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规章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2024-09-02

浅谈企业规章制度建设的必要性(通用9篇)

浅谈企业规章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篇1

关于企业规章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也就是规章制度,是我们应该遵守的,用来规范我们行为的规则、条文,它保证了良好的秩序,是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企业规章制度在一个企业中所起的作用;一是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可以保障企业的运作有序化、规范化,将纠纷降低到最低限度,降底企业经营运作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二是规章制度可以防止管理的任意性,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我认为对职工来讲服从规章制度,比服从领导任意性的指挥更容易于接受,制定和实施合理的规章制度能满足职工公平感的需要;三是规章制度能使员工行为规矩,不偏离公司的发展方向。通过合理的设置权利、义务和责任,使职工能预测到自己的行为和努力的后果,激励员工为企业的目标和使命努力奋斗。

因此建立和完善企业规章制度是一个企业运作、发展、强大的重要保证。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仅对一些具体的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起到了制度化形式管理和推动,同时进一步挖掘了员工的潜能,调动了员工工作的主动性。

制度建设是一个制定制度、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制度的理论上没有终点的动态过程,制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只有不断地建立健全企业各项规章制度,才能保证公司的各项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感言

一个不遵守制度的人是一个不可靠的人!制度只能对君子有效。对于小人,任何优良制度的威力都将大打折扣,或者是无效的。那么作为豫甲公司的合格员工;应努力使自己变成君子,而不做小人。

为进一步深化企业管理,充分调动发挥公司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

性,切实维护公司利益和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规范公司全体员工的行为和职业道德。结合《公司法》和《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建立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以促使公司从经验管理型模式(目视管理)向科学管理的模式(制度管理)转变。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在运作规范化的企业组织中,体现其管理模式特性的是企业的管理制度。建立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调控企业行为,保证稳健、快速、健康运行,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公司要建立一套健全的规章制度:正如一个人要有健全的四肢及协调性,各司其职,按章办事。一个企业更是如此,管理制度是否健全这尤其重要,制度是企业发展之根本,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健全的制度其发展空间是非常狭隘的,更重要的是企业形象却是在一系列看似繁杂的制度中体现出来的。因此,建立一套健全并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发展的法宝。

创新是灵魂、是动力、是源泉。成功的企业背后必定有一套规范性与创新性的企业管理制度在实施。公司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鼓励一切创新的因素充分涌流。我们要遵从原则,遵从市场行为准则,遵从政策法规要求,符合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致力于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涵盖公司组织和运行、企业文化,提供产品以及营销管理的全过程,努力实现公司内部创业、资源分配,资源吸引的有效管理办法,最大程度挖掘公司的潜力,发挥公司的效能。

浅谈企业规章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篇2

(一) 投资大、工期长、工序多

电力建设企业一般有着比较庞大的投资和较长的建设工期, 并且工序多, 不论从水通、路通、电通和场地平整这“三通一平”上来说, 还是在最后的正式投入生产上来说, 其涉及到的工序是非常繁多的, 并且这些工序都有发生事故的可能。与此同时, 电力建设企业在工程建设的投资上会随着科学的进步而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从这点上来说, 要想避免安全事故的产生, 就必须做好安全规章工作。

(二) 工程专业性强

鉴于电力建设企业所涉及到的工序繁多, 其工程建设的专业性就非常强, 在建设当中通常要用到许多专业, 如土建工程专业、水工工程专业以及设备调试工程专业等。这些专业相互之间没有一定的关联性, 而在电力工程建设当中, 要把这些专业知识糅合在一起, 其安全管理的难度就可想而知。

(三) 发生事故能造成后果严重

在电力企业工程实施当中, 如果出现了一个小事故或者小失误, 就很有可能造成很大的损失, 甚至会对整个电网的安全构成威胁。因此, 电力企业要做好电力工程的基础工作, 重点在设备调试阶段就要严格遵循安全规章来进行, 要积极对设备调试人员进行培训, 反复要求调试人员要对调试手册进行熟悉和掌握, 这也是安全规章当中的安全培训教育。调试人员只有先对调试程序进行熟悉, 才能在工作中对电力进行正确调试, 也才能防止在调试当中有安全事故的情况发生。

(四) 建设人员的安全素质低

当前, 在电力建设企业当中, 存在着合同工、临时工以及农民工并存的局面, 这种情况尤其表现在“三通一平”以及土建工程当中。这些员工的素质普遍较低, 给电力建设企业在工程建设当中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 电力建设企业要注重从思想和技术两方面上对他们进行培训, 要让这些员工在技术上对电力安全的操作规程进行掌握, 在行动上对安全规章进行遵守, 唯有如此才能使电力企业在工程建设中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五) 重企业文化建设

在电力建设企业当中, 其企业文化就是要遵循安全规章, 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与此同时, 电力企业的性质决定了要想对供电的质量进行提高就必须要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这里来说, 安全规章在电力建设企业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的一些著名电力企业都注重实施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比如南方电网公司、华能电力以及国家电网公司等。而安全文化是安全规章中的一部分, 这些企业通过对文化的发展与弘扬, 通过常态化的手段对员工进行安全规章教育, 用企业的安全文化让员工在无形当中形成安全意识, 让他们自觉对各种规章制度进行遵守以及依照正确的方式做事, 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安全文化。

二、安全规章在电力建设企业当中的重要性

当前,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新技术、新设备以及新工艺的投入使用使得安全规章制度在电力建设企业的安全生产当中的重要作用愈发突出,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是员工重视安全生产的主要手段

电力建设企业的员工只有遵循安全规章制度, 一切以安全规章制度为前提, 才能够从思想上重视安全生产, 才能在实际工作当中真正做到“安全第一”和“预防为主”, 也才能对最基本的职业安全健康知识进行掌握, 遵章守纪, 确保自身的安全与健康, 从而杜绝电力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 由于供电工程是随着工程建设进展到不同的阶段, 其安全工作的重点以及注意事项会所有不同。因此, 对员工开展经常性安全就有着重要作用, 通过这种经常性的安全活动适时提醒员工对要注意的安全事项进行警惕, 这对于强化电气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有着积极意义。

(二) 是电力建设企业发展经济的基础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 在电力企业当中, 一些安全问题也开始涌现出来, 这就需要电力企业要加强安全技术, 以对生产与安全的需求相满足, 而要想在电力建设企业当中普及安全技术和相应知识就必须要重视安全规章制度。

(三) 是与企业人员结构变化相适应的需要

当前, 许多企业都开始改革自身的用工制度, 企业员工的构成也逐渐呈现多样化以及年轻化。一些合同工、临时工以及农民工开始涌入企业当中, 在这三个工种当中, 临时工和农民工有着相对较低的文化素质, 电力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普遍缺乏和薄弱, 在工作当中多倾向于冒险蛮干;一些青年员工在思维、价值观与人生观上和老员工有着很大的差异, 这些年轻员工有思想、有活力, 有着广泛但又不稳定的兴趣, 在自我保护以及应变能力上比较差, 技术及安全素质日趋下降。从这点上来说, 电力建设企业强化安全规章制度是一项长期而又繁重的工作。

(四) 是做好安全管理以及弘扬文化的前提

遵循安全规章制度是做好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 也是做好其他工作的先决条件, 因此, 安全规章是电力建设企业进行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同时, 安全管理主要是管理人, 而运用安全文化这种无声的影响无疑是管理人的最好方式。电力建设企业要让安全文化成为广大员工安全生产的思维框架以及行为准则, 要让他们在工作的时候自觉主动地依照正确的方式来进行, 以此对员工在生产当中的安全行为进行规范。其中, 安全规章的发展主要依靠企业的宣传和教育。

(五) 是电力建设企业向深度发展的根本

企业的安全规章制度是一项社会化以及群众性的工作, 如果只依靠安全技能部门对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是不够的, 还要多层次以及多形式的运用各种条件、宣传工具和教育手段来对电力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进行加大, 从根本上把企业的安全文化水平进行提高, 从而强化安全意识。

结语

在电力建设企业当中, 安全规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是电力企业开展一切安全工作的基础。如果没有建立安全规章制度, 电力工程的建设以及员工的安全都没有保障, 企业的良好形象就会大大降低, 市场竞争力就会大幅度缩减。因此, 重视和加强安全规章制度是现如今电力建设企业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浅谈企业规章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篇3

关键词:供电企业;内控管理;制度建设

供电企业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电能源在工农商等领域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而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休闲等也离不开电能源的支持。因此,供电企业的发展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势必要加强企业内控管理,才能促进企业发展。然而,内控管理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企业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意义,因此,要合理设计、积极规划、充分管理、规避弊端,进而加强供电企业内控管理的制度建设。

一、供电企业内控管理的必要性

企业在管理中要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些企业之所以存在管理问题,是因为陷入了管理误区。对于企业发展而言,管理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章法,并不是会议越多越好、管理流程越复杂越好,而是要根据企业的现实情况,加强管理力度、优化管理办法,由此将企业内部员工管理好,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供电企业的发展中,鉴于其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更需要加强内部管理,从而提高了内控管理的必要性。第一,有效监察企业工作,加强内控管理,可以有效地加强对于供电企业各项工作的监察,及时了解企业的工作情况,不仅能够及时纠正工作错误,也能为接下来的企业发展提供指导;第二,有效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对于企业发展来讲,如果没有足够的风险防范意识,将会对企业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而加强内控管理,就可以在日常实施风险平台管理的基础上,将工作摆在管理者面前,进而提高对于风险的预测和防范,保持严内控和防风险二者达到平衡。

二、供电企业内控管理的误区

搭建科学的供电企业内控管理制度体系,要将考察重点置于企业发展的背景之下,突出供电企业的发展前提,充分考虑到供电企业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从而发现管理弊端,避免走入管理的误区。

(一)将内控部门和业务部门混为一谈

供电企业的业务部门是进行市场开发、创造业绩、赚取利润的部门,对于业务部门的要求可以将企业发展速度和业务完成量作为考察前提。但是内控部门的工作却是要进行强制性的工作,对企业内部的员工进行管理,规范其行为、端正其思想,使企业员工能够团结起来,有利于企业发展,也可以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但是,目前的一些供电企业却将内控部门和业务部门混为一谈,没有树立一个正确的内控管理意识,要求内控部门也和业务部门一样,要用成绩来说话,这种意识是不利于企业加强内控管理。

(二)将内控落脚点放在提高员工能力方面

虽然员工能力的提高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这并不是内控管理的职责和义务。内控管理作为一种防御性措施,它应该强调的是一种义务和责任,让员工了解工作职责,达到工作标准,完成工作任务,而并不应该将提高员工能力作为内控管理的落脚点。因此,在这一方面比较容易存在偏误,将内控管理引向误区。

三、供电企业内控管理的制度建设

(一)平衡执行制度的成本与成效问题

供电企业在建设内控管理时,必须要考虑到执行制度的成本与成效问题,引入SWOT的分析方法,来确定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将企业的战略与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考虑到成本与成效的问题。一方面,在建设内控管理的制度时,不仅要了解企业自身发展情况,还要对竞争对手、市场环境等问题进行充分考察;另一方面,在考虑内控管理的成效时,还要考虑执行制度的成本,力争做到成本与成效的平衡。

(二)建立内控的风险意识和发展意识

树立电力企业领导者和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发展意识并重的观念,两者都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风险意识对于建设企业的内控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应该要求企业的所有员工都树立风险观念、培养内控意识。内控管理作为一种强制性的、防御性的管理制度,它会随着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而得到完善,这需要得到全体员工的支持,使他们充分地意识到建设内控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实现电力企业构建内控管理制度的目标。对于企业发展而言,发展意识也是企业管理者和普通员工都需要具备的,面对着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提高发展意识才能有效规避风险因素,不断改革创新,进而保证电力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

(三)立足提高用户体验进行制度建设

在目前的发展中,电力企业为社会发展、人类生存等都提供了便利,而且电能源的开发、输送、维修等一系列工作都以为人民服务为基本前提,才能提高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要以提高用户体验为前提,无论建设怎样的制度,都突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提高电力企业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由此可见,随着电力企业的发展,内控管理制度也要随之更新和完善,注意用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而且,内控管理制度建设不仅要强调企业的发展,更要将用户的实际需求放在首要位置上,这样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并进一步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四)考虑供电可靠性等企业经营考核

在建设内控管理制度时,还需要注意的是企业自身经营考核和供电可靠性考核的平衡问题,将二者分开考虑,企业自身经营考核需要管理者审时度势,能够完整地掌握企业发展的大趋势和小问题,对自身经营情况做出准确评价;另一方面,供电可靠性考核需要涉及到的部门和工作比较复杂,需要安全监察质量部门、运维检修部门、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等协调发展,做好调度和配合,提高供电可靠性,也做好可靠性的考核。另外,还要注意的是企业自身经营考核和供电可靠性考核的平衡发展。

(五)立足发展完善内控管理体系建设

加强企业的内控管理,要以完善内控管理体系建设为前提。首先,要构建一套完善的以预防为主的监管体系,将物资、财务、审计、人事等部门涵盖进去,并尽量涵盖电力企业的每一个部门,从而保证监管体系的完整性;其次,要坚持对供电企业各个职能部门工作活动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全面地掌握企业发展状况,完成体系建设任务;第三,事后检查机制也十分必要,用科学发展的思维,确保企业各项工作都有所收效,从而保证内控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第四,体系建设还需要有一套管理机构,设立专门委员会,建立一个专门的内控管理部门,并分设不同的权利岗位,制定工作流程和任务。

四、结束语

电力企业为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时至今日,人民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电能源的开发、输送,因此,要促进电力企业发展,才能进一步为社会服务、为人类造福。对于电力企业来讲,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更需要加强内部建设和管理,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团队,加入内控管理的方法,建设内控管理的制度。本文在研究供电企业内控管理的制度建设时,从兼顾成本效益、兼顾内控与发展、促进用户体验、立足企业经营考核以及完善内控体系等五个方面提出管理思路,回答了供电企业如何规范发展的问题,为企业进行科学的内控管理制度建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沈国忠. 供电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问题浅析[J]. 中国经贸导刊, 2014,26:60-61.

[2]赵媛. 浅论供电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J].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23:37.

浅谈企业规章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篇4

作者:牛鹏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就是制度,制度是一种行为规范、工作规范。一个企业要发展必须要规范化,必须要进行认真、系统的制度化建设。因为没有规范的制度,企业很难走长久发展,也很难规模化。同时应注重把人的管理放在首要位置,因为管理的对象是人,管理的目的是事。所周知,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一个基本要素。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若能充分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那么这个企业便是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一个企业,这个团队便是充满生机,富有创造力的一个团队。反之,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充满怨气、人心涣散、上下属之间不能有效地形成合力,那么这个企业的前途便变得十分微妙了。至少,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掉了重要的一分。

一、项目管理、制度为先

项目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控制过程,它关系到项目目标能否实现,能否真正地把我们的项目管理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品位,上升到一个新的亮点,那就需要为项目管理工作建立起一个有章可循的制度,制度不但要标准化、精细化、人性化,还需做到废旧立新,以便适应当前的项目特点。如在食堂管理工作中虽然有《食堂卫生管理责任制度》《食堂管理规定》《食堂工作人员管理制度》《食品安全制度》等等,但这些常规制度在一些人性化管理方面还是不够适应员工多方面的就餐特点,由于某些施工工序的延续性、外出办事等原因导致部分员工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就餐,而项目驻地周围生活基础条件又差,没

有可以去就餐的便利条件,食堂管理工作顺应这一特点制定了《重新规定食堂就餐时间》对规定时间不能按时就餐的员工给予打电话预留饭菜及预约就餐时间,以便厨师有效安排饭菜,保障每位员工的就餐,也避免了因厨师对就餐人数的错误估计而导致饭菜剩余,像这样的事情在项目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是存在的,如果没有制度去规范,做到合理的导向,那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员工会因工作延续吃不到饭菜出现情绪不满,进而影响到团队合作和工作效率。这看似不起眼的食堂就餐时间一旦上升到管理制度的层面,其作用就非同小可。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制度、敢于破旧立新,并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约束人,以制度服人,使项目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制度化管理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公平性,因为对于任何人都是在同一制度约束下活动。同时执行制度不能太死板,以免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因为没有制度和在这种制度下实行按部就班的管理,这个项目就不能正常运转,就不能产生效益。因此,制度化管理是必需的、无条件的和最基本的,离开制度化管理,其他的管理就无从谈起,但同时制度的执行应体现弹性原则,不能为了制度而去执行制度,员工在自觉遵守制度的条件下应不以制度为局限,要更好的从工作原则、工作性质、客观条件、团队价值观等诸多角度去理解、把握做好各项工作。

二、树立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无形的管理手段,其影响无处不在,就像人的精神,一个精神焕发、充满朝气的人,在工作上兢兢业业,那这个人在生活中一定是左右逢源。同样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使企业产生持续凝聚力和竞争力, 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它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企业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存在于广大员工的心灵之中,并在员工的潜意识中形成共识,它与企业共存亡。企业在发展中创造了独特的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反过来又促进了该企业的发展。企业文化具有独特的个性,具有内在的继承性,由企业自身条件实践而来,它可以发端于少数人的倡导和示范,但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坚持宣传、不断实践和不断规范的结果。企业文化的载体是企业员工,那么如何让企业文化得到传递、引领员工,形成团队力量。

1、充分发挥企业领导的模范带头作用。

企业领导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维护者和管理者,他们的思想意识,个人品行与道德准则、思维方式与习惯,价值观与经营之道,直接决定着企业文化走向。领导的言行举止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对员工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如项目部领导倡导“鹰一样的个人、雁一样的团队”就是一种很好的带头作用,影响着每位员工的思考,员工既要具有鹰一样的个人能力,也要能够像雁一样地融入到团队的合作,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快速的做出反应。

2、潜移默化的规范化管理对企业影响深远。

如项目部领导重视节约,成本控制,在经营活动中不断规范项目经济分析,每周进行材料核销,小车油耗核销,办公室用纸实行双面打印,无纸化办公等等,这种制度化,规范化的经营理念,影响着企

业的每位员工,从企业讲节流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保障,从个人讲本着捡起每一份钱的理念,就是经营之道,这种影响不但是企业的荣誉,更在自身的生活中也形成一种凡事都节约的习惯,对自己的生活质量也是一种很好的提升。

3、耳闻目染的宣传效果。

企业文化重在宣传感染,如何让员工自觉的参与到企业文化的建设,自觉的提升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得以继承、发扬的重要前提,如项目部在办公楼走廊悬挂各类谚语,工程照片,不但宣传了单位的丰功伟绩,还有力的提高了每位员工的自豪感,增强了自信心,像一些谚语如“企业的成功来自每位员工的付出”“百川汇海可撼天,众志成城比金坚”“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等等。在随时随地影响着员工的心理,同时在外人看到这些标语时,首先他能感受到的是这个企业的精神文化,价值取向,对企业外在的宣传起到很好的提升效果。

三、企业管理以人为本

企业是人的集合体,它的存在与发展是人创造的。只有“依靠人,为了人,尊重人,塑造人”企业才能更好的向前发展。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基础是企业文化。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强化以人为本的意识,使企业成为全体员工都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共同体。要结合企业的特点和发展的走势把企业文化建设溶于各项活动之中,使员工在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都能汲取企业文化所带来的营养,为构筑一流的企业,雕塑凝聚力极

强的战斗群。企业要做到惟才是举,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构建一个人才成长的平台。积极创新人才机制,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全面、准确地识别和评价人才,公正、公道地对待人才,选好人才,用好人才,使人才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1、人性化沟通。

人性化管理不等于人情化,也不是管理严格了就没有人情味,把制度看成是一纸空文。即人性化沟通是在制度化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员工,把员工看成是和管理者在人格上平等的个体来对待。在管理中不随便骂人但也绝不放任自流,在公众场合不能对员工暴粗口,尤其是人身攻击。

2、在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人性化管理。

人性化管理不能过于自我,员工不服从调动,不服从管理,是不行的。人性化管理要通过制度化管理体现出来,制度化管理要体现人性.这样人性化管理才能落到实处,制度化管理也才能成功.因此,二者应该是结合在一起的.因为管理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而现代管理强调制定的管理制度要以人为本,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人的潜力。人是知识经济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人力资本”,是资本又与生产资料、机器设备这些死的物不同,人是有精神、有情感、有思想的。要提高人力资本的生产率,就要根据其特点,鼓舞其精神、培养其情感,提高其思想。而这些不能只依靠一些开明的管理者去实施,要通过制定相关的制度加以保证。

3、制度化和人性化本身并不矛盾。

企业要不断完善制度和流程,但这些制度和流程是人来执行的,必须和企业自身发展阶段相适应,不考虑人的因素的制度是不可执行的,相反一些好的人性化的措施、理念是可以将其制度化的。归根到底制度和流程是属于企业的硬件层面,没有良好的执行能力和文化支撑再好的制度也是徒劳的。

4、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企业文化对外是企业的一面旗帜,对内是一种向心力。成功的企业文化融合了个人与工作的关系,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公平、信任的良好的工作环境,企业的每个成员都会主动地为公司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企业员工也能实现自身最大价值。优秀的企业文化还有助于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有利于企业更快的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如宁杭精神已成为项目部的一面旗帜,不怕苦、敢吃苦、白加黑、五加

二、攻坚克难的铁人精神。

浅谈企业规章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篇5

“制度”一词从中国最古老的书《尚书》开始,就有了记载。号称“三礼”的《礼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诗经》中所说“天生蒸民,有物有则”,即是讲“有人群就必有规则”。吸收夏商文化,开辟中华文化正统的周朝,用“礼”这种特定形态的制度主导社会秩序,礼乐文化成了后来中国制度结构的主要内容。孔子的《春秋》提出的政治理想,引出了公羊学传统,为中国后来政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历史上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制度定义出不同的答案。《韦伯斯特字典》以及《美国文化遗产大字典》里给出的解释是:“制度就是行为规范”。在《辞海》里,制度的第一含义是指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统一程序办事的规程。德国制度经济学学者柯武刚、史漫飞指出:“制度是人类相互交往的规则。它抑制着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的和乖僻的个人行为,使人们的行为更可预见并由此促进着劳动分工和财富创造”。中国著名企业管理学家东堂策认为:“制度是企业经营目的、观念、组织、目标、战略以及各业务职能领域活动的规定,是企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共同须遵守的准则,也是企业规范运作和行使用人权的重要方式之一”。

2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符合绝大多数员工利益而做出的科学决策。很多人进入一个企业,基本上都没有全面的了解一个企业的规章制度,而只是片面记住几条与自己日常工作息息相关的规定,等到自己的行为与企业制度相抵触,而受处罚的时候,就心生不满,认为是故意针对而满腹牢骚埋怨企业。殊不知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既然存在制度,就应奖惩分明,否则就形同虚设。如果每个人的行为与思想都与你一样,那么制度就是一句空话,管理就会混乱。所以不能只顾个人的利益,而忽略整体的利益;不应一味的埋怨企业,而应从自身找不足。如若站在企业发展的高度去真正的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那么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二、管理者执行力度不强或畸重畸轻,造成管理混乱,导致员工满腹牢骚。

每一项章程在建立之初,员工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适应和不舒服,这就需要管理者花精力不厌其烦地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引导,久而久之,员工对管理规定熟悉了、理解了,也就会自觉地去遵守。如果管理者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强、落实不到位,或没有一视同仁、奖惩不明、畸重畸轻,那么就会导致管理混乱、滋生矛盾。因为有的部门能够认真的执行,有的却不执行,结果员工之间就会有私下的议论“某经理人好、某经理人太坏”,弄得管理者进退两难,很难开展工作。这样的结果导致员工越来越像温水中的青蛙了,责任心也下降,满怀激情的新员工不久就变成了“老油条”开始混日子,工资下降不检查自己工作态度或工作方法是否有问题,而是满腹牢骚的埋怨企业。

三、员工的劣根性问题

所谓“劣根性”顾名思义就是指长期养成的,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性。每个企业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人员存在,从“专业”的角度总结,大体可分为两种人,一种是有才无德,另一种是无才无德。前者他恃才傲物、目空一切、吃里扒外;后者他无事生非、拉帮结派、牢骚满腹。这类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三观不正,眼中唯有个人利益。他们好比是间谍,还善于隐藏、善于掩饰、有他们出现的地方就有破坏和纷争。对于这样的人,再完美的制度也是泡影,再好的福利也是摆设。

所以,只有在全面了解企业规章制度的基础上,通过专人落实执行,循序渐进,管理者起模范带头作用,各部门统一严格执行,才能减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人为因素。我相信追求进步、愿意与企业共同成长的员工还是乐意接受一些挑战,不能接受的人就是企业要淘汰的人。

浅谈企业规章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篇6

王万鹏

新寨采油大队通讯员

【摘要】坚决惩治腐败和有效预防腐败,是事关企业健康发展的大事,是所有企业目前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有效地打击和预防腐败,必须认清当前反腐倡廉的严峻形势,认清腐败的特点和规律,在教育、制度、监督的贯彻落实和建设发展上下工夫,形成拒腐防变教育的长效机制和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及权力运行监控机制,从而为企业和谐健康运行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主题词 企业

反腐倡廉

建设 腐败 监督

近年来,油田公司和我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反腐倡廉工作方针政策,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同时也要看到,社会进步、企业发展对反腐倡廉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企业反腐倡廉建设涉及企业管理各个方面,需要不断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企业反腐倡廉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多举并用,稳步推进。对于企业来说,要紧密结合生产经营实际情况,不断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为促进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对企业加强反腐倡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飞速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时期,企业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关系到领导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及生产经营发展大局的稳定。因此,企业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必须充分发挥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重要作用,将制度建设贯穿于反腐倡廉教育、监督、惩治等各项工作之中。

一、企业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对于更好地坚持企业发展才是硬道理。企业要发展,就是要使企业经济更加发展,管理制度更加健全,科技和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企业廉政建设,和谐办厂理念进一步增强,职工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企业以效益最大化为发展目的,在效益趋势,利权纷争,抵制金融风险过程中,杜绝企业腐败,只有深化企业党风廉政建设,促进企业全面进步,合理利用资源,发挥企业最大效益,只有这样才符合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社会稳定有序。企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相对其它行业职工所占比例重多,大多是家庭的顶梁柱,肩负家庭经济来源的重任,没有和谐稳定安全健康发展的企业,职工工资,合法权益等就无法得到保障,必将对社会的不和谐带来潜在的压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加强企业的和谐稳定。加强企业反腐倡廉建设,党员干部职工自觉抵制和预防腐败,关系到企业的和谐稳定发展,关系到社会长治久安和企业生存发展空间。深化企业反腐倡建设,充分调动企业领导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企业整体活力,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提高防范意识和安全生产水平,维护企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三是建立健全惩治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是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根本性战略方针。中央领导集体历来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始终强调反腐倡廉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并举。中央多次提出和强调,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进一步加强预防,从源头上解决腐败问题。深化企业党风廉政建设,是治理企业腐败的重要内容,任何企业相对来说都存在管理上的漏洞。通常情况下,企业的管理,要注重安全生产和效益的管理,在效能管理方面监督不力,预防腐败和抵制腐败监督机制不健全、不完善,或者说监督力量薄弱,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的力度不够,必然导致腐败的滋生,企业发展的滞后。企业只有做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才能有效预防腐败的产生和蔓延,才有利于增强企业干部职工的廉洁自律意识,增强企业领导干部自觉抵制腐败的能力,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的产生,达到有效治本的目的。

二、企业反腐倡廉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目前普遍企业存在对反腐倡廉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企业自身对反腐倡廉建设在认识和重视程度上不够,导致其效果并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忙于经济疏于政治。在实际工作中,大多企业领导班子往往忙于经济建设,而疏于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这项重大政治任务。少数企业领导认为,经济发展与廉政建设有矛盾,过多的强调廉政建设会影响经济发展,过多地强调廉政建设会影响投资环境,过多地强调廉政建设会束缚手脚。其实不然,两者的相辅相成的。二是由于忙于业务疏于学习。企业大多领导不能正确处理好学习与业务的关系。有的忙于业务却疏于学习,造成思想建设的“世外桃源”;有的认为业务知识对自己有用,就对学业务知识比较在乎,而将政治理论、党纪条规的学习束之高阁;有的也参加一些政治理论、党纪条规的学习,但只浮于表面,不去全面的掌握精神实质;有的认为工作太忙,再学习没有时间;有的认为经济工作搞好了,政治学习不抓也行,视学习为负担;对自己不负责,不注重学习和不加强世界观的改造。

三是由于忙于开源疏于节流。所谓“会花钱就会赚钱”说法在很多企业中大有人这样认为,有的企业领导把企业当成了自己的“钱袋子”,明目张胆的用钱;有的打着为企业职工谋福利的旗号,巧立名目的花钱,根本不注意节约,对企业的资金和职工的血汗钱毫不珍惜;有的长期拖欠职工工资。有的还利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行业主管理部门相互支持的名义,相互宴请、相互发钱、相互慰问;有的企业在加快发展和开拓市场建设方面迈出了较大步伐,为当地政府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带来了较好效益,但在注重开源的同时,忽视了节流,滋长了奢侈浪费之风,助长了大吃大喝之风;有的利用关心职工的名义,截留收入,私设“小金库”和帐外帐;有的企业与社会上的“承包商”、“供货商”、“经销商”交往过密,在工程结算、采购付款时还主动为他们打通关节、扫清障碍,然后从中收受回扣,中饱私囊。

四是由于企业忙于创效疏于监管。有些企业忙于创效,却疏于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全方位监督和管理,有的未设监督机构,无人监督。企业内部未设监督机构,上级的监督又鞭长莫及,即使顾及也是治表不治里,难已渗透和全方位覆盖,造成对企业监督落空。企业规章制度不健全,有的企业基本上是沿用主业的一些制度和管理模式,一方面监督的标准和要求不到位,另一方面监督的手段和方式不到位,造成一提到监督就是没有监督依据,无据监督;少数企业干部专权弱化监督。有些企业不注意发挥职工的民主监督作用,不重视厂务公开、民主测评等工作,致使企业在领导干部的廉政监督和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上不透明、不公开,使监督软弱而无力。

三、企业反腐倡廉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影响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情况比较复杂,既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教育不到位、管理不严,制度不健全等因素,主要体现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定位不准确。企业定位不准是影响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企业机构设置、资源配置、用人机制、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不够合理,有的企业是由股份化改制过来,但没有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没有真正意义上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新三会”即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也没有真正发挥作用。监督不到位、措施不落实,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到底如何监督?到底监督到什么地步?给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带来定位上的模糊。

二是经营机制不健全。企业经营机制不健全是影响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原因之一。从现实情况看,一般企业都依附于业主而生存,大部分是套用主业的经营模式,没有成熟的经营机制,这种依附关系使得企业的自主意识不强、经营机制不活、应对能力较弱。有的企业领导认为,反正企业“背靠大树好乘凉”、“天塌下来由大个子顶着”,所以在生产经营中的守法、守纪意识比较淡薄,有时为了达到经营方面的目的,不惜采取违法违纪的手段,增加了企业经营的风险。从经营情况看,由于机制不健全,造成管理混乱、纪律松弛,给腐败分子留下可钻的空子,增大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隐患。

三是监督制约不到位。企业监督制约不到位也是影响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企业领导干部权力过多、过大、过分集中,一些企业权力分解不够,以致企业内部之间缺少应有的相互制约机制,导致办事不透明。同时,由于监督制度不完善,监督工作不到位,导致对企业领导干部和企业重点部门、重要岗位监督落空,有的企业厂务公开遮遮掩掩,应公开的不公开,应全部公开的只局部公开,“暗箱操作”现象时有发生。此外,由于职工受到聘用、上岗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受制于企业的领导,民主权利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严重影响了党风廉政建设。四是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是影响党风廉政建设的又一重要原因。应该说大多企业制定的各项制度、规定是很多的,检查也很频繁,但效果不明显。一方面制度本身有问题,有些制度的建立完全是应付,“依葫芦画瓢”的多、结合实际的少,流于形式的多、管用的少,针对性不强、操作性不强;另一方面执行不到位,再好的制度不认真执行,不加强检查考核,制度也就形同虚设,最终造成管理有漏洞,客观上给腐败分子有可乘之机。此外,由于管理体制上的弊端,滋长了一些不廉洁现象,如企业公车私用、私费公报以及大量的浪费现象等,还有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些规定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这样造成“正门不开,旁门盛行”,财务管理混乱,职工工资及职工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四、加强企业反腐倡廉建设的有效对策

加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六个关系”,积极探索“六项机制”。

一是正确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积极探索企业的经营机制。“破”与“立”既是对立的也是一致的。“破”就是要改革阻碍企业发展,影响企业反腐倡廉建设的旧机制;“立”就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要求,建立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和反腐倡廉建设要求的新机制。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将反腐倡廉建设责任进行分解,与企业领导干部分管的工作相结合、与重要岗位人员从事的工作相结合,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责任体系。建立科学的综合效益评价机制,形成完善的经营评价体系,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构筑多样的党风廉政建设的“警戒线”。

二是正确处理好“放”与“管”的关系,积极探索企业的责任机制。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少不了与方方面面的交往和应酬,在不违反党的纪律、不损害企业利益和其他社会自然人利益的前提下,企业要正确处理好对下属的“放”与“管”的关系,做到放要放得有度,管得有方,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管得过死或放得太松,对企业的反腐倡廉建设都不利。建立公事业务招待、业务往来申报制度。变事后报告为事前申报,对不合理的宴请一律取消,不合理的往来一律制止,从源头上治理吃喝宴请、奢侈浪费的问题,把重点放在工作和办事程序的健全上,构筑党风廉政建设的“预警器”。

三是正确处理好“疏”与“堵”的关系,积极探索企业的监督机制。企业党风廉政建设中发生的问题,有很多是没有处理好“疏”与“堵”的关系而造成的,该疏的没有疏通,该堵的没有堵死,必然导致“正道不开,歪道盛行”。加强企业与社会其他企业交往中的监督,就是一个新课题。首先,要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到企业对外交往是不可避免的现实,企业不仅仅是内部市场的得益者,更应走出去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免不了与外界的接触和交往,所以我们的监督要跟上,防止有些人在与外界的交往中损公肥私、中饱私囊。其次,应对业务交往中的重要事项进行规定,在招标时要考虑与市场接轨,又要考虑方方面面的交往,强化监督。四是正确处理好“奖”与“惩”的关系,积极探索企业的激励机制。要正确处理好企业党风廉政建设中“奖”与“惩”的关系,就必须积极探索企业奖惩激励机制,以此来充分调动经营管理者和广大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深化反腐倡廉建设的责任意识。探索企业领导干部收入分配制度。使其个人收入与经营业绩直接挂钩,做到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与个人的利益同行、个人工作效率与个人经济效益同步,促使他们真正承担起生产经营和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探索企业领导干部任期近究制度。积极探索科学的效益测评体系。在建立激励机制的过程中,要防止激励幅度过大和偏低的问题,也要防止短期化的行为,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起到鼓励敬业者、激励观望者、教育落后者、惩治腐败者的目的,构筑起党风廉政建设的“警示钟”。

五是正确处理好“培”与“引”的关系,积极探索企业的用人机制。人是生产力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和存亡。当前,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能否处理好“培”与“引”,将长远地影响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首先,形成内部人才培养机制。立足于加强对现有人才的选择、培养和蓄备,做到选人上民主化,选人时应先民主后集中,突出民主推荐、职工公认、德才兼备的原则,特别是在重点部门和重点岗位人员的选拔任用上,通过民主程序确定在德、能、勤、廉、绩等方面群众都公认的候选人,避免重才轻德,以偏盖全。用人上透明化,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选用的机制,行业主管部门要把好考察和审查关。建立社会人才的吸纳机制。通过科学化、规范化的程序,把好选人、用人关,真正把有志于企业事业的社会人才吸纳进来,共谋吴采发展、共图吴采腾飞。同时,要疏通社会人才的“进出口”,不断吐故纳新,保持在用人上的纯洁性和廉洁性。再次,要积极探索企业廉政教育的新定位,要体现教育的与时俱进,要体现监督的合情合理,做到企业发展到哪里,教育跟到哪里,开拓到哪里,监督跟到哪里,构筑起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过滤层”。

六是正确处理好“严”与“宽”的关系,积极探索企业的管理机制。“严”就是指管理一定要严,企业管理制度越严密、越科学、越规范,就越能有效地避免生产经营和管理中的偏差,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宽”就是指与在一些具体的标准上应适当放宽,做到严宽想济,具体讲:一要建好决策类制度。将企业的重要工程项目、重要工作安排和大额资金运作等情况,通过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等程序进行科学决策,防止“一言堂”、“一支笔”问题的发生。二要规范程序类制度,如:企业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报告制度、资金预算管理制度、招投标管理制度、工程建设管理制度、效能监察管理制度等,通过建立规范的制度,使各项工作可控再控,防止“小金库”、“小工程”、”等问题的发生。三要强化监督类制度。如建立和推行企业工程建设廉洁协议制度、工程建设廉政准入制度、会计委派制度、招投标监督制度、厂务公开监督制度,以及重要岗位轮岗位交流制度等,通过完善和加强监督制度,使各项监督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防止“暗箱操作” “体外循环”问题的发生。总之,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大政治任务。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按照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坚定信心,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努力建立起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新机制,在一定时期内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腐败问题的土壤,从而取得企业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成效。参考文献:

(1)

耿明信著,“反腐倡廉与依法治国”,《理论观察》,2000年第1期;

(2)马云泽著,“反腐倡廉的对策思考”,《云梦学刊》,1999年第1期;

(3)刘海年著,《依法治国与廉政建设》,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4)范松青著,“反腐败要纳入法制化轨道”,《探求》2000年第1期;

(5)贺军著,《中国反腐败之路新探》,中国言实出版社,1999年版;

浅谈企业规章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篇7

企业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控制目标的过程。建立和实施一套统一、高质量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有助于提供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 促进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发生的利益冲突主要是依靠内部控制制度来进行有效的协调, 让双方之间可以形成一种信任关系, 从而保证企业的制度能够顺利地实施。内部控制制度还能够明确企业内部产权管之间的关系, 通过建立和完善财产核算与控制和保管等相关内部的管理制度, 使资本保值与增值责任和目标更加明确, 有效解决受托经济和利益分配之间的关系。通过内部控制制度, 在规范经营者行为的同时, 还能够促进所有者建立起一种合理科学的激励与约束的机制, 从而进一步调动经营者对于企业管理企业的责任与获得利润的积极性, 促进企业能够在平衡稳定和协调之中得到很快的发展。

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可以帮助企业高效和有序地开展内部控制管理。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发展的总体趋势, 也是现代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 标志着现代企业是否科学管理, 同时这也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 企业发展具有国际化意义的重要的标志。

企业实施内部控制一个必然选择就是加强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健全公司整体治理的结构, 资本市场能够有效运行, 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等众多方面都有重要深远的意义。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的活动中, 有效进行自我约束和调节的机制, 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起着重要作用。

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就是使企业组织结构和经济活动能够得到正常运转, 使企业的资产可以充分的安全和完整, 使经济核算具有正确性与可靠性, 深入推进与可靠的企业所有单位之间的方针政策可以得到有效落实, 促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内部控制制度在制定时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要可以起到事前进行预防, 事中进行控制以及事后能够及时发觉工作上出现的漏洞。2.在起到防错和防弊的同时, 又要能够起到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3.要按照实际情况的变化和不断产生的新问题, 及时修正内部控制制度。4.制定之前, 要进行总结和合理地分析, 设计手续的安全度, 业务上分工科学合理制约的措施, 不能够太过于繁琐。

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具体实行步骤

1. 明确内部控制的具体目标

企业实行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对目标进行有效控制。因此, 企业应该先按照经济活动具有的特点和管理要求对内部控制目标进行提炼, 设定好恰当的控制目标就为组织的行动指引了方向, 在设定控制目标的时候, 要和企业实际情况充分的结合, 制定出具有可行性较强的目标。一个好的控制目标要有简洁明确的表述, 并且还能够分解目标, 以方便实际执行与评价。

2. 清晰控制环境

企业在实行内部控制制度之前, 一定要充分了解企业所处的控制环境, 这也是能够保证企业所设定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高效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控制环境本身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 比如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和机构设置, 以及内部的审计机制和权责分配, 人力资源的政策, 企业自身拥有的文化以及所属行业的各种特征, 出席之外还有企业的管理层对于风险持有的态度等等, 很多因素都将对实行的内部控制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3. 清晰业务流程与循环

内部控制一开始的时候知识为了满足企业自身的内部需求, 保证企业经营活动能够有效的运行。因此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为企业多种业务和活动服务, 设计时尽量根据不同类别对各种业务的循环进行合理划分, 设计的开展要在充分把握各种业务循环流程的基础之上, 内部控制制度应该与企业之前制定的的业务流程相互配合,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 这两者是不断完善与适应的过程。

业务上的循环可以划分很多项, 在目前这个阶段, 很多企业在现实经营的过程中, 会将每项具体的业务大部分经济信息最后都会归纳进财务部门采集中进行账务上的处理, 因此在存货和销售以及采购等循环的环节中都会涉及到对于会计信息核算子系统进行内部控制, 因此就需要清晰表述所有会计科目相E之间存在的的勾稽关系与会计信息流的传递过程作为基础, 以各种各样的原始凭证作起点, 最终存送的会计账表作为目标来对企业进行设计内部控制。

4. 控制流程的整合

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 就是保证企业能够顺利完成控制目标, 因此与企业业务流程之间会交织, 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纳入企业整个的基础业务流程之内, 成为企业本体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不应该建立在已经存在的作业流程之上。控制流程是顺次贯穿在某项业务活动始终基本控制步骤和相应的环节, 控制流程一般和业务流程相吻合, 主要是由各个控制点组成, 当企业业务流程存在控制上的缺陷时, 就需要依据控制目标来进行相应的调整。

要很好的达到控制目标, 主要是针对那些可能易产生偏差的业务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些环节通常称为控制点。为了能够有效预防和发现错误, 在一些控制点采取的控制方法和技术就形成了控制的方针政策, 这是根据不同对象和目标而具体设定的, 不同企业及时是控制点一样也会导致不一样的控制方针政策, 这是为了能够有效的防止发生风险, 完成控制的目标。

5. 内部控制制度要形成文本规定

要对内部控制涉及到的各个方面用流程图与相关的文字和风险的控制文挡等多种形式进行表示, 将多种业务与事项具有的风险类型与控制目标, 在关键环节的控制点所要采取的控制方法进行明确说明和规定, 形成以整套与经营管理的制度有进行机结合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要用书面或者其他适当的形式, 妥善保存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中的相关记录或资料, 保证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的可验性。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经过很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在落实具体政策措施上仍然存在提高的空间。比如企业在控制现金坐支的问题上, 要进一步规定当天收到的钱必须全部送到银行, 库存备用现金必须要从银行提取, 这样落实效果会更好。此外企业内部的控制建设要在责任管理上进行改革, 明确各个业务上的责任, 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要重点在落实环节狠下功夫。

总之, 随着新形势的变化, 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可以帮助企业高效和有序地开展内部控制管理。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发展的总体趋势, 也是现代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 企业需要不断进行企业管理机制的自我完善, 以适应发展要求。企业应该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分析自身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不足及优势, 能够趋利避害及时的做出内部控制机制的调整, 不断增强企业管理者会计内部控制意识, 学习现代管理理念, 增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 进而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瑞君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会计师, 2014, (4) :58-59.

[2]郭臣.加强企业会计内那控制的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 10 (2) :124-125.

[3]孙懿, 张越.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5) :105-106.

浅谈企业规章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篇8

关键词:刑事和解;现状;解决对策

刑事和解,又称加害人与被害人的和解,是一种以协商合作形式化解矛盾,达到良好社会效果的纠纷解决方式。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与犯罪人面对面地直接协商,司法机关可以对案件的性质及可能造成的影响予以释明,建议双方平和理性的协商,促使加害人以认罪、赔偿、道歉等形式与被害人达成谅解后,司法机关不再追究加害人的刑事责任,或者对其从轻处罚的一种制度。其目的是弥补被害人受到的傷害,并使加害人改过自新,重返社会。刑事和解制度作为借鉴西方恢复性司法理念的一种轻微刑事案件的解决机制,符合国际通行做法,有着传统的法律文化渊源,切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刑事和解作为我国刑事司法领域的一种新理念,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探索刑事和解制度的传统依据和效力

早在我国唐代,作为中华法系代表的《唐律疏议》即对伤害罪有保辜制度,即对伤害结果不能马上确定的,先设立一个期限即辜期,在辜期内伤者死去,加害人要承担相应刑事责任;在期限外伤者死去或因他故死去,加害人只承担伤人责任。虽然封建法典已为我们摈弃,但此中的传统民间法传统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近现代阶段,抗日战争期间在边区形成的“马锡五审判方式”就是一种调解和审判相结合的方式,此种方式重在联系群众、深入调查、尊重习惯,召集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对当事人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最终促使双方握手言和。既宣传了党的政策,又达到了良好的司法效果。从建国以来,特别在广大基层地区,调解及和解一直是基层司法机关的重要司法手段之一,只是一直未加以规范,使之形成完善的司法制度。2008年中央《司法改革意见》提出:建立和完善从宽处理的法律制度,对刑事自诉及其他轻微刑事案件,探索建立刑事和解制度,并明确其范围和效力。曹建明检察长作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指出:坚持对轻微犯罪落实依法从宽政策。着眼于加强教育转化、促进社会和谐,对涉嫌犯罪但无逮捕必要的,依法决定不批准逮捕;对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依法决定不起诉。对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并建议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或简化审理程序。对因家庭或邻里纠纷引发、当事人达成和解的轻微刑事案件,依法予以从宽处理。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采取适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办案方式,依法保障未成年人权益。

二、检察机关适用刑事和解的基本对策

对于前述规定的轻微刑事案件,检察机关在受理审查时应当着重审查双方当事人是否有和解协议。对双方已以达成和解的,检察机关应当酌情不予受理,建议公安机关撤案并酌情给予其他处理。比如故意伤害发生后双方已达成协议,且被害人同意不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的;行为人与被害人有亲情关系,故意伤害行为发生在夫妻、父子、父女等之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亲属间可以达成谅解,追究刑事责任则比较牵强的;因此此类案件可以分流给公安机关尽快调解处理,而不必一案一报捕或移送审查起诉。

对符合和解政策且尚有调解可能的,公安侦查期限尚未届满的建议公安机关敦促双方调解。若在公安侦查环节和解尚不完全具备且侦查期限届满的,检察机关应当受理,并对案件进行审查。认为符合刑事和解政策要求的应当建议双方当事人和解,有必要时承办人员可以对案件性质及后果进行释明,解释和解与否的利弊及可能的社会效果,使当事人能够权衡利弊,促使和解的达成。司法机关在和解过程中不应该干涉被害人与加害人对话、交涉活动,而是对双方地位和权利让渡的真实性、自愿性进行审查,防止加害人以钱买法或受害人被威胁不敢主张权利现象出现。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后,对和解的结果进行审查确认。如果认为该和解协议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不损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他人的合法利益,即应对和解协议予以确认。

三、刑事和解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当前我国的人民内部矛盾逐渐凸显,刑事犯罪呈高发趋势,犯罪总量在增长,刑事积案在增加,重新犯罪率在上升,由此引发的涉法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对构建和谐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司法实践证明,“重刑”在有效遏制犯罪趋势上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有些时候甚至容易激化矛盾,为社会的安宁埋下了隐患。如邻里纠纷,引发的轻伤案件,如果非要按现行法律处理,造成对方重伤的双方都有可能被判处实刑,两家都会因此结下更深的冤仇,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如果能恰当的进行调解,由司法机关对加害人进行非刑罚化,或者轻刑化处理,使其主动悔改,真正承担责任,取得被害人的谅解,恢复犯罪所损害的社会关系,就会取得多方,更容易接受的局面。因此,主张刑事和解,恰当的处理相关案件是社会和谐的需要。

我国刑事和解模式的选择,不能简单套用国外的某种模式,而必须根据国情并结合我国刑事司法制度的价值目标进行考察设计。刑事和解植根于中国深厚的文化土壤,有着丰富坚实的文化基础,体现出浓郁的本土特征和中国特色。事实上,无论是在传统模式下还是刑事和解模式下,认罪悔过才是司法机关对加害人从轻处罚或免于刑事追究的主要衡量标准,赔偿经济损失并没有成为被害人的唯一诉求。在刑事和解过程中,被害人往往更加注重自己的内心创伤的弥补。接受加害人的悔过及道歉,是被害人接受经济赔偿的重要前提,因加害人态度恶劣,蛮横无理而受害人拒绝接受赔偿的情况屡见不鲜。由此可见,刑事和解的道德情感因素并没有在制度移植和创新中丧失。依我国目前的政治经济和司法现状,如果将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限定在未成年人犯罪和轻微刑事犯罪,并完善国家对刑事被害人的经济补偿机制,可以探索建立起中国特色的刑事和解制度。积极引入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刑事和解理念,并构建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刑事和解模式,必将对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鹏祥.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立法价值与进一步完善[J].江西社会科学,2012(6)161-165.

浅谈企业规章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篇9

[摘要]为提高企业生存能力和赢利水平,企业应优化其企业管理水平,并加强企业信

化建设。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企业生存 能力和赢利水平的必要前提和利器,对企业管理意义重大。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企业管理

市场经济中,生存和赢利是任何企业都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求生存就须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就须提高其生存能力和赢利水平,就须提高优化其企业管理水平。随着企业管理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注意到: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必要条件和利器,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意义重大。目前,企业信息化已经并正在国内外企业中引起一场管理方面的革命,对企业管理的影响非同一般。

1企业信息化及其必要性

《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意即在战争中能够优先掌握敌我两方足够多的有效信息的一方将立于不败之地。商场如战场,信息对于激烈竞争中的企业同样重要。

及时、准确、充分和系统的有效信息,是企业能够进行科学管理的必要前提;否则,企业管理者将无法进行各种科学的分析、预测、判断和决策,无法针对各种内外变化进行及时、积极和有效的调整和应对,无法有效正常运营,在管理上会变得被动和盲目。同样,没有成功、系统的企业信息化,企业管理的计划、实施和总结都将不能有效进行,企业将不能成功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所谓企业信息化就是借助以计算机、互联网等先进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手段,将企业的经营及管理流程在线实现, 并使企业管理层真正可以在线获得完整而明晰的“信息”。企业信息化是有效企业管理的必要条件。

企业信息化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前提和利器,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管理意义重大。2企业信息化建设

因为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企业管理者应高度重视本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企业信息化建设,应从企业的切身实际和需要出发,系统规划和有效实施,以为企业管理服务为根本,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能否增强企业赢利能力作为自身建设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企业信息化和企业管理都是动态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不断的根据主客观条件和要素的变化而不断创新。

2.1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原则

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滞后,更不能冒进,而应切实坚持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结合起来。

458

(1)企业领导高度重视的原则。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对管理模式、组织结构、思维方式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创新和变革。经验和实践表明:领导的主持和参与是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是企业信息化起步与成功的关键。

(2)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和软件实施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作为企业应该明确,无视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在这方面的不作为,固然是不对的;但无论信息硬件设施如何超前和热卖,只要不是企业急迫需要的,或者虽然需要但给企业带来的利润小于企业的成本投入的,不能带来企业的竞争力提高的系统和软件,就不应该选购。

(3)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过程。一套软件和系统的上线对企业而言并不代表什么,而软件和系统带来的企业运作与管理方式的改变和竞争力的提高才是企业的终极目的。一方面,相关硬件设施完善后,在具体实际操作中仍然会遇到各种问题,需要改进和完善;另一方面,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都需要对其信息化管理系统和模式进行变革和跟进。

(4)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需要规划,但不可能超前建设。规划总是重要的,但有关企业信息管理方面的规划涉及到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规划宜粗不宜细,远期规划确定企业管理系统建设的大方向,近期目标可操作性要强,远期规划和近期目标要有机结合。市场和企业内部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决定了企业不可能一劳永逸的提前将未来需要的系统都建设好。近期规划最好是紧密结合实际,企业运作中需要对那一部分的功能加强时,再选择哪一块系统或软件。因此企业在进行管理系统的建设时必须抓住主要目标和要求,根据20/80原则,抓住企业20%的关键目标和需求,就可以解决企业在某个阶段内80%的问题。

(5)坚持投入前调研和投入后有效评估的原则。一方面,为避免信息化的盲目性,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投入前应展开调研,专门针对企业管理的关键部分或重点环节进行重点思考,掌握当前市场上企业信息化的趋势,定位自己管理水平,找出最佳结合点,从而开发出最适合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另一方面,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对企业是否发挥出了巨大作用,是否物有所值,是否对企业的发展有利,需要企业独立的机构对整个系统的投入/产出进行有效评估。其实这也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一环。

2.2企业信息化的要素构建

企业信息化的第一个任务是企业信息配套硬件的建设,即有关配套硬件要素的构建、更新和完善。

(1)一支本企业的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人才是关键,企业信息化需要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这就要求企业通过加强人才培训,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来造就一大批精通专业知识,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专门人才,来推动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

(2)企业内部良好的信息化运作机制。这包括建立完善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配套规章制度,设置专门负责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部门机构,充分明确企业上下、各部门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责权和协调办法,作到信息管理运转的顺畅。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改进的过程,因此应建立一个由管理专家、规划专家、系统分析员、运筹专家、计算机专家等成员组成的决策管理机构。在项目决策时,由该机构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详细的调研、论

459

证,分析需求,明确目标,细心听取多方意见,从而增加决策透明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3)落实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

据有关方面调研,80%的企业认为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企业信息化的首要因素,并且企业信息化是一项投资很大的综合性工程,因此,在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时,必须对其进行包括技术、经济、财务等诸多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做出详细的投资预算,设立企业信息化建设基金,实施多渠道、全方位的融资,使资金落实到位,这样才能保证企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

(4)企业信息基础设施(EII),是指根据企业当前业务和可预见的发展对信息采集、处理、存储和流通的要求,选购和构筑由信息设备、通信网络、数据库和支持软件等组成的环境。这主要包括满足计算机、网络设施及配套软件、电子商务等先进技术设施及其安全要求。这是现代企业有效运作和参与市场竞争的最重要的企业基础环境,只有上述三个条件得到满足后这个基础环境才能建设好。

2.3做好信息资源的基础管理工作

企业信息化涉及企业销售、生产、服务等方面内容,而实质是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是企业将融合世界先进管理思想的信息技术进一步应用于管理,以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效益。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企业的全面信息化。它包括着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和企业的外部沟通信息化。

管理是根本,软件是帮助提高管理水平的工具。IT技术可以为企业的管理提供一个很好的基础,有了IT的架构后,企业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做很多事情,但也可能什么也不做。因为软件仅仅为企业的管理提供了一个工具,则做好信息资源的基础管理工作才是更为关键的部分。

(1)企业信息化的实施需要足够的基础支持。企业必须强化基础管理工作,包括财务管理、仓库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计量管理等,做到数据准确、完备、客观、及时,做到信息内容充实有效。

采用新技术和新服务,发展ERP是有效方式之一。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融合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能实现企业采购、制造、销售、核算、服务等各个环节的整合,用统一的标准和科学的统筹来促进企业内部的效率的提高,有效控制和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准确地分析和制定企业发展方向。

(2)开发企业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开发信息资源既是企业信息化的出发点,又是企业信息化的归宿;而要落实信息资源的开发,就要建立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标准,从而保证标准化、规范化地组织好信息,这就是开发信息资源的基本工作。信息资源管理的五项基础标准:数据元素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用户视图标准、概念数据库标准和逻辑数据库标准。实践证明,如何结合企业的实际,选择运用信息资源基础标准,对信息化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3)在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管理标准之上开发集成化的信息系统,做好信息采集。生产型企业重点要搞好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建立从设计到制造和经营管理的集成化的信息系统;服务型企业重点要搞好业务处理过程的信息化,既要开发企业各部门信息共享的内部集成化的信息系统,还要实现企业与业务伙伴或与客户间的信息自动交换。应该从各家的实际

460

出发,逐步搞好从下层到上层的应用开发,但许多单位的信息化工作没有解决好运作层和运作管理层的信息采集问题,以至于系统缺乏信息源,因而大大影响全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3企业档案现代化管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企业档案现代化管理,是指采用最先进的管理思想、理念、方法和技术进行企业档案管理活动。其核心即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企业信息化建设应重视开发和加强企业档案管理工作。

3.1档案是企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要振兴发展,不但要从市场上收集各类信息为企业建设服务,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从企业档案资源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因为,企业发展具有连续性,档案作为潜在的有历史价值的信息,开发及时,应用得法,会很快转化为生产力,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如果缺乏系统、及时、准确无误的档案信息依据,看不到档案在振兴企业中的这种巨大作用,领导的决策和方针政策的制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将会使企业建设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因此,企业档案部门及其人员要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开发企业档案信息资源,为企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3.2企业档案现代化管理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

既然企业档案是企业重要的信息资源,那么,企业档案管理本身就是对信息的一种管理活动和过程。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包括对企业文件形成、积累、整理和归档的监督、协助和控制,以及对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目、鉴定、保管、统计、检索和开发利用等工作。这一管理过程,实际上是对企业文件档案这种显性信息的获取、积累、储存、保护、控制和开发。企业档案管理对于积累和保存企业有价值的信息,维护企业发展真实的历史面貌,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的企业就是因为原来档案管理混乱,档案没有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从而导致一些客户档案遗失,公司因此在经济上蒙受重大损失。我们认为,这是因为企业未能对其形成的知识实施保护而造成的损失,因此建议该企业迅速建立专门的档案或信息管理机构,建立和完善档案或信息管理规章制度,并逐步建构全面的信息管理体系。

3.3积极开发企业档案的价值

企业档案中凝结着企业经营管理、科学研究、生产建设的经验,对企业各项管理工作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凭证和参考价值。它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现实和可靠的依据,是科技、生产活动的直接依据和参考。但是,档案中积累的知识如果不被管理者开发、不能有效地被运用,那么,其价值只能是潜在的而非现实的。因此,如何实现档案价值、实现档案知识共享是档案管理部门和人员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难题。面对日益剧增的、动态的电子文件和企业对档案信息的大量、及时的需求,许多企业管理者发现,忠诚的档案“保管员”并不能充分实现现代档案管理目标,档案管理者“必须停止扮演实体保管员的角色,而成为概念、知识的提供者”。运用档案中记载的知识服务企业各项管理,可以有多种方式和方法。如一些企业将过去的产品开发档案编辑成“学习型历史文献”,从中发掘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发现成功与失败背后的逻辑,并将其内在的思想应用到自己的创造活动,用于新产品的开发,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4结束语

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管理异常重要。企业管理的进步和提高是企业永恒的追求,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也是没有尽头的,不可能一劳永逸。企业的外部环境在变,企业的内部也在变,企业管理的系统和软件也要随之改变,企业只能在不断的变化中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因此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选型、采购、实施、应用将是一个没有结束的动态过程,需要不懈追求,永无止境。

参考文献:

[1] 王众托,《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2] 游文丽,《对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的思考》,自《商业研究》,2003年3月

[3] 申林,《走出信息化的陷阱》,自《企业研究》,2003年1月

[4] 林斌,《我国企业信息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自“论文图书馆”网站,2004年5月

上一篇:新闻必读书目下一篇:高校语言文字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