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货币

2024-07-03

新货币(共11篇)

新货币 篇1

年7月31日:

1、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1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审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会议认为,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上半年经济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向好态势。

主要宏观调控指标处在合理区间,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初步成效,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强。

会议指出,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要抓住主要矛盾,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加以解决。

下半年,要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任务艰巨繁重。

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加强统筹协调,形成政策合力,精准施策,扎实细致工作。

会议要求,第一,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高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财政政策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要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要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保护在华外资企业合法权益。

第二,把补短板作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增强创新力、发展新动能,打通去产能的制度梗阻,降低企业成本。要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

第三,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协调好各项政策出台时机。要通过机制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

第四,推进改革开放,继续研究推出一批管用见效的重大改革举措。要落实扩大开放、大幅放宽市场准入的重大举措,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纵深发展,精心办好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第五,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问题,坚持因城施策,促进供求平衡,合理引导预期,整治市场秩序,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第六,做好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工作,把稳定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确保工资、教育、社保等基本民生支出,强化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做实做细做深社会稳定工作。

会议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十九大作出的各项战略部署,尽心尽责把各项工作做好,确保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

新货币 篇2

一、银铸币的使用

第一种新货币的形式是银铸币, 包括银圆及五角等银辅币, 其中以银圆最为重要。银圆早在16世纪后半期就传入中国, 但是在清朝中叶以前, 数量比较少, 流通范围亦很狭窄, 因而只扮演次等角色, 当时的大宗贸易还是以银两来计算。但是银圆对银两的兑换率及使用的方便使银圆作为货币形式大有后来居上之趋势。

在沿海地区流通的银圆多种。大致说来, 19世纪中叶以前以西班牙银圆 (亦称“本洋”) 为主, 其后以墨西哥银圆 (亦称“鹰洋”) 为主要。西班牙于1565年征服菲律宾之后, 其银圆即由菲律宾传入广东、福建沿海一带, 西班牙银圆成色可靠, 重量一致, 使用方便, 再加上是最早输入而数量也多, 于是成为沿海一带的本位铸币。其本位铸币的角色, 在广州维持到1853年, 在上海持续到1857年。

西班牙银圆初入中国之际, 是以其含银的成分与重量而流通于世的。18世纪末, 其数量渐增, 已在闽、粤沿海一带广为使用。19世纪初, 本洋不仅为广州外贸界的主要货币, 而且也在广西、贵州、江苏、浙江、直隶各省流通。鸦片战争后不久, 其使用范围更广, 沿海的物品标价, 更是经常以本洋为单位。英商怡和洋行的档案清楚地显示, 在19世纪前半期, 所有流通的银圆之中, 以本洋用得最为普遍, 而且也很受欢迎[1]。美商尤记洋行行东何德二世指出, 本洋不仅享誉沪上, 而且在内地的生丝产地, 也炙手可热。在浙江一省, 由于官方有时指定须用本洋来完税, 因此在财政方面本洋开始占有一席之地。本洋既然广受中国商民欢迎, 西商就竞相以支付本洋来赢得华商之好感, 从而扩大贸易。怡和洋行上海行东伯希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 设法自别处多运本洋, 用以支付华商的茶价丝价。

道光初年的白银外流, 论者多归于西方的鸦片输入。此诚不虚, 但是另一重要因素就是和银圆在沿海一带广为流通有关。西班牙银圆既然求过于供, 于是就有贴水出现, 换言之, 其本身的价值往往高于其白银所含之价值。此一现象, 在18世纪末极为普遍, 至19世纪初更是变本加厉。为防止白银外流, 道光帝曾有谕旨, 明令市价不得以银圆为单位, 易言之, 银圆之流通应仅以其成色及重量为准。但市场上的自然供求规律, 并不为官方的一纸禁令所能阻止的, 截止19世纪中叶, 仅仅芜湖一地, 就有40万本洋在市面上流通[2]。

至19世纪50年代, 本洋势力渐衰, 主要是因为, 第一, 西班牙于19世纪40年代, 停铸此等银圆, 供应量中绝, 第二, 中国商民私下大量储藏, 以致流通量更少, 第三, 贴水太高, 乏人问津。值此之故, 本洋在沿海的标准铸币角色, 就渐为墨西哥银圆所取代。

墨西哥银圆的市价看好, 主要因为其在丝茶产地广受欢迎。怡和洋行的档案显示, 在19世纪60年代就有不少内地丝茶标价以鹰洋为单位。于是在通商口岸从事外贸的中外商人, 往往在当地以纹银购取鹰洋, 然后运往内地, 用以采购土产。例如广东商人林钦曾于1868年3月10日向怡和上海行东蒋森贷款一万两, 将所换得鹰洋运往安徽购茶。除了丝茶之外, 美商也在60年代用墨西哥银圆在华积极采购棉花, 皆因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棉花产量大减。80年代时, 鹰洋的流通地区不但包括了南至广东、福建, 北至山东、直隶的广大沿海地区, 而且也广及于“内地采买制度”盛行的丝茶产地。就像以前的本洋情形一样, 鹰洋也随着流通地区的扩大和到处广受欢迎而有贴水出现。

随着贸易扩张和银圆广受欢迎, 国人也开始自铸银圆。早在19世纪30年代林则徐为江苏巡抚时, 即鼓铸银圆, 台湾、温州、天津等地相继铸造, 但是规模都不大, 产量有限。最负盛名的当推张之洞于1887年在广州设立的造币厂, 大量铸造银圆及银辅币, 极受欢迎。除此之外, 民间也流行着国人盗铸外国银币, 自道光中叶到光绪末年, 经久不衰。银圆不仅在民间广为流行, 而且终于在清末正式取代银两而成为全国的本位货币。清廷于宣统二年 (1910) 明令废止银两为货币单位, 而九分成色, 库平七钱二分的银圆, 即成为中国银本位的新标准, 该年的官方财政文件, 就用银圆为计算单位而不是银两。

二、钱庄与银行的货币

庄票不仅在各商埠当地广泛使用, 而且也在各商埠之间流通, 西洋商人也在使用。怡和洋行上海分行早在60年代就将庄票寄往其在汉口的分行, 以备采办两湖地区的茶叶。至70年代, 该洋行的香港总行与上海分行之间, 经常以庄票互通有无, 以解燃眉。至于华商, 更是依赖通商口岸的庄票, 来往从事沿海与内地之间的贸易。自咸丰末年以降, 从事外货内销的川商、湘商、滇商等, 经常在上海用当地的庄票购买洋货, 再运往内地销售。同时, 从事土货外销的华商, 也籍通商口岸的庄票之助, 在华南购买丝茶, 在华北置办皮革, 以便在上海、天津等市场出售, 甚或径自搭货于外商轮船而直接销售于欧美。至19世纪后半期, 钱庄已经成为中国外贸上不可或缺的金融机构。钱庄和外贸的关系是如此的密切, 而钱庄东家又想避免战祸的干扰, 所以, 钱庄多设在商埠的租界之内。

在晚清沿海的货币供应方面, 我们还不能忽视了西商的银行。在早期, 西商的洋行在采办货物的同时附带着经营金融业务, 例如存款、贷款、汇款、兑换等业务。五口通商之后, 洋行的这种附带性金融业务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形势的需要了, 专业性的银行由此产生。第一家外国银行于1848年在上海设立, 但不久就被规模庞大的麦加利银行和汇丰银行所超越。其后外国银行逐渐发展, 仅1864年一年就有12家银行在上海创立[3]。外国银行势力雄厚的原因大概有三, 第一, 行东多先在外国募得雄厚资金, 再来中国设立。第二, 信誉较好, 中外人士争相存款。第三, 外国银行发行纸币, 至沿海地区流通。此等钞票的流通仅限于上海和香港, 但是70年代末已经扩至闽粤及两江, 80年代更是扩至长江中游的商埠。就中国沿海的货币制度来说, 外国在华银行所发行的纸币至清末已经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虽然外国银行在发行钞票的时候需要有金银作为准备金, 不过由于此等银行实行部分准备制度, 于是纸币的发行不但加强了外国银行的贷款能力, 而且也增加了货币在中国的供应量。

三、鸦片的货币功能

英美洋行的一些档案显示, 鸦片在晚清除了为人吸食之外, 无论是在沿海还是内地, 被广泛地被用为支付的手段和交换的媒介, 就此意义而言, 鸦片显然有货币之功能。

鸦片之所以具有货币之功能, 是因为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需求。中国固有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 使外商很难推行其布匹等舶来品, 唯独鸦片例外。一个在香港供职的英国官员在1852年写给英国外交部的信上是这样说的“我们没有带给中国人他们所喜欢的东西, ……只有鸦片才能打动他们的铁石心肠”。个中原因, 吸食是之一, 但是还有其他的原因, 对于旅行的人来说, 携带鸦片最为适宜, 晚清的很多谋杀的档案显示, 不少旅行者由于其携带的纹银行李过重而被歹徒识破, 在旅行途中为人暗下毒手而殒命。鸦片的携带方便可以分散在任何的行李之中, 大受旅客欢迎, 甚至是赴京赶考的学子, 也用鸦片来支付一路的食宿费用。

鸦片的货币功能, 很明显地表现在所谓的“苏州制度”上。当初上海开埠之际, 西商乃就地在城内向华商购买生丝, 价钱谈妥后, 有时以鸦片折价支付。后来为了降低成本, 扩大贸易, 外商遂派华商代理人携带鸦片直接前往生丝产地苏州, 作为购置生丝的付款方式。不久, 其他的中国丝商起而效之, 先向在沪西商借得鸦片, 然后运往苏州购丝。这种制度行之既久, 遂逐渐成为一种常规, 这就是当时西商所称的“苏州制度”。“苏州制度”由粤商徐荣村和宝顺洋行合作, 首开其端。怡和洋行经理戴勒斯急起直追, 于1851年4月和旅沪宁波大丝商杨坊合作, 进行此种贸易。杨坊最初只是经纪人, 而一切风险由怡和来承担, 后来事实证明风险较小, 于是不久杨坊就改为独立的丝商兼鸦片商。当1850年初, 怡和邀请杨坊从事沪苏之间的贸易时, 杨意犹不决, 但一年之后, 杨彻底认清了鸦片在贸易上的重要性, 盖每届丝茶盛季, 外商所存银圆有限, 必须以鸦片来折付部分丝价和茶价, 日久习以为常, 在上海的中国丝商便很自然地接受外商的鸦片为折付丝价的方式而根本不再想到让外商以现款支付了。

晚清沿海货币的供应量随着银铸币的使用, 银行的货币发行和鸦片的流通而大量增加。就近代中国经济发展而论, 这一庞大的货币供应量, 不但扩大了中外贸易, 刺激了沿海商业, 而且对内陆商业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加速了中国近代商业化的进程。从某种角度看, 这种商业发展助长了经济帝国主义在华的势力, 从另一角度来说, 虽然货币的大量发行会引起通货膨胀, 但是中国传统的纹银和制钱为本位的货币制度, 显然不能适应商业大发展的需要。我们可以说, 没有这三种货币的发行, 帝国主义的侵略不会有如此的厉害, 当然我们还可以说, 没有这三种货币的供应, 就没有晚清沿海的商业大扩展。

除商业之外, 晚清沿海新货币对中国工业化也有影响。在资本方面, 大部分早期工业资本是仰赖于商业资本的。19世纪70年代以后, 不少沿海商人将所累积的商业资本投资于各种工业。广州商人对近代采矿、铁路、轮船、纺织的投资, 就是很好的例子。

摘要:晚清沿海地区随着银铸币的使用, 庄票和外商银行货币的发行, 鸦片货币功能的体现, 在这三种货币供应的刺激下, 导致了中国传统以纹银和制钱为本位的货币制度的解体, 促进了近代沿海工商业的发展, 也加速了帝国主义对华的侵略。

关键词:本洋,鹰洋,庄票,银行,鸦片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上海钱庄史料[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0.

[2]杨端六.清代货币金融史稿[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新货币 篇3

如果来自韩国的葡萄酒批发商想进口智利的解百纳红酒,他首先得用韩元兑换一定数量的美元而非智利法定货币比索,以支付智利的出口商。即便韩智两国与美国的商贸交易分别占各自对外贸易份额的20%还不到,但美元作为两国间外汇交易的唯一结算币种,却是绕不开的一道关卡。当然,这既非个例也不稀奇,类似版本每天都以不同的主体和频率在世界多地上演。

在过去数十年间,美元承担着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职能,并且是国际大宗商品的计价货币和重要国际支付货币。欧元区虽危机频起,主权债务缝缝补补,但一体化意愿和信心并未摧毁。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表现抢眼,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全球经济重心东移的论调在媒体甚嚣尘上。在金融多极化逐渐明朗的时代,美元的霸权地位是否依然无可撼动?新的国际货币秩序如何建立?“后美元时代”货币格局对国际市场和跨国企业意味着什么?

绿钞的角色

绿钞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全球85%左右的外汇交易份额是外币兑美元;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以美元为“黑金”标价;国际债券市场上约有一半债权是以美元计值;全球各国央行和政府持有的外汇储备构成中美元占60%以上。

绿钞的地位和优势不言自明,但美元还将统治世界多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巴瑞·易臣格瑞(Barry Eichengreen)说,十年。这位近年来活跃在学术界的著名经济学家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美元独领风骚的局面恐被打破,未来将是几种全球性货币竞争性的多元共存。

这种角色转换可能带来的冲击也相当深远,汇率与金融市场的稳定、美国政府的财政预算和贸易赤字如何融通以及美联储的应对政策等等都将是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面。

瞻前必先观后。要看清美元的未来走向,就有必要了解美元何以具备在国际上的支配作用。

首先,绿钞的诱人之处在于它主宰了具有深厚美元基础的债券市场,这个市场本身的深度和广度使得券商可以提供价差更优惠的交易产品。因而,衍生产品成为对冲美元汇率风险的重要手段。对各国企业、央行和政府来说,美元不失为一种最为便捷的交易工具。

其次,美元成为全球市场的避风港已是不争的事实。当嗅到危机和不稳定因素时,投资者们会自然而然地趋向美元,在2008年金融海啸中雷曼兄弟倒闭时即是如此。这种投资趋向折射出美元产品在国际市场的高度流动性,而在危机中正是这种流动性最具价值。这源于备受国际投资者青睐的美国国债一直以来因其稳定性而闻名。

最后美元的优势地位也得益于竞争对手的匮乏。目前尚没有可以与其平起平坐的强势货币出现,一些经济和社会发展稳定的富裕发达国家,如瑞士和澳大利亚等,其货币供需还不足以担负起庞大的国际金融交易量。

但历史保证不了未来,美元的武林盟主地位似乎在摇晃。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对美元的寡头角色提出了挑战。从前,不同货币间的价格比较不仅麻烦且令人迷惑,进出口商和债券发行商共同选择用美元计价和交易似乎更便利也合理。但现在可随身携带的汇率转换器让实时价比快速便捷,为其他国际货币的存在创造了空间。

角色的转换

在过去50年间,国际市场都没有出现过足以与美元抗衡的货币。上世纪80年代日元的走强曾让美国感到威胁,但一纸“广场协议”让日本经济陷入长达20年的低迷。欧元的诞生让国际金融权力多了一种制衡,但尚未扭转一家独大的局面。

而不久的将来,欧元和人民币会成为美元极有实力的潜在竞争者。虽然美国一直对欧元区的稳定与前景心存疑虑,但欧债危机瓦解不了欧盟长期减赤和继续扩张的决心与计划。为了解决危机,欧元区接受了“协调一致的财政紧缩”,并且预备发行真正意义上的欧元债券,即以整体欧元区国家的信用担保的欧洲联合主权债券。这将为央行储备提供除了美国国债之外的多元化选择,也为进一步整合欧洲债券市场奠定了基础。这也意味着,如果美国不能成功削减其巨额预算赤字的话,在今后几年里欧元可能恢复其货币吸引力。

另一方面,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不容小视。数据显示,2010年香港的人民币账户存款增长了近4倍;近7万家中国企业已实现人民币跨境结算;数十家外国企业在香港发行了以人民币计价的“点心债券”。而且自今年1月起,中国银行纽约分行开设了人民币账户,正式开展针对美国客户的人民币交易业务。

允许中国企业进行人民币跨境结算免去了其昂贵的外汇交易费用,以及所承担的汇率风险。对于中国的银行来说,开展跨国人民币交易业务无疑有助于在全球金融市场中分得更大一杯羹。

无可否认的是,中国要建立起自己的流动性市场,并提供对国际投资者有足够吸引力的金融产品,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人民币国际化符合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与国际金融发展趋势。十年之内,上海即可能跻身全球一流金融中心的行列。

除了欧元和人民币的崛起,美元自身的避风港地位也面临着威胁。无论是个人还是官方背景的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元,是出于对美元的信心和美国政府财力的信赖。但金融危机过后,美国政府的联邦债务已经接近其GDP的75%,赤字高达万亿美元。一旦债务雪球越滚越大,人们对于债务缩水的担忧就越重,那么外国投资者出于分散风险的目的也可能会放弃死抓美元这一根稻草。预期未来,美元至少将与其他货币共享其所专有的投资避险作用。

转换的影响

这一变化会给市场、企业和政府带来什么影响?外汇市场的反应可能最为明显。一旦金融市场出现波动时,美元即表现强劲而其他主要货币相应贬值的情况可能不再成为常态。若美元、欧元和人民币同时在国际交易市场流动并被视作避险工具,金融不稳定因素带来的将是三者联动,而不是像雷曼倒闭后美元单独走强。国际主要货币间的汇率波动可能趋于平稳,避免了以往大起大落的过山车式体验。而对投资者而言,这也是一种颠覆性的考验。

习惯了美元为外贸交易单一计价和结算货币的美国企业可能得好一番不适应。美元时代,他们不必承担换汇成本,不必购买远期合约与货币期权来对冲汇率风险。后美元时代,美国企业享受的这一优势和便利将失去专有性。

对中国和欧洲的企业和银行来说,增加用本国货币进行对外贸易的机会和份额,省去美元这一中间环节,将给企业带来极大的便利和竞争优势。包括那些以欧洲和中国为主要贸易伙伴的其他外国公司。

在这个新的货币格局下,随着各国央行外汇储备多元化,对美国国债需求的降低将使美国政府融资减赤的成本提高,反过来也将加重本就庞大的贸易逆差和经常项目赤字。那么,要缩减赤字必然要扩大出口,这就需要使美国商品在外国市场上更具竞争力。途径即是,美元贬值。美国出口商得利,而向美国出口的公司则遭受损失。美国经济学家巴瑞·易臣格瑞预测,未来美元将贬值20%左右。不管对于美国还是他国来说,这都是一个需要慢慢接受、消化和适应的过程。

许多国家长期以来一直将美元在国际上的支配作用视为对美国赋予的“过多特权”。但是,这种特权显然已经不合时宜。美国现在应该预料会出现一个几种全球性货币与美元竞争的时代,并接受和推动这样一个时代的到来。国际货币体系的两极化甚至三极化格局可能并不遥远。

影响的背后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货币发展到今天,金融权力的全球性平移也经历着惊人的转移。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金融节奏由英语民族所制定,首先是英国,然后是美国。但时代在转变,就像地球从未停止转动。

从金本位制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再到国际货币新秩序,金融权力也在发生变革。美元作为世界上的支配货币经历了100年的时间,许多国家长期以来一直将美元在国际上的支配地位视为对美国赋予的“过多特权”。这种特权带领下的资本跨国流动,不断引发国际市场的动荡。今天,对这种特权模式进行监管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金融权力的转移不可避免。

过去十年里,美元在各国央行外汇储备中的比例已经下降到61%这一历史低点,而欧元的比例则提高到25%以上。中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速,意味着一旦人民币实现全面可自由兑换,并且政府放宽保护性资本管制以后,人民币将有资格获得全球货币地位。

然而,货币的发展从来不是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相反,金融历史犹如乘坐过山车,跌宕起伏,从泡沫到破灭,从狂热到恐慌,从震动到崩溃。金融体系的每一次剧烈震荡,必然会造成重大损失。金融全球化不仅让货币流动全球化,也滋生出风险和危机的全球化。美元不仅只是美国的货币,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弗雷德·伯格斯滕撰文指出,美国应接受和推动全球货币多极化进程。建立国际货币新体系的目标应该是在今后十年左右,美元和欧元在国际上保持同等地位,随后让人民币加入,稳步创建特别提款权。

货币与货币战争课程小结 篇4

《货币与货币战争》课程小结

——从货币解读历史 本学期我选修了《货币与货币战争》这门课,课程通过解析货币的含义,进而提出了“货币战争”这一概念。国家之间存在的综合实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以各种通过货币为代表经济力量之间的的博弈。课程给我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使我能以前所未前的、更加开阔的事视野来审视货币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的话题。

课程中最使我感兴趣的是货币与历史的关系。货币这一事物,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以存在了很长时间。从最古老的贝壳、龟甲、到后来的黄金、白银,最后发展到今日的纸币。可以说,货币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它伴随这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因文化的繁荣而繁荣。尤其是近代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的三百年间,世界各大重要事件包括法国拿破仑时代、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美国经济的腾飞、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两次世界大战、美国托拉斯、大萧条时代、美国总统被刺、日本经济的崛起和衰落、韩国经济的奇迹、97年亚洲金融风暴等等无不与货币发生着关系。国际金融势力通过左右一国的经济命脉掌握国家命运,通过政治事件,诱发经济危机,控制着世界财富的持有和分配,实现他们的利益。自从殖民地时代以来,货币战争此起彼伏。殖民地的开拓、西班牙、葡萄牙的衰退、英国的崛起、中国的衰落、美国的独立,无不与货币战争联系密切。在这段历史中,黄金和白银被反复赋予了货币地位,又被反复剥夺货币地位,而每一轮赋予与剥夺,又都伴随着国际强权的势力变更。可以说,世界的货币史,就是世界战争史的一个浓缩。近代欧美国家之间的战争无一例外均与货币有着莫大的联系,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争,很大程度上就是国与国之间经济力量的综合较量。国家获得财政收入、稳定经济政策的手段一般只有三种:一是通过税收直接从民众手中获得财富;二是通过发行货币;三是对外借债。三种手段相互配合,共同构成稳定国家经济平稳安全发展的三驾马车。而近代的欧美国家没有货币发行权,因此只能通过税收和借债的的手段来积累战争资本。民众的财富终究是有限的,税收不可能根据战争需求无限增长,因此,向国际银行家们借债就成了近代每个国家进行战争的必修课。国际银行家们也借此发挥登上政治舞台,发挥政治影响力。

亚洲经济危机的始作俑者索罗斯是一个传奇般的人物。在初期,他本身的经济实力并不是十分强大,并不足以对抗整个亚洲的经融体系。然而当他以泰国为突破口,先是通过大量吃进迫使泰元贬值,进而用自己手中持有的美元一举席卷了泰国中产阶级的财富。进而越做越大,最终发展成为席卷整个亚洲的金融风暴。当个人的经济实力达到一定水平时,就可以以自身实力为基础,凭借个人非凡的个人能力,改变历史。

以二战前期的德国为例,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浪潮下,保饱受一战摧残的德国收到的冲击更为严重。当时执政的魏玛共和国软弱无力,难以应对时局,再加上一战天价般的战争赔款,整个德国经济已处在崩溃的边缘。德国马克兑美元一路下跌,国民生活民不聊生。而自从

希特勒1933年开始执政,仅仅3年的时间,德国经济就已全面恢复,在6年之后的1939年,德国军事工业已相当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并具备了挑战世界的资格。仅仅几年的时间,除了希特勒精彩的执政能力及德国人民的辛勤劳动外,更大的原因正是华尔街银行家们的功劳。当时的德国,由于缺乏外汇资金,本国政府只得大规模发行货币以弥补财政赤字,结果导致德国产生了罕见的严重的通货膨胀,而此时,得到了华尔街银行家们支持的希特勒上台后,在短时间内筹集到大量资金,开启了德国复兴的道路。从而使纳粹党在短期内获得了广泛的民众基础,德国也因此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

每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都不是鼓孤立的,背后都一定有着它发生的必然性。我们不是阴谋论者,但国际市场也不是福利院。华尔街的银行家们之所以会选择支持德国,支持希特勒,更深的原因在于通过培植强硬的德国领导人,煽动起德国人狂热的民族仇恨,使其成为战争策源地,通过大规模、广范围的战争,迫使欧美国家参战,以吸引国家进行放贷,销售军工业及战争用品。

在二战之后,国际货币体系从来就没有稳定过。货币争霸之战无时不在上演。货币战争某种意义上取代了军事战争的地位。拉美金融危机、希腊等国债务危机、欧元区经济危机、以及前面已经提到的亚洲经济危机等等接踵而至。国际金融实力每次发起的货币狙击,都摧枯拉朽,如入无人之境。如同拿破仑多年战争所得还不弱罗斯切尔德家族一天的收入一般,由金融危机导致的总损失,也远远超过了战争本身的损失。

国际银行家们的强大实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当一个人或者少数一群人手握强大经济实力的时候,就可以执天下牛耳,以自身来改变历史。不管是因拿破仑战争而发家的罗斯切尔德家族,还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声名鹊起的索罗斯,他们的传奇,他们的故事,他们的货币政策与经济手段,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货币、个人与历史的关系相互纠缠,又相对独立。以货币这一个古老的话题为平台,为我们展现一个出了全新的历史视角。让我们能够拨开历史事件本身,探寻到其背后所隐藏权力与纠葛。

李鹏飞

129014092

新货币 篇5

加密货币是数字货币,可用于一些在线汇款和购买以及一些罕见的离线购买。比特币是值得注意的加密货币,但在这个新的前沿并不是唯一的。

由于比特币在2016年8月底从每枚硬币600美元飙升至2017年8月底超过4,700美元,因此加密货币在2017年声名鹊起。一年内投资回报率为6倍,各种背景的投资者都在关注。

除了比特币还有哪些加密货币?

以太坊和莱特币是比特币替代品,但今天交易的加密货币超过4,400种。以太坊是一种与比特币类似的加密货币,它使用相同的区块链系统来跟踪世界各地的货币价值和所有者。以太坊于2015年推出,是比特币的替代方案之一。

另外,值得注意的加密货币包括复仇,目前市盈率为每个硬币的259.45$,和莱特币,其市盈率为每个硬币的45.53$。虽然它们鲜为人知,但它们的工作方式几乎与比特币和比特币现金相同,后者是2017年8月1日比特币分拆而成的。

其他货币包括Monero,Ripple,YbCoin,Dogecoin,Dash,MaidSafeCoin,Lisk,StorjcoinX,SiaCoin和Counterparty,但它们的市场价值远低于比特币,以太坊和Litecoin。

比特币和其他加密货币通过不同的方式产生。加密货币由计算机“挖掘”,有时是非常大的计算机网络。这些网络全天候运行,完成使比特币运行的复杂方程式和任务。向这些计算机所有者发放新比特币作为他们参与的奖励,这意味着比特币总量可以缓慢而稳定地增长。

加密货币投资的风险很大

因为加密货币不受主要政府或资产的支持,因此价值取决于其他人使用和交易货币的意愿。虽然它在去年增长了600%以上,但它很容易下降,并且可能会迅速崩溃。

比特币的价格可能会翻倍,但也有可能降到零。因为他们没有政府或资产支持,比特币及其他加密货币不真正代表任何东西。

新货币 篇6

2014年1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表现出货币政策有“稳中趋松”的趋势。

本期货币政策报告不再提全社会“杠杆”问题。2013年3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在“内容摘要”的显要部分提到“经济可能将在较长时期内经历一个降杠杆和去产能的过程”。那是货币政策报告中首次提到全社会降杠杆的概念。既然要降杠杆,货币政策就肯定不会太松。因此去年3季度报告整体基调略偏紧。而在2014年4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还是在“内容摘要”部分,报告提到“货币金融环

境......对抑制全社会债务和杠杆水平的过快上升发挥了积极作用。”显然,央行政策已经不再以降杠杆为出发点,而是以控杠杆的上升为主。而最新一期货币政策报告总共60页的文本中,仅两处提到“杠杆”一词。一处是在讲新兴市场国家,一处是在讲国内的光伏行业。

全社会杠杆率问题已经从货币政策报告中消失。估计央行也意识到了目前国内加杠杆有合理性和必要性。对杠杆率关注的淡化,也为货币政策的放松留出了空间。

本期货币政策报告字里行间显示货币政策会微调式放松。每期货币政策报告的第五章第二节都是谈“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其中第一段话是货币政策大方向的主要观察点。比较了此部分文本后我们发现,本期货币政策报告这部分内容与上期报告差别不大。本期增删的字数占总字数的比重大概在41%。而去年3季度和4季度报告同样部分的增删比重分别为72%和142%。在这段话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增加的“保持定力,主动作为”的语句。保持定力就是货币政策不会有大幅度调整。至于主动作为,我们将其解读为微调式放松。从报告的措辞来看,这种放松可能更多体现在信贷投放向铁路、城市基建、保障房、以及环保的定向宽松。

从本期货币政策报告来看,央行无意进行包括全面降准在内的全面货币宽松政策。

本期货币政策报告体现了货币政策微调的调子。从央行的态度来看,更愿意信贷定向宽松手段,而非全面性的货币政策放松来稳增长。与之相呼应的,虽然今年3月M2同比增速明显下滑至12.1%,跌破了13%的全年目标制,央行仍然辩护说

这是去年同期高基数所致,并认为“按全年增长13%的预期目标估算,(M2)进度仍快于往年正常水平”。从这样的思路来看,类似全面降准这样的政策工具不在央行的考虑范围内。

新货币 篇7

一、观点及目标的阐述

(一)凯恩斯

凯恩斯认为经济的变动来自于需求的变动,从而提出改善经济状况应该提高有效需求的观点,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认为,投资——有效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不稳定是导致国民收入不稳定的根源,其不稳定性主要来自于利息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因此,当政府采用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减少利率时,也就间接地增加私人部门的投资,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其表达式为:M/P=L (y, r) 。

尽管货币政策有这一功效,但其在凯恩斯主义中所发挥的作用仍然是很小的,由于增加的货币很可能被同时增大的流动偏好所吸收,从而对利率的影响无效,对投资不起作用。因此,政府的财政政策才是控制国民收入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以此为基石,凯恩斯主义认为,由利率变化导致的货币需求的不稳定使得货币供给不论在长期还是短期都会影响到产出,即货币非中性。这种反二分法与动态分析的方法与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的二分法和静态及比较静态法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

古典主义认为经济的变动来自于实体经济的变化,比如实际的冲击——技术、新产品开发、气候变化、原材料和能源价格变动等,因此其强调二分法,即货币中性。也就是,货币数量变动的后果是价格水平的变动而非国民收入的变动。其著名的表达为古典货币数量论:MV=PY,及费雪方程式:M/P=kY。

针对于自由市场机制的古典经济学反对政府的财政政策,从而支持货币政策的效果。这也沿用到新古典经济学中。但新古典经济学并不完全排除货币数量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虽然在长期中与古典经济学观点一致,但在短期中,它承认货币的数量变动会对国民收入造成影响,此时弗里德曼引入其新货币数量论的表达式:M=f (P, rb, re, 1/P·Dp/dt, w, Y, u),即货币数量主要取决于总财富、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率、各种非人力财富的预期收益率、其他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根据新古典经济学采用的多目标分析法,其使用货币政策的最终目的是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

二、基本假定

与凯恩斯用财政政策控制国民收入不同,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应该用货币政策稳定国民收入。二者在货币政策的使用上的差异主要来自于他们各自的基本假定条件的不同。

(一)凯恩斯

凯恩斯认为由于工资和价格的黏性以及交错工资论产生了向上倾斜的供给曲线。且在工资和价格相对缓慢的调整过程中,使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从而市场出现非均衡。

反映在IS-LM模型中就是,由一个相对陡的IS曲线和一个相对平坦的LM曲线所组成。即货币政策导致的LM曲线的移动对产出Y的影响很小,而财政政策导致的IS曲线的移动对产出Y的影响很大,进一步说明货币政策的无效性和国家干预的有效性(见图1、图2)。

(二)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为理性预期、市场出清和自然率。这可以很好地解释货币中性。

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分为货币经济周期学派和实际经济周期学派。在货币经济周期学派中,由于人们对一般价格水平和相对价格变化的混淆,即市场分割带来的货币传导机制的信息障碍,使得人们的预期与货币当局的执行政策不同,造成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如果在理性预期下人们的信息完全,即人们与货币当局拥有相同信息,那么货币当局制定的任何货币政策都是无效的,即随机货币中性定理。

当理性预期中的信息障碍——这与古典主义的传导机制畅通无阻不同——发生时,产出和就业就要进行暂时调整,也就是短期的不均衡。但在长期,新古典经济学仍然认为自由市场是出清的。

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反对政府干预的另一个原因即是自然率,他们更相信市场自我调节的有效性,因为政府干预有滞后性,且面对通货膨胀还会产生牺牲率,这都是不良后果。

这一学派的经济学反映在IS-LM模型上,即由一个相对平坦的IS曲线和一个相对陡的LM曲线所组成。即货币政策导致的LM曲线的移动对产出Y的影响很大, 而财政政策导致的IS曲线的移动对产出Y的影响很小, 进一步说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国家干预的无效性 (见图3、图4) 。

三、政策含义和评析

(一)凯恩斯

根据上述的凯恩斯的观点和假设,为达成目标,在货币政策有效的条件下,必然行使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增加货币供给从而降低利率。这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事实上正反映出凯恩斯赞成通货膨胀的观点——尽管他是以半通货膨胀的说法来涵盖。

由利率降低而扩张的信贷,加上由于货币供给增加而带来的人为的商品价格的上涨,使得人们放弃储蓄而选择投资和当期购买,最终达到扩大社会有效需求的目的。凯恩斯认为,此时由于小于充分就业,如此的措施能够增加产出和收入,促进就业,从而抵消部分的通货膨胀的恶果,达到半通货膨胀的积极状态。

尽管凯恩斯的增加有效需求的措施在短期内能够产生明显的效果,但这种以增加投资来获取今天的均衡,却增加明天应得的均衡的做法,在长期内必然因恶性循环导致严重的恶果,即使以半通货膨胀的说法来避重就轻,也无法避免未来的滞涨,这也是新古典经济学批判其“增加了经济波动”的原因。此外,在过分降低利率的过程中产生的流动性偏好陷阱,也不断削弱凯恩斯政策的效果。同时,在存量与流量的相适应的关系中,根据凯恩斯的分析,资本主义中是无法存在充分就业的状态的,这也就意味着货币稳定与充分就业的关系是不成立的,存量与流量即发生矛盾。

(二)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

在上述基本假设阐述中,货币经济周期学派运用理性预期解释了货币中性,这主要是从经济人的角度出发。而实际经济周期学派运用博弈论来解释货币中性,主要是从政策制定者角度出发,即在有限回合会产生政府违规的可能,而无限回合则可以进行系统性的合理预期。也就是说,能够进行理性预期是新古典经济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假设,也正是因为人们可以进行理性预期,使得政府政策的影响效果难以界定,因此新古典经济学在认为自由市场能很好发挥功能的情况下支持单一货币政策。

因为货币中性的观点,实际经济周期学派更关注与实际因素对经济波动的作用,而非货币,根据他们的研究,是产出的运动带来了存款——内生货币——的运动。这与货币不论在长期还是短期都对产出造成影响的凯恩斯的货币非中性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总结

综上所述,货币中性与货币政策的效力是凯恩斯与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对货币的认识的主要不同之处。

在对长期和短期的货币数量与产出关于的动态分析中,凯恩斯认为货币非中性,并指出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和货币政策的无效性。

而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以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模型为基础,进行的是供求均衡的静态和比较静态分析,因此以货币中性论为理论基础。但与古典经济学中,货币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都对产出无影响不同,新古典经济学同意凯恩斯在短期中的分析——存在价格和工资的粘性,因而货币在短期内非中性;而在长期,供给和需求仍然会达到自然的均衡,此时货币的扩张性政策只会带来价格上的提高,因此为货币中性。虽然在货币中性的分析上存在差异——显然新古典是更先进的,但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均指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财政政策的无效性。

尽管两种理论各有争议和优缺点,但随着理论的更新和进步,明显可以看到二者在不断地取长补短和相互融合。由于二者局限于资本主义制度,且方法使用上的不完善,以及预期理论的不确定性的存在,还是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的。

参考文献

[1][美]N·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5版.经济科学译丛[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张宇, 柳欣.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范式[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3]瓦尔拉斯.纯粹经济学要义[M].商务印书馆, 1997.

[4]张延.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货币中性论[J].经济学动态, 1998 (04) .

[5]蒋永穆, 安雅娜.从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到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突破[J].河南社会科学, 2005 (01) .

[6]易定红, 郭树华.西方货币理论主要流派的比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9 (01) .

货币政策:手段新力度大 篇8

三大因素导致贷款过快增长。商业银行贷款2002年下半年多贷近5000亿元,2003年上半 年又多贷9000亿元,一年时间内就多贷了14000亿元。

据分析,上半年贷款增速过快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经济的基本面在回升,对贷款的 吸收能力增强。

第二是商业银行的利润动机与往年比有较大变化。商业银行年初贷款12个月收息,12月 份贷款则只有1个月收息,由于到了年末要按年末的贷款余额提取呆账准备金,所以从增加 利润收入的角度来说,他们倾向于早贷。

第三是非典的影响。贷款增速过快短期内可以拉动经济更快增长,但也会带来一些新问 题,如不良贷款的增加。贷款转化为存款,存款加现金即广义货币,它们或者是现实的购买 力,或者是潜在的购买力。2003年头10个月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增加了33000亿元,扣除财 政存款3000亿元外,都是公众存款。公众存款增长持续超过实际产出的增长,迟早会在物价 上反映出来。另外,如出现高通胀,人民币汇率将面临贬值冲击。从中期看,我们要防止这 一问题出现。

央行出台四大政策措施。贷款增速过快直接导致了2003年央行四大货币政策措施的出台 。

针对货币和信贷过快增长,央行2003年上半年就加大了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4月22日 出台了发行央行票据的创新措施,使金融宏观总量调控扭转了被动局面。

6月份出台的央行121文件是2003年采取的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调控措施。其实,如果不 是非典的影响,121文件的出台应该更早一点。121文件的目的是保持房地产业持续健康的发 展。对央行房地产政策的调整,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货币战争 篇9

《货币战争》一书中,美国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乃至亚伯拉罕.林肯,约翰.肯尼迪,罗纳德.里根遇刺事件,都是一小撮国际银行家争夺“货币发行权”所致。而越南战争结束的原因是“精英阶层”在伦敦黄金市场的惨败;中东石油危机不是欧佩克而是国际银行家的决定。我不是很了解历史,但这些“史实”太过惊悚离奇,我也不敢轻信。

在《货币战争》中,作者描述了一个可怕而神秘的国际银行家圈子,这一撮人能量巨大,他们企图控制世界,操纵全人类。这一撮人以罗斯切尔德家族为代表,他们扶持希特勒,他们将原子弹的机密传给苏联换取以色列建国……格林斯潘这个数学建模天才为他们服务,蒙代尔为其代言!这一切是真实的吗?事实是,罗斯切尔德家族的确曾经盛极一时,至少在19世纪是公认的最有影响的跨国金融企业,在今天的国际金融体系中也尚有一席之地;但是,其市场地位与影响力目前已可以说微不足道。无论是按股票与债券承销、交易及企业并购业务的市场份额,还是按旗下所管理金融资产的规模,该公司都往往排不上国际前十名。而假设这些都是真的话,这一撮国际银行家真如此强大的能量,能暗杀美国那么多美国总统及如巴顿将军这般强横的人物,他宋鸿兵只怕刚发表《货币战争》就出车祸身亡了。

当然,巨大的资金利益团体的存在是不可质疑的。就像股市有人坐庄,普洱被炒高,温州人囤铜炒铜一样无可置疑。资金永远都是逐利的,当一个团体拥有可以操纵市场的资金并可通过操纵市场获利时,他们自然会坐庄市场。这也是市场经济必然会伴随的。但如果将这些行为强行与企图颠覆国家主权,企图控制世界联系,就太耸人听闻了。你不妨问问温州炒房团,囤铜团他们是不是企图颠覆我天朝主权。

《货币战争》让格林斯潘创造出了神圣的格式模型。这位数学建模天才通过自己的格式模式可以计算出全部经济运行规律。这已足以让世界所有研究计量经济学的经济学家觉得人生毫无意义,上吊了结。而我窃以为,如果格林斯潘真能通过其模型计算出全部经济运行规律及结果,美国不妨实行计划经济,想来会创造经济增长的新纪元。

《货币战争》在赋予格老如此神圣的数学建模能力后,进一步让格老成为一小撮国际银行家的操盘手。格老通过美联储实施货币政策,精心地为国际银行家策划制造了07年得金融浩劫,企图将其作为实现世界货币大一统这一宏伟蓝图的前奏曲。但,事实是,对于07年金融危机负直接责任的美联储货币政策反映了现代经济学理论的缺陷与现代风险管理模式的缺陷。

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主流经济学观点认为只有工资与物价压力才会导致经济过剩,忽略了金融与资产泡沫的影响,也忽略了金融的不稳定性。

1979年,保罗.沃尔克接任美联储主席,美国正处于工资-物价螺旋上升的恶性通货膨胀中。沃尔克信仰预期理论,他确信如果美联储能对物价稳定做出坚定承诺,就能改变通胀理论,打破通货膨胀。结果是不负众望的,随着接二连三的经济衰退与失业率飙升,通胀来1985年他离任时已下滑到个位数,远低于1979年得13%。格林斯潘也毫不逊色,在他任期内,平均通胀只有3%,失业率平均值只有5.6%,经济波动幅度也明显放缓。人们庆祝“大平稳”的“金发女孩”时代已经到来。

然而,完全以控制通胀的货币政策的弊端也在最近的数次全球衰退中暴露无遗。这几次衰退是20实际90年代初美国储贷危机、1990年日本资本市场崩盘、世纪之交的网络科技股泡沫、以及2007-2008年前所未见的房地产繁荣与崩塌。由资产价格上升和盲目信贷引起的流动性过剩,是这几次衰退循环的重要特征。每当就业率达到并维持在饱和之时,商人和银行家们便开始在成功欲望的驱使下蠢蠢欲动,大幅扩张信贷规模。在温和扩张期,金融机构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会无止境地发明各种形式额度“新钱”,试图取代人们投资组合中传统意义上的“旧钱”,以及各式各样的金融工具。经济繁荣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充斥着金融创新。接着,迫于工资与物价的压力,美联储必须选择加息,这样便不可避免地殃及金融领域,资本市场泡沫破灭,风险敞口增大,同时伴随流动性危机,进而引发经济衰退,最后又不得不再次进入减息周期以挽救经济,华尔街又借助减息周期推动资产价格上涨,制造过剩,然后又是通胀压力,如此循环。

如上图所示,在实体经济维持低通胀时资本市场已经出现泡沫

这就是美联储实施的货币政策背后经济学理论的陷阱。第一,“过剩”的概念被理解得过于狭义,以为过剩只针对工资与物价;第二,他们试图用单边的货币手段,去控制处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国经济(格林斯潘的长期利率之谜)。在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各方矛头都指向格林斯潘的货币政策。但与其说是格林斯潘货币政策的错误,不如说是现代经济学理论的缺陷。而这也正是《货币战争》中所写的格林斯潘邪恶的阴谋。我看来,没有阴谋,只有经济模式的错误。

同时《货币战争》中还有一些关于金融、经济的非主流“理论”。我学术水平尚太浅薄,无法考究其理论是否正确,也不敢着意去理解其理论。比如,其中对于美元超发以及债务增长的理论,似乎颠倒了货币发行与公共财政的因果,也完全忽略了基于维持充分就业率及较低通货膨胀率目标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经济学基础。当然,要把《货币战争》中的理论与现代经济学与金融学的理论联系起来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如果说起货币超发似乎是我国货币超发情况较为严重,1990跟2010年相比,中国的M2增长了46.44倍,而美国的货币2010年跟1990年相比净增长1.69倍。将除上GDP的话,美国是0.6,我们是超过2。

《货币》观后感 篇10

人类在地球上的地位占据绝对的优势,经过几百万年进化后的结果恐怕人类的祖先也会感到震惊。纵观历史长河,人类的起源和壮大离不开智慧和交流。人类因为有了智慧而擅于思考,人类因为有了交流才能展开深入合作,这样的人类获得了比其他聪慧生物更加集中强大的力量。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因为生活需要发展了更加高层次的交流——语言、文字和货币。目前全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近两百种货币,货币丈量着一切。

5000多年前,货币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诞生,从此货币蔓延到世界各个角落,人类脚步可以到达的地方就有货币的覆盖。为什么货币影响如此之广,如此之大?货币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工具,它是不同氏族之间、个人之间促进资源合理化分配的一种方式,可以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货币因为保护了人类自身的不同需求和愿望而获得了人类的广泛热爱和利用。

100年前,英国剑桥学院创始人阿尔弗徳马歇尔说,语言表达我们的思想,货币表达我们的欲望和财产,这两个东西,给予人性更多的活力和热情,帮助人们达到目标。最开始,货币只对有形物质进行丈量和定价,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之后货币开始对无形物质如人类的智慧结晶进行丈量和定价,从有形到无形,货币让这个世界变得精彩,而货币本身也在悄然发生巨变。从最初的以物易物,包括石块、贝壳及其他稀有物件,再到金属货币、纸币、电子货币、期货。货币的形式和职能在发生不断改变,谁也不能预见未来的货币会以什么形式和职能出现,但可以肯定的是货币的职能和形式会不断发展,它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交流作用会得到加强。

货币就像一把尺子,可以丈量有形和无形,也可以丈量现在和未来。货币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过度的货币化触及了道德的底线,造成了新的社会不公,无论你喜欢与否,我们都无法逃避货币。货币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同时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复杂了。货币给每一种产品定价之后,具有了交易市场,而这个市场可以跨越时空。货币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国家发展的引擎。现在货币已经影响到我们的精神世界,左右我们的喜怒哀乐。货币就像一个万花筒,经过货币的催化,一个行业就会变成一个产业。货币可以实现梦想,也可以让梦想破灭,它是欲望的载体,也成为欲望的沟壑。

现在使用的货币多为纸币,纸币的发行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经济状况任意增加或减少。自从世界范围内各国放弃金本位制,纸币的发行量就一直困扰着各国政府,货币也更加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纸币代表的价值关乎我们所能取得的资源多寡,而全世界放弃金本位制特别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后,通货膨胀一直与我们同行。各种风险随时会剥夺我们的财产。货币更像是有资本主义国家领导的控制资源的经济手段。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亚洲金融风暴

令发展中国家众多的亚洲深刻体会到货币汇率的重要性,我们劳动的成果在资本家的各种经济游戏下周转,也许我们有钱,也许我们的钱就一文不值了,资源的占有才是货币的本质。主权国家的货币博弈主要就在于货币之间汇率的较量,而这种较量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息息相关。外汇市场上的任何汇率波动,都深刻影响到个人生活、公司业绩,甚至是国家财富。汇率的稳定能促进贸易的进行。汇率不仅是链接各国贸易往来的纽带,它更是世界各国开展贸易战的武器。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国际贸易迅速增长,各国经济已经高度依赖于出口,因此,汇率在各国贸易中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到2008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192个国家与地区中,152个国家与地区实行某种形式的固定汇率,其他的40多个国家实行浮动汇率,这些国家绝大多数都是发达国家,世界各国以国家利益的名义选择自己的汇率。

新货币 篇11

今年以来,打新股产品可谓跌宕起伏,时而热潮涌动,时而被泼一盆凉水,关键时刻总是“感冒”。先是风传监管层要叫停打新股产品,可是雷声已过,雨点难觅。正当银行再度出手,风风火火发行打新股产品之际,来自投资者的质疑声又风生水起。

“我投50万元买‘中国铁建’打新股理财产品,没想到半个月下来只有635元的收益,实在太令人失望了。”投资者吴女士抱怨说。随着新股上市首日涨幅创新低,银行的专项打新股理财产品的收益也节节走低。去年中石油上市专项新股申购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高达2.1%,而今年3月中国铁建专项打新理财收益率却只有0.13%左右。

打新股理财收益令人失望

据吴女士介绍,1月下旬以后,股市大跌,她忍痛减仓从股市撤出50多万元资金,找不到什么可投资的,看到银行卖打新理财产品,就去试一试。在买了中铁建打新理财计划后,她看到发行账户上只增加了635元,“实在是太令人失望了。”她说。

有吴女士这种失望心情的人还大有人在。近来,多家银行相继公布了“中国铁建”打新理财产品的收益情况。浦发银行的公告称,其中国铁建“新股申购直通车”本次收益为0.1336%,中信银行的“新股支支打”为0.1437%,建设银行“新股随心打”为0.13%。

3月11日,招行在网上公布了中国铁建新股申购理财计划到期还本付息公告。公告称,中国铁建新股申购理财计划3月10日到期,客户持有该产品实际收益率为0.127%。不过,由于该产品在打新资金解冻后的第3个工作日内已将没有打中新股的资金返回投资者的账户,实际占用的资金要比客户的实际投资资金少,客户实际的收益率为0.252%,年化收益率则为6.57%。对此解释,很多投资者认为,客户的投资收益率摆在这里,过分渲染年化收益率毫无意义。

在二级市场疲软、一级市场资金庞大的背景下,“打新股”的收益正越打越“薄”。去年10月份某银行发行的一款中石油专项申购计划,投资者的实际收益率高达2.1%,个人投资50万元,半个月的收益能达到1.05万元。然而,在中石油上市之后,大盘开始展开大幅调整,新股上市首日上涨的幅度也在降低。据了解,去年12月某银行推出的针对中国中铁、中海集运、中国太保专项申购产品,到期年化收益率分别只有7.3%、10.5%、13.7%。

收益低于货币基金

从2008年1月份的数据分析,银行打新股产品的收益率并不比货币市场基金高出多少。在小盘股发行时,货币市场基金收益没有明显变化,不过银行“打新”产品的收益也是低得可怜,每只新股打下来,往往10000元仅能赚取三五元收益。而在大盘股发行时,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会大幅攀升,原因是投资者通过7日或14日短期借贷打新股获得高收益率,导致7日和14日回购利率大幅上升,促使货币型基金7日年化收益率达到日常的数倍以上。以最近的中煤能源申购为例,在1月25日中煤能源IPO申购之前,货币基金投资收益率基本保持稳定。银河基金统计,1月24日的平均7日年化收益率为2.85%,略低于2007年货币基金3%的平均收益水平。

1月25日,货币型基金的7日年化收益率开始出现大涨,当天平均7日年化收益率达到3.42%,其中景顺长城货币7日年化收益率达到4.554%、嘉实货币为4.207%、南方现金增利为3.771%。而在1月30日,已有两只货币基金的7日年化收益率超过9%,分别是嘉实货币、南方现金增利,其他货币基金也出现了较大幅度增长。

大盘股引发的打新热潮,使货币基金的收益率出现罕见高水平的例子已多次出现。在2007年中国神华的打新期间,51家货币市场基金的平均七日年化收益率创近期最高位11.553%。此后,随着申购资金解冻,七日年化收益率迅速回落,并维持在3%左右的水平。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今年1月份参加中信银行的“新股支支打”,每万元获得36.29元收益。而1月份持有南方现金增利每万元获得的收益为33.77元。从这个意义上说,去年曾带来高额收益的打新股产品,如今已和货币市场基金一样,成为了现金管理工具,只能获得比活期利息相对较高的收益。而且赎回一只货币市场基金需要3天,而参加一次打新股产品最短也需要5天。

收益并非全部分配

银行“打新”理财产品收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股的中签率以及上市首日涨幅。

据了解,在中国铁建发行前,由于A股市场低迷,市场曾测算称“打新”收益可能在0.5%,但市场的低迷程度超出预期,中国铁建上市首日收盘仅上涨28.19%。根据网上申购的中签率计算,投资者需142万元资金方能中到1000股中国铁建,以上市当天收盘价格计算,中国铁建的网上申购收益率仅0.18%,即使以中国铁建盘中最高价格12.18元计算,网上申购的收益率也只有0.218%左右。

然而,从各银行的公告中不难发现,所有的中铁建设的打新股理财产品的收益,都比上述的理论收益率低,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有业内人士称,银行销售的专项打新股理财产品,虽然银行宣称不收取其他费用,但在收益分配上有规定,有的银行只是将收益的82%作为理财收益支付给客户。这也是为何打新理财收益比理论上的收益更低的原因。

低收益率引来质疑

近日,网友发帖控诉民生银行“好运套餐”3号资产管理部分运作3个月收益竟然为负,近期没有新股跌破发行价,怎么会收益为负呢?打新股,究竟打出了怎样的尴尬局面?

非凡理财“好运套餐”3号“全球新股投资计划”是一款不能提前赎回的1年期产品,起息日为2007年6月12日。本质上,它就是部分打新,部分挂钩IPOX-30全球指数的结构性产品。其中,投资者关注的重点在其参与一级市场新股申购部分。

在今年3月12日至18日的短短几日内,记者发现民生银行网站上这份非凡理财“好运套餐”3号资产管理概况报告(第3期)出现了两次截然不同的业绩报告:首次报告显示,截至3月12日,“资产管理”部分累计收益率为9.0812%,净值为1.0908元,年化收益率为11.9315%;而如今,这份报告显示为“资产管理”部分累计收益率为11.89%,净值为1.1189元,年化收益率为15.85%。由于2007年12月15日公布的“好运套餐”3号资产管理概况报告(第2期)中显示的“资产管理”部分累计收益率为11.62%,因此投资者不免对于3个月后打新股累计收益从11.62%降至9.0812%产生误解。

记者致电民生银行投诉中心得到“工号227”工作人员的解释是,该产品确实出现过如投资者所言的业绩错误报告,在受托人“中诚信托”发现数据错误时及时做出了更改。也就是说,按照银行和信托公司的解释,该款产品的打新累计收益并没有出现负增长。

对于银行的“错误”,投资者明显表示了不满和疑惑。“虽然现在累计收益提上去了,但是我们根本不清楚净值是怎么计算的,哪些股票是首日卖出的,到底赚了多少……”一位王姓投资者向记者表示。

更让投资者感到诧异的是,这款“好运套餐”3号产品打新股部分从2007年12月5日到2008年2月29日的累计收益率只有0.27%(11.89%-11.62%)即年化收益率为1.08%,而几乎同期并且参与了14只相同新股申购的“好运6号”(全部参与新股申购的一款产品)产品的累计年化收益率却为5.776%。

对此, 兴业银行产品研发部门一位专家表示:“虽然申购的新股是一样的,但是由于不同产品所委托的管理人不一样,投资能力就会有很大差别,具体表现在管理人是否在上市首日把股票抛售,在什么价位抛售等具体操作问题。这是属于银行和信托公司之间的秘密,投资者几乎难以得知。”至于投资者关于银行故意隐瞒投资收益的顾虑,这位专家提出了较为保守的看法,“一般银行不会做这类既违法又违背职业道德的事情,风险太大了”。

不理想产品再现

另外,近日有投资者反映自己去年3月购买的 华夏银行“打新”理财产品收益“不理想”,在查询了交割单后竟然发现其理财账户在2007年和2008年3月15日只划转了投资额的70%,剩下的30%却是按存款处理并且交纳了利息税。该投资者认为,银行的上述行为公然违反了理财产品协议书并由此导致其收益受损,银行应该对此作出合理解释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记者了解到,这款理财产品说明书显示它的主要投资方向为新股申购,于2007年3月16日成立,属于非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并且不能提前赎回。该产品已于2008年3月16日到期,在扣除了管理费后,产品单位净值为1.0961,客户实际收益率为9.61%,年化收益率为9.558%。

在理财产品说明书中有如下说明:“无新股申购期间,资金存放于信托专户,用于银行存款、 国债回购或其他委托人和受托人共同认可的其他用途。”

投资者告诉记者,银行是以上述条款作为将资金留作银行存款的依据。记者随即以普通客户身份就该问题致电银行,客服人员并未对投资者所述的留存部分资金作为定期存款的事实予以否认,对此的解释为,将部分资金存入银行作为存款是投资管理人出于规避风险等原因所作出的一种投资策略,而这种资金的用途分配可以认为是一种投资组合,具体的分配比例是由管理人根据市场波动、投资方向等因素综合考虑后制订的。

令人不解的是,投资组合的前提应该是所有的资金都参与投资,存在银行里并不能算作投资,而不投资又怎么能称作投资组合呢?

该工作人员还以同为该行的另一款产品为例,称该产品也是将投资人所投款项作为存款而有效的降低了产品风险,同时提供了产品收益。同时该人员还向记者推荐了该行的另一款新股申购理财产品,称其具有投资时期不固定,收益随时变现等优点,而且所投资金将会全部用于打新。

在该产品的广告中,有一条建议为“为保证签约客户能够连续参与每期新股申购,建议客户起存5.5万元以上”,根据银行业内人士的说法,该项建议主要是因为在新股中签后,用于申购的资金会被冻结,从而造成剩余资金不足5万元而无法参与下一次打新股。

新股看准了再打

零收益、过半QDII出现浮亏、打新产品收益猛降……银行产品风波不断,投资者的神经一日也没有得到松弛。

下面几点建议供投资者参考:

分清打新股产品的类别再下手。现有打新股产品一般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前者包括了一次签约、循环打新和新股单项申购,它们在某个固定期限内可以自由增减账户资金或与银行解约,但是每打一次新股银行就要收取一次手续费、保管费和交易税费,投资成本计算下来会比较高。而另一类开放式的产品则是指有固定期限,但是可以在合同约定的开放日定期赎回的,这类产品的管理人会对期间的优质大盘股和溢价预期较高的股票进行申购。至于封闭式产品,投资者不具备提前终止权,投资收益主要看管理人的投资能力,对流动性要求不是很高的投资者可以考虑。

多关注信息披露透明的银行产品。由于我国还有很多一部分产品在信息披露方面做得很不到位,资金流向、新股卖出时间限制、申购空隙资金使用状况等关键信息在很多合同中都没有做出明确约定,或者约定较为模糊,投资者最好不只是简单地仅仅关注投资预期收益率,而要多在投资获利方式和途径上下功夫。

上一篇:《将相和》优秀教学设计下一篇:制版部培训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