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项目管理协调方法

2024-09-25

旅游项目管理协调方法(通用7篇)

旅游项目管理协调方法 篇1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法规名称】海南省外国人免签证来琼旅游团服务和管理办法

【发布单位】海南省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海南省政府令第229号

【发布日期】2010-05-29

【生效日期】2010-06-1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正文】

海南省外国人免签证来琼旅游团服务和管理办法

(海南省政府令第229号)

《外国人免签证来琼旅游团服务和管理办法》已经2010年5月24日第五届海南省人民政府第4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公布,自2010年6月15日起施行。

省 长 罗保铭

二0一0年五月二十九日

外国人免签证来琼旅游团服务和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对外国人免签证来琼旅游团的服务和管理,维护国家安全,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海南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的公民,在规定的停留时间内,持普通护照免办签证在海南省行政区域内以组团方式旅游及其相关服务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外国人免签证来琼旅游团入境、出境的边防检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安部相关规定执行。

外国人免签证来琼旅游团由在海南设立的旅行社负责接待。

第四条 外国人免签证来琼旅游团在海南旅游期间,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海南省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不得从事与游客身份不相符的活动,不得逾期滞留或者未经批准前往中国国内其他地区。

外国人免签证来琼旅游团成员需要延长在海南的停留期限或者前往中国国内其他地区的,应当依法办理签证。

第五条 省和市、县、自治县公安机关负责外国人免签证来琼旅游团在海南停留、旅行等事务的管理。

第六条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从事招徕、组织、接待外国人免签证来琼旅游团的旅行社(以下简称旅行社)的行业管理,依法查处旅行社的违法行为。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旅行社名单、相关负责人等资料及时通报公安机关、边防检查机关。

第七条 外事、交通运输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外国人免签证来琼旅游团相关服务和管理工作。

第八条 省公安机关负责建立海南省外国人管理信息系统。

旅游、外事、交通运输等行政主管部门以及边防检查等口岸联检单位应当与海南省外国人管理信息系统联网,通过信息系统对外国人免签证来琼旅游团实行联动服务和管理。

第九条 旅行社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招徕、组织、接待外国人免签证来琼旅游团,并安排全程陪同提供导游服务。

旅行社应当向其招徕、组织、接待的外国人免签证来琼旅游团成员告知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第十条 外国人免签证来琼旅游团应当持旅游团名单表整团入出境,旅游团成员免填入出境登记卡。

外国人免签证来琼旅游团入境30分钟前,旅行社应当指派专人向拟入境口岸的边防检查机关提交旅游团名单表。入境时,旅行社应当指派专人带领旅游团成员集体入境。

外国人免签证来琼旅游团可以减人,不得增加或者调换人员。

第十一条 旅行社应当按照下列规定,通过海南省外国人管理信息系统或者公安机关、边防检查机关规定的其他方式报送信息:

(一)外国人免签证来琼旅游团入境前24小时,向边防检查机关报送旅游团名单表;向公安机关报送旅游团名单表和行程安排,行程安排有变动的,应当及时重新报送;

(二)外国人免签证来琼旅游团入境后2小时内,向公安机关报送实际入境信息;

(三)每日向公安机关报送外国人免签证来琼旅游团当日住宿信息;

(四)外国人免签证来琼旅游团整团或者个别成员分团出境后2小时内,向公安机关报送出境信息。

省公安机关应当向旅行社指配登录海南省外国人管理信息系统的用户名和密码。

第十二条 旅游饭店应当通过旅馆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如实登记、实时报送外国人免签证来琼旅游团成员的入住信息。

外国人免签证来琼旅游团成员在旅游饭店以外的其他场所住宿的,本人或者留宿人应当在24小时内向当地公安派出所申报临时住宿登记。

第十三条 外国人免签证来琼旅游团成员需要延长在海南停留期限或者前往中国国内其他地区的,旅行社应当指派专人持旅游团名单表,陪同其到公安机关或者公安机关设立的签证服务点办理签证。公安机关签发相应签证后,在旅游团名单表上办理注销手续。

外国人免签证来琼旅游团成员需要提前离团出境的,应当由旅行社具函并指派专人持旅游团名单表,将其送到拟出境口岸的边防检查机关办理分团出境手续。

第十四条 机场、港务、铁路公安机关应当在所辖机场、港口、火车站设立与海南省外国人管理信息系统联网的护照查验点,负责外籍旅客护照或者其它证件的查验工作。发现外国人免签证来琼旅游团成员未办理签证前往中国国内其他地区的,应当制止并告知其补办签证。

机场、港口、火车站工作人员发现外国人免签证来琼旅游团成员未办理签证前往中国国内其他地区的,应当阻止并报告公安机关。

第十五条 外国人免签证来琼旅游团成员未经批准延长在海南的停留期或者前往中国国内其他地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查处。

旅行社发现外国人免签证来琼旅游团成员逾期滞留或者未经批准前往中国国内其他地区的,应当在2小时内报告公安机关,并协助处理。

第十六条 旅行社和旅游饭店应当将其接待的外国人免签证来琼旅游团的相关资料建档留存2年以上。

第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予以警告,可以并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一)旅行社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未按照要求报送信息的;

(二)旅游饭店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未按照要求报送信息的。

第十八条 旅行社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未向公安机关报告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处3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旅行社条例》吊销业务经营许可证。

第十九条 旅行社、旅游饭店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未按照规定保留相关资料的,由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条 旅行社未按照国家规定招徕、组织、接待外国人免签证来琼旅游团,导致外国人不能入境的,外国人滞留海南及退运出境所产生的费用由旅行社承担。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本办法未设定处罚,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有处罚规定的,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给予处罚。

违反本办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省公安机关会同相关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0年6月15日起施行。

旅游项目管理协调方法 篇2

近年来,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人口数量激增, 私家车的数量越来越多, 城市交通环境状况逐渐呈下降趋势。如今的交通问题不仅体现在道路拥挤与行车不畅上, 严重的空气污染与噪声污染也是突出表现, 使得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受到一定威胁, 在某种程度上对城市发展的脚步起到了消极作用。快速公交作为解决交通问题的新式交通工具, 与常规交通工具的协调运行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1 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规划管理协调的内涵

在完善的城市交通系统中, 每一种交通方式都有着其他交通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同的交通方式之间有着不一样的关系, 主要分为非竞争类、完全竞争类、合作竞争类。非竞争类是指采用步行的方式进行出行;完全竞争类是指采用汽车或自行车出行的方式;合作竞争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即自行车和步行、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常规公交与快速公交。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之间既有合作关系, 又有竞争关系, 而要想发挥交通系统的活力, 就必须要进一步加强二者之间的合作。因此, 加强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的规划管理协调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行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规划管理协调的内涵主要包括规划协调与运营管理协调两个方面。规划协调是保证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基本协调,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协调, 即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在线网站点上的协调、站点规划上的协调以及布局上的协调。规划协调不仅能够反映出两种公交方式在空间结构上的结合, 而且能够反映出二者相互之间的制约与渗透。所谓运营管理协调, 具体是指通过使用管理政策与运能匹配手段实现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换乘中的连续协调, 是公共交通系统总体协调的表现之一, 能够实现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最优结合, 减小负面效应。

2 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的规划协调

2.1 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的线网规划协调

快速公交是当前交通系统中的一种新型交通方式, 在城市交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处理好快速公交系统与城市轨道、城市以往的公交系统, 以及城市其他道路系统的关系, 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线网作为城市公交系统的基本构成单元, 其规划工作需要按照一定的流程展开。比如深圳市的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线网规划工作就是按照“分级规划、分区布线、有效补充、线网形成”的流程进行的。

2.2 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的站点规划协调

完善的交通站点是乘客进行交通换乘的场所, 客流集中、车辆偏多, 其不仅能够为乘客减少乘车时间、提高居民出行效率, 而且能够增加乘客类型, 吸引使用私家车作为出行工具的乘客。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的站点规划需要坚持两个原则:首先要考虑客流量、交通方式以及站点周边环境等因素;其次要考虑站点内部设计与待换乘交通方式, 及收费方面的关系, 尽可能实现集约换乘, 站点规划协调首先要通过经验、连续型选址、以及离散型选址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选址;然后通过诸如建模等方法确定站点规模;最后再通过了解站点周边环境来进行站内设施的规划。比如深圳市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的站点内部设施了解了周边办公建筑、购物广场、学校等乘客出行目的地的交通需求。

3 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的运营管理协调

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的运营管理是指在公交网线与相关设施建设完毕之后, 公交车运营时采取的运行策略、管理措施。所以, 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运营方式的制定与选择对于公共交通系统的运行有着重要作用。快速公交的运营模式主要包括服务形式、售票系统、发车机制、管理体制, 以及运营保障体系。由于各城市的交通情况不一样, 快速公交的运营模式也各有不同, 各城市的交通部门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运营模式, 进而与城市常规公交运营相结合, 实现功能匹配、调度协调、收费合理、管理统计的目标, 促进城市交通的加速发展。

4 深圳市的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的规划管理协调

深圳市公交网络构建采用的是“轨道交通+快速公交”复合常规公交的模式, 其不仅能够弥补常规公交的不足, 而且能够提高快速公交网络的科学性。深圳市公交网络将提高服务质量、支持公交发展为目标, 对已有公交网络进行升级改造, 通过采用灵活线路、站点卖票、减短站距等措施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

1) 公交干线网络规划。深圳市公交干线以改造、提升公交走廊, 补充市区客运联系为出发点, 全面优化常规公交网络。随着深圳市的发展, 工厂逐渐向罗湖、福田等市中心集聚, 城市居民逐渐向梅林关、南头关等城市外围集聚, 导致深圳市二线关口的客流量不断增加, 公交走廊的客流量位居中国轨道管线运能的首位。目前已有的交通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 公交走廊发展成为深圳市最拥挤的地段, 如图1所示。

为了使深圳市的客运压力得到缓解, 原有的彩田路、深惠路、皇岗路等二线路段增加了快速公交的布设。与此同时, 原市区内东西向的交通线路也在不断增加长度。为了缓解东西向交通线路的客流量, 深圳市在深南大道与笋岗路增设了快速公交。因此, 深圳市形成了“七纵两横”的公交干线网络。

2) 公交快线网络规划。近年来, 随着深圳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空间不断向外扩展, 城市交通第三圈层已经形成, 包括坪山新城、光明新区, 以及大运新城等。深圳市政府为了保证市区的扩大, 保证市中心与第三圈层的公交联系, 进一步加强了福龙路、丹平路、107国道的提升与改造, 形成了新的公交快线网络, 并且为日后的公交运能预留了提升空间, 如图2所示。

3) 公交联络线规划。深圳市的公交干线网络与公交快线网络基本覆盖了城市的中心、次中心, 但是为了保证公交走廊功能的进一步升级、加强纵向干线的衔接, 保证公交的网路化运营, 公交专用车道引入城市交通系统中, 深圳市改造了松白路至观光路、洲石路至布澜路、留仙大道至布龙路三段干线, 对公交干线网络进行了补充。与此同时, 深圳市政府还改造了北环大路、滨河大路, 以及机荷高速, 再一次对公交联络线进行了补充。

4) 深圳市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枢纽的衔接。深圳市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的协调衔接不仅要加强交通网络的建设, 而且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交通网络建设:①二者之前的协调衔接要遵循功能定位的原则;②二者之前的换乘要加强, 合理设置换乘站点, 促进布局一体化的实现;③二者之前的衔接要充分考虑深圳市民的出行习惯, 要确保公共交通市场的稳定性与有序性。只要坚持以上三个衔接原则, 深圳市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的衔接规划一定能够实现。

对深圳市快速公交网络进行规划, 要同时衔接一级客运枢纽与二级客运枢纽:一级客运枢纽主要包括福田枢纽、前海枢纽, 深圳北站, 以及布吉铁路客运站;二级客运枢纽主要包括梅林关、南头关, 以及布吉关。快速公交网络与一级客运枢纽的衔接, 形成了快速公交与各级轨道 (市区轨道、市域轨道) 的多层次换乘;快速公交网络与二级客运枢纽的衔接, 形成了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的换乘, 如图3所示。

5 总结

就我国目前的交通情况而言, 随着私家车数量快速增长, “公交优先”项目则可成为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交通政策。快速公交是常规公交的补充, 不仅弥补了传统公交速度慢、效率低的缺陷, 而且为现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城市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的规划管理协调作为当前城市交通部门的重要工作, 得到了各级城市, 尤其是大城市的高度重视。因此, 采取科学、合理的办法加强城市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的规划管理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刘嫚.快速公交 (BRT) 与常规公交规划管理协调方法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 2007.

[2]冯影环.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换乘衔接协调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12.

[3]杨丽.基于换乘价值的城市公交区域调度方法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10.

[4]郑维凤.城市轨道交通与快速公交的换乘协调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11.

旅游项目管理协调方法 篇3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自20世纪八十年代,乡村旅游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蓬勃发展起来,现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据测算,2008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3.85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到573亿元,农民直接就业达到495万人,间接就业、季节性就业达到1,840万人。然而,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农村生态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嬗变。为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乡村旅游乃至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乡村旅游及农村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是立足于农村,利用乡村自然和人文景观、农耕文化、农家生活、民俗民风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教育、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它的生命线是乡村性,表现为乡村性的建筑、服饰、食品、田野、果园、环境等自然物质方面和乡村的民俗传统、乡风乡貌、语言文化、制度规范等精神文化方面,也即原生态的或乡村性的生态环境,包括乡村性自然生态环境和乡村性人文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有其深刻背景和时代使命,一是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人们在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同时也是城市居民迫于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而渴望远离喧嚣的都市、回归淳朴的自然,由此形成了对乡村旅游的巨大需求动力;二是农村谋求脱贫致富,缩小城乡差别,由此构成了乡村旅游强大的供给动力。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猛,目前已形成多种模式,根据《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年)(征求意见稿),我国乡村旅游将“形成领域宽广、规模较大、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大格局”,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推动实现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三大目标。由此可见,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充满机遇,前景广阔。

二、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动关系分析自乡村旅游产生之时起,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注定是不可割裂的,他们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农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根基,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乡村旅游发展就会受到制约。而作为衍生物的乡村旅游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则是非常深远的,是二者关系中的最主要方面,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一)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促共进

1、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乡村性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内核,是乡村旅游的拉力源。乡村旅游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就是乡村独有的人居环境、田园风光、生活方式、民俗民风和生产活动等城市所不具备的要素。大凡乡村旅游都是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人文生态景观丰富的地区发展起来的。如笔者所在的湖北省荆州市的桃花村乡村旅游就是发端于曼妙娇艳的遍野桃花;张新场村乡村旅游则因楚国高等级贵族古墓葬熊家冢而插上腾飞的翅膀。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得好的地区,也都因有良好的乡村性生态环境,如四川郫县友爱乡乡村旅游是在发展园艺、盆栽、林果的基础上嫁接乡村旅游;浙江省淳安县立足于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特色民俗、节庆发展乡村旅游;云南省根据生态性、民族性、地域性的差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打造出乡村旅游的多种不同发展模式。

2、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保护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内在要求;同时,乡村旅游发展增强了农村经济实力,当地政府和农民有能力对旅游环境资源进行投资,提高资源环境质量。

(1)促进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处于乡村生态环境系统的中心层次,也是乡村旅游吸引物的最直接表现形式。没有清新和美的田园风光、自然和谐的奇山秀水、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乡村旅游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乡村旅游应充分认识到自然生态环境不能被破坏、不能被挪作他用,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推行绿色生产、保护农田、保护野生动物、关闭土法工厂和采矿厂等,有效地保护富有价值的乡村旅游资源。

(2)促使乡村人文生态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和改善。乡村人文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品位提升、内涵延伸的着力点,乡村旅游开发主要就是对人文资源的开发。乡村人文生态环境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比如古迹、古镇、古建筑、饮食、语言、服饰、特产、手工艺、民俗、民风等。这些都是乡村文化的魂宝,是深深吸引乡村旅游者眼球的尤物,能带给旅游者极大的体验、教育、休闲、娱乐享受。没有开发乡村旅游之前,这些丰富资源可能会被埋没、不受重视、遭受人为破坏或经历风雨摧残而日益破败、凋毁,其巨大价值白白闲置或流失。许多乡村旅游地正是认识到这一点,一些传统的、“土得掉渣”的东西被视如珍宝,有效地被保护起来,如对历史古迹、古镇、古建筑进行复古修缮,对当地传统习俗、特色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对那些濒临淘汰的民族手工艺加以继承和延续。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祖先遗留下来的这些宝贵财富得以最大程度地被保护起来。(3)促进村容改善。一是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发展乡村旅游就有了动力、能力和积极性去翻修或新建住房,就能主动要求改水、改电、改厨、改厕,就有了村镇整体规划的愿望,于是一些村容整洁、各具特色的旅游小城(村)镇应运而生,乡村旅游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二是交通越来越畅通。过去乡村交通的典型特征是“羊肠小道”、“泥泞崎岖”、“坑坑洼洼”,“外面的进不来,里面的出不去”;开发乡村旅游后,这种状况得到极大改观,乡村旅游地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且基本改道拉直;三是绿化走进乡村人家。过去绿化似乎只是城市的专利,乡村就是“土里土气”。开发乡村旅游后,人们在村落道路两旁植树,在自家庭院种花种草,美化家园,努力营造出更加清新、优美的村容村貌,绿化在乡村愈益受到青睐。

(4)促进乡村文明程度提高。一是掀起了农民求知热。受乡村旅游的外来影响以及从业素质需要,学文化、学技术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许多村民学起了普通话,甚至外语和电脑,互联网也已进入一些农民家庭,成为他们收集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二是农民环境意识大大提高。可观的收益使农民认识到了乡村旅游的重要性,也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农民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由从前的不感兴趣、不关心发生重大转变,环境保护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注重卫生健康也成为农民的一种生活习惯;三是乡村生产生活方式文明化发展。乡村旅游的外来和示范效应明显促进了乡村居民思想观念的更新和开放,农民乐意尝试和接受新的生产方式方法,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也有意识地参照城市模式改掉陋习,养成卫生习惯,形成文明化的生活方式;四是农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活积极性提高,乐观热情,热爱家园,在旅游乡村,人与自然显得日益和谐。

(二)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相互制约。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滞后制约乡村旅游的发展。没有优越的乡村性生态环境,乡村旅游自然难以启动。启动了乡村旅游后如果不对生态环境进行有力保护和建设,则乡村旅游必定难以持续发展。乡村生态环境是脆弱的,很多地方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缺少对生态环境的足够重视,面对急剧膨胀的相对于未开发旅游之前的成倍数增加的人流、物流、车流所带来的各种污染无所作为,特别是农家乐旅游,普遍存在污染排放无节制、无处理的情况。如武汉市

梁子湖因湖泊周边的旅游宾馆饭店和农家乐的污水,以及水上游览活动船舶的油类污物直接排入湖中而受到污染,有旅游经营活动的东侧水域水质明显较无旅游经营活动的西侧水域差,这样不仅使得人们对旅游地的环境印象大打折扣,而且还要为“先污染后治理”付出巨大代价,可能形成被动保护局面。此外,开发乡村旅游后如果不对乡村性生态环境进行深入挖掘、加强建设,也极易失去吸引力。特别是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如果不突出,乡村旅游很难持续兴盛。如湖北荆州市桃花村乡村旅游由于缺少深度开发,只能在桃花盛开的前后若干天形势火暴,而一年中的其他300多天游客无几,非常冷清。

(三)乡村旅游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冲击。乡村旅游往往肩负当地“以旅扶贫”“、以旅促农”的重任,在经济增长的赶超心态下,极易短视,一味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若乡村旅游的开发、发展未经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忽视环境影响评价与区域规划,缺乏科学管理、监控,将导致生态环境诸多负面效应。

1、乡村自然环境压力增大。主要表现为:(1)环境承载力超标。每个旅游地具有明显的游览时间集中性,每个旅游地都有一定的环境承载力。外来人数增加,意味着环境承载量扩大,对环境产生负影响,环境效益逐渐减少。当旅游人数的增长超过环境承载力时,旅游环境将遭到破坏甚至严重衰退。(2)大量污染物产生。乡村旅游带来陡增的人流、物流,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严重污染水体、土壤、植被、大气。一是固体废弃物污染。主要是指生活垃圾,包括各类塑料制品及包装物(塑料袋饮料瓶、快餐饭盒等),还有炉渣、煤灰、废纸、口香糖等;旅游区内的饭店、旅馆产生的有机垃圾,包括剩茶剩饭、瓜果皮核、菜根菜叶、人畜禽粪便、动物尸体等,这些废弃物如果未经处理而随意堆放,则对水体、土壤、植被等都将产生严重污染;二是废水污染。生活污水在没有处理设备的情况下直接排入河道或房屋周围,直接污染水体、土壤和植被。(3)能源和水等资源消耗量大,存在浪费现象。大量客流、车流的进入,旅游地水、电、燃料、日用品、粮食等用量大增,而且大多处于无节制状态,生活资源压力大,有悖于节约型社会建设精神。

2、环境退化和生态破坏。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饭店、宾馆和旅游设施工程建设会导致旅游区的自然景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退化、水土流失、洪灾频发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生态遭受重创,建设过程中过多使用推土机、挖掘机,有的干脆先将现状夷为平地,再重新挖湖堆山、种树铺草、亭台楼阁一应俱全;或盲目模仿城市园林绿地的造景手法,追求高档次、大投入,或南辕北辙,北方地区模仿江南景致,南方地区模仿蒙古牧区景观,对现有地形、植物、池塘、衍生物等进行大肆破坏。旅游者过度地利用脆弱的自然环境,对自然生态也是一种严重摧残,如在旅游地过分践踏草地致使野草死亡,随意拍照、喂食和参观野生动物会极大地改变动物的生活习性。

三、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考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中,互促共进是我们的根本目标,要求我们必须正确有效地规避二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关键的是要保护和建设好乡村生态环境,减少乡村旅游对乡村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这需要乡村旅游各方共同努力,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前提,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及协调发展。

(一)地方政府要加强宏观管理。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必须担负起统领者的重任,发挥好管理协调作用。首先,要做好乡村生态环境和乡村旅游之间的协调发展规划。二者的协调,要求规划先行,并在其指导下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政府部门要充分调查和研究,对交通优势、资源优势、环境承载力和市场潜力进行科学论证,做好乡村旅游环保评估,突出环境效益,加强土地资源、水资源、动植物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准确进行乡村旅游的功能定位和产品开发。第二,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乡村旅游发展的环保法规体系,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指导和监管,以保证乡村旅游发展的正确方向和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三,要加强乡村旅游的有序引导和扶持。要严格项目审批、环评、环保治理等制度,强化动态监督管理;加大生态环保的宣传和教育;推进环保节能,支持节能节水减排,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对乡村旅游环保投入给予必要扶持,重点是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和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构建行之有效的协调和监督机制,可成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门工作组,形成乡村旅游环保工作合力。

(二)乡村旅游地必须坚持绿色环保、内涵型经营。各乡村旅游地经营者(包括企业、农村社区和农民)的作为直接影响和作用于乡村生态环境,他们是乡村旅游生态环保措施的身体力行者,肩负着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

因此,乡村旅游经营者要坚持生态环保经营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环保意识和素质,积极配合当地乡村旅游整体发展规划和环保要求,不乱排乱放废弃物,节约用水、节约能源,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乡村游;要以身作则,引导和监督游客行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可于旅游地入口、景点及设施边缘等重要场所树立醒目警示标牌,适时恰当地提醒游客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乡村旅游地应密切关注景区游客容量,协调好游客集中期间的各项工作,使游览活动处于环境承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此外,乡村旅游不能只向自然环境要效益,我们必须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以丰富深厚的文化生态提升乡村游的魅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乡村游客应加强环保自律。游客作为乡村旅游的消费者,其行为方式同样直接影响和作用于乡村生态环境,是外来的重要影响因子。因此,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更要靠广大旅客支持,游客应该提高意识,遵守社会公德和旅游地规章制度,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多样性教学方法旅游管理论文 篇4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基础薄弱,学习目标模糊

由于教学的改革以及招生制度的影响,造成了高职院校的生源匮乏,职业院校的招生原则是只要愿意上就招收,不看分数。这样的招生标准导致学生的基础差,在上课过程中不认真,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质量。由于学生的基础相差甚远,很多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产生厌学情绪。从另一方面来讲,很多的学生选择职业学校是无奈之举。这样,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加上学校的教学制度叫落后,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主动性很低,无法实现教学目标。

(二)师资力量欠缺,质量不高

目前,高职院校中的旅游管理专业都是在今几年来踩开始开设的课程,旅游管理的办学历史不是很长。这样的问题就在于,院校在开设该课程之前的试训设施以及师资力量并不高,而且很多的院校专业课程教师严重匮乏,在必不得已的情况下让不是该专业的教师改行,或者聘请刚毕业的大学生任教。长久以来,很多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专业知识并不丰富,普遍的缺乏实际的旅游工作经验,使得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大大折扣,导致实践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实践教学不足,缺乏学科特色

由于资金的缺乏,很多的高职院校教学设施落后,在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要求的情况下也无法进行补修,更无法实现教学场地以及教学基地的筹建。学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识不足,对相关的教学不够重视,甚至将旅游管理专业看作教学的辅助课程。这样就造成了高职院校中的旅游管理管理专业缺乏创新,还是按照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主,教师的旅游职业素质并不高,加上教学方法的陈旧,在教学中缺乏和市场的结合。照本宣科,无法实现旅游管理的学科特色。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

(一)以市场为导向,创新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一定要时刻关注该专业的最新动态,及时地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行掌握,以市场为导向,树立适应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在不断进行课程改革的同时还要积极地探索新的办学方式,校企合作就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个创新举措,在为学校的旅游管理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还让学生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

(二)科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实现学科特色

应用性强以及综合性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因此在旅游管理的教学目标中,既要实现其行业性,同时还要注意宽泛性。在教学中既要注重理论的培训与讲解,还有注重技能操作与实践。加强实践教学,加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之成为善管理,精技巧的实用性人才。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更快步入社会,适应管理工作。已经掌握的管理知识使学生就、更具竞争力。

(三)调整教学计划,加强教学针对性

我们要认识到,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比普通的高等院校学生相比较弱,我们要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教学计划的修订,在教学中加强针对性。首先要保证大学英语,数学,政治等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来满足学生在高职阶段对专业知识学习的需求。其次要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尤其是旅游管理专业,其专业的实践性强,一方面要加强理论教学,另一方面还要着重的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适当安排学生在旅游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四)以市场竞争为手段,实现教学的内涵发展

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中,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对数量的追求。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改革,就是将其走上内涵式发展道路,使得旅游管理专业逐渐走向有序扩展,实现教学规模的不断增长,突出教学中的学科特色。

三、总结

旅游项目管理协调方法 篇5

摘 要:高职教育从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发展迅猛,成绩卓著,为我国各行各业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高职教育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其教学手段和方法面临着改革和创新,旅游管理专业高职教育需要以其自身特点为前提,探索教学方法的革新。

回顾我国职业教育尤其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也并非一帆风顺,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要正确认识与全面把握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我们应弄清一个问题:要对高职教育进行准确定位,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也是准确把握高职教学特点的前提和基础。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教育,就目前而言,主要指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科教育。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观念转变是否到位的问题,也有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既有教学条件投入相对不足问题,也有教学方法不适应人才培养要求的问题。笔者拟从教学方法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高职教育的特点分析

高职教育的教学与其它教育类型、层次的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共同遵循的教育教学规律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通过比较研究,我们认为高职教育的教学有以下八个特点: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导向性

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导向性,就是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它强调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质是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这个素质结构主要由四个要素构成,一是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需的基本技能或动手能力(行业通用技能)二是完成职业任务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三是职业岗位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就业弹性(职业特定技能);四是在技术应用中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等(核心能力)[1]。

(二)教学对象的较大差异性

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因而分析和研究教学对象很有必要。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生源整体素质偏低,起点不一,差别较大。我国高职教育的生源类型较杂,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普通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等,但绝大多数是来自普通高中。这三类学生入学起点不同,文化、专业素质不同,甚至生理、心理素质也有差别,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素质结构复杂,水平参差不齐,教育难度较大,出现“管理难,教学难”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

(三)教学组织的灵活多样性

机动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长短和时间的组合方式灵活多样,即弹性学制。二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制、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要求,其教学模式与方法可不同,以适应复杂多样的教学情况。三是课程设置的多样性。总之,通过课程设置的多样性来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

(四)教学考评的技术技能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始终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二是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为重点;注重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能力的考评;三是整个教学过程注意恰当渗透职业资格考试教育,努力使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四是教学考评与就业创业结合,注重培养和考核学生的岗位技能、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坚持正确的就业导向。

(五)教、学、研、产的统一协调性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做到教学研产的统一协调性,才能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一是教、学、研、产是一个既有各自功能又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做到协调统一是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二是既做到教、学、研、产的统一协调,又能发挥其各自的教育功能。

二、旅游管理专业特征

(一)课程设置注重实用性,强调学生参与

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课程一般都是模块式,分三年进行。在设置上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学习及自我学习能力,主要由课堂参与、独立作业、小组作业、外出考察、毕业论文组成。第一年主要课程有旅游口语训练、旅游法规、中国导游基础知识、导游服务技能等专业基础必修课。并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带学生到安徽皖南进行为期一周的.民俗自然风情考察。第二年主要课程有旅游市场营销、客源国概况、旅游心理学、实地导游、旅游产品策划等专业必修课,并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带学生在南京市内景点进行导游实习,第二学期到华东四市(无锡、苏州、上海、杭州)进行为期一周的导游见习。第三年学分第一学期课程有旅游会展、旅游投资学、应用英语等专业选修课程,第二学期主要是写毕业论文和进行旅行社和酒店的毕业实习。

(二)教学内容围绕导游职业资格证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全国导游职业资格以能力本位为指导,由旅游机构制定出旅游领域的能力标准,以此来衡量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能力。从学习的角度来看,这些标准实际上就是学生学习的目标。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学生进行指导,课程与职业的匹配程度比较高。在核心技能课程的开发中,注重课程内容自身的逻辑性与职业要求的结合。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是面向世界、面向不断变化的行业发展需要的,观念新、内容广,并且注重学生方法论、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行业指导性。

(三)教学手段灵活,强调团队合作,加强实践锻炼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教学扩大讲课信息量,增强趣味性与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学习,如外出考察学习、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视听教学、分组作业等,都属于比较灵活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强调团队工作,分组讨论、分组作业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有效形式。外地考察和实习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毕业前获得工作方面的知识与经验,以适应企业的需求。实习单位包括大众性的旅游公司、旅游景点、旅馆、旅游机构和旅行代理公司等。

(四)师资要求严格,强调教师的双师资格

实际工作经验新的时代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要求专业教师每人都持有全国导游员资格证书,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必须有一定的旅行社或酒店的挂职锻炼经验。

三、教学方法的探索

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特征对传统教学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我们在认真总结传统授课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根据不同课程及同一课程不同教学内容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采用灵活多样而又相对稳定的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方法,是将有关教学内容以图片、视频等较为直观可感的形式,应用于课堂教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一些具有较多形象而直观的教学内容的课程比较适合采取此种教学方法,如“导游基础”、“华东旅游”、“旅游美学”、“客源国概况”等专业课。例如:《客源国概况》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介绍与我国旅游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周边国家的地理、历史、民族、语言、宗教、风俗、旅游业发展等内容;借助于网络,搜集客源国家的地图、国徽、国花、国树、服饰、饮食、旅游资源等等,通过多媒体以图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加深学生的印象。

需要说明的是,采取多媒体教学方法,需要制作相关课程的课件,而课件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发挥。因此课件制作既需要一定的技术保障,同时要充分考虑与教学内容的交互性、衔接性,以及画面的艺术性。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高校常用的教学方法,是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于19首创。运用此法进行教学,在管理科类的专业中是较早也较普遍的。因为使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使学生以“当事人”的角色进入“现场”,以决策者的身份面临现实问题,负起责任,而不是旁观者。所以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应在各专业课程中广泛应用。

如何运用好案例教学法,关键注意以下两点:

1、案例必须具备典型性

案例要有分析价值。旅游管理专业中,各专业课程专门的配套案例教材本就极少,大多数一、二年前的“老”案例,也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师不能光依靠书本上的案例,而应自己做好案例的搜集、整理工作。笔者认为从《中国旅游报》上搜集是一个较好的方法。《中国旅游报》是国家旅游局主办的,全国最权威的,对全国旅游市场最具导向力的行业大报。从这上面搜集案例,真实性、时效性能得到保证,教师再从中选择较典型、可分析性强的,相信好的案例会源源而来。旅游教学案例的选择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应根据所讲授知识点的实际需要,对案例进行精心挑选,使所选案例有典型性,能代表某一现象本质,可举一反三;同时案例应有启发性,留有思考余地,让人深思。

2、案例教学要有针对性

不同类型的案例,对于学生教授方法也不同。在教学中,应考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案例。进行案例分析时,既可以采用由学生独立分析,再以书面作业完成的分散方式;又可以采用先分小组讨论,后到课堂上全班讨论这种集中形式。其中,后一种方式主要用于对重点案例进行分析。教师的指导要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也是必不可少的[2]。

(三)换位式教学

旅游项目管理协调方法 篇6

1 海岛人地关系系统的演进

海岛人地关系系统由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组成, 通常分为自然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1]。根据海岛与大陆地区是否发生“物”与“人”的流动, 可将海岛人地关系划分为三个阶段。在海岛人地关系演进的不同阶段, 由于海岛与大陆的要素交换方式与类型不同, 人地关系的组成要素也不一样, 见图1。

1.1 自给自足的封闭式人地关系系统

如图1所示, 该阶段海岛人地关系系统构成要素全部来自岛内。其中, 海岛原始的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构成了自然子系统, 为经济和社会子系统的运行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可满足岛内居民的需求。由于经济、社会子系统对自然子系统的利用强度较小, 可通过自我调节实现人地关系系统的稳定性。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受海岛资源有限性的制约, 仅靠海岛自身无法满足海岛居民不断提高的生活与发展需求, 使海岛系统内部产生了与大陆地区进行生产和生活要素交换的需求;而海岛与大陆相比在特定资源如渔业资源、矿产资源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 使海岛具备了与大陆地区进行要素交换的前提[2]。随着海岛与大陆地区生产和生活要素交换的开展和深入, 海岛人地关系系统进入第二个阶段。

1.2 要素交换后的开放式人地关系系统

该阶段海岛人地关系系统中“人”的要素不发生改变, 只与毗邻大陆发生“物”的交换, 并通过“物”的交换影响海岛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子系统, 是一种开放式的人地关系系统。其中, 自然子系统除满足海岛居民自身的需求外, 还满足出口的需要。为了实现海岛与毗邻大陆要素的交换, 生产活动在维系内部需求的同时, 更加关注要素交换为海岛带来的收益, 经济子系统中增加了很多外部因素。由于此阶段“人”的因素基本不发生改变, 社会子系统相对稳定。海岛可利用的土地空间有限、内部设施设备落后、资金与技术匮乏, 使其出口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极高, 导致自然资源的利用强度增大, 废弃物排放增多, 破坏了海岛人地关系的平衡。在这一背景下, 如何通过产业转型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来实现海岛资源的多元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成为协调海岛人地关系的关键。旺盛的市场需求、海岛旅游资源的优势以及旅游业自身的功能属性使发展旅游成为海岛产业转型的首要选择。而随着大量旅游者进入海岛, 海岛人地关系系统进入到第三个阶段。

1.3 旅游者进入之后的“旅游型”人地关系系统

对“人”的影响:旅游业发展首先改变了海岛人地关系系统中“人”的构成。海岛旅游的发展不仅吸引了大量旅游者进入海岛, 同时还引进了旅游投资者、旅游从业人员尤其是高水平的旅游经营管理者, 海岛出现当地居民与外来人口并存的局面, 人口数量剧增[3]。其次, “人”的构成变化在为海岛注入现代气息的同时, 也带来了人的心理、行为与文化等的深层改变。一方面, 外来旅游者和从业者的经济状况好、知识层次高、消费习惯超前, 必然会对当地居民传统的、满于现状的心理产生极大冲击;另一方面, 大量旅游者的涌入影响了海岛地区的传统文化, 改变了当地人的观念、习俗和价值观体系, 使海岛民俗风情、宗教文化、优良的传统等逐渐淡化和消失。此外, 为迎合旅游者需求, 海岛文化可能被不合理的开发甚至扭曲和庸俗化, 影响海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对“地”的影响:发展旅游必然带来大量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以及旅游地产开发, 这不仅直接消耗了海岛本就有限的土地、淡水等资源, 增加了生产性污水、固定废弃物等的排放, 而且改变了海岛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 侵占了海岛生物的繁衍栖息地, 使海岛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大量旅游者和旅游从业人员的进驻, 使海岛人口剧增, 消费迅速膨胀, 这将导致海岛资源消耗量和废弃物排放量增加, 带来淡水供应、废物处理、噪声污染、废气污染等方面的压力。同时, 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经营者往往不顾环境容量, 超承载力接待旅游者, 造成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和海岛资源的过度开发, 引起海岛生态系统的失衡和生态环境的退化[4]。在这一阶段, 海岛与大陆地区的交换既有“物”的流动, 也有“人”的流动, 对海岛人地关系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对人地关系作用过程的影响:旅游业发展对海岛人地关系作用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和社会子系统两方面。从经济子系统来看, 海岛旅游在带来大量直接和间接经济收入、调整收入分配、延伸海岛产业链、优化海岛产业结构、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等的同时, 也给海岛经济系统带来了很多挑战。从社会子系统看, 人口密度的增大, 使海岛原本就落后的基础设施面临巨大的压力。由于海岛居民素质普遍偏低, 旅游业发展中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较多地引自岛外, 忽视了对岛内居民的培训与提升, 削弱了海岛居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社区参与的能力;旅游收益的大量漏损, 使海岛居民获得较少的旅游收益却承担了因发展旅游而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 造成各种社会矛盾;外来投资主体控制, 导致当地社区参与不足或参与程度差异大, 使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加剧, 导致海岛人地关系紧张[5]。

综上所述, 由于发展旅游业所导致的“人”的要素改变, 在第三阶段使海岛自然、经济和社会子系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这些变化既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海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又对海岛原有的人地关系、生态系统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因此, 海岛地区要真正从发展旅游业中获益, 实现海岛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全面分析旅游要素在海岛人地关系系统中的作用机制, 构建“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系统, 并推动这种新型海岛人地关系系统走向协调。

2 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系统的构建

海岛旅游发展, 带来了旅游设施建设、旅游者涌入、旅游投资者和从业者的进驻, 改变了原有海岛人地关系系统的组成要素, 解构了原有的海岛人地关系。在系统论的指导下, 参照杨青山、梅林的人地关系系统模型[6], 以克服旅游对海岛人地关系的负面影响为出发点, 本文构建了“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系统 (图2) 。

在“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系统中, 海岛旅游以及海岛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新型海岛人地关系的协调;反过来, 新型海岛人地关系的协调是实现海岛旅游以及海岛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从图2可见, 旅游处于该系统的中心, 与系统中其他要素均发生双向联系, 系统内资源与环境、经济、社会与文化以及人口四要素均为海岛旅游的发展提供条件与支持, 是正向作用过程;而旅游既对其他四要素产生正向作用, 又对他们产生负向作用。因此, 要实现“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的协调, 必须通过技术支持、管理体系优化和制度建设等手段, 最大化地对系统内其他四要素产生积极的影响, 控制和减少负面效应, 形成旅游与海岛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与人口发展的良性互动。

3 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系统的协调

根据海岛发展旅游业的特殊性和旅游业对海岛人地关系系统的影响分析, 要实现“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的协调, 关键是要降低和减少旅游对人、地及人地作用过程中的负面影响, 使“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系统中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子系统协调发展。这至少需要解决三个问题:科学评估与严格监控海岛旅游的过度开发;促进海岛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提高海岛旅游社区参与的广度与深度。

科学评估和严格监控减少对“地”的影响。海岛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要发挥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正向作用, 前提是进行海岛承载力的科学评估和旅游业发展中的严格监控。首先, 在旅游开发之前必须分别评估海岛的自然、经济、社会的承载能力, 确定可接受的旅游容量, 确定旅游设施建设的密度、强度和旅游者的进入数量, 保证自然子系统在自我调节以及旅游保护与修复中维持稳定。其次, 在旅游业发展中, 以海岛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选取衡量“地”的特定指标如海岛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森林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人均淡水拥有量、人均耕地、环保投入比重、废气废水排放量等, 严格监控海岛旅游对上述指标的影响, 确保旅游在海岛人地关系系统承受能力之内发展[7]。

利益相关者合作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海岛旅游涉及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当地居民、社区、政府、旅游者和旅游投资者等, 其合作关系是否和谐, 既影响旅游业对海岛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的利用程度和强度, 也影响旅游乘数效应对海岛的贡献程度, 同时也是实现“旅游型”海岛社会稳定的关键。要实现海岛旅游各利益相关者的有效合作,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产权制度, 科学分解产权, 按照市场规律进行产权配置与组合, 明确各利益相关者的责权利关系[8];其次要识别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和相互之间的利益冲突, 借助多方力量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第三, 要以旅游收益分配为纽带, 构建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模式, 并对合作中各方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 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和谐共生[9]。

社区参与保证岛内居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协调“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既要实现“地”的可持续发展, 更要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 而社区参与旅游是实现岛内居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方面, 通过社区大多数居民的旅游就业, 不仅获得经济收入, 解决可持续发展的生计问题, 还可加强他们与旅游者、岛外经营管理者在知识、文化、技术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 提升自身素质, 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10];另一方面, 通过社区及居民在旅游规划、开发、监督、控制中的广泛和深度参与, 可使当地社区及居民以“主人翁”的身份审视海岛旅游对海岛人地关系的影响, 保证海岛旅游与海岛人地关系系统的协同发展。

4 结论

在海岛旅游发展中, 旅游作为新的要素叠加到海岛人地关系中, 对海岛人地关系的相互作用产生深远的影响。要实现海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既不能就旅游论旅游, 也不能就海岛论海岛, 必须将旅游纳入海岛人地关系系统中, 统筹考虑海岛旅游发展与海岛人地变化的关系, 构建“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系统并采取有效措施使之协调运行。通过严格监控, 可保证“旅游型”海岛自然子系统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建立合理的利益相关者合作模式, 可确保海岛自然、经济和社会子系统的协调发展;加强海岛旅游社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可保证海岛居民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摘要:在对海岛人地关系演进脉络梳理的基础上, 通过全面分析发展旅游对海岛人地关系系统的影响, 构建了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系统, 指出科学评估海岛旅游容量、严格监控海岛旅游对海岛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构建合理的利益相关者合作模式、推动广泛深入的社区参与是实现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系统协调的关键。

关键词:旅游型海岛,海岛旅游,人地关系系统

参考文献

[1]任启平.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要素及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2]陈金华.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整合研究——以海峡西岸为例[D].郑州: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19.

[3]陈金华, 周灵飞.海岛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实证研究——以福建东山岛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8, 27 (2) ∶90-94.

[4]黎春红.海南西岛旅游可持续发展道路探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6, 23 (3) ∶126-131.

[5]王丽娟, 李悦铮.海岛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初探以长山群岛为例海洋[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1, (3) ∶52-56.

[6]杨青山, 梅林.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系统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J].经济地理, 2001, 21 (5) ∶532-537.

[7]薛纪萍, 阎伍.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8, 24 (10) ∶878-881.

[8]刘涛.海滨生态旅游区域合作发展研究——以山东沿海地区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1, 27 (4) ∶378-381.

[9]徐福英.基于利益相关者分析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2, 28 (7) ∶657-660.

如何做好监理协调工作的几点方法 篇7

建设工程监理目标的实现,需要监理工程师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对监理程序的有效执行,此外,还要求监理工程师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通过组织协调,促使监理目标实现的各方主体有机配合,使监理工作实施和过程运行顺利。促使各方协同一致,以实现预定的目标。

项目监理机构协调的范围从系统方法的角度分为系统内部协调和系统外部协调。

1、项目监理机构内部协调包括以下方面:

(1)、项目监理机构内部人际关系的协调

项目监理机构是由人组织的工作体系,工作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际关系的协调程度,总监理工程师应首先抓好人际关系的协调,激励项目监理机构成员。

1)在人员安排上要量才录用。

2)在工作委任上要职责分明。

3)在成绩评价上要实事求是。

4)在矛盾调解上要恰到好处。

(2)、项目监理机构内部组织关系的协调

项目监理机构内部组织关系的协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在职能划分的基础上设置组织机构,根据工程对象及委托监理合同所规定的工作内容,确定职能划分,并相应设置配套的组织机构。

2)明确规定每个部门的目标、职责和权限,以规章制度的形式作出明文规定。

3)事先约定各个部门在工作中的相互关系。在工程建设中许多工作是由多个部门共同完成的,其中有主办牵头和协作、配合之分,事先约定,才不至于出现误事、脱节贻误工作的现象。

4)建立信息沟通制度,如采用工作例会,碰头会、发工作联系单等方式来沟通信息,这样可通过局部了解全局,服从并适应全局需要。

5)及时消除工作中的矛盾和冲突。

(3)、建设监理实施中有人员需求、试验设备需求等,而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内部需求平衡至关重要。需求关系的协调可从以下环节进行:

1)对监理设备、材料的平衡。

2)对监理人员的平衡。

2、监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和与业主协调的好坏有很大关系。监理工程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与业主的协调:

(1)、监理工程师首先要理解建设工程总目标,理解业主的意图。

(2)、利用工作之便做好监理宣传工作,增进业主对监理工作的理解,特别是对建设工程管理各方职责及监理程序的理解;主动帮助业主处理建设工程中的事务性工作,以自己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工作去影响和促进双方工作的协调一致。

(3)、尊重业主,与业主一起投入建设工程全过程的控制、管理及协调工作。

3、监理工程师对质量、进度和投资控制都是通过承包商的工作来实现的,所以做好与承包商的协调工作是监理工程师组织协调工作的重要内容。项目监理机构与承包商的协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严格按规范、规程办事,讲究科学态度。

(2)、协调不仅是方法、技术问题,更多的是语言艺术、感情交流和用权适度的问题。

(3)、施工阶段的协调工作内容如下:

1)与承包商项目经理关系的协调。

2)进度问题的协调。

3)质量问题的协调。

4)对承包商违约行为的处理。

5)合同争议的协调。

6)对分包单位的管理。

7)处理好人际关系。

4、监理单位必须协调与设计单位的工作,以加快工程进度,确保质量。项目监理机构与设计单位的协调包括以下方面:

(1)、真诚尊重设计单位的意见,在设计单位向承包商介绍工程概况、设计意图、技术要求、施工难点时,注意标准过高、设计遗漏、图样差错等问题,并将其解决在施工之前;施工阶段,严格按图施工;结构工程验收、专业工程验收、竣工验收等工作,邀请设计代表参加;若发生质量事故,认真听取设计单位的处理意见等。

(2)、施工中发现设计问题,应及时向设计单位提出,以免造成大的直接损失;若监理单位掌握比原设计更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时,可主动向设计单位推荐。为使设计单位有修改设计的余地而不影响施工进度,应协调各方达成协议,约定一个期限,争取设计单位、承包单位的理解和配合。

(3)、注意信息的及时性和程序性。监理工作联系单、工程变更单传递,要按规定的程序进行传递。

5、目监理机构与政府部门及其他单位的协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质量监督站是由政府授权的工程质量监督的实施机构。对委托监理的工程,质量监督站要核查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资质,监督这些单位的质量行为和工程质量。监理单位在进行工程质量控制和质量问题处理时,要做好与工程质量监督站的交流和协调。

(2)对于重大质量事故,在承包商采取急救、补救措施的同时,应敦促承包商立即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情况,接受检查和处理。

(3)建设工程合同应送公证机关公证,并报政府建设管理部门备案;征地拆迁、移民要争取政府部门支持和协作;现场消防设施的配置,宜请消防部门检查认可;要敦促承包商在施工中注意防止环境污染,做到文明施工。

(4)协调与社会团体的关系:一些大中型建设工程建成后,不仅会给业主带来效益,还会给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好处,同时给当地人民生活带来方便,因此必然会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业主和监理单位应把握机会,争取社会各界对建设工程的关心和支持。这是一种争取良好社会环境的协调。

6、建设工程监理组织协调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会议协调

1)第一次工地会议。第一次工地会议是建设工程尚未全部展开前,履约各方相互认识、确定联络方式的会议,也是检查开工前各项准备工作是否就绪并明确监理程序的会议。

第一次工地会议应在项目总监理工程师下达开工令之前举行,会议由建设单位主持召开,监理单位、总承包单位的授权代表参加,也可邀请分包单位参加,必要时邀请有关设计单位人员参加。

2)监理例会

①监理例会由总监理工程师主持。

②监理例会应定期召开。

③所要求的参加人员均应到会。

④会议议题。

⑤会议纪要。

3)专业性监理会议。除定期召开工地例会以外,还应根据需要组织召开一些专业性协调会议,例如业主直接分包的工程内容承包单位与总承包单位之间的协调会、专业性较强的分包单位进场协调会等,均由监理工程师主持会议。

(2)、交谈协调法:在实践中,并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开会来解决,有的可采用“交谈”这一方法。交谈包括面对面交谈和电话交谈两种形式。

无论是内部协调还是外部协调,这种方法使用频率都是相当高的,其作用在于:

1)保持信息畅通。

2)寻求协作和帮助。

(3)、书面协调法:当会议或者交谈不方便或不必要时,或者需要精确表达自己的意见时,就会用到书面协调的方法。书面协调方法的特点是具有合同效力,一般常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不需双方直接交流的书面报告、报表、指令和通知等。

2)需要以书面形式向各方提供详细信息和情况通报的报告、信函和备忘录等。

3)事后对会议记录、交谈内容或口头指令的书面确认。

4)访问协调法:访问法主要用于外部协调中,有走访和邀请两种形式。走访是指监理工程师在建设工程施工前或施工过程中,对与工程施工有关的各政府部门、公共事业机构、新闻媒体或工程毗邻单位等进行访问,向他们解释工程的情况,了解他们的意见。邀访是指监理工程师邀请上述各单位(包括业主)代表

到施工现场对工程进行指导性巡视,了解现场工作。因为在多数情况下,这些有关单位并不了解工程,不清楚现场的实际情况,如果进行一些不适当的干预,会对工程产生不利影响。这个时候,采用现场随机访问法可能是一个相对有效的协调方法。

5)情况介绍法:情况介绍法通常是与其他协调方法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可能是在一次会议前,或是一次交谈前,或是一次走访或邀访前向对方进行的情况介绍。形式主要是口头的,有时也伴有书面的。介绍往往作为其他协调的引导,目的是使别人首先了解情况。因此,监理工程应重视任何场合下的每一次介绍,要使别人能够理解自己介绍的内容、问题和困难、自己想得到的帮助等。

汾湖科技创业园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监理部

上一篇:日日李商隐阅读答案下一篇:金华市卫生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