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素养教育

2024-08-06

艺术素养教育(精选12篇)

艺术素养教育 篇1

艺术素养是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发展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成熟的, 通过对人的情感与心理的训练和培养而建立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包括艺术感知力、艺术想象力、艺术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等。

一、成教生艺术素养的现状

成教生主观上对艺术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 从整体上看艺术素养较低, 亟待有效提升。

1. 成教生的审美意识不强。

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对艺术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深入, 不能从促进入的综合发展的高度上去认识艺术, 造成了主观审美意识不够强。

2. 艺术基础知识不扎实, 艺术能力不高。

只有少部分学生能说出艺术名作的作者或著名艺术家的代表作。在对艺术作品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上, 很多学生的表现都不理想。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接受过系统的基础性的艺术学习。

通过对某地的7所高校艺术素养教育情况的问卷调查显示, 高校学生艺术素养不容乐观。如会五线谱的学生只占调查人数的7.9%;非艺术类学生入学前接受过美术教育的仅占20%;在问及对自己的审美能力有无信心时, 只有34.8%的学生认为有信心;21.7%的学生不知道中西方美术的区别, 71.9%的学生对中国美术和西方美术了解很少。

二、成教生艺术素养教育的目的

艺术素养教育, 可以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 实施这种教育的目的, 为培养和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知能力、鉴别能力、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 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健康向上的艺术情趣, 从而使人们获得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身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1. 积累丰富艺术知识。

艺术是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和曲艺等门类的学科, 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进步的艺术, 从实际生活出发, 塑造典型形象, 反映一定的生活本质, 具有认识社会生活和鼓舞、教育人民的作用。积累艺术知识, 不完全是一个量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一个质的问题。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某个艺术门类的丰富知识, 最为主要的是要看他是否掌握了该门类艺术的感受与鉴赏的正确的审美标准;广泛的阅览有助于较好地掌握这种标准, 但大量的、零散的艺术知识不等于这种标准本身。

2. 提高艺术鉴赏力。

鉴赏力是指对审美对象的欣赏评判能力, 既包括对审美的美丑识别, 也包括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的深刻理解, 还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类型、形态的领悟和欣赏程度, 并能给予恰当的审美评判。艺术素养教育在内容上包括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两个方面。二者中一个侧重创造实践, 一个侧重欣赏活动, 途径虽然不同, 但达到培养审美能力的目的却是一致的。特别是在艺术素养教育中, 艺术欣赏比艺术创造运用得更为普遍。艺术欣赏活动是艺术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 艺术欣赏能力的高低也是艺术素养高低的主要标志。

3. 培养审美人生态度。

审美人生态度指的是人们对生存环境的事物由愉快的情感而产生的亲切和悦的认同, 这种愉快是精神的而非物质的, 是灵魂的而非肉体的;这种认同的指向是事物普遍的形式而非特殊的质料, 因而它是自由而无羁绊的。培养审美人生态度关键是要有一个与万物融为一体又高于万物的人生境界, 这就要求人们对人生、对世界、对人类的历史与未来的本质有宏观、恰当的体认与把握, 简言之, 就是要把遥远拉到眼前, 而又把眼前放置遥远;把历史看成现实, 又把现实当成历史;把瞬间当成永恒, 又把永恒当成瞬间。我们对现实怀抱着一种审美的、艺术的态度, 于是生活中的平凡、艰难、琐屑、索然就变得美好、神奇、富有魅力。

三、成教生艺术素养教育的具体内容

1. 哲学知识普及活动。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 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 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对青年成教生进行哲学教育, 增强其理论思辨能力, 有助于他们高屋建瓴, 把握整体, 突破各具体学科的局限, 超越人文与科学认识的界限。把哲学教育作为“求美”文化艺术活动教育的主要内容, 有助于引导学生通过哲学思辨, 去探究超越于现实功利的人生意义、理想、信仰与终极关怀, 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文艺鉴赏教育活动。

文学艺术是借助语言、表演、造型等手段塑造典型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 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它包括语言艺术 (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 、表演艺术 (音乐、舞蹈) 、造型艺术 (绘画、雕塑) 和综合艺术 (戏剧、戏曲、曲艺、电影) 等。文学艺术作品包含人们对不同时期人的生存状况的描写和反映, 同时也体现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深刻思考, 不仅能引发成教生的思考, 而且能够升华成教生的人文关怀、润泽成教生的心灵、促进成教生人的本性的觉醒和提升。通过引导成教生进行文艺作品鉴赏, 能够让他们领悟美的真谛, 培养成教生欣赏美、体验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意识, 进一步提高成教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使他们对文学、艺术作品有一定的鉴赏和评论能力, 能借助文学、美术、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能将追求完美的意识渗透到生活和学习中去。

3. 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灵魂和根基, 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 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后盾。中华绵延五千年的文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明, 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加强对我国文化及思想方面的知识教育, 不仅有利于成教生认识和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而且能让学生重塑民族人文精神, 树立奋进图强的民族精神,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高度的民族责任感。

4. 世界文化教育活动。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成和发展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不同民族经济政治和地理因素等决定了民族文化的差异, 没有民族文化的差异就没有世界文化繁荣。通过对世界文化的教育, 成教生对世界文化及思想有系统、全面的认识, 可以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世界各国人民的历史, 掌握历史发展的脉搏, 让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四、成教生艺术素养教育的基本措施

目前, 高校艺术素养教育已受到人们一定程度的重视, 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如培养目标不太明确, 缺乏系统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实施途径, 缺乏科学的管理和充足的师资等。可以说, 高校进行艺术素养教育仍是任重而道远。

1. 坚持整体教育观。

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有全面的教育。艺术素养教育通过培养“会审美的人”在整体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 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 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 并产生热烈的感情, 最基本的就是他必须具有对美和善的鲜明的辨别能力。在社会发展的现阶段, 对人的个性、心理、人格的要求不断提高, 艺术素养教育作为促使个体素质提高、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作用也在不断增大。

2. 规范教学管理。

艺术素养教育要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水平, 规范化的教学管理、严格的教学要求是其关键的环节。艺术教学应和其他教学一样, 列入教学计划, 有一定的考核, 并计入学分。国外高校进行艺术素养教育的某些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如在美国, 不少综合大学中的艺术院系所开设的部分课程都面向全校, 各系学生可以自由选修, 得到学分, 而有些大学则将艺术列为必修课。

3. 师资队伍是保障。

许多高校艺术方面的师资队伍基础相对薄弱, 高校要采取多种措施, 积极在有限的资源里狠挖潜力, 建立一支实力较厚实、结构较合理的艺术师资队伍。

4. 开展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

每年可请高水平文艺团体来校演出。倡导高雅文化, 净化校园环境, 让严肃、高雅的艺术筑起校园文化的殿堂。对网络文化、流行文化要加以引导, 加强管理, 做好流行文化的宣传、介绍, 提高广大成教生的鉴别能力。

5. 加强学生社团建设。

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先导作用, 要在活动资金、政策制度、评优机制、管理体制、业务指导等方面给予帮助, 为学生社团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使校园社团文化有序、健康、持续发展。

6. 加强校园环境和文化活动设施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为学生创造有利于他们成长的良好校园环境, 要进一步加大对学校图书馆、校园网、教学楼、学生公寓、食堂、文艺体育活动场所等建设的投入。给老师、学生提供更多交流的场所、活动的空间, 塑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烘托浓郁的人文气息, 让学生在优美、温馨的环境中学习成长成才。

摘要:艺术素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 对成教生进行艺术素养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针对当代成教生艺术素养现状及成教生艺术素养教育的目的, 应从坚持整体教育观、规范教学管理、保障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高成教生艺术素养。

关键词:成教生,艺术素养,教育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7:147.

[2]曾繁仁, 等.现代美育理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6:91.

[3]石杰洪.复合型艺术师资培训的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 2006, (3) :81-82.

艺术素养教育 篇2

一、艺术设计学生创新意识现状

艺术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活动,其基本特点是实用与美观的结合,即赋予设计物功能和审美的双重作用。设计活动是一项以审美创新为主旋律的创造性活动,设计过程就是围绕解决问题而进行的审美创新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创新,艺术设计失去了生命活力,也失去了生存的价值。在知识产权已经普及的今天,艺术设计本身所体现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更加受到了社会、企业、以及设计者本身的关注和重视。创新已成为艺术设计引领市场的灵魂,对于身为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更为重要,是他们今后走上社会能否很好生存的法宝。然而就目前高校艺术生的创新能力来看,尤其是民办院校艺术生,普遍存在以下情况:

(一)主动创新意识不强

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和制约, 有的学生缺乏创新的欲望, 头脑中未形成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 有的学生不满足于现状, 想超越现实, 却又缺乏行动的信心; 有的学生虽然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 但在生活中又不够主动, 缺乏创新的毅力, 一遇到困难就退缩, 没有勇气挑战新的事物; 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问题, 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不多。

(二)拓展创新思维的想法不够

创新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提炼、抽象加工,再加上合理的想象和感悟,产生新思想、新观点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和方法的先导,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传统的 “老师授课, 学生听课” 的艺术理论知识教学模式, 缺乏必要的启发教育和学习讨论, 学生按照同一思维模式接受教师的教学观点和教学内容,在创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在观察的细致性和全面性等方面比较欠缺,不能拓展新思维。有的学生想去创新, 可他们不知道从何入手, 缺乏指导他们去创新的力量, 传统教学模式所灌输的单一思维方式, 未能为拓展学生创新思维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

(三)文化艺术知识的缺乏导致创新思维滞后

在全国高考中每年的美术考生大军浩浩荡荡,蔚为壮观。由于高考对文化课单设了一个艺术类的文化考试科目,所以在高中时就把学生分了类,优秀的学生学理科,次一点的学文科,文科中再次的学生为了找出路,无奈地报考艺术设计,但他们没有绘画基本功,大部分考生匆忙补习三个月的素描,色彩就应对考试,考生中真正酷爱艺术设计的并不多,再加上本身文化艺术底子就差,在大学的设计学习中,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创新思维的能力就比其他一些同学滞后。

尤其是在21世纪,流行时尚文化的冲击,偏重于用电脑进行各种活动,轻视了书本的知识,忽视对文史知识的提高,尤其对传统文化,如戏曲、书法、艺术鉴赏等知识知之甚少,更不用说去进行启发式联想创意了。曾有教师在一堂广告设计课上布置学生以中国传统佳节为主题设计公益广告,要求文案撰写贯穿古代文人诗词作为烘托。不少学生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文案中的诗词文不对题,人非人、事非事,不知其意,错字连篇,闹出了让人啼笑皆非的笑话,创新谈何而言,思维方式也只能一度的停留在模仿借鉴上了。

二、文化艺术素养在艺术创意中的重要性

(一)文化素养在艺术创意中的重要性

艺术设计,实际上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如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体现。各个专业虽然对设计知识的着重面不尽相同,但对于“大设计”概念的关于美、节律、均衡、韵律等的要求是一样的。不论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设计,设计者首先要面对的是对所设计对象的理解——对设计对象相关的背景文化、地理、历史、人文知识的理解。没有文化根基,驾驭艺术设计时就难以达到纯熟的境界,难以挖掘艺术的深意。在设计作品中注入相应的文化内涵,已成为增强艺术设计作品感染力不可或缺的手法。尤其是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本民族的特色,创意思维的源泉将会连绵不断。

一个典型的实例,中国联通的标志是由一种回环贯通的中国古代吉祥图形“盘长”纹样演变而来。标志造型中的四个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六个圆形有路路相通,处处顺畅之寓,而

标志中的十个空穴则有十全十美之意,洋溢着古老东方的吉祥之气。其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对中国历史文化和东方文明的传承观念的提炼,这就是典型的文化对创意的影响。

(二)艺术修养在设计创意中的重要性

艺术素养是创新灵感的来源之一。艺术修养,属于美育的范畴, 它主要指:文学艺术欣赏、审美能力、艺术才能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具体包括: 视觉艺术、听觉艺术、综合艺术、造型艺术,以及自然美、环境美的熏陶。艺术修养最终体现为审美的感情、判断和鉴赏能力。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对陶冶人的审美情趣、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增强人的判断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支动听的乐曲、一幅优美的画卷、一座造型高雅的建筑,无不给人以美的愉悦、感情的升华、心灵的震颤,让人体会到高尚、优美、庄严、宁静, 不仅能使人的大脑得到充分休息, 而且在艺术活动中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灵感。

三、如何加强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一)课堂上综合知识点,积极引导,变复杂为简单,变被动为主动艺术教育是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和提高学生敏锐的视知觉观察力、审美感受力和审美创造力。民办高校艺术生的性格特点在于他们对自己学习的自控力和自觉程度上很难把握,有些同学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上文化理论课时无精打采,更不用说课下读一些有关的专业书籍。对此,我们必须在平常的上课过程中就应该教会同学们养成多读专业书、多了解当代先进的艺术设计思想的好习惯,引发大家学习学科前沿知识的兴趣。同时还必须加强整合人文艺术教育的学科资源,让大学的艺术教育课渗透更多的人文内涵,而不仅仅是技艺上的传授。还要注意将美学、艺术史、设计史、艺术批评、艺术创作、艺术心理学等相关学科进行有效整合,加强专业指导和交叉构建。把复杂的艺术评论或者设计史通过简单有趣的方法概括归纳将给学生,同时让学生参与到调查、收集并研究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之间的作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阅历,进行PPT讲解,通过比较鉴赏并挖掘作品背后隐含的意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也挺高了。

(二)课堂外给学生提供资源、拓展知识,在实践中激发灵感?

利用我校艺术大楼图书阅览室这一平台,每学期购买一定量的图书学习资料,可以包括文学、史学、绘画、书法、雕塑、国内外优秀设计作品集、杂志期刊等,让学生定期的去借阅,并规定一学期至少要读两本书,并写出相应的提纲总结,把学到的知识进行一次公开的或者小班的`课堂汇报,然后结合汇报给学生提出一设计主题,让其结合所看所学的知识进行一次贴近生活的设计体验,要紧密结合绘画技法、知识涵养和审美欣赏这三种与美术相关的能力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体现创作主体情感、意志、态度等个性化的元素,同时把这汇报和设计作为考核的一部分。那么这样学生的课外知识量不仅扩充了,而且也加强了思考的主动性,同时在开展设计活动的时候能自觉的引用课外知识,灵感也随着知识的丰富油然而生。

(三)结合学生要求,举办各种艺术门类的专题讲座

开办校园专题讲座一直是我设计专业所注重的,并且在这方面一直在做,学生从中还是学到了不少知识,但是这方面还做的不够好,应该涵盖各个方面,让学生自愿听讲、自愿参与、根据学生反映意见开展相关的讲座,这样无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感。高水平的专题艺术讲座集学术功能、教育功能于一体,能够帮助学生增强文艺知识,拓宽视野,扩展知识面,使学生学到许多在课堂上难以学到的东西,学生看的多,听的多,了解的多了就无形中会影响自己的思维模式,启发创作灵感。

(四)走出校门,参与活动、增长见识、激发灵感

走出校门,多去看看别人的东西,不论纯艺术绘画,还是设计作品,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避免把知识禁锢于书本或是课堂。可以多参加一些各高校间的作品交流活动,参观一些名人画展,设计展;还可以经常去艺术馆、美术展览馆和历史博物馆去取取经;甚至在采风、考察活动中广泛了解当地民族特色文化,收集素材充实自己的资源库,目前很多艺术类高校都采取了最后一学期外出采风的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在旅途中将自己所看的,所经历到的用相机或者笔或者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虚心请教,比较观点、提炼精华、学习经验,慢慢的发现自己在多听多看多问中不断进步,从而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设计不是独立存在的行为,坐井观天的学习方式不可取,要在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中寻找设计元素和构成方式。

四、小结

艺术设计的灵魂与本质在于创新思维。创新的能力来自一个人的素质、能力、文化蕴积和修养的综合体现。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艺术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会

让你感到设计工作别有一番情趣,让你在今后的职场中游刃有余。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大学生文化艺术素质的培育,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成为目前我国设计教育应遵循的定位法则,也是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有力途径。

艺术素养教育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艺术素养;教育渗透

语文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是关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重要学科。艺术包含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歌、舞蹈等艺术门类并融合了哲学、文学等多种社会科学内容,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艺术素养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面对青春期的学生时,应当给予一定的审美引导和人文素养培养,让学生在学习学科内容的同时,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语文学科与艺术有着相同之处。艺术是素质教育的一大重要部分。艺术作品给青少年提供了一条感性、形象认识世界和人生的新方式,正与青少年生命阶段的特征相符合。此外,艺术作品能满足青少年对想象力拓展的需求,提高青少年的审美意识。在较大学业压力下能有一丝放松的空间,艺术的熏陶能培养和锻炼青少年的抗压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艺术素养教育,发挥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在促进学生语文素质提升和丰富自身精神世界的同时,对于提高初中生的艺术审美、人文素养有着极大的帮助。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要重视和运用有效的方式方法发挥人文教育的长处,利用语文的学科教育渗透艺术素养教育,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艺术素养的有效措施

1.创设艺术教育情境,渗透艺术素养教育

教师想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艺术素养教育,通过创设艺术教育情境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艺术情境的设置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艺术教育中,切身感受语文艺术教育。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各种方式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课堂中,创设艺术教育情境。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开展表演和欣赏活动,通过学生对具体事例的艺术手法探讨来增强学生对艺术的欣赏。比如,对于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开头部分的欣赏,伴随奔腾不息的滔滔江水的大远景镜头,画面上依次出现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等人的特写造型及掠地攻城的战斗场面,暗示着多少英雄虽曾于长江建功立业,上演人生的悲喜剧,但世事沧桑,物是人非,江水依旧,英雄却已随浪花淘尽的人生感叹。可以让学生扮演其中的三国人物,节选《三国演义》中的经典片段《草船借箭》来表演,结合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开头欣赏来探讨“三国演义”中所包含的艺术。

2.鉴赏艺术精品,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初中生对于艺术审美鉴赏的素养相对而言较为缺乏,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渗透艺术素养教育就要让学生有机会鉴赏艺术精品。教师可以在课堂教育中有侧重点地欣赏、赏析相关的艺术作品,介绍文学艺术、影视艺术等艺术方面的叙事技巧等内容,并且给予鉴赏方法的指导,点面结合,从而在整体上对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有一定的帮助。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通过对四大悲剧的语言、结构、思想内涵等方面的欣赏让学生对悲剧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在获得语文写作和欣赏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对于艺术精品的鉴赏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艺术素养。

3.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艺术素材

初中语文课本的教材内容所选择的内容通常都是历经时间淘洗的经典之作。教材内容不乏一些精品、善品。例如,唐诗宋词,可以从诗词的鉴赏方面进行艺术分析,尤其是王维的诗歌,具有较为明显的画面感,更能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欣赏。通过诗歌精炼的字词来勾画极具画面感的景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句的赏析。寥寥几个字就将塞北的荒漠与行军的悲壮氛围营造出来。“直”和“圆”又极尽画面感,可以让学生在鉴赏这类诗句的同时进行相关的绘画创作,从而在提高对诗句理解的基础上能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艺术素养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艺术教育情境渗透艺术素养教育,鉴赏艺术精品,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艺术素材,切实加强学生的艺术素养能力。初中语文教学中艺术素养教育的渗透奠定了初中生未来发展的良好艺术素养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磊.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4(16):36-37.

[2]李艾.生活化教育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4(S1):387.

网络时代艺术素养教育的思考 篇4

网络媒体发展为艺术素养教育提出新命题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问世与推广, 现代化的声、光、电共同演绎出与传统艺术迥异的网络艺术, 强烈震撼着人类的艺术领域, 成为艺术世界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新起点。2010年, 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文学的应用率分别为79.2%、66.5%、62.1%、42.6%。网络艺术数字化的存在方式, 多元、自由与共享的价值旨归使得传统艺术遭遇技术阵痛, 精英创造让位于日常涂鸦, 启智转向悦目, 崇高的价值建构转向恶搞娱乐。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给高等院校的艺术素养教育带来一系列挑战, 提出了新的命题。

网络生活中盛行恶搞和戏谑, 从数年前胡戈《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到近年芙蓉姐姐、凤姐、犀利哥等恶搞风潮不断, 随意地给《蒙娜丽莎》画上胡子和眼镜, 体现的是玩世不恭的游戏心态与后现代解构主义的审美追求, 这种倾向导致传统的艺术精神与人文价值丧失殆尽。著名学者何清涟在《现代化的陷阱》一书中指出:“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一种人文精神作为支柱和动力, 这种人文精神对经济的发展具有规范和推动的作用。如果丧失了人文精神的支撑, 财富的追求欲望就必定会沦丧为纯利欲的冲动, 就会导致人们动物性的膨胀、人性的泯灭、社会秩序的混乱和财富的浪费。”[2]教育的根本是育人, 大学生正处在形成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高等院校的艺术素养教育应正视和努力解决信息经济时代的伦理分化道德滑坡问题, 为重建人文精神贡献应有的力量。

目前, 以网络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发展迅猛, 日益突现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内在紧张, 从而不时地引发出科技与伦理、科技与人文之争。网络时代技术依赖、速度崇拜、幻象沉溺等导致主体意识的丧失, 造成科技对人的价值的异化。技术不同于人文, 它始终处于不断的提高过程中, 极其忠实地遵循进化论。中国的网络艺术尚不发达, 技术的乐趣对于网络艺术家仍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艺术家沉溺于新技术制造的种种虚拟效果, 热衷于与技术博弈。人类文明发展史证明, 科学的发生、发展, 很大程度上是与人的需要结合在一起的, 科学不可能与价值分离。科学不能也不应回避人类的终极价值问题, 只有协调好“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两者间的关系, 科学才能得以健康地发展, 并真正造福于人类。

艺术素养教育活动必须进入当代文化创新的前沿, 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随着上世纪后期全球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文化形态发生逐步转移, 前喻文化转变为后喻文化。也就是说不是过去的经验、知识决定着现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而是关于未来理想前景的设定决定着今天的教育内容和方法。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 将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后喻文化。前喻文化的特征是年轻人向有经验的老年人学习;同喻文化是向同事同学等同辈人群学习;到了后喻文化时代, 老一代须向下一代学习知识创新才会不被淘汰。[3]社会文化形态的逐步转移必然要求教育模式的同步跟进。网络时代电子传媒语境是由多种媒介交互作用共同构成的, 这使得信息量无限丰富多样, 更新速度极大提升, 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多维互动, 因此泛泛地传授知识和泛泛地获取知识已经不合时宜。艺术素养教育活动必须进入当代文化创新的前沿, 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如果不能紧扣时代的主题, 不能适应网络媒体的发展, 也就无法产生独具风采的教育者以及吸引学生关注的话题, 无法起到人文教化的基本目的。

艺术素养教育要主动适应现代传媒对教育环境形成的巨大冲击, 不断提升素质教育的现实敏感。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完善, 使得双向、多点、多媒体的传播成为现实, 计算机和网络不仅是数字计算工具和信息处理工具, 人类第一次运用同一个终端、同一条线路、同一个网络进行各种形式的信息交流。办公、新闻、娱乐、商务、图书、出版、教学等, 无不可以通过网络进入人们的生活。我们发现, 传统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主线, 进入网络时代已经受到了严峻挑战。在现代传媒对教育环境形成巨大冲击的背景下, 目前的艺术教育课堂暴露出一定的滞后性, 缺乏教育理念和技术的必要跟进和更新, 极大地影响了艺术素养教育的效能与发展。

网络时代艺术素养教育的策略和途径

网络媒体发展对艺术素养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 也给我们开辟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具体而言, 我们至少应该在如下四个方面加快建设步伐, 强化网络媒体在艺术素养教育中的功能, 使艺术素养教育的模式呈现新的架构和形态。

第一, 积极建立艺术教育网站, 打通艺术素养教育的社会空间。在目前的高等院校教育资源配置中, 微机的上网率已经达到90%以上, 大学生已经相当普遍地接触网络。这就使建立艺术网站成为必要、可行的教育措施。有了大量网络艺术实验馆、网络美术馆、网络博物馆、网络图书馆, 艺术作品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公共收藏品, 而是可以通过个人电脑轻点鼠标就可随时欣赏甚或参与创作“虚拟艺术品”, 极大满足了大学生的艺术欣赏、创作与收藏的愿望。“数字化使我们得以传达艺术形成的过程, 而不只是展现最后的成品。这一过程可能是单一心灵的迷狂幻想、许多人的集体想象或是革命团体的共同梦想。”[4]因此我们要更新观念, 与时俱进, 以建设艺术素养教育网站为契机, 调动人文教师、网络、电教等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 引导学生区分和辨别良莠不分的艺术信息, 自觉抵制和远离不良网站, 使艺术素养教育在网络时代取得新的发展。

第二, 深入开展网络艺术研究, 突出艺术素养教育的时代特征。网络进入人类审美领域所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就是把人们对艺术作品的单向接受, 变成一种双向的交流。在传播的范畴内, 网络的基本特征就是它的交互性。网络艺术改写或终结过去僵化的线性思维和行为模式, 建造全新的、流动的、超文本链接的艺术景观。从艺术教育领域来看, 如上文所述, 随着大众传媒直接的人文教化功能的加强, 网络中的艺术展示、学术演讲、文化对话、焦点透视等性质的栏目越来越多, 各种艺术教育、娱乐休闲、造星选秀活动接连不断, 影响越来越大。参与这一部分节目的主要受众之一便是高校学生。高等院校的艺术素养教育应该把网络传媒纳入自己的视野, 积极主动地参与网络、电台、电视台的节目制作活动。深入开展网络艺术研究, 要善于抓住网络文化中技术与艺术、自我与他人、自由与责任等热点问题、敏感问题, 以突出艺术素养教育的时代特征。

第三, 广泛开展媒介艺术教育, 重塑人文学科教师的角色意识。媒介艺术已经成为衡量当代人人文精神的重要指标之一。每位艺术教育工作者, 首先要重视和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 其次是有意识地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在现代传播环境下, 一个固守传统教育观念, 或仅仅“立足三尺讲台”的艺术素养教育的从业人员, 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步伐。我们虽然不能要求所有的教师都成为信息技术顾问、网页制作专家、电声音乐人, 但是必须看到我们所面临的教育对象不仅是看书, 而且是与网络密切接触的一代。艺术的接受与传播带给受众基本的影响, 乃是人类多种多样的世俗状态、心理过程、情感表现和审美感知方式。合格的艺术素养教育的从业人员, 至少应该理解网络媒体的发展给教育对象带来的思维观念、认知方式的变化, 能够在网络空间评论、解答、引导艺术领域的热点问题。比如, 要引导学生认识网络对艺术创造带来的消极影响。正因为网络艺术有着交流性、瞬时传播性、可下载性等特点, 使得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成为可能, 网络艺术的数字化、个人盗版成为轻而易举的个人行为。这给知识产权保护带来新的问题。此外, 由于网络数字化传播具有无限复制和瞬时传播的特点, 使网络艺术作品沦为一次性消费的文化产品, 容易复制降低艺术品的艺术价值, 瞬时传播也令艺术品转瞬即逝。并且, 应将媒介艺术与专业知识教育结合起来, 落到实处, 比如网络文学教学。截至2010年12月, 网络文学使用率为42.6%, 用户规模达1.95亿, 较2009年底增长19.9%, 是互联网娱乐类应用中, 用户规模增幅最大的一项。文学课教师可以通过对网络文学数字化的讲解, 引导学生欣赏文学的同时也认识网络。

第四, 加强网络环境的监控与检测, 整合艺术素养教育的实践环节。实践教学是艺术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网络环境对艺术素养教育的实践活动来说既有利也有弊。在传统的传播环境下, 艺术素养教育的实践教学难度大、成本高。新的媒介环境对此状况有所改变。人们可以便捷地通过互联网领略世界各地美好的自然风物和人文景观, 访问各大博物馆、艺术馆, 欣赏其藏品, 通过计算机软件可以进行美术、书法、音乐等的模拟创作活动, 可以瞻仰学术艺术大师们的风采。目前的问题是要根据艺术素养教育的目的和课程体系特点, 系统地整合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 使之更加合理。同时, 根据网络的传播特点及其对艺术素养教育实践提出的挑战, 注重引导, 加强网上教学的监控与检测。比如对学生钟爱的网络游戏。2010年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3.04亿, 使用率为66.5%。网络游戏的主力军是学生, 包括为数众多的大学生。笔者在2010年的毕业论文指导中, 鼓励一位酷爱网络游戏的学生运用席勒审美教育 (游戏与自由) 理论去思考网络游戏, 最终该同学写了一篇较为不错的本科毕业论文《网络游戏的审美分析》。以笔者之见, 只要教育者开动智慧, 在教学中坚持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原则, 是可以让艺术素养教育在网络环境中落到实处并取得良好效益的。

摘要:进入网络时代, 信息技术革命带来诸多变化, 造成教育环境的复杂化和教育手段的多样化, 给高等院校的艺术素养教育带来一系列挑战, 提出了新的命题。教育工作者应顺势而为, 强化网络媒体在艺术素养教育中的功能, 使艺术素养教育的模式呈现新的架构和形态。

关键词:网络媒体,艺术素养,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见http://www.cnnic.net.cn/2011dtygg/dtgg/01/t20110118_20250.html.[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见http://www.cnnic.net.cn/2011dtygg/dtgg/01/t20110118_20250.html.

[2]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8:212.[2]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8:212.

[3] (美) 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传承[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78:27.[3] (美) 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传承[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78:27.

艺术素养自我评价 篇5

首先个人认为艺术素养的具备是一个人接受专业学习的必要前提,却又并非绝对的密不可分。

艺术本身即是抽象,它既是生活又是生活的升华体,是个人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性表现;在可望不可及中既看着我们又为我们所看着,故而几乎任何艺术表现形式都 代表了特定的情感和思想。从中提取的艺术素养的概念就是指一个人所具备的艺术方面的基础知识与一定的审美能力,或者说,它使我们具备了能够分辨我们的所得 与所想间距离的能力,同时又通过各方面的积累成为我们身上一种由内而外的气质。

说到这里,不禁质疑,既然如此,那么仅凭艺术素养大概便可以造就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家,谈何专业学习? 不得不承认的是许多自学成才的先人们仍在照耀着我们,这就说明也许我的想法某种程度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虽然如此,难道我们可以以偏概全的屏弃专业学习?显而易见,这是不现实的。

从一个平凡的学子的角度来说,我不得不承认,专业课的学习使我收益匪浅。某些幼稚的思考绕过了陷阱,在前进的道路上我得到了便利,从而得以有剩余的时间 来继续思考另一些或许依然幼稚的问题,既而某些时候在某些引导下再次绕过,前进。“古之学者必有师”凡夫俗子继承老师深邃的思想、广博的知识,或许费力或 许艰难,但却基本保证了在“天才”欠缺的年代使这些“物件”能够流传下去,使某些“来者”可以踩着前人的足迹继续在通天塔上前进或暂停着(我的意思是重在 继续,前进此时也就成了某种可有可无的性质),那么我们“继续”下去,可爱的“来者”们(或许是我们,或许是我们的后来人),中间难免会出现几个出类拔萃 的家伙。人的一生是有限的,追求却是无限的。这时,“通天塔”上的记号就可以让才子们用有限的时间去做更多的事情,也就是上更多的梯在更高一点的地方用他 们更丰富的想象力和更敏锐的感知力为后来的后来留下些更加深邃的思想和更加广博的知识----那些先进的,同时在周而复始的攀爬过程中等待被验证的不知是 否有益的世界观审美观。也就是说,专业学习其实是个旱涝保收的大工程,正在发挥着都江堰一样的重要功能。

艺术素养教育 篇6

关键词 艺术素养 学前教育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幼儿教师呈现学历偏低,专业艺术技能薄弱,艺术素养缺失等综合素质低下的状况。因此,加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艺术素养,在提高学生专业艺术技能的过程中,注重夯实学生的艺术素养,不断满足社会和各用人单位的需求。对于有效促进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良性发展显得尤为必要。

1 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1.1 社会发展的需求

学前教育的发展来源于社会的现实需要,幼儿教师群体,是一个艺术综合能力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艺术素养深厚的教学群体,所以,加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人才竞争力的奠基环节。

1.2 学前教育事业的需求

就目前来看,社会不是缺少幼儿教师,而是缺少合格的幼儿教师,缺少高文化高素质的幼儿教师。只有立足于我国高师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切实提升幼儿教师艺术能力以及自身的人才培养水平,才能有效地促进幼教事业的蓬勃发展。

1.3 专业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长足发展的需要,这其中不仅包括专业技能的发展要求,也包括学生自身艺术涵养的内在渴望与需求。有了艺术的熏陶,专业学生将会在今后学前教育事业中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

2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内容

将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的内容分为理论和技能两大类,这种纵向的分类系统不仅忽视了不同领域间的相互渗透,往往还造成了实施过程中实施人员的不知所措,从而降低了目标对于当前教育工作的指导性。

我们一般所知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素养培养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1)音乐方面: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需要在音乐能力素养方面有着良好的基础,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可以从音乐欣赏能力、表演技能、创作技能三个方面;(2)舞蹈方面:在教授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学生特点,应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逐步建立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开展舞蹈教学工作;(3)美术方面:学前美术教育是幼儿教师艺术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形成教育特色,培养个性人才。

3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不足

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们不难发现,按照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素养受到新的挑战,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诸多弊端日渐显露,影响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健康发展及其存在的社会价值。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这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虽然有较好的理论基础,但是在实践能力上面却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2)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课程门类、学时相对较多,而专业艺术课程学时则相对不足,课程设置科学性较低; (3)艺术基础技能不扎实:目标的不明确和课程设置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人才培养规格存在一定的缺陷,具体表现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艺术技能远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4 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素养的有效途径

4.1 夯实基础艺术知识

采用有效的方法,将艺术理论生动地呈现,使学生在情感的共鸣中提升其艺术理论素养。高度重视并采用恰当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艺术发散思维的培养,并创造适当的机会,让学生在创新中体验到收获的喜悦。

同时,学生接受能力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把握好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训练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进一步夯实基础艺术知识。

4.2 强化艺术基础能力训练

完善学前教育各类艺术课程的设置,合理增加专业艺术技能的训练课程,促进学生能力的全方位发展。

学前教育艺术课程的设置不应仅仅将目光局限于基础艺术技能课程的教学与实训,还应该配以选修课的形式,引导学生广泛开展儿歌创编大赛、绘画技能大比拼、幼儿教师职业艺术技能实战演练等有益于职业艺术素养提高的实践训练课程,在提高专业艺术技能的同时,提升专业艺术素养。

4.3 着力培养艺术基础学力

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在夯实基础艺术知识、强化基础艺术能力训练的同时,着力培养、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基础学力。基础学力是指一个人所具备的基本学习能力,其中不仅包括学习新知识时所运用的方法与手段,还包括惯用思维方式以及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知识的良性循环要求专业学生不断地加强自身学习实践,优化知识储备,将理论动态地内化为自身能力的提升,从而为今后一生的专业发展打下基础。

社会发展需要各行业专业的工作者,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更需要全面且综合化的高素养人才。我们希冀的方向并不是让要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优秀的艺术家,而是希求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能够在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的同时,也能够表现出良好的专业艺术素养,在实际教育工作者,能够各挥己长,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实践中做到知识、能力以及艺术的有机整合,这才是艺术教育真正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张道一.论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J].中国音乐教育,1995(2).

[2] 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J].艺术教育,2002(6).

[3] 奚传绩.艺术教育与美育[J].艺术教育,2003(4).

[4] 王建华,唐敏.浅议当前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方向[J].学前教育研究,2006(9).

艺术素养教育 篇7

一、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养普遍缺失的表现

(一) 人文文化理解状况不容乐观。

现代大学生有着自己独立的个性, 他们喜欢接受新鲜奇特的事物, 对于陈旧古老的东西丝毫不感兴趣, 甚至会认为“传统的”就是“过时的”。调查发现, 进入大学后, 由于文理分开, 术业专攻, 许多理工科的学生渐渐淡忘了对人文历史的理解, 而且大部分学生即使理解, 也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粗陋浅显的表象化阶段。比如当问及“儒家文化”时, 大部分学生只知道代表人物孔子和大致包括“忠”、“孝”、“礼”、“仁”等内容, 而再深究其具体内容, 很难有人说的全面, 更不知道其思想的先进性在哪里。现在的大学生可以说是与我们的优秀文化逐渐断层了, 这种断层不仅是由于学科专业化而导致的淡忘, 更可以理解为现代大学生是逐渐远离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熏陶而文史知识逐渐匮乏了。

(二) “重外轻内”的传统文盲日益涌现。

随着网络和电脑的普及, 现代大学生不懂电脑和现代高科技的“现代文盲”少之又少了, 而缺乏人文素养, 不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历史的越来越多。可能是由于时代的特点和现代物质社会压力的增大, 人们普遍变得浮躁, 这种浮躁不能说是个体的, 更可以说是全民的, 然而这种浮躁在大学生身上表现的更为明显, 其具体表现为现代大学生业余时间除了上网打游戏就是盯着电视没完没了的跳台, 再或者是宁愿去街上漫无目的的乱逛也不愿意耐心地看完一本经典文学作品, 并且现代大学生除了考试的答卷, 几乎都用电脑打字, 动笔的机会也是越来越少, 有的甚至提笔忘字, 活生生成了“无笔族”。由于长期对着电脑受外来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许多大学生开始见异思迁, 只要沾上“洋”的东西都喜欢的不得了, “重外轻内”的现象日益恶化。

(三) 拜金享乐主义悄悄蔓延。

我国正处于转型的文化大融合时期, 传统与现代, 东方与西方交流融合日益平凡, 与此同时冲突与矛盾也不断加剧。在这个大环境下, 处于思想还未成熟的大学生们是最容易受到影响的, 也正因为如此西方利用我国青年人的这一特点, 进行了和平演变政策, 而作为祖国栋梁之才的大学生们如果不能把握好自己, 最容易被外来的思想控制心智。据现状看来在大学生毕业时, 一部分人会选择考研, 然而考研的学生中95%以上是为了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 而不是真正热爱自己的专业, 更有甚者开口闭口都是钱, 人前人后只说利, 整天想象着不工作就能来钱, 不努力就能当上大官的事, 稍微受到一点挫折, 就不能控制情绪, 大打出手, 可谓是心态浮躁、功利心极重, 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心态日渐明显。

针对现代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不乐观状况, 高校开设了各种有关艺术、文史等课程, 力求从人文社会、人文历史、人际关系、个人审美等多方面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人格、素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对于学生放松身心、开发智力,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磨练意志增强信心、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等具有巨大的作用。

二、艺术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影响

(一) 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提高审美能力。

学校的艺术教育, 应与学生的日常艺术生活联系在一起, 为学生提供各种类型、风格多样的艺术体验。学生通过传统艺术的学习和原始情感表达的再现体验, 可以联系到自己情感的生活和情感经历, 并把艺术与自己的情感生活相互连接、相互作用, 从而获得全新的创造和表现的交流能力, 进而达到陶冶情操、增进审美、健全人格的目的。实践证明教师应创设丰富多彩的艺术情境, 不断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爱好, 这样必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 有助于通过多学科整合促进学生智能发展。

艺术学习往往不仅仅是学习音乐、美术、设计、影视等学科, 它的威力在于整合了无数其他学科贯穿于其中, 如作曲需要逻辑能力、绘画需要空间能力, 表演需要人际交往能力等, 正是因为融合了多种学科, 才使学生能有意识无意识的更多的接触和了解艺术, 并使有特殊特长的学生更好地挖掘自己。比如学生往往会进行配乐诗朗诵, 这样有朗诵能力的同学, 可以借助音乐的感染力, 放松身心, 迸发自己的情绪, 使发挥达到更高的境界。由此可见, 借助艺术的力量, 与其他学科相互整合, 可以令其发挥更独特的作用。通过这种微妙的作用,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心理和智能方面得到了健全和促进。

(三) 有助于了解不同文化背景, 尊重多元文化。

不同时期, 不同地域, 不同风格, 不同国家的艺术分别记录了不同时期的时代特点、风土人情等, 可以说艺术深刻地再现了人类社会的发生、发展的过程, 通过艺术和文化的链接, 我们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艺术所表达的时代特点, 通过对时代的追寻和了解能使学生更加理性的尊重多元文化。我国幅员辽阔, 民族众多,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艺术形式, 通过对民族音乐的欣赏, 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风格特色, 进而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了解风土人情, 增进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 有助于加强学生艺术修养, 提高审美素质。

艺术修养是一个人审美素养的主要部分, 是衡量一个人审美高低的重要部分, 将直接影响一个人生活质量, 审美趣味, 人格素质的高低。一个具有较高审美素养的人, 能够很好地分辨一件事物或者事情的美丑, 并迅速转换情感方式, 理性对待, 使理性和情感和平共处。艺术修养较高的人具有很好地洞察力, 并且能很快的理解一事物, 理解人类生活本质所在, 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 而艺术教育就是教育人从音乐、美术、影视、戏剧等的情感体验中获得这份理智的情感, 通过审美的体验, 充分地了解事物本质, 通过审美体验的丰富来增加艺术修养, 进而提高审美素质。

参考文献

艺术素养教育 篇8

1 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需求

随着新的历史时期社会、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 高校艺术类学生呈现出一定专业社会表现特点, 主要表现为:情感丰富, 个性鲜明, 但组织纪律性不强;思想活跃, 创造性强, 但理想信念淡薄;重专业掌握、轻文化学习, 缺乏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特别是存在的重专业知识、轻文化学习特点, 使他们特别重视掌握专业知识尤其是重视专业实践活动, 如, 音乐专业的学生只重视声乐、器乐等专业课和文艺演出;设计专业的学生则过分依赖电脑。存在知识不系统, 大量的业余时间乃至课堂学习时间都被艺术实践活动所占用现象。同时, 由于过分的重视专业知识而忽视其它综合素养的提高, 艺术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普遍较低, 信息素养更是难以提高, 不能满足整个社会与教育对他们的信息素养培养要求。因此, 如何满足艺术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需求成为艺术类老师和信息素养教育老师思考的问题。其实在平时的实践和学习中, 因为艺术类学生对一般与专业知识没有直接联系的教育内容与方式没有兴趣是他们信息素养较低的一大主要原因, 高校开展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 需要的是能吸引艺术类学生兴趣的、结合实践教育的有效信息素养教育方式与内容, 而不仅仅只是开设相关的如信息检索课一般无区别的信息素养教育。

2 信息时代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自1974年被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提出以来, 国内外学者已经对其概念、方式等方面展开了广泛和深入研究, 特别是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普遍应用以来, 信息素养的内涵发生了很多深刻变化, 人们对信息素养的教育也更加重视。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综合分析来看, 信息素养的教育一般是对大学生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的教育与培养, 对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来说也应该从以上四方面进行相应的教育。但在教育的过程中, 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对上述内容的简单叠加, 而应根据艺术专业学生的要求, 结合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方式,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构建一种适合艺术学生发展和需求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1) 应重视结合艺术专业知识的文献检索课教育。文献检索课主要是一门传授检索工具、检索方法、具体文献检索知识的课程, 由于其侧重于信息检索技能的训练, 缺乏信息评价、鉴别、选择和利用等内容, 因此大多数艺术学生对其没有兴趣, 但如果将信息检索课与相关艺术知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与实践, 增加检索知识的专业新颖性, 则能让艺术专业学生通过信息文献检索课增加信息知识, 培养他们的信息意识。

(2) 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艺术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方面的教育作用。手机、电脑的普及为艺术学生的电子阅读提供了多种可能与选择, 学校应该抓住这个机遇, 注意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艺术专业学生阅读引导, 并可利用Web2.0等技术开展信息在线咨询服务, 形成学生—老师之间的信息互动交流, 学生可以随时咨询在信息检索或其它方面遇到的问题, 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老师则可以在解答疑惑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困难与要求, 并进一步制定更加适合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教育方式。

(3) 高校图书馆是艺术专业学生信息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图书馆是集信息服务与教育功能于一体的重要教育机构, 在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方面, 图书馆更是凭借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与专业的教育人员有着其它机构不可比拟的优势, 结合艺术专业学生的特殊性, 图书馆可以在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资源建设、信息技能培养基础上, 或开展艺术相关专业的信息素养比赛活动, 或开展艺术相关资源二次开发活动等, 让艺术专业学生更进一步认识信息素养提高的必要性, 开发或提高他们提高信息素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需要注意的是, 在上述的教育或活动中, 对艺术学生的信息道德必不可少, 只有在信息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才会不对他人或社会带来危害的教育, 反过来促进自身信息知识、信息能力的提高。同时, 对专业信息素养教育人员的能力提高也很是必要, 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要求他们必须接受、掌握新的事物与技术, 并将这些新鲜知识教会给学生, 只有这样, 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

3 结束语

现代信息社会对艺术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是一项较为庞大和复杂的体系, 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努力, 在信息素养教育老师对学生教育进行专业知识与能力教育的基础上, 艺术专业老师也需要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灌输, 并鼓励他们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以提高他们的素养水平与信息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凯.艺术专业学生发展特点及对策研究[J].时代文学, 2009 (5) .

[2]信息素养教育:高校走了多远?[EB/OL].http://xxsy.zau.edu.cn/xxsygl/ShowArticle.asp?ArticleID=54.

[3]金华宝.高等师范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D].成都: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论文, 2002.

[4]张进良, 张克敏, 何高大.从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谈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 2003 (8) .

艺术素养教育 篇9

一、学生审美艺术素养的培养

审美是作为人格完善、素质良好的人的基本能力, 审美能力包括鉴赏艺术和鉴赏生活自然两大类。鉴赏艺术这里主要以美术课堂的美术作品鉴赏为主, 它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 对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 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可见, 美术鉴赏能力必须是一种经过专门训练所产生的特殊能力, 它来源于对美术艺术语言本身的理解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以及对其独特价值的感知与领悟。在鉴赏训练中最重要的是观赏优秀的美术作品, 感受经典作品, 使学生不仅领悟到创造美术作品的规律, 而且体验到一种精神的创造, 体验到人类最基本情感的表达。在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批评能力, 是艺术教育的重要任务和目标, 因为, 批评、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总是相辅相成的, 它是学生艺术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

当然, 要想使学生更详尽地把握美术作品中那些值得欣赏和能引起互动反映的东西, 要想让他们在原有生活的基础上, 在年龄许可的范畴中理解和感受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 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 在各种以游戏形式为主的活动中, 在对学生的评价中, 巧妙地将各种美学常识、简单的艺术史、艺术评论和创作技巧知识渗透其中, 培养他们综合审美感受。同时, 随着学生年级及年龄的逐步升高, 还要向学生介绍一些简单的评论术语, 这有助于他们对艺术感知外化的表达。要想了解组成一件作品的各种要素及其特征, 需要的是一种审美知觉, 而不是日常知觉。只具备日常知觉的人, 在赏画, 听音乐, 看舞蹈、戏剧时, 往往会很快进入艺术作品再现的客观内容, 如画上有几个人, 正在做什么事情, 种的是什么品种的花, 还有桌子的样式, 挂的是什么窗帘, 人物穿什么衣服等, 最后用画得像不像为最终标准来判断作品的好与坏。有些教师在课上的美术欣赏活动中, 也经常根据个人的喜好与理解, 常常提出一般浅表的问题“画上的小女孩长得漂亮吗?这幅画好看吗?”“画中有几只蝴蝶很好, 你看得很仔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 欣赏“逼真”的艺术作品没有任何障碍, 但欣赏抽象作品总好像是走进另一个世界。因为, 从作品中难以找到事物原本熟悉的模样, 而是通过线条、色彩、形状的组织, 经艺术的变化、节奏、重复、平衡、对比等特殊语言, 将画家的、人类的情感以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 它所表现的情感进入了更深的层次。“一个人永远不能穷尽对美术的探究, 他会不断发现新的东西。伟大的作品, 在每次观赏时, 看上去似乎都不同。它们好像与活生生的人一样, 令人揣摩不透。美术本身是一个令人兴奋不已的世界, 有着它本身独特的法则和神奇的境界。”教师在课堂上, 不仅自己要善于表达, 更要以自己的知识与体验, 通过游戏、活动与对话的方式, 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意味和情感的表现手法, 帮助学生走进艺术作品那独特的世界, 发展自己真正的审美趣味。

二、学生创造艺术素养的培养

美术课程的重要作用, 就是激活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这是创造力发展的前提, 如果没有激活, 那么创造意识会随着年纪的增大而消退。创造意识的培养建立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之上, 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是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比如在美术活动中, 给一个非常有趣或天方夜谭式的故事配上画, 给荒诞不经的图画配上文字, 以各种动物的特征组合成一个超级动物画或将学生的角色进行转换, 成为一个原始人、或是一个外星人、或是一只水中的小鱼、或是森林中一颗树, 那么世界在你的眼中会是怎样的。设想是非常多的, 这些有助于刺激人的多向思维。美术教育能帮助学生在另一个维度去发现自己, 美术作品是学生自己手和脑结合的产物, 是独特和个性化的东西, 作品中表现出的差异是十分宝贵的, 正是这些差异丰富了我们的心智, 并从另一方面洞见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内心世界。教师不急于做判断性评价, 可以从感知与思维切入, 综合展开想像思维训练。

首先是观察训练。感觉意识强的学生, 把握学习的机会就多。学生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和客观的认识能力是敏感的、动态发展的, 观察不仅是刺激, 而是记录、是选择、是判断, 更是想象力、创造意识发展的途径。观察自己的生活世界, 观察生活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生活接触的人, 如亲人、老师、同学、朋友等;接触物品, 如蔬菜、水果等;从高处往下看, 常见的物体会是什么形状?如果我是一只蚂蚁, 去看这些平常的物体又会是什么样子?让学生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摹仿和表现, 用画笔画下来, 这是观察训练的好方法。

其次是感觉训练。我们知道绘画中抽象的形状、颜色能表现丰富的感觉, 教学中可以通过摸、看、听、闻的渠道来进行各种感觉训练。如触摸在小箱内分别放入树皮、叶、泥、沙、纸团, 粗糙的、光滑的、硬的、软的网状物和金属等。闭上眼睛倾听音乐盒、铃、金属、钟表、塑料、纸、木块、小型乐器等。比较地观看镜子、蝴蝶、贝壳、书签、羽毛等。细心地嗅闻报纸、肥皂、桂叶、鱼腥、刚锯下的木块、花瓣、水果等。品尝不同的滋味糖、葱、醋、腌菜、桔皮、薄荷叶等。聆听晃动纱巾、麻布、塑料薄膜、铁皮、易拉罐、饮料罐皮等发出的声响。学生们通过以上刺激感官的动作体验, 丰富了感觉体验, 同时将所想所感记下来画下来。

第三是能力训练。教学中, 可以采取印图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用不同的材料, 如白萝卜、马铃薯、地瓜、肥皂等刻出形象模胚, 进行转印图案训练, 认识材料的互通性与可转换性。

三、学生感知艺术素养的培养

美术鉴赏的主体条件是知觉。因为美术作品主要是以形象、色彩、材质、肌理等要素作用于人的感官。艺术教育首先要考虑的是创作过程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用不同手法全方位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 它是训练学生感官最重要的课程。调查表明, 感官训练不良的学生对教师的指令, 对彩色、形态、纸张及剪刀、浆糊等工具的反应不强, 对物体的观察、认识能力较弱。健康的感官, 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基础, 颜色的种类、形状的差异、细腻与粗糙的肌理区别、亮度的差异等等都是美术体验与表现的激发因素。

有的学生能将听觉上的体验在图画中表现出来, 有的是简单的声音再现, 有的则能够把对音乐的感受以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因此,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知体验是艺术学习的关键。这样的视———听联觉、视———触联觉、视———嗅联觉, 正是当前美术教育课程所要求实现的综合感知互动, 综合技能通识的新理念。在美术教学中, 虽然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向是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等领域, 从学习的形式上看基本和成人相同, 但因培养目标的不同, 学习要求的层次也不同。学生的绘画题材和成人基本一致, 但因其内心看世界的态度具有特殊性, 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和评判它。

四、学生评价艺术素养的培养

评价是艺术教育课程实施中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学生对美术的知觉意识、敏感性、体验程度、技术和人的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教师应如何评价一幅学生的画呢?在课堂上教师对美术活动过程或最终作品的评价方式、尺度的掌握, 能对尚无什么美术基础的学生产生重要的引导作用。

我们不要习惯只看题目或内容是否与教师的要求相同, 在课堂的美术活动中, 经常是学生画完了, 也就完了, 没画完的, 教师也说, 很好, 回家画, 视同画完, 没有下文。教师往往给自己欣赏的作品判高分, 主要是作品的外观得分, 如画面清洁、线条清晰、着色工整, 甚至还有纪律的表现分。而对学生为什么画这幅作品, 想表现什么思想, 为什么用粗而杂乱的线条或许多曲线, 想表达什么情绪这些看不见的内心活动是很少关注的。其实, 大部分成年人都认为, 孩子们创作的作品是令人激动的、自由的、有趣味和富有表现力的。因此, 最有效的评价方法, 是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 以学生的年龄、生活、思想和情感为背景, 实施科学的、多角度的、符合个性化的评价。在基础义务教育阶段, 美术作为艺术学习的一种方式, 并不仅仅是以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来衡量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成果。对于普通社会人、公民、大众人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并热爱艺术, 能用艺术为自己的人生增添情趣, 完善健全的人格, 这些终身受用的素养, 就是艺术教育的终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学芳.浅谈美术教育评价的导向性.学校管理, 2006 (4) .

[2]刘美双.论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福建陶研, 2007 (1) .

[3]李东风.高师美术教育的功能与职责———高师美术教育与基础美术教育的关系探讨.教育探究, 2007 (03) .

[4]张云.论中学美术教育中科学素质的培养.教育前沿 (理论版) , 2008 (1) .

艺术素养教育 篇10

一、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1.回应学生的礼貌问候语。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 很多老师不回应学生的问候语, 久而久之, 学生对老师的问候语也就失去了感情, 变成了一种“机械语言”, 师生之间也就缺少了一种交流。2.提问学生时的神情一定要亲切, 眼睛一定要鼓励地看着学生, 语气要具有商量的性质, 还不要忘了加一个“请”字。3.切忌对学生冷嘲热讽, 切忌使用不高明的“幽默”。4.对学生的质疑, 一定要有耐心的态度, 切忌说“连这么简单的问题也做不到”等话。5.对学生所问到的一些你不知道的东西, 你不要敷衍, 更不要装懂, 要诚实地对待学生, 讲错了也要勇于向学生认错。6.对学生的好奇心要尊重, 要友善的鼓励, 合情理的引导。7.讲课的语调要是询问式的, 这不仅是为了引起学生思考, 避免学生死记硬背,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心理活动过程的认可, 学生由此能获得尊重感。

二、应积极引导学生充分活动

1.忌老师一言堂, 即使你讲得再好也不能一讲到底, 因为你一讲到底, 就会挤占学生自我表现的时空, 学生当下的现实的所思所感你就不可能了解, 也就不可能当下的现实的帮助学生。2.有明确的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只有保证了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学生才能学有所得。在此, 学生读书, 不仅仅是记忆书本中的单词、词组或者是语法知识, 更主要的是能够从中发现其中规律。3.有明确的中心话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话题既可以是老师课前预设的, 也可以是上课之中生成的, 若现场生成的话题比课前预设的好, 在此时此境更有价值或意义。或是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 以锻炼学生的相应能力和心理素质, 以保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理念的落实, 以更好地实施因此施教, 以给“生成教学”造成可能。一个负责任的有经验的老师, 不会盲目地让学生公开地表达自己, 更不会“作秀”式的为表达而表达, 而是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表达自己。

三、教师应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1.老师的情绪高昂、精神饱满、态度亲切、举止从容。2.学生神情专注、兴趣浓厚、参与积极、讨论较真。3.没有无动于衷、如坐针毡的“极个别现象”。

如果教育者自身的人文素养不高, 就不可能在英语教学中梳理出具有人文精神的教育素材。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要重视知识的内容, 注重“规律性”的教学, 但更要重视教学内容意义的挖掘, 对体现美好人性的知识进行深度开发, 通过英语教学内容中的人文精神、科学理性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如热爱自己的家园, 保护环境, 珍惜生命等。这些具有全人类的普通价值的观念, 是人基本的品质。英语教师是教育者, 但首先是人, 所以也要通过自身的学习, 提高自身的人文情怀。首先, 英语教师要热爱生活, 对人生充满激情。一个对自己的人生灰心丧气的人, 不可能去同情和关怀别人的生命, 分不清真、善、美、丑的是与非。其次, 要注意准确解读课文的内涵, 深挖其中的人文信息, 既要有所侧重, 又要注意方式,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 自己得出结论。与此同时, 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引导与点拨, 使知识得到升华。

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从“史”开始 篇11

一、人类艺术源头追溯

俄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在《论艺术》中指出:人类社会最初的艺术是从劳动中产生的,因为劳动不仅创造了人,也创造了人类艺术。

1.洞穴壁画

还没有文字之前,人类就已经懂得了绘画。1879年一位四岁的西班牙小女孩玛利亚在偶然间发现了阿尔塔米拉洞窑,那里保存着旧石器时代的壁画,但考古学家们却不相信这是出自冰河时代,可在这之后,人们又陆陆续续发现了许多类似的洞窑和一些简陋的用石头和骨头制成的工具,方才确定这些栩栩如生的图画出自原始人之手。

约20000年前,从阿尔卑斯山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整片大陆都被厚厚的冰雪覆盖着,漫长的冰河时期,人类不得以要躲进山洞求得生存。在如此恶劣的生存条件下,人类为什么还能精心地绘制出这般绚丽的图画呢?难道是为了记载事件?或是像我们文明一样追求艺术价值?为了欣赏?为了解这些壁画,考古学家和艺术家们进行了长时间的发掘和研究。

在这些洞穴中像阿尔塔洞穴中的野牛这种类似的画有很多,更有意思的是这些动物的画经常是相互重叠的,除了拉斯科洞穴中的一些画之外,很少有清晰的排布于洞壁上的,然而这又是为什么呢?

2.古埃及壁画与正面律

可以说整个艺术发展史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化史。公元前3000年前后尼罗河流域出现了埃及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法老作为最高统治者,埃及的艺术家们竭尽所能的为他服务。我们对古埃及的艺术了解多半来自墓葬,从许多墓葬中的壁画和雕塑等艺术品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艺术家们对于画面是否好看是否合理是否真实和完不完整完全不关心,他们关心的是是否能清楚的把一切事物保留下来,所以我们所看到的埃及画作和浮雕都是不合理的。比如说最常见的人物壁画,人物的头是侧面的,而眼睛却是正面的,躯体上半部分是正面的,而腿却是侧面的,并且两只脚被描绘成从内脚踝那一面看的样子,看上去像是长了两只左脚。为什么埃及人要这样表达呢?这便跟他们的古老法则和巫术迷信有关系了,法则说要从物象最具特点的角度去表现,而巫术迷信让古埃及人认为,若是一个人的手臂被“缩短”或是“切去”,就无法接受生者为他奉上的必需品。而这种浮雕和壁画的特殊规则被我们今天称为“正面律”,这种“正面律”不但体现在人物上,动物上也体现出这一点,这种风格几乎统治了整个古埃及的艺术史。

二、当代先锋艺术

当代先锋艺术绘画作品与当代受众的距离,大概就是一个时空距离。当代先锋艺术家在企图回归,回到初始,回到艺术的源头,而当代人却活在当下,享受着当代文明带来的舒适与便捷,他们实在无法厘清的那些或简单或复杂的线条与色彩在力图表现什么,没有时间也不愿意回归初始。虽然,当代先锋艺术为大多年轻人和学生所追捧,但他们并不知道,先锋艺术并不是艺术的起源,它是当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走入一个新的领域所产生的,所以作为喜爱艺术的学生们不能走入一个误区,认为玩弄一些连自己都不明白的东西就叫做艺术,这也是大多数学生很容易误解的地方。学两三个月的绘画便觉得自己已经领悟了所有艺术,胡乱堆砌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便称之为先锋艺术。没有底蕴的艺术便不是艺术轮回圈里的新里程,艺术从起源至今,历经了几千年的洗礼,并不是学两三个月便能领悟的。举个例子,就如抽象画最著名的毕加索,大多数人知道他都是知道他的抽象画,可是有多少人知道他抽象画之前的画呢?他幼时的画是什么样的,他十二三岁时的画是什么样的?他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当理解了艺术之后便创作出了后期广为人知的作品。所以现在的学生们当你爱上艺术之后请不要认为它是简单的人人都能做到的,请好好的学习它领悟了了解了之后再创造它,才能让艺术走的更远,发展的更辉煌

艺术源于思想,思想成就艺术,从旧石器时代当还没有艺术这个词甚至这个字的时候,人们就创造了艺术,虽然并不懂得艺术这个词,但显然他们已然懂得欣赏,不然只是用来作为祭祀的野兽,何必要画得活灵活现?不然埃及的艺术家们何必要遵守“正面律”?思想观念于人类于艺术于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从旧石器时代开始直至今天,每个时期的思想变化,带动着每个时期的艺术变化,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更是让艺术踏上前所未有的高峰,直至今日我们虽有各式各样的艺术风格,艺术范畴,仍然有许多人热烈地爱着那个时期的艺术,延续着他们艺术的脚步,用后人的思想加上前人的技法,造就了许多注入新灵魂的艺术大作。地球是圆的,艺术也就像个圆形,就像咬尾蛇,首尾相接既是终点又是新的起点,同时也是一个不朽的象征,因为据说咬尾蛇是杀死了他自己,然后把他自己带人生命,吞吃他自己和给他自己生命。艺术亦是如此,从它的觉醒,发展到巅峰,再走向原始。经历了不同时期思想润色的艺术,又将注入新的灵魂从头开始新的循环。

三、结语

艺术素养教育 篇12

一、艺术与哲学

在人类精神文化领域内, 艺术与哲学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哲学主要通过美学这一中介对艺术产生巨大影响。哲学对艺术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艺术家的影响。艺术家在从事创作活动时, 总会自觉不自觉的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 并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表现出来。人们从艺术活动中所感悟到的对真、善、美的理解, 时空的冲击, 个性的张扬、以及对生存与死亡、激情与理想等方面的强烈感悟与超越, 无不来自对哲学内涵的领悟与反思;而在哲学反思的过程中, 所经历的神秘与自由、消沉与乐观、曲折或顺达、理想与现实, 以及超凡率真的个性气质, 又有哪一样是不渗透着美学内涵与艺术气质呢?哲学对艺术的影响, 还表现在出现了一批富于哲理性的艺术作品。比如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就是在探讨人类天下一家、世界和平的问题;李斯特《前奏曲》通过音乐特有的形式在探讨人生的意义, 这些作品举不胜举。哲学能起到促进艺术潮流形成的作用。当然, 艺术也反作用于哲学, 可以启迪哲学家的思维。

二、艺术与宗教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非常久远。尤其是基督教在最初宣传自己的教义时就是借助音乐的方式, 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看到, 在礼拜仪式中音乐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宗教艺术中, 建筑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一些石窟艺术。多种多样的宗教艺术不但是世界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对各个地区、民族、种类的艺术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宗教对艺术的影响已经减弱, 现今宗教艺术主要是作为历史文化遗产而存在的。

三、艺术与道德

道德影响艺术, 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总是要通过艺术作品的主题、题材、情节、人物、思想性、倾向性、内在意蕴等体现出来。反过来, 艺术影响道德, 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艺术作品对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作用上。由于艺术具有生动感人的形象和特殊的魅力, 因此他对道德观念的评价和道德行为都具有重大影响。近几年, 由于传媒和网络的力量, 大量影视剧作品可以很方便的欣赏, 而其中不乏探讨人在社会中如何存在的问题, 如美国影片《撞车》就是讲述在今天这个钢筋水泥的世界里人与人应该如何生存的问题。

四、艺术与科学

从文化学角度来说, 科学技术也是人类社会一项重要的文化现象。科学的进步为文化的创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这方面最直观的就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艺术的表现手段也随着扩大, 网络歌手、DV故事等等的普及拉近了人们与艺术、人们与创造美的距离。

既然艺术与文化存在如此多的联系, 那对高校教师有何影响?下面将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 教师较高的文化素养有利于对艺术的整体把握。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介绍艺术发展的历史条件, 对于正确理解艺术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源泉是十分必要的。艺术发展史同这一时期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等方面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关的。相反, 艺术的迭起、探索的推进, 与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演进是分不开的。

第二, 教师较高的文化素养有利于对艺术史和艺术作品的时代特征进行正确的阐释和评价。在艺术史教学中, 教师应该对艺术史中的多种文化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 才能完整而透彻地阐释影响艺术的深层次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原因, 学生才能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上理解。可以说, 艺术课教师文化品位的高低是决定艺术课程教学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第三, 艺术教师较高的文化素养有利于艺术文献史料和艺术术语的正确解读。对艺术的研究离不开文献史料, 而对文献史料的准确理解又需要历史文献学的相关知识, 所以, 历史文献学对中国古代设计史的研究与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艺术教学和研究中经常会遇到很多难以解读的史料。因此, 艺术教师加强历史文献学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第四, 艺术教师较高的文化素养有利于对艺术思想和艺术观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艺术包括多方面的内容, 既涉及材料、技术, 又涉及方法、观念;既是艺术, 又是科学;既有人文学科的属性, 又与自然科学相关;既有实用功能的限定, 又有审美的心理的要求;既有文化的传承, 又要求创新。因此, 如何对以往的艺术思想进行概括与提炼, 关系到在教学中能否达到因材施教、深入浅出的良好教学效果。对艺术思想和观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 教师必须掌握和了解哲学、美学、宗教学等学科知识。陈乐民先生说:“任何学问就像剥笋一样, 一层一层地剥下去, 剥到核心, 是哲学。”在对待历史文化与艺术传统上, 不能采取断章取义的态度, 应该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加以概括和把握。

艺术创作是创作主体与客观世界撞击的产物。如果艺术家只了解他所要表现的对象, 他的创作是无法完成的, 因为一件真正意义上成功的作品, 不仅需要艺术家有高超艺术技巧, 还需要他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

综上所述, 艺术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教师的文化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从长远来看, 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创意能力的培养要比技能教育更为重要。艺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 尤其是文史哲诸学科, 对这些学科的学习和了解是艺术教师提高文化素养、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顾建华, 张占国, 主编.美学与美育词典[Z].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9.

[2]邢煦寰.通俗美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0.

[3]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4.

上一篇:有效拓展下一篇:证券信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