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素养教育

2024-12-22

视觉素养教育(共10篇)

视觉素养教育 篇1

1读图时代教师提升视觉素养和图像获取加工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大众化、多媒体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 人类社会逐渐步入了读图时代, 各种视觉意象如纸片般飞舞在我们的眼前, 图像消费文化已经成为人们每天的必修课程, 视觉素养也逐渐成为人们融入新时代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

今日的课堂也逐渐顺应时代潮流, 开始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 走上多媒体教学之路。对于教师而言, 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便成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其实, 制作多媒体课件并不难, 难的是如何制作出令人赏心悦目的高水平课件。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而且要具有非同寻常的艺术鉴赏力和视觉素养。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消费图像文化的今日, 教师们理解、获取、加工和创作视觉意象的能力将变得与读、写、算的能力同等重要, 教师们要特别注意将视觉素养的理念构建到课程、课堂和课件中去, 这就要求教师们必须学会收集、处理和加工与课程有密切联系的、有一定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的视觉意象, 尤其是图像。从而使课件图文并茂、精彩纷呈,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增加课堂的生气和活力, 给学生的记忆绘上清晰的刻痕, 引导学生去发掘和理解隐藏在视觉意象中的深层含义, 取得积极、良好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 要想更快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推进视觉素养教育, 首先必须提升教师们的视觉素养, 必须加强教师的图像获取、加工和处理能力的培养, 从而为制作精良优美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笔者介绍几种简单易用、方便快捷的屏幕截图工具和软件的使用技巧及其对图像进行后期修饰润色的方法, 以期能为同行们提供一些借鉴和引导, 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2巧用屏幕截图工具, 让图像的获取轻而易举

在计算机日益普及的今日, 将计算机屏幕截取为图像文件是日常工作和教学过程中经常涉及到的操作, 然而一提到图像的操作和处理, 不少人首先会想到专业的图像处理软件, 如Adobe公司的Photoshop、Illustrator、Fireworks等, 但这些软件往往要占用较多的系统资源, 而且并不是每台机器都刚好安装有这些软件, 最关键的是这些专业的图像处理软件需经过专门的学习和实践探索才能掌握其使用方法。尽管专业的图像处理软件或屏幕截图软件功能的确更为强大, 但若不是真正需要, 没有多少人会仅为截图操作而专门安装一个软件。实际上, 对于不需要过于艺术化处理和修饰的图片, 完全可借助一些方便快捷、简单易用的截图工具或软件来获取, 从而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而这些有用的工具和软件往往就藏在我们的眼皮底下, 只要善于探究、乐于利用, 就能发掘其独特妙用, 为使用者服务。

2.1利用PrintScreen键截图

PrintScreen键位于键盘的右上角、方向键的上方, 然而不少用户却由于不知该键如何使用或按下该键后计算机似乎无响应, 从而对该键视而不见。

PrintScreen是打印屏幕键, 按下该键可方便迅速地截取整个显示器屏幕。只不过此时截取的图像被复制到计算机的剪贴板上, 而并不是普通用户所认为的计算机“无响应”。这时需运行Windows自带的“画图” (开始→运行→pbrush) 或Photoshop之类的图像处理软件, 也可打开ACDSee看图软件, 执行“编辑→粘贴”命令 (Ctrl+V) , 即可将暂存于剪贴板中的图片导入至编辑窗口, 然后保存即可。

由于通过PrintScreen键截取的是整个计算机屏幕, 而有时只需要当前活动窗口 (标题栏呈深蓝色显示) 的图像, 因而抓完全屏幕后还要进行裁切, 颇为麻烦。这时可执行Alt+PrintScreen组合键命令, 那么就只捕捉当前活动窗口的图像, 然后保存即可。

2.2通过QQ截图

对于腾讯公司开发的即时通信软件QQ, 大家都不陌生, 对于高校的大学生们而言, 更是必备的通信和娱乐工具。同时, 它还有一种非常方便快捷的截图功能。

开启任意一个好友的聊天窗口, 点击“屏幕截图”按钮在弹出的下拉菜单中选择第一项“屏幕截图” (或按组合键Ctrl+Alt+A) , 此时鼠标指针变成由红到绿的渐变形状, 按住鼠标左键拖拽出一个矩形框, 并在框内双击鼠标左键或按回车键, 即可截取框中区域为独立图像。

2.3截取电影精彩画面

对于传媒行业从业者及就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而言, 观摩优秀影片不失为一种非常不错的提高专业素质的途径。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许多精彩的或具有纪念意义的画面, 这时通过PrintScreen键或QQ截图, 往往发现截取的只是播放器的外边框, 在图片尚未保存的情况下, 中间的播放窗口会随着播放器一起动态播放当前影片, 而保存图片后中间的播放窗口却变得漆黑一片, 即使使用专业截图软件如HyperSnap、SnagIt等截图, 也难免会遇到此类问题。

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现象, 是由于计算机在播放影片时调用了DirectDraw功能以加速视频的播放而造成的, 而DirectDraw本身不支持使用PrintScreen键来抓屏。此时, 可以在桌面上空白处右键单击, 在“属性→设置→高级→疑难解答”标签页中将“硬件加速”的小滑块由“全”向左滑动至“无”以关闭硬件加速功能, 然后打开播放器正常播放影片, 再按下PrintScreen键即可进行正常的截图操作。当截图完毕后, 不要忘记恢复初始设置以保证计算机的使用性能最优化。

如果感觉因禁用了“硬件加速”功能导致截取的图像画质不能满足要求, 也可使用“豪杰超级解霸”来截图, 通过执行“控制”菜单项下的“截图→单图”命令即可。

3使用专业截图软件, 让图像的获取更加轻松自如、随心所欲

由于传统的PrintScreen或Alt+PrintScreen截图法在很多情况下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故需使用专业截图软件如HyperSnap-DX或SnagIt“截图双煞”来应付特殊需求。这里仅以HyperSnap-DX为例来挖掘其强大的截图功能。

3.1HyperSnap-DX简介

HyperSnap-DX是一款运行于Windows环境的屏幕截图软件, 不仅能截取Windows标准桌面程序, 而且支持DVD、DirectX、Direct3D、3Dfx Glide等的截图。HyperSnap以率先支持DirectX画面截取为荣, 并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实力在截图领域占据着霸主地位。它能将截取的图像保存为目前最为常用的BMP、JPEG、GIF等20余种图像格式, 而且还能对图像进行修改、修饰和必要的润色加工, 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要。

利用该软件截取图形的操作简单易用、方便快捷。首先, 打开要截取的图形或图像, 将其置于显示器的屏幕上;然后, 启动HyperSnap-DX, 执行菜单项“捕捉”下的相关命令, 就可按照指定的方式截取图像, 并将其显示在主界面中;最后, 通过“文件”菜单对图像进行“保存”即可。

3.2HyperSnap-DX的强大图像截取功能

HyperSnap-DX对图像的截取操作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如下几大类别:

(1) 截取全屏幕或虚拟桌面。HyperSnap-DX的图像捕捉操作都在“捕捉”菜单项下, 可通过组合键Ctrl+Shift+F或Ctrl+Shift+V快速捕捉全屏幕画面或虚拟桌面。

(2) 截取窗口、控件、按钮或仅捕捉鼠标指针。按下组合键Ctrl+Shift+W, 则当前虚拟桌面即出现在HyperSnap-DX主界面中, 同时会出现一个不断闪烁的矩形方框。移动鼠标, 闪烁的矩形框的位置和大小也随之改变。此时, 可根据需要截取大小合适的窗口或控件。

对于纯软件的课程如《非线性编辑》、《After Effects》、《多媒体技术》等来说, 教师在制作课件时经常会涉及到鼠标指针或按钮的讲解, 因而可通过组合键Ctrl+Shift+B来截取单个按钮, 也可通过“捕捉→仅捕捉鼠标指针”来捕捉不同形状的鼠标指针。

(3) 截取活动窗口画面。如果桌面上同时开启有多个大小不同的窗口, 可通过Ctrl+Shift+A截取当前活动窗口。若不想要活动窗口的标题栏和外边框, 则按组合键Ctrl+Shift+C即可。该功能比前面介绍的Alt+PrintScreen组合键功能更强。

(4) 截取区域画面。对于已截取到HyperSnap-DX窗口中的图像, 可通过“捕捉→区域”来截取某一矩形区域, 此时屏幕上会出现一个“十”字形坐标, 移动鼠标指针, 拖动“十”字线可选取所需画面, 且可配合Shift和方向箭头, 对所选区域的范围进行精确调整。用户在拖动鼠标的过程中可实时监测X、Y的坐标值及所选区域的大小, 且可通过反复按热键“S”来选择区域画面的外围形状, 方形、椭圆形或不同弧度的圆角矩形。当然, 对于区域画面的外围形状, 也可通过执行“捕捉→捕捉设置”命令进行设置, 方法如下:打开“捕捉设置”对话框, 在“区域”标签页中选择“默认区域形状”即可。也可通过“捕捉→徒手捕捉”来获取不同于矩形、椭圆等形状各异、个性十足的图像。

(5) 截取超长或超宽页面。在截图的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如要截取的画面显示器无法显示完全, 常见的是网页, 它们往往会超过一屏, PrintScreen键对此无能为力, 所以需借助专业的截图软件, 利用HyperSnap-DX的自动滚屏截取功能即可轻松地完成多屏网页的截取。方法是先把显示器的分辨率设置为最大值 (如1 024×768像素) , 然后将水平和垂直滚动条放置于希望开始自动滚屏截取的位置, 执行“捕捉→整页滚动”命令, 此时在浏览器中会出现一个闪烁的黑边方框, 此时单击鼠标左键, 屏幕即开始向下滚动并自动捕捉完多屏画面, 且宽度超出屏幕范围的部分也会被捕捉进来。

而利用“扩展活动窗口”功能也可使截取的图像尺寸超过显示器的分辨率, 可根据需要来设置大小合适的图像尺寸。

4对图像的自如修饰和加工功能

除了可按上述指定的方式截取图像外, HyperSnap-DX还可基于用户的需要对图像进行自由加工、处理、修饰和润色。

4.1图像剪裁功能

截取一幅图像后, 若对画幅的周边内容不满意或不需要, 可通过“图像”菜单项下的“剪裁”功能 (快捷键Ctrl+R) 对画面进行适当的剪裁。如在讲解大洋非线性编辑软件素材的4种不同添加方式时, 不需将整个素材调整窗甚至主界面都呈现给学生, 而只需剪裁有用的局部来展示即可。此时, 鼠标指针变成“十”字坐标形状, 通过点击鼠标并拉出一个矩形框, 便可快速地剪裁出所需要的那部分画面。也可通过 “图像→剪裁区域→水平/垂直”命令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删除图片中多余的区域, 以精简画面。

4.2图像加工功能

如果对截取的图像不满意, 可直接在HyperSnap-DX中对图像进行必要的加工和处理。在“图像”菜单项下, 系统提供有数10种修饰和处理技巧。如可对图像进行镜像翻转、比例缩放及任意角度的旋转操作并调整其背景色, 可对图像进行马赛克处理以保护其隐私, 可为图像添加阴影和边框效果, 以突出图像的立体感、美化其外观, 也可对图像进行模糊或锐化处理及添加不同光线照射方向的浮雕效果等。

在“颜色”菜单项下, 还可快速将图像转变成黑白或灰度图像, 并可对其影调进行黑白反转操作, 也可使图像的颜色以补色反转显示 (如底片效果) 。另外, 对于图像中局部不满意的颜色, 可以对其进行置换操作, 换成另一种颜色, 将图像中绿色的部分变成红色显示。而且, 还可对图像进行更为高级的修正, 如调整图像的亮度、对比度、色度、饱和度和进行Gamma校正, 从而使图像更为清晰美观, 以满足用户的要求。

4.3图像快速拼贴功能

在默认情况下, HyperSnap-DX会为每一个新捕获的图像创建一个新的窗口, 但有时需将捕捉的多幅画面拼成一幅图像。此时若仍采用原始的方法, 则必须来回切换窗口, 并反复执行复制、粘贴操作, 而利用HyperSnap-DX可实现多幅图像的拼贴功能, 从而更为简便快捷。执行菜单命令“捕捉→捕捉设置”, 打开“捕捉设置”对话框, 在“查看和编辑”标签页下选择第三项“粘贴每次新捕捉的图像到当前图像”即可。

4.4图像格式转换和快速保存功能

HyperSnap-DX支持20余种图像格式, 因而可利用“文件→另存为”菜单命令对当前捕获的图像用其它格式来保存, 从而实现图像不同格式间的相互转换。

当要批量截图时, 为提高工作效率, 可对截取的图像进行快速保存, 方法如下:执行 “捕捉→捕捉设置”命令, 在“捕捉设置”对话框中切换至“快速保存”标签页, 勾选“自动将每次捕捉的图像保存到文件”复选框, 可更改图像的存放路径, 也可通过点击“更改”按钮, 为图像设置新的文件名 (如风景.JPG) , 并勾选“文件名依序递增”复选框, 则以后截取的图像会自动以用户自定义的文件名增序保存 (如风景001.JPG, 风景002.JPG等, 以此类推) , 从而省去了许多操作。该功能尤其应用在游戏的运行过程或观看影片过程中, HyperSnap-DX会在后台自动截取并快速保存多个精彩的画面到指定目录, 供用户闲暇时慢慢欣赏。

4.5显示光标指针功能

为了使人们对捕获的图像中的关键部位给以更多的关注, 往往需要通过光标指针来指示和提醒, 而HyperSnap-DX甚至连如此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为用户考虑到了。可通过菜单来开启该功能, 执行“捕捉→捕捉设置”命令, 在随后弹出的“捕捉设置”对话框中, 展开“捕捉”标签页, 勾选“包括光标指针”复选框即可, 则截取后的画面带有光标指针。

5结语

综上所述, 不难发现, 有许多优秀的屏幕截图和图像加工处理软件就隐藏在用户身边, 它们不仅易学易用、方便快捷, 而且功能齐全、效果显著, 是广大普通图像处理用户的得力助手。只要在日常的工作和教学过程中善于观察、悉心总结并积极运用, 必定能使图像获取和处理操作变得轻松自如、游刃有余, 使多媒体课件能图文并茂、精彩纷呈,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视觉素养教育作出积极的贡献。

摘要:在人类逐渐步入读图时代的今日, 视觉素养也日益成为人们适应现代社会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对于现代的教师而言, 要想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 要想为推进视觉素养教育贡献力量, 首先必须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视觉素养, 提高自己获取、加工和处理图像的能力。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屏幕截图工具和专业截图软件Hy-perSnap-DX, 并深入分析和探讨了其常规的操作技巧和后期修饰方法, 以期为经常与图像等视觉意象接触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提供指引和借鉴。

关键词:屏幕截图,视觉素养,捕捉

参考文献

[1]达文.HyperSnap-DX抓图技巧四则[J].网络与信息, 2005 (7) .

[2]暗箭.PrintSreen截取视频画面二法[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4 (10) .

[3]陈伯涛.截图之王HyperSnap-DX的风格[J].电脑技术, 2001 (7) .

视觉素养教育 篇2

摘 要:在高职院校中的美术教育有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就是听障学生。在听障学生的世界中,他们都是通过自己的视觉来感受世界的,所以为了有效提高听障学生的美术专业能力,最为关键的就是培养视觉素养,通过对美术史和视觉史的“看”和“临摹”、“参与”为听障学生提供有效的美术学习帮助。

关键词:美术教育;听障学生;视觉素养

中图分类号: G7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3-104-2

0 引言

有听力障碍的人只能够通过视觉来感知整个世界,生活在图像之中,所以在观看的过程中他们会融入自己的情感,并通过体力付出来“触碰”世界。听力障碍的人们对世界万物和自己的认识都是利用图像来展开的。在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当中,要想有效的提高听障学生的美术学习水平,就要不断的提高他们的视觉素养。视觉素养不仅仅包括有文化知识,还包括艺术专业方面的知识,在平常人的世界当中,艺术理论和艺术创作以及艺术史都是视觉素养学习的有效资源,但是在听障学生的世界中,只有艺术创作和艺术史的学习是相对轻松的,要想充分的理解艺术理论十分的困难,只有通过“视觉化”的艺术理论才能够帮助他们展开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将文字呈现模式进行转换,变为视觉传达模式,让听障学生利用“视觉思维”来表达视觉的素养。但是对于听障学生而言,视觉素养的提高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只有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视觉素养才能够体现出个人美术作品的品质。在现如今的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当中,听障学生大部分都是对人美术的框架的参考来展开教学活动的,而这种教学的方式无法有效的帮助听障学生展开美术学习,只重视技巧而忽视了视觉方面的教授。若是美术教育中的听障学生没有达到基本的视觉学习需求,那么其视觉素养无法达到艺术学习的要求,就无法创作出高品格的艺术品。

1 通过以看代读来理解美术史

听障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美术学习当中就会受到文化水平和教学硬件等因素的影响,但是在自身与环境的磨合中展开美术学习能够培养出一定程度的图像素养,具有琐碎和片面的特性,因此无法深入的展开连贯性的视觉素养知识学习。但是在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中,利用以看代读的方式加深对美术史的理解,不断提高听障学生的视觉读写能力,通过自身的视觉传播能力来理解和创造美术作品。当今时代图像技术越来越发达,要想有效的提高听障学生的视觉素养能力,就需要让听障学生了解自己需要看的目标,如何去看,看到了要怎么去用等,展开连续的视觉思维活动,听障学生只有独立的完成才能够提高自己的美术创作水平。但是在高职院校中,大部分的听障学生仍然放不下高考色彩书的学习,而美术史之中每一张图像都比色彩书中的图像精彩,美术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引领听障学生接受美术史,观看美术史,最终理解美术史中的内容。

美术史在一定的角度上可以理解为视觉史和审美史,听障学生在进行美术学习的时候,若是能够有效的吸收美术史中的视觉影像,对现如今的文化影响进行准确的视觉判断,那么在美术领域其听力障碍就等于不存在。例如《最后的晚餐》这一幅画的主题包含有沉重的宗教含义,但是居住在丛林中的人民在观看这幅画的时候,只会发现这是一场晚餐聚会,并没有特殊的含义,他们无法将这幅画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在他们的视觉中,只能体现出本能的视觉图像——“吃饭”,主要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丛林居民的世界中从未出现过美术史这门视觉素养课程;另一个方面是当地居民的视觉中大部分是原始森林等大自然的事物。而这两个方面就是土著人的视觉素养。因此在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当中,要想培养听障学生的视觉素养,首先就需要从美术视觉史为起点,将审美作为基础。

2 视觉素养的动态方式

通过以看代读的方式来理解美术史是一种静态且简单的视觉素养培养过程,而对美术史进行“临摹”就是动态且复杂的一个过程,由于临摹这个动作的产生需要利用到眼、脑和手,通过三者的互相作用来展开临摹行为。听障学生若是没有经过临摹这一环节那么就无法对优秀的美术作品技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有利于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听障学生在临摹美术史中的艺术作品时,需要依据自己的喜好进行主观的动作,由于艺术作品的临摹是一个主观的行为,大部分的视觉感官受到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听障学生需要依靠个体的先期条件和智力因素及身心状态对视觉图像进行合理的解读。听力障碍的程度高低也会影响到其与正常人的交流水平,大部分听力障碍程度较轻的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的与正常人进行沟通交流,并且其文字水平比常人高,所以能够更加主观的选择临摹的作品,但是听力障碍程度较重的学生在选择临摹作品的时候比较被动,也受到个人经历、态度和兴趣等多方面的影响。

每一位美术工作者都需要完成最后一步的视觉创作,一个人的艺术品质直接受到视觉审美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中需要培养听障学生的视觉审美素养。由于听障学生的视觉敏感性较强,所以其作品的水平会受到视觉素养环境的影响,教师在展开美术教育的时候,大多数是通过生活照片的临摹创作来展开教学活动的,但是教师也要不断的鼓励听障学生主动地,随着自己的想法来创作静物,临摹的图式是被动的,学生容易受到时间惯性的影响形成一元的思维模式,而超级写实激发和步骤是提高专业视觉的唯一来源,所以听障学生不能仅仅临摹静态的事物,也需要通过临摹美术史来提高自身的动态视觉素养,培养视觉审美素养。

3 以读图的方式融入社会

在当前丰富的视觉背景下,能够有效的促进听障学生的快速发展,由于现代网络虚拟媒体十分的发达,一切事物都能够通过视觉来表达,所以听障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整个世界,世界各个时代中的优秀艺术作品都能够通过互联网来欣赏,大众化和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能够同时存在,所以在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中,教师要想帮助听障学生培养视觉素养,就可以依据学生的特点,将学生的长处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选择最有利的生存环境和具体的视觉艺术来引导听障学生对具象进行理解,通过照片式的具象让听障学生更加直接的体验世界。

美术创作具有时代性的特征,但是也无法脱离传统单独存在,教师需要构建当代的图像,帮助听障学生与当代社会相结合,融入古代艺术文化创造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只有加强听障学生的视觉参与,才能够更加接近现实社会,而这需要听障学生不断的摸索实践。教师在培养课堂理论素养的时候,也要培养校外的多元视觉素养,通过对中国和他国的当代艺术视觉史的参与,利用读图的方式来拓宽听障学生的艺术世界。大多数的听障学生都在学习传统的美术技法和图式、审美,传授最为基础的美术理论,但是听障学生无法通过基础学习结合主观意识寻找适合自己的审美技法和图式,面对抽象的美术学习,听障学生受到理解能力的限制无法完全掌握美术学科的知识体系,并且由于听障学生的文字能力不足导致教师的美术教学难度较大,教师需要做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将自身的审美意识以及学术方向等信息传递给学生,听障学生能够有意识的吸收专业教师的知识点,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教师传递的多元艺术视觉素养相结合,依照自己的方式培养视觉素养,而这种方式还能够促进听障学生的个体人格发展,丰富听障学生的表达技巧,增加其艺术创作语言,最终真正的融入到正常人的社会当中。

4 结束语

要想培养听障学生的视觉素养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不仅需要学校不断的努力,听障学生也需要在走出校园后进行自我的提高,通过继续教育来提升自己的美术创作能力,虽然视觉素养的培养是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但是短期的教育再有效也难免存在知识体系的漏洞,所以要想帮助听障人群的健康发展,就需要创建整体的视觉素养培养结构,通过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初高中教育到大学教育以及今后的继续教育将视觉素养的培养方式不断完善,帮助听障人士更快的融入到社会当中。

参 考 文 献

[1] 丁宁.图像缤纷——视觉艺术的文化维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 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职业学校学生视觉素养教育的研究 篇3

“视觉素养”是一个外来概念, 翻译自英文“Visua Literacy”。“Visual”作为形容词常常用来形容与“视觉”有关的事务, 例如“Visual Learning”指的是视觉学习, “Visual Thinking”则指的是视觉思维等。而当它作为名词时, 则可泛指各种视觉图像, 且通常是采用复数形式。“Lit eracy”一词可以解释成特指人的主观方面的“读写算”的能力与知识素养。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 关于视觉素养的定义, 大家较为公认的还是国际视觉素养协会所做的界定:视觉素养指一个人通过观察并与此同时产生的其它感觉, 并将观察与其它感觉经验整合起来的这样一类的视觉能力。发展这些能力对普通人的学习来说是必要的。当这些能力得到发展时, 它们使具备视觉素养的人能区分和解释视觉行动、视觉物体及自然的或人造的视觉符号;创造性地运用这些能力, 我们得以与他人交流;有感情地运用这些能力, 我们得以深切地理解和享受视觉交流的奥妙。我支持国际视觉素养协会对视觉素养下的定义。

视觉素养已逐步成为信息时代的大众基本素养。如今, 对视觉信息的感受与处理能力在生活中是普遍需要的, 视觉素养能力自然而然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情趣与生活质量。对“美”的“解蔽”, 不但需要“明亮”的眼睛, 而且需要“敏感”的心灵。视觉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必须关注的全民教育问题。如今艺术已走出象牙塔, 视觉素养不再是艺术工作者的专利。“许多人看似缺乏艺术细胞, 却并非与视觉素养无缘, 同样具有视觉素养的可塑性。现代社会分工中, 除了专业艺术工作者, 还有相当多的职业需要具备视觉素养能力进行相关的创作, 如教师、大众传媒、各类设计 (城市建筑设计、服饰产品设计、包装用品设计、广告影视设计、网页设计等) ”。 (1) 就职业学校学生而言, 他们所具备的视觉素养能力状况也将在现在或未来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社会的文明风貌和人们的精神状态。他们对视觉文化信息的“读、解、用”的修养与能力, 需要经过长期的培训和文化熏陶才能得以提高, 提高的效果取决于相关创作和应用者的视觉素养水平。

身处“读图时代”的职业学校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视觉素养, 具有批判性、直观地思考媒体所呈现图像的能力。培养职业学校学生视觉素养是正规教育不可推卸的职责, 学校不仅可能而且应该将视觉素养构建到课程中, 通过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来发展学生的视觉素养, 使学生不仅掌握文字语言, 而且掌握视觉语言。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培养职业学校学生视觉素养的意义

1. 它有利于促进和发展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能力

由于视觉形象能使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 使复杂的信息变得容易理解, 因此, 在教学中视觉形象可帮助学生理解和记住新的学习内容。研究表明, 当学生通过看和听等多种手段来学习同一个教学内容时, 学习效率可达到最优化。职业教育与生产紧密联系, 学生由于长期在校学习, 接触生产实际较少, 往往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会产生非常大的困难, 从而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 能使学生学会充分利用各种视觉材料, 大大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尤其是网络和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的视觉素养提供了许多有利的条件。通过网络及其他的大众媒介, 学生可以非常方便地获取所需要的视觉信息。

2. 有利于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

提高学生的视觉素养能够激发并强化他们的其他基本素养技能, 使学生的各种素养得到全面发展。视觉素养能够拓展学生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因为创作视觉材料的能力与运用口头语言的能力一样, 都试图在读者心中创造出尽可能与原创者类似的含意, 此时视觉要素就像视觉句子中的单词, 学生能使用的“单词”越多, 也就越能与他人交流。这必将有利于提高职业学校学生与他人交流的水平。

3. 有利于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研究表明, 右脑主要负责形象、经验、直观等认识, 因此创造性思维更多是右脑的产物。视觉素养有利于开发职业学校学生右脑, 促进整个大脑思维, 通过视觉观察与感受、视觉思维与理解、视觉沟通和传达等视觉素养训练能够帮助激活右脑细胞, 促进右脑思维。这些对于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有直接帮助的。职业学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对于其适应社会、适应工作有很强的帮助, 更加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4. 有利于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信息素养

21世纪,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正在引起世界各国广泛的重视, 已逐渐被加入到从小学至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里, 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又一项重要指标。在时下的网络信息时代, 能准确及时地从海量的网络信息中获得需要的信息, 是职业学校学生提高能力和生存的必需本领。视觉信息铺天盖地, 人们整天沉浸在视觉信息的海洋里, 适应社会的人必须能够高效地获取视觉信息;能够批判性地分析与辨别所需要的视觉信息;能够运用视觉化的信息形式高效地表达与交流等。因此, 应帮助学生成为熟练的视觉语言的编码与解码者, 使他们具备通过计算机处理大量信息的能力, 并且批判性地思考和操作视觉信息, 运用视觉材料进行交流。职业学校学生的视觉素养能力提高将进一步提升他们自身的信息素养, 培养他们高效、有效地获取有价值的消息, 成功地评价信息。

三、视觉素养培养的教学模式

1. 主题任务驱动模式

主题任务驱动模式主要是在单一课程的背景下实施的, 是教师根据视觉素养课程培养目标, 围绕这一主题开展教学。此模式主要是在这一主题任务的驱动下进行的, 因此有时似乎过于强调教学, 而不太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在这种单一课程中, 一般来说主要有这两种教学方式:一是教师让学生先认识一些视觉信息, 然后进行分析, 最后达到能够分析鉴赏与创造的能力;二是教师让学生以自己动手制作为主, 然后逐步提高兴趣与识图的能力。

2. 辅助指导应用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在整合课程的背景下实施的, 一般来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将视觉素养的内容融入到其它课程中, 有利于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连接;另一种就是把视觉素养作为一种能力与手段去解决其它学科的问题, 或是帮助简化问题。例如, 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富兰克林中学, 三位学者在进行一项为期两年的课题研究, 课题题目就是视觉素养在语言艺术课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研究结果最终表明将视觉素养整合到其他语言艺术课程中, 有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在加拿大学者们对视觉素养的培养与其它课程进行整合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例如将流程图与时间线等引用到历史课堂上, 主要是用来描述各种事件按时间顺序的排列情况, 使得其结构和条理都很清晰;还有的就是将饼状图等图表引入营养与健康课程中等, 同时加拿大的两位学者Begoray、Deborah L也作了相关的课题研究, 课题名称是中学课程中的视觉素养。他们的研究都证明了, 这种模式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视觉素养的提高。

当然, 这只是两种主要的教学模式, 随着各种教育技术和传播媒体的发展, 视觉素养教育的开展方式也将不断发生变化, 呈现出以此两种模式结合为主、多种模式并存的局面。

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 是未来的技术工人, 他们同样也参与国家的建设与幸福生活的创造。他们所具备的视觉素养能力状况必将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社会的文明风貌和人们的精神状态。他们对视觉信息的“读、解、用”的修养与能力, 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训练和文化熏陶才能够得以提高, 而提高的效果如何则取决于相关创作和应用者的视觉素养水平。然而目前还没有多少这方面的研究资料与实践经验。研究职业学校学生视觉素养的培养大有可为, 这正是我研究的原因所在。

总之, 视觉素养是一个新的正在发展中的研究领域, 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论证与研究。视觉素养的培养也还需要相应的理论基础和进一步的实践研究与总结。对于技术、网络在培养青少年学生的视觉素养过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视觉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三者之间又有何关系, 视觉思维与视觉素养的内在联系又是什么, 这一系列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但是在“读图时代”, 视觉素养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将为教育技术工作者们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 为教育技术开辟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所以教育技术工作者不能漠然视之, 而应该密切关注, 应该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张舒予, 朱静秋.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视觉素养培养 (上) .电化教育研究, 2005.3.

[1]张舒予等.视觉文化概论[M].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25.

[2]乔伊斯.P.高尔等.教育研究方法实用指南[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2.

[3]张舒予.视觉文化研究与教育技术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06.4:12.

[4]张舒予.朱静秋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视觉素养培养 (上) [J].电化教育研究, 2005.3.

[5]郭丹.应用知识可视化工具培养职技高师学生.视觉素养硕士学位论文.

[6]周宪.文化研究的新领域——视觉文化[J].天津社会科学, 2000.4:101.

[7]赵慧臣, 张舒予.冲突与融合:网络教育中的文化解析[J].辽宁教育研究, 2008.5:5-7.

浅谈学前儿童视觉素养的培养 篇4

关键词 学前儿童;视觉素养教育;意义;方法

科技的进步,尤其是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在以图像为主的蓬勃发展的“视觉文化”时代,视觉素养已成为大众必备的基本素养,而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也成为当今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众多国家纷纷将视觉素养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当中,以适应图像爆炸、信息渗透的现实社会。对学前儿童开展视觉素养教育,更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视觉素养及视觉素养教育的内涵

视觉素养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研究什么能被看到以及我们如何解释所看到的材料。它横跨多个学科,包括研究视觉感知的物理过程、运用技术再现视觉想象以及运用智力策略理解所看到的事物。到目前为止,关于视觉素养教育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为了便于推广及应用视觉素养模式的教育、指导和训练,国际视觉素养协会对视觉素养作了界定,即:视觉素养指一个人通过观察并与此同时产生其他感觉,将观察与其他感觉经验整合起来的一种视觉能力。

明确视觉素养的定义,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理解视觉素养教育。视觉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区分和领会图像表达的含义,培养学生图像解释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其培养过程包括从低到高的三个方面:视觉感知能力、视觉理解能力、视觉运用能力。当今世界各国对视觉素养教育的政策和方式不尽相同,但培养学生的一些能力却是想通:即发展这种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来说十分必要,当这种能力得到发展时,学生们能区分和解释视觉行动、视觉物体和视觉符号;创造性地运用这种能力,学生得以与别人交流;带有感情地运用这种能力,学生得以深切地理解和享受视觉交流的奥妙。

二、学前儿童视觉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和人格品质形成的起始阶段,是人的认知和心理发展最关键的时期,也是人一生中发展最快、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个体在学前时期的发展状况能够产生持续性影响,并决定其社会性和人格发展的方向。因此,对学前儿童进行视觉素养教育,不仅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通过视觉素养的养成促进孩子各方面能力发展,更对提升公民素质、培养社会合格公民具有重要的价值。视觉素养促进儿童能力发展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促进儿童言语素养的发展,提高其阅读写作和表达的能力。由于视觉形象能使抽象的概念更具体,或以各种方式使复杂的信息变得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视觉形象可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同时,发展学生的视觉素养还能激发并强化其它基本素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拓展儿童学习和交流的能力。创作视觉材料与运用口头语言的能力一样,都试图在读者心中创造出尽可能与原创者类似的含意。视觉要素如同视觉句子中的词,学生能使用的词越多,就越能产生更成功的交流。

(3)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学会欣赏并创作有美感的作品。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大多强调词和数字的运用能力,忽视了视觉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分析性语言压倒了感性生动的描述,扼制了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培养视觉素养,能使儿童充分利用各种视觉材料,拓宽获取知识的通道,在锻炼视觉思维和提升创造力的同时让孩子学会欣赏美、创造美。

三、关于培养学前儿童视觉素养的方法

教育是需要家庭、幼儿园、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而学前期的视觉素养教育更应该如此,这样才能保证幼儿实现全面发展。

1.家庭

家庭及其教育是幼儿视觉素养教育的主要场所和关键因素,家庭里的人、事、物不停地向孩子传递各种信息,这些影响对幼儿的成长非常重要。因此,家长们要做培育孩子的有心人,注重每个细节,在点滴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视觉素养。不仅如此,家长还应该给孩子树立榜样,做到言传身教,陪伴孩子共同成长。

2. 幼儿园

幼儿园在对儿童进行视觉素养教育时,一定要考虑到孩子自身的特点,将抽象的事物分解为容易被孩子接受的东西,给孩子科学的引导。在具体的实施中:

(1)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幼儿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其抽象思维则是由形象思维帮助形成。幼儿独特的思维特征决定了他们认识事物时必须借助大量具体、直观的视觉化手段。因此,幼儿园在进行视觉素养教育时,必须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实物或图片,有条件的还可配备模型、电视等。

(2)创设良好的视觉环境。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幼儿园要实现对幼儿视觉素养的教育并达到良好效果,就必须通过创设良好的视觉环境对幼儿进行“无声的教育”。例如,选择一些孩子的绘画作品或照片贴于墙壁上展示,或者将艺术品悬挂以增强园内的视觉效果。

(3)将视觉素养教育融合在幼儿园其他课程中。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导致他们喜欢采用整合的方式去进行感知和交流。视觉素养本身也是随一系列学科的发展而出现,因此视觉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学前儿童视觉素养的培养可以通过和其他课程的整合,融会于整个幼儿园的教学中。比如在语言课上,选用一些图片让孩子进行看图说话、编故事的互动,这样既能促进语言表达,又能提高对图像的理解。

(4)关注民族传统文化,提升幼儿视觉素养。我国是一个包含传统和个性的多元文化国家,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了辉煌的民族文化。故幼儿园在进行视觉素养教育时应重视并关注民族文化的教育价值,发掘民族传统文化里的有效视觉资源,发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例如,幼儿园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视觉主题活动,经常组织孩子们到艺术博物馆参观学习等,让孩子们在吸收传统优秀文明的同时提升视觉素养。

(5)对幼儿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具备开展幼儿视觉素养教育的能力。例如,美国的Polaroid Education Program,就是由Polaroid 教育机构与相关的教育者们一起合作的项目。Polaroid Education Program开发了六种视觉学习的模式(探索模式、记录模式、表达模式、激发模式、交流模式、想象模式)。这些都是发展幼儿各方面视觉能力的策略,而这些能力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生活都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这一系列的培训,教师们就能够在课堂中利用相机、照片等对幼儿进行视觉素养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视觉素养。

3.社会

众所周知,家庭和幼儿园是学前儿童生活中最重要的圈子,但是社会对于幼儿的影响也是不容我们忽视的。因此,全社会都应该行动起来,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条件,来培养和提高孩子的视觉素养。

(1)鼓励和培养视觉素养教育的开创者。政府和相关教育机构可以经常举办科研奖励活动,对在科研方面取得成就的教育工作者给予奖励,这样不仅能促进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斗志,还能深化和拓展视觉素养教育研究。政府还要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为在职教师提供各种形式的培训和进修机会,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学习研究能力。

(2)规范广告、服务行业,运用公益手段营造和谐社会。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媒介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各种信息充斥着整个社会。幼儿由于年龄偏小、经验不足,对这些信息缺乏必要的辨识能力。因此,积极营造和谐社会、创造健康视觉环境帮助培养幼儿的视觉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当下,政府有关部门需要极力规范广告和服务行业,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把握适合幼儿视觉接受和理解的度。这样孩子们的眼睛才会更明亮,眼界才会更明朗。

(3)举办各种形式的视觉素养教育活动。学前儿童视觉素养教育,不仅需要政府、教育部门、学校的重视和引导,也需要民间非政府、非盈利组织及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以更好的推广和实践视觉素养教育。例如,台湾地区在1993年成立了“媒体识读推广中心”,1999年又组成“媒体观察教育基金会”协助开展儿童媒体识读教育工作,全面提升儿童的视觉素养。

参考文献:

[1]聂黎生. 读图时代的视觉素养概念及其视觉素养教育[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2009, (2).

[2]杨自香,张新民. 台湾地区幼儿园视觉素养教育的培养特色及启示[J]. 软件导刊,2009,(6).

[3]陈海艳. 美国Polaroid Education Program对我国幼儿视觉素养教育的启示[J]. 软件导刊,2009,(9).

[4]罗双兰,于红卫,张舒予. 幼儿视觉素养与语言素养的整合培养[J]. 学前教育研究,2008,(6).

视觉素养教育 篇5

有听力障碍的人只能够通过视觉来感知整个世界, 生活在图像之中, 所以在观看的过程中他们会融入自己的情感, 并通过体力付出来“触碰”世界。听力障碍的人们对世界万物和自己的认识都是利用图像来展开的。在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当中, 要想有效的提高听障学生的美术学习水平, 就要不断的提高他们的视觉素养。视觉素养不仅仅包括有文化知识, 还包括艺术专业方面的知识, 在平常人的世界当中, 艺术理论和艺术创作以及艺术史都是视觉素养学习的有效资源, 但是在听障学生的世界中, 只有艺术创作和艺术史的学习是相对轻松的, 要想充分的理解艺术理论十分的困难, 只有通过“视觉化”的艺术理论才能够帮助他们展开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将文字呈现模式进行转换, 变为视觉传达模式, 让听障学生利用“视觉思维”来表达视觉的素养。但是对于听障学生而言, 视觉素养的提高需要长时间的学习, 只有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视觉素养才能够体现出个人美术作品的品质。在现如今的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当中, 听障学生大部分都是对人美术的框架的参考来展开教学活动的, 而这种教学的方式无法有效的帮助听障学生展开美术学习, 只重视技巧而忽视了视觉方面的教授。若是美术教育中的听障学生没有达到基本的视觉学习需求, 那么其视觉素养无法达到艺术学习的要求, 就无法创作出高品格的艺术品。

1 通过以看代读来理解美术史

听障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美术学习当中就会受到文化水平和教学硬件等因素的影响, 但是在自身与环境的磨合中展开美术学习能够培养出一定程度的图像素养, 具有琐碎和片面的特性, 因此无法深入的展开连贯性的视觉素养知识学习。但是在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中, 利用以看代读的方式加深对美术史的理解, 不断提高听障学生的视觉读写能力, 通过自身的视觉传播能力来理解和创造美术作品。当今时代图像技术越来越发达, 要想有效的提高听障学生的视觉素养能力, 就需要让听障学生了解自己需要看的目标, 如何去看, 看到了要怎么去用等, 展开连续的视觉思维活动, 听障学生只有独立的完成才能够提高自己的美术创作水平。但是在高职院校中, 大部分的听障学生仍然放不下高考色彩书的学习, 而美术史之中每一张图像都比色彩书中的图像精彩, 美术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引领听障学生接受美术史, 观看美术史, 最终理解美术史中的内容。

美术史在一定的角度上可以理解为视觉史和审美史, 听障学生在进行美术学习的时候, 若是能够有效的吸收美术史中的视觉影像, 对现如今的文化影响进行准确的视觉判断, 那么在美术领域其听力障碍就等于不存在。例如《最后的晚餐》这一幅画的主题包含有沉重的宗教含义, 但是居住在丛林中的人民在观看这幅画的时候, 只会发现这是一场晚餐聚会, 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他们无法将这幅画与宗教联系在一起, 在他们的视觉中, 只能体现出本能的视觉图像——“吃饭”, 主要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丛林居民的世界中从未出现过美术史这门视觉素养课程;另一个方面是当地居民的视觉中大部分是原始森林等大自然的事物。而这两个方面就是土著人的视觉素养。因此在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当中, 要想培养听障学生的视觉素养, 首先就需要从美术视觉史为起点, 将审美作为基础。

2 视觉素养的动态方式

通过以看代读的方式来理解美术史是一种静态且简单的视觉素养培养过程, 而对美术史进行“临摹”就是动态且复杂的一个过程, 由于临摹这个动作的产生需要利用到眼、脑和手, 通过三者的互相作用来展开临摹行为。听障学生若是没有经过临摹这一环节那么就无法对优秀的美术作品技法进行有效的学习, 有利于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听障学生在临摹美术史中的艺术作品时, 需要依据自己的喜好进行主观的动作, 由于艺术作品的临摹是一个主观的行为, 大部分的视觉感官受到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 因此听障学生需要依靠个体的先期条件和智力因素及身心状态对视觉图像进行合理的解读。听力障碍的程度高低也会影响到其与正常人的交流水平, 大部分听力障碍程度较轻的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的与正常人进行沟通交流, 并且其文字水平比常人高, 所以能够更加主观的选择临摹的作品, 但是听力障碍程度较重的学生在选择临摹作品的时候比较被动, 也受到个人经历、态度和兴趣等多方面的影响。

每一位美术工作者都需要完成最后一步的视觉创作, 一个人的艺术品质直接受到视觉审美的影响, 因此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中需要培养听障学生的视觉审美素养。由于听障学生的视觉敏感性较强, 所以其作品的水平会受到视觉素养环境的影响, 教师在展开美术教育的时候, 大多数是通过生活照片的临摹创作来展开教学活动的, 但是教师也要不断的鼓励听障学生主动地, 随着自己的想法来创作静物, 临摹的图式是被动的, 学生容易受到时间惯性的影响形成一元的思维模式, 而超级写实激发和步骤是提高专业视觉的唯一来源, 所以听障学生不能仅仅临摹静态的事物, 也需要通过临摹美术史来提高自身的动态视觉素养, 培养视觉审美素养。

3 以读图的方式融入社会

在当前丰富的视觉背景下, 能够有效的促进听障学生的快速发展, 由于现代网络虚拟媒体十分的发达, 一切事物都能够通过视觉来表达, 所以听障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整个世界, 世界各个时代中的优秀艺术作品都能够通过互联网来欣赏, 大众化和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能够同时存在, 所以在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中, 教师要想帮助听障学生培养视觉素养, 就可以依据学生的特点, 将学生的长处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 选择最有利的生存环境和具体的视觉艺术来引导听障学生对具象进行理解, 通过照片式的具象让听障学生更加直接的体验世界。

美术创作具有时代性的特征, 但是也无法脱离传统单独存在, 教师需要构建当代的图像, 帮助听障学生与当代社会相结合, 融入古代艺术文化创造艺术作品的生命力, 只有加强听障学生的视觉参与, 才能够更加接近现实社会, 而这需要听障学生不断的摸索实践。教师在培养课堂理论素养的时候, 也要培养校外的多元视觉素养, 通过对中国和他国的当代艺术视觉史的参与, 利用读图的方式来拓宽听障学生的艺术世界。大多数的听障学生都在学习传统的美术技法和图式、审美, 传授最为基础的美术理论, 但是听障学生无法通过基础学习结合主观意识寻找适合自己的审美技法和图式, 面对抽象的美术学习, 听障学生受到理解能力的限制无法完全掌握美术学科的知识体系, 并且由于听障学生的文字能力不足导致教师的美术教学难度较大, 教师需要做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将自身的审美意识以及学术方向等信息传递给学生, 听障学生能够有意识的吸收专业教师的知识点, 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教师传递的多元艺术视觉素养相结合, 依照自己的方式培养视觉素养, 而这种方式还能够促进听障学生的个体人格发展, 丰富听障学生的表达技巧, 增加其艺术创作语言, 最终真正的融入到正常人的社会当中。

4 结束语

要想培养听障学生的视觉素养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 不仅需要学校不断的努力, 听障学生也需要在走出校园后进行自我的提高, 通过继续教育来提升自己的美术创作能力, 虽然视觉素养的培养是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但是短期的教育再有效也难免存在知识体系的漏洞, 所以要想帮助听障人群的健康发展, 就需要创建整体的视觉素养培养结构, 通过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初高中教育到大学教育以及今后的继续教育将视觉素养的培养方式不断完善, 帮助听障人士更快的融入到社会当中。

参考文献

[1]丁宁.图像缤纷——视觉艺术的文化维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2]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视觉素养教育 篇6

1 网络视觉文化发展现状

媒体的发展与人类文化交流的广度、深度以及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从有记载的人类发展史看,人类活动一开始主要借助形体、实物和简单图形进行交流,这样的文化传承力比较微弱,也谈不上什么教化、教育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交流范围逐步扩大,到最后在劳动中创造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字,像古埃及在公元前35世纪就创造了象形文字,开启了语言文字交流的新纪元。语言文字作为一种新的符号诠释着世界,在文字符号出现之后,语言思考的不足得到了文字方式的及时补救,文字这种信息除了具有可超越时空的保留性外,还可以让思维活动演变成为一种打破时间和地域界限的集体活动,把思维活动从个人的范围中扩展开来,即文化的交流。

长期以来,人类生活的各种信息主要就是通过书籍、报刊等纸质媒介进行传播和交流。因此,传统的教育也是基于这些媒介的对于大众的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培养。随着科技的发展,在经历了20世纪初期的广播、中期的电视以及在本世纪末产生的“第四媒体”的网络之后,人类社会因为为社会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读图时代”悄然到来,“视觉转向”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说:“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1]

纵观你的周围,商业街上五彩缤纷的霓虹招牌,公交车身上五颜六色的大幅广告,公交车站牌上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房地产广告,书店里一本本图文并茂的书刊,无不以图像来讨好你的眼球。不管你承不承认,在现代都市日常生活中,图像给你的眼睛带来了一种赏心悦目的轻松感。当然,不用说,当你置身于一个被图像狂轰滥炸的境况中时,那你感受到的只能是“声一无听,物—无文”式的疲劳和麻木了。[2]传统的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向以图像为中心的视觉转型,使文字业沦为图像的“奴仆”而退居次席。“文学名著不断被拍成电视连续剧,越来越多的人乐于通过看电视剧而不是阅读来了解这些名著。在这个图像横行的年代,电影一方面施行自己的权威,另一方面又在捧杀文学。小说家期待着电影导演的青睐,电影无疑捧红了一些作家,如今的法则是作家借电影来“增势”,图像的力量为文字壮胆!”[3]

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视觉文化的产生是当代文化现代性转型的重要标志。视觉符号已然超越于语言符号之上,网络视觉文化的强势话语除了有在艺术上的表现,在人们生活的方面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远古到未来,从乡村到都市,从微观到宏观,任何时空、任何范畴的事物都可以以图像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眼前。可见,网络视觉文化具有很大的阐释空间与生存优势,对人类生活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2 影视素养教育在网络视觉文化语境中的重要性

铺天盖地的电影、电视、网络、广告充斥在我们周围,网络视觉文化呈现出的虚拟的“现实”世界,也将大学生包围在良莠不齐的由视觉色彩装扮下的影像环境中,以至于有些学生每天接触影视、网络的时间远远超过了读书的时间,无意识地模糊了虚拟现实与真正现实之间的界限。大学生对影视、动漫、游戏等视觉影像的热捧引发了我们对教育的思考,高校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影视素养教育便提到日程上来。

网络视觉文化好像一把双刃剑,对当前影视素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主要表现如下:

1)网络视觉文化对人的素质优化的价值功能。

第一,在多元文化共存的虚拟空间图景中,人作为个体,直接的生活体验毕竟有限,而通过广泛阅读、积极扬弃、充分挖掘,使网络视觉文化中蕴藏的丰富的伦理资源、价值资源得以吸收、利用,发掘了网络视觉文化的教化价值。

第二,网络视觉文化是一种开放型、平等参与的文化。自由、灵活、开放的信息交流方式,使任何观点、任何思想、任何民族文化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体现了网络视觉文化的共享价值。

第三,在网络视觉语境中,影视以生动直观的形象画面吸引人们的视觉和听觉,所蕴含的丰富的信息,具有强烈的渗透力,影响人的价值判断标准、创新能力、思维模式等,体现了网络视觉文化的认同价值。

2)网络视觉文化除了对青少年尤其是当代大学生起到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作用外,还产生了一些负作用。

影视作为“经济、政治、文化的结合体”,也是制造方的“利益产生体”,总是体现了商品的价值。为了使商品价值最大化,制造方可能会采取一些非正当的手段进行夸张宣传,提高收视率。为了产生震撼效果,不惜制造宏大的场景,甚至用一些怪异新奇、色情暴力等吸引观众的注意,没有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所表达的思想价值观念对青少年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另外,影视作为一种消费文化,推动了大学生作为消费者对物质文明的全新认识,直接影响了其消费行为。鲍曼这样论述这种行为:“寻求榜样、建议和指导的行为是一种上瘾行为,你寻求得越多,你就越需要这样做”[4],在网络视觉的引导下,人和影像之间的角色发生了转换,人被影像所表达的行为一次次同化,进而转变成一种上瘾行为,当人的行为表现为上瘾行为时,其已经演变为病态的非理智的的行为方式。

3 在网络视觉文化中加强影视素养教育的途径

当前,我国的影视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师资缺乏、对对影视类型的区分及对影视艺术的认识偏差等原因还显得非常薄弱,加强影视素养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高校设置相应课程,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通过课堂授课、环境熏陶、社会实践等一系列环节,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心和业务素质全面培养,促进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使他们不仅开阔了视野、充实了心智,还使他们的心灵得以净化、品格得以完善,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了抗腐拒变的能力。

2)在普通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渗入影视素养教育。普通课程的授课大部分是围绕着以印刷品形式的教材为主展开的,在课堂知识传授与学生习惯图文感受生活的现实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教师应考虑大学生对视听知识的敏感性,将知识“数字化”,既创新了教学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学习的主动性。

3)社会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影视素养教育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特别是影视创作应本着民族化教育为主,对世界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西合璧,创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美学价值的作品,防止庸俗低级文化的出现。

)大学生本人,也要注重自身影视素养的养成。自我约束、自我反思,克制诱惑,保持道德警觉,加强自我思维能力的提高。

摘要:当前,网络视觉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而普遍的文化景观,渗透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将人类从文字时代带到读图时代,给当代青年尤其是大学生带来了审美教育接受方式以及传播方式的根本变革。该文主要从网络视觉文化的角度来探讨当代大学生的影视素养教育途径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视觉文化,影视素养教育,途径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赵一凡,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156.

[2]陈占彪.以眼代脑:阅读风尚的走向与传统[EB/OL].http://www.culstudies.com/plus/view.php?aid=1935.2003-12-07

[3]周宪.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A].张凤涛.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物理教学与视觉素养探讨 篇7

(1) 信息化教育学发展的需求。教育信息化已经在中学广泛开展, 多媒体教学手段早已经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认可, 物理教学虽然理论性较强, 但是教学手段也开始出现更多的变化, 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语言教学。信息时代之前, 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纸质文字, 所以, 人们始终认为听说读写的素养非常重要, 而忽略了视觉素养。

(2) 教学中的图像和文字需要整合。新课改之后, 中学物理教材版本很丰富, 每本教材都体现出图文并茂, 丰富多彩的特点, 教材中插图的种类和数量都比以前的教材增加很多。文字较为抽象, 具有联想性特点, 这使得文字在信息传播的时候受到许多限制。图像虽然直观, 对读者有强烈的诱惑, 但有时候也会限制读者的想象, 剥夺了读者进行二次创造的机会。

(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人才已经成为经济竞争的主要目标, 而创新是个人及整个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物理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独特的优势, 物理学习需要充分的空间想象力, 学生需要不断培养这种空间想象力才能学好物理知识。从人体学上讲, 右脑主要负责经验、情感、形象等, 与创造性思维联系紧密, 而视觉素养可以开发学生的右脑, 也就是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

(1) 合理安排使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料。物理教材中的插图按功能可分为原理模拟图与模型示意图、生产生活相关图与肖像图、实验图以及各种图表等。物理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图像承载的教学功能, 分别从“视觉学习”“视觉交流”和“视觉思考”三个层次来展开学生视觉素养的培养。如现在的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的物理教材, 有题目:如图1所示为小明描绘甲、乙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图象。观察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 计时开始时, 即t=0时, 甲的速度是_m/s, 乙的速度是_m/s. (2) 第3s时, 甲的速度是_m/s, 乙的速度是_m/s. (3) 甲、乙两个物体分别做_、_运动; (填:匀速、加速、减速) 。

要解答上述题目, 学生首先要看图知道横坐标为时间, 纵坐标为速度;其次, 通过视觉学习, 交流用视觉符号能表达第3s时甲、乙交叉在15m/s, 可知它们此时速度相等, 看速度直线的斜率;最后, 学生便可以进行视觉思维, 完成所要解决的问题。

(2)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虽然物理教学理论性很强, 但是如果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 则会使很多抽象问题变得具体明朗, 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物理概念。

(3) 可以适度增加简笔画教学, 培养学生的物理视觉素养。表面来看, 初中物理教学已经不需要简笔绘画学习, 但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文字和板书用简洁的笔画勾勒出直观、生动、形象的物体, 所以, 简笔画教学在物理课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度培养。如:讲授做功两个必要因素时, 便可勾勒出这样如图2的简笔画, 可以起到教学语言无法比拟的效果。

(4) 建立物理虚拟社区, 提高视觉素养。物理在初中教学中属于基础性学科,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社会, 信息技术非常发达, 虚拟网络的学习社区已经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 成为学生和教师学习和交流的主要平台。

视觉素养已经成为当今信息时代发展的必须素养, 更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孙晓云.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研究与设计[J].新课程研究 (中旬刊) , 2011 (11) .

摄影工作者视觉素养浅析 篇8

一、摄影本质和功能发生变化的表现

第一, 照相机日益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一种记录工具, 照片成为自然、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形象记录, 参与了各种历史文献的构成。

第二, 影像应用不再局限于艺术、科研、宣传这些局部领域, 而是扩展到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各个领域。

第三, 摄影图像在传播和交流中不再是语言文字的附庸, 而是上升到与文字和声音并行的把握世界的方式之一的地位。

透过镜头这只“眼睛”, 摄影作品以其极富视觉冲击力的表现形式与其内蕴的思想、情感、哲理及人物、故事等, 熔铸了拍摄者特有的社会历史、文化与美学品格。作为视觉信息领域的一个子分支, 作为人类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 摄影艺术凝聚着生活中的真善美。真, 属于哲学范畴;善, 属于伦理学范畴;美, 属于美学范畴。摄影工作者的视觉素养, 可以归结到真、善、美这三个词所代表的价值内涵。

二、视觉信息时代, 摄影工作者的视觉素养

1.摄影之真

真与假相对立, 是指现实存在的客观事实以及认识和对待客观事实的态度。俗话说“眼见为实”, 人们往往更相信于通过视觉渠道获得的信息。摄影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客观视觉美的再现, 其本性就是洞穿真实。照片虽然可以“摆布”出过去发生的情况或是想象中的未来, 但是摄影真正的价值却在于瞬间的记实。摄影家将镜头对准某些富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件, 用镜头凝固特定的历史时刻, 再现个体形象和生活场景, 把鲜活的人物与历史事件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从而让观众感受个体生命的生存空间及历史故事的鲜活与深刻。

前段时间有一张照片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报刊、网络一时争论激烈。2007年l0月12日, 陕西省林业厅对外公布了一组野生华南虎照片, 照片拍摄者周正龙就此从一个普通农民成为举国关注的“拍虎英雄”。但照片公布之后, 许多人对照片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 有网友甚至拿出周正龙家中所挂的年画。指责画中的虎与照片中的华南虎惊人地相似。一时间, “挺虎派”和“打虎派”“炒”得沸沸扬扬。纵使暂不考虑照片的真实与否, 单是媒体与公众舆论的关切度就可以看出真实性对于摄影是何等的重要。若是摄影工作者丢弃了“真”这个最基本的素养, 必然会引起大众信任感的缺失, 影响社会的稳定。随着数字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 我们的影像创作空间也得到了空前的扩展, 但社会对真实的需要仍然存在, 因而新闻摄影的真实性也不会被颠覆。

“真”, 要求摄影工作者用相机拍摄亲眼所见, 不为试图造成社会轰动而欺瞒、不为获奖出名而造假。在新摄影技术手段不断涌现的时候, 更应该把握摄影真实性的尺度。撇除个己私利, 还原事情真相, 再现真实情感, 始终是摄影工作者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在进行摄影创作时, 对待不同的摄影角度, “真实性”要求的尺度需根据辨证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新闻类纪实摄影必须拍摄于现场且无任何人为的改变加工。经过人为设计和摆拍的作品即使拍摄于现场也是违背了“纪实摄影”真实性的原则。

2.摄影之善

善与恶相对立, 是指人的行为及其表现出的品德符合人性并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性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 科技的进步让摄影家能够采用各种技巧进行摄影创作后, 现代主义的摄影思维方式就使摄影艺术的审美需求走向颂扬正义、和谐和善良。鞭笞丑恶和腐朽, 即求“善”。这就要求摄影艺术的审美具有充满理性的伦理道德感。作为一个摄影家, 他必须是谎言的见证, 是历史的速记员, 必须以美感享受要符合伦理道德的善为准则。他必须超越人胆怯贪婪的猥亵情感, 坚守摄影洞穿真实的本性, 坚持对生活的热爱, 对人性美好、善良的不懈追求。

无可讳言, 摄影是了解与表达人类内心的批判与见证、呼吁与关怀、挣扎与怒吼, 并诉说着岁月的痕迹、及其所经历的沧桑与喜悦。所以, 一个有内涵的影像, 其实就是记录具有影像意涵的生活点滴, 也就是说, 人道关怀是摄影艺术不能背离的原则。进而言之, 如何在光影影像上赋予人文深意, 是所有摄影家时时刻刻面临的主要命题。而文如其人, 图片亦如其人。人们除了对于摄影作品的人文内涵有渴求之外, 常常对于摄影作者的人性善恶也相当关注。

3.摄影之美

美与丑相对立, 是指事物的存在形式及其精神价值能够使人产生愉悦感觉的特征。摄影艺术根植于绘画, 光线、构图、色彩等美学技巧在摄影艺术中至关重要。视觉上精巧准确的构图、讲究的用光、主次得当的位置安排、和谐平衡的色彩、恰当的影调层次是摄影佳作的必备要素, 也是鉴赏者评价的标准。美国一位摄影家在文章中说到:“如果摄影家的观察能够揭示他的主题, 让观众深刻地体会到它, 从而也分享摄影家的当时的某些体验——假定他的技术措施正好表现了他的观察——那么, 他便赢得了摄影美。”这与许多摄影大师意图传承给世人的理念如出一辙:思想重于技术。我们借助摄影来表达解放出来的情感力量, 并获得最强烈的感情表现效果。而且他也强调了极易被人忽视的一点:观者的接受认同也是“摄影美”中的一环。摄影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它以生活对摄影家世界观、审美观的影响和塑造为起点, 以拍摄为核心行为, 经扩印冲洗或打印等工艺流程制作出照片, 再通过展览或出版, 回到社会生活。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是通过社会流通与欣赏者“对话”并产生美感效果来实现的。用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 只是完成了作品的生产, 如果没有读者的接受和响应。生产就失去了意义。而且, 读者在接受作品的时候, 是对作者创作的参与, 是二度创作。只有读者凭借自身的个体经验观看作品并进行判断和鉴赏, 接受影响, 才算完成了摄影过程。

三、结语

对于专业的摄影创作需要我们端正摄影目的, 正确衡量摄影和记录与艺术两头的距离, 明晰技术只是手段, 释放相机的各种功能, 重视内在精神价值的新摄影观。真善美, 是人类文明的基本要求和进步标尺。摄影技艺不仅在神州大地上塑造了很多外在形式的美, 而且在民族精神、社会风尚和人格魅力等方面创造了许多精神美。摄影工作者只有在真善美方面不断提高自身视觉素养, 才能不断提高视觉解读能力及视觉表现技能, 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摘要:在如今视觉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 各形各色的视觉图像不断地充斥着我们的眼球, 提高着我们的视觉思维。摄影工作者该如何凸显自己的专业优势, 用恰当的摄影方式表达一定的视觉意义, 清晰解读隐藏在视觉物相和审美安排背后的社会意义呢?

关键词:摄影,专业摄影,视觉素养

参考文献

[1]爱德华·韦斯顿.什么是摄影美[M].1951.

视觉素养教育 篇9

关键词:美术鉴赏;视觉;审美;素养

一、信息时代下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意义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随着信息技术的传播、推广,各类图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的眼中,让我们目不暇接。对学生视觉素养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美术鉴赏力、发展视觉思维,形成良好的视觉审美习惯与学习方法。视觉素养的培养也是高中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美术鉴赏课的课程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运用鉴赏的方法对图像进赏析、鉴别,从图像中获取有利身心健康的信息,并对生活中出现的事物进行视觉感受,发现生活中的艺术美。因此当下在美术鉴赏课中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作用

(一)领会美术作品中的美,培养学生视觉感受力

视觉感受要求感受者运用视觉器官去辨别光的明暗强弱、色的色素组成,以及物体的大小远近、状貌变化,从而准确把握事物的特征,真实反映客观事物。美术学科素养的始发源核心是视觉形象,视觉感受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美术是视觉艺术,与美术作品产生交流就需要借助眼睛去看,并通过眼睛的观察把对具体物象产生的感受传递到脑海中。生活中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学习,不仅能开拓学生艺术视野,更能让学生在艺术家的启发下在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表现美,进而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

如在欣赏宋代画家吴炳的《出水芙蓉图》时,画家细腻轻柔的用笔把娇嫩高洁的荷花表现得形象生动,仿佛还带有露珠的荷花就要从画中呼之欲出。通过对该画的鉴赏,学生不仅能得到视觉美的享受,更能学会在生活中捕获事物细节的美好形象。

(二)掌握美术作品鉴赏方法,提高学生视觉审美判断

牛顿说:“如果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学习、鉴赏艺术家的优秀作品,不仅可以积累学生的视觉审美经验,更能拓展学生知识面、陶冶情操。通过对优秀美术作品中的创作背景、构图、造型、色彩等方面的赏析,学生可以由表及里的品味作品的内涵与艺术美,取其精华,增强自身的审美判断力。

如学生在观察、鉴赏法国画家米勒的作品《拾穗》时,运用鉴赏画作的方法进行赏析:画家采用的横构图突出了画中拾穗的妇人,而画中昏黄庄重的色彩,三位妇人谦卑躬下身子拾穗的动态造型,不仅反映出了农民忍耐、谦卑的特质,也表现出了人与生存息息相关的精神品质。运用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学生不仅感受到《拾穗》作品中真挚感人的质朴情感,更能运用视觉审美经验判断出画中农民形象的勤劳、朴实与善良。

(三)运用美术鉴赏方法创作,启发学生视觉创造力

视觉在人的行动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视觉感官经验把对事物的感觉、感情与理性经验传递到大脑中,从中激发着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发展学生视觉思维的过程中,除了在掌握美术作品的鉴赏方法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更要运用美术作品的鉴赏方法进行创作,从中启发学生的视觉创造力。视觉创造力的发展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

如学生在罗丹雕塑作品《欧米艾尔》的鉴赏学习中能得到不同创造力的启示。《欧米艾尔》并不是以常态美展现在人们的视觉中,雕塑家呈现的是一位背部弯曲、乳房干瘪、浑身皱纹的年老色衰的模特,虽然它并不“漂亮”,但是通过岁月的沉淀它却给我们在审美与心灵上产生了震撼,这就是艺术家给人们创造出的精神食粮。通过对作品视觉形象的观察、再到达心灵深处的冲击,学生运用视觉情感对生活中选择的事物进行概括或夸张的再创作,在此过程中逐渐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实践

在美术鉴赏课中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中国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与法国画家达维特的《拿破仑一世加冕》体现的不同历史背景与在视觉上产生的不同美感进行鉴赏学习。

当笔者在多媒体上同时展示这两幅作品时,学生在视觉上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感受。国画《韩熙载夜宴图》给学生产生了温婉细腻的画面感,画中韩熙载为了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常开设夜宴与宾客纵情嬉游。画中顾闳中奉命窥探韩熙载在家中的活动后凭记忆挥笔作画,该画表现了一次韩府夜宴的全过程。学生通过对画作几个局部的细致观察与赏析,从画中流畅的线条,饱满的色彩,灵动的人物表现,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到了中国画的雅致情趣与温润的艺术表现力。而法国画家达维特的《拿破仑一世加冕》给学生产生了恢宏大气的视觉感受。画中表现了1804年12月在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的国王加冕仪式。在鉴赏画前让学生了解了拿破仑在加冕时拒绝跪在教皇前让庇护七世加冕,而是把皇冠夺过来自己戴上的情节。画家达维特为避免教皇难堪从另外一个视角描绘了拿破仑给皇后加冕的后半截场面,以此仍保留了拿破仑在画中的中心位置。通过对画中宏大的构图、神似的人物、壮观的场面以及富丽堂皇的色彩的细致观察与鉴赏,学生感受了气势庄严的古典主义绘画的艺术美。

通过对《韩熙载夜宴图》与《拿破仑一世加冕》两幅优秀作品的对比鉴赏,学生在视觉感受、观察并产生联想的审美体验下,运用鉴赏画作的方法对作品进行赏析,在增加视觉审美经验并进行绘画创作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视觉素养。

鉴赏艺术家的优秀美术作品,可以拓展学生艺术视野、提高眼界,从中学习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促进对生活中艺术美的感知力,通过双眼的观察、感受、判断形成良好的视觉审美习惯,在视觉素养形成的同时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蒋荪生.中等学校美术教学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3.

[2]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谢汝强.“读图能力”培养与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视觉素养教育 篇10

一、视觉素养的内涵

视觉素养可分为三个层次的能力构成:第一, 认知解读能力, 是对视觉信息学习的过程, 包括学生感知、分析、理解视觉信息以及建构知识的过程, 即解码能力。第二, 表达交流能力, 是指能够使用视觉符号去表达想法, 进行视觉信息的设计与创作, 即编码能力。第三是视觉思考能力, 是指能够使用视觉符号思考问题。前两种能力可以通过具体的实践和操作进行培养, 而视觉思考能力体现为一种视觉思维, 是在前两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的。

今天, 学生面临着海量的视觉信息。对视觉信息的解读和创作能够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表达和交流。

二、视觉素养培养意义

1.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

双重编码理论认为, 外界信息通过两个相对独立的通道输入大脑的中央处理器:一个是言语的通道, 另一个是空间或视觉的通道。使用多个通道以不同形式同时呈现相同信息能够提高短时工作记忆。心理学家佩维奥还发现, 表象的信息加工更具优势。也就是说, 大脑对于视觉文本的记忆效果和速度要好于文字文本。

左右脑分工理论认为, 人的大脑包括左右半球。当个体被要求阅读并记住言语信息时, 主宰语言的左半球变得相对活跃;当呈现视觉信息时, 右半球被激活。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左右脑, 充分调动左右脑的能量, 有助于大脑获得更高的工作效率, 对学生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甚至是智力的开发至关重要。

从以上理论可以看出, 将文本同时使用文字和视觉两种形式呈现, 有助于学生对信息的理解与记忆。

2.促进学生表达与交流

视觉信息的表达与交流能否顺利进行受很多变量的约束, 包括学生自身、社会因素的不同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自身因素如年龄、性别、种族和过去的知识经验等。比如 , 儿童、少年和成人所看到的事物是有差别的:年幼的儿童很难正确理解抽象的视觉图像;年龄低于12岁的儿童倾向于部分地理解图像内容;随着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他们才学会理解视觉图像的整体关系和主题。社会因素包括职业、受教育程度、环境因素以及家庭背景等。文化因素包括语言、习俗、信仰以及历史观等。比如, 色彩的内涵可能会因为文化和信仰的差异而有所区别:在东方, 白色时常与死亡联系在一起;在西方, 白色具有宗教色彩, 是欢乐和荣耀的象征。

不管学生的起点和偏好有多大差异, 都可通过视觉素养的提高来加以改善。越是具有较高视觉素养的学生, 越能够从较多的途径对视觉信息予以理解, 也就越能够读出比其他人更多的信息。从另一个角度讲, 视觉素养的提高, 也会对创建者造成一定压力, 从而达到促进双方交流的目的。

三、视觉素养教育—一个中小学教育亟待开拓的领域

视觉素养教育项目在欧美一些国家已开展开来, 主要向学生介绍“视觉素养”的概念以及培养解读视觉信息、进行视觉交流的技能。教学对象涵盖学前到高中各个阶段的学生, 教学内容包括各种类型媒体中视觉信息的编解码。视觉素养这类课程的教学形式多样, 一般多为活动教学。学生可在观看电影、设计新颖的产品和广告、制作精美的课件和网页、调查电视收视情况等研究性学习中完成学习任务。

“与其他课程整合”是视觉素养教育的另一形式。对视觉素养的培养几乎渗透于任何课程的学习中。如语文科目《雷雨》一文中对人物的解读, 可让学生创建主要人物图标, 通过关系谱来讨论人物在故事中担任的角色及其关系。又如, 5·12汶川地震, 可从地震的惨烈、英雄事迹、政府或媒体的应急处置、灾后重建等不同角度进行画册汇报。还可根据某段操作说明材料制作流程图, 这一方法多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

学生可独立完成, 也可集体开展视觉活动, 在学习活动中, 可以培养人际交流、组织和汇报的能力。多媒体时代为视觉素养教育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 借助网络学生可以真正地将视觉观念与世界共享。

上一篇:引导小班幼儿画画下一篇:计算机数据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