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教育

2024-06-11

素养教育(共8篇)

素养教育 篇1

关于“学习媒介素养,提高媒介素养教育能力”心得体会

上次开家长会听了关于“提高媒介素养教育”受益匪浅,感谢学校给我们家长提供这样学习的机会,也给我在以后教育孩子的方式上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先谈一下我对“媒介素养”的理解:首先是媒介,顾名思义媒介就是我们日常可以接触到的媒体种类,报纸、电视、电影、杂志、网络等可以接受信息的终端;素养,我理解是素质、教养;即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引导孩子自己在各媒体终端学习,达到提升进步!作为家长我觉得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鼓励孩子接触不同的媒介终端,争取各方面提升;

人类已经步入信息时代,成千上万的信息以每秒上亿条的速度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与不自觉的参与其中,公交上的电视、学校广播、手机、电脑等,这些媒介终端都在不知不自觉中提供各种信息给孩子们。

对于这个年龄段来说,看报、看杂志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解读信息的能力,每则新闻所讲的大概内容看后是否可以复述。看古装电视剧可以了解历史典故,看纪录片可以扩展视野,看娱乐节目可以培养孩子幽默感,上网可以和不同的人交流,起到学习的效果!但是这一切的东西都是基于正确的价值导向为前提,放任孩子自己去学习绝对不行,因为信息太多,孩子的鉴别能力有限,好奇心可能将孩子带上偏路!

二、正确引导,以身作则,培养兴趣

报子有各种小广告,电影电视网络不适合青少年的东西就更多了,不雅视频、不健康游戏、暴力、毒品等等;孩子们的鉴别能力和认知能力有限,这个年龄阶段孩子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所以正确引导尤为重要。不过孩子逆反心理往往使我们的引导事半功倍,我觉得我们可以做以下工作:

1、利用机会和孩子一起经历学习,适当赞同他的看法,当他碰壁发现行不通时,再阐述我们的观点;

2、举例子,树立榜样,找周围优秀的孩子给他树立榜样,举一些负面的例子给孩子,让其总结学习

3、加强监督,当发现孩子走偏时,马上提醒,表明我们对此事的态度,适当处罚;

4、当孩子在某方面有自己的看法,明显学习提升了,要给予鼓励和赞许; 当然作为家长的我们,我们行为就会影响孩子,所以以身作则既是捷径也是有效的办法,当发现孩子通过自己所接受的信息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后,某方面有提升后,一定要鼓励支持,培养孩子的兴趣点,提升自己的阅历和素养!

三、值得注意的几点

1、一定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什么是有用信息,什么是有害信息(孩子玩手机不一定就没用,相反孩子看书不一定就没害);

2、有兴趣点,适当支持深入,提升孩子的素质;

3、角色融入,当孩子的同学,一起经历;

4、从众心理的正确认识(大家认为的不一定就是对的,信息太多,我们自己都会被迷惑)

四、需要学校的支撑,家校齐努力

作为家长的我们,知识储备各方面非常有限,所以也需要学校的支持与支撑,家校加强交流,个人感觉建立QQ群就非常好!希望自己也能同孩子一起经历成长,共同进步!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还请老师指导斧正!

素养教育 篇2

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是教育的必然趋势

爱因斯坦曾经说道:“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 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 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意鲜明的辨别力, 否则, 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 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因此, 一种能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必然是把科学和人文知识相融合, 提高科学认知与运用水平, 对价值观念具有判断与选择能力的教育。

1. 人的发展要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

人的存在与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来维系, 同时也要有对精神的体验与享受。同时满足人的外在物质和内在精神的发展需要则要通过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才能实现。美国圣母大学校长赫斯柏认为:“完整的教育应同时包括学习做事 (learning to do) 与学习做人 (learning to be) 两部分。学习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 养成科学精神;学习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 养成人文精神。”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在关心物质世界的同时, 也关注着自己的人生目标、人类生存的终极意义, 科学和人文精神因此有了更高层次的融合。人们的物质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为人文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同时, 人文理论也需要具有说服力的科学理论来充实和支撑, 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需要人文理念的正确引导, 才能使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所以, 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当今教育的必然选择, 也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时代走向。

2. 教育发展趋势引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

世界各国普遍开始加强人文和科学知识的教育, 把培养更为全面自由发展的人才作为教育的目标。美国教育在培养高端技术人才的同时, 也非常注重人文教育。相比较而言, 中国的高等教育形式单一, 偏重政治理论课程, 只是把人文教育课程作为选修课, 削弱了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积极性;再加上传统的中国应试教育模式根深蒂固, 因此不易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也不利于中国教育发展。

所以这两种教育相辅相成、和谐统一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所必需的, 让大学生既会做学问, 又会做事, 更会做人, 这也是现代大学应当追求的教育理念。我国教育改革必须直面这一问题。

二、融合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是教育的作用对象, 既是工具, 也是目的本身。要达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目的, 应致力于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 也就是说,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实现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 “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 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应停留在知识灌输的传统定位上, 而应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指导下, 以科学和人文知识作为实体内容, 以人文素养——“价值理性”、科学素养——“工具理性”作为价值取向, 在追求自然、社会、人自身规律的过程中要合乎客观发展规律, 合乎主体目的, 尊重主体价值, 进而实现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 教育主体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共同、协调发展。

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视野下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结合的途径

1. 树立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统一的教育办学理念

(1) 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是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结合的前提。教育观念建立在人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基础上, 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时代特征, 是对教育发展规律及其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当今社会, 人们正是因为意识到了科学发展与人文发展和谐统一、相互融合的重要性, 逐渐提高了对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结合的重视。

(2) 树立教育“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教育促进经济的发展, 培养人的个性特长, 开发创新能力以及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使人们更加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与人文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双翼, 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是社会的需要, 而在此基础上, 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结合又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实现方式。这就要求教育要首先确定与之相适应的价值理念, 因而,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新的教育价值观, 就成为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结合的重要思想引导与坐标。

2. 重视教学环节的改革, 实现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结合

(1) 开发、构建、实践多种教学模式, 积极运用网络教学资源, 重视实践教学, 改善评估方式, 加大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力度, 使科学教育课程建设产生质的飞跃;将应用型教学理念贯彻教学过程始终, 通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系列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开发, 使学生夯实基础, 提升文化素质, 提高学生基本技能水平, 在实现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互融的课程建设过程中, 确保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课程建设健康持续发展。授课方式应由连续式细节授课转变为跳跃式平台教育, 教学形式应由单一式课堂教学转化为多样式互动教学。

(2)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而促使其成为有益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与科学、人文素养融合的研究在个性发展、文化传承发展、完善教育等方面有着实际的应用价值。

3. 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学校应鼓励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外实践活动, 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新时代的新要求, 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 为培养素质全面、适应社会发展的新人才而努力。其好处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方面, 有利于学生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知识应用于实际, 并服务于社会。另一方面, 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 可以增加对社会各方面的了解, 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与培养人文精神, 从而增强对祖国的使命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摘要:教育的主客体都是人, 人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为活跃。如果将教育中的人当成一种“工具”, 而忽视他的价值、本质、需要, 则是对教育生命本质的漠视, 并将教育引向“工具化”的歧路。因此, 教育必须将科学与人文巧妙结合, 创建一种新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新的科技文化理念模式, 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 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科技,教育,素养,人文

参考文献

[1]龚光军.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重构[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 :37-40.

素养教育 篇3

PISA财经素养主要指的是个人理财素养,涉及个体理解、管理和计划自己及其家庭的财经事务的方式方法,不涉及诸如供需原理、市场结构等宏观经济知识。PISA2015将继续组织财经素养测试,并沿用PISA2012的评估框架。

一、财经素养及其评估方法简介

(一)财经素养的定义

根据OECD的界定,PISA财经素养的可操作性定义是“一种关于财经概念和金融风险的知识和理解力,以及运用这种知识和理解力的技能、动机和自信心,以便在各种金融情境中做出明智决策、提升个人和社会的财经保障,并能够参与经济生活”;该定义包括两层涵义:一是财经素养的结构和行为特征;二是发展财经素养的目的。1

(二)财经素养的测评框架

财经素养的测评希望回答类似如下的问题:年轻一代怎样才能做好准备以应对日益全球化、日益复杂化的新兴的金融体系?根据财经素养的高低,谁才是年轻一代中的领导者?

为了获得有效、可靠且可解释的数据以回应上述问题,OECD以内容(包括知识与理解力)、过程(包括认知策略与方法)、情境(即知识、技能和理解力的应用范围)三个维度构建了财经素养测评的三维理论模型,并根据参与测评的国家与地区的15岁学生共同面临的财经问题,规划了测评试题在各个维度的分布比例,如表1。

(三)财经素养测评方式与样题剖析

与阅读、数学、科学的测评类似,PISA财经素养测评也是以单元的形式出现。一般每个单元围绕共同的财经素材命制1~3道试题,参加财经素养测评的学生约做40道试题,答题时间为1小时,另外还需要回答约10分钟左右的调查问卷。

财经素养测评试题中包含的财经素材呈现形式很丰富,如:广告、图片、文字描述与说明、表单、统计图、表格等,涵盖了15岁孩子经常接触且能够理解的多种财经信息。

样题:工资单(《PISA2012结果发布第6卷:学生和金钱——21世纪的财经素养技能》中公开的财经素养测评样题)2:

每月,詹妮的老板通过划账到银行账户来支付工资。下面是詹妮7月的工资单。

雇员工资单:西铁城·詹妮

问题1. 7月31日,詹妮老板给詹妮的银行账号划拨了多少钱?

A. 500元 B. 2 500元

C. 2 800元 D. 19 600元

样题分析:本题的内容维度属于“货币与交易”;过程维度属于“识别财经信息”;要求学生识别工资单中相关信息,情境维度属于“教育与工作”。虽然工资单是一种很常见的财经文件,但15岁学生不一定很熟悉。学生需要理解“工资总额”与“实发工资”之间的差异,本题的答案是B,难度水平是4(551分)。

二、部分国家(地区)和组织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展财经素养教育的做法

进入21世纪后,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成熟,随着金融产品和服务供求的大规模增加,特别是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人类寿命越来越长,普通家庭越来越承担更多的财经决策的责任与风险。公民不仅需要对收入进行预算和管理、储蓄与投资,还需要规划退休储蓄。所有这些变化都使得财经素养成为公民管理个人财务、处理财经问题、维系个人生存的核心能力,财经素养教育问题也提上众多国家的议事日程,不少国家和地区已经先行先试。

(一)OECD的做法

OECD是第一个针对基础教育领域的财经素养教育开展国际性研究与调查分析的国际组织。早在2002年,OECD的金融市场委员会和保险与个人养老金委员会就联合建议,通过财经素养教育促进消费者财经素养的提升。OECD在首篇关于财经素养教育的国际研究报告《提高财经素养:议题与政治的分析》中指出:教学,特别是将财经素养教育纳入正规学校课程,是让一代人在最大范围内接受财经素养教育的最有效、最公平的方法。2008年,OECD创立了财经素养教育国际联合会。至今已有来自100个国家的220多个公共机构加入了该组织,该组织每年组织2次会议,交流各国财经素养教育的发展状况与经验。OECD还联合其它国际组织,推进国家和地区财经素养教育顶层设计政策的出台。3

PISA开展财经素养测评是OECD的重要举措,通过对15岁学生的财经素养水平进行测评,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了解本国公民为未来社会和职业所准备的财经知识和能力状况,有利于推动参与测评的国家和地区尽快将财经素养教育纳入基础教育的正规课程。

(二)OECD部分成员国的经验

美国联邦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重视财经素养。1983年颁布的教育报告《国家处于危机之中》将财经素养教育作为数学和阅读课程的部分内容;2002年颁布的教育法案《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第一次强调将财经素养教育整合到基础教育中;2003年美国国会通过《财经素养和教育促进法案》,并成立财经素养教育委员会;2011年财经素养教育委员会发布《促进美国经济的成功:财经素养国家战略》,确立财经素养教育政策目标为:使公民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承担个人理财责任,从而做出明智的经济决策,降低国家经济风险;2012年4月,财经素养教育委员会发布K-12《财经素养国家标准》,规定学生应该在以下六个领域达到基本要求:挣取收入、获取物品与服务、储蓄、使用信用卡、经济投资、财产保护和保险。4目前,美国在中小学开设的财经素养教育模式主要有三种:开设独立的财经素养课程;将财经素养内容融合到数学、阅读等核心课程中;开设以财经素养为主题的活动课程。

英国是欧盟诸国中财经素养教育发展最为完善的国家之一。其中,财经素养教育正式进入英格兰的学校教育系统是在2000年。其小学阶段的实施形式主要是融入到数学课程中,中学阶段则是融入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课中。2006年,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启动了“财经素养国家战略”,并于同年4月至2011年3月共实施5年,有4259所中学、超过200万名中学生参与其中,期间积累了丰富的财经素养教育案例和经验。2013年9月,英国教育部新一轮国家课程审查结束,在新出台的国家课程中,财经素养教育的内容首次被纳入英格兰国家课程中的法定部分。即从2014年9月开始,所有中小学校必须按照国家课程相关要求实施财经素养教育,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国家课程中涵盖的财经素养教育。目前,英格兰中小学校均采用财经素养教育与其他课程教学相融合的方式。5

澳大利亚是较早意识到财经素养的重要性,并从国家层面整体推进财经素养教育的国家之一。2005年出台的《消费者和财经素养的国家框架》,财经素养教育覆盖的学段从幼儿园到十年级,支持将财经素养整合进英语、数学、科学、人文学科(商业、贸易、经济、技术与企业)、城市与公民、信息与传播技术等学科。该文件可以看成是澳大利亚探索将财经素养融入学校教育的标志性举动。自2008年开始,国家证券与投资委员会开始成为负责提升国民财经素养的主要政府机构;2011年,证券与投资委员会研究制定《财经素养的国家战略》,同年开办MoneySmart和Money-SmartTeaching两大财经素养教育网站,如今网站己经成为澳大利亚学校财经素养教育的“百宝箱”。6

日本财经素养教育的实施主体为日本金融宣教中央委员会。该组织在2005年宣布,该年为日本“财经素养教育元年”,期待通过不断提高学生接受财经素养教育的积极性,带动日本全社会对财经素养教育事业的关注。日本金融宣教中央委员会在全国指定了100多所学校,作为授权开展财经素养教育的指定教学点。并派遣教学专家在教育一线实施督导,组织财经素养教育活动展示,以公开课、教师技能培训、“财经素养教育主题日”等形式积极推广财经素养教育理念。同时,该组织还创办财经素养专题门户网站,介绍当前日本的财经素养教育现状,并提供内容丰富的调查数据报告,指导各级教育机构准确获取金融信息开展财经教学。同时,日本部分政府机关也建立了财经素养相关专题网站,采用游戏、猜谜、动画等形式,与参与者实时互动,以更具亲和力和人性化的方式普及公民的财经知识。7

(三)上海的经验

上海学生在PISA2012数学、阅读、科学、财经素养等各项测评中均取得优异成绩。上海教育部门认为财经素养测评取得优异成绩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上海学生身处国际大都市,耳濡目染,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财经生活经验,较容易理解财经素养试题背景和要求;二是上海学生能够将数学和阅读领域的优势迁移到财经背景中;三是上海部分学校在其他学科中渗透了财经教育的内容,部分学校开设了财经素养试点课程。例如浦东新区于2010年开展“金融知识进课堂活动”,并组织编写了《金融与理财》教材,在全区所有中小学校开展金融理财教育试点。但上海教育部门从参加PISA2012财经素养测评中得出结论,认为:只要夯实基础,知识和能力是可以迁移的,因此没有必要再额外开设一门财经素养课程来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8

三、广东省基础教育领域开展财经素养教育的建议

目前,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虽然没有单独开设财经素养课程,但是在数学、社会、科学、思想品德、政治等课程中渗透了相关财经教育的内容。总体而言,我国的财经素养教育仍然非常单薄,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还不相适应。广东作为经济发达省份,居民财富显著增长。截至2013年底,全省居民储蓄存款达5万多亿元,股票、基金等证券投资者超过1200万人,参与人数和投资金额均位居全国前列。因此,广东省的财经素养教育理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一)建议成立专门机构实施财经素养教育

财经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力量的紧密配合、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借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先行国家的经验,建议我省由省金融办、省证监局、省教育厅等相关部门联合成立专门机构(如广东省财经素养教育委员会),具体负责在中小学校协调、促进并推广财经素养教育相关工作的开展,并积极参与国际相关组织(如财经素养教育国际联合会)的有关活动,学习、分享和交流相关的做法与经验。

(二)建议在广州与深圳开展财经素养教育试点

广东省内部的经济和教育发展极不均衡,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和教育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其中,以广州和深圳为龙头。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广州和深圳将努力建设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在此大环境下,如果在广州和深圳率先开展财经素养教育试点,既有利于积累财经素养教育的各种素材、案例、方法和手段,也为在全省推广财经素养教育积累宝贵经验。财经素养教育进入中小学校主要可以采用二种方式:一是分学段与现有课程融合,采用财经素养专题的方式加强财经素养教育与宣传;二是采用编写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的方式,把财经素养教育纳入学校正规教学范畴。建议在不同区域采用不同方式进行试点,探索这些方式开展财经素养教育的优势与不足。

(三)建议在全省范围内积极开展财经素养教育的师资培训

财经素养教育能否顺利进入中小学校,关键在于师资。建议省金融办和省证监局等相关专业机构先研发适合中小学校开展的、普惠性的财经素养教育课程,特别是适合采用教室授课方式、与中小学校教师教育能力匹配的课程,并研发配套的信息资料和工具;然后在全省范围内布点试点学校,选拔种子教师,积极开展财经素养教育的师资培训。只有当试点学校拥有可以执教财经素养教育的师资,财经素养教育才能成功地走入试点学校,进而才可能逐步得到推广。

参考文献:

1. OECD(2013),PISA 2012 Assessment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 Mathematics, Reading, Science,Problem Solving and Financial Literacy. P144.

2. OECD(2014),PISA2012 results: Students and money, financial literacy skills for the 21 century (volumevi). P43-45. www.oece-pisa.org.

3. 刘敏. OECD全球财经教育的第一推动者[J]. 上海教育,2014(2),20-23.

4. 董筱婷. 美国财经素养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J]. 上海教育,2014(2),27-31.

5. 王玉. 英格兰财经教育从“非法定”走向“法定”[J]. 上海教育,2014(2),32-34.

6. 徐星. 澳大利亚致力将财经素养融入国家课程[J]. 上海教育,2014(2),38-41.

7. 王君. 日本金融宣教由点及面[J]. 上海教育,2014(2),35-37.

8. 吴洁瑾,钱睿天. OECD为上海改变推广计划:不一定要专门开财经素养课.东方早报,2014-07-21. http://news.163.com/14/0721/08/A1LQERR10

媒体素养课程教育初探 篇4

媒体素养课程教育初探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量的信息摄取已经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可是,在媒体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必然会夹杂一些虚伪的、有误导性的、过激的甚至有害于青少年成长的信息.如何让青少年理性地面对媒体,对媒体信息能够正确辨识,是教育者的责任,也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所以,在如何应对媒体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方面,媒体素养的研究意义凸显.

作 者:林洋 作者单位:刊 名:中国信息技术教育英文刊名:CHIN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年,卷(期):“”(23)分类号:G43关键词:

文明素养从养成教育开始 篇5

——秭归县九畹溪镇中小学养成教育侧记(秦吉林、吴玉红、郭启全)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就是不断进步的文明史,一个社会的文明与个体的文明素质是分不开的。我国漫长的文明史主要表现在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养成文明习惯上,近些年,随着现代文明(主要是西方文明)的兴起,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显得有些滞后,例如常常有见诸报端和网络媒体关于中国游客甚至留学生走出国门后的不文明行为受到批评。许许多多的不文明现象为中国人的文明素养问题敲响了警钟。作为中国当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而孩子们的文明素质提升需要从养成教育开始。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了这样一句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的力量会在不经意间影响人的一生。我们实施的习惯养成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给学生的身心成长和精神发展注入正能量,极大地提高其文明素养。九畹溪中小学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农村寄宿制学校,分幼教部、小学部和初中部三部管理,管理层级复杂,教育难度很大,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很高。客观现实迫使我们不得不把养成教育当做一个重大研究课题。实践中我们越发觉得养成教育不仅是现实课题,更是教育引领学生成长的长期课题。为了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提高全体学生的文明素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近年来,我们学校的养成教育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一、养成生命健康觉醒的习惯是基础 一是注重生命安全的习惯养成教育。只有唤醒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养成自觉防范伤害的习惯,学生才会真正爱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而且终身受益。生命安全是输不起的,培养学生的安全习惯实在重要。我们学校聘请派出所长、司法所长为法制副校长,每期到校开展一至两次法制专题教育活动,学校成立安全管理办公室,学校领导、处室负责人与教职工,教职工与学生家长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学校实行安全管理首遇责任制,全天候多时段都有值班人员对学生进行精细的安全指导。每学期的开学第一周是我们学校的安全教育周,从交通安全、游泳安全、学习活动安全等各方面,我们都对学生进行了习惯的教育和培养。安全无小事,我们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还要教导学生注意安全,规避危险。特别是对突发事件的安全防范在我们学校每学期都要进行数次安全演练。让全校师生参与其中,人人都得到了培训,久而久之才能形成良好的安全习惯。

二是注重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

良好的卫生习惯是保障学生身体健康的基本需要,同时又体现了良好的个人面貌,还包含了对他人的尊重。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之一,在卫生这一块,不管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学校都作出了严格要求,投入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不仅注重整体,而且注重个别检查指导。中小学划分了各班的清洁责任区,每个责任区都有相应的指导老师,每天早晚两次保洁,每周两天全校性的大扫除,让学生基本养成了良好的校园卫生习惯。我们认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特别是在注重生态环保的今天,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对个人和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整洁的校容校貌对于学生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学们生活在一个干净整洁的校园中,下意识地就会对自己的行为习惯加以约束,比如不乱涂乱画,不乱丢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等等,甚至在看到地面有垃圾的时候还会主动拾起。

二、养成精神道德追求的习惯是首要

我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原则不动摇,始终把“弘德”作为办学理念。为培养学生向往良好思想品德的习惯,校长亲手操刀开辟了适合学生的《德育讲坛》。每天,一个个德育故事都启迪着学生向善向上向美,追求高尚的精神道德。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也是我校养成教育的一个重点内容。我们注重抓好开学教育,每学期的第一周,学校下发《学生一日常规》、《寝室管理办法》、《班级星级考核方案及实施细则》,各班对照学校制度方案制定出《班规班约》,通过班会课加强《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的学习,通过抓实过程管理,学生的日常表现都详细地记载到《班务日志》,操行得分实行日清月结,学生综合素质评定与操行考核有机结合。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密切配合,还特别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评价的指导,使得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取得了显著效果。对于幼教部的管理,我们十分注重家校结合,幼教部和家庭之间制定了家园联系表、家园信箱,使家长了解科学育儿的知识,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园定期召开家长会,组织家长围绕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运用各种形式,使幼儿家长真正了解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究竟有哪些内容,指导家长用科学的育儿方法,循序渐进,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文明的举止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财富。每学期的三月份是我们中小学的“文明礼貌月”,我们还编写了“文明礼仪三字经”,让学生人人背诵,每学年我们组织学生参加文明礼仪签字仪式,每个人都对文明习惯养成作出明确的承诺。这种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不仅体现在“文明礼貌月”,还贯穿于每个学期的始终,每月都要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评价,每学期每个班评选两名“屈乡合格小公民”,在各种教育方法的综合运用下,学生把文明当成一种习惯,把礼貌当成一种美德,对于学校的校风建设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取得了相当好的促进作用。

学校还重视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习惯养成教育。上学年,我们小学部由学校大队部发起倡议,全体师生开展了学习习总书记提出的“三爱三节”活动,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节水、节电、节粮。全体师生在横幅上签字承诺,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学生受“三爱三节”活动的影响,在各方面都有很大进步,以前,餐厅的垃圾桶里满满都是学生的剩饭剩菜,而如今,里面几乎看不到剩饭剩菜,学校的清洁卫生也是焕然一新,果皮纸屑主动丢入垃圾桶,主动拾取地上垃圾,这都是很好的表现。

三、养成目标梦想远大的习惯是核心 让校园成为生长梦想的地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在我们社会转型期是特别紧迫的任务。为了最大限度地控制或减少社会负面因素给学生成长带来不利影响,我们守住主流文化、先进文化阵地。

我校特别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加大投入,打造品牌,让校园里一草一木、一楼一景、一石一墙、一字一画无不向学生传达出正能量,这校园简直就是学生产生梦想的地方。使学生养成接受主流文化,拒绝或预防消级文化的习惯。把理想信念教育落到实处。学校每周都要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学生参加升旗仪式,那种神圣庄严感的体验立马就会在学生心中升腾起浓烈的爱国情感,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就会使心灵极大震撼。还有收看《新春第一课》、《中国十大新闻人物颁奖》并写出观后感活动都催生出学生的理想信念。校内的文明创建评选表彰,志愿者服务宣誓承诺等活动无一不萌发学生求索奋进的理想追求。学生有了做梦、追梦、圆梦的理想目标,就可能成为一个有文明素养的出彩的中国人。培养学生有梦的习惯是万万忽视不得的大事。

四、养成学习活动用心的习惯是关键

只有用心忘我学习的人才可能把要学的学好,将来做事有了用心的习惯就可以把事做好。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和知识水平的前提与保证,是学生文明素养的体现。我们小学部要求学生在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静待老师上课;上课坐姿端正,书写时握笔姿势正确,专心听讲,勇于提问,积极发言,抓重点,积极思考;作业字体端正,纸面清洁,格式正确。除此之外,针对部分学生学习拖拉等不良习惯,我们实行“日日清单”制度,要求学生今日事今日毕,所有当天的学习任务当天内完成,不得拖延到第二天,不得堆积学习任务,经过几年的实施,绝大多数学生改变了拖沓的毛病,逐渐养成了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见,抓好养成教育是学校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作为一所学校,不仅要对养成教育制定规划,还要组织落实,检查督导评估效果。我们的做法是:首先,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其次,学校设立了监督岗,成立学生会,负责发现全校学生中的不良行为习惯,并将学生养成教育纳入文明班级体的评比中;再次,各班班主任注重班干部队伍建设,成立学生纪检组,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制能力,及时纠正本班学生的不良行为;最后就是家校联手,指导和督促家长从自身做起,配合学校共同抓好对孩子的习惯养成教育,形成家校合力,齐抓共管的局面,建立长效评比机制。

素质教育与教师素养 篇6

一、提高教师素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教师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它又的确是关系素质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提高教师素质,既需要教师自身坚持不懈地加强道德修养,也需要具有良好的外在环境。在当前形势下,高等院校必

须正确分析市场经济给师德建设带来的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为师德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多渠道、多方式的教育,不断提高教师及全体教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一是要充分认识到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首要的是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导,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教育思想滞后,教育观念陈旧,是当前制约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一大思想障碍。只有教育思想转变了,教学目标才能由单纯的传播知识转变到在传播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上来。教育部对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提出了具体的“三个转变”,即要把唯社会价值或唯主体价值观念转变为在满足社会的前提下,充分尊重人的主体价值,使社会价值与主体价值协调平衡的价值观;要把传统的知识价值观转变为含知识、能力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要把急功近利的教育发展观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发展观。这就为实施素质教育指明了具体的、明确的方向。二是提高教师素养重在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应该说目前的教师队伍业务素质普遍较高,但业务素质并不能替代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重中之重是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教师素质重在师德建设。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只有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高等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强调素质教育并不是轻视或忽略专业教育,而是如何将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务强、素质高、发展潜力大的专门人才。三是提高教师素养要培养教师科学的创新精神。教师是引导学生进入科学殿堂和激励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领路人。崇尚科学,弘扬科学精神,进行科学创新,是教师的主要职责。科学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教师的科学精神体现在教学科研的方方面面: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疑问,提出自己的新见解,并不断地探索真理;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自然地融入到授课内容之中,既要灌输知识,更要教授方法,既要学习先贤,又能突破陈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高校管理队伍首先必须是有科学创新精神的队伍,这样才能把学校办成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才能有效地推动素质教育,不做知识的传声筒。

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教学的现代化进程。一是要调整专业结构,修订教学计划,制定综合素质培养计划。根据素质教育的特点,在调整专业结构时,一方面要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有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体现基础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的结合,既要有短期的职业技能素质教育,也要有学生健康持续发展所必须的基本素质教育,并针对培养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针对专业人才需要特点,确定培养目标和人才业务规划。在确定人才业务规划时,应体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对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应给出具体的规定。(2)明确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并对课程体系按照能力和素质结构分块与重构,使课程模块与能力素质结构形成清晰的对应关系。能力素质结构可结合专业特点划分为基础理论素质、基本技能素质、岗位技能素质、一般人文素质等模块。在设计素质模块的具体内容时,应能体现社会适应性、多样性、可选择性的特点,保证教学计划的灵活性,体现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的特点。在课程结构及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社会发展对知识更新的需要。(3)明确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对实践技能的基本要求。(4)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根据我国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重专业理论轻人文、实践的状况,在学时的分配上,应适当向选修课、实践课、人文课倾斜。二是要鼓励教学过程与教学管理创新,构建素质教育的内在激励机制。改革课堂教学组织结构,积极实行讨论式、小组式、创新式教学。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重中之重。在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改进教学手段,努力实现全方位的多媒体教学;另一方面要对教师进行新型教学方法的培训,鼓励教师采用实物教学、案例教学等直观的、感性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改进传统的课堂组织结构,进行教学过程的创新。改革考试方法与内容。对理论课程的考核,要改变传

统以记忆型为主的闭卷考核方式,采用闭卷、开卷、大作业、操作相结合的多种考核方法,重点放在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与应用,重点考查学生应用能力。在考核的评价上,改变传统的百分制,引进等级评价制。对实践课程的考核,以平时操作、整体操作、口头提问、完成指定的操作等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对社会活动等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可采用等级评价制。

素养教育 篇7

关键词: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新媒体,综合教育

在我国, 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的研究和教育引入时间都不长, 且主要集中于大学生群体, 两项研究和教育还未发展成熟, 又遭遇新媒体的冲击, 海量信息冲击形成的拖延症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严重, 引起各界的关注。

1. 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的内涵逐渐融合

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 以多媒体作为信息的呈现形式, 跨越时空, 具有良好互动性的媒体形态, 使人们的信息分享、社会交往和经济生活等众多领域发生极大的变化。

1.1 媒介素养的内涵。

媒介素养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被提出来就是针对青少年的, 随着媒介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 其内涵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美国新媒介联合会在2005年发布的《全球性趋势:21世纪素养峰会报告》将新媒介素养定义为:“由听觉、视觉及数字素养相互重叠共同构成的一整套能力与技巧, 包括对视觉、听觉力量的理解与使用能力, 对数字媒介的控制与转换能力, 对数字内容的普遍性传播以及再加工的能力。”[1]有学者认为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内涵包括:批判性认知力、媒介使用能力、内容创造力和道德约束力。

1.2 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的内涵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技能 (包括需求表现能力、获取能力、评价能力、组织管理与交流能力) ;信息应用与创造;信息安全与道德等。因此, 信息素养教育是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创新和信息道德的综合能力教育[2]。

1.3 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内涵与信息素养内涵的交叉点。

网络的超文本链接特点使得各种多媒体信息通过数字技术呈现, 信息传播跨越各种传统媒体的技术平台障碍, 信息和媒介融为一体, 网络新媒体既是传播形式又是信息呈现, 拓展了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的内涵, 使二者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媒介素养内涵中的“内容”即为“信息”。媒介素养内涵中的批判性认知力与信息素养中的评价能力相似;媒介使用能力与信息需求表现能力和获取能力等内涵相似;媒介素养的内容创造力与信息的应用和创造能力相似;媒介道德约束力与信息道德的内涵相似[3]。

2.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面临的共同问题

发达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主要集中在中小学阶段,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限制, 媒介素养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任务都推迟到大学阶段。

2.1 大学生自身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先天不足。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8次报告, 2016年上半年, 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26.5个小时, 学生群体在网民职业结构占比中以25.1%居首位。中国网民网络使用情况从高到低分别是: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络新闻、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上支付、网络购物、网络游戏、网上银行、网络文学、旅行预订、电子邮件等。

大学生网络使用人群比例几乎百分之百, 媒介使用和参与积极性极强。但是, 大学生的媒介使用主要依靠自发学习和自我摸索, 媒介和信息的创造力和道德意识却不足。有媒体称:“电脑对大学男生来说是游戏机, 对女生来说是电视机。”由于一些大学生对媒介缺乏批判性认知, 对信息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不强, 媒体道德和自律意识比较缺乏。大学生在使用媒介时, 缺乏信息主动需求, 主动利用网络媒介解决学习问题的意识比较淡漠, 利用网络进行在线专业信息搜索和在线专业知识学习的能力欠缺。

2.2 教育配套体系不健全。

相对于西方国家成熟的媒介素养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严重滞后, 且发展缓慢。2004年首本针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书籍《新闻·传媒·传媒素养》出版, 同年上海交通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首开媒介素养课程。初期的媒介素养课程是针对新闻传播学专业开设的, 随着2010年国内首本媒介素养教材《大学生媒介素养概论》的面世,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媒介素养公选课程。但是开课学校的数量在高校总数的占比少得可怜, 更多的学校只是开设国家规定的“影视鉴赏”这类与媒介素养教育有一点点关联的课程。

国内的信息素养教育比媒介素养教育开展更普遍且时间长, 主要包括面向普通大学生开设计算机基础、文献检索和教育技术等课程。但是由于没有统一明确的教学目标, 这些课程在设置上缺乏系统性, 这样分散独立的技术和操作方法教学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 甚至某些院校的部分专业从未开设文献检索类课程, 呈现教育空白。

随着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研究的发展, 国内已有学者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进行初步的研究, 甚至国内外学者提出将媒介素养教育直接纳入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下。综合研究表明, 在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时, 统一规划, 综合推进, 更符合当前的教育实际。

3. 大学生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综合教育的策略

3.1 引导学生建立目标, 形成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的自主意识。

阅读、上网和专业信息检索, 都能够给人们带来信息, 使人们因为这些信息而得到内心的满足和愉悦。无处不在的网络新媒体为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捷, 人们随时随地可以通过网络媒介获取信息。网络媒介这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 也使人们因此而产生媒介依赖和媒介焦虑, 甚至因为媒介使用过度而产生拖延症, 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网络媒介提供的海量信息远远超出人体信息处理的生理极限, 过多的信息对人们获取信息的活动容易形成干扰, 降低人们的媒介使用效率和信息活动效果。

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作为个人素养, 首先必须有个人的自主和自觉意识做主导, 才能产生正确的媒介使用和信息交流活动。各专业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各种问题和作业, 同时引导学生围绕作业进行有目的的网络媒介接触活动和信息交流活动。学生在使用网络媒介之前, 首先要结合课程学习任务建立信息意识, 明确自己进行媒介活动的目标和目的是什么, 其次要明白自己为了达到目的需要利用哪些网络媒介资源。在网络媒介接触活动中, 将这两个问题作为筛选海量信息的重要标准, 不断剔除与此不相关的大量干扰信息, 从而增强媒介使用效果和提高信息获取效率。

3.2 确立综合素养教育目标, 构建统一的评估标准。

大学生的网络媒介使用大多属于自发的行为, 但是大学生的信息使用却大多属于不自觉、被动的行为。大学生媒介和信息素养的综合评价标准包括:首先, 正确认知媒体种类;其次, 建立信息自觉意识, 有目的性地使用媒介获取信息;再次, 批判性地读解媒体文本和文本的表现方式, 正确处理信息;最后, 带有目的性地使用媒体, 进行媒体信息内容的再创造, 并且遵守社会道德和法律要求。

3.3 建立以学校教学为主的综合素养教育体系。

3.3.1以优化既有的信息素养课程体系为主要依托。对已经开设信息素养课程设立统一的教学体系, 优化课程教学。首先, 针对低年级开设的计算机课程作为本科基础课程, 主要任务是让大学生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 并初步建立信息安全意识。其次, 系统设置专业课的重要工作是优化针对高年级的文献信息检索课程。依据信息素养的层次重新设计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内容, 并针对各专业特点着重介绍专业信息的获取方法和途径, 通过文献检索课程切实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再次, 图书馆教育活动要长期进行, 并且要分清教育对象的层次和需求, 通过大力宣传吸引学生参加。最后, 及时更新教育技术和多媒体课程要结合教学需求, 传授最新的教育技术, 吸引学生有兴趣参与并使用。

3.3.2重点嵌入专业和基础课程评估。教育负责部门在提升教师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的前提下, 学校采用激励机制和措施, 鼓励教师积极拓展教学方法, 以引导学生积极使用新媒介获取学习信息,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媒体和信息传播活动。教师在各类专业课程和基础教学中可以开展任务式教学, 提出研究课题, 帮助学生树立信息意识, 引导学生自主利用各类媒体搜索信息资源, 并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4]。课程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各类社交媒体传递详细的教学信息, 学生在线提交作业和反馈交流, 教师在线布置批改作业和回答提问, 锻炼学生的媒介使用能力。

网络的虚幻特性容易使人忽略其特殊的道德和法律约束, 有必要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中加入对媒介和信息道德和法律知识的介绍, 使大学生在媒介使用和信息传播活动中遵守道德和法律, 树立信息安全、知识产权和学术规范意识。

3.3.3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开设媒介素养公选课。利用校内外新闻传播学师资在低年级开设媒介素养公选课程, 并鼓励学生选修。媒介素养课程重点帮助大学生认识各类媒介尤其是新媒体, 了解媒体的运作和媒体信息的本质, 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媒介认知, 并依据媒介的运作规律正确使用和参与媒介。

3.4 利用校内资源, 组织学生开展媒介信息实践活动。

学校图书馆、学生工作处、宣传部和团委等部门围绕媒体和信息主题,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通过学校网站、论坛、网络教学平台、官方微博微信等互动平台的建设和宣传, 吸引学生参与媒介和信息实践活动, 及时了解学生的信息需求。针对媒体发展的新情况设立专题讲座, 及时解答学生媒介使用和信息传播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校广播台、记者团等学生组织力量, 有针对性地培养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的骨干力量, 再通过这些学生宣传学校媒介和信息资源, 指导他们开展各类活动向普通学生传授媒介和信息素养技能。学校要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社会组织的各种与媒体和信息素养相关的比赛和活动。

在新媒体时代, 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 其学习伴随终身。新媒体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 通过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综合教育, 引导学生自觉建立信息意识, 有目的地使用媒介和批判性地解读文本信息, 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参考文献

[1]曹艳.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J].当代传播, 2011 (4) :102.

[2]娜日, 吴晓伟, 吕继红.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升策略研究[J].情报杂志, 2010 (8) :178.

[3]阮海红.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学科发展研究[J].现代情报, 2010 (10) :33-35.

[4]付英华, 赵义泉.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追问与教学改革[J].江苏高教, 2012 (2) :88-90.

职业教育重在“素养” 篇8

在大学生就业形式依然严峻的形势下,职业教育以其独特的形式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形成一个奇特的现象:各地职业院校的就业率均在95%-100%之间,成为中国教育体系“就业板的绩优股”,这与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窘境形成明显反差。

然而,深入了解则会发现,这仅仅是表面上的荣耀。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和大学生就业形势相比,中职生就业形势看似相对乐观,但其高就业率背后却是低就业质量。当年毕业时,工作就很好找,但很难涨工资,没有太多晋升的空间,职业前景黯淡,这是一些毕业生的感受。

一些企业管理者坦言: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有一定技能,但职业素养不足。企业不会看重职校生有多高的技能,因为面临频繁的技术升级,学生掌握的技能基本上都是过时的。企业管理者认为,仅仅是有技能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现在的要求,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是技术好,还要有良好的心态和成熟的心智,以及交流互动能力、创新型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职业伦理等。这其中大部分是对一个人职业素养的要求。而如今,大多数职业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关注非常少。

企业需求方和教育提供方之间的不和谐似乎形成了一道时隐时现的鸿沟,社会各方都在探索沟通双方的途径和桥梁。有人说,提升职校毕业生竞争力的不仅是技术,还有职业素养的培养。

“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蓝图,怎么描绘都不过分;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温家宝总理在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时说下的这番话被广为流传。如今,职业教育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显,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不论你当多大的官,你有多高学位,你每天的生活质量直接取决于职业教育。”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曾解释,职业人在自己的岗位为社会提供的服务构成了一个社会服务的链条,这影响着所有人的生活质量。如果职业教育质量提高了,我们整个社会的生活质量都会提高。

职业教育,是在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生产实践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教育提供的理论与社会需要的实践之间落差越来越大的背景之下兴起的。“职业教育为这个负面的落差做了积极的补充,它有效地磨合了理论与实践”,北京澜海源创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高级顾问表示,“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动力,而职教机构则恰如其分地填补和满足了这种来自于学生和企业的双重需求,根据市场需求来界定,市场缺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引爆职教模式改革的导线

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东莞,是珠三角地区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按当地人的说法:“东莞只要堵车10分钟,全世界的电脑第二天都会全面涨价。”但人力资源的不足也让社会各界忧心忡忡。东莞市一些有影响力的企业高管说:“我们企业需要的不是来打份工、挣份钱或者混口饭吃的人力,而是人才!但是进入社会的很多学生在这方面的认识基本等于零!这导致企业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这几年,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年年都闹“用工荒”。近年来,东莞市各镇区充分依靠和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和传统优势,实施“一业带一镇、一业兴一村”的发展战略,形成了虎门服装、厚街家私、常平物流等一批特色产业城镇。广东省东莞市教育局清晰地认识到,企业缺少的不仅仅是员工数量,更需要能发挥作用的人才。因此,东莞市教育局联合多个相关部门制定了《东莞市中职学校骨干专业设置方案》,对中职学校专业进行“大洗牌”,形成“一校一特色”,对接地方产业。

一年来,东莞市教育局在全市职业学校中选取11所学校推行“让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同步”的探索,把企业所需求的职业素养教育前置到学校。今年9月,东莞市已把职业素养课程纳入11所职业学校的正式课表,让东莞超过50%的中职在校学生提前感受职业素养教育为他们职业成长带来的转机。职业素养课程涵盖开发团队合作、沟通、问题解决、时间管理等内容,东莞市教育局邀请北京澜海源创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对全市职业素养任课老师进行培训,矫正职业教育重视技术能力培养轻视职业素养教育的偏差。此举可谓东莞市的一大创举,是校企合作深度发展的生动体现。

最近几年,东莞市还探索了“车间进校”、开办企业专班、建立“企业课堂”、引进企业资源开展师资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发职业素养课程、与行业协会联办技能竞赛等独创性的做法。从全国校企合作发展趋势来看,这些做法不仅新,而且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是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更加有利于职业技术人才的成长,也更加契合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

东莞市教育局副局长黄金海表示,浅、深层次校企合作的区别在于,企业是否参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学生培养的核心环节。浅层的校企合作,往往是学校主动、企业被动。深层的校企合作,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导性大大提高,借助学校为自身发展培养合适的技能型人才。

业内专家分析,作为省级示范区的东莞职教的成功在于政策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创新等全方位的努力,其中一大秘诀就是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引进企业共同培养,探索职业教育新模式,而职业素养课程开发项目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打开师生双赢局面的钥匙

一个职业素养不足的学生进入企业后,要经过企业的修复才能成为合格的职业人。职业院校培养不出具有职业化的毕业生,是因为在职校中有企业经历的老师并不多。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真正作用是,以学生未来适应社会发展为导向,帮他们面对现实的社会、职场,培养其观察与思考、做人与做事等方面的软能力。让老师参与课程开发,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一批具有职业素养的老师,使他们给学校给学生营造更多的立体学习的环境。

培养职业化的老师是让老师从参与课程开发开始的。“为什么不直接给我们课件让我们背,却让我们参与课程开发?这好像把我们扔到海里,只给一个救生圈,我们不知所措了。”东莞市职校教师向明提出过质疑。他说:“开始真是不适应,后来,我明白了。以前经历的是填鸭式的教育,老师填完我们,我们去填学生。职业素养课程开发让我们的教学观念觉醒了。”

职业素养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安排不同的课程。一年级的5门课程有“成长的翅膀”、“个性场合与魅力”、“融入团队”、“让听者听懂你的心里话”、“时间与我同行”,目的是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基础职业行为能力。二年级的5门课程是“创业精神”、“服务意识”、“如何销售自己”、“问题伴我成长”、“企业生存记”,目的是培养他们贴近职场中的思维应用能力,给他们的长久持续发展埋下思想的种子。三年级的“职业规划”和“成功面试”两门课是着眼当下与未来的关联,指导学生用自己现在的准备与企业未来的能力要求形成对接。

每位老师经过3个月左右的课程开发后,就先后在学生中进行了试讲。职业素养课程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一些学生刚进入学校或者进入企业时,对目标的圈定比较模糊。“成长的翅膀”课程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已经结束了纯学生与纯消费时代,进入了准职业人时代,开始了自己未来职业状态的准备。同时,课程给学生一套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知道如何管理自己,如何实践自己。

学生刚进入企业时往往心气高,希望最快速地做出业绩证明自己,于是都选择待遇高的工作,但后来发现,那需要整合很多资源,有一定的协调能力,与多部门打交道。对于学生来说,进入企业首先是在企业生存下来,之后才是发展。针对这个问题,“企业生存记”课,用大沙盘演练的形式,通过设定不同级别的企业任务,让他们找到20%的关键问题所在,寻找他们在新环境中的学习方法。

在东莞最早推行职业素养课程的塘厦理工学校校长巫云介绍,上完职业素养课后,老师们都体会到了那些文化基础薄弱、习惯了破罐子破摔的职校学生的变化。在校园路灯甚至卫生间昏暗的灯光下看书的有他们,躲在被子里打着手电筒学习的也有他们。一个学生说,他在毕业离校前的最后半年,看的书比过去两年半还要多。职业素养课后,这些学生已经由学生转为不折不扣的职业人了。

对接企业社会需求的桥梁

如今,“职业素养”这个词不仅成了东莞市众多职校师生嘴里的流行语,而且许多学校也沿着如何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方向开始了真刀真枪的各种新实验。

职业素养课程开发在校园内的连锁反应,对于习惯了几十年教学传统的专业课教师来说,无疑也是一次艰难选择:是坚守传统传道授业方式不变,成为被企业、学生逐渐边缘化的个体,还是因时而变,走到职业教育改革的前台?这些专业课教师面临的一个现实难题是:强调学生“硬技能”培养的专业课,能否从职业素养课程中借鉴和吸收养分?

“让中职教育与社会需求同步”职业素养课程开发项目从培养职业化老师开始,此项目要达成三大目标是:第一是为职业学校开发出与职业素养话题相关的12门课程;第二是让老师掌握职业素养课程开发的整个流程,以及相关课程开发工具、职场素材的应用;第三是为各校培养12名能够承担12门职业素养课程的授课老师。最终,随着老师对职业素养认识的深入,进而提升整体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水平。

这个项目是以中职学生未来适应社会发展为导向,帮他们确定多维度的学习方法。对职中生而言,面对社会、职场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中知识的学习,也包含了观察与思考、做人与做事立体的学习能力。此项目通过指导120位老师对综合职业素养的深入理解,并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课堂,为学生建立了一个“一半校园,一半职场”的动态成长环境。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以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化习惯动态成长,能最大化地对接社会、企业对人的真实能力的需求。

职业素养课程用3年的时间,帮助学生养成一套适应职场的好习惯,让学生能完成职场生存,不断成长,逐渐成熟,最终可以坦然在公司的岗位上有所承担。

上一篇:学食品卫生安全简报下一篇:买米买出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