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货币

2024-07-24

辅助货币(共12篇)

辅助货币 篇1

当我们用支付宝为一顿丰盛的早餐付费, 当我们用微信钱包给亲朋好友发去代表节日祝福的红包, 我们不禁想到:终于某一天, 纸币将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消失, 那沉甸甸的手感、清脆的点钞声也将离我们而去, 同时一种风靡一时的炫富方式——晒现金也将成为记忆;代替纸币的将是无影无形的数字货币。尽管是那样的不舍, 但正如金银代替了实物, 纸币代替了金银, 货币进化的脚步从不停歇, 让我们顺应自然规律的更迭, 看看未来的数字货币。

什么是数字货币

目前, 数字货币 (Digital Money) 没有统一定义, 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 (FATF) 认为数字货币是一种价值的数据表现形式, 通过数据交易并发挥交易媒介、记账单位及价值存储的功能, 但它并不是任何国家和地区的法定货币。没有政府当局为它提供担保, 它只能通过使用者间的协议来发挥上述功能。因此, 数字货币不同于电子货币 (Electronic Money) , 电子货币是法定货币的数字化表现, 被用来进行法定货币的电子化交易。但从各方面的观点来看, 数字货币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 数字货币是一个完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货币形态, 包括支付、结算、储存等, 都可以在没有人工核准的情况下自动完成, 并保存所有无法销毁的路径信息;其次, 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监管、调控等成本一定更低, 应远远低于纸币市场, 否则数字货币将缺乏根本的生命力;第三, 数字货币自身“价格”稳定性高, 定位明确 (是货币而非商品) , 跟现有纸币系统有相应的转换规则;第四, 有法定的发行程序和安全可靠的技术做支撑。

在现有的数字货币中, 比特币是“去中心化”的, 但也有一些是“中心化”的。

2016年1月20日, 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出席了会议并就数字货币的必然性、数字货币的特征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这是时隔两年周小川再次谈论数字货币。

在这次会议中, 周小川勾画了自己眼中的数字货币, 从周小川的描述中可以看出, 它与国际上现有的数字货币存在巨大差异。

数字货币的形式

目前, 数字货币的主流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去中心化”数字货币, 其代码是公开的, 其他“去中心化”数字货币多数是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修改, 主要体系与比特币相似。但值得注意的是, 数字货币并不是某些“比特币原教旨主义者”鼓吹的“完全去中心化” (Totally Decentralized) , 即使在形式上, 也有“中心化”的数字货币, 比如瑞波币 (Ripple Coin) 等。

目前市场上活跃的数字货币有下述几种。

1.比特币

比特币的概念最初由中本聪 (Satoshi Nakamoto) 在2009年提出, 现在比特币也用于根据中本聪的思路设计发布的开源软件以及建构其上的P2P网络。

与大多数传统货币不同的是, 比特币不依赖于特定的中央发行机构, 而是使用遍布整个P2P网络节点的分布式数据库来记录货币的交易, 并使用密码学的设计来确保货币流通各个环节安全性, 比特币经济使用整个P2P网络中众多节点构成的分布式数据库来确认并记录所有的交易行为。比特币只能被它的真实拥有者使用, 而且仅仅一次, 支付完成之后原主人即失去对该份额比特币的所有权。

2.莱特币

与比特币类似, 莱特币也是一种加密数字货币。它是一种P2P的开源数字货币, 属于比特币的一个分支衍生货币。坊间素有“比特金, 莱特银”的说法。

莱特币虽然基于比特币协议, 但是并不要求极高的计算能力, 使用普通电脑也可进行挖掘。莱特币的算法, 源于Dr Colin Percival为Tarsnap安全在线备份服务 (供linux及其他开源操作系统备份) 设计的算法。

3.狗狗币

狗狗币, 英文名Dogecoin, 是一种基于Scrypt算法的小额数字货币, 诞生于2013年12月8日, 由澳大利亚品牌与市场营销专家Jackson Palmer和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程序员Palmer共同开发, 是目前国际上用户数仅次于比特币的第二大虚拟货币。

狗狗币以“神烦犬Doge”为设计原型, 拥有自己的核心文化, 即小费文化、慈善文化和草根文化。狗狗币交易过程比比特币更加便捷, 且狗狗币的总量更多, 价格低廉, 转账迅速, 适合网络打赏等。独特的平民化发展思路, 使狗狗币迅速成为最受欢迎的替代加密货币之一。

4.元宝币

元宝币 (已升级为“新元宝”) 是类似于比特币的虚拟数字货币, 号称中国版的比特币。元宝币由元宝团队发起产生, 创始人为清华大学毕业生、北京云联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邓迪。

元宝团队是一群比特币的爱好者和最早的支持者, 但在看到比特币的问题之后, 决定尽自己的力量, 用最新的技术, 来开发一款适合中国人使用的电子货币。这也就是采用元宝币这样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货币名称的原因。

目前新元宝已经推出了众筹、资产抵押等多种应用, 未来还将在跨国汇兑, 跨国支付等领域进一步发力。

5.福源币

福源币, 原名Fortune Coin, 简称FTC, 是一种新型去中心化数字加密虚拟货币。福源币未来将应用在全球珠宝协会所有企业当中, 主要是通过这种数字货币转化为积分, 打造一个去中心化的商圈, 来促进商业合作, 扩大业务范围的模式。目前国内外部分大型金融、贸易、能源等传统企业都在尝试着开发这种新的商业模式。

与其他数字虚拟货币不同, 福源币项目自立项之初就定位于打造数字商圈流通新介质这一理念, 主推数字货币的实用性。

另外, 福源币专业线上交易平台——福源币交易所也已经于2015年9月初正式上线。福源币交易所的正式上线标志着其完整的产业链系统已初步形成。福源币交易平台面向全球, 前期主要服务于中国用户, 并致力于为广大福源币爱好者提供一个最安全可靠的交易平台, 以及最好的服务体验。

6.瑞波币

瑞波币 (XRP) 名为Ripple Credits, 即“Ripple信用”, 总量固定为1000亿个。Ripple是一个开放源码的点对点支付网络, 它可以使人们轻松、廉价并安全地把金钱转账给互联网上的任何一个人。瑞波币是基于这个网络而存在的虚拟货币, 人们通过Ripple进行交易时会消耗一定的瑞波币, 但这个交易费用很小。

瑞波实验室 (瑞波币开发团队:Ripple Labs) 要求每个瑞波账户都至少有20个瑞波币, 每进行一次交易, 就会销毁十万分之一个瑞波币。另外, 在流通和兑换过程中, 瑞波币也渐渐变成了一种“桥梁货币”, 成为各种货币兑换之中的一个中介物。

2015年5月, 瑞波实验室获得2800万美元的A轮融资。IDG资本、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下属的投资部门、希捷参与了此次投资, 其他的新进投资者还包括杨致远的雨云创投公司、华岩资本、华创资本以及全球电子交易公司联合创始人Dan Tierney。另外, 今年6月, 瑞波实验室业务发展团队的研究主管Ryan Zagone加入美联储。7月, 美国前财政部官员Michael Barr加入瑞波实验室的顾问委员会。

在2016年1月20日的数字货币会议上, 周小川眼中的数字货币显然和以上货币都有巨大的差异。

周小川明确, 中国的数字货币需要遵循几大原则:要提供便利性和安全性;做到保护隐私与维护社会秩序、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平衡, 尤其针对洗钱、恐怖主义等犯罪行为要保留必要的遏制手段;要有利于货币政策的有效运行和传导;要保留货币主权的控制力, 数字货币是自由可兑换的, 同时也是可控的可兑换。

最最重要的是, 在周小川看来, 数字货币是法定货币, 必须由央行来发行。因此, 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和交易, 都与传统货币实施同样原则的管理。说白了, 数字货币跟传统货币也就是一般意义上钱包里的“钱”, 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

现钞的发行和回笼是基于现行“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机构”的二元体系来完成的。数字货币的发行与运行仍然应该基于该二元体系完成。只不过是“数字货币”的运送和保管发生了变化:运送方式从物理运送变成了电子传送;保存方式从央行的发行库和银行机构的业务库变成了储存数字货币的云计算空间。

这说明中国货币主管当局对数字货币的认识是及时的, 也是非常深刻的。

数字货币的正反两面性

数字货币的好处多多, 一是数字货币理论上使得用户可以不通过金融机构直接进行点对点 (Peer to Peer) 的交易, 能提高交易效率并节省成本。二是其分布式总账系统理论上可以让任何参与者都无法伪造数字货币, 减少交易风险。三是数字货币的较低交易成本会促使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升服务水平, 降低交易费用。四是数字货币与移动金融商业模式相结合, 能够促进普惠金融发展。

数字货币的负面影响也不少, 一是理论上会对传统货币体系造成冲击, 影响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二是由此可能危及金融稳定, 以比特币为例, 其价格与价值偏离幅度较大, 风险极大, 甚至与一些金融衍生工具相结合, 极大地放大了金融风险。三是可能危及金融诚信, 数字货币的匿名性和不受地域限制的特点正在被用于恐怖融资与洗钱活动。四是数字货币的技术安全性有待进一步完善。

数字货币在国外

数字货币代替纸币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正如周小川所指出的:从安全、成本等角度看, 被新技术、新产品取代是大势所趋。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全球范围内支付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数字货币发行, 流通体系的建立, 对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都是十分必要的。

实际上国外在货币数字化道路上走得更远。

2013年6月, 德国议会决定持有比特币一年以上将予以免税后, 比特币被德国财政部认定为“记账单位”, 这意味着比特币在德国已被视为合法货币, 并且可以用来交税和从事贸易活动。2013年8月19日, 德国成为全球第一个认可比特币合法地位的国家。

据海外媒体报道, 挪威最大的银行DNB近日呼吁该国应该彻底停止使用现钞, 这是全球货币电子化时代中出现的最新表态, 事实上挪威已经有数家银行关闭了部分支行的现金业务。据悉, 挪威在货币数字化的路上已经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据挪威央行统计, 挪威的现金交易量自2001年以来逐年减少, 2001年这一比例为11%, 而现在只有5.3%。

随着全球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 欧洲地区的数字货币化进程正在加快, 2015年, 数字货币在欧洲相关国家地区的交易量超过了10亿欧元。数字货币作为一种金融工具正在被欧洲的大多数国家认可。

2016年1月, 由捷克中央银行、欧洲电子货币协会、英国云鼎集团 (Cloud Dtripod Group co. LTD) 、捷克IKORUNA公司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共同举办的“泛欧经济论坛”上, 英国的云鼎集团 (Cloud Tripod Group co. LTD) 正式签署了收购捷克IKORUNA电子货币支付系统 (IKORUNA Payment Systems, SE) 的协议。

IKORUNA公司是欧洲知名的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 是捷克共和国仅有的几个官方授权发行数字货币的公司之一, 拥有捷克中央银行授权的数字货币发行牌照及相关许可证, 拥有多项国际网络安全专利认证。IKORUNA公司除了在捷克共和国发行数字货币之外, 还在积极地发展全球业务, 针对全球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在线支付服务。

出席这次论坛的欧洲数字货币协会 (Electronic Money Association) 主席萨布里 (Thaer Sabri) 指出, 在2015年, 欧盟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 允许非银行机构介入金融交易, 这将在欧洲地区以及更大的范围内带来新的商业机会。数字货币 (E-money) 发行机构在得到注册地国家政府及国家银行授予发行牌照的情况下, 可以在全欧洲运营, 也可以在欧洲以外的其他国家以代理公司的方式, 或者以会员制的方式来运营, 就像成为VISA或Master Card这些支付机构的会员一样。

欧洲第一家提供第三方支付服务的Pay Pal公司副总裁罗伯特 (Robert Caplehorn) 出席了本次论坛。罗伯特 (Robert Caplehorn) 指出, 根据欧盟关于数字货币的相关法律规定, 数字货币发行机构在申请银行颁发的数字货币发行牌照之后, 可以进行包括信用在内的宽泛服务。2009年, Paypal公司将总部迁到卢森堡, 获得了卢森堡中央银行颁发的数字货币发行牌照, 如今在全欧洲有6000万活跃用户, 业务已经覆盖全球。

目前美国的一些州也接受数字货币为合法货币。

数字货币面临的挑战

虽说从很多方面来讲, 数字货币相比纸币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但推出数字货币仍面临不少挑战, 诸如法律问题、对经济金融体系的影响、数字货币本身的安全技术、数字货币如何调节流动性, 等等。

关于推出数字货币面临的法律问题、数字货币对经济金融体系的影响, 应该不是个大问题, 实际上在更多的大城市, 由于移动支付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无现金”生活, 纸币的电子化给数字货币的推出提供了良好的实践。

真正最关键的, 是处理法定数字货币与私人发行数字货币的关系, 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 能够创造出一套独立发行数字货币的技术, 而对私人技术形成强大的隔绝或壁垒。比如中国推出了自己的法定数字货币, 这些数字货币跟比特币等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前者的优势在哪里, 如何定义和交易, 就得依靠各种值得信赖的规则, 而不是技术本身。

美国已经明确了比特币属于大宗商品, 也就是说, 以后在美国, 无论私人发行的数字货币影响力多大, 依然要用美元去计价, 这就为推出法定数字货币之后, 处理法定数字货币跟私人数字货币的关系提供了方向。

另外一个挑战在于, 如何在多中心化的条件下, 调节数字货币的流动性, 以及如何有效地实施监管。从近几年的数字货币发展情况看, 由于区块链技术等领域的发展, 数字货币在提升交易活动的便捷性和透明度方面有了质的飞跃, 但同时在监控洗钱、资金跨境流动、逃税漏税等方面违法犯罪行为也屡见不鲜。

如果要达到未来的监管要求, 多中心化之下的数字货币, 还需要攻克两点技术, 一是数字货币的锚如何基于实体经济, 而不仅仅是互联网技术, 在经济周期变化的过程中, 数字货币如何利用价格工具或量化工具来调节货币的流动性, 技术方面如何实现;二是交易的可逆性, 以及交易数据的可追踪、可追回, 且要有非常畅通的查询和公布渠道, 以达到纠正和惩罚违法犯罪行为的目的, 目前比特币市场加密和交易的不可逆, 导致没有任何一个组织可以终止比特币的交易, 除非出于交易者的自愿。

参考文献

[1]郑昊宁.周小川提到的“数字货币”意味着什么[OL].新华网, 2016-2-17.

[2]季天鹤.人行对数字货币的态度为何变化[OL].和讯网, 2016-2-8.

辅助货币 篇2

辅助运输工作汇报
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差距不足、漏洞主要体现在:科室制 定制度内容不完善、不健全,并且执行力度不强;对从事运 输岗位作业人员安全培训工作力度不大;队组普遍存在对运 输设备设施维护检修不到位的现象,并且科室考核力度也不 大;科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并对日常工作的“超前安排、准备” 能力差; 对井下运输复杂环节及重点工作的安全监督、管理不到位(如交叉作业队组未编制安全作业措施),由于 存在以上管理漏洞,导致工作中经常有隐患重复出现、车辆 循环使用率低、重点运输环节及作业地点出现无人监管。针对上述存在的管理差距、漏洞的整改措施:科室必须 根据井下实际情况制定各项管理规定,并且队组组织学习管 理规定及业务工作标准,科室负责定期考核,提高各岗位作 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及相关规定;科员必须对井下各运输环节 及重点工作进行现场跟班监督、学习,提高自身的管理、业 务水平及对工作的“超前安排”能力;加强对重复出现的隐 患及车辆循环的考核力度,并且严格执行《车辆掉道事故分 级处理》,树立作业人员“落到就是事故”的安全理念,从 而提高运输安全管理。


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浅析 篇3

【关键词】电子货币  货币乘数  基础货币  货币政策

一、引言

中国自九十年代中期,由中国银行发行第一张信用卡以来,电子货币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在国民的日常交易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的定义,电子货币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各类电子设备,以及在公开网络(如Internet)上执行支付的储值和支付机制。厂商与消费者分别追求利润与效益最大化、电子商务的兴起、信息、加密技术的发展等原因加速了电子货币的发展。在目前我国,电子货币正处于由二次通货形式向独立通货过度的阶段。就当前的趋势和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电子货币最终成为独立通货将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就电子货币自身而言,它一方面能够代替纸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与贮藏手段,另一方面也凭借其所具有的使用便捷、交易成本低等突出特点而与纸质货币有所不同。电子货币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消费者在对其使用上必然与纸质货币不同,进而决定了其在加入支付体系之后,必然对货币乘数产生影响,同时货币政策的效果也会因此发生改变。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很可能会导致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与期望产生偏差。因此,有必要就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进行分析,以得出电子货币的流通对货币政策的具体作用。

二、文献综述

目前,国际上对于电子货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以及中央银行是否趋于消亡的问题。尽管对于电子货币的发展将削弱中央银行的职能这一点,学者的意见基本是一致的,但对于这种削弱的程度几何,却存在较大的分歧。Benjamin M.Friedman(1999)认为,随着电子货币的发展,调整基础货币所产生的效果将越来越小,央行对于利率的调控能力也越来越小,使得最终“未来的中央银行将成为只有信号兵的军队”。Reddy通过实证检验证明电子货币能增强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进而对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能力产生较大的影响。Mervyn King(2000)认为,电子货币的使用与中央银行毫无关联,中央银行因此不再能垄断货币的发行,将因此丧失执行货币政策的能力。与此相反,Charles Goodhart(2000)认为由于税收等因素的存在,电子货币并不可能完全替代基础货币,因此,电子货币的发展不会明显削弱货币政策的有效性。Michael Woodford(2000)通过分析指出,即便在当前的信息时代,中央银行对利率的控制也是强有力的,因此电子货币不可能完全取代基础货币。

国内对于电子货币与货币政策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主要集中于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所产生的具体影响上。杨文灏(2004)认为电子货币会导致货币乘数的不稳定,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产生挑战。周广友(2007)通过计量模型对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进行检验,从而得出电子货币的存在加大了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的难度,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的结论。陈仲常,李志龙,夏进文(2010),对电子支付工具与货币乘数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检验,实证结果表明,电子支付工具扩大了货币乘数,且缩短了货币乘数实现的时滞。张辉(2012)在总结之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央银行应利用其垄断地位保证货币政策的效果,央行应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等政策建议。

总的来说,国内外的学者都认为电子货币的流通,会造成基础货币规模的降低,增加货币乘数的不稳定性。本文分析引入电子货币后,货币乘数是如何变动的,从而给出政策建议。

三、引入电子货币后的货币乘数模型

根据传统货币理论,货币乘数取决于活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比率、现金与存款比率等因素。

通常记流通中现金C,活期存款为D,定期存款为T,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分别为rd和rt,超额准备金率为re,现金漏损率为K,K=CD,t代表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之比,t=TD。基础货币B=M0+rdD+rtT+reD=C+R

由M1=C+D,M2=C+D+T,可得货币乘数为:

m1=(K+1)/(K+rd+trt+re)

m2=(K+t+1)/(K+rd+trt+re)

引入电子货币后,公众会减少手中持有的一部分现金,代之以银行存款。记这部分现金为E,显然,这部分现金属于活期存款,需要缴纳rd的存款准备金。记E与原先活期存款D之和为Y。以g代表电子支付账户与存款账户存款之比,g=E/Y

此时银行系统的准备金R=rdD+rdE+rtT+(D+E)r

此时的M1=C+D+E,可据此推导货币乘数:

m1=M1/B

=(C+D+E)/(C+R)

={KZ+(1-D)Y+dY}/{KZ+(rd+trt+re)Y}

=(K+1)/(K+rd+trt+re)

同理可得出

m2=(K+t+1)/(K+rd+trt+re)

通过以上公式可以得知影响货币乘数的主要因素。而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最终体现在对现金漏损率K的影响上。

据此,m1、m2分别对K求导:

dm1/dK=(rd+trt+re-1)/(K+rd+trt+re)2<0

dm2/dK=(rd+trt+re-1)/(K+rd+trt+re)2<0

因此,货币乘数与现金漏损率K乘反方向变动。电子货币在活期存款中所占比重越大,现金漏损率则越小,货币乘数越大。

在联系到货币供给,在传统理论中,货币供给表示为:

M=B(1-r^n)/(1-r)

引入电子货币后,居民交易与支付的速度大大加快,而银行在电子支付体系下也能更快地进行清算和资金调动,存贷款的速度因此也得到提高,这使得货币流通速度由n变为n1,n1>n,而货币供给表示为:

Me=B(1-r^n1)/(1-r)

Me>M

因此,在引入电子货币后,货币乘数将增大,与此同时货币供给也将加快,货币政策效应显现速度加快。

四、结论

以上结果在理论上表明,电子货币的使用,能够起到放大货币乘数的作用,扩大了货币的创造速度,从而缩短货币政策的时滞,使得货币政策的效果更为显著,这与学术界较为流行的电子货币会削弱货币政策的观点有所不同。但对于这一结论,有两点是需要注意的:(1)这一结论能够适用于短期,未必能够适用于长期。因为在长期里,一旦人们日常交易行为与央行的基础货币相脱离,或在较大程度上脱离,货币供给量变动对利率的影响程度会降低。那么上述货币政策的效果势必大为削弱。(2)这一结论的得出是在理论上的,实际情况如何,还有待于通过计量模型和大量数据进行实证上的检验。总的来说,这一结论对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践,还是具有一些启示的。

一是货币政策应该选择合适的中介指标,货币当局应该了解所选取的中介指标的效果。中介指标必须具有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如果基础货币作为一种中介指标,这些性质受到了削弱,中央银行则可以考虑将中介指标向利率、汇率等方面侧重。

二是在采取基础货币作为中介指标的情况下,要充分考虑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产生的作用。在科技日益进步,电子货币日益流行,对货币乘数产生干扰作用的情况下,中央银行不能只依赖于过去的经验和数据,应该充分考虑到经济运行过程中的长期趋势,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来调节国民经济。

三是做好进入电子货币时代的准备。电子货币由二次通货形式不断的发展,成为独立的通货将是必然的结果,这会对我国今后和未来的货币政策实践产生重大影响,也会对中央银行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此,我们只能做好充足的准备,积极应对。

四是加强对电子货币,以及资本流动的监管。经济的自由运行不能偏离法律的准绳,随着新兴电子支付工具的层出不穷,对这些工具使用的监管也将是一大难题,如果不加以必要的规范,很可能导致电子货币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超出预想,带来一些不利的后果。

参考文献

[1]Benjamin Friedman,the future of monetary policy:the central bank as an army with only a signal corp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Nov 1999,Vol.2,Issue.

[2]CharlesGoodhart.Can central banking survive the IT revolution,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Jun2000,Vol.3,Issue2,P32-38.

[3]Michael Woodford,Monetary policy in a world without mone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Nov 2000 Vol.3,Issue2.

[4]MervynKing,Challenges for Monetary policy:New and old.Bank of England Quarterly,Bulletin,Nov1999,Vol.39,Issue4,P68-80.

[5]周广友.电子货币发展与存款货币创造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财贸研究,2010,6.

[6]杨文灏,张鹏.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领域挑战与对策研究[J].金融综合,2004.8.

[7]陈仲常,李志龙,夏进文电子支付工具发展与货币乘数.时效性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10.4

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旨在辅助 篇4

一、彻底推翻传统教育模式, 无法突出重难点

我们利用多媒体来进行化学教学, 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彻底推翻传统教学模式, 我们要认识到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一种工具、手段, 它只是对化学传统教学的重要补充, 但不可能完全取代甚至超越传统的教学方法.然而在具体授课时, 有些教师过高估计了多媒体的作用, 忽视了传统的以黑板和粉笔为主的教学模式.

二、学生的实验操作被计算机的模拟实验取代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信息技术, 最大的优点在于它能够进行网上模拟实验.换句话来说, 就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所有需要学生在实验室进行手动实验的活动, 都可以完全被计算机所取代, 我们将所要进行的实验, 比如说化学实验, 我们只需要将程序输入计算机.计算机就可以完全取代人的作用, 但是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科学, 有些实验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或者感受一些现象, 比如, 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学生需要触摸试管感受温度的变化, 从而体会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的能量变化, 如果利用课件代替真实实验, 不管课件做的如何逼真、如何真实, 都不可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三、教师的主导地位被计算机所取代

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教育过程中的灵魂, 是教育方针的执行者, 是教育过程的设计者, 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教师要不断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疑问与困惑都需要教师来给予指导.教学活动的安排与设计, 也是教师必须的工作.因此, 教师是不可替代不可缺少的, 信息技术的运用不能替代教师的作用.比如, 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 因为化学并不是完全的理论性教学, 它需要我们进行实际操作, 在这个操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实验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化学反应, 以及教师需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些事项.如, 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 当两者比例达到爆炸极限时, 受到热源 (如电火花) 的诱发, 就会引起爆炸.

四、过大的信息量, 影响了学生对内容的消化吸收

多媒体教学还有一个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优点, 那就是它可以容纳更大的信息量.这看似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知识, 然而在教师制作课件时, 为了使课件看起来内容丰富, 生动有趣, 他们会将于这堂课有关的所有内容都在多媒体上显示出来, 然而授课时间毕竟有限, 一节多媒体课上所显示的内容, 有时竟然是传统教学课堂内容的2~3倍, 为了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授完如此大容量的课程, 教师就不可能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互动, 学生只能是被动的被灌输, 然而如此之大的容量, 如此之快的授课速度, 不要说在理解上有难度的学生, 即使有些教师, 在这样的情况下, 也未必能够将课堂内容消化吸收.只能被动的听, 却不能参与讨论的学生, 在这样的情况下, 一节课掌握的知识内容还不足三分之一.因此, 将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结合起来的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弊端也就暴露出来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要从化学学科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因人而异.

新西兰的货币制度与货币政策 篇5

一、新西兰的货币制度

(一)新西兰储备银行

新西兰储备银行是新西兰的中央银行,成立于1934年。依据《储备银行法1989》的规定,新西兰储备银行的职责主要有以下三项:

1、实施货币政策以维持物价稳定;

2、促进金融体系健全高效运行;

3、发行货币以满足公众的交易需求。《储备银行法1989》还赋予新西兰储备银行行使以上职责的法定独立性。除以上三项主要职责外,新西兰储备银行还承担为商业银行提供支付清算服务、持有管理外汇储备、为政府提供现金和债务管理服务、向政府提出金融市场操作建议、为新西兰海外投资委员会提供日常秘书服务等职能。

新西兰储备银行由新西兰政府全资所有,实行行长负责制,有关政策决定均由行长作出,行长由财政部长任命,任期为5年。储备银行设有理事会,理事会成员由政府任命。理事会并不负责正式决策,而是监督行长和整个银行的履职情况,理事会还可提出储备银行行长的任命和免职建议。

储备银行主要职能部门有经济学部、金融稳定部和货币部。经济学部负责经济研究及为货币政策提供建议;金融稳定部负责监测金融市场、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和管理外汇储备;货币部负责设计、发行新西兰钞票和硬币。新西兰储备银行还设有金融服务部、信息服务部、内审部、人力资源部等部门。目前新西兰储备银行职员大约有240名,总部设在惠灵顿。

(二)新西兰的货币

新西兰货币名称为新西兰元。新西兰储备银行拥有新西兰唯一的法定发钞权。1999年开始,新西兰引入塑质钞票,目前新西兰新发行钞票均为polymer钞票。新西兰钞票有5种面值:5、10、20、50、100元。硬币有5种面值: 10分、20分、50分、1元、2元。

二、新西兰的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目标:

《储备银行法1989》明确新西兰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维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该法案第9条款规定,新西兰储备银行行长和财政部部长必须签订独立的协议以明确维持物价稳定的具体目标。这一协议称为“政策目标协议”(Policy Targets Agreement)。自从《储备银行法1989》通过以来,新西兰储备银行行长和财政部部长共签订了7次“政策目标协议”。最近的一次协议签订于2007年5月,协议明确新西兰储备银行以维持物价总水平稳

定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同时将货币政策目标具体化为将消费物价指数(CPI)中期的平均水平维持在1%至3%之间。

另一方面,《储备银行法1989》第12条款赋予新西兰政府越过中央银行实施 “政策目标协议”超越权力。政府可要求新西兰储备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以达到物价稳定以外的其它经济目标,超越权力的期限为12个月。目前为止没有发生这种情况。

(二)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1999年以前,新西兰储备银行运用多种手段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以控制通货膨胀水平,如控制货币供应量,发布货币情况指数(Monetary Conditions Index)对金融市场做出信号指导等。1999年3月开始,新西兰储备银行利用官方现金利率(Official Cash Rate)作为货币政策实施的工具。官方现金利率是新西兰储备银行对商业银行的隔夜借款利率,商业银行可按照官方现金利率向储备银行借款和存款,因此官方现金利率直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

通常情况下,新西兰储备银行每年8次(约每6周一次)评估官方现金利率水平。储备银行根据国内国际经济形势、金融市场变化和宏观经济指标对官方现金利率作出评估,由储备银行行长作出是否调整官方现金利率水平的决定。如有突发事件时,如2001年9月纽约世界贸易中心遇袭时,储备银行也曾临时调整利率。

(三)货币政策的可信度与透明度

新西兰十分注重货币政策的可信度和透明度管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目标协议”的内容和任何调整必须向公众公开;

2、新西兰储备银行以《货币政策公告》的形式公布每次官方现金利率水平的评估和决定;

3、每年至少两次发布《货币政策报告》详细说明货币政策的决定和实施情况,近年来《货币政策报告》均为每季发布;

4、储备银行理事会代表财政部监督行长和整个银行的履职情况,并向财政部报告;

5、新西兰议会金融与支出特别委员会(Parliament’s Finance and Expenditure Select Committee)定期对储备银行进行审查;

6、新西兰储备银行每年发布报告公布货币政策实施、公开市场操作、外汇储备管理以及资产负债状况。

附件:“政策目标协议”(Policy Targets Agreement)

《储备银行法1989》第9条款规定,新西兰储备银行行长和财政部部长必须签订独立的协议以明确维持物价稳定的具体目标。这一协议称为“政策目标协议”(Policy Targets Agreement)。“政策目标协议”在每次任命新西兰储备银行行长时签订,但财政部部长更换时不必重新签订。自从《储备银行法1989》通过以来,新西兰储备银行行长和财政部部长共签订了7次“政策目标协议”。最近的一次协议签订于2007年5月,主要有以下四部

分内容:

1、新西兰储备银行以维持物价总水平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目标。新西兰政府经济政策目标为促进经济持续均衡发展以保障充分就业、提高收入水平以及平衡收入分配;

2、新西兰储备银行货币政策目标为将消费物价指数(CPI)中期的平均水平维持在1%至3%之间;

3、当外部冲击导致消费物价指数偏离协议约定的中期目标范围时,新西兰储备银行需按照协议约定做出反应;

4、当实际或预测的通胀水平超出协议约定的目标范围时,新西兰储备银行应在货币政策报告中做出解释。储备银行应以持续、一贯、透明的方式实施货币政策,同时避免产出、利率和汇率不必要的波动。储备银行对实施货币政策中的决定和行为负全部责任。

辅助货币 篇6

本轮房价上升是一次货币现象,是在全球制造业下行、产能过剩的情况下,资金寻找安全垫的过程,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最终形成目前这一奇绝的景象。

中国虽然不实施QE,但为了维持经济发展速度、减轻负债者的负担,必须让货币保持在低利率水平,这让市场获得了大量廉价资金,这些资金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房地产市场。

广发证券分析师屈俊表示,根据央行公布的货币数据,2015年6—12月,居民中长期贷款维持在3000亿元左右;2016年前8个月,居民中长期贷款维持在4000亿元以上。

2014—2016年,居民中长期贷款月均新增分别为1858亿元、2542亿元、45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0.9%、36.8%、78.3%。2016年8月,居民中长期贷款余额为18.23万亿元,同比增长11.9%。按揭贷款占零售贷款比重自2008年的78.7%一路下行,到2013年下降至最低位59.7%,此后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持续加大,比重回升至65.9%。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中长期贷款余额为38.19万亿元,同比仅增长1.9%。

房贷利率持续下降 融360数显示,截至今年7月,全国首套房平均贷款利率降至4.44%,创历史新低,一些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外资银行表现十分活跃。所监测的全国532家银行中,提供9折优惠利率的银行有212家,占比39.8%;提供9折以下优惠利率的银行有155家,占比29.14%。在贷款难、资产荒的情况下,银行还没有找到比个人房贷更安全、更大宗、更有信用的资产。

房地产是中国投资者最大的存钱罐,他们已经买遍了全世界的资产。原因不难理解,在货币购买力下行的情况下,被恐慌情绪所威慑住的人们,急于把钱放到相对安全的地方。

民间投资持续低迷 在民间投资低迷的情况下,资金不可能进入制造业,只会进入资本与货币市场。今年1—7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2.1%,增速与前值持平。最近一段时间有所好转,8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3%,与8月同比下降1.2%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这要归功于基建等一系列项目的推进。

2015年上半年,资金走向股票市场。2016年,部分资金走向期货市场与黄金市场,同时进行了股权争夺战。2015年股市的杠杆和最终的崩溃充分教育了投资者,一纸股票随时可能被掏空,在信用不彰的市场,房地产比股票更稳妥,相比股票市场的萎靡不振,房地产市场成为投资者的心头爱。

然而,让地方政府单方承担起房地产调控的责任有失偏颇。目前的房地产市场是一种货币现象,只有经济恢复正常或崩溃,房地产才能退烧。

日本货币政策与货币乘数研究 篇7

“泡沫经济”崩溃以后, 日本经济经历了“失去的十年”, 经济长期停滞不前, 通货紧缩, 货币供给低迷。为了摆脱困境, 日本银行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试图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走出通货紧缩的泥潭, 增加货币供给。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 日本银行频繁变更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和政策操作目标, 采取持续宽松的金融政策。

1991年7月11日, 日本银行公布将公定贴现率由6.0%下调到5.5%, 随后经过9次调整, 至1995年将公定贴现率下调到0.5%的历史最低水平。1999年2月12日至2000年8月11日, 实施了为期18个月的“零利率”政策。在此期间日本银行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为无担保银行隔夜拆借利率。这期间无担保银行隔夜拆借利率曾降到0.02%的低水平, 若除去手续费支出, 利率几乎为零。

在“零利率”政策调控无效的情况下, 2001年3月19日至2006年3月9日, 实施了为期约5年的“量化宽松”政策。日本银行将货币政策操作目标转变为日本银行准备金存款账户余额。根据日本银行政策委员会所制定的余额目标, 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购买长期国债, 增加金融机构在日本银行的活期存款余额, 并诱导无担保银行隔夜拆借利率接近零, 以此来增加货币供应量, 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资金。日本银行准备金存款账户余额目标由2001年3月19日的5万亿日元不断提高, 2002年10月30日达到15-20万亿日元, 2003年10月10日为27—32万亿日元, 2004年10月20日达到30—35万亿日元。

根据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由中央银行增加的基础货币将通过货币乘数过程成倍地增加货币供应量。但是, 日本银行出台的政策并没有对增加货币供应量起到明显的效果。1991-2001年, 日本的基础货币增长了95%, 但货币供应量 (M2+CD) 的增长率仅为30%。从开始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的2001-2003年, 日本的基础货币增长率 (前年比) 分别为14.6%、22%和16.9%, 而货币供应量 (M2+CD) 的增长率 (前年比) 分别为3.1%、2.9%和1.6%。可以看出, 日本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并不理想, 其原因之一就是货币乘数下降。日本的货币乘数在1991年2月达到了13.2的峰值以后, 从1992年开始持续走低, 2002年末下降到7.2。货币乘数的下降, 降低了基础货币和货币供给的相关性, 因此日本银行虽然增加了基础货币, 但却不能使货币供应量按相应比例增加。

二、影响日本货币乘数变化的因素

根据货币理论可知, 货币供给M受基础货币MB和货币乘数m的影响, 基础货币是决定因素, 货币乘数是重要影响因素, 通过增加基础货币, 提高货币乘数可以实现增加货币供应量的目标。货币乘数m是货币供给M与基础货币MB之间的比率。基础货币是货币供给的一个重要部分, 因为基础货币的增加会导致货币供给的多倍增加, 故又被称为高能货币。各国在进行基础货币统计时, 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 日本的基础货币包括日本银行存款准备金、日本银行以外各经济主体持有的银行券以及流通货币。

货币乘数反映了基础货币之外其他因素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本文将运用下面的模型分析影响日本货币乘数大小的因素。

模型中, R表示日本银行存款准备金、C表示现金、D表示银行存款、r为日本银行存款准备金与银行存款之比、c为现金与银行存款存款之比。现金C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家庭部门持有现金、企业持有现金和银行持有现金。根据这一模型, r和c将影响货币乘数m的大小, 与货币乘数为负相关关系。

日本的c (现金与银行存款之比) 在20世纪80年代缓慢下降,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随着存款利率的下降而转为上升的趋势。r (日本银行存款准备金与银行存款之比) 在20世纪90年代一直比较平稳, 从1999年以后其变动极大。在一般情况下, 若其他条件不变, 随存款利率下降人们更加偏好持有现金而不愿将现金存在银行。根据模型, 其他条件不变, c (现金与银行存款之比) 和r (日本银行存款准备金与存款之比) 上升将导致货币乘数下降。

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的货币乘数变化比较平稳, 保持在12-12.5之间, “泡沫经济”后期, 由于企业持有现金与存款之比的下降使得货币乘数增加。1991年第四季度由于法定准备金率的下调, 使货币乘数在1992年第一季度达到峰值。1992年以后货币乘数持续下降是以家庭部门持有现金贡献度为特征的。20世纪90年代家庭部门持续增加现金在资产组合中所占的比率, 使得家庭部门持有现金与存款之比持续上升。从货币乘数达到峰值的1992-2001年末, 在影响货币乘数下降的因素中有一半是家庭部门持有现金所贡献的。1992年2月在实施所谓的“零利率”政策后, 企业持有现金的贡献度也很大。考察1999-2002年间货币乘数的变化可以发现, 银行准备金因素的贡献度很大。各因素对货币乘数影响的贡献度可参考下表。

三、日本货币乘数下降原因

(一) 低利率政策本身降低了货币乘数

市场利率是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当市场利率上升时, 将增加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 各经济主体将尽量减少所持现金;相反, 当市场利率下降时, 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也随之下降, 当市场利息接近于零时, 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也将变为零, 此时持有现金和持有银行存款并无多大差别, 人们会储藏充裕的现金。从1991年7月1日开始, 日本银行陆续降低公定贴现率, 到1995年9月8日降到0.5%的历史最低水平;1999年2月12日实施“零利率”政策后, 定期存款利率进一步下降同时现金增长, 1999年末现金与存款之比上升为9%以上。20世纪90年代的利率变动对非银行部门的现金以及存款的相关金融资产造成影响, 现金与存款比上升, 家庭部门现金持有率上升对货币乘数的影响最大, 并成为信用乘数下降的主要原因。

(二) 通货紧缩预期与货币乘数之间的关系

名义收益率固定的金融资产的实际收益率等于名义收益率减去预期通货膨胀率。典型的名义收益率固定的资产—现金, 其收益率由通货膨胀率决定。当消费物价水平下降时, 持有现金的收益率将增加, 即使名义利率降到零, 消费物价水平的变化率也会使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发生变化。在实物投资的收益率低、消费者物价持续下降使得持有现金比实物投资更为有利。这种情况下, 家庭部门不会选择股票或公司债券而会更加倾向于增加现金在Portfolio中的比重。由于企业的资金需求少, 货币传导机制中通过贷款实现的信用创造进程受阻, 导致货币乘数下降。

(三) 金融体系的动荡加剧, 动摇了人们对银行存款的信任感, 对现金的需求增加

本来现金的需求是与经济运行联动的, 当经济运行活跃时, 现金的需求就会增加, 经济运行停滞时, 现金需求就会减少。但是, 由于金融机构相继破产, 存款的风险加大, 人们纷纷提取存款将现金储藏在自家的保险柜中。另外, 不得不关注不良债权问题。企业净资产的减少, 使可用于担保的资产减少, 招致贷款的停滞。巨大的不良债权将招致交易对象的不信任感, 使原有的交易链条破裂, 不良债权的增加将使银行贷款行为更加慎重。此时, 贷款的停滞将导致货币乘数的下降。

摘要:“泡沫经济”崩溃以后, 日本经济陷于长期停滞的泥潭。作为应对措施, 日本银行试图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 但效果并不明显, 其原因之一就是货币乘数下降。本文从影响日本货币乘数的因素入手, 分析了日本货币乘数下降的原因。

关键词:日本货币政策,货币乘数,原因分析

参考文献

[1]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陈作章.日本货币政策问题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9) .

[3]裴桂芬.日本数量宽松型货币政策及其效果分析[J].日本研究, 2008 (2) .

[4]宋小梅.泡沫经济破灭以来的本货币政策[J].南方金融, 2002 (7) .

[5]#12

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理论的影响 篇8

1 电子货币是货币的全新形式

电子货币是通过事先储存的货币价值, 利用网络和电子设备媒介实现交易的一种支付手段。它与传统货币在价值尺度上保持固定的兑换关系。但是, 和交易行为自主、交易条件相同、交易方式独立以及交易过程不可中断的传统货币相比较而言, 其特征是十分明显的, 这主要有:

首先, 电子货币并不具备统一的发行主体。目前, 不仅中央银行有权利发行电子货币, 其他金融机构甚至非金融机构都能够在规定框架内发行电子货币, 使得电子货币表现出发行方面“非中央银行化”的特征。而不同机构所发行的电子货币, 不仅具备各自的特征, 而且因为货币价值需要以发行机构自身的资产与信誉作为担保, 所以在风险程度上也会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其次, 电子货币具有便捷性与安全性的特点。交易双方在使用电子货币交易的过程当中, 不仅方便快捷, 而且还能够提升资金流通速度, 节约货币流通费用。而且电子货币在流通过程当中, 不涉及到实物货币, 不用担心丢失、被抢等风险, 有着较好的安全性。

再次, 电子货币属于一种特殊的货币形式, 既有形又无形。我们不能够将电子货币简单的归结成无形货币, 原因就在于电子货币属于各种有形物质的复合载体;同时我们也不能够将电子货币简单的归结成有形货币, 原因就在于电子货币的本体有着明显的非物质属性[1]。

最后, 电子货币支付不需要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由于电子货币支付不需要当场即付, 可以中断交易过程而选择其他时间支付, 这样就能够有效降低交易付出的信息成本, 节约了交易费用。

综合而言, 电子货币所具备的这些特点影响着货币测度, 根据弗里德曼的货币定义, 广义货币是指公众持有的通货加上公众在商业银行的所有存款, 记为M2;而目前常用的货币狭义定义是:经济中的货币是公众持有的通货和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的总和, 用于购买商品的支付, 只不过是从买者到卖者的货币转移, 狭义货币可用符号M1表示。

根据货币定义的广度, 可将货币大致分为三个货币测度:

a.M0=公众持有的通货

b.M1=M0+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

c.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

(除了以上三种货币测度外还存在诸如M3、M4等更广泛的定义, 由于其定义目前还未标准化且在不同的国家含义不同, 所以在这里不纳入讨论)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应用, 使得电子货币开始针对传统货币产生一定的替代效应, 在部分流通支付领域当中, 甚至已经完全取代了传统货币。而且电子货币也明显改变了货币供给结构, 较大的推动了货币层次之间的转化, 甚至使得货币各个层次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 从而给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最为明显的就是由于电子货币支付总量难以统计, 使得中央银行难以准确分析货币供应数量对经济产生的实际影响, 货币政策无从下手。

由《中国金融统计年鉴1999~2008年》的数据可知, M0的同比增长率不断下降, M0在M1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而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的替代具体涉及到的是流通当中现金与活期存款 (M1) , 同时这个替代比例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事实上, 电子货币替代率不仅能够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电子货币发展情况, 同时还能够间接的对货币供给造成一定的影响[2]。

2 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和传统货币相比较而言, 电子货币具有生产过程简单, 运输保管、清点费用低等特点。不仅如此, 作为对传统货币形式的变革, 电子货币正以全新的形式完成着货币的各种职能, 包括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等, 从而给传统货币供给理论造成了深远意义上的影响。

2.1 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现代货币供给理论认为:货币供给应该是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其中, 基础货币应该是中央银行直接控制, 具体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 分别是流通在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通货以及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在银行准备金有所扩张之后, 就能够创造出来银行体系当中的各种存款。

在这里可以设:M是货币供给, m是货币乘数, B是基础货币, C是现金通货, D是活期存款, R是存款准备金, T是定期存款, t是定期存款比率, k是通货比例, E是商业银行持有的超额准备金, e是超额准备金比率。

那么:M=C+D;B=C+R, k=C/D, rd为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比率, t=T/D, e=E/D, rt为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比率。

∴货币乘数:m=M/B= (C+D) / (C+R)

货币供给模型:M=B·m

如果将其放到乔顿模型里面, 涉及到的货币只剩下两项, 分别是公众手中通货以及私人活期存款, 构成了狭义上的货币定义。这时候乔顿货币乘数应该是:m= (1+K) /[K+rd+rt·t+e]

∴乔顿货币供给模型:M=B·m=B· (1+K) /[K+rd+rt·t+e]

从以上可以看出, 在该模型中, 货币乘数m与R、e、t、k均呈负相关的关系。

2.2 电子货币对于基础货币产生的影响

2.2.1 电子货币针对通货产生的影响

一方面, 如果仅从替代现金的过程来看, 电子货币对基础货币的影响是中性的, 但是如果使用电子货币, 那么就肯定会降低实际流通当中的通货数量。中央银行独家掌握着通货的发行权, 即使出现了电子货币, 也不会影响到这种垄断性的权利。而伴随着电子货币体制以及实际操作流程的逐渐改善, 未来应该会加入到基础货币行列当中, 这样就会出现虚拟化的基础货币。如此一来, 实际流通的现金数量也会有所降低, 而银行准备金总额维持原状, 基础货币也就会呈现逐渐的下降趋势。

另一方面, 因为电子货币的发行未来可能会不受央行的控制, 从而导致货币供给出现内生性变强。基于货币需求而言, 使用电子货币能够降低流通费用, 人们对于现金以及活期存款的需求也会有所下降。这就能够表明, 在使用电子货币的情况下, 可以降低人们针对流通通货产生的需要。

2.2.2 电子货币针对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产生的影响

央行之所以会实施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政策, 其目的就在于保证商业银行的流动性, 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和通货比率稳定是法定存款准备金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 而通货比率则会虚弱这项政策的实效。还有就是, 目前大部分国家都没有针对电子货币存款账户做出明确的准备金规定, 这样出于规避法定准备金限制的目的, 可能就会出现一些金融衍生品, 从而减少了央行存款准备金余额, 使得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力度有所降低。

2.2.3 电子货币针对超额准备金产生的影响

超额准备金作为银行为应付流动性而自愿持有的部分, 其数量取决于成本和收益的对比关系。网络技术可以降低商业银行资产转换的成本, 避免了一些局部流通性不足的问题。而使用电子货币必然会降低流通现金数量, 随之而来的就是通货比率减少, 于是商业银行也就会降低超额准备金数量, 同时也会减少超额存款准备金率。

2.3 电子货币对货币流动性的影响

2.3.1 货币供给之流动性的总体形势

事实上, 电子货币所替代的高流动性货币, 通常都是主要集中在流动性最强的现金M0方面, 并使其转变成银行活期存款, 这样就会降低先进持有率。所以说, 货币流动性和现金持有率之间必然会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如果M1/M2的值变大, 就说明代表现实流通的货币在广义货币供给量里面的比率有所提高, 而货币供给流动性以及流动速度也有所增加。反过来同样也是如此。

2.3.2 电子货币可以减弱金融资产之间的流动性差别

因为电子货币的虚拟性特征十分明显, 所以人们能够借助电子指令来转化不同的金融资产。比如, 银行卡里的存款本为M1测度的活期存款, 然而银行卡的持有者却可以轻松地将活期存款变现, 从而使M1减少而现金M0增加;相反, 持卡人也可将M0存入银行转变为M1, 这种存取行为在现代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而这种转化行为所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 不同货币形态之间的转换可能会太频繁, 如此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金融资产之间的流动性差别, 影响到了货币结构的稳定性。

3 针对电子货币背景下的政策建议

“使用一种象征性的货币去代表另一种象征性的货币, 这个过程是没有止境的”, 在当前电子货币盛行的背景下, 需要改善该货币形式的总体环境, 并从政策和机制两方面把握金融趋势、规范操作流程。

3.1 完善电子货币的支付环境

目前, 电子货币的发展尚且处于初级阶段, 国家应该从电子货币的整体支付环境入手, 以财政补贴的方式积极鼓励发卡机构无偿提供电子支付设备给广大商家, 同时通过培训来确保能够熟练使用, 并且减免电子货币支付的手续费用。待电子货币真正发展起来之后, 再逐步地加收手续费。

3.2 健全电子货币的制定与发行机制

3.2.1 对电子货币发行者实行限制

电子货币的币值稳定是头等大事, 所以必须对电子货币发行者实行限制, 具体限制内容有两个, 一个是明确电子货币发行的合法性;另一个则是针对发行主体资质做出限制[7]。电子货币发行者的财务运作以及结算系统必须是安全稳定的, 而且需要有大型商业银行等信用机构作担保。

3.2.2 根据电子货币的实际发展情况合理制定准备金率

不管电子货币的发行者是商业银行还是其他经济主体, 都必须确保其具备最终支付能力。这就需要中央银行根据电子货币的实际发展情况合理制定准备金率, 并提取一定的准备金。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确保央行货币政策发挥应有的效用。

3.3 把电子货币纳入存款保险体系当中

电子货币作为虚拟化的货币, 如果其发行主体破产, 那么就会带来较大的金融风险, 甚至威胁到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环境的问题。所以应该把电子货币纳入存款保险体系当中, 以便降低其发行风险。

3.4 强化针对电子货币的监管力度

当前阶段, 由于相关行政体系不健全以及技术能力水平降低, 使得针对电子货币的监管力度不够。所以, 应该尽快设立专门的电子货币监督管理部门, 针对电子货币的制定与发行以及流通做出有效的监管, 对电子货币的相关信息做出汇总并分析, 以便更好地为中央银行的政策调整提供信息。

4 结语

总而言之, 电子货币的出现和发展, 已经对货币内涵以及供给理论等造成了深远意义上的影响与冲击。电子货币作为一柄双刃剑, 其不仅能够简化交易流程、降低支付成本, 还有可能会削弱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本文认为, 目前为应对电子货币的发展带来的冲击, 必须转变中央银行的政府职能, 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完善电子货币的支付环境, 健全电子货币的制定与发行机制, 把电子货币纳入存款保险体系当中, 同时还要强化监管力度, 这样才能够化挑战为机遇, 使得电子货币能够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发挥更大的效用。

参考文献

[1]李新洁.电子货币是货币发展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J].经济研究, 2011.

辅助货币 篇9

与此同时, 电子货币也为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带来了一定难度。货币供应量是由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共同决定的, 基础货币量基本上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但是货币乘数是一个内生变量, 中央银行无法控制。电子货币对现金漏损率、银行存款准备金以及货币供应量都会产生影响。根据货币乘数的公式, 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一、文献综述

学界普遍认为电子货币会扩大货币乘数。Solomon认为将电子货币的发行数量直接计入货币总量, 会使货币乘数显著增加;Aleksander Berentsen从电子货币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分析入手, 分析了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货币传导机制及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Friedman认为虽然电子货币会使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难度增加, 但仍可以通过调整市场利率来发挥中央银行作用;Setsuya Sato、John Hawkins认为电子货币通过影响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及货币流通速度而影响货币供应量。

电子货币在国内虽然起步较晚, 但近些年却是金融界的一个热点。尹龙分析了电子货币对央行独立性以及电子货币对国内外货币政策协调的影响;赵家敏认为电子货币的使用将使货币乘数发生变动;陈雨露、边卫红认为货币乘数变动随机性增强, 央行控制货币供给总量的难度加大;王倩和纪玉山认为电子货币对基础货币有替代作用, 进而会对货币供应机制产生重大冲击;周光友认为电子货币的发展降低了货币流通速度, 增强了货币乘数的内生性。

我国电子货币出现较晚, 但发展迅速, 并且市场前景广阔。在此背景下, 分析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具有重大意义。

二、数据变量和选择

1. 样本数据说明

我国电子货币快速发展是始于1994, 且银行卡业务数据从1994年开始统计。本文选取1994-2009年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数据取自《中国金融年鉴》。货币供给量M1与基础货币 (流通中的现金与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储备之和) 之比为狭义货币乘数m1, 货币供给量M2与基础货币之比为广义货币乘数m2, 现金与活期存款之比为现金漏损率k, 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储备与活期存款之比为存款准备金率r, 银行卡年末存款余额与货币供给量M1之比为电子货币替代率。

2. 变量选择

(1) 货币乘数m。根据中国银行网站公布的年度M0、M1、M2以及存款准备金, 可以计算出基础货币量, 进而计算出m1和m2, 作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

(2) 现金漏损率k。现金漏损率越高, 银行可用于扩张信用的资金会越少, 从而降低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能力, 货币乘数下降。因此, 现金漏损率与货币乘数呈负相关关系。

(3) 存款准备金率r。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会降低商业银行可贷资金的数额, 降低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因此, 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呈负相关关系。

(4) 电子货币替代率e。本文用银行卡余额与货币量的比来表示电子货币替代率。电子货币作为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替代方式, 会对现金漏损率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到货币乘数。

三、实证分析

为检验我国货币乘数与现金漏损率、存款准备金率、电子货币替代率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首先对序列m1、m2、k、r、e进行单整检验。模型中的数据为时间序列数据, 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法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发现在10%的显著性水平m1、m2、k、e、r都是一阶单整的, 结果如下表所示。

五个变量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一阶单整的, 因此建立模型和, 根据单位根检验的结果, 两个模型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分别对两个方程进行协整检验, 发现两个模型的残差项都是平稳的, 所以k、r、e分别与m1、m2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由于两个模型都存在协整关系, 因而k、r、e分别与m1、m2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现在对两个模型分别进行估计, 估计结果如下:

可见, 对于m1和m2而言, k和r的系数均为负。说明随着k和r的增加, m1和m2都减小, 这与理论相符合。而变量e的系数为正, 说明随电子货币占货币量M1的比重越大, 货币乘数越大。电子货币确实增大货币乘数, 进而在基础货币量不变的条件下, 增加货币供给。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经过平稳性分析、协整检验和长期回归对1994-2009年的电子货币对我国货币乘数影响的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分析表明, 电子货币与狭义货币乘数、广义货币乘数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各项系数与理论相符。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1、电子货币导致货币乘数增大, 增加了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一方面电子货币与狭义货币乘数和广义货币乘数呈直接正相关的关系, 另一方面电子货币的发展降低了现金漏损率, 从而间接增加货币乘数。

2、电子货币的变动对广义货币乘数和狭义货币乘数均有影响, 对广义货币乘数的影响较大, 对狭义货币乘数的影响较小。

影响狭义货币乘数和广义货币乘数分别为0.141和0.318, 这说明电子货币的发展推动了货币由M1向高层次M2的扩展。

3、电子货币的快速发展增大了货币政策结果的不确定性。

虽然现金漏损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依然保持负相关关系, 表明传统货币乘数仍发挥作用。但是电子货币增加了货币乘数的影响因素, 降低了中央银行可直接控制因素的比例。这使得中央银行预测货币乘数的变化以及调整货币供应量的难度增大。

电子货币同时有非常强的创新性, 并且受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预期影响较大。因此短期货币政策将较难把握电子货币的变动, 其预见性和及时性受到很大的挑战。因此我国, 尤其是在电子货币发展尚未成熟阶段, 有必要采用小幅多次的货币政策来应对这种变化。

摘要:电子货币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 但近几年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电子货币的使用会加快货币流通速度, 从而加大央行制定货币政策的难度。本文选取1994年-2009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分析电子货币对现金漏损率、存款准备金的作用, 阐明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关键词:电子货币,货币乘数,协整检验

参考文献

[1]Solomon E.H[M].Virtual Mone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2]Aleksander Berentsen.Monetary Policy Implications of Digital Money.[J].Intemational Review of Social.1998

[3]C.Freedman, “Monetary Policy Implementation:Past, Present and Future-Will the Advent of Electronic Money Lead to the Demise of Central Banking?”, Internatinal Finance[J].2000 (3)

[4]Setsuya Sato and John Hawkins.Electronic finance:an overview of the issues[J].BIS2001 (7)

[5]尹龙.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的影响[J].金融研究, 2000;4

[6]赵家敏.论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 2000;11

[7]陈雨露, 边卫红.电子货币发展与中央银行面临的风险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 2002;1

[8]王倩, 纪玉山.电子货币对货币供应量的冲击及应对策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5;7

货币供应量、准货币与物价波动 篇10

一、相关文献综述

(一) 理论研究综述

货币政策是否能实现其预期目标, 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之间是否存在稳定的关系, 是西方众多经济学派争论不休的话题, 至今仍未达成一致观点。

1. 古典货币数量论。

古典货币数量论主要分为两派, 一派是以经济学家艾尔文·费雪为代表古典数量论, 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恒等式:MV=PQ, 假设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的, 货币数量的增加只会导致物价的同比例上涨, 对实际产出没有影响。另一派是庇古为代表的剑桥学派, 它们的观点是货币与物价同方向变动, 但并非同比例的变动。

2. 凯恩斯学派。

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凯恩斯学派, 该学派认为货币供应量在短期内的变动会影响到就业、产出等经济因素, 在长期内影响到物价水平。

3. 弗里德曼货币学派。

米尔顿·弗里德曼于1956年发表《货币数量论:一种新的阐释》, 并在其基础上发展形成独立学派, 该学派的观点是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短期经济波动的影响因素, 即货币政策在短期内有效, 货币供应量并不会影响到相对价格、产出和就业水平等实际数值的长期变动。

(二) 实证研究综述

1. 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正相关

西姆斯 (Sims) 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研究美国货币和产量的关系, 发现前者是后者的格兰杰原因, 反之不成立。Mc Candless和Weber搜集来自110个国家近30年的数据, 分析结果显示货币增长率和产出增长率之间具有唯一确定的相关关系, 而与实际产出增长率之间不具有长期相关关系。耿中原、曾令华实证研究发现M1、M2与物价和产出之间均存在协整关系, M1是物价和产出的格兰杰原因, 但反之不成立, M2与物价及产出却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2. 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无明显相关关系

吴晶妹 (2002) 在以1985~1999年中国数据为样本, 分析发现:中国MO与RPI, Ml与RPI, M2与RPI非协整, 它们之间没有长期的稳定关系, M0、Ml、M2与RPI之间无相关性。范从来 (2002) 从货币量角度分析通货紧缩时发现:中国近年来广义货币M2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 但价格总水平却持续下降。易纲 (1995) 在他的货币化模型中得出货币供应量变动与通货膨胀之间呈现反向关系。帅勇 (2002) 采用1993~2000年的季度数据对中国的“超额”货币需求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时, 也得出类似结论。

综上所述, 国外内众多学者, 从理论和实证角度, 对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经济增长等关系进行了研究, 但由于样本期和样本数据选择不同, 数据处理、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各异, 至今未达成一致意见。且这些研究多以广义货币 (M2) 或流通中现金 (M0) 作为货币供应量的替代变量, 没有深入研究货币供应链内部的狭义货币 (M1) 、准货币 (M2-M1) 及活期存款 (M1-M0) 对物价波动的影响。本文将运用最新数据, 建立VAR模型来研究货币供应量 (M2、M1、M0) 、准货币 (M2-M1) 及活期存款 (M1-M0) 与物价波动的关系。

二、理论传导机制、模型构建与指标选择

(一) 理论传导机制

传统货币理论认为物价与货币供应量是同方向变动的。现代观点分析认为, 在正常情况下, 货币供应量能通过利率影响投资和社会总需求, 进而影响到物价水平。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会使得实际利率降低, 促使企业扩大再生产, 引起社会总收入的不断增加, 消费者对商品和劳务需求不断增加, 并产生新的需求, 在商品和劳务不能同步增长的情况下, 这些持续攀升的需求会驱动物价上升。

(二) 模型与指标

西姆斯于1980年提出VAR模型 (向量自回归模型) , 并将其引入到经济学中, 推动了经济系的预测和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冲击, 从而解释各种经济冲击对经济变量形成的影响, 该模型采用多方程联立的形式, 它不以经济理论为基础, 在模型的每个方程中, 内生变量对模型的全部内生变量的滞后期进行回归, 进而估计出全部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

VAR模型的一般形式:

其中Zt表示第t期观测值构建的n维列向量, Ai为系数矩阵, Vi是由随随机误差项构成的n维列向量, 其中随机误差项Vi (1=1, 2, 3...n) 为白噪声过程。

本文鉴于VAR模型不以经济理论为基础, 不需要考虑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等优点, 建立VAR模型。货币供应量选择广义货币 (M2) 、狭义货币 (M1) 、流通中现金 (M0) 、准货币 (M2-M1) 及活期存款 (M1-M0) , 物价指数选择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

三、数据描述性统计

为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确保研究成果的时效性, 本文选取1999年12月到2014年12月的181个月度数据作为样本, 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局。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关乎居民生活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指标, 1999~2014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波动明显, 但平均呈现增长态势, 其中2007年的106.5最高, 随后又缓慢回落到2014年的101.5。我国货币供应量 (M2、M1、M0) 准货币 (M2-M1) 和活期存款 (M1-M0) 自1999年至2014年呈现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9~2002年的缓慢增长;第二阶段是2003~2007年的快速增长;第三阶段是2008年为了应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我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后, 货币供应飞速增长阶段。总体来看, 1999~2014年M2增加了9.44倍, M1增加了6.59倍, M0增加了3.4倍。

注:1.原假设是A不是B的Granger原因;2.*表示拒绝原假设

四、实证分析

通过观察数据, 发现CPI、M2、M1、M0、M2-M1及M1-M0都存在季节性波动, 先用X11法消除季节性波动的影响, 再对M2、M1、M0、M2-M1及M1-M0取对数, 消除共线性, 减少异方差。

(一) 单位根检验

为了避免出现伪回归, 首先采用ADF检验对相关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 结果表明, 所有变量原始数据ADF检验都接受原假设, 说明原始数据不平稳, 但一阶变量的ADF检验拒绝原假设, 说明所有变量都是一阶单整过程。

(二) Johansen协整检验

通过ADF检验发现相关变量原数据不平稳, 为了避免谬回归, 相关变量之间必须存在均衡关系。因为所有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 故可采用Johansen检验发现, CPI与M2、M1、M0、M2-M1及M1-M0之间都存在协整关系。

(三) VAR滞后期选择

根据Akaikc信息准则、HannanQuinn信息准则和Schwarz信息准则, 确定CPI与M2最优滞后期为4期时, CPI与M1最优滞后期为8期, CPI与M0最优滞后期为8期, CPI与M2-M1最优滞后期为3期, CPI与M1-M0最优滞后期为8期。

(四) Granger检验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是计量经济学中用来检验一变量的变化是否是另一变量变化的原因的常用方法, 本文选取的变量都是一阶单整, 并存在协整关系, 故可用Granger检验判断相关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相关结果如表2所示:M2不是CPI的Granger原因, M1、M0、M2-M1及M1-M0是CPI的Granger原因;CPI是M1、M2-M1及M1-M0的Granger原因, 不是M2和M0的Granger原因。

(五) 脉冲响应分析

根据确定的最有滞后阶数, 建立VAR模型, 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CPI对M1、M0、M2-M1及M1-M0的脉冲响应度。通过脉冲分析结果发现:M1对CPI有较强的正向拉动作用, 第2期CPI受M1冲击的反应最强烈, 响应度达到了0.21, 随后缓慢降低, 第九期后基本稳定在0.14。CPI对M0冲击的反应不强烈, M0的变动对CPI影响不大。CPI对M2-M1冲击的反应不强烈, M2-M1的变动对CPI影响不大。M1-M0对CPI有较强的正向拉动作用, 第2期CPI受M1冲击的反应最强烈, 响应度达到了0.24, 随后缓慢降低, 第九期后基本稳定在0.15。

(六) 方差分析

在脉冲响应分析的基础上, 进行方差分解, 通过方差分析结果可以发现, M1、M0、M2-M1及M1-M0对CPI变动的贡献度存在较大差异。在第1期M1、M0、M2-M1及M1-M0对CPI变动的贡献度都为零, 在第2期以后, M1和M1-M0对CPI的贡献度不断提高, M1对CPI的贡献度由第2期的5.5增加到第20期的9.1, M1-M0对CPI的贡献度由第2期的6.8增加到第20期的10.1, 而M0及M2-M1对CPI变动的贡献度十分微小, M0对CPI贡献度维持在1.2左右, M2-M1对CPI的贡献度维持在0.6左右。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 广义货币 (M2) 及准货币 (M2-M1) 对物价波动影响不明显

一方面广义货币 (M2) 中包含大量流动性极弱的款项, 对市场反应速度慢, 市场冲击力小, 对物价波动影响并不显著;另一方面因M2是货币政策的中介, 货币政策的传导具有一定的时滞性, 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过程要经历形成、实施和传导等很多环节, 才能对经济产生影响, 这是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加之我国政府干预等, 影响了央行货币政策的效果, 甚至淡化了政策目标的确定性, 进而削弱广义货币 (M2) 对物价波动的影响。

(二) 流通中现金 (M0) 对物价波动影响微弱

一方面是, 流通中现金 (M0) 一直以现金形式在市场中流通, 市场上现金总量波动性小, 对物价波动影响微弱;另一方面是, 近十几年经济高速发展, 市场对货币需求量急剧增加,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现金需求, 节约货币印刷和发行成本, 央行极力推广使用非现金支付, 并取得明显成效, 2014年全国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627.52亿笔, 金额达1817.38万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25.11%和13.05%。非现金支付方式的快速普及, 公众对现金的依赖度下降, 也是造成流通中现金 (M0) 对物价波动影响微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 活期存款 (M1-M0) 对物价波动影响显著

活期存款 (M1-M0) 主要包含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信用卡类存款等具有较大货币乘数的流动性强的款项, 经过银行数次存、贷活动, 产生数倍于原始数额的存款, 对市场具有较强冲击力, 对物价波动影响十分显著。

鉴于上述研究结论,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国家制定货币政策时, 要更多的关注活期存款 (M1-M0) 的变动, 通过央行货币政策调控活期存款量, 维持物价稳定, 推动国家经济平稳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昌云, 戴稳胜, 张成思.基于EVIEWS的金融计量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2]Sims C A.Money, income and causality[J].The American Economist Review, 1972 (04) .

[3]易纲.中国的货币供求与通货膨胀[J].经济研究.1995 (05) .

[4]吴晶妹.评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J].经济评论, 2002 (05) .

[5]帅勇.资本存量货币化对货币需求的影响[J].中国经济问题, 2002 (03) .

[6]范从来, 卞志村.中国货币替代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 2002 (08) .

[7]谢平.中国货币政策分析:1998~2002[J].金融研究, 2004 (08) .

[8]耿中元, 曾令华.我国货币供应量对物价和产出影响的实证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9 (02) .

[9]孟祥兰, 雷茜.我国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及物价水平关系研究[J].统计研究, 2011 (03) .

电子货币对货币供应量统计的影响 篇11

一、电子货币的概念及货币供应量统计

何谓电子货币,1998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将电子货币定义为: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各类电子设备,以及在公开网络上执行支付的“储值”产品和预付支付机制。所谓“储值”产品,是指保存在物理介质(硬件或卡介质)中可用来支付的价值,这种物理介质可以是Mondex智能卡、多功能信用卡、“电子钱包”等,所储价值使用后,可以通过电子设备追加。而“预付支付机制”则是指存在于特定软件或网络中的一组可以传输并可用于支付的电子数据,通常被称为“数字现金”,也有人将其称为“代币”,由一组二进制数据或数字签名组成,可以直接在网络上使用。

货币供应量统计包括对不同层次的货币的统计,其中对于广义货币的统计是工作的重点。广义货币主要由通货和存款构成,通货和存款的创造也就是广义货币的创造。在货币金融统计中,常通过统计基础货币的量,然后根据特定的货币创造机制,计算出实际流通中的广义货币量,一般来说,广义货币代代创造可概括为:广义货币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为了阐述电子货币对货币供应量统计的影响,文章将从其对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影响两方面进行。

二、对基础货币的影响

(一)货币发行权的多样化

电子货币的出现冲破了中央银行的货币垄断发行权,使传统法币在流通中被电子货币所部分替代。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的电子货币产品并不是由中央银行,而是有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甚至非金融性的经济实体所发行,如蒙德克斯卡是由英国国立西敏寺银行、米德兰银行和英国电信公司联合开发,并由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若干家商业银行共同组成蒙德克斯国际公司发行,同时该公司授权世界各地商业银行使用其品牌,并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各国在对待电子货币发行权问题上的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在欧盟,各中央银行已一致同意,对电子货币中的一种多用途预付卡的发行应该仅限于信用机构。在荷兰,中央银行已决定自己发行电子货币。澳大利亚和丹麦的中央银行只是间接地参与发行新形式的电子结算媒介。

(二)货币划分层次的模糊

货币银行理论依据不同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强弱将货币划分M0、M1、M2、M3等多个层次。货币层次的划分是货币计量、金融市场运行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在电子货币下。将瞬间实现通货与储蓄存款、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之间以及其他各种短期流动金融资产如商业票据、人寿保单等之间的相互转换。金融资产之间的替代性大大增强。货币层次结构更加复杂多变。传统各层次货币的定义和计量变得更加困难。同时由于电子货币由不同的机构发行。不同的电子货币的风险性、通用性及与其他金融资产的可转换性也是不一样的。如果仅将其简单的加总。势必影响货币量指标的准确性。因此在电子货币对法币大规模替代的情况下。要准确测量某一层次的货币总量几乎不再可能。即使可能。其所需的成本也将是惊人的。由于电子货币的广泛使用导致的货币划分层次的模糊,将导致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中的总量性目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下降。而以利率为代表的价格信号性中介目标成为未来货币政策的选择主流。

(三)货币计量的混乱

大部分国家的广义货币都包括“由存款性公司”项下的本币现钞、可转让存款和其他存款。非股票证券和存款性公司发行的“其他负债”(或具体分类)属于少数国家的广义货币范畴。“其他部门发行”项下的现钞、存款和“其他”类只有更少的国家将其纳入广义货币。

由于电子货币由不同的机构发行,不同的电子货币的风险性、通用性及与其他金融资产的可转换性也是不一样的,如果仅将其简单的加总,势必影响货币量指标的准确性。同时因此在电子货币对法币大规模替代的情况下,要准确测量某一层次的货币总量几乎不再可能,即使可能,其所需的成本也将是惊人的。另外,网络交易的地域模糊性,使得政府在统计本国经济中的货币量时,必须考虑居民手中持有的、未存放于本国银行中的货币的影响

三、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金融网络化还使得在统计货币供应量时,基础货币发生的乘数效应更难确定。货币供应量是社会生活中实际流通的货币总量 ,由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的乘积决定。货币乘数K=(1+h)/(h+r+t3s+e)。其中:h=C/D,h为提现率,C为公众手中持有的现金,D为活期存款;r=Rr/D,Rr为活期存款准备金;s为定期存款准备金率;t为定期存款占活期存款D的比率;e为超额准备金率。金融网络化所催生的电子货币对现金有强烈的替代性,因此现金持有率将下降,更多的转化为以电子货币形式存在的活期存款。同时,金融市场深度的网络化使得商业银行能轻易的通过网络从其他行拆入资金,也能很容易的把自己的资金拆借给其他金融企业。这使得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成本在上升,而准备金不足的风险成本在下降,因此它们没有必要保持大量的超额准备金,这使得e变小。由此可见,金融业的网络化使得货币乘数中的两个参数发生了变化。使货币乘数上升,并使预测货币乘数的变化量更加困难。因此货币当局在统计货币供应量时就不能用基础货币乘以传统的货币乘数,而必须对此做出调整,才能得到准确的数字。

总之,金融网络化的为我们带来电子货币的广泛应用,其在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对经济各方面产生了影响,文章从电子货币对货币供应量统计的影响入手,分析了电子货币对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影响,得出电子货币的广泛使用带来的影响包括:将会使货币发行权多样化、货币划分层次模糊、货币计量混乱、货币乘数上升,并使预测货币乘数的变化量更加困难。为央行监管和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在处理电子货币这一问题上有一个更全面的视角和认识。

除此之外,电子货币的产生与广泛使用,对货币方面的影响还包括:一是电子货币的快速流动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率成为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非唯一因素;二是影响了货币政策工具如法定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和贴现率的作用;三是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在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中,网络银行更容易捕捉到新的信息和变化,其先进的技术手段也可以使其作出迅速的反应;四是使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质疑。另外,电子货币的安全性成为电子货币普及速度的关键问题。这些都是电子货币问题后续研究可探讨的方向,可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

辅助货币 篇12

补充货币及其社区货币简解

金融危机之时, 自制货币又大行其道。因为早在大萧条时期, 美国许多地方政府就发行过一种代用钞“scrip”用以发工资。如今, 美国人开始通过“社元”“自己帮自己”, 如汽车城底特律市12个社区流行花一种名为“Detroit Cheers”的自印钞票;泰国讪滴戌村村民曾在亚洲金融危机时期, 流通起DTY货币“merit”, 由于政府从公开反对到逐步默认, 现在“merit”又流通起来;2008年9月, 英国东苏塞克斯郡刘易斯市发行“刘易斯镑”以临时取代英镑;我国台湾地区某些社区出现了一种用于劳务交换的“花币”。另外, 日本还创设了“在自己的社区创造自己的小型价值流通循环”的好办法——发行称作“R”的“代用券”, 从初期的社区式救济逐步发展为应对经济衰退的一项社区对策。阿根廷的社区另类货币[1] (或称社区信用券) 也值得一提。自1995年出现第一个“社区货币俱乐部”, 阿根廷一度使用过500多种另类货币, 高峰期约有600万人参与这种非官方金融工具的交易活动;另类货币及其民间交易体系虽曾在2001年发生严重信用危机时几乎被摧毁, 但随着2003年后的经济逐渐复苏, 由于其具有的社区自治、妇女权益、民众生计、贫民救济等功能, 其信用又逐渐恢复起来。

以上“山寨货币”, 林林总总、叫法各异, 但其实可统称为补充货币——由社区志愿者、慈善机构、地方政府、甚至私人公司提供并管理的, 旨在提供就业、通过刺激社区居民消费而扶持本地经济或进行会员互助或济贫的一种区域货币。当前全世界有5000多种不同的补充货币在实验运行, 足以验证其生命力。

补充货币是由社区中的一群人达成协议, 接受非传统的货币作为交易媒介, 以商业交换系统、社区易货系统、消费者商业圈、借据货币系统、时间银行系统、地方交换交易系统、自由美元、互助信贷、凭单货币系统等几种模式, 开展交易活动。可见, 补充货币是以“社区”为活动半径并以此为圆心向四周扩散的;或者说, 社区货币构成补充货币的核心内容或主要形式。

另外, 网络社区中的虚拟货币, 如腾讯Q币、网易泡币、新浪U币、魔兽币、天堂币、盛大点券、各种点卡, 等等, 实际上也可视为一种补充货币。

一组文献的解读及其启示

对于补充货币及其社区货币的研究, 以美国的克鲁格曼、列特尔和我国的党爱民等为代表, 他们以不同的分析视角或分析范式, 对其必要性、功能、地位以及活动领域等, 做了说明或阐述, 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克鲁格曼, 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曾成功预言亚洲金融危机, 他的划时代的《萧条经济学的回归》, 关于“国会山保姆券”的说明通俗又精到。克氏认为, 萧条经济学旨在研究“免费午餐”——“没有免费的午餐”, 这是正统经济学的金科玉律;然而, 世界上确实存在免费的午餐:“在经济衰退特别是严重衰退时, 可以看到到处是供给, 而需求却无处可寻。”[2]为更好地调整在家看孩子和出门休假的矛盾, 在国会工作的150对年轻夫妇成立的互助的“国会山保姆公司”, 印制了一种临时票券, 规定每做一小时保姆工作可得一张券, 每请人看管孩子一小时就付一张券。但这个好制度, 却遭遇“国会山保姆公司危机”。由于先期票券印制量一定, 有人试图为将来的旅行积攒更多的票券, 就意味着他人的备券相应减少, 到一定时间, 流通券就无法满足会员需求。这使公司进入衰退。为此, 公司加印票券, 员工慷慨使用, 公司又步入良性轨道。但增印票券又不可能无限制, 公司就开始控制其流通:当难以找到保姆 (外出休假者众) , 就提高票券的税率, 以鼓励会员少外出而增加他们照顾孩子的机会;相反, 就降低票券的税率, 让会员增加外出。显然, “保姆券”实为一种社区货币。透过“保姆券”的生动实例, 我们悟出了其中蕴含的时间经济、时间银行、时间货币的深刻道理。其实, “社区货币”本就缘起源于一种“时间经济”, 它建立在社区成员“等值交换”基础上, 是一种新型的“服务信用”。正如瑞士社会学家特里尔所言, 随着闲暇的增加, 未来将出现一种“工作文化”, 它将使“非薪金工作”在货币领域里享有同“薪金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它全然不同于现在所谓的业余嗜好, 而是集创造性和娱乐性于一身的社区或环境服务, 通过社区直接交易或合作体制来实现。在传统社区作为一种义务的“终身劳动”, 在现代社区将成为一种必要需求。艾德加在1980年发明了“时间银行”的概念, 认为“时间货币是金钱经济和社区经济的桥梁”;1986年, 哥伦比亚特区的卡恩教授创立了“时间美元”, 社区内达成了“1小时=1个时间美元”的协议, “时间美元”作为“相互帮助点数”运用于社区的各种志愿者服务;2002年, 纽约的伊萨卡社区推出的以时间“小时”为单位的社区货币, 已为当地的500多个商家所接受。目前, 时间经济正在全世界发酵, 已有32个国家设有时间银行, 仅英国就有109间, “存款”有60万小时以上。我国学者、《理财》杂志主编林伟, 以《全球统一时间货币猜想》对时间货币、时间银行做了有价值的大胆猜想。

列特尔, 他的《货币的未来》借用中国古代先哲的“阴—阳”观作为核心概念, 同时主要吸收了盖塞尔的征收滞纳金的“加印货币”理论, 阐述了形形色色的补充货币。其探讨、论证以“货币是丰裕的, 因而应该有负利率, 也就是未来的钱总比今天的钱更有价值”为假设, 从故纸堆中找出了被湮没的人类智慧的光芒——“制造负利率”还有一个更早又更具学术性的类似版本:盖塞尔在1890年代就提出要定期征收“持币税”, 以刺激人们花钱而不是存钱。凯恩斯以此获得应对流动性陷阱的宝贵启发。如今, 货币处于人类活动的中心, 但其结构却越来越脆弱。[3]为迎战越来越频繁且越来越具有破坏性的金融危机, 进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遗憾的是, 很多改革建议都把视野局限于现有国际货币体系内部, 陷入了“以内求内”的闭循环。列特尔则独到性地从外部切入, 提出了关于内外两种货币体系“阴阳互补”的大胆设想;而这设想已化作全球数千种补充货币体系的生动实践。其实, 货币的功能决定了货币问题不仅牵涉经济层面, 而且涉及人类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社会结构等层面。很多看似“非理性”的行为, 尽管受到“理性”行为过火的压制, 却总是春风吹又生:对“非理性”行为的研究, 终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2年度奖献给了在理性与非理性间徘徊的卡尼曼和史密斯) ;同样, 补充货币身上似乎也弥漫着的“离经叛道”和“非理性”的“色彩”, 正是不可或缺的——与国家货币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由此的几点基本启示是:其一, 补充货币及其社区货币对于扩需求、促消费的固有功能, 已得到“非理性”的研究成果和历史发展进程的证实。其二, 正是由于自身具有的特别功能——由商品或服务支持并直接用来交换商品和服务、不计息、不会引起任何加速创造货币的作用, 补充货币及其社区货币就成为一种地方货币而非全国货币, 成为一种内部货币而非法定货币;因而它也不是一种替代货币, 只是国家正式货币体系的一种补充。

我国的党爱民等, 以《过剩经济学》挑战现代主流经济学理论——一般均衡理论, 并以埃及经济学家阿明对其的“现代社会的巫术”之喻为佐证。基于“现实的宏观经济系统是一个非平衡的耗散系统”的命题, 货币耗散理论被提出。既然货币是衰减的, 为维持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转, 就要持续不断地补充货币, 以让社会代替政府自身不可能完成的任务。[4]在此, 哈耶克的自由货币理论得到借鉴。哈耶克, 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他晚年最后一本经济学专著《货币的非国家化》, 颠覆了正统的货币制度观念:赋予个人或机构发放货币的权力, 打破国家对发行货币权的垄断。不过, “私人货币, 自由竞争”的惊世骇俗一说, 在党爱民那里还是“拐了一个弯”:实行货币配给制 (政府的央行根据社会初次分配后的剩余生产力的多少, 印制钞票, 再按人头平均发给个人或家庭) , 即按人发钱, 以解决需求不足、就业等问题。基于“穷人阶层的货币由于不断向富人阶层流动而导致耗尽”的基本观点, 我们的体悟是:资本与资本的交换是畅通无阻的;而资本与劳动的交换不充分;至于劳动与劳动的交换, 由于货币耗尽, 穷人无法开展基本的分工和合作——一些较低级的却又必要的交换。补充货币的出现无疑是“雪中送炭”。补充货币及其社区货币对于穷人具有的这种特有功能——不求所赚, 但求能够进入自己的“圈子”, 在阿根廷的另类货币上表现最为突出。

补充货币、社区货币及其试运行的路径

通过上述的文献解读及其启示, 我们有了关于补充货币及其社区货币在中国试运行的四种基本路径:一是以公益、互助为主旨的社区货币在城市社区试运行;二是农村社区试行旨在扶贫济困的信用券证;三是在政府主导下实施全民货币配给方案;四是由社会 (私人和企业) 和政府分享法定货币发行的权力。前三种路径, 都基于这样的根本前提:社区货币等各种补充货币作为地方货币、内部货币以及非替代货币的特性, 决定了它只是正式货币的一种“调剂品”;而其在严格监管基础上的审慎试点, 会使国家层面的货币体系“锦上添花”。第四种路径的核心则是“分享”。以下对各路径的可行性作简要分析。

城市社区公益性、互助性的“货币”运行正在广州、杭州、南京、四川和重庆等地展开, 这些地方的社区类“时间银行”, 其时间货币的存取等具体操作模式, 与一般货币并无差异。重庆沙坪坝区天星桥街道小正街社区在2003年3月创立的时间银行, 就是“时间存取”经营在公益领域应用的范例。为保证实现其最重要的功能——存储记录会员对社区左邻右舍的帮扶时间, 该行不仅向会员开具“爱心储蓄卡”, 而且建立相对完善的“时间银行储蓄制度”, 包括关于储蓄台账、会员资格登记、帮扶对象范围、具体服务内容和帮扶操作流程等制度规定。“时间货币”就像传统社区的“以工代赈”, 不是“白给钱”——通过有组织的社区公益劳动利人利己, 是“自给自足”的交换, 既免税又无“利润”或“利息”, 但可积累。该范例彰显的意义在于:在货币既是目标也是手段的“货币文化”时代, “货币的时间价值”正悄然向“时间的货币价值”嬗变;相对于金钱货币, 以“小时”为单位的时币, 是一个具有颠覆传统货币价值的“新兴”概念;与时币相呼应, 时间银行也是一个超常规的、颠覆性的“商业模式”——经营的是时间本身;更重要的是, 将时间价值符号化、介质化、有形化、货币化, 将充分还原和再现时间的财富价值基准, 重组人类生命价值与财富积累消费的判断视角。“时间就是金钱”不再是一句空泛的时髦语;时间货币正从“影子货币”走向前台。我们理应做好充分准备。

按固有思维推论, 农民最缺的应是钱, 最不缺的应是时间和劳动, 如此, 设计一种信用券证, 以劳动替代货币支付, 既可以其余补其缺, 又可唤起农民 (社员) 对于工分制的社区回忆。工分制是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基本分配制度。由于“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往往演化为“国家分配、三级缩减、队为基础”, 这种对“潜在剩余”层层瓜分的制度安排, 远不足以激励社员辛勤付出劳动;而工作态度、强度和技术含量在计量上的困难, 更使分值的高低难以与真实的劳动价值等量匹配;况且, 工分制又存在严重的时滞 (一年后才能看到一工分值多少钱) 。因而, 尽管“按工计分—死分活评—活分死评—分段包工”这些计工分方法不断演变, 但劣币驱逐良币、层层克扣、信息不对称等引致的低效依然。看来, 这种社区记忆深刻但并不美好——农民 (社员) 不愿意接受。既如此, 农村社区真正流行的“信用券证”究竟是什么?答案是社会资本。尽管遭遇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 但互惠性的道义经济, 仍然在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顽强地、普遍地存在着, 构成村民可资利用的宝贵的社会资本, 并足以替代货币资本的支付。其实, 费孝通关于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的创见, [5]早已为我们打开了一条通途——历史与逻辑地审视这个以族缘、地缘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结构。既然已有由人情、亲情交换等构筑的“支付”网络, 则在这个“熟络”的社区硬塞一个生涩的所谓信用券证, 显然有些“添足”。说到底, 村民的确也“差钱”, 但他们实质是“差人”——在现有的体制下, 能为他们说真话、办实事的组织和能人。

政府主导下的全民货币配给方案实际上就是全民分红的“变种”。由此就不能不谈到社会分红。“社会分红”最早是1977年诺奖得主、英国经济学家米德在1936年的《经济分析与政策导论》一书中提出的构想, 其后的《消费者信贷和失业》一书将其明确为“反周期”的政策工具——在经济萧条时期扩大消费。美国阿拉斯加州“每人一张支票”的社会分红广为人知;新加坡也给国民“发红包”;香港也有“派糖”之举。我国, 早有清华大学的崔之元关于组建“中国人民永久信托基金”的倡议;后有耶鲁大学的陈志武向中国政府提出的“民有民享”的建议 (在全国和31省市分别成立共32个国民权益基金, 把全国的基金股份均分给13亿公民, 各省市的基金按“本地公民多分、外省市公民少分”的原则进行) 、刑普提交了“全民均发1000元”的上海两会提案;近有谢国忠和张维迎的“全民均分国企股票或部分外汇储备”的主张。现在看来, 讨论全民分红的“必要”已无必要, 正如米德本人所讲的, 重点不仅在于“分”, 更在于分红的资金从哪里来。归根到底, 全民分红就是一个利益再分配问题, 它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温总理2008年两会的答记者问一语破的:“其实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悲歌一曲从天落”, 法国大革命的财政原因还历历在目。欣喜的是, 纵是“沽名”之举或有“噱头”之嫌, 一种以各种名目繁多的消费券为主要标志的社会分红改革试验正在四处展开, 显示出全民分红在中国逐渐推广的重要迹象。

由私人或企业与政府分享法定货币发行权, 乍一闻而大惊失色, 仔细琢磨而稍释然:政府垄断之“门”已经有了小小的缺口——一些网络社区的虚拟货币正逐渐摆脱虚拟世界领域, 突破虚拟世界空间, 跃身为现实社会的镜像, 进入了人们的实体生活, 如用虚拟货币可以购买只有人民币才能买到的实物产品或服务。虚拟货币形成与传统货币等同的购买力, 与真实货币的界限逐渐模糊, 这可能对既有的金融、经济体系造成大的冲击。[6]对此当然是宜疏不宜堵, 而加快建立第三方支付体系、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等为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温铁军.阿根廷社区另类货币[J].银行家, 2006 (6) :10-11.

[2] (美) 保罗·克鲁格曼.萧条经济学的回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15-18.

[3][美]贝尔纳德·列特尔.货币的未来[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3:78-80.

[4]党爱民, 张阳武, 毕亚林.过剩经济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4:112-114.

[5]于光君.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及其发展[J].社会科学论坛, 2006 (24) :7-8.

上一篇:毕业论文下一篇:过程的方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