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货币现象

2024-05-20

新货币现象(共3篇)

新货币现象 篇1

1 引言

经济货币化, 指国民经济中全部商品和劳务的交换以及包括投入和分配在内的整个生产过程通过货币进行的比重和这个比重变化的趋势。目前国际通用麦金农1973年提出的M2/GDP指标。

2 从货币层面考虑M2/GDP高比率的原因

2.1 从M2/GDP内部结构进行分析

我们首先从相关性高的货币内部层次进行研究, 基于M2/GDP自身构成作最简单的初步分析。对于M2/GDP比率过高, 总结原因就是M2的年增长量相对高于GDP年增长量, 那么一是M2增长过快;二是GDP增长不够。

我国将货币供应量按流动性大小划分为M0、M1、M2三个层次, M0是与消费最密切相关的货币, 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变动情况, M2的流动性是最弱的, 但能反映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预期通货膨胀的状况, 所以大多数国家包括我国都将M2作为反映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表1根据我国近二十年来的M0、M1、M2、GDP的变化值对货币化比率进行了分析。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M0 (1993-2006) 、M1 (1997-2006) 、M2 (1997-2006) 、GDP (1986-2006) 国家统计局年度公报调整数据;其它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相关各期。根据表1, 我们对M0/GDP、M1/GDP、M2/GDP作出折线图以更好的比较货币供应量内部各结构在货币化进程中所占份额。

由图1可以看到以下几点变化趋势:

第一, M0/GDP比重变动量很小, 维持在0-0.2之间, 1993年达到最高点0.1869, 2000年开始曲线变化比较平稳并在最近四年内有平滑下降趋势;

第二, M1/GDP波动明显大于M0/GDP, 但也处于0.2-0.8区间内, 没有超过1;

第三, M2/GDP波动水平远超过M0/GDP和M1/GDP的变化率, 但从2004年开始有所下降。

2.2 分析结论

2.2.1 通过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到几个重要结论

(1) 从图上可看出三条曲线的波动性从下到上逐渐增大, 但其变化趋势仍存在很大相关性。说明我国的货币化比率虽然呈畸高发展, 但是并不是完全不可取, M2对于GDP的衡量仍是有效的, 只是效率比较低下。

(2) M1/GDP曲线和M0/GDP曲线的变化方向基本一致, 而M2/GDP虽在整体趋势上和前两条曲线基本一致, 但仍存在差异性, 说明了我国货币化过程中仍存在不合理性。

(3) 将M2/GDP分为三个阶段研究。第一阶段 (1986-1993) , 三条曲线趋势是完全一致的, 同时三者的纵向差比较均衡, ②基本接近1:1, 没有明显差距;第二阶段 (1994-2003) , X2的虽然有所增加, 但变化并不明显, 而X1则快速扩大, 在M2/GDP比率达到2003年的最高点时, X1/X2接近2, 比第一阶段翻了一番, 可以基本认为是X1的扩张导致了M2/GDP比率处于1-2的过高区域。该期间还可以分为两个小的时间区域, 其中1994-1996年间的M2/GDP趋势和M1/GDP、M0/GDP明显相反, 应该就该时间段的特定经济环境进行分析。第三阶段 (2004年-2006) , 这一阶段中M2/GDP和M1/GDP曲线走势十分相似, X1虽然有所下降, 但并没有明显下降趋势, 这说明目前研究M2/GDP的畸高水平仍应该放在X1方面, 也就是主要讨论为什么准货币增长量无法和经济发展同步进行的问题, 而以存款类和短期信用工具为主的准货币, 其稳定性要大大超过M0和M1, 稳定性的货币供应量使货币政策更加难以实施。

2.2.2 从货币流通速度和数量方程式分析

(1) 基于传统的货币数量论的分析。

高货币化研究的基础是传统的货币数量论, 也就是M×V=P×Y, ③由于PY为名义GDP。所以货币流通速度V就是我们要研究的GDP/M2。由于M2/GDP一直处于畸高水平, 相当于V一直呈现下降趋势。然而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是政府制定货币政策的重要环节。由于V需要稳定, 所以当改变货币量时就会引起名义GDP的同比例变动。其中Y主要由劳动、资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知识技能等所决定的, 由于货币中性, M并不影响Y, 改变M会直接作用在P上, 并呈现正比例变化。

那么, 这意味着我国现状不适用于货币数量方程式吗?并非如此。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 虽然我国货币化比率很高, 但我国货币化过程并没有完全实现, 仍存在大量未货币化的实体经济。但在M2/GDP比率的高速增长中, 也有一部分是我国货币化进程的实际需要, 而且这部分良性增长将会继续进行, 直到我国完成货币化过程。

第二, 我国前几年经济、政治、文化体系的整体不完善, 造成了M2/GDP比率的虚高,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法律制度、国民素质等各方面的逐渐成熟, 高货币化正逐渐向正常方向发展, 准货币的流通性逐渐增强, 大量僵化的准货币能够参与到GDP的发展中, 所以呈现出M2/GDP比率的明显下降。这种下降应该属于以前的迷失货币/GDP的比例, 而在M2/GDP呈下降趋势中还存在着适应于经济发展的货币化进程。

第三, 由于这种下降趋势能更好衡量我国货币化过程, 属于良性趋势, 但是过多的货币积累难以在短期内完全被GDP消化, 伴随着货币化过程的继续, 我国的货币化比率仍处于过高层面。

(2) 分析结论。

根据以上的分析, 我们采用平移数据的方法, 通过图2对中美货币化路径进行了简单对比。④

我们从图2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 将良性M2/GDP指标等同于符合“货币化路径”假说的衡量标准, 其发展趋势和西方发达国家相同, 并且符合货币供应量与价格指数的相关关系。良性M2/GDP持续增加并且没有达到拐点, 意味着我国货币化路径没有完成, 该指标增长仍在继续。我国在2003年之后出现通货膨胀应该与良性M2/GDP指标成正比例关系, 而之前的通货紧缩阶段, 是劣性M2/GDP比率掩盖了良性M2/GDP比率下降的合理形式, 造成表面上M2/GDP比率快速增长的原因。

(2) 中国M2/GDP与中国良性M2/GDP两条曲线之间的高差为劣性M2/GDP指标, 是导致M2/GDP虚高的罪魁祸首。要使M2/GDP指标能正确衡量货币化过程, 就需要将劣性M2/GDP比率降为0点, 直到和良性M2/GDP曲线重合。

(3) 2004年后M2/GDP比率下降说明我国经济状况逐渐改善, 劣性M2/GDP比重减少。但并不能说明2004年就是“拐点”, 因为衡量拐点的指标应该是良性M2/GDP指标, 这只能说明劣性M2/GDP处于下降趋势中。这也是为什么2006年M2/GDP较之前又有所反弹的原因。

2.2.3 从央行的货币政策方面分析

如果要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 央行就会在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情况下增加货币供应量, 这就会导致V下降→M2增加→GDP增长不能适应M2扩张→V继续下降→M2继续增加, 最终形成恶性循环。我们要解释的是央行货币供给如何造成大量僵化货币。

(1) 不适当的货币政策工具。

央行为实现GDP稳定增长的货币政策目标, 会通过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作为手段, 而包括再贴现, 存款准备金和公开市场业务的一般性货币工具是最主要的手段, 但这三种政策都有其无法避免的局限性:再贴现政策缺乏主动性, 商行绕过央行从其它渠道融资就会弱化政策效应;存款准备金政策容易造成银行资金周转不灵, 扩大存贷差的口径, 形成更多僵化货币;公开市场业务政策则需要具有完善的金融市场和较强的市场控制力等条件。综合考虑, 由于金融体系的不完善和政策工具有效性的弱化, 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不能有效开展, 央行介入反而造成僵化货币的积累, 导致高货币化现象难以控制。

(2) 货币政策的时滞性。

央行存在数据收集→经济状况评估→货币政策目标制定→货币政策工具选择→货币政策实施→货币政策作用的一系列时滞, 可能造成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无法适应经济实际需求, 形成前一阶段货币供给尚未消化, 后一阶段货币量继续增加的不利方向, 扩大了劣性M2/GDP的比重, 导致政策目标和结果的冲突甚至完全逆向, 造成更恶劣的影响。

(3) 基础货币乘数。

由于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不足, 加上时滞效应的存在, 我国对于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难以把握, 尤其是不能主动控制基础货币。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期两次货币供应量高速增长, 带有明显的倒逼机制作用。虽然随着商业银行体制的完善, 地方政府影响势力减少, 倒逼现象趋于弱化, 但新形势下又有新问题, 外汇占款和再贷款的急速扩大, 增加了基础货币的投放, 通过乘数效应扩大M2供给, 使央行处于被动地位。

(4) 从近几年现状看货币政策作用。

实际上央行近年来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回收大量流动性。从2003年起央行连续调高存款准备金率, 2006年就5次上调, 2007年更是历史性的上调10次存款准备金率, 连续6次加息;央行还积极发行定向票据, 对连续增加的外汇占款进行冲销。但是持续的双顺差使人民币承受着巨大的升值压力, 央行为了维持汇率稳定, 不得不释放大量基础货币;同时流动性过量又产生通货膨胀等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央行一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所冻结的资金远少于外汇占款增量, 在发行票据回笼资金的同时又面临大量短期到期资金的赎回压力, 对于流动性的紧缩效果很弱, 加上连续高额外汇顺差一起, 大大增加了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对冲外汇占款和到期央行票据、正回购的压力。

3 政策建议

为了在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前提下实现货币化进程的良性发展, 应针对性地进行改革:第一, 要建立现代的企业和商业银行制度, 进一步完善商行盈利和风险防范能力, 积极推进非国有化企业的信贷业务, 同时加快金融创新力度, 使银行资金得到更好的利用, 形成市场型的银企关系, 从根本上改变信用制度建设;第二, 从汇率机制入手, 适当减少外汇储备增速, 同时建立外汇监督体系, 防范投机性外汇流入;第三, 应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完善股票和债券市场, 引导资金的合理配置以分散居民存款, 同时要注意防范风险, 使居民预期从投机性转为投资性;第四,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收入分配差异, 大力拓展消费信贷业务, 使公众对经济形成稳定预期, 增加现时消费;第五, 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 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 抑制流动过剩。

摘要:经济货币是特定时点货币化经济量占经济总量的比例, M2/GDP则是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广化和深化的重要指标, 但我国货币供应量远高于经济发展, M2/GDP趋势呈现与理论不符的畸高现象。其原因大体可分为内部货币化传导和外部经济体系两方面, 主要从货币面层次出发, 对我国“高货币化之谜”进行探索, 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准货币,劣性M2/GDP,货币流通速度,货币化过程

参考文献

[1]张杰.中国高货币化之谜[J].经济研究, 2006, (6) .

[2]汪洋.中国M2/GDP比率问题研究述评[J].管理世界, 2007, (1) .

[3]李健.中国货币运行的变化及其影响分析[J].财贸经济, 2007, (1) .

[4]曾康霖.流动性研究的新视角[J].财贸经济, 2007, (1) .

[5]弗里德曼、安娜·舒瓦茨.美国和英国的货币趋势[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1.

[6]殷孟波.我国经济货币化比率畸高的经济学分析[J].学术论坛, 2006, (5) :90-93.

新货币现象 篇2

抵押补充贷款(PSL,即Pledged Supplementary Lending的缩写),PSL作为一种新的储备政策工具,有两层含义,首先量的层面,是基础货币投放的新渠道;其次价的层面,通过商业银行抵押资产从央行获得融资的利率,引导中期利率。

摘要:随着外汇占款这个货币发行的源头的作用逐步降低和货币市场利率到商行信贷利率传导的失灵,央行不得不创立了一些新的政策工具,比如PSL,央行试图通过合格抵押品来进行基础货币投放,以达到引导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PSL的推出,不仅是对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的丰富,同时也是对我国利率走廊建立的一个有益尝试;另一方面PSL也具有货币最终流向不可控、招标不透明、对利率锚的形成效果不突出和基础货币投放量小等不足的特征。

关键词:外汇占款 中期政策利率 PSL 利率传导

我国自本世纪初加入WTO以来,国际收支双顺差成为经济运行的一个显著特征。外汇占款取代再贷款和再贴现成为我国基础货币发行的主渠道,2003―2011年我国国际收支总顺差年均流入大约3440亿元,2007―2011年则年均高达4550亿元,由于央行不断被动地购入外汇,也就相应地吐出了巨量的基础货币,从而形成了流动性过剩的压力。

从2012年开始,我国的外贸结构发生了变化,表现为2012和2013年出口增速都降到了10%以下,约为7、9%的水平,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顺差占GDP的比重逐渐回到了3%的水平。进入到2014年,外贸表现下行压力依然很大,从央行口径的外汇占款来看,2014年已经出现三次环比下降。

由于外汇占款的增加主要来自于经常项目顺差,而随着中国自加入WTO以来,制度红利、环境红利、人口红利逐步释放完毕,外汇占款有持续下降的趋势,无形中降低了以外汇占款为主渠道的的货币创造机制的作用。基于此,央行的货币发行机制有必要从被动向主动转变。

另一方面,近几年来中国在货币政策传导效果方面并不顺畅,在2014年央行的《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9月末M2增长12.9%,M2存量高达120万亿元,在流动性并不缺少的情况下却出现了小微企业、涉农企业贷款难,贷款利率高企的情况。究其原因还在于利率传导机制是失灵。利率是资金的价格,为扭转资金信号失灵以及政策传导机制失灵状况,央行也需要从以前的数量型调控手段转向价格型调控手段。

基于货币供给机制的变化和利率传导机制失灵两方面的考虑,央行有意建立一个新的货币框架,即“打造短期利率走廊与中期利率指引”的新框架。短期利率方面是SLF、SLO,中期利率方面是PSL(抵押补充贷款)。央行这一构想,最早可见于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清华五道口金融论坛的讲话,“此次金融危机后经验,短期利率可能有时候不够有效,由此可以考虑增加一个中期利率。”

金融危机前,全球主要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使得短期利率处于目标区间之内的利率走廊机制,短期利率能够保持比较稳定。金融危机发生后,为刺激本国经济,各央行在短期利率方面采取了零利率甚至负利率,货币政策调整空间非常有限,长期中长期利率却与之存在脱节,并有上行压力,从而对经济复苏形成掣肘。

从中国来看,2014年下半年以来货币市场利率在逐渐走低,但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利率却在走高,这显示出中国货币市场与信贷市场价格传递并非高效。央行推出PSL可以看作是对发达国家央行经验的一个借鉴。

据媒体报道,央行在2014年二季度向国开行投放了1万亿的PSL,资金用于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贷款发放。国开行二季度工作会议显示,截至6月末该行资产总额9.9万亿元,比一季度猛增1.56万亿元。

一、PSL(抵押补充贷款)的由来与作用

对于PSL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首先,PSL从英国的FLS(融资换贷款计划)借鉴而来的,英国央行设定抵押品框架更多的是解决流动性危机的工具。例如,英国央行的旨在推动银行借贷的FSL面向几乎英国所有的银行和房屋贷款协会,只要有新增贷款作为抵押,就可以从FLS中获得想要的融资额度,即定规则而从未定机构,且如何操作,申请都公开透明。中国则不同,在信用总量的背景上,中国并未达到流动性危机的程度,中国货币政策更多的问题在于资金配置效率低。在资金的流向方面,英国央行和中国央行都难以监控资金的最终流向。从FLS的经验来看,其中大部分资金借道住房贷款协会流向了房地产。从PSL来看,资金从央行转到国开行,被指定用于棚户区改造,这确实做到了定向,但是棚户区改造的居民、企业可以将获得的资金用于消费、投资或存到普通商业银行,后续的效应就超出了国开行和棚户区改造的范围。

2、若要成为货币市场的中期政策利率,那必须是针对所有的参与者而言的,如果只是针对国开行一家对手,只能形成一对一的利率,这样的利率锚是有价无市的锚,意义不大。国开行在获得PSL的过程中并未经过公开的招投标程序,国开行PSL的利率当时尚未公开。既然要打造中期政策利率,就应该是透明的,不然如何引导市场利率?从招标程序的不公开和利率的对外不公布,很难达到目的。从期限上来看,PSL的期限是三年,但利率对应的是一年期利率,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是一年调整一次的,又怎能成为中长期的政策利率?更适宜的尝试是,可以率先确定一个额度,让各家银行以新增棚户区贷款作为抵押,招标决定利率。即像FLS那样,只定规则,不定机构,申请和操作都公开透明。

3、PSL作为一个货币工具,具有结构性的特征。从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来看,一般有四个,即充分就业、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但这四者都不是结构性货币政策实施的终极目的。此外,衡量和观测PSL效果的标准是什么,理论界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说法。货币工具解决的是总量问题,结构性的问题解决本不应该由货币政策来完成。实际上,央行早在《2014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表达了对定向工具使用的担忧,如其中提到“货币政策主要还是总量政策,其结构引导作用是辅助性的,定向降准等结构性措施若长期实施也会存在一些问题。”

4、投放基础货币量的方面,效果应该没有降准这种数量型的工具来得快。国开行虽然获得了1万亿的PSL,但不可能立即在货币市场直接拆借出去,需要通过一段时间才能转化为商业银行的存款,从而转化为贷款,为货币市场带来流动性。毕竟降准是没有时间限制的,也没任何限制条件,资金是不需要收回的,而PSL一是有抵押物,二是有时间限制,三是有一定的利率,对银行来讲是负债。从宏观流动性的角度看,截至2014年9月30日,16家上市银行的银行存款总额较2014年中报时减少了1.5万亿元,降幅达1.97%,流动性并未增加。

二、结构性的货币工具只能作为非常态的工具

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作为央行货币工具的创新,主动性并没有带来效果的提升,因此,结构性的货币工具只适宜是非常态的工具,而不适宜作为货币框架的长期内容。

在建立货币新框架之前,中国央行首先应该完善市场基准利率才是。基准利率都不完善,货币传导难免会出现失灵现象。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主要以银行间拆借为市场基准利率比如英国的Libor,欧元区的Euribor,日本的Tibor。就中国而言,上海银行间拆借利率(SHIBOR)虽运行多年,但一直存在报价质量不高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交易价包含了一些超出市场安排的因素,包括与对手方的其他利率安排、利益调整等,所以未能成为基准利率。

从一般国际经验看,只有结构合理、信誉高、流动性强的金融产品的利率,才能作为基准利率。在我国已经市场化的几种利率中,国债利率(具体地讲是国债二级市场的收益率)最适合充当基准利率。由于中国的国债规模过小,未能担当此任。

其次,若想从短端利率来引导中场端利率,得解决中期利率工具的公开性、透明性问题。在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发布之前,关于PSL的传言很多,报告有一定的滞后性,这会给市场预期带来混乱,不利于发挥中期政策利率的引导作用。

再次,在引导中长期利率方面,美联储、欧洲央行都有比较成熟的经验,比如前瞻性指引、窗口指导,中国央行也可以完全借鉴。中国央行通过加强沟通、表达明确态度,就可以消除一些不确定性,引导市场风险预期下行。

>参考文献:

[1] 钟正生.PSL的“此岸”与“彼岸”.金融博览,2014(8)

[2] 姜汝楠,程逸飞.价格理论与实践,2014(8)

[3] 邓海清,胡玉峰,蒋钰炜.资产证券化:变革中国金融模式.金融市场研究,2014(9)

3、融资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担保体系。在一些地方,目前尚未建立专门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的服务机构,中小企业贷款普遍存在担保难的问题。

(2)缺乏一套统一的、完整的信用评估、监督机制。由于在我国许多地方,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建立起以企业资信档案为基础的信用制度,工商、税务、金融、公安、法院等部门各行其是,信息不通,甚至还相互设防,导致无法及时有效地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了解与掌握。

(3)缺乏“公平、公正、公开”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近年来,在一些地方,一些不法之徒打着搞活金融的幌子,以高出金融机构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高额利息,非法吸引资金,导致各种非法金融行为肆虐,一些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深受其害,使本来就不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受到了严重影响。另外,由于法律体系不健全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甚行,一些企业逃逸银行债务的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的遏制,“老赖”当道,甚至使一些遵纪守法的企业“吃了亏”,受到了伤害。

四、有效地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全面改善企业金融融资服务

1、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积极为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注入活力。金融活则经济活,金融兴则经济兴。各级政府部门要深刻认识金融支持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小企业将成为我国市场的重要主体和创新生力军。随着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财税体制的改革,尤其是鼓励创新创业政策环境的形成,中小企业的数量会进一步大量增加,在促进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就业、税收等方面将得到更大的收获。因此,一方面政府各部门要建立帮助和支持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风险投资基金,积极引进社会抑或是国外资金,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新的、更多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建设与完善担保信用体系,出台相应的政策,引导担保行业在中小企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要进一步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的建设,积极完善信用体系要素。首先,要加强诚信建设,整合各个部门信息资源,建立统一的社会信息平台,构建社会信用的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形成互联共享的公共信用信息系统与比较完善的信用服务体系。其次,要将中小企业法定代表人的信用档案与企业经济活动档案纳入信用体系,建立科学、公正的中小企业贷款信用评级制度,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调整。第三,要确认中介机构的资质,积极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在为中小企业加快盈利模式转型、解决资金短缺、应对经济下行方面做出积极的贡献。

3、要进一步拓宽融资总渠道,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与民间借贷市场。要深化地方金融改革和创新,大力引进各种金融机构,壮大区域金融实力。加快打造地方金融控股集团,规范发展小型法人机构,培育新型金融机构,积极稳妥地发展互联网金融,鼓励竞争,强化监督,优胜劣汰,集聚资金,明确融资双方的“责权利”,从而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

4、要进一步构建全面、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法律保障体系,用足用好用活各类政策。一方面要加快中小企业信贷制度的立法工作,切实解决银行不良贷款风险隐患,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与内控制度,促进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健康规范地发展;另一方面,要用足用好用活各类政策,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充分利用民间资本,重点扶持一批能够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重要中小企业进行长期积累和投入。

5、要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发展格局。首先,银行和各金融机构要摒弃惜贷、怕贷的观念,积极改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要在积极应对和预防各种金融风险的前提下,提高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在认识上深一层,支持上强一分,才能使企业在发展中快一步。第三,要降低服务门槛,简化审批程序,对能够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转型升级并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创造力的中小企业加大支持力度。

6、要进一步增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创新,多策并举。银行信贷、管理、审批各相关环节要接好“地气”,对信誉好、效益高、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企业要积极创新担保方式,为其量身打造灵活的贷款机制和个性化的服务产品组合。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开辟绿色通道,提高贷款比例,尽量避免由于金融部门的借贷审批程序繁杂而导致企业错失良机。

7、要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经营能力建设,做好转型升级,提高信用水准。经济发展新常态对中小企业提出了新命题。中小企业只有认清形势,了解新常态下的新特征,才能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中小企业要做好内功,完善现代化企业制度建设,提升企业自身素质与内涵。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主动加强与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沟通,向他们提供各种会计报表、财务信息,增强信息透明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努力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准,赢得金融机构的信任。

五、结语

新常态下,企业的发展已经与全球经济的发展融为一体。一方面,中小企业必须认真面对全球经济科技发展趋势,以信息经济、智慧经济引领企业转型升级,才能赢得市场先机;另一方面,政府、银行与各种金融机构以及社会各个方面都要做好顶层设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积极扶持中小企业转变企业生产经营模式,从而催生新的业态、衍生新的盈利模式。

>参考文献:

[1] 斯天军.中小企业发展与金融支持――从诸暨块状经济发展谈金融如何支持中小企业.商场现代化,2007(13)

货币资金审计常见舞弊现象防范 篇3

一、以虚开票据报账, 套取现金

舞弊者通常通过支付一定好处费给虚开票据者, 或者以别人持有而无需报账的票据在本企业财务部门报账, 从而违规取得现金。但无论票据所列内容为何, 财务人员为了平账, 必然虚列一笔费用或者资产, 不但账实不符, 还造成资金流失, 危害企业的资产安全。审计实务中, 授权审批人员要严格把关, 核实票据的真实性, 要求请款者出示申请报告, 审查其是否有发生相关的业务申请, 是否已完成整个业务程序, 是否有相关负责人员签章确认。财务部授权复核人员对已审批的票据核查其金额计算的准确性, 一并检查票据是否具备完整的报批程序。因此, 出纳人员只有对财务部授权复核人员签章确认的票据才能支付现款报账。

二、虚构职工人数, 虚增工资支出, 套取现金

舞弊者在工资表中虚构职工人数, 将一些事实不存在的人员罗列入工资表中, 从而增大工资支出, 扣除实发工资, 余款为违规套取的现金。针对此现象, 授权审批人员须将工资表中的职工与人事部门报来的职工花名册逐一进行核对, 核实是否存在不在册职工, 从而控制虚构职工人数、虚增工资支出的现象, 保证企业用款的安全性。

三、通过挂往来账, 套取资金

舞弊者将资金汇往与本企业无真实业务往来的其他经济体或个人, 在账上作往来款处理, 挂预付账款或其他应收款, 长期挂而不理, 最后以各种理由作坏账处理, 注销所挂账目, 从而达到套取资金的目的。因此, 授权进行资金支付的审批人员须核实请款者的请款对象是否真实合法存在, 与本企业是否有实质性的业务往来, 请款理由是否充分。财务部门的出纳人员只对经审批和本部门复核的请款单据划拨款项。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定期 (如每月) 对往来款项进行函证, 对不符的账目进行追查, 从而及时发现是否存在虚假往来账款, 实质为套取资金的事实。

四、收入票据的金额小于实际收款金额, 差额被中饱私囊

舞弊者通过不开发票、少开发票、发票各联金额不一致或以白条抵顶发票等手段, 使列账的收入票据金额小于实际收款金额, 从中侵吞差额公款。此现象通常发生在现金收入业务中, 但通过银行结算也不能完全杜绝此种现象。例如, 一笔销售业务收入30, 000元 (不考虑税费) , 付款人交来两张支票, 一张金额20, 000元, 另一张10, 000元, 如果付款人不索取发票, 这就容易给舞弊者以可乘之机, 收款单位若只开一张金额为20, 000元的收款发票, 另10, 000元的收款不开发票, 此时的账务处理是:

再通过银行提现, 冲销“其他应付款-X单位”, 即:

不开发票的10, 000元就以这样的方式从账中转出, 落入舞弊者手里。

上述现象较易在内部控制薄弱的企业发生。为此, 企业的首要任务是完善内部控制, 特别是内部会计控制。首先, 进行岗位职责分工。收款人与发票开具人应由两人以上担任, 或收款人与发票开具人由一人兼任, 但应另设稽核员审核发票与实际收款金额的一致性;其次, 对入账依据进行控制, 要求每笔收入必须开具同等金额的票据;再次, 对结算方式进行控制, 尽量减少现金结算, 使用银行结算;最后, 定期进行现金盘点, 检查是否账实相符。

五、收支不记损益科目, 以达到截留货款、私分财产、偷漏税款的目的

一个企业收到销货款时, 应借记货币资金科目, 贷记营业收入和应交税费 (应交增值税—销项税) 科目;经审批同意支出时, 借记费用等科目, 贷记货币资金科目。当舞弊者为了达到截留货款、私分财产、偷漏税款的目的时, 其账务处理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处理:

若不追查附件内容, 第 (1) 笔分录被认为是现金存行, 第 (2) 笔分录被认为是提现, 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异常, 但如果增加的银行存款本来是收到的货款, 支出的现金是购置办公用品等, 真实的账务处理理应如下:

第二种处理:

上述两种处理方法的区别在于:第一种处理没有真实完整反映企业的损益情况, 同时偷漏流转税增值税款。

另一种情况是, 假如增加的银行存款是收到的货款, 而现金支出是没有任何实质内容和审批程序的, 舞弊者作出第一种处理, 其隐蔽性是很强的, 不经实质性测试是难以发现贪污作假的破绽的, 它同时达到银行存款账和现金账的虚假平衡, 而且银行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也没有出现差异。再者, 没有完整反映收入情况, 偷漏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 企业资金流失和被贪污私分。

对上述现象, 主要的防范措施是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改善内部控制环境:每一笔货币资金的收入都必须附有相应的原始凭证, 每一笔货币资金的支出也必须附有经审批核准的凭单;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设立内部审计机构, 强化对财务进行监督的职能。

在实务中通常会发现, 企业为了送礼和给好处费, 虚构发票内容, 如开办公用品发票, 实为购衣鞋、烟酒等, 以表面合法票据掩盖其非法目的;当无法索取表面合法的票据时, 甚至以白条作为报账凭证。某些私营企业主公私不分, 将个人消费充当企业消费, 虽有合法票据, 但支出纯粹是个人行为。另外, 企业的营业收入不多, 但业务招待费、差旅费、办公费等的支出金额异常大, 费用与收入之间的配比关系不相吻合。很显然, 费用支出存在某些不合理因素, 如过高规格接待客户, 利用公款吃喝;借出差之名, 顺道游览观光;办公用品频繁购置, 但员工浪费财物现象普遍存在, 等等。要遏制对企业存在的这些既不合法又不合理的支出, 最重要的是使企业的治理层树立依法经营的管理理念, 所谓上行下效, 企业的领导层以身作则, 自然会产生依法管治的驱动力, 制定相关的支出授权审批控制制度和支出的程序控制制度, 层层落实, 依制度行事, 形成良好的管理氛围。同时, 实行预算管理制度, 每年初制定全面预算, 经批准的预算要严格执行, 各项支出事先制定开支定额, 超定额开支要经特殊授权审批, 年末考核预算执行情况, 视考核结果进行奖惩, 使货币支出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约束。

总之, 货币资金作为企业重要的资产, 审计实务中, 舞弊者的手法层出不穷, 舞弊案例形形色色。要使货币收支做到真实、合法和合理, 企业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治理层要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同时积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设立监督财务机构的职能部门, 斩断舞弊者伸向货币资金的黑手, 从而有效地保证企业财产安全。

摘要:货币资金是企业流动性最强的资产, 最容易产生贪污、挪用, 成为舞弊者的主要对象。审计实务中, 舞弊者手法层出不穷, 舞弊案例形形色色。本文通过剖析货币资金审计过程中常见的舞弊现象, 探讨相应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货币资金,舞弊现象,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苗美华.审计 (第二版)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上一篇:中国传统玩具下一篇:问题分析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