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现象

2024-07-13

货币现象(精选5篇)

货币现象 篇1

1 引言

经济货币化, 指国民经济中全部商品和劳务的交换以及包括投入和分配在内的整个生产过程通过货币进行的比重和这个比重变化的趋势。目前国际通用麦金农1973年提出的M2/GDP指标。

2 从货币层面考虑M2/GDP高比率的原因

2.1 从M2/GDP内部结构进行分析

我们首先从相关性高的货币内部层次进行研究, 基于M2/GDP自身构成作最简单的初步分析。对于M2/GDP比率过高, 总结原因就是M2的年增长量相对高于GDP年增长量, 那么一是M2增长过快;二是GDP增长不够。

我国将货币供应量按流动性大小划分为M0、M1、M2三个层次, M0是与消费最密切相关的货币, 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变动情况, M2的流动性是最弱的, 但能反映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预期通货膨胀的状况, 所以大多数国家包括我国都将M2作为反映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表1根据我国近二十年来的M0、M1、M2、GDP的变化值对货币化比率进行了分析。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M0 (1993-2006) 、M1 (1997-2006) 、M2 (1997-2006) 、GDP (1986-2006) 国家统计局年度公报调整数据;其它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相关各期。根据表1, 我们对M0/GDP、M1/GDP、M2/GDP作出折线图以更好的比较货币供应量内部各结构在货币化进程中所占份额。

由图1可以看到以下几点变化趋势:

第一, M0/GDP比重变动量很小, 维持在0-0.2之间, 1993年达到最高点0.1869, 2000年开始曲线变化比较平稳并在最近四年内有平滑下降趋势;

第二, M1/GDP波动明显大于M0/GDP, 但也处于0.2-0.8区间内, 没有超过1;

第三, M2/GDP波动水平远超过M0/GDP和M1/GDP的变化率, 但从2004年开始有所下降。

2.2 分析结论

2.2.1 通过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到几个重要结论

(1) 从图上可看出三条曲线的波动性从下到上逐渐增大, 但其变化趋势仍存在很大相关性。说明我国的货币化比率虽然呈畸高发展, 但是并不是完全不可取, M2对于GDP的衡量仍是有效的, 只是效率比较低下。

(2) M1/GDP曲线和M0/GDP曲线的变化方向基本一致, 而M2/GDP虽在整体趋势上和前两条曲线基本一致, 但仍存在差异性, 说明了我国货币化过程中仍存在不合理性。

(3) 将M2/GDP分为三个阶段研究。第一阶段 (1986-1993) , 三条曲线趋势是完全一致的, 同时三者的纵向差比较均衡, ②基本接近1:1, 没有明显差距;第二阶段 (1994-2003) , X2的虽然有所增加, 但变化并不明显, 而X1则快速扩大, 在M2/GDP比率达到2003年的最高点时, X1/X2接近2, 比第一阶段翻了一番, 可以基本认为是X1的扩张导致了M2/GDP比率处于1-2的过高区域。该期间还可以分为两个小的时间区域, 其中1994-1996年间的M2/GDP趋势和M1/GDP、M0/GDP明显相反, 应该就该时间段的特定经济环境进行分析。第三阶段 (2004年-2006) , 这一阶段中M2/GDP和M1/GDP曲线走势十分相似, X1虽然有所下降, 但并没有明显下降趋势, 这说明目前研究M2/GDP的畸高水平仍应该放在X1方面, 也就是主要讨论为什么准货币增长量无法和经济发展同步进行的问题, 而以存款类和短期信用工具为主的准货币, 其稳定性要大大超过M0和M1, 稳定性的货币供应量使货币政策更加难以实施。

2.2.2 从货币流通速度和数量方程式分析

(1) 基于传统的货币数量论的分析。

高货币化研究的基础是传统的货币数量论, 也就是M×V=P×Y, ③由于PY为名义GDP。所以货币流通速度V就是我们要研究的GDP/M2。由于M2/GDP一直处于畸高水平, 相当于V一直呈现下降趋势。然而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是政府制定货币政策的重要环节。由于V需要稳定, 所以当改变货币量时就会引起名义GDP的同比例变动。其中Y主要由劳动、资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知识技能等所决定的, 由于货币中性, M并不影响Y, 改变M会直接作用在P上, 并呈现正比例变化。

那么, 这意味着我国现状不适用于货币数量方程式吗?并非如此。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 虽然我国货币化比率很高, 但我国货币化过程并没有完全实现, 仍存在大量未货币化的实体经济。但在M2/GDP比率的高速增长中, 也有一部分是我国货币化进程的实际需要, 而且这部分良性增长将会继续进行, 直到我国完成货币化过程。

第二, 我国前几年经济、政治、文化体系的整体不完善, 造成了M2/GDP比率的虚高,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法律制度、国民素质等各方面的逐渐成熟, 高货币化正逐渐向正常方向发展, 准货币的流通性逐渐增强, 大量僵化的准货币能够参与到GDP的发展中, 所以呈现出M2/GDP比率的明显下降。这种下降应该属于以前的迷失货币/GDP的比例, 而在M2/GDP呈下降趋势中还存在着适应于经济发展的货币化进程。

第三, 由于这种下降趋势能更好衡量我国货币化过程, 属于良性趋势, 但是过多的货币积累难以在短期内完全被GDP消化, 伴随着货币化过程的继续, 我国的货币化比率仍处于过高层面。

(2) 分析结论。

根据以上的分析, 我们采用平移数据的方法, 通过图2对中美货币化路径进行了简单对比。④

我们从图2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 将良性M2/GDP指标等同于符合“货币化路径”假说的衡量标准, 其发展趋势和西方发达国家相同, 并且符合货币供应量与价格指数的相关关系。良性M2/GDP持续增加并且没有达到拐点, 意味着我国货币化路径没有完成, 该指标增长仍在继续。我国在2003年之后出现通货膨胀应该与良性M2/GDP指标成正比例关系, 而之前的通货紧缩阶段, 是劣性M2/GDP比率掩盖了良性M2/GDP比率下降的合理形式, 造成表面上M2/GDP比率快速增长的原因。

(2) 中国M2/GDP与中国良性M2/GDP两条曲线之间的高差为劣性M2/GDP指标, 是导致M2/GDP虚高的罪魁祸首。要使M2/GDP指标能正确衡量货币化过程, 就需要将劣性M2/GDP比率降为0点, 直到和良性M2/GDP曲线重合。

(3) 2004年后M2/GDP比率下降说明我国经济状况逐渐改善, 劣性M2/GDP比重减少。但并不能说明2004年就是“拐点”, 因为衡量拐点的指标应该是良性M2/GDP指标, 这只能说明劣性M2/GDP处于下降趋势中。这也是为什么2006年M2/GDP较之前又有所反弹的原因。

2.2.3 从央行的货币政策方面分析

如果要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 央行就会在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情况下增加货币供应量, 这就会导致V下降→M2增加→GDP增长不能适应M2扩张→V继续下降→M2继续增加, 最终形成恶性循环。我们要解释的是央行货币供给如何造成大量僵化货币。

(1) 不适当的货币政策工具。

央行为实现GDP稳定增长的货币政策目标, 会通过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作为手段, 而包括再贴现, 存款准备金和公开市场业务的一般性货币工具是最主要的手段, 但这三种政策都有其无法避免的局限性:再贴现政策缺乏主动性, 商行绕过央行从其它渠道融资就会弱化政策效应;存款准备金政策容易造成银行资金周转不灵, 扩大存贷差的口径, 形成更多僵化货币;公开市场业务政策则需要具有完善的金融市场和较强的市场控制力等条件。综合考虑, 由于金融体系的不完善和政策工具有效性的弱化, 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不能有效开展, 央行介入反而造成僵化货币的积累, 导致高货币化现象难以控制。

(2) 货币政策的时滞性。

央行存在数据收集→经济状况评估→货币政策目标制定→货币政策工具选择→货币政策实施→货币政策作用的一系列时滞, 可能造成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无法适应经济实际需求, 形成前一阶段货币供给尚未消化, 后一阶段货币量继续增加的不利方向, 扩大了劣性M2/GDP的比重, 导致政策目标和结果的冲突甚至完全逆向, 造成更恶劣的影响。

(3) 基础货币乘数。

由于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不足, 加上时滞效应的存在, 我国对于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难以把握, 尤其是不能主动控制基础货币。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期两次货币供应量高速增长, 带有明显的倒逼机制作用。虽然随着商业银行体制的完善, 地方政府影响势力减少, 倒逼现象趋于弱化, 但新形势下又有新问题, 外汇占款和再贷款的急速扩大, 增加了基础货币的投放, 通过乘数效应扩大M2供给, 使央行处于被动地位。

(4) 从近几年现状看货币政策作用。

实际上央行近年来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回收大量流动性。从2003年起央行连续调高存款准备金率, 2006年就5次上调, 2007年更是历史性的上调10次存款准备金率, 连续6次加息;央行还积极发行定向票据, 对连续增加的外汇占款进行冲销。但是持续的双顺差使人民币承受着巨大的升值压力, 央行为了维持汇率稳定, 不得不释放大量基础货币;同时流动性过量又产生通货膨胀等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央行一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所冻结的资金远少于外汇占款增量, 在发行票据回笼资金的同时又面临大量短期到期资金的赎回压力, 对于流动性的紧缩效果很弱, 加上连续高额外汇顺差一起, 大大增加了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对冲外汇占款和到期央行票据、正回购的压力。

3 政策建议

为了在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前提下实现货币化进程的良性发展, 应针对性地进行改革:第一, 要建立现代的企业和商业银行制度, 进一步完善商行盈利和风险防范能力, 积极推进非国有化企业的信贷业务, 同时加快金融创新力度, 使银行资金得到更好的利用, 形成市场型的银企关系, 从根本上改变信用制度建设;第二, 从汇率机制入手, 适当减少外汇储备增速, 同时建立外汇监督体系, 防范投机性外汇流入;第三, 应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完善股票和债券市场, 引导资金的合理配置以分散居民存款, 同时要注意防范风险, 使居民预期从投机性转为投资性;第四,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收入分配差异, 大力拓展消费信贷业务, 使公众对经济形成稳定预期, 增加现时消费;第五, 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 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 抑制流动过剩。

摘要:经济货币是特定时点货币化经济量占经济总量的比例, M2/GDP则是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广化和深化的重要指标, 但我国货币供应量远高于经济发展, M2/GDP趋势呈现与理论不符的畸高现象。其原因大体可分为内部货币化传导和外部经济体系两方面, 主要从货币面层次出发, 对我国“高货币化之谜”进行探索, 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准货币,劣性M2/GDP,货币流通速度,货币化过程

参考文献

[1]张杰.中国高货币化之谜[J].经济研究, 2006, (6) .

[2]汪洋.中国M2/GDP比率问题研究述评[J].管理世界, 2007, (1) .

[3]李健.中国货币运行的变化及其影响分析[J].财贸经济, 2007, (1) .

[4]曾康霖.流动性研究的新视角[J].财贸经济, 2007, (1) .

[5]弗里德曼、安娜·舒瓦茨.美国和英国的货币趋势[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1.

[6]殷孟波.我国经济货币化比率畸高的经济学分析[J].学术论坛, 2006, (5) :90-93.

从现象学角度考察货币问题 篇2

摘 要 不论是从文化哲学的角度还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探讨货币问题,我们最终必须要回到货币本身以及货币产生的价值基础之上,现代社会中之所以出现异化现象,原因之一就是货币作为一种较低的价值僭越了较高的价值,出现了价值的颠倒。人们将货币视为现代社会的上帝,使得本该由上帝来进行的裁决交由货币来决断。只有对价值问题进行现象学上的把握,我们才能对包括经济问题在内的货币现象有深入领会。

关键词 货币哲学 经济学 现象学

一、货币哲学的基本观点

“货币哲学”最初是由西美尔提出来的,他的《货币哲学》(Philosophie des Geldes)于1900年出版于柏林。在《货币哲学》中,西美尔认为,货币对社会、政治和个体性的影响会扩大;货币经济的发展,不但彻底摧毁了封建制度的统治,同时也让现代民主制度发展起来。

西美尔发现,在现代社会中,货币成了上帝,因为它已经指向绝对目标的绝对工具。在现代社会,银行比教堂更大、更有势力,银行成为了现代城市的中心,人的一切感官知觉都与货币有关。但他同时认为,人仍应保有自由权,在货币之外去拓展视野——例如建立基于精神交往的社交圈子。因此,应该让货币的权势止于文化领域:艺术家不仅仅为钱,更应为自己的精神而创作。

米德认为,西美尔在《货币哲学》中分析经济现象的形式,而不是经济现象的内容。在《货币哲学》中,西美尔力图超越对货币经济的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关注,不仅显示了他对货币经济影响社会和文化生活的社会学的关注,而且他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种文化哲学和一种关注日常世界的生活形而上学。“《货币哲学》并非一部纯粹的经济学著作,尽管它讨论了许多与金钱相关的经济现象①。”西美尔持一种主观的价值论,认为主体欲望的满足即可创造出价值,但他同时认为,通过经济活动,主观价值得以客观化。“经济活动的明确特征,与其说是交换价值,毋宁说是交换价值②。”货币的哲学意义在于:“它在实践世界之内代表了最为确定的可见性,像与所有存在公式最为清楚的具体化,依据之事物相互找到了它们的意义,并且令得它们的存在和如在为它们的关联的相互关系所决定③。”

二、货币数量论对货币的理解

货币数量论认为在货币数量变动与物价及货币价值变动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的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商品价格水平涨落与货币数量成正比,货币价值的高低与货币数量的多少成反比。本文不对货币数量论的发展进行展开,仅仅关注现代货币数量论对我们理解货币的经济学角度,因为现代货币数量论非常清晰地表达了货币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的作用,那么,货币在经济中所起的作用的基础是什么?

以研究货币在经济运行中是否发挥作用的货币主义学派被称作“现代货币数量论”。这一学派的最杰出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他在1956年发表了《货币数量论:一种新表述》一文,提出了纯货币需求理论,即现代货币数量论。现代货币数量论试图用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来重新表述货币数量论,它不考虑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而只是像剑桥学派那样设定货币具有效用,然后考察什么因素决定人们想要持有货币的多少。一旦考虑到效用,我们的问题就变成效用是什么,通过我们最终的考察发现,效用是与价值相关的。首先,我们考察货币需求函数,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可以表述为:

M=f(P,rb -1/rb •drb/dt,re+1/P •dP/dt-1/re •dre/dt,1/P• dP/dt;ω;Y/r;u)④

其中,M是货币需求总量,P是价格水平,rb和re是两种特定的资产利率,即债券和股票的收益率。rb=re+1/P dP/dt表示“货币”利率等于“实际”利率加上价格变动的百分比。Y可以被解释为包括所有财富形式的收益,包括由最终的财富所有者所直接持有的货币与实物资本商品。ω被解释为来自于非人力财富的总收入与来自于人力财富的收入之间的比率。(1/P)•(dP/dt)被解释为价格变动的某种平均预期率。Y/r被解释为一个总财富的估计值。u是一个混合变量,它反映了嗜好和偏爱的变动。

其次,弗里德曼眼中,货币是最重要的。他认为货币是一切经济波动的根源,并用这个观点阐述有关的经济问题。弗里德曼认为,“研究货币必然要从研究流通中货币的数量开始⑤。”而在流通中,货币的数量同价格一样,是由货币的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的。当社会群体对货币的需求数量和所能供给的货币数量达到均衡时,流通中货币的数量便确定下来。

因此,我们不仅要问,货币本身是什么,如果它只是一种资产的话,那么资产又是什么,这样不断追问下去,必然要遭遇到货币的本体问题。

三、从现象学角度看货币问题

通过以上的简单阐述,我们可以看到西美尔对货币的看法和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论的基本看法,其中都涉及到了货币问题,我们是否还有其它的角度去理解货币及货币现象?韦森教授认为,应该从语言哲学角度去思考对货币的定义,把“货币归结为在人类经济活动和市场交往中凝汇着人们‘集体意向性’的一种制度实在”⑥。西美尔则从文化符号角度去讨论货币及货币的本质,他认为,“货币的发展是一种深刻的文化趋势中的一种要素,货币具有一种形而上学特质,货币的形而上学特质是超越货币的任何一种特殊用途,是作为所有可能性的价值实现所有价值的可能性”⑦。弗里德曼却从经济学本身去考察货币问题,并且他将货币问题归结为一个财富持有形式的问题,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是一种资产,是持有财富的一种形式”⑧。通过对这两位思想家对货币问题的思考,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看到对货币的理解:第一,从哲学的角度看到货币的本质、货币的性质、货币的功能;第二,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到货币的需求对经济波动的影响。虽然 角度不同,但是否它们在“共通—中—存在”呢⑨?通过我们的梳理发现,对货币问题的理解可以从价值的角度进行把握。问题的提出也就是:价值是什么?我们试图通过现象学的角度对价值问题本身进行思考,以达到对货币问题的明察。

从古典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到新古典经济学中边际效用价值论,都对价值问题进行了详尽论述,与此同时发展出了相应的货币理论。而从哲学的角度看,如西美尔,则认为价值自身“并不出自于现实性”⑩,“使它得以进入价值圈子里的正是它整个的已被确定的存在” ,由此西美尔也从价值与货币的关系并开始了对货币问题的展开。但是,货币的最基本问题是个价值问题,只有考虑清楚价值问题,才能真正理解货币。不论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还是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其实最终还是可以归结为价值现象学的角度,正如特纳所言:“货币是作为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经验之中介的现象学”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对价值的本质直观,达到对价值问题的明察,从而较好地理解货币。怎样从现象学角度对价值问题进行明察呢?首先,我们应该考虑,价值不是“关系”,不是附加给像“相同”、“相似”、“不同”这些关系上的关系,“价值可以构成一个关系的基础,但它们不是关系” 。价值是对事物的原初体验,但这是对事物价值本身的体验,而不是對关系的体验。价值是自身被给予的,而不是经验的。经济价值来源于其交换价值,在交换过程中为了某种便利,产生了货币,但是,交换的本质却在于,两个事物虽然在客观上具有同样确定的价值,对于交换者来说,这个价值是“被给予的”,通过交换同时被给予交换者的是价值本身,价值本身才是事物价值的基础,因而也是货币的基础。第二,价值是一种质性,它不能表示为一种关系。既然价值是一种质性,它就必须原初地是在对某物的感受中变成被给予性。也就是说,价值本身是更本原的,它具有被给予性。货币的价值产生并不是由于货币质料本身的内在价值,而是因为货币成为了在两个事物之间交换的量度,这种度量功能之所以成立,在于价值本身的被给予性。所以,像贝壳、布匹、石头之所以具有货币的功能,并非它们本身有什么内在价值,而是因为通过这些载体有更本原的载体——价值在起作用。第三,通过上述的论述,我们认为,一切价值都是质料的质性,它们具有一个在“高”和“低”方面的特定秩序。货币之所以有价值,就是因为通过货币这个载体把握到价值质性。

四、结论

所以,对货币本身的思考,不论是从文化哲学的角度还是经济学的角度探讨探讨,我们最终必须要回到货币本身以及货币产生的价值基础之上,现代社会中之所以出现异化现象,原因之一就是货币作为一种较低的价值僭越了较高的价值,出现了价值的颠倒。人们将货币视为现代社会的上帝,使得本该由上帝来进行的裁决交由货币来决断。通过我们的思考发现,货币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文化哲学和经济学上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价值上的问题,只有对价值问题进行现象学上的把握,才能对包括经济问题在内的货币现象有一种深入领会。

注释:

①西美尔.陈戎女,耿开君,文聘元译.货币哲学.华夏出版社.2002.译者导言:3.

②西美尔.陈戎女,耿开君,文聘元译.货币哲学.华夏出版社.2002.译者导言:5.

③西美尔.陈戎女,耿开君,文聘元译.货币哲学.华夏出版社.2002:64.

④米尔顿•弗里德曼.杜丽萍译.货币数量论——一种重新表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9.

⑤米尔顿•弗里德曼.杜丽萍译.货币数量论——一种重新表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5.

⑥韦森.货币、货币哲学与货币数量论.中国社会科学.2004(4):1.

⑦西美尔.陈戎女,耿开君,文聘元译.货币哲学.华夏出版社.2002:150.

⑧米爾顿•弗里德曼.杜丽萍译.货币数量论——一种重新表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

⑨让—吕克•南希,《解构的共通体》,夏可君译,上海世纪出版社.2009:5.

⑩西美尔.陈戎女,耿开君,文聘元译.货币哲学.华夏出版社.2002:4.

西美尔.陈戎女,耿开君,文聘元译.货币哲学.华夏出版社.2002:4.

西美尔.陈戎女,耿开君,文聘元译.货币哲学.华夏出版社.2002.译者导言:4.

马克斯•舍勒.倪梁康译.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三联出版社.2004:293.

参考文献:

[1]西美尔.陈戎女,耿开君,文聘元译.货币哲学.华夏出版社.2002.

[2]米尔顿•弗里德曼.杜丽萍译.货币数量论——一种重新表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韦森.货币、货币哲学与货币数量论.中国社会科学.2004(4).

[4]让—吕克•南希.夏可君译.解构的共通体.上海世纪出版社.2009.

货币资金审计常见舞弊现象防范 篇3

一、以虚开票据报账, 套取现金

舞弊者通常通过支付一定好处费给虚开票据者, 或者以别人持有而无需报账的票据在本企业财务部门报账, 从而违规取得现金。但无论票据所列内容为何, 财务人员为了平账, 必然虚列一笔费用或者资产, 不但账实不符, 还造成资金流失, 危害企业的资产安全。审计实务中, 授权审批人员要严格把关, 核实票据的真实性, 要求请款者出示申请报告, 审查其是否有发生相关的业务申请, 是否已完成整个业务程序, 是否有相关负责人员签章确认。财务部授权复核人员对已审批的票据核查其金额计算的准确性, 一并检查票据是否具备完整的报批程序。因此, 出纳人员只有对财务部授权复核人员签章确认的票据才能支付现款报账。

二、虚构职工人数, 虚增工资支出, 套取现金

舞弊者在工资表中虚构职工人数, 将一些事实不存在的人员罗列入工资表中, 从而增大工资支出, 扣除实发工资, 余款为违规套取的现金。针对此现象, 授权审批人员须将工资表中的职工与人事部门报来的职工花名册逐一进行核对, 核实是否存在不在册职工, 从而控制虚构职工人数、虚增工资支出的现象, 保证企业用款的安全性。

三、通过挂往来账, 套取资金

舞弊者将资金汇往与本企业无真实业务往来的其他经济体或个人, 在账上作往来款处理, 挂预付账款或其他应收款, 长期挂而不理, 最后以各种理由作坏账处理, 注销所挂账目, 从而达到套取资金的目的。因此, 授权进行资金支付的审批人员须核实请款者的请款对象是否真实合法存在, 与本企业是否有实质性的业务往来, 请款理由是否充分。财务部门的出纳人员只对经审批和本部门复核的请款单据划拨款项。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定期 (如每月) 对往来款项进行函证, 对不符的账目进行追查, 从而及时发现是否存在虚假往来账款, 实质为套取资金的事实。

四、收入票据的金额小于实际收款金额, 差额被中饱私囊

舞弊者通过不开发票、少开发票、发票各联金额不一致或以白条抵顶发票等手段, 使列账的收入票据金额小于实际收款金额, 从中侵吞差额公款。此现象通常发生在现金收入业务中, 但通过银行结算也不能完全杜绝此种现象。例如, 一笔销售业务收入30, 000元 (不考虑税费) , 付款人交来两张支票, 一张金额20, 000元, 另一张10, 000元, 如果付款人不索取发票, 这就容易给舞弊者以可乘之机, 收款单位若只开一张金额为20, 000元的收款发票, 另10, 000元的收款不开发票, 此时的账务处理是:

再通过银行提现, 冲销“其他应付款-X单位”, 即:

不开发票的10, 000元就以这样的方式从账中转出, 落入舞弊者手里。

上述现象较易在内部控制薄弱的企业发生。为此, 企业的首要任务是完善内部控制, 特别是内部会计控制。首先, 进行岗位职责分工。收款人与发票开具人应由两人以上担任, 或收款人与发票开具人由一人兼任, 但应另设稽核员审核发票与实际收款金额的一致性;其次, 对入账依据进行控制, 要求每笔收入必须开具同等金额的票据;再次, 对结算方式进行控制, 尽量减少现金结算, 使用银行结算;最后, 定期进行现金盘点, 检查是否账实相符。

五、收支不记损益科目, 以达到截留货款、私分财产、偷漏税款的目的

一个企业收到销货款时, 应借记货币资金科目, 贷记营业收入和应交税费 (应交增值税—销项税) 科目;经审批同意支出时, 借记费用等科目, 贷记货币资金科目。当舞弊者为了达到截留货款、私分财产、偷漏税款的目的时, 其账务处理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处理:

若不追查附件内容, 第 (1) 笔分录被认为是现金存行, 第 (2) 笔分录被认为是提现, 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异常, 但如果增加的银行存款本来是收到的货款, 支出的现金是购置办公用品等, 真实的账务处理理应如下:

第二种处理:

上述两种处理方法的区别在于:第一种处理没有真实完整反映企业的损益情况, 同时偷漏流转税增值税款。

另一种情况是, 假如增加的银行存款是收到的货款, 而现金支出是没有任何实质内容和审批程序的, 舞弊者作出第一种处理, 其隐蔽性是很强的, 不经实质性测试是难以发现贪污作假的破绽的, 它同时达到银行存款账和现金账的虚假平衡, 而且银行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也没有出现差异。再者, 没有完整反映收入情况, 偷漏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 企业资金流失和被贪污私分。

对上述现象, 主要的防范措施是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改善内部控制环境:每一笔货币资金的收入都必须附有相应的原始凭证, 每一笔货币资金的支出也必须附有经审批核准的凭单;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设立内部审计机构, 强化对财务进行监督的职能。

在实务中通常会发现, 企业为了送礼和给好处费, 虚构发票内容, 如开办公用品发票, 实为购衣鞋、烟酒等, 以表面合法票据掩盖其非法目的;当无法索取表面合法的票据时, 甚至以白条作为报账凭证。某些私营企业主公私不分, 将个人消费充当企业消费, 虽有合法票据, 但支出纯粹是个人行为。另外, 企业的营业收入不多, 但业务招待费、差旅费、办公费等的支出金额异常大, 费用与收入之间的配比关系不相吻合。很显然, 费用支出存在某些不合理因素, 如过高规格接待客户, 利用公款吃喝;借出差之名, 顺道游览观光;办公用品频繁购置, 但员工浪费财物现象普遍存在, 等等。要遏制对企业存在的这些既不合法又不合理的支出, 最重要的是使企业的治理层树立依法经营的管理理念, 所谓上行下效, 企业的领导层以身作则, 自然会产生依法管治的驱动力, 制定相关的支出授权审批控制制度和支出的程序控制制度, 层层落实, 依制度行事, 形成良好的管理氛围。同时, 实行预算管理制度, 每年初制定全面预算, 经批准的预算要严格执行, 各项支出事先制定开支定额, 超定额开支要经特殊授权审批, 年末考核预算执行情况, 视考核结果进行奖惩, 使货币支出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约束。

总之, 货币资金作为企业重要的资产, 审计实务中, 舞弊者的手法层出不穷, 舞弊案例形形色色。要使货币收支做到真实、合法和合理, 企业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治理层要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同时积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设立监督财务机构的职能部门, 斩断舞弊者伸向货币资金的黑手, 从而有效地保证企业财产安全。

摘要:货币资金是企业流动性最强的资产, 最容易产生贪污、挪用, 成为舞弊者的主要对象。审计实务中, 舞弊者手法层出不穷, 舞弊案例形形色色。本文通过剖析货币资金审计过程中常见的舞弊现象, 探讨相应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货币资金,舞弊现象,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苗美华.审计 (第二版)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货币现象 篇4

关键词:逆向格雷欣法则;良币驱劣币;爬行带状汇率制

在发展中国家,我们经常会观察到这样的现象:良币驱逐劣币,价值相对低估的货币(良币)代替价值相对高估的货币(劣币)在市场上流通。比如拉美国家的美元化现象。经济美元化,是指在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美元大量进入流通领域并逐渐取代该国货币,成为该国经济活动的主要媒介。美元化分为政府制定的美元化政策和民间自发进行的美元化,本文所指的是后者。这种现象与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完全相悖。一般将这种现象统归为货币替代范畴,但笔者认为货币替代的定义过于宽泛,货币替代中的对称性货币替代与良币驱逐劣币现象有本质性区别,对称性货币替代中无所谓良币与劣币,所以有必要将这种现象单独讨论。为了区别起见,我们暂且将该现象命名为逆向格雷欣法则。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劣币汇率高估,人们对劣币存在贬值预期,不愿意持有而以良币代之。笔者认为此种解释虽有道理,但是没有揭示出根本原因。笔者以为信用货币、开放经济条件下反映货币真实比率的商品流通市场取代复本位制下反映货币真实比率的货币市场,从而导致逆向格雷欣法则。

一、良币驱逐劣币成因及运行机制分析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格雷欣法则。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最初由16世纪的英国铸造局长格雷欣发现。他指的是在复本位制度中,两种金属货币在市场上同时流通,当法定比价与市场比价不一致时,市价比法定价格高的金属货币(良币)必然被收藏、熔化,在流通领域中数量逐渐减少直至退出流通领域,而市价比法定价格低的货币(劣币)在流通中的数量不断增加直至充斥整个市场。劣币驱逐良币过程可以用图1简单地表示这一过程。

通过上述回顾,我们可以发现反映劣币和良币真实比率市场的存在是整个机制运行成功、劣币得以驱逐良币的关键。笔者认为在信用货币条件下,正是因为这样的市场不存在,原有的运行机制被隔断,才使得与原来完全相反的现象——良币驱逐劣币占领流通领域的现象发生。现假定有甲国货币A和乙国货币B,甲国规定两国货币兑换比率为1单位A货币兑换10单位B货币,而两国货币的真实价值比率为1单位A货币兑换8单位B货币。A货币价值相对高估为劣币,B货币价值相对低估为良币。如果格雷欣法则继续生效的话,则须存在一个反映两国货币真实价值比率的市场。先将1单位A货币兑换成10单位B货币,再将10单位B货币到反映两国货币真实价值比率的市场上按8:1的比率兑换成1.25单位A货币,净赚0.25单位A货币。重复这一过程,A货币将被B货币逐出流通领域。但是,这样一个能反映两国货币真实价值比率的市场不存在。有人说外汇黑市就是符合条件的市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外汇黑市之所以为黑市,是因为它是非法的,受到政府的严厉管制,黑市上的交易量非常小,相对于整个外汇交易量可以忽略不计。同时,由于严厉管制的存在,黑市上的外汇交易成本增大,这种成本的加大必然反映到外汇交易价格上,这样黑市市场上两国货币的比价必然偏离其真实比率。如此看来,除了按照官方的比率再换回去,其他好象没有什么道路,真那样做的话,只是徒劳无功,法定比率与真实比率之差所带来的收益依然无法实现。但这种利益确实存在,此路不通,再觅另径。事实上也是这样的,它遵循着另外一种机制来实现这种利益:1单位A货币可以在甲国商品市场上购买4单位C商品,现在将1单位A国货币按照官方比率兑换成10单位B国货币。由于A国和B国都是开放经济,商品互通有无,购买力平价基本上能得到反映。这样A国居民持有这10单位B国货币直接进入本国商品市场,由于购买力平价基本上成立,10单位B国货币在商品市场上按照真实比率购买5单位商品,比持有A货币多购买1单位C商品。人们通过持有B货币而获利,结果在甲国流通领域B货币取代A货币。原来在复本位制下反映良币与劣币真实价值比率的市场由信用货币下反映良币和劣币真实价值比率的商品流通市场所代替,格雷欣法则也相应地变成逆向格雷欣法则。用下面的框图来表示这一过程:

通过上文分析,现在对我们称之为逆向格雷欣法则的概念作一总结。法则生效前提条件:(1)信用货币;(2)开放经济;(3)固定汇率,且法定汇率高于真实汇率;(4)汇率管制,但外汇兑换能在官方市场上进行。法则内容:被低估的货币(良币)取代被高估的货币(劣币)在劣币发行国流通领域流通。通过拉美国家的美元化现象,我们对法则的前提条件进行具体论述:先说第3个条件,这一前提是法则生效最根本的基础,正是由于与真实比率的偏离才导致套利机会。现实中拉美国家历史上大多数实行对美元的固定汇率制且长期不作调整;再说第一个和第4个条件,这两个前提保证了类似复本位制下的反映货币真实价值比率的市场不复存在,原有的传导机制被隔断,格雷欣法则失效;第2个条件保证了购买力平价的近似成立,也就确保了能够反映货币真实比率的市场——商品流通市场的存在。之所以拉美国家会出现美元化,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与美国经济联系紧密,而且地理位置接近,运输成本低,购买力平价基本上成立。

二、良币驱逐劣币给国家经济造成的不良影响

1. 通胀税减少。在税率一定的前提下,通货膨胀会使国内经济主体的名义收入增加,从而缴纳的税收增加。这种以通货膨胀为手段,以牺牲国内居民的实际收入为代价而增加政府税收就是通胀税。它是税率和通货膨胀基数的正函数。现在国内居民增加外币持有而减少实际持有的本币,这使得通货膨胀的基数减少,而通胀率的提高是受到限制的,于是政府通货膨胀税收入减少。

2. 铸币税收益丧失。一国政府利用货币发行主权获得一种独特的税收,这就是铸币税,它的大小等于所发行的货币的面值减去发行货币的成本。由于本国居民放弃本币而大量持有外币,本币回归货币当局,本国铸币税的收益丧失。但只要持有货币,铸币税就存在,只是这种收入由本国转为外国所有。

3. 货币政策独立性丧失。货币替代使得定义一国国内的“货币”概念更加困难,由于其中包括了无法由本国央行把握的货币供给构成部分。因而本国货币当局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就会遇到前所未有的难题。由于本国外币在国与国之间自由和频繁地流动,本国的实际货币需求变得难以控制,因此央行也无法通过原有的货币政策工具对国内的实际货币余额施加有效的影响。这意味着本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丧失,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外币发行国的货币政策。

三、相关政策建议

一个主权国家很难容忍良币驱劣币这种情况发生。正是由于两国货币名义兑换比率偏离真实比率这一根本原因,逆向格雷欣法则才得以生效。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消除这种偏差才是根治之道。为此,笔者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1. 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的冲突是逆向格雷欣法则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这里举一个典型的政策冲突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这种情况在拉美国家乃至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一个发展中国家采取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由于美元的信誉,这种制度安排可以起到一个货币锚的作用,给本国居民一个良好的预期,增强了本国居民对货币的信心。但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经济,一般采取比较松的宏观经济政策,如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就引发了矛盾。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使得本国货币的价值下降,在原有的钉住汇率水平不作调整的情况下,本国货币成为劣币,钉住货币成为良币。由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政策协调对于治理逆向格雷欣法则的意义。汇率政策必须同其他的宏观政策相一致,这样才能有效地防范逆向格雷欣法则。

2. 第2点涉及到汇率制度选择,笔者以为爬行带状汇率制度更为适合解决此类问题。所谓爬行带状汇率制是指中心汇率变化较为频繁,同时确定一定的围绕中心汇率的波动幅度的汇率制度。中心汇率由国家的基本经济指标决定,根据这些指标的变化作相应调整,用一个函数表达式表示如下:

e=f (Y, M, B, P, R,…)

其中,e是中心汇率,Y代表国民收入,M代表国内货币供应量,B代表经常项目收支,P代表通货膨胀水平,R代表金融资产收益率等。实行这种汇率制度,政府可以根据经济运行情况调整中心汇率以反映两国货币真实比率,消除偏差。同时,一定的波动幅度以反映市场供求,保证了汇率的灵活性,弥补政府调整的缺陷。

参考文献:

1.姜波克等著.货币替代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姜波克,李心丹.货币替代的理论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经济与管理,1998,(4).

3.樊华,余佩珍.论拉美经济的美元化.世界经济,1999,(9).

4.杨辉.论货币替代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影响.金融教学与研究,2000,(1).

作者简介:王冀宁,南京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博士后;毕胜,南京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硕士生。

货币现象 篇5

因此, “流动性过剩”不能简单理解为货币发行的过多和供给过剩, 西方经济学界日渐增多的持货币供给内生论观点的学者们认为, 如果货币供给是内生的, 则经济主体对货币需求的变化决定货币供给。这种情况下, 对“流动性”的考察不应简单从货币供给方来进行, 也应包含对货币需求方面的考虑。

近年来学术界对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的考察, 通常通过分析货币供给变动与货币乘数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理论上, 货币供应量=货币乘数×基础货币, 一般来说,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控制基础货币, 但对货币乘数的控制能力有限, 因为除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外, 货币乘数还受到存款人持现行为、银行体系流动性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自2006年以来, 央行已持续16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理论上货币乘数应当下降, 但实际结果却并不明显, 这说明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并不能完全控制货币乘数, 也说明我国货币供给是具有内生性的。

既然货币供给内生性地由货币需求决定, 那么, 可以从货币需求角度寻找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原因。根据弗里德曼、托宾等的基于资产持有决定理论的现代货币需求分析方法, 从货币需求角度看待我国“流动性过剩”现象,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内部机制:资产组合结构调整的作用。随着存、贷款余额的大幅上涨, 我国存贷差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 这些滞留在银行体系中巨大的货币存量, 在近年来以居民资产组合结构调整的形式释放出来。表现为居民资产组合中货币资产的比例下降, 风险资产的比例上升, 储蓄向股票投资、不动产投资转移, 货币资产的需求降低。

股市和楼市预期回报率的高涨使微观主体风险偏好较高, 其意愿持有更多的股票、房地产等风险资产。以股市为例, 股市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主要包括交易效应、财富效应和替代效应, 其中, 前两者与货币需求正相关, 后者与货币需求负相关。我国股市的上涨与交易量的增加, 虽然会产生对用于完成股票交易的狭义货币M 1的增量需求, 但对广义货币M2需求的影响却主要表现为资产间的替代效应。因此, 资本市场的上涨实际上会降低实体经济中的货币需求, 加之我国的有效需求不充足, 出现“流动性过剩”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且, 货币供需一旦失衡, 将进一步刺激非货币资产价格的上扬, 在理性预期推动下, 资产将进一步向非货币资产转移并有可能形成理性投机泡沫, 然后, 资产价格的上扬会通过财富效应发挥作用, 刺激消费增加, 推动消费价格上扬, 进一步助长“流动性过剩”现象。

外部机制:“货币替代”的作用。伴随我国经济开放性的增强与汇率机制灵活性的提高, 我国的货币需求将面临“货币替代”现象的影响, 即本币需求不仅与本币和本国资产相关, 外币相对本币的收益与安全性的变化也将影响对本币的需求量。很多研究表明, 国外资产的收益率水平以及人民币的预期升值或贬值程度对我国的货币需求是具有影响的。以美国一年期国债为例, 其利率水平与我国货币总量之间有显著负相关关系, 而人民币预期升值率与我国货币总量之间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 在美联储持续降息与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的当前形势下, “货币替代”的存在不可避免会增加对我国货币的需求量, 并由此带来外汇占款和货币投放的增加。然而, 这部分货币供应的增加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 而是以“流动性”的形式注入资本市场或不动产市场, 赚取资本收益和人民币升值收益, 因此也就无法形成真实产出, 而只能在“流动性过剩”的作用下推动国内物价和资产价格的上涨。

参考文献

[1]、董睿:《西方货币需求理论的综述和简要分析比较》, 载《世界经济情况》2006年第15期;

[2]、朱蓓:《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初探》, 载《现代会计》2007年第1期;

[3]、孙立坚:《进一步改革开放是解决流动性过剩的关键》, 载《社会科学报》, 2008年3月6日。

[4]、李秀辉:《货币需求影响因素分析—一般均衡下单方程协整模型实证研究》, 载《财经界 (中旬刊) 》2007年11月;

[5]、鲁健:《中国微观货币需求函数实证分析》, 载《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5期;

[6]、张晓锋:《关于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的计量分析》, 载《商场现代化》2007年15期;

[7]、刘莉;万光彩:《货币需求计量的经济模型构建》, 载《商业时代》2007年12期;

上一篇:城市园林绿化施工下一篇:鬼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