法国除外)。因此,美国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推迟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过程。其次,美元的影响力大于金本位时英镑的影响力。由于美国是世界经济的霸主,工业制成品占世界的一半,对外贸易占世界的1/3以上,黄金储备约占资本主义世界的59%,从1938年的145.1亿美元增至1945年的200.8亿美元,并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美国国内政策对世界的溢出效应增加,日本、西欧都依靠美国的经济援助和进口需求以实现经济恢复和增长。由于西方各国对美国产品的依赖,当时出现了“美元荒”,美国通过提供国际贷款和援助等条件,可以方便地对其他国家的政策施加影响。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美元霸权是有限制的,这就是美国政府将外国中央银行持有的美元以固定比价兑换为黄金的承诺,这个承诺的可信性导致了“特里芬难题”。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布雷顿森林体系运作得很好,是战后世界经济的一段“黄金时期”。随着美国经常项目转为逆差并逐渐扩大,美元的信心出现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于1973年崩溃。由此可见,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中核心国家与外围国家的货币权力是不对称的,但核心货币(美元)仍然受到制度约束。

四、牙买加体系中的货币权力和美元霸权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了一个专门研究国际货币制度问题的临时委员会,并于1976年通过“牙买加协定”,奠定了当代浮动汇率体系的基础。当前国际货币体系被称为牙买加体系,它实际上是一个“无体系的体系”,其特点是:(1)黄金非货币化,黄金不再是各国货币的平价基础,也不能用于官方之间的国际清算;(2)储备货币多元化,除美元外,特别提款权、马克(欧元)、日元等都可以充当国际储备;(3)汇率制度多样化,各国可以自行确定采用可调整钉住、有限浮动、灵活浮动和独立浮动等汇率制度。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到牙买加体系,通常的解释是美元不能再维持与黄金的固定官价,美元的地位相对下降了。但是实际上美元取代了黄金的地位,摆脱了黄金的束缚,不再以黄金的代表者出现,美元直接成为世界财富的代表。因此,美元的货币权力在牙买加体系中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大大提高。

(一)推迟力

货币权力的基础是自治力中的推迟力,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的推迟力是空前的。推迟力是通过推迟调整时间来减小调整成本的能力,对于一般的逆差国来说,虽然可以通过使用国际储备或对外借款来推迟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时间,但这种推迟是有限的,一旦储备耗尽或外债过多,很容易导致金融危机,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第一代金融危机理论就刻画了这个过程。

美国的情况与此不同,因为美元既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发行的不可兑现的信用货币,又是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国际货币。既然美国没有义务保持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比价,美元的发行量也就不受美国储备的制约,完全取决于美国的国内政策需要。当美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美国政府显然会选择增发美元来对外支付,不会采取可能危及国内就业和增长的紧缩政策。美国可以不断地发行美元来购买世界各国的商品和服务,不需要考虑逆差的弥补,所以它拥有几乎无限的推迟力。由于外国政府对美国的贸易盈余不能向美国要求兑换黄金,只能以美元或美国政府债券的形式保留下来。因此,美国长期国际收支逆差不会导致黄金等储备资产的外流,而只是美国债务的积累;其他国家长期国际收支顺差也不会出现黄金等储备资产的流入,而只是对美国债权的积累。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其他国家比美国更担心美元的贬值,因为美元贬值会使各国累积的对美国债权价值缩水,美国则可以从中减轻其债务负担。从历史数据表明,从1980年起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占GDP的比例一直为负值,而且总体上呈扩大之势,说明美国可以保持近30年的国际收支逆差而无须对国内政策进行根本性调整,这正是美元巨大推迟力的生动体现。

(二)转嫁力

转嫁力是自治力的第二个内容,可以用经济开放度和要素流动性来衡量转嫁力。麦金农用外贸依存度作为经济开放度的指标,如表1所示。美国的外贸依存度在12个西方大国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中位居第2位,仅略高于巴西,明显低于韩国、德国、中国等。因此,当外部经济条件发生同等程度的变化时,美国经济受到的冲击相对低于其他经济大国。

要素流动性包括劳动力流动性和资本流动性,但没有一个直接的度量指标。Gwartney and Lawson(2003)在研究各国经济自由化的测算时构造了一个信贷和劳动管制指标,其考虑因素包括私人部门所获得的贷款比例、通过私人合同雇佣和解雇劳动力的比例等,可以用这个指标近似地表示要素流动性。从表2中数据可知,美国的要素流动性位居世界第4,在12个大国中仅次于英国,远高于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和“金砖四国”的水平。

综合以上两个指标,美国的经济开放度较小、要素流动性较高,因此拥有最强的转嫁力。

数据来源:世界贸易组织网站(http://stat.wto.org/Country Profile)

数据来源:转引自Gwartney and Lawson(2003)

(三)被动影响力

由于美元拥有世界货币地位,美联储成了一定意义上的世界中央银行,其一举一动都会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因此,美国国内政策的外部性很强,具有巨大的被动影响力。例如在美国纳斯达克股票泡沫破裂和“9·11”恐怖袭击后,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而大幅降息,有效联邦基金利率降至二战以后的最低水平,并维持这一利率长达1年之久,致使信贷成本极为低廉。这一政策的出发点是美国国内的经济形势,而且确实有助于避免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但却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了防止日元和欧元相对美元升值,日本和欧元区被迫采取低利率政策。日本直到2006年7月才放开零利率,欧洲央行也长期维持2%的低水平再融资利率。为了寻求高回报率,发达国家的过剩资金纷纷涌入发展中国家套利,使发展中国家的外资流入连创新高。据世界银行统计,流入发展中国家的私人资本从2003年的850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 920亿美元,两年内翻了一番。特别是中国等东亚新兴经济体,本来就面临经常账户巨额顺差,又加上国外游资涌入资本账户套利,本币升值压力更加严重。由此可见,美国的低利率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剩,催生了各国的资产泡沫。

(四)主动影响力

得益于美国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美元的主动影响力是其他货币不可比拟的。当美国需要通过美元来实现其对外政策目标时,它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直接施压,迫使别国就范。例如在1985年的“广场协议”中,美国为了扭转国际收支逆差,强迫日本同意让日元升值。“广场协议”签署后,日元兑美元汇率迅速由240上升到200,1986年继续上升到160。由于日元升值降低了日本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日本被迫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刺激经济增长的扩张性政策,在1986年连续4次降低贴现率。到1987年2月,日本贴现率降低到2.5%。1987年秋天,日本经济出现过热迹象,股票和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急剧上升,催生了日本的经济泡沫,为1990年代的经济衰退埋下了伏笔。二是以本国制度为基础制订国际规则。例如在1988年《巴塞尔协议》签订之前,各国对银行最低资本充足率没有统一的要求。一些美国银行向联邦储备委员会抱怨对外国银行的国际银行储备金要求比对美国银行的低,结果导致美国银行的国际竞争力下降了。为了平息这些抱怨,美联储向外国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它们提高本国银行的准备金,各国谈判的结果就是制定了以美国的最低资本充足率为标准的《巴塞尔协议》(5)。三是操纵国际金融机构,通过有条件地援助干预受援国内政。美国在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后,通过IMF对泰国、韩国等发生危机的国家提出了十分苛刻的援助条件,包括短期内提高利率、紧缩财政政策,长期内进行结构性改革、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股权融资等。这些政策建议只是片面反映了美国推行其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的需要,并不一定符合东到国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在危机发生时采取紧缩性政策还会加剧经济的衰退。

综合以上分析,美国的货币权力在牙买加体系中几乎无限地放大,美元的霸权地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尽管美元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货币和储备资产,但美国政府对美元的价值不承担任何(制度性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的不对称性是导致世界经济失衡的根本原因。

五、结论和对中国的启示

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已经成为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一员。在所谓的布雷顿森林体系2(BW2)理论中,中国等东亚新兴经济体向美国提供消费品并固定对美元汇率,共同维持BW2的运作。截至2009年6月,中国外汇储备达到2.13万亿美元,高居世界第一,有学者据此提出要扩大中国的“话语权”,争夺人民币的“定价权”等建议。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货币权力是不对称的,即使是新兴的国际货币欧元,其货币权力也难以望美元的项背。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海啸后,美元发挥出“避风港”效应,美元的汇率不降反升。2008年7月到2009年2月,美元兑欧元汇率从1.5759升值到1.2797,升值约23%。同期美元对主要货币的贸易加权汇率指数从70.91上升到83.11,升值约17%(6)。由此可见,美国次贷危机不仅没有使世界对美元丧失信心,反而更强化了美元的货币权力。

国际货币体系从来都是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当时的那些大国、强国或大国集团的意志和利益”(7)。历史上建立国际货币体系有两种方式,一是对国际经济金融活动中约定俗成的规则和惯例加以认可,二是由主要大国主导通过国际协议规定国际货币金融活动的准则。根据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环境,我们可以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推进资本项目开放等领域多做一些切实可行的工作,逐渐增强人民币的货币权力,却不宜急于要求对当前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根本的变革。

摘要:货币权力指各国在货币事务上独立决策并对其他国家实施影响的能力,包括自治力和影响力两个部分。由于中心国家的货币权力在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演变中越来越大,致使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对称性日益显著。美元在牙买加体系中拥有空前的货币权力,这常被称为“美元霸权”,美国次贷危机和国际金融海啸没有改变美元的霸权地位。

关键词:货币权力,国际货币体系,美元霸权

参考文献

[1][日]黑田东彦.日本汇率政策失败所带来的教训[J].国际经济评论,2004(1-2).

[2]华民,姚大庆.美国金融危机的国际背景:国际货币体系的缺失[A].袁志刚.全球金融风暴与中国经济[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美]罗伯特·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5]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余永定.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中国外汇储备资产保值[J].国际经济评论,2009(5-6).

[7]周文贵,肖鹞飞.国际货币制度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8]Benjamin J.Cohen,“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diffusion and ambiguity”,International Affairs,2008,84(3):455-470.

货币 篇11

细究之下,我们发现,这些排名居前的多是去年四季度之前成立的老牌货币基金。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货币基金业绩表现分化主要取决于降息前其持有多少老投资品种。表现上乘的货币基金收益率居高不下很重要的一大原因在于其前期配备了较大比例的银行协议存款和短期融资券。

通过基金一季报可以发现,协议存款首次超越债券,成为货币基金配置的第一大类资产。公开资料显示,成立于2005年的老牌货币基金嘉实货币截至今年一季末持有的银行存款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高达69.76%。从业绩回报看,嘉实货币今年来平均7日年化收益率达4.66%,远超降息后一年定存的3.25%,甚至跑赢两年定存的4.1%。

嘉实货币基金经理魏莉介绍,嘉实货币在积极配置收益率比较高的同业存款之余,流动性好的优质短融仓位也比较高,既保障了组合流动性,又可以享受债市上涨带来的估值收益。据一季报信息披露,其在债券品种配置上,短期融资券市值占基金资产净值的24.87%。

记者了解到,自去年底证监会取消了货币基金投资协议存款不得高于30%的上限规定后,银行协议存款便成为货币基金当前投资的主要资产。而成立较早的货币基金则凭借先发优势积累了较丰厚的“安全垫”。其目前持有的3至6月协议存款大多是在元旦或春节时配置,而今年一季度3到6个月间的协议存款利率普遍在4.7%到5.3%之间,高于货币市场其他投资工具的到期收益率,持有协议存款较多的基金占有比较优势。

同时今年一季度以来债券市场经历一轮上涨行情,带动短期融资券价格上涨,持有短期债券比例较多的货币基金累积可兑现收益高,有望在后期逐步释放。而在央行降息后,不论是短期还是中长期债券收益率均出现下滑,与之对应债券交易价格上扬。目前国内货币基金主要投资品种为期限在1年以内的短期债券品种,受益债市走强,这些品种也积累了一定程度的浮盈。

展望后市,有券商预计,随着降息政策效应以及利率市场化的实际效果的逐步显现,货币基金的收益率走势仍可能呈继续走强的局面。2012年货币基金仍可能取得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附近的收益,即全年货币市场基金的7日年化收益率均值预计将在3%左右。

货币 篇12

1、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西方货币需求理论代表性人物凯恩斯, 首先批判了传统货币数量论, 关于产量T或实际收入Y, 以及货币流通速度V和货币持有比例K都为不变常数的假设。凯恩斯认为收入和产量并不是常数, V或K也是变动不定的。为了具体解决V或K的不稳定性, 凯恩斯对剑桥方程式加以修改, 提出了自己的需求理论, 以解释人们为什么总是保持一部分不生息的货币在手中。凯恩斯认为, 传统货币数量论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忽略了投机性的货币需求。而其货币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提出了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

凯恩斯认为, 人们持有货币有三个动机, 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有了投机动机, 进而有了投机性货币需求, 投机动机产生的关键在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性。当利率高时, 人们预期利率在将来会下降。反之, 当利率低时, 人们预期利率今后会上升。因此, 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由于在短期内, 收入是相当稳定的, 因此确定货币需求量的主要因素是利息率的变动。由于利息率经常变动, 货币需求减少, 即人们抛出货币, 加快了货币的流通速度;反之, 货币需求增加, 人们就持有更多的货币, 结果减缓了货币流通速度。因此, 货币流通速度V或其倒数K都极不稳定。这样, 凯恩斯就直接将利息率列入货币需求的因素中。

货币总需求就是交易性货币需求与投机性货币需求之和。凯恩斯认为, 在正常的经济发展过程中, 货币需求的变动主要受收入水平和利率的影响。在特殊情况下, 则发生不规则的变动。例如, 当利率水平降低到无法再低时, 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 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 即无论有多少货币, 都会被人们储藏起来。凯恩斯认为, 货币需求也对利率、收入发生作用, 进而影响经济体系中其他变量。假定货币供给不变, 货币需求减少将会使利率下降, 货币需求增加会使利率上升。利率的波动会影响投资, 从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

2、凯恩斯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供给是中央银行可以调控的外生变量, 通过货币供给的增减来影响利率的升降, 利率的变化则通过资本边际效率的影响, 使投资以乘数方式增减, 而投资的增减就会影响总支出和总收入。即M→r→I→E→Y, 其中M为货币供给;r为利率;I为投资;E为总支出;Y为总收入。在这个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 利率起核心作用。中央银行货币供给调整必须首先影响利率, 然后才能使投资和总收入增加。

二、我国货币需求状况分析

1、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变动。

社会公众交易行为的货币投入量由收入决定。社会公众的资本或收入, 从金融机构资金来源表上的企业存款和城乡储蓄存款可以说是这种资本或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1997年以来, 我国金融机构的企业存款在总量上是增加的, 且从增长率来看先下降后上升。企业存款的增长率从1997年的18.4%下降到1998年的13.4%, 然后增长到2001年的16.9%;这说明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 我国企业经济效益总体上来说是上升了, 但得到改善的程度不大。而我国金融机构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在总量增加的同时, 增长率却呈下降趋势,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长率从1997年的约19%下降到2000年的约8%, 下降了近11个百分点, 2001年有所回升达到14.7%, 说明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增长缓慢。由于我国企业经济效益与居民收入水平增长缓慢, 使得我国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增长缓慢, 这就决定了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对货币需求变动的影响不大, 近期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不是货币需求变动的主要原因。

2、投资动机的货币需求变动。

投资动机的货币需求受投资收益率的决定, 而实际利率又决定投资收益率, 因而分析我国实际利率的现状, 就可以考察现阶段我国投资动机的货币需求的动向。由实际利率公式: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可知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是影响实际利率的两个因素。

从1996年到2002年上半年, 我国已连续8次下调利率, 名义利率已经降到比较低的水平。通货紧缩的存在, 使我国的实际利率已经接近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 社会公众的投资意愿不足, 这一点可用金融机构存差的扩大来说明。我国金融机构存贷款比率的上升和存差的扩大, 说明社会公众投资意愿趋弱, 金融机构各项贷款的发展趋势就体现了社会公众投资下降的趋势。

3、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变动。

预防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公众的收入变动、经济的预期、社会心理以及体制改革等多方面, 以及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研究近期我国社会公众预防行为的影响因素, 就可分析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的变动趋势和形成机理。首先, 从1997年到2001年来看, 我国社会公众的收入增长缓慢, 而且增长率相当低下;其次, 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合理以及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稳定性增加, 也加强了社会公众的预防行为, 再加上近年来宏观经济环境不稳定, 改革既定制度, 进行制度重建, 打破了社会公众的成规预期, 导致居民对未来不稳定性预期的增加;最后, 由于近年来对农民来说存在着“增产不能增收”与“减收不能减支”的双重紧缩, 导致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现实上处于社会平均预防水平之上。可以说, 预防行为已经成为社会公众重要的经济行为, 近期我国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成为决定我国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

三、货币需求变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国内经济改革的发展, 我国宏观经济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等矛盾逐步暴露出来。我国的货币政策也由坚持适度从紧以治理通货膨胀转变为适当扩大货币供应量, 防范通货紧缩。货币政策工具的频繁使用, 并没有实现扩张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效果, 在防止通货紧缩、扩大内需, 促进经济增长方面效果并不佳。从货币需求变动的方面, 能更好地认识货币政策的效果。

1、实际利率较高, 投资动机的货币需求结构变化使扩张性货币政策弱化。近期我国实际利率的居高不下, 导致金融性资产的收益率相对上升, 实物性资产的收益率相对下降, 企业资金主要用于金融资产的投资, 而不是进行实物性投资, 这就造成了我国企业往往愿意进行金融资本运作, 而不愿意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现象。这些都表明我国社会公众对金融资产投资的偏好, 而对实物性投资的冷落。由此可见, 我国社会公众对金融资产投资的偏好并没有减弱, 人们对证券市场还是怀着极高的热情。虚拟经济的超速发展和实物经济的低速增长虽然能体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但这种增长伴随着金融风险的急速增大和可能导致实物经济发展的低迷。没有实物经济的支撑, 经济的增长就会产生泡沫经济, 最终抑制经济的增长。因此, 货币当局通过扩大货币供给量和下调利率来促进投资增长的扩张性政策就难以发挥作用。

2、公众预期效果影响的增大, 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增强, 削弱了扩张性货币政策效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 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的自主性增强, 预期因素对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的影响增大。由于企业和公众预期的悲观, 导致企业投资不旺和居民消费不旺, 企业和公众预防性货币需求增强而投资性货币需求和交易性货币需求减弱。企业和个人的预防行为吸收了大量的货币供给, 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抵消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说货币政策像一根绳, 易拉不易推的道理。

参考文献

[1]李崇淮, 黄宪.西方货币银行学.1992.12.1.

[2]米什金.货币银行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4.

[3]盛松成, 施兵超, 陈建安.现代货币经济学[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北方葡萄下一篇:寄宿制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