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素养

2024-09-17

视觉素养(共10篇)

视觉素养 篇1

“视觉素养”一词是1968年由作家John Debes提出并首先使用的。Messaris把视觉素养理解为从视觉媒体中获得知识和经验的技能。这种技能保证个体能够理解和使用视觉元素有目的地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1]一个具有视觉素养的人应该能够阅读和书写视觉语言,包括能够成功地对视觉信息进行解码和阐释以及对有意义的视觉交流进行编码和构成的能力。[2]

视觉文化的发展和成熟,不仅改变了当代人社会生活的样式和思维方式,也必将对未成年人的文化心态及其对各种事物的解读方式产生特殊的影响。因此,基础教育应该自觉地从单纯文字语言教学转到发展儿童视觉素养的新轨道上来。如何有效地培养儿童的视觉素养,是需要我们着重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通过在各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广泛地运用视觉文本,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那么,视觉文本是什么?它在课堂中会有哪些表现形式?视觉文本与视觉素养又有什么关系?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分析的问题。

一、视觉文本与视觉素养培养

视觉文本是指可以用来表达某种含义或者传递某种信息的图形图像,视觉交流则是运用视觉文本进行发送和接收信息的过程,而视觉素养可以定义为一种建构和解释图形图像含义的能力。对视觉文本解读能力的差异,反映出不同的视觉素养,而不同的视觉素养同样也会产生不同的沟通交流能力。[3]视觉文本能够激发儿童对世界的好奇与想象,开启生活中的经验与视野。通过视觉文本简单易懂、超越文字的特性,让儿童在阅读中不断探索与发现,并藉由视觉文本让学生解读教材内容,理解视觉元素的涵义,进而灵活运用这些视觉元素提升个人的视觉素养。

在传统的语言文字与图形图像的二元结构中,语言文字是思维的手段,而图形图像只是感知的工具而已。[4]对于图形图像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它的地位自然低于对语言文字的理性认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当具备不同视觉素养的人鉴赏同一幅画时,其理解力有高低之分。这说明视觉文本也需要我们用心解读。提高儿童解读视觉文本的能力,是视觉素养培养的基本要求。

二、视觉文本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应用案例

视觉文本的种类繁多,大致可以分为静态视觉文本、动态视觉文本以及超级视觉文本(智能化图形图像,强调与用户的实时交互)。从质量上考虑,动态视觉文本和超级文本无疑更具有吸引力。它们以生动、丰富的色彩感觉和灵活的人机交互能力获得教师和学生的认同。然而,考虑到目前大部分小学教学设备的现状和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从目前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静态视觉文本占主导地位。其主要有以下几种应用比较广泛的表现形式:

(一)结构图

所谓结构图,是用分离和支解的方式把物体的三维立体结构呈现出来的一种作图方式,它能把物体的细节及内部的主要构成形象地反映出来。在课堂中使用结构图,一方面可以让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儿童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和触摸事物的本质,例如,生态系统结构图、火山结构图、河流结构图以及各种生物结构图等;另一方面可以将非常细小,甚至只有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事物组成部分呈现出来,从而说明该部分的运作方式及其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如血液循环系统结构图、人体内脏结构图、皮肤呼吸系统结构图等。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只通过语言文字很难描述清楚的事物,用结构图则可以非常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一个事物的真实面目。

(二)分解图

分解图又称为爆炸图。它主要用来分别命名和展示事物的各个部分,如动物骨架图、机器引擎图等。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分解图,主要有以下原因:(1)它能把普通图片无法反映的事物的隐藏部分或者较难以看清楚的细节形象地表现出来,让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诸如人体到底由多少根骨头组成?它们是什么形状的?(2)分解图会对事物的每一个细小部分进行精确的命名,便于教师的讲解说明和学生的记忆。(3)可以按照一定的教学程序,对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模拟或真实的聚集装配,如按照分解图的说明组装帐篷或飞机模型等等。(4)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根据分解图有创造性地对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排列组合,从而形成另外一种独特的事物,如手工艺品的制作或服装裁剪等。与语言文字讲述相比,运用分解图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求科学世界的欲望。

(三)彩色编码图

所谓彩色编码图,就是用各种颜色来说明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一种图示,每种颜色代表一种含义。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彩色编码图,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各个组成部分的具体位置、大小和形状;另一方面,通过颜色对比,使各个组成部分能够比较清晰地区分开来,从而有利于学生的识别和记忆。

(四)流程图

流程图的使用非常广泛。主要有线性流程图、树形流程图和循环流程图三种类型。它们的特点和功能各异。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线性流程图,能够清晰地把事物的整个发展过程呈现出来,并能反映出各个部分的关系、先后顺序以及发展态势。使用树形流程图,则可以通过事物或事件的分解和归纳,详细说明在事物或事件发展过程中各个因子的作用,并把它们的来源和去向采用排列组合的方式表现出来。通过把某个流程分解成多个流程,可以比较清晰地反映事物或事件的细节。如,在设计计算机程序或者进行逻辑运算时,会经常用到树形流程图。循环流程图用来说明事物各个组成部分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反映事物之间生生相克的原理。与其他形式的视觉文本相比,流程图能够培养儿童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了解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五)故事板

故事板是借助美术手段描述事件发展的图画和文字说明,是具体事件的故事式图画。故事板中的每张图片都是一个独立的单元,它代表事件发展的某个阶段。因此,故事板能表现出事件发展的整个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图片描述某个事物或某个地区的历史变迁,如沙漠的形成、青蛙的成长、黄河的改道等。还可以通过图片和文字说明来形象地再现一些历史事件或小说作品,如三顾茅庐、围魏救赵、飞夺泸定桥等。在一些课外活动中,也可以通过连续的图片来形象地说明某个工艺品或模型的加工、制作流程,如瓷器的加工、飞机模型的制作等。

(六)地图

这里所说的地图,含义比较宽泛,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地图之外,还包括各种公共场所的标志,如指路牌、示意图等。因此,在我们的生活中,地图的使用几乎无处不在,比如去某个城市旅游、计划一次度假、邀请朋友参加聚会等。地图的识别和绘制是每个人基本的生存技能。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地图,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使用地图还能够超越语言的障碍。例如,当学生身处异国他乡时,地图标记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工具。

三、应用视觉文本的注意点

(一)视觉文本的应用并不排斥其他表现形式

加拿大心理学家佩维奥的双重编码理论认为,有两种系统干预记忆过程:心理表象系统和言语系统。表象系统被物体或物体的形象激活,言语系统被词语激活。当两种系统一起对信息编码时,人们对信息的记忆会比只用一种系统编码更容易些。[5]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多种感官刺激无疑要比单纯视觉刺激效果更明显。在使用各种视觉文本的同时,要采用解说词以及相关的文字说明,从而增强学生的记忆,否则,可能会导致学生无法把握重点。

(二)提高教师视觉素养有利于发挥视觉文本的作用

从目前教师所收集的课件、网页等教学资源来看,大部分界面缺乏美感,不符合视觉规范。要充分发挥视觉文本的作用,首要条件是任课教师必须意识到视觉文本和视觉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视觉素养。那么,如何提高任课教师的视觉素养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方式:学校组织进行相关的培训,系统学习基础美学原理,欣赏优秀教学资源;教师关注自身的专业成长,不断进行有关视觉文化、图像设计等视觉课程的自学;各高等院校把视觉素养作为师范教育相关专业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之一。

(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灵活应用视觉文本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水平处于具体运算阶段,适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图形图像等视觉文本,而处于初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认知水平已经过渡到形式运算阶段,思维不必从具体事物和过程开始,我们才能够比较多地使用语言文字材料。[6]但无论学生处于何种发展阶段,视觉文本始终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

(四)依据课堂教学进程合理安排视觉文本的呈现

根据视觉文本的特性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认为,在课堂引入、复习和小结三个环节比较适合采用归纳性的大型图形图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学习的内驱力。在新授阶段除了已经展现的大型图形图像之外,要配合使用教材中阶段性的小型图形图像讲解具体的章节内容配合讲解,使学生能够将教材内容与具体的视觉文本建立某种联系,从而加强对教材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在练习、反馈和作业这三个环节,最常使用的是细节性的抽象图形或图像,主要表现形式为教师所作的粉笔画或示意图,让学生对相关教学实践内容有比较清晰的了解。

(五)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应用视觉文本

学生不仅要学会理解各种视觉文本,还要学会自己制作各种类型的视觉文本。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这种对于学生看似过高的要求已经逐渐成为可能。比如,针对所学课文的某个章节,用绘图工具画出故事场景;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总结和归纳,采用概念图工具绘出整篇课文的整体结构;针对某个问题,采用思维导图表现自己的思考过程;制作流程图来描述某个实验或运算的过程……提高学生制作视觉文本的水平是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重要方面。一线教师在应用视觉文本的同时,要充分利用信息时代所赋予的工具和技术,促进学生进行视觉文本制作的实践。

当代文化的表现越来越依靠视觉了。美国报纸联合会主席Charles Brumback曾经说过,“我们正在向着视觉素养的文化氛围前进,人们的交流形式正从文本素养转变为视觉素养”。这意味着视觉素养对于获取信息、建构知识和获得成功的教育结果是非常关键的。尽管视觉文本在课堂上的应用对于培养视觉素养是如此重要,但在基础教育中,教师应用视觉文本还远远没有形成气候。[7]半数以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使用或很少使用教材插图之外的视觉文本,有各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教师对视觉文本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另一方面是学校不能很好地提供相关的视觉文本资源,教师又缺乏相应的制作能力。因此,要推动视觉文本在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教师视觉素养的提高和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是我们特别需要关注的。

参考文献

[1]张舒予等.视觉文化概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23-35.

[2]Susan E.Metros&Kristina Woolsey.Visual Literacy:An InstitutionalImperative[J].EDUCAUSE review,2006,3:112-121.

[3]B.A.Chauvin.Visual or media literacy[J].Jour-nal of Visual Literacy,Vol.23,No.2,2003

[4]A.Bamford.The Visual Literacy White Paper[R].A report commissioned for Adobe systems Pty Ltd,Australia,2003.

[5]张倩苇.视觉素养教育:一个亟待开拓的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2,3:56-59.

[6]Orne,M.T.On social psychology of the experiment: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de-mand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implications[J].American Psychologist,1962,17:776-783.

[7]Bruner,J.S.&Goodman.C.C.Value and need as organizing factors in perception[J].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47,42:33-34.

视觉素养 篇2

[关键词] 视觉素养能力; 标准; 高等教育; 美国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美国视觉素养教育研究与实践十分发达,由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简称ACRL) 针对高校制定的《高等教育视觉素养能力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国内尚无相关报道。以下简要分析ACRL 视觉素养能力标准制定的背景、标准的内容,从中窥见美国高校大学生视觉素养能力标准的特色,以期对我国高校视觉素养教育研究与实践带来启示。

一、标准制定的背景

图像和视觉媒介在当代文化中日渐凸显的优势正在变革着21世纪读写能力的内涵。在今天高度视觉化的社会中,视觉图像已不再是其他形式信息的附庸,而是与书写文本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及地位。[1]个体必须发展基本的视觉技能才能有效地参与到以视觉为导向的当代社会中。而视觉素养教育则是赋予个体这一能力的教育内容。提高大学生视觉素养能力,成为高等教育改革重要目标之一。

(一)媒介教育深入发展,视觉学习成为普遍性活动

自视觉教育运动起,视觉学习一直是美国高校学科教育的一种重要范式。随着视觉媒介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视觉文本成为校园环境的一部分,视觉研究和图像应用已不再局限于艺术领域,而成为弥漫于校园生活与学习各个环节的一个普遍性活动。视觉媒介成为日常教与学的必要工具的同时,大学生常常要涉及到无数以视觉形式发送的信息查找、阅读及分析、制作活动。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这些学习活动与查找、创造和操作书写文本信息的活动相互交织且边界模糊不清,信息素养与视觉素养的关系日渐相互交织,运用视觉素养并主动地将其与信息素养、语文素养整合起来进行专业学习显而易见已成为一种前提条件,这提出了整合视觉素养教育的需求。许多美国高校基于新型媒介技术的支持开展整合视觉素养教育活动的学科教学改革,开发了丰富多样的视觉学习与研究资源、工具和教学模式。如加利福尼亚大学开展空间教育促进本科教学变革,促使教师与研究者认识学科知识领域学习中空间概念的重要性,帮助教师在学科课程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视觉思维、视觉推理能力及视觉分析方法,并创办了“空间整合社会科学研究中心”(Center for Spatially Integrated Social Science)网站。[2]网站提供该校开发的众多工具软件、视觉材料及教学经验。

(二)美国高等教育机构重视发展学生视觉素养

当学校生活在逐渐适应视觉文化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美国教育机构认识到视觉素养是21世纪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培养学生批判地观看和创作多种模态信息应该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和重要组成部分。从2002年起,美国高等教育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在每年出版的年度“更高期望报告”(Greater Expectations Report)中都强调,“区域教育质量的一个核心特征是赋予学习者有效地运用口头的、视觉的、书写的以及第二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3]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EDUCAUSE)在颁布的2009年度“地平线报告”(The Horizon Report)中,指出“视觉素养成为解析、编制以及决定数据的可信性和真实性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能力”,呼吁高等教育要为学生提供“信息素养、视觉素养和技术素养以及如何运用今天的技术来建构意义的正规教育”。[4]美国权威性教育机构对视觉素养教育的重视促进了高校视觉素养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发展。

(三)应对视觉素养教育需求,重构通识教育构成

视觉素养教育新需求不仅要求高校教师、教育技术专家及图书馆员在日常教学中能有效地运用视觉表征来促进学生学习,在学科课程中有效地整合视觉素养教育以发展学生的视觉能力,同时也要求现有的通识教育课程进行变革。越来越多的美国高校在重视写作、表达、逻辑、批判思维、外语、数学及计算机等基本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把视觉素养教育纳入通识教育范畴中,提出视觉素养要求并增设相关课程。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设置的本科通识教育要求中,语文素养和图像素养是核心构成部分。在该校制定的20个通识教育必修学习单元中,视觉素养课程占3个单元。[5]俄亥俄州立大学对已有20年历史的通识教育课程进行修订,明确提出每位学生需要完成嵌入视觉素养构成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的新要求。该校重新设计通识教育课程,在书写、口语要求基础上增加视觉素养,同时强调书写、口头和视觉表达相互交织。[6]辛辛那提大学也在原有通识教育的书写、听说、批判思维等三个维度的基础上增加视觉素养作为通识教育的第四个构成要素,同时设计并实施教师工作坊来促进教师的视觉素养专业发展。[7]

二、标准的内容

2010年3月ACRL成立了视觉素养标准制定工作小组和咨询机构。2010年8月,工作小组发表了一个在多学科、基于信息素养环境背景下的视觉素养定义,“视觉素养是促使个体有效地查找、理解、评价、运用和创造图像及视觉媒介的一系列能力。视觉素养能力使学习者在生产、运用视觉材料时能理解、分析其中所涉及的语境、文化、伦理、审美、智力及技术的构成部分。一个视觉素养个体既是视觉媒介的批判消费者,也是知识及文化分享的合格的参与者。”[8]于2011年10月由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颁布正式标准。

《高等教育视觉素养能力标准》确定了一种过程性的视觉素养能力结构,即视觉信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界定需求、查找与获得、理解与分析、评价、运用、创造、理解伦理和法律问题”等七大视觉素养能力,每项能力标准有2~4项标准共24条绩效指标,每条绩效指标有2~7条具体的学习结果,共99项学习结果指标。以下是这套标准的主要内容:[9]

标准一:确定所需视觉材料的特征和范畴

1. 界定并能阐明所需的一幅图像:①在项目中界定图像目的(例如插图、事实、基本资源、分析点、批判或解说词);②界定图像计划应用的范畴(例如研究、观众)和环境(例如学习环境、开放性网页);③阐明图像满足的标准(例如主题、图像内容、颜色、决定、特殊细节);④确认描述所需图像的关键概念和术语;⑤确认图像应用的特定学科规则。

2. 认识丰富多样的图像资源、材料和类型:①探究图像资源以逐渐熟悉可用到的图像并能从相关图像内容中生成观点;②调研图像资源的范畴、内容和潜在的有效性和图像格式(例如数字的、印刷的、特定数据库、开放网页、书籍或文章,馆藏的、个人制作的);③确认不同图像和视觉媒介的类型和材料(例如绘画、印刷、摄影图像、数字化图像、数据模式);④阐明图像可以运用来传达数据和信息的方式(例如表格、图形、地图、图表、模型、透视图、正面图);⑤识别现有可以改装和改编来制作新的视觉内容的图像。

标准二:找到并获得所需的有效的图像与视觉媒介

1.选择最恰当的资源和检索系统来找到和获得所需的图像和视觉媒介:①鉴别不同学科和特定学科的图像资源;②明晰各种类型图像资源和检索系统的优缺点;③认识有效检索图像这一过程是如何受到图像版权和应用限制所局限;④运用特定的在线或个人服务来选择图像资源(例如在线研究指导、图像和图书馆员、馆长、保管人和学科专家提供的参考信息);⑤为当前项目选择最适合的图像资源。

2.有效检索图像:①形成所需图像的一个恰当的检索策略并运用可利用的资源;②认识到文字信息在图像内容获得中扮演的角色,并确认文字信息类型和有关图像的典型元数据(例如标题或其他描述、个人或用户生成标签、创作者的信息、保管人姓名、标题关键字、视觉内容的描述);③认识到图像常常与基于文本的信息在组织上是不同的,而这影响了图像获得的方式(例如没有全文检索,可控词汇的变化,缺少主题词);④确认所需图像的关键字、同义词及相关术语,并在图像资源所应用的词汇中标示出这些术语;⑤通过探究、社会链、视觉检索引擎或浏览图像来找到其他图像;⑥在反复收集资源的过程中根据图像线索获得进一步的资源,正确地完成图像和专题研究;⑦评价所获得的图像的质量、数量及适用性,根据需要修改检索策略。

3. 获得并组织图像、资源信息:①运用恰当的技术获得或复制所需要的图像(例如下载功能、复制和粘贴、扫描、拍摄);②获得支持图像研究目标所需的实物(例如访问文档、知识库、博物馆、画廊、图书馆);③组织图像及其相关信息以便个性化检索、再利用和学术引用。

标准三:理解并分析图像意义及视觉意义

1. 能确认一幅图像意义的相关信息:①认真观看一副图像并观察其内容和物理细节;②阅读标题、元数据和相关文字来学习一副图像;③确认一幅图像的主题;④检验图像与其他图像的关系,运用相关图像来形成理解;⑤确认什么时候需要一幅图像的更多信息,进一步研究中能形成质疑,进行恰当的相关研究。

2. 将一幅图像置于它所处的文化、社会及历史语境中:①描述一幅图像生产的相关文化及历史因素(例如时间、地理、积极条件、政治结构、社会实践);②调查一幅图像在其原始语境中的目的和意义;③探究一幅图像在意义建构的生产中所作出的选择及其对理解产生的影响;④描述一幅图像的目标观众;⑤研究一幅图像中的性别、伦理和其它文化或社会身份标示的介绍;⑥研究图像的观众、语境并解释如何随着时间变化。

3.认识到一幅图像的物理的、技术的设计元素:①描述一幅图像的画面、图解和审美元素(例如色彩、布局、线条、形状、对比、重复、风格);②确认图像制作中所运用的技巧、技术或材料;③判断一幅图像是否是原作或复制品;④研究图像编辑、变化、处理的痕迹(例如裁剪、色彩、修正、图像替换)。

4. 通过与他人的会话来有效地理解和分析图像:①参与课堂及其它涉及图像的讨论;②查找专家和学者关于图像的观点;③运用特定学科观点和方法来形成分析。

标准四:批判地评价图像及相关资源

1. 评价图像作为视觉传播的有效性、可靠性:①评价一幅图像如何有效地达到特定目标;②评价视觉信息对特定观众的适用性和所产生的影响;③批判图像生产中可能应用到的劝说和处理策略来影响理解;④评价如何运用视觉符号、记号和规则来传达意义;⑤分析图像编辑或处理对图像的意义和可靠性所产生的影响;⑥检测图像表征数据的正确性(例如图形、表格、数据模型);⑦评价图像应用的学科标准。

2.评价图像的审美特征与技术特征:①评价图像的审美和设计特征(例如运用色彩、构图、线条、形状、对比、重复、风格);②评价图像的技术特征(例如分辨率、尺寸、清晰度、文件格式);③基于指标评价图像复制的质量,例如色彩的正确还原、分辨率、处理水平、与其它复制的比较。

3.评价与图像相结合的文字信息:①评价与图像结合的信息的正确性、可靠性、流畅性和完整性;②运用观察视觉内容获得的信息来评价文字信息;③通过对多种资源的考证来核实与图像相结合的信息,如需要进行相关研究。

4.判断图像资源的可靠性与正确性:①基于权威人士和相关观点或倾向来评价图像资源的正确性和可靠性;②基于图像的评价和信息质量来判断图像资源;③批判一幅图像资源如何建构一个新的图像语境并因此改变它的意义。

标准五:有效地运用图像和视觉媒介

1.有效地运用图像于不同的目的:①计划在一个项目中运用图像和视觉媒介的策略;②结合项目目标选择恰当的图像和视觉媒介;③结合图像意义、审美标准、视觉效果和观众方面的考虑将图像整合到项目中;④结合不同目的运用图像(例如插图、证据、视觉模式、基本资源或分析中心);⑤运用图像进行特定主题和交叉学科的研究、交流和学习。

2.有效地运用技术来处理图像:①准备和处理图像时运用恰当的编辑、展示、传播、存储媒介工具和应用软件;②为项目确定图像文件格式、尺寸和分辨率要求,并以此为依据转换图像;③恰当地编辑图像的质量、构图和显示(例如裁剪、色彩、对比)。

3.运用问题解决、创造和实验的方式将图像加入到项目中:①实践将图像整合到学术作品中的不同方式;②运用视觉思维技能来澄清和解决问题。

4.有效地运用图像来交流:①清晰地编写图像应用的不同目的(例如描述、分析、评价);②结合意义、审美标准、视觉效果、修辞影响和观众方面的考虑来有效地呈现图像;③与他人批判地讨论图像、表达观点、传达意义并评价、证实论点;④交流中要包含传达一幅图像意义所需的文字信息(例如运用标题、文本中参考的图像、整合的关键或图例);⑤反思自己的视觉传播和图像应用的有效性。

标准六:设计和创造有意义的图像和视觉媒介

1.为项目和学术应用制作各种视觉材料:①制作图像和视觉媒介来表征和交流概念、叙述和论证(例如概念图、展示、故事板、海报);②建构精确且恰当的数据及信息的图形表征(例如表格、地图、图形、模式);③为一个特定观众制作图像和视觉媒介;④结合项目的整体目标安排图像内容。

2.在图像和视觉媒介生产中运用设计策略和创造力:①结合项目目的计划图像风格和设计;②有意识地运用审美的设计选择来增强交流与意义传达的有效性;③创造性地将现有的图像内容结合到新的图像作品中。

3.运用多种多样的工具和技术来制作图像:①尝试图像制作工具和技术;②确认图像制作的最佳工具和技术;③精通各种制作图像及视觉媒介的工具和技术。

4.评价自己所制作的图像作品:①基于项目目的评价自己制作的图像作品;②基于学科标准和规律评价自己制作的图像作品;③反思自己制作的图像作品在为研究、学习和交流作出有意义贡献中扮演的角色;④通过与他人会话来使自己制作的图像更有效;⑤基于评价结果修改自己创作的图像作品。

标准七:理解许多与图像、视觉媒介制作及运用有关的伦理、法律、社会和经济问题,并能合理合法地运用视觉材料

1.理解图像和视觉媒介中有关的许多伦理、法律、社会和经济问题:①熟悉关于知识产权、版权、合理应用的概念和问题,以及它们在图像内容中的应用;②熟悉典型的描述图像恰当运用的许可限制;③认识到自己作为图像创作者的知识产权;④创造、运用和分享图像时要确认所涉及的私人、伦理和安全问题;⑤探究关于图像审查机制的问题。

2.在评价、运用和制作图像的时候,遵循伦理和法律进行最佳的实践:①认识到机构(例如博物馆、教育机构)就图像资源使用的政策,并遵循法律和伦理来进行最好的实践;②当复制、修改图像和改变图像格式时,或在新的语境中传播时,跟踪版权及使用限制;③当传播个人制作的图像时声明并指出图像拥有者的信息。

3.在论文、报告和方案中引用图像:①在引用和信誉声明中致谢图像制作者,认可原创作者和版权;②引用中包括信息来源和信誉声明,以便其他学者和研究者能够找到和获得视觉材料;③运用恰当的文件类型引用图像。

三、标准特色

(一)成立标准制定专家小组,赋予标准权威性

标准由图书馆员、技术专家、馆长和管理人员组成的视觉素养标准制定工作小组成员共同制定,同时ACRL作为权威性组织机构进行组织协调。工作小组围绕视觉素养教育研究创建了博客社区,建构了开放性会议和讨论小组,激励社区成员和多个组织分享观点、共同参与标准的制定和讨论。第一个公共标准草稿于2011年3月颁布之后,工作小组收集相关机构对标准的评价信息、标准在高校初步实施的反馈信息、围绕标准的开放性会议的讨论结果,在这些反馈信息的基础上修订标准草稿。在获得图像资源兴趣小组、信息素养标准委员会、标准与鉴定委员会、 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董事会的认可后,于2011年10月正式颁布标准。工作小组围绕标准进行多次讨论并决定进一步决定向其他教育机构推广。ACRL的《高等教育视觉素养能力标准》在制定过程中能吸引大量相关领域专家的加入,听取多方面意见,集体合作的优势使得标准内容更加科学化和合理性。标准获得多方认可从而具有权威性和更高的效力,容易被教育机构采用,有利于标准的推广和普及。

(二)依托信息素养为背景,为整合教育提供枢纽

信息素养是基于文字或印刷为中心概念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素养能力。在过去几十年的信息素养理论探索和实践发展中,人们日渐意识到要培养学生掌握一种类似于书写文本信息能力的视觉素养能力,即学会查找、评价和应用图像的能力,以及驾驭、联合两种信息的能力。ACRL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中有许多绩效指标和学习结果直接或间接与图像和视觉文本相关。例如标准一绩效指标2的学习结果,“找出以多种形式(例如多媒体、数据库、网站、数据等、听觉或视觉,书籍)存在的潜在资源的价值与不同之处”。 [10]而视觉素养能力标准侧重提出了这些图像和视觉媒介的独特特征和需掌握的相应视觉素养知识技能,并向学生提出了视觉素养能力与信息素养、视觉传播、意义理解、技术及媒介应用等相关能力综合发展的挑战。

目前信息素养标准已被人们广泛了解和接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进入深层次整合阶段。[11]ACRL基于信息素养标准为基本文档,运用类似的语言,建构起与之紧密相关的视觉素养标准,使两种素养的学习目标之间建立起联系。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字和图像之间的相辅相成及转换关系,为将两种素养的不同学习结果或教学目标一起融合到课堂任务或活动中提供了一种指导和框架。结合两种能力标准,教师易于评价视觉信息素养的发展,修改现有的信息技术整合课程和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实践,有效地融入视觉素养教育,将其作为课程的一部分,促进信息素养教育的进一步实施。

(三)建构起可操作性的视觉素养教育目标架构

ACRL发布的高等教育视觉素养能力标准不仅提供了七个核心能力的总体标准及其相应的绩效指标,而且每个绩效指标提供了详细的学习结果目标,标准清晰地表达了教学和评价的学习结果、可测量的学生获得的视觉素养进步。基于该标准,高等教育可以建构起明确的视觉素养教育知识框架,设计更好的视觉素养教育活动来促进学生图像运用技能和能力发展,批判地运用和生产视觉媒介到他们的专业学习及生活中。此外,标准也为教师开展整合视觉素养教育或运用视觉材料到课程教学中、更有效地提高视觉媒介的教育应用效果提供评价工具,为师生在专业课程学习内外中运用和讨论视觉材料运用提供了一个通用语言。

标准可以作为一个整体也可以作为部分运用。作为独立课程模式的视觉素养通识教育课程或涉及到视觉材料的一学年的课程是将标准作为一个整体全面实施的理想课程环境。[12] 在学科教学环境中,基于视觉素养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需要或一个具体教育项目的学习目标需要,教师可灵活运用一个或多个维度的视觉素养能力标准作为教学和评价的工具。虽然标准指出不同高校学科领域教师可以教授和评价学生的基本视觉素养能力,但图像表征类型的“读写”元素在各种学科背景中具有复杂意义,比如,与一般的视觉素养学习者不同,具备视觉素养的科学研究者与工程师可能拥有完全不同的视觉心智地图,我们不可能期望所有的学习者具备所有领域的视觉性能力,但可以教授基本视觉能力。因此,在标准实际运用中,学科课程也可以结合学科特征进一步修订绩效指标,建构起更清晰的特定学科视觉素养学习结果,通过标准实施变革现有的整合课程,促进视觉材料和视觉媒介有效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科知识的生动性和学生的参与性。

四、结 语

我国高校传统上基本是强调文字读写能力的培养,现有的教育系统和培训仍认定文字文本为知识的源泉。虽然视觉传播已广泛渗透到我们的文化中,但视觉传播作为人类传播的重要形态并没有被大多数教师所认识和重视,更缺乏系统地教授视觉素养。虽然高校课堂中的媒介技术也日渐普及,但课堂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混合、融合各种文本资源及视觉化交流媒介。绝大部分国内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也忽略了素养的视觉构成部分。不过,教育技术工作者能在视觉素养教育过程中扮演一种重要的角色。ACRL制定的视觉素养能力标准为教育技术学专业提供了一个系统的评价方法来界定与书写文本读与写同等重要的视觉读写能力的核心价值及其培养的目标框架,引领高校研制视觉素养教育通识课程,帮助高校教师将视觉素养教育整合到学科课程中,进而促进我国媒介教育的进一步实施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8] [9] [12] ACRL Visual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DB/OL].http://www.ala.org/acrl/standards/visualliteracy.

[2] The Center for Spatially Integrated Social Science[DB/OL].http://www.csiss.org/aboutus/mission.php.

[3] Greater Expectations Report[DB/OL]. http://www.greaterexpectations.org/.

[4] The Horizon Report[DB/OL].http://www.nmc.org/pdf/2009-Horizon-Report.pdf.

[5] GE Visual Literacy - Course Approval Description[DB/OL].http://ge.ucdavis.edu/local_resources/docs/Visual-literacy-final.pdf.

[6] S usan E. Metros.The Educator’s Role in Preparing Visually Literate Learners [J].Theory Into Practice,2008,(47):102~109.

[7] Hermine, Feinstein. Visual Literacy in General Edu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J].Journal of Visual Literacy,1993,(13):89~96.

[10]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 [DB/OL].http://www.ala.org/acrl/standards/informationliteracycompetency.

物理教学与视觉素养探讨 篇3

(1) 信息化教育学发展的需求。教育信息化已经在中学广泛开展, 多媒体教学手段早已经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认可, 物理教学虽然理论性较强, 但是教学手段也开始出现更多的变化, 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语言教学。信息时代之前, 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纸质文字, 所以, 人们始终认为听说读写的素养非常重要, 而忽略了视觉素养。

(2) 教学中的图像和文字需要整合。新课改之后, 中学物理教材版本很丰富, 每本教材都体现出图文并茂, 丰富多彩的特点, 教材中插图的种类和数量都比以前的教材增加很多。文字较为抽象, 具有联想性特点, 这使得文字在信息传播的时候受到许多限制。图像虽然直观, 对读者有强烈的诱惑, 但有时候也会限制读者的想象, 剥夺了读者进行二次创造的机会。

(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人才已经成为经济竞争的主要目标, 而创新是个人及整个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物理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独特的优势, 物理学习需要充分的空间想象力, 学生需要不断培养这种空间想象力才能学好物理知识。从人体学上讲, 右脑主要负责经验、情感、形象等, 与创造性思维联系紧密, 而视觉素养可以开发学生的右脑, 也就是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

(1) 合理安排使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料。物理教材中的插图按功能可分为原理模拟图与模型示意图、生产生活相关图与肖像图、实验图以及各种图表等。物理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图像承载的教学功能, 分别从“视觉学习”“视觉交流”和“视觉思考”三个层次来展开学生视觉素养的培养。如现在的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的物理教材, 有题目:如图1所示为小明描绘甲、乙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图象。观察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 计时开始时, 即t=0时, 甲的速度是_m/s, 乙的速度是_m/s. (2) 第3s时, 甲的速度是_m/s, 乙的速度是_m/s. (3) 甲、乙两个物体分别做_、_运动; (填:匀速、加速、减速) 。

要解答上述题目, 学生首先要看图知道横坐标为时间, 纵坐标为速度;其次, 通过视觉学习, 交流用视觉符号能表达第3s时甲、乙交叉在15m/s, 可知它们此时速度相等, 看速度直线的斜率;最后, 学生便可以进行视觉思维, 完成所要解决的问题。

(2)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虽然物理教学理论性很强, 但是如果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 则会使很多抽象问题变得具体明朗, 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物理概念。

(3) 可以适度增加简笔画教学, 培养学生的物理视觉素养。表面来看, 初中物理教学已经不需要简笔绘画学习, 但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文字和板书用简洁的笔画勾勒出直观、生动、形象的物体, 所以, 简笔画教学在物理课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度培养。如:讲授做功两个必要因素时, 便可勾勒出这样如图2的简笔画, 可以起到教学语言无法比拟的效果。

(4) 建立物理虚拟社区, 提高视觉素养。物理在初中教学中属于基础性学科,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社会, 信息技术非常发达, 虚拟网络的学习社区已经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 成为学生和教师学习和交流的主要平台。

视觉素养已经成为当今信息时代发展的必须素养, 更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孙晓云.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研究与设计[J].新课程研究 (中旬刊) , 2011 (11) .

视觉素养 篇4

【关键词】艺术设计 视觉素养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37-02

引言

“读图”,是由于原来的印刷媒介逐步向电子媒介和数字媒介方向转变,而产生的诸多视觉图像或读图时代的一些现象。现在,图像传播的方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文字,在获取信息的方式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读图时代,只有具有高素质的视觉素养,才能迅速地从错综复杂的图像中获取积极的有效的信息。因此,提高人们的视觉素养是时代的要求,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更是这样。

一、视觉素养的内涵

1.视觉素养的概念

视觉素养是一个交叉的研究领域,很多不同领域内的专家都有可能对此进行过研究,所以自从“视觉素养”的概念提出以来,关于其概念一直是众说纷纭,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形成关于视觉素养公认的定义。现使用最为广泛且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其内涵的视觉素养的定义是:“视觉素养是人类通过观看以及结合其他感官体验发展出的一种综合的视觉能力,是人类认知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

2.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视觉素养定义

根据上面对视觉素养的理解,并针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我们可以将艺术设计专业视觉素养定义为:“视觉素养是可以通过教育所获得和培养的,认识到全面掌握视觉信息的重要性,高效率地获得视觉信息,通过理解、批判、交流和创造视觉信息,有效地获取视觉表象的能力以及利用视觉表象来发展人类思维的能力。”艺术设计专业的视觉素养与其他专业相比,更具有专业性和实践性,除了包含基本的获取视觉信息的能力以外,还强调到了对视觉信息的分析与评价能力,以及运用恰当的视觉语言进行视觉创造的能力。

二、构建面向视觉素养培养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1.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的总体思路

混合式学习是要实现数字化学习的优势和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相结合。传统的教学模式最主要的和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而伴随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网络教学模式,更多的人想到的是远程教学或者认为是远程教育。但现在,我们清晰地看到,固然远程教育需要网络,网络教学是远程教育的主要实现形式,但网络教学并不是远程教育所特有的。我们这里所要构建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就是把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优势与数字化学习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2.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

思维导图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思维方式,是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把各级主题的相互关系用层级图表现出来,展现良好的相互隶属與联系。它主张使用颜色、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建立与主题关键词之间记忆链接,充分开发人类大脑的机能,协助人们在逻辑与想象、科学与艺术之间平衡发展,培养人们的创新思维。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思维导图为反思与创新、认知与学习提供了一种直观、有效的方法,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与管理,促进视觉信息的积累与理解,完成视觉信息的共享与交流,从而达到视觉信息的应用与创新,最后达到提高学生视觉素养的效果。

3.重视PPT课件的视觉设计

利用PPT课件教学是艺术设计专业视觉素养教育的必备环节,利用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及复杂的数据以简明的文字、图片、图表等方式表达出来,简单、直观、形象的诠释课程的内容。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授课中,科学的使用 PPT会增进学生的理解,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知识,使老师讲授的内容更加有效。教师在设计PPT课件时,要注重艺术设计的基本规律和信息传达的基本法则,恰当地使用图像、视频、音频等。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视觉素养已经成为了人类认知世界、了解世界的一种重要素养,对于更好地理解视觉信息,恰当地接受、利用和创造各种视觉信息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对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来说,具备良好的视觉素养是一种基本必备素养,所以,提高他们的视觉素养,提升他们在读图时代的核心竞争能力,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及终身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徐亚男、张舒予、蔡冠群.浅论大学生视觉素养培养.重庆广播电视大报,2009(3)

[2]李丽.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视觉素养培养策略.现代装饰(理论),2016(1)

视觉素养 篇5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大众化、多媒体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 人类社会逐渐步入了读图时代, 各种视觉意象如纸片般飞舞在我们的眼前, 图像消费文化已经成为人们每天的必修课程, 视觉素养也逐渐成为人们融入新时代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

今日的课堂也逐渐顺应时代潮流, 开始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 走上多媒体教学之路。对于教师而言, 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便成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其实, 制作多媒体课件并不难, 难的是如何制作出令人赏心悦目的高水平课件。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而且要具有非同寻常的艺术鉴赏力和视觉素养。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消费图像文化的今日, 教师们理解、获取、加工和创作视觉意象的能力将变得与读、写、算的能力同等重要, 教师们要特别注意将视觉素养的理念构建到课程、课堂和课件中去, 这就要求教师们必须学会收集、处理和加工与课程有密切联系的、有一定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的视觉意象, 尤其是图像。从而使课件图文并茂、精彩纷呈,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增加课堂的生气和活力, 给学生的记忆绘上清晰的刻痕, 引导学生去发掘和理解隐藏在视觉意象中的深层含义, 取得积极、良好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 要想更快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推进视觉素养教育, 首先必须提升教师们的视觉素养, 必须加强教师的图像获取、加工和处理能力的培养, 从而为制作精良优美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笔者介绍几种简单易用、方便快捷的屏幕截图工具和软件的使用技巧及其对图像进行后期修饰润色的方法, 以期能为同行们提供一些借鉴和引导, 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2巧用屏幕截图工具, 让图像的获取轻而易举

在计算机日益普及的今日, 将计算机屏幕截取为图像文件是日常工作和教学过程中经常涉及到的操作, 然而一提到图像的操作和处理, 不少人首先会想到专业的图像处理软件, 如Adobe公司的Photoshop、Illustrator、Fireworks等, 但这些软件往往要占用较多的系统资源, 而且并不是每台机器都刚好安装有这些软件, 最关键的是这些专业的图像处理软件需经过专门的学习和实践探索才能掌握其使用方法。尽管专业的图像处理软件或屏幕截图软件功能的确更为强大, 但若不是真正需要, 没有多少人会仅为截图操作而专门安装一个软件。实际上, 对于不需要过于艺术化处理和修饰的图片, 完全可借助一些方便快捷、简单易用的截图工具或软件来获取, 从而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而这些有用的工具和软件往往就藏在我们的眼皮底下, 只要善于探究、乐于利用, 就能发掘其独特妙用, 为使用者服务。

2.1利用PrintScreen键截图

PrintScreen键位于键盘的右上角、方向键的上方, 然而不少用户却由于不知该键如何使用或按下该键后计算机似乎无响应, 从而对该键视而不见。

PrintScreen是打印屏幕键, 按下该键可方便迅速地截取整个显示器屏幕。只不过此时截取的图像被复制到计算机的剪贴板上, 而并不是普通用户所认为的计算机“无响应”。这时需运行Windows自带的“画图” (开始→运行→pbrush) 或Photoshop之类的图像处理软件, 也可打开ACDSee看图软件, 执行“编辑→粘贴”命令 (Ctrl+V) , 即可将暂存于剪贴板中的图片导入至编辑窗口, 然后保存即可。

由于通过PrintScreen键截取的是整个计算机屏幕, 而有时只需要当前活动窗口 (标题栏呈深蓝色显示) 的图像, 因而抓完全屏幕后还要进行裁切, 颇为麻烦。这时可执行Alt+PrintScreen组合键命令, 那么就只捕捉当前活动窗口的图像, 然后保存即可。

2.2通过QQ截图

对于腾讯公司开发的即时通信软件QQ, 大家都不陌生, 对于高校的大学生们而言, 更是必备的通信和娱乐工具。同时, 它还有一种非常方便快捷的截图功能。

开启任意一个好友的聊天窗口, 点击“屏幕截图”按钮在弹出的下拉菜单中选择第一项“屏幕截图” (或按组合键Ctrl+Alt+A) , 此时鼠标指针变成由红到绿的渐变形状, 按住鼠标左键拖拽出一个矩形框, 并在框内双击鼠标左键或按回车键, 即可截取框中区域为独立图像。

2.3截取电影精彩画面

对于传媒行业从业者及就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而言, 观摩优秀影片不失为一种非常不错的提高专业素质的途径。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许多精彩的或具有纪念意义的画面, 这时通过PrintScreen键或QQ截图, 往往发现截取的只是播放器的外边框, 在图片尚未保存的情况下, 中间的播放窗口会随着播放器一起动态播放当前影片, 而保存图片后中间的播放窗口却变得漆黑一片, 即使使用专业截图软件如HyperSnap、SnagIt等截图, 也难免会遇到此类问题。

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现象, 是由于计算机在播放影片时调用了DirectDraw功能以加速视频的播放而造成的, 而DirectDraw本身不支持使用PrintScreen键来抓屏。此时, 可以在桌面上空白处右键单击, 在“属性→设置→高级→疑难解答”标签页中将“硬件加速”的小滑块由“全”向左滑动至“无”以关闭硬件加速功能, 然后打开播放器正常播放影片, 再按下PrintScreen键即可进行正常的截图操作。当截图完毕后, 不要忘记恢复初始设置以保证计算机的使用性能最优化。

如果感觉因禁用了“硬件加速”功能导致截取的图像画质不能满足要求, 也可使用“豪杰超级解霸”来截图, 通过执行“控制”菜单项下的“截图→单图”命令即可。

3使用专业截图软件, 让图像的获取更加轻松自如、随心所欲

由于传统的PrintScreen或Alt+PrintScreen截图法在很多情况下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故需使用专业截图软件如HyperSnap-DX或SnagIt“截图双煞”来应付特殊需求。这里仅以HyperSnap-DX为例来挖掘其强大的截图功能。

3.1HyperSnap-DX简介

HyperSnap-DX是一款运行于Windows环境的屏幕截图软件, 不仅能截取Windows标准桌面程序, 而且支持DVD、DirectX、Direct3D、3Dfx Glide等的截图。HyperSnap以率先支持DirectX画面截取为荣, 并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实力在截图领域占据着霸主地位。它能将截取的图像保存为目前最为常用的BMP、JPEG、GIF等20余种图像格式, 而且还能对图像进行修改、修饰和必要的润色加工, 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要。

利用该软件截取图形的操作简单易用、方便快捷。首先, 打开要截取的图形或图像, 将其置于显示器的屏幕上;然后, 启动HyperSnap-DX, 执行菜单项“捕捉”下的相关命令, 就可按照指定的方式截取图像, 并将其显示在主界面中;最后, 通过“文件”菜单对图像进行“保存”即可。

3.2HyperSnap-DX的强大图像截取功能

HyperSnap-DX对图像的截取操作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如下几大类别:

(1) 截取全屏幕或虚拟桌面。HyperSnap-DX的图像捕捉操作都在“捕捉”菜单项下, 可通过组合键Ctrl+Shift+F或Ctrl+Shift+V快速捕捉全屏幕画面或虚拟桌面。

(2) 截取窗口、控件、按钮或仅捕捉鼠标指针。按下组合键Ctrl+Shift+W, 则当前虚拟桌面即出现在HyperSnap-DX主界面中, 同时会出现一个不断闪烁的矩形方框。移动鼠标, 闪烁的矩形框的位置和大小也随之改变。此时, 可根据需要截取大小合适的窗口或控件。

对于纯软件的课程如《非线性编辑》、《After Effects》、《多媒体技术》等来说, 教师在制作课件时经常会涉及到鼠标指针或按钮的讲解, 因而可通过组合键Ctrl+Shift+B来截取单个按钮, 也可通过“捕捉→仅捕捉鼠标指针”来捕捉不同形状的鼠标指针。

(3) 截取活动窗口画面。如果桌面上同时开启有多个大小不同的窗口, 可通过Ctrl+Shift+A截取当前活动窗口。若不想要活动窗口的标题栏和外边框, 则按组合键Ctrl+Shift+C即可。该功能比前面介绍的Alt+PrintScreen组合键功能更强。

(4) 截取区域画面。对于已截取到HyperSnap-DX窗口中的图像, 可通过“捕捉→区域”来截取某一矩形区域, 此时屏幕上会出现一个“十”字形坐标, 移动鼠标指针, 拖动“十”字线可选取所需画面, 且可配合Shift和方向箭头, 对所选区域的范围进行精确调整。用户在拖动鼠标的过程中可实时监测X、Y的坐标值及所选区域的大小, 且可通过反复按热键“S”来选择区域画面的外围形状, 方形、椭圆形或不同弧度的圆角矩形。当然, 对于区域画面的外围形状, 也可通过执行“捕捉→捕捉设置”命令进行设置, 方法如下:打开“捕捉设置”对话框, 在“区域”标签页中选择“默认区域形状”即可。也可通过“捕捉→徒手捕捉”来获取不同于矩形、椭圆等形状各异、个性十足的图像。

(5) 截取超长或超宽页面。在截图的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如要截取的画面显示器无法显示完全, 常见的是网页, 它们往往会超过一屏, PrintScreen键对此无能为力, 所以需借助专业的截图软件, 利用HyperSnap-DX的自动滚屏截取功能即可轻松地完成多屏网页的截取。方法是先把显示器的分辨率设置为最大值 (如1 024×768像素) , 然后将水平和垂直滚动条放置于希望开始自动滚屏截取的位置, 执行“捕捉→整页滚动”命令, 此时在浏览器中会出现一个闪烁的黑边方框, 此时单击鼠标左键, 屏幕即开始向下滚动并自动捕捉完多屏画面, 且宽度超出屏幕范围的部分也会被捕捉进来。

而利用“扩展活动窗口”功能也可使截取的图像尺寸超过显示器的分辨率, 可根据需要来设置大小合适的图像尺寸。

4对图像的自如修饰和加工功能

除了可按上述指定的方式截取图像外, HyperSnap-DX还可基于用户的需要对图像进行自由加工、处理、修饰和润色。

4.1图像剪裁功能

截取一幅图像后, 若对画幅的周边内容不满意或不需要, 可通过“图像”菜单项下的“剪裁”功能 (快捷键Ctrl+R) 对画面进行适当的剪裁。如在讲解大洋非线性编辑软件素材的4种不同添加方式时, 不需将整个素材调整窗甚至主界面都呈现给学生, 而只需剪裁有用的局部来展示即可。此时, 鼠标指针变成“十”字坐标形状, 通过点击鼠标并拉出一个矩形框, 便可快速地剪裁出所需要的那部分画面。也可通过 “图像→剪裁区域→水平/垂直”命令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删除图片中多余的区域, 以精简画面。

4.2图像加工功能

如果对截取的图像不满意, 可直接在HyperSnap-DX中对图像进行必要的加工和处理。在“图像”菜单项下, 系统提供有数10种修饰和处理技巧。如可对图像进行镜像翻转、比例缩放及任意角度的旋转操作并调整其背景色, 可对图像进行马赛克处理以保护其隐私, 可为图像添加阴影和边框效果, 以突出图像的立体感、美化其外观, 也可对图像进行模糊或锐化处理及添加不同光线照射方向的浮雕效果等。

在“颜色”菜单项下, 还可快速将图像转变成黑白或灰度图像, 并可对其影调进行黑白反转操作, 也可使图像的颜色以补色反转显示 (如底片效果) 。另外, 对于图像中局部不满意的颜色, 可以对其进行置换操作, 换成另一种颜色, 将图像中绿色的部分变成红色显示。而且, 还可对图像进行更为高级的修正, 如调整图像的亮度、对比度、色度、饱和度和进行Gamma校正, 从而使图像更为清晰美观, 以满足用户的要求。

4.3图像快速拼贴功能

在默认情况下, HyperSnap-DX会为每一个新捕获的图像创建一个新的窗口, 但有时需将捕捉的多幅画面拼成一幅图像。此时若仍采用原始的方法, 则必须来回切换窗口, 并反复执行复制、粘贴操作, 而利用HyperSnap-DX可实现多幅图像的拼贴功能, 从而更为简便快捷。执行菜单命令“捕捉→捕捉设置”, 打开“捕捉设置”对话框, 在“查看和编辑”标签页下选择第三项“粘贴每次新捕捉的图像到当前图像”即可。

4.4图像格式转换和快速保存功能

HyperSnap-DX支持20余种图像格式, 因而可利用“文件→另存为”菜单命令对当前捕获的图像用其它格式来保存, 从而实现图像不同格式间的相互转换。

当要批量截图时, 为提高工作效率, 可对截取的图像进行快速保存, 方法如下:执行 “捕捉→捕捉设置”命令, 在“捕捉设置”对话框中切换至“快速保存”标签页, 勾选“自动将每次捕捉的图像保存到文件”复选框, 可更改图像的存放路径, 也可通过点击“更改”按钮, 为图像设置新的文件名 (如风景.JPG) , 并勾选“文件名依序递增”复选框, 则以后截取的图像会自动以用户自定义的文件名增序保存 (如风景001.JPG, 风景002.JPG等, 以此类推) , 从而省去了许多操作。该功能尤其应用在游戏的运行过程或观看影片过程中, HyperSnap-DX会在后台自动截取并快速保存多个精彩的画面到指定目录, 供用户闲暇时慢慢欣赏。

4.5显示光标指针功能

为了使人们对捕获的图像中的关键部位给以更多的关注, 往往需要通过光标指针来指示和提醒, 而HyperSnap-DX甚至连如此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为用户考虑到了。可通过菜单来开启该功能, 执行“捕捉→捕捉设置”命令, 在随后弹出的“捕捉设置”对话框中, 展开“捕捉”标签页, 勾选“包括光标指针”复选框即可, 则截取后的画面带有光标指针。

5结语

综上所述, 不难发现, 有许多优秀的屏幕截图和图像加工处理软件就隐藏在用户身边, 它们不仅易学易用、方便快捷, 而且功能齐全、效果显著, 是广大普通图像处理用户的得力助手。只要在日常的工作和教学过程中善于观察、悉心总结并积极运用, 必定能使图像获取和处理操作变得轻松自如、游刃有余, 使多媒体课件能图文并茂、精彩纷呈,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视觉素养教育作出积极的贡献。

摘要:在人类逐渐步入读图时代的今日, 视觉素养也日益成为人们适应现代社会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对于现代的教师而言, 要想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 要想为推进视觉素养教育贡献力量, 首先必须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视觉素养, 提高自己获取、加工和处理图像的能力。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屏幕截图工具和专业截图软件Hy-perSnap-DX, 并深入分析和探讨了其常规的操作技巧和后期修饰方法, 以期为经常与图像等视觉意象接触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提供指引和借鉴。

关键词:屏幕截图,视觉素养,捕捉

参考文献

[1]达文.HyperSnap-DX抓图技巧四则[J].网络与信息, 2005 (7) .

[2]暗箭.PrintSreen截取视频画面二法[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4 (10) .

小学语文教学的视觉素养塑造 篇6

1.时代及教育发展需求

事物都具有矛盾的双面性,信息化发展及读图时代的到来对教育产生了积极与消极的双面影响。一方面,图像的形象肤浅易影响受教者的思维深度发展,导致其概括推理及判断等抽象思维能力不足,思维方式偏于单一,此外, 图视的信息获取方式也造成了极大冲击,少年儿童的阅读量较以往呈现了极大幅度的下降趋势,对语言、母语文化的学习产生了阻碍。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图视的信息获取方式与少年儿童的心理及思维特征更加契合,其直观与具象化特性为文字赋予了更多的感性色彩和美学享受, 在图视的帮助下,处于初级学习阶段的少年儿童更能感受到阅读带来的乐趣与享受。因此,在这种矛盾的发展环境中,培养受教者视觉素养,充分激发图视的优势作用并避免其消极影响,无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受教者能更好地适应读图时代下的语言文化教育,是时代与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2. 受教者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有学者经调查研究认为,人左右大脑分别擅长逻辑和形象两种不同思维模式,小学学习阶段的少年儿童处于智能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受教者的智能发展重点不仅限于大脑的开发利用,同时也落在左右脑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协同与平衡发展上。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语言文字作为基础性内容具有极强的抽象性,我国旧式语文教学过于强调“注入”, 死背硬记的学习方式极大地阻碍了少年儿童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而依托于受教者视觉素养塑造的语文教学则能够将抽象与形象思维结合在一起,激发受教者, 使其左右脑共同发展,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同时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促使其发展成为真正具备独立创造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的个体。

3. 语文课堂教学优化

语文是充满着人文与审美色彩的特殊学科,无论是由笔划构成的书法作品还是由文字构成的文学作品,都凝结着需要认真体味和推敲的文化与精神,向受教者展现自然、艺术、科学等各方面的美。然而不能否认的是,建立在抽象文字基础上的审美需要借助一定程度的人生经验积累或视觉体验才能够顺利实现。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受教者人生阅历不足,客观条件也使其无法完全凭借自身获取人生经验,在这种情况下视觉图像的弥补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由现代化网络技术构筑起的图片信息库使受教者能够获取丰富多样、生动形象的图片资源,在图视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强化塑造受教者的视觉素养能够帮助少年儿童更好地感受图像中的审美特性,更深入地理解图片背后语言文字的深刻含义,更顺利地将图像审美同语文审美结合到一起,客观上对旧有语文教学方式实现了优化处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二、视觉素养塑造策略

利用语文教学的方式塑造受教者的视觉素养是保证其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鉴于前文提及的图视信息获取方式可能造成的弊端,如何调整视觉素养塑造与语文教育教学的关系已成为问题的关键。在当下的客观环境中,小学语文教学依旧需要在现实情况及课标准则要求下首先注重受教者语文素养的培养,并以此为前提和基础进行视觉素养塑造,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教育双方在图像上的认知能力与认知态度,使其更好地明确图视与语言文化学习间的相互关系,构建起现代化的视觉思维模式,使学生能够凭借良好的视觉素养进行学习与相互交流。

1. 情境教学的视觉感知刺激

视觉感知是发生在大脑中的复杂过程,包含着由外向内的信息传递,同时也意味着由内向外的自主感知,受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及生存环境等多方面客观条件的影响, 不同个体对于同一图视对象也会产生不同的感知结果。 由此可见,个体的视觉感知能力能够通过学习得到改变和提升,相比较来说,优秀的视觉感知能力更能激起受教者的学习探索兴趣。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具体情境,利用能够被受教者接受和喜爱的视觉情境吸引其注意力,通过这一方式构建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并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情境创设必须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必须杜绝为单纯吸引受教者注意力而进行的无关教学内容的情境创设, 以防受教者的学习注意力被分散; 情境创设要充分考虑贴近受教者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利用熟悉性将既有的情感经验等顺利融入到视觉感知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强化其感知力; 情境创设的语文教学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对视觉对象,包括色、光、型等要素及其作用进行目的性、计划性的感知,打下坚实的视觉素养基础。

2. 图像讲解的视觉解读强化

视觉解读能力是指个体对在面对视觉信息时的解构力,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受教者视觉解读能力的强化,即指其在看到视觉对象、产生视觉语言的同时能够明确了解其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次含义。在教师指引下,受教者通过观察、解读与课文相关的图像探寻并感知其与相关文字内容间的联系,二者协同互动、互为注解,使受教者对所学知识内容有更深层次的准确理解。

观察是少年儿童感知世界和自我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同教学内容相关的图像也是受教者观察学习的重要工具。然而,受版面等客观条件限制,图像不可能反映出所有文字内容,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总结并传授由景物到人物、由局部到整体、由静态到动态等基本视图方法,结合课文内容补足思维空间,通过长期的目的性锻炼培养受教者的观察和想象力,并以此提升受教者的视觉解读力。

3. 图文复述的视觉表达构建

相对于其他视觉素养的组成内容而言,视觉表达是借助视觉性语言工具进行自我思想情感表达的交流能力,相对更加复杂。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受教者自我语言表述能力的提升是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少年儿童的思维逻辑性低、跳跃性强,口语表述往往偏向简单,因此,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课文的复述就成为锻炼其语言表达力的有效手段。教师应以图像提示的方式引导并帮助受教者回忆、巩固所学内容,并通过复述实现抽象文字同形象图片的结合,丰富视觉表达经验。而有了丰富的视觉表达经验支持,受教者通过图视手段获取的信息内容也将更为丰富准确,借助图像手段进行的语言文字表达也就能够更加流畅、丰富和灵动。

需要注意的是,视觉图像并不仅包含有图画影像,结构图同样也是视觉图像的一种。学科教师可指导受教者根据课文内容整理、总结、构建出相应的结构图,通过这一视觉表达手段帮助建立和发展逻辑思维模式和逻辑表达能力; 并引导其灵活掌握结构图的应用方式,通过结构图进行知识复习、思维整理或文字创作等。

4. 构建具有丰富视觉信息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帮助教师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科学、合理的构建具有丰富视觉信息,丰富语文学习环境,从而有效推动受教者视觉素养的塑造。

教师可通过设置布告栏、悬挂学生书法及文学作品等方式激发受教者探索兴趣,为其提供更多的视觉语言交流机会和交流内容,需注意信息的科学合理性,避免信息超载; 通过网络手段积极搜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影像等视觉素材,以视觉刺激提高教学趣味性,需注意适当更新,避免反复刺激后感官麻木造成学习兴趣丧失; 教师以身作则,通过表情、眼神、肢体语言、音调高低等外在表现传递包含热情的语言学习态度情感,通过情绪的感染使受教者对语文知识内容产生类似情感反应。包含有丰富视觉信息的语文学习环境构建方式需要根据受教者特点、客观条件、时代特征及教学要求等因素的变化而适时地进行调整变化。

5. 现代化科技手段的应用

读图时代的到来使生活在当下的小学受教群体对图视信息的要求有了更新、更多的要求,传统的课文插图已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因此教师需要借助网络资源、图像编辑软件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创建与语文教学内容相关的高质量图像素材。

此外,为积累语文教学的相关经验,方便成功经验获取和失败教训总结,教师应有目的地运用摄影、照相等方式记录受教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应、表现,对最终的教学成果予以分类记录和保留,建立系统全面的电子档案。为方便评价总结,可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实现同领域中的交流学习。

三、结语

视觉素养 篇7

关键词:网络视觉文化,影视素养,教育

0 引言

伴随着“第四媒体”的来临,人类的文明进程也在不断向前发展,在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向以形象为中心的文化转型中,视觉文化在中国已蓬勃兴起。铺天盖地的电影、电视、网络充斥在我们周围,向大众传播着各种形象和信息,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看漫画、电影、电视等影视图像的时间远远超过读书的时间。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探索和研究网络视觉文化生成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影视素养教育必定成为其中一个重要内容。

1 网络视觉文化的形成及价值表现

遍布我们生活周围的电影、电视、广告、网络等视觉影像结合我们生活本身的各种活动,形成了一种视觉文化。对于当代视觉文化有很多通俗形象的说法,比如读图时代、注意力文化、眼球文化。视觉文化并不是现代才产生的,早在1913年匈牙利著名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就阐述了视觉文化这一概念,随着科技的发展,视觉文化有了更大的阐释空间与生存优势,对人类生活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南京师范大学张舒予教授这样定义视觉文化:“视觉文化是以视觉信息为主要外在表现形态的文化,或可以被视觉所直觉并能够激起观者想象和思想感情涟漪的文化”,很直观地描述了视觉与文化二者的关系。视觉与文化的结合在多媒体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显得更加醇厚,形态更加多样,层次与内容更加丰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网络视觉文化。它是视觉文化在互联网上的自然延伸与拓展,是媒体技术与数字科技进步的结果。

与传统文化相比,网络视觉文化具有多种价值表现。

1.1 新闻价值

在网络视觉文化语境中,新闻实效性大大增强。与网络媒体相比,传统传媒显得比较滞后。比如,印刷或出版媒体受版面制约,当天采编的新闻必须等到明天的刊物(如报纸)或下一期的刊物(如杂志)出版后才能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虽然克服了纸质媒体的弊端,然仍需要在指定的时间段播放,而且电视新闻需先拍摄、录制再剪辑才能播放,广播新闻则缺乏视觉效应,因此,一条新闻经过传统传媒的处理,其价值大大缩水,有的甚至成为“过时新闻”。而网络媒体则不同,它具有快捷的传播能力和超强的信息容量,可以在第一时间报道目前正在发生的事情。

1.2 感知价值

网络视觉传媒融文字、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于一体,调动信息接受者的视觉和听觉的积极性,以直观易懂的方式,向信息接受者提供了一个主动性阅读环境。网络视觉文化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传统文化背景下,某一时段某一区域往往只流行一种文化,其他类型的文化会被排斥,一种文化形态可能独领风骚数十年或几百年。但在网络视觉时代,“快、新、奇”成为文化的主流,信息多样化、可视化、大众化、快餐化,为网民提供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文化服务,让人们在领略文化、生活愉悦的同时,获得一定的精神提升。

1.3 共享价值

网络视觉文化是一种开放型文化,也是一种平等参与的文化。自由、灵活、开放的信息交流方式,使任何观点、任何思想、任何民族文化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这种交流打破了传统地域的信息系统中存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语言障碍,使得不同种族、国家、民族、宗教和信仰互融贯通。

1.4 教化价值

视觉文化借助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逐步走进数字化的“虚拟影像”时代,在多元文化共存的虚拟空间图景中,作为个体,直接的生活体验毕竟有限,而通过广泛阅读、充分挖掘、积极扬弃,使网络视觉文化中蕴藏的丰富的伦理资源、价值资源得以吸收、利用。在此基础上,个体才能站在人类文化精神的基础之上,真实地作为网络视觉文化的主体,承担其自主判断、选择、行动的责任,凸显其视觉文化的主体性。

1.5 生态价值

网络视觉文化是一种生态文化。它所强调的是网络生态社会中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所达到的最低标准和具有的共同特征,利用网络社会信息资源重构社会发展模式,人类进入到一个文化积累精神资源的社会形态,它是个体在特殊的生态环境中多样化的生存方式,它更强调由具体文化生态环境形成的个性特征。

2 网络视觉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影视素养的影响

鉴于网络视觉文化对于建构与解构社会生活的力量,以及其与日俱增的重要性,许多学者重新审视视觉与教育的关系,发现“视觉文化”大有超过“文字文化”之势,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对于网络图像的阅读所带来肉身的快感往往会战胜经过思想领悟的文字的阅读,导致许多大学生只注重在快感中享受图像的表象而忽视了思想和文化的内涵。

网络视觉文化呈现出的虚拟的“现实”世界,使大学生在充斥着良莠不齐的视觉色彩装扮下的影像环境中,无意识地模糊了虚拟现实与真正现实之间的界限。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理解当代大学生在网络视觉文化中的主要表现。

网络视觉文化不断丰富着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了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它所包含的内容是超阶级、超民族、超国家的,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大学生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全球认同意识不断发展与加强,这对于当代大学生开阔视野、走向前沿以及文化鉴赏力、创造力、想象力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应看到,网络视觉文化在增加广大学生信息知识来源、扩大人际交流范围、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容易使学生的民族意识、道德意识和政治意识弱化甚至淡化。大学生过度迷恋、过度依赖、深陷于网络视觉文化而脱离现实生活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学业荒废、人际疏离、心理异化、人格扭曲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网络视觉文化默默地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潜在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等文化方面的冲突激化了。“文化的冲突本质上体现了对权力关系的不同要求和权力运作的不同方式”。当前许多影视公司重炒作,在“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面前,纯粹为了商业利益制作一些所谓的“类型电影”,片面追求感官刺激,没有情节创意、娱乐智慧,只是简单迎合观众口味,用影像表达的只是现象、事物的直观表现,脱离了艺术创作的内涵,没有真正的艺术价值。有些大学生辨识能力较差,容易在心智上迷失方向,导致在现实生活中对善恶标准、价值观念没有正确的判断和认识。

网络视觉文化渐渐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方式。在网络视觉文化语境下,人际关系处于一种开放、对等的状态,可以让人畅所欲言。比如一些开放性平台,像BBS、博客、微博、空间等,任何人都可表达自己的私人语言,产生的正面价值可以是针砭时弊、鞭策勉励,也可以是记录生活、表述时代;产生的负面价值则会出现诋毁他人、窥探隐私,甚至会诅咒生命、怀疑人生。大学生在网络视觉文化的浸染与熏陶中,逐渐形成了自已的审美意识和行为意识。鲍曼曾经有过这样的论述:“寻求榜样、建议和指导的行为是一种上瘾行为,你寻求得越多,你就越需要这样做”,在网络视觉的引导之下,人和影像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转换,人被影像所表达的行为一次次同化,并转变成一种上瘾行为,当人的行为表现为上瘾行为时,他的行为已经演变为病态的非理智的的行为方式。

3 在网络视觉文化语境中对大学生进行影视素养教育的思考

在网络视觉文化语境中对大学生进行影视素养教育离不开高校、社会、个人自身建设三方面的努力。学校是育人的摇篮,应加强学校的人文素质的培养环境,开设相关的影视素养课程,培养学生对媒体信息自主独立的思辨能力,也可推行正式课程与潜在课程的影视素养教育,同时借助社会的力量,使影视素养教育成为社会大众终身教育的一环。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通过自我学习、自我约束、自我修养,克制诱惑,保持道德警觉,也是提高影视素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舒予等.视觉文化概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司峥鸣.解读媒体——台湾媒介素养教育研究[J].声屏世界.2006,(1):59-61.

[3]王德胜.文化的嬉戏与承诺[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

视觉素养 篇8

一、视觉素养的内涵

视觉素养可分为三个层次的能力构成:第一, 认知解读能力, 是对视觉信息学习的过程, 包括学生感知、分析、理解视觉信息以及建构知识的过程, 即解码能力。第二, 表达交流能力, 是指能够使用视觉符号去表达想法, 进行视觉信息的设计与创作, 即编码能力。第三是视觉思考能力, 是指能够使用视觉符号思考问题。前两种能力可以通过具体的实践和操作进行培养, 而视觉思考能力体现为一种视觉思维, 是在前两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的。

今天, 学生面临着海量的视觉信息。对视觉信息的解读和创作能够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表达和交流。

二、视觉素养培养意义

1.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

双重编码理论认为, 外界信息通过两个相对独立的通道输入大脑的中央处理器:一个是言语的通道, 另一个是空间或视觉的通道。使用多个通道以不同形式同时呈现相同信息能够提高短时工作记忆。心理学家佩维奥还发现, 表象的信息加工更具优势。也就是说, 大脑对于视觉文本的记忆效果和速度要好于文字文本。

左右脑分工理论认为, 人的大脑包括左右半球。当个体被要求阅读并记住言语信息时, 主宰语言的左半球变得相对活跃;当呈现视觉信息时, 右半球被激活。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左右脑, 充分调动左右脑的能量, 有助于大脑获得更高的工作效率, 对学生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甚至是智力的开发至关重要。

从以上理论可以看出, 将文本同时使用文字和视觉两种形式呈现, 有助于学生对信息的理解与记忆。

2.促进学生表达与交流

视觉信息的表达与交流能否顺利进行受很多变量的约束, 包括学生自身、社会因素的不同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自身因素如年龄、性别、种族和过去的知识经验等。比如 , 儿童、少年和成人所看到的事物是有差别的:年幼的儿童很难正确理解抽象的视觉图像;年龄低于12岁的儿童倾向于部分地理解图像内容;随着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他们才学会理解视觉图像的整体关系和主题。社会因素包括职业、受教育程度、环境因素以及家庭背景等。文化因素包括语言、习俗、信仰以及历史观等。比如, 色彩的内涵可能会因为文化和信仰的差异而有所区别:在东方, 白色时常与死亡联系在一起;在西方, 白色具有宗教色彩, 是欢乐和荣耀的象征。

不管学生的起点和偏好有多大差异, 都可通过视觉素养的提高来加以改善。越是具有较高视觉素养的学生, 越能够从较多的途径对视觉信息予以理解, 也就越能够读出比其他人更多的信息。从另一个角度讲, 视觉素养的提高, 也会对创建者造成一定压力, 从而达到促进双方交流的目的。

三、视觉素养教育—一个中小学教育亟待开拓的领域

视觉素养教育项目在欧美一些国家已开展开来, 主要向学生介绍“视觉素养”的概念以及培养解读视觉信息、进行视觉交流的技能。教学对象涵盖学前到高中各个阶段的学生, 教学内容包括各种类型媒体中视觉信息的编解码。视觉素养这类课程的教学形式多样, 一般多为活动教学。学生可在观看电影、设计新颖的产品和广告、制作精美的课件和网页、调查电视收视情况等研究性学习中完成学习任务。

“与其他课程整合”是视觉素养教育的另一形式。对视觉素养的培养几乎渗透于任何课程的学习中。如语文科目《雷雨》一文中对人物的解读, 可让学生创建主要人物图标, 通过关系谱来讨论人物在故事中担任的角色及其关系。又如, 5·12汶川地震, 可从地震的惨烈、英雄事迹、政府或媒体的应急处置、灾后重建等不同角度进行画册汇报。还可根据某段操作说明材料制作流程图, 这一方法多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

学生可独立完成, 也可集体开展视觉活动, 在学习活动中, 可以培养人际交流、组织和汇报的能力。多媒体时代为视觉素养教育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 借助网络学生可以真正地将视觉观念与世界共享。

视觉素养 篇9

视觉素养视觉资料视觉表达一、数字化时代的视觉文化景观

后现代文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主流,伴随着科学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出现了极大变化,信息爆炸需要这些技术的支持,需要更快更可靠的方式获得。数字化时代最大的特征不仅仅是知识信息爆炸,还有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世界文化的相互渗透,消费市场、时尚领域以及一直红火的娱乐文化不断通过视觉向大众传达着各种信息,各种新鲜词语、新鲜事物、新鲜技术充斥着现在生活,很多内容在配上图像和动画之后显得更加容易让人接受,更加容易让人理解其深层次含义。而且自从有了3D立体成像技术之后,人类可以“进入”虚拟世界,去直观感受更为夸张、炫丽的第二空间。视觉时代的到来也促使视觉消费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现在很多商家已近刚开始关注视觉消费所能够产生的额外经济利益。大多数新建商场无不注重视觉因素构建,富丽、大气、个性的门脸,奢华、炫丽、现代的内部装潢,无不吸引着更多人走进商场。虚拟网络消费市场也同样,在网站页面设计、局部个性设计等都以引起顾客视觉关注为重点。换而言之,当代社会人们对视觉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同样各种各样信息也需要人具有较高的数据素养来吸收理解。现如今大多数人已经将视觉素养看作是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视觉素养的培养需要从小开始,中小学是一个人视觉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但现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基本是把视觉素养教育和美术课结合起来,甚至于将视觉素养教育等同于美术技能培养。这种做法显然不是正确科学的教育模式,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利用视觉语言学习能力,这才是真正意义上人的视觉素养培养。

二、新课程改革与视觉素养教育

1.视觉素养是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必备技能

新课标下教材使用了更多的符号或图像来代替问题,翻阅当前的中小学课本尤其是语文课本,就会明显的感觉到视觉文化在其中的滲透。现在的中小学学生已经进入了一个“读图年代”,教育必须要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视觉素养。新课程改革极力推崇视觉素养教育,开发学生右脑和创新性思维。学生看图只是第一步,最关键的是能够看懂图,只有经过系统的教育培训,才能够帮助学生去有效学习新教材中的图像,才能够正确组织视觉信息,形成有意义的知识体系。

2.视觉素养教育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

开展视觉素养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丰富学生自身视觉文化体系,提高学生识别和理解图像或符号信息的能力,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形成创新性的、有意义的思维方式,最终将其塑造成自身修养的一部分,实质上这也正是国家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视觉素养教育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它不仅仅需要国家编制更多优秀教材,还需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注重视觉文化的渗透。

3.语文教学手段信息化需要中小学学生具备视觉素养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图像或视频教学已经成为当前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而且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极受广大师生欢迎,中小学语文教学早不是再是传统语言讲授,有效“读”高效“写”才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主方向,既要提高学生对视觉语言的理解能力,又要提高对视觉语言的编辑能力。实践表明,中小学语文教学渗透视觉文化有助于学生右脑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尤其是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非常明显。

三、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视觉素养培养条件分析

新课程改革已经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加入了适当的符号和图像资料,而且从学校层面上提高了对视觉文化的认同,这为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视觉素养培养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物质和实践条件。

1.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视觉图像——物质条件

现阶段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的教材都加入了大量符号和图片,而且这些视觉资料按照不同层次分类,以适应不同年级学生的需要。

(1)装饰形态插图

所谓装饰形态插图,即教材中为提高视觉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而出现的符号或图像。这些视觉资料与教材本身内容关系不大,在实际语文教学中主要是起引导作用。传统语文教材基本以文字为主,只有少数黑白插图渗透其中,视觉感官上没有所谓吸引可言。国际上教育模式先进国家,他们在中小学语言类课程教材设计上较我国先进许多,很早就开始注重视觉吸引方面的研究,这一点是值得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设计学习和借鉴的。

(2)认知形态插图

这类插图主要是用来描述教学内容以及与内容相关的其他知识而设计的图片或符号,它存在的意义必须基于课程教学内容,并为教学进程服务。大量科学实验证明,视觉和听觉是人类获得信息最多的两种方式,而且图片和符号更有利于记忆。因此,在教材中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图片或者符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启思形态插图

启思,顾名思义即启发思维的意思。启思形态插图在教材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追溯人类认知世界的起源,就是从认知图像开始的,加之人类对各种图像自身的发散性思维,带动着人类文明向前发展。同样国际上教育模式较先进的国家,已经在母语教学中开始利用图片或者符号来培养并锻炼学生的认知、创造、发散能力。我国新课程改革后,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加入了适当的启思形态插图,开启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识图和创新能力。

2.中小学语文课中视觉语言运用

中小学学生上课较容易走神,思维较活跃,所以在中小学语文课教学中运用视觉语言具有一定的实践条件。据实际调查发现,中小学语文教学涉及到的视觉语言主要是教材中插入的符号和图片,教师在课堂上所使用的各种视频图像或图示等。很多教师只是将这些插图看作是一种兴奋剂和装饰品,用来激发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不认同插图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有帮助。此外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教师所使用的视觉语言资料非常有限,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时间或能力,自己去开发和设计视觉资料。这些不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视觉语言的发展,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却提供了更好的实践机会。

四、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视觉素养教育策略

1.创设视觉情景导入教学,培养学生视觉感知力

视觉感知力是人本身就具有的一种能力,就是通过眼睛来感知世界的能力,看到的东西经过神经传输,在大脑中进行处理。它既是一个从外到内的信息接收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主动发现的过程,人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自身的视觉感知力。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视觉素养时,应从提高学生视觉感知力角度出发,努力引导他们去感知多看到的事物。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与其有关的视觉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里要注意视觉情景设计一定不能过多加入与课程内容无关的元素,方式学生学习热情调动起来后,却分散了学生注意力,无法更好灌输本节课程所需要教授的内容。

2.借助视觉图像讲解内容,培养学生视觉解读能力

视觉解读能力是视觉素养的基本能力,通过培养和教育帮助学生掌握视觉解决能力,让学生能够根据视觉形象去理解深层次的课程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与课程教学内容有关的视觉图像,并将其与相应的文章文字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课程教学内容。教材中插图只是内容上的组成部分,它不可能把教学内容完全表达出来,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去创新去想象,观察力和想象力即是视觉解读能力。

3.运用视觉图像复述课文,培养学生视觉表达能力

视觉素养中较高层次的能力就是视觉表达能力,如何通过视觉信息来讲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准确有效的表达出来,这都需要具备很高的视觉解读能力。中小学语文课主要培养的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而言,通过复述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视觉信号来辅助学生记忆课程教学内容,帮助他们如何将文字和图像结合起来,以更好地复述课程内容。

4.借助信息技术,创设视觉化的学习资料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更好的视觉资料设计技术,现在几乎所有的文字信息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视觉化。新课程改革后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入了很多符号和图片,但对于视觉素养的教育还远远不够,教师必须借助信息技术设计更多生动高质量的视觉图像,静态和动态视觉信号对学生视觉感知力的影响具有不同效果。所以,教师使用各种信息技术的能力也是视觉化学习资料设计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邓红影.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视觉素养培养的研究和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罗双兰,张舒予.新西兰中小学语文课程中的视觉素养教育及其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9,(5):80-83.

[3]吴兵,王清,韩仁瑞.北美地区青少年视觉素养教育特色与启示[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10):69-71.

[4]刘婷.初中生视觉素养教学活动探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

视觉素养 篇10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 人类文化发生了历史性的变迁:在文本文化日渐削弱的同时, 以图像为主的视觉文化异军突起, 读图时代随之到来。随着视觉文化成为当代文化的主流形态, 促使视觉素养成为信息时代大众的基本文化修养。作为信息时代中年轻的后备力量, 中学生也必须具备读图和用图的能力, 方能适应当今视觉传播飞速发展的生存环境。

二、培养初中生视觉素养的意义

国际视觉素养协会对视觉素养下的定义为:视觉素养是指一个人通过观察并与此同时产生其他感觉, 并将观察与其他感觉经验整合起来的一类视觉能力。可以说, 视觉素养在当前已不再是文化艺术工作者的专利, 它应该属于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面, 并且成为当代人类自身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人类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分析, 初中生处于成长发展时期, 他们喜欢并善于接受新的事物, 图片、文字以及影视节目里的人物动作、语言都可能成为他们模仿的范本。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传媒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视觉教学媒介占据了我们的课堂, 互联网、教学课件、网络课程……这些都成为当今中学生的学习资源, 因此, 中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视觉信息处理能力才能适应现代化学习的需要。

三、我国初中阶段视觉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国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重视开展青少年视觉素养教育, 至今视觉素养培养的理念已经深入青少年教育的每一个环节, 然而在国内, 视觉素养教育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甚至在许多地方和学校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因此, 我国初中阶段的视觉素养培养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培养专业性不强, 理论知识不足

我国的视觉素养教育由于起步晚, 发展比较慢, 目前为止还主要表现为渗透式教育, 甚至还处于借鉴和介绍国外研究成果的阶段。我们没有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系统的视觉素养培养理论体系, 这样不仅限制了实践的发展, 也使得我国的视觉素养不能向更深层次发展。另外, 受当前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 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受到了中考升学压力的影响, 视觉素养教育不论是在课程设置方面, 还是教学内容方面都没有足够的自主权, 从而导致了我国初中阶段的视觉素养教育主要属于渗透式教育, 几乎没有专门的课程开设, 理论方面仍然有待于提高。

2. 视觉素养教育尚未普及, 教学资源有待加强

在我国, 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视觉素养的教育问题, 但这方面的实践并没有表现出较强的普遍性。视觉素养的教育依赖于专业的技术设备, 普遍提高初中生的视觉素养能力当然也需要设备的支持。但是, 目前我国中学内部的教学设备还很不足, 一些多媒体教室和设施还只限于固定的课程, 学生平时接触的频率并不多。这就需要学校适当加强中学的教育教学资源配置, 以配合视觉文化教育的长久和持续的发展。与此同时, 视觉素养教育的开展应该更好地借助于社会力量, 一方面, 可以利用社会上的相关设备作为教学资源, 另一方面, 应该有目的地提高大众媒体的视觉信息质量, 增加对青少年学生的正面影响。

3. 学习目的尚不明确, 教师需做好引导工作

在现代中学, 很多初中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得到很高的文化课成绩, 顺利完成中考, 考入理想高中, 几乎没有学生重视自身视觉素养的培养。而一些学生很喜欢这种课程是因为此类课程上课轻松, 授课形式新颖, 突破了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法, 还不用参加机械的考试, 只是压力之下的一种“放松”。因此, 在初中生眼中, 还没有认识到视觉素养对于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的重要性, 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进行视觉素养教育。教师在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 我国在加强教师视觉素养培训的同时, 应使教师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向导, 引导学生了解视觉素养的重要性, 这样才有利于我国中小学视觉素养教育的开展。

四、结合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初中生的视觉素养

初中生视觉素养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面对图片或视觉符号时拥有观看的意识, 学会如何观看, 并能对其所见的事物产生相应的联想, 同时还能将联想之物描绘出来, 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该过程是一个融“眼”、“脑”、“手”于一体的过程。可以说, “眼”主要用于“观看”, “脑”主要用于“想象”, “手”主要用于“描绘。”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根据最新颁布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为“新课标”) 可以看到, 在课程目标及内容制定中, 初中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已经获得了高度的重视。其中涉及到了绘画、制作表格、制作多媒体作品以及通过网站设计和实践进行合作学习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因此, 视觉素养培养可以很好地纳入信息技术课程当中来, 以初中生信息技术课为依托, 通过课程设置培养中学生的视觉素养。

1. 以动画作品的制作培养初中生视觉素养

在新课标中, 关于“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第四点是这样规定的:“学会制作动画作品, 直观地表达动态信息或描述过程”。可以说, 这是培养初中生视觉素养的方式之一。首先,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放映一些生动且富有创意的动画作品, 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 各抒己见。初中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画视频进行分析, 分析自己喜欢的原因, 讨论这些动画作品的优势和不足, 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 通过多看、多想、多讨论来提高自己的视觉素养。

2. 以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培养初中生视觉素养

视觉素养不一定是基于图形图像的, 一些文字和表格的设计也同样的重要。以“利用文字表述制作电子图表”为例, 让十名学生分别按照文字提供的信息去做, 就会做出十种不同的结果。当然, 他们设计的结果也会有水平高低的差异。因此,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 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合理的设计电子表格, 使其达到布局合理, 内容明确的效果。此外, 在插入柱状图或饼状图等图形图像时, 做到简单大方、不复杂。所以, 学生在设计电子表格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提高自身的视觉素养能力。

3. 以多媒体作品的制作培养初中生视觉素养

在新课标中规定“能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 综合运用写作、绘画、表格、动画等多种方式, 设计、制作并发布多媒体作品”。任何多媒体作品的制作都能够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 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合适的软件和工具对原始素材进行初步的编辑、加工。在初中生自己动手操作之前, 教师应该适当地给学生播放一些好的作品, 引导学生合理地安排素材, 注重色彩搭配等。在学生独立设计自己的多媒体作品过程中, 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 并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去设计作品。当学生的作品基本形成时, 可以让同学之间相互评价, 教师再给予点评, 使学生完善自己的作品, 从而提升自己的视觉素养能力。

4. 以网站设计与制作培养初中生视觉素养

新课标中, 要求中学生“学会使用合适的网站制作工具制作网站, 尝试使用常用的网站制作技巧支持课程学习、合作研究或健康的社会交往”。初中生在自己设计网站之前, 一定要以自己经常使用的, 或者感兴趣的学习网站为参考, 看看专业网站的设计思路和理念, 从而给自己一定的启发。如果想要使网站的色彩搭配和页面布局看起来很舒服, 教师应引导学生去看一些有关色彩搭配和合理布局方面的材料, 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视觉素养的培养过程, 并且在教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提议中, 也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视觉素养能力。因此, 基于培养视觉素养的网络界面应当在一种全新的理念下进行设计, 这一理念就是网络界面的设计既要有效地实现文化的传输与信息的获取, 同时也应当成为美学实践和美学体验的场所, 使正在进行界面浏览的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视觉素养的培养。

5. 通过发散思维培养初中生视觉素养

在新课标中有一个选修的内容, 即设计和制作机器人。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信息技术课程中设计机器人, 每个学生心中都会呈现出一个机器人形象, 这个时候就要求他们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 设计并制作出自己心中的机器人形象。惠特海默在其《创造性思维》一书中, 列举了大量的有关创造性思维的例子。从他的研究中可以得到的启示是:科学创造更注重归纳、逻辑推理, 是一步步按照步骤进行的, 由部分到整体;艺术创造在很多时候是先有艺术作品的整体构思和艺术样式才开始逐步实现和完形的。因此,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在讲课时, 应该适当地使学生发散思维、积极创造, 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只有想象力空间开阔了, 才会更加懂得欣赏艺术作品, 从而提高初中生视觉素养能力。

综上所述, 解释、运用、鉴赏和创造图像的能力是新世纪的一种基本能力, 逐渐成为当代人类自身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也正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育目的之一, 而将视觉素养教育作为一种综合实践活动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在数字化环境下, 开展初中生视觉素养教育, 将成为学生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面对全球化的挑战, 21世纪数字时代的学习必定是多元化的, 学习者必须掌握这些基本素养和能力。因此, 现代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应更好地利用这门课程培养初中生的信息素养, 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视觉交流能力以及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帆, 张舒予.读图时代的大众素养:媒介素养或视觉素养[J].中国电化教育, 2008, (2) .

[2]宗世英, 王以宁.培养视觉素养的网页界面视觉原则[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0, (5) .

[3]王海峰.高师小教师范生视觉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索[J].中小学电教, 2010, (1、2) .

上一篇:快速原型开发下一篇:现代职业教育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