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训练

2024-10-09

视觉训练(精选9篇)

视觉训练 篇1

斜视是眼科临床常见疾病, 好发于儿童, 且发病率较高, 影响患儿的健康和面部美观, 临床常采用斜视矫正术改变眼外肌长度进行矫正治疗, 但术后常出现视觉抑制、复视等视觉功能异常并发症, 影响高级视觉功能建立、眼位维持及手术效果[1]。为改善斜视矫正术后双眼视觉功能, 本文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行斜视矫正术的30例患者开展视觉训练, 取得显著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行斜视矫正术的53例患者, 其中男25例, 女28例;手术时年龄1.5~10岁, 平均 (8.6±2.3) 岁;术前诊断先天性内斜视15例, 非调节性内斜视13例,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17例, 高AC/A型内斜视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3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手术年龄、术前病情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方法

观察组斜视矫正术后行视觉训练, 包括抗单眼抑制、集合功能及外转功能训练, 对照组术后仅定期到院复诊, 未开展视觉训练。视觉训练具体操作如下。

1.2.1 抗单眼抑制训练

采用“铅笔-手电筒”训练法, 将一支铅笔放于双眼正前方25~30 cm处, 手电筒放于双眼正前方50~60 cm处, 双眼同时注视笔尖时, 若感觉笔尖后有两盏手电筒灯光, 提示消除单眼抑制。但若未有上述感觉, 可叮嘱患者眨眼睛、上下左右晃动笔尖或手电筒, 若仍未感觉有两盏灯, 应挂窗帘调暗室内光线, 或带红绿眼镜。若有上述感觉, 应保持状态30 s, 待休息30 s后再重复上述训练方法, 每日2次, 每次训练10 min。

1.2.2 集合功能训练

取一支铅笔, 拿至一手臂远的距离, 并在笔后方放置一杯子等物件, 双眼共同注视笔尖, 使笔尖由双眼远处慢慢移至双眼近处, 双眼眼球为保持双眼视网膜对应, 会产生内转反应, 以此训练双眼眼球内传功能。训练期间, 若患者双眼注视笔尖时, 感觉有一个笔尖, 两个杯子 (重影状态) , 可慢慢向前移动至双眼前5 cm左右, 期间双眼始终保持同时注视笔尖, 待重影状态消失后, 再慢慢移向远处, 反复上述动作, 每日2次, 每次10 min。若感觉不到杯子重影, 可叮嘱患者眨眼睛、上下左右晃动笔尖, 若仍未有杯子重影感觉, 则改为“铅笔—手电筒”抗单眼抑制训练法。

1.2.3 外转功能训练

取一支铅笔, 先放于双眼前25 cm左右, 双眼共同注视笔尖, 在笔尖后放置一杯子等物件, 待感觉有一个笔尖, 两个杯子 (重影状态) 时, 保持重影状态并缓缓将笔尖移向一手臂远的位置, 双眼眼球为保持双眼视网膜对应, 会产生外转反应, 以此训练患者看远时双眼注视功能。训练期间若移动笔尖时, 重影感觉消失, 可叮嘱患者通过眨眼睛、上下左右晃动笔尖, 反复上述动作, 每日2次, 每次10 min。

1.3 观察指标

采用三棱镜、线状镜, 分别在术后3周、6周、8周,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双眼同时视功能建立情况。其中, 4△三棱镜试验可检查两眼中心凹有无融合功能, Bagolini线状镜可检查视网膜对应。

2 结果

两组于术后3周双眼同时视功能建立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但术后第6和第8周观察组双眼同时视功能建立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斜视矫正术后常并发双眼视觉功能异常, 尽管斜视眼位已得以矫正, 但术后可能出现明显的复视等视功能障碍,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矫正术后仍需建立良好的双眼同时视功能。有相关医学文献报道, 斜视矫正术后, 其双眼视觉恢复常于1个月内趋于稳定, 术后应早期开展双眼视觉训练, 以此达到理想的双眼视觉恢复效果。术后应早期开展视觉训练, 有利于保障手术预后质量, 保持患者术后双眼正位, 为进一步建立术后更为复杂的双眼视功能做前期铺垫[2]。

斜视矫正术后, 若两眼的视网膜像相差超过5%时, 大脑对每个眼睛图像进行处理整合后不能将两眼所接受到的物像融合成单一的物像, 则可能会产生单眼抑制。本研究对术后患者首先采用“铅笔—手电筒”法进行抗单眼抑制训练, 待解除单眼抑制后, 则进一步开展集合功能和外转功能训练, 以此训练眼部肌肉, 使双眼可完成异向运动, 维持正常双眼单视[3]。本研究中术后第6周和第8周, 观察组双眼同时视功能建立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斜视矫正术后早期开展视觉训练, 可有利于促进术后建立双眼视功能, 保证手术质量, 改善术后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斜视矫正术后视觉训练的疗效。方法 观察组斜视矫正术后行视觉训练, 对照组术后仅定期到院复诊, 未开展视觉训练, 术后3周、6周、8周,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双眼同时视功能建立情况。结果 术后第3周, 两组比较无差异, 但术后第6周和第8周, 观察组双眼同时视功能建立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 P<0.05。结论 斜视矫正术后早期开展视觉训练, 可有利于促进术后建立双眼视功能, 保证手术质量, 改善术后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斜视,矫正术,术后,视觉训练

参考文献

[1]马琳.斜视性弱视96例手术后视功能恢复的短期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33) :127-129.

[2]金丽英, 刘钊.斜视术后并发复视555例临床分析[J].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11, 3 (2) :120-122.

[3]王峰, 权彦龙, 郑玉萍, 等.儿童白内障手术治疗联合术后视功能训练的观察[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2009, 13 (2) :209-211.

视觉训练 篇2

美好生活,从视觉训练开始

视觉训练也称为视觉治疗,是通过光学、心理物理学等方法,在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特定的视觉状况,因人而异制定出一系列训练方案。爱尔眼科医院视光中心视觉训练室拥有直线视觉训练仪、翻转拍、聚散球、字母表、调节速度卡、裂隙尺、实体镜、立体镜、救生圈卡、偏心环、融像集合卡、可变矢量图、绳圈图、轨道图等一系列齐全的训练工具,并由专业的医生为您量身打造训练法案,它包括基础的视光检查;双眼视功能检查;各项指标诊断;制定针对性的处理方案;分阶段定期训练复查。

通过视觉训练可以改善双眼调节功能、集合功能、眼球运动功能以及两者的协调性,由此可以达到显著提高视力、增进视觉技巧、开发视觉潜能、改进视觉功能效果。据多年的相关病例观察分析,很多人感到眼部不适并不是因为存在眼部疾病,而是视觉的亚健康所至,这时视功能检查就能帮助我们找到病因,然后针对性进行训练治疗。例如视疲劳、近视眼高发、近视度数增长过快、看东西不能持久、阅读速度缓慢、早期老花眼、头疼眼胀等都属于视觉功能异常症状,应该早期发现并制定方案进行训练治疗。青少年近视增长过快是目前家长最担心的问题之一,我们也可以通过相应的视功能检查,诊断并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法,改善调节、集合功能,消除视疲劳,达到舒适,协调使用双眼的目的,控制近视增长速度。

视觉遮蔽投篮训练的作用及价值 篇3

1 视觉遮蔽投篮训练对投篮技术动作训练的作用及价值

篮球运动员运动技术的改善和运动技能的提升, 一方面需要对篮球运动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 另一方面需要在持续不断的篮球训练中加深对篮球知识的理解, 并在持续不断的篮球训练之后让动作成型。可以说, 篮球投篮技术动作的形成, 同样需要经历一个学习、认识、理解、巩固的过程, 此时选择科学的训练方式与训练方法至关重要。

视觉遮蔽投篮训练在投篮技术动作训练中的应用, 在前期训练中的应用比较少, 通常是在运动员的投篮技术动作相对成型之后再开展视觉遮蔽训练, 所以视觉遮蔽投篮训练在篮球投篮技术成熟后的提升阶段应用得比较多, 对篮球投篮技术动作由巩固到自动化阶段的转化能够形成有效的促进, 是促使篮球投篮技术动作记忆形成的有力手段[1]。借助视觉遮蔽投篮训练, 可以进一步提升运动员对篮球投篮技术的发挥, 能够根据不同的防守变化作出准确投篮选择的判断, 从而形成对投篮技术动作完成过程的控制力。同时, 遮蔽投篮训练可以让运动员借助本体感觉提高对球的控制能力, 然后在做出投篮技术动作的时候, 可以不断地改进技术动作, 这样就渐渐地形成了正确而又稳定的投篮技能和投篮感觉, 从而提高投篮的动作技术水平, 确保了篮球比赛进程中的投篮效率。由此可见, 视觉遮蔽投篮训练在投篮技术动作训练中的应用, 是符合篮球投篮技术训练客观规律和动作原理的, 其在投篮技术训练的高级阶段能够发挥显著作用和效能。

2 视觉遮蔽投篮训练对投篮心理训练的作用及价值

篮球运动中投篮技能的训练与提升, 需要运动员在持续不断的运动技能训练中逐渐形成, 投篮技能需要建立在本体感觉的基础之上, 这样才能有效控制篮球投篮技术动作完成时对肌肉、肌腱、关节、韧带等的有效支配, 确保投篮技术动作的稳定性[2]。但是在高强度的个人防守或集体防守之下, 或者在篮球比赛中处于比分落后时, 心理因素很容易对投篮者的投篮技术动作和投篮命中率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到篮球比赛的过程和结果。因此, 在篮球投篮训练过程中, 心理因素是必须考虑的一个环节, 这关系到篮球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和训练心理, 篮球运动员只有具备了较强的投篮心理, 才能逐渐对投篮技术动作形成理性认识, 在篮球场上更好地完善完成技术动作。

视觉遮蔽投篮在篮球投篮训练中的有效运用, 能够对运动员的投篮心理训练产生积极作用并施加积极影响, 这是因为在失去视觉的情况下, 运动员投篮技术动作的完成更多地是要依靠本体感觉, 心理上对投篮的支配压力会随之增大。经过一段时间的投篮遮蔽训练之后, 运动员心理上的感知力和控制力会得到增强, 进而对投篮技术动作产生积极作用, 促使篮球运动员投篮技术动作与技能的提高。由此可见, 视觉遮蔽投篮训练方法的有效运用, 会对投篮运动员的投篮心理感知能力和心理控制力形成有效的促进, 进而对投篮稳定性和投篮命中率的提升提供更多保障。

3 视觉遮蔽投篮训练对球感、手感训练的积极作用与价值

运动员的球感、手感, 是本体感觉的重要体现。而运动员的球感、手感会受到外在事物的作用与影响, 运动员的身体需要大脑对事物单个属性的直接反应与控制, 然后才能通过感觉作出相应的投篮判断。可以说, 篮球运动员的球感、手感, 在比赛中更多地是体现出一种对篮球理解后的本体感觉, 而这种感觉在平时的篮球训练中常常不受重视, 所以关于投篮本体感觉的训练技术和训练方法也相对较少, 在短时间内也很难出现训练成效[3]。

为了更好的培养篮球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的本体感觉, 借助良好的球感、手感来提升投篮命中率, 要格外重视视觉遮蔽投篮训练的作用与价值。一方面, 视觉遮蔽投篮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投篮技术动作的稳定性, 这是因为很多投篮技术动作都是通过投篮动作技能记忆来完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对篮球运动员球感、手感等本体感觉的依赖性比较大。通过视觉遮蔽的方式进行训练, 可以促使运动员对篮球感觉有一个更加充分的理解, 提升个人在做出投篮动作时的运动知觉、距离知觉和时间知觉。另一方面, 借助遮蔽投篮训练, 可以有效增强运动员的空间投篮手感, 提高运动员在各个球场位置的投篮手感和投篮适应能力, 减少对于定点投篮的依赖, 这对于运动员投篮技术动作的进步与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4 视觉遮蔽投篮训练对投篮动作记忆形成的作用及价值

现代篮球投篮技术训练, 基本都是以篮球投篮命中率的提升为标志的, 而这就不得不提到篮球“运动记忆”的重要性。在对抗激烈的篮球比赛赛场上, 投篮技术动作的完成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依靠运动记忆去完成的, 运动记忆是指运动员在学习动作技能的时候, 要运用身体的运动状态, 并且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 依靠大脑对动作过程的记忆[4]。可以说, 篮球投篮的动作记忆, 更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动作记忆过程, 正常情况下主要依赖运动员的听觉、视觉、触觉来完成, 但是在篮球技术动作成型之后, 或者在对抗激烈、防守强硬的篮球赛场上, 仅仅依靠听觉、视觉、触觉来完成投篮技术动作就显得捉襟见肘, 篮球运动员还应当具备良好的本体感觉、球场感觉以及阅读防守的感觉。

视觉遮蔽投篮训练的作用与价值, 可以更好地加深运动员对篮球技术的动作记忆, 这是因为在视觉遮蔽的投篮训练实践中, 相当于放弃了视觉感知力, 篮球运动员需要更多依靠本体感觉来加深对篮球投篮技术动作的记忆与理解, 这样一方面强化了运动员在各种情况下投篮时的本体感觉, 另一方面也强化了运动员投篮动作技能的学习、改进, 形成了投篮技术动作的稳定性和适应力, 这对篮球运动员投篮命中率的稳定与提升是至关重要的。

5 结语

总之, 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 篮球比赛的防守面积和防守强度在不断加大, 个人防守意识和集体防守意识也在不断提升, 这无疑增加了篮球运动员的投篮难度, 除了要努力寻找投篮空间之外, 运动员还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篮球空间意识和投篮时的球感, 以便保证和提高篮球投篮命中率。视觉遮蔽投篮训练在篮球投篮训练中的应用, 不仅丰富了篮球投篮训练的方式与方法, 而且体现出了很好的训练作用与价值, 如改善运动员的投篮心理、提升投篮手感、增强投篮本体感觉和形成投篮动作记忆等, 所以值得在投篮训练中进行推广与应用。

摘要:在篮球运动训练中, 投篮训练无疑是最核心的环节, 对于投篮训练方法的选择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和投篮训练技术的进步, 视觉遮蔽投篮训练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而且能够实现很好的训练结果。接下来将结合篮球训练的实践, 就视觉遮蔽投篮训练的作用及价值进行有效探讨。

关键词:篮球运动,视觉遮蔽,投篮训练,作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柴立森.篮球投篮技术教学控制系统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7) :110-111.

[2]潘俊勇.“意练”在中学篮球投篮技术教学中应用探究[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 , 2010 (8) :168.

宝宝视觉认识能力训练专题 篇4

在宝宝小床的上方,挂一些使之感兴趣的能动的物体,如彩色的花环、气球等。每次一件,定时更换,所挂之物最好是红色、绿色或能发出响声的玩具,触动这些玩具,能引起宝宝的兴趣,使其视力集中到这些玩具上,每次几分钟,每日数次。

研究证明,高对比度的黑白图形对新生儿最有刺激性。在婴儿床栏的右侧挂上

家长自画的黑白脸形,大小与人脸相仿,先画类似母亲的脸形,让婴儿在睡醒时观看,父母可用钟表记录婴儿集中观看的时间。

视觉训练 篇5

视觉表象动用所有的感觉去再造或创造一种头脑中的经验。这是一种训练,即运用头脑电影的方式仓创造自我形象的过程。运用鲜明生动的想象去进行我们的足球教学与训练,运动员可以在头脑中演练比赛过程及比赛中的一切,并发展一种精神蓝图,以此来为自信和应对策略做好准备。

一、教学和比赛中视觉表象过程

这种心理技能要求运动员想象自己在进行足球比赛———在看、听、感觉,甚至包括极其微小的动作。为了避免心理过程的粗略或可能存在的干扰,运动员应当把视觉表象过程与自身的深度放松状态结合起来。随后,运动员便可以将注意完全集中于自己的行动上,正如林茨(Lynch,1986)解释的那样:想象可以如此生动,以至于你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能区分那是真实的还是想象中的事件;你的身体也会出现同样的反应方式。因此,一个能够在头脑中视觉表象某个项目每一个高难动作的运动员,他将更有机会在比赛中重复那些高难动作。也就是说,他们在进行实际动作之前,在感知水平上先进行了“练习”。

可以认为,视觉表象是一种更加完美的视觉演练,它是使你熟知任务的一种练习方式。

在视觉表象练习过程中,运动员应当努力再造视觉、本体感觉、声音和足球场上的气味,以实现更多的现实刺激和获得更好的效果。那时,他们将会看到自己在足球场上选择正确的行动线索,并以最佳的方式执行它,他们甚至可以听到来自观众的赞许和教练员的积极评价。视觉表象过程的关键在于利用运动员记忆中的特殊情景进行积极的想象,当相似的情景在现实比赛中发生时,运动员可以将他们的积极想象与现实情景联系起来,产生积极的行动反应,至少运动员可以利用部分“画面”而不至于完全失控。

教练员在教学中视觉表象训练越多,其想象力就会越精确,记忆路径也会更加清晰。因此,想象的作用就更大,情绪支持效果更明显,同时也能产生更强的动机与自信。

二、教学训练中视觉表象的益处

运用视觉表象训练的教练员和运动员都相信———它能帮助他

1. 增强自信,将自己视为比赛的优胜者;

2. 学会自控,制定自己的应对策略;

3. 运用自己的比赛经验在学习中进行心理训练;

4. 学会集中注意,消除注意涣散;

5. 改进自己的放松技能;

6. 使头脑与身体活动协调配合,从而产生最佳的能量状态。

为使以上利益最大化,运动员应当遵循下列方法:

1.放松———一种平静的心理状态是至关重要的;

2.动用所有的感知———表象能力越强,成功的机会就越高;

3.积极的视觉表象———总是要“看”到或“感觉”到自己在比赛中表现很好;

4.关注过程。不要直接指向所期望的结果(短暂的一刹那),而应想象整个比赛活动或动作过程,逐渐过渡到比赛的良好表现。

三、教学训练中运用视觉表象改善运动表现。

虽然视觉表象训练可以被教练员和运动员运用到竞技运动的任何领域,但在以下特定情境中可能更加有效。

1. 技能学习与训练

一般的文献中认为,最好的学习就是将视觉表象、大脑中的动作演练与动作软件程序、身体练习和动作硬件程序相结合。大卫。吉尔波恩(Da Vid Gilboume,1999)提倡运动员应发展特定技能细节的“刺激一反应”视觉表象能力(见表5-2)。在这个视觉表象练习的清单上,要求运动员最大限度地集中注意于想象中的细节。

例如:一个典型的视觉表象训练计划可能包含了许多参考性的情景因素,如其他运动员、球、球场的标志线、观众的吵闹声、运动感觉以及身体加速、转身、起跳和着地时肌肉的紧张度的变化、伴随情绪的意识等等。

2. 理解战术与策略

一个运动员要想发挥得好,必须理解本队的战术类型和自己在其中充当的角色。当一个球队必须在战术上做快速的、较大的变化时———如许多国家队参加巡回赛———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运用视觉表象训练使全队做好战术调整,即:“如果发生……,那么我们将……”

3. 精神预热

像教学训练前的热身一样,运动员会有许多种方法在比赛前做好精神预热,而大部分的方法都包含了视觉表象训练。如头脑中放电影或表象演练,运动员们经常采用静坐表象演练的形式集中注意于他们比赛中第一个有效行动———第一次接球、第一个战术配合、第一个头球等等。我常常告诫球员们第一次接触球往往是全场90分钟最好的得分机会,所以一定要做好准备。运动员可以制作一个备忘卡,用8到10个词或短语作为关键提醒词,在比赛上场前读一下它们,并表象演练一遍动作执行过程。

4. 演练操作程序

虽然运动员在场上的许多动作都是自动化地完成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应该让他们打破这个习惯。在执行动作前做一下动作表象训练,如:罚球、角球、点球等,因为这些过程他们都有时间进行头脑中的预演。在教学中强调并练习这些非常有必要的。

5. 运用视觉表象训练建立自信

显然,在视觉表象过程中,运动员越多地“看到”自己的胜利,他就越有可能在未来的比赛中获得胜利。一个球队应想办法让运动员认识到他们是最棒的,这样他们才能在面对比赛挑战时表现出较强的内部动力。视觉表象训练所使用的内部语言必须坚定有力,这样可使想象完全贴近现实。

视觉表象是一种心理工具,它可以帮助球员和球队适应比赛挑战,做好心理准备。实践证明,积极的思维与积极行动有着明显的联系。所以,我们爱教学中鼓励运动员花一些时间视觉化地想象他们在比赛中的出色表现,并告诉他们———你所看到的常常也是你所得到的。

视觉训练 篇6

《双眼视觉检测与训练》课程是我院眼视光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对学生今后的就业能力培养有重要意义。传统教学模式偏重理论教学, 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讲授过程中, 教师处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 教学方法是填鸭式, 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课堂互动少, 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目前,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成为主流。从企业的岗位任务出发, 进行改革, 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促使教学向“致用”的方向转化, 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人。而项目式课程是高职课程未来的发展方向, 是突出高职办学特色的重要抓手[1]。因此, 本课程按照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先进理念为先导, 以工作过程为课程设计基础, 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 优化课程结构, 力争课程教学上有新突破,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职业能力。

2. 课程改革思路

在职业教育中, 通过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 大家渐渐得到统一认识, 即人在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必须与整体化的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2]。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课程改革, 是按照“课程”形式来整合工作分析结果, 是项目课程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其目的是实现两个基本转换, 即工作体系与课程体系的转换、职业能力标准到课程标准的转换[3]。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教学中, 通过专业调研, 以从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中开发出来的教学项目为核心, 按照工作过程的逻辑建构教学内容, 强调完成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 并以此为导线, 把教学内容贯穿在每个具体的任务中,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轻松地完成教学目标。课程改革思路如图1所示。

3. 课程实践

3.1 项目设计

按照改革思路, 本课程首先是根据眼视光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设置课程内容。在课程设计思路上, 改变传统按照知识学科系统性进行讲解的模式, 取而代之的是以真实工作过程:正常接待患者的程序作为载体, 并以此为导向, 以眼视光行业专家分析的职业能力作为参照系, 将课程确定三个项目:问诊—检查与诊断—视觉训练方案的实施。具体项目如表1所示。学习内容由浅入深, 突出对学生双眼视觉检测与训练知识的丰富和基本职业技能的提高。理论知识紧紧围绕工作任务为线索进行选择, 针对性强、实用性强。

3.2 教学过程设计

3.3 教学过程实施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学生相互模拟顾客和检查者, 对顾客进行问诊、检查与诊断及实施双眼视觉训练。授课地点在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 集教学、讨论、操作三区合一, 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采用小组学习法, 4—6人为一组, 相互讨论、学习。教学活动以任务驱动, 按双眼视觉检测与训练的实践工作过程组织课堂教学, 课堂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起指导引领作用。

4. 教学评价

项目式教学改革传统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采用阶段性评价、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包括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 具体分为:一方面是学生自评与小组评价, 另一方面是小组间互评, 最后教师点评 (具体见表2) 。

课程教学评价以典型的项目实践评价为主, 注重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采取学生操作质量占50%, 教师对学生自评的准确性评价占25%, 互评的准确性占25%, 上述项目评价分占总评的50%。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实践报告、平时测验、作为平时成绩, 占总成绩的20%;理论考试作为期末成绩, 占总成绩的30%。

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及时对学生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及解决, 必要时进行示范讲解。

5. 结语

通过实施项目式教学改革, 我们有以下几点收获。

5.1项目式教学法项目源于实践, 目的性明确, 实用性突出, 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工作情景, 更符合用人单位工作的实际, 从而缩短了学校及用人单位之间人才培养的差距, 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地顶岗实习工作。

5.2授课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分小组学习的方式, 使学生能主动参与, 课堂氛围较好。

5.3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实践操作均在实训室进行, 避免教师按部就班、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

5.4项目式教学评价中, 改变以往仅仅依据理论成绩的做法, 而是以课程实践评价为主, 除评价学生操作过程和操作结果外, 还通过评价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具体通

项目式教学改革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创造性教学, 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发现了实训设备与学生数量之间的矛盾, 教师要花更多的精力用于教学过程设计及工作任务设计。因此, 教学课程改革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与不断探索的过程。在问的记

参考文献

[1]徐国庆.高职项目课程的理论基础与设计[J].江苏高教, 2006, (6) :137-140.

[2]刘占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旅游类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0.

视觉训练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手外伤工伤患者20例,病程均为3个月~1年,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例。其中试验组男6例,女4例,年龄22~47岁,平均36.7±8.7岁;左手受伤2例,右手受伤8例。对照组男7例,女3例,年龄24~45岁,平均37.2±7.2岁;左手受伤3例,右手受伤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由同一名康复治疗师安排康复训练,均使用美国多功能康复系统Primus RS进行等张握力训练,训练力量设置为最大等长握力的30%。对照组在训练时,治疗师只指示其在感觉明显疲劳时停止训练;试验组则在训练时,治疗师让其看着Primus RS的显示屏并解释各项数据的意义,主要为做功与功率情况,以使患者得到实时的视觉反馈,并同样指示其在感觉明显疲劳时停止训练。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训练前及训练1周后做功与功率的改善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均由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注:与训练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训练前,两组患者的做功、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训练1周后,试验组患者的做功、功率均较训练前显著增大(P<0.05),对照组与训练前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训练1周后的做功、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结合视觉反馈的康复训练能显著提高患者的做功及功率水平;在日常训练中亦发现,得到更多视觉反馈的患者通常会表现出更大的动机强度,其不仅可以坚持得更久,也会做得更快。研究也表明,视觉信息在运动技能的控制和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4]。

这也是带有视觉反馈的康复器械更受患者青睐的原因之一。传统的主动康复训练器材多为哑铃、弹力带等,缺乏做功量、功率水平等实时视觉反馈,即使患者的训练时间增加或哑铃的重量增加,也不能说明患者的功能得到进步,可能只是做得更慢、中途休息更多等。因此,传统的主动康复训练器材很容易让患者感到乏味和失去动力,而带有视觉反馈的康复器械通常可以让患者在不断超越上一次训练结果的过程中得到乐趣和成就感,从而提高了康复信心和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杰华,张盘德,周惠嫦,等.视觉反馈等速肌力训练在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11):1012-1014.

[2]李韶辉,盛佑祥,杨万章,等.视觉反馈结合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9(29):621-622.

[3]徐睿华,刘琦,熊键,等.视觉反馈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功能性转移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杂志,2010,6(25):430-431.

视觉训练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儿科收治患儿15例, 所有患儿均确诊为ROP, 其中男9例, 女6例;年龄2~7个月, 平均5个月。

1.2 训练要求

以湖南省儿童医院康复中心的训练课程为基础[1,2], 结合自身实际编制课程。训练要求:在环境宽敞、明亮、安静训练室, 由康复中心作业治疗师对患儿进行一对一的视觉训练, 注重家长参与并教会家长共同配合训练;要求2~4个月小儿为5~10 min/次, 5~7个月为10~15 min/次;均为2~6组/d, 每组视觉刺激时间依患儿精神状态而定, 治疗时机应选择患儿清醒合作状态, 用于视觉训练的教具应多样化且色彩鲜艳, 家长配合坐在训练桌前, 患儿由家长以端坐姿势抱着, 面向治疗师。

1.3 训练方法

1.3.1 光感训练

用灯泡或手电筒做光源并蒙上各种颜色的布, 在患儿清醒时, 让其注视到光源, 给患儿各种光感觉刺激, 促进患儿的视觉光感的发育;还可将房间光线调暗, 采取开灯1 min, 关灯1 min, 交替进行, 5~10次/组, 2~6组/d。

1.3.2注意力训练

选择各种黑白大卡片, 距患儿视线20~30 cm处, 从左到右水平180°缓慢移动, 如在过程中患儿中断注视, 可从右到左重新开始。每张展示20~30 s, 每次约3~5 min1组, 5组/d, 也可选择各种颜色的几何图形或卡片, 依照同样的方法训练来提高患儿的视觉注意力。

1.3.3 灵敏度训练

治疗师突然出示1个大玩具放在桌面上观察患儿的反应。若患儿还没有注意到可将玩具在桌面上敲打, 逗引患儿注意。待训练到患儿能灵敏地注视到突然出现在桌面上各个方向的大玩具后, 治疗师可逐步选用越来越小的玩具, 直到患儿能灵敏地注视约2 cm大小的物体。

1.3.4 转换能力训练

治疗师准备好2个大小、颜色相同的玩具, 先用一只手出示1个玩具放在桌面上, 观察患儿反应。若患儿没看到, 可敲击桌面, 促使其注视, 待患儿注视玩具4~5 s后, 立刻用另一只手出示另1个玩具, 放在桌面上, 逗引患儿注视, 这时迅速将第1个玩具撤离, 观察患儿能否将视线从第1个玩具立即转换到第2个玩具。玩具选用宜先大后小, 变化多样, 直到2块直径2 cm大小的方木都能视线转换自如。

1.3.5 连续性训练 (注意训练)

治疗师准备好大小不等、颜色各异且鲜艳、直径约2~10 cm的球, 先选择直径大的球训练, 放在患儿的视野内, 待患儿注意到后, 将球从训练桌的一端滚向另一端, 刚开始训练时选大球, 滚动幅度不宜太大, 速度宜慢, 以使患儿能随滚动的球来移动视线, 如不能可呼唤他的名字, 使其注意, 并观察患儿视线的持续时间, 通过训练达到注视时间不断增加的目的。大球看好后逐渐选择小球, 直到2 cm大小的滚珠都能连续看到。

1.3.6 寻找能力训练

家属抱患儿坐在距训练桌50~200 cm的地方, 治疗师将大的、颜色鲜艳的玩具 (如仿真水果、毛线球、卡片等) 放在桌面上, 当患儿注意看时, 将玩具或球从桌子上滚下去, 观察患儿是否意识到去寻找, 1种玩具训练5~10次, 先选用大的, 掉在地面上有大声音的物体, 待患儿能寻找后, 再选用毛线球、卡片等小物体。

1.3.7 观察与知觉能力的训练

患儿坐在桌前, 治疗师坐在他对面, 将1个玩具小汽车或其他玩具给他玩, 当物体离开约1 m后, 再用一块大手绢盖住将汽车或玩具盖住, 观察他是否会主动打开盖布去寻找, 一般训练3~5次, 每次都能自发地把覆盖物拿开, 立即找到玩具就算通过;如不能通过, 可每天坚持训练, 但每次要更换不同的玩具。

1.3.8 对人脸的注视训练

治疗师靠近患儿 (距离约20~30 cm) 用微笑或声音逗引患儿注视治疗师的脸, 逗引20~30 s后, 治疗师在患儿视线内逗引患儿注视走动的人, 若患儿没有注视到, 治疗师可带上各种颜色鲜艳的面具吸引他去看人脸也可让家长脸上贴上一些花花贴去逗引患儿熟悉亲人的脸, 从而增加对亲人的认识与注视时间。

1.3.9 视感觉统合训练

患儿安静躺在视听感觉床垫上, 打开视感觉统合灯组, 随着音乐利用变化多样的视感觉灯光, 训练患儿视感觉统合, 15~20 min/次, 1~2次/d。

1.4 疗效判定标准

以盖泽尔发展量表测试 (智测) 为结果:分值DQ≥85分 (正常) ;分值76分≤DQ≤84分 (边缘水平) ;55分≤DQ≤75分 (轻度智力低下) ;40分≤DQ≤54分 (中度智力低下) 。训练前及6个月后, 各做1次智力测试。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 5 例ROP患儿视觉训练前无1例DQ≥85分, 训练6个月后4例DQ≥85分,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x2=7.9231, P=0.0476) , 见表1。

3讨论

早产儿已经逐步成为新生儿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及时发现并正确处理早产儿发生的各种临床问题对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3], 早产儿在抢救成活后会出现很多并发症发生, 长期影响的疾病如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呼吸疾病综合征 (RDS) 以及ROP, 所以防治各种并发症非常重要[4]。随着我国新生儿抢救水平的提高, 使原来不能成活的早产儿存活下来, ROP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5]。而早产儿婴儿期的智能发育水平明显落后于足月儿, 胎龄越小, 出生体质量越低, 其日后的智能发育水平就越低[6]。ROP的患儿都会引起视力减弱, 甚至失明, 在其感觉发育中的视觉发育就会受到阻碍, 影响这部分早产儿智力水平, 进一步影响今后正常的语言、认知和社会发育[7]。

早期干预可以促进早产儿智能发育, 有利于防治智力低下[8], 人们通过视觉来获取周围客观世界复杂信息, 在人们对感知外界客观事物所接受的信息量中, 视觉占83%[9], 视觉能察觉和辨认物体所展现的复杂信息, 是智力发育的基础, 没有视觉等感知材料作基础, 就不能形成表象、想象、思维、表达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10], 故提倡早发现、早治疗。视觉功能训练时间长见效慢, 要治疗2~3个月左右, 才可能看到有所进步, 因此要对每一个患儿的疗效结果作充分的评价和预估, 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 取得理解, 让其在各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并树立信心, 包括心理上、时间上、经济上及来自家庭等的支持。应鼓励教会家长共同参与, 抓住患儿每天精神旺盛任何时间点训练, 家庭是小儿与其他成员共同活动的天然场所, 父母是儿童早期教育者, 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有家长的决心和配合使家庭训练与医院强化治疗得到互补, 这样做更能取得疗效, 在家庭中进行试听、感知觉以及运动方面的综合训练, 可促进智能发育[11]。本方案里对视感知觉训练的同时, 也加强了其他的感知觉刺激, 例如听感知训练、味觉和嗅觉训练、皮肤感知训练、知觉训练, 同时刺激了运动、语言的发育和心理活动的发展, 通过长时间的、规律的、有效的视觉训练, 可使其视觉功能得到明显的提高, 这样感知、运动、语言的发育也到到提高, 促进患儿智力的提高, 减轻残障。

摘要:目的:通过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ROP) 小儿进行视觉训练, 以促进其智力发育。方法:对15例年龄27个月ROP小儿实施视觉训练, 包括光感、关注力、灵敏度、转换能力、连续性、寻找能力、观察力与知觉、注视人脸训练, 并采用盖泽尔发展量表进行智能评估。结果:经过训练, 6个月前后DQ≥85分的患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字2=7.9231, P<0.05) 。结论:视觉训练能有效促进ROP小儿智力发育。

视觉训练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1月视觉中心治疗的斜弱视患儿76例152眼, 屈光不正的38例, 斜弱视的22例, 屈光参差性弱视的12例, 形觉剥夺性弱视的4例;中心注视的有90眼, 旁中心注视的有62眼;轻度弱视的有38例, 中度弱视的34例, 重度弱视的有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 每组38例, 其中观察组给予儿童视觉训练, 两组患儿胎龄、分娩方式、Apgar (阿氏) 评分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参照《眼科学》对慢性早产斜弱视的诊断标准进行制定[3]。纳入标准: (1) 符合本病诊断标准; (2) 年龄2岁~10岁; (3) 依从性强, 愿意接受本临床研究。排除标准: (1) 年龄<2岁或>10岁的患儿; (2) 有严重其他系统疾病的患儿; (3) 不愿意接受本临床研究, 依从性差的患儿。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两组患儿均采用小儿视觉训练的系统治疗, 包括视觉精细、视觉刺激、同时直觉、立体视觉和融合功能5个方面。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订治疗措施。大致的治疗原则就是根据视力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对视力≤0.4的患儿以视觉刺激和直觉训练为主, 而对视力>0.4的患儿主要以融合功能、视觉精细以及立体视觉训练为主要的训练方式;对双眼视力相差>3的需要在训练的时候遮盖健侧的眼睛;对双眼视力差异≤3的不需要遮盖健侧的眼睛。训练的时间安排一般为训练休息各5min之后, 再训练休息各10min, 反复锻炼40 min 1次, 每天进行1次训练, 30d为1个治疗疗程。治疗结束后进行视力检查, 并根据视力的检测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1.2.2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 对早产斜弱视患儿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及育儿指导, 包括其喂养的指导、对预防注射及添加辅食的指导, 定期做好随访工作, 介绍小儿智力及行为发育的常识, 嘱家长进行早期强化训练, 坚持对患儿进行眼部治疗, 并定期复查。

1.2.3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儿童视觉训练, 在小儿视觉训练的过程中给予激励, 注意调动患儿的注意力, 让患儿将注意力集中在视觉训练上来, 避免注意力分散而达不到治疗效果。在操作时对患儿配以解说和音乐, 还可以使用沙锤或者红球等道具激发患儿治疗的注意力, 发放宣传资料和光盘的形式指导患儿家长了解相关知识, 在回家后指导患儿进行智力训练, 督促家长到医院进行定期的神经运动、智力及视力的评估, 以便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2.4 观察指标

使用GESEII发育量表对患儿进行智商发育DQ的评测, 主要包括社交、适应性、语言、精细动作、运动等项目, 对比观察两组患儿在干预12个月后患儿的智力发育情况, 当DQ大于90%说明发育正常, 65%~75%之间表示发育低下, 并对患儿的神经行为能力进行检测, 包括跨越反射、托腹抬头、拉起坐直、踏步反射等。对早产斜弱视患儿弱视的程度与疗效的关系进行分析, 疗效的评判标准参照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组制定的评判标准[4], 基本治愈为矫正视力恢复到0.9或者以上, 好转为矫正视力提高0.2或者以上, 无效为纠正视力退步或者提高小于等于0.1, 基本治愈及好转均计为有效。

1.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正态分布资料采用 (±s) 表示, 故两组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百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早产儿由于未能发育完全往往在出生之后出现一些神经系统的缺陷及视力的低下, 遗留下来的认知和行为的缺陷包括智力低下, 发育迟缓、斜弱视等问题,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近年来随着医学和护理技术的不断提高, 对早产儿的护理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早产儿所出现并发症的治疗状态, 尤其是对早产儿的大脑及行为智力发育及视力的矫正上具有一定的优势[5,6,7,8]。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大脑功能的刺激及眼部的治疗有效率, 从而提升相关器官的生理功能。因此我院在临床护理研究中不断探索, 在护理干预中对早产斜弱视患儿进行视觉训练,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 经过12个月干预后观察组的神经行为能力、智能DQ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且组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的观察组视力功能恢复的总有效率为84.2%, 其中以轻度弱视治疗效果最佳。随着新型护理理念的完善与更新, 对3岁以前的早产患儿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提升患儿的生理功能, 并促进智力发育, 且在视力恢复上也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9,10]。

综上所述, 小儿视觉训练可以有效提高早产斜弱视患儿的智力发育, 促进视力的恢复, 在治疗过程中还应强调家长的配合, 督促患儿严格按照制订的治疗方案进行综合治疗, 坚持眼镜的佩戴及遮盖等细节, 并做到每天治疗, 定期复查治疗效果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取得更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吴万云, 黄金华, 温晓红, 等.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NICU早产儿出院后发育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25) :1025.

[2]Belfort MB, Gillman MW, Buka SL, et al.Preterm infant linear growth and adiposity gain:Trade offs for later weight status and intelligence quotient[J].J Pediatr, 2013, 163 (6) :1564-1569.

[3]赵堪兴.眼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263-264.

[4]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弱视的定义、分类及疗效评价标准[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1996, 4 (2) :97.

[5]Niemi M, Falkenberg T, Petzold M, et al.Symptoms of antenatal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preterm birth and low birth-weight: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 a semirural district of Vietnam[J].Trop Med Int Health, 2013, 18 (6) :687-695.

[6]于颖, 何青, 任春惠.早期干预对早产儿智能发育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0, 8 (2) :119-120.

[7]Setanen S, Haataja L, Parkkola R, et al.Predictive value of neonatal brain MRI on the neurodevelopmental outcome of preterm infants by 5years of age[J].Acta Paediatr, 2013, 102 (5) :492-497.

[8]梁玉梅, 邢佑敏.药物配合早期护理干预在早产儿潜能开发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 (20) :622.

[9]Tanis JC, van derRee MH, Roze E, et al.Functional out-come of very preterm-born and small-for-gestational-age children at school age[J].Pediatr Res, 2012, 72 (6) :641-648.

上一篇:诚信建设的必要性下一篇: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