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经济

2024-08-27

货币经济(精选12篇)

货币经济 篇1

一、中国的问题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 我们到处可以看到政府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忙碌的身影, 不可否认, 我国政府对中国经济的腾飞起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同时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直以来, 政府这个角色显得过于庞大, 它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决定性的。中国政府对经济的影响无处不在, 采取的政策也多种多样, 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再到税收政策、行业发展政策等。通过低估人民币从而使国内出口连年不断增长;通过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的配合, 不断地推动着数以万计工程项目的上马, 随着不断出台的行业发展政策的推出, 其难以避免的后果就是国民可支配收入的减少, 随之而来的一个明显问题就是国民消费的降低, 虽然GDP数字和固定资产投资连年上升, 这从制度上成为了一种保持经济增长的方式, 只不过这种方式是有代价的。应该指出的是, 这种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靠人为控制和推动的经济发展, 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可以说, 中共中央旗帜鲜明地提出“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是最明智的举措, 重视经济结构的协调发展是当务之急。

二、奥地利经济周期理论论述

就像弗里德里克-巴师夏所指出的, 平庸的经济学家只能看到能够看到的, 也就是说, 他们只能看到一个事件的直接后果, 而看不到该事件所造成的更间接的后果。我们的悲惨景况就是, 大部分解释经济周期的理论都只能解释世界的表象, 并不能带给我们更有洞察力的解释。正如罗斯巴德在其巨著《美国大萧条》中所言:

“周期发生在经济世界中, 所以一个有效的周期理论必须与普通经济学的理论相结合……经济学已经被很糟糕地分割成一系列互不关涉的部分……如果一个人炮制出一套周期理论, 这理论与普通经济学几乎无所关涉, 那么普通经济学则必然是错的, 它在解释重要的经济现象时也就显得全然无用了。”

所以, 我们需要一套具有一致性解释的经济周期理论。事实上, 这个具有一致性解释的经济周期理论存在着, 那就是奥地利经济周期理论, “它实际上与经济体系中极具普遍性的理论紧密联系在一起”。尽管它直到现在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但是, 事实已经证明, “它是唯一能够正确解释周期现象的理论”。

奥地利经济周期理论直接建构于卡尔-门格尔、庞-巴维克以及维克塞尔的资本理论和利息理论, 最初由米塞斯 (Mises 1912) 提出, 后经由哈耶克 (Hayek1933, 1935) 阐述及扩展, 最终形成了一个一般性的分析框架。

正是由于奥地利经济周期理论直接源于奥地利学派的资本理论, 所以, 奥地利经济周期理论也可以称为“基于资本的宏观经济学” (capital based macroeconomics) 。其基本论点就是, 当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 人为地降低实际利率, 使得生产向“高级物品”的生产转移, 最终, 这样引致的“高级物品”的扩大投资都将被证明是“不当投资” (malinvestment) 。

当利率上升的时候, 资本的回报率必须足够高, 这样才能具有与其他金融工具同样的收益率, 比如说政府债券的收益率。这样的结果就是, 资源从生产的较后阶段向生产的前端转移, 分析这一过程的最佳工具是哈耶克三角 (见图1) 。

简单地说, 企业扩大再生产需要资金的支持, 而资金供给的稀缺程度体现在利率的高低上。如果利率相对较低, 那么投资项目就是有力可图的, 项目的净现值是正的, 扩大资本支出是合理的;反之, 如果利率相对过高, 那么投资项目就是无利可图的, 项目的净现值是负的, 扩大资本支出是不合理的, 企业应维持现有的资本支出。

根据奥地利学派的观点, 利率代表着人们的时间偏好。如果人们更偏好于现在消费, 而不是未来某个时点, 那么当人们认为现在与将来的差别越大, 利率就越高。人们的这种时间偏好决定了市场均衡利率, 也就是“自然利率”。同样道理, 通过借贷, 企业家事实上正是在利用人们未来的消费, 来进行投资生产。在奥地利学派的理论论述中, 利率和价格一样, 同样是市场上的指示器, 它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市场信息, 使得人们采取行动。当人们的时间偏好率下降, 也就是人们更加偏好于将他们的消费推迟到未来, 那么利率就会随之降低 (自然利率下降) 。利率的下降会刺激企业家扩大投资, 也使得整个社会的生产结构 (Hayek 1933) 更加“迂回” (roundabout) , 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高级物品”的生产。生产过程的拉成使得将来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低级物品”及最终消费产品供人们消费。与此类似, 当人们的时间偏好率上升, 人们偏好于现在消费, 利率上升, 企业家的反应就是减小生产结构的迂回程度, 社会资本更多的用于“低级物品”以及直接消费品的生产。

由此看来, 通过人们时间偏好率的改变而自发产生的利率变动并不会引致经济周期。与奥地利学派的市场过程理论一致的是, 利率和相对价格对于企业家的意义是相似的。对于企业家而言, 利率和相对价格都含有丰富的信息价值, 通过这些信息, 企业家做出经济决策。事实上, 企业在进行商业决策时对于利率是非常敏感的, 利率的些微升降很可能直接决定着一个项目到底是可行还是不可行。

同样道理, 利率的变化也影响着消费者储蓄和消费的决定。利率越低, 消费者储蓄得越少, 消费的也就越多。但是非常重要的是要把偏好引起的利率降低和政府信用扩张引起的利率降低区分开来。前者反映了消费者的时间偏好, 而政府信用扩张引起的利率降低必定将同时引起消费者支出的增加、储蓄的减少, 同时引致社会大规模资本支出。当利率上升时, 这一过程将迅速地折返过来, 前提是社会的生产性活动能够很快得到低成本的清偿。

但是, 中央银行通过扩大货币供给, 人为地降低利率, 造就了人为的繁荣。在这个过程中, 实际利率被人为地压低在自然利率之下, 企业家由此受到激励去增加资本投入, 资源流向远离最终消费品生产的“高级物品”的生产, 整个社会的生产过程变得更加“迂回”。通过扩大货币供给人为地压低实际利率, 短期内可能使得失业率下降, 提高了产出水平。但是, 这个过程是不可持续的, 迟早会被逆转过来。因为利率的降低不是通过人们时间偏好率的改变进而提高储蓄率得来的, 而是垄断货币发行的中央银行通过增加货币投放人为地制造出来的。所以, 这种人为介入市场的力量扭曲了市场信号, 导致企业家的经济决策受到了误导。

实际利率被压低之后, 很多原先不可行的项目变得可行, 很多远离最终消费的生产项目开始运作, 这也使得其他互补资本品的价格上涨, 这些行业的工人工资也将上涨。但是, 人们并没有改变他们原先的时间偏好, 等到他们收到这些新增的货币之后, 必然会增加对直接消费品的需求, 而不是增加储蓄。如果人们拿到货币之后选择更多地储蓄, 那么先前更“迂回”的生产就够就是可行的。但是, 没有理由认为人们会改变他们的时间偏好, 至少短期之内不会。人们还是会逆转到原先的行为方式, 也就是原先的时间偏好。所以, 消费品价格会上涨。而且, 当利率被人为降低之后, 人们的反应就是增加消费, 减少储蓄, 这将进一步抬高消费品的价格。

当人们重新确立原有的均衡状态, 需求会从高级生产领域重新转移到低级生产领域。资本行业的企业家们最终会发现, 他们的生产过程已经拉得太长, 他们企业的消费者缺乏消费需求。生产“高级物品”的投资被证明是不当投资, 资本清偿在所难免, 萧条在所难免。

“只有当人们可以得到的额外的资本商品供给时, 额外的投资才具有可能性。……萧条本身不会引起消费的减少, 反而会引起消费的增加, 它不能得到更多的资本商品以进行新的投资。信贷扩张下的繁荣, 其本质不是过渡投资, 而是在错误的行业进行投资, 也就是不当投资……其规模, 已不能使可得到的资本商品的数量满足它的需要。企业家的计划没有考虑到资本商品供应的不足……信贷扩张的结束将使这些错误不可避免地显现出来。因为生产补充性生产要素的工厂缺乏, 有些工厂不能开工;有些工厂生产出的产品销售不掉, 因为消费者更希望购买其他商品, 这些消费者需要的商品却生产不足。……一直以来, 整个企业家阶层都像是主宰万物的设计师……他们过分估计了可得到建筑材料的供给数量……把地基打得太大……只是在随后他们才发现缺乏设备以完成整个建筑。显然我们这些主宰万物的设计师并没有过度投资, 而是进行了不适当的投资。”

在奥地利学派看来, 萧条是虚假繁荣不可避免的结果。萧条也是一剂良药, 虽然有点苦, 但却是必需的。在虚假繁荣中, 生产结构严重扭曲, 不能反映人们的需求偏好, 显然是不合理的, 也是不能持续的。萧条是逆转扭曲的生产结构的不可避免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通常伴随着通货紧缩的过程。扭曲的相对价格受到矫正以反映人们的偏好。信贷紧缩的过程加快了市场调整的过程。

但是, 由于各种原因, 政策当局会阻止价格的下跌, 继续扩张货币信贷。这样在短期内可以延缓萧条的到来, 维持了资本的“迂回”过程, 但却阻止了资本清偿, 阻止了相对价格的调整, 进一步加深了资本结构的扭曲。繁荣持续的时间越长, 错误投资带来的浪费也越多, 那么必要的萧条调整过程也会越长, 而萧条的程度也会越剧烈。

参考文献

[1]、默里·罗斯巴德.美国大萧条[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2]、Ludwig von Mises.the causes of e-conomic crisis[M].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 2006.

[3]、Ludwig von Mises, Friedrich A.Hayek.the Austrian theory of the trade cycle[M].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 1996.

[4]、Friedrich A.Hayek.prices and produc-tion[M].George Routledge&Sons, 1935.

[5]、Ludwig von Mises.theory of money and credit[M].Liberty Classics, 1980.

[6]、Ludwig von Mises.human action[M].Fox&Wilkes, 1996.

货币经济 篇2

第一,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越灵活,对突然发生的外部经济条件变化的调整速度就越快,这一地区就越适于进行货币合作。一些国际组织的经济学家将亚洲与欧洲两个地区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当外部经济条件变化导致地区内价格和产出变化后,亚洲经济体只需要两年的时间就能将产出和价格的变化调整到一个新的均衡状态,而在欧洲,两年时间只能完成凋整的一半。这表明,亚洲地区的经济结构不象直觉判断的那样僵硬,这为更紧密的货币合作,如汇率制度合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第二,从理论上讲,在开放程度较高的经济体之间,更适合成立货币联盟,将彼此的汇率固定,从而减少贸易和投资的交易成本。从亚洲的实际情况看,一些经验研究发现,在地区的平均开放程度方面,亚洲高于欧洲。比如,在“10+3”国家中,有7个国家以及中国的香港、台湾地区的开放度接近或超过100%。,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中国、中国香港、韩国、中国台湾、日本等东亚14个国家和地区平均的对外开放程度达到95.61%,而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等14个欧洲国家平均的对外开放程度为68.07%。这里定义的开放程度是对外贸易除以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如果考虑到直接投资、对外债务等因素,亚洲地区的经济对外开放程度会更高。因此,进一步的货币合作会大大减少亚洲区域内的.交易成本。

第三,区域内经济一体化程度越高,区域货币合作的收益越大。如果一个经济体在区域内的贸易、投资份额很大,它会从区域汇率制度合作中获取更多的利益。从经验研究看,1990-19间,亚洲经济体中有45%的出口和49%的进口发生在区域之内,各个经济体40%的直接投资来自区域内部。区域内经济体之间贸易密度指数(反映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密集关系)显示,有13对之多的亚洲经济体之间贸易密度指数超过5(较高水平),而在欧盟,只有4对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密集度超过5。这表明,亚洲地区贸易投资的一体化程度对进一步的货币合作有现实的要求。

第四,如果货币合作区域内一个国家难以忍受失业,另一个难以忍受通货膨胀,这两个国家就很难达成合作。因此,区域内各个经济体政策目标的一致性将会有利于货币合作的展开。从经验研究看,如果用通货膨胀率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亚洲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大致可以根据国民收入水平分成两类。在1982-期间,区域内相对高收入的经济体(日本、新加坡、中国台湾、泰国、马来西亚、韩国等)倾向保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低收入的经济体(中国、中国香港特区、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倾向保持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平均来说,亚洲经济体在这个期间内的通货膨胀率保持在5.7%,欧盟同期的通货膨胀率保持在5.4%。这说明,从政策目标一致性上判断,亚洲经济基本和欧盟国家在相同的水平上。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欧盟经济体在这一期间已经展开了汇率制度合作,而这种汇率制度合作本身会使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趋同,因此,亚洲经济体的汇率制度合作在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一致性标准上其实具有更好的合作背景。

第五,诺贝尔奖得主,“欧元之父”蒙代尔指出,对于展开货币合作的经济体,高的生产要素流动性(资本的流动和劳动力的流动)有助于调节国际需求变化对各经济体之间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影响。亚洲经济体内,由国际直接投资形成的产业分工链(40%的国际直接投资来自于区域内部)从侧面反映了生产性资本在区域内保持充分的流动性。在劳动力流动方面,亚洲地区外国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2%,低于欧洲的5.0%。但是90年代以来,亚洲经济体的劳动市场一体化迅速发展。80年代初,亚洲经济体区域内移民只有100万,到年已经增加到650万,随着亚洲经济体区域内经济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加强,区域内劳动市场一体化的趋势还会加强。

第六,从博弈论的角度看,区域经济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越不平等,区域汇率制度合作的潜在收益越大。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基本上还是强人政权,非西方主流的声音很难和西方主流平等对话,公平交易。区域货币合作可以加强区域内各个经济体在谈判桌上的整体实力,有利于为区域内经济体争取有利的国际经济秩序。当前的国际市场中,更多的也是欧美产业巨头充当垄断国际市场、制定产业规则

货币融资下降经济通胀回落 篇3

美联储6月不加息。本月会议维持基准利率不变,下调GDP、上调通胀预测,滞胀风险升温,下调长期加息预测。之后耶伦的发言整体偏“鸽”派,市场加息预期大幅延后。当前期货市场显示,7月加息概率仅为7%,9月为24%,12月概率也低于50%,意味着年内加息或泡汤。美联储鹰派官员转鸽派。圣路易斯联储主席Bullard(拥有投票权)突然鹰转鸽,他表示,到2018年前美国经济将保持低增长率,只需要加息一次。而在6月初,布拉德还表示并没有对美国经济失去信心,当时称劳动力市场数据的趋势显示就业市场仍“十分强劲”。他上周五表示,如果没有意外事件影响,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GDP增速有望保持在约2%水平、失业率在4.7%、通胀很可能稳定在2%左右。

经济压力仍大

5月经济依然疲弱,生产缓中趋稳,需求全面下滑。从生产看,工业增速走平为6%,印证制造业PMI短期走平、发电量和工业用电量增速回升。从需求看,出口跌幅扩大,外需依然疲弱;内需中消费增速微降,必需品增速平稳,可选品中仅汽车一枝独秀;投资增速继续下滑至7.5%,其中制造业创历史新低,房地产高位回落,基建稳定在20%高位,但独木难支,而民间投资增速创新低至1%,显示经济内生动力不足。预测2季度GDP同比增速短期走平为6.7%,下半年经济仍有下行压力。

通胀短期回落。5月CPI同比增速回落至2%,为去年10月以来首次下降,环比增速-0.5%,主因菜价环、同比增速均大降,但猪价同比仍高、油价继续上调。食品类价格同比降至5.9%,主因鲜菜价格大降,非食品价格同比持平为1.1%。6月以来食品价格环比下滑,预测6月CPI食品价格环降0.5%,CPI稳定在2‰5月PPI同比降幅收窄至2.8%,环比0.5%。尽管黑色金属、油气开采价格环比涨幅缩小,但石油加工涨幅扩大,煤炭采选止跌回升。6月钢价大幅下跌,但煤价、油价继续上涨,预测6月PPI环降0.1%,6月PPI同比降幅缩窄至-2.5%。

社融大幅减少。5月新增社会融资总量6599亿,同比少增达5763亿,环比少增911亿。其中对实体贷款新增9374亿,同比多增864亿;5月美元走强,企业继续调整负债结构,外币贷款减少524亿元,延续此前几个月的趋势。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融资大幅减少,是本月社融下降的主要原因。

严厉监管票据融资,未贴现汇票供给骤停。表外融资中,新增委托贷款1566亿,新增信托贷款121亿,两项合计同比多增1558亿,但未贴现汇票剧减5066亿,同比少增6027亿,主因央行与银监会月初公布126号文严厉监管票据融资,要求坚持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查,不得利用银行承兑汇票掩盖信用风险,并禁止“票据中介”活动。严格的监管措施令银行承兑汇票供给骤然停滞,单月出现逾5000亿的净减少。

信用债违约影响持续,短端成本上升,债市情绪谨慎,企业债融资持续减少。5月新增企业债融资由4月的2096亿进一步降为减少397亿,同比少增2072亿,成为新增社融下降的另一主要原因。4月以来信用债违约事件增加,对债市影响持续,中短期融资成本有所上升,债市情绪整体谨慎,过剩产业债券发行困难。5月短融存量减少逾1200亿,企业债存量也小幅下降48亿。

信贷显著反弹。5月金融机构贷款增加9855亿,环比多增4299亿,同比多增847亿,主因居民中长贷持续高增。当月居民中长贷新增达5281亿,反映前期住宅销售高增的后续影响;非居民中长贷新增1825亿,环比多增2255亿,同比少增723亿,5月投资增速持续下降,制造业投资大幅放缓,基建投资独木难支,企业融资需求仍弱。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对贷款数据的扭曲弱化。5月地方政府债券发行5271亿,仅为4月发行量的一半,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对信贷数据的扭曲效应大幅减弱,5月贷款数据更接近企业实际融资需求。同时5月政府债券净融资规模也较4月显著下降。

货币政策维持稳健。5月CPI虽短期回落,但通胀上行风险未消。国际收支方面,近期英国退欧风险升温,推动美元走强,人民币贬值压力增大;5月贸易顺差有所扩大,部分对>中外储减少压力,但进口数据显示资本外流风险仍存。总体来看,货币政策宽松空间有限,近期仍将维持稳健。

政策降低企业成本

推进简政放权。总理李克强6月1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宣布失效一批与现行法律法规不一致、不利于办事创业、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政策性文件,以推进简政放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新经济发展。会议决定,在前期已宣布失效489件国务院文件的基础上,经严格审核,再宣布失效并停止执行506件国务院文件,具体包括:一是不符合现行法律法规或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二是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严重束缚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三是设立的审批事项已取消或下放,或不同文件对同一事项重复要求、规定不一致的。会议要求,要做好政策衔接,完善事中事后监管,防止出现“空档”。

降低企业成本。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时还部署清理规范工程建设领域保证金,降低企业成本、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会议确定,一是清理建筑业企业在工程建设中需缴纳的各类保证金。二是未经国务院批准,各地区、各部门不得在工程建设领域新设保证金项目。推进保证金信息公开,建立举报查处机制。三是转变保证金缴纳方式。对保留的保证金,建筑业企业可以银行保函方式缴纳。收取单位要严格按规定按时返还。四要规范保证金管理。对工程质量保证金的预留比例上限不得高于工程价款结算总额的5%:在工程项目竣工前已缴纳履约保证金的,建设单位不得同时预留工程质量保证金。对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实行差异化缴存办法,一定时期内未发生工资拖欠的企业可予减免,对拖欠工资的企业要提高缴存比例。

实施交通工程。上周发改委和交通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交通提质增效提升供给服务能力的实施方案》。《方案》要求,“十三五”期间,在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同时,围绕综合枢纽衔接、城际交通建设、推广联程联运、发展智能交通、提升快递服务、支撑服务消费、绿色安全发展等7个方面,实施28类重大工程。

延迟退休或出台。按照人社部的计划,2017年将出台延迟退休方案,而2022年将正式实施延迟退休。媒体报道,今年底延迟退休初步方案将会出台,并向社会征求意见。参与方案讨论人士透露,第一批退休者延迟退休的期限或将在3至4个月之间。

矫正的地下经济的货币衡量 篇4

关键词:地下经济,地下GDP,可观察到

一、介绍

“地下经济”是指国民经济中未向政府申报登记, 经济活动脱离政府法律法规约束, 且不向政府纳税的经济成分。地下经济活动涉及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各个经济环节, 可谓无所不在, 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普遍现象, 被国际社会公认为“经济黑洞”。在过去的30年, 经济学家一直对这类交易感兴趣。对这类经济大小的估计从OECD国家的GDP的12%, 到发展中国家的39%等不等。

地下经济的特点决定了衡量其大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估计方法便成了理论上和经验上十分困难而有吸引力的问题。在学界广泛应用的方法便是“货币方法”。这种方法假定:现金是代理人用来交易并逃避官方记录的媒介。

二、在加总框架中的标准的“货币方法”

货币需求函数的卡甘 (1958) 传统模型为:

其中C0表示可观察到的现金支付 (1) , 是一个矢量, 代表各种导致地下交易的原因。Y0为标量, i代表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A, α, β和y均为大于0参变量。可观察到的现金C0就等于总现金CT, 包括已登记的交易所用的现金CR和地下交易所用的现金CH。

可观察的GDP:Y0, 就是真实的登记的GDP:YR, 这不包括地下的GDP:YH。

既然可观察到的现金包括CH, 但是可观察到的GDP不包括YH。因此现金总量C0对Y0的估计是有偏的和不一致的。

这个方法的经验应用按如下四个步骤进行:第一, 用式 (1) 估计现金需求;第二, 假定CR和CH的需求函数相同, 参数也相等, 设为0, 从而得到现金需求的估计:

第三, 既然是从 (4) 得到, CT是可察的现金, 可通过差分得到:

第四, 为了得到地下经济, 假定货币的流通速度与登记的经济流通速度相同, 因此有:

是地下经济大小的估计。

在 (6) 式中关键的假定是令β=1, 这一点是显然的。因为登记的货币收入流通速度为:

而地下的经济的速度为:

利用卡甘货币需求模型并结合 (2) 的结论, 可得到Cr的需求等式为:

三、方法的矫正

在这一节我们将看到, 其实没有必要对货币的流通速度加以约束。如果假定r依赖于值β。等式 (10) 可以写成如下式:

这个等式与 (1) 相等。若我们令 (1) =0, 给CH一个初值, 从而有如下式:

当YR, CR, CH和β给定后, (12) 式就确定下来了, YH的一个表达式, 因此并不需要给定货币的流通速度。

当β=1的假定被拒绝, 等式 (14) 从另一个角度显示假设地下交易经济的货币流通速度与登记经济货币流通速度是一样的这个假设是不精确的。

联结 (12) 与 (15) 式, 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式:

四、结论性评价

“货币方法”来衡量地下经济的大小是基于经济的货币需求。标准的货币方法衡量地下GDP是用额外的货币乘以货币流通速度, 这个程序只有当货币的收入弹性是1时才是精确的。

参考文献

[1].罗磊.中国地下经济规模基本估计和实证分析.经济科学, 2005 (3)

[2].王喜平.内蒙古地下经济的统计分析.北方经济, 2008 (24)

[3].朱小斌, 杨缅昆.中国地下经济的实正研究.1979—1997

经济知识:货币政策的理解与运用 篇5

首先,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也就是中国人民银行进行调控的一种经济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工具: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规定的商业银行和存款金融机构必须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我们可以这么去理解:居民个人有了钱,会把钱存到商业银行中去。而商业银行的企业性质就要求它要盈利,所以就要把居民的存款用于放贷。那么为了避免商业银行把所有钱都贷光,中央银行就强制收缴一部分,这一部分就叫做准备金。那么准备金占存款总额的比率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所以简单理解,存款准备金率就是中央银行收缴的商业银行的钱。

2、再贴现率:商业银行或专业银行用已同客户办理过贴现的未到期合格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再行贴现时所支付的利率。我们可以理解为:首先,个人拿着未到期的票据找到商业银行去要钱的行为就是贴现,既然票据没到期,商业银行就不可能把全部利息都返还,自然会扣除一部分,那么这一部分就叫做贴现率。那当商业银行拿着这张未到期票据找中央银行去要钱时,这个行为就是再贴现了,同理,因为未到期也要扣除一部分利息,就是再贴现率了。所以,再贴现率也是中央银行扣除的商业银行的钱。

3、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与一般金融机构所从事的证券买卖不同,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调节货币供应量。比如市场上的钱太多,中央银行就要想办法把钱收回来,所以就要卖出证券;相反市场钱过于少时,中央银行就要给市场钱,所以就要买入证券,以此去调节。

4、基准利率:这部分分为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通过利率的提高或者降低来去影响居民的消费需求。

二、货币政策的运用

了解完货币政策的四个工具之后,我们就要看看在宏观经济中是如何运用这些工具的:

1、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意味着市场当中货币量太多而引起的人民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所以中央银行就要把钱都收上来,那这个时候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要提高,再贴现率要提高,要卖出证券,存贷款利率也要提高来抑制居民需求。所以在膨胀时要对于经济进行限制,所以这一系列做法就是紧缩型的货币政策。

2、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意味着市场当中人们的购买力不足而导致的经济萧条,所以中央银行应当放宽对于货币的控制来去刺激需求,所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要降低,再贴现率要降低,要买入证券,存贷款利率要降低去提高居民购买力。所以在紧缩时要对于经济放宽,所以这一系列做法就是扩张型的货币政策。

偏紧货币政策关注实体经济 篇6

2011年12月,CPI以15个月新低收尾。但今年伊始由于春节因素导致CPI再度反弹,结束连续5个月下降的趋势,超过市场普遍预期值。食品价格成为CPI上涨的主要推手,同比上涨10.5%,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约3.29个百分点。其中,粮食价格上涨6.1%,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17个百分点;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18.7%,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28个百分点。

春节因素过后物价应该继续呈现走低趋势。然而,国内外多种因素决定了未来物价走势不容盲目乐观,助长物价继续走高的因素仍然不可忽视。从国际上来看,大宗商品价格已经开始呈现新一轮上涨,国际油价攀升至每桶100美元以上;自1月10日开始,LME铜价实现六连阳,期货市场上橡胶、黄金、乙烯等其他大宗商品都有不同程度的走高,输入型通胀不可忽视。此外欧债危机尚未消除,美国可能实施第三轮量化宽松,多种因素叠加起来,或在全球范围内造成流动性泛滥,会再度推高物价形成新的通胀。

从国内因素看,经济增速连续数个季度下降,要求货币政策放松呼声此起彼伏,1月份信贷投放总量突破8000亿元,货币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助推作用并没有根本消除。能源资源价格改革诉求强烈,今年以来油价已上调一次,基础性商品价格走高对物价冲击不可轻视。与居民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猪肉、蔬菜价格上涨趋势没有明显回头迹象。

同时,我们在观察CPI数据的走势时,还必须明白一个基本的道理,这个数据研究的是同比的情况,即它是以一年前的情况作为统计基点的,因此,去年年底出现的大幅回落,是在去年同期相当高的基础上实现的。

另一个引人注目的数据是,2012年1月,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0.7%,创下自2009年12月以来26个月新低。与此同时,当月全社会用电量出现罕见负增长。往年临近春节的时节,工业生产活动不活跃,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均会下降,但出现负增长是近年来少有的情况。用电量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用电量直线下降,而今再次罕见负增长,说明工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存在不景气的迹象。

CPI和PPI,前者反弹,后者创新低,说明我国经济存在的通胀还未根本消除而经济不景气又加剧的两个极端现象,也就是说通胀和经济下滑的两难经济现象没有根本缓解。应对两难现象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压力不小,这是需要保持格外清醒的头脑和高度警惕的。因此,在当前流动性过剩的局面还没有完全改变,中长期物价上涨的因素还比较多的背景下,货币政策仍要保持相对偏紧。

货币政策方面可以通过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公开市场操作等,保持一定靈活性,但总体上不应该有太大的变化。关注货币信贷,消除通胀的货币因素,关键在于使得货币信贷投放流向实体经济、实体企业。在保持稳定性的同时,尤其要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网开一面,通过信贷、发债等形式给予更多的支持。在这个过程中,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一定要保证资金确实流向中小企业,确保宏观调控的有效性,防止通过统计造假或者任由企业腾挪,使资金流向大企业或者房地产开发企业。只要朝这个方向流动,就能有效防范货币信贷增加冲击物价的可能性。

此外,要控制资源能源等基础性商品价格,石油、电力等产品价格上涨对物价冲击的连锁反应大,必须利用有形之手严控基础性商品价格上涨,既有利于抑制通胀,又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还要发挥积极的财政税收政策作用,大幅度减税降费,这也是应对通胀和经济下滑并存的最佳对策。

货币互换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篇7

一、货币互换的定义

货币互换通常指市场中持有不同币种的两个交易主体按事先约定在期初交换等值货币, 在期末再换回各自本金并相互支付相应利息的市场交易行为。货币互换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 起初主要是在商业机构之间进行, 目的在于相互利用比较优势, 降低各自融资成本, 锁定各自汇率风险。近年来, 各国央行也开始将货币互换用于区域金融合作、实施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需要。通俗地说, 就是两国进行贸易和投资时, 可以不使用第三国货币, 而是直接使用本国货币来计价和结算, 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汇兑损失。在一定时期内, 累计到一定额度时, 由两国央行之间进行汇总结清。

在本币互换协议中体现了货币互换的一些创新。如将互换的有效期延长到3年, 并支持互换资金用于贸易融资。其运作机制是, 央行通过互换将得到的对方货币注入本国金融体系, 使得本国商业机构可以借到对方货币, 用于支付从对方进口的商品。这样, 在双边贸易中出口企业可收到本币计值的货款, 可以有效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汇兑费用。在当前全球经贸增长乏力、外汇市场波动加剧、贸易融资萎缩的情况下, 这种货币互换的内容创新, 可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和阿根廷签署了总额为700亿元等值人民币的货币互换框架协议, 也就是说, 今后我国和阿根廷之间总额700亿元等值人民币之内的贸易和投资, 可以不用美元结算, 而直接用人民币。

二、货币互换的原因

(一) 此次金融危机对新兴国家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西方国家纷纷从新兴国家撤资, 通过货币互换可以缓解到期外债和流动性的压力, 2001年到2008年, 新兴国家多靠外债来发展本国经济, 在出口受阻的情况下, 债务危机明显显现。金融危机令亚洲各国出口大幅缩水, 我国央行此时与一些贸易往来紧密的周边国家签署货币互换协议, 可以让这些国家用人民币购买中国产品, 消减美元汇价波动的风险, 刺激区域内双边贸易的复苏。

(二) 自2008年11月份以来, 我国对新兴国家的出口急剧下降, 导致我国2009年2月份出口同比回落20%以上, 货币互换有助于推动中国出口。近年来, 我国和阿根廷的双边贸易发展迅速, 我国已经成为阿根廷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中阿双边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三) 西方国家利用当前的国际货币地位, 通过扩充货币的方式度过危机, 西方国家不断地通过注资、救市等手段刺激经济的增长, 这些手段都会增加货币的供给量, 这样对于最大外汇储备国的中国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人民币有必要加速国际化的进程。

三、货币互换对人民币的影响

(一) 解决短期流动性问题

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流动性紧张已经给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亚洲国家和有关地区的贸易体系带来了巨大困难。因此, 加强地区金融合作成为维持金融市场稳定、防范金融危机的有效途径。在货币互换协议中, 双方通常承诺一定的互换额度。一旦启动货币互换, 两国将可通过本币互换, 相互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 从而为本国商业银行在对方分支机构提供融资便利, 并可促进双边贸易发展。

(二) 区域化是国际化必经之路

人民币国际化必须经过区域化过程。首先, 在周边国家和与我国贸易关系紧密的国家尝试采用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其次, 在成为结算货币的基础上, 使人民币成为这些国家的储备货币;第三, 在成为区域货币的基础上再走向国际化, 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以上国际化的过程必须伴随着汇率自由浮动和资本开放的过程。

(三) 我国出口企业将受益

中国与急需资金的国家签订一系列的货币互换协议, 最大受益方是面临困境的中国出口企业。不同于一般形式的央行间货币互换, 我国最近签署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并不具备抵御货币贬值的功能。金融危机令亚洲各国出口大幅缩水, 中国央行此时与一些贸易往来紧密的周边国家签署货币互换协议, 可以让这些国家用人民币购买中国产品, 消减美元汇价波动的风险, 并刺激区域内双边贸易的复苏。

(四) 人民币地位可获提升

货币互换协议不但为周边经济体提供了支持, 也有助于巩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加快其成为地区甚至全球主要货币的进程。受货币互换协议的鼓励, 在中国和那些与中国签订货币互换协议的他国之间, 以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将会越来越普遍, 这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多项货币互换协议的签署表明中国的贸易伙伴认可了人民币的地位和稳定性, 接受了人民币作为各方认可的结算货币甚至储备货币, 从而给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但是同时我们也应看到, 人民币的国际化之路是国际贸易的客观需要, 远非一朝一夕之功, 其实现速度要取决于若干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 包括建设一个多元化交易的人民币现货市场、实行资本账户完全自由可兑换、建设境内人民币外汇衍生品交易市场等。正如我国央行副行长易纲所说:“从客观上说, 金融危机有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可能, 但并不需要刻意推动。”

摘要:近期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中国同周边一些国家以及与拉美一些有贸易往来的国家频频签订货币互换协议, 央行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短期流动性;拉动出口企业的效益;减小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同时提高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关键词:货币互换,金融危机,人民币国际化

参考文献

[1]马韧韬.货币互换参与国际金融援助及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有效工具[J].中国金融, 2009 (4) .

[2]刘振冬, 张莫.货币互换客观推动贸易往来[N].经济参考报, 2009-04-03.

货币经济 篇8

近几年来, 我国经融市场采取了宏观调控的形式, 使得中国的经济呈现平稳增长的趋势。国家相关部门对经济增长进行了调查分析, 调查发现我国在1991年到2008年这十几年间, 全国的经济增长速率达到了10.3%, 这个数字显示了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之快, 并且一直保持平稳、高速发展的趋势。与此同时, 我国的年通货膨胀率在不断下降, 这就意味着我国的物价在逐渐趋向于稳定, 商品的价值没有持续上涨, 公民的消费水平的相对合理。2008年以后, 国家的经济增长速率虽达不到10.3%, 但一直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 国家经济的增长速率逐渐降低, 国家经济一直保持平稳增长的状态。我国的经济增长和货币需求量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联系, 二者之间相互影响并相互制约着。我国货币数量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1. 货币增长率偏高, 并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2. 货币流动性呈下降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体制的开

放和居民收入的增加, 造成货币需求上升, 同时, 大部分居民通过定期存款形式增加收入, 可供居民投资的金融资产数量少。

3. 货币化指标快速上升, 居民的投资消费过程中很少使用货币进行交易。

二、我国经济增长引起的货币需求变动

我国经济的增长对我国货币的需求量具有很大的影响, 近几年来, 我国经济一直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 长期的经济增长不仅会使得货币的需求量增大, 而且会引起物价上涨,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给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知道, 经济增长和货币需求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为了有效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提高其增长速率, 必须严格控制好货币需求量的增长速度, 以免因为经济增长造成货币增长过剩, 同时还要对物价上涨的幅度进行调控, 避免因物价上涨造成的经济发展紊乱。

为有效控制好因国家经济增长引起的货币需求变动过大的问题, 国家和政府部门应该对市场经济实行严格的宏观调控, 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下, 合理的控制好经济的增长的速度, 有效防止由于控制不合理造成的经济过冷或过热现象的产生, 合理的经济增速必须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纵观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 我们可以知道, 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 会造成国家货币需求量日益增大, 于是会出现货币化现象。长期以来国家货币化水平的高低成为衡量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最主要的标志之一, 货币需求量的变动成为衡量货币化水平的准则, 金融体系和货币的作用范围是由货币化程度来决定的, 货币化程度越高, 表明国家的货币流通的地域面积越广, 其作用范围也与强大, 货币在国家经融市场上所具有的推动力、渗透力和调节功能也越强大。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工农业的不断发展, 国家的经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的货币需求量也在增大, 中国经济的货币化程度的提升成为中国金融业发展最显著的成果之一, 对国家的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将其同国际金融水平相比, 中国经济增长造成的货币需求量增大的程度超过了发展中国家, 甚至超过发达国家, 这对中国经济的增长也具有很大的影响。

对国家金融体制进行分析可以知道, 国家经济货币化测度指标反映的仅仅是货币广化信息, 即货币的流通覆盖面积, 并不代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货币的流通数量或需求量, 无法对货币的需求量进行详细的深度的描述。货币在当今社会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流通手段, 在一定时期内, 其需求量主要有商品价格和货币流通速度来决定, 即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我国货币需求量的主要因素。根据经济学知识可知, 我国的货币需求量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名义货币需求量, 另一种是实际货币需求量, 前者是按照当前的物价来计量的, 后者则是根据实际的商品和相关的劳务来计量的, 实际的货币需求量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中国近几年经济水平的提高不仅包括国民经济的增长, 还包括由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组成的经济结构的有效革新, 在经济流通的过程中, 我国的护臂需求量也会增加, 货币的需求量直接由流通中的商品数量来决定。在国家产业生产的过程中, 货币对我国的物价、投资、储藏、国民收入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此时, 货币具有储藏和交易的作用, 国家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国家经济的增长, 同时增加了国家的货币需求量。在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 公民的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商品的需求量也在大大增加, 在商品的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 必将导致物价上涨情况的发生, 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最终导致消费者个人的货币需求量增加, 从而间接导致全国货币需求量的变动。

摘要:长期以来, 经济学就是人们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 货币需求理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随着我国经济的开放和快速发展, 我国货币需求量也受到影响, 经济增长与货币需求的变通关系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现状进行探讨, 简要分析了我国货币数量的主要特征, 并描述了我国货币需求量的变动。

关键词:中国,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货币需求,变动

参考文献

[1]范爱军, 周京.山东省FDI与出口贸易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J].科技信息.2009 (03) [1]范爱军, 周京.山东省FDI与出口贸易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J].科技信息.2009 (03)

[2]朱磊, 张洁莹.广东省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营管理者.2009 (15) [2]朱磊, 张洁莹.广东省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营管理者.2009 (15)

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 篇9

泰勒 (1993) 提出了一个简单的货币政策规则, 被称为泰勒规则, 其表达式如下:

其中, it表示名义联邦基金利率, r*表示均衡的真实利率, πt表示通货膨胀率, π*表示目标通货膨胀率, yt表示实际产出偏离目标水平的百分比。这个简单的货币政策规则的含义是, 以短期名义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名义利率是通货膨胀、产出与其目标水平偏离程度的函数, 当通货膨胀和产出高于其目标值时, 经济过热, 中央银行就应该提高名义利率, 以抑制通货膨胀上升的压力。1993年, 美联储明确表示将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转向利率。20世纪90年代, 美联储开创的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的经济奇迹, 被认为与其按规则行事的货币政策是密不可分的。泰勒把目标通货膨胀率和均衡的真实利率设为2%, α和β设为0.5,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这一规则与沃尔克和格林斯潘时期联邦基金实际利率路径拟合的很好。之后, 许多经济学家对泰勒规则进行了深入研究, 对其作出一些修正, 在规则中加入了前瞻性因素、利率平滑系数等, 这些研究大都是以封闭经济为假设前提, 以短期名义利率作为中介目标。

在开放经济中, 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除了总需求渠道和预期渠道外, 还可以通过汇率渠道影响通货膨胀。真实汇率的变动会影响本国产品和外国产品的相对价格, 因而影响外国和本国对本国产品的需求, 进而通过总需求渠道影响通货膨胀。除此之外, 汇率变动会影响进口最终产品的本币价格, 因而影响CPI。一般来说, 汇率渠道比总需求渠道的时滞更短, 可更快地影响总需求。另外, 汇率变动也会影响进口中间产品的本币价格, 并通过CPI对工资设定的效应影响名义工资, 从而影响本国产品的生产成本, 最终影响国内通货膨胀水平。所以, 在开放经济中, 汇率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是中央银行必须考虑的。

Ball (1999) 讨论了以MCI (Monetary Conditions Index) 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规则。MCI (货币条件指数) 是真实利率和汇率的一个加权平均数, 即MCI=wr+ (1-w) e。关于权数w, 经济学家们仍有争议, 有些人认为这个权数应当是利率和汇率在IS方程中的系数的一定比例。在开放经济中, 选择利率或MCI作为货币政策的工具, 哪个能更好地稳定通胀和产出呢?这主要取决于经济体面临的外生冲击的类型。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开放经济的简单模型来讨论这个问题。

方程 (1) 中, Y表示总产出, D代表国内总需求, X代表净出口。方程 (2) 中, F代表净资本流出 (或净国外投资) , 方程的含义是, 在国际收支平衡时 (均衡时) , 净出口应等于净资本流出。方程 (3) 是一个简化形式的IS方程, 表示国内总需求与真实利率成反向变动的关系 (α<0) , u1代表对国内总需求的冲击, 如财政政策或消费者信心的变动。方程 (4) 表示净出口取决于真实汇率e和外生冲击μ2, 真实汇率e (间接标价法) 的下降意味着本币贬值, 本国商品相对于外国商品更便宜, 会增加净出口 (β<0) 。μ2代表对净出口的冲击, 如贸易政策或外国经济实力的变化等。方程 (5) 表示净资本流出取决于真实利率、汇率和外生冲击。当国内利率上升时, 国内资产变得更有吸引力, 净资本流出会减少 (θ<0) 。当汇率上升时, 意味着真实汇率未来会下降, 回到其长期均衡水平, 这会提高国外资产回报率, 使净资本流出增加 (γ>0) 。μ3代表对资本市场的外生冲击, 如投资者突然认为国内资产的风险增加, 则会导致资本外流。

将方程 (4) 、 (5) 替换到方程 (2) 里, 经过简单的代数变换可以得到:

其中γ-β>0。

下面, 我们用这个简单模型来讨论选择r还是MCI作为货币政策工具。我们假定中央银行必须提前设定政策工具的目标水平, 并承诺将其保持在该水平, 当面临冲击时, 中央银行不能随意调整。在这个假定下, 选择哪种货币政策工具更能保持产出的稳定呢?

第一, 当面临国内总需求冲击时, 选择利率或MCI作为政策工具对于产出的稳定效果是相同的。这是因为, 国内总需求冲击μ1并不会影响利率和汇率的关系 (方程 (6) ) , 因此利率不变就意味着汇率不变, 进而MCI保持不变。所以, 在这种情况下固定利率和固定MCI对产出的影响是一样的。

第二, 当面临净出口冲击时, 利率目标比MCI目标更能稳定产出。假设因为贸易伙伴国经济萧条导致本国出口减少, 即负的净出口冲击 (μ2<0) 。如果固定利率, 负的μ2会减少净出口 (方程 (4) ) , 同时也会降低e (方程 (6) ) 。根据方程 (4) , e降低会增加净出口, 但是这个效应要小于冲击带来的直接负效应, 即净出口会小幅减少。由于国内总需求不变, 所以产出水平会略微下降。如果固定MCI, 负的μ2会降低e, 为保持MCI不变, 中央银行必须提高利率。利率的上升一方面会减少国内总需求, 另一方面会通过方程 (6) 提高e, 从而减少净出口。国内总需求和净出口同时下降会大幅度减少总产出。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固定MCI放大了来自负的净出口冲击的产出损失。

第三, 当面临净资本流出冲击时, MCI目标比利率目标能更好地稳定产出。假设出现资本外逃的情况, 即面临正的μ3冲击。如果固定利率, μ3>0意味着e下降, 本币贬值会增加净出口。因为利率不变, 国内总需求不变, 净出口增加会提高产出水平。如果固定MCI, μ3>0意味着e下降, 中央银行为保持MCI不变必须提高利率, 利率上升会减少国内总需求。净出口增加, 而国内总需求减少, 因此产出水平大体保持不变。在这种情况下, 固定MCI可以更好地稳定产出。

从以上讨论中可以看出, 在开放经济中, 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取决于经济体面临的净出口冲击与净资本流出冲击的相对重要性。经验显示, 不是所有国家在任何时期都适用于同一规则。例如,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 新西兰经济衰退, 而澳大利亚却基本保持产出稳定。在危机到来时, 新西兰刚刚采用MCI作为货币政策工具, 而澳大利亚仍使用利率。两国与东亚地区的贸易量相当大, 这一地区的经济衰退使两国出口锐减 (面临净出口冲击) 。同时, 两国也面临着一定的净资本流出冲击。因为, 危机来临时, 投资者一般会将资本撤离风险较大的国家 (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在这样的冲击组合下, 澳大利亚以利率为政策工具, 产出比较稳定。这是因为, 一方面冲击使净出口减少, 另一方面正的净资本流出又使得汇率贬值, 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净出口, 两种效应相互抵消, 产出大体保持不变。而新西兰采用MCI作为工具, 汇率下跌时, 为保持MCI不变, 央行不得不提高利率, 使得国内需求和净出口同时减少, 这种紧缩政策进一步加深了经济衰退。

综上所述, 在开放经济中, 汇率是货币政策一条重要的传导渠道。政策制定者在设计政策规则时必须把汇率因素考虑在内。但汇率究竟应出现在政策反应函数的左边还是右边, 或者说应选择利率还是MCI作为政策工具, 要依赖于对不同外生冲击相对重要性的进一步研究。对于中国来说, 金融市场不够发达完善, 中央银行对资本项目严格管制, 所以净资本流出的冲击相对不重要。因此, 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不适宜采用MCI作为货币政策工具, 但在设定政策规则时应加入汇率变量, 即汇率应出现在政策反应函数的右边。

摘要:在开放经济中, 汇率是货币政策一条重要的传导渠道。决策者在设定货币政策规则时必须考虑汇率因素。但选择哪种货币政策工具能更好地稳定产出呢?本文以一个简单的开放经济模型为基础, 讨论了各种外生冲击情况下, 利率和MCI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对于稳定产出的效果, 并认为现阶段中国不适宜采用MCI作为货币政策工具。

关键词:开放经济,货币政策工具,外生冲击

参考文献

[1]Laurence Ball.Policy rules and exteral shocks[R].NBER, Working paper, 2000 (9) :7971.

[2]Laurence Ball.“Policy Rules for Open Economies.”In Taylor, J.B. (Ed) , Monetary Policy Rule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 1999.

[3]Taylor, John B.“Discretion Versus Policy rules in Practice”[J].Carnegie-Rochester Conference Series on Public Policy, 1993 (39) .

[4]范从来.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J].金融研究, 2004 (6) .

宏观经济——通货膨胀的货币表现 篇10

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表现,现实例子,应对措施

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 宏观经济学便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在这里我要强调一点, 单个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上涨不会造成市场的通货膨胀, 也就是说物价的上涨并不一定会导致市场的通货膨胀。事实上通货膨胀也不一定会导致物价的上涨, 但前提是政府能够控制住物价, 这样就只会造成市场供给的短缺而不会引起市场的通货膨胀。但就目前来看, 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做到将物价完全控制住这一点, 所以我们姑且认为: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表现--通货膨胀会引起物价上涨。

宏观经济学中列举了一系列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货币现象、需求拉动、成本推动、结构性、国际贸易等。毫无疑问, 这些因素都多多少少影响着市场的通货膨胀, 但如果让笔者在以上种种因素中选择一个最为支持的因素, 笔者一定会选择—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

1 通货膨胀的货币表现

只要有通货膨胀, 不管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 多多少少都会对社会经济生活有所影响, 通货膨胀表现明显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政府与国企员工之间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出现后, 政府的应对政策便是提高国企员工的工资, 让他们手中拥有更多的货币, 平衡他们的心理, 让他们感觉到:虽然物价在上涨, 我们的工资也在上涨, 两方面相抵对我们的生活没有什么影响。从表面上看政策很好, 但事实上这种“涨工资”政策也有一定的弊端——这种货币政策对部分员工来说是在增加“财政负担”。因为我们国家对于工资的税收是一种“节段税收”, 部分员工的工资本不需要交税费, 但涨了工资之后就进入到交税的行列中, 这样算下来, 即使涨了工资也逃不过通货膨胀带来的经济影响, 所以他们不但不会加大储蓄, 还容易引起不满情绪、工作积极性下降。最后我得出的结论就是:这种货币表现下的通货膨胀更倾向于为政府牟利。

1.2 雇主与长期雇员之间的通货膨胀

雇主与长期雇员通常是提前签定合同 (包括定工资) , 一般的合同上不会规定说按照市场通货膨胀变动情况来发工资, 工资是提前订好的一个“定价”, 在合同期限没到的这段时间里, 由于通货膨胀引起的物价上涨, 雇主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 可能会对消费者提价, 但由于先前雇主与长期雇员已经签订了合同, 除非是雇主主动给加工资, 不然还是要按照合同约定的。这种情况下, 长期雇员可能会因为工资与市场差距大而选择换工作, 容易造成短暂性失业。由此看来, 这种通货膨胀是利于雇主而不利于长期雇员的。 (强调:在这里写长期雇员不是说短期没有这种情况, 只是长期雇员的表现更为清晰) 。

1.3 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的通货膨胀

举个通俗的例子, 05年甲向乙借了五万元人民币, 两人约定不用甲付利息, 在10年内还完就可以。由于种种原因, 甲在第十年 (15年) 按约定一次性还给乙五万元人民币。从字面上我们看不出任何问题, 借多少钱还多少钱, 也没有亏欠, 但仔细想想, 05年的五万元可以在小城镇买个几十平的二手楼房, 而现在的五万元顶多能买个二手客厅, 这样看来, 通货膨胀还真是可怕, 以后在借给别人钱, 期限方面还是缩短一点吧, 至少亏损不会这么大。

2 日常生活中的通货膨胀

我们日常生活和通货膨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通货膨胀在很多方面影响着我们的生产与生活。

2.1 房价

面对现在的通货膨胀、货币贬值, 人们开始寻求能够保值的“物品”来替代储蓄, 这时作为不动产且贬值速度相对较慢 (也可以说不贬值) 的房地产开始被人们哄抢, 致使房价一路飙升。这种现象用宏观经济学的知识可以这样解释:房价是通货膨胀的一种直观的货币型预期, 只要通货膨胀还在继续, 国家的银行利率不上涨, 人们就会选择购房, 房价就会继续上涨和受到人们的哄抢。就现在来看, 尽管国家在逐步的实行“房产限购”这一政策, 也不会有太大的改观。

2.2 日常生活用品、食品普遍“涨价”

今年年初超市里的鸡蛋还是4.1元/500g, 短短几个月就涨到了 (4.6~4.7) 元/500g, 蔬菜、水果、日用品也是越来越贵。有些东西价位没变, 但量也少越来越少, 这种通货膨胀在无形中也为我们带来了经济负担。

2.3 月光族

对于年龄大一点的、有一定资金基础的人来说, 他们会选择购买房地产等不动产来保值, 但对于一些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 他们没有可以投资的资金也没有家庭经济压力, 所以在通货膨胀的市场下, 在了解存钱就是在无形“剥夺”自己劳动成果这一不争事实后, 他们开始做起了“月光一族”:房子不用买可以租, 赚多少钱就花多少钱。这种生活方式接近于欧洲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 也印证了“活在当下”是什么意思。

3 如何应对货币表现下的通货膨胀

面对这种通货膨胀, 政府和个人都应该采取一些具体的解决办法, 以防止通货膨胀恶性化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危害。

3.1 政府

(1) 适当的提高银行利率, 提高人们的储蓄需求, 保证市场的供需平衡; (2) 降低货币的供应量, 降低人们的货币拥有量。

3.2 个人

面对货币表现下的通货膨胀, 我们有很多种选择:

(1) 投资股票和基金, 资金量较多的人可以选择投资股票, 资金较少的可以选择投一些基金, 虽说这种方法风险较大, 但是“超短线”适当投一些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2) 购买不动产, 对于购买不动产保值不用说太多, 但要说的是这种方法还是适合有一定资金的人, 我个人是不赞同贷款买房的 (有住房公积金除外) , 现在贷款的利率在逐年的上升, 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3) 购买国债和理财产品, 这两者也是属于储蓄, 不过利率比银行高一些, 适合那些不愿冒险投资的人。

实际上, 如果我们资金足够的话, 不要把钱只投到以上一种当中, 分散投资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4 结语

通货膨胀作为全世界关注的的宏观经济现象, 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 凡事有利必有弊, 面对通货膨胀, 我们不能一味的说好也不能一味的批判, 学会利用它来应对当前的经济问题与危机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欧文·B.塔克 (Irvin B.Tucker) , 著, 李明志, 译.今日宏观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世界经济下一轮是货币危机 篇11

美国经济彻底恢复路途茫茫

美国是全球金融风暴的策源地,美国经济本身也蕴藏着深刻的矛盾,必须解决。上一轮金融风暴之所以比较快地结束,美国的主权信用起到了重要作用。美国以其主权信用为担保,帮助私人部门修补资产负债表,由此带来了资产价格的迅速上涨,也带来了经济比较快的恢复。但是如今,美国财政部的债券信用却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财政开支在未来必须削减,投资界对美国经济预期出现了新的一轮下调。

那么,美国经济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其如何才能走出目前的困境呢?可以说,从本质上讲,美国经济体制正面临着深刻的改革重任。

用二元经济形容今天的美国经济再恰当不过。这就是说,美国既有极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部门和人群,包括高科技、高等教育、高端制造等方面,苹果、微软、谷歌、波音等大公司比比皆是,但是必须看到,美国还存在着一大批不具备竞争力的产业、部门和人群,积聚在低端制造业、普通的国内服务业,他们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牺牲品。

这部分不具备竞争力的部门所对应的人群,是一批没有受过良好基本素质训练、从拉丁美洲国家通过非法移民或投亲靠友进入美国境内的、连英语都讲不好的新移民,这部分人事实上已经成为了美国经济和社会的包袱。由于这部分人的进入,美国已经成为了英语和西班牙语的双语国家,在美国,存在相当部分只会讲西班牙语而不会讲英语的低端劳动人群。难怪哈佛的著名政治战略家萨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在去世前大声疾呼:“谁是美国人?”在他看来,美国制度的基础正在动摇,新教的传统正在丧失,由此导致美国社会面临挑战。

面对这样一个二元经济现象,美国当前的经济制度不但不能化解反而会激化矛盾。美国长期形成的高福利的制度安排,在二元经济和全球化的催化下,导致60%以上的财政支出属于赋权性的财政支出,用于失业保险、医疗保险、贫困救济、低收入家庭过多的住房补贴等方面。这一切使得美国社会中没有竞争力的那部分人群更加没有竞争力;而这种负担将越来越重,又会反过来作用到高端人群身上,使得他们的税收负担日益加重。

我们甚至可以合理地推断,美国式的民主体制应对二元经济体制很可能是最束手无策的。事实上,今天的美国政坛变得四分五裂:以奥巴马为首的民主党人认为,应该增加社会财政开支,以刺激经济和解决社会矛盾;而以共和党、茶党为代表的政治家们,却想恢复美国早年以新教徒文化为社会核心的传统经济制度,那就是大幅度地削减财政开支、削减税负,以此刺激经济。双方一直争执不下,因此,美国出现了改革意志不清、方向不明的政治局面。

特别令人遗憾的是,美国社会目前没有出现一批思维清晰且有号召力的学者,为改革指明方向。美国当前的改革与上世纪80年代里根和撒切尔夫人的改革不同,当时民众支持改革的意愿十分强大,与此同时,社会上出现了一批极具感召力的学者,比如出现了经济学领域的供给学派,大幅度号召私有化、减少管制,以此推动了里根改革的成功。今天的美国政坛显然不是这个情形。

有理由推断,美国经济、政治格局在未来4-5年内很难出现大规模的逆转,下一届总统也很难像里根那样大力地推动改革,社会共识在短期内难以凝聚。据此我们可以认为,美国的主权债务规模很难在短期内削减,在这一过程中,美国政府所能削减的是一些社会最需要的财政支出,比如科研、高等教育、基础建设,而伤筋动骨的福利性支出却不能削减。

基于这一分析,笔者认为,美国经济复苏的道路可能比欧洲还要艰难,尽管美国自身具有一批极具竞争力的产业。未来四五年美国的基本状况,将可能是维持比较低速的经济增长,财政情况继续恶化,政治纷争不断出现。在此情况下,美国唯一的政策选择就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此带动和刺激经济的发展。因此,第三轮量化宽松不管以什么名称出现,可能都是迟早的事情。

欧债危机三年内将有起色

欧元区的状况也可以归纳为二元经济:一元是德国,它的制造业与中国等新兴市场相互匹配,不断互补,而且经济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极具竞争力,是欧洲境况最好的经济体;另一元是南欧一些竞争力较差的经济体,它们所面临的是必须削减政府福利性开支,不仅是为了平衡预算和削减债务,更重要的是通过削减社会福利的方式增加其劳工的竞争力,跟上德国等欧元区其他国家的步伐。

但是,当下欧洲的问题是,极富竞争力的德国的百姓不愿意为过高社会福利的南欧诸国埋单,德国的政治家很难说服选民。因此,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形是,希腊、葡萄牙等国家会由于得不到德国等国的直接援助,同时自身也没有明确的改革意愿用以说服资本市场,最终出现债务的违约和重组;违约和重组将使这些国家面临不可能再借到新债。最终,只有在被逼无奈之下,这些南欧国家将会启动改革程序,而改革程序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社会的骚乱。在这种情况下,欧债的价格可能将进一步下降,从而给德国和法国的金融机构带来冲击,德国和法国政府将不得不拿出财政资金挽救自己的金融机构。换句话讲,德国和法国的纳税人由于不愿意直接为希腊、葡萄牙等南欧国家埋单,最后将不得不为自己的金融机构埋单。当然,从政治上讲,为自己的金融机构埋单,比为南欧国家直接埋单理由充分得多。假如个别南欧国家出现了违约和债务重组,其他身临债务危机的南欧国家也会得到警示—必须真正拿出勇气进行财政税收的改革,大幅削减社会福利水平。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已经爆发了近两年的欧债危机可能会在3年内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也就是说,南欧国家会进行深刻的改革,而德国等国则将为自己的金融机构埋单。南欧国家的改革是整个国家面临国际压力整体削减社会福利的改革,而美国的改革是国家内部针对部分社会阶层的社会福利的削减,美国的改革难得多。

新一轮的风暴是货币危机

根据以上的分析,美国的财政情况将继续恶化,经济改革步履艰辛,而欧洲被逼无奈必须出手改革,3年的时间完成转变。因此,未来3年之内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欧洲的债务情况得到稳定,金融市场得到恢复,而美国仍在动荡之中。这时将出现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那就是,金融市场开始担忧美元的信用,资本会从美国流向欧洲,导致美元兑欧元汇率出现大幅波动,美元危机将会出现,类似于1971年8月前的情形。当然,整个欧美债务调整的过程中,投资界会不断地看好新兴市场经济体,导致后者的货币面临持续升值的压力。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今世界没有欧元崩溃的机制。无论从欧债危机两大主角的哪一方来看,欧元垮台都对它们自己不利。从德国的角度看,如果其重新启用自己的货币马克,则将面临巨大的货币升值压力,是引火烧身,同时这也意味着欧洲政治一体化的进程在退步,这对德国明显不利。从正处在主权债务危机中的南欧国家的角度看,欧元倒台更是引火自焚,因为如果脱离欧元区,它们自己发行货币将面临极大的市场挑战,市场会不信任它们的货币,而它们此前已经发出的债券是以欧元计价的,它们不可能以发行自己货币的方式逃脱已经重压在身的债务负担。因此,我们认为,欧元机制不会因为这一次的债务危机而崩溃。

中国必须严阵以待

面对这样一个动荡的国际经济形势,中国必须做好认真的准备。

第一,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因为外部市场的需求不可能迅速恢复,贸易保护主义还会一浪高过一浪。

第二,必须管理好自己的外汇储备。对于已经投入的发达国家主权债务而言,要加强与各国政府的协商,讲清楚中国政府是有选择的,不一定非得把这部分资金投入到他们手中,我们只是出于对世界经济稳定的考虑,出于负责任的大国的考虑,继续持有他们的债券,同时提醒发达国家必须要考虑中国的利益,包括自由贸易、台湾、新疆和南海等政治问题。

第三,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是对流机制的建立,鼓励中国的企业和居民走出去投资,利用当前国际金融动荡的机遇,投资到境外的资源型、经营状况比较好的金融工具中去,尤其是投资到那些与中国经济联系紧密、正在分享中国经济增长成果的境外资产中去,由此获得中国经济自身发展带来的好处,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总之,动荡的国际环境将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这给中国经济提出了挑战,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在动荡中也蕴藏着可以让中国经济不断崛起的重大战略机遇,我们在做好认真准备的同时要抓住机遇,利用好有利条件,为中国经济未来长期稳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货币经济 篇12

在失业率持续高企及物价水平维持在低水平下, 美国政府在次贷危机后, 推行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主要项目包括2011年6月前购买6000亿美元以5至6年到期的国债、到期按揭抵押债券 (MBS) 及机构债券回笼资金将继续投资国债;联邦基金利率维持零至0.25厘不变, 超低息率将维持一段时间, 并强调就经济数据, 会检讨债券的买卖速度及资产计划规模, 有需要时会作出调整。美国政府表明该政策旨在刺激经济, 提高就业率及稳定物价, 同时预防步入通货紧缩时期。经济学家经常探讨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但不同的学派的研究结果各异, 而计量经济学多从历史数据然后对将来的经济状况作出预测, 对经济突变时的准确度有可能出现较大的误差。本文主要从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层面中, 探究美国在2010年实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成效, 并对不同的经济学派的货币政策作文献综述。

二、古典学派 (Classical School)

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一般都简单地把货币视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和一种便利工具, 把货币当作实际经济过程并无内在联系的外生变量。他们强调货币的中性特质, 即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并不影响就业、产出等实际变量。亚当·密斯 (Adam Smith) 将经济整体机械地分为实物方面和货币方面, 因而形成古典经济学派传统的两分法和所谓“货币面纱观”, 意即货币对经济并不发生实际的影响, 经济的长期发展完全是由实物部门决定的, 因而政府任何积极的货币政策都是多余的;维持货币政策的任务只是在于控制货币数量, 稳定物价水平, 维持货币的购买力。以传统货币数量说理解货币中性理论, 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交易量长期不受货币量变动的影响, 所以货币数量的增减只会引起各种商品价格同比例的跌涨, 即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升降, 而不会改变商品的相对价格, 更不会对生产和就业产生任何影响。扎伊尔定律 (Say’s Law) 亦说明, 经济社会一般不会发生任何生产过剩的危机, 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从定律的推理, 经济市场若不加干涉, 生产者会运用各种生产要素, 依消费需求持续生产, 最后整个经济社会, 会达到充分就业, 货币亦只不过是充当交换媒介的角色。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 经济的产出包括两方面:资金和劳力。短期会假定资金和人口固定, 所以国家的经济表现由劳工市场支配。劳工市场在均衡情况下, 国家的产出不会有任何改变。如果货币供应增加, 物价便会同比上升, 实际工资不变下劳工的数目和整体经济的产出量亦不变。所以依古典经济学家所言, 美国这次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在增加货币供给量下对就业、产出等实际变量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三、洛桑学派 (Lausanne School)

货币中性论的另一理论支柱是洛桑学派创始人瓦尔拉斯 (Leon Walras) , 他在1874年出版的《纯政治经济学要义》 (Elements of Pure Economics) 中提出一般均衡理论。他假定物品交换在完全竞争状态下进行, 所有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将在统一的价格体系中趋于均衡。如果某一商品出现超额供给, 则其他商品必然出现超额需求, 并且这种不均衡将通过价格调整而消除, 货币的出现只不过是方便交易。这曾被西方经济学奉为神明的完美体系中, 货币经济如同实物经济一样, 货币其实是多余的, 它的存在不助于经济的均衡, 货币对经济是中性的。但事实上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 这种完全竞争状态下的全面均衡在现实经济中并不存在。

为参看美元M2供应与美国实际GDP的影响, 现以1990第1季至2010年第3季作数据, 以考察当货币供应量增加对美国实际GDP之间的长期关系, 并以对数时间序列及普通最小二乘法 (Ordinary Least Squares) 处理, 发现M2增加1%, 美国实际GDP便会增加0.52%。在这美元持续增加供应量, 对美国经济有着刺激的作用。从判定系数 (R-squared) 来看, 模型能解释美国实际GDP增长中92.85%的变动现象, 判定系数调整 (R-squared Adj) 亦有92.76%, 故分析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为免时间序列的伪回归现象, 已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 (ADF) , 发现他们不作差分D-W stat也可介乎1.80至2.10之间, 故予以接受, 并可以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就此而言, 古典学派和洛桑学派所支持货币中性论之说并不成立。就算假定货币不持续增加, 该货币中性论只少在短期经济中不成立。

四、凯恩斯学派 (Keynesian School)

凯恩斯 (John Maynard Keynes) 于1936年发表了主要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 这对近代影响巨大, 更被经济学家誉为“现代经济学的核心”。凯恩斯发展了关于生产和就业水平的一般理论。凯恩斯认为在有效需求处于一定水平上时, 失业是可能的, 他又认为单纯的价格机制无法解决失业问题, 并引入不稳定和预期性, 建立了流动性偏好倾向基础上的货币理论, 投资边际效应概念的引入推翻了扎伊尔定律和存款与投资之间的因果关系。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不存在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机制, 所以主张政府干预经济, 通过政府的政策, 以实现充分就业, 以增加国家产出。

凯恩斯又认为对物价起直接作用的不是货币供应量而是有效需求, 前者只能间接影响物价。货币供应量增加使利率下降, 如下降的幅度足以刺激投资, 使有效需求增加, 就有可能间接影响物价, 但须视起始的就业水平而定。他倾向于使用财政政策来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 消费倾向在短期内是相对稳定的, 因而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从增加投资需求出发。就凯恩斯理论, 美国投资的变动在乘数效凭下会使收入和产出同时作出变动, 而美国政府在这金融危机中所增加的主动投资, 会使国民收入倍增。

约翰·希克斯 (John Richard Hicks) 就凯恩斯提出的理论整理为IS-LM模型, 并利用它分析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达到同时均衡时, 国民收入与利息率的同时决定, 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但IS-LM模型是建基于短期的经济状况去分析在固定价格下货币政策及财务政策的效应。虽然凯恩斯在分析过程中, 也考虑货币政策的角色, 但凯恩斯却认为使用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并不明显, 理论上货币供给增加便会促使LM曲线向右移动, 藉利率下降及国民所得增加, 促进经济。但如美国现已处于流动性陷阱 (Liquidity Trap) 的困局下, 凯恩斯则认为采用财务政策对整体经济较为有效。阿尔文·汉森 (Alvin Harvey Hansen) 1953年出版的《凯恩斯学说指南》 (A Guide to Keynes) , 解释并发展了凯恩斯主义。汉森主张国家干预经济, 因为经济停滞不是自动调节的教条所能解决, 解决的办法是大大地扩大政府的作用, 担当起维持充分就业的作用。

凯恩斯所提出的IS-LM模型是分析短期的经济状况, 对长期的经济状况甚少言及。及至威廉·菲利普斯 (Alban William Phillips) 在1958年提出菲利普斯曲线 (Phillips Curve) , 根据英国1867—1957年的宏观经济资料, 发现名义工资率的增长率与失业率的不能兼容的关系。60年代,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根据美国宏观经济数据证实了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交替关系在美国同样存在, 并指出扩张的货币政策可将通货膨胀和失业控制在社会可接受的水平。但米尔顿·弗里德曼 (Milton Friedman) 和埃德蒙·费尔普斯 (Edmund S.Phelps) 等人发表有关适应性预期文章, 否定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在长期经济中存在相关性, 并认为政府利用菲利普斯曲线在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进行权衡是危险的。詹姆斯·托宾 (James Tobin) 于1965年应用凯恩斯理论分析长期实际的经济效应, 指出经济表现主要倚靠经济的基础因素及货币政策。基于托宾的理论, Bencivenga和Smith在1991年以金融中间机构作研究对象, 分析货币政策恒久改变的长期经济效应。Bernanke和Gertler在1995年亦有类似的研究。

虽然凯恩斯主张以财务政策干预经济, 但货币政策亦有一定成效, 就如美国在处理这次金融危机中, 所采用的货币政策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其一, 调控利率。美国联邦储备局由2007年9月至2008年4月间分6个阶段, 降低了联邦基金利率与贴现率的目标值, 联邦基金利率从5.25%降到2%, 而贴现率从5.75%至2.25%。2008年12月, 美联储更进一步降低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值至0—0.25%范围内。其二, 公开性的市场操作。如2008年11月, 美联储宣布耗资6000亿美元购买的MBS里的美国政府支助企业 (GSE) 证券, 以帮助压低抵押贷款利率。2009年3月, 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 (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 决定增加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规模, 追加购买7500亿美元的GSE机构抵押证券。2009年美国政府证券购买总值升至1.25兆美元。此外, 为了改善私人信贷市场状况, 美国政府决定在2009年期间购买3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库券。其三, 扩大贷款。美国政府利用短期标售工具 (Term Auction Facility) 来对银行提供短期贷款。美联储在整个危机期间增加了这些短期标售的每月数额至2008年11月为3000亿美元。2008年10月美联储扩大了抵押贷款对象, 如商业票据, 以协助企业的资金流动。11月美联储宣布2000亿美元的定期资产支持证券贷款工具 (Term Asset-Backed Securities Loan Facility) , 并允许对其他类型金融衍生品组合的贷款。在一连串的措施下, 美元货币供应量的增幅由平均5%急升至2008至2009年间的8%—9%, 2009年第1季更升至9.82%, 虽然同期的实际GDP呈负增长, 但考虑货币效应的滞后期数, 2009年第3季已上升, 第4季开始更为正值。

五、新古典凯恩斯综合 (新古典综合) 学派 (Neoclassical-Keynesian School)

事实上当社会上持续发展凯恩斯学派的时候, 新古典凯恩斯综合 (新古典综合) 学派已渐萌芽, 该学派认为古典学派理论能解释长期的经济效应, 而凯恩斯学派理论适用于短期, 并延伸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Abba Lerner (1944, 1951) 在研究经济周期的同时, 利用凯恩斯模型, 通过货币政策和财务政策以平伏经济周期的波动。另外在选择合适的经济政策方面, Jan Tinbergen (1952) , James E.Meade (1951) , Lawrence Klein (1950) , Robert Mundell (1962) , Henri Theil (1964) , William Poole (1970) , Alan Blinder及R obert Solow (1973) 分别发表文章, 估计不同的货币政策和财务政策对就业市场及通货膨胀的影响。如果新古典凯恩斯综合学派的论点正确, 那么美元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实行的货币政策只对短期的美国经济有效, 对长期并没有促进的能力, 但新古典凯恩斯综合学派未能解释对长期经济增长原因的深入说明。

六、货币学派 (Monetarism)

艾尔文·费雪 (Irving Fisher) 于1911年及1930年分别发表《货币的购买力》 (The Purchasing Power of Money) 和《利息理论》 (The Theory of Interest) , 被誉为“第一代货币主义者”。费雪的货币数量论以MV=PQ为中心, 当货币量M增加, 而货币流通速度V不变时, 物价水平P及交易商品量Q便会随之改变;而货币增加难以刺激产出时, 其增幅便决定物价水平。货币学派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根本原因。弗里德曼 (Milton Friedman) 利用美国有关国民收入和货币金融的统计资料, 进行了大量经济计量学方面的工作。而《货币数量论—重新表述》中可见弗里德曼在凯恩斯流动偏好函数基础上作了一些发展补充, 建立自己的稳定货币需求函数。他更在《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 (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中估算出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及货币的收入弹性, 从这认为以长期趋势来看, 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将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而有递减的趋势。

货币主义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引起货币流通速度的反方向变化。在短期内, 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主要影响产量, 部分影响物价, 但在长期内, 产出量完全是由非货币因素决定的, 如劳动和资本的数量, 资源和技术状况等, 货币供应只决定物价水平。所以依弗里德曼所言, 他反对美国对经济做出干预, 主张政府公开宣布一个在长期内固定不变的货币增长率, 这个增长率应该是在保证物价水平稳定不变的条件下, 与预计的实际国民收入在长期内会有的平均增长率相一致。但以美国由2007年第3季至2010年第3季计算, 平均M2的货币供应增幅为6.07%, 而这期间的经济增长平均只有0.21%, 并不符合货币学派提倡的长期固定不变的货币增长率。

七、新兴古典学派 (New Classical Model)

新兴古典学派 (New Classical Economics) 是对新古典学派 (Neoclassical) 进行细化, 其理论框架由理性预期假说和自然失业率假说组成。该学派主张市场经济能自动解决失业、不景气等问题, 而政府主导的稳定政策没有任何效果。

该学派以理性预期为重点, 故又称理性预期学派 (Rational Expectation School) 。该学派代表人物有小罗伯特·卢卡斯 (1972) 、罗伯特·巴洛 (Robert J.Barro) 及托玛斯·萨金特 (1976) 。卢卡斯等人认为在非预期地增加货币供给, 对经济有着刺激的作用。他认为中央银行在短期下增加货币量, 这对市场有着短期刺激作用;而改变长期的货币政策, 公众对货币量增加的预期的理性反应。

1970—1980年间, 不少经济学家对卢卡斯的理论进行实证分析, Christiano及Eichenbaum (1992) , Fuerst (1992) 及Dow (1995) 等人, 均引证在货币供应增加时短期对经济有着轻微的流动效应。Sargent和Wallace (1976) 调查得出在理性预期下, 增加货币供应对经济没有实则影响, 与卢卡斯的理论相同。Dwyer及Hafer (1988) , Barro (1990) 及Poole (1994) 在研究中指出货币增长对物价长期有着正面的关系, 对实际产出并无影响。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 罗伯特·巴洛的兴趣集中到经济增长上, 他对经济增长、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宏观经济问题作过大量的经验研究, 并开展了经济增长理论和商业周期理论。巴洛模型强调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而技术进步、思想的创造决定经济的长期增长率。

在美国政府在第一轮宽松货币政策下, 2008至2009年间的美元货币供应明显增加, 在时滞效应下, 2009年中至2010年的实际GDP才呈上升趋势, 这有助美国避免陷入衰退, 而从2010年第3季, 该政策的效应已在全民适应下明显减退, 美国政府为避免经济呈通缩状态, 于是2010年11月提出第二轮宽松货币政策, 但在合理预期理论下, 新一轮对刺激经济的政策效应预期会较第一次为低, 而在极端的情况下, 美国政府在这次主导的稳定经济政策会没有任何效果。

八、经济周期学派 (Real Business Cycle Model)

80年代初, Kydland及Prescott (1982) , Long及Plosser (1983) 推出经济周期理论 (Real Business Cycle Theory) 。该理论强调技术上的冲击对商业周期的影响。他们的分析认为技术上的冲击不必很大, 只要它有一定的持续性, 便能随的时间的推移导致大的经济增长。研究显示技术进展的幅度, 与美国实体经济增长有相同趋势, 而任何政策上的干预, 都难以促使经济达到最佳状态。除传统的经济周期的分析外, Mankiw (1989) , Christiano及Eichenbaum (1992) , McGrattan (1994) 更将理论扩张, 在他们的研究中, 政府短期在市场购买的冲击对经济增长也有着影响。Mankiw (1988) 认为货币政策不影响产出和其他真实经济变量, 只有资本、劳动和生产技术等真实变量的变动才是经济周期的根源。另一方面, King及Plosser (1984) , Cooley及Hansen (1989) 集中对货币在经济周期扮演的角色研究, De Long (2000) 则研究经济周期波动下实际产出的长期趋势。

九、结束语

基本上无论依凯恩斯学派还是货币学派的分析, 在资源还未充分利用下, 货币供应增加对经济都有着刺激的作用, 凯恩斯学派多重于财务政策而货币学派多重于货币政策, 但从长期而言, 这些政策却不能协助经济增长, 这就如新古典凯恩斯综合学派认为古典学派理论能解释长期的经济效应一样。而依新兴古典学派所提倡的合理预期理论, 如果美国政府总是在经济处于低谷时大量增发货币, 人们将会充分地做出预期, 从而不再有货币幻象 (Money Illusion) 的效应, 就推论第二轮的货币宽松政策的效应较2007年第一轮推出的效应为低。最终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经济仍然萧条, 失业率维持高企, 同时出现通货膨胀。应用近代经济学家如经济周期学派的理论, 他们强调技术上的冲击对美国经济会起刺激作用, 并为技术冲击不必很大, 但须持续性, 才可使美国走出衰退, 使经济有所增长。而货币的作用并不是绝对的, 它取决于实际经济运行中货币供给的变化情况, 如变量和参数的变化, 这有可能改变货币的性质, 因而不同学者会持不同的观点, 立场各异, 所以在具体的实证研究中有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摘要: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 各国政府多以扩张性货币政策挽救经济。美国除于2008年推出第一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11月更提出第二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希望藉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刺激经济。本文尝试以不同的经济学派的货币理论, 分析这宽松货币政策的成效, 并藉此对西方经济学派货币政策的一次文献综述, 整理不同经济学派的观点。

上一篇:混合励磁同步电机下一篇:高职数学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