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诚信缺失分析与企业诚信文化建设

2024-07-14

中小企业诚信缺失分析与企业诚信文化建设(精选8篇)

中小企业诚信缺失分析与企业诚信文化建设 篇1

中小企业诚信缺失分析与企业诚信文化建设

摘要:诚信是市场经济的润滑剂,但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活动中,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中小企业诚信缺失的现象日趋严重,直接干扰了公平的市场经济秩序,破坏了和谐社会环境。加强企业诚信建设,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将阐述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中中小企业诚信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分析,并给出合理可行的建设企业诚信文化的建议。

关键字:企业诚信缺失诚信文化建设

一、引言

企业诚信就是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依照国家法律规定、市场规则和商业道德规范,规范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在谋求自身利益时,不损害国家和消费者的利益,不损害与其相关经济组织的利益,确实维护国家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诚信经营,依法纳税。企业诚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

二、当前中小企业诚信缺失的表现

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市场化改革把企业诚信建设和法律体系建设作为重要任务,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公司法》、《商业银行法》、《担保法》、《仲裁法》、《合同法》、《物权法》等,以规范企业信用行为。当前我国企业诚信建设已初见成效,企业更加重视企业诚信建设。

中小企业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机制灵活、适应性强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与国有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自身的弱点和局限性导致诚信缺失问题也渐趋严重,并已成为限制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主要表现在:

(一)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当前,我国企业诚信缺失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假冒伪劣商品泛滥。一些中小企业为了在竞争中站住脚,获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制售假冒伪劣,严重危害社会健康发展。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在食品行业尤为明显,直接侵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危害极为严重。曾几何时,温州冒牌劣质鞋充斥全国市场,南京冠生园陈馅月饼,三鹿企业的三聚氰胺奶粉,不仅危害人体健康,也损害一个行业甚至地方经济发展。企业诚信度不高,市场监管不到位,假冒伪劣商品一直都充斥着市场。将视线拉近,最近食品行业明胶果冻、药品行业“皮鞋”胶囊······有网友无奈地编打油诗,称中国人都已是百毒不侵了,以此形容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极大不满。

(二)拖欠货款、贷款、税款。一些中小民营企业恶意拖欠货款、贷款,资金拖欠导致企业资金紧张、三角债问题严重。企业间的三角债问题,增加了企业的债务链,影响到银行贷款的按时偿还,降低了企业在银行信用等级。同时,一些企业故意逃避银行债务,造成中小企业不良贷款率较高,这又成为中小企业由于信用缺失而出现担保、融资方面的困难,企业无法获得银行贷款,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制约企业的未来发展,致使市场秩序进一步恶化。

(三)合同违约、合同欺诈。按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合同订立后,“当事人

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然而许多企业不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合约,从而产生大量的经济纠纷和各种合同欺诈案件。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年订立的经济合同约有40亿份,但合同履约率只有60%左右。在当前经济活动中,各种企合同欺诈行为层出不穷。违法犯罪分子通过伪造证件、坑蒙拐骗、宣传虚假信息等手段签订合同,误导消费者、投资者和经营者,损害企业及公民的合法权益,危及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四)发布虚假财务信息、产品信息。一些企业唯利是图,为了谋求短期效益,提供虚假财务报告、虚开发票、印制假发票等违背法律的行为,在税款方面是能逃就逃。在近年中小企业普遍融资难、税负高、生产成本不断增加情况下,偷逃税款有增无减。这种行为降低了企业的信誉度,必然最终影响企业发展前景。很多中小企业对客户提供虚假信息、虚假证明和黑幕交易,这些现象在服务领域、商品交易领域以及投资领域都频频发生。例如人们出门旅游经常上当挨宰,购买的商品质量或效果与商家的宣传大相径庭,炒股时碰上银广厦、通海高科、麦科特这类企业。

除了上述所谈之外,在当前的经济生活中,企业诚信缺失还表现在价格欺诈、虚报注册资本、盗版侵权、金融诈骗、出口骗税等不讲信用行为,干扰和破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三、中小企业诚信缺失的原因

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穆尔指出: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从长远看,最缺乏的不是资金、技术和人才,而是信用,以及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的机制。正如穆尔所言,诚信是我国市场经济中最稀缺的资源,中小企业诚信缺失导致交易成本增加,社会效率大大下降,更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直接影响到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此外,诚信缺失极大干扰市场经济秩序,一个国家的市场化程度往往与其诚信度直接相关,诚信缺失减缓了我国市场化进程。分析中小企业诚信缺失的原因,有助于更好的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中小企业诚信观念淡薄。多数中小企业把自己仅看作是一个经济实体,忽视了他们同时也是一个伦理实体。当企业仅仅把“看不见的手”当作自己经营的理念时,则必然导致企业经济本能的放纵,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放弃了道德对经济活动的引导和制约,没有认识到无形资产“信用”是社会稀缺资源,或者即使认识到市场行为也多存在短期化倾向。由博弈论相关理论可知,一次性博弈会导致失信,只有重复博弈才能守信用。中小企业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就会导致信用缺失。另外,社会舆论导向对诚实守信行为的宣传不力,为了制造争议、关注度,过分渲染了经营中的投机钻营。更注重对快速致富的报道,而对那些重合同、守信誉的单位和个人宣传不够,在社会上蔓延着一种浮躁的风气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影响着中小企业对信用价值的认识和评估,表现为诚信观念淡薄。

(二)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企业失信的主观原因之一。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于市场经济中。当不熟悉的人之间发生交易时,由于“经济人”自利的本性,每一个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总是试图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市场主体之间普遍的信息不对称,代理人就有可能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削弱履行合同的意愿,而损害委托人的利益。目前主要表现出的与市场利益相关的信息不对称表现有三种: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会计信息不对称;劳动力效率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主观上信用缺失将市场经济运行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可能成为制约整个经

济稳定增长的最大隐忧。

(三)信用机制不健全。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信用基础十分薄弱,信用机制不健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是由政府直接配置的,信用只是一种微不足道的辅助手段,因而人们的商业信用意识基础薄弱。但是,在经济体制和经济秩序转轨期间,原有的计划经济秩序被打破,而各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制还不健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与法制是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健全的法制既是诚信规范的前提和基础,又为诚信规范的确立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我国现行的法制体系不健全,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和法规。在执法上也不够严厉,对于企业生产销售假劣、拖欠账款、税款等失信行为,打击力度还不够大,失信成本太低,企业的违法行为不能有效监督和约束,助长了不守诚信的经济主体的失信行为。

四、加强诚信文化建设, 提升企业竞争力

解决中小企业诚信缺失的问题,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加以努力。在宏观方面,政府部门应转换职能,完善保障诚信的法律体系,建立完善的诚信管理制度,创造企业诚信经营的制度环境。在微观上,必须看到全社会经营的实现,是通过一个个企业来完成的,企业必须建立诚信经营的自律机制。以诚信为核心的价值观不仅能为企业赢得信誉,这种无形资产还可使企业在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因此,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必须加强企业诚信文化建设才能真正提高核心竞争力。

(一)积极树立企业家诚信价值观。中小企业家往往是企业战略决策的制定者,是企业凝聚力的核心,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员工的价值取向,直接关系企业对外精神形象,加强诚信文化建设必须以中小企业家为重点。一要加强“道德诚信观”建设。企业家应加强道德诚信观念建设,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杜绝欺诈行为、遵守企业诚信的诺言、严守企业道德底线,以高尚道德情操为顾客和社会服务。二要加强“经济诚信观”建设。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就没有市场,不讲诚信者终将会被市场淘汰,不可贪图一时私利,目光放长远的人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三要加强“法律诚信观”建设。中小企业家应该加强关注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了解诚信的义务和可能承担的责任,在享有诚信权利同时,主动承担诚信义务。此外,光有诚信意识还不够,还必须在实践中予以执行,诚信不能只是空中楼阁。

(二)对员工开展企业诚信文化教育。中小企业诚信文化建设落实到实处必须依靠企业员工的力量,加强员工的诚信行为规范建设。应着重做好以下几点:一是以道德诚信观、经济诚信观、法律诚信观的标准要求员工,使得每一个员工都能形成良好的诚信观念,对内互助诚实,对外言行一致,诚实守信;二是树立典型和榜样人物,带动广大员工加强规范员工自身的诚信行为,有效地促使员工提高诚信的行为品德;企业家应该成为最有力的榜样,必须首先做到对员工诚信,关爱员工,使员工有归属感,才能充分调动员工能动性、创造性。三是从激励方面开展诚信文化建设。企业可以建立符合自身情况诚信考核与激励制度,赏罚分明,使企业的全体员工都能感受到企业对诚信的重视,进而在员工心目中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考核与激励意识。

(三)从社会责任感方面开展诚信文化建设。是否有社会责任感也是考验中小企业诚信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诸多产品安全问题都体现出中小企业家甚至大型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视产品质量如儿戏。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仅要重

视经济效益而更要看重企业的社会效益,社会责任感对于企业来说具有正外部性,加强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感,能得到更多消费者的关注与信任。重视社会责任感的中小企业要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安全、资源环境保护、对弱势群体的关爱等。

参考文献:

[1]姜仁良.构建现代民营企业诚信体系的路径选择[J].特区经济.2009年第12期.[2]颛孙丰勤.浅谈经济危机下企业诚信文化的建设[J].商业文化.2009年第12期.[3]孟令娟,韩学平.我国民营企业诚信文化建设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4]祝培莉.浅论企业诚信文化建设[J].企业与文化.2010年第3期.[5]陈方方.企业诚信缺失的表现及构建企业诚信制度的意义[J].商业研究.2004年第11期.[6]刘青.我国民营企业诚信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探析[J].特区经济.2008年第9期.[7]徐忠惠.私营企业诚信问题博弈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8年第2期.

中小企业诚信缺失分析与企业诚信文化建设 篇2

一、诚信的内涵

诚信, 从其本义看, 诚是真诚、诚实;信是守承诺、讲信用。从其社会意义看, 诚信是指诚实可信, 能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信任, 反对隐瞒欺诈, 反对弄虚作假, 反对假冒伪劣。

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 诚信有着独特的含义。

(一)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五千年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留下了很多关于诚信的论述, 也流传着许多诚信的故事, 如“一诺千金”、“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三杯吐然诺, 五岳倒为轻”、“言必信, 诺必诚”、“小信诚, 大信立”、“君子无戏言”等美谈佳话, 不胜枚举, 不绝于史, 广为流传, 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美德——诚信。这既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也是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 更是社会人生经历的闪光, 几千年来, 为后人作出了诚信的榜样。

(二) 诚信是全体公民遵循的道德规范

诚信是一种道德规范, 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 根据人们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准则, 是我们全体公民在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树立诚信意识要从每一个人做起, 从现在做起, 从小做起, 从具体的事情做起。社会由个体组成的, 社会每一个人都以诚信要求自己, 社会就成为一个诚信的社会。社会主义道德更是将诚信作为基础, 在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 将基本道德规范概括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在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中, 也有“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见利忘义为耻”的内容, 是我们社会主义道德追求的价值取向。

(三) 诚信是现代社会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

诚信对现代社会来说越来越重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诚信对个人来说是做人的根本;诚信对单位来说是构筑时代品牌的基石;诚信对社会来说是形成凝聚力的根基, 特别是在商品交易中的商品赊购赊销、分期付款、预付货款, 或是在银行和企业的借贷中都是以诚信为基础, 诚信对加强企业与企业之间、银行与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 对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加速企业的资金周转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离开了诚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无法运行。诚信是市场经济的黄金法则, 也是社会对各行各业的从业者的道德要求。

二、诚信在企业发展的意义

企业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是企业的信用、实力和形象的反映, 是企业立足之本, 是企业成熟的标志, 对企业的发展有着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一) 诚信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一个企业讲诚信、重信用, 就会赢得创业和发展的机遇。企业对外诚实守信、恪守诺言、诚实无欺, 就会形成巨大的吸引力, 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 在诚信和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共赢, 相关企业就会愿意与之正常经济往来, 谈业务, 做生意, 企业才能赢得市场、得到发展。企业对内真诚相待, 就会增强凝聚力, 众志成城, 战无不胜;反之, 企业如不守诚不讲信, 践踏道德, 企业对外就会失去市场, 失去利益, 对内失去民心, 造成内部人心涣散, 企业就会走上衰落的道路。

(二) 诚信是企业最好的竞争手段

企业的竞争, 不仅是商品的质量和价格的竞争, 而且是企业的管理和服务的竞争, 更重要的是内部蕴涵的信誉。相同类型的产品, 在产品质量、价格、服务趋于相同的条件下, 诚实守信的企业生产的产品更受经销商和消费者的青睐, 在市场上占据优势, 拥有相当高的市场占有率, 这就是对企业的诚信、公众对品牌的喜爱, 正是这种对企业诚实守信的信赖才为其赢得了更多忠实的消费者和品牌的簇拥者。一个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或处于领先地位, 不仅要在提高商品质量、降低商品价格、提高企业管理服务水平上下功夫, 而且要坚持顾客至上、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 企业才能获得所需要的产品资源和社会资源, 降低产品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 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三) 诚信是企业经营安全的保证

现代社会的经济交往和经济关系较之以往更为复杂, 生产工艺技术快速提高, 经营协作范围日益扩展, 商品交易迅猛增长, 交易手段和交易方法不断改变, 经营风险急剧加大。在这一背景下, 客观上就要求企业间的经济往来更为诚实守信, 信用能力强, 经常往来, 相互信任。这样, 企业的经济往来, 才能降低风险;企业的经营, 才能有安全保证。

(四) 诚信是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基石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我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既给我们带来挑战, 也给我们带来机遇。我国在对外经济贸易、金融货币关系等方面加快了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在这个时代里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 以全球经济一体化为趋势。这就要求我国企业必须按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办事, 在生产经营中诚实守信。否则, 很难参与国际贸易往来。

三、我国企业诚信缺失的现状

(一) 企业与企业间债务拖欠严重, 影响了企业自身发展

近年来企业间的货款拖欠逐年攀升、居高不下, 严重困扰着许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破坏了企业交易信用和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特别是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间的应收账款, 占拖欠货款比70%左右;部分因债务人亏损严重导致的拖欠, 主要是企业失信而造成相互间的拖欠呈多发趋势, 严重影响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

(二) 企业恶意逃避银行债务, 致使银行不良贷款增加

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银行的资金支持, 许多企业资本金严重不足, 营运资金高度依赖于银行贷款而企业偿还银行贷款的能力又较弱, 许多企业靠短贷长用、贷新还旧的方式来维持运行。部分企业不按期偿还贷款本金, 有意逃债、恶意拖欠、赖账不还, 特别是一些企业借改制之机, 通过各种方式逃废银行贷款, 致使银行逾期贷款大幅度增加, 出现巨额不良贷款, 资产质量低下。

(三) 部分企业虚假广告繁多, 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

许多企业利用消费者信任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倾向, 在广告中混入大量虚假信息、夸大产品性能、作用和名不副实的信息, 不实信息广告充斥诸类媒体, 假冒伪劣商品穿行市场, 屡禁不止。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监测显示, 目前报纸药品、医疗器械广告违法发布率高达90%以上。

(四) 企业财务作假, 财务失真现象严重

在企业的财务工作中, 许多企业作假账、搞两本账, 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比较普遍。这样的企业一般有两本账本, 两本假账, 各有妙用:一本是亏损账本, 主要是给税务部门审查, 其目的是偷税漏税;另一本则是赢利账本, 主要是给银行查阅, 其目的是为了骗取贷款。我国部分企业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企业作假账现象已成为我国企业的致命毒瘤。

四、我国企业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 经济利益驱动, 铤而走险

不论是企业间债务拖欠, 还是恶意拖欠银行贷款;不论是企业产品假冒伪劣, 还是企业产品虚假宣传;不论是股市内幕交易, 还是财务信息造假;不论是偷税漏税, 还是逃避债务;还是变相传销等, 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经济利益的驱动。有经济利益的驱动, 不良企业就会唯利是图, 铤而走险。

(二) 法规不健全, 有机可乘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时期, 有关市场经济建设的各种法律、法规有的尚处于研究、制定阶段, 有的法律、法规虽然已经颁布, 但有待进一步完善、修改;再加上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 违法不一定追究, 使一些不法企业有机可乘、有空可钻, 特别是现有的法律、法规对企业的制假售假的处罚相当有限, 惩罚不严, 不能从根本上打击不讲诚信的企业。

(三) 信用制度不完善, 约束机制不到位

我国的市场信用制度建设还很不完善, 许多政策法规还不够具体, 监督和约束机制尚未到位, 还不能完全打破如地方保护主义造成的市场封锁, 还不能让企业完全暴露在市场环境中并对其实行公开有效的监督, 法律和法规对假冒伪劣、虚假广告等打击的力度也不够, 甚至在现行体制下, 出现行政机关部门工作效率低下而致使消费者投诉成本太高, 造成消费者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的现象。

(四) 企业对诚信认识不足, 信用评价体系不完善

企业经营者是企业的灵魂, 是企业的领袖, 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准是影响企业信用水平的重要因素, 尤其是在民营企业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企业经营者队伍中, 有相当部分没有经过严格规范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 职业道德意识缺乏, 法制法规意识淡薄, 因此在经营活动中, 经常发生不讲职业道德的行为。

目前, 我国虽然有为企业提供信用服务的市场运作机构, 如资信评级机构、信用调查机构等, 但规模很小, 整体水平不高, 基本处于初级阶段, 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而科学的信用调查和评价体系, 导致企业的信用状况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评估, 市场不能发挥对信用状况的奖惩作用, 企业也缺乏加强信用管理的动力。导致企业经营者只考虑自己任期内企业的经营问题, 不可能有维持企业长期诚信的动力。

五、完善我国企业诚信的对策

我国政府要特别重视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倡导企业按照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办事, 为企业营造按照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办事, 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采取强化企业诚信经营, 健全诚信评估体系和约束机制等对策。

(一) 加强企业诚信教育, 树立诚信至上的观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企业的一切管理、经营、交易等经济活动, 都必须诚实守信。明确企业产权关系, 完善企业管理责任制。产权关系是诚信的基础, 能够给人们提供一个实现长期利益的稳定预期和重复博弈的规则。因此, 企业必须树立诚信至上的观念, 才能赢得良好的信誉和商誉。企业应建立并完善自身的信用治理, 培育自身的诚信经营理念, 使企业内部充分认识到诚信缺失的危害。

(二) 健全法律法规, 加强诚信制度建设

我国市场经济正常有效运行, 离不开“法制”这一硬的约束手段。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经济和诚信活动都需要依照法律来进行确认和保障。完善国内的立法, 建立相应的配套法规, 努力使企业经营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加大企业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 对任何一方违约都要施以严厉的处罚, 起到应有的警示作用。同时, 针对国家机关的执法部门, 要有相应的政策对其行为进行规范, 防止受贿等腐败行为的发生, 尽力做到执法必严。明确政府职能部门对企业信用监管的执法权限, 使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对企业信用的监管有法可依。通过立法建立和完善企业失信惩罚机制, 明确企业假冒伪劣、毁约、弃约等行为的法律认定, 制定相应的处罚条款和程度不同的制裁措施, 约束和迫使企业守信、诚实, 健康发展。

(三) 加强社会舆论监督, 营造健康的诚信环境

我们要通过现代诚信制度, 催生出崭新的诚信理念, 形成一种重诚信的社会氛围, 使社会公众良好的诚信理念成为市场交易运行的可靠保证。充分运用各种渠道进行宣传, 向包括企业在内的广大社会个体宣讲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争取在全社会形成一个信守诺言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加强教育宣传的力度, 提高全社会企业经营诚信的水准。

(四) 设立企业诚信评级机构, 完善企业诚信评级体系

我们要建立专门的企业诚信评级机构, 设置合理的评级标准, 对企业的资信状况进行评价, 正确分析企业的诚信行为, 从而获得其偿债能力。根据诚信状况的信息确定信用等级, 并评估其经济活动是否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 进而决策单位可依据信誉等级获得相关的信息。同时, 要使企业认识到企业的诚信也是企业的生产力。它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生产经营效率,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五) 提升政府的协调能力, 建立企业的信用档案

政府作为营造诚信环境的主体, 在治理企业诚信问题的过程中应起到积极的协调、引导作用, 特别要强调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在建立失信约束机制方面的责任, 从而加快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 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文化, 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信用秩序。同时政府应加快职能转变, 改变行为方式, 通过完善立法, 为商业化的信用机构在市场上开展信息的搜寻、保存、评估及相关的服务提供基本法律依据。由政府协调, 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代码, 汇集企业资信的征信到评估、查询、公示, 形成完整的信息体系, 建立各类企业的社会整体信用数据库。

摘要:企业是市场最基本的经济主体和信用主体,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 由于企业诚信缺失现象的存在, 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 恶化了市场经济环境, 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为构建和重塑企业诚信, 要深刻理解诚信的内涵, 认识诚信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企业诚信的现状和缺失的原因, 提出完善我国企业诚信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诚信,缺失,建设

参考文献

[1]李艺纹, 杨瑞.信用文化建设与中小企业融资探析[J].现代财经, 2004, (11) .

[2]方邦鉴.打造诚信单位[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管理总局网站资料[EB/OL].

[4]詹新宇.企业信用缺失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探讨[J].商业研究, 2007, (3) .

[5]贾艳琼.我国企业信用缺失原因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 (4) .

[6]李异.完善企业信用体系构建和谐市场经济[J].管理观察, 2008, (12) .

中小企业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篇3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加就业、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中小企业的诚信缺失已经严重制约其参与正常的生产经营和对国民经济各方面作用的发挥,本文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以中小企业的诚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诚信缺失的原因。

一、部分中小企业自身素质不高

其一、我国中小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薄弱。由于历史等多种原因,我国中小企业自身规模小,设备、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政府扶持以及相配套的法律、法规缺乏,导致中小企业生存环境异常恶劣,在和大型企业竞争过程中,因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短缺的制约,经营管理模式滞后,为中小企业一开始经营就铺好了制假售假、投机取巧、不守合同的温床。其二、我国中小企业经营者对不诚信行为的高度容忍。一些中小企业经营者认为在自已的企业经营中存在诚信经营规则,并认为经营讲诚信是重要的,强调诚信经营是中小企业应该遵循的价值观念。但是,在现实中,中小企业经营者对违反诚信经营行为采取高度容忍的态度,特别是对中小企业外部的领导者与客户关系中的不诚信经营行为的容忍更为明显。其三、中小企业对“诚信”准则的“自觉违反”。近些年,一些中小企业缺乏必要的诚信观念。对于违反诚信准则的事实,中小企业经营者也是知晓的,但企业的动机是自私自利,中小企业经营者为了眼前的利益、自身的利益宁愿选择不讲诚信,“自觉违反”诚信经营准则。由于以上这三种原因,造成中小企业自身素质偏低,为中小企业诚信缺失留出了巨大的真空,必然会造成中小企业诚信缺失。加上中国加入WTO之后,竞争更趋激烈,弱势的中小企业在挣扎中会肆无忌惮的破坏整个社会信用体系,进而导致中小企业诚信空前缺失。

二、舆论监督滞后

中小企业诚信既然是一种道德规范,依靠的是中小企业道德自律和规范的他律,通过社会舆论监督来发生作用的。但是由于目前舆论监督不到位,为中小企业诚信缺失提供了可乘之机。其主要是由于制度因素。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经济交往的领域仅仅限于除君臣、家庭关系以外的地位平等的人的范围。信息传递基本上是处于一种垂直和封闭的状态。目前,我国公共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完善,市场主体的信用记录绝大多数还是一片空白,使失信者得不到有效的惩罚,守信者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奖励,导致中小企业诚信空前缺失。中小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一部分,它的道德状况直接就会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状况。使人们在认知中逐渐产生这样一种错觉,那就是不诚信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生存手段,甚至是获得利益的一个途径,从而就会导致社会氛围恶化,必然就不能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三、政府管理机制不规范

第一,政府职能的“越位”。虽然我国已进行了一系列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政府尚未完成由市场的参与者向市场的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一些地方政府或行政主管部门过度干预银行贷款,以口头或书面形式为企业融资活动提供各种变相的信用担保,而当发生债务纠纷时,又推卸责任,这严重地削弱了市场功能的作用和市场法则的权威。如果政府既当制定规则的裁判员,又当追求特殊利益的运动员,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就会被破坏。定位越界、部门失范,只会滋养私营企业的惰性,使企业无责任感可言。

第二,政府职能的“缺位”。长期以来,中小私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这种弱势地位主要表现在:中小私营企业无法获得与国有企业同等的经济地位。因此,相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小型私营企业很难获得各级政府在资金划拨、税收减免、项口审批等诸多方面的优惠,这就使它们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不平等的待遇。这势必会影响各级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对小型私营企业政策的制定、权能审批和提供协调服务的态度,又由于目前我国缺乏对中小私营企业产业定位的系统规划,中小私营企业大都集中在各地具有资源天赋和传统优势的产业,从长远来看,这是不利于中小私营企业自身的发展的,有可能造成中小私营企业之间或与国有企业之间的恶性杀价和过度竞争,使弱势的小型私营企业为了自身利益,选择不诚信行为。

四、信息不对称

企业诚信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篇4

一、企业诚信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的融合;是一种思想、一种价值观、一种行为。企业诚信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为企业员工认同的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人生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处事规范。诚信文化体现于企业中每一位员工,每一个群体对待社会公众的态度和道德习俗。诚信文化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领域。

1.企业诚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一种稀有资源,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企业诚信即是企业诚实守信的品德在企业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体现。企业诚信具有经济学价值,是对企业在道德法律等方面价值的肯定。企业诚信文化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以规范和调节企业与社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个人之间信用关系的一种道德理念,它要求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他人利益,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不损害对方和公众利益。

2.诚信文化的形成首先要加强经营者、经理人的商誉意识和经济信用.企业管理层必须重新认识到.诚信与公平才是企业获得最大盈利的关键。其次.对员工进行诚信文化的教育和强化.从思想上到制度上建立和强化员工的公平交易意识,使员工意识到不合格的产品,粗糙的产品违背公平交易的行为。鑫大禹人的“耕水木大地,筑和谐家园,关爱来自鑫大禹”表达了企业以诚待人.以德治企的崇高理念.既为顾客创造了价值.为企业创造了信誉,又为社会创造了效益。

二、企业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企业创始人的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员工的素质和行为、企业模范人物、企业规范、企业的物质设施建设以及企业形象等。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不仅给现代企业注入了无限的活力,并且给企业带来了有形的和无形的社会的和经济的双重效应。具体表现在企业文化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约束企业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提高员工素质、激发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

1.根据企业诚信文化的概念和涵义,可以把企业诚信文化分为表层、中层、深层三个层次。

表层企业诚信文化指可以见之于形,闻之于声的企业诚信文化现象,其最具代表性的是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中层企业诚信文化指企业的质量管理体制,包括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网络,及诚信经营管理的规章制度等。

深层企业诚信文化是指沉蕴于企业全体员工心灵中的诚实守信的经营意识与观念。包括诚信思想方式,行为准则,道德价值观,企业风气与习俗。它是员工对诚实守信的个人响应与情感认同,是企业诚信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企业表层,中层,文化的基础和保证。

三、企业诚信文化有以下的功能:

<1>导向功能。企业中每位员工、各个部门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目标,具有层次性,而企业诚信文化能把员工个人目标引导到企业目标上来,形成统一的行动。不论个人是追名、还是追利,最终还是要和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相一致。

<2>约束功能。通过建立共同的诚信价值体系,形成统一的思想和行为,对企业中每个成员的思想和行为都有约束和规范作用。

<3>凝聚功能。企业诚信文化的价值观被全体成员认同之后,能够将各方面成员团结起来,形成巨大的向心力,从而把每个员工的利益凝聚在一起。

<4>激励功能。企业诚信文化一旦形成,能使企业成员从内心产生出一种情绪昂、奋发进取的工作热情,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使人产生归属感、自尊感、成就感,从而调动人的精神力量。

<5>辐射功能。企业诚信文化不仅在企业组织内部发挥作用,而且通过各种传播媒体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样的影响将是企业的巨额资产。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并指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源。”现代企业的竞争,不只是产品、服务和利润的竞争,最根本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构成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要素有:人力资源、技术体系、管理体系和企业价值观。

五、核心竞争力有如下特征:

<1>特殊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以特定方式沿特定技术轨迹逐步积累起来的,是其个性化发展过程的产物,不易被竞争对手完全掌握。即使竞争者知晓了其中的方法、要素,也无法模仿或复制。

<2>相融性,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特定企业融为一体,它不仅包括企业独特的技术性能,而且更包含企业理念,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等无形资产。与企业实物资产不同,核心竞争力难以从企业主体中分离出来,从而使企业与竞争对手产生质的区别,成为企业差异化竞争的根本源泉力量。

六、企业诚信文化和核心竞争力:

1.企业诚信文化和核心竞争力都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渐积累形成的。企业诚信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同的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行为规范与准则。企业核心竞争力也是通过组织学习和信息共享而缓慢积累起来的。

2.企业诚信文化建设为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保障。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经济社会中,企业的生存发展有赖于核心竞争力,而企业核心竞争力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才能永远保持其生命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大支柱。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石。然而,无论是技术还是经营管理创新,都要依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企业诚信文化恰恰可以为企业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员工,具有激励员工士气,凝聚全体员工的功能。

3.企业诚信缺失会带来很多危害性如:

(1)威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任何一个企业,其员工如能真诚团结,互相协作,各自的积极性能够充分地调动起来,那么,企业就能促进创新,降低成本,减少风险,增加利润。但如果内部缺乏诚信,企业主与员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互不信任,情况就将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2)破坏市场秩序,许多企业经营困难,流动资金不足,为了维持再生产,企业之间你拖欠我、我拖欠他资金的现象日益严重,形成“三角债”问题,严重阻碍了资金的正常流通,扰乱了市场流通秩序。

七、打造企业诚信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企业的诚信体系表现为一个系统工程:对于企业内部必须在各个经营环节上进行诚信经营,如,生产、管理、人事、财务;对于企业外部要力争获得其他企业的信任、政府的信任、消费者的信任等,并以此形成一个内有诚信、外有信任,有利于企业健康、长远发展的经营环境。在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企业诚信是企业的立足之本,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关键,也是企业进行虚拟经营的一个重要基础。诚信,不仅构成对企业信誉和能力的评价,而

且也成为企业一种潜力巨大的无形资产,这种无形资产将会给守信企业带来广阔的市场和丰厚的收益。反之,没有诚信度的企业很难有生存的空间,最终将会被市场经济所抛弃。在企业多种竞争力中,将诚信视为第一竞争力并不为过。对此,有人深刻地指出,诚信=生存,诚信=前途,诚信=效益,诚信=人格。

八、企业要树立以诚信为核心的价值观

1.企业管理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统一协调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系列工作,最有效地利用企业的人力、物力和智力等资源,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企业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则取决于取决于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取决于企业诚信文化建设水平,取决于企业员工的诚实守信高度组织性,纪律性和自律自制能力。因而加强员工的诚信文化培训至关重要.2.企业文化是企业产品的价值体现,是企业环境的艺术欣赏,是企业员工的精神寄托。企业文化中的诚信培养更能展现一个企业的精神面貌,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而企业诚信的基础是广大员工,没有员工的诚实守信,就没有企业良好的信誉。因此,加强对企业员工诚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员工是企业形象的代言人,员工的形象代表着企业的形象;另一方面员工诚信与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利益。如果员工存在怠工和蓄意破坏、盗窃、泄密、吃回扣等行为,必然会给企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选拔、晋升等职能中,对人的诚实性、可靠性、责任感等信用特征必须进行考察、测量、培养。同时必须依靠各种力量,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建立奖惩机制等来提高员工的诚信水平,树立讲诚信、负责任、守纪律的良好风尚,从而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企业诚信文化是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这种文化不仅影响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还主导着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上的发挥程度,企业诚信文化能引导和规范员工的行为方式.激励员工树立坚定的目标,并为之奋斗,培养员工的社会责任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使企业能够把全体员工凝聚在一起,有效地整合各种资源,使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得到加强和更新。总之,企业诚信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行为的准则、成功的核心。只有把诚信文化渗透并凝结于企业精神理念中,进而化为企业的行为方式和员工的自觉行动,企业才能保持核心竞争力和生命力。

怀柔分公司第三项目部

刘克平

企业社会责任与诚信建设综述综述 篇5

(文/ 马超)

2014年,我国企业诚信和社会责任领域的法规政策不断完善,社会组织和机构不断推进各个领域的企业社会责任和诚信建设工作,企业社会责任规范化管理不断提升,社会责任报告发布数持续增长,信息披露显著提升,特点更加突出。与此同时,企业社会责任和诚信建设方面也面临诸多挑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推进也受经济新常态的影响,当前企业社会责任能力成熟度总体依然较低,一些行业的诚信缺失仍然比较严重。因此,要进一步加强规范引导,营造履行社会责任的外部环境,要加大企业诚信和信用体系建设,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企业履责的重点,不断企业信息披露透明度,完善社会责任沟通机制等。

一、我国企业诚信和社会责任的新进展

1.政府部门不断加强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和诚信建设工作 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诚信建设议题。2014年3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全团审议时,指出国有企业加强是在深化改革中通过自我完善,在凤凰涅槃中浴火重生,而不是抱残守缺、不思进取、不思改革,确实要担当社会责任树立良好形象,在推动改革措施上加大力度。5月8日,李克强总理在访问非洲期间,指出我们会关注在绿色及低碳方面的合作,敦促中国企业履行他们的社会责任,要求这些企业遵守当地的环保法律,严厉打击违法行为。9月,在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李克强表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政府要拿出三张施政清单,除了‚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还首次提出了‚责任清单‛的概念,引起广泛关注。他指出,责任清单是法定职责必须为,以建立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动力,鼓励创新创造。政府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当好市场秩序的‘裁判员’和改革创新的‘守护神’。‛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基本社会制度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各方面法规制度建设不断加强。2014年3月,由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联合发布的《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办法(试行)》实施,加大促进企业遵守环保法规。当前,国家工商总局已经开通了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将进一步促进企业完善企业信用约束机制,推动企业诚信制度建设。2014年10月1日,《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正式颁布实施,该《条例》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确立了企业信息公示制度,并以此来促进企业诚信自律,扩大社会监督,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12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实施,进一步强调要落实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对违法企业实行黑名单制度,同时强化政府监管,完善监管措施。

2.社会组织和行业组织不断推进各个领域的企业社会责任和诚信建设工作

近几年来,社会组织和行业组织的平台和示范作用日益凸显,成为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和诚信建设的有力推动者。

2014年2月25日,全球契约中国网络年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总结交流了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优秀经验,研究分析了新形势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战略。中外企业高层领导、有关行业协会、研究机构、联合国驻华机构、部分国家驻华使馆代表约100多人与会。会议宣布了全球契约中国网络第二届主席团组成情况。此次年会发布了‚2013全球契约中国最佳实践‛案例。

2014年7月26日,2014中国工业经济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暨首届中国工业企业履责星级榜发布仪式‛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主办,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人社部、环保部、国资委等国务院有关部门指导,中国机械、钢铁、建材等十家全国性行业协会(联合会)协办。会上,92家企业集中发布了2013社会责任报告。同时,发布会还首次发布了《中国工业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报告(2014)》。

2014年9月11日,‚2014年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会暨社会责任报告联合发布会‛于9月11日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发布了2013-2014年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报告及专题报告,组织了‚电子商务时代的企业社会责任‛、‚女性领导力与行业竞争力‛、‚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学生工的使用和保护调研报告‛等三个专题论坛。来自政府部门、国际组织、驻华使领馆、行业组织、纺织服装企业和有关媒体近300名代表出席了本次年会。

2014年12月,法制日报社和中国政法大学企业法务管理研究中心在京联合发布《2014中国上市公司法律风险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公布了2013年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三大板块法律风险管理十佳上市公司名单,以及银行业、证券保险业、医药生物制品业和食品饮料业四个行业法律风险管理十佳上市公司名单。《报告》对2507家上市公司2013年的法律风险指数进行了测评。该指数可直观反映上市公司法律风险程度及其变化,对上市公司、监管者、投资者决策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数持续增长,特点更加突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重视责任实践,并及时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4)》数据显示,研究发现,2014年,在我国政府、资本市场、行业协会等多方力量的推动下,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量持续增长,由2013年的1231份增至1526份,同比增长24.0%,发展速度保持良好态势。对1007份报告分析得出:从地区分布来看,北上广地区发布最多,共计404份,占比40.1%;从企业性质来看,国有企业发布报告积极性依然强劲,共计608份,占比60.4%;从上市情况来看,共有758家为上市公司,占报告总数的75.3%,上市公司构成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的主力军。

从报告中体现出以下趋势,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量将稳步上升,上市公司和外资企业将成为新的增长点;

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管理将走向常态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管理能力将进一步得到提升;

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内容将更加实质化、定量化,与公司战略、重大活动、社会热点等结合将成为未来重点;

四、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将更加重视发布平台和新媒体的‚杠杆‛作用,传播形式趋向‚社交化‛和‚移动化‛;

五、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视野将更加国际化:不同语言版本渐多、海外报告和专题渐起、对标国际一流报告渐盛;

六、社会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期望更高,监督更加严格,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将进入新的阶段和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为了突出报告亮点,突显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报告的时效性和可读性,今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也将越来越重视与公司发展战略、重大活动以及社会热点问题结合,以增加企业对社会各方期望的回应,体现报告的及时有效和公司对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承诺。

5.工业企业社会责任规范化管理不断提升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发布的工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分析报告显示,在反馈的92家企业中,中央企业35家,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33家,民营企业17家,外资企业7家。共涉及煤炭、电力、石油、化工、钢铁、机械制造、医药等19个行业。92份报告中,82份使用社会责任报告名称,10份使用可持续发展报告名称;59%的报告参照中国工经联《指南》编写;100%的报告篇幅超过了30页,10家企业报告篇幅达百页以上;11家企业为首次发布,81家企业发布了2次及以上。

集中发布报告总体呈现以下特征:第一,报告数量继续增加,行业覆盖面不断拓宽。此次集中发布报告数量比2013年增长5家,是2009年首届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报告数量的近5倍。参加集中发布的行业,由煤炭、钢铁、石化、电力等传统工业行业向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延伸;石化和医药行业均有10家以上企业发布报告,数量相对较多。第二,企业发布报告持续性较强,内容不断深化。80%的企业已连续发布报告3次以上,其中国家电网公司、中国铝业公司已持续发布9份社会责任报告。一些企业经过多年的报告编制,不仅关注自身履责绩效的披露,还能够在报告中展现如何实施社会责任管理的经验和方法,不仅发挥报告的传播和沟通作用,也发挥引领、带动、示范的作用。第三,报告编制注重综合应用各类标准和规范。中国工经联《指南》、《实施手册》、《评价指标体系》是报告编制的首要参考依据,占58.7%;其次参考较多为国务院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和中国社科院《报告编写指南》,占比分别为41.3%和40.2%;此外,34.8%的企业参考了ISO 26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比去年增加了4.6个百分点。第四,报告质量稳步提升,实用价值逐步凸显。体现在:一是报告的平衡性和客观性有所改善。一些公司对负面信息进行了回应,主动披露相关情况以及后续改进的各项措施。二是报告可比性进一步加强,部分企业能够披露绩效指标的历史数据,还能够搜集行业数据进行横向对比。三是可读性和创新性亦有改善。一些企业以专题和案例方式提升读者兴趣,并创新采用新传播手段,如二维码扫描等进行延伸阅读。报告质量的改善,使其不仅发挥宣传作用,更有助于利益相关方对企业各方面履责绩效进行综合判断,实用价值得到凸显。

6.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数持续增加,信息披露显著提升

2014年,为了综合评价和反映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和证券时报社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研究中心成立的课题组建立了‚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评价模型‛,从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和官方网站两方面,对2014年年报披露期内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

研究报告发现,社会责任报告数量稳步增长。截至今年4月30日,A股上市公司中674家公司共发布独立社会责任报告共计686份,较去年同期增长4.26%。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有了显著提升。评价结果显示,今年综合得分超过60分的B级公司有222家,占总发布报告数的33.23%,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整体水平有明显改进。沪市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仍然优于深市。报告研究表明,在C级以上(包括C级),沪市上市公司数量多于深市公司,而D级和E级公司中,深市上市公司数量多于沪市公司。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沪市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整体优于深市公司。

2014年,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数量持续稳步增加,共计发布报告686份,同比增长4.26%。研究显示,今年综合得分超过60分的B级公司有222家,占总发布报告数的33.23%,其中达到A级(80分以上)水平的有21家,而2013年达到A级和B级水平的公司分别为2家和36家。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迥异。例如,金融业中B级水平上报告数量占比最大;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中C级水平上报告数量占比最大。此外,超过一半的行业无A级公司报告。综合看来,金融业、建筑业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整体水平最高;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最低。

二、当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面临的新情况和问题 当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加强诚信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新挑战,已成急需应对的重要挑战。1.企业社会责任推进受新常态的影响明显

‚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开始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阵痛显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部分经济风险显现,这对企业社会责任推进产生了明显的冲击。具体来说:一是一些地方和领域面临着迅速扩大投资的压力,由此使得对于投资项目的放行标准难以严格把关,尤其是涉及到社会责任标准。二是企业经营压力的增加,不仅会导致企业将全部的注意力和精力都放在生产经营上,从而对社会责任推进工作形成忽略和无视。三是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全面深化改革成为企业工作的重心。一方面,由于改革方案和改革结果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很多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推进工作也在等待改革方案和改革结果,因此这一工作暂时搁臵的现象比较普遍;另一方面,虽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明确了‚承担社会责任‛是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但在实际改革实施过程中却相对忽视。

2.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能力成熟度总体依然较低 根据《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能力成熟度报告(2014)》,2013 年中国200 家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能力成熟度指数平均得分仅为28.08 分。在社会责任能力成熟度的六个评价维度上,200 家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在经济价值创造能力维度上的表现最好,在合规透明运营能力维度上的表现次之,但二者的得分也分别只有58.17 分和34.76分,处于弱能级;在社会责任理念与战略、社会价值创造能力、环境价值创造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推进管理能力等维度上的表现都处于无能级水平,得分分别仅仅为28.02 分、23.11 分、14.80 分和9.65 分。报告亮点突出,但同质化现象渐显,报告实质性议题识别不足。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和外资企业,能够结合公司重大活动或事件,在报告显著位臵设臵专题进行专项披露,反映公司的亮点事件,表现较好。但整体来看,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从内容设臵和形式设计上存在趋同化现象,读者无法很好的辨识企业特征,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有效性,这一现象反映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实质性议题识别的短板。从数据来看,仅97家(9.6%)企业阐述了关键性议题的筛选方法和过程,其中,中央企业(45.9%)和外资企业表现(27.0%)好于其他国有企业(6.0%)和民营企业(2.3%)。

近几年来,虽然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数量与质量均有明显提升,但社会责任透明度总体上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根据《中国企业公众透明度蓝皮书(2014-2015)》,2014年中国企业200 强中,公众透明度平均得分只有42 分,最高分也仅为77.8 分,最低分则只有11.3 分。即使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主要载体即社会责任报告来看,中国企业也仍然有很大改进空间。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推进机制建设在取得明显进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异化现象甚至倒退风险,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持续健康发展形成挑战。具体来说:一是企业社会责任推进表面化现象普遍存在。很多企业由于仍然将社会责任看做装点门面的工具或者公关手段,等等。二是企业社会责任推进出现空洞化态势。一方面,在广义社会责任的理解下,无所不包,因此在实践中反而变得十分空洞。

4.一些行业的诚信缺失仍然比较严重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法规,加大执法,社会监督体系不断完善,我国经济领域的失信情况所有改善。但是,仍然发生了一些领域的重大失信情况。2014年7月,上海电视新闻记者通过卧底调查发现,麦当劳、肯德基等国际知名快餐连锁店的肉类供应商——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存在将过期肉类原料重新加工、更改保质期等严重食品安全问题。节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随后,该事件不断持续发酵。必胜客、汉堡王、棒约翰、德克士、7—11等知名快餐企业均涉其中。福喜公司相关涉案人员被批捕。8月20日,国家发改委宣布,对日本住友等8家零部件企业、日本精工等4家轴承企业价格垄断行为依法罚款约12.4亿元,成为迄今为止反垄断开出的最大罚单。9月,湖北省物价局对一汽大众及部分奥迪经销商开出 2.4858亿元的罚单。近年来,频频曝光的质量安全等方面问题,引发社会对企业产品质量和安全方面的担忧。一些新动向值得警惕,一是行业质量违法‚潜规则‛问题突出,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一些企业用降低标准、牺牲质量的办法降低成本;二是侵害知识产权、专利权,假冒高端品牌现象屡禁不止;三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制售假冒伪劣问题日益显现。这些现象不仅坑害消费者,更会断送企业、甚至全行业的前途。

三、企业社会责任和诚信建设的对策建议

1.加强规范引导,营造履行社会责任的外部环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重申,要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国务院发布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明确到2020年,基本建立社会信用基础性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基本建成以信用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的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全面发挥作用。企业应把诚信建设纳入重要工作内容,强化企业诚信自律,建立企业不诚信记录,推进行业企业履行经济、社会、环境各方面的社会责任。

随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不断推进,信用共享机制不断的深入推进,黑名单制度在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不断广泛的应用,失信惩戒机制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包括政府从工业化和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政府作为指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关键因素,应从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角度出发,营造有利于企业诚信经营,履行社会责任的制度环境;行业组织应结合行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需求,做好行业诚信自律规范和企业社会责任推进的服务。企业应将社会责任与实际运营相结合,不断提升综合价值创造能力。充分发挥社会公众和舆论监督的作用,营造有利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舆论导向和氛围。各个利益相关方之间进一步加强互动和合作,形成多元力量协同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格局。

2.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当前企业履责的重点 企业要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从技术层面上,一是要淘汰落后、化解过剩产能。要改进淘汰指标,尤其增加节能环保质量安全指标,落实责任。二是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如加快高效锅炉、高效电机、先进燃烧技术装备、新能源和节能汽车等。从管理层面看,一要坚持和完善节能环保目标责任考核,开展能源管理绩效评价和清洁生产状况评估。二要加强能源管控、环境监测,实行严格的强制性标准。三要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提供社会化专业服务,推进‚第三方治理‛。企业应自觉诚信,遵守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严格企业内部管理,提升员工意识,履行好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当前尤其要顺应治理雾霾、保护环境的倒逼机制,针对问题加大投入,补缺还账,减少排放并达到国家标准。

3.加大企业诚信和信用体系建设

企业的诚信和信用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企业经营的全过程,企业应全方面加强建设。一是构建诚信文化。诚信既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道德观念。观念的确立是行为的基础。企业首先要明确诚信建设的理念,把企业诚信作为企业道德、企业家道德、员工道德建设的首要理念,并纳入到企业远景和战略发展目标中。二是领导率先垂范。企业领导者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战略和经营方针。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认识到企业信用建设对增强员工参与程度、塑造员工的态度和行为,以及提高企业凝聚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三是构建诚信体系。由于企业所在行业和地域不同,规模不同,经营特点各异,企业文化千差万别。从共性来讲,企业诚信建设要从法律层面、道德层面、行为层面、经济层面等4个方面进行加强,通过诚信制度的建立使企业做到诚信经营,能减少企业的交易成本,加快企业的反应速度,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提高企业的社会认知度,是企业长远发展的保障。四是重视实施和考核。在当前企业诚信建设中,只有通过执行制度来实现有序管理,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制度,才是诚信建设的根本意义所在。

4.不断企业信息披露透明度,完善社会责任沟通机制 目前,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对信息披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挑战,公司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信息披露。一是要完善公司治理,建立全面有效的社会责任沟通机制。在社会责任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共识的背景下,公司治理的内涵已从单纯的公司规范运作逐步扩展到涉及利益相关者的方方面面,公司应将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吸纳就业、慈善捐助、社区贡献等纳入公司治理的范畴。二是要提高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公信度,提升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价值。为提升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客观性和公信力,公司可主动采用国际通行的GRI G3标准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并对社会责任报告引入独立的第三方审核。

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篇6

为提升企业质量诚信水平,实施品牌战略及质量提升工程,提高我县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某某质监局采取五项措施积极推进企业质量诚信制度建设。

一是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质量诚信教育和奖励制度、质量检验制度、售后服务制度等,对涉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及其使用的原材料,建立有效的追溯制度。

二是建立企业质量信用评价制度,包括评价原则、评价等级分类、评价标准、信用等级分类监管等内容,涉及规范经营、标准化管理保证能力、计量管理保证能力、质量水平等8大类26项关键要素,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诚信自律意识,引导企业增强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强化质量安全责任意识,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三是积极建立以企业签署质量承诺声明为主要形式的质量信用机制,开展质量承诺。同时健全打击假冒伪劣违法行为的监督、投诉和处置机制。通过12365投诉举报热线和县局举报电话等渠道,广泛收集质量违法行为线索,所有投诉举报须100%予以处理。通过利用社会力量进行监督,实现对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的早发现、早整治、早解决。

四是积极引导企业牢固树立“质量第一、诚信为本”的理念,督促各类企业严格守法经营,做到诚信自律。我局结合开展产品质量监督、组织机构代码办理、标准计量、执法

办案等工作对企业开展诚信教育,指导企业建立诚信制度,使生产、质量管理等工作正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五是鼓励诚信、扶优限劣。充分利用企业质量信用评价结果,采取激励、预警、惩戒、淘汰等措施,加强对企业产品质量信用的分类管理。对守信企业,大力扶持宣传,推荐授予其大英县“诚信示范企业”称号。并在计量、标准化等方面充分给予技术扶持,优先推荐和培育其争创四川名牌等荣誉称号。对基本守信企业,积极帮扶,帮助其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计量检测体系和标准化体系,加强质量管理,解决突出质量问题,提高信用水平。对失信企业,将其列入监管重点,加大监督抽查和检查力度,督促其实施整改。对严重失信企业,实施信息披露与淘汰,坚决禁止不具备资质条件的企业从事产品生产。对情节严重、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企业,及时报告当地政府,会同有关部门依法取缔。

中小企业诚信缺失分析与企业诚信文化建设 篇7

在我们认为民营企业的春天已经到来的同时, 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民营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在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 民营企业也必须顺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潮流。转型时期的民营企业面临着人工成本上升、社保及税费负担过重、行业产能过剩、领导权力新老交替、外需不足、融资困难、创新乏力等诸多问题困扰。而其中由于诚信缺失导致的信任危机既是一个伴随民营企业成长的老问题, 又是延续到转型时期的新问题。转型要求新的市场、新的产品、新的技术模式、新的治理结构和实质性变化的企业家的思想。一方面转型压力下民营企业受制于内外部问题更易发生失信行为, 一方面民营企业也可以利用转型机遇重塑企业形象, 关键在于能否准确认识影响民营企业诚信行为的制约因素, 进而建立针对性的民营企业诚信培育和建设机制, 引导民营企业“以信立企”、成功转型, 做大做强、做久做优。

1 转型时期民营企业诚信缺失的因素分析

1.1 社会因素

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细胞”, 从社会获取自身发展需要的种种资源, 也以自身经营活动影响社会。社会是企业成长的土壤, 无形中影响着企业的行为选择, 同样企业也无法摆脱其社会属性。民营企业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的产物, 其诚信问题存在着相应的社会背景因素。从文化层面讲, 受到长期发达农业文明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更倾向于把诚信看作个人品格, 而非“游戏规则”, 因此也就缺乏西方商业文明早期即形成的公平、信用交易的契约精神。中国社会关系维系依靠的则是家族血缘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合作难以扩大到家族以外。再加上中国社会整体处于转型时期, 正由“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 社会关系和秩序正在重构, 信任危机弥漫社会各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中国社会信任度降低是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 而深层次的文化影响又加剧了降低的幅度和持续性。从道德层面讲, 思想道德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则是民营企业诚信缺失的内在原因。诚信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和行为的底线, 是维系社会正常秩序的基本准则, 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转型时期上层建筑的完善总是滞后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多元化, 新的道德标准的确立和获得普遍认同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转型时期恰是道德约束的薄弱时期, 部分民营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脱离了道德束缚, 更多的重视对经济利益的追逐, 忽视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甚至违背道德底线不择手段谋取利益。从制度层面讲, 缺少一元化的诚信评判和奖惩体系是重要原因。如果说道德化诚信强调的是社会个体的操守和自律, 而制度化诚信强调的是规范与监督。只有通过制度化规范的评判, 才能强化诚信约束力量, 弥补道德失灵。而在转型时期, 不论是法律法规层面, 还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 都还处于不到位、不完善的状况, 加上现有司法程序的弊端和信息不对称, 造成企业失信成本过低, 反而拉高了守信成本, 导致“劣商”驱逐“良商”, 使得民营企业失信圈越来越大。从现实层面讲, 诚信与否是民营企业的现实选择。按照博弈论的角度, 发生经济联系的两家企业只有在双方都诚信的前提下才能够达成彼此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在各种外部综合因素都不利于企业保持诚信的情况下, 企业自身趋利避害的本能选择将使得其共同陷入囚徒困境。

1.2 市场因素

在完全的市场经济当中,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直接取决于市场的调节和导向。企业要遵照公平竞争的市场法则、积极参与竞争, 实现优胜劣汰。在成熟的市场中, 一家失信的企业是难以生存的。但是现实中市场并没有发挥促进诚信、惩罚失信的作用, 可见市场因素客观上影响到民营企业的诚信问题。一是转型时期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市场淘汰失信企业的功能失效。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的改革转型时期,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尚未形成。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市场惩罚的滞后性、制度安排的不合理性和博弈选择的投机性, 为部分民营企业的失信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二是民营企业缺少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 近年来总体上还呈恶化趋势。行政垄断力量越来越强势, 限制了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再加上市场壁垒、地方保护主义、融资困难等等, 先天弱小、后天不足的民营企业却要和国企正牌“国家队”在统一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 这种竞争环境不公平的存在和竞争能力的差异, 迫使民营企业为获取市场信任反而做出失信行为, 诸如虚报资质以获取竞标资格等等。

1.3 政府因素

政府主导作用, “裁判”和“守夜人”的职责没有充分发挥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经济转型时期, 新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和社会治理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政府职能转变不够到位、行政管理方式创新不足, 因而存在体制空隙、管理漏洞在所难免。由于政府职能的失位、错位和越位, 特别是管理方式的落后、行政手段的过多干预, 反而对民营企业的失信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4 企业因素

除去外部因素, 民营企业诚信缺失有其深刻的自身原因。一是民营企业家大多带有草根性的历史特征, 诚信理念欠缺。转型时期的种种漏洞给最初的投机者都带来了获取暴利机会, 最初的暴利者就成了后来民营企业家模仿的对象。发家期的“原罪”、长期的社会地位不明确及经济环境中的不公正待遇都给民营企业家的诚信自律意识带来了极大的负效应, 导致其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二是民营企业缺乏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粗放经营、家族管理、短视行为是民营企业显著特征。民营企业内部缺乏科学现代的管理体系和行之有效的企业文化创建与维系机制, 很少有企业按照“百年老店”的目标去规划企业的长远经营战略, 导致轻视甚至无视失信行为对企业远景发展和品牌形象的损害。三是民营企业缺少战略性、开放性的人才观。落后专制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封闭局限的权力配置模式、短视的利益分配制度等等, 导致企业内部的低信任度, 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发展的稳定性和成长性。四是民营企业自身转型时期的种种压力极易导致失信行为产生。一方面后金融危机时代外需减少、贸易摩擦升级、人民币汇率升值, 竞争性行业工业产品价格总体上趋于下降, 原材料、劳动力成本和其他成本上升, 资本脱“实”向“虚”引发实体经济“空心化”。面对微薄的利润甚至亏损局面, 一些企业不得不减产、停产甚至倒闭。而企业完成转型升级破茧重生又面临融资困难。另一方面总体经济下行, 企业之间“三角债”问题严重, 民营企业资金链紧张或者断裂风险加大。这些新的因素有可能加剧民营企业的失信现象。

2 强化民营企业诚信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2.1 营造社会氛围

社会成员整体素质的高低、社会诚信环境氛围是否良好, 社会风气的导向如何, 直接影响社会个体的道德取向。建立全社会的诚信环境氛围是引导民营企业强化诚信建设的前提和保障。而这又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要靠教育, 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 更要靠各方的广泛参与、共同发挥积极作用。社会诚信建设既要通过各种体制的、法律的、宣传教育的方式为社会诚信奠定外在条件, 又要通过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信仰的自觉使每个社会公民能够守住自己的做人准则和道德底线, 坚守心中的道德准律。值得强调的是, 在我国当前建设社会诚信的过程中, 我们追求的应该是建立在主体自觉基础上的主动诚信价值认同。由此, 在促进社会诚信建设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创造认同的外部条件、外部机制, 又要重视主动认同或内在自觉认同。

2.2 完善市场机制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生命, 通过市场机制的完善来遏制失信、引导诚信本应该就是最可行、最有效的办法。在现有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框架内, 民营企业需要一个明确的地位以解除后顾之忧, 需要明晰的产权界定以消除短视行为, 需要一个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以获取平等的竞争机会, 需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以实现自我完善良性循环的持续发展。真正实现这些目标, 涉及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难点和利益格局的打破重建, 需要以空前的决心拿出针对性改革措施具体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决定。另外很重要的是要建立开放透明的市场信息机制, 使各种市场信息迅速、真实、充分、完全的传递, 尽可能防止和消除信息不对称, 让企业的失信行为无处可藏。

2.3 转变政府职能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加强顶层设计制度安排, 政府在推进企业诚信机制建设上责无旁贷。在政策层面要加强对民营企业经营行为的倾向性引导, 比如各级政府都在搞“诚信企业评选”, 但是不能单单一评了事, 还要给予实实在在的税收等方面政策优惠, 要让真正诚信的企业既得名、又得利, 才能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在法律层面要健全法律法规, 特别加强商业信用、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立法, 使得有法可依;要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法律惩罚力度, 让失信企业付出高昂代价;要严格执行法律, 简化法律程序, 使得企业失信行为得到迅速制止、相关方权益保护低成本化。在制度层面, 要加强全国、全市场的统筹规划和总体协调, 建立统一开放的信用体系, 尤其要规范征信服务的基础信息标准;要整合政府内部和外部如银行等各种信用信息, 实现互联互通;要建立民营企业信用评价管理体系, 设立企业信用档案并进行真实记录、及时监督、定期评价和反馈处理。在操作层面, 政府必须切实转变职能发挥方式,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创新行政管理手段, 突出管理效能。工商、税务、质检等政府职能部门要尽快建立运作有效、反应迅速的产品质量监管及安全风险应急处置预案, 提供强有力的市场监管服务, 并结合教育、引导、规范等多种办法, 建立民营企业诚信道德规则, 促使民营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2.4 强化企业自律

在积极营造诚信的外部大环境的基础上, 作为市场主体的民营企业只有内部建立起诚信经营的自律机制, 才能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参与者自我管理、相互约束的自控作用。一是民营企业应树立自身的诚信经营理念, 而这离不开民营企业家自身的成熟。作为掌舵者的民营企业家首先应注重自律垂范, 确立自己的诚信理念, 进而正确处理企业与社会、与利益相关方的关系,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树立企业长远经营理念。二是要把诚信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的关键是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 回答的是企业是什么、将是什么、应该是什么的根本性问题。民营企业应利用转型的有利契机, 推动企业文化再造, 树立诚信负责任的企业新形象。三是加强民营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应当把诚信经营的核心文化理念制定出制度, 融入组织架构, 形成经营准则, 变为企业的行为模式, 最终体现为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并铸就优秀的品牌。四是民营企业要主动接受外部监管,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在谋求企业利润、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要服从社会发展的大局利益, 遵守法律规定和道德约束, 大力参与公益事业, 以自身发展让更多相关方得益, 在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上多加投入, 形成社会与企业的良性互动、共生共兴的循环关系, 以保障企业的可持续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权骁.诚信:博弈论视角下民营企业组织文化的理性选择[J].北方经济, 2012, (5) .

[2]尉红梅.民营企业诚信缺失原因及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 2011, (16) .

[3]孟令娟, 韩学平.我国民营企业诚信文化建设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2) .

[4]徐鹏.治理民营企业失信问题探析[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0, (10) .

拿什么来拯救企业的诚信缺失 篇8

诚信,是做人之本,是立业之基。在市场经济领域,诚信二字更是不可或缺。从亚当·斯密到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从哈耶克到塞缪尔逊,经济学家从市场经济成功与挫败的历史中反复告诉着人们一个最为简单的游戏规则:守诚者得市场,失信者失人心。眼下,企业的诚信正面临可怕的亵渎与破坏,一些企业诚信严重缺失,而由于诚信缺失,一些企业的品牌受到致命打击,消费者也将其彻底抛弃。这样的惨痛教训不能不令我们反思:拿什么来拯救企业的诚信缺失?

企业诚信缺失,首先是企业家的诚信缺失使然。《论语》云:“君子信而后劳其民?”君子先要获得信任,然后才去管理百姓。真正的企业家和投机钻营者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必须流淌诚信的血液。因此,与其说企业失信,不如说是企业家的失信。现实中,我们常常会以财富的多寡来判断一个企业家的能力,“赚钱能力”似乎成了一个企业家应该具备的全部能力。我们常常为一些头头是道的“赚钱理论”而倾倒,各种各样讲述商海“智谋”、“战术”的书籍屡屡成为排行榜的畅销书,我们的企业家几乎成为“阴谋家”。可我们却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企业家的个人品格,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诚信。所以,企业诚信的形成应该从企业家做起,我们的企业家也不能只说不做,更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对于企业家而言,必须首先建立自己强大的信用度,才能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企业内部的诚信机制,使得企业诚信能够在企业内部生根发芽。

当然,把企业诚信缺失的板子全部打在企业和企业家身上,似乎也不公平。因为企业和企业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我们生活的这个大环境下,企业的行为影响着整个社会,而社会的思潮和行为,同样在影响着企业,引导着企业,甚至在强制企业按照既定的程序前进。因此,剖析企业诚信缺失,还是先要反思一下企业生存的社会大环境。需要指出的是,正是由于政府公信力的缺失,才使企业上行下效。因此,拯救企业的诚信缺失,关键要重建政府公信力,“官风不整,民风难变”。重塑诚信需要自上而下的推动,需要政府以身作则,给社会树立一个好榜样。重塑企业诚信,也需要尽快建立起规范的社会诚信体系和失信惩罚机制,以法治来为诚信保驾护航,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唯利是图、坑蒙拐骗、贪赃枉法等丑恶和腐败行为的土壤,维护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论文摘要翻译范例下一篇:我长大了作文800字_四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