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建设的必要性

2024-10-09

诚信建设的必要性(共12篇)

诚信建设的必要性 篇1

诚信及诚实守信, 是一个道德范畴。当今社会中, 凡事讲个诚, 各行各业, 无不需要诚信, 每个人的诚信度汇聚到一起体现的是一个地区, 乃至整个国民的素质。诚信在当前特别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过程中, 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但是, 近几年来, 在个人、企业, 政府等领域都不同程度的陷入了诚信危机, 关于诚信方面的负面新闻屡见不鲜, 不讲诚信的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 导致了社会诚信度在逐渐下降,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正能量的传递。所以, 在当前形势下, 加强诚信建设必要性的研究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1、诚信建设是继承和发展优良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

诚信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重要范畴, 是我国传统道德中最重要的规范之一。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中, 素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古人提出的, “名节重泰山, 利欲轻鸿毛”, “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这些都在强调诚信的重要性, 而且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流传着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美德故事。他们追求“富贵不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高尚的道德境界, 他们恪守诚信, 与人为善……处在新时代的我们更要发扬我们优秀的道德文化传统, 并在丰富的道德资源中, 汲取到中华民族腾飞的持久动力。俗话说:“人无信不立, 国无信不国。”诚信, 是中华民族人与人之间的精神纽带, 也是人与人交往的最高原则, 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诚实守信, 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 千百年来被我们的祖先所推崇和发扬。她早已融入我们民族的血统, 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底蕴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加强传统诚信道德教育, 倡导言行一致, 强调恪守诚信, 重视和提倡实事求是的精神, 是中国传统诚信观的特点之一。因此, 诚信建设是继承和发展优良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

2、诚信建设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以经济关系为基础的人们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多样, 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是其基本的表现形式, 而诚信既是公平竞争赖以维系的基本准则, 也是人们互相合作的重要前提。”[1]

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 也是信用经济, 法制和信用是市场经济的两大基石, 缺一不可。诚信作为一种市场经济发展的潜在要求, 是市场经济最基础性的道德规范之一, 是塑造企业形象和赢得企业信誉基础,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然而, 近几年食品方面的三聚氰胺、地沟油、瘦肉精和染色馒头等事件的曝光, 说明了诚信缺失严重, 并且已经严重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 给社会带来很大程度的负面影响。

在当前形势下, 诚信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在我们的面前。面对更加开放的国际市场, 我们的竞争力不仅表现在产品的服务、质量与价格上, 而且表现在信用和信誉上。不讲诚信, 不守信用, 我们在国际市场上将没有立足之地。

3、诚信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古往今来, 国人都将诚实守信做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来传承, 诚实守信也被当作是当前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 更被当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所以说, 诚信建设是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的基础。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上述每个目标的实现都必须建立在社会诚信的基础之上, 由此可见和谐社会的构建是诚信建设的最高目标和最终归宿, 树立诚信理念, 营造诚信环境, 建设诚信体系, 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人正是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不断丰富和提升自身, 创造和实现自身的价值, 这种追求和创造活动便推动了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因此, 可以说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 而人的发展就是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诚信作为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是人的发展的重要体现, 发展并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 而是社会各个层面的全面进步, 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在内的整个文明的提高。没有文明, 不可能称其为发展;而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显然离不开诚信。诚信是社会文明的基础。可以说一个社会的诚信度是衡量国民的人文素质和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标志。就此而言, 诚信并非是社会发展的外在要求, 而是其应有之义。社会发展必然内含并突出诚信的价值。因此, 诚信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4、诚信建设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目前, 依法治国进程正在推进,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形成, 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已实现有法可依。“但我们同时也观察到, 完备法制下的违法行为与纠纷诉讼似乎陷入‘法令滋彰, 盗贼多有’的怪圈, 并未显著减少。究其关键, 在于法治进程中, 我们忽略了必须与之伴生的诚信精神的培养。”[2]同时, 诚信与法治有着密切的关系, 诚信是基础, 法治是保障。在个人层面要求每个人言行一致, 信守诺言, 这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诚信是构建法治国家的精神基石, 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没有诚信, 就没有对法律的信仰与崇尚, 缺乏诚信的法律制度构建起的物质大厦将因失去支撑而可能随时坍塌, 没有法治, 就没有诚信的延续与传承, 诚信与法治二者共同推进社会和谐地向前发展。”[3]

诚信是人类共同呼唤和缔造的美德, 是个人和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标志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保障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特别是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 我们每个人更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企业要树立诚信形象, 政府更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要使诚信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不断传递社会的正能量, 使中华之文明经久不衰!

摘要:在当前形势下, 加强诚信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是促进社会和谐和人民幸福,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国梦的现实需要。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诚信建设, 充分认识加强诚信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诚信,诚信建设,信用

参考文献

[1]邓小英伍学滨.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建设[J].《商场现代化》2006年12

[2]陈力铭.法制进程中的诚信建设[N].光明日报, 2012 (011)

[3]http://www.chinawriter.com.cn/yc/2012/2012-06-04/67905.s html

诚信建设的必要性 篇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作为自主创新的有力载体,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委、市政府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作高度重视。陈俊卿市长在2011年市政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南昌市政府要整合现有资源,搭建科技创新平台,要把做大做强科技创新平台作为市政府的重要工作来抓。科技创新平台要着力提供高效务实的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创新创业融资服务和社会化人才服务,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一)推进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是打造服务型政府、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需要。推动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根本的要求是转变政府职能,为科技创新提供公共服务。通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既能规范、简化和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又能使科技服务管理更加公开、公正、公平,对于改善创新环境,促进科技管理科学化、服务高效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推进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是服务企业、服务三农,服务广大科技人员的需要。建设一个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信息服务体系为支撑,共享机制为保障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能促进资源共享、系统集成,能更好地为企业、院校、科研机构、乡镇、农民等主体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是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三)推进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创新平台不仅可以促进各类创新资源的开放和共享, 增加专业化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降低创新创业的成本与风险, 提升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等级和水平, 还能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增强发展后劲,转变发展方式,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二、平台建设的作用

企业财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篇3

【关键词】企业财会;文化建设;发展

一、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企业不只是对股东负责,还应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处理好与经营者、员工以及债权人、债务人、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关系,使企业的经营理念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把企业的第一位目标界定为保证自身健康发展,关心企业长期收益最大化,促进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财务管理在企业现代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综合性极强,贯穿于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不仅与资金有关,还与人、与事有关。财会文化在筹资、投资、营运和分配等方面体现企业文化精神,对企业的价值观、财务精神、财务行为、财务人员业务能力的发挥起决定作用。一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奉行以利为本的企业财会文化,过度强调财务管理的逐利性,没有将利润和责任统一起来,不加条件的获取企业利润最大化,忽略了社会道德以及人的心理、行为等文化因素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完全以股东利益为核心,丧失社会责任感和商业伦理道德,忽视社会公众利益是以利为本财会文化的重要特征。在市场竞争中,这种财会文化会造成企业短期行为,导致企业的经营环境恶化。例如引人关注的三鹿、双汇事件,使企业运行的稳定性和持续发展受到制约,成为不健康财会文化的牺牲品。

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必须培育先进的财务理念,建设先进财会文化,追求利润最大的财务管理目标时,还要兼顾社会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环境的维护。在经营活动中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牺牲一时利益,改善所处的外部环境,建立公信力,使消费者对产品建立正面情感,合作伙伴对企业建立长期信心,进而增强竞争力,提高公司利润和股东所得。

二、诚信经营的需要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精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信用是企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信用经济”、“契约经济”,信用是维护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市场经济赖以存在的基石。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应讲究信用,恪守诺言,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

财务信用涉及资本信用、商业信用、管理信用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财务也是维持企业信用的主要工具,交易工具、交易方式及交易行为都要通过财务活动来实现。财务信用本身不是物质资源,但在经济活动中却是实质影响并产生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最直接的效益体现就是增加企业购买力。对外提供的财务报表也是财务信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直接影响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机关等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和评价。

财务诚信是财务与生俱来的品质。财务诚信伴随着财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财务从产生之日起就要求实事求是地对经济活动进行记录、核算、管理和分析,如果财务不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来进行,就会失去存在的理由。

企业应当以诚信规范,合作共赢为企业的经营理念,构筑诚信文化,防止发生违背财务信用的现象,例如通过“巧用”会计准则,随意改变或调整会计核算方法、确认标准及计量方法等,粉饰或隐瞒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甚至发生合同欺诈及违约、逃债、逃税、骗税、恶意透支等现象。国内外企业财务造假事件频发,财务诚信倍受社会关注,一旦财务诚信出现问题,将会给整个企业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财务管理必须坚持诚信发展理念,促进企业不断提高产品与服务质量,维护良好企业形象,增强综合竞争力。构建完善先进的财会文化对于合理确定财务活动的价值判断标准及树立正确的财务理念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财会文化建设中,应始终贯穿诚信精神,保证财务战略的实施,保证财务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

三、财会文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内控制度对员工行为规范的统一及员工对公司的信心和认同感影响到公司凝聚力和竞争力,而财会文化建设有助于形成具有广泛意义上的财务规范,有利于发挥对财务工作和广大财务工作人员的思想导向和行为约束。

财会文化建设具有思想导向作用。文化决定行为,不同的财会文化造就不同的企业财务行为。财会活动具有重大利益相关性,各种财务计算方法需要人来运用,每个财务人员的价值判断对计算结论有着重要影响。在理财中通过把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溶入财务预算中,渗透在财务指标体系里,通过平等和谐的理财环境使财务精神理念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通过财务指标来体现对经营者和劳动者价值的承认与尊重,使企业财务目标与员工个人目标相协调。

财会文化一旦形成,必将影响每一个企业成员。当每位员工处于健康的财会文化熏陶下,会在潜意识中形成良性习惯,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努力践行财会价值观,使之最终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行动。

财会文化建设具有约束力作用。财务行为会受到不同动机的影响,从会计实践来看,制度是否失灵、管理是否失控、行为是否失当以及信息是否失真,无不与财务行为主体在执行制度时的主观动机有关。强调规范管理的企业应大多制定了大量财务制度,但财务制度本身不能保证效率,财务制度的效率来自广大财务人员及每位员工的严格遵守,仅对有形制度的公开遵从是不够的,内心的认同和遵守需要文化的力量。

诚信建设的必要性 篇4

关键词:信用机理,诚信现状,必要性,政策建议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 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 信用的扩张对提升交易效率的影响显得愈发重要。我国的信用体系起步的时间较晚, 企业和个人的诚信价值观模糊, 相关法律制度还并不够健全, 导致我国的商务诚信面临着诸多的困境,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市场经济的良性、快速发展。近年来, 政府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度重视, 市场经济对信用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近日国务院也发表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 (2014-2020年) 》 (以下简称纲要) , 针对政务、商务和社会诚信等做了具体的部署, 相信商务诚信体系的建设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将会不断的推进和完善。

二、商务诚信的概念

“信用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 不用立即付款就可获取资金、物资、服务的能力。”初期的信用仅限于熟人间的经济往来, 伴随着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 人们不得不去寻求更多的商品交换机会, 生产者为了更快更多的销售商品, 开始尝试赊销的方式, 买卖双方除了商品交换关系外, 又形成了一种新的双方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萌生了“契约”精神, 这种由于商品交换的需要而形成的行为, 就是最原始的商业信用。从经济角度来看, 诚信的主要涵义:“就是要求经营者及市场中介机构, 在市场活动中, 以诚实信用原则作为基本的商业首先标准和根本的行为准则, 切实履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 全面、充分履行与消费者的约定义务, 守诺践约, 反对规避自身义务及各种商业欺诈行为, 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市场监督机制。”商务诚信则是对整个商务领域的信用环境, 企业机构等的信用水平和偿债意愿、能力的综合考察。国务院《纲要》指出, 商务诚信建设总共分为“流通、电商、会展”等十四个领域。

三、商务诚信产生的机理

1. 调控价格实现利润最大化

在出售商品时, 提供者在向不同的购买者提供完全相同的产品时, 在消费者间采取不一样的价格方案或收费标准, 根据不同消费者的消费弹性不同, 标示不同的销售价格来实现利润最大化。这种价格歧视在诸多的法律条文中都明令禁止, 这种垄断定价行为在企业赚取高额利润的同时, 给市场会带来难以估计的冲击。而企业通过巧妙的使用信用, 可以成功的避开法令对价格歧视的限制。

2. 有效的避免质量风险

企业在销售商品时, 如果对产品的质量没信心, 会通过加大现期支付折扣率的方法, 使购买者采取现期支付的方式从而转移质量风险。而价格的下降会迫使企业降低成本, 导致质量进一步下降, 最后造成价格恶性竞争, 整体质量大幅下滑。企业采取赊销的方式, 可以给信用接受方一定的时间来检验商品的质量, 约束了销售方保质保量的提供产品和服务, “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程度。”

3. 中小企业融资性需求

银行愿意把资金借贷给大企业, 而面对哪怕存在净现值为正的项目的中小企业时, 也不愿意借款。大企业看准了其中的机会, 通过扩大应收账款的规模, 来给下游企业提供信用, 变相的给下游中小企业融资。小企业们得不到银行的贷款, 只有选择利用信用进行融资, 因为成功的得到的信用融资, 可以向银行释放其经营状况良好的信号, 银行对其的评级也会有相应的调整, 为以后通过考核获取较为廉价的银行信用贷款做准备。

四、商务诚信发展的必要性

1. 商务诚信有利于加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商品的生产流通可以说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而商务诚信与市场积极紧密相连, 恰恰是保证商贸活动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商务领域的活动是整个社会运行的基础, 显然, 商务诚信的建设也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同时, 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必然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商务诚信也跨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纲要》强调:“提高商务诚信水平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 是商务关系有效维护、商务运行成本有效降低、营商环境有效改善的基本条件, 是各类商务主体可持续发展的生存之本, 也是各类经济活动高效开展的基础保障。”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 企业间信用的交易规模也正在呈上升趋势, 从各角度看, 商务诚信建设都理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2. 商务诚信有利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由于企业的本质目的是盈利, 以及计划经济以来商家积累的逐利性持续爆发, 导致了商务诚信理念的匮乏和市场诚信的缺失。要想营造一个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 减少企业间的欺诈、赖账等不良行为和假冒伪劣产品的流通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最大程度上规避违约风险, 减少企业财务困境甚至破产给社会多方面主体带来的连锁不良影响。为了整顿市场秩序, 必须从法律和道德层面双管齐下, 让市场上自觉形成诚信经营的自我约束机制和内部控制机制, 而商务诚信建设则是规范秩序不可或缺的有力保障。

3. 商务诚信有利于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

21世纪逐步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以来, 我们要在此基础上, 努力实现全面现代化。企业面对经常性的短期现金流缺乏, 要想突破内部融资瓶颈, 实现跨越式发展, 就必须通过外部融资手段来扩大交易规模。在外部融资的过程中, 企业的信用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个企业的信用状况如何, 对其是否能及时有效的获取融资, 尽快的资金周转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加强商务诚信的建设, 改善企业的信用状况, 有利于企业的外部融资和资金周转, 促使社会各主体的消费扩张, 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4. 商务诚信有利于培养社会诚信文化和精神内涵

子曰:“民无信不立。”“仁、义、礼、智、信”中的信为历代社会所推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们却过多的追求利益积累而忽视了诚信价值观的培养。一个只有利益没有诚信和道德的社会, 最终只会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追求财富固然没错, 但一定要建立在诚信基础上。商务诚信体系的完善, 使经营者自觉的形成诚信经营的观念, 消费者也有坚定的诚实守信的价值观, 这些都有助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所以商务诚信建设是提升社会文化和精神内涵的重要内容。

5. 商务诚信有利于引领其他类型信用发展

商务诚信作为政务诚信, 司法公信诚信等的产生源头, 是各类信用管理发展的基础和风向标。我们要在商务诚信建设方面多准备, 多研究, 尽快制订出一套可靠、高效的信用管理制度, 不断摸索信用管理体系中的漏洞并提出解决方案, 走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前列, 为其他类型的信用管理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以商务诚信的建设带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作为各类信用发展的风向标, 从而营造出一个诚信的社会市场环境。

五、商务诚信的现状和不足

近年来, 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受到曝光, 无论是前几年的三鹿事件还是近期的福喜事件, 都是企业或个人为了不正当牟利而做出的危害公共健康安全的行为。这些现象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商务诚信的现状非常混乱, 各方面监督管理还不到位, 使得这些企业有了可乘之机。目前, 我国的商务诚信建设还处于发展阶段, 商务诚信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

1. 信用相关的法律制度有待完善

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社会对企业信用信息的需求也不断扩大, 然而相关的法律制度却没能跟得上经济发展的节拍, 存在滞后性。对信用信息采集的监管不够全面, 对企业的失信惩戒机制还不够完善, 使得市场上的信用秩序较混乱。不少企业存在着制假售假, 以次充好, 欺诈赖账等不良行为。据统计, 每年由于信用缺失导致的违约损失几乎占GDP的10%。

2. 信用信息数据库系统建设不足

除了上市公司的企业信息公开意外, 大部分的公司信息, 主要集中在金融机构和政府手中。出于自身利益或者保密性质的要求, 信用提供方想获取这些信息非常困难, 社会难以有效的监督企业, 企业无法获取基本的依据来评价对方企业的经营状况好坏和信用水平高低。数据分散在各方手中, 没有进行有效的集中和高效的管理, 造成了信息的虚耗。

3. 信用中介机构和信用管理类人才培养发展较慢

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起步较晚, 大都是按照国外已有的信用机构模式进行发展。因为信息获取的成本较高, 信用评级机构的利润持续低迷, 不少人不愿从事此行。国内高校对信用管理类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 只有少数高校开设了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不足, 直接导致了信用评级机构的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不少机构为了利润, 甚至产生了“以钱换评级”的现象, 市场上对信用机构的评级结果的公正性存疑。由于没有统一衡量标准, 不同信用评级机构由于标准和模型差异, 评级结果有时大相庭径, 企业使用不同机构的评级结果进行比对很不方便。

4. 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混乱

很少有企业针对商品销售和账款追收设立信用管理部门来进行系统管理, 应收账款往往由财务或销售部门来处理, 而财务和销售部门代为管理时, 往往容易出现管理真空, 相互推诿, 致使公司的账款追收不力, 坏账水平不稳定。企业对客户的资信状况也没有系统地管理, 往往只是通过销售人员的简单接触和主观判断来辨别优劣。面对残酷的竞争压力, 不少企业甚至觉得, 能有客户买自己的产品就已经很不错了, 没有心思再去追查客户的经营状况, 评估客户的违约概率。殊不知, 利润上升的同时, 企业的信用风险也在悄然提高。

5. 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价值观尚未完全竖立

企业的本质是追求利益最大化, 很多企业会采取欺诈, 抵赖等手段获取不当的利益, 诚信经营的观念非常淡薄, 一个诚实守信的企业反而在市场上举步维艰。同时群众的信用观念模糊, 在市场上受骗后往往自吃哑巴亏, 维权意识不强, 总是抱着吃一堑长一智、花钱买教训的心态。这样的心态正是不良商家所期望的, 群众的软弱妥协给他们尝到了甜头, 变相鼓动他们继续进行失信的商业行为。

六、商务诚信建设的对策建议

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 我们必须从政府, 企业, 道德文化等多方面入手, 针对现在的状况, 形成一个立体化的有效机制, 尽快完善商务诚信的建设。

1. 建立健全信用管理类的法律法规和行业制度

为了进一步的规范市场秩序, 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给企业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国家政府必须要及时全面的制定相关的信用法律法规来约束企业的行为, 保障社会市场的稳定, 用民事赔偿乃至承担刑责等惩戒使企业惮于失信。同时, 各类行业协会也可以在业内制定相关的行业准则和制度来规范行业内的不良行为, 通过罚款, 业内通报, 舆论谴责等方法来增加企业违约的成本。

2. 加快建立完善的信用信息数据库系统

政府可以联合银行等金融机构, 提供一些可公开的企业信用信息。召集数据库建设的专业人员和信用专业人员共同合作, 建立分类清晰、使用高效、功能完善的信用信息数据库, 满足社会各主体等信用信息的需求。同时, 对企业的保密性信息仍然要遵守保密原则, 防止被不法分子利用。可以尝试执行有偿查询的方法, 用查询收入投入到数据库的日常升级和维护汇总去, 并可以避免有人滥用信息靠此盈利。统一的数据库系统将有效的改善目前信息不对称的局面。

3. 规范和扶持信用评级机构和信用管理专业的发展

政府应公开一些非保密的基本信息, 便于信用服务中介机构收集。同时严厉打击“以钱换评级”现象, 让信用评级机构在社会上的公信力能够不断的提升。在政策上给其一定的优惠, 鼓励相关机构对信用服务机构提供便捷的服务政策, 帮助其更好的收集信息和资信评级。政府或者行业协会可以召集主要的一些评级机构, 研究制定出一套普遍适用的评级标准, 便于企业对于不同客户之间的比较。并适时的举办一些专业性质的培训讲座, 邀请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和信用服务行业带头人共同讨论, 提升信用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同时, 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组织教师研究信用管理专业的开设和教学工作, 为国家培养未来的信用管理类高素质人才。

4. 加强企业内部的信用风险管理建设

“大中型企业应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建立相对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 同时配备专业的信用管理人员, 专门负责对应收账款的管理。”采取相应的评分模型对客户的资信状况进行量化的分析, 按照评分高低对客户进行分类, 从而销售等部门在与客户的交往过程中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 最大程度减少企业可能面临的对方的违约风险, 形成一套企业内部的风险约束机制。

5. 大力弘扬诚信经营和消费的价值观

国家应该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传统文化, 把传统诚信和商业诚信有效的结合。联合媒体对全社会进行诚信宣传教育, 开展诚信讲座, 帮助公民竖立起完整的信用价值观, 让诚信的重要性深入人心。政府可以竖立一批诚信企业的典范, 让其起到标杆作用, 工商税务等部门对其提供便捷服务和适度优惠, 让其他企业真切的看到诚信经营的好处, 让企业们有榜样去学习, 有目标去奋斗。企业讲诚信了, 消费者也放心了, 才能共同营造一个诚实守信的和谐稳定社会。

参考文献

商都县旅游建设的必要性 篇5

旅游公路路线建设意义

商都县冰川石林地质公园至巴达图庙旅游公路,路线起于乌兰哈达苏木与G208相接,途经商乌线,冰川石林至西外环段、杨柳水库景区至麻黄山养生乐园段、省际通道至七台湖景区段、七台湖景区段至八一森林公园段、察汗淖尔至十八顷镇段、十八顷镇至商大线段、商大线至巴达木图庙段,终点止于小庙子嘎查,路线总长132公里,其中新建公路67.5公里,按三级公路标准设计,改建公路64.5公里,按二级公路标准设计,全路线按八段设计。

一、本项目的建设是促进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 生态优势是商都县最大的潜在优势,坐拥着全省乃至全国领先的好生态、好环境。“十三五”期间,商都县将依托独特的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以建设“高品质、综合性、新型休闲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一心、俩轴、四区”的旅游开发和建设重点,以健全旅游产品体系、塑造旅游形象、培养旅游品牌、完善配套设施为抓手,以改革旅游管理体制为保障,全力推动商都旅游的启动及平稳健康发展。

商都县旅游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最美中国建设为契机,以全面贯彻中共乌兰察布市关于促进全市旅游业发展的要求为机遇以商都县产业结构调整为整体目标,一推动全域旅游、四级旅游和旅游“+”为重点,解放思想,转表观念,努力提升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在商都县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商都县打造成为“中国北方原生态山水休闲旅游目的地”、“中国塞外商都文化旅游名县”、“京津冀私家后花园”。“十三五”时期,商都县根据全县旅游业的基本情况制定了《乌兰察布市商都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7—2030年)》,规划中提出将大石架冰川石林景区打造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麻黄山养生乐园、察汗卓尔景区、巴达木图景区等景区打造成国家3A及旅游景区。

本项目贯穿商都县西井子镇、屯垦队镇、七台镇、小海子镇、十八顷镇五个重要乡镇。,沿线自然风景优美,途经大石架冰川石林景区、麻黄山养生乐园、八一森林公园、察汗卓尔景区、七台湖景区、巴达木图景区。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落实商都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7—2030年)的重要行动,有利于商都县旅游业的发展。

二、本项目的建设是完善交通运输网络的需求

商都县冰川石林地质公园至巴达木图庙旅游公路即是商都县重要的旅游路项目之一,也是商都县公路网络的主要路线之一。西连察哈尔右翼后期乌兰哈达苏木,东连十八顷镇,是贯穿商都县西井子镇、屯垦队镇、七台镇、小海子镇、十八顷镇五个重要的经济发达乡镇的主要通道。本项目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地方公路网络,改善农村公路条件,方便沿线群众出行,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

“十二五”期间,受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薄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商都县经济社会发展依然滞后。在《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产业扶贫规划》中,商都县被列入3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而本项目的建设将充分发挥东西横向运输通道的作用,不仅有效的联系西井子镇、屯垦队镇和十八顷镇等乡镇,促进各乡镇之间的资源互补、合力开发,而且通过本项目可以打通商都县对外的交通瓶颈,加快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锡林郭勒盟及周边乡县的经济发展速度,更能有限推动商都县更快更好的融入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圈,加快商都县脱贫致富的步伐。

四、是提高人民水平、保证社会稳定的需要

近几年,随着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顺利实施,商都县对外交流的纽带的公路交通得到快速发展,促进了该地区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但是该地区公路网不完善,路网密度低、出口通道少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改变。

本项目的建设,能够打通商都县对外交通的瓶颈,促进沿线乡镇与外界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提升该地区组全国产业布局中的重要地位,更好更快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本项目的建设,也可以改善沿线居民的出行条件,方便人民生活,提高沿线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加快城镇化步伐,优化城镇布局,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建设银兰客专的必要性研究 篇6

关键词:银兰客专;客运通道;必要性研究

1 项目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经历了30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国民经济总量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区域发展很不平衡,中西部发展相对落后。2013年9月我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战略的发力点在于“通路、通航、通商”;2015年3月国家《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更是明确提出“抓住交通基础设施的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优先打通缺失路段,畅通瓶颈路段,配套完善道路安全防护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设备,提升道路通达水平”[1]。促进东中西深化合作,需要建设大能力的客货运输通道,促进区域间资金、人才、技术交流。由于西部基础设施薄弱,打通顺畅的交通动脉,对强化西北地区快速客运通道,促进沿线经济发展尤为必要。

银兰客专是“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核心区域内的重要交通基础实施,可加快形成我国西北地区连接华北、东北地区的便捷快速客运通道,打通西北地区连通华北、东北地区缺少快速客运通道的瓶颈,项目建设意义重大。

2 区域路网分析

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我国正在建设和完善省会城市及大中城市间的快速客运通道,城市间的交流日益频繁。随着宝兰客专的贯通,西北至华北、东北地区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但仍需绕行,经京广客专北上,不仅加大了京广客专的运输压力,同时由于距离过长,还增加了运输成本。从整体路网布局来看,仍然存在西北地区与华北、东北地区地区间交流不畅的问题。

具体来讲,银川、兰州地处我国西北地区,连接两个大都市的铁路仅有包兰铁路,而既有包兰铁路标准低,铁路服务水平长期停滞不前,旅行时间过长。银川至兰州经包兰线需要8.3小时,而高速公路客车运行时间仅为5小时左右。由于区域缺少大能力快速客运通道,与公路市场竞争能力差,难以满足旅客对铁路运输“方便、舒适、快捷”的要求,亟需建设高标准的快速铁路。

3 建设必要性的研究

3.1 是连接“一带一路”经济区,实现联动开发、协调发展的需要

研究项目地处甘肃省和宁夏自治区,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核心区域。《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指出“发挥陕西、甘肃综合经济文化和宁夏、青海民族人文优势,加快兰州、西宁开发开放,推进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1]。

项目建设不仅将“兰州-西宁开发开放区”、“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直接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贯通了“呼包鄂城市群”、“环渤海经济区”,可形成连接我国“一带一路”多个国家战略经济区的快速铁路通道,对各经济区间人员交流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对进一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加强东部沿海地区辐射,实现多个国家战略经济区联动开发,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2 是强化西北地区快速客运网,提升区域客运网整体运输效率和效益的需要

包兰线建设年代早、标准低,客货列车运行速度低。其中银川至兰州段既有线除黄羊湾至干塘为双线外,其余均为单线,全线技术标准低,运营质量差,通过能力严重不足,已不能满足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铁路运输的需求。

项目建设可加快形成我国西北地区连接华北、东北地区的便捷快速客运通道,较经陇海-京广客专节省233km,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进一步强化了西北地区快速客运网,增加了路网的通达性,是对我国“四纵四横”高速铁路客运网的重要补充,对减轻京广客专的运输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3.3 是拓展旅游市场,促进丝绸之路特色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开发的需要

研究项目所处区域自然景观独特,西部风情浓郁,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甘肃历史悠久,是驰名中外的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留下闻名中外的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西端嘉峪关城楼,拉卜楞寺等众多历史遗迹;宁夏主要有中卫沙坡头、银川沙湖、绵延不绝的贺兰山、六盘山,滚滚的九曲黄河等。此外西部地区新疆天池、吐鲁番火焰山、青海湖等多处景观亦极富盛名。

目前由于区域铁路不畅达,铁路技术标准较低,旅行时间过长,严重影响人们的铁路出游。银兰客专的建设可提升铁路服务质量和特性,提高铁路出行的舒适度,可与兰新第二双线一起将多处西部极具丝路特色的旅游景观串联起来,对进一步拓展区域旅游市场,促进丝绸之路特色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3.4 是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项目地处“陕甘宁革命老区”、“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区”,沿线经过地区工业相对薄弱,交通设施的不完善,严重制约沿线地区经济发展;该区域又是“一带一路”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内重点开发区域,沿线将重点打造“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沿黄经济带”、“兰白经济区”等,未来将是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西北地区新的增长极,发展潜力巨大。

银兰客专的建设,可加强沿线地区对外联系,缩短沿线地区

对外交流时空距离,改善了投资环境,对进一步加快城市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带动沿线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 研究结论

银兰客专的是京兰客专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加快形成我国西北地区连接华北、东北地区的便捷快速客运通道,是对我国“四纵四横”高速铁路客运网的重要补充,同时也是“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核心区域内的重要交通基础实施,建设必要性充分。

参考文献:

诚信建设的必要性 篇7

关键词:体育建设,新农村,和谐社会,文化

一、体育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 农村社会的整体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众多的专家、学者与在一线工作的领导者都从各个角度回答着这个问题, 并且从各个方面实践着这个问题。体育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新农村建设达到一个较高的程度时自然凸显出来的问题。在实践中可以认识到, 在农村开展体育运动, 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新农村建设中, 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的基础, 而体育则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体育的发展, 对于稳定基层、活跃乡村生活、加强农村的整体文化建设,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 最广泛地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的需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进行全面整体的思考。要发展农村, 就要了解农村, 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 要从农村的需求出发, 要从农村的自有资源出发, 而不能背离农村的特性去思考农村的现实问题。在我国的乡村社会中, 体育文化像生生不息的一泓清泉, 表现着浓厚的乡土气息。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体育原生态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不仅能够提升农民的文化品位, 更是提升竞技体育的大平台。体育运动在农村具有极强吸引力和广泛的号召力, 这种现实状态对推动农村的体育发展, 丰富基层的文化生活, 促进农村的和谐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二、发展体育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党中央多年连续发布一号文件强调处理好三农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五中全会、十七届三中全会都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做了极其明确、深刻、全面的理论阐述, 特别是对四位一体的建设论断, 对农村的体育公共事业的建设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6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要“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可以认为,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农村体育事业的新举措。

实践证明,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下, 通过开展“争创全国体育先进县”、“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和举办农民运动会等工作, 农村体育蓬勃发展。农村体育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和重要载体, 对改善农村精神面貌、抵制愚昧落后文化、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繁荣农村经济、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后, 农村的发展进入了发展经济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并重的新时期。而生活质量的提高, 应该包括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样才能迈向真正的“新农村”。在一次全国政协体育组委员小组讨论会上, 张发强同志在建议中说到:“在今年的主要任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一节中‘谈到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时, 我建议把‘体育’两个字也加进去。发展农村体育花费并不大, 但是凝聚力和号召力却比较强, 而且体育还可以与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结合起来,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良好的推进作用。”

三、发展体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需要从整体上进行思考与把握, 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认识, 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体育在我国社会发展中起到过不可磨灭的作用, 如:乒乓外交、许海峰的奥运第一金等, 可以说它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重要的子系统。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时代背景下, 现实的体育理应确立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目标定位, 必须向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在体育体系中, 一般被认为是由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三个部分构成。三者必须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为和谐社会提供自身必要的东西。但是在现实当中, 具有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 也是一种不和谐, 不仅表现在三个子系统之间, 而且还表现在各子系统的内部。就群众体育而言,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开展和普及提高, 群众体育犹如现今我国体育事业盛开的一朵奇葩, 愈来愈娇艳和美丽。但是, 中国人口多、底子薄、体育事业起点低等现有国情决定了群众体育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然路途坎坷, 在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 不可避免地会显露出一些不和谐的地方。如农村体育与城市体育发展上的“两极分化”。这种“两极分化”表现在:一是农民作为弱势群体, 没有基本的健身条件 (包括一般的场地) ;二是没有足够的提高成绩的条件。

从我国的现实状态来看, 农村体育是我国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农村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从其人口的总量与社会结构来说, 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它的发展好坏, 都直接影响着社会体育发展的大局, 影响着全民健身体系完善的大局, 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大局, 影响着整个和谐社会发展的进程。所以我们应该从全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来认识和发展农村体育事业。

在全国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今天, 需要全面科学的发展。因此在未来的体育发展中, 需要有农村体育的长足发展。新农村建设, 在技术层面上来考察, 大力发展农村体育事业, 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契机, 也可以说会成为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必然要求。

四、发展体育可以塑造新型农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部分中提出有“加快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 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事实上, 新农村与新农民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新农村是新农民活动的舞台和载体, 新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真正主体。新农村建设能否实现, 关键在农民, 关键在于农民是否有相应的素质, 这个素质主要包括: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有研究证明, 在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发达和完善的今天, 在很多地区农民的身体素质不高, 而发病率又较高, 这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不言而喻, 没有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 新农村建设就无从谈起, 更不要说实现。身体健康可以使农民迅速地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可以使农民迅速地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成为各方面素质过硬的建设主体。

随着小康社会进程的日益推进, 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农村的问题就不是简单的温饱问题了, 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几千年来沿袭的因循守旧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 确立与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要求相符合的现代生产机制和生活方式, 以便彻底地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农村体育的开展, 不仅能够增强农民的体质, 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向人们展示一种积极的生活哲学, 从而抵制农村“贫困文化”现象的侵袭。所谓贫困文化现象, 就是贫困群体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无任何抗拒的能力与意识, 听天由命, 这种文化现象, 流行于贫困人群的生活当中, 并对后代产生巨大影响, 是世代传承、根深蒂固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农村的体育活动的开展, 可以使广大农民潜移默化地受到体育自身蕴涵的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的熏陶与影响, 可以使农民培养其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人格魅力, 塑造一种不卑不亢、不屈不挠、不断进取的心理品质, 促使其能够健康地适应社会, 并借此防止和削弱贫困文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红霞.媒介体育中国家认同的再现与结构[J].体育科学, 2006 (10) .

[2]刘航, 等.对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反思[J].体育科学, 2006 (10) .

[3]姚伍, 等.学生体质下降的社会原因与分析[J].体育科研, 2008 (3) .

诚信建设的必要性 篇8

一、审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审计部门是企业的重要部门, 审计文化是企业文化大树的一个分枝, 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审计事业发展的动力之一, 审计文化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

1. 审计文化建设是审计事业发展的要求。

审计文化是审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构建审计文化, 可进一步促进审计制度创新、深化审计理论和技能研究, 为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塑造何种审计文化, 倡导何种审计理念, 形成何种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 审计人员所具有何种的精神境界和表现出何种工作作风, 将决定审计能否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2. 审计文化建设是开放政策与国际交流的需要。

一个企业要成为资产优良、技术创新、管理科学、财务严谨、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在新形势下, 企业的审计规则和制度都需要与国际接轨, 要想适应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 必须要求提升审计素质, 规范审计行为, 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新型审计文化。

3. 审计文化建设是适应审计功能特征演进的需要。

现代审计与传统审计相比, 审计功能由监督向咨询服务发展。过去, 审计总认为是对被审计者的一种监督, 主要是查错防弊, 但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审计不仅是对被审计者的监督, 而且具有为被审计者服务的功能。现代审计功能特征的出现, 与其工作环境分不开的, 这些新特征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变化不断改变, 也就要求相应的审计文化的形成。

二、审计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 审计文化在促进审计事业发展中切实发挥了作用。但是, 当前审计文化建设也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

1. 审计文化建设的规划性有待加强。

审计文化建设尤其是基层审计文化建设总体上缺乏长远、系统性的规划。由于缺乏规划, 审计文化建设的效率不是很高,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审计文化建设力量不够集中, 管理方式不够集约, 资源统筹不够协调, 工作成效相对较低, 有的单位因为缺乏规划, 对审计文化建设没有刚性要求, 被动应付文化建设工作;二是重复建设, 有些存在一级、二级管理层次的审计部门, 由于缺乏规划的统筹协调, 各级审计部门分头行动, 各搞自己的文化建设, 虽然也各有特点, 但实质的内容大体是一样的。

2. 审计文化建设的实效性有待提升。

审计文化建设过程中, 有的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 取得了令人影响深刻的效果, 但也有些活动流于形式, 搞花架子, 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乏特色新意, 有的单位习惯用老经验、老思路、老办法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 直接把别的行业部门的文化建设内容生搬硬套过来, 实质内容不能与审计行业相结合, 在形式和内容上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不能很好地调动审计人员参与的积极性;二是缺乏有效管理, 活动虎头蛇尾, 没有持续跟进, 收效远达不到预计目标, 有的就是做做样子, 成效如何, 无人问津,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人员对审计文化建设的热情;三是缺乏可行性, 有的单位开展审计文化建设活动, 事前没有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 活动方案脱离实际, 无法与审计工作有机结合, 为活动而搞活动, 甚至大量占用审计人员工作和业余时间, 让审计人员产生抵触情绪, 使文化建设活动难以推动, 落到实处。

3. 审计文化建设的支持理解性有待加强。

部分单位对审计文化建设的意义理解不透彻, 认为搞审计文化建设是“软指标”, 不是“硬任务”, 开展了没有什么用处, 可搞可不搞, 搞多了只会增加工作负担, 只有多开展审计项目, 才是实实在在的, 有的甚至认为“当前审计任务那么重, 哪有时间抓审计文化建设”。把审计文化和审计工作隔离开来, 没有充分意识到审计文化的积极性和重要性, 对文化建设工作不支持, 即使开展起来最终也是应付了事。

三、审计文化建设的途径

加强审计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 是提高审计干部队伍建设水平, 推动审计工作发展的关键所在。

1. 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确保基础设施保障有力。

审计文化理念中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不仅能使审计人员有强烈的依托感和归属感, 而且能使审计文化建设有必要的载体。另外, 在物质文化建设中还要注意从实际出发, 从现有经济条件出发, 以满足工作需要为原则, 杜绝铺张奢侈;提倡艰苦奋斗, 反对盲目攀比;审计文化是在实践工作中逐步形成的, 不是一蹴而就的, 要强化成本效益意识, 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

2. 加强自我修养引导, 确保环境氛围健康向上。

爱岗敬业的道德风尚、创先争优的进取精神、团结友爱的人际关系等等, 是审计文化中行为文化的表现方式, 环境氛围反映的是审计人员的精神状态, 体现的是审计组织的生机与活力。

3. 加强内外塑造, 确保审计形象。

诚信建设的必要性 篇9

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多达4000万家, 占企业总数的99%, 贡献了60%的GDP、50%的税收和80%的城镇就业, 已成为我国一个最大的企业群体, 但企业文化建设基础还相对薄弱, 尤其是会计文化建设严重滞后, 体现在:一是物资文化方面比较贫乏。表现为会计工作环境差, 工资收入低, 学习培训机会少, 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高端人才极度匮乏;二是精神文化方面相对薄弱。表现为会计人员缺乏职业理想、职业规划和职业情感, 安于现状, 不思进取;三是制度文化方面缺失。表现为少数会计人员工作中法律意识淡薄, 原则性不强, 会计监督不力, 内部审计形同虚设等。以上这些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 研究中小企业会计文化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建设中小企业会计文化的必要性

1. 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的发展。

会计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导向、凝聚功能, 在企业管理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优秀的会计文化, 能够有效规范会计工作、增强会计工作的凝聚力, 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提高会计工作效率。通过对中小企业会计文化建设, 以会计价值观、会计职业操守、会计责任感等来激励、引导会计行为, 从而优质高效地实现会计目标。

2. 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文化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理论, 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会计文化在中小企业经营活动中具有激励、约束功能, 通过会计文化的建设, 能够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思想觉悟, 端正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培养会计人员廉洁奉公、诚信为本的职业道德情操;能够培养会计人员敢于坚持原则、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能够使会计人员发挥会计监督职能作用, 带头遵纪守法, 不做假账, 从有效的改进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3. 有利于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决定企业的形象, 实施现代企业形象管理, 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持, 而会计文化又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将企业文化融入到其中, 另一方面又不断丰富企业文化的内容, 这对于提升良好的企业形象, 更好地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的发展, 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

经营企业首先是经营人, 其次是经营产品和资金, 但最终经营的是文化, 企业文化的管理是跟会计和会计文化相连的。先进的企业管理需要有先进的会计文化作为支撑。研究表明: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之间具有相关性, 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正比例关系。优秀的企业会计文化能够产生激励效果, 能使会计人员对公司更有责任心, 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对企业的归属感, 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忠诚和服务于企业, 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

二、加强中小企业会计文化建设的途径

1. 加快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会计法律法规制度, 营造良好的会计文化环境。

建立健全会计法律法规制度是营造良好会计文化环境的重要保证。目前, 只有建立健全会计法律法规制度, 特别注重普及会计人员的会计法律知识, 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和执行力度, 促使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不敢做假账, 为社会提供真实有用的会计信息, 用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提高会计文化建设的水平, 营造良好的会计文化氛围。

2. 加大中小企业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力度, 打造健康的企业会计文化。

会计职业道德的涵括忠于职守、坚持准则、诚信为本、廉洁自律等内容。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从业的基本准绳, 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到会计工作质量的好坏。会计职业道德也是会计文化的实质和灵魂。通过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学习和培训, 把会计人员打造成道德品质高尚、业务技术精湛的高素质人才, 使会计人员能用会计职业道德自觉地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 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道德荣誉感。通过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全面提升会计队伍的管理水平, 促进会计文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构建科学、和谐、健康的现代企业会计文化。

3. 努力提升会计人员专业技能水平, 形成丰富的会计文化内涵。

建设一支专业知识强、业务技能专同时又符合现代信息化技术要求的会计人员队伍, 是优秀企业会计文化的内在要求。作为企业会计文化的创造者、实践者和推广者, 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多寡和业务能力高低直接影响着会计工作的质量和要求, 也影响着企业的管理和管理文化的实施, 最终影响到企业会计文化的构建和发展。在积极开展企业会计文化建设活动中, 要营造一种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 使会计人员在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等诸多方面都得到提升, 通过塑造高素质综合性的会计人才, 建设优秀的企业会计文化。

4. 积极借鉴和吸收一切优秀的会计文化, 丰富中小企业会计文化成果。

会计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文化、发展的文化, 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会计文化中的精华, 吸收科学的部分, 剔除糟粕;另一方面要加强会计文化交流, 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 形成我国中小企业独具特色的企业会计文化。

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 篇10

1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和重要性

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 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师风即教师的行为作风, 其核心内容是爱岗敬业,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自身必须具备更高的道德境界。高尚的情操、丰富的学识、坚强的人格力量应该是良好的师德师风之所在。“以人为本”是新时期教育理念的重要突破, 是师德师风内涵的重要提升, 也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理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德育工作状况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所以, 加强高等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已成为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2 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当前高校师德师风的主流是好的, 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深受学生喜爱的名师。但也有部分高校教师缺乏高尚的师德修养, 在政治教育、工作作风和言谈举止等方面不但有损教师形象, 更难以为学生做出表率。其突出表现为以下方面。

(1) 政治思想淡化。有的教师思想政治观念比较淡薄, 对党的教育路线和基本方针政策学习不够, 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了解不深入, 批评教育学生不够理性、育人意识淡薄。有个别教师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观点片面, 过分渲染社会的阴暗面, 对学生的成长起不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2) 敬业精神不强。有的教师工作责任心淡薄, 敬业意识不强, 对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精力投入不足, 不能尽心尽职的完成本职工作。还有的教师缺乏进取精神, 治学不严谨, 不注重获取新知识, 不钻研业务, 不求上进, 满足于一般性的工作。有的教师上课不备课, 得过且过或照本宣科, 讲课内容空洞, 教学方法单调, 缺乏与学生交流。知识性和趣味性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

(3) 法律意识淡薄。有的教师学术作风浮躁, 科研缺少创新, 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甚至有个别老师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视基本的道德不顾, 违法乱纪, 做出有损教师形象的事, 有的甚至触犯法律。

3 高校师德师风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高校师德师风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宏观因素的影响, 也有微观因素的作用;既有主观原因, 也有客观原因。

(1) 社会环境消极因素的影响。目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由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完全确立, 因而出现社会秩序混乱, 道德行为不规范等现象。这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

首先,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受这种经济大潮的冲击, 很多人容产生“功利主义”。部分高校教师也出现了道德行为的偏差。其次, 市场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 也无形中影响到了高校教师。致使少数教师产生多给钱多干活, 少给钱少干活, 不给钱不干活的信条。再次, 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 使部分教师产生了重竞争, 轻协作的意识, 甚至有的教师出现了不正当的竞争, 影响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

(2)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力度不够。虽然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订了很多有关师德方面的法律、法规, 但部分高校没有真正将其纳入高校战略发展规划中, 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硬指标上, 放松了师德的软指标建设。高校师德考评制度也不尽完善。从教师的选拔录用到教育教学的考核;从职称评聘到教师的进修、考研、考博等, 都把学历学位、科研成果、论文数量、所发表刊物等级等作为硬性条件和主要标准。使得师德师风成为可有可无的软要求。

(3) 教师自身师德意识淡薄。受当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少数教师不注重自身修养, 不甘“安贫乐道”, 极力追求票子、车子、房子等物质利益。认为自己博学多才就够了, 什么师德师风给自己没多大关系。有的教师为评教所束缚, 为了获得较高的学生评教分数, 一味迎合学生的口味, 视基本的道德于不顾, 反而成为师德师风建设的反作用力。这些都直接造成了当今高校一些教师道德行为不良的现象。

4 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措施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是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一项重大的建设工程, 是一项需要每一位高校教师长期为之奋斗的艰巨任务。

(1) 优化高校师德成长的社会环境。高校师德水平和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发展趋势应该是一致的。并且受整体道德水平的影响和制约。首先, 必须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 增强高校教师的爱校意识, 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校园文化能对高校教师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一所具有良好校园文化的高校, 能有效减少外界不良因素对学校内部的侵蚀。增强教师的“免疫力”。具体说来, 一是要培育具有时代特征的校园精神;二是要创造富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三是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使教师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在实践中提升道德境界。

(2) 加强高校师德制度建设。 (1) 加强领导力度, 把师德建设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 加强领导, 统筹部署。 (2) 健全师德考评制度。有效的师德考评制度能极大地强化师德方面的政策导向作用。师德考评制度是提高师德水平的重要环节, 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为此, 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建立完善的师德考评指标体系;确立科学合理的师德考评制度;注重考评结果的应用和反馈。使其起到实实在在的激励作用。

(3) 强化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物质激励;二是精神激励。对于贯彻师德师风要求, 履行师德师风要求, 具有一定的突出贡献的高校教师, 可以通过先进人物评选、树立先进典型等精神激励措施, 宣扬他们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 另外, 还可以给其物质上的奖励:比如岗位津贴、课时薪酬、福利保障、职务晋升等。

(4) 引导高校教师加强师德修养。加强师德修养提升师德水平, 首先应该引导教师坚持学习, 在学习中不断增强道德认知。其次要加强道德实践, 在实践中践行师德规范, 提高师德水平。最后, 高校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 善于了解自己, 时刻反省自己, 乐于接受别人的意见, 自觉抵御不良倾向的侵袭, 加强抗挫折的能力, 磨练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总之, 高校师德师风对高校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是直接的、持续的, 甚至是终生的。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必将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家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注入强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张玉峰, 田桂莹.简论高校师德建设[J].教育与职业, 2006 (8) .

试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篇11

安全是人类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需求,一切生活、生产活动都源于生命的存在。企业安全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安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或有意识塑造的又为全体员工接受、遵循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思想和意识、安全作风和态度、安全管理机制及行为规范,是企业安全生产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把安全文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来抓。

一、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安全文化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宣传科学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员工的安全技术水平和安全防范能力,它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出发点在于提高干部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形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最终目标是防止事故、抵御灾害、维护健康,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国家虽然三令五申,但是重特大事故仍然屡禁不止,特别是一旦发生事故,不仅会给企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且打乱了企业正常的生产工作秩序,迟滞了企业发展的步伐。因此,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是要造成浓厚的安全氛围,提高员工安全自主管理能力,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使企业能集中精力抓生产,聚精会神搞建设。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现代企业面临的现状所决定的。从安全生产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发生的各类事故95%以上都是违章操作、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造成的。由于对行为后果的认识不同,人们即使面临同一个环境却会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这种支配行为能力的形式,主要取决于人的安全文化素质。因此,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提高管理干部和员工的安全素质是企业事故预防的重要基础工程,是当前企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是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 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包括安全宣传、教育、管理、法制、经济等方面的建设和组织措施,涉及企业党政工团各个部门和单位,涉及千家万户和全体员工,必须加强沟通和联系,努力构建安全文化网络体系,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格局,发挥整体效应,促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以人为本,提高素质,是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土壤是员工,员工受教育的程度、知识水平的高低、业务能力的强弱等基础文化素养,与安全文化工作的实施密切相关。因此,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作为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一是要加强员工的安全理念的灌输,把各种安全理念、警句汇编成册,组织员工进行学习,并定期开展安全理念专题研讨、讲座、交流活动,提高员工对各种安全理念的认识程度,从根本上强化安全认识,提高安全觉悟,牢固树立“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观念。

二是要加强员工的安全技能培训,规范员工的安全行为。一个人树立了正确的安全观念,掌握了一些安全知识,不等于就具有实际操作技能,只能是“应知”。要做到“应会”,还必须进行反复的技能训练。对此,要狠抓员工安全操作技能的强化性训练,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系统安全技能培训,定期举办各工种、岗位的安全知识考试,提高和巩固培训效果。同时,积极开展安全操作对抗赛、岗位安全操作技术练兵、突发事故处置演练和反事故演习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安全技能训练活动,切实提高员工的安全操作技能和自我保护能力。

3、优化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良好的安全环境是企业安全文化的“硬件”建设,是安全文化建设成果的具体表现。因此,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板报、宣传栏等宣传舆论工具,积极建设安全文化园地、安全文化长廊,开展安全知识竞赛、技术比武、劳动竞赛、安全座谈以及征集安全漫画、安全警句格言、举办安全签名等活动,在企业内部形成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要积极开辟安全学习园地,悬挂安全标语口号,设置安全橱窗,为员工提高良好的安全学习环境;要积极改善安全文化环境,安全文化环境建设向客户延伸、向关键岗位延伸,对重点部位进行美化、亮化、规范化,主要工作地点达到净化、牌板化、标准化,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生产作业环境。要通过安全文化的物态化,依靠环境引导人,使广大员工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从而有效提升企业整体安全文化水平。

4、加强制度建设,构建长效机制,是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保证。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要保证安全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不能完全依靠强力推动和组织发动,必须以制度来保障,以机制来引导。要把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纳入到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将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目标,及时研究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方针、目标、任务、内容及相应的措施,使安全文化建设能够紧紧围绕企业安全生产的发展目标,切实把安全理念培育、安全行为养成、安全形象识别等文化实践活动与安全工作目标与规划、安全岗位责任制制定、安全生产过程控制及监督反馈等安全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真正使安全文化融入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全过程。

谈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篇12

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改造自然、超越自然、战胜自然”的模式造成的生态危机已经显现, 而海绵城市一改传统的“快排”思路, 遵循“渗、滞、蓄、净、用、排”的方针, 是顺应自然的建设模式, 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海绵城市能够弹性的适应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 符合低影响开发模式要求。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于2014年10月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指导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从政府层面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充分体现出国家对此的重视。

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避免和减少城市内涝的必要手段

近年来城市内涝频发, 仅2008年—2010年就有62%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暴雨内涝, 造成财产损失甚至人员伤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 全球气候变暖, 与内涝有关的高强特大暴雨、飓风台风等极端气候频现;城市高楼林立、循环不畅, 城市上空的热气流无法疏散, 城市热岛产生的局地气流上升有利于对流性降雨的发生, 同时城市空气中的凝结核多, 也会促进降雨, 由此形成的“雨岛效应”是城市内涝的诱因之一。

另一方面, 在城市开发过程中, 大量的硬质铺装改变了原有的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 由于降雨不能及时下渗, 形成地表径流, 传统的城市排水体系难以适应强降雨时形成的径流量洪峰, 产生城市内涝。

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质是控制径流, 降低汇流是海绵城市控制的关键。六字建设方针中的“渗”是减少屋面、路面和地面的硬质铺装, 充分采用渗透和绿地技术, 从源头减少径流;“滞”是通过植草沟、滞留带等工程措施, 降低雨水汇集速度, 延缓洪峰出现时间, 降低排水强度, 缓解降雨时的排水压力。通过各类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多项措施联合作用, 达到降低地表径流量、控制城市内涝的目的。

2 海绵城市建设是降低径流污染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地表水资源污染形式严峻, 面源污染是其主要来源之一。面源污染自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和证实以来对水污染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 城市面源污染是除了农业面源污染的第二大面源污染类型。

城市面源污染主要由降雨径流的淋浴和冲刷作用产生。特别是在暴雨初期, 由于降雨径流将地表的、沉积在下水管网的污染物, 在短时间内, 突发性冲刷汇入受纳水体, 而引起水体污染。据观测, 在暴雨初期 (降雨前20 min) 污染物浓度一般都超过平时污水浓度, 城市面源是引起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海绵城市建设六字方针中的“净”, 是通过人工湿地、生态滤池等措施过滤和降解汇流雨水中的污染物, 达到净化水体、控制面源污染、保护城市水环境的目的。同时, 在雨水通过“渗”“滞”的过程也能对大颗粒污染物达到截留和初步净化的目的。

3 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措施

我国水资源匮乏, 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亿m3, 占全球水资源的6%, 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城市快速发展对水资源需求大, 城市开发建设过度硬化造成降雨形成径流外排, 导致地下水补给不足;水体污染降低了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 也加重了水资源的紧缺程度。缺水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应对水资源短缺危机, 一方面要治理源头污染、节约用水, 另一方面要探寻新的水资源替代。

雨水污染程度轻, 处理成本相对较低, 是再生水的优质水源。在降雨时, 利用自然水体和地下雨水调蓄池收集雨水, 实现“蓄”的目的;再通过各类净化设施的处理和各级管网的输送, 将处理达标的雨水回用于市政浇洒、景观水补充等用途, 不但节省了大量的自来水, 而且充分、有效的“用”雨水, 实现水资源的“开源节流”, 节约了水资源也降低了污水的排放。

4 结语

海绵城市建设顺应了“低碳—生态”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 对于提高我国城镇化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习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 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必须顺应自然, 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 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 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国家已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鼓励措施, 不断加大推进的力度, 已将之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海绵城市建设目前处在起步阶段, 技术不断更新, 管理机制日趋完善, 将会取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Z].2014.

[2]章林伟.海绵城市建设概论[J].给水排水, 2015, 41 (6) :4-7.

上一篇:质量计划下一篇:视觉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