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大学文化(共12篇)
开放大学文化 篇1
摘要:开放大学学习成果认证文化是指在开放大学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等的引领下, 伴随着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全过程, 渗透到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各个环节的文化内容和形式。从文化建设发展路径来看, 我国的开放大学学习成果认证文化将要经历萌发前期、萌发期、形成期和巩固发展期四个阶段, 目前处于萌发期。开放大学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模型的设计要体现终身学习理念, 将各类学习成果纳入制度体系;体现学习型社会建设理念, 推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融通衔接;认证标准从课程标准转变为知识和能力标准。未来, 开放大学的学习成果认证文化建设将要经过个性化、内化的过程走向成熟, 并通过建立不断更新的机制而得到巩固和发展。
关键词:学习成果认证,开放大学,文化
2012年7月, 国家开放大学、北京开放大学和上海开放大学在人民大会堂揭牌成立, 开启了我国开放大学建设的崭新历史。与此同时, 开放大学文化建设逐渐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这类研究因开放大学而起, 又为开放大学的建设提供支持。作为一种刚刚出现, 并在快速发展和形成中的文化形式之一, 开放大学的学习成果认证文化研究, 旨在补充和丰富开放大学文化研究的内容, 并为开放大学的制度和文化建设提供支持。
一、开放大学学习成果认证文化的内涵
开放大学的学习成果认证文化研究, 作为学习成果认证文化和开放大学文化的交集, 其背景具有时代的创新性, 而其内容和实现形式更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虽然很早就有各种形式的学习成果认证实践的存在, 但作为一种制度, 学习成果认证的提出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 建立学分银行制度等”。相对于“分数”、“成绩”等概念, “学习成果”一词具有很高的概括性, 从学习形式上它囊括了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非正式学习等形式;从学习结果上看, 它既包括表征意义的结果, 如分数、成绩、证书等, 又包括了实际意义的结果, 如技能、能力等。据此, 我们可以把学习成果认证界定为: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 对学习者通过各种途径所获得的各种形式的学习成果进行认定。
在一般意义上, “学习成果认证”是一种制度或实践形式, 是“形而下”的方面。而“学习成果认证文化”则是硬币的另外一面, 是“形而上”的方面。后者依托前者才得以存在, 而前者由于后者的支撑、引领而得以升华。“开放大学文化”则是”文化“这一普遍存在在”开放大学“这一特定场域中的存在形态。由此, 我们把开放大学学习成果认证文化界定为:在开放大学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等的引领下, 伴随着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全过程, 渗透到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各个环节的文化内容和形式。
二、开放大学学习成果认证文化的形成机制
费孝通先生曾经论述过一个概念———文化自觉, 他认为, 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 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1]作为一种刚刚开始并在逐步形成中的文化, 我们在进行开放大学学习成果认证文化建设之初就要有文化自觉, 这对于确保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效果大有益处。
如前所述, 开放大学的学习成果认证文化是发生在开放大学这一特定场域中的文化形态, 有其独特性, 但也要遵循文化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因此, 要探索开放大学学习成果认证文化的形成机制, 首先可以从一般文化和其他特定领域文化的发展中寻求经验。通过学习和研究, 笔者梳理了几个可资借鉴的理论观点, 并尝试构建了开放大学学习成果认证文化的形成机制。
(一) 学习成果认证文化存在论———来自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的借鉴
我国学者张亚斌教授对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并提出了合作文化理论的几种存在形式:自然存在、自为存在、自觉存在和自由存在, 他认为“ (远程教育合作) 文化理论建构, 必须按照从自然建构到自为建构, 再到自觉建构, 直到最后进行自由建构的因果律去进行”。[2]
这种文化发展阶段理论是从哲学层面上对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四种形态进行论述, 从根本上揭示了一种文化形态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不单适用于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的构建, 也可以迁延到其他文化理论中。就学习成果认证文化而言, 其最初的自然存在形式可能是寓居在文化学、教育学、制度学等相关学科中的, 随着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的建立, 学习成果认证文化开始以一种相对独立的形态出现, 在各种相关因素的影响、博弈之下, 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体系, 为人们所接受, 并影响人们的行动选择。
(二) 学习成果认证文化实践论———来自学校制度文化的借鉴
有学者[7]认为学校制度文化的形成要经历萌发期、成长期、成熟期和发扬期四个阶段, 这对于开放大学学习成果认证文化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这种理论是针对制度文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而提出的, 其侧重点在“制度”, “文化”只是伴随着制度的发展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就开放大学的学习成果认证文化而言, 也是要依托于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发展。目前, 我国开放大学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建设还处于正在建章立制的萌发期, 以后也必将要经历成长期和成熟期, 逐步走向发扬期。
(三) 学习成果认证文化变革论———来自文化模式理论的借鉴
西尔弗兹韦格 (Silverzweig) 和艾伦 (Allen) 认为, 构建一种文化模式通常要经过四个步骤:一是分析现存文化, 并建立达成新文化的特殊目标;二是体验新文化, 引进让大家参与的系统;三是修正现存文化, 实施新系统;四是维持新文化, 进行评估和更新。[8]
与前两种理论不同, 本理论主要是从文化的发展更新的角度进行了阐述, 它不是从“无”到“有”的过程, 而是从“有”到“更新”的过程。就开放大学的学习成果认证文化而言, 这一理论还不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但在日臻成熟之后, 终将要引入这一机制, 以确保学习成果认证制度文化永葆活力。
(四) 开放大学学习成果认证文化的形成
透过上述三种文化形成发展理论, 我们可以发现, 每一种文化的形成都要经历从无到有, 从低级到高级, 从注意形式到强调内涵的发展过程, 并不断创新发展。借鉴前述学者的观点, 结合开放大学自身的办学基础、办学特点和新的办学理念, 笔者认为, 开放大学学习成果认证文化的形成过程如下:
三、学习成果认证文化的现实形态———开放大学学习成果认证制度构建的基础
任何一种制度文化的形成从来都不是无源之水, 开放大学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构建主要有赖于三方面的基础:电大免修免考制度, 职业教育、普通高教学分银行制度, 以及国际上的资格框架制度、学分银行制度、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等。
(一) 电大免修免考制度———开放大学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的直接基础
“免修免考是指学生在学期间, 已经通过国家承认学历的其他教育形式取得某门课程的学分 (该学分不低于现修专业中被替换课程的学分) , 且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不低于现修专业被替换的要求, 且该课程可以按有关规定对现修专业中被替换课程进行课程学分替换的认定。”[9]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 电大系统的免修免考制度是局限于学历教育成果的范围, 具体包括国家自学考试课程、高等学校课程等。2005年之前, 学历教育成果的认证主要是自学考试课程, 之后数量逐渐减少, 截至目前, 这类课程的认证比例已经非常低了 (不足1%) 。具体的实施中, 免修免考还包括了对部分非学历证书的认证, 主要是国家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等级证书等, 目前这两类证书认证———尤其是计算机等级证书认证———占到免修免考总量的99%左右。
免修免考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彰显了电大开放教育“开放”的特性, 符合成人教育的特点和需求, 为学习者节约了时间和金钱成本。但从学习成果认证制度总体构建的角度看, 免修免考制度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和局限, 如免修免考认定的范围小, 很多证书和课程还无法得到认证;免修免考认定的标准相对粗放, 不够科学等。在开放大学新理念的指导下, 免修免考制度需要进一步延展、深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即建立开放大学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和文化。
(二) 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领域的学习成果认证实践———开放大学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的经验借鉴
在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中, 以“分银行”建设为主题的各类制度建设和实践探索已经遍及全国很多省区, 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2000年, 教育部提出在中等职业教育探索实行学分制, 这是我国推行“学分银行”制度的起点。之后, 在中高职教育构建和实施学分制管理、学分互认、学分累积与转换制度的基础上, 2010年, 我国提出旨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学分银行”制度的建设。[10]各地也相继出现各种实践探索形式, 如华南师范大学构建职前职后教育相衔接, 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沟通, 学历与非学历教育为一体的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上海远程教育集团通过“学分银行”建立自己的学习“个人账号”, 进行学分相应的转换和认定, 完成一定学分后, 系统给予相应评价。学习者通过学分积累并达到相应要求可以获得相应的证书及奖励;山东省实行职业教育弹性学制, 推进学分制改革, 推行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浙江省建立“学分银行”, 完善公民学习信息储存、学分互认与转换、学习信用管理、学习信息统计等制度, 推进不同学习成果互认衔接等等。这些实践形式是开放大学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建立的重要基础。
(三) 资格框架制度、学分银行制度、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等———开放大学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的域外启示
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在境外发展比较早, 且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 只是各国 (地区) 所使用的名称不同, 在实践上也表现出不同的侧重点和特点。例如, 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等国家, 以及我国的香港地区建立了国家资格框架制度, 使正规教育证书与非正规教育证书、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能够相互承认和沟通。欧盟建立知识、技能、能力并重的“欧洲资格框架”, 以及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制度、职业教育和培训学分制等。韩国建立了非正规教育成果积累的“学分银行”制度。我国的台湾建立了回流教育制度与非正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这些国际经验对我国建立整体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对开放大学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建立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标准均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开放大学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理想模型的构建
基于对开放大学学习成果认证文化形成机制和现实形态的分析, 我们可以初步勾勒出一个开放大学学习成果认证制度文化模型。
(一) 理想模型
制度文化由三个层面构成:一是传统、习惯、经验与知识积累形成的制度文化的基本层面;二是由理性设计和建构的制度文化的高级层面;三是包括机构、组织、设备等的实施机制层面。[11]作为一种制度文化, 开放大学的学习成果认证文化也由三方面构成:一是开放大学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的传统、习惯和制度经验, 鉴于开放大学是在原电大的基础上成立, 这个层面可以认为主要是由围绕电大免修免考的传统、习惯和制度经验;二是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的设计和构建, 以及因设计和构建形成的各种规章制度的总和;三是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实施的机构、组织、设施设备等。
(二) 特点
开放大学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突出以下方面的设计理念, 这也成为该模型的主要特点发:
1. 体现终身学习理念, 将各类学习成果纳入制度体系
传统上, 我们一直给予正规学习以极高的重视, 而对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则以“庶出”的态度看待。开放大学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倡导终身学习理念, 秉持“开放、兼容并包”的态度, 着眼于所有类型的学习成果进行制度设计。这将会为大量的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提供获得“认可”的机会, 激发社会成员的学习热情, 并为社会成员的继续学习提供更多选择。
2. 体现学习型社会建设理念, 推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融通衔接
为了推进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 教育部已经进行了各种制度设计的尝试, 力求构建一个国家层面上的终身学习的立交桥, 比如中高职教育的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等, 而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则体现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融通和衔接, 丰富和完善了我国的终身学习立交桥制度。
3. 认证标准———从课程标准到知识和能力
传统上, 我们对学习成果的认证习惯以课程为单元, 按照课程标准对学习成果的“质”和“量”进行评估。与正规学习相比, 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有着自身的特点, 如果硬性按照正规学习的标准来“考核”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 一则难以实现, 二则容易丧失了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的本质意义———而这正是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所在。因此, 在开放大学的学习成果认证标准设计上, 要充分尊重不同类型学习的特点和价值, 并确保在认证指标体系、程序和机制等方面得以实现。
小结
目前, 我国开放大学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还处于学习借鉴、初步架构、实践验证的阶段, 相应的文化建设也刚刚萌发, 未来必然要经过个性化、内化的过程走向成熟, 并通过建立不断更新的机制而巩固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费孝通九十新语[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5, 11.
[2]张亚斌.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的自觉存在论[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1) .
[3]张亚斌, 续京梅.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的自然存在论[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3) .
[4]张亚斌.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自为存在论研究[J].天津电大学报, 2009 (3) .
[5]张亚斌.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的自觉存在论[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1) .
[6]韩瑞婷, 张亚斌.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的自由存在论[J].中国远程教育, 2013 (1) .
[7]范国睿主编.多元与融合:多维视野中的学校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217-218.
[8]刘绍辉, 卢强.浅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9) .
[9]谢盛勇等编著, 教学管理工作手册[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10 (6) :111.
[10]包权.我国“学分银行”制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现状[C], 终身学习与学分银行建设研究[M].上海高教电子音像出版社, 2012年:130.
[11]曾小华.文化、制度与制度文化[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1 (2) 。
开放大学文化 篇2
开放教育《企业文化》课程辅导资料(3)
第四章 企业文化的演变规律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使学生理解和熟练掌握企业文化的起源与积累、企业文化的传播、企业文化的冲突、企业文化的整合与变革、对企业文化变革的有效控制。
教学内容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要经历一个产生——发展——衰亡的演变过程,一个企业特如此,企业文化的演变规律(成长、发展过程)为:起源与积累与传播→冲突与选择→整合与变革
第一节 企业文化的起源、积累与传播
一、企业文化的起源
企业文化诞生的两个基本条件:社会文化背景:19世纪后半期——20世纪初完成的企业管理革命,一直影响了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文化。企业创始人的作用:企业文化风格的形成,与企业创始人的创业意识、经营思想、工作作风、管理风格,以及意志、胆量、魄力、品格等有直接的关系。举例:教材99页
二、企业文化的积累
(一)企业文化积累的含义
积累:指(事物等)逐渐积聚。譬如积累资金、积累材料、积累经验等。企业文化积累:是指企业文化特质的保存以及企业文化新特质不断增长的发展过程。
企业文化积累的特点:
1、企业文化不是在某一时刻产生的,而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实践中连续传播、积累的产物。
2、企业文化新特质的不断增加过程。也就是企业文化不断积累的过程(企业文化新特质包括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新文化,也包括通过文化交流吸收的异质文化中适合与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成分)。
3、企业文化积累量及速度是与企业发展成正比的,企业发展越快,企业文化的积累量越大,积累速度也越快。当人们没有意识到企业文化积累的重要性和没有自觉进行企业文化积累的时候,企业文化积累是自然地、缓慢地进行的;相反,当人们既意识到企业文化积累的重要性,又能自觉进行企业文化积累的时候,企业文化积累的速度是可以加快的。
4、企业文化的积累毕竟与物质财富的积累不同,违背企业文化积累的规律性,不顾主、客观条件,拔苗助长,是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的。企业文化积累不是由一代企业家和企业群体所能完成的,需要几代人或数代人的共同努力,也可以说,企业文化积累是无止境的,只要企业存在,就需要进行企业文化的积累。
(二)企业文化积累的方向
正向积累:是企业文化自我完善的过程,创造出来的是健全的、优良的企业文化。反向积累:是企业文化恶化、衰亡的过程,创造出来的是病态的、不良的企业文化。正向的企业文化积累出现在以下四种情况:教材101——102页
三、企业文化的传播
(一)企业文化传播的含义
传播:Communication,指(信息等的)传递。企业文化传播:是指企业文化特质从一个群体或个体,扩散到另一个群体或个体的过程。企业文化传播分为两种:一是企业文化共同体内的传播(也称为企业文化内传播);二是企业文化共同体间的传播(也称为企业文化外传播)。
(二)企业文化内传播的通道通道
借用通讯名词,意即渠道、手段、方式、途径。内传播:指企业文化的传播活动发生在企业内部。企业文化内传播有六个通道(教材102——103页)
(三)企业文化外传播的主要通道外传播
企业文化外传播的主要通道外传播指企业文化的传播活动发生在某一企业之外。
1、成熟、成型企业文化的主动输出传播。
2、成熟、成型企业文化的示范输出传播。
3、企业文化主体的攀比、模仿。表现为国内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文化交流,国际间的企业文化交流。
企业文化间传播遵循的传播规律:
1、同构易播规律。
所谓同构易播规律,是指相同或相近企业结构的企业文化共同体,企业文化在其间的传播速度快,影响大,易于奏效。不论是整体同构或部分同构,这条规律均适用。
2、异体或异构传播规律。
所谓异体或异构传播规律,是指—般说来相异甚或全然不同的企业文化体,企业文化在其间的传播速度慢,影响小,不易奏效。
第二节 企业文化的冲突与选择
一、企业文化的冲突
(一)企业文化冲突的含义
冲突:互相矛盾,不协调。企业文化冲突,是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同特质的文化在相互接触、交流时所产生的撞击、对抗和竞争。冲突的原因:不同类型、不同模式、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历史阶段的企业文化的不同特质构成的基本价值观之间的过分悬殊造成的。
冲突的核心:企业价值观。冲突的结果:使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或变更原来的特质,为其他企业文化所取代。
(二)企业文化冲突的表现形式
企业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冲突,有两种情况:一是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冲突,二是群体文化与个体文化的冲突。
1、企业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冲突具体论述及举例见教材106——107页企业主文化 企业亚文化 解决办法第一种情况 病态文化 健全的、优良的 三种办法第二种情况 健全的、优秀的、高度成熟的,但正在慢慢地失去文化上的优势 代表企业外未来的价值观、未来的文化范式 除上述三种,还有第四种办法第三种情况 过时的、陈旧的衰败的 先进的、崭新的,但找不到合适的机会 加速衰败和解体例子:雅可卡接管克莱斯勒
2、群体文化与个体文化的冲突为什么会出现群体文化与个体文化的冲突呢?因为企业群体行为不是企业个体行为的简单集合,企业群体意识不是企业个体意识的简单集合,因此在企业个体文化被企业群体文化整合、成形过程中,企业个体文化既存在着向企业群体文化趋近、放弃固有的不合群体规范的东西的倾向,同时又有保持旧有态势、继续发展个体特色文化规范的倾向。
高度发达的企业文化就象高度发展的社会文明一样,理应追求使这两者在尽可能高的层次上和谐与统一,但在任何情况下,两者之间都会是有距离的。因此,企业群体文化与企业个体文化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产生群体文化与企业个体文化冲突一般有两种原因:一种是由于不同的文明发展程度(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不同的文化历史传统(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和社会体制(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所造成的群体文化与个体文化的冲突;一种是由于诸多其他原因所造成的企业群体文化和个体文化的冲突。
由于诸多其他原因所造成的企业群体文化和个体文化的冲突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1、外来的文化个体在尚未熟悉企业文化、尚未被企业文化共同体认同时的文化冲突;
2、在同一个企业文化共同体内,并非由于意识、观念所致,而是由于利益要求造成的企业个体文化与企业群体文化的冲突;
3、在同一个企业文化共同体内,并非由于利害关系、利益冲突,而是由于观念、认识原因造成的企业个体文化与企业群体文化的冲突;
4、企业群体文化落后、保守、陈旧、过时,从而使企业群体文化已远远不能适应活跃的、先进的企业个体文化的需要而导致的冲突;
5、企业个体文化完全基于个人意愿、偏好,无视企业全体利益、企业他人利益,从而形成与企业群体文化的对立与冲突;
6、企业个体因对企业群体代表或企业群体象征的不满、反感,引起对企业群体文化的反感和不满,导致企业个体文化与企业群体文化的冲突。
二、企业文化的选择
(一)企业文化选择的意义
选择:挑选。企业文化选择,是企业文化运动的客观功能,它对同质文化中的历史成分和现实成分进行筛选,总是有选择地积累和储存适合企业需要的部分,摒弃不适合企业需要的部分。
企业文化在发展中又对不同质的文化加以选择,这种选择不是简单机械地全盘拿来,而是经过文化判断、文化分析、文化评价等活动择需要者而吸收。
企业文化选择的客观标准:就是企业的基本价值观,即企业的灵魂和宗旨。企业文化选择的过程就是企业文化冲突的过程。
(二)企业文化选择与企业创新必须从一切是否有利于企业创新的角度考虑企业文化的选择。
企业创新与企业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即对立与统一的关系统一方面:企业文化支持、激励创新行为。对立方面:不良或恶劣的企业文化会干扰、阻挠、破坏、延迟创新行为。
第三节 企业文化的整合与变革
一、企业文化的整合
(一)企业文化整合的含义整合:把不同特质的事物进行重新组合。企业文化整合,指的是企业内部具有的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接触、交流进而相互吸收、渗透,融为一体的过程。企业文化整合实际上就是不同文化的重新组合。当不同特质的企业共处于某一时空环境中,经过充满冲突与选择的传播过程,必然发生内容、形式上的变化,以原有企业文化特质为基础,吸收异质文化,组成新的体系。企业文化传播是企业文化整合的前提条件,企业文化冲突是企业文化整合的直接条件。企业文化整合的过程是双向运动。
(二)企业文化整合的层次五个层次的整合(教材112——113)企业文化整合的总趋势:积极的、进步的。
二、企业文化的变革
(一)企业文化变革的含义及意义变革:
改变事物的本质(多指社会制度而言)。企业文化变革,是指由企业文化特质改变所引起的企业文化整体结构性的变化。它是企业文化运动的必然趋势。
企业文化变革的根源:在于企业生存、发展的客观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方面,它是社会文化变革在企业内的反映;另一方面,它又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企业原有文化体系难以适应企业经营发展需要而进入困境时就必然通过文化变革,创建新的企业文化。因此,企业文化变革是企业文化产生飞跃的重要契机。
在一般情况下,企业文化变革对企业文化发展有着促进作用,而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企业文化变革也可能引起企业文化的逆转。企业文化变革有渐进性变革和突发性变革之分。这些变革是客观的,是有规律的。渐进性变革和突发性变革的含义。
企业文化变革的过程相当复杂,不仅涉及表层文化的改变,而且涉及深层文化的改变。这种改变涉及企业成员基本价值观念、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心理的转变,也会使企业内部各种物质利益关系受到冲击。企业文化变革是企业文化发展的必然阶段。
(二)从“福特”和“通用”的例子看企业价值变革与企业危机的关系
1、案例分析:教材116——117
2、企业价值变革与企业危机的关系紧密相连
(三)企业文化的深层变革——企业价值革命
1、企业价值观的变革:这种变革既可能涉及对企业整体的深层把握,也可能涉及对企业环境变化的重新认识。
2、管理哲学与管理思想的变革:这种变革是企业家灵魂深处的变革,人类社会的历史反复证明,要想使杰出的人物放弃他毕生的信念、修改他们的观点,几乎是不可能的。解决方法只能是依靠自然法则的力量或者采用政变的方法。
3、企业经营思想的变革:有关企业的经营规模、经营范围、经营对象、经营目的(或经营目标)、经营手段、经营角度等等都多次出现重大变革。这种价值变革有些是在某一企业里静悄悄地进行和逐步展开的。
第四节 企业文化的评价
一、企业文化的评价标准(服务社会、激励职工、创造效益)
(一)企业文化的评价标准从根本上讲,评价企业文化效果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有助于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但从企业文化不同功能发挥的程度看,可从以下方面评价一个企业的文化建设:
1、企业文化的教化功能是否正常的发挥作用。
2、企业文化的维系功能是否发挥正常的作用。
需要层次 企业文化的维系功能的保证
第一、生存需要 通过分配文化,保证物质利益的实现
第二、安全需要 安全保障文化
第三、感情和归属需要 家庭主义文化
第四、地位和受尊重的需要 制造成就感、机会均等感
第五、自我实现的需要 对各个层次有着各种需要的员工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
3、激励功能是否发挥正常的作用。
二、企业文化的评价方法
(一)指标评价:美籍日裔学者威廉•大内的观点z型文化和A型文化的区别
1、从一般统计和现象上看
(1)z型企业中的雇员一般比A型企业中职位相当的雇员在企业中工作的时间为长;
广泛得多;他们相互了解得更多,谈论的问题更广泛,参与的活动更多。
(2)A型企业每年更换其副总经理的25%,而且至少20年没有改变这种做法了,而Z型企业每年只更换其副总经理的4%,而且主要是由于退休;
(3)Z型企业各级雇员比起A型企业职位相当的雇员来说,往往在更多的位置上干过;
(4)在工作生活同个人生活的混合方面,A型企业同z型企业并没有什么差别。雇员们都宁愿把工作同家庭区分开来,他们都没感到有压力,企业让他们大量参加午餐会或鸡尾酒会这样一些以企业为基础的社会活动。但在同事间接触的广度方面,z型企业的雇员比A型企业的雇员要
2、从价值观、心理感受、职员情绪和心态角度看
(1)A、z型企业的员工同样地具有进取心和独立思想,但在z型企业中的员工远比在A型企业的员工更相信集体的责任;
(2)z型企业雇员都说他们感到他们的企业有一种独特的宗旨,运用着微妙而含蓄的控制形式。而A型企业的雇员却感觉不到这种独特性和微妙性;
(3)z型企业中较低级的雇员认为企业不会解雇他们,而且他们通常也不会自动离职。而A型企业中的雇员则认为自己在不久的将来不是被解雇,就是自动离职;
(4)在决策方面,两类企业的副总经理一级的干部都有高度的参与意识和积极的工作态度,而在
较低级别的雇员方面,z型企业的雇员有高度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感,A型企业的雇员则相反;
(5)z型企业中的员工表现出比A型企业员工好得多的感情较况,虽然两类企业的雇员在家庭生活和婚姻关系方面没有什么明显差别,但他们的配偶则认为,z型企业较A型企业在这方面更令人满意;
(6)就雇员心理素质和情绪状态而言,“在z型企业中,同我们谈话的人表现出镇静、有条理和能控制感情,而A型企业中同我们谈话的人则表现出匆忙、烦躁不安”。
(二)生命周期评价:
企业创业文化:教材123页
企业守业文化:教材123页
文化气氛和文化开放 篇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废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确定把我们整个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现代化建设。为了保证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发展,同时就提出了要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经济建设要稳定地、持续地发展是办不到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全面开展经济体制改革,同时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在经济发展的速度上,不要过急,不要过份地去追求那个“超高速”。应该稍微让经济环境有弹性一点,宽松一点,以便于进行探索,以便于我们的全面改革顺利地进行。我想,从党中央这些大决策里边,我们作意识形态工作的,是不是也可以得到某些启发和借鉴呢?那就是:要有利于我们整个思想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学的繁荣、艺术的繁荣、理论的发展、学术的昌盛,我们应该提供和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呢?是不是从全局上,从总体上也需要有一种比较安定、比较协调、比较和谐的环境,以利于文学艺术的发展,以利于理论、学术的探索呢?如果说这样一种看法可以考虑的话,那么,对于学术界、文艺界、出版界在向前开拓、探索、发展中,所遇到的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新的答案,以及出现的新的疑难、新的分歧、一些值得探讨的事情,就应当在一种比较平静、比较协调、比较融洽的气氛中来进行讨论。要进一步创造这么一种环境,使得理论、学术讨论能够在一种说理的、平静的气氛下进行,使得文学艺术的评论能够在一种相互信赖的、相互磋商的这么一种基础上来进行。
半年多来我一直在考虑:小说戏剧是作家们的创作,哲学、史学、经济学是理论家们的研究成果,中宣部既不是文学院,也不是科学院,我们是不是应当为文艺、学术的繁荣和发展,创造一种气氛,使整个思想文化界能在这种气氛下,相互理解,相互信赖,积极进取,生动活泼地进行工作和创作。如果说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对四个现代化的进行,经济建设的发展不利;如果说经济增长速度规定得太高,投资弄得太大,整个物资、技术供应和各个方面的关系,弦绷得太紧,不利于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创造性探索。如果是这样,那么我想,文学艺术创作,是最具有个性特色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它最不能按照订单来“加工定货”,进行生产。所以“文化革命”中陈老总嘲笑“样板戏”的提法,说:怪了,天下的戏还有“样板”!文学、艺术、戏剧是最不能按样板订做的,刻出一个模具来冲压、锻压是不会得到成功的。因此,为了有利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理论学术的繁荣和发展,有利于我们的出版事业的发展,我们应当进一步创造一种比较和谐的气氛,比较协调的气氛,形成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以有利于不同意见的探讨,不同观点的争论,有利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开展。
我这样说,丝毫不是回避我们在思想战线、意识形态战线上,也应该有一些严格的、明确的东西。事物不能只讲一面。比如说,在确定要坚持对外开放、进一步搞活经济的同时,邓小平同志就提出要严厉惩治经济犯罪的活动;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强调搞活企业的同时,党中央、国务院就强调要加强经济纪律,加强经济工作的宏观控制。那么,在我们思想文化战线,在创造一个和谐的协调的气氛,有利于整个文化艺术和学术发展的同时,对人民精神情操有害的东西,我们也需要有明确的、严格的界线。比如去年上半年,国务院曾经发过一个关于禁止淫秽录像和其他淫秽制品的规定。那是很严格的,界限是非常明确的。那上面规定了两条:一是具体描写性行为,二是露骨宣扬色情淫荡形象,这样的录像带,就要禁止。国务院的文件是带有法规性质的,违反这个法规,就要严肃处理。当然,我们要禁止的东西只能是极少数的,禁的面不能搞得很宽,提出这样两条具体的界限,一条叫“具体”,一条叫“露骨”,它就不会很宽。是不是除了这两条严禁以外的东西,不管什么内容就都可以弄到天安门广场上去大肆播放呢?当然不是。有一些需要鼓励大量普及的;有一些可以广泛传播的;有一些适宜在一定范围内阅读的;有一些要明确规定范围,专供某些专门部门做参考的,如此等等,都要分别不同的情况,作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有分别的政策和管理规定。去年国家出版局发了一个通知,规定有的书可以“劝其不出”。有的同志就问,什么叫“劝其不出”呀?我看这个“劝其不出”算个发明创造,这个词用得好,很有分寸感!我们不能什么都“禁出”,说“劝”有什么不可以呢!我们党章上就有这个词,象让一些人退党就叫“劝退”!难道只许用一个“开除”吗?这个提法有政策水平,、它不是非此即彼,非白即黑。天下色调多得很,层次多得很。蒋子龙同志不是写了一篇《赤橙黄绿青蓝紫》,色彩多得很,每一个色彩里边又有不同的深浅。电磁波的波谱宽得很,我们能听见、看见的就只是其中一小段,其他正在开发的波段多得很。思想文化产品我想更是这样,有不同的层次。对于有损我们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文明进步,甚至会造成很严重的社会后果的东西,我们要通过国家的法律明确地加以制止。但这一面不能搞得很宽,宽了只能是禁而不止。对思想文化方面的问题,只要不触犯刑律,就不治罪,而用讨论批评的办法来解决。最近邓小平同志在讲到端正党风,处理大案要案,不是又重申了这些原则吗。人民民主专政不能取消,因为还有需要我们的专政工具去对付的东西,但是思想文化方面的问题,只要不触犯刑律,就不治罪,用另外的办法解决。我们不搞文字狱。
如果我们的同志们能从这些大的方面深入想一想,从总体上设想一下,设计一下,经过广泛商量,反复研究,逐步形成一个比较一致的意见,形成一种比较好的气氛,对于我们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必定会更加有利。
前两天跟几位作家交谈,有位女作家说:你们是不是太重视文艺了。我说你这个作家有意思,提出的问题与众不同,人家都要求重视,你却说太重视了。她说文艺就是文艺,文艺当然有它的社会功能,但你们是不是把文艺看得太重了,以为文艺能左右政局,我看还不至于。看得过头了就会弄得很敏感,把弦绷得紧紧的。作家艺术家当然是最敏感的人,没有对社会生活的高度敏感,没有激情,怎么能创作出好东西来呢?贵州老百姓有句俗话:“死猪不怕开水烫”。如果是属于这一种迟钝得近乎麻木,怎么能成作家呢?正因为作家艺术家非常敏感,所以我们在同他们讨论文学艺术问题的时候,就要考虑,如何形成一种适于讨论的气氛,要不然是讨论不起来的。
我对几个外地作家说,你们讲点心里话嘛,你们在议论些什么呢?他们就笑,说议论什么呀?听说你们在北京要批判谁了,讲到谁的一篇文章,又讲到谁的一本书了,讲了不少。我说没有听到这些事。后来回来一问,有点儿事。什么事?就是因为有家报纸头版下边发了一位同志的文章,说的是应该怎么样要求作家的。这本属正常讨论范围。作家是搞形象思维的,思维方法不太一样,语言方式也有点儿不一样。画家用绘画的语言,舞蹈家用舞蹈语言,舞蹈家不能用嘴讲话。表现忧伤,要用忧伤的舞蹈语言。是有点不同,但说完全不同也不见得。本来是很正常的讨论,就因为这篇文章不是发在三版——文化生活版,而是发在头版。头版就有人联想到是要闻版,要闻版登的就是要事,要事大事就有政治性,这么一推论,这大概就有什么政治行动的含义了。你说这事情多难办。这些事情就促使我们去考虑,如何来创造一种很好的气氛,既能严肃进行批评、讨论,又能保持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关心,切磋琢磨的正常关系。后来有个报纸转载《文艺报》上关于创作自由和作家的社会责任的那篇评论,就放在三版上了。估计是有同志在想这些问题,精心设计,包括用什么版面,用什么标题,用什么语言,在什么时机发表,这都跟气氛有关。我们一定要清醒,要注意这类问题。你如果采取“密锣紧鼓”,就容易形成政治批判的气氛。所以出版问题上,我主张对禁止的东西要有明确的界限。不属于禁止的东西,按照传播层次的不同,影响范围的不同,人们对它需求的不同,分做若干不同的层次,有区别地、有选择地来安排它的数量、品种和发行范围,以利于整个文化学术的发展。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各方面都要来关怀、关心出版界的情况,出版界也要注意和各方面取得比较密切的联系。
我们中国的出版事业,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在近代,也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很早就举起了科学和民主的旗帜,促成了近代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我国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出版了不少反映和介绍人民革命斗争的重要著作;出版了反映我们这个灾难深重的民族所受到的屈辱的书籍、刊物,激起了世界各国正直人士对我们民族解放的同情,对我们人民革命的同情。也鼓舞了好几代人来支持、参加为推翻旧的制度而进行的这场斗争。
解放以后,我们的出版事业又有了一个大的发展。如果说十年动乱期间,出版工作受到了严重的打击,那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问题正在逐步的解决,随着整个文化战线出现一个欣欣向荣的局面,我们的出版工作也在繁荣和发展。当然,历史造成的震动,还有一点儿余波未平。我们出版界应该和文艺、新闻、学术界一起,提倡严肃的、认真的,同时又是冷静清醒的科学探讨精神,用稳妥和循序渐进的方式处理这些问题。
总体上讲,我们现在的政治环境,非常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思想战线比较敏感,工作不大好做,但是,我们现在再难,会比十年动乱刚结束时还难吗?不会的!现在中央从政治方针、政治方向上都很明确,有些重要问题对我们是叮咛再三。对我们现在的思想界包括出版界在内,中央在指导和估价上都是十分慎重的,态度也是非常明朗的,该肯定的就肯定,应批评的就批评。注意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允许说话,允许有不同看法。总的讲我们国家的气氛环境是非常有利的。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科学艺术的繁荣的。至于在某个具体问题上有什么不同的意见,某个时候出现一点不协调气氛,当然不好,但只是局部的,不要过分夸大了。
出版工作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它对亿万人民的精神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是一项光荣的工作,一个重要的行业。中央领导同志总是嘱咐我们,对待精神领域的事情要非常认真,不要马虎。有的大作家不是说过,稿子写了要再三看,不要抛出不负责任的东西给读者。我们出版书籍当然更应该这样。请出版界的老同志以革命的传统,优秀的传统,来影响正在接替岗位的中青年同志,培养出一支政治方向上坚定的、对人民极端负责的、思想解放的、视野开阔的、知识广博的、技巧熟练的、作风上一丝不苟的这样一支出版队伍,使得我们的出版事业能够更加繁荣、更加发展。
有几位外国朋友问我,你们现在对外开放,担不担心精神文化上的渗透呀?我说你提出这个问题表示了对我们国家和人民的关心,很感谢。我们在工作中应当注意。但是担心嘛,我们并不太担心。原因就是我们这个民族从历史上并不是从来就封闭,而是经历过相当开放的时期,和世界各方进行过广泛的文化交流。所有这样的文化交流的结果,都没有出现过丧失我们的民族特点,丢掉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的事。而交流的结果,最终都是把各国各民族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吸收进来,为我所用,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从总体上战略上讲,我不很担心,而是很有信心的。
外国人看到我们的敦煌壁画,看了以敦煌壁画为基础创作出来的“丝路花雨”,非常赞赏。那里边就有许多是吸收了外国文化的东西,南亚文化,西亚文化很多东西都被我们吸收进来了。我们的文明,也曾经广泛地影响过世界各国,各个民族。几大发明,特别是印刷出版,对西欧的文明产生过极大影响。现在是“出口转内销”,人家的印刷技术搞上去了,我们引进一些人家先进的机器设备,这也很正常的,相互交流嘛。人家吸收了我们的东西,再发展为他自己的有特色的东西,我们传播出我们的东西去,同时我们又吸收人家的好东西进来。这样做,总体上我看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从经济建设上讲,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经济要发展,科学技术要发展,离开了开放和引进不可能。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思想文化要发展,离开了开放和引进行不行?有些人不太愿意回答这个问题。我说离开了开放和引进,思想文化要发展,也是不可能的。机器设备的引进,就有文化,没有文化哪有机器呢?技术科学,是广义文化、社会文明的一部分。经济管理科学也有文化的内容。艺术、文学、哲学、政治思想、法律思想……更有许多文化内容。如果不开放,不吸收外国文化的进步成分,有利于我们发展的成分,关起门来搞我们的文化发展,就有许多困难。这一点不肯定下来,那就要出现说不清楚的大问题。我们已经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就不是起源于中国的东西。所以我不大主张用中、外、东、西的说法来区别取舍。有时候也需要这样的说法,但是过分了,就不太好。西化,有的叫全盘西化,当然不对。全盘西化,没这个必要,也没有这种可能。马克思主义如果按中、外来分,是外国思想;要讲东、西,他是起源于西方的。我们不但把它请了进来,而且把它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把它同我们民族的传统,社会的情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变成了有血有肉、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如果说,在学术思想、文化思想、经济思想上,我们仍然需要吸收外国的好东西,我们就没有必要回避这个事实。
所以,重要的不在于中、外、东、西之分,重要的在于按照四个现代化的要求,按照两个文明建设的要求,按照建设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要求,来对待问题。一切有利于这个建设的东西,无论是古今中外的,都应该积极的加以吸取。不是照搬,不是依瓢画葫芦,更不是拜倒在“石榴裙下”,不要这样。但是,一定要敢于、善于吸取世界各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要优秀的,不要糟粕,这点很重要,花外汇去把人家垃圾桶里的东西拣回来,何必呢!有点浪费吧,起码对我们的“环境卫生”不利吧。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大家也要注意。
我这里就文化、出版工作讲了些话,对不对不敢讲,不对就请同志们批评。
开放大学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初探 篇4
开放大学远程教育是在倡导全民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背景下,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 实现师生跨越时空交流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拓展与延伸, 与传统高等教育相比, 基于现代远程教育所产生的时空准分离条件下的开放教育, 除了具备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外, 必然因其自身的教育机制和特色产生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表现形式。随着远程网络教育体系和模式的逐步完善, 参与远程网络教育的学习者人数不断上升, 远程网络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也成为一个日益紧迫的问题。
一、校园文化的概念与内容
校园文化通常是指依附学校这个载体, 反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从广上说, 校园文化是指校园中所有成员共同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以及这种创造过程, 通常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从狭义上理解, 主要是精神文化, 是指除了教育、教学管理以外的一种群体文化, 内容包括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校风学风、文化艺术活动等。校园文化的可以分为四个层次[1]:
(一) 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形态, 包括校园环境建设、教学科研设施、生活设施等。
(二) 制度文化
即校园文化活动的规则, 包括校园内特有的各种规章制度、师生行为守则、学校管理组织以及各种组织机构的组成方式及其职能等。
(三) 精神文化
即校园文化的内核与灵魂, 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和灵魂。包括师生的政治观点、思想意识、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
(四) 行为文化
即在校园师生员工身体的具体行为体现, 它是指师生员工的行为习惯、生活模式、各类群体 (社团) 的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的校风、班风、学风。
二、开放大学远程教育校园文化的内涵
现代远程教育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 实现师生跨越时空交流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 与传统的高等教育相比, 其在教育对象、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育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 其校园文化是建立在虚拟网络校园与现实校园并存的一种新型校园文化[2], 其具备与传统校园文化的不同特征, 具体表现为:
(一) 开放性
远程教育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开放, 强调教育观念的开放、办学方式的开放、学习对象的开放、教育资源的开放。学生的学习可以通过网络, 课内课外、随时随地参与课程学习, 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其学习目标和过程都是动态开放的;其教学过程中提供的教学资源是高度综合集成的、范围广泛的、多角度的、超越书本的、关注实践的, 资源是对全体学习者开放的;学习的方式是面授和网络远程学习, 是可以自由选择的, 是开放性的;学生的构成来自社会各行各业, 年龄、职业不限, 学员是开放性的。
(二) 服务性
由于远程教育的校园文化具有开放性, 其学习方式多样、学生对象层次多样, 决定了学习的服务模式也是多样的, 必须营造一种文化服务的氛围以及文化服务于人的思想境界。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文化要求, 树立一种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和人性化观念。
(三) 创新性
远程教育以网络活动为重要载体和依托, 远程教育校园文化主要是一种虚拟文化, 由于这种虚拟性为校园文化提供了超大的文化活动空间, 有利于学习者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提高, 学习者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创新力。同时, 远程教育网络多元化的情况创设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欲望, 激发自主探索的兴趣, 增强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大胆质疑和批判的创新品质, 营造创新精神的氛围。
(四) 多元性
网络环境的多元化, 为远程教育校园文化提供了多元化的知识, 有利于增强学习者理解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多元性是远程教育网络教学本身具有的属性,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选择最佳的学习方式、学习手段进行组合。学习者学习水平、能力的多元性, 学习方式方法的多元性都可以在多元化的网络环境里得到充分展示和发挥。
(五) 信息化
远程教育是基于先进信息化技术条件下开展的新型教育方式, 其校园文化渗透着技术文化, 尤其是网络技术文化, 甚至现在除了网络学习外, 还借助了移动学习的方式, 如手机APP、微信、QQ群等等, 没有任何一种文化能离得开技术文化的支撑。任何一种技术, 在社会在普遍得到认可和运用, 并且这种运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方式, 就衍生为一种文化。网络技术、移动信息平台等先进的信息技术被应用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价值观、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人际关系, 构成了既含传统文化的成分, 又与一般文化不同的校园文化。
三、建设远程教育校园文化的意义
(一) 建设远程教育校园文化是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基石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 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远程教育要持续健康发展, 就必须搞好学习文化的建设, 在动态中一体化地建设好远程教育的实体文化和虚拟文化。全面建设好远程教育校园文化, 整合利用有限资源, 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扩大远程教育规模, 助推远程教育持续发展。[3]
(二) 建设远程教育校园文化是学习者全面发展的推动力
校园文化建设对于素质教育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 它能给予学生情感的精神食粮, 使学生做到道德提升、人格发展, 使学生快乐生活、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校园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是他的环境。”远程教育的学习方式更多的来自于网络, 学习者大部分时间都依赖于网络学习, 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只有不断地优化教学管理平台功能、提高网络学习资源质量、提升网络支持服务才能营造出良性化发展的虚拟校园文化, 从而满足学习者学习的需求。
(三) 建设远程教育校园文化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保障
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实现全民终身学习, 而要满足各级各类人群的学习需求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远程教育。远程教育也被认为是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主要途径, 远程教育校园文化由此也会被更多人关注和接受。必须有良好的校园文化才能营造出一种学习型社会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 让各级各类的人除了从网上学习到优质的数字化资源外, 还应该感受的学习型社会的优越感。
四、如何建设远程教育校园文化
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数字化教育方式具有美好的前景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它的校园文化建设更是任重而道远。在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中, 如何更好地展现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等特色,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教育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等, 是我们应该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
(一) 加大对远程教育校园文化的认识, 形成共同建设校园文化的理念
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全校性的总体规划中, 使之与学校的总体建设相适应。要设立专门工作小组, 具体负责策划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全员参与, 开展各种创造性的活动同时要边建设边总结, 不断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二) 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建设是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 从网站的首页设置的内容, 到学校的简介、机构的设置、招生宣传、专业设置、就业需求到新闻公告等等, 都应该进行整体策划, 营造一种校园积极向上、健康时尚的氛围, 让学习者对校园有一个全面的感情认识, 从而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
(三) 加强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
在远程教育过程中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在网络上是最难实现的。精神文化的形成需要长时间不断积累和沉淀。要通过专栏的设置、专题的开展, 大力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精神、价值目标和行为准则, 帮助学习者在多元文化中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要积极宣传校园里的正面新闻和优秀人物事迹, 提升学习者对学校的认知, 形成自豪感和归属感, 同时提高学校在社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树立学校远程教育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
(四) 强化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通过建立各项远程教育的规章制度, 形成制度文化。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 是维系远程教育正常教学的保障机制。
(五) 加大对行为文化的建设力度
校园文化中的行为文化是学校师生在教书育人、学习生活中产生的活动文化, [4]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化成果。它不像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以既成的静态形式作为文化成果存在, 而是以动态的形式作为文化成果存在, 是创造其他文化的活动文化。行为文化一方面受精神文化的指导, 另一方面又在各种活动中影响和创新着精神文化。因为行为文化至关重要, 所以, 要通过抓好教师队伍的建设、学生行为建设、师生关系建设来营造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同时, 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 使学生有大量的机会参加集体活动和校园生活, 促使学生产生归属感。
摘要:开放大学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在具备普通高校传统的校园文化特点的基础上, 更具开放性、服务性、创新性、多元性、信息化的特点, 拥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加强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应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四个方面全面协调展开。
关键词:开放大学,远程教育,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刘君玉.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构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 2007:7.
[2]陈洁, 李慧, 方子春.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者创新自主学习研究——基于校园文化视角[J].福建论坛, 2008 (12) .
[3]陈晓东, 蔡中威.现代远程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与思考[J].教育信息化, 2003 (11) .
开放大学文化 篇5
开放教育《企业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2011年6月启用)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企业文化》是广播电视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选修课,54课时,3个学分。
企业文化是一门研究企业中的文化现象及其产生、发展规律的管理学科。企业文化产生的时间不长,从企业文化理论提出至今只有20年,还没有形成严密的科学体系,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来看,企业文化理论都处在发展过程中,它只是管理学中的一门非常年轻的分支学科。企业文化又是一门边缘学科,它以管理学为基础,吸收了哲学、人学、文化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政治学、领导学、传播学等众多学科的理论因子与研究方法,大大地丰富了这门学科的内涵和外延。企业文化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理论源于实践,理论正确与否须得到实践的检验,离开实践,学科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可以说,企业文化是一门融理论性与实践性为一体、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新兴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同学们掌握企业文化的基本原理、一般方法,为同学们日后真正在企业中塑造企业文化奠定基础。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
企业文化是一门边缘学科,它以管理学为基础,吸收了哲学、人学、文化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政治学、领导学、传播学等众多学科的理论因子与研究方法,大大地丰富了这门学科的内涵和外延。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主要有:管理学基础、哲学、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政治学原理、领导学基础等。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企业文化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掌握企业文化的基本职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理论与新思想。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作出贡献。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
1、要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企业文化的基本原理和实务,在原理的阐述和案例的列举中要多联系中国实际,使之既忠实于学科原貌,又通俗易懂。
2、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中都要突出典型案例的剖析。同时安排必要的作业和实验,给学生接触实际、动手分析的机会。
3、日常的面授辅导应着重于重点的归纳、难点的剖析以及作业讲解。建议布置适量的作业题,以综合练习和案例分析的形式为主。
五、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教学要求中,按“知道、了解、理解”三个层次要求。
“知道”即要一般掌握有关内容,一般以填空、选择、判断等题型进行考核;
“了解”即要清楚地掌握有关内容,一般以名词解释、填空、选择、判断、简答等题型进行考核;
“理解”即要非常清楚地掌握有关内容并能够熟练运用,一般以论述、案例分析、简答等题型进行考核。
第二部分 多媒体教材一体化总体设计方案
一、课程的基本结构
本课程分上、下两篇,共十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企业文化的基本原理 第三章:企业文化的内容体系 第四章:企业文化的演变规律 第五章:企业文化的环境分析 第六章:企业文化的比较与借鉴 第七章:建设企业文化的主体
第八章:建设企业文化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第九章:企业形象设计
第十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二、学时分配比例
本课程为3学分,课内学时为54,暂定面授课时为18,自学24课时,作业6课时,实验6课时。
三、多种媒体的教材
1、文字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其内容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基本内容。要求教材体系完整,文字简洁,概念准确,论证清楚,案例应用恰当,适合以自学为主的成人教育,体现电大教学的规律和特点。企业文化的教材是王成荣主编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企业文化》。
2、其他教学手段
主要是网上教学辅导,以帮助学生自学为目的,指出学习要求和重点内容,适当阐释难点问题,提供必要的练习思考题,如需要可以不定期地发布教学信息、作业等。
四、教学环节
1、自学
自学是学员重要的学习手段,以文字教材为主要学习对象,学员应注意自学能力的培养,保证必要的自学时间。
2、面授辅导
面授辅导由地方电大老师担任,不少于18学时。各地辅导教师应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文字,熟悉掌握课程内容。以教学大纲为指导,以文字教材为依据,采用讲解重难点问题、分析典型案例、讲评作业等方式,并适当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学习、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作业
作业是巩固和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安排四次作业。
4、考核
考核是对学习效果的检查和验收。本课程的考核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主,考核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应用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和能力。考试由省电大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统一考试时间。题目类型大致采用填空、选择、案例分析、简答、论述等形式。
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 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内容:
第一节:企业文化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国外关于企业文化理论的基本学说 第三节:企业文化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重点掌握:国外关于企业文化理论的基本学说 掌握:企业文化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般了解:企业文化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状况
第二章 企业文化的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企业文化:从现象到理论 第二节;企业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第三节:企业文化的分类和模式 第四节;企业文化的基本功能和价值 第五节:企业文化理论的基石
重点掌握:企业文化的概念及特征;企业文化的理论基础;企业文化理论的核心 掌握:企业文化的功能和价值;企业文化的分类和模式。一般了解:企业文化从现象到理论的发展过程。
第三章 企业文化的内容体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企业价值观 第二节:企业精神 第三节:企业伦理道德 第四节:企业形象
重点掌握: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伦理道德规范、企业形象的概念、内容。掌握:企业文化内容的各要素在企业文化中的作用和建设要点。
第四章 企业文化的演变规律
教学内容:
第一节:企业文化的起源、积累与传播 第二节:企业文化的冲突与选择
第三节:企业文化的整合与变革 第四节:企业文化的评价
重点掌握:企业文化演变的一般规律,即从起源、积累与传播—冲突与选择—整合与变革的全过程。
掌握:企业文化的评价标准与方法。
第五章 企业文化的环境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济环境分析 第二节:政治环境分析 第三节: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重点掌握:影响企业文化的环境因素:即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因素。掌握:对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分析方法。
第六章 企业文化的比较与借鉴
教学内容:
第一节:日本企业文化的特征 第二节:美国企业文化的特征 第三节:欧洲各国企业文化的特征
第四节:不同国家企业文化的综合比较与借鉴
重点掌握:日、美及欧洲各国企业文化的比较以及从比较中得到的几点重要启示,明确各国企业文化的差别尤其是东西方企业文化的差别。
掌握:日、美及欧洲各国企业文化的特点。
一般了解:日、美及欧洲各国企业文化对其企业及企业文化的影响。
第七章 建设企业文化的主体
教学内容:
第一节:企业员工与企业文化 第二节:企业楷模与企业文化 第三节:企业家与企业文化
重点掌握:企业家在建设企业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掌握:企业员工、企业楷模在建设企业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般了解:培养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员工队伍和造就企业楷模的方法。
第八章 建设企业文化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建设企业文化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建设企业文化的基本程序 第三节: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式与方法 第四节:企业文化的保证体系
重点掌握:建设企业文化的基本原则与程序 掌握:建设企业文化的方式和方法 一般了解:企业文化的保证体系
第九章 企业形象设计
教学内容:
第一节: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识别系统 第二节:企业理念识别系统设计 第三节:企业行为识别系统设计 第四节:企业视觉识别系统设计
重点掌握:CI与企业文化的关系以及CI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掌握:企业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 一般了解:企业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的具体方法。
第十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企业文化的现实特点 第二节: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目标模式
第三节:企业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和变革时机的选择 重点掌握: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目标模式的主要内容
掌握:中国企业文化的现实特点以及存在矛盾与冲突的内在原因;建设企业文化的切入点以及变革时机
开放大学文化 篇6
【关键词】群众文化 文化馆 免费开放
文化馆的免费开放可以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公告文化活动,是提高城市整体文化素养、完善城市形象的有效途径。文化馆的免费开放使文化馆的服务功能、方式以及服务范围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文化馆的免费开放在为人们群众带来便利的同时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以便从根本上实现进文化馆免费开放的意义,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1文化馆免费开放的意义
文化馆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实施免费开放体现了我国政府对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文化馆的免费开放式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让人们在学习、工作之余有了娱乐消遣的地方,是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重要保障。文化馆的免费开放可以让公众文化走入民众的生活当中,让每个人都受到公众文化的熏陶,是提高民众综合文化素养的有着途径。因此各地市相关部门一定要对文化馆的免费开发给予高度重视,并积极行动起来,从各个方面完善文化馆免费服务工作,以便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建设做出贡献。
2文化馆免费开放存在的不足
2.1基础设施不健全,服务结构单一
文化馆的免费开放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文化馆各种免费文化服务的内容不得增加,各种艺术培训工作规模的扩大对文化馆的场地和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对于一些县区级的文化馆来讲,文化馆现有的设施和场地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另外,文化馆当前的免费服务项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人员培训、主动服务以及群众支持,人员培训主要是针对少儿的艺术培训;主动服务是指文化馆主动走出去开展文艺表演,将文化服务送到人们群众中;群众支持主要就是邀请群众进来参与各种讲座、展览。以上几种服务方式显得过于狭窄、单一,群众的参与性不高,不利于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共享。
2.2文化馆服务质量不高
文化馆的免费开放吸引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文化馆服务范围的扩大以及人们对精神文化要求的不断提高都对文化馆的文化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当今目前现状来讲,文化馆基础设施缺乏、服务方式单一、管理制度不完善等等问题都直接影响了文化馆的服务质量。
2.3文化馆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文化馆的免费开放是为了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以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了更好地开展文化馆文化服务工作,文化馆工作人员的责任重大,文化馆队伍对文化馆工作的正常开展有着直接影响。目前由于经费以及编制等问题的制约,文化馆的人才缺口越来越大,文化馆工作人员普遍存在专业能力不强、经验不足的问题,这些因素都会对文化馆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影响。
3推进文化馆的免费开放的建议
从以上多方面不足可以看到,文化馆免费开放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缺乏、服务结构单一、服务质量不高以及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等几个方面。为了进一步推进文化馆的免费开放,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对文化馆免费开放提出以下建议:
3.1拓宽经费来源,加强设施建设
在政府提出的免费开放政策的支持下,各地方的相关文化部分应积极开展准备工作,通过对多方面因素的考虑制定免费开放具体方案,尤其要解决文化馆的经费问题,将文化馆免费开放的经费支出纳入到地方财政预算之内,同时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通过开展专项基金扩大文化馆在社会各界的影响力,依靠社会力量对文化馆进行资助和捐赠,实现文化馆的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为了提高群众对公众文化活动参与积极性以及保证文化馆工作的顺利开展,文化馆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各项服务设备,并结合时代文化背景,开发多元化服务项目,丰富文化高服务方式,以便为人们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另外,文化馆要紧跟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开展免费文化服务活动,同时利用现代技术加大文化馆宣传力度,让人们群众认识文化馆、了解文化馆、走进文化馆。
3.2提高文化馆服务质量
为了进一步满足人们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文化馆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调配资源,优化文化馆业务流程,实施多元化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扩大服务范围,为人们群众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项目和服务设施,提高文化馆免费服务质量,扩大让文化馆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感染力。例如地方文化馆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发有地方特色的服务项目,并根据各个群体以及各个年龄段的不同需求开设有针对性的服务方式,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同文化需求。
3.3加强文化馆队伍建设
文化馆是实现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为了保证文化馆的文化活动能够传承下来,文化馆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因此文化馆要加大对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积极引入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有计划、有步骤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文化队伍,提高文化馆服务质量。在人才招聘方面,文化馆可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各类人才,提高准入标准,实施择优录取,现有的工作人员要对自己严格要求,不断学习、提高能力、完善自我,提高工作效率。依托于强大的文化队伍,文化馆就可以加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扩大文化馆影响力,为促进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奠定基础。
结论
文化馆免费开放是为了丰富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一项非常意义的重大决策,是社会发展的必要需求。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文化馆的免费开放服务仍存在多方面不足的问题需要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贾仕怡. 关于文化馆免费开放工作的思考[J]. 知识经济,2012(05).
[2]梁日华. 刍议县级文化馆在免费开放工作中的几个问题[J]. 神州民俗(学术版),2012(03).
[3]吴学东. 文化馆免费开放下的工作问题及改善建议分析[J]. 群文天地,2012(12).
开放大学文化 篇7
1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一般概念
从传统的意义上讲, 校园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生活和存在方式的总和, 是以生活在校园内的学生、教师、干部为主要群体, 在物质财富、精神产品和氛围以及活动方式上具有一定独特的文化类型。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精神氛围, 它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一般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精神文化建设。包括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集体舆论、文化传统、学术风范、精神信念和校风、教风、学风、校训等, 它反映出学校的个性和风貌, 是校园价值体系的精华;二是行为文化建设。是指校园内人们的日常言行以及娱乐性、学术性、科学性的实践活动, 是师生员工精神状态、行为操守、文化品位的体现;三是物态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环境、校园建设、教学科研设备和文化设施, 是校园文化的“硬环境”, 也是学校的“第一印象”;四是制度文化建设。既包含各种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和各类非正式群体, 也包括固化和物化了的校徽、校标、校歌等, 是学校基本特点和基本精神的历史沉积和总结。物质文化建设是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建设的基础;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建设是物质文化建设的支撑。他们既相互联系, 又各有特点, 共同构成校园文化的基本内容和体系。
2 传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
就一般而言, 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征:一是稳定的继承性。校园文化尤其是核心部分, 往往具有十分稳定的继承性, 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传统”。每所大学, 尤其是历史比较长的大学, 都有自己的传统沿袭下来, 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这种传统具有很强的继承性, 可以代代相传。二是鲜明的时代性。当今的校园文化建设, 都以适应时代潮流为出发点, 紧密围绕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创新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综合素质而展开。三是明显的超前性。大学的师生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 是社会中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群体, 他们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上的变革, 往往在一定程度上超前于社会的发展, 因此, 校园文化既反映社会文化, 又具有明显的超前性。四是模式的多样性。主要反映在不同风格学校的不同特色, 如学科不同、规模不同、办学时间不同, 都具有不同的特色。即使是同规模、同性质的学校, 其校园文化的特色也各有差异。五是参与的自主性。大学校园文化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寓教于乐, 适应了师生的心理特点, 广大师生都自觉地融入到这个文化当中来, 成为校园文化整体的一个支点。六是教育的渗透性。校园文化形成于无形也作用于无形之中, 对于校园中的群体或个体的影响和教育, 是一个日常性的, 渐进性的过程。如果校园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积极的富有成效的建设, 那么这个文化因素就会在无形中把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和育人目标渗透代大学生文化活动的各环节当中, 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在以上六个方面基本特征的基础上, 作为传统大学在文化建设层面上还有其独有的特征。
2.1 突显大学精神是传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
传统大学办学历史长, 文化底蕴深厚, 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和风格, 因此, 传统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大学精神上。大学精神是一所学校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 它不仅通过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出来, 而且内化为学校全体成员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品格。它建立在对教育的本质、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 是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 是经过大学师生员工长期努力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追求、理想和信念, 是校园文化的精髓与灵魂, 是大学办出水平、办出活力的源泉和动因, 体现了大学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 具有价值导向、精神陶冶、规范约束、凝聚群体、辐射社会等一系列重要作用。大学精神反映出一所学校特有的哲学思想、办学理念、育人方针、学术追求、管理模式等等。通过大学精神的塑造, 对学校的“文化体”和“文化群”的意识形态进行整合、凝练和升华。
2.2 呈现多元化是传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时尚
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 与社会文化密切联系, 社会上最新的思潮与时尚都会敏感地被大学所接受, 同时, 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元化所导致的社会文化多元化以及大学校园文化主体的价值取向、文化修养、知识结构、志趣追求的差异, 大学生民主意识增强, 思维更加开阔, 接触的事物更广, 思想活跃, 独立性强, 个性突出, 最终使得大学校园文化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化的特点。
2.3 突出物态文化建设是传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共性
从传统大学角度讲, “硬件建设”在大学物态文化建设中处于重要地位, 没有完备的“硬件”系统, 校园文化也得不到健康发展。优雅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 塑造学生美的心灵;宽敞的校园, 别致的建筑, 可以使师生对学校产生一种自豪感和责任感。近些年来, 传统大学不断加大投资力度, 进行大规模的扩建、换建、新建, 其中“大学城”的建设使传统大学在物态文化建设上显得更加突出。
3 现代远程开放大学与传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差异
现代远程开放大学的教育即不同于传统大学, 又区别于其他成人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 有其共性的东西, 但由于在教育对象、教育环境、教育内容上的差异, 也决定了远程开放大学与传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校园文化建设的受众对象不同
远程开放大学学生与传统大学学生相比较, 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一是差异性。远程开放大学的学生来自社会各阶层, 成份复杂, 在年龄、知识背景、个人阅历、学习目的, 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二是自主性。远程开放教育大学的教育对象以职业人为主, 具有相对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有较强的思维能力, 学习过程的自主化和个别化的趋势强;三是多重性。远程开放大学的学生具有多重身份, 承担者多重社会角色, 在学习过程中工学矛盾较突出;四是松散性。远程开放大学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相对不固定, 学生和教师处于“相对准永久性分离”状态, 校园文化的效果和影响力较之传统大学相对较弱。
3.2 校园文化建设的侧重点不同
一是校园文化底蕴不同, 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也不同。远程开放大学没有传统大学那么长的历史, 虽然在文化建设中也强调大学精神, 但其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 主要还是体现在新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理念上。二是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概念和班级概念被弱化。与传统大学比较, 学生主要是自主学习, 学习者长期处于一种时空的孤立状态, 互联网变成了人际交往的方式, 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主要是通过网络这个虚拟课堂而非县是校园课堂来实现,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和知识的交往变成人与机器的交流。三是网络文化建设成为远程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远程开放大学虽然也注重物态文化建设, 但与传统大学比较, 他所注重的不是高大的建筑和大面积的草坪, 而是利用网络搭建虚拟的“校园围墙”, 在虚拟的环境中凸现开放教育独特的文化风貌。
3.3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不同
在远程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 除了强调网络环境中的双向互动功能外, 根据教育对象的特殊性选择适当的校园文化建设内容显得十分重要。与传统大学不同的是, 除了基于人文素质的培养外, 远程开放教育学生和社会接触面更深更广, 面临的问题也更加复杂多样, 需要得到更多的关于家庭、事业、人际关系、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探讨与帮助, 而这些内容的选择因学生的年龄、阅历、思维方式等因素, 不可能照搬照抄传统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内容, 而是针对远程学习者的特点, 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自主选择, 开展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网络文化建设。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域限制, 根据个人需要有选择地在网上随时随地参与各种集体活动。
4 现代远程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如何营造一种健康活泼向上、文化气息浓厚、教育效果独特的远程开放大学校园文化氛围?在我们分析了远程开放大学和传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差异之后, 可以确定, 现代远程开放大学应结合自身网络化、虚拟性等特点, 建构独具特色的虚拟校园文化, 形成自身的校园文化精神品格。
4.1 树立新型的远程开放教育校园文化观
建立在网络环境下的现代远程教育具有仿真性、交互性、即时性、便捷性、广泛性、开放性、趣味性等特点, 应突破传统大学的概念, 摆脱传统大学模式的局限和有形的物质文化形态校园建设的影响, 注重虚拟环境和现实环境的结合, 强化虚拟环境的延伸,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开展符合远程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 形成跨越时空的校园文化理念, 构筑新的校园文化模式。
4.2 赋予远程开放大学校园文化以新的形式和内容
创新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精髓, 更是远程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远程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在形式上创新, 主要是在网络的交互中体现出来, 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功能, 吸引学生参与网络文化活动。其次, 在内容上创新。一是在精神文化层面上创新。大学是特别需要精神支撑的组织, 创新精神是现代大学的精神核心。与传统大学相比较, 远程开放大学在精神文化创新上应侧重办学理念, 形成办学特色。办学理念是一个开放的观念体系, 不断吸取时代精神, 顺应时代要求, 深化其内涵是远程开放大学理念的内在要求, 因此在办学理念上要不断有所突破和创新。二是在教学文化层面上创新。远程开放大学的学习者是高等教育中比较特殊的群体, 作为在职、成人业余学习、远程学习, 其经济、社会、文化背景都有其特殊性。要着重对远程学习者的学习环境、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及其文化特征进行探索和创新。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积极的思维活动, 促进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的变革, 帮助他们树立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
4.3 营造健康和谐的远程开放大学网络文化氛围
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文化已经渗透到远程开放大学教育的各个环节, 给远程开放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和有力的支撑, 同时, 也对远程开放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远程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 不仅要注重作为实体存在的“现实校园”, 更要注重作为虚拟现实存在的“虚拟校园”, 努力营造健康向上、和谐有序的网络文化环境。一是要努力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络文化;二是要切实组织好网上的正面宣传报道, 及时宣传国家及学校发展建设取得的成就;三是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要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入手,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亲和力、感染力、渗透力及价值引导、素质提升、人格完善的功能;四是要抵制各种不良信息的传播, 加强网上舆论引导, 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4.4 完善远程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技术支持服务
网络技术是远程开放大学物态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远程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建立在技术基础上的网络学习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总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因此, 网络技术的投入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在远程教育中, 教学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必不可少。教学资源不仅是文字教材, 更主要的是视听教材、浏媒体资源、I P课件、网络课件等;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包括学习者个别化学习的教学环境、教师与学生交流的环境、学习者之间交流的环境。远程开放大学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通过完善技术支持服务, 模拟现实校园文化生活的内容、形式和场景, 开发接近于真实世界的虚拟教学环境, 实现对现实世界的直接模拟或数字再现。
摘要:远程开放大学在强调抓好内涵建设的同时, 必须切实有效地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从传统的意义上讲,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一般包括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态文化、制度文化四个方面。突显大学精神、呈现多元化、突出物态文化建设是传统大学在文化建设层面上的特征。现代远程开放大学与传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受众对象不同;校园文化建设的侧重点不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不同。现代远程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是, 树立新型的远程开放教育校园文化观;赋予远程开放大学校园文化以新的形式和内容;营造健康和谐的远程开放大学网络文化氛围;完善远程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技术支持服务。
关键词:远程,开放大学,传统大学,校园文化,差异,特征,途径
参考文献
[1]孙绿怡, 孙福万, 王淑娟.略论现代远程教育文化的内涵[J].中国远程教育, 2007 (11) .
[2]崔凌云.论现代远程教育中虚拟校园文化的建构[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报, 2007 (2) .
[3]张一军.远程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 2007 (2) .
[4]李华.现代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思路.高教论坛, 2003 (5) .
开放大学文化 篇8
1 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 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 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 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 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 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 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概括而言, 儒家思想体系充分体现在《大学》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中, 总的说起来就是, 究天人之际, 明修身之道, 述治国方略, 求天下为公, 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 即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宇宙, 以伦理准则规范人生, 落实到治国平天下, 最终实现天人和谐。
中国的企业文化在与国际交流中最有生命力的还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那部分。要想发展、繁荣中国的企业文化, 一方面要吸收国内外企业文化的优秀部分;另一方面要把我们好的传统继承下来, 在融合的过程中创新, 实现两种文化的对接和超越。
2 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方案
中国传统文化浑厚深远, 仪态万千, 以其极大的包容性和极强的生命力, 长期存在并持续发展。对于传统的东西, 我们既不可能割断它, 也不可能跨越它, 绝不能超越传统去作空白地上的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我们应当把传统文化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来认识, 积极发掘传统文化中进步的、民主的和科学的要素, 弘扬先进, 扬弃落后, 汲取精华, 去其糟粕, 以与时俱进的现代精神对传统文化中合理的因素加以改造, 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 塑造和建设先进的以传统文化为依托, 饱含当今社会先进企业文化的技工学校校园文化。
2.1 物质文化建设
主要内容:遵循建筑规律和美的规律, 系统整合教育资源, 不断完善设施设备。以文化为主, 进一步加强校园绿化、美化;以人文环境建设为主, 学校拟建立以“八园一池一亭一堂”为主体的校内文化公园, 精心设计和创造校园文化环境, 突出传统文化、技能文化、企业文化的教育, 目前已建成了“五园一池一亭一塘”, 即展示志存高远的沁园, 体现师生和睦的怡园, 预示博大胸怀的容园, 昭示茁壮成长的毓园, 象征新校园生机盎然的樟园, 希望学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爱莲池, 揽天下之人才的揽月亭, 传承千年传统经典文化的文化长廊, 为师生创造有利于学习、工作、生活和娱乐的优美环境。
2.1.1 校园绿化、美化。完善校园绿化美化管理办法, 加强对绿化工作目标责任制管理, 认真做好花草、树木的养护, 提高绿化覆盖率, 提高绿化品位和效果。积极开展文明卫生校园创建工作, 制定完善卫生标准, 加强创建工作的督促、检查和指导, 创造室内“窗明几净, 物品摆放有序”、室外“卫生整洁, 环境优雅宜人”的环境。
2.1.2 楼堂馆所文化建设。
根据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等场所的使用功能, 在楼道内悬挂标语口号或师生作品, 室内悬挂规章制度、岗位职责等。
2.1.3 小品景点建设。
在学校现有的花台、绿化带种植草坪, 建设若干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小品景点, 提高文化品位, 增加观瞻点和驻足休息点。
2.2 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 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 主要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上。
2.2.1 校风建设:
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 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 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在校风体现形式上, 校风主要表现师生的精神风貌、文化氛围育人氛围。
2.2.2 教风建设:
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 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实事求是、团结协作、高效严谨、追求卓越是良好的教风的体现。
2.2.3 学风建设:
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
2.2.4 办好校园网站、出版校园画册、相册利用音像等传媒手段展示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和师生精神风貌。
2.2.5 重视师生典型人物的举荐、宣传工作, 弘扬典型人物优秀品质和精神, 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2.3 制度文化建设
主要内容:加强制度建设, 是学校规范办学行为, 实现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基本保障。以人为本, 用民主、科学的精神推进学校制度文化进程, 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要求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和科学、高效的现代职业学校运行机制。
2.3.1 部门规章制度建设。进一步修订完善部门规章制度, 重点解决有关规章制度不配套等问题。
2.3.2 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教学管理制度的系统化、规范化, 加强教学各环节的管理、监督、考核、激励制度建设。
2.3.3 学生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组织规范、学生行为规范和各类规章制度, 充分发挥制度文化在育人和行为习惯养成中的作用。
2.3.4 加强制度意识建设。坚持依法治校, 按章办事, 倡导“人人定制度、制度管人人”, 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制度意识。
2.4 行为文化建设
主要内容:以树立优秀模范典型为引导, 以主题教育和文体活动为载体, 以强化制度为保障, 逐步教育引导师生养成良好的工作、学习习惯。
2.4.1 校园秩序。
积极开展创建“平安校园”活动, 健全完善校园安全工作制度、保卫工作制度, 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全面落实安全保卫责任制。加强安全警示教育, 普及防火、防盗、防伤害等安全防御知识, 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划分各类车辆停泊区域, 保证车辆停放整齐有序, 维护校园交通秩序。加强校园巡查制度, 维护校园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
2.4.2 校园文明。
倡导使用文明用语, 杜绝脏字脏话;着装整洁, 行为得体;在公共场合, 杜绝奇装异服、着装透露、浓妆艳抹, 杜绝勾肩搭背、喧哗嬉闹、拥挤起哄。自觉维护公共秩序。在食堂、超市等人员密集地方, 按照秩序自觉排队, 杜绝加塞、拥挤, 并自觉做到“三个礼让”:学生礼让老师、男生礼让女生、人人礼让残疾人。加强卫生健康教育, 搞好流行性疾病的防控。
2.4.3 教师风纪。
落实师德建设,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强化师德教风建设, 努力提高师德水平, 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 坚决杜绝违背师德现象的发生。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自觉规范教学和工作行为。
2.4.4 学生行为。
教育学生自我评价的科学方法, 让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健康成长。增强提高素质、培养技能的趣味性和主动性, 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集体、关心自然、关心他人、关心自己的良好习惯。
2.4.5 文体活动。
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 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德育与精神文明表彰会、技能比赛、体育运动会、校庆纪念日等突出学校办学特色, 向师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把活动办成最隆重、最热烈、最有影响力的大课堂。
2.5 融入企业管理文化
突出职业精神, 积极探索职业教育规律, 在学校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融入和体现企业文化, 逐步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入企业管理模式, 用企业文化的方式进行学生管理, 创建学生即员工、教室即车间、教师即师傅的企业管理氛围,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引导学生逐步接受、适应职场化人际关系。通过实习实训基地环境建设, 展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的纪律、规范、流程, 展示学生在实习实训中的优秀成果, 展示行业劳动模范和学校优秀毕业生的事迹, 加强学生的职业养成训练, 增强学生立志成才的信心。
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要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等全面融入地方文化、企业文化, 着力培养全面发展、富有个性、适应社会、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的公民、优秀的准职业人, 高素质的劳动者”。
3 保障措施
3.1 组织保障
学校“德育与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重塑传统文化对接企业文化的学校文化的建设工作。
3.2 思想保障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要加强宣传, 使之做到深入人心;要让每一位师生置身于浓厚的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3 制度保障
开放大学文化 篇9
伴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学文化变迁是无法阻挡的。这就意味着需要对原有的大学文化系统进行重构,融入更多崭新的理念和价值观以保持大学文化的先进性,从而更好地发挥大学文化的引领作用。然而,大学文化重构的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而来自内部的变革力量也很难成为大学文化重构的主导性力量。一位英国大学的校长曾经说过,大学如同一座坟墓,如果你想要移动它的话,不要奢望里面的人能为你提供多少帮助[1]。大学的存在已经超过九百年。它们被视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性因素;它们理所当然从政府或捐助者手中获得所需要的经费;它们还拥有足够的自治权利。当然,对于大学的核心使命(通过学术研究创造和保存知识,通过教学、出版和社会服务来传播知识)来说似乎没有必要发生什么改变,但是对于完成使命的方式和在此过程中秉持的价值导向,也即所谓的大学文化则需要进行根本性的重新审视,否则无法适应早已面目全非的外部世界。美国教育研究协会前任主席蒂尔尼(William G.Tierney)认为,大学的变革是基于一种社会结构框架而开展,在这种框架中改革者存在着显著的路径依赖,倾向于沿用传统的高等教育规范,于是这种变革无法真正摆脱固有社会标准的束缚,参与者也无法跳脱固有社会地位限制[2]。于是一些大学开始寻求其他的解决手段,将信息技术作为新参量纳入传统的社会变革框架成为一种选择,希望能够最大程度地推进变革。简而言之,至少能通过维持大学现有目标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实现一定程度的变革,而对固有的大学文化并不产生太大的冲击。结论显而易见,从传统大学的内部是不太可能出现激烈的教育变革的,只有借助外部的力量才能真正实现大学文化的重构。
不过,来自外部的力量似乎并未对大学文化的重构产生太大的积极作用,大学文化的重构注定了一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政府致力于在技术革新的基础上创新大学组织形式,也出现了如“开放大学”这样的崭新大学组织,但总体趋势仍然停滞不前,对此已经出现由于缓慢的速度和迟缓的进展所引起的急躁情绪。在2008年的欧洲远程与数字学习网络会议中,与会代表认为,尽管信息与通讯技术对于教育和培训领域的各个层级都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作用,但是与所预期的还相差很远,教育教学变革的任务才刚刚开始,只是采用旧瓶装新酒的方式是不可能很好地将新技术应用于教育和培训领域的,真正有效的应用必须改变原有的模式和习惯[3]。高等教育正处于从传统模式向技术扮演关键角色的新模式转换,但技术并没有实质性改变高等教育:学生所需要的崭新教育经历没有实现;学生已经成为数字土著(Digital Natives),而教师却成为落后者;与其介绍21世纪的技能,还不如运用技术来实现落后教育方式的自动更新;技术的发展已经改变了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但传统记忆方式仍然在使用。换句话说,技术已经进入课堂教学,但仍未应用于教学系统的变革,一些大学机构甚至已经制定出在教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正式策略方案,但却没有找到任何测量和评价信息技术应用效果的方法。在许多大学机构,仍然存在着一种趋向,即将信息技术只是视为研究、管理、教学和学习的支持性服务。一些大学管理者依靠信息技术专业人员来为学校管理提供相关建议,随后根据这些建议来决定如何更好地支持科学研究或教学方面目标的达成。然而,事实上信息技术本身已经成为大学发展的核心目标和活动之一,或者是大学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需要明确21世纪信息技术的使命和所扮演的角色。
二、大学文化重构的目标指向
尽管如今的大学看似人满为患和杂乱无章,但伴随着大学文化的重构,政府和公民将会发现大学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崭新角色,尤其是在解决现实问题和未来问题时将表现出更强的能力,从而为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经济繁荣提供服务。为此,大学需要回答一些问题:大学机构将以何种形式在网络空间存在,如何在这种环境中从事研究、管理、教学和学习等活动?大学课程应该如何进行变革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不断变化的需求?相关活动的地理边界和空间边界是什么?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大学机构全身心参与社会变革的洪流中。面对未来,大学必然成为具备革命性和开创性的学习机构,大学文化重构将集中表现在学习理念和形式的变化。
第一,终身学习理念的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人们的终身学习之路中大学将扮演关键性的角色,为他们提供学习、反思和参与的机会。终身学习目标的实现一方面有赖于人们具备强烈的学习愿望,而另一方面则需要大学能够为此提供足够的教育机会和空间,摆脱传统高等教育层级体制的束缚。
第二,泛在学习的推广应用。泛在学习意味着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进行学习,与传统的学习提供模式存在很大的差异,并几乎可以应用于各种不同层级和类型的教育系统。泛在学习系统由课程、工作室、专门的学习群体、国际性的研究小组,基于短期或长期的承诺通过开展各种报告、讨论会和活动而形成。泛在学习不仅用于知识的传播,而且更加强调激发学生的争辩和讨论,所提供的学习机会也将注重符合多元化学生群体的不同学习风格和学习需要。
第三,协作学习成为时尚。无论是现实的课堂教学,还是虚拟的网络教学,协作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学习模式。协作学习关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要求对实际问题进行反思,强调打破学科的边界,建立一种跨学科领域的课程。
第四,多元化学习需求得到尊重。伴随时代的发展,未来的大学将提供更多不同模式的教育,以实现大学的教育、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服务于不断增长的多元化人群的差异性需求和目标。
第五,可能的低廉学习费用。无论是采用何种学习形式,也无论这种学习形式是如何先进,学习费用始终都是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般的学习费用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说学习花费却是不可承受之重,未来的教育将更加关注这部分人的需求。作为一种廉价甚至是免费的学习类型,数字化教育资源将担负起这种历史责任,为所有人提供丰富而多元的学习资源。
三、大学文化与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的探索历程
大学文化并不是静止的,它的生命力所在便是动态发展,尤其进行创新性发展,否则根本就无法对开放教育资源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新事物产生有效的影响作用。当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步入转折阶段,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和非预期性事务相继涌现,如果开放教育资源要实现持续性的发展,离不开大学文化的引领和促发,而大学文化的重构便是大学文化担负这一重要职责的保证。大学文化的重构体现为学院文化、管理文化、发展文化和协商文化的重构,这些文化的重构在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的转折阶段发挥着保驾护航的作用,避免出现宏观层面的战略失误,也指引着开放教育资源走向更加深远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制定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战略
在经历短期的快速发展之后,各种预料之中或预料之外的问题相继涌现,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到了进行经验总结和发展规划的时候。为此,2007年9月开放社会研究所(The Open Society Institute)和沙特尔沃思基金会(The Shuttleworth Founda-tion)在南非首都开普敦组织召开了一次开放教育国际会议,会议邀请了30个积极支持开放教育的国家的代表机构或组织,会议就督促政府和出版机构加大教育资源开发的公共资金投入,促进教育资源在网络中的免费公开发布,以及加强开放教育资源在教育中的应用等话题展开了讨论和合作研究,并于2008年1月发布了著名的《开普敦开放教育宣言》(Cape Town Open Education Declaration)。对于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而言,《开普敦开放教育宣言》的发布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对开放教育资源所面临的时代挑战、开放教育资源的革新实践、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愿景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论述,并提出了提升开放教育资源影响的三个战略:鼓励教育者和学习者采取基于资源开发(创建、使用与改编)、教育实践(协作、发现与知识创造),以及社会合作等举措积极参加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倡议教育者、作者、出版者和相关机构采用更加开放的方式来发布他们的资源;督促制定相关的开放教育政策以确保政府、学校理事会、学院和大学拥有更高的开放教育优先权[4]。这三大战略无一不反映着大学文化的重构:第一个战略一方面体现了学院文化的重构,明确了教师与学生在教育实践中的角色和地位,要求共同担负创造、使用和传播知识的重任,另一方面体现了协商文化的重构,注重开展社会合作,满足普通公民的需求,实现更大范围的知识共享与传播;第二个战略体现了管理文化的重构,大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的教育机构,而是应该实施开放式管理,确保开放教育资源的大众共享,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三个战略体现了发展文化的重构,明确了大学在非正式教育资源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关键性角色,也明确了政府在非正式教育资源发展中的主导权和非正式教育服务于国家利益的基本理念,指明了开放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权利结构。互联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学习环境,一场学习的革命正在悄然进行,《开普敦开放教育宣言》的发布标志着开放教育资源运动面对时代的变化开始步入转折阶段,为了更好地促进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必须以重构求变的姿态,尤其是大学文化的重构来积极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境。
(二)探索开放教育资源的运作机制
在大学文化的创新精神和理念的引领下,在《开普敦开放教育宣言》相关要求和规范的督促下,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机构开始与各级政府部门和各种社会组织展开合作,纷纷开展开放教育资源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开放教育资源的影响力和作用。2009年2月,休伊特基金会为密歇根大学、非洲开放教育资源联盟以及四个非洲大学提供相关项目资助以支持开展免费的健康教育,协商文化的重构开始跨越国界发挥作用。2009年3 月,全球著名的视频网站YouTube启动YouTube教育项目,从数百个学院、大学、教授和著名学者那里收集了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免费向公众发布,协商文化的重构摆脱教育机构的束缚,商业机构开始成为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2010年9月,斯坦福大学在线发布了大量免费课程资源,吸引了超过35万用户浏览和使用资源,私立研究型大学开始走向管理文化的重构,实现了知识的自由共享。2011年8月,在风险投资公司Y-Combi-nator的资助下,趣味编程网站Codecademy开始提供免费的在线学习编程开放教育资源,发展文化的重构意味着开放教育资源必须引入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和呈现多元化的资源形态,由静态资源呈现转变为动态交互学习便是发展文化重构的一种具体反映。2012年3 月,世界著名的私有非营利信息科技机构TED开通了专门针对教育者的频道TED-Ed,将收集到的顶级教育材料免费向大众发布,私营机构在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中崛起不是意味着大学机构地位的下降,而是反映了在大学文化重构的作用下,开放教育资源发展赢得了更高的社会接纳度[5]。这一时期,开放教育资源在经历短暂的徘徊之后,迅速获得了发展的主动,这要归功于《开普敦开放教育宣言》的经验总结和发展规划,更要归功于大学文化重构的巨大引领作用。不过,飞速的发展无法掩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并未因为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速度而有所缓解,反而愈演愈烈,大有风雨欲来之势。
(三)明确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目标
在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步入十周年之际,大量的开放教育资源活动有力地促进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但同时也开始面临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因此在经历一个阶段的发展之后需要进行相关总结、交流和学习。2012年6月,在学习共同体(Common-wealth of Learning)的全力组织和休伊特基金会的经费支持下,世界开放教育资源代表大会(World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Congress)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巴黎召开,来自各国政府、国际机构、教育者群体、非政府组织、大学在内的四百多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的主要议程包括发布《2012巴黎开放教育资源宣言》(2012Paris OER Declaration)、通过开放式研讨会和展览的形式交流全球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情况以及庆祝2002年教科文组织论坛(2002 UNESCO Forum)十周年纪念[6]。其中,最受世人瞩目的是《2012巴黎开放教育资源宣言》,该宣言以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汉语、俄语等六种语言形式向全世界公开发布。宣言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目标和历史责任,要求各国政府、社会组织和教育机构致力于:提高对开放教育资源的认识,促进对开放教育资源的利用;为使用信息与传播技术创造有利环境;进一步制定有关开放教育资源的战略和政策;促进对开放许可授权的了解和应用;支持能力建设,促进优质学习材料的可持续开发;促进形成开放教育资源的战略联盟;鼓励用各种语言开发和改编以各种文化为背景的开放教育资源;鼓励对开放教育资源展开研究;便利开放教育资源的搜索、获取和共享;鼓励对利用政府资金开发的教育材料实行开放许可授权[7]。该宣言进一步彰显了大学文化重构的影响作用,学院文化的重构体现为转变政府和社会组织在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中的角色,鼓励担负更多的职责和发挥更大的作用;管理文化的重构体现为促进开放教育资源的许可授权和推广应用,鼓励运用各种语言开发和改编多元文化的开放教育资源;发展文化的重构体现为注重能力建设,实现开放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协商文化的重构体现为构建开放教育资源的战略联盟,鼓励政府和企业参与开放教育资源的开发。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进入深水区,一系列支持政策相继出台、一系列改革措施不断推进、一系列研究活动持续展开,开放教育资源的重要性和价值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在重构大学文化的作用下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必然拥有更加光明的前景和灿烂的未来。
四、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基于大学文化的应对之策
历经十数年的发展,开放教育资源从萌芽逐渐走向成熟,但也面临众多的挑战,不同的利益群体相互碰撞和冲突,使得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过程在充满了机遇的同时也遍布荆棘和变数,给予一个理念上指引和实践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一)发展效率:组织界限问题的处理
开放教育资源作为一项社会公共事业,它的本质属性是开放性、灵活性和自由性。这种本质属性广泛体现在开放教育资源的设计、使用、编辑、重复使用、重复包装以及传播等活动中。显而易见,这种低效的发展理念使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为了开放教育资源未来更加健康和科学的发展,必须在资源的创建、存储、传播、教学应用、学习应用等领域建立一套严格可信的管理框架;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开放教育资源本质属性或发展初衷的充分发挥与实现,必须提供更加灵活自由的管理框架。于是,开放教育资源机构开始考虑一个历史上重复出现的话题,即自组织界限(Limits of Organization)的问题。根据中马宏之(Hiroyuki Chuma)的观点,知识应该自由地共享和经由信息处理过程形成知识网络以促进组织的涌现和自组织效果的出现,否则就会伴随着出现组织界限问题,导致组织合作和地区最优化的失败[8]。组织界限对开放教育资源起着一种类似于过滤和筛选的作用,开放教育资源机构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输入能量、材料和信息,以便有效地加以处理,确保优质高效的管理。如果对组织界限问题视而不见,不仅会出现资源浪费和投入产出率低下的问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管理的混乱和组织结构的松散化[9]。面临严峻的发展形势,高等教育机构应该充分发挥大学文化的影响作用,一方面从大学管理文化的角度检验和反思开放教育资源的管理框架,另一方面将大学管理文化的理念应用于实践,在当前基础设施和管理系统的作用范围之内对开放教育资源进行制度化操作。具体而言,高等教育机构需要实施一系列的文化举措以应对开放教育资源发展所面临的组织界限问题:第一,从大学管理文化实践应用的层面对目前开放教育资源的管理实践和管理策略的运用进行调查,掌握开放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运行情况、存在的问题、汲取的教训和推广应用的可能性;第二,从大学管理文化理论研究的层面分析开放教育资源管理模式的差异性,了解哪种管理模式对于开放教育资源的知识管理是最有效的,高等教育机构的学术文化是否会对开放教育资源和开放教育实践形成障碍,以及需要通过对教师和基础设施进行何种形式的投入来改善教学和学习的质量;第三,贯彻大学管理文化的基本理念,将大学管理文化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成果进行推广,鼓励和资助高等教育机构开展开放教育资源管理改革,在机构层次发展出具有前瞻性的开放教育资源知识管理机制。
(二)发展维度:正式应用与非正式应用问题的处理
对于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维度,高等教育机构倾向于多种形式和多元发展。这与大学文化的本质属性是完全一致的,但整体上可以分为正式的教育运用和非正式的教育运用两种维度。正式的教育运用反映的是大学文化的认识论取向,其主旨是创造与传播知识,实际上就是在高等教育机构内部或正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非正式的教育应用反映的是大学文化的政治论取向,其主旨是从封闭落后走向开放先进,是指高等教育机构之外或在课堂教学时间之外的,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来传播和获取知识,由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应用。尽管在正式运用与非正式运用问题的处理上面临巨大的挑战,但仍出现了一些备受鼓舞的进展,EdX项目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在2012年5月联合启动了一个开放教育资源大学课程项目EdX。该项目致力于通过试验混合型的学习模式和支持教师开展富有意义学习方式研究来改善大学的教学质量,为任何拥有网络接口的学习者提供免费的学习机会。EdX项目通过创建一个开源性在线学习平台和一个在线网络入口来开展网络教学,相关课程主要由在线视频、网页嵌入型测试以及协作论坛组成,任何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和通过评价流程之后将会获得一个不同于全日制大学的技能证书和成绩[10]。EdX项目对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问题的处理进行了一个很好的尝试,大学文化的公益性与先进性得到很好的实践阐释,自项目启动以来其所秉持的高质量和非营利网络教育模式得到广泛的认同,来自世界各地的超过140所高等教育机构对参与项目和开展合作表达了强烈的兴趣。EdX项目充分体现当前高等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对于传统教育机构框架强烈的改革愿望,有关非正式学习的学习认定和学分获得理所当然应该成为改革的议程之一。
(三)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处理
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模式一直以来都是存在较多争议和冲突的话题,尽管不同的高等教育机构结合自身的特征和条件运用着不同的发展模式,但绝大多数机构都面临同样的挑战或发展瓶颈,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根据伽斯柏和罗森布鲁姆(Chesbrough & Rosenbloom)的观点,发展模式是指能将各项投入转化为经济价值的一种经营方式,包括产品价值命题说明、市场划分与消费者定位、企业价值链结构定义、产品的成本结构和利润潜力评估、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描述、竞争策略制定等六大功能[11]。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应该能够综合考虑开放教育资源提供者的内部组织和与用户需求相关的资金流之间的关系,完成对于开放教育资源的价值、定位、价值链结构、财务、产业链位置以及竞争优势的说明和实现。开放性是开放教育资源的本质属性,它意味着自由地进入、使用和分享,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开放教育资源的商业模式不是一种可持续的盈利模式[12]。对于绝大多数高等教育机构来说,开放教育资源项目所能获得经费资助往往都是不稳定的,如果不采用某种商业模式,很可能就会导致项目的停止,甚至完全失败。开放教育资源的开发、管理和传播都需要一定的成本,开放教育资源的所有者也希望通过商业运用获取一定的利润,因而从更加宽泛的视角来看,开放教育资源实际上并非是免费的,只有采用合适的商业运作模式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实现开放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各种问题的激烈冲突,如何平衡商业化项目与公益性事业的矛盾成为其中的关键。相对而言,一些具有较高社会地位和学术声誉的大学机构似乎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更可能获得充足的经费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这种差异放大的话,那么也就意味着研究型大学相比普通高校获得了发展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的获得表面上与研究型大学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声誉相关,但实质上更为关键的是研究型大学所具有的文化差异性。因此,如果从社会实际来看,拥有强势大学文化的研究型大学似乎更适合扮演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主角,而拥有弱势大学文化的普通大学也许只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自身在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中的角色。
(四)发展愿景:推广和应用问题的处理
作为组织发展的指引向导,发展愿景是指组织根据现阶段经营与管理的需要,对组织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期望、预测和定位[13]。从本质上来看,大学组织的发展愿景与大学文化的使命是一致的,两者都致力于为大学的未来发展明确方向和指明道路,因此开放教育资源的推广与应用既是大学组织的发展愿景之一(扩大影响力和提高社会地位),也是大学文化的重要使命之一(扩大知识传播和共享的范围,提升大学的社会影响力)。开放教育资源的推广和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开放教育资源的话题开始逐渐进入各种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的视野,一些组织也在积极地参与开放教育资源的推广和应用活动,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经济合作组织(OECD)、创意共享组织(Creative Commons)等。当然,不少高等教育机构出于各方面的原因仍然秉持着市场垄断的旧传统,选择将各种教育资源封锁在密码或高墙之后,使得用户很难突破各种限制性的条款获得所需要知识,从实际来看开放教育资源很多时候并不开放。作为一项引领时代发展潮流和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事业,未来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终究会摆脱各种桎梏,尤其是资源所有者所设置的限制性实践和可能导致的开放性与所有权之间战争,走上高速发展的康庄大道。当代大学文化已经更多地表现出其开放性和公益性的特征,大学机构有责任,也有能力担当开放教育资源推广和应用的排头兵和领导者,并将此问题的解决列入组织发展愿景,依靠组织成员对这个愿景的共同关切和认同,激发群体的热情和力量来推进问题的解决。与此同时,大学文化的先进性应该表现得更为显著,其卓越的文化引领作用意味着高等教育机构必须随时了解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状况,关注无处不在的全球性教育环境的创建,通过运用各种类型的计算机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来实现教学环境的充分开放、教学系统的随时随地随人自由访问以及教学资源的免费使用与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这些主动性的举措更加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摘要:大学文化的巨变和外部环境的压力意味大学文化系统面临重构,并由此明确了重构的目标指向,而开放教育资源正是在此条件下正式诞生和步入探索的历程。当人们通过网络课程交互平台以几乎无成本的方式向或远或近的他人提出问题、给出答案、交流思想,从而构建起巨大、虚拟和自由的学习空间时,大学将背负前所未有的伦理紧迫感,也将对未来大学的发展之路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基于开放教育资源与大学文化的密切关系,在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过程中大学文化始终发挥着独特的影响力,所有现实问题的解决,包括发展效率、发展维度、发展模式和发展愿景四个方面都指向大学文化作用的有效发挥,也只有明确和有效利用大学文化的作用,才真正有可能实现开放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开放大学文化 篇10
大学文化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 围绕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长期积累形成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知识符号、建筑风格的集合体, 有着丰富的内涵。一所大学的校园文化会因历史渊源、学科特点、地缘方位, 其文化内容及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大学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能够促进师生对校园文化与精神的认同感, 增强凝聚力, 进而推动各方面工作稳步发展。大学的社会功能是知识的传承与创新, 而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 对继承和传扬民族的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开放大学作为一个新型成人高校, 是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依托、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 是现代信息技术和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 为社会培养适用型人才的新型大学。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不是原有电大教育的简单翻牌, 而是有着更新内涵和更高标准。刘延东同志在国家开放大学挂牌仪式上指出, “在当今时代, 当代中国, 开放大学是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 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 是促进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支撑。”
因此, 开放大学要在文化建设方面要不断创新, 要充分体现时代要求, 彰显开放大学特色。开放大学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 通过远程教育方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与传统高校教育不同, 它面全社会有学习需求的在职和非在职人员, 开展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开放大学的文化建设难度更大, 要求更高。所以, 要发挥信息化手段优势, 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 把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开放大学文化建设融合统一, 共同推进, 以满足学习者多样化、优质化和个性化的终身学习需求, 促进教育公平, 努力把开放大学建成有特色、有质量的新型大学。
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强化特色文化建设, 深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 才能更好地实现转型发展。本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提出可行性策略。
第一, 坚持先进文化导向,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电大成立三十多年来, 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7月, 国家开放大学在人民大会堂正式挂牌成立, 这标志着广播电视大学正式转型步入开放大学发展阶段。因此, 开放大学的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并将其融入到开放大学校风建设、学风建设中, 纳入开放大学教育、教学、管理评价体系。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形成富有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的开放大学校园文化, 以大学精神为核心, 凝练校训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为实现开放大学品牌文化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 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以人为本, 遵循远程开放教育规律,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科学定位, 改革创新, 特色立校, 保证质量。
第三,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 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 努力成为教育公平的促进者;建立和完善严格而有弹性的教育制度和“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努力成为远程开放教育的领跑者。
第四, 整合教育资源, 形成开放、高效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 努力成为教育改革的实践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转化成网络资源, 采用远程教育方式, 通过网络化、视频化、动态化教学模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资源的网络共享。
第五, 建立“学分银行”和学分积累、转换、认证体系, 实现各类教育的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 努力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探索者。发挥特色文化功能,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建设旗帜鲜明、富有特色的文化是实现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动力源泉。
第六, 通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解决文化建设难题。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提出的战略要求, 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基本依据, 同时也是解决学校文化建设面临问题的现实需要。
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中,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基础, 通过培养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提升大学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进而建设健康、文明、和谐、先进的大学校园文化。开放大学是一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并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新型大学, 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本”, 主要体现在“以学生为中心”、“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开放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 从师生准分离的“教”与“学”入手, 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平台, 建设健康、和谐、向上的特色校园文化。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放大学,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陈丽.远程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03-31.
[2]丁兴富.构建一流开放大学的人本精神[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 (5)
[3]王宁宁.北京开放大学文化内涵探析[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6)
向开放的跨国公司文化转变 篇11
坚持合法合规,完善管理制度
在公司“三体系文件”的指导下,公司境外项目部都建立起了系统、科学的项目管理制度。塞浦路斯项目在建立伊始就积极建立各项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外出管理制度》《应急准备和相应管理制度》等,保证员工在入场前进行当地法律法规、尊重当地习惯风俗的安全宣教,与当地居民友好相处。
处于生产运营阶段的埃及GOE项目部从管理体系建设入手,开展以生产总包为内容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先后完善了《GOE岗位管理体系》《设备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采购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梳理并形成文字的各类规章制度文件达10万字之多。从设备检修、检查,到员工就餐要求,都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坚持诚信经营,满足客户需求
合理控制项目质量和进度,履约能力强。坚持诚信为本,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克服困难,想业主所想,完成一项项挑战,保证了工期。埃及GOE项目是两条5 000 t/d生产线,在与8家世界知名水泥装备承包商的巅峰对决中,公司脱颖而出一举中标。2010年12月6日、2011年2月1日两条线分别点火成功。业主对项目执行非常满意,在将生产总包管理交付公司完成后,公司亦交上了完美答卷,完成熟料310万吨,约超产30万吨,取得了业主的赞赏和认可。
积极参加国际展会、论坛,在宣传公司的同时了解国际客户需求。公司通过参加与行业有关的国际上的展会、论坛等形式,积极宣传公司各项主营业务,大力塑造中国及全球最大的水泥工程系统集成服务商形象,同时,为涉足相关产业领域的业务大力造势。
2012年10月,总经理徐培涛亲自带队参加第一届莫斯科外商投资论坛,了解俄罗斯远东地区及相关州投资环境、政府政策,全面推介天津水泥院有限公司业务。2013年2月26至27日,公司组团参加第五届非洲水泥贸易峰会,赢得了会议组织方和与会参会单位的高度关注。
对标国际标准,提供国际化服务。2005年年初,公司开始了美国土建标准的研究转化工作,2007年,采用美国规范在土耳其Tracim项目上获得成功;2011年,欧洲规范转化成功后,于2012年,在贝宁NOCIBE日产3 600吨熟料水泥生产线、阿尔及利亚ZAHANA生料磨改造等EPC项目中率先采用欧洲规范设计,并通过了国外咨询公司严格的图纸审批,这是行业内首次采取国内土建设计并直接面对国际高端咨询商的设计模式;2012年,建筑工程设计研究一所在几内亚SON项目、建筑工程设计研究二所在土耳其Bastas项目均采用欧洲规范设计,并获得成功。
诚信履约,业主认可。项目获奖频繁,业务满意度高。越南西宁项目获得越南建设部颁发的越南建设工程质量金杯奖,埃及GOE项目部获业主颁发的工程纪念金质奖章。
在客户满意度调查中,2011年、2012年的顾客总体满意度分别为89%和90%,业主满意度调查长期保持较高水平,优于同行业满意度成绩。
所在国领导人的重视。2008年8月10日,塞浦路斯总统季米特里斯·赫里斯托菲亚斯及夫人等参观北京分公司,集团谭总、公司彭总热情接待。2013年4月9日,贝宁总统博尼·亚伊率领当地政府官员视察项目部现场,他要求当地政府要全力支持业主及公司的工作,并表达他对公司支持当地教育事业的谢意。
坚持环境保护,实践降本增效
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公司塞浦路斯瓦西利科水泥厂在项目设计上采用新工艺,燃料使用可再生资源(如加工过的城市垃圾、切碎的废轮胎等)替代至少50%的传统燃料,较旧生产线减少17%的CO2排放量,用电量比使用传统燃料减少5%至10%。当地政府及当地居民对新线的建设投产给予了较高评价。2011年9月20日,新华社进行了详细报道。
在摩洛哥HOLCIM-FES水泥厂项目部,对生活区和现场办公区进行分区环境保护管理。生活区建有专门的化粪池和食堂污水池,并隔段时间就找专业清洁公司清理污水。现场办公区对可回收垃圾和废弃垃圾分类管理,可回收垃圾循环使用,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到当地政府指定地点处理。
创新性解决问题,实践降本增效。公司改革过去坐等招标的操作流程,两次组织队伍赴欧洲采购,从招投标环节就缩短了设备供货周期;公司贝宁项目部群策群力,探讨膨松土对现场施工的影响,施工作业迅速展开。2012年12月,业主现场视察,高度赞扬贝宁项目的效率。
埃及GOE项目部采取设备改造加自制的双轮驱动办法,积极推行降本增效新路径。改造破碎机石灰石砧铁,解决了石灰石粒度偏小的问题;改造清包皮带机,用传动托辊代替托盘,传动灵活、运行可靠,大大延长了皮带的使用寿命。同时,项目部还修旧利废、变废为宝。利用废旧圆钢自制各类联轴器7套;制作包装机行走车轮轴4套;利用旧皮带,自制各类环形皮带30余条;对大型减速机润滑油过滤二次使用,节约润滑油2.5万余升。通过小改小革、修旧利废,全年减少支出约700多万元。
坚持责任理念,重视安全生产
坚持“全球契约”责任理念。公司已于2005年加入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多年来一直遵循全球契约组织十项基本原则,接受“全球契约”在尊重人权、劳动权、环保和反腐败等方面的社会责任理念。
重视安全工作。安全工作是项目部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公司把出国人员培训纳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公室的管理范畴,统一编制培训大纲和培训课件;对特种作业人员如电工、脚手架工、起重工、焊接气割工等进行了特殊的技能考核,未经培训不得派遣国外。2012年进行出国人员安全培训共518次。
2012年1月31日,埃及在爆发大范围的反政府集会活动期间,公司启动应急预案,与埃及项目部全体员工沉着应战,既保护了员工生命安全和项目财产安全,也将事件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在事件发生后,针对埃及局势持续动荡的现状,项目部与军方签订了安全协议,中方人员进出现场由军方安排装甲车武装护送,确保员工回国等公务活动中的人身安全得到强有力的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员工关怀
建立健全生活区各种生活设施。2012年,公司在各个项目部建设起完善的生活保障体系。在临建宿舍建设中,冬装暖气、夏装空调。在生活区内安装了卫星网络,在生活区所有活动区域设立安全防火报警系统,每月定期维护维修,确保员工在紧急情况下能够第一时间远离危险;在食堂伙食上统一标准,从国内聘请厨师,满足职工不同口味需求。后勤设专人负责小卖部的营业工作,节省员工外出购物的麻烦。
设立娱乐室。员工们远离祖国、远离亲人来到海外工作,对外语言交流困难,鉴于以上各类因素,项目部设立娱乐室,员工们在业余时间打乒乓球、跳舞、打扑克、下象棋,丰富了职工生活。
免费医疗服务。2012年,境外项目部均在医务室内配备了中国医生和当地医生,配备了中医拔罐和针灸器材,职工的小病可以在项目部医务室直接就医,严重的送往当地医院,或直接送回国内治疗。
贝宁等项目部地处经常爆发地方流行病的地区,公司为预防诸如疟疾等疾病发生,坚持每天在生活区进行清扫和打药,定期组织人员对生活区域进行除草,最大可能杜绝蚊虫滋生。公司从法国采购疟疾预防药和可以喷在衣服上的防蚊虫药水,最大程度保证员工的身体健康。
开展多元化文体活动。在国庆、元旦等重大传统节假日期间,项目部安排全体员工休息,并准备了相应的传统食品,如元宵、粽子、月饼等;定期为职工开展羽毛球比赛、围棋比赛、拔河比赛、篮球、足球等各种文体活动,组织员工在工作之余,与业主、周边中资公司和社区居民,开展丰富的体育比赛。2012年,俄罗斯FER项目部以工会名义组织一对新人在项目部喜结良缘,组织结婚仪式和婚宴,使员工能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
坚持包容开放,采用本土化管理
尽可能雇佣当地劳工。我公司的境外项目大力实行本土化战略,雇佣当地劳工,为项目所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就业岗位。
在参与摩洛哥HOLCIM-FES水泥厂施工建设期间,从当地社区累计招纳雇工80余人次,目前从机械工程师到保安各层次多方面吸纳当地青年就业,并全部办理了当地劳动保险CNSS和正式劳动合同。
埃及GOE项目施工最高峰每月有1 600名当地工人;项目部有国内员工直接带着当地的贝因人劳动,语言不通,就用手势比划。2012年2月份公司员工被当地人扣留之后能成功解救,也侧面反映了与当地人沟通的相对友好关系。
提高劳工技能。马来西亚项目部重视对招收当地劳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按照当地建筑安全管理部门CIDB的规定,委托CIDB官员对招收的全部员工进行了安全培训,并全部取得了CIDB合格证,累计取得合格证139人次,为劳工取得了进入施工现场的准入资格。项目部注重对当地劳工的入场安全教育工作,项目安全部先后16批次为当地劳工进行入场安全教育,使当地劳工对所从事的施工现场安全环境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为进入现场安全防护工作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坚持履行责任,重视国际融合
捐资助教,支持当地教育文化事业。公司马来西亚项目部、塞浦路斯项目部、贝宁项目部、俄罗斯FER项目部等几乎所有国外项目部都为当地学校捐赠了资金、物品等。贝宁亚伊总统视察贝宁亚伊项目时参观了由项目部捐献的小学,并感谢公司对当地教育事业的支持。俄罗斯FER项目部在2012年4月份,出资50 000卢布印刷菲尔科沃镇文人诗集《书面荣誉》,作者来自菲尔科沃镇,记录人文历史、生活情感,赢得当地政府和读者的好评。
与项目部所在社区的利益相关方保持良好的关系。公司俄罗斯FER项目部协助菲尔科沃镇交警解决了一起交通事故;贝宁项目部为让当地居民喝上卫生的饮用水,专门为社区居民修建了自来水设施。
我公司尼日利亚项目部与当地政府一直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作关系:项目开始时就与业主一道对周边的村委会进行了逐个拜访慰问;每年的圣诞节假日还给各个村庄送去大米、食用油等食品;2010年10月下旬,我项目部向项目所在地政府捐赠300万奈拉(约合15万元人民币),以帮助当地政府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尊重项目部所在地的风俗习惯,融入当地生活。公司马来西亚项目部严格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尊重当地民众的习惯风俗。在员工入场教育中,强调了尊重当地人宗教信仰的重要性和意义;要求项目部全体员工给予当地劳工充分的言论和宗教信仰自由;在当地习惯性的宗教活动举行时,给予当地员工必要的便利;尊重当地政府公假制度,合理安排当地民工休假。项目部全年由于宗教信仰和社会制度原因与当地劳工和附近居民发生劳动纠纷事件为零。
摩洛哥项目部一方面注重加强中国员工对于伊斯兰教的了解,使员工在日常工作和外出游玩、购物时懂得如何礼貌地与当地人接触;另一方面也积极了解当地重大的宗教节日和摩洛哥的法定节日,合理安排施工生产,尽量给予当地雇工节假日休息的时间。例如,日常工作中有的摩方雇工有祷告,或周五有大礼拜祷告,项目部会尽量安排时间让雇工进行祷告活动。凡遇当地重大节日,项目部充分尊重当地人休息习惯,尽量安排休息。
开放大学文化 篇12
当前, 创建开放大学成为全国电大系统的中心任务。从本质上来说, 开放大学的建设, 不仅需要在技术层面上积极探索电大的功能定位、构成要素、建设模式、运行机制、呈现形态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的转型升级, 而且更需要在价值观层面上重建电大文化, 积极探索既能体现开放大学核心价值理念, 而又特色鲜明的新型开放大学文化, 以期为各级电大向开放大学战略转型提供最深厚, 最持久, 最具有活力的精神动力。但是, 在目前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电大文化建设的大潮中, 我们发现, 各级各类电大, 特别是基层电大文化建设中, 普遍关注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等方面的建设, 却忽视甚至无视校长文化建设, 从而大大削弱了电大文化建设的力度, 延缓了电大文化建设的进程, 影响了电大文化建设的效果。为此, 高度关注基层电大校长文化建设, 把校长文化建设作为电大文化建设的先导性工程, 摆在基层电大文化建设的突出位置, 是当前在开放大学建设背景下基层电大文化建设面临的一项重大现实课题。
二、当前基层电大校长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笔者作为一名基层电大工作站的科研工作者 (科研室主任) , 长期关注基层电大文化建设工作, 在多次专题调研中发现, 当前基层电大校长文化存在如下突出问题:
1. 文化立校的意识淡漠
多数基层电大校长对建设学校文化的认识不足, 意识不强。基层电大校长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大多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水平, 以经验型管理为主, 主要是应付日常性工作, 或按照上面的要求上传下达, 重形式, 轻内涵, 缺少独立思考和个性创新。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缺少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有的校长甚至人云亦云, 根本没有从深层次上树立起自觉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意识。
2. 文化内涵理解存在误区
关于电大文化, 一些基层电大校长对其概念的理解更是模糊的、混乱的, 也不乏极端片面的理解。很多校长把电大文化等同于墙壁文化, 强调的是学校物质环境文化设施的呈现, 在这方面舍得花巨资, 有些甚至把学校搞得像公园, 因而电大文化建设在表面上大做文章的现象十分突出。
3. 文化建设急功近利现象突出
由于基层电大的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以行政手段来提拔、任用、考核电大校长, 这些电大校长也同样用行政手段来管理教育和学校。一些电大校长为了获得上级的“青睐”而不遗余力地搞一些“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 以尽快出“政绩”, 获得提拔重用的资本, 因而在电大文化建设上, 追求轰轰烈烈的重形式、忽视内涵的现象十分普遍。
三、全面实施基层电大校长文化建设工程的策略思考
针对目前基层电大校长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认为, 全面启动基层电大校长文化建设工程, 应采取如下行动策略:
1. 深化改革校长管理体制, 为基层电大校长文化建设创造必要体制机制环境
长期以来, 基层电大校长管理体制体现出高度“官本位”的特征, 以至于基层电大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附属机构;电大校长成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上传下达的桥梁纽带, 毫无办学自主权可言。因此, 在基层电大校长文化重建过程中不能仅仅提校长文化重建, 而必须 (至少) 同步提出教育行政文化的重建。由此看来, 在开放大学建设新的历史背景下, 进一步深化基层电大校长管理体制改革, 促使校长脱离了“官本位”, 回归了校长的本义和职业本位, 强化了校长专业职能, 促进校长向“学者型”、“专家型”角色转换, 是推进基层电大校长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
2. 加强基层电大校长文化建设专题培训, 着力打造校长“文化立校”的能力
通过专题培训学习, 使校长全面准确领会电大文化建设的重大办学价值, 切实认识到, 在重建开放大学新的历史背景下, 最高层次的建设是电大文化的建设, 最高层次的电大管理是电大文化的管理, 从而真正树立“文化立校”的强烈意识。为此, 我们强烈建议, 国家开放大学应加大对基层电大校长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 举办高层次的校长文化建设专题培训, 使基层电大校长深刻认识电大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并有能力在全面审视电大文化传统的基础上, 积极主动地寻找新的电大文化生长点, 使传统电大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3. 基层电大校长要有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 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校长的文化自觉是学校文化建设基本前提和重要条件。对于基层电大的校长来说, 这种文化自觉意识, 首先要求校长要准确解读学校发展的历史, 挖掘学校沿革与发展中的文化脉络, 分析和反思学校当前的价值取向, 并通过自己的判断, 选择构建适合自己学校的文化建设之路;其次要求校长不断钻研电大文化理论知识, 追逐电大文化建设前沿研究成果, 自觉更新思想观念, 夯实文化功底, 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理论素养, 使自己成为电大文化建设的行家里手, 用教育家的眼光引领电大文化的发展, 使电大文化永葆青春的活力。
摘要:重建电大文化, 是当前创建国家开放大学进程中的重大尖端课题。而校长文化建设在电大文化建设中具有主导引领作用。如何通过加强校长文化建设, 引领基层电大文化重建工作, 是当前基层电大文化建设中面临的紧迫现实课题。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开放大学文化】推荐阅读:
开放大学校园文化07-19
开放大学大学德育论文11-10
开放大学建设10-16
上海开放大学学生05-13
认识国家开放大学09-08
怎么报名北京开放大学06-08
国家开放大学秋本科08-15
国家开放大学试题答案10-12
开放大学教学管理制度07-20
黑龙江开放大学论文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