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层次

2024-05-10

货币层次(共3篇)

货币层次 篇1

一、引言

目前在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模式之中, 最主要的模式是中央银行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控制货币量, 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在传统模式之下, 基础货币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电子货币的出现代替了流通中的通货, 这就使得中央银行在预测货币政策效果时更加困难, 货币政策有效性降低。因此, 正确了解并认识电子货币对基础货币的替代作用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对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Benjamin M.Friedman (1999) 认为因为公众对电子货币持有量越大, 电子货币的替代效用就越大, 中央银行就会无力控制并且最终导致货币政策失效。另外, 电子货币完全应用到公众交易的时候, 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就会减少, 这会使得中央银行成为“只有信号兵的军队”。Priyatama&Abednego&Aprians ah (2010) 运用会计理论中的现金余额法研究印度尼西亚的电子货币与货币流通速度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电子货币的发行会改变现金需求函数, 从而减少现金的持有量, 这将会加快经济中现金的流通速度, 提高货币流通速度。

Weil&Mbiti (2012) 对东非若干国家的M-Pesa系统给货币政策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M-Pesa流通逐步上升, 但是他们认为该体统的流通速度不比传统模式快很多。

在国内文献中, 李心丹、刘红忠 (2005) 认为电子货币的出现会大量减少中央银行的负债, 从而使得中央银行无法进行公开市场的操作。在周光友的一系列研究中 (2007, 2009) 都表示过类似的观点, 电子货币对M0有着很明显的替代效用。同时他又提出了电子货币对于基础货币的两种作用:替代转化作用和替代加速作用, 认为这两种效果都会加深电子货币对基础货币的替代效用, 模糊各货币层次的界限。刘光友、任虹、赵崇富 (2011) 利用了日本的数据建立了VAR模型, 并对估计结果进行了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 狭义货币乘数与电子货币替代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相反的, 王潇颖和冯科 (2011) 利用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从微观客体出发研究了交易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投资性货币需求三个方面。得出结论, 电子货币对基础货币的交易性货币需求的替代是不完全的, 对投资性货币需求可以达到完全替代, 对预防性需求可以达到双层的替代:一是对现金货币需求的替代, 二是对债券的替代。

从上述文献中可以看出:第一, 对电子货币进行实证研究的较少;第二, 在电子货币内涵界定上, 大多数采用的是BIS的报告及拓展的概念。而这样的概念界定与电子货币高流动性、高收益性并存实际情况不符, 故亟需重新理清和界定。第三, 根据电子货币的特殊属性仅仅选用银行卡数据代替电子货币是不够的。因此, 本文在新的电子货币定义基础上, 选取第三方支付的数据, 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 针对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影响进行了研究。

三、电子货币的发展与货币层次变化

从1998年中国银行进行完成第一笔线上交易, 到腾讯、阿里巴巴推出电子货币业务, 再到2014年底淘宝“双11”交易额达到571.12亿, 电子货币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电子货币最早的表现形式是使用POS机和ATM提款机时的卡片, 此时电子货币表现为卡片中的加密电子信息, 随着电子支付技术的发展, 第三方支付出现, 电子货币表现为以法币为基础的电子储藏形式。故本文定义的电子货币, 是由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发行的通过电子安全技术储藏在存储设备 (卡片、PC等) 或网络终端 (云服务、客服终端) 中以一国法定货币为基础的信用虚拟货币符号, 且该货币符号拥有货币的职能且能够被普遍接受。选取的数据也是以该定义为准, 采用了第三方支付数据。

根据数据得知e从2006第三季度的85亿元增加到2014年第三季度的20154.3亿元, 增长了270.11倍;M0从2006第三季度30181.32亿元增长到2014年度三季度的58844.99亿元, 增长了0.95倍。截止到2014年第三季度, 电子货币、M0均表现为上升趋势。这是因为, 随着经济的发展, 公众的财富对于通货的需求在增加, 这就表现为M0的增加。而e的快速增长主要是因为逐渐成熟的银行体系、第三方支付体系、清算体系以及商品市场的发展和微观群体对于电子货币的认可等。另外,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 e的增长速度大体高于M0。

四、实证分析过程

(一) 数据选取与指标选择

本文通过研究电子货币与M0的关系, 进而分析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因此只选择两个货币层次的数据。另外, 由于开采国外第三方支付的月度数据难度较大, 故采用国内的第三方支付数据。

本文选取两个指标:电子货币使用率 (EU) 、国内生产总值 (GDP) 。选择电子货币替代率是因为, 从目前我国的电子货币发展情况来看, 电子货币主要替代通货与活期存款。电子货币替代率越高, 表现为通货减少, 活期存款余额增加, 商业银行用于存款创造的原始存款增加, 有利于存款创造, 扩大基础货币规模。另外, 选择国内生产总值是因为, M0直接受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发展越好, 公众对于手持现金的需求也会越多。

(二) 平稳性检验

本文对数据取对数进行研究。另外, 进行实证研究之前, 需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 本文采用的检验方法是ADF检验, 使用的软件是Stata13.0, 检验结果见表1。

(三) 协整检验

本文利用变量的线性组合消除其随机游走趋势, 得出其长期的均衡关系。并利用AIC、HQIC等信息准则, 确定滞后阶数为4。随后利用Johansen的MLE方法估计该系统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 得出协整方程为

五、对实证结果的分析

通过上述的实证分析与检验, 表明基础货币M0与GDP成正相关关系, 与EU呈负相关关系。另外, 一单位的Lngdp影响程度 (2.604918) 明显高于一单位的Lneu (0.3153162) , Lngdp的影响程度是Lneu的8.2倍多。但是目前我国的GDP增速开始有下降的趋势, 而EU却逐年上升, 如果这样的趋势一直持续下去, 同时中央银行不采取有效的措施, 必将会严重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六、结论

影响货币政策的因素还有很多, 如公众预期, 电子货币作为新形态的货币并未引起广泛关注,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认为, 电子货币的使用率会影响基础货币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有效性, 这与电子货币的快速发展有关。

第一, 电子货币在影响基础货币方面表现为, 电子货币直接替代了通货, 使流通的现金减少。另外, 电子货币也会促进基础货币向活期存款转化。这是因为, 电子货币的交易不受地域限制等这样的特殊属性, 在同等条件下, 公众会偏好于电子货币, 且该趋势愈加的明显。这就使得央行在在进行货币政策决策时, 可能会产生偏差。

第二, 电子货币的替代不是简单形式的替代, 它不仅对基础货币产生替代效用, 影响货币政策, 还挑战了传统的金融理论即货币层次的划分。传统货币理论认为, 货币层次是根据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划分的, 流动性越高, 收益性越小且变现的成本越低的应属于M0, 如现金。而新形态的电子货币却具有了现金的高流动性和活期存款的收益性的特点 (如余额宝) , 这就使得加大了货币层次的划分难度。

第三, 电子货币目前的替代的货币层次主要体现在交易性货币的替代, 这是因为我国的电子货币起步晚, 金融创新较慢。但是随着支付体系的逐步完善和微观主体的观念改善, 电子货币成为主流的“M0”并不是不可能, 若如此将加大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深度。

摘要:针对以往文献研究的不足, 本文采用第三方支付数据研究电子货币对M0的影响。研究表明电子货币的存在对M0有替代作用, 对货币层次划分与货币政策均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电子货币,电子货币使用率,基础货币

参考文献

[1]Benjamin Friedman.The Future of Monetary Policy:the Central Bank as an Army with Only a Signal Corp[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1999 (3) :36-42

[2]Priyatama, Abednego, Apriansah.”Correlation between Electronic Money and the Velocity of Money”[R], Paper presented at Global Management Conferenc, Bal, Indonesi, Apr.2010

[4]李心丹, 刘红忠.电子货币的发展及其对中央银行的影响分析[J].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55-59

[5]周光友.电子货币的替代效应与货币供给的相关性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9, 03:129-138

[6]周光友.电子货币发展对货币乘数影响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7, 05:98-107

[7]刘光友, 任虹, 赵崇富.电子货币的发展对日本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J].现代日本经济, 2011, 01:47-55

[8]王潇颖, 冯科.电子货币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基于微观主体持币动机的研究[J]理论研究, 2011, 03, 14-17

货币层次 篇2

我国的股票发行, 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而诞生、发展和壮大。从986年第一张投票上海飞跃音响股票公开发行算起, 股票市场已走过的时间达27年之多, 在这期间, 股票发行既有辉煌的过程, 也有曲折的经历。截至2013年末, 在上海和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发行上市股票的企业为2468家, A股市值23.76万亿元。股票的发行上市在吸引一定量的社会闲散资金的同时, 也对信贷资金来源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为便于分析股票发行上市对信贷资金来源的影响, 对货币层次按其流动性程度作如下简单界定:M0—流通中货币;M1—企业活期、机关团体活期存款;M2—个人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其他存款。

一、股票所筹集资金的来源和影响

企业无论以何种形式发行股票, 所筹集资金来源不外乎三个方面:企业自有资金, 金融机构可支配资金, 个人剩余资金。企业发行股票筹集的资金最终转到企业存款账户上, 因此, 股票发行所引起的资金流动呈现出 (M0、M1、M2) → (M1) 的模式。因为个人购买股票除手持现金外, 须从储蓄存款中提现, 从而在M2流向M1的同时还有部分资金流向M0再流向M1。

我国中央银行的负债包括:金融机构准备金 (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 , 流通中货币等。中央银行负债的增减是资产运用的结果, 而股票筹资引起的资金流转, 并非由于中央银行运用资产所致, 因此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总量不会因为股票发行的多少而有所改变。如果把货币供应量定义为基础货币加派生存款的广义概念, 那么实际上这是个在基础货币总量不变的前提下, 由于基础货币结构变动从而导致货币供应量 (其实是派生存款部分) 变动的过程。

现在我们看看哪些因素会导致基础货币出现变动。比如甲地区某企业发行1000万股股票并全部售出, 每股1元, 其中法人股700万元, 个人股300万元。法人股中有400万元为企业所购买, 300万元金融机构购买, 个人股中有50万元使用现金。假设金融机构购买的300万股中有200万元来源于M2层次, 100万元来源于M1层次。那么货币层次间的流动资金为:M1流出500万元, M2流出450万元 (其中250万元流入M0层次) , M0净流出50万元 (M0流出总量为300万元) , M1层次流入1000万元。

我们知道, 从企业流出的400万元只是在M1层次进行了一番转换, 对存款总量没有任何影响, 个人从储蓄存款中提取的250万元由于最终又归于M1层次, 因此除了产生短期振动外 (存款到现金再到存款) , 对存款总量也没有什么影响, 这两者对基础货币结构都没有产生什么影响。从金融机构流出的300万元, 在中央银行的负债方反映为金融机构存款下降和存款准备金的上升, 其实质是金融机构超额备付金转向法定存款准备金—也即基础货币结构变动创造派生存款。个人动用50万元现金在货币层次间造成M0下降50万元, M1上升50万元, 在中央银行的负债方反映为货币流通量下降和存款准备金上升, 其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与金融机构类同。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股票的发行对信贷资金来源的影响主要取决于金融机构运用其可支配资金数量和个人使用现金量, 那么这两者产生的影响到底有多少呢?我们假定存款的派生系数为K, 在货币结构变动过程中如果不考虑现金渗出因素, 也不考虑转化成中央银行各项存款 (比如财政性存款等) 因素—这种情况仅作为理论假设是成立的—则上述例子中, 货币流通量各金融机构存款共减少350万元, 金融机构准备金上升350/K万元, 并且有350 (1-1/K) 万元属于待扩张存款, 经过充分派生后, 存款准备金上升350万元, 派生存款总量上升350 (1-1/K) 万元, 即基础货币总量未变 (增350万元和减350万元相抵) , 而货币供应量增加350 (K-1) 万元。如下表:

二、初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股票的发行与上市对信贷资金来源的影响是不同的。在初级市场上, 股票发行对于企业是个并不复杂的筹资过程, 资金流动只是不同的发行方式存在一定差异。比如就代理发行和承购包销两种方式而言, 前者的代理方基本上仅起个桥梁的作用, 社会资金直接由M0、M1、M2三个层次流出, 汇到M1层次上, 而后者是资金一次性由包销的金融机构账户流到企业账户, 社会各界的资金则是分头汇集到金融机构账户上, 金融机构用于承购股票的资金基本上以M2层次较为稳定的存款为主, 少部分源于M1资金流动呈现出 (M0、M1、M2) → (M1、M2) → (M1) 的模式变化, 其最终结果, 还是回归到M1的模式。二级市场上股票流通过程中, 资金流动呈现出另一种状态。就我国当今具体情况而言, 发行并上市股票的多为效益好且处于成长期的企业, 其原始股价升值较快也较高, 因此股市中总有数倍于所发股票原值的资金在买卖过程中周转。目前上海和深圳交易所中都规定, 委托证券商买卖证券的委托人, 须在证券商处开立资金专户和证券专户, 委托人须在资金专户和证券专户上按委托买卖的价格和数量全额支付保证金或股票, 不允许买空卖空。所以参与股票买卖的委托人要按市价将资金交付给证券商转存银行, 因而在二级市场上, 资金由企业存款、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存款、个人存款及个人手持现金流向证券商代为开立的存款专户—这部分存款从其流动性角度看属于M2的范畴。即: (M0、M1、M2) → (M2) 。

证券商代理买卖股票后, 证券商间进行交割的环节上, 资金由一个保证金专户划到另一个专户, 即 (M2) (M2) , 不影响M2层次的存量。委托人结束委托后, 从保证金专户上提出所存或所得资金, 划转到其他存款账户或转为手持现金, 资金由 (M2) → (M0、M1、M2) , 但由于股票交易是个众多委托人连续进行的买卖过程, 因此除非出现重大变故, 否则资金总是呈 (M2) (M0、M1、M2) 模式的双向流动, 在M2层次上也总是保持着相对稳定的保证金, 随着股市的涨落而增减。由此可以看出, 在二级市场上, 货币资金的流动呈现两个特征:一是现金的提存量相对加大, 货币流通速度无形中得以加快;二是M2层次的存款加大, 就信贷资金来源角度论, 稳定性加大, 存款资金平均占用期加长。

三、地区间封闭与开放

如果一个地区为一个考察单位, 那么股票是在一个封闭的地区内发行还是在开放区域内跨地区发行, 对地区的资金结构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还是举前面的例子, 如果甲地区的该企业股票拿到乙地区发行, 情况会怎么样呢?假设在乙地区的购买者结构与甲地区相同, 那么乙地区存款余额下降950万元, 现金量下降50万元, 甲地区存款余额上升1000万元。在这个资金流动过程中甲乙两地区的基础货币均出现变动, 乙地区存款准备金下降650/ (K-1) 万元, 金融机构存款下降300万元, 货币流通量下降50万元, 而甲地区则存款准备金上升1000/K万元。由于基础货币总量出现增减变动从而引起货币供应量发生变化, 经过货币运动的充分扩张与收缩, 乙地区派生存款下降650+350 (K-1) 万元, 甲地区基础货币量上升1000万元, 派生存款增加1000 (K-1) 万元, 乙地区货币供应量减少350K+650 (K/K-1) 万元, 甲地区增加1000K万元。

可以看出, 在开放区域间发行股票对信贷资金的影响是较大的, 贷款资金来源成倍数 (派生系数) 增长或下降, 从资产负债角度看, 其信贷规模也将相应的扩张或收缩。就信贷资金流动性角度而言, 资金流出地区一定量M2层次存款转化成资金流入地区M1层次存款, 致使流出和流入地区总体的资金流动性上升, 可利用资金的稳定性相对下降。

四、股票与信贷

股票筹资也是一种信用方式, 是社会总信用规模的构成之一。从负债角度看, 通过股票筹资与取得银行贷款的主要区别在于资金来源方式不同。贷款是由银行提供资金, 企业对银行负债, 而股票所筹资金的来源为社会各界的法人与个人, 企业直接对社会负债。贷款由于是银行运用其资产的过程, 因而贷款资金全额均起到派生作用, 信用规模全额成倍数扩张。而发行股票则不同, 如果把全社会作为一个封闭整体, 信用规模扩张的多少取决于金融机构运用其在中央银行的金融机构存款的多少以及个人使用现金量的大小, 如若金融机构只是作为一般法人企业使用其自有资金, 个人也不减少其手持货币量—这在特定环境中也是可能的—那么企业发股筹资就是在近乎没有扩张社会信用规模的情况下, 有效地运用了这部分资金, 提高了社会资金的利用率。

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下, 就某一地区而言, 信贷发放的多少并不完全取决于本地区吸收存款的多少, 商业银行的负债与资产间关系并非规范的经济关系, 因此对于高额存差地区来说, 等于银行有一部分负债无法有效运用或运用效率降低, 相对成本上升, 而对于高额借差地区来说, 却是资产超负债运营, 风险性加大。通过前文的论述可以看出, 通过发行股票把企业直接推向市场, 企业直接对社会负债, 从资金运营角度来看是一种较为适用的辅助信用方式。把信贷资金用活, 并通过二级市场社会吸收社会闲散资金, 这是稳定通货, 加速货币资金流通的较佳选择。

五、结语

股票市场被称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 它和信贷市场一样, 是我国融资的重要手段, 是社会信用总规模的构成之一。同时, 股票市场和信贷市场担当的社会责任不同, 资金运用风险亦不同。从整体看, 股票发行对信贷资金来源影响不大, 但从区域来看, 股票发行上市对一个地区的信贷资金有着重大影响。因此, 股票发行上市既要从全局出发, 又要考虑地区间的利益, 这样才能促进股票市场健康发展。

摘要:基于货币层次视角, 对股票发行上市给银行信贷资金来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发现, 股票发行不会改变基础货币总量。由于股票发行筹资来源于不同的货币层次, 对信贷资金来源的影响各异。尤其是股票发行上市在初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封闭地区和开放地区对信贷资金来源的影响是不同的。同时, 股票和信贷虽然是企业筹资的两个渠道, 但其对社会信用规模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关键词:货币层次,股票发行,信贷资金来源

参考文献

[1]蔡继森.市场经济与金融改革[C].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3年.

[2]吴晓求, 宁清华, 应展宇.我国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研究[J].管理世界, 2001年4期.

货币层次 篇3

非货币性职工薪酬和货币性职工薪酬是相对应而存在的,而当下很多企业只看到了狭义的货币性职工薪酬,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企业间竞争力的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必须对企业内部制度进行改革,而薪酬制度改革正是企业内部制度改革的重要部分。研究发现货币性的职工薪酬已不再能满足员工的需要,而非货币性职工薪酬的实施则能够更好的满足企业员工更高层次上的需求,这在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界已经成为一种重要共识。

一、企业引入非货币性职工薪酬的可能性

布劳把追求报酬的交换看作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动机和社会得以形成的基础,他说,“在彼此的交往中,人类倾向于受到一种欲望的控制,这就是想获得各种各样的社会报酬。”但是这种报酬并不是单一的,应当是丰富的。本文基于双因素理论和需求层次理论,进行了如下分析:

1. 满足保健因素的局限性

保健因素,指那些与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的因素,如果这些因素处理不当,或者这类需要得不到基本的满足,会导致员工的不满,甚至严重挫伤其积极性;反之,满足这些需要则只能防止员工产生不满意情绪。企业货币性职工薪酬的实施属于保健因素,它满足了员工基本的生存需要和生活需求,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员工的不满意情绪。但如果我们用发展的眼观看待企业给予员工的货币性薪酬福利,保健因素更多的是满足的员工生理性、安全性的需要,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最低层次的需要,是缺失性的,即必不可少、不可或缺,其能够解除职工的不满,但不能使员工感到满意并激发起员工更大的积极性和更强的创造力,它的局限性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的加剧而越来越凸显。

2. 满足双因素的优越性

激励因素,是指能够对被激励者的行为产生刺激作用,从而调动其积极性的因素,它代表被激励者最本质的需求,只有当设定的激励活动或目标能够满足某种激励因素时,才会使被激励者产生满意感,从而产生效用价值。一般认为,人的欲求是无止境的。企业员工的满意度并不取决于企业给予什么、给予多少,而是取决于员工需要什么和员工实际得到了什么,如果两者匹配,员工会有满足,反之则不然。当经济社会的物质基础不再匮乏,当员工低层次的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后,仍以原来的货币性薪酬激励方式来激励员工,效果会很小,但如果着眼于员工更高层次的需要,则对员工的激励可以使组织绩效明显提高,竞争力明显增强。从双因素理论来看,如何改善激励因素,将员工归属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非货币性因素纳入到企业薪酬制度框架的设计中,实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员工发展性的需要的满足,正是当今企业薪酬制度改革的重点,也是企业内部制度改革的重要课题。

二、实施非货币性职工薪酬的必要性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领导者把双因素理论和需求层次理论应用于实践中,采用工作丰富化、工作扩大化等途径拓展员工的工作范围,使员工在企业日常工作的执行和日常管理中肩负更多的责任,增加对工作的兴趣,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实践中,实施非货币性职工薪酬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1. 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吸引和留住人才

随着人们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生活质量和生命品质的提高,这就使得企业单一的货币性薪酬已经满足不了员工多样化的需求。员工需求得不到满足,长期必然带来人才的流失。因此,企业应当积极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更多的晋升机会,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同时给予员工更多的赞扬和鼓舞,构建起企业非货币性薪酬制度,满足员工的发展性需求,从根本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进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有利于企业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2. 再造流程,有效推动企业变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愈演愈烈,变革已成为现代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一个常态。为了适应这种状况,企业一方面要重新设计战略,再造流程,重建组织结构;另一方面,将非货币性职工薪酬用于员工、工作团队等来创造出与变革相适应的内部和外部氛围,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而有效推动企业变革,当然这一切也要在货币性职工薪酬的前提下进行,所以非货币性职工薪酬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进行改革的重要措施。

三、构建非货币性职工薪酬的几点探索

1. 加强组织文化建设,为非货币性职工薪酬的构建提供有利的保证

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活动,企业文化也会对员工的行为产生影响,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和文化会引导员工为自身和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而错误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则会对员工产生消极的影响,不利于企业和员工的发展。因而,企业必须去挖掘和培育一种能得到员工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一种能增强员工归属感、责任感的文化,一种会让员工不断努力奋斗的文化,一种最终可以使企业竞争力得到提高的文化。这种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扬可以为非货币性职工薪酬的实施提供思想和文化上的保障,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2. 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更多的升职空间

企业营造一个工作环境和融洽的工作气氛,更容易吸引和留住员工;企业努力为员工提供更多晋升的空间,做好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更有利于员工的成长和企业的发展。把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更多的晋升空间作为实施非货币性职工薪酬的重要抓手,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追求,有利于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更有利于企业在激励的人才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最终有利于员工和企业的长远发展,达到“双赢”的局面。

3. 弘扬企业创新主旋律,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社会的激烈竞争,迫使公司必须进行薪酬制度的改革和薪酬体制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较之货币性职工薪酬,非货币性职工薪酬更具弹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现代管理科学,可以将以往货币性的观念改变为有效率的工作,不断进取,精益求精,弘扬创新,寻求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不断的提高员工素质和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提高企业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四、结语

实施非货币性职工薪酬作为现代企业薪酬管理体制、企业内部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已经不容忽视,我们应该积极的推动非货币性职工薪酬的实施,以更好的满足员工需要,使其与企业的发展战略更好的结合,促进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摘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员工的薪酬追求趋向多元化.非货币性职工薪酬的实施已迫在眉睫。基于双因素理论和需求层次理论.,对非货币性职工薪酬的可能性、必然性及有效构建非货币性职工薪酬,应着重从加强组织文化建设,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更多的升职空间,弘扬企业创新主旋律,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入手,积极推动非货币性职工薪酬的实施,以更好的满足员工需要,使其与企业的发展战略更好的结合,促进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双因素理论,需求层次理论,非货币性薪酬

参考文献

[1]陈沛然,闫海强.实施非货币性职工薪酬的必要性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33)

[2]郑炜.企业非货币性薪酬探析[J].天津市财贸治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

上一篇:散文教学中悟性培养下一篇:山西中小旅游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