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金融环境建设(精选5篇)
诚信金融环境建设 篇1
随着我国物流金融的迅猛发展,公信力缺失,信用难以保障,重复质押、重复买卖、重复担保事件多有发生,这给金融机构、物流企业等参与方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因此搭建一个开放、公信、权威、第三方的物流金融平台来规避相关风险、规范行业秩序、破解物流金融发展困局成为业内期待已久的需求,由此中国物流金融服务平台应运而生。
平台打造行业公信力
根据《2011~2015年中国物流金融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我国物流金融市场约有7万亿元的发展空间,潜力巨大。然而业内人士都知道,2012年 ~2014年在大宗生产资料领域出现了大量同一批货物重复质押、重复买卖、重复担保的风险事件,这些风险事件在行业内迅速传导,集中爆发了以上海钢贸危机、青岛港铜危机、广州纸业危机为代表的重大危机,令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损失惨重,损失金额数以千亿计,直接导致大量银行和物流企业大幅缩减或暂停相关的物流金融业务,使得目前物流金融行业处于发展20年以来的最低谷。
在中国物流金融服务平台总策划者、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金融专业委员首任会长刘景福看来,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是由于行业内整体公信力缺失、诚信不足造成的。如何打造物流金融行业的诚信体系,如何进行诚信体系相关商业模式的创新,引发了他深刻的思考“,单纯的协会与政府推动,不如通过合适的商业模式来推动”,“要尽快搭建开放、公信、权威、第三方的物流金融平台。”在此形势下,经商务部、银监会、北京市商务委等政府部门的指导,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支持推出的中国物流金融服务平台于2012年年底启动研发。
中国物流金融服务平台自启动研发以来,经过多次组织银行业集中研讨,积极吸取相关意见和建议,在业内达成了共识———该平台是国内首创的物流金融平台,是防控物流金融风险的有效手段,对促进物流金融业务的规范、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刘景福认为,建设这样的平台,通过银企信息的融合与公开,降低物流金融的运作风险,规范和完善物流金融行业秩序,拓展企业融资渠道,不仅可以提高我国现代服务业的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解决当前突出的公信力缺失问题,而且还可以提升政府行业监管的能力与手段,服务政府相关决策,提供更为丰富及多样化的物流金融行业社会化服务。
独具优势的公信力平台
相比较国内目前现存的一些平台,中国物流金融服务平台自诞生起就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从其几方面的创新也可以看出在业内无可取代的地位。
第一,从运营构架上做创新。从国际经验来看,由行业协会主导的公共服务平台,可以有效地形成公平、公正、公信力的市场化运作,而且在《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中也提出了市场运作,政府引导原则。由此,中国物流金融服务平台采用了新型的运营构架: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仓储协会联合支持并参股,由中物动产信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运营。从而实现了多协会参与、企业化运作的重要目标。
第二,由三大行业协会主导建立存货权属的统一公示系统,所有的金融机构、第三方担保品管理企业、存货所有权人,可以把存货相关权属 (质权、所有权)在平台上进行统一公示,由此打造一个契约性、自律性、非法律强制性的独立第三方平台,通过第三方证明的形式,证明已经实现交付并占有质物的客观性———这就是风险事前控制的措施。
第三,仅有初始的存货权属公示远远不足,因为存货在仓储管理中是动态变化的,需要通过对接仓储管理系统、现货交易系统、结算支付系统等来动态跟踪相应的业务数据,并自动进行数据提取,自动在平台上进行公示,无需用户再手工登记,从而实现动态的存货状态跟踪———这就是风险事中控制的措施。
第四,如果存货相关的业务及融资发生违约或逾期,相关的仓库管理方、存货交易方、担保融资方都会按照严格的法律途径进行公示,而且通过与各个现货交易市场对接,对不良质物进行快速处置———这就是风险事后控制的措施。
可以看出,中国物流金融服务平台正是通过运营构架、事前风控、事中风控、事后风控等四个方面,建立一个适合物流金融行业的诚信体系。那么有了适合的诚信体系,如何营造与诚信相关的多赢互利的商业模式呢?
中国物流金融服务平台定位为一个覆盖全行业、全国范围的数据共享平台,其商业模式是通过存货担保权的登记公示服务,把物流金融的两大主体———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聚集过来,再通过整合了包括货权公示、物联网监管、仓储管理、仓单流转、现货交易、存货质检、价格预警、价格保险、征信融资、不良处置等全过程的物流金融产品链条,为物流金融的所有市场参与方提供云服务,并为各市场参与方提供一个开放型的业务合作平台。
在收费模式上看,平台通过向中小企业以租赁云服务的方式开放所有的物流金融产品,并对接金融机构的在线融资服务,这样平台每月向中小企业只收取低廉的云服务使用费用,从而帮助中小企业低成本地开拓物流金融业务。而且平台前期的产品投入主要是政府项目支持,目前已经投入并完成上线运营。
相信随着该平台功能的不断完善以及服务模式的进一步成熟,将加快推动国内建立一个适合物流金融行业的诚信体系,并且营造出一个诚信互利的全开放的商业生态。
诚信金融环境建设 篇2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我国企业诚信建设
在当前全球金融风暴背景下,构建企业强有力的信用体系,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拉动国内消费需求的持续较快增长,需要有良好的.企业信用;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也需要增强企业的信用构建,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重要课题.
作 者:余思畅 作者单位: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云南,昆明,650111刊 名: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PC YUNNAN PROVINCIAL COMMITTEE SCHOOL年,卷(期):200910(4)分类号:F270-05关键词:企业 市场经济 诚信构建 持续增长
诚信金融环境建设 篇3
2012 年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关键之年,也是黄浦区与卢湾区“撤二建一”的开局之年,韩正市长提出,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坚持市场化、国际化、法制化发展导向,坚持金融创新与防范金融风险并重的理念,坚持协调各方、形成合力的工作方法,全力以赴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俞正声书记亦指出,诚信是一种软实力、更是一种竞争力,上海要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发展创新经济、提升城市能级、建设“四个中心”,尤为需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信用体系,切实增强上海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瑞金商会秉持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的特性,努力做好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的桥梁纽带,与澳大利亚三大理财顾问公司之一IPAC 的创始人在中国组建的独立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高傅财富合作举办此次论坛,旨在为企业搭建信息沟通的平台,共同探讨金融服务、诚信建设、法律风险防范等关系企业自身发展的问题,以解答企业困惑,促进企业发展,推动上海金融经济建设。
作为为机构和私人客户提供财富解决方案的独立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高傅财富致力于为中国精英阶层以及优秀企业提供国际化标准兼具本地特色的第三方财富管理顾问服务。高傅财富为企业及家庭带来最优投资建议并推荐合适的产品,在引领成长中的中国独立第三方财富管理顾问服务朝着一个客观、合理和持久的国际成熟模式健康发展的同时,与个人,家庭及企业共创财富安全成长的美好未来。这也是响应政府号召,更多发挥民间资本在金融经济中的作用。
出席此次论坛的嘉宾既有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市工商联、黄浦区人大常委会、区工商联、区金融服务办公室等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又有来自金融界、学术界的专家教授和优秀民营企业家代表等。论坛以嘉宾主题演讲为主要形式,主讲嘉宾为高傅(上海)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副总裁郑世仁、陈纲,华东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院长金其高教授、黄浦区工商联副主席张建君、上海圣杰隆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范凡、上海高通半导体有限公司董事长程儒萍、上海市千和文化创意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春龄。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政策研究室高明生资深法官担任点评人。
金融会计诚信浅谈 篇4
【关键词】 金融会计诚信 缺失 原因 建议
一、金融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当前,金融会计诚信面临严峻形势,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难题。近年来,我国金融领域普遍存在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问题。出现如此严重的金融会计诚信问题,这不仅仅是道德倒退能够解释的,它与我们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都有着密切联系。
1、信息不对称是前提
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经济的活动主体享有不相同的信息。如果会计信息是对称的,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主要指金融机构)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国家管理部门与投资人)对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相同,虚假的会计信息就很容易被识破,那么就不会有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但由于会计信息的制造者一般是直接参与公司的运作管理,控制着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拥有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而会计信息使用者由于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只能靠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结果会计信息制造者就可能出现“道德风险”或“逆向选择”,违反诚信原则,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损害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2、利益驱动是内在动因
会计造假之所以如此猖狂,其主要原因就是会计造假背后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企业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可能骗到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有关管理机关的信任,并因此获得投资、政策倾斜、核销贷款或减少税金支出等经济利益。企业负责人有可能因此获得职务、薪金、股票升值等方面的利益;会计人员可能会由此获得薪金、升迁、奖励等利益。而会计师事务所在我国目前处于买方市场的环境下,为了占有一席之地,也迎合金融机构的要求,出具虚假报告。正是这些复杂的利益关系构成了虚假金融会计信息产生的内在动因。
3、会计制度的局限性是条件
一是会计原则本身为金融会计造假提供了操作空间。现代财务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应计、预提和待摊项目,会计信息制造者就可以通过操纵应计项目的确认时间来制造虚假业绩,如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费用;而稳健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是建立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基础上的,存在较强的主观随意性,会计信息制造者很容易借此高估费用和损失、低估收入和利益来操纵利润;另外重要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都为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想像的空间。二是会计准则的滞后性为金融会计造假提供了契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新的经济事项不断出现,使原有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已不能完全适应需要,而新会计政策又不能及时制定及颁布,这在客观上出现了一个“合规”的造假时段。比如近年来“衍生金融工具”的核算与其会计准则的脱节。
4、失信成本低是催化剂
目前我国对检查出来的会计造假往往是“重经济处罚,轻行政、法律处罚;重对单位处罚,轻对个人处罚;重内部处理,轻外部公开处理”。这减弱了法律的效力。在具体的规定上现有的一些治假法规、处罚规定也显得过宽。相对于因造假取得的巨额经济和政治收益而言,这种造假成本太过于低廉。而且,即使这么轻的经济处罚也往往是由造假机构的权益来承担,极少影响到单位负责人及会计人员的利益。正是由于会计造假的预期收益明显大于预期成本,才会不断上演会计造假的闹剧。
5、监督体系不健全
监督机制不完善是会计诚信缺失的外在因素。目前,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是指金融机构内部监督,外部监督是指财政、税务、审计、银监、证监、保监等部门的监督。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健全,在许多方面与市场经济还不相适应。内部监督由于会计监督人员缺乏足够的独立性往往流于形式。外部监督由于点多、面广、任务重、注册会计师制度又刚刚恢复建立不久,加之人员知识老化等问题,都与承担的任务和需要达到的目标不相适应,不能从外部监督上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加强金融会计诚信建设的几点建议
1、健全法制
(1)增加诚信立法,提升会计诚信的权威性和法律地位。会计诚信问题目前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现行的法律都没有明确和直接地提出“会计诚信”的概念。而针对会计诚信或者更广泛的信用建设需要制定专门的法规,不仅是整个社会的一种意愿和期望,同时也通过法律的权威性,显现了政府、立法、执法机构及社会公众对杜绝会计造假的坚定决心和信念。
(2)强化各金融机构负责人会计造假的法律责任,减轻会计人员造假压力。《会计法》在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对本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将会计人员也纳入会计法律责任。我们建议让单位负责人100%地承担会计作弊的责任,而会计人员对此不负丝毫的责任。这种设想的依据主要在于,目前大多数会计作弊并非出自会计本身意愿,而往往是由各种外来力量强加的。当然,如果会计人员作假行为是擅自做出的,若触犯了法律亦应追究法律责任,但单位领导还不能溜之大吉,必须承担用人失察、平时监督不力的责任。这样,任何的会计作弊一旦追究责任都将是单位一把手倒霉,可以无形之中让单位领导不再强迫会计任意操纵对外报告行为,也可以大大减轻会计人员工作中的心理压力。这种方法,有助于让广大会计人员从囚徒困境中解放出来,也有助于会计诚信原则自然回归。
2、严格金融会计内部监管
(1)健全会计制度,建立独立金融审计体系。应在金融业内建立更加独立和专门的审计系统。具体做法包括:一是构造独立的金融审计体系。将各金融机构现有的审计部门独立出来,成为独立的审计机构,按照经济区域分布,各个金融机构的最高审计机构设在其总部。审计机构的费用、审计人员的人事、工资、组织关系等实行完全垂直管理。二是对其审计事项实行责任追究制,只要是经过审计的事项无论什么时候出现问题,原审计人员和领导都要负责。由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加大对各金融机构总部的审计监督力度和频率。这样可以使审计行为更具独立性和内在动力,从而使存在的问题更快、更好、更全面地曝光并得到处理,以保障我国金融会计信息的真实,促进金融业的稳健发展。
(2)提高对金融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效率。应进一步强化上级财会或内审等职能部门对管辖范围内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对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突发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及时进行预防、纠正。要坚持原则,现场检查大公无私,落实问题缜密严谨,划分责任有理有据,每一次检查都要见人(落实责任人)、见效(整改),并且要把整改提高到主要位置,将经济处罚与道德惩戒有效地结合起来。要高度重视检查质量。宁可少检查一次,也要绝对保证检查的质量。要组织政治责任和业务素质都过硬的精干力量,认认真真地查,彻彻底底地查。在处罚力度上,一定要“下重手、动真格”,绝不姑息迁就,确保会计监督效果得以提高。
(3)成立金融会计监管委员会。美国在受到连串会计丑闻冲击之后,在今年夏天批准成立会计监管委员会,并把非会计界人士引入专业监管架构,担负起监管审计行业的重任。我国金融会计业应该效仿英、美等国,尽快成立独立的金融会计监管组织,找出害群之马,提升业界的透明度,重塑各界对金融会计的信心。
3、加强金融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1)建立金融会计行为者诚信档案。诚信档案包含的对象是我国所有金融机构的会计从业人员及其领导。具体记录的信息应包括四个方面,即基本信息、守信信息、提示信息和警示信息。诚信档案主要记录会员的基本情况、在诚信方面的良好表现及行为、已经出现的有违行业诚信要求而需予以提示的行为,以及严重违反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及准则、受到各类处理的行为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诚信档案实行动态管理,由各金融系统逐级汇总,报金融会计学会,各单位对所报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各相关人员有义务及时向单位如实提供诚信信息和相应资料,并保证真实。各金融机构负责本单位会计诚信档案相关信息的归集、录入,金融会计学会重点负责会计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制定、信息分析、更新、网络开发和维护、政策解释和培训,指导和监督检查各级学会的诚信档案建设管理工作,对全行业会计诚信信息进行分析和披露。会计诚信档案记录期限至个人不再从事会计工作止。建立金融会计诚信档案制度,对相关人员失信和处罚等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和披露,是加强金融会计自律性管理的有效手段,使诚信执业者受到社会的信任和尊重,失信者受到市场的处罚。
(2)深入开展金融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一是加强金融从业人员的法制教育。德治必须与法治联系起来,互相促进。要定期组织金融会计人员和相关领导人学习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引导每个会计行为者自觉履行《会计法》的各项义务,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把权力和义务结合起来,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会计从业人员合法利益的利益观。二是引导金融会计从业人员自省自律。切实增强金融从业人员自省、自律、自重意识是培育、提高道德素质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引导广大金融干部职工自觉接受职业道德的引导、规范,自觉检查自己的言行,思考自己的得与失、对与错,自觉纠正言行偏差,按照金融会计职业道德要求,逐步完成从自发到自觉,从外表到内心、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行为转变,从而使自己的道德修养提高到一个新境界。
4、培育良好的金融会计诚信环境
(1)坚持诚信的用人原则。具有良好职业判断力的会计人员是金融业的宝贵资源,这种资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现在一些单位在会计人员的使用上,以是否“听话”作为标准,这种错误的用人导向是对会计职业的严重扭曲。提到会计人员的品质,人们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坚持原则,诚实本分,而不是俯首贴耳,弄虚作假。金融机构聘用会计人员,首先选择的应该是有诚信的人,一个人专业技术能力很强,但是缺少诚信,我们是不应该聘用的。
(2)充分发挥诚信示范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金融系统要将会计战线上具有高尚会计职业道德品质的先进模范人物的生动事迹作为教材,把会计职业道德观念和道德标准具体化、人格化,增强其感染力。大力宣传先进会计人员的事迹,将先进会计人员的事迹提炼成职业化要求,努力引导会计人员向先进人物看齐,实践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与此同时,还要重视舆论作用,舆论可以对会计人员的道德行为起到扬抑作用。在会计领域,只有形成了扬正抑邪、褒善贬恶的社会舆论,才能净化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外部环境,也才能收到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效果。
加强诚信建设 打造诚信社会 篇5
针对诚信缺失的现状,党中央、国务院给予了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随后,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重点部署制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加强诚信建设,已经摆上了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加强诚信建设,打造诚信社会,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综合性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其关键则在于政务诚信。如果政府不讲诚信,企业诚信就难以做到,个人诚信更无从谈起。因此,政府要率先垂范,不断提高自身的公信力。同时,要通过强化制度、完善法律、加强教育,努力营造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社会环境,使诚实守信者得到保护、作假失信者受到惩戒,从而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良好的道德保障。
——朱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