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024-08-07

旅游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精选8篇)

旅游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篇1

商都县冰川石林地质公园至巴达图庙

旅游公路路线建设意义

商都县冰川石林地质公园至巴达图庙旅游公路,路线起于乌兰哈达苏木与G208相接,途经商乌线,冰川石林至西外环段、杨柳水库景区至麻黄山养生乐园段、省际通道至七台湖景区段、七台湖景区段至八一森林公园段、察汗淖尔至十八顷镇段、十八顷镇至商大线段、商大线至巴达木图庙段,终点止于小庙子嘎查,路线总长132公里,其中新建公路67.5公里,按三级公路标准设计,改建公路64.5公里,按二级公路标准设计,全路线按八段设计。

一、本项目的建设是促进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 生态优势是商都县最大的潜在优势,坐拥着全省乃至全国领先的好生态、好环境。“十三五”期间,商都县将依托独特的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以建设“高品质、综合性、新型休闲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一心、俩轴、四区”的旅游开发和建设重点,以健全旅游产品体系、塑造旅游形象、培养旅游品牌、完善配套设施为抓手,以改革旅游管理体制为保障,全力推动商都旅游的启动及平稳健康发展。

商都县旅游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最美中国建设为契机,以全面贯彻中共乌兰察布市关于促进全市旅游业发展的要求为机遇以商都县产业结构调整为整体目标,一推动全域旅游、四级旅游和旅游“+”为重点,解放思想,转表观念,努力提升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在商都县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商都县打造成为“中国北方原生态山水休闲旅游目的地”、“中国塞外商都文化旅游名县”、“京津冀私家后花园”。“十三五”时期,商都县根据全县旅游业的基本情况制定了《乌兰察布市商都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7—2030年)》,规划中提出将大石架冰川石林景区打造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麻黄山养生乐园、察汗卓尔景区、巴达木图景区等景区打造成国家3A及旅游景区。

本项目贯穿商都县西井子镇、屯垦队镇、七台镇、小海子镇、十八顷镇五个重要乡镇。,沿线自然风景优美,途经大石架冰川石林景区、麻黄山养生乐园、八一森林公园、察汗卓尔景区、七台湖景区、巴达木图景区。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落实商都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7—2030年)的重要行动,有利于商都县旅游业的发展。

二、本项目的建设是完善交通运输网络的需求

商都县冰川石林地质公园至巴达木图庙旅游公路即是商都县重要的旅游路项目之一,也是商都县公路网络的主要路线之一。西连察哈尔右翼后期乌兰哈达苏木,东连十八顷镇,是贯穿商都县西井子镇、屯垦队镇、七台镇、小海子镇、十八顷镇五个重要的经济发达乡镇的主要通道。本项目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地方公路网络,改善农村公路条件,方便沿线群众出行,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

“十二五”期间,受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薄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商都县经济社会发展依然滞后。在《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产业扶贫规划》中,商都县被列入3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而本项目的建设将充分发挥东西横向运输通道的作用,不仅有效的联系西井子镇、屯垦队镇和十八顷镇等乡镇,促进各乡镇之间的资源互补、合力开发,而且通过本项目可以打通商都县对外的交通瓶颈,加快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锡林郭勒盟及周边乡县的经济发展速度,更能有限推动商都县更快更好的融入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圈,加快商都县脱贫致富的步伐。

四、是提高人民水平、保证社会稳定的需要

近几年,随着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顺利实施,商都县对外交流的纽带的公路交通得到快速发展,促进了该地区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但是该地区公路网不完善,路网密度低、出口通道少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改变。

本项目的建设,能够打通商都县对外交通的瓶颈,促进沿线乡镇与外界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提升该地区组全国产业布局中的重要地位,更好更快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本项目的建设,也可以改善沿线居民的出行条件,方便人民生活,提高沿线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加快城镇化步伐,优化城镇布局,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社会稳定的需要。

旅游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篇2

一、地方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区域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的物质财富,以及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精神财富。

中国是文明古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中国人口众多,地大物博,各地气候、风俗、食材不同,饮食文化随地域、季节而产生差异,因而在饮食上形成了多样的风味。四季物产不同,按照季节进食、调味、配菜,是中国烹饪的一大特征,冬天味醇浓厚,多炖、焖、煨,夏天清淡凉爽,多凉拌冷冻。进而形成了四季有别的饮食特征。中国自古有着“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可见中华饮食与医疗保健也有密切联系,中华饮食中的很多食材具有药物价值,利用这些食材做成美味佳肴,不仅可以愉悦味蕾,还能够达到防治某些疾病的目的。加工技术精湛的中国烹饪,讲求菜肴美感,以及享用时的品味情趣。在饭菜点心的色、香、味、形上都有严格的要求,并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地方饮食文化资源具有满足当地人们饮食之所需、作为当地发展餐饮文化的基础等基本功能以外,还具有有传承、展示地方文化之功能。人类社会从茹毛饮血时代发展至今,饮食早已不是简单满足人们口腹之欲的简单物质,而是演变成为物质和精神紧密结合的社会文化和社会文明。正如著名饮食文化专家王仁湘先生曾说:“饮食及与之相关的活动,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前提,也是人类进化的必要条件,同时是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饮食文化作为人类传统民俗文化景观的不可或缺重要组成部,包括饮食风味、方式、礼仪的形成及发展等,是在共同地域、历史和文化的作用下,形成的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川地方饮食文化就是代表之一。因此,各地可以通过对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将饮食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传承和展示。

二、地方饮食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无论从旅游资源开发的选取角度,还是从地方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讲,地方饮食文化都是其中的关键因素。旅游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如今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下的重要产业之一。旅游业的发展与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息息相关,后者更是现在各旅游目的地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手段。无论是从俗语中的“民以食为天”来释义,还是从旅游六要素中“吃、住、行、游、购、娱”以“吃”为首的排序依据角度来分析,都在阐释着饮食文化对于旅游业开发的关键意义和重要作用。拥有奇特、丰富的当地饮食文化资源,不仅可以满足旅游者对“吃”之要素的需求,从人们乐于追求并体验新奇事物的心理学角度分析,在另一层面上也对当地的饮食文化进行了宣传,进而可以融入当地的传统文化,从文化满足的维度上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不仅如此,从“购”之要素的角度分析,多数旅游者也乐于购买当地食品,特别是饱含地方饮食文化特色的食品,从这一层面上分析,开发当地饮食文化资源,也起到增强当地旅游产业价值链条宽度,促进旅游业与商业产业联动的作用,这对当地商品经济及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2]。

三、三亚地方饮食文化的建设

现今我国的餐饮业竞争已不再是过去单纯的出品竞争,也无法利用“一招鲜,走遍天”的老旧发展模式。例如:成都餐饮业早已从初级状态的竞争,即出品、价格的竞争阶段发展了到品牌竞争的阶段。三亚物产资源丰富,许多资源都可以作为制作特色菜肴的名特原料。三亚菜系丰富,除了常见的海鲜菜肴及从粤菜发展而来的海南菜,更有从奇绝的百越菜演变而来,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黎族菜肴,如:竹筒饭、山兰酒等。但是时至今日,三亚餐饮业的发展模式仍不容乐观,大部分酒店、餐厅集中在各类旅游目的地附近,产业分布的不合理明显体现出餐饮业发展依赖、封闭的现状。近年来,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深入,特别是在“一带一路”的政治背景下,各地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三亚,三亚的旅游业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到了三亚的游客不能不想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品尝一下三亚的特色美食。但是,餐饮业的不合理发展导致了三亚并未形成由特色菜肴构成的饮食文化品牌,更别说打造出三亚的美食名片。因此对三亚地方饮食文化进行建设,打造三亚饮食文化品牌对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意义重大。

(一)研究三亚的历史文化建设饮食文化

三亚市聚集着汉、黎、回、苗等多个民族。至今,特有的民族风俗和文化仍大量的保存在少数民族村庄中。浓浓的乡土气息,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艺术,不同特色的饮食习惯和特色菜肴,吸引大批中外游客前来探访。把各民族的传统的饮食菜肴进行深入研究用历史文化加以包装并用现代加工技术加工成特色的品牌菜种,就可以逐步形成三亚的饮食文化。

(二)实地调查建设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历史的传承和发展演变,要了解三亚的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和风土人情,除了研究文献资料还要进行实地调研,我们先后去了三亚与乐东接壤的雅量镇进行老鼠猪的实地调研,了解到老鼠猪的猪种、生长环境、加工的菜肴等。到藤桥镇调研藤桥排骨这道菜的食材来源、特点、加工方法及历史传承,酒店的特色等。通过实地调研更加深入的挖掘每道菜的历史文化,再经过加工便可形成三亚的饮食文化。

(三)跨学科综合研究建设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之于中国文化,堪称核心,与诸多学科和社会层面联系紧密。为联系和分析问题,就要求对相关多个学科掌握相关常识。必须要对其他学科相关知识进行参考,并对其研究成果进行探讨,如历史学、民俗学、旅游学、文艺学、食品工业、品牌价值及餐饮业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争取在借鉴其他学科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将其置于相同的研究平台,互相补充、对照、综合研究,才能找到符合实际的答案。

(四)跨文化比较研究建设饮食文化

不同地区、不同国家,饮食文化之间,从日常饮食至节日请客,从调味品至饮酒方式,从主副食搭配到饮食习俗,从食物到餐具。或多或少存在差异在不同区域食用不同民族的菜肴,可以明显体会到区域性及民族性的差别。例如把三亚主要黎族、苗族、回族和汉族的饮食文化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分析研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打造三亚特色的饮食文化。

四、展望

着眼于对具有浓厚三亚民族特色菜肴的历史沿革、食材选择、食材的种(养)殖环境、烹饪方法以及菜肴营养价值的研究和评价,进而推出一些有一定文化底蕴的特色地方菜,并用现代分析手段研究其营养价值。这不仅提升了三亚的地方特色菜肴的研究层次,继承发展三亚地方特色菜肴文化,并从营养学角度培育具有三亚地方特色的养生膳食,对传承三亚饮食文化,丰富餐饮市场和完善旅游市场等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将对三亚的地方特色菜肴的探析提升为对饮食文化的追求、将传承传统烹饪工艺与现代营养学及养生保健理论结合。以此为契机完善三亚地方菜肴品牌的内涵,建设三亚地方菜肴品牌体系,建立合理的研究模式,奠定科学的研究基础,为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http://baike.sogou.com/v7434548.htm.

旅游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篇3

[关键词]旅游会计 人才培养 经济发展 财务管理

近几年海南旅游业蓬勃发展,使之在海南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尤其是2010年1月国务院宣布将“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纳入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旅游业更是成了海南重要的经济支柱。作为营利性经济组织和社会经济基本单位的旅游企业,要进行经济核算,也要讲求经济效益,而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是加强科学管理。旅游会计作为旅游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旅游会计是专门研究旅游企业会计活动的一门专业会计学,它把会计的基本原理同旅游企业的业务实践相结合,突出行业特点,系统研究旅游企业会计活动及其发展规律。海南旅游企业亟需培养旅游会计专业人员,以更好地服务于海南旅游企业。

一、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会计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海南旅游高职院校没有开设对旅游会计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

我国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开始重视对旅游会计人才的培养,据笔者网上搜索,我国有些高校的旅游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了旅游企业财务管理课程,比如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和安顺职业技术学院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和导游的课程体系中都设置了旅游企业财务管理,而太原旅游职业学院的导游和旅行社经营管理专业还设置了旅游企业会计基础。青岛恒星学院的旅游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不仅设置了企业财务管理,在酒店服务与管理方向专业中还设置了饭店会计,旅游管理专业同样地设置了财务管理学和旅游企业投资与管理课程。但是海南各个高职高专院校对旅游会计人才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近几年在海南政策以及海南省教育厅、旅游局等相关部门的引导下,海南省旅游业持续、稳定的发展,旅游专业的教育得到了有序、快速的发展,但是作为旅游行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会计教育却没有相应地跟上。在旅游相关专业中,只有少数几所院校比如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和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校的酒店管理专业设置了酒店财务管理课程。到目前为止,笔者还没有发现海南高校的旅游相关专业开设旅游会计课程。有些虽然开设了《基础会计》,但是由于聘请的外聘会计老师是一般是会计事务所和其他行业的会计部门的财务经理或财务总监,没有聘请旅游行业企业的资深会计人员,导致在教学中没有注意与旅游管理专业的结合,教学没有紧密地联系旅游行业的特点,更没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专业相联系,从而导致目前海南旅游企业所招聘的会计人员对会计知识非常精通,但对旅游知识一知半解,有的甚至对旅游知识一窍不通。到旅游企业工作后,单位首先对其进行岗前培训或者是以老带新,这样无形之中增加了旅游企业的管理成本。所以,旅游企业招聘会计人员都要求有在旅游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的会计人才。

(二)专业课程设置忽视了旅游会计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

近年来,高职院校往往重视通用型会计专业课程的建设,淡化了特殊行业尤其是旅游业对专业人才的特殊要求,在提高学生对特殊行业生产经营活动等客观事物的了解和认识方面的教育有明显的缺失。海南省各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一般定位于服务政府、企事业单位的“高级专门人才”,而对用人单位有什么样的会计岗位、企业需要哪些职业技能却并不了解。海南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非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没有对旅游会计课程的建设。由于院校不开设旅游会计课程,教师没有了研究基础,也就没有旅游会计的相关研究,更不用说旅游会计人才的培养。到现在为止,笔者在中国知网上还没有看到关于旅游会计人才的培养的文章,只有关于旅游会计的文章,也不到5篇:《旅游会计》的教学体会(郭康,2008)、《旅游会计》在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教学中的不同点(袁三梅、周坚,2009)、新会计准则下我国旅游企业会计核算的现状与改革(徐雪,2009)、简析我国旅游企业会计核算的现状及改进措施(范碧辉,2010)。关于旅游会计方面的教材也只有几本,如:旅游会计学(龙京红,2006)、旅游会计学(谷卫。2007)、旅游企业会计(王学军,2009)、旅游企业会计实务(赵恒伯,2007)等。而这些数量不多的旅游会计教材大部分仍然是单纯的会计,没有很好地将旅游行业与会计结合起来,没有以旅游行业为蓝本导人会计学原理。这导致了目前发展迅速的旅行社、酒店、饭店、旅游景点等对旅游会计专门人才的需求与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的相悖发展。

(三)海南旅游会计人才的现状

海南高职高专院校旅游专业和会计专业的培养都基本提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在实施中却遇到了一定的困难。据笔者调查,对旅游专业的学生,各高职院校确实能够做到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但是对会计专业的学生,一方面由于海南各个企业财务部门设置的会计岗位不多,一个财务部门不可能容纳几十个学生,更不用说目前各个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招生火暴,有的院校每一届招生都达到几百名;另外一方面海南旅游市场竞争激烈,由于会计资料对每一个旅游企业而言都是商业秘密,一旦泄密,对企业的影响很大,因此,一般企业也不愿意接受实习生,从而导致海南各高校的会计专业主要还是以校内实训为主,即使是在校内实训,由于时间的限制,实训教师在选择模拟资料的时候也只能选择一个行业的一个企业的经济业务资料编制会计实训的案例,一般都是以工业企业的经济业务为蓝本编制会计案例资料,很少有学校的会计实训是以旅游企业的经济业务为蓝本来编制会计实训案例的。

二、海南国际旅游岛会计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一)海南省旅游企业对会计人才重视不够

由于近两年海南旅游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纷纷诞生,很多中小旅游企业的产权和所有权是统一的,这样,业主独自控制企业,完成资金管理活动。这些旅游企业以及相关的酒店、饭店等由于其规模小,根本不重视会计岗位的设置,不重视会计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甚至有的企业就根本就未设会计岗位。由于其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低,导致会计处理混乱。据笔者调查发现,一些旅游企业所使用的会计科目还是旧准则下的会计科目,这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大力培养旅游会计人才。

(二)海南对现有旅游业的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海南在会计继续教育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没有针对特殊行业进行继续教育,一般都是所有行业的会计人员集中在一起学习。继续教育教师在进行培训的时候都是笼统地对会计的前沿问题或者是一般企业的特殊问题进行讲解,没有针对旅游行业的会计人员就旅游和会计的前沿问题进行专门培训,从而导致旅游企业的会计人员在会计继续教育中没有得到实质性收获,其业务素质也没有得到提升。

三、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会计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加强旅游会计课程建设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海南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是我国八大重点旅游区之一。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到2010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启动,海南旅游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不起眼的小行业发展成为领跑全省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各项经济指标逐年增长,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年提高。近年来海南旅游业发展明显加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截止到2009年底,海南全省有星级旅游饭店238家、旅行社248家、旅游从业人员16万人、各类旅游景区(点)55家。2009年海南旅游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接待国内外游客2250.3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11.72亿元①。旅游行业的发展带动了其他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如海南酒店、饭店等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机遇。海南旅游业及其相关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对旅游会计人才的需求,海南高职院校担负着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培养人才的重任。

(二)加强旅游会计人才培养是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

我国的旅游企业虽然在较短的时间里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并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出现了重业务轻财务的现象,从而导致旅游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对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目前,很多旅游企业管理模式落后,财务管理观念淡薄,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和作用,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没有建立一整套完整的财务管理体系,对财务管理的理论知识与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往往得不到应用,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主要原因是企业缺泛精通旅游和会计的旅游会计人才,从而导致旅游业务和财务相互脱节。由于旅游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和一般工业产品的生产与加工有着明显不同,要了解旅游产品经营活动,必须熟悉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与价值运动规律,否则就难以判断旅游产品价值运动的经济实质,不能合理地反映经济单位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因此,必须加强对旅游会计人才的培养,从而提升旅游企业财会队伍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徐京耀,冼永光.职业学院会计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1).

[2]赵峰.会计人才培养与会计教育改革问题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81).

[3]杨江伟.旅游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研究——以旅游上市公司为例[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4]李生杰.浅谈旅游企业的会计核算[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7).

旅游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篇4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国际旅游业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亚太地区跃居世界第二,欧洲、亚太地区和美洲三足鼎立的局势真正确立。更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旅游发展的亮点在东方,而中国是东亚旅游的领军者。因此,中国旅游的发展举世瞩目,中国现象成为近两年来的重要话题,中国旅游业也将面临着重大变革,出入境旅游业务大幅增加,对旅游英语专业的人才需求不断攀升,使我国的旅游业尤其是入境旅游市场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国内旅游业以其独特的行业优势得到快速发展。但是,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匮乏,尤其是既掌握了较高的专业知识又具备较强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旅游英语人才可谓凤毛麟角,影响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在世界旅游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所以,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旅游文化综合素质及时发现旅游英语教学中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教学质量显得十分迫切。

用人单位不约而同地提出: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是关键,不少学生虽能提供英语的等级证书,但实际工作中遇到外宾就听不懂、说不出,有的甚至躲避客人;也有因为对不同国家地区的宗教文化、风俗民情知之甚少而出现一些误解的情况。随着经济的发展,来涉外酒店住宿的客人不再像前几年都是商务人士,更多的普通民众来到中国旅游,他们有各自特殊的需求。在涉外酒店,员工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的高低是衡量该员工是否具有培养潜质的重要依据之一。学校应该结合英语教学,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各国的文化差异,扩大知识面,开扩视野,以适应酒店开放性、国际化的需求。

一、目前旅游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一成不变

长期以来,教学依然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发挥出来,更谈不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绝大多数英语课以教师为中心,他们不厌其烦地讲词汇、搭配、句型及各种语法知识。英语教学本应以技能训练为主,可是在应试的导向下变为趣味索然的纯知识传授,其中还包括许多脱离语言实际或实际应用价值很小的钻牛角尖式的难句、怪句分析。这种教学模式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效率低下,事倍功半。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外语应当做一门技能来学习,而不只是当作知识来学,学外语要的是熟练,是脱口而出,道理讲得再多,不熟还是没用。

大部分旅游专业的英语教师在教授专业英语时仅仅侧重词汇方向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成不变。即:词汇、阅读、写作三部曲。导致旅游英语与大学英语相差无几。既达不到开设专业英语的目的也无法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

2.旅游英语教材偏难

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采用本科院校旅游英语教材,内容偏难,侧重知识传授,倡导教师中心,即重在教师有东西可教,而不是重在如何让学生参与。这些教材往往很少体现交际性原则,加上听、说教材与阅读分立,缺乏联系,不利于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高职旅游英语教材应当强调实用性、趣味性,始终把听、说领先放在第一位,把学习语言当作技能训练,而不是知识传授的过程。因此,旅游英语专业,应选择以导游英语,餐厅英语、客房英语为主导,集听、说、读、写,并注重实际应用的教材。

3.师资力量薄弱

相当一部分教授旅游英语的教师仅仅是从英语专业转过来或是旅游管理方向毕业。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旅游英语的知识渴望,常见的情况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讨教学方法以此来实现共同成长。作为英语课程的授课教师,其自身的英语水平可能非常高,但对旅游专业知识却一知半解。所以授课重点放在了语法、单词等内容上,不能使学生通过英语专业课学习到旅游专业知识。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旅游专业的教师身上。一些教师由于自身英语水平所限,无法将旅游专业方面的一些重要词汇及国际旅游市场的最新动态传授给学生,教学内容体现不出本学科的时代性和全球化特点。而且,教师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一些教师只是一味地指责学生上课无精打采,殊不知这很可能就是因为教师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所造成的。如果教师平时没有注意分析学生的厌学情绪的原因,不注重教学经验的总结和研究,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无法满足学生学习英语的好奇心,而且一如既往的使用同一种教学手段,语言贫乏,语调平平,极易导致学生的兴趣丧失。

4.学生英语基础较差

实际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报考旅游管理专业时数学成绩差、英语成绩不理想占到相当比例。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走向工作岗位面临的瓶颈。缺乏高端专业旅游人才这一现象仍然很难缓解。

二、专业英语改革的方向

1.专业英语与大学英语应分工明确

专业英语应该与大学英语有明显分工,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专业英语应该更加注重听力和口语的训练。传统的语法等问题留给大学英语,重点对学生的听说进行实训。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外语应当做一门技能来学习,而不只是当作知识来学,学外语要的是熟练,是脱口而出,道理讲得再多,不熟还是没用。

通过三年的实践教学发现,把原本用在读写方面的时间和精力转移到听和说方面,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年来本校旅游专业的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基本可以实现同外宾简单交流对话。

2.旅游专业英语教材应百花齐放

撇弃传统注重词汇、语法的专业英语教材,积极参与编写适合不同水平旅游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教材,使专业英语教师在挑选教材时可以有的放矢。编写的新教材应扭转现有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材内容,应当有更多有关情景对话、案例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倡导通过辅助性教学,教材中应当增加情景模拟以及案例分析等方面的内容,同时编写一部分有关实用方面的操作指导方面的教材。

已经出现部分旅游英语教材是按照人类学习语言的习惯听-说-读-写顺序来编写的,实践性很强,比较适合旅游专业的学生使用。

3.旅游英语师资力量应加强

餐厅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分析大全 篇5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餐饮业发展经历了起步阶段、数量型发展阶段、规模化发展阶段和品牌建设阶段,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业态多样化、经营方式连锁化、品牌建设特色化、市场需求大众化的发展新格局。当前我国餐饮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据测算,截至2010年底,全国餐饮业企业约40万家,从业人员超过2200万人,零售总额达17635.5亿元。

(一)、政策必要性:国家及地方有关餐饮业的发展规划

国家商务部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在传承、创新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品牌化餐饮、绿色餐饮和节约型餐饮,统筹城乡餐饮发展,拓展现代经营方式,提高产业集聚度,逐步形成各类餐饮业态互为补充、相互渗透,高、中、低档餐饮协调发展,中外餐饮相互融合,区域餐饮特色鲜明,大众化餐饮较为普及的现代化餐饮发展新格局。力争在“十二五”期间,餐饮业保持年均16%的增长速度,到2015年零售额突破3.7万亿元;培育一批地方特色突出、文化氛围良好、社会影响力大、年营业额10亿元以上的品牌餐饮企业集团;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百千万示范工程建设,创建数百个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县(含县级市、区)、数千条安全示范街和数万个安全示范单位(店、食堂);规范一批快餐品牌,初步形成以大众化餐饮为主体,各种餐饮业态均衡发展,总体发展水平基本与居民餐饮消费需求相适应的餐饮业发展格局。

同时江苏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中也指出服务业发展重点之一商务服务业要完善城市商贸服务功能,优化商业网点,规划建设新型城市商业综合体,发展大型精品百货购物、大型超市,建设一批大型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发展便利店、餐饮服务和社区商业,完善多层次流通网络,构建便利实惠的居民商贸体系。推进大众化、特色化、连锁型餐饮及酒店服务业发展,加快商业广场、特色商业街、商贸聚集区建设。到2015年,全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达到2000亿元,流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二)、经济必要性:西餐厅的经济效应

旅游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篇6

浅谈团队建设在当代项目管理中的必要性

摘要:每一个个体都不可能独立生存,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的发展更需要团度合作,团队合作既可以发挥彼此的优点,又可以多一些思路,凝聚大家的力量可以让事情变得更好。

关 键 词:合作;团队建设;项目管理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发现,现代项目管理方法和理论在项目管理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内外部资源,从根本上改善了中层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并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目前,现代项目管理已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成为现代管理学的重要分支。由于项目管理从根本上改善了管理人员传统的运作模式,因此,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地应用。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越来越多的世界知名公司进入中国市场,项目管理的理论与应用,也开始在中国进行传播。

根据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nternationalProjectManagementProfessional,简称为IPMP)在《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中的定义,项目管理就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而根据美国项目管理学会在《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纲要》中的定义,项目管理就是指把各种系统、方案、人员和资源结合在一起,在规定的时间、预算和质量目标范围内,完成项目的各项工作。

从上述2个组织对项目管理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一个项目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也就是说,每个项目都有其一次性的特点。项目具有的一次性而非重复性的特点,决定了项目组成员在一起协同工作的暂时性。项目,因需要而产生;项目团队成员是因项目而聚集。在这样的一个团队里,项目成员大多来自于组织中的各职能部门。项目团队成员在加入项目时,往往会有着自己的个人目标,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项目目标,不仅是项目经理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也关系着项目的成败。项目团队的具体职责、组织结构、人员构成和数量配备等方面,都会因项目性质、复杂程度、规模大小和持续时间而异。项目团队不仅是分配在项目中的一组人员,更是一群相互联系、同心同德进行工作,以实现项目目标、满足客户需求的成员。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合理的分工与协作、高度的凝聚力、彼此的信任、有效的沟通。

项目团队一般要经过组建、磨合、正规、成效和解散等阶段。在不同阶段的项目团队成员,其状态是不一样的,项目经理也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并需要有不同的领导风格。因此,项目经理既要考虑项目目标,又要识别每个团队成员的个人需求,以获得成员对工作的理解与支持。项目经理应制定出项目团队与成员明确的工作目标、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

项目经理在制定各项分目标时,首先应充分考虑个人目标的因素,如能合理分解项目目标,并使之与项目成员个人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就可以得到团队成员的全力支持。

其次,工作的流程必须清晰。项目经理应该规划好一个流程组,不仅包括项目的实施流程,如网络等,而且应包括成员间的沟通、通报流程,问题发现与解决的流程,召开会议的流程等等。在各个流程中,项目经理应设法穿插团队建设方面的环节和节点,使团队建设在不知不觉

中融入到项目的各项工作流程之中。例如,在发现问题与解决的流程中,项目经理可以增设一个讨论地点的节点,规定项目成员在发现问题后,应聚集到某个办公室,进行面对面地探讨,而不是通过互相发送电子邮件来解决问题。通过这个节点的增加,项目成员间的距离缩短了,成员间彼此沟通的强度加大了,问题的解决就会变得更为迅速。这样,清晰的工作流程不仅为项目成员有序开展工作指明了方向,而且为团队建设注入了活力。

第三,团队成员的职责必须是明确的。项目经理应充分利用诸如工作分析结构、责任矩阵、甘特图等工具,明确划分每个成员的工作任务,并对每人成员的工作范围、内容作尽可能详细地描述。每个成员的工作职责划分得越清晰,项目各成员的工作内容就会越明确,工作中彼此间的协作就会越容易,因为彼此都了解自己和对方的工作范围。而如果项目成员的角色和职责含糊不清,或者职责出现了明显的重复,那么,在今后的项目开展过程中,就会极易出现成员间互相推诿、不负责任或者工作重复、冲突发生等局面,从而严重影响团队工作的协作性和团队工作的效率。项目成员明确的职责,还可以帮助项目经理分析确定哪些岗位需要工作能力强的成员,哪些岗位需要协作能力强的成员,哪此岗位需要一般工作人员,哪些岗位则比较特殊,必须由哪类人员来担任等等。这又为项目成员的合理配备与甄选,奠定了基础。团队成员的选择

一个项目的成功与否,与该项目成员的素质密切相关,这种素质不仅体现在项目成员的技术、能力、经验方面,也体现在他们的工作风格、协作精神方面。也就是说,他们是否能够成为一个有助于团队发展的成员。

在一个项目组中,如果个别成员素质较差,工作总是拖拖拉拉或者经常出错,由于项目组成员间的工作都有衔接性,其他成员的工作就会被他所拖累,这就会形成“短板效应”,而且他的这种工作作风也可能会“传染”给其他成员,会导致整个项目团队的工作效率降低。

从工作风格方面来看,由于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工作风格,有些人工作起来雷厉风行,但容易出错,有些人工作起来慢条斯理,但准确性较高,因此,项目经理在选择工作成员进行配对分组时,应予以注意。当然,项目经理不一定要将风格相同的人员配置在一起,因为风格有所不同的成员在一起工作,往往有助于思维互补,并创造出更好的协作效益。

此外,如果团队成员经常变化,新人员不断被安排到项目中,是不利于团队凝聚力的培养。一个相对稳定的团队,要比流动性较大的团队更有效率。因此,项目经理应尽量选择较为稳定的项目组成员。同时,一专多能的成员,可以在项目的多个方面充当角色,从而也能较为长期地为项目工作。

然而,项目经理往往不能如愿以偿。即便在一个纯项目型的组织中,项目经理也可能没有充分的权利来挑选成员,一些新聘的成员可能并不能达到预期的要求。因此,项目经理为了成功地挑选到所需成员,并建设起一个出色的团队,就必须充分运用其个人的影响力,去争取那些最合适的人选到项目组中来。召开启动会议

项目启动会议,标志着项目的正式开始运作。在项目启劝会议上,项目组的全体成员将第一次聚集在一起。对于各成员来说,他们将组建成一个新的团队。面对这个新的团队,多数成员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顾虑。例如,他们在这个项目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是否会得到足够的重视、个人价值是否可以在这个项目中得以体现等。对于项目经理来说,应尽可能在启动会议上,就消除成员的这些顾虑。项目启动会议既是成员间的第一次碰头会,又是一次非常好的成员间沟通交流、相识相知的机会。因此,项目经理应充分利用启动会议的机会,为成员间的第一次聚会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虽然启动会议是由项目经理来主持的,但项目经理必须注意到,会议应是双向甚至是多向交流的,既要让各成员熟悉项目经理,又要让各成员彼此互相熟悉,这一点更为重要。项目经理应让各成员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自我介绍,并引导成员互相交流、讨论,相互结识、增进了解,发现共同兴趣,调动起项目成员在一起工作的热情。项目经理还可以利用项目启动会议,促进成员间友好情感的培养。

启动会议结束后,项目经理要把会议上已经明确的内容,以书面形式提供给项目团队中的每位成员,使成员可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并且,项目经理还要把启动会议上项目成员提出探讨的问题进行汇总,并与各有关成员一起讨论或单独交流,使项目成员感受到自己的意见会被受到重视,从而愿意在项目中更多地付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项目一开始就营造出无拘无束的项目氛围,让成员能够自由交流,发表见解,增进友谊,对项目今后的团队建设,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赢得团队承诺

旅游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篇7

进入20世纪后,人们越来越重视智力对培养人才所起的作用。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提高,人们发现,情感、意志、品质对于人的成功往往起着比智力更加重要的作用,而人的健康的情感,又与长期的艺术熏陶有密切关系。因此,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就必须重视艺术教育。

一、艺术教育的发展及对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

我国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早在十九世纪末时浙大的前身求是书院就开设了音乐选修课。二十世纪初,著名的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以养成乐学人才为宗旨,一面传习西洋音乐,一面保存中国古乐,发挥而光大之”的著名主张。国内各名校的艺术团体也非常活跃,尤其是在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国家的存亡的三四十年代,抗日战争和爱国歌咏活动对那个时代的大学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建国后,在我们党的领导和正确指引下,很多大学继续发扬了优秀的艺术教育传统,艺术社团起到了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作用。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进步,人们重视科学、发展科学是理所当然的。但是科学和艺术又是紧密相连的,以上科学家和教育家的科学论断足以说明艺术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是不可缺少的。

二、高等旅游院校开设艺术教育课程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健康人格

艺术教育课程主要的目的是使大学生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而不是仅仅在于教会他们几首歌曲或培养几个艺术天才。实践证明艺术教育对丰富大学生的情感,培养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人格,激发他们对真理、对科学的追求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开设艺术类课程。如“中国音乐史及作品赏析”、“外国音乐史及作品赏析”、“中外美术史及作品赏析”、“艺术概论”、“中外文学”、“欧美流行音乐”等课程,对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健康人格的培养起的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注重大学生艺术团体的建设与管理

艺术教育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要把社团活动作为艺术教育的继续和延伸,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根据学校的实际,组建大学生艺术团,合唱团,乐队,书画,舞蹈等,优秀艺术作品赏析等,使得艺术教育涵盖学校的每个角落,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

(一)大学生艺术团的发展现状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办学自主性逐步提升的背景下,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在普通高校中近年来得到长足的发展。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校中批准了几所可以招收艺术特长生的试点学校,艺术特长生开始陆续充实到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这些艺术特长生进入非艺术专业高校后,以他们过去的艺术专业基础,使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各高校现有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的规模一般均在百人建制左右,涵盖声乐、器乐、舞蹈等多个门类。

大学生艺术团在隶属关系上主要有三种形式:挂靠在学生工作主管部门,主要以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拓展大学生艺术素质为目标,这种形式下大学生艺术团多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建设,实质上是一种比较松散的学生团体;由学生工作主管部门领导、艺术教育部门对艺术团员进行技能培训的双重管理,以提高文化艺术素养为目标;高校直接管理的校直属部门,通过开设艺术类必修课、选修课,培养具有深厚专业技术知识、较高艺术水平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大学生艺术团现在已经在各高校开展各种常规性艺术展演活动,如音乐会、迎新或毕业晚会等,这些品牌活动成为校园文化的一大亮点,吸引了师生们的广泛关注,繁荣了校园文化氛围,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品位。另一方面,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逐渐走出校园,走进社区,服务于社会,极大的丰富了社区文化,得到当地政府和市民的一致好评;武汉大学艺术团今年年初还走进中南海为已退休的国务院老干部演出,成为走入中南海的第一支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同时,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近年来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如2005年北京大学艺术团成功在美国巡演等。以上充分标志着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水平和影响力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在普通高校艺术类课程建设力度加大的过程中,部分高校对以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为主开设的艺术实践课程成为一个有益的探索。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的建设已经正式以“第一课堂”的角色进入高校本科生培养体系。

(二)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现状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已将艺术教育写进了宪法。在我国,1997年11月19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发表了《关于在高等院校提倡交响音乐的讲话》,在教育界、艺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讲话”让高校教育者意识到,艺术素质教育给大学生带来的益处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尤其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出台后,各高校陆续设立了由一名校领导分管全校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工作,并设置专门的艺术素质教育机构的体制,使得艺术素质教育在普通高校得到空前的发展。

目前,各高校的艺术素质教育主要还是依靠课堂教学的方式,多数高校是以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方式开展,只有少数高校能够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将相关的艺术类课程作为全校公共必修课列入本科生教育培养计划。主要原因是师资、教学配套资源的严重不足,修改培养计划存在困难等。因此,虽然各高校对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提高了重视程度,加大了扶持力度,但仅靠学时和选课数量有限的少部分公共选修课,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更加无法达到教育部对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要求。如何突破仅靠课堂教学推进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窘境,成为了摆在高校教育者面前的一大课题。

四、建设高水平大学生艺术团对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作用

由于单一的课程教学已无法满足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一种有益的补充,大学生艺术团能够发挥独特而重大作用,尤其是建设一支高水平大学生艺术团对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会产生深远影响。

(一)建设高水平大学生艺术团为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骨干,在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

各高校在建设本校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时,一般都配备有专门的指导教师。这些指导教师多为专业艺术院校毕业或曾经从事专业艺术表演的专门教师。由他们指导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活动,对建设一支高水平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有着关键性作用,而且他们能够培养出一大批不仅热爱艺术,且具备一定水平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学生骨干。建设高水平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对于学生团员的要求应是具有专业表演素养的水平,能够独立参与表演活动,并有一定的编导能力。如暨南大学学生艺术团,其团员除能够参与表演活动以外,还能够承担编导艺术节目的任务。在首届亚洲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的开幕式文艺表演中,几乎所有学生表演的大型节目均是由这个艺术团的团员学生编导并组织的,表演获得了巨大成功,彰显了高水平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在艺术活动中的能量。

(二)建设高水平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促进艺术走进校园,对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发挥强大的推动作用。

书本和课堂上的艺术知识,影视媒体中的艺术声像仅仅是一种意象,很难对大学生产生和形成一种理性的升华,并培养形成艺术素质内化于其自身中。尽管近年来许多专业艺术团体亦纷纷开展“高雅艺术走进校园”的活动,但往往出现缺少专业教师的局面,一则这些艺术团体不可能走进所有校园,为校园里全体学生演出;再则他们演出的场次、内容等未必能够满足在校大学生的需要。而高水平大学生艺术团恰好填补了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这一方面的空白。

高水平大学生艺术团通过组织一系列的汇演活动,将各种艺术形式鲜活地展现在广大学生面前,使广大学生真切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如清华大学艺术团的草坪音乐会、室外公开排练、“全接触”艺术普及培养课程,武汉大学艺术团的周末艺苑等活动,在高校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建设高水平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能够使大学生们意识到高雅艺术离他们并不遥远,他们的非艺术专业同学都能够表演,艺术就在校园,艺术就在身边。高水平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由于既具备了专业表演的素质,又来自高校自身,因此它能更好地在校园中展示艺术的真谛和内涵,同时又易于被大学生所接受,对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发挥强大的推动作用。

(三)建设高水平大学生艺术团为大学生提供了艺术实践的基地,对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发挥实际教学功能。

建设高水平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就意味着要按照专业艺术团队的标准对团员学生进行管理和培训。高水平大学生艺术团在培训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对艺术团团员进行了最直接的艺术素质的教学,让他们在艺术技能和艺术修养的培养上得到质的飞跃。一些高校已经将参与高水平大学生艺术团训练及演出的时间纳入学生的艺术实践类课程学分的学时,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暨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等。

另一方面,对于普通学生来说,他们所学习到的艺术知识、鉴赏能力能够在参予高水平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举办的各项活动中得到印证和体验,促进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激发他们更为积极的学习动力,更加丰富了他们的艺术经验。部分高校(如北京理工大学等)将参与观看艺术演出的场次计作大学生的艺术实践类课程学分,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广大学生参予艺术活动的积极性,为艺术素质教育开辟了新的思路。

由此可见,建设高水平大学生艺术团为大学生提供了艺术实践的基地,对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发挥了实际教学功能。

综上所述,在现有条件下,建设高水平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对全面提高在校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和推动艺术素质教育在高校的深入展开具有显著的作用,应该受到高校教育者的高度关注。

五、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提高艺术教学质量,让艺术教育在普及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提高

主要是从教师的思想素质和教学水平两个方面进行重点培养。由于当前应试教育占主体地位,人们往往一味追求升学率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所以很多学校的艺术教师形同虚设,或很不受重视,在任艺术课教学的同时还兼任其它职务。在这种情况下,艺术教师很难有积极性和上进心,有课就去上,上完就走,无暇顾及或无心顾及如何上好每一堂课,那么艺术教育的提高就无从谈起。一是在加强对艺术教师的师德培养的同时,工作成绩在考核奖惩制度上体现,让奉献精神归化为教师的动力,把艺术教师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艺术教师的创造力量发挥出来,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加强艺术教师的业务学习,促进教师业务素质提高。要想方设法让艺术教师参加一些艺术教育学习班,研讨会。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找机会让艺术教师外出学习、鼓励艺术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展览、比赛等等。

旅游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篇8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音乐鉴赏;必要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5-140-2

0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院校也开设了多种人文素养的公共课程,最具代表的就是音乐鉴赏课程。音乐鉴赏课程的开展可以使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知识,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升华。并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旅游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旅游专业课程中引入音乐鉴赏课程是十分有必要的,对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1 旅游专业开设音乐鉴赏课程的必要性分析

众所周知,音乐具有明显的教化作用,对于提升人的内在素养具有明显的优势。旅游专业中开设相关的音乐鉴赏课课程,符合当前旅游行业的发展要求,提高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以便更好地适应岗位。同时音乐鉴赏课程也隶属于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旅游专业课程体系中加入音乐鉴赏课程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1.1 音乐文化与旅游专业内容具有紧密联系

在旅游专业知识中旅游文化也占据重要的比例,尤其是我国众多人文景观中,音乐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音乐使旅游景观具备了丰富的审美内涵和文化底蕴,增加了景观的趣味性,使旅游活动更加地吸引人。并且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音乐也作为景区的重要文化载体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

1.2 提高学生的人文知识素养

旅游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需要设置不同的课程,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知识,满足以后旅游岗位的需要。而音乐鉴赏课程的开展可以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音乐特色以及重要的乐器和曲目,这些都是学生积累人文知识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明确,音乐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旅游专业的音乐鉴赏课程中,教师应该根据专业的实际需求,合理科学的安排课程内容,对专业课程起到辅助教育的目的。

1.3 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音乐在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的同时,也具备充沛的情感,是一种情感艺术。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洗涤人们的心灵,升华人们的情感。我国众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包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和艺术修养,具备科学的价值取向,通过对这些优秀音乐作品的鉴赏,可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领略音乐作品所描绘的意境美,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艺术修养也会得以显著的提升。

1.4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从本质上讲,旅游本身就是一项审美活动,通过具体的游历和参观,使身心得到放松和愉悦,获得生活的乐趣,因此也可以说旅游也是寻求美的过程。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升,对美的追求也越来越迫切,对音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旅游专业开设的音乐鉴赏课程不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的素养为根本目的,只是利用音乐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音乐是对人们情感的有效诠释,也是世界万物的有效表达,学生可以通过音乐,有效调动、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

2 提高旅游管理专业音乐鉴赏课程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通过实际的调研可以发现,众多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教学课程无法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需求不匹配等,都降低了旅游管理专业音乐鉴赏课程的有效性。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提高音乐鉴赏课程的有效性提出具体的完善策略。

2.1 结合旅游专业课程,合理确定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都将音乐鉴赏课程定位为基础公共课程,对其内容安排较为随意,没有特定

的要求,这也是高职院校对音乐鉴赏课程缺乏重视的具体表现,致使音乐鉴赏课程的效能无法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必须对音乐鉴赏课程的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编制,根据专业要求,充分发挥音乐鉴赏教学的育人效能。以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的音乐鉴赏课程内容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选取、安排。一是结合我国地域文化,介绍和鉴赏不同区域的民歌。我国幅员辽阔,地域风情有明显的差异,而在此基础上孕育出了不同风格的民歌,有明显的地方特点。例如,广西民族拥有用歌声和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劳动成果的传统,最具代表的刘三姐的歌声已经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宣传,并且具有了一定的品牌

效应,不仅推广了广西的民俗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广西的旅游业。南宁每年开国际民歌节,更是将我国民歌推上了国际的舞台,这不仅是一种较好的旅游文化资源,更是我国民俗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有效途径。在音乐鉴赏课程中对不同地域的民歌进行鉴赏,使学生充分了解到不同的地域文化,为以后走向岗位奠定基础。二是根据历史背景可选取一些代表性的红歌。红色旅游是将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主要是围绕现代革命根据地进行的。通过音乐鉴赏课程,将我国各地的民歌、红歌与旅游联系起来,为以后旅游管理的专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2.2 全面教学思路,提高教师教学效率

音乐鉴赏课程的任职教师基本上都是科班出身,都是经过长期的专业培训,致使这些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包含过多的专业技巧,教学培养目标缺乏科学性、可行性。对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并不是成为音乐方面的专家,并不需要深入学习某一方面专业的音乐知识,而是要广泛地了解。因此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思路,针对不同专业要求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保证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符合学生的要求。如让导游专业学生进行中国民歌鉴赏时,可以和中国旅游地理有机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启发学生设计“音乐之旅”,写出导游词,进行模拟导游比赛等。把音乐鉴赏课与导游专业课结合起来,学生欣赏音乐时不但容易理解,而且记忆深刻,课堂气氛也会非常热烈。

2.3 以学生为本,创新音乐鉴赏教学方式

目前在高职院校担任音乐欣赏选修课的专职教师,绝大多数毕业于专业音乐院校,在学校都有自己的“小专业”,这一客观现实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设置,造成课程设置的随师性。教学方式上容易出现“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忽视教学主体—学生。音乐鉴赏课在旅游类高职院校也属于全校选修课,教师一学年任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另一学年任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因此教师要考虑学生的专业区别,了解专业特点与学生特点,尽量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内容,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如在给酒店管理专业上课时,创设酒店工作场景,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给各个场景做背景音乐设计,培养学生对各种音乐风格的把握,或者模拟遇到不同国家的客人,选择不同的音乐来表示欢迎之情等。通过主动参与,学生进一步认识音乐和了解音乐,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 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鉴赏课程的开展是高职院校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在旅游管理专业增设音乐鉴赏课程不仅是职业院校开展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旅游专业课程的有效辅助,有效增加旅游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发挥音乐鉴赏课程的有效性,音乐鉴赏课程的任教老师必须结合专业特点科学、合理是安排课程内容,制定课程目标,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 考 文 献

[1] 李雪莹.在职业院校大力开展音乐鉴赏课程的分析和思考[J].黄河之声,2011(20):110-111.

上一篇:青春作文600字议论文下一篇:监察局纠风室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