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文化艺术

2024-06-05

大学生文化艺术(精选12篇)

大学生文化艺术 篇1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面对社会经济形势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态势,在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的指引下,为适应社会对高等艺术人才培养的需求,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党委及时提出了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为根本,以构建具有艺术特点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为核心,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途径,发扬光大文化育人的优良办学传统,真抓实干、奋发进取、扎扎实实地搞好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并且初步探索了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路与途径、形式与内容。

1 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文化素质教育的定位及指导思想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事业面向新世纪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使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建设非常滞后,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知识经济时代初现端倪,人们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是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的高素质的艺术人才的关键。学校及时抓住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这个契机,按照“巩固、提高、有特色、重实效”的工作思路,统筹规划、协调配合,通过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全面促进和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2 根据文化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举办各种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使之成为文化素质教育的亮点,社会实践是深受学生欢迎且实效明显的文化素质教育途径之一。艺术与设计学院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加艺术创作和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创作和创新活动。近年来,艺术与设计学院重点指导和扶持开展了一系列特色鲜明、形式多样、主题突出的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延伸了课堂空间,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学院在开展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比较注意与以下几个方面的结合。

2.1 全院性相对固定的大型文化活动与经常性的小型活动相结合

2.1.1 第五届书画摄影大赛作品展

2011年6月1日上午,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组织承办了第五届书画摄影大赛作品展。本次大赛作品展规模宏大,由学院团委指导策划组织,在全校广泛动员,收集了八百余幅作品,经过认真筛选、精心比较,评出优秀作品进行展出。作品展涵盖了国画、油画、水粉、摄影作品等一系列优秀的美术作品。工笔人物和花草清新淡雅,水粉和油画厚重朴实,摄影作品个性鲜明,吸引过往的同学们停下脚步,流连忘返地品味着每一幅作品。

本次书画摄影作品展,是河南科技大学第五届科技文化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学子蓬勃向上的积极院风,以及为校园艺术文化建设奉献的热情。

2.1.2 第二届设计基础作品展

201 1年3月22日,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在开元校区西苑广场举办了为期2天的第二届设计基础作品展。此次作品展共展出艺术与设计学院10级学生设计基础作品400余幅,展览内容涵盖设计三大构成,内容形式多样。展览以展板的形式向广大同学开放,许多同学纷纷在展板前驻足欣赏、合影留念。

此次设计基础作品展展现了艺术与设计学院学生丰富的造型能力和设计能力,突出了艺术与设计学院浓郁的艺术氛围,同时也展现了艺术与设计学院在特色文化基地建设中取得的显著成果。

2.1.3 板报设计大赛

2011年11月30日,在开元校区建行广场举行了板报设计大赛评比活动。同学们办的板报精美绝伦,主题鲜明,韵味十足。不少驻足观看的同学禁不住拿出手机拍照留念。宣传部的评分人员公平公正地为各张板报评分。

通过此次校园板报大赛,提高了广大学生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和欣赏水平,提高了大家对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理解,同时也让同学们对板报的制作流程有了一定的了解,更加突显出艺术与设计学院的专业特点。

2.2 文化艺术活动与专题教育活动相结合

为文化活动赋予思想主题,是提升活动层次、深化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的有效举措。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通过举办文化大讲堂、辩论赛、演讲比赛、征文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进行宣传教育,达到了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素质教育相互促进的目的。

2.2.1 文化大讲堂——“国际化视野下的人才素质培养”

2011年12月2日下午,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分团委学生会在开元校区5区115教室成功地举办了以“国际化视野下的人才素质培养”为主题的文化大讲堂。

此次讲座大大地促进了学生对各自专业前景的了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励学生为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而更加努力地学习,同时也让同学们加深了对国际化人才的理解。

2.2.2 文化大讲堂——郭爱和先生“洛阳三彩”专题讲座

2011年12月14日,艺术与设计学院邀请到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郭爱和先生为学生开展“中国洛阳三彩”专题讲座。

郭先生向同学们阐述了“洛阳三彩”的由来和深远意义,深刻剖析了“洛阳三彩”在国际视野下的发展状况,为“洛阳三彩”在世界文化史上的不断进步加以赞叹。

2.2.3 博文考古协会“古钱币”专题讲座

2011年4月18日下午12:30,艺术与设计学院“博文考古协会”有幸邀请到申博老师对“古钱币”艺术作了专题讲座。

通过这次“古钱币”文化专题讲座,使同学们对古钱币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让学生对古钱币有了更充分的认识。此次讲座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激起了广大同学的艺术情丝。

2.3 学院性活动与各社团、协会的活动相结合

除了学院举办的活动以外,各社团还举办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

2.3.1“河谷物语”展览活动

2011年4月27日,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博文考古协会”在开元校区建行广场开展了以“河古物语”为主题的展览活动,向大学生传达了古代文物存在的科考价值与人文价值。

“博文考古协会”主要以图片、版画、文字说明的形式向在校大学生展示了部分关于古代钱币、书画、文字、古物等方面的知识。此外,“博文考古协会”还积极组织部分会员为前来参观的同学们进行有关文物知识方面的讲解。此次活动受到了兄弟院校——洛阳师范学院艺术河南网会员的一致好评。

通过此次活动,增强了大学生对国家文物的了解,同时也加强了与兄弟院校同类社团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2.3.2“烛光社”文明旅游宣传展

2011年4月30日,艺术与设计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烛光社”,在开元校区建行广场开展了以“点燃文明烛光,营造和谐旅游”为主题的文明旅游宣传展活动。

活动主要以图片、文字说明的形式向在校大学生宣讲文明旅游的重要性及旅游中的小知识。同时,志愿者为同学们准备的有奖竞答更是吸引了不少的同学参加,增强了志愿者与参观同学之间的交流。

通过开展这样的学习与宣传活动,提高了大学生对文明旅游的认识,符合当前我国环保经济的发展要求。

2.3.3“逸风书画”书画作品展

2011年12月1日,艺术与设计学院逸风书画协会在学院各级领导的指示下,于开元校区建行广场成功举办了2011年大型书画作品展。此次展出采用展板的形式展出花鸟写意、书法、水粉画、抽象画等书画作品。

2.3.4“百米长卷”书画展

2011年12月2日,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在开元校区举行了“百米长卷”书画展活动。此次活动展出的作品均由艺术与设计学院学生提供,作品涉及国画、素描、油画、动漫、书法等种类,充分展示了艺术与设计学院的特色和专业特点。活动中“百米长卷”书画的现场秀更是吸引了大批同学前来观赏,不少人都上前一试身手,题字作画,将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学院领导、老师也认真观看了同学们的作品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此次活动不仅让艺术的独特魅力在同学之中得到普及,展现了艺术与设计学院的风采。同时,也大力宣传了艺术与设计院的专业特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劲头,加深了学生对于书画的了解和领悟。

由于学院在举办活动时注意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发挥学科优势,因此将活动办得有声有色。这些各具特色的大型校园活动结合在一起,使艺术与设计院呈现出活动不断、热点不断、影响不断的可喜局面,营建了浓郁的文化氛围。

2.4 校园内活动与校园外活动相结合

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有固定的文化基地,并且建立了“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开展多种类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延伸了文化素质教育的空间,拓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与此同步,学校积极承担省、市组织的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组织学生到老、少、边、穷地区进行宣讲和文艺演出,传播先进文化。

2.4.1 深入民俗博物馆进行文化采风

2012年4月8日,艺术与设计学院学生代表前往洛阳市民俗博物馆,进行关于以“民间工艺美术”为课题的实地调研和考察活动。

洛阳民俗博物馆是一座弘扬河洛文化、展示民俗风情的专题性博物馆,该馆是在古建筑群潞泽会馆的基础上组建成的。洛阳民俗博物馆分为3个展厅,它们分别是民间工艺厅、婚俗厅、寿俗厅。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逐一进行参观,并拍照记录。虽然博物馆大都展出的是近代的物件,但却反映出一百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民俗博物馆之行让同学们切实感受到了现代科技发展的惊人速度。

此次到民俗博物馆进行文化艺术采风基地实地考察活动,是艺术与设计学院文化艺术特色基地建设及学风建设的一部分,对学院的对外交流宣传及提升学院艺术文化魅力起到了推进作用。

2.4.2 民间艺术协会举办“水浒英雄”剪纸作品展

2011年12月1日,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在开元校区二食堂广场成功举办了“水浒英雄”剪纸作品展。弘扬了民间剪纸艺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此次剪纸展出题材为水浒传中大家熟悉的梁山好汉,创作的剪纸人物各具神色、惟妙惟肖,吸引了众多学生前来观赏。在展出现场,学生们不禁感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伟大。

此次活动以民间剪纸艺术为主题,以传承民间文化为目的,为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贡献了力量,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2.4.3 河南科技大学第四届歌咏比赛

2011年5月15日,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暨河南科技大学第四届歌咏比赛”在西苑校区体育馆隆重开唱,艺术与设计学院经过长期的精心准备,延续了以往的光荣传统,在本届歌咏比赛中再创佳绩。

2.4.4 第二届“青春·梦想·飞翔”迎新晚会圆满成功

2011年11月13日,在开元校区西苑广场成功举办的“青春·梦想·飞翔”迎新晚会,向全校师生献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视觉盛宴。

3 今后努力的方向

3.1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重大问题研究,形成有社会影响力的科研精品

作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我们将进一步发挥试点和示范作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工作,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深入研究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中如何推进文化素质教育;深入研究先进文化对文化素质教育的指导作用;深入研究文化素质教育的规律,努力探索文化素质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深入研究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3.2 加强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进一步提高文化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近年来,艺术与设计学院虽然引进和培养了一批文化素质课的教师及工作人员,但与学校规模和学生对文化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仍显不足。今后一段时期,艺术与设计学院将继续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努力提高艺术与设计学院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队伍的整体水平。艺术与设计学院还将根据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需要,编写和引进一些有针对性的优秀教材,为进一步提高本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凌雪峰.大学生入学教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

[3]杨振斌,冯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毛家瑞,孙孔懿.素质教育论[M].南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大学生文化艺术 篇2

一、活动背景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创建舞台,展现当代大学生积极、健康、向上、阳光的精神风貌,引导学生追求高雅的文化艺术。继续响应学院在建校三十周年之际提出的建设和谐校园的号召,打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为学院评估升本营造良好的氛围,构筑平安、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经院团委研究决定,于5月4日——5月27日举办第一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

二、活动名称: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第一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

三、活动目的:

1、丰富同学们课余文化生活,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发挥潜能的平台。

2、以艺载德、以艺促智,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

3、营造良好人文环境,打造平安、和谐校园。

四、主办单位:院团委、大学生艺术团

五、活动主题:青春 奋进 和谐

六、活动时间:5月4日——5月27日

七、活动地点:西教篮球场、主教等教室

八、活动对象: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全体学生

九、活动形式:本次活动以大学生艺术团牵头,各组织、社团集中开

展活动的形式,大型活动采用向全院组织社团招标的方式,采取项目

化管理,向大学生艺术团提交活动策划书,根据策划书决定中标学生

组织及社团,并协助和监督其开展活动。

十、活动内容

(一)、五四表彰大会暨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文艺晚会

活动时间:2012年5月4日

活动主办:大学生艺术团

活动地点:西教篮球场

活动简介:通过晚会展现艺术风采,并标志第一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的开幕

(二)、艺术节具体招标内容:包括歌曲、舞蹈、相声、话剧、小

品、书法、绘画、摄影等,并可采取比赛、展演(览)、讲座等形式。

具体内容视征集及招标具体情况而定。

(三)、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活动节闭幕式暨总结表彰大会

活动时间:2012年5月27日

活动地点、内容:待定,主要展示第一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成果。

十一、活动流程:

本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将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筹备阶段(2012年3月22日——5月3日)

1、大学生艺术节项目招标。

2、排练筹备。

3、宣传造势。

第二阶段:实施推广阶段(2012年5月4日——5月26日)

举办艺术节开幕式,具体开展各项活动。

第三阶段:总结表彰阶段(2012年5月27日)

大学生文化艺术 篇3

“当代艺术院校大学生提名展”已成功举办8届,本次活动创造了历届报名参赛作品最多的纪录。凯撒旅游总裁陈小兵表示:“赞助大学生提名展,是旅游企业投身公益事业的一次全新尝试。这次活动既是我们向艺术致敬的契机,也是我们扶持青年艺术家、为文化公益事业贡献绵薄之力的最好方式。”

记者就这次合作分别采访了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先生和担任这次活动艺术总监及评委的徐累老师。

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先生说:“大学生提名展我们已经成功主办了8届,每年我们都希望能有所突破,与旅游行业的合作还是第一次。这个活动其实完全是帮助青年学子。在中国,很多艺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就放弃艺术了,实在太可惜。活动设立的最高奖金是10万,金奖2万,银奖1.3万,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鼓励。这些奖金至少能让青年学生坚持创作,坚持理想。美术馆收藏他们的作品也是对他们艺术才华及创造力的肯定。今日美术馆想做的事业和凯撒旅游想做的公益正好碰上了,我们就实现了合作。”

问起举办大学生提名展活动的初衷,高鹏馆长谈道:“就是想扶持青年艺术家,完全是纯公益的。其实美术馆本来就应该做这样的事情,只是现在很多美术馆迫于无奈,无法实现。纳税人的钱支持公共美术馆的建设,让我们可以不走出国门就享受到全世界灿烂的文化成果,这就是美术馆存在的价值。然后我们可以不需要进入一些特别的培训机构,就能在美术馆享受到例如讲座、工作坊等教育活动,这就是美术馆的基本公共职责。”

此外,高鹏馆长还就大家广泛关注的评选标准,以今日美术馆展览的偏重做了详细解答:“我们有专业的委员会、评委、冠名艺术家,不是一个人说得算,而是一个庞大的学术团队,是重要的艺术家、评论家、策展人一起评选的。通过历届大奖获得者的作品,可以看出这一公益项目最大的目的在于倡导大学生不要一味盲从商业,同时,还注意避免树立权威和标准。回顾我们历届作品,今年得奖的是装置,去年是新材料版画,再往前推,video art,影像作品,拿出来就是一张光碟,将最大奖颁给这样的作品,就是告诉青年艺术家,不要在乎商业价值的高低,只要好好创作,就会得到肯定。今日美术馆是以当代艺术为主,同时扶植青年艺术家。我们有一个基本使命,就是要推动、介绍中国当代艺术,同时把西方比较好的当代艺术也介绍到中国,可以不走出国门就看到全世界最优秀、灿烂的文化。另外,任何一座美术馆都有一个基本功能就是公益,我们最长久从事的公益项目就是扶持青年艺术家。”

高鹏馆长还补充谈道:“美术馆是所有艺术机构里最终端的机构,我们自己不做生意,只需要做出好的口碑和平台。比如说大学生展,开展之后你可以看到基本上所有重要的画廊都会来参观。我们不会帮艺术家刻意搭建这个平台,但只要我们把展览做得够好,挑选优秀的作品,这些画廊自然会与艺术家进行对接。其实美术馆一旦介入到艺术家和画廊对接平台的搭建上就难免会受到商业的影响,就会更多考虑画廊关注的,所以我们就必须去做美术馆更喜欢的,更注重作品的学术高度。”

徐累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大赛的评选门类众多,相应地,评委们涉及到油画、国画、雕塑、新媒体等各个学科,这些评委都具有相当社会影响力和专业知识以及专业眼光。首先是初评,要从7,000多件作品里挑选,这个过程都是在电脑上完成的,通过电脑上作品的照片来判断。虽然里面有一些作品在电脑上看效果不是很好,而实际作品呈现要优秀很多,但总体上都能被正确评价和认识。作品要通过评委的统评,根据它的独创性、技术性以及审美等因素评判。当然,大赛还有冠名奖,请来的都是非常资深的艺术家,只有这个奖项参照的主要是冠名评委个人的意见。”

记者也向徐累老师提问大赛评奖对青年艺术家的帮助。徐老师回答说:“这些艺术家都是刚刚毕业的学生,大赛和展览实际是为艺术家提供一个平台,为他们在学院和社会之间搭建一个桥梁。展览开幕当天,来了很多专业机构和画廊以及媒体观看,他们在这里找到了极具发展潜力的艺术家,在大赛之外,双方达成了很多合作。大赛对于艺术家们在精神上是个很大的鼓励,通过这个平台,通过大家的肯定,也建立了艺术家职业发展的信心,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郝量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就是在参加大赛之后被发掘的,他说如果没有这次活动的肯定他可能早就放弃艺术这行了。”

最后,徐累老师还谈到自己在这次评奖过程中以及与凯撒合作的感受,“通过这次比赛,我们看到了很多在技术和理念上都相当成熟的艺术家。他们作品的准确度,包括从意图到实现的过程都是非常专业的。凯撒是我们8年以来的第三个合作方。当然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优势,而凯撒是历届合作方中最强的。因为它企业自身的文化系统和企业传统对文化理想的参与度非常高,使得我们的合作非常愉快,大赛组织、进展得也非常顺利。凯撒旅游这次选择的展览主题“游与艺”也很特别,既符合企业文化,又能给艺术家自由的创作空间。题目不仅包含了行动也包含了心态,可以说在这一点上今日美术馆与凯撒是不谋而合。”

大学生文化艺术 篇4

关键词:大学生,组织文化,内涵,功能,育人

一、大学生组织文化的基本涵义

1. 文化的基本涵义。

马克思曾经指出:“随着劳动的社会性的发展, 以及由此而来的劳动成为财富和文化也发展起来”。[1]文化是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外化与内化的动态统一。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因而马克思在强调实践与文化的关系时, 也就强调了人在文化的创造、传承和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文化的精髓是其内在包含的价值观念。“社会价值的核心问题, 归根结底是人们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判断标准问题, 也就是社会发展的目的问题。”[2]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提出了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恩格斯指出:“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 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 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3]可见, 从价值观念来看, 文化是社会主体的实践活动中起着“以文化人”作用。这种“以文化人”的运动, 是社会主体逐步实现其社会价值观念, 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熏陶感染, 提升人作为主体的价值和生存境界, 并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

2. 大学生组织的范畴。

大学生组织是指大学为了维护校园学习生活秩序、调动学生学习实践积极性、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学习实践能力而成立的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学习的团体。大学生组织分为四大类:一是行政管理类, 即学校根据相关制度和学生管理需要设置的有固定行政建制, 履行对党员、团员和学生管理职能的学生组织, 包括基层党、团组织和班委会;二是服务类, 即学校成立的或学生自发申请成立的, 以服务校园师生、服务社会为主要职能的组织, 例如学生会、志愿者组织等;三是文体社团类, 即学校成立的或学生自发申请成立的, 以组织学生开展校园文体活动为主要职能的组织, 例如大学生艺术团、乒乓球协会等;四是学习实践类, 即学校成立的或学生自发申请成立的, 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交流、学术研讨、工作锻炼、社会实践等为主要职能的组织, 例如英语协会、IT学习研究会、大学生记者团等。当然, 这四类组织的职能并非固定的, 甚至带有很大的交叉融合性。

3. 大学生组织文化的概念。

大学生组织文化是高校各类学生组织成员在履行工作职能、参与组织学习、参加文体活动、开展学习实践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价值取向、核心理念、制度规范、行为规范、群体意识等的综合反映。这个概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 大学生组织文化来源于组织成员的实践, 是组织成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组织精神文化生活和学习工作实践中具体反映, 是组织成员价值观念取向交融凝练的结晶;另一方面, 大学生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成长、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彰显组织特色的文化, 体现了组织的工作职能、行动理念、目标追求、行为规范、道德倡导等, 是组织对组织成员提出的基本要求和对组织进行教育培养的一般目标。组织文化对组织成员的思想和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影响着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 是组织达到管理预期效果的重要影响元素。

大学生组织文化的形成受到组织内外文化生态的重要影响, 实际上是校园文化的有效组成部分, 体现着高校在文化建设方面的特质与要求和大学生在文化观念方面的特质。因而, 每所高校的大学生组织文化既有与校园文化基本特质相匹配的特点, 又有与本组织工作职能、管理模式、行动理念、目标追求、行为规范、道德倡导等相吻合的特色。

二、大学生组织文化的基本结构

1. 指导思想。

思想文化来源于人们运用一定的哲学武器进行改造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过程, 同时对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起着思想上的指导作用。思想文化的核心是确立和贯彻什么样的指导思想, 以什么样的思想理论指导组织工作、教育组织成员、规范组织行为和推动组织发展。可见, 指导思想的先进性是组织文化先进性的决定因素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最先进、最符合真理性原则的指导思想, 因而, 大学生组织文化应该确立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作为指导思想。

2. 理想追求。

理想追求体现着大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履行成员义务、参加组织活动、遵守组织规范过程中的信念, 是团结和激励组织成员为共同目标奋斗的精神支柱。从总体上讲, 各个学生组织的理想追求都是致力于促进组织成员的发展、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促进社会和谐, 但不同组织由于工作使命、任务分工、发展特色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 理想追求也各具特色。

3. 组织精神。

组织精神是组织成员在践行组织宗旨、完成工作任务、追求目标和参加组织学习、实践、娱乐活动过程所认同的思想境界、自我态度、决心意志和理想追求。组织精神体现着一个组织的内在品格和精神风貌。由于不同大学生组织在发展环境、基本宗旨、运行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不同组织的组织精神在内容上各有偏重, 在表现形式上各有特色。当然, 在高校校园文化生态整体环境的熏陶感染下, 大学生组织精神的内容一般都表现在参与意识、奉献意识、协作精神、竞争精神、创新精神和服务精神等方面。组织精神往往以精炼、形象、生动的词句来高度概括。

4. 道德文明。

组织文化体现着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自然也就包含组织成员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文明风范。道德文明是每位组织成员在组织价值观念的影响下, 在组织管理机制的鞭策下, 所具备的人格魅力和行为准则。道德文明不仅体现在组织成员参加组织集体生活时按照组织行为准则要求的表现, 还体现在组织成员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 是大学生组织育人成果的重要体现。在当前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背景下, 加强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的道德文明教育是大学生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三、大学生组织文化的基本功能

1. 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

大学生学习生活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 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大学生组织是大学生学习、实践和课外科技文化生活的主要基地, 其文化生态环境对于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更是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大学生组织文化建设中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能够有效促进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大学生组织文化将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的精髓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实践连接起来, 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供了有效途径, 使大学生在具体实际的劳动实践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认识, 为价值观念取向找准鲜明旗帜。

2. 促进大学生良好精神气质的塑造。

成长成才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基本目标和最大需求, 也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在科技文化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 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标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例如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创新人才的需求。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 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担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 而精神气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组织文化对大学生精神气质的形成起着重要培育作用。一方面组织文化将其内核之一———“组织精神”传递到组织成员身上, 使组织成员成为优秀组织精神的践行者。另一方面, 组织成员在践行组织文化、参加各种学习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接受新的锻炼, 得到新的磨砺, 其精神气质得到了新的塑造。

3. 促进大学生道德文明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道德文明素质的提高, 需要良好的文化生态不断滋养, 使道德文明成为大学生的文化信念、文化习惯。大学生组织文化所包含对道德文明素质的要求和倡导, 发挥着引导、鞭策、督促、激励的作用, 促进大学生完美人格的成长。与此同时, 组织成员在践行组织文化过程中, 把大学校园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文明素质的要求与学习、实践和日常生活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不断加深对道德素质文明的认识, 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上)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393.

[2]本书编写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0:10.

大学生文化艺术节通讯稿 篇5

本次大赛以“羽你同在 共享时光”为主题,共有六百二十四名选手参加比赛。

本次比赛分男子单打、女子单打和男女混合双打三个项目,经过8天的激烈角逐,最终xx级检验1班程风、xx级护理四大班祁喜艳、xx级护理四大班牛恒和xx级护理四大班祁喜艳等12名同学分获男单、女单、男女混打各奖项。

大学生文化艺术 篇6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 民间艺术作品

人类已经跨入新的历史千年,新世纪对人的培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世界各国也都在积极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制定新的改革策略,探索新的教育方法与途径。在大学艺术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是学生审美理解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

艺术欣赏涉及到学生对艺术作品形式的感受和对意义的领会等方面的内容,艺术作品背后必然涉及到人类文明的诸多领域,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理论的发展作一些梳理和总结,可以为艺术欣赏教育理清一条清晰的脉络。艺术欣赏能力的提高,也促使学生增强对艺术的审美理解力。审美理解力要经过培育才能逐渐形成和提高,这种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它既要求受教育者对自然和艺术长期地感性接触、体验,又要求他们有广博的知识,包括对各种艺术语言的了解、对艺术风格的认识。

但是,无论何种能力的培养,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下面,仅从一篇音乐评论的片断,浅谈一下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在培养大学生欣赏艺术的能力时,首先要从尊重艺术的心态、从民间艺术作品着手。

《中国的音乐形态》是法国作曲家柏辽兹巴黎《政治与文学辩论报》所撰写的一篇评论。文中提到:“我们发现中国人的音乐是令人讨厌的。中国人歌唱时,就像狗于饥饿或受惊吓时的叫喊,或像猫被鱼骨头卡住时发出的嘶叫……但是,即便如此,至少中国人尊重自己的音乐,保护其天才所写的杰作,尽管我们厌恶中国音乐,并与此而产生恐惧。”这简短的几句话引起了我对欧洲音乐中心论、音乐的欣赏与尊重艺术的思考。

首先,柏辽兹的这一段话是典型的文化进化论在音乐界泛化而来的一种文化霸权思想,是欧洲音乐中心论,长期以来欧洲音乐一直被视为人类音乐文化进化的唯一标本。随着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这种文化霸权主义思想弥漫了整个世界。从单音体制到复音体制、从五声音阶到七声音阶、从调性体系到无调性体系进化的规律被当作普遍适用的、衡量一切音乐先进与落后的“国际”标准。在这欧洲音乐中心之内是从格里高利圣咏到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德彪西、勋伯格等等的一长串权威作曲家和作品,而没有非西方国家的音乐和音乐家了。对中国传统音乐、民间艺术作品的优秀之处视而不见,正是欧洲音乐中心主义泛滥的后果。从古至今中国的传统音乐从内容到形式、从乐器到乐种、从艺术风格到审美意识在不停的演变,只是它没有按照西方音乐文化发展的价值标准变化罢了。柏辽兹对音乐文化价值判断的标准来源于西方音乐价值体系,定位于欧洲音乐中心论的立场上,以惟我独尊、居高临下地姿态“俯视”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必然就会得出类似于“中国人的音乐是令人讨厌的”这种偏激的评论。

从人类学角度讲,文化是没有高低之分的,西方擅长宏大,我们擅长细腻。我们的《梁祝》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美的音乐之一。大二度在西方曲子里是极其不谐和的,而在侗族大歌里却是审美归宿。西方音乐都是天国性的崇高,我们的美走的完全是另一条路径,是此岸性的,而不像有些人说的是他们的雏形,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的觉醒和崛起已成为不可抗拒的趋势,各民族文化正在彰显自己。对于任何不带偏见的人来说,这种彰显十分重要,因为没有差异就不会有发展。保存并发扬文化的多样性正是世界文化之幸,人类之幸。就以西方艺术文化的发展为例,无论是非洲音乐对当代通俗音乐的影响,日本绘画对凡高、莫奈的影响,中国古建筑对欧洲建筑风格的影响,……都可以充分说明当代欧洲艺术的发展确实得益于我们这个世界仍然存在的文化差异,不同文化的差异乃至对立,经常诱发人们的灵感和创造力,从而导致创新。

其次,谈谈艺术欣赏。以音乐欣赏为例,音乐欣赏是指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聆听,并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的活动。音乐的欣赏与人们的听觉习惯、生活体验以及文化修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自己所处的环境经常接触某种音乐,就会对个人的听觉审美习惯造成影响。柏辽兹发表出“我们厌恶中国音乐,并与此而产生恐惧”的结论,是因为他从小生活在浪漫的法国乡村,在歌剧院中听格鲁克、斯蓬蒂尼的歌剧,听海顿、贝多芬的交响曲,记忆中充斥着和声、曲式、复调、配器,与中国民间音乐文化的生存环境格格不入。音乐源于生活,产生于生活,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生活体验的人群,他们所欣赏的音乐也定然有很大的差别。音乐创作中的不同风格和理念,其实只会使音乐艺术更加丰富多彩,所以我们在欣赏音乐时不能以孰好孰坏来评断。

再次,尊重艺术。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意义。艺术创作是一种受审美经验支配的创造性劳动,是把内心的体验改造成艺术的形式。它是表现时代精神和思想的艺术实践,是表现自身和他人的内心的精神活动。例如,音乐以情感的方式影响人们精神生活中的某种社会需要,这种情感是民族、时代以及富有个性的艺术家对于某个特定的事件反映出来的一种概括性的精神内容。柏辽兹的评论中提及的是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这种文化自身都不同程度的存留有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沉积,以及不同民间音乐家创造的痕迹。在它的风貌中,闪烁着过去时代的文化光彩,是一笔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我们至今能得到如此丰厚的民族文化遗产,是因为我们的先人尊重自己的音乐,保护其天才所写的杰作。

此外,重视民间艺术作品的欣赏。目前,在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中,“艺术鉴赏”是普通高校公共艺术类课程中的必修课。这门课的主要任务是面向全体大学生进行艺术鉴赏的普及和教育,弥补目前大学生音乐文化素养之欠缺。对于教授公共艺术课程的高校教师来说,长期的艺术实践使他们认识到,对大学生开展民间艺术素质教育,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好的形式、最有效工具之一。大学是培养高等人才的摇篮,肩负培养国家栋梁的重任。因此,在高校开展中国民间艺术素质教育,重视民间艺术作品的欣赏,意义更为重大、深远。中国民间艺术是我国民族艺术中历史最久、流传最广、特色最浓、价值最大的本原艺术体系,它的内涵涉及到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心理学、文艺学、哲学、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其造型强调主观想像、自由表现、感情抒发,更能形象、直接、全面地体现中国民俗文化和民族文化,更能激发起人们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更能增强人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更能培养人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对大学生开展民间艺术素质教育,能使学生产生关心人类的责任感,能使学生能从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两方面来思考和对待科技活动,从而纠正现有专业教育只重教学生“做事”忽视教学生“做人”的偏颇。

高校的民间艺术素质教育目标,不是培养专业艺术家,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公共艺术教育,通过对民间艺术作品的欣赏,不仅使学生对民间艺术基本理论知识有所了解,而且使学生学会鉴赏民间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掌握一些民间艺术的制作和应用方法,同时获得更多的民间艺术熏陶、体验和感受,从而提高鉴赏能力、创造能力和精神品质。学生通过接触博大精深的民间艺术,学习民间艺术中所蕴含的优秀的人文精神和品质。

论摄影艺术与大学生艺术素质培养 篇7

摄影艺术是认识和反映社会现实及自然现象的形象化手段, 也是陶冶情操、裨益心灵, 蕴含审美理想, 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 是与科学技术连接在一起的文化艺术。在当今数码相机高度普及的条件下, 摄影操作技巧已被大幅度简化, 而决定摄影作品艺术水准高低的最为关键之处则在拍摄者个人的审美素养和艺术眼光。摄影科技的进步更突显了人对于审美的差别, 若要拍摄出比他人更好的作品, 必须具备远远高过他人的审美素质。高等学校开设摄影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专业摄影家、暗房技师, 而以美育为目的, 是提高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素质。

经过多年的实施和总结, 我们认识到摄影教学及活动的开展对大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着显著的作用, 本文将做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1摄影教学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摄影的过程是借助色彩、布局、构图等结构形式来组织画面的形式美和整体效果, 来传达艺术构思, 表现题材内容。只有进入审美、创作中, 主动地去发现, 选择内部结构, 调整各物体诸因素之间的相关联的方式和结构状态, 才能转换成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才具有了审美意义的属性, 才具有了承载或传递某种情感的属性, 因而, 摄影艺术是拓展艺术意境的一种艺术形式。

从摄影创作到摄影欣赏, 从对焦取景到画面构图, 从光影到色彩等。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光影、色彩、线条、形体等视觉要素和人、景、物等视觉形象中发现美感、秩序和意义, 利用所有机会来训练、培养学生的视觉感受力, 使他们具备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美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英国的诗人布莱尔就曾写下“一花一世界, 一沙一天堂”的诗句, 也就是说自然中的任何事物, 哪怕是清晨一颗晶莹的露珠、秋风中飘散的一片落叶、迎着冰雪盛开的小花……虽然它们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但是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感受美的心灵, 就能感受到它们散发独特的魅力和美感。我们的摄影艺术就是要让每一个大学生都有这样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 都有这样一颗能够感受美的心灵。

摄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它的艺术表现对象是人、自然与社会, 每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都传达了作者不同的的情感和思想, 表现了作者不同的性格, 表达了作者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通过各种传统和现代的摄影教学手段, 以美的作品、美的形象、美的情感为特点, 从情感上打动学生, 感之以形, 动之以情, 再晓之以理, 实现对美的事物从感知到理解再到欣赏的过程, 从而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是赏心悦目的, 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不仅给人以视觉的美感, 更会给人以心灵的启迪。照片包含着巨大的信息量, 其直观性使得摄影作品深受人们的欢迎, 不管读者的文化水平的高低和语言是否相通, 都能读懂, 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

在风光摄影拍摄过程中, 同学们在赞叹大自然的秀丽、壮观之美时, 可以用光影抒情, 用色彩表意, 对于大自然的光线美、色彩美、造型美、线条美、节奏美、流动美, 通过画面倾诉自己对自然的诗情, 赞颂山河的壮丽, 咏叹天、地、人的和谐。在拍摄纪实摄影作品过程中, 同学们通过所揭示的社会问题时, 可以引起对自身的反思和与社会的共鸣, 增强社会责任感。因此, 通过镜头, 大学生就会学会使用一种新的标准、新的方式、新的目光去观察世界、感悟世界的美。

2摄影教学有助于培养、提升大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创造力

当端起相机面对纷繁无序的、丰富多彩的客观事物时, 就要思考拍什么, 即使面对已确定了的拍摄对象, 也要判断何时按下快门:拍摄距离、方向和高度的改变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将被拍摄的照明由侧光改为逆光, 景深由小变大, 将出现怎样的效果, 而这个过程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越丰富, 就越有可能在作品中创造出新的主题, 新的表现方法和表现效果。想象力并不是超人和艺术家才有的特质, 每个人都存在着想象力开发的巨大潜力。想象思维是摄影艺术创作和拍摄活动的根本思维方式, 学习摄影将能有效地开发和培养人的想象力。

有人说:“摄影的艺术就是观察的艺术”, 只有具有与众不同的观察力, 才能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学生通过摄影的创作, 通过镜头去感知、去判断、去观察, 从而发现事物深藏的原生美, 发现稍纵即逝的瞬间美, 猎取时间长河里的逝去美, 塑造空间坐标的立体美。因为在创作的过程中, 为了创作出独有的艺术典型, 从司空见惯的日常事务中平中见奇, 发现人们所未发现的东西, 需要学会用眼睛去观察事物。从摄影创作到摄影欣赏, 从对焦取景到画面构图, 从光影到色彩等。我们应当引导学生从光影、色彩、线条、形体等视觉要素和人、景、物等视觉形象中发现美感、秩序和意义, 利用所有机会来训练、培养学生的视觉感受力, 使他们具备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因此摄影艺术可以极大地训练和提高人的观察力。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同样需要创新。一副优秀摄影作品往往是创新思维和拍摄技巧完美结合的产物。摄影可以将事物的原态记录下来, 但不意味着生搬硬套, 摄影能够表达人们的想法, 需要富有新奇的创意和构思。这就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对摄影作品的评判能力, 实现摄影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 运用摄影艺术独特的视觉语言创作出富有个性的摄影作品。

3摄影教学有助于培养、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摄影艺术教育也十分注重对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认为艺术不光是学理论, 最重要的是要亲自动手去做, 去感悟、体验艺术, 让学生把摄影艺术教育看作是生活的一部分, 一种文化经历, 而不是简单的一门课程。

摄影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不仅要了解基础理论, 还要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大学生的每一次拍摄活动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根据创作主题的要求, 首先要选定拍摄主体, 观察并选择适当的光线, 确定光圈、快门的数值, 并在取景对焦等步骤进行之后完成拍摄, 有的甚至还要经过暗房操作进行冲洗胶卷和放大照片, 这样才能完整的进行一次拍摄活动。摄影创作就是让大学生主动参与和全身心投入, 能够熟练实用各类型的相机、掌握各种拍摄方法和技巧, 边学边用, 理论联系实际, 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能力。对学生而言, 大量的拍摄实践是提高摄影艺术水平的重要途径, 也是学校培养高素质、动手能力强的应用性人才的需要。而摄影课程提供了一个实习的机会, 摄影艺术教学不同于高校一般理论课或专业课的教学方式, 摄影教学是艺术与技术的集合体, 学习摄影就是要学用结合, 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动脑、用心、动手的实际能力, 并通过实践采风, 专题创作, 参加摄影比赛, 参观摄影展览等实践环节, 准确使用的操作要领, 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摄影艺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交流人们的思想与情感, 有力地增强了自我表达的内涵。首先, 在数字化时代, 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网络虚拟空间如QQ群、论坛、博客等共同探讨摄影, 让从事摄影教育的教师们和热爱摄影的学子们互相交流, 针对自己在摄影学习中遇到的疑难杂症共同探讨, 共同解决, 从不同的声音中愉快地学习摄影, 从而感受到学生们对学习摄影的执著和热情。其次, 可以通过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 在大学生中已形成较广泛的摄影爱好者群体, 大部分的高校都成立了学生摄影协会或摄影社团, 并经常组织外出拍摄活动。通过社会实践, 游历名山大川, 观察风土人情等摄影实践活动, 不仅增强了人际沟通能力, 而且让大学生们更加关注社会, 增强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因为一个人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思维都是相当有限的, 倘若有人要拍摄一个有主题、有想法的题材, 通过相互交流都得以升华。交流的目的就在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扩大了学生作品的交流面。摄影教学的这种趣味盎然的、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验学习的快乐, 让学生在赏心悦目的视觉愉悦中能够比较容易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可以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杨红业.摄影对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促进作用[J].文教资料, 2014, 4.

[2]刘文奕.摄影教育与人才素质培养[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3.

大学生文化艺术 篇8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建立,方法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 “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 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 提出了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的前沿阵地, 是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场所, 对于文化的导向作用相当巨大。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中确立主流思想, 宣扬主流文化, 是作为高校教育管理者值得深入思考研究的。

一、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概念及其联系

首先谈及何为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有明确的定义, 即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这种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表现为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充满信心。所谓 “文化自觉”, 是借用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 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 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 是文化的自我觉醒, 自我反省, 自我创建。费先生曾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 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 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建上, 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 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 和其他文化一起, 取长补短, 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连手发展的共处原则。”费先生还以他在八十岁生日所说的一句话: “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作为 “文化自觉”历程的概括。

文化自信, 有定义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的文明史, 正是因为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才能在漫漫岁月中保持自己固有的本色, 形成中华民族独有的文明。信息时代的到来, 地球日益成为一个 “地球村”, 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 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 更需要我们用理性、科学的态度进行文化的反思和比较, 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的文明精髓、独特优势和发展愿景, 作为国人更加坚定我们的文化信念, 真正的做到文化自信。

二、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表现

当前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缺失严重, 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有很多, 大学生沉迷网络、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受挫心理薄弱、依赖性强、社会诚信度低等等, 这些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群体的社会问题, 或多或少是因为文化缺失感严重造成的。

由于时代和背景原因, 大学生或多或少都在承受各种环境, 各种观点的影响和熏染, 正确与不正确的, 进步的和落后的, 这些信息大量通过网络媒体等各种渠道涌现在大学生的视野中, 其中, 我们宣传的主流文化遭受着很大程度的冲击, 导致大学生在文化信仰上不知何去何从, 对真伪缺失辨别力。

具体分析, 有两方面原因。其一, 从学生个体而言, 一直认为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精神内涵, 有着深邃的文化底蕴, 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 对于自身文化修养要求并不是很高, 有意无意间已把自己从所处的文化传统中剥离出来, 仅仅浅尝辄止, 远远没有达到要把这种古老的中国文明内化为自身成长必备修养的程度, 所以, 这是教育功能的缺失, 导致的对于中国文化情感的缺失。文化情感是孕育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土壤, 没有了情感, 何谈自觉与自信! 其二, 从外界影响而言, 我们所处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中, 全球化和自由化发展导致物质利益、就业方式多样化, 这样就给大学生带来了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认知, 对于传统文化、道德思想等认知都有了多元化发展倾向。

三、大学生建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途径探索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确立和培养应是一种在文化理性范畴下的文化选择, 引导学生在多元中 “寻根”, 寻找当下我们安身立命之根本, 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思想和价值取向, 践行文化传统, 实现文化繁荣。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平台搭建是大学生融合民族传统文化与生活现实的重要阵地, 如何能很好的提高大学生的民族文明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担当意识, 文化自信必须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始终。

我国目前对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 是通过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方式推进的, 但这些远远不够。从文化的角度引导学生的方式方法很丰富, 也有很多理论研究成果, 但从学生自身反馈的状态不让人满意。将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一方面, 能够让大学生真切体悟到民族文化精髓, 产生对民族文化充满虔诚之心和敬畏之感的民族心理; 能够提升大学生文化认知能力、文化修养和文化追求, 为文化强国提供人才支撑, 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感,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另一方面, 能够激发广大师生的文化责任和文化担当, 使他们成为先进文化、主流文化的传播者、建设者和践行者。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引领, 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助推大学生成为实现文化强国的中坚力量。

经过调查分析, 对于大学生建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方式方法, 归纳为: 首先,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用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新文化来抵御错误思潮、错误价值观的消极作用, 利用课堂时间或课后活动, 通过具体案例、身边的人和事, 使大学生充分认识什么是文化自信, 并萌生对文化自信的自我认识; 其次,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有利的条件和基础,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信心, 在传统文化的普及熏陶下, 注重建立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 愿意主动接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了解文化的魅力, 建立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崇敬之心。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注重从受教育者的立场和角度出发, 注重从青年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 创新和发展大学生关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体验和感悟;第三, 注重环境净化和优化, 注重正面引导, 对于错误思潮、错误价值观采取逐步引导、逐渐清晰、自我反省的方法, 对于思想中存在的观念偏颇等问题我们作为思想教育管理者, 一定要思路清晰, 引导大于管制。思想政治教育拥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够发挥生命线的作用。

大学生文化艺术 篇9

这是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9月首开的一门通识课,这门通识课结合当前的司法实践,把司法实证研究的最新成果展示给大学生。课程体现了语言艺术和法学(法律)研究的结合,其最大特点在于把教育艺术、演讲美学、语言艺术与司法实践尤其是庭审实践紧密结合,运用语言学理论、教育艺术理论、演讲美学理论、法学理论分析诠释法庭中不同主体的语言特点,探索不同主体如何艺术地使用法庭语言以期追求最佳的法庭效果和庭审的社会效果。这门课程对培养大学生法律素养、语言能力、公平正义理念、特别是用语言去追求公平正义的能力等诸多方面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开课两个多学期以来,选课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很高,分析学生期末所写的感悟,从中得到了许多宝贵的教学体会。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教育艺术让大学生成为了《法庭语言艺术》课的主体。

一、教育艺术要求教师研究学生特点和选课动力

教育艺术理论告诉教师,要上好一门通识课,就要对受教育主体也就是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有充分的认识,了解学生的特点、选课的动力、期待从这门课上学到什么入手,对课前计划的授课总体思路依选课学生实际作相应的调整,真正做到因人施教。

(一)大学生的普遍特点

进入大学的同学们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兴趣,同学们不再单纯地学习或背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是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亲身实践;同学们有足够的自由来处置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支配所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作为大学生的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大学四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规划;引导学生铺好未来人生道路的基石;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授之以渔,为其在不远的将来去实现生活梦想、追求事业成功起到引路人作用。

(二)大学阶段的特点

大学阶段是学生一生中最后一次可以将大段时间用于学习的人生阶段;是一生中最后一次能够全身心建立自己的知识基础的阶段;是最后一次能在相对宽容的、理想的环境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的阶段;是最后一次可以拥有较高的可塑性、集中精力充实自我的成长阶段。

基于对大学阶段的上述认识,作为一名大学通识教育课的老师,应该注重课程对学生潜力的激发,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为让学生成为有理想、有价值、有前途的快乐大学生而努力。

(三)学生选课的动力

学习的效率取决于学习的自主性。当前高校推行学分制的改革措施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可以自己选课程、选老师、选学习时间,可以自己安排学习计划。那么,学生如何选择课程、选择什么课程,就会有一个内在的精神动因在起作用。

精神动因作为“象牙塔中的花朵”是校园里一切事物中最丰富、最复杂、最变幻多端的对象。精神动因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自身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就《法庭语言艺术》课而言,分析学生选择学习本课程的精神动因之内在方面时,发现理智动因决定情感动因和意志动因,因此要注意强化学生以理智动因为主导的精神动因;在分析学生选课的精神动因之外在方面时,得出精神创造力决定精神凝聚力和精神约束力,因此要注意强化以培养学生精神创造力为主导的精神动因之外在方面;在分析学生选课的精神动因之层次结构时,得出讲究艺术地追求正义处于最高层次。因此要强化正义理念下的语言艺术。

作为通识课的老师,还应该带着一份责任感和对教师职业的深度理解和崇高敬意,真诚关爱所有选修你所主讲课程的学生。要认识到:学生能够花一学期的时间选择你所主讲的这门课程,说明他们认为你的课程能够给他们带来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和整体素质的提升。教师就该珍惜这份“选择”,尽其所能,让学生看到和感受到他们的选择没有错。

(四)依学生特点确定授课思路

尽管在每学期开学前,依据课程本身的特点和前几批学生的特点,教师对课程的总体思路和授课方案都已确定了,但是由于通识课每批学生的专业分布都不同于前一批学生,因此就要求老师能够在了解本学期选课学生的独特之处后,对已经确定的总体思路和授课方案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其更适合这一届学生。在《法庭语言艺术》这门课中,每当从教学网络上接收到一批新学生的名单时,教师都会从系别、专业、年级等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从这些项目中可分析出学生的知识背景、法律基础,以便于有的放矢地调整要讲授新课程的内容、重点和难点,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授课方法,教学环节的安排等总体授课思路和具体教学实施方案。

在选课学生确定下来后,让每个学生以《我选<法庭语言艺术>课》为题进行主题小演讲,让学生从我是谁、我的专业是什么、我为什么选择这门课、我期待从这门课上学到什么等方面谈出自己的想法。以这种方式既初步了解和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进一步确认了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渴求。这样便能更准确地、更有针对性地调整授课思路。

二、教育艺术的“六力”启发教师选择特定的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核心阶段,设置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环节有助于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教育艺术的理念

何谓教育艺术呢?教育艺术不是教育和艺术的简单相加,也不是教育的艺术,而是把教育本身就看作是一门艺术加以研究。对于教育是一门科学的概念大家都已耳熟能详了,然而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这一理念是著名的演讲家、教育艺术家李燕杰教授最先提出的,曾在《中国教育报》上整版报道过。在新近出版的《教育艺术》上,首都师大青年教育艺术研究所所长郭海燕教授更是从教育战略的高度全面阐述了教育艺术理念。她指出教育艺术的基本宗旨是实现教育的生动化和人性化,即用生动的富有人性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去造就生动的、富有人性的人,最终实现人性和人生、社会和时代的全方位生动化。她说:教育艺术是教育工作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理解信任的一种艺术;是教育工作者坦示真诚、坚持实事求是的一种艺术;是教育工作者运用知识逻辑引导理性思考的一种艺术;是教育工作者运用典型形象激起情感波澜的一种艺术。教育艺术体现的是人的和谐力量、人的真诚力量、人的理性力量和人的情感力量。

教育艺术是客观存在的,它是铸造灵魂的艺术,是激发人的创新智慧的艺术,是创新时代急需的艺术。理解教育艺术的存在,研究并应用教育艺术于教学实践,在于使这种自在变成自为。

教育艺术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其根本在于激发学生的“六力”,即感知力、记忆力、判断力、顿悟力、联想力、创造力。把握了教育艺术的教师,往往懂得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抓住并增强学生的感知力,通过语言艺术等手段强化学生的记忆力,而后引导学生分清是非,形成一种判断力,进而激发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力和顿悟力,最终实现创造力的培养。可见,教育艺术强调熏陶渐染,潜移默化,而不是强制灌输。正所谓“清风能感水能化,修竹有情兰有怀”。人才培养需要教育艺术,教师只有把教育艺术贯穿于具体的学科教学中,才能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使教育产生魅力,让受教育者学习知识时产生美的享受和深刻的感悟,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教育艺术对教师教学环节设定上的启示

教育艺术观念的先进性得到了教育专家们的认可。教育艺术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方式也非常灵活:教师和学生在直截了当的沟通中交流思想、学习知识;教师使用实验、案例、讨论、互动交流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非常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在学习时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大学的通识课应该像美国著名哲学家詹姆斯1903年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说的,要成为“孤独的思想者最不会感到孤独、最能积极深入和能够产生丰富思想”的课程,通识课要有“对例外和奇特的宽容”,通识课要成为“一个催人思想的思想之家”。

基于上述启示,在《法庭语言艺术》课的教学环节的设定上,我安排了“当众五分钟主题小演讲”、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法院旁听庭审过程、学生谈体会等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形式,实现了学生愉快地学习法庭语言、深刻地领悟法律的公平正义、尝试了如何艺术地使用法庭语言,更好地追求公平正义的理念和过程。

三、《法庭语言艺术》课让学生成为主体的教学实践

这是一门语言艺术课,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要靠不断地实践演练;这是一门特殊的语言艺术课,要围绕法庭给学生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

(一)“当众五分钟主题小演讲”是提高语言艺术的前期热身

能力培养要有针对性,了解现状后有针对性地授课才能在最短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提高。于是,在每次课上,我都会安排五名同学到讲台上进行五分钟的主题演讲,内容可结合自己的专业、自己以往的法律知识谈自己对公平正义的理解,谈语言对追求正义的作用,谈想要了解的问题等,总之要自成体系、自圆其说。这一环节主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在公众场合大胆说话的能力。

这一环节中必不可少的是学生演讲后的简短讲评。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同时较为艺术地指出学生演讲中有待提高的方面。讲评从演讲的内容到演讲的形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自己演讲后给人的感受得到一个真实的反馈,让受众学会如何从他人演讲中汲取营养,从而更好地应用于自己今后的语言艺术演练中。这种教学实践既使演讲者个人的语言能力得到锻炼,又使受众得到知识面的拓展、思维的启迪和语言艺术的启示,也使得教育艺术的魅力得到充分的展示。

(二)模拟法庭小组是培养学生实践法庭语言能力的关键演练

在每届学生确定之后,教师会把学生根据专业穿插分成若干个模拟法庭小组,在日常的案例教学过程中、法院旁听归来以模拟法庭小组为单位讨论和辩论,在期中和期末阶段会让模拟法庭小组进行开庭实践。

这一过程不仅加强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锻炼和培养了学生法庭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还锻炼了文理科同学间密切合作,建立学习型实践团队的能力。

模拟法庭小组作为一个团队,团队中各个成员在准备模拟法庭开庭案例过程中要经历深入思考开庭审理刑事案件、民事案件还是行政案件,法官、检察官、律师、原告、被告由谁来担任,在开庭时会遇到哪些问题,如何对答,这个案件的法律事实有哪些,客观事实有哪些,支持法律事实的证据有哪些,反驳的证据是什么,如何去举证质证,如何审理清楚案件的事实,该案件在法庭辩论阶段的焦点内容是什么。在思考和讨论上述问题时,小组同学充分互动,以期达到一个最佳的整体配合,体现出本团队的法庭语言艺术水平。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使同学们对法庭程序及语言规则熟悉了,强化了他们的感知力和记忆力,更使同学们的语言沟通能力得到锻炼,对依照法庭程序和法庭审理的事实明辨是非,形成一种判断力,对法庭审理案件过程及庭审中各方语言的感悟能力,对程序正义的理解力,激发出同学们对法治的丰富联想力,最终实现同学们对依法治国、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艺术地使用法庭语言去追求公平正义的创造力。

一个学科的知识、理论、方法与具体的实践、应用如何结合起来,有一句经典的话是这样说的:“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无论学习何种专业、何种课程,如果能在学习中努力实践,做到融会贯通,我们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知识体系,可以牢牢地记住学过的知识。因此,我认为通识课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实践时,最好让同学们分小组合作,这样,既可经过实践理解专业知识,也可以学会如何与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合作过程中各种能力综合调动起来,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能力,组织法庭活动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一切都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收到良好效果。

(三)案例教学、旁听庭审、讨论的教学形式着重培养学生语言思维能力

案例教学、旁听庭审、讨论的教学形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通过向学生展示丰富的典型的具体经验和感性材料,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帮助同学揭示现象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丰富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逐步建构和完善思维结构,促进思维不断发展,促进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相互转化,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大学生文化艺术 篇10

现阶段,各独立学院受到教学配套资源与师资力量不足等条件的制约,公共选修课还是独立学院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只有个别极少数的独立学院能够在教育培养计划中将相关的艺术类课程作为全校公共必修课。因此,虽然独立学院对大学生艺术团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并且加大了培养与建设力度,但离学生的真正需求与教育部等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还相去甚远,使艺术实践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独立学院的大学生艺术团在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中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它可以聚拢一批优秀的艺术人才,同事大型文艺活动也离不开他们的参与,独立学院的艺术实践教学也要通过大学生艺术团来推进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学相关研究

(一)制度上的保障。管理的基石是制度,工作制度是保证艺术团艺术实践教学的基础,只有健全的工作制度才能保证管理的稳定,工作才能有秩序的规范化的运行,建立健全工作制度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大学生是管理与教育的对象,在工作制度中教育与管理要实现高度的统一,为规范独立学院艺术团队伍而制定的管理制度其主要目的并不是对团员行动,行为进行约束,主要是要起到教育与规范化管理的作用,是用来是艺术团成员懂得如何处理好课外、课内、实践、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何齐心协力共同配合来演奏出一曲和谐的乐章。2.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是考核的主要目的,各项考核机制中,激励作用要得到强化。可以通过评优评奖的优先获得、学年学分的优先修满、工作单位的优先推荐等措施,从而激励团员对艺术团的热情。

(二)完善职能定位,提高艺术实践教学效率。要使艺术团在实践教学中的效率更高,必须有一套完善的组织构架和职能定位科学性是完善的组织架构的重要指标。要想提高独立学院艺术团的专业、高效、迅速、快捷的水平,就要随着时代发展对艺术团的组织结构科学性的论证来进行优化和合理的组合,这样才能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从而满足校园文化需求。准确性在职能定位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自我生存的环境中每个艺术团都有不同的定位,只有定位准确根据环境摆正自己所处的位置,才能将自己的作用真正的发挥出来,价值观才能得到体现。应坚持五个统一的原则,即:普及与提高相统一、课内与课外相统一、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审美与育人相统一、规范与引导相统一。在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与美育方面的引导,从而使高校的教育理念体现其中,而且还能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弘扬与宣传,反映出大学生健康向上、意气风发的校园艺术和精神面貌,对广大同学文化艺术修养的提高和审美水平的改善有着极大的意义,促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发展与建设。

(三)加大投入,挖掘人才。独立学院艺术团没有过多的盈利手段和权力,这就需要学校提供强大的后勤保障和较为方便的实践环境,才能更好的没有后顾之忧的开展时间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氛围。在校园里对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大力宣传及引导,使艺术氛围不知不觉中充满整个校园,从而让校园的同学更多的了解艺术团的实践活动。同时对艺术人才的挖掘也可以起到宣传的作用。2.加大投入。 建立专门的实践场所,艺术团艺术实践应该有固定的场地。

三、结束语

大学生文化艺术 篇11

关键词:青年文化;后现代文化;影响;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9-0188-02

青年文化(Youth Culture)是指由青年创造、认同和传播的与社会主流文化既有关联又相对独立的亚文化系统。就其实质而言,青年文化是指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环境的样式——青年创造的以独特价值观为核心所构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而后现代文化指的是当代西方的基本文化精神或文化主导因素,是西方现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是后工业社会或晚期资本主义文明困境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资本主义文化危机的产物。

一、后现代文化对我国大学生青年文化建设的影响

当前的中国正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种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后现代文化的过渡性特征决定了后现代文化在中国只能处于边缘地带,无法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但我国大学生青年文化容易受外来文化影响,故中国文化的后现代因素在当代青年文化中体现得更加明显。

1.时尚文化的“无厘头”现象

后现代文化反正统,主张标新立异。青年大学生受西方后现代影视作品以及当代网络大众文化的影响,在对时尚文化的追求中充满了后现代的无所谓的特征。网络语言的暴力化、粗俗化、戏谑化是网络语言异化的主要特征,“脑子进水”、“不活了”、“伤不起”等司空见惯,符号文化方面充满着流行神秘与狂放不羁的氛围,语言表达的“无厘头”现象是当前网络社会道德失范的缩影。将牛仔裤戳几个洞,配饰上他们把骷髅头、狰狞的怪兽当做美、个性与时髦,各有特色本无可厚非,但不分时间场合,缺少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其他方面也充满着调侃,比如,QQ签名上是“蓦然回首,你咋还没走。”,粗制滥造、品位低下的流行音乐大行其道。当代大学生追求时尚,求新求变,他们不再区分高雅与庸俗,热衷于不断挤占主流文化阵地的平民文化、草根文化。长此以往,不利于社会健康和谐审美文化的构建。后现代思潮通过电影电视中的“无厘头”嘲笑传统、游戏人生。它虽然能够启迪大学生批判传统,大胆创新,可它的消极颓废却腐蚀人的心灵,致使少数大学生理想破灭,信念动摇,感觉生活处于无聊、虚无、迷惘状态。

2.文化运作的商业化现象

文化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消费品,无论是文化产品还是文化设施与文化活动,都充满着浓厚的商业气氛。商业赢利是大学生青年文化的一个内在目的和基本动力。当代中国大学生青年文化中还有一部分是通过团组织、党组织等政治途径传到青年群体中的,但没有了强制性。应该说,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精神文化的大众化与商业化有利于放松大学生紧张的神经,释放心中的压力。但是后现代文化中蕴含的享乐主义,行为方式的随意化,对远大理想的“告别”,漠视道德规范与社会责任,随意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导致道德标准被模糊,荣辱观被抛弃。“商业化”将会导致大学生追求自我个性而失去价值感,喜欢休闲轻松而失去深度感,崇尚新潮时尚而失去历史感,强调欲望本身而失去距离感。超前消费尤其是消费跟着不同风格走,这种文化消费模式不断冲击着主流价值观念和经典文化,也容易导致大学生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的功利化。

3.文化价值取向的“非主流”现象

后现代主义反对统一,崇尚差异,主张寻找多元化。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价值标准多元化、虚无化便是后现代主义多元化、差异化的一个折射。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各种主义、思潮、话语产生碰撞,构成了一个多元的话语空间。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选择与追求出现了多元分化的趋势。青年大学生中由于解构责任和消解主体导致道德相对主义盛行;生活和学习上追求短期化、功利化,部分青年大学生把加入团组织、党组织仅作为寻找实现自己功利目标的机会和工具。而价值观的多重标准导致价值观选择的迷茫,价值标准已经虚无化,甚至连漫画和电脑游戏中的主角也成了某些青年大学生崇拜的对象。多元化的观念导致不少青年大学生在集体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比如寝室生活中不能容忍不同生活习俗的同学;活动中过分自我表现而忽视团结合作;责任解构使他们过于关注自身利益而不愿承担集体责任,甚至为了追求个人发展,不顾家庭的经济能力过于张扬自我。

4.文化理性的缺失现象

反理性是后现代文化的一个典型特征,中国大学生青年文化也显现出某些理性缺失的特征。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青年对民族文化的精华知之甚少,他们囫囵吞枣地吸收一些西方的文化快餐的东西来“批判”自己的文明。青年文化理性的缺失还表现为青年的思考判断跟着情感走,“深刻也好,浅薄也好,独异也好,从众也好,高雅也好,庸俗也好,统统被灌进了‘怎样都行’的搅拌机。”后现代文化否定主体对客观世界本质规律的认识,主张人的虚化,从而否定了人的理想信念。受其影响,部分青年大学生对生活意义无法把握,慢慢变成愤青一族,理想信念缺失造成的意识真空,文化理性的缺失使唯心主义色彩浓厚的各种宗教和迷信活动乘虚而入,对青年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一些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成为可有可无的纯粹自在行为,完全失去了奋发向上的动力和自激机制。被动适应、缺乏灵感使有强烈情感意识的青年大学生陷入迷惘和痛苦之中,少数甚至走上自绝的道路以求解脱。

二、后现代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青年文化建设策略

后现代文化在中国的出现和流行,一方面扩大了青年大学生的视野,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视角;另一方面也解构原有的价值规范,给青年大学生带来困惑与焦虑,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行为方式。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因此,我们应该正视挑战,在文化建设实践中探索后现代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青年文化建设策略。

1.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引导功能

对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吸收其在文化思想上的多元化观念、解放和超越精神来丰富和繁荣文化领域,但对于其理论中所主张的文化思想的无中心化、去主流化却应即时地给予批判。要打破虚无主义和极端自由主义,必须以理想信念和集体主义思想引导青年追求积极向上的精神理想和健康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个人融入集体社会中健康成长。因此,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本质论和文化生产方式理论,要重视青年文化的开发与更新。其次要增加主流文化对青年的吸引力,辩证地对待各种后现代文化资源,结合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实际和特殊规律,立足广大青年的实践和进步,创造既有民族特色又体现时代精神的当代大学生青年文化。最后,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社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境况,帮助他们形成一种宽容和谐的人际关系,倡导一种健康活跃的生活方式,建立一种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的道德秩序。

2.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高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生命质量。在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学生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生命品位,熏陶健全的生命。特定的校园环境熏染出特定的群体个性和特定的大学精神。因此,要在挖掘校园文化内涵上下工夫。一方面要张扬青年大学生生命的冲动性和创造力,反对迷信,追求真理,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相互启迪,形成批判性的文化哲学辨证思维方式。另一方面要克服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倾向,通过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断达成文化良性互动的过程。弘扬诸如校训、大学精神等维度的文化,建立起有效的人文教育体系,健全大学生的人格,积极融为大学人的内在精神。制度文化作为学校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外化了的精神,要在师生中形成较高的认同度,形成行动上的自觉遵守。若能把学生的学业与校园文化活动妥善地结合起来,便会有力地推动校园内的精神文明建设。

3.关注和参与大学生的网络文化互动

很多青年大学生习惯了在网上聊天、交友、看书、听歌、收发电子邮件等;相互间联系不再拘泥于电话号码,而是更多地选择e-mail、QQ、飞信等沟通载体;在网上快速地浏览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最为便捷的方式。大学生青年文化建设应关注大学生中出现的新现象、新特点、新思想、新意识以及言语行为和价值观念的新变化。要从政治生活的角度提倡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的主导价值观,从公民生活的角度提倡健康合理的公民观念、责任意识等,对大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在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的转变上做出良性的引导。后现代文化强调个人自由与自我表达,有些大学生从中学会了重视自我价值,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另一些学生则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专横习气。因此,师生要以平等姿态,将理想信念、价值信仰、人格塑造、道德养成、成长经历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放于某一网络情境中共同探讨,在平等对话中建立起良性的师生网络文化互动关系,发挥积极主动性,在批判、借鉴、吸收师生的见解中推翻或强化、整合或充实、形成或重建自我见解。

4.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检阅能力

后现代文化理论所坚持的怀疑、否定、批判精神正是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所需要的理论品质,青年大学生也只有具备了这种品质,才能辨别各种文化,才不会盲从和丧失主体性。所以,要努力培养中国青年大学生的批判精神。青年大学生求知欲望强,通过阅读大量国内外书籍报刊尤其是网络帖子、论坛博客、网络新闻等来获得信息和知识的,但他们在理解和接受时容易被表面现象迷惑,看问题不够全面,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这就要求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阅读的指导,使他们有选择、有分析地阅读,以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文化检阅能力。后现代文化在对自由的无限追求中存在着滑向极端自由化的可能性,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在自由观的问题上,思想政治教育应反对其对自由的极端化的理解和追求。后现代文化主张发扬个性使得一些学生完全没有纪律意识和公德意识,故要逐步引导大学生接受合理的管理,把自己的行为看成是社会组织中的行为,加强自己的道德约束,从而不断提高个人的文化检阅能力。

参考文献:

[1]黄禧祯.青年文化:青年能动适应和改造环境的样式——青年文化本质的哲学思考[J].青年探索,1993,(4).

[2]张国清.中心与边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49.

[3]蔡翔.日常生活的诗情消解[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66.

大学生文化艺术 篇12

一、自我和谐文化概念的提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需要每一个个体单位都要参与其中, 而当前个体单位主要指的就是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每一个公民, 每个个体既是一个独立的单位, 又是一个彼此影响、彼此联系的单位, 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个体的自身和谐, 无疑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鉴于个人自身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自我和谐文化建设这一理念也应运而生。自我和谐文化, 指的是以自我和谐价值实现为根本, 以自我和谐行为规范为指针, 以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为目标的文化体系。没有自我和谐文化支撑的社会, 社会的和谐精神、社会的和谐文化将无从谈起, 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必然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作为文化气息浓厚的艺术院校, 则更应努力探求和谐文化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利用自己独特的优势, 为大学生自我和谐精神的养成提供文化土壤和各种便利条件。

二、自我和谐文化是一种乐观、积极的精神状态。

自我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战略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谈到自我和谐发展, 我们首先要认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自我和谐理念。在人类早期的原始社会中, 自我和谐这一理念主要表现为被动的、悲观的生存与发展状态, 是一种自私的狭隘的生活理念;在阶级社会产生后, 自我和谐这一理念更多地表现为统治阶级为了便于自己的统治, 要求社会成员安分守己, 甘于受剥削、受压迫的文化宣传工具;而社会主义的自我和谐, 则突出的表现为人们理性地把握自己, 控制自己, 以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 以团结互助的优秀品质, 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在高等院校中, 自我和谐文化则更多地强调在树立大局意识观的前提下, 把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与团结同学奉献社会相联系, 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为此,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作为施教方的广大教师们应加强在这方面的教育, 通过教学实践, 逐渐推进学生优秀品质的养成, 这也是高等教育所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

三、自我和谐文化追求的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 是现代人的健康理念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 从广义上讲, 健康的心理指的是一种愉悦的, 积极的、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从狭义上讲, 健康的心理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 如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 能适应社会, 与社会保持同步。健康的心理状态正是自我和谐文所倡导的主要内容之一, 只有强调自我的身心和谐发展, 才能够真正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康的生活, 才能够真正的构筑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有的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来安排, 面对新形势和新局面, 广大学生们必然会面对诸多难以解决的困惑和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在这方面有的放矢, 对于解决同学们的心理问题起到了直接而又至关重要的作用, 促进了学生们健康心理的养成。

四、自我和谐文化是人的多种属性相协调的文化。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 “人性实质上是人在与自然、社会和自身发生关系的实践过程中作为整体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意识属性, 人性系统就是这些属性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统一体”【1】。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人, 当然是兼备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意识属性的统一体, 如何是多种属性相协调, 也正是自我和谐文化发展中要面对并解决的艰巨难题, 纵观当前林林总总的社会问题, 经济问题, 环境问题等困扰人类的问题, 我们不难发现, 这些问题的产生同人类没有很好协调自身多重属性是有着直接关系的。作为艺术院校的学生, 在意识属性方面, 感性思维占据着主导地位, 理性思维偏弱, 所以,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更应提倡用理性思维指导自身的实践行为, 培养学生养成冷静思考、三思后行、以理服人等好习惯, 让学生真正了解存在的价值, 深刻体会人的社会属性, 推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 这也是学生构建自我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五、自我和谐文化是一种高水平的道德境界。

自我和谐文化在一定层面上需要做出对自身价值的评价。当我们谈到自身价值的评价时, 我们不难发现, 这里的评价体系通常体现的是参与社会生活的其他个体对他人的评价。从这一角度看, 自我和谐文化更多地表现为在公平、公正的视角下对社会、对人、对事物做出的综合评价。当然, 在作出客观的评价同时, 也同样要做出主观对自己的评价, 这时, 自我和谐文化则表现出在做出权衡利弊、判断出对错正误的条件下, 对自身做出公正、合理的自我评价。所以, 从自身价值评价角度上看, 自我和谐既是一种道德境界, 又是一种道德情操。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的高等院校, 同样肩负着重要的任务,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相关课程的开设也正是为了达到提升学生们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的目的, 作为艺术院校的学生, 由于具有社会实践能力强、易受社会负面因素影响等特点, 作为施教者则更应采取灵活、实用、切实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们进行道德观教育, 如采取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参观历史博物馆、设置宣传栏等多种方式进行教育, 也只有这样, 才能用良好的道德意识占据同学们的头脑, 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使得同学们拥有更高水准的道德境界, 促进学生的自我和谐发展。

艺术院校大学生自我和谐精神的培养和建设并不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简单任务, 必须通过教育者的辛勤工作, 相关机构的教育管理, 社会环境的良好熏陶等多种合力共同作用, 也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 才能真正地培养出让艺术类大学生们健康发展并受益终身的自我和谐精神。

摘要:大学生自我和谐精神的培养, 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 艺术院校立足于自身的实际, 结合学生们的自身特点, 通过教学实践, 创造良好校园文化, 培养学生们自我和谐精神, 达到教书育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育教学,和谐精神

注释

上一篇:EPC水泥项目下一篇:建筑节能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