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素养教育

2024-09-06

新闻素养教育(共10篇)

新闻素养教育 篇1

为提高在校大学生社交、写作能力, 拓宽思路, 让大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越来越多的大中专院校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了新闻选修课, 立足校园, 系统地培养对新闻宣传有兴趣的同学, 指导其进行新闻写作, 让学生自己对学校热点活动、焦点问题进行传播报道, 并激发校园原创文学的创作。

另外, 当代大学生身处于大众传媒包围之中, 他们兴趣广泛、求知欲强, 但由于身份、环境所限, 参加社会实践机会少, 在了解社会、进行人际交往、学习课外知识以及娱乐等方面,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新闻传媒。裹挟着不同意识形态的媒介信息对对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产生着迥异的影响。

因此, 通过新闻选修课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媒介素养培养与管理, 引导青年大学生理性地运用媒介工具, 有效地利用媒体发展自我、提升生活并促进社会进步, 已经成为高校宣传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概况

媒介素养是指公众接触、解读、使用媒介的素质和修养。它包括了三个主要的环节:获取信息、批判地接受媒介信息、借助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并维护自己的利益。

如今, 在媒介迅猛发展、高度发达的时代, 媒介已成为社会的第二教学园地, 它不但进一步使家庭的教育功能边缘化, 而且逐步动摇、瓦解了学校的教育权威地位。

在笔者的一次课堂调查问卷中表明, 全班135名大学生均能频繁使用网络和手机获取新闻信息, 上网看新闻、订阅手机报已经成为很重要的生活内容;有少数经常收听收音机;但受生活条件限制, 报纸杂志和电视接触使用较少;接触媒体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大多具有对网络的使用能力, 基本能查找相关信息;已初步具有应对传媒时代的一些基本素质。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特点

根据调查问卷, 大学生媒介素养主要表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1、在媒介接触动机和行为方面, 大学生表现出较强的目的性

和功利性。绝大多数人把了解信息、消遣娱乐作为媒介接触的主要动机, 并由此带来了他们网络技术的提高。他们对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均有良好的驾驭能力, 网络尤其成为大学生媒介接触的首选。很多大学生拥有自己的空间、网页或开通了微博, 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媒介素养, 形成了“信息接触海量化、价值判断从众化”的特点。

2、大学生对媒介道德规范认知还比较模糊, 对国家有关新闻

出版、知识产权、网络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不甚了解, 对利用媒介进行信息传播、侵权盗版行为虽有认知, 但自律意识较薄弱。在好奇心和从众心理的驱使下, 常常无意中成为网络谣言、非法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

3、在利用媒介资源能力和参与媒介成品制作方面, 大学生对

新闻、娱乐媒介工具较熟悉, 但对学术资源工具的利用还相对陌生, 对网上图书馆、学术期刊网站、网络课堂等的使用率很低, 有的本科生甚至对学术资源处于“零认知”, 主动参与媒介互动的人数比例也相对较低。

4、在媒介认知和媒介批判方面, 大学生对媒介的商业属性有

较清醒的认识, 对媒介类型、介质特点有一定感性认识, 能意识到媒介对自己知识结构、观点思维方面的影响。但对媒介历史了解不够, 对受众在传播中的能动地位认识不足, 相对忽视媒介对价值观等其他深层次的影响, 缺乏足够的判断和警惕。

三、新闻课教育对大学生自身媒介素养的培育

高校应该把提高和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作为一项重要教育内容, 招聘相关教师开设选修课, 在全校范围内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同时, 高校应该在政策的允许下, 鼓励学生创建各种校内媒体, 让学生参与到学校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的实际运作中去, 充分了解媒介。有条件的高校还应与地方媒介合作, 定期邀请媒介一线人员来校开展讲座, 并鼓励学生到地方媒介中去实习锻炼。

担任新闻选修课的教师, 应当进一步地改革和更新教育方法和教育思维, 探讨如何以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进行媒介素质教育, 将媒介素质教育与当前的社会实际结合起来, 不仅是要让学生了解、掌握一定的媒介知识, 更重要的是组织学生将其运用于社会实践, 将其内化为个人的媒介素养。在课程教学中, 教师应让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1、了解媒介类型 (报纸、广播、电视、网络) 、特征及其运

作体制 (私有制为主体的商业化、公私并举的双轨制、完全国有的有限商业运行) , 并且让大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制度下的媒体规范理论。

2、了解媒介节目形态 (新闻报道、戏剧、纪录、综艺) 、信

息类型 (广告、新闻、娱乐、教育) , 知道媒介信息制作过程中的“把关”机制、明白媒介信息不仅反映现实也建构着现实, 增强他们对媒介信息的洞察力。

3、了解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知识产权、网络管理等方面的道

德规范和政策法规, 避免利用媒介传播不良信息、购买盗版制品、侵犯知识产权、学术剽窃等行为。

4、培养大学生对媒介及媒介信息的批判力。让其明白媒介的

商业取向、社会操控功能、媒介符号隐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以及对性别、族群、阶层的刻板印象。

四、如何培育大学生媒介素养

第一, 大学生自身要形成媒介素养意识。首先要多阅读一些与有关大众传媒有关的书籍与资料, 了解新闻传播的基础知识, 对大众传媒产生理性认识;其次, 要形成自己的媒介观, 所谓媒介观, 就是作为大学生, 应该接触哪些媒介, 吸收相关媒介的哪些知识, 带着自身的明确需要去了解和接触媒介;再次, 要积极地参与到媒介运作中去, 在媒介的实际运用中进一步了解媒介的本质。不能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信息, 而应学会驾驭媒体, 为我所用。

第二, 学校和社会要为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供支持和帮助。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 也是为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各界应该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一方面, 投资行业要为大学生自主创办的校园媒介与校外媒介提供相关资金, 帮助大学生运营自创媒介;另一方面, 社会上的专业媒介组织应该派出专业人员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提供专业指导。

第三, 国家要把媒介素养教育作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高校学生对媒介的接触频率、接触时间、消费行为比较独立自主, 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处在形成与发展中, 无疑会受到各种媒介的影响, 这种影响有着不可低估的力量, 因此进行正确的媒介素养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对大学生实施媒介素养教育, 可发挥高等教育特有的制度化、强制性以及良好的持续性优势, 可以保证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和内容得到比较稳定的贯彻。教育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 把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上升到政策层面。

参考文献

[1]崔一雄.浅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J].青年记者, 2009, (11) .

[2]孙宜山.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的社会意义[J].青年记者, 2007, (3-4) .

新闻素养教育 篇2

摘要:新闻图片价值的有无及其大小取决于新闻摄影,新闻摄影是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的新闻报道。但为了推动新闻摄影走向更好的发展层面,新闻摄影记者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就显得更加重要。摄影记者应具备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竞争能力、发现能力、独立行动能力、创造能力、人文关怀精神

关键词:摄影记者、职业素养、主体意识、创新能力、人文关怀精神

正文:新闻摄影是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的新闻报道。摄影图片是新闻摄影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它主要依靠抓拍完成,其宗旨是说明事件,传播消息,引发影响等。1848年5月5日,德国汉堡发生了一次大火,大火连烧了四天,比鸥乌和史特尔茨纳二人奔赴火场,拍下了有关废墟的许多照片,后来大多失散,仅存一幅。这次拍摄和这张照片是今天人们公认的世界上第一次新闻摄影活动和第一张新闻照片。新闻摄影由此走向了长足的发展。

近年来有句流行语叫做“无图无真相”。图片的大量运用、内容的不断丰富,提高了图片的总量和版面地位。新闻图片价值的有无及其大小取决于新闻摄影,新闻摄影是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的新闻报道。新闻摄影的影响如此之大,那么新闻摄影记者就显得很重要。但为了推动新闻摄影走向更好的发展层面,新闻摄影

记者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就显得更加重要。

我通过学习郭老师的《新闻摄影》课程和查阅相关资料,针对于新闻摄影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提几点我的看法。

一:新闻摄影记者要有鲜明的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是当今摄影记者最重要的职业素质。如今评价一位摄影记者,已经越来越强调拍摄者头脑中思想意识水平的高低,强调摄影记者要有很好的主体意识,透过照片要能看到拍摄者的独立思考,照片的内容要具有厚重的社会感和历史感,更追求通过拍摄者思想情感在照片中的表现来打动读者。作为一名优秀的摄影记者,通常都具有很强的主体意识。例如: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第一位在世界新闻摄影大奖赛中获奖的中国人是杨绍明,他在十年文革**的大环境下,始终坚持着这个理念,拍摄出了大量的记录真实的文革的优秀的照片,是我国摄影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优秀摄影记者之所以能拍出有力量的照片,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独立性、使命感、能动性、坚韧的毅力和自省的态度。

那么,该如何培养摄影记者的主体意识呢?第一要做到扬长避短。第二要抛弃对编辑部的依赖性,要主动出击,主动深入生活中去。第三要避免主观主义倾向,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新闻摄影记者要有较强的参与意识。

要真实地反映生活,必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摄影记者要把自己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员,在当前,就是把自己看成是社会主义改革建设事业的一员,把自己放到生活大潮中去。深入生活才能发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俗话说的好,“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对于突发性新闻事件,要不顾一切地赶到新闻现场,不怕危险去采访拍摄,才能拍到优秀的新闻照片。例如:第一位战地记者罗杰·芬顿,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他不顾战火的残酷,深入到前线中去,才拍出了那么多精彩生动的优秀新闻照片,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三:新闻摄影记者要强硬的竞争能力

当今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新闻摄影记者需要竞争行业有很多。比如说电视、网络、文字记者等等。要想在这种环境下站稳脚跟,就必须要做到几下几点:

1、要充分认识自我和自己服务的新闻媒介的特点,做到因势利导。

2、要善于挖掘新角度、新线索,要有抓独家新闻的意识。

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熟悉同行的特点,拍出个性,扩大视野。

4、要虚心向他人学习,查漏补缺,不断完善自己。四:新闻摄影记者要有独到的发现能力

新闻摄影记者要了解社会发展的主流,深入生活去体验观察,从生活 中选择新闻。不仅在重大新闻事件中要善于发现新角度,更要善于从平凡中发现新意。例如:著名摄影家解海龙拍摄的希望工程系列,他深入走访在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当中,拍摄出了让人心动的大眼睛苏明娟《我要读书》。让外界不了解这些贫困儿童的人们懂得了她们对读书的渴望,推动了我国希望工程的组织建设。

首先,发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发现的眼睛,来自善于观察和勤于思考的大脑。其次,广泛的观察,才能多有发现。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是摄影记者唯一正确的采访道路。再次,摄影记

者不可猎奇,不可以偏概全,不能塑造典型,只能在实际生活中选取能代表社会生活的主流新闻。要开动脑筋,客服片面性、狭隘性、肤浅性,才能发现深刻的新闻主题。

五:新闻摄影记者要有优秀的独立行动能力

具有独立行动能力的摄影记者,既要有熟练的摄影能力,又要有较高的文字表达能力。要能单枪匹马独立完成新闻报道工作。

这就对我们的新闻摄影记者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说要充分发挥图片所长,拍出能够妙笔生花,把文字说明写的准确、精当而又生动感人。还要能够把握各种题材的新闻写作技能,要图片、文字都能拿得起。当然,我们在倡导独立行动能力的同时,不能忽视摄影记者与文字记者之间的相互学习和配合,要相互协作,共同进步。

六:新闻摄影记者要有创造能力

在从事新闻摄影报道的活动中,新闻摄影记者也要有强烈的勇于创新的拍摄意识。而不是墨守成规,一直沿袭前者的选择,前人留下的成型经验去琢磨取景、用光、角度、构图、造型、曝光等因素。如果在新的条件下依旧是机械地墨守陈规,那就有可能使自己的新闻摄影创作越拍越窄,缺少变化,更谈不上超越前人,其结果必然是落后和停滞。而成功的新闻摄影记者往往都是在认真总结前者成功的经验的基础上,加以研究和创新。把自己的想法融入到摄影的过程中。对新闻摄影的新经验积极加强学习,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新的探索,才有利于我们多出新闻摄影精品。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主题角度创新。新闻摄影采访要善于捕捉关键的报道素材,特别是要抓住带有普遍意义、对全局有指导意义的问题,这样拍摄出来的新闻摄影作品才能对广大读者有较大的吸引力。对那些需要用新闻摄影报道的事件,一定要选择新的角度,贴近生活和被摄对象,抓住新特点进行角度新颖的报道。

七:新闻摄影记者要有人文关怀精神。

摄影记者就是一个应该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人。那些经典的新闻摄影作品都是充满着强烈的情感力量的,这也给新闻摄影作品注入了生命力。有句话说的好: “要想感动读者,首先要感动自己”。并且于此同时还要有对他人的尊重以及关心和爱护之心。不能让借机出名的机会左右自己的思想,一定要谨记自己的职业道德以及社会责任和良知。

新闻摄影记者在重大灾难中的报道,在如何确保读者的知情权下,又不过度渲染残酷的灾难场面而对当事人和公众造成伤害。这是一个难以把握的尺度。但这也是体现新闻摄影记者的社会责任和自己内心良知。例如:在地震发生时,摄影记者作为深入灾难发生地的人员,肯定会遇到许多废墟以及受伤的群众甚至于在灾难中去世的人们。这些画面都是强烈的冲击着人们视线的。在给其它社会大众呈现这种场面时,不能一味的去拍摄这些残酷的伤残场面的,而是应该给予这里的人民和其它社会大众足够的尊重。带着一颗悲悯之心,以及对他人的尊重之心去拍摄。在重大灾难的拍摄现场要一定谨记自己的社会责任。

例如:课堂上郭老师讲过一个英国《卫报》的例子,有着190年历史的英国《卫报》在四川汶川地震时采用的是间接的报道,而在2010年海地地震时采用的是直接报道的形式。在进行新闻采访报道的最初,使用的照片大多是遇难者被营救的场面。尤其表现在对汶川地震的报道中采用的新闻照片大多是被营救着的局部画面,遇难者也是只拍摄他们的遗体。这样就避免了地震灾难之后触目惊心的现场带给受灾群众以及其他社会大众的过于强烈的视觉和心理上的冲击。对于遇难者也给与了一定的尊重。而在2010年在报道海地地震时,该报采用了大量的遇难者遗体的照片。这样就给社会大众的心理承受能力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以上几点就是我对新闻摄影记者应该具备的素养的一些小小见解。基本上是课堂上郭老师为大家讲解知识举例之后,我所汲取的知识。课堂上老师讲了许多,但给我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郭老师对人文主义关怀的反复强调。一名出色的摄影记者,就要以人为本。在这里借用台湾大学生进入新闻殿堂的宣誓词来结束这篇文章:吾将坚守岗位,发挥新闻职业道德良知,客观报道,善尽媒体监督职责。参考文献:郭建良《怎样更好的体现人文关怀》

盛希贵《新闻摄影教程》

新时期新闻编辑素养研究 篇3

富媒体时代我们不可避免的会面临媒体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媒体之间的竞争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的竞争,越来越多的新兴媒体,例如网络、手机等加入到争夺观众资源的竞争中来。这类媒体之间的竞争必然导致媒介产业的重新洗牌。以及产业间以企业经营模式为主的整合形式开始出现。资源整合在于实现不同媒介形式之间的互补以及资源和信息的共享等。目前我国在媒介整合的环境之下,媒体之間形成联动机制,极大地降低了媒介的运营成本,而且提升了信息传递的质量和速度。而媒介环境的变化给新闻采编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媒介竞争环境下的新闻活动变化

新闻信息传播者的多元化,传统的媒介环境之下,信息的传播者和受众有着严格的区分,信息的搜集和传播者一般为媒体的工作人员。包含了记者和编辑等,对信息的提供和传播占据主动权和筛选权,而大众通过媒体这一主要渠道来获取新闻信息,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但是,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渠道不断扩大和增多,大众会通过各种不同形式来主动搜寻和获取新闻信息,甚至可以作为信息的见证者。起到传播的作用,在此意义上,新闻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不再有明确的限定,新闻信息的传播者也不再仅仅是新闻工作人员。信源和信宿之间的距离更加接近,二者的界限也更为模糊。

媒介之间的融合和互补使得,新闻信息的采集形式不再是采编人员通过单一的工作模式来获得,同一新闻信息的获取需要媒体之间的协同作战,实现优势互补,能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使得获取的信息更加的真实与全面。所获得的新闻信息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

现代媒介竞争环境之下,新闻采编人员不再只是作用于新闻信息获得的单一环节,新闻采编人员的工作将贯穿于新闻信息从采集到发布的过程当中。新闻采编人员的更多的起到了媒介信息的把关人作用。但是新时期新闻采编人员从新闻信息的编排和策划阶段就开始介入。尤其是重大新闻事件,新闻采编人员担任了整体新闻策划人员的角色,从前期对记者报道的指导工作,到报道期间的新闻信息的整理和发布,以及后期新闻事件的后续跟踪等,新闻采编人员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新时期新闻采编人员的素质

作为多媒体时代的新闻采编人员,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对新闻信息的传播和新闻媒体发挥自身在社会舆论引导能力的作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闻采编人员特别是新闻编辑人员更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进一步提升自身素质,重点是提升信息辨别能力、重视受众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媒介的品牌化发展、对新闻采编工作方式进行转变和进一步提升新闻采编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敏感力。

(一)提升信息辨别能力

当前媒体的主流发展趋势就是多元化,这对于传统的新闻编辑人员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从新闻从业人员的教育阶段就开始,改变从业人员对新闻编辑的概念和意识。信息内涵极大丰富以及信息传播速度之快,使得公众很容易迷失在分发复杂的信息当中,并且容易被一些虚假信息所迷惑。这对新闻采编人员的新闻辨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采编人员要站在把关人的高度,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并且在丰富的信息资源当中,将符合主流价值观念的新闻信息传递给公众,从而起到引导社会主流价值方向的作用。

(二)重视受众的地位和作用

传统的采编人员站在某一个特殊的角度,对受众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日程设置,而根据大众传播媒体的靶子论我们可以得出,在传统大众传播过程中,大众对媒介信息的反馈极少甚至可以说没有。而媒介采编人员在新闻信息采集的过程中几乎忽视了大众的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性。但是媒体竞争的时代,对于信息的选择权掌握在受众的手中,同时受众的信息反馈意识开始增强。在新形势下新闻采编人员在信息的选择和编辑过程中要重视受众的地位和作用。彰显新媒体竞争时代以观众为本的媒体发展理念。

(三)媒介的品牌化发展

有竞争就意味着媒体要通过自己的优势来争夺观众,竞争的加剧同样也催生了媒体的品牌化发展道路。因此新闻采编人员的思维高度不能仅仅停留在选择和编辑适合观众口味信息这样的高度。而是将个人放在媒体策划人,以及媒体品牌的创建者高度。通过个人在新闻采编工作中发挥作用,推动整个新闻媒体的品牌化发展。

(四)新闻采编工作方式的转变

新媒体竞争时代,新闻采编人员要主动适应形式的变化,首先原来的新闻采编人员主要通过记者或者热线等提供的信息,对新闻内容进行重新的编辑形成最终的新闻稿件。新形势下,为了第一时间获得新闻信息,同时为了增强新闻信息的真实性。新闻采编人员需要主动出击,寻找新闻线索。另外新闻采编人员是新闻媒体中的线索人员,因此采编人员要提升个人的沟通能力,成为串联记者、公众、新闻总编之间的有效线索。通过新闻编辑工作将这些人联系在一个新闻事件当中。

(五)新闻采编人员的职业素养

现代媒介对于新闻编辑提出的更高要求,需要采编人员自我能力的不断提升,需要通过个体素质的培养,适应现代媒介竞争环境的需求。在媒体融合的时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闻采编人员要加强政治敏锐性的提升,这是作为新闻媒体人的重要素养之一,要时刻以引导社会正确舆论导向为基本要求,特别是对于当今新思潮活跃时期,更要始终坚定的以正确的社会价值引导为根本,发挥媒体的聚集效应,对于正确的、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现象进行宣传报道,对于与社会发展规律背道而驰的思想和现象要予以鞭挞:新闻采编人员要不断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培养,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知识、信息大爆炸,新技术、新方式层出不穷,作为敏锐的新闻传播者,要时刻注意吸收和借鉴,才能跟上信息发展的步伐。

四、小结

媒介的竞争和融合的时期。新闻媒体编辑的素质是和媒体的发展变化相互作用中得到了不断发展,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媒介的竞争融合是一个长期化的趋势,因此新闻采编人员要不断变化个人的思维角度。提升看待问题的高度,提升个人的政治素养、职业素养和技术素养,推动新闻采编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钢,陈绚.关于媒体融合的几点思索[J].媒介研究,2006.9

[2]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J].媒介研究,2006.5

气象新闻记者素养 篇4

1 气象新闻记者要具备法律基础、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作为一个普通公民, 都需要做到知法懂法, 所以作为气象新闻工作者, 首先更应该做到熟悉我国的基本法律, 以及业务相关法律法规, 这样才能引导舆论的正确性。出此之外, 气象新闻记者肩膀上还扛着向公众发布客观正确信息的重任。这更需要气象新闻记者树立法制法规观念, 掌握应该知道的基本的法律法规常识, 掌握业务相关的经常触及到的气象法律法规, 在一切法律法规规定的范畴内做好气象新闻报道工作和舆论监督工作。

作为气象新闻记者, 在手机、制作和发布气象新闻的过程中, 与人和社会进行交流时必须具备规范性。既然新闻记者的工作是舆论监督, 自身就应该不断加强道德修养。严格遵守有关气象以及新闻从业的一切行为准则。同时, 做到以下几点:1) 尊重事实真相。气象新闻报道是客观事实发生的事件的报道, 尤其是在有重大天气过程时, 不能弄虚作假, 要以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2) 要深入了解实际情况, 不夸大虚报。气象新闻大多数都是灾害性报道, 在进行数据统计和受灾情况报道时, 一定要客观准确, 不能增添自己主观的假想和认为;3) 谦虚谨慎的对待每一次报道。任何气象新闻在关注点上都是不相同的, 作为气象新闻记者, 不能因为做过类似报道就骄傲自满、不做严谨分析就对新闻得出最终结论, 导致报道出现纰漏。气象新闻发布是一项服务性社会活动, 目的就是准确报道发生的各类气象事件, 气象新闻记者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充分认识从事行业对于服务社会的意义, 并且达到服务的目的。

2 气象新闻记者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较好的人文素养

对于记者而言, 最富有内容的、有创新意义的事情, 就是获得了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在以前的新闻传播理念中, 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获取新闻线索的方式方法, 但是这些方法不是一劳永逸的。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许多科技含量较高的新事物、新动态孕育而生, 传统的方式已经满足不了信息迅猛发展今天。对于新时代的新闻线索, 还需要有较强的获取信息的能力, 才能保证在第一时间掌握新闻最新发展情况。记者常用的工作方式就是随机寻找新闻线索, 尤其是气象新闻记者, 很多天气过程是无法预测或者是预测不准确的, 通常都是在哪里出现了天气过程、发生了灾害就去哪里进行报道。这是为了保证气象新闻的及时性。但不能因此成为气象新闻记者坐下来“等新闻”, 对于报道的方式方法以及信息含量是需要学习和研究的。因此, 作为气象新闻记者在平时就要进行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储备, 有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 才能在天气突发事件发生时, 制作出高质量的气象新闻报道。

在培养新闻写作、制作水平的同时, 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培养气象新闻记者的人文素养, 增强他们对于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作为一名气象新闻工作者, 首先要有广博的学识, 不仅仅是新闻专业, 还必须熟悉常规的气象知识, 只有这样, 才能够有敏锐的判断力, 可以迅速捕捉到有价值的气象新闻线索。同时, 作为气象新闻工作者, 还需要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 与新闻当事人进行流畅的交流, 才能顺利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新闻拍摄采访活动是由一系列动作组成的, 这些动作包括人们的语言交流活动、实际的操作过程等等, 如果能够善于运用语言来调动当事人的情绪, 进行互动交流, 就能够大大提高新闻创作的效率。在采访过程中, 如果能够对事件有成熟的认知, 能够借助与被采访者进行事件叙述的完善, 那么对于事件本身的传播是非常有帮助的。如果记者能够和被采访者有聊天似的交谈, 那么新闻报道就会更加形象真实。

3 气象新闻记者要具备良好的沟通适应能力

作为一名记者, 经常要面对的就是和被采访者之间的沟通, 沟通能否顺畅, 能否达到采访的目的, 这就需要新闻记者具备良好的、专业的职业态度。气象新闻记者的工作, 不仅仅是播报出气象新闻事件, 还需要成为解读事件的专家。现代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多元化, 广大受众接受事物、理解事物的水平也有了很大提升, 对于一般事件, 不仅需要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件、造成了什么结果, 还希望了解到更为详细、有深度的原因, 所以说作为记者不仅是信息的发布者, 还必须是解读者, 也就是说要转变为专业化记者。专业化记者是指除了具备一般记者的基本素质外, 还需要具备相关业务方面的专业知识。作为气象新闻记者, 工作不单纯是像以前那样进行事件的报道, 还需要对一些重点的、特殊的天气过程及灾害情况进行解读, 以便受众能够深入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及应对。当然, 并不是说要记者端起专家的架子, 高高在上的进行指点, 而是要及时适应事件发生的环境, 和当事人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 保持融洽的氛围, 在当事人认可的情况下给予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抓住事件的热点, 发掘事件的深度报道, 追求新颖独特的表现方式。

4 气象新闻记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和公正的判断力

首先, 气象新闻记者要具备高度的气象新闻敏感能力。作为一名气象新闻记者, 要具备能够迅速找到气象事件的新闻点, 并且对于社会和民众有一定影响的气象事件进行报道。

其次, 要具备现场听、说、写的能力, 包括采访进行时对话的能力, 以及在采访结束后进行作品发表时的文字表达能力。气象新闻事件, 通常都是突发性较强、给民众生活带来影响较大的事件, 仅靠在事发现场进行报道做不到有深度。所以需要我们在面对具体事件之前、进行准备报道的时候, 就要首先理清思路, 找到关键的重点切入, 突出事件最有价值的核心新闻点。相比之下, 气象新闻记者在报道新闻时, 目的相对单纯, 重点就是突出气象事件的时效性、以及形成原因和造成的影响结果。但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要从平时的业务工作中进行培训锻炼。

第三, 作为气象新闻记者, 平时的工作中, 就应该对于工作相关的各类信息进行了解和收集, 现在互联网包罗万象, 在网上涉及各个方面的新闻都能找到图文并茂的报道, 可以多上网查询一些业务相关的事件报道, 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第四, 当代社会下的媒体包括传统的报纸、电视等媒体, 还有依托互联网衍生出来的电子报纸、新闻头条等新媒体, 新闻记者在新媒体时代面对巨大挑战。这些就为新闻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气象新闻记者, 除了使用传统播报方式进行工作外, 还要了解新媒体的发展, 运用新媒体这个传播方式进行业务的推广。同时还要求我们能够接受和掌握新鲜的事物, 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微博、微信等, 还必须能够运用这些新媒介进行业务的推广。也要掌握一些国外主流的交流软件, 并且有自己公开认证的账号, 要积极参与, 时刻关注里面发生的事件, 积极地与自己的圈内好友、关注新闻的受众进行互动, 网络已经成为发现新闻线索的重要途径。不过网络上信息较为繁杂, 有很多与事实不相符, 或者是编造的假新闻, 对于这些要有是非明辨能力, 判断出那些是真实可信、值得借鉴的。

5 气象新闻记者要善良富有同情心

新闻虽然是客观的叙述性报道, 但作为气象新闻报道, 还会包含有一定的情感因素。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 记者与被采访者也是在进行着感情的相互交流。气象新闻除了具备真实性之外, 还需要赋予一定深度的情感, 这样才能和被访者感同身受, 同时也会影响到受众的情感。气象新闻报道一般都是在报道气象灾害, 包括干旱、暴雨、台风、海啸等会造成损失甚至威胁到生命的灾害, 不论灾难是否直接给人们带来了影响, 作为气象新闻记者, 在面对刚刚经历过这样灾难的被访者, 一定要有一颗富予同情的心, 从被访者角度出发, 体会他们的处境, 才能真实表现出他们所承受的打击, 做出生动的、吸引受众眼球的报道。同样新闻受众者也才会感同身受。

6 结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新闻报道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传播渠道, 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随处可得、随手可见的精神食粮。而作为气象新闻记者同样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一方面一定要加强自身的业务素养培训, 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准, 具备一个新闻工作者应有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还要具备一定的气象基础知识, 具有一颗善良的心, 愿意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关心民众生活、关心社会形态, 用正确的舆论为大众做以引导, 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要:气象新闻除了要具备新闻的五要素之外, 还要具备及时性和严肃性。做好气象新闻报道, 才能满足各行各业和社会民众对公共气象服务的需求。作为气象新闻记者, 除了要具备记者的基本素质外, 还需要具备对气象元素有敏感性、对信息数据有较强的意识, 保持一颗真诚善良的心。本文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总结出气象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和业务服务的能力。

关键词:气象新闻,记者,素养,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1]彭菊华.新闻学原理[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徐新平.新闻伦理新论[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龚德才.中国新闻事业史[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4]丁彦彬.新闻写作实用全书[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2.

[5]刘海贵.当代新闻采访[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新闻素养教育 篇5

浅谈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编辑的素养

□ 新闻与传播学院07级新闻学杨 俊4071101

2【摘要】在传统媒体日益成熟发展,新型媒体迅速崛起的背景下,媒介整合已成为受众需求下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新闻产生最后环节的新闻编辑,如何实现自我角色和职能的转变,适应新环境的发展,练就适应新环境发展的素养,成为了当今的热门话题,也是本文要浅谈的主题。

【关键词】媒介融合 编辑 素养

一、媒介整合的现状与背景

伴随着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的推陈出新和网络等新兴媒体的迅猛崛起,媒介融合一次又一次的成为了媒介发展方向研究的重要话题。

媒介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伴随着其技术和功能/形态的整合,必然

第1页

也会带来其承载的内容、所有者和使用者的身份等新的变化。媒介在技术与功能/形态层面的整合也带来了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影响。“媒介整合”这一术语现在也被广泛用在经济学上,描绘媒介产业上的整合,即原本不在同一个领域经营的企业合并(或经由其他形式转化)为一家公司,通过集团化和规模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大优势。目前从资本的层面来看,排名世界前列的媒体集团,没有一家只靠一种业务的,都是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的,不同领域资本的进入也将推动媒体形态发生改变。可以说,“媒介整合”这个概念已经远远超出它最早的内涵,转而具有了更加广泛的意义,但无论其外延如何拓展,媒介整合的核心仍然是以技术为基础的媒体形态的融合与变迁。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大众媒介从各自独立经营转向多种媒介联合运作,尤其是在新闻信息采集发布上联合行动,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力、资金和设备的投入,降低新闻生产成本。不同类型媒介的联合运作,能够对已经占有的媒介市场起保护作用。在这种动因的驱动下,媒介融合不断的进行尝试和现实化的运作。

在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传播活动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这也是新环境下新闻编辑素养研究的主要背景。

首先,新闻传播主体和信源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媒体占垄断地位的时代,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的主要是专职的记者、编辑以及相对专业的通讯员,他们是新闻的主要来源和生产方。虽然也有通过新闻热线等方式获取的信息源,但是其比重和质量还都比较低。而进入

媒介融合时代后,由于网络媒体的加入,使普通大众能够利用

WEB2.0的优势,通过手机短信、博客、论坛、RSS聚合等方式发布信息,极大的丰富了新闻信息源,媒介发展逐渐呈现出了传者受众一体化的趋势。

其次,新闻媒体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也面临改变。通过在美国进行的“坦帕”试验,人们已经预见到了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的采编工作不再仅仅是单一媒介的工作方式,而是多种媒介协同工作各取所需、各自发挥所长的新方式,这不仅仅要求各种媒体单位实现联合,更要探索出一条适合新环境的协同工作机制,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最后,随着媒介融合,不同媒介的性质差异也需要互补和提升。传统媒体较高的专业程度和公信力,以及新兴媒体庞大的信息量和极速的更新频率,需要加以整合。传统媒体需要适应新媒体的更新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新媒体也要优化团队提高信息质量。

二、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的变革

新闻编辑在传统媒体中所坚持的素养和要求,在媒介融合时代应该继续坚持下去。同时,面对新环境也应该有所变革和发展。

首先,新闻编辑要在深化后期编辑工作能力的同时,加强新闻前期策划组织的能力。传统媒介新闻编辑的职责主要是“把关人”,其工作更多的是对前方记者发来稿件的选择、润色、编排,虽然也有编辑

给记者指导、建议的部分,却并不突出。编辑更多的是在新闻生产流程的后期环节发挥作用。然而,在媒介融合时代,由于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加入,媒介竞争日益激烈,新闻报道不仅仅要有高质量的稿件,同时还十分注重多篇同主题稿件的编排,尤其在重大事件的追踪报道等方面,需要有人来协调和组织记者的采访活动,策划整个报道过程。新闻编辑是整个新闻事件、新闻媒介的总协调,理应在新闻生产的前期发挥更多的策划作用,通关全局,指定采访目标安排采访活动,后期整合采访资源,推出高质量、新颖独特的连续报道、专题报道。这是在媒介融合时代,对新闻编辑素养能力的一大要求。

其次,媒介融合时代还需要新闻编辑熟悉各类媒介的属性,以发挥所长,扬长避短。新时代背景下,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甚至IPTV、手机报、楼宇电视等多种媒体覆盖下的传媒网络,再全方位的及时传播信息的同时,各种媒介自身也有自己的特点。作为一位有媒介融合意识的新闻编辑,必须能优化组合采编团队,熟悉各种媒介所擅长的呈现方式,让同一个新闻事件在不同的媒介上有所侧重的呈现出来,满足受众的要求。新闻编辑此时应该由原来的文字写手变成一位“多面手”,既能组织文稿撰写评论,又能出镜报道、编辑音频视频,还能及时上网发布信息,有效的实现媒介的内整合,即不仅仅是媒介自身的整合,也是新闻编辑自身对不同媒介能力要求的整合。

最后,媒介整合时代新闻编辑要更加注重原有的“把关人”角色的充分发挥。由于新媒体的介入以及信息源的扩大,大众参与的新闻信息往往在水平、质量和公正性上相比较专业记者而已有所欠缺。新闻编辑在保证扩大新闻源头、丰富新闻内容、增大信息量的同时,更多的加强对新闻真实性、有效性的把关中,以期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继续保持和发挥媒介公信力,提升媒介的行业水平。

结语:媒介融合时代的编辑素养问题是伴随着媒介融合产生而产生的,必将伴随着媒介融合趋势的发展而继续深化。媒介融合是一个长期的、发展中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新闻编辑只有在不断的更新视野、人情媒介现状和对工作的反思的基础上,培养职业素养,深化编辑工作。

参考文献:

1.高钢陈绚《关于媒体融合的几点思索》,《媒介研究》2006.9

2.蔡 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媒介研究》2006.5

3.应金泉《今天我们该怎样当编辑》,《新闻实践》2009.5

新闻编辑应具备的素养 篇6

1 新闻编辑应当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素养

要想胜任新闻编辑这份工作,扎实的文化知识基础是必不可少的,新闻编辑每天都需要编辑处理海量的信息,这就需要自己的头脑中存储着相应的文化知识来对这些信息作出判断,也就是说新闻编辑不但要成为一名杂家,更重要的是要成为一名专家,这样在实际工作中才能对信息进行良好的判断,然后对此进行合理的编辑,进而将其展现在公众的面前[1]。除此之外,当今世界在不断地飞速发展,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一些过往的知识往往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而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编辑人员,一定要积极地进行学习,不断用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对于时代的更新能够适时地做出自己的调整和改变。最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新闻编辑一定要掌握牢固的新闻专业理论知识,因为新闻工作人员的服务群体主要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有着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新闻编辑一定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够对新闻稿件做出正确而且恰当的评价,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将新闻客观真实地展现在民众眼前,保证舆论导向的正确性,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 新闻编辑应当具备优秀的职业道德素养

新闻编辑不同于其他服务范围小、服务群体少的职业,新闻编辑面向的群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有着向民众报道社会真实生活,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作用,因此,新闻编辑的职业道德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新闻编辑,不管其知识存储如何丰富,业务能力如何强大,如果没有新闻编辑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那他就永远无法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编辑[2]。因此要想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新闻编辑首先要做到对党、对人民、对社会高度的负责。新闻编辑在日常工作中,要正确运用的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新闻做出正确的判断,认真编辑,不去刻意引导社会舆论,尊重新闻发展的客观规律,永远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对党、人民和社会负责。其次,新闻编辑应当具备严于律己的精神,如今社会各种思潮互相陈杂,因为新闻编辑工作的特殊性,很多在报道上有污点的人企图美化自己的形象,便会向新闻编辑示好。有的新闻编辑便会禁受不住金钱的诱惑,收费替新闻当事人做虚假宣传;有的新闻编辑在采访报道的时候热衷“包吃、包住、包送礼”的“三包”采访;有的害怕社会上恶势力的报复而不敢进行真实的报道。这些行为都严重影响了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性,给民众展现的都是虚假的信息,长此以往必然失去民众对新闻编辑的信任。因而新闻编辑一定要有高度的自律精神,勇于对金钱诱惑说“不”,勇于对对社会上的恶势力的恐惧说“再见”,严格遵守新闻行业的纪律和制度,做一名有良心的、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的、优秀的新闻编辑人员。

3 新闻编辑应当具备正确的思想政治素养

思想政治素养对新闻编辑是最为重要的,因为新闻在本质上就是党和国家的舆论宣传工具,作为一名新闻编辑,一定要具备正确的思想政治素养,因为如果缺乏这种素养在报道的时候看待政治问题就难免会片面。因此,新闻编辑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首先要牢记我国的党的指导思想和思想路线,这有利于新闻编辑提高自己新闻在世界上的认识度,提高世界对中国的理解和认可。其次,新闻编辑要不断跟随党和国家方针的制定和修改而增加自身的理论学习,时代在不停地变化发展,国家的方针政策也紧紧地跟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与时俱进,新闻编辑应当不断认真学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4 新闻编辑应当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素养

世界不停地变化,信息也在不断地产生,新闻编辑每天面对的是来自世界各地内容驳杂、数量巨大的新闻信息,从这些新闻中挑选出重要的内容加以编辑报道传达给民众,是新闻编辑的主要工作内容。

5 结语

新闻编辑在社会的职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国内与国外、国家和人民、党和社会之间的重要连接枢纽,因而对新闻编辑的素养要求比其他服务行业更加严苛,新闻编辑也应当不断努力来满足自己对这些素养的要求。

摘要:当今世界飞速发展,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每天都面临大量从四面八方奔涌而来的信息。新闻编辑的主要工作是把世界各地发生的新闻、资讯编辑好传递给民众,传达党和国家的思想意志,把握社会正确舆论导向,因此,新闻编辑必须要具备较好专业能力和良好的政治素养职业素养。

关键词:新闻,编辑,能力,素养

参考文献

[1]朱宏伟.广播新闻编辑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J].记者摇篮,2013,(6):145-146.

浅析报纸美编的新闻素养 篇7

一、提升报纸美编的整体识别设计素养

报纸是一种特殊的媒体传播工具,要想增加其竞争实力,必须注重版面的整体设计。报纸设计对报社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好的设计不仅能有效提升报纸的竞争力,还能使读者顺利找到所需内容。报纸美编在整合文章内容的同时,要优化报纸的整体设计,将所需内容清晰地展现给读者,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

报纸美编负责版面的整体设计。在设计中,要注重实践,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创新设计方案,提升设计水平,以促进报纸行业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报纸美编的新闻素养。

二、提升报纸美编的表达设计素养

报纸美编的表达设计是新闻素养的重要方面。版面编辑可分为四类,分别为重、轻、急、缓。要不断提高报纸美编与版面责辑的合作水平,深刻了解报纸编辑的各个环节,找出最优设计方案。在版面上,对文章内容进行分类,做好版面编排工作。此外,还要根据读者的爱好及建议,来调整版面的设计方案,努力创造一个使读者喜爱的报纸。版面设计要体现新颖、美观、合理的设计理念。在众多的设计方案中,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

三、要提升新闻事实或事件的图像语言设计能力

在新闻工作中,会遇到一些复杂的新闻信息,运用单纯的语言表达不能有效提高读者的兴趣。这时易懂的图像语言被报纸美编广泛使用,这样不仅提升了读者的兴趣,还能使读者加深印象。图像设计方式的应用,使抽象枯燥的文字变得生动有趣,让读者对文章内容及要表达的意思一目了然,大大降低了读者的阅读时间,有效提升了读者的新闻阅读效率。

随着媒体改革的深入,对报纸美编的新闻素养要求越来越严格。我们要通过开展各种培训工作,不断提升报纸美编的新闻素养。报纸美编将枯燥的文字语言转换为生动的图像,是报纸工作中的首要任务。在制作报纸的过程中,不仅要求美编要快速完成信息设计的制作,还要求版面有较高的信息承载量,因此提升报纸美编的新闻素养尤为重要。

四、报纸美辑应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

报纸美编需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能把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社会实践中,不断改革创新,能及时解决稿件存在的问题。另外,还要注重使用新颖独特的选题题材,以丰富的表达形式表现出来。不断提高报纸美编对新闻信息的敏感性。“对新闻信息的敏感性”是指在众多的信息材料中,编辑能够从中及时发现有报道价值的新闻,这种敏感性要求美编具有较高的新闻素养。

五、通过培训,提高报纸美编的艺术素质

当下,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其在报纸行业中的应用尤为广泛。数码图片的使用及传播加快了新闻信息的传递速度,报纸文章的激光照排与电脑编排不但降低了报纸的劳动强度,还加快了印刷流程。现代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报纸行业的高速发展。由于报纸的美术设计业务量增多、周期缩短、版面增加等因素,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报纸美编人员的新闻素养,通过对报纸美编人员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来提高他们的新闻素养。具体内容为:第一,汉字的艺术设计与特点在版面编排中的应用;第二,电脑制作的相关问题及措施;第三,底纹图案在标题制作中的选择与应用。我们通过开展各种培训提升报纸美编的新闻素养。

六、提高激光照排和电脑组版技术水平

不断加深报纸版面改革,这对报纸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制作标题时要注重使用电脑技术。经过实践验证,电脑对简单的、机械的题图制作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代替美术编辑的效果。美术编辑能从多种多样的电脑底纹中选择更具有实用价值的花纹,大大提高了报纸的美感,美术编辑能有效克服电脑调制的机械性,能根据内容需要,选择具有最佳效果的底纹纸,把裁剪成的高山、流水、树木等图案穿插于文字之中,从而产生最佳的艺术效果。因此,不断提高报纸美编的激光照排和电脑组版技术水平,提升报纸美编的新闻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七、具有丰富的知识,独具慧眼的新闻素养

报纸美编除了要负责美化版面外,还要为不同的版面进行美术设计,担负着整理与编发美术作品来稿的任务。由于稿件涉及的品种多、范围广等特点,美术编辑要充分了解稿件画种的理论知识及艺术个性,如油画的特点,中国画的种类及版画的工艺等。在大量的来稿中选编出技法成熟、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品呈现给读者。在最佳稿件的选择上,就要求美编具有丰富的知识及独具慧眼的新闻素养。

八、结语

报纸美编的新闻素养不仅影响着新闻的质量,更关系到新闻媒体的生存发展。我们要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提高报纸美编的新闻素养,使其所学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独特的报纸版面设计提高报社的竞争力,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摘要: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报纸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各界对报纸美编的要求日益严格,因此我们要不断加深报纸版面的改革,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报纸美编的新闻素养。报纸的设计是一种艺术,它包括图形的设计、文字的设计与版面的设计。为提升报纸的影响力及传播效果,每一种设计都要新颖独特,能够与读者产生共鸣。报纸的设计原则是“以人为本”和“遵循报道规律”,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要认真对待版面的每个细节,以求最优化。因此,要不断加强报纸美编的新闻素养,提升报纸的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新闻素养,美编,报纸

参考文献

[1]罗小萍.传媒文化变迁与新闻编辑知识和能力的优化[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7(12):25-28.

[2]周亮.知识经济下报纸广告策划的思考[J].现代营销,2011(09):11-13.

论提高新闻学子的人文素养 篇8

发挥基础学科优势, 提升精神品格素养, 塑造健全人格

在学生一、二年级时各个新闻学院都会开设人文社科等基础课程, 但多数都没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些“人文学科里面蕴涵着几千年来人类所积累的生活经验, 这些经验对于认识世界、认识自身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且人文学科应对的是生与死、爱与恨、理智与情感、自由与秩序等人类社会的永恒问题, 对这些问题的思索相应地产生了种种伟大的理念, 这些理念具有超历史的意义, 可以使亲近它们的人视野开阔、富于理想”。 (2)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这门课程中, 学生可以深切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如《史记》的文史哲杂糅, 《论语》优美的格言诗, 这些闪耀着人类文明光辉的传世经典, 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而在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极富人文精神, 特别重视人, 人的生命、人的存在、人的价值和人格的尊严, 对人的主体性的认识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展示着高洁的人性光辉。这是加厚学生人文素养的最好课程之一。

上课时能使学生接触这些鲜活的形象, 如万世师表的孔子, 悠然采菊的渊明, 诗中有画的王维, 风华绝代的李白, 沉郁顿挫的杜甫, 风流万古的东坡, 这些作家以气象万千的姿态与多元的价值呈现在我们面前, 他们鲜活生动, 风情万种, 感情强烈, 个性独特。通过阅读他们的诗词, 了解他们的人生体验, 解读他们的价值判断, 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教学时注意多感性归纳, 发挥熏陶感染的作用, 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取得情感共鸣, 从而吸取成长的元素, 弘扬学生个性、完善人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解读苏轼的诗词时, 为学生概括苏轼的经历和思想, 他一生坎坷, 荣辱跌宕,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不断被贬, 但他心里始终优游富足, 乐观开朗, 百折不挠, 进退自如, 在艰难困苦中仍能不断发展自我, 在文史哲、艺术的各个门类, 全面展示自己的才华并取得卓越成就。“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一蓑烟雨任平生”。苦难伴随苏轼一生, 但他在人生之路上顶风冲雨, 不畏坎坷, 从容前行, 搏击风雨, 笑傲人生。读着这些诗句随时可以感受到他那心灵的喜悦, 思想的快乐, 精神的超然。通过解读诗歌, 接近诗人, 了解诗人的秉性和人格, 让学生知道人的一生会经过很多坎坷和不幸, 但一直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态度, 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一个人必须具备面对挫折的勇气, 战胜困难的决心, 让自己的人格强大起来。这些温暖的诗词及作家的伟大人格对学生的心灵和品质有提升的功用, 讲授时要特别重视这方面的引导。充分发挥这些基础学科的优势, 用这些具象的材料来调节性情, 健全人格。

在教学中多关注历史上这些具备伟大人格的人物的故事。如苏轼伟大的另一面是他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在地方任职时结合具体实际, 据案判决, 注意法理和人情结合。多讲述苏轼判案的故事和艺术, 让学生得知苏轼为官的态度是立足民生, 时刻关注民生疾苦, 为百姓切身利益着想, 这是以民为本并对人生充满真性情的表现。

中国古典诗词具有无穷的魅力,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对于陶冶学生性情, 增强文化底蕴, 提升学生品格修养等具有重要作用,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 要发挥古典诗词的熏陶启发作用, 努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和价值观, 帮助每个学生在智力、品德、感情等方面达到和谐状态, 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学会关心他人, 爱护他人, 富有同情心的优良品质。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教育, 日积月累, 终能使学生的心灵、思想、品格得以升华与深化。

选准突破口, 培养仁爱的情怀

作为一个未来的新闻人, 应具备悲悯仁爱的博大情怀, 包容的心胸, 理解他人、关心他人的能力, 只有这样, 才能把民生的利益诉诸笔端, 真切地为老百姓代言。能着眼于每一个普通人的人生处境, 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 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接触新闻作品, 在分析新闻作品的基本结构和要素之后, 更应挖掘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性的质朴情怀以及新闻人的素质。

央视记者柴静在汶川大地震后15天进入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采访, 在那里用7天的时间记录了杨柳坪村人灾后的重建, 不只是简单地描述和记录重建的过程, 而是挖掘重建过程中背后的人性、心态, 选取了几个主人公, 他们是普通的农民, 震后生活很困难, 但这些村民很有教养, 在镜头前没有号啕大哭, 没有任何抱怨, 对生活饱含着希望, 凭自己的能力去找水源, 自己投药片对饮用水消毒, 组织村民自己修路, 克服一切困难投入重建。记者和村民一起生活了7天, 记录下的都是日常生活的片段, 客观地记录着这7天中村民生活喜怒哀乐的细节, 沉静地理性地记录在震后的废墟里重现生机的过程, 展现生命的顽强和尊严。这些镜头有极大的冲击力, 留给观众巨大的思考空间。柴静倾听村民对震中去世的孩子的回忆与诉说、与村民举杯喝酒庆贺家人团聚、与孩子亲切地交谈、千方百计帮助孩子联系学校复课……从这个片子中可以看出新闻人的素质, 在新闻现场表现出的理性与镇定以及对现场的尊重, 新闻的背后是永远需要沉静的发现, 永远要戒除浮躁, 要知道有所不为, 不能伤害别人, 不能撕开灾区人民的心理创伤, 导致二次伤害。而要更多地陪伴、倾听、鼓励, 提供一些基本需求, 力所能及地为灾区人民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同时还要具有悲悯、仁爱的博大情怀, 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进行人性的开发, 因为对灾区来说, 更重要的是传递希望, 而非眼泪。

一个好的记者如果不能去了解人性, 不具备悲悯、仁爱的情怀, 报道的新闻就会没有味道, 充满人性的生活细节的描述是新闻的生命。因为“新闻报道的主客体皆为人, 报道内容是人的行动和情感, 新闻受众也是活生生的人;因而对于人类历史和人性本身的洞察与理解, 以及在此基础上使新闻专业学生的人格尽可能完善、心智尽可能发达, 便成为新闻人才培养的中心内容和第一要务”。 (3)

评析重大新闻事件, 拓宽新闻视野, 增强使命感

新闻专业的学生思维活跃, 感情丰富, 对校园生活、社会热点、国家发展等都有强烈的求知欲。因而课堂上不能仅囿于理论教材, 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每日新闻进行分析, 追踪和解读重大新闻事件, 评析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处理角度和方法, 拓宽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关注新闻、评析新闻的能力。如2008年的社会热点:雪灾、地震、奥运、神七、次贷危机、改革开放30年等这些事件, 各媒体是如何报道的, 同一个事件在不同的媒体呈现出什么样的新闻面貌, 其角度是什么?这个角度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价值观?如果你是报道者, 你会如何进行?这些例子很鲜活, 每一件事情都牵动国人的情感, 是新闻专业学生绝佳的活教材。别看这些仅是零星的碎片, 但是会给学生一个深入探究的支点, 日积月累地通过案例的对比分析, 养成思考的习惯和批判的意识及敏锐的观察力和求异的思维。使学生融入时代发展的大潮, 感受火热的社会气息, 产生深刻的时代感悟, 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进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对公众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弘扬社会正气, 鞭挞社会丑恶, 发挥媒体服务于公众的功能;树立学生的职业伦理观———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 坚定新闻工作的价值立场;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教会将要走上社会的年轻人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 教导他们具备健康光明的情感和恢弘博大的胸怀, 淡化的自我、团队合作的精神”。 (4)

在信息社会, 知识的获得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困难的是“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 渗透他的生活与行为”。 (5) 这样的知识才是活的。作家龙应台曾说“文化的核心就是对别人的态度”。人文素养归根结底是将对人的关怀贯穿到我们的行动之中, 贯穿于我们的血脉, 贯穿于我们的价值判断中, 所以新闻教育最首要的任务就是把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到最重要的议程上来。

注释

1 范敬宜:《我们需要什么“功底”?》, http://www.gmw.cn/content/200 7-08/20/content_658198.htm

2 (3) 阎立锋:《博雅教育的作用与价值》, 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9-04/01/content_11110464.htm

3 (4) 欧阳霞、马涛:《新闻学专业开放式教学模式探析》, http://www.tenyun.com/club/index.php/action-viewthread-tid-12280

如何加强新闻编辑的科学素养 篇9

在当今时代,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 从而使得媒体行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励。想要使媒体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 就应该有一只高素质的编辑团队。从某个层面来说, 媒体的头脑为编辑, 这是媒体所不能缺少的要素。在某个程度来说, 新闻编辑承担的岗位职责决定了自身的责任。这是和电视编辑、报刊编辑等有很大的不同, 这主要是因为新闻编辑有一种独特工作方式, 重视时效性、准确性以及政治性。所以, 新闻编辑的科学素质极其重要。由此可见, 探寻强化新闻编辑科学素质的有效方法, 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分析

众所周知, 科学是对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自然界发展规律进行正确反映的重要理论, 科学的本质是辩证与唯物的, 是正确哲学思想形成和正确宇宙观形成的重要基础。报道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这便需要新闻编辑能够具备敢于质疑。实事求是精神, 对其所进行的研究必须以社会调查数据与实验作为主要依据, 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 并且还要对前人的创造结果予以尊重, 上述这些都是对新闻工作者创新、维护新闻正义性、真理是大有裨益的。新闻编辑的素质与态度决定了新闻舆论的正确导向, 宣传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等都是新闻媒体舆论必要性所在。因此, 关于新闻编辑工程来说, 具有科学素养是极其有必要的。

2 加强新闻编辑科学素养的有效策略

从总体上来看, 新闻编辑的科学素养主要包括大众传媒、电视素养、编辑素养、新闻素养等诸多方面, 要想加强新闻编辑的科学素养, 那么就应当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2.1 促进新闻素养的提升

作为电视新闻编辑, 仅仅具备感性上的意识是远不够的, 此外, 还必须要有较高的力量素养, 能够充分利用理论知识正确指导实践工作。我们可以将新闻比作温度计、时代脉搏记录器等, 而新闻的核心内容重在追求真实性, 同时也是广大新闻从业人员对世界真善美及假丑恶等社会现象反映的源头。和广播、报刊等相比, 电视新闻对时效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 新闻便必须具备求变、求快、求新、求准、求实的素质及意识, 并且彻底的摒弃反应迟钝、因循守旧、保守、刻板。对于新闻编辑工作者来说, 最需要提高最新动向与社会主流素质, 但是, 新闻报道的形式、效果、合格策划、报道什么均是新闻编辑必须高度关注的新闻业务问题

2.2 培养大众传媒素养

一方面, 广播领域要向其它传媒领域学习, 吸取他们的工作经验, 从而逐步完善新闻编辑。例如:当前在我国比较盛行“媒体链接”, 这正是吸取了其它媒体的长处, 相互融合所得到的结果。传统的新闻编辑借鉴内容较多的主要为报纸, 特别是新闻类主持波报道是利用报刊小戏以及指明通讯社提供的消息。因此, 新闻编辑工作者必须要及时找寻其它相关媒体的高质量新闻, 再对其进行编辑、整理, 最后报道给观众, 这样一来, 可以不断扩大新闻信息量, 有效的弥补节目存在的不足之处, 能够最大限度满足观众对信息的需求;另一方面, 增强新闻编辑大众传媒素养, 重点研究受众心理, 从而取得较好的播报效果。并且要求在编辑每条新闻时, 编辑工作者都要尽量回答人民大众关心的问题, 只有这样, 才可以进一步强化节目的深度。

2.3 强化电视素养的培养

电视编辑是新闻编辑的一个重要内容, 和其它内容的编辑比较来说, 除对文字语言加以熟练运用之外, 还要求对音像语言运用更加熟练, 而最主要是就是换面编辑, 即同期声的运用、起幅落幅、动接动、静接静等。画面编辑应当切实的遵循与解说词声画对位原则、内在逻辑原则、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而并非是仅仅追求声画对位而忽视内在逻辑原则, 否则, 便会给广大受众带来实际上的逻辑混乱, 将不连贯、支离破碎的信息传递给受众。而针对同期声加以取舍时, 必须要严格遵循自然、清楚、生动等的要求, 使得解说人员能够和同期声相得益彰。近年来, 随着我国电视技术飞速发展, 新闻编辑工作者还要熟练掌握电视非线性编辑系统操作技能, 从而提升自身的非线性编辑水平。

2.4 重视培养编辑素养

新闻编辑整体素质主要表现在编辑素养方面。特别是新闻编辑思维方式, 必须利用求同存异思想, 把新闻的缓急、轻重等都划分清楚, 并且还要进行分类、整理以及归纳, 在完成加工工作之后, 要进一步深化主题, 最终都是以新闻编辑形式来报道中心思想。这样一来, 使新闻整合了很多个单条新闻, 进而体现媒体报道思想。可以说, 单条新闻和多条新闻是局部和整体之间的密切联系, 二者缺一不可。所以, 新闻编辑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基础编辑工作属于单条新闻编辑, 相反的, 通过新闻编辑又能够体现出编辑单条新闻的价值。现阶段, 新闻编辑从业人员忽视编辑素养的培养, 并且不重视基础性编辑工作, 这便需要新闻编辑能够提起对编辑工作的重视, 一点一滴的将每一篇稿件完成, 认真的处理每个图像, 全面的提升自身的编辑素养, 只有这样才能够创造出精品。

3 结论

总而言之, 加强新闻编辑工作者的科学素养和现代科学发展战略是相互吻合的, 如果缺少较高的科学素养, 那么就不能编辑出高质量的新闻, 我国传媒技术的发展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此外, 强悍新闻编辑工作者的科学素养既能够提升我国传媒技术水平, 又能够增多国民信息来源, 然而, 最主要的是能够对我国自强繁荣和社会发展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需要现代传媒行业予以高度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杨慧姝.浅析如何加强新闻编辑的科学素养[J].才智, 2011 (13) .

[2]邓乐斌.新闻编辑的科学素养[J].科技信息 (学术版) , 2008 (29) .

[3]李文达.论新闻编辑工作的特点、条件及其科学素养[J].活力, 2009 (19) .

[4]王静姝.科学素养是新闻编辑的工作基础[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18) .

新时期报纸新闻编辑素养探讨 篇10

1 新时期下报纸新闻编辑工作概述

在实际工作中,新闻报纸编辑在处理新闻事件的过程中,需要修改各种体裁的新闻稿件,其自身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政治、社会责任。在采写、修改新闻稿件的时候,并不是单纯判断新闻稿件质量就可以采用、刊登。其中还需要新闻编辑人员根据新闻稿件的价值、质量进行判断和取舍,经过一系列的修改和核对内容后,寻找新闻事件的漏洞,完成修改文字后,才能进行新闻稿件的刊登。在报纸新闻的形成中,新闻编辑人员的工作非常重要,其决定了报纸各个版面新闻价值的采集及新闻事件的完整刊登。另外,对新闻稿件提出修改意见和进行修改、深度挖掘新闻事件的社会价值、加工文字都对新闻编辑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新时期下报纸新闻编辑工作顺利开展,重视新时期下报纸新闻编辑工作探究非常重要。

2 报纸新闻编辑素养分析

在报纸新闻工作中,报纸编辑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较强的工作,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字处理能力。新时期下报纸新闻编辑素养,需要新闻编辑熟悉通讯、访问、小故事处理、速写、特写、调查报告、评论等各种题材的文章,并在处理新闻稿件的过程中,可以快速的采集到有价值的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相对完整的新闻稿件。同时,新闻编辑人员还需要在掌握基本编辑技能的基础上,熟记党的路线方针,严格、准确的从党的方针政策出发,切实做好新闻稿件的编辑工作。

2.1 政治修养

新闻媒体作为党和国家的舆论宣传机构,必须时刻把坚持党性放在各项工作的第一位,[1]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客观公正评论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不偏不倚,正确引导舆论,维护中央权威,坚决同党中央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高度一致,高举旗帜,把握方向,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2]。新闻工作一方面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对于各种呼声不管不顾;另一方面又不能太过追随潮流,盲目跟从各种思潮,没有一个明确的度。

2.2 文化修养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孔子一语道出了文化的重要性:没有文化底蕴,就走不远,做不成大事。“新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且是各种文化的交汇点,新闻人本身就应该是文化人,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应该是有社会责任感、有学问、有道德、有能力的优秀文化人”。很多人由于其文化底蕴不够,眼界不高,欣赏水平有限,写出来的新闻作品,也必定是俗气森然,毫无“文化”可言。总之,媒体的浮躁源于文化的缺失。所以新闻编辑必须要有远大理想、执着信念、奋斗精神和扎实作风,孜孜以求于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才能够不负历史不负人民,更好地肩负使命履行职责,成为新闻的记录者、历史的书写者,成为富有文化内涵的优秀的新闻人[3]。

2.3 职业道德修养

新闻职业道德是以新闻职业责任为核心的一个综合价值体系,是新闻从业者在长期新闻传播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新闻从业者在新闻实践中应形成热爱新闻编辑职业,干一行爱一行,自觉投身新闻事业的使命感;编辑工作是一项苦差事,必须有忠于国家,服从真理,不畏艰辛、不计得失服务社会与民众的职业态度;诚实公正,清正廉洁、遵纪守法的职业作风。报纸编辑是“为别人做嫁衣”的工作,因而更要勤勤恳恳,甘于奉献。报纸编辑从事“把关”的工作,对于社会、读者有着责无旁贷的社会职责,与人相处、与社会相处更要时时把恪守新闻职业道德放在第一位。

2.4 信息技术能力

新闻编辑主要是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让更多的读者尽快了解相关新闻事件。做好新时期下的报纸新闻工作,要求新闻编辑人员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当前,社会信息技术不断更新发展,新闻编辑人员可以在现有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运用信息设备及信息技术,及时的整理新闻事件信息。据权威数据表明,截至2015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占比提升至90.1%,上网设备进一步向手机端集中。作为新闻工作者,必须正视新媒体冲击这个最大的事实,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简而言之,就是要懂互联网思维,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

2.5 选题策划能力

新时期下报纸新闻编辑素养分析中,选题策划能力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内容。新时期下报纸新闻编辑素养培养,要求新闻编辑具备一定的选题策划能力。报纸新闻的策划主要包括栏目策划、选题策划以及编版策划三个方面。只有具备一定的选题策划能力,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筛选出最具价值的新闻事件。在实际工作中,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报纸新闻编辑应该打破传统的工作模式,树立策划的意识,在新闻的栏目、选题以等方面都需要具有敏锐的眼光,及时洞察读者的需求,准确把握新闻市场的动态,利用个性化的表达方式进行新闻编辑工作。

2.6 信息采集能力

社会实践表明,从事报纸新闻工作,需要编辑人员具备较好的信息采集能力,才能促使其写出来的新闻稿件文理通顺、言简意赅。在进行具体工作环节时,需要新闻编辑具备一定的信息采集能力,确保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采集到具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及新闻信息。另外,培养新闻编辑人员的信息采集能力,有利于提高编辑人员的工作效率,也是完善新闻采编工作问题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重视培养新闻编辑的文字功夫修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处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在全球开放性语境之下,新闻媒体的发展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提高报纸新闻编辑素养探究,成为提高新闻采编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的重要方式之一。提升新时期下报纸新闻编辑素养,需要新闻编辑人员不断的通过专业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以更好地满足新闻编辑工作的需求。

摘要:新时期报纸新闻编辑素养,成为报纸新闻编辑工作中重点关注的议题。笔者从政治修养、文化修养、职业道德修养、信息技术能力、选题策划能力、信息采集能力等方面简要分析,旨在进一步提升报纸新闻编辑素养,更好地传播新闻。

关键词:新时期,报纸新闻,编辑素养

参考文献

[1]庞乾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媒体提升传播力的思想根基[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12-116.

[2]卢迪.媒体要做教育实践活动的推动者——2013年全国新闻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回顾[J].新闻研究导刊,2013(9):8-11.

上一篇:耕地红线下一篇:自我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