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艺术素养

2024-06-28

学生艺术素养(通用12篇)

学生艺术素养 篇1

摘要:目前艺术教育在我国不论是高校还是学生本身对其认识都略显不足,高校开设公共艺术课还不很普遍,大学生的基本艺术常识掌握的还很少。作为未来的国家主人,大学时代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一味放纵大众文化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必然对我国文化强国目标有所影响。培养高校学生正确的艺术观,提升其艺术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策略

一、高校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以及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改革步伐不断加深,公共艺术教育逐渐成为新世纪大学生必学的公共科目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要开展富有特色的艺术、体育等课程的教学,并纳入教学计划中,努力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体来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一)加强高校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有利于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

艺术教育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之一。儒家经典《周礼》规定,授教之人必须懂乐,授教内容也应与“乐”相关联,例如“礼”就是由“乐德”、“乐语”、“乐舞”三部分组成,分别指的是与乐相结合的德行、语言和歌舞。到了孔子时期,对“礼乐”的重视更为盛行。孔子列礼乐为六艺之首,提出教育应当以乐为原则,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礼乐相济”的理论基础。西方的艺术最早盛行于古希腊时期,当时人们将诗、歌、舞结合在一起,推动了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近代以来,西方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开始强调科学的重要性,科学逐步取代了艺术的地位。直到20世纪20年代后,人们在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下,重新认识到艺术的重要性,艺术教育也不断被人类提及和强调。一部充满正能量的优秀艺术作品,带给人们的往往是内心的震撼,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例如在音乐课上,让学生欣赏《太行山上》时,进行曲的激昂、慷锵有力的伴奏、催人奋进的旋律,给学生一种抗日战争如火如荼、英雄八路军势不可挡、革命事业必将胜利的决心,使得学生爱国热情油然而生。又如在欣赏国画大师徐悲鸿的名画《愚公移山图》时要了解到画作的时代背景。当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学生从愚公移山中体会到锲而不舍的精神,更加对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体会深刻,从而使得学生学会做任何事情都要学会坚持,树立必胜的信念。由此可以,艺术素养的培养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重要意义。

(二)加强高校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艺术素养的培养可以提升大学生心理的调节控制能力,使得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始终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的精神风貌。当前大学生的艺术素养的培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艺术素养的培养,可以起到健全大学生人格的意义。苏联当代美学家尤.鲍列夫指出:如果说社会意识的其他形式的教育作用是具有局限性的,那么艺术则对智慧和心灵产生综合的影响,艺术的影响可以触及人精神的任何一个角落,艺术造就完整的人格。由此可以看到,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可以使其人格更加健全、趋于完善。另一方面,艺术素养的培养也可以起到调节学生不良情绪的作用。大学生除了正常的教学环节以外,业余时间很多。各种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扑面而来,使得相当大部分的同学没有丝毫辨别能力就参与其中。社会经验的缺失使得他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打退堂鼓,产生消极思想,从而滋生各种不良的心理问题和情绪。这个时候,通过包括音乐、话剧、绘画等不同艺术形式可以感染学生,帮助其摆脱各种不良的情绪。如梵高的《向日葵》体现的勃勃生机,话剧《林海雪原》体现的革命情怀,乐曲《大江东去》体现的心胸磅礴等。

(三)加强高校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有利于开拓大学生的智力,塑造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古至今,人类社会认识社会的主要来源途径只有两个,一是通过科学认识又称抽象认识,二是通过艺术认识又称形象认识。艺术教育具有表现形式多样、内容生动形象,极易富有感情色彩等特点,因而可以强烈的吸引学生和感染学生,与此同时又因为它丰富的内涵和较强的知识性,使得它能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科学家大多有极高的艺术素养。建筑学家梁思成酷爱中国古典文学,地质学家李四光学过作曲,数学家苏步青、华罗庚、谷超豪均爱古典诗词,多有诗集问世。数学家陈省身不仅喜下围棋,还是个武侠小说迷,与金庸交好,还以九旬高龄聆听金庸的报告,李远哲说陈省身像个老顽童。须知,武侠小说丰富的想象力对科学家是十分有益的。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卓越的大学教育家竺可桢是位文史大家,不仅西学渊博,国学功底也极深厚,对经、史、子、集及诗词,笔记、方志等广征博引,用于科学研究,成果丰硕。数学家丘成桐酷爱古典文学,《史记》中许多篇章能够背诵,可见下了多少工夫……世界各国每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都不同程度展现着艺术大师们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大学生在风景优秀的山水国画中、在宏伟嘹亮的歌曲中、在感情激荡的话剧中领略到各种风景、精神时,大都可以心胸开阔、激发热情,思绪万千、感同身受。

二、加强高校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一)高校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对公共艺术课的开设和研究。

从哲学角度来看,认识是事物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体现在加强高校学生艺术素养培养上来,就是要求高等教育管理者首先要提升认识。高校加强公共艺术课的开设,可以培养和提升高校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有利于学生心理和知识水平的提升、促进其综合素养的飞跃,拥有其他课程所不可替代的独特的实际意义。高校要将大学公共艺术课设计在日常的教学计划大纲中,通过公共艺术课的教学和科研,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使得广大的大学生在学习公共艺术知识的同时,也不断的培养了其优秀的道德素养、较强的审美能力和成熟的价值观。

(二)加强艺术教育改革步伐,创新教学模式。

高校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首要的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针对学生的艺术教育就要依据广大的学生需要为出发点,不断汲取具有时代特性的新的教育理论,对过去老旧的艺术教育模式开展不断地创新和改进,要不断根据高等教育最新文件的具体要求,遵照教育基本原理和实践的基本规范,把枯燥的理论学习逐渐转变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适应90后大学生的教学模式,逐渐吸纳各种优秀的艺术教学手段和艺术教学形式,采用与时俱进的教授方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知识的兴趣。

(三)注重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不断完善公共艺术课的教学内容。

加强对公共艺术课教学内容的完善和改进,一直是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推动高等艺术教育的关键点之一。第一,按照教育学的理论来看,根据不同教学对象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开展个性化教学,使得广大学生有了自我选择教学的机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任何知识的学习只有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之上,才能不断催促自己的学习,才能通过公共艺术课的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第二,要密切注意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方式,不断科学的完善课程设置。如设置课程时做到必修课和选修课相互兼顾,基础课和专业课不断区分,高级课和通识课有序进行等,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同学们的要求,进而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如针对理工科学生艺术基础薄弱的现状,可以开设基础性、实用性的艺术鉴赏课,提升其艺术鉴赏品味。针对文科生普遍拥有一定艺术基础的情况,在实施艺术教育时可以开展一些较为深入、较为综合的艺术知识。在对大学生实施艺术教育的过程之间,要格外注重其审美意识层面和其他方面能力的共同发展,一方面要让大学生在个人情感上获得精神的快乐,另一方面也使得他们在道德修养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完善,最终实现公共艺术课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不断加大相关资金投入,提升师资水平完善教学硬件设施。

艺术公共课的设置要求高校普遍要求较高的艺术硬件设施、艺术实验室,如钢琴教室、电影放映室、画室、练功房等以及颜料、乐谱、乐器等,这些设施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配套资金。此外,高水平的师资也是高校艺术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之一,这就要求各高校要对艺术教育产生足够的重视,加强对艺术教育师资的人才引进力度,保障公共艺术课程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陶松梅.如何提高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视觉素养[J].艺术科技,2013,10:319.

[2]刘燕.浅析艺术素养对高校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J].科技信息,2011,23:204+175.

[3]牛少轩.高校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策略探究[J].大众文艺,2016,09:224.

[4]余静.论普通高校学生的艺术教育[J].教育前沿,2006,05:87-89.

[5]吴莹.论普通高校学生的艺术审美教育[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2:88-91.

学生艺术素养 篇2

艺术潜能也是特殊才能,特殊才能不等于天才,后天的环境与后天的教育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中学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

尽量为中学生创造机会:对中学生的教育忽冷忽热,要求水准忽高忽低,没有细微的教育方案,没有长远的打算,便不能使中学生艺术活动的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中学学生艺术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素质是指人们后天通过环境的影响和教育训练,而逐步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素质教育,是指利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积极影响,在对中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潜力做出正确判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所有中学生都在其已有发展水平上有所发展,都在其可能发展的范围内充分发展,从而促进社会意识向中学生个体心理素质的内化,是提高中学生身心素质所进行的一切教育活动。它保证了中学生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全面发展教育是中学生素质教育的最根本途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是促使中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基本手段,也是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而中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就是对中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理解的深化。音乐,是以音为材料,由人声或乐器直接传达的感情的艺术。学习音乐有助于欣赏音乐美,还能更好地欣赏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提高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情操、性格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列宁曾说过:“音乐,是对人们进行教.应该抓住机会,不失时机地给中学生科学的指导。中学生进入学校时就已经掌握笔“涂鸦”了,将笔和纸交给中学生,特别是把颜色鲜艳的笔交给中学生,不仅使中学生画画的要求得到满足,也能刺激中学生视觉的发育,使手指、胳膊得到锻炼,促进小肌群的成长。假如此时教师看到中学生因一画而撕破了纸,笔也扔到地上便训斥中学生,就会在中学生稚嫩的心灵时种下笔和纸不可随便乱动的种子,那么,这个中学生长到可以不撕纸的年龄时,已经不喜欢这种最普通的文化用品了。

关心中学生的各种兴趣:中学生对事物感兴趣时,也是最有指导效果的时候,错过这一时机,将给中学生带来终生缺憾。日本幼儿教育家井深大先生指出:人的脑细胞网络是由出生后受到刺激,逐步发展与完善的,人生下来就具有各种细胞,其功能起初是潜在的,如果不适当地给予刺激,它们便不能分裂增殖,很可能在发挥作用之前就告终结。兴趣就是对这种潜在的种种细胞给予有效的刺激。如果这种刺激持续则强烈,兴趣就会使细胞增加。童稚期,大脑细胞需要多种刺激,从而为具备多种功能作准备。兴趣的变化不是坏事,它是人自身才能增加的表现。当中学生想知道事物的名称。或者想叫教师给他们念书讲故事时,教师以“真讨厌”“我很忙”的态度予以拒绝,与一个个地解答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满足中学生的要求相比,其结果迥然不同。让中学生自发地对艺术产生兴趣,教师想培养中学生某个方面的艺术才能,不要过于性急,急于训练中学生会打乱中学生兴趣爱好的临界期,使中学生永远地失去某种能力发展的可能。教师急于求成的结果使中学生逃避超负荷的训练,因为繁重的、强迫的刺激将使中学生产生厌恶情绪。

让中学生体会到进步的乐趣:切忌嘲笑中学生的努力。在培养中学生的“艺术细胞”时,随时保护中学生的积极性,对中学生哪怕是一点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高度赞赏,即使中学生提出教师不屑一顾的问题,教师也要表示关心,承认中学生付出的努力。

龙山镇初级中学

利用游戏教学,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篇3

关键词:小学音乐;能力;导入

音乐游戏是以发展儿童音乐能力为主的一种游戏活动,在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儿童的认知思维的变化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在校学习获得的,而音乐游戏也符合杜威的“从做中学”这个理论,能更直观、更直接地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经验,这类经验辅助他们获得认知,调节元认知。学生想去学,想去听,在游戏类的音乐课堂中体验到了快乐,在无形中得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这便是音乐课堂最终的教学目标。因此,游戏在音乐课堂中很好地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放飞”学生心灵有很大的帮助。

一、游戏在新课导入中的运用

新课导入是音乐课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在新课开始时,就能以有效的方法引起学生注意,那么整个课堂教学就成功了一半。例如:四年级上册《牧童之歌》这一课,在导入部分,老师可以用竞猜的游戏导入,老师可以跳一段新疆舞,让学生从老师的舞蹈中竞猜出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舞蹈,孩子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很强,自然引出新疆民歌《牧童之歌》。既调动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自然引出今天的课题。另外,猜谜、节奏游戏、击鼓传花等小游戏也可以作为新课导入的游戏方式。

二、游戏在节奏学习中的运用

在音乐中,节奏是体现音的长短关系和强弱关系的一种统称,是构成音乐的重要因素。但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专业术语对于他们很难理解和掌握,而采用游戏的方式就易于接受了。例如:在上一年级音乐上册《太阳》这一课,我在讲授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把二分音符节奏比作爷爷走路,四分音符比作小朋友,当我讲“看!大路上来了一位老爷爷!”时全班小朋友就拍打“×—”这一节奏。边拍边讲“走呀,走呀!”;当我讲“小朋友出现了,你们看,他们走路多精神啊!”小朋友就拍打“××”节奏,边拍边讲“走、走”。这一课程内容在走走、拍拍、讲讲、玩玩中学生很快就掌握了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玩中学,学中玩”的教育理念。

三、游戏在欣赏教学中的运用

欣赏音乐不仅需要欣赏者具有形象思维能力,更需要结合自己经历过的生活和情感去感知、体验,使其根据各自对音乐的感受程度及直接、间接的形象记忆,把自己对所听音乐作品的理解用不同的语言、动作表现出来。

例如,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一课时,刚听到音乐响起,进行曲的节奏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动起来。我简单地介绍了曲子,就让学生随音乐走一走,虽然他们也玩得不亦乐乎,但音乐的节奏及韵律完全被忽视了。我试着让学生再多一点地投入情感,音乐响起时我说:“夜深了,小主人睡着了,此时,被关在箱子里的玩具兵们偷偷从箱子里爬出来……”和着音乐,学生个个贼头贼脑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段音乐之后,我又说:“小主人此时睡得正香呢,玩具兵们有的……”我用手指着一个学生,他马上和着音乐学起了解放军走路,“有的……”我又指着另一个学生说,他马上学起了解放军打枪。随着音乐的不断进行,学生一个个学起了玩具兵,他们投入的情感远非我们所能想象。最后,音乐停了,乐曲结束了,我故意学着小主人的样子,伸了伸懒腰,打了个哈欠,揉揉眼睛,等我再看他们,一个个摆着音乐结束时的动作一动也不动,那样子使人忍俊不禁。正是这样的音乐游戏,使他们不仅掌握了进行曲特有的行进节奏,而且能把它表现得更加优美,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促使孩子对音乐感兴趣。

四、游戏在歌唱教学中的运用

歌唱教学的目的是揭示歌曲的艺术形象,理解和表现歌曲的情感和风格。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理特点,引导他们用音乐表现手段来表现歌曲的风格。例如:在教唱一年级《大鹿》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把这首歌表现得更加生动活泼,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音乐游戏,首先先让学生想象并模仿出大鹿透过窗子往外瞧的动作、兔子被追赶时害怕的样子等,接着让学生根据这首歌曲讲述的故事分别扮演大鹿、兔子和老狼,边唱着歌曲边表演故事情景。由此课堂气氛变得十分活跃,学生纷纷抢着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样他们不仅把游戏里的角色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把歌曲演唱得更加生动活泼,使歌唱教学的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如果能很好地在音乐课堂中运用游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音乐知识、技能,达到教学目标有很大的帮助。可见,游戏与小学生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儿童的生活离不开游戏,游戏的内容源于儿童的生活,愿我们每个音乐教师都能拿起音乐游戏这把“金钥匙”,在音乐课堂中“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中,感受美、欣赏美、学习美、创造美、表现美、懂得美!

参考文献:

[1]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搭建支架提高学生艺术学习素养 篇4

小学生的艺术学习素养并非依靠简单的模仿、模拟所能形成的,而是需要在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中逐步锻炼和培养的。因此,在艺术学习中为学生搭建支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兴趣,有助于其艺术学习素养的提高。

一、搭建情感支架,学习艺术鉴赏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只有通过丰富的视觉、听觉和审美经验的支撑,才能获得对艺术学科学习的持久兴趣,这也是形成艺术学习素养的基础。

基于此,我校艺术教研组在学习的导入环节便搭建支架,展现学生感兴趣的画面、音乐,引领学生走进接下来的教学情境中。当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有兴趣的事物十分专心,甚至可以达到忘我的境界时,便可促使其联想原有知识和经验,从而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构架去顺应和同化即将学习的新知识,使学生主观地进入艺术殿堂,尽情徜徉于艺术的奇妙世界。例如,美术教师往往会抓住生活中的情境,培养学生目的明确的观察习惯,从观察对象的整体印象到局部细节,使笔下所画之物具体生动,主次分明;音乐教师则会设计听觉游戏,过听音乐、做动作、辨乐器等游戏情境,使学生理解音乐所塑造的形象。

二、搭建问题支架,提升艺术表现力

课堂上,教师要将话语权留给学生,采用先练后教、先试后导的方法,鼓励学生在初次艺术表现时能大胆提出问题,如绘画中如何接色、唱游时如何表现等。对于学生的问题,我校教师不是立即系统讲解、单调反复操练,而是引导学生自主解决。

学生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合作表演,同伴之间形成了学习实践的共同体。同伴间的有效交流和互动,共同协商和协作,使得成果共同分享。

例如,在听赏《风和雨》时,就如何把握音的长短这一问题,有学生提出可以通过画长线、短线来表示。于是,教师就让学生一边听一边用画笔来表现风和雨,学生用画笔画出了非常有趣的图案,画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用不同长短的线条、图形再现了风和雨。

这样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学生在各自艺术表现的过程中体会名作深层的思考,感受作品带来的情感。

三、搭建交流支架,展现艺术创意

课内,我们让不同能力水平和经验背景的学生在开放的平台里,互相欣赏并提供建议。在分享他人经验、想法和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学生建构起对自己和他人作品、表演的进一步理解。课外,我们鼓励有进步的学生通过艺术学科活动这一交流平台,在自评、互评、师评中获得认同感,学生在互相欣赏、评价过程中将艺术创意尽情展现。

例如,我校以“艺术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开展了环保与创艺美术手工制作作品展评。把那些被丢弃的纸盒、包装袋,用学生自己的巧手变成美丽的艺术作品,通过活动让每一个学生感受环保与创意的美丽,只要动动手,你会发现原来生活是如此有趣。又如,我校还以“活力校园,好歌大家唱”为主题开展了班班有歌声的合唱展演。每班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歌曲,在提高演唱的技巧基础上添加了舞蹈、朗诵的创意。教师组织学生代表和专家一起参与评比,我们惊奇地发现,小评委的眼光和专家是一致的。

学生艺术素养 篇5

信息小组:马文兰(2016.9)

在班主任工作中,经常要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是激励学生进步的重要手段,班主任精彩、巧妙的评价能增长学生的自信心,而消极的评价则可能助长学生的逆反心理,把学生推向反面.因此要想让评价真正发挥激励、促进的作用,就要掌握评价的方法,评价是一门艺术。

一、评价的关键——准确公正

评价要达到最佳效果,关键在于“准确”。这个“准确”一般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对受表扬者心理状况把握要准确。一个评价,首先应对受表扬者本人产生良好效果,才可能谈到对其他人的教育作用。对评价的同学的事迹核实要准确。班主任一定要细致调查以求得正确的分析判断。否则,“失之毫厘”,学生就会认为“谬之千里”,甚而做出“悖之千里”的反应。运用评价性语言要准确。笼统的“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学生觉得庸俗;过于全面的肯定,学生不服气;过分夸张的语言,学生会认为是虚伪。因此,恰如其分的评价,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

班主任的表扬与赞同是对学生最好的评价。这种评价对“好学生”与“后进生”能否显示公平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有的班主任对“好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对“后进生”则很难下大力气去发掘那难得的“闪光点”,其结果势必令班主任心目中的“好学生”“后进生”都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好学生”会盲目乐观、放松自我要求;“后进生”会自暴自弃,强化了逆反心理。其结果,班主任的工作也就不能正常开展了。

二、评价的核心——真诚真情

无论什么时候,真诚总是能打动人的。真诚应该是评价学生的首要因素。孩子的心是纯真的,孩子的感情是丰富的,他容不得半点虚假。当老师付出了真诚,也一定会从孩子那里获得更多的真诚。当学生取得了成功,有了进步,老师就和他们一起分享;当学生有了困难,老师就应诚心诚意地伸出热情的手;当学生伤心流泪时,老师就应该像妈妈一样用真情来抚慰他们……当学生感到了老师的真诚时,他就会用百倍的真情来回报老师,而当师生真情相对时,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呢?

三、评价的契机——敏锐把握

要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学生的每人上闪光点,并及时鼓励表扬。表扬的机会决不可以坐待,而应主动捕捉。同样对于学生中思想行为中的异常情况,班主任也应该做到把握动态,适时引导。任何一个评价都应为班主任预定的教育目标服务。班主任也只有在实施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善于把握教育机会。后进生的自卑感、自暴自弃、逆反情绪、闭锁心理,大都出于学习上或某些方面的失败,如果班主任给他爱抚时,不断为他确定可望可及的进步目标,达到目标则表扬性评价。于是,这每一次交任务,也就是在为他创设一次表扬的机会。表扬又强化了他的自信心。班主任应注重时效,力求使每个学生都在自我实践中不断进步,体验成功。

学生艺术素养 篇6

关键词:音乐;教学效果;核心素养

一、提高初中音乐教学效果的必要性

对于我国来说,传统的应试教育对实现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阻碍作用。部分中学学校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本校的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艺术培养。随着学校对新课程改革制度的学习和研究,大部分中学学校已经意识到艺术培养对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制订出一系列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这是我国教育历史上的重大进步。中学音乐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而大部分学校由于长期以来并没有将音乐教学作为重点来抓,致使音乐教学质量较低。因此,切实提高初中音乐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学音乐教学效果的提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我国大部分中学生来说,其对音乐课程的学习是比较有兴趣的,但是由于教学质量水平较低,音乐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该课程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枯燥无味,甚至部分教师只是在课堂上教学生唱一些流行歌曲,这种不合理的教学方法会引起一部分学生对中学音乐学习的反感。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切实提高音乐教学水平,保障教学效果成为当下中学音乐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如何切实提高中学音乐教学质量

在新课程改革教育的背景下,中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教师要对当下中学音乐教学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探讨,并制订出可行的教学措施,保障音乐教学效果得到全面提升。

1.中学音乐教师应改变教育教学的传统观念

对于现代化教育来说,传统的中学教学理念已经不再适用,教师应改变以往音乐教育教学的理念,从思想上进行音乐教学的创新。对于传统的中学音乐教学来说,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理论实际应用的重要性,导致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知识并不理解。

2.中学教师应对音乐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音乐是一门高雅的艺术,但是这并不代表它是一成不变的,而对于中学阶段的音乐教学来说,部分音乐教师却片面地认为音乐教学内容是静止不变的,甚至多年来,一直使用一套教学计划,这种情况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音乐的教学效果。因此对于现代化教育发展的今天,中学音乐教师应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研究,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站在学生的角度完成音乐课程的教学。例如,在音乐课堂上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其今后的学生具有指导作用。

3.教师应将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相融合

中学音乐课程教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将音乐这一课程孤立起来,这样将会对音乐教学的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可以音乐教学与初中语文知识中诗词的结合。如《水调歌头》这不仅仅是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同时也是音乐教学内容,因此这时教师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通过优美的旋律学到一定的音乐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起积极影响。因此,中学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化的制订,以提高教学的效果,推动学生的整体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音乐教学对其艺术素养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就目前我国现阶段的中学音乐教学水平来看,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中学教师应顺应当下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全面推动中学音乐的进步,保障音乐教学的效果,为实现中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艺术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薛蕴.论初中音乐课教学增加“音乐含量”的意义与措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5(34).

[2]张敏.音乐教育新体系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究[J].音乐时空,2014(7).

中小学生艺术素养培养途径研究 篇7

关键词:中小学生,艺术素养,培养途径

艺术蕴涵着难以抗拒的美感能量,并包含着地域、时代、宗教、伦理、民风、习俗等文化特质及人文性。艺术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良好的艺术教育对学生形成强烈的审美意识、不断提升其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等诸多方面都有极大的影响。在中小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启迪他们的智慧。换言之,我们可通过有效的、多元的艺术素养培养途径丰富中小学生的情感世界,为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及高素质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笔者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主要从创设环境文化、重视课堂教学和加强课外体验三个方面谈谈中小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途径。

一、环境文化是艺术素养培养的隐性途径

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中小学生长期在校园里生活、学习,势必会受到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校园环境文化是学校重要的隐性课程,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健康的校园环境文化可让学生在校园里处处感受到艺术美,并使其内化为信念与情感,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更好地凸显环境文化在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中的作用,我们从不同角度入手,各有侧重,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从较大的空间看,校园的空间布局、建筑设施都侧重于文化内容的精心选择,既要彰显艺术性,又要蕴涵教育功能。每栋楼有不同的主题,每层楼彰显特色,结合育人目标,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为培养学生们对美术的兴趣,所有的花廊让学生手绘出各种图案,图案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在嬉戏玩耍中就可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绘画能力。

二、课堂教学是艺术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

课堂教学是中小学生提高艺术素养的主要平台和途径。但是,通过调查问卷反馈,我们的艺术教育并没有很好地依托艺术课堂教学,真正快速地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针对目前的艺术课堂教学现状,我们必须研究课堂教学如何在遵循中小学艺术教育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提高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教学效率,使中小学生在艺术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艺术滋养,激发出更浓厚的对艺术学科的情趣,从而达到艺术学科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提高艺术学科课堂的教学效率,核心问题其实就是艺术学科教师的教学方法,唯有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提高艺术学科课堂教学效率。

艺术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载体,是创作者观念意识、审美情趣、情感需求、思维方式的由衷体现,它如同开启人们心扉的钥匙,有着无限的空间和广度,可以尽情地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果课堂上学生只了解生理层面的“情绪”、探求物理性质的“声音”、浏览地理标签式的“风格”、排列化学元素式的“艺术表现因素”,那与我们艺术教育要求的审美理念实在是相去甚远,学生很难真正地走进艺术之中。

为此,我们打破过去固定单一的模式,使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以教师、学生、教材不同的联系方式表现出来,凸显教学整体性、系统性和稳定性,并结合艺术教学活动的特殊性,整合为“情景激趣、渗透欣赏、通感创造”相结合的方法,其具体内容是:

1. 情景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艺术教育离不开教师的讲授,但讲授绝对不等于灌输,艺术作品是特定环境中的产物,中小学生对许多的艺术知识、艺术典故、艺术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知识连接点和知识转折点蕴含在整个艺术知识体系中,教师可创造出一定的情景来激发学生对艺术学习的兴趣,通过讲解、分析、说明、启发等方法,使学生尽快获得有关的艺术知识,通过了解课外知识来充实我们的艺术内容,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诸如知识挂勾法、预习铺垫法、直观手段法等,激发学生对艺术学习追求的兴趣,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艺术作品的内容,并掌握一定的艺术表现技法。

2. 渗透欣赏。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有其时代的特征和历史的局限。新课标在阐述课程性质时,不再把许多艺术学科音乐美术视为单纯的技术,而把它视为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智慧的结晶。在艺术教育中,要让学生学会把握艺术美的整体形象,以学生已学过的有关科学知识为切入口,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调动学生的各种通道,多方位、多层面地向相关学科进行拓展和融合。这种拓展不仅能直接增进学生艺术素养,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学科综合知识,开拓创新精神,激发学生欣赏艺术的兴趣,理解音乐的能力,体现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树立平等的多元化价值观及学科开放的教育理念。

3. 通感创造。学生艺术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艺术素质的重要体现,在教学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成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创造需要有一定的基本技能和专业基础,以及丰富的想象力。为更好地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创造能力,我们采用了“通感”教学。通感即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沟通的原理。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赵宋光先生指出: “人才素质的培养,艺术能力的培养,要靠四大器官综合运用所形成的心理结构,听觉器官到视觉器官是接受信息的感觉器官,形体器官与言语器官是输出信息的运动器官。四者相辅相成,在每个人身上都具有获得高度发展的潜在可能性。”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感知艺术、体验艺术、表现艺术的基础上,最终达到鉴赏的目的。在教学中,我们反对机械重复,鼓励创新; 由于他们有一定的思想、思维和知识,所以不能采用单一的、呆板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而只能抓住每一部作品的切入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知通道,进行全方位通感教学,从而使学生在欣赏中更深、更好地理解作品,丰富自己的知识,扩大自己的视野,陶冶自己的情操。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想象的动力,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道大胆地创造艺术,对艺术作品进行二度创造,开阔他们的思维,发挥他们的想象,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三、课外体验是艺术素养培养的拓展途径

艺术学科课堂教学是实施艺术教育的主渠道,课外艺术活动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离不开具体的、活生生的艺术活动,因此,我们以课外活动为阵地,主要采取校内与校外、校本与社团相结合的方法,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打造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艺术素养培养网络,力求在活动中受到艺术教育,在活动中结出艺术成果,在活动中求得全面发展。

我校为学生开辟了广阔的课外活动天地,培养了学生的艺术兴趣和爱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艺术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学校设立了班级和校级的“两级兴趣活动”。第一级为班级兴趣活动,以班级为单位,根据本班配备的课外活动教师、爱好特长设置相应的艺术类活动项目,按班开展艺术活动; 第二级为校级兴趣活动,学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搭建各种活动平台,利用重大节日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月月有主题,周周有内容,如班队会、升国旗仪式、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等。社团活动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为目的,秉着学生自由选择、自主参与、自由发挥的原则,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特长的活动项目,按兴趣编班,如书法班、绘画班、合唱团、舞蹈班、口琴班等艺术兴趣小组,由学校专职艺术教师或校外聘请的艺教人才担任相应的辅导工作,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激活状态,满足学生的爱好,培养学生的特长。同时,学校开设了校本课程,有篆书、篆刻、汴绣、丝带绣、国画、戏曲等,力求多渠道全面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为探求艺术素养培养的有效性,我们本学期进行了升国旗仪式的创新与探索,为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体性,每周升旗仪式由一个班级担负升旗任务,并要求全员参与,国旗下讲话采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来展现,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艺术特长,无论老师、学生表演者还是欣赏者,都能以此为途径受到一次难得的艺术熏陶。与相关学科联合,我们的运动会开幕式也是艺术展示的平台,在今年的主题活动“民族大团结,共驻中国梦”中,一个年级一个方阵,一个方阵一个民族,学生用各个民族的舞蹈来表现民族的团结,展现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的艺术的多姿多彩,让学生在艺术中感受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民族大团结。

毋庸置疑,仅有校内的艺术活动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们渗透到家庭和社会,倡导走出去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艺术育人网络。让学生去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活动,走进民间艺术的殿堂,走进开封的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灯笼张纪念馆、山陕甘会馆、刘青霞故居、群艺馆、朱仙镇木板年画等。我们还带领学生到海南、厦门、杭州开展冬令营、夏令营等活动,给学生广阔的空间,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去感受体验、陶冶情操,并增强了自己的社会艺术实践能力。近年来,我校学生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各级的艺术表演,展示了艺术风采,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中小学阶段是为学生人生打底色的阶段,为了更加有益于学生们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长足发展,纵向的每个年级段,橫向的每个学科组,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我们都力争形成一种教育合力。教师虽然在学校艺术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作为个体,难免会有一定的教育局限性。为了弥补教育资源的不足,我们开展了“家长进课堂”活动,也就是在同一时间内,每个班有一名家长进课堂授课。家长们的职业、兴趣、知识、阅历、技能和方法都各不相同,所以每个家长都有着自己的教育资源、教育优势及艺术素养,我们充分发挥家长的特殊功能,让家长自身的优势资源得以共享,便可有效弥补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家长讲堂的内容丰富多彩,是别具特色的艺术讲坛; 家长讲堂让孩子们不出校园就了解了艺术的异彩纷呈,极大地充实了孩子的艺术知识,丰盈了他们的艺术体验。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培育 篇8

由此看来,对于设计专业的学习,不仅仅只留于对设计元素的探究与应用,更加深刻地研究文化与设计的关系,将文化的内涵注入设计行为才是一个正确的学习方向,从而引导设计专业学生的正确设计观。艺术设计这个专业本身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是艺术、文化、经济、乃至哲学等学科完美结合的一项实用型专业。一些外行人将它曲解为是一种用电脑处理图片或渲染效果图的纯技术性行为,这种误解除了来自于行外人的认识不深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我们本专业的从业者在设计活动中造成的一种假象。在当今市场上,大大小小良莠不齐的广告装饰公司铺天盖地,将纯商业性的广告宣传图片或是千篇一律的华丽室内效果图通过电脑绘图软件处理后就大量推向市场。而不知在这些所谓的设计作品背后,艺术的成分有多少?文化的内涵又有多少?对于设计的曲解也是无可避免的。但我们始终相信,这种现象只是局部的、暂时的,随着设计行业的不断发展,高品味、原创性的优秀作品将会层出不穷。

所以,现代的高等教育也已经不是单纯的技能培养,更多的是对学生多方面才能的挖掘与整体素质的提升教育。尤其是艺术设计这种特殊专业的学生更是要拓宽他们的多广度多层面的文化知识,才有利于今后设计道路的畅通无阻。那么,如何进一步培养、提高他们的文化及艺术素养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训练扎实的绘画基础,把美术训练融入实践,学会用图形表达创意思维

这是设计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是必要的,也是最基础的。电脑永远不可代替人脑,鼠标永远不能代替人的双手,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人的创意思维犹如泉涌,要通过手绘的大量草图捕捉灵感。往往设计的创意思维要通过手绘图形快速表现。设计小组可以快速进入讨论修改,扎实的手绘功夫表现贴切有利于设计的深入。不仅如此,很多优秀的平面设计也都是手绘作品,因为它具有更强的人性化特征,贴近生活、贴近纯艺术风格,更体现其艺术价值。手绘效果草图也可以应用于多媒体设计的创意阶段,如影视广告的故事板绘制。现代设计,如若将画笔与鼠标完美结合起来,所要传达的视觉信息将会更加出彩。目前利用手写板绘制的手绘感招贴设计在传统设计与电脑绘图之间已经游刃有余,成为一种独树一帜的风格。这也是设计专业的学生一般都招收美术特长考生的原因,学生在进入高校以后继续一到两年的素描色彩课程训练,还可以再开设一些手绘效果图的实践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和快速表现能力。

二、博览群书,拓展专业以外的社科与自然科学类读物。深入结合生活体验,在设计实践中激发灵感

广泛阅读是每一个人成才的必经之路,通过多种学科内容的优秀书籍信息获得广阔视野。这对于设计专业学生很重要。设计以人为本,在开展设计活动的时候自觉地站在受众的角度考虑问题,把知识合理应用于生活。作品蕴藏较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恰恰体现设计委托者的更高品味与层次。除了平时增加阅读量,积累知识之外,本专业的杂志期刊、学术论文也可以帮助设计专业学生随时掌握最新设计动态,学习较为先进的设计方法,增长见识,取众家之长为自己所用。

三、学会交流,开拓眼界,大胆走出课堂。从学术自觉的高度理解设计这种物质文化的厚度与广度

走出校门,多去看看别人的东西,不论纯艺术绘画,还是设计作品,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避免把知识禁锢于书本或是课堂。可以多参加一些各高校间的作品交流活动,参观一些名人画展,设计展;还可以经常去艺术馆、美术展览馆和历史博物馆去取取经;甚至在采风、考察活动中广泛了解当地民族特色文化,收集素材充实自己的资源库;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虚心请教学习,比较观点、提炼精华、学习经验……慢慢你就会发现自己在多听多看多问中不断进步。设计不是独立存在的行为,坐井观天的学习方式不可取,要在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中寻找设计元素和构成方式。

四、以联系的观点看待设计。尝试用发散性的思维把设计与其姐妹学科联系起来应用

例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要清楚建筑学、城市规划与环境设计这三个姐妹学科的不可分离性,单纯地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是不可行的。我们必须去了解一些建筑和城市规划知识才能工作地更得心应手。如果要寻求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统一,是否考虑到建筑色彩与所在地的民俗文化关系、现有科学技术的条件限制;是否考虑到植被的选择、铺装材料的适用性;注意把握建筑高度与前广场面积的比例关系等等。对于高校学生来说问题在于从何了解、如何了解、了解多少。现在是一个信息时代,学习知识的途径更为多元,除了学校图书馆的大量藏书之外,电视、广播、网络同样含有大量的可用信息,关键在于选择性地吸取优质信息。

除以上所提到的几点之外,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关注的社科知识,也包括哲学、音乐、舞蹈、体育等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像海绵一样不断地吸取知识,通过多种途径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自身的文化内涵。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让设计从业者有更独到的审美眼光看待艺术。设计与文化不可割舍,文化对于设计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现在如此,将来亦如此。在今后的设计道路上,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艺术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会让你感到设计工作别有一番情趣,让你在今后的职场中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学生艺术素养 篇9

精致、和谐、高品位的艺术教育环境的建设,是加强艺术教育,提高艺术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

1. 抓实校园“四化”(净化、美化、亮化、文化),营造健康、高雅的文化艺术氛围。

(1)整洁、干净是学校文明的第一标志,学校狠抓学生养成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因地制宜、精心设计、美化环境。学校除栽种绿化苗木花卉,铺上大面积的草坪外,还发动师生捐送各种盆花近600盆,营造花团锦簇、清新优雅的校园环境。

(3)楼道、楼梯口、厕所安装照明灯、应急照明灯,主席台、塑胶球场配备装饰灯具,既达到亮化安全的目的又提高了艺术品位。

(4)整个校园文化建设既显得“高大上”,又突出艺术品位,对师生起着美的熏陶和教育作用。比如石头文化、墙壁文化、经典文化、红色文化、教室文化、课堂文化、办公室文化、师生书法美术作品展示展览、开放书吧,等等。

2. 完善艺术教育设施。

学校给每个教室和每个教师都配备了电脑,每个班都配备了班班通设备和实物展示台,舞台、音响设备、广播室、小电视台、音体美器材、音体美等各种功能室一应俱全。完善的文化设施为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了重要的保证。每天一次的校园广播音乐、每周一歌、上下课铃声音乐,不仅营造了自然舒适、格调高雅的艺术氛围,而且有利于消除学生的身心疲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得到美的享受,让学生完全沉浸在浓浓的艺术氛围之中。

二、独辟蹊径,创建特色班级

1. 特色班级为龙头。

为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于2012年8月起,先后创建了管乐、民乐、弦乐、舞蹈、声乐、书法、美术等多个特色班,特色班级成了带动学校素质教育和学生特长发展的龙头。

2. 专业训练做保障。

特色班的学生通过集中学习、集中训练的方式,既抓学习成绩,又抓特长发展。在特色班的专业教学和训练上,积极引进社会师资力量,外聘专业教师授课,学校再挑选有专业特长的本校教师担任助教,将专业训练安排进课表,确保每周训练六个课时以上。

3. 考核展示促成果。

为促使特色班办学达到预期目的,起到龙头的带动作用,我校还加强了管理考评,每学期都要举行各种形式的特色班艺术成果展示。如,书法和美术特色班举办学生书法、美术作品展,并让学生进行现场书画创作展示;管乐、声乐等特色班则以节目表演等形式,向家长、老师汇报训练成果。

2013年5月,在江西省第三届青少年才艺电视大赛中,我校管乐班力压群芳,夺得器乐类小学组一等奖第一名;2014年吉安市中小学生艺术节,特色班的节目获器乐类一等奖,舞蹈类二等奖;2015年全省中小学艺术节会演,我校民乐班演奏的《欢腾的泸水河》获省一等奖和优秀创作奖,舞蹈班节目《迎春接福》获省二等奖并参加2016年江西电视台少儿春晚演出,声乐班《红领巾飘起来》获省三等奖;书法美术班多名学生参加全国、省、市、县举办的各类书法竞赛活动获奖。此外,我校特色班多次受邀参加县区各类大型演出活动,获得好评。

三、别出心裁,艺术课程促发展

1. 实践活动进课表。

我校树立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办学思想,进一步创新办学思路,在全面实施“1+1”素质教育工程的基础上,2014年下半年开始,1~6年级每周开设2节艺体活动课程。

2. 自由选择开课程。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我校开设了水彩画、刮画、书法、折纸、剪纸、十字绣、戏剧、相声、朗诵、文学社、七巧科技、航模、舞蹈、篮球宝贝、球类、武术、滑轮、花样跳绳等50多门艺体活动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活动课。学校安排本校有特长的中青年教师或聘请校外专业老师担任活动课程指导老师。

3. 达标评价出成效。

为了使艺体活动课程真正成为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大课堂,我校成立了体育艺术教科研团队,制定了《平一小“1+1”素质教育暨“艺体实践活动”评价方案及评价标准》,每门实践课程均制定了学生达标考核细则,将过程评估与期末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确保了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学校以丰富多彩的艺体活动课程为载体,突出学生通过参加活动或亲身体验来进行学习,将素质教育与活动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获得锻炼,得到提升。如今的平一小校园里,每到下午,活动室里、运动场上,处处充满学生活动的身影,处处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四、展示自我,精彩活动“五个一”

我校在积极创新素质教育的同时,也十分注重活动的开展。通过长期开展“五个一”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展示学生艺术特长和学校办学成果。

1. 每周一次才艺展示。

每周五的集会,固定为学生才艺展示时间。每学期开学初,少先队大队部便根据有艺术特长的学生报名情况,选择合适的节目,安排表演。才艺展示,已经成了家长十分关注,学生喜闻乐见的节目。每到周五,学生便激情洋溢地集中在操场上,或欣赏优美的舞蹈,或聆听悠扬的琴声……

2. 每学期一次家长开放日。

每学期学校邀请家长走进校园,让家长欣赏孩子们的书法、美术、手工制作、航模等作品,观看孩子们的才艺表演,让家长更多地支持了解学校的艺术教育。

3. 每年一次艺术节。

为了进一步推动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我校将5月份最后一个星期设为艺术节。面向社会全面开放。在这一个星期的展示过程中,学校每天举办一个大型主题艺术活动。

一年一度的艺术节的举办,真正使校园充满浓郁的艺术氛围,让学生充分受到艺术的感染和熏陶。我校的艺术节,既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享受快乐、展示自我的节日;又是学校全面集中展示素质教育成果的一次盛会;更是学校办学的一扇窗口,是学校与家长、学校与社会密切联系、倾情共育的桥梁。

4. 每年一次“小小家”评选。

为了更好地发现、培养、激励有特长的学生,我校每年开展一次小书法家、小画家、小演讲家、小作家、小歌唱家、小舞蹈家、小钢琴家等评选活动。每个“小小家”的评选都制定了评选标准。如,小书法家不仅要求字写得好,在书法比赛中获奖3次以上,还必须在校内举办过个人书法展;小钢琴家则要求钢琴获6级以上,并且必须在学校每周才艺展示中展示过1次,或者在艺术节中表演过节目方可当选。本校为当选的小小家制作宣传专栏,颁发“小小家证书”。

5. 每年一次素质教育成果展示。

真正的学校,一定是关注孩子身心成长远胜过关注分数的学校。我校秉承“尊重信任,个性发展”的办学理念,树立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办学思想,给足了学生活动和成长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特长,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每年一次素质教育成果展示活动中,我校认真筹备,精心组织,以翔实的资料介绍、丰富的作品展览、精彩的舞台节目,向学生家长、教育同仁、领导全面展示学校素质教育办学成果。一年一次的成果展示,既是本校办学自信的体现,又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加速器。

近年来,学校获得全国、省、市、县50多项荣誉,是全市素质教育示范校,也是全县唯一一所素质教育特色办学学校。

五、整合资源,艺术教育有合力

《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指出:学校应当充分利用社会艺术教育资源,补充和完善艺术教育活动内容。

1. 聘请校外艺术教师到校上课。

目前我校先后聘请校外兼职艺术教师10余名,有器乐教师、声乐教师、美术教师。极大地弥补了学校艺术教师的不足和空缺。

2. 加强对本校艺术专业教师的提高培训,同时鼓励和培养非艺术专业教师兼任艺术教师。

近几年学校先后派出所有的艺术教师外出学习培训两次以上,另外鼓励有艺术特长的语数英学科的教师兼任艺术课教学,并利用假期组织本校或外出参加培训。

3. 注重学科艺术素养渗透,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与每一位老师、每一个学科都息息相关。

关注、参与艺术教育,各学科教师努力挖掘各学科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艺术素养的培养。

4. 大力开展校内外艺术活动,与社区家长建立联系机制。

近几年,我校组织师生多人次参加县区开展的各种文艺演出、艺术展出活动,同时也邀请家长到校参加学校开展的艺术活动。

论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的现实路径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艺术素养,养成方式,自我培养

大学生的艺术素养综合地体现出社会的文明进步。加强大学生的艺术素养, 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一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 未来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性人才, 就必须要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

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必要性

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对于现代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大学生如果只掌握了一两门专业知识, 就很难适应人才竞争的形势。当前, 大学生艺术素养现状不容乐观, 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理念陈旧, 实际操作也是不尽如人意。大学生要实现具有深层结构的高素质, 就要不断学习各种知识, 不仅要具有理性还要具有情感, 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科学知识, 还要具备高层次的艺术素养。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艺术素养对于大学生的成才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提高艺术素养可以帮助大学生真正地理解真善美, 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进而促进其世界观健康完善地发展, 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智力水平。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 包括艺术素养在内的综合型人才, 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青睐, 因而, 高等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方式, 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修养和艺术素养。

1.艺术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

艺术素养在艺术欣赏和审美过程中, 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体现在他们对于美的事物的情感体验方面, 如喜怒哀乐等情感, 审美感受往往以审美判断为必要基础, 而艺术欣赏和审美又常常以道德为标准。情感在人的道德形成中有着巨大的意义和作用, 没有情感道德也就很难外化为人的行为。由于艺术与审美情感和道德的这些联系, 因此, 许多政治家和教育家都把艺术与审美活动, 作为一种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 例如古希腊的柏拉图就非常注重艺术的道德功能。

艺术素质与道德素质的密切关系, 在历史上就曾得到一定的重视, 在教育的发展历史中, 教育学与美学和伦理学相联紧密。艺术素质和审美活动, 往往影响学生们的道德行为。在高等学校开设艺术素质教育课程, 帮助大学生提高欣赏经典艺术作品的能力, 使他们通过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而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 通过对艺术的形象感知而达到理性认识, 具备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 最终形成对于社会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

在艺术作品中, 体现着不同思想观点的艺术家对于世界与人生的看法体现着艺术家的世界观和道德观。艺术家往往通过其作品将自己的思想传达给艺术的受众, 艺术作品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影响人们。艺术作品以其中的情绪内涵熏陶人们, 使人在不自觉中受到感染, 与作品中的形象产生共鸣, 艺术对人的教育功能往往是通过情感来实现的。世界历史上优秀的文艺作品, 对于观看者的灵魂常常具有净化和升华的作用, 如《牛虻》这本书, 曾经在几个不同的国家与时代, 鼓舞和激励过许多青年人。

艺术的欣赏和创作, 艺术的审美和创造, 通过作品中的情感因素, 使人们由情感认识达到情感升华, 最终产生道德上的升华和提高, 而对人的道德行为产生作用。因此, 具有很高艺术素质的大学生, 在道德素质方面也必然可以达到一定的高度。

2.艺术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了, 艺术活动和人的审美能力的发展能够促进智力, 并且可以扩大和加深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艺术素质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智力和学习进步都有促进作用, 大学生认识客观世界, 不仅须要掌握各种科学知识, 同时也须借助各种艺术形式。

科学和艺术以不同方式反映着同一个世界, 前者用抽象的逻辑思维, 后者用具体的形象思维。人脑的左右两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 左半球主管语言、数学等逻辑思维, 而右半球则主管形象思维。以艺术的、审美的活动激发大脑右半球, 使左、右半球和谐发展, 就能够促使大学生的大脑发育, 增加他们的智力, 提高他们记忆与观察、想象与思维的能力。许多学者的研究已经证明, 音乐训练能够增加学生的记忆力, 这是因为音乐欣赏可以促进人的左、右脑的平衡发展, 对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都有一定的作用。

历史上许多具有创造性的科学家, 都具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艺术的特长与才能往往可以帮助科学家获得成就, 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 就在小提琴方面具有非常的造诣。科学领域的壮丽境界与音乐艺术中的优美乐章, 往往共同奏出科学美与艺术美的协奏曲, 体现出科学美学的最高理想。历史上还有许多成就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等, 他们具有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全面发展。如古希腊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 就是西方音乐原理的创始人。中国古代大英雄岳飞不仅是军事家也是书法家等等。

3.艺术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大学生健康与全面的个性品质的培养, 是现代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在历史上, 许多具有一定成就的艺术家, 大多经受过许多坎坷、挫折和磨炼, 正是在这种锻炼中, 健全的个性品质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他们也为人类创造了不朽的文化遗产。通过世界经典艺术作品来引导大学生, 使他们自觉地从高雅健康的艺术作品中汲取营养, 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 并通过全面的修养克服自己的个性弱点与缺陷, 真正形成健康的内心世界。

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应该是健康的、全面的, 而不能是畸形发展的。要使大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中, 达到升华和净化心灵的目的, 获得艺术作品中美的启迪, 产生积极向上、自信自强、自尊自爱的伟大精神。艺术素质对于大学生个性的培养, 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艺术素质教育的独特功能也是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代替的。艺术素质教育既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健康而丰富的情感世界, 又能达到拓宽大学生情感表达方式, 还能使大学生增长知识, 提高了艺术的欣赏能力以及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 最终使他们形成健康的情感与达观开朗的个性。

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养成方式

1.培养方式的建立

马克思认为, 要想欣赏艺术就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方式, 体现了艺术审美与艺术教育的结合。艺术素养教育的方式, 是由艺术教育的审美特性与内容决定的。艺术素养的培养不仅是传授艺术的知识和技艺, 也不仅是向大学生提供某种行为规范, 而是使他们最终确立审美观, 能够进行正确的、健康的艺术欣赏。大学生接受艺术素养教育, 应该是完全出于自愿与自身需要的目的, 出于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美的向往。在这种情况下, 大学生才能真正进人艺术的境界, 并且调动自己的全部心理功能, 以无功利的审美态度, 专注的对于艺术美进行欣赏, 在艺术的欣赏中自然地达到道德的净化与心灵的升华。

大学生接受艺术素养教育的过程也是获得高尚的艺术享受的过程, 艺术素养教育如果不能同时给予大学生精神享受, 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进行艺术素养教育中, 配合对于经典艺术作品的欣赏, 给予大学生们以精神的娱乐、陶冶和享受, 这样, 大学生才能自愿接受艺术教育。

艺术素养的养成应该通过具体的艺术形式, 通过对各种种类艺术作品的涉猎才能实现。因此, 各种艺术形式包括文学与美术、舞蹈与音乐、电影与戏剧等, 都应该成为艺术素养教育和艺术欣赏的内容。

艺术与审美的欣赏分为观赏阶段、理解阶段和真正悟解的阶段。第一阶段体现了欣赏者对于艺术作品的感性的、直观的把握;第二阶段体现了欣赏者对于艺术作品中形象的体会与理解;第三阶段则体现了欣赏者艺术欣赏的深化, 体现了他对于艺术作品及其中艺术形象的真正的理解和感悟。艺术欣赏是对艺术世界的品味和体验, 其中以感悟为最重要, 在这个层次上, 欣赏者的艺术心理达到了静穆的境界, 对艺术作品达到了真正的认知与融会。通过具体的艺术欣赏, 可以使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许多在现实生活中所不可能马上理解的道理, 也使他们的艺术素养得以提高。

2.艺术素养的养成体现在艺术趣味和艺术欣赏能力的提高中

艺术的趣味体现了个人的兴趣和爱好, 往往与个人的专业有联系, 以其爱好甚至特长的方式表现出来。艺术素养也表现在艺术趣味中, 艺术趣味的格调与艺术素养的高低有必然的关系, 健康高雅的艺术趣味体现了深厚的艺术素养。

大学生的艺术素养与艺术趣味都不是自然形成的, 须要进行艺术素养的教育和有意识的培养, 才能达到较高的层次。首先, 大学生应该广泛进行各种艺术的鉴赏活动, 提高艺术趣味与审美趣味, 加强艺术欣赏和审美修养, 提高自己对于艺术作品的审美鉴赏力。艺术趣味中包含了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力, 没有鉴赏力也就没有趣味。大学生艺术鉴赏力的提高, 依赖于其艺术与审美的修养, 包括对于艺术理论的学习和掌握, 也包括各种艺术实践活动, 只有在艺术的实践中, 才能获得对于艺术的欣赏能力。具体地讲, 能够欣赏绘画形式美的眼睛和能够欣赏音乐美的耳朵, 都必须在艺术实践中才能得到训练。其次, 艺术趣味和艺术鉴赏力的提高与大学生的个人经历和知识水平有一定关系, 学校对于艺术素养的教育以及相关的文化教育也有一定作用。以上因素集中体现在两方面, 这就是艺术理论的学习和艺术实践的掌握。艺术的理论能够提高大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感悟理解, 如对艺术作品的本质和特征的理解, 对艺术作品中的形式与技巧的了解, 对艺术作品中美感的把握等等, 这些都可以为大学生提供艺术欣赏方面的指导。

任何艺术形式都有其特殊的规律, 有其创造形象、表达情感的特殊方式和技巧, 不了解艺术的这些特性就不能深入艺术的内部, 掌握艺术的规律。如对于舞蹈艺术的理解, 只有认识了舞蹈的特性是通过人体动作的韵律和节奏, 才能表现其抒情性, 并且舞蹈艺术往往是通过虚拟的、神似的技巧, 创造出美妙的意境, 这样才能深深地感受到舞蹈艺术的内涵。而欣赏中国的古典诗词和中国画, 如果不了解中国传统哲学中许多概念, 就不会体会其中的艺术意境, 因为中国艺术往往体现出空灵的、虚幻的、悠远的和阴阳和谐的境界。

3.艺术素养的养成需要正确的指导与良好的环境

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需要正确的指导与良好的环境。要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还需要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因为审美观是艺术素养与艺术趣味的灵魂, 决定了艺术趣味和艺术素养的高低, 只有在正确的艺术理论和审美观的指导下, 艺术的素养和趣味才会高雅。

良好的环境对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形成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等学校的自然环境应该是优美的、体现了艺术美的理想并具有人文气息的环境, 这个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们进行学习, 同时也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使学生在这种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应在校园内塑造一些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的雕像, 并组织学生进行卫生和绿化活动, 开展教室和宿舍环境美的评比等。还应在高等学校中开展有益的文艺活动, 使校园舞台中涌现出主题健康、形式丰富的艺术精品, 并带动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发展。

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的现实路径

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形成, 仅仅靠教育的形式与良好的外部环境也是不够的, 还需要自觉进行自我艺术素质的培养, 积极学习艺术理论并主动参加艺术的实践活动, 这样才能完善自己的艺术素养。

1.认真学习艺术理论、完善艺术欣赏心理

认真学习艺术理论是大学生实现自我艺术素养养成的首要条件。艺术理论中的主要问题, 是关于艺术的本质与形态、艺术的规律与范畴、艺术的创作与欣赏、艺术的功能与价值以及关于美的本质和美感的形成等美学理论问题。大学生应该注重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 掌握艺术理论和美学方面的基本常识, 并有目的地完善自我审美意识方面的修养, 把艺术的实践和理论以及社会的艺术实践结合进行。

艺术的欣赏心理也是人类审美活动的重要领域, 是一种高级而复杂的精神活动。大学生的艺术欣赏心理与具体的艺术接受形式有必然关系, 体现了大学生的鉴赏欲望和审美趣味, 也深深扎根于他们的审美心理和对于艺术种类的需求, 反映了他们不同的欣赏层次和范围。如喜欢严肃音乐还是流行音乐, 喜欢古典艺术还是现代艺术等。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 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情感体验, 也是一种文化心理的体现, 在艺术欣赏中, 情感常常与人的审美心理因素相联系, 具有比一般情绪体验更深的内涵。

大学生不喜欢说教的艺术作品, 因为说教的艺术作品, 往往蔑视了欣赏者的主观心理。而那些以独特的精神世界和丰富的心理个性唤起欣赏者心理体验的艺术家, 其艺术作品才能受到欣赏者的共鸣。人们常常不满足于普通的相互交往, 而追求艺术的心理对话, 艺术的对话体现了审美心理的交流, 因为现实的交往和心理对话有许多难以克服的局限, 局限于生活的空间和时间, 人们不可能自由而无拘束地进行心理沟通。但是满足揭露心理需要的艺术作品, 就能够使人在艺术作品中领悟整个人类精神世界, 达到完美的艺术欣赏心理的形成。

艺术作品使人摆脱了偶然性的控制, 让每个人可以在无限的艺术世界中自由选择。欣赏者可以同李白和杜甫、但丁和普希金、贝多芬和柴科夫斯基进行交流, 也可以与贾宝玉和林黛玉、浮士德和奥涅金、堂吉柯德和乞乞可夫进行交往。艺术欣赏者可以和所有艺术世界中的角色和创造者进行心理沟通, 全身心的亲历人类文化与文明的总体历程, 将自我心理融入人类艺术心理的洪流, 达到对社会与人生的沟通与感悟。

2.加强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 提高艺术修养的层次

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 不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专业知识, 还要努力学习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 这样, 艺术素养才能提到较高的层次。因为世界文化与艺术的历史都是相通的, 历史上的各种流派如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现代主义等众多的思想观念, 不仅通行在文学和戏剧、美术和音乐等领域, 而且与政治和宗教、哲学和道德这些领域也有深刻的联系。阅读文学名著和欣赏名画、名曲, 必须了解这些作品的时代背景, 以及包括社会政治与历史环境、哲学、宗教与伦理等背景, 才能达到对于作品的深刻理解。各种人文学科的知识, 是提高艺术素质和艺术欣赏能力的必要条件, 如果对西方的文化与历史毫无知晓, 就不可能欣赏如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伟大的艺术作品。

3.积极参与社会艺术活动, 获得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的陶冶

大学生完善自己的艺术素养, 还需要积极参加社会的各种艺术活动。艺术实质上体现了人类的审美创造活动, 其中包括各种文艺创作和艺术实践, 在其他社会领域, 如体育和旅游等方面也都体现着艺术性与审美创造。在参与各种社会艺术活动以及具有艺术性的社会活动中, 可以使大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和升华, 艺术素养更加完善。大学生要积极投身艺术创造, 在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中提高自己全面的审美修养。

我们身处自然界, 大自然的风光景物都能为人们带来愉悦和满足。大学生在欣赏自然美的过程中, 既能提高审美意识和艺术素养, 进而又可以陶冶他们的品格情操。对于自然美, 大学生应该以艺术的眼光进行欣赏, 从不同角度和方位观赏自然美, 同时注意领悟自然美中的人文精神。社会美的内容, 往往体现了人类的艺术创造, 在社会环境中到处反映着人类的艺术创造, 如我们举目可见的城市建筑就是造型艺术的创造。大学生在接受社会美感染的同时, 更应该积极投身于社会的艺术实践, 以自己的双手创造美的生活, 创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艺术美主要体现在艺术作品中, 艺术作品的形式是多样的, 大学生喜爱的艺术形式包括绘画与音乐、文学与电影以及电视剧和计算机网络艺术等。艺术美的欣赏对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 启发大学生的创造灵感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欣赏各种艺术作品时, 要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思想观念, 还应该具有丰富的艺术知识和审美感受能力, 这样才能获得高品位的艺术欣赏。大学生要具有各方面的艺术知识, 并注意把握艺术作品产生的根源, 领悟艺术作品的意境。

参考文献

[1]陆建勋.教育学[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7.

[2]柳斌.柳斌谈素质教育[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1998.

[3]李玉华, 李景平.大学生素质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1.

学生艺术素养 篇11

关键词:美术鉴赏、审美眼光、审美心理

在教学中有这样的疑问一直困惑着我,在小学中低年级段,很多小朋友喜欢看动画片和绘本,但是当我问到,你知道这些动画片(读物)的作者是谁吗?他们总是摇头,或者我问他们,看了这个动画片,你懂得了什么?他们总是茫然地摇头。孩子们的摇头和茫然,给了我深深地触动,这让我联想到在教学中,我会给学生欣赏一些有名画家的作品,而他们总是用迷茫的眼神望着我,如何让孩子学会由简单的欣赏到鉴赏的一个转变,我觉得这是极为重要的。

一、教师如何去理解鉴赏这一词

艺术鉴赏又称艺术欣赏,指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也是人们通过艺术形象(意境)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鉴赏对于每个艺术家或者教师都是应具备的一种修养,如何自身学会鉴赏,让自己的思维发散,把这种发现的眼光带向自己的学生,这是每一个老师都应该做到的。

1、从欣赏名画,将知识简单化,以故事的形式告诉学生,让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作者,这样会让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去欣赏所面对的画作,学生会自己去理解吸收作品中的营养,从而运用到生活或者作品中,如当代艺术赞誉为“前卫女王”的草间弥生在上海开了名为“草间弥生—我的一个梦”的展览,其元素为波点艺术的一个拓展,加上鲜艳缤纷的色彩,着实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这些点、面构成的元素,我觉得在学生的眼里是再常见不过的,但是这种视觉上的盛宴,给每个成人或者孩子带来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这是一种元素,一种时代的元素,当这种元素被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如太平鸟服饰业男装的黑色波点设计中的时候,也许就呼应了一个艺术与生活的对比。

2、鉴赏学生的作品,由艺术鉴赏到鉴赏学生的作品,带着艺术的眼光去分析学生在作品中体现的情感,我觉得是至关重要的一点,也许在小学阶段,学生并不能画出特别具象的物体,但是他对社会现象或者视觉刺激得到的感受反映到画面中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儿的,有些学生喜欢用线条表示物体,有的学生喜欢用面表示物体,不同物体表达的同一主题也是丰富有趣的,学会欣赏学生的作品,你会发现学生的世界其实很精彩。

3、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你的学生,学生是需要被鼓励和欣赏的,不仅要学会欣赏学生的画,也需要去欣赏学生本身的个体,这样欣赏与被欣赏的过程中,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我们自身的业务和素质都会随之提高,鉴赏是一门艺术,从欣赏到鉴赏更是我们要深刻学习的内容。

二、教学中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去欣赏

美术欣赏是一门审美情感的教育,它既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然而,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意听,愿意学,保持趣味盎然的课堂气氛,是我们需要研究和探索的课题,我觉得首先是教师要在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去欣赏,我总结了以下观点:

(1)故事欣赏,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采用一系列措施、手段,将学生所要认知的对象转化成有作品内容、情节、时代背景、作者生平、艺术形式特点等方面。例如,在介绍中国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的作品时,可以除了介绍他的作品之外,加入齐白石老爷爷酷爱画画,他为了能把作品画得更贴近生活,于是在家里养了许多植物和动物,每天观察······其实这些故事以简单的形式说出来,第一,比较贴近学生年龄段的一个兴趣点,第二,学生也从欣赏中了解了为什么画家能把画画得如此栩栩如生,他们的故事会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

(2)从观摩引起兴趣,教师在介绍美术作品之前,让学生自我欣赏一些要讲解的画作,可以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主观感受,这幅作品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老师随后进行综合讲解,从而启发学生如何去理解画作。例如,梵高的向日葵,在低年级段的学生眼中,也许只是颜色或者外形吸引他们,但是在自己思考去欣赏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用到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说向日葵很开心,它的每一片叶子都在跳舞,循序渐进的发展下去,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接着融入老师讲解,学生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了解了绘画大师梵高他的用笔(笔触的特点),他的生平故事,孩子们学到了知识又敢于表现自己,这是成长路上至关重要的一点。

(3)师生问答式欣赏探究,这个提问师生间互相提问,也可以理解为教学互动,在美术教学中,提问是重要的师生交流途径,学生通过提问能及时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也锻炼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老师通过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从而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两者结合是一种良好的民主的学习气氛。如欣赏面具这一课时,有很多国外的如非洲,或者美洲一些土著居民的面具很奇怪,甚至觉得没有什么美感,许多小朋友看了以后会主动向老师提问,他们美?美在哪里?这样老师会引导他们欣赏,也许在我们眼里看来这些奇怪,甚至有些丑陋,但是根据当地的土著人民的生活来说,他们也许擅长的是狩猎,他们需要把自己装饰的凶狠一些,这样才能吓住野兽或者猎物,他们同时以狩猎的多少作为民族的一种自豪感,所以他们装饰的显得不是那么美,其实是一种名族文化的体现!

(4)音乐的启发,将音乐与美术鉴赏相结合,在介绍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加以与美术作品主题相衔接的音乐,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情绪有渲染的作用。记得有一次在上黄色和蓝色的画时,我以卖火柴的小女孩绘本为原型给孩子们讲述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里······配上凄婉的音乐,我觉得小朋友的眼里含着泪花,全班五十多个小脑袋,全都认真仔细地在听,我觉得这也是音乐带来的一种氛围,当画面和音乐同时出现时,听觉和视觉的共同出击,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

引导学生去欣赏也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进入多变的课堂,让学生学会欣赏,在欣赏中学习知识,寓教于学。

学生艺术素养 篇12

一、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养普遍缺失的表现

(一) 人文文化理解状况不容乐观。

现代大学生有着自己独立的个性, 他们喜欢接受新鲜奇特的事物, 对于陈旧古老的东西丝毫不感兴趣, 甚至会认为“传统的”就是“过时的”。调查发现, 进入大学后, 由于文理分开, 术业专攻, 许多理工科的学生渐渐淡忘了对人文历史的理解, 而且大部分学生即使理解, 也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粗陋浅显的表象化阶段。比如当问及“儒家文化”时, 大部分学生只知道代表人物孔子和大致包括“忠”、“孝”、“礼”、“仁”等内容, 而再深究其具体内容, 很难有人说的全面, 更不知道其思想的先进性在哪里。现在的大学生可以说是与我们的优秀文化逐渐断层了, 这种断层不仅是由于学科专业化而导致的淡忘, 更可以理解为现代大学生是逐渐远离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熏陶而文史知识逐渐匮乏了。

(二) “重外轻内”的传统文盲日益涌现。

随着网络和电脑的普及, 现代大学生不懂电脑和现代高科技的“现代文盲”少之又少了, 而缺乏人文素养, 不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历史的越来越多。可能是由于时代的特点和现代物质社会压力的增大, 人们普遍变得浮躁, 这种浮躁不能说是个体的, 更可以说是全民的, 然而这种浮躁在大学生身上表现的更为明显, 其具体表现为现代大学生业余时间除了上网打游戏就是盯着电视没完没了的跳台, 再或者是宁愿去街上漫无目的的乱逛也不愿意耐心地看完一本经典文学作品, 并且现代大学生除了考试的答卷, 几乎都用电脑打字, 动笔的机会也是越来越少, 有的甚至提笔忘字, 活生生成了“无笔族”。由于长期对着电脑受外来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许多大学生开始见异思迁, 只要沾上“洋”的东西都喜欢的不得了, “重外轻内”的现象日益恶化。

(三) 拜金享乐主义悄悄蔓延。

我国正处于转型的文化大融合时期, 传统与现代, 东方与西方交流融合日益平凡, 与此同时冲突与矛盾也不断加剧。在这个大环境下, 处于思想还未成熟的大学生们是最容易受到影响的, 也正因为如此西方利用我国青年人的这一特点, 进行了和平演变政策, 而作为祖国栋梁之才的大学生们如果不能把握好自己, 最容易被外来的思想控制心智。据现状看来在大学生毕业时, 一部分人会选择考研, 然而考研的学生中95%以上是为了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 而不是真正热爱自己的专业, 更有甚者开口闭口都是钱, 人前人后只说利, 整天想象着不工作就能来钱, 不努力就能当上大官的事, 稍微受到一点挫折, 就不能控制情绪, 大打出手, 可谓是心态浮躁、功利心极重, 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心态日渐明显。

针对现代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不乐观状况, 高校开设了各种有关艺术、文史等课程, 力求从人文社会、人文历史、人际关系、个人审美等多方面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人格、素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对于学生放松身心、开发智力,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磨练意志增强信心、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等具有巨大的作用。

二、艺术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影响

(一) 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提高审美能力。

学校的艺术教育, 应与学生的日常艺术生活联系在一起, 为学生提供各种类型、风格多样的艺术体验。学生通过传统艺术的学习和原始情感表达的再现体验, 可以联系到自己情感的生活和情感经历, 并把艺术与自己的情感生活相互连接、相互作用, 从而获得全新的创造和表现的交流能力, 进而达到陶冶情操、增进审美、健全人格的目的。实践证明教师应创设丰富多彩的艺术情境, 不断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爱好, 这样必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 有助于通过多学科整合促进学生智能发展。

艺术学习往往不仅仅是学习音乐、美术、设计、影视等学科, 它的威力在于整合了无数其他学科贯穿于其中, 如作曲需要逻辑能力、绘画需要空间能力, 表演需要人际交往能力等, 正是因为融合了多种学科, 才使学生能有意识无意识的更多的接触和了解艺术, 并使有特殊特长的学生更好地挖掘自己。比如学生往往会进行配乐诗朗诵, 这样有朗诵能力的同学, 可以借助音乐的感染力, 放松身心, 迸发自己的情绪, 使发挥达到更高的境界。由此可见, 借助艺术的力量, 与其他学科相互整合, 可以令其发挥更独特的作用。通过这种微妙的作用,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心理和智能方面得到了健全和促进。

(三) 有助于了解不同文化背景, 尊重多元文化。

不同时期, 不同地域, 不同风格, 不同国家的艺术分别记录了不同时期的时代特点、风土人情等, 可以说艺术深刻地再现了人类社会的发生、发展的过程, 通过艺术和文化的链接, 我们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艺术所表达的时代特点, 通过对时代的追寻和了解能使学生更加理性的尊重多元文化。我国幅员辽阔, 民族众多,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艺术形式, 通过对民族音乐的欣赏, 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风格特色, 进而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了解风土人情, 增进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 有助于加强学生艺术修养, 提高审美素质。

艺术修养是一个人审美素养的主要部分, 是衡量一个人审美高低的重要部分, 将直接影响一个人生活质量, 审美趣味, 人格素质的高低。一个具有较高审美素养的人, 能够很好地分辨一件事物或者事情的美丑, 并迅速转换情感方式, 理性对待, 使理性和情感和平共处。艺术修养较高的人具有很好地洞察力, 并且能很快的理解一事物, 理解人类生活本质所在, 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 而艺术教育就是教育人从音乐、美术、影视、戏剧等的情感体验中获得这份理智的情感, 通过审美的体验, 充分地了解事物本质, 通过审美体验的丰富来增加艺术修养, 进而提高审美素质。

参考文献

上一篇: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下一篇:实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