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大学校园文化

2024-07-19

开放大学校园文化(通用11篇)

开放大学校园文化 篇1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是展示学校教育理念与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 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衡量学校竞争力的重要标准。

开放大学远程教育是在倡导全民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背景下,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 实现师生跨越时空交流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拓展与延伸, 与传统高等教育相比, 基于现代远程教育所产生的时空准分离条件下的开放教育, 除了具备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外, 必然因其自身的教育机制和特色产生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表现形式。随着远程网络教育体系和模式的逐步完善, 参与远程网络教育的学习者人数不断上升, 远程网络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也成为一个日益紧迫的问题。

一、校园文化的概念与内容

校园文化通常是指依附学校这个载体, 反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从广上说, 校园文化是指校园中所有成员共同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以及这种创造过程, 通常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从狭义上理解, 主要是精神文化, 是指除了教育、教学管理以外的一种群体文化, 内容包括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校风学风、文化艺术活动等。校园文化的可以分为四个层次[1]:

(一) 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形态, 包括校园环境建设、教学科研设施、生活设施等。

(二) 制度文化

即校园文化活动的规则, 包括校园内特有的各种规章制度、师生行为守则、学校管理组织以及各种组织机构的组成方式及其职能等。

(三) 精神文化

即校园文化的内核与灵魂, 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和灵魂。包括师生的政治观点、思想意识、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

(四) 行为文化

即在校园师生员工身体的具体行为体现, 它是指师生员工的行为习惯、生活模式、各类群体 (社团) 的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的校风、班风、学风。

二、开放大学远程教育校园文化的内涵

现代远程教育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 实现师生跨越时空交流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 与传统的高等教育相比, 其在教育对象、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育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 其校园文化是建立在虚拟网络校园与现实校园并存的一种新型校园文化[2], 其具备与传统校园文化的不同特征, 具体表现为:

(一) 开放性

远程教育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开放, 强调教育观念的开放、办学方式的开放、学习对象的开放、教育资源的开放。学生的学习可以通过网络, 课内课外、随时随地参与课程学习, 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其学习目标和过程都是动态开放的;其教学过程中提供的教学资源是高度综合集成的、范围广泛的、多角度的、超越书本的、关注实践的, 资源是对全体学习者开放的;学习的方式是面授和网络远程学习, 是可以自由选择的, 是开放性的;学生的构成来自社会各行各业, 年龄、职业不限, 学员是开放性的。

(二) 服务性

由于远程教育的校园文化具有开放性, 其学习方式多样、学生对象层次多样, 决定了学习的服务模式也是多样的, 必须营造一种文化服务的氛围以及文化服务于人的思想境界。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文化要求, 树立一种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和人性化观念。

(三) 创新性

远程教育以网络活动为重要载体和依托, 远程教育校园文化主要是一种虚拟文化, 由于这种虚拟性为校园文化提供了超大的文化活动空间, 有利于学习者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提高, 学习者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创新力。同时, 远程教育网络多元化的情况创设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欲望, 激发自主探索的兴趣, 增强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大胆质疑和批判的创新品质, 营造创新精神的氛围。

(四) 多元性

网络环境的多元化, 为远程教育校园文化提供了多元化的知识, 有利于增强学习者理解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多元性是远程教育网络教学本身具有的属性,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选择最佳的学习方式、学习手段进行组合。学习者学习水平、能力的多元性, 学习方式方法的多元性都可以在多元化的网络环境里得到充分展示和发挥。

(五) 信息化

远程教育是基于先进信息化技术条件下开展的新型教育方式, 其校园文化渗透着技术文化, 尤其是网络技术文化, 甚至现在除了网络学习外, 还借助了移动学习的方式, 如手机APP、微信、QQ群等等, 没有任何一种文化能离得开技术文化的支撑。任何一种技术, 在社会在普遍得到认可和运用, 并且这种运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方式, 就衍生为一种文化。网络技术、移动信息平台等先进的信息技术被应用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价值观、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人际关系, 构成了既含传统文化的成分, 又与一般文化不同的校园文化。

三、建设远程教育校园文化的意义

(一) 建设远程教育校园文化是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基石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 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远程教育要持续健康发展, 就必须搞好学习文化的建设, 在动态中一体化地建设好远程教育的实体文化和虚拟文化。全面建设好远程教育校园文化, 整合利用有限资源, 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扩大远程教育规模, 助推远程教育持续发展。[3]

(二) 建设远程教育校园文化是学习者全面发展的推动力

校园文化建设对于素质教育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 它能给予学生情感的精神食粮, 使学生做到道德提升、人格发展, 使学生快乐生活、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校园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是他的环境。”远程教育的学习方式更多的来自于网络, 学习者大部分时间都依赖于网络学习, 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只有不断地优化教学管理平台功能、提高网络学习资源质量、提升网络支持服务才能营造出良性化发展的虚拟校园文化, 从而满足学习者学习的需求。

(三) 建设远程教育校园文化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保障

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实现全民终身学习, 而要满足各级各类人群的学习需求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远程教育。远程教育也被认为是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主要途径, 远程教育校园文化由此也会被更多人关注和接受。必须有良好的校园文化才能营造出一种学习型社会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 让各级各类的人除了从网上学习到优质的数字化资源外, 还应该感受的学习型社会的优越感。

四、如何建设远程教育校园文化

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数字化教育方式具有美好的前景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它的校园文化建设更是任重而道远。在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中, 如何更好地展现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等特色,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教育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等, 是我们应该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

(一) 加大对远程教育校园文化的认识, 形成共同建设校园文化的理念

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全校性的总体规划中, 使之与学校的总体建设相适应。要设立专门工作小组, 具体负责策划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全员参与, 开展各种创造性的活动同时要边建设边总结, 不断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二) 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建设是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 从网站的首页设置的内容, 到学校的简介、机构的设置、招生宣传、专业设置、就业需求到新闻公告等等, 都应该进行整体策划, 营造一种校园积极向上、健康时尚的氛围, 让学习者对校园有一个全面的感情认识, 从而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

(三) 加强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

在远程教育过程中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在网络上是最难实现的。精神文化的形成需要长时间不断积累和沉淀。要通过专栏的设置、专题的开展, 大力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精神、价值目标和行为准则, 帮助学习者在多元文化中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要积极宣传校园里的正面新闻和优秀人物事迹, 提升学习者对学校的认知, 形成自豪感和归属感, 同时提高学校在社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树立学校远程教育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

(四) 强化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通过建立各项远程教育的规章制度, 形成制度文化。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 是维系远程教育正常教学的保障机制。

(五) 加大对行为文化的建设力度

校园文化中的行为文化是学校师生在教书育人、学习生活中产生的活动文化, [4]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化成果。它不像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以既成的静态形式作为文化成果存在, 而是以动态的形式作为文化成果存在, 是创造其他文化的活动文化。行为文化一方面受精神文化的指导, 另一方面又在各种活动中影响和创新着精神文化。因为行为文化至关重要, 所以, 要通过抓好教师队伍的建设、学生行为建设、师生关系建设来营造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同时, 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 使学生有大量的机会参加集体活动和校园生活, 促使学生产生归属感。

摘要:开放大学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在具备普通高校传统的校园文化特点的基础上, 更具开放性、服务性、创新性、多元性、信息化的特点, 拥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加强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应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四个方面全面协调展开。

关键词:开放大学,远程教育,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刘君玉.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构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 2007:7.

[2]陈洁, 李慧, 方子春.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者创新自主学习研究——基于校园文化视角[J].福建论坛, 2008 (12) .

[3]陈晓东, 蔡中威.现代远程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与思考[J].教育信息化, 2003 (11) .

[4]李睿, 张海波.现代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

文化气氛和文化开放 篇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废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确定把我们整个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现代化建设。为了保证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发展,同时就提出了要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经济建设要稳定地、持续地发展是办不到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全面开展经济体制改革,同时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在经济发展的速度上,不要过急,不要过份地去追求那个“超高速”。应该稍微让经济环境有弹性一点,宽松一点,以便于进行探索,以便于我们的全面改革顺利地进行。我想,从党中央这些大决策里边,我们作意识形态工作的,是不是也可以得到某些启发和借鉴呢?那就是:要有利于我们整个思想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学的繁荣、艺术的繁荣、理论的发展、学术的昌盛,我们应该提供和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呢?是不是从全局上,从总体上也需要有一种比较安定、比较协调、比较和谐的环境,以利于文学艺术的发展,以利于理论、学术的探索呢?如果说这样一种看法可以考虑的话,那么,对于学术界、文艺界、出版界在向前开拓、探索、发展中,所遇到的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新的答案,以及出现的新的疑难、新的分歧、一些值得探讨的事情,就应当在一种比较平静、比较协调、比较融洽的气氛中来进行讨论。要进一步创造这么一种环境,使得理论、学术讨论能够在一种说理的、平静的气氛下进行,使得文学艺术的评论能够在一种相互信赖的、相互磋商的这么一种基础上来进行。

半年多来我一直在考虑:小说戏剧是作家们的创作,哲学、史学、经济学是理论家们的研究成果,中宣部既不是文学院,也不是科学院,我们是不是应当为文艺、学术的繁荣和发展,创造一种气氛,使整个思想文化界能在这种气氛下,相互理解,相互信赖,积极进取,生动活泼地进行工作和创作。如果说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对四个现代化的进行,经济建设的发展不利;如果说经济增长速度规定得太高,投资弄得太大,整个物资、技术供应和各个方面的关系,弦绷得太紧,不利于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创造性探索。如果是这样,那么我想,文学艺术创作,是最具有个性特色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它最不能按照订单来“加工定货”,进行生产。所以“文化革命”中陈老总嘲笑“样板戏”的提法,说:怪了,天下的戏还有“样板”!文学、艺术、戏剧是最不能按样板订做的,刻出一个模具来冲压、锻压是不会得到成功的。因此,为了有利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理论学术的繁荣和发展,有利于我们的出版事业的发展,我们应当进一步创造一种比较和谐的气氛,比较协调的气氛,形成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以有利于不同意见的探讨,不同观点的争论,有利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开展。

我这样说,丝毫不是回避我们在思想战线、意识形态战线上,也应该有一些严格的、明确的东西。事物不能只讲一面。比如说,在确定要坚持对外开放、进一步搞活经济的同时,邓小平同志就提出要严厉惩治经济犯罪的活动;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强调搞活企业的同时,党中央、国务院就强调要加强经济纪律,加强经济工作的宏观控制。那么,在我们思想文化战线,在创造一个和谐的协调的气氛,有利于整个文化艺术和学术发展的同时,对人民精神情操有害的东西,我们也需要有明确的、严格的界线。比如去年上半年,国务院曾经发过一个关于禁止淫秽录像和其他淫秽制品的规定。那是很严格的,界限是非常明确的。那上面规定了两条:一是具体描写性行为,二是露骨宣扬色情淫荡形象,这样的录像带,就要禁止。国务院的文件是带有法规性质的,违反这个法规,就要严肃处理。当然,我们要禁止的东西只能是极少数的,禁的面不能搞得很宽,提出这样两条具体的界限,一条叫“具体”,一条叫“露骨”,它就不会很宽。是不是除了这两条严禁以外的东西,不管什么内容就都可以弄到天安门广场上去大肆播放呢?当然不是。有一些需要鼓励大量普及的;有一些可以广泛传播的;有一些适宜在一定范围内阅读的;有一些要明确规定范围,专供某些专门部门做参考的,如此等等,都要分别不同的情况,作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有分别的政策和管理规定。去年国家出版局发了一个通知,规定有的书可以“劝其不出”。有的同志就问,什么叫“劝其不出”呀?我看这个“劝其不出”算个发明创造,这个词用得好,很有分寸感!我们不能什么都“禁出”,说“劝”有什么不可以呢!我们党章上就有这个词,象让一些人退党就叫“劝退”!难道只许用一个“开除”吗?这个提法有政策水平,、它不是非此即彼,非白即黑。天下色调多得很,层次多得很。蒋子龙同志不是写了一篇《赤橙黄绿青蓝紫》,色彩多得很,每一个色彩里边又有不同的深浅。电磁波的波谱宽得很,我们能听见、看见的就只是其中一小段,其他正在开发的波段多得很。思想文化产品我想更是这样,有不同的层次。对于有损我们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文明进步,甚至会造成很严重的社会后果的东西,我们要通过国家的法律明确地加以制止。但这一面不能搞得很宽,宽了只能是禁而不止。对思想文化方面的问题,只要不触犯刑律,就不治罪,而用讨论批评的办法来解决。最近邓小平同志在讲到端正党风,处理大案要案,不是又重申了这些原则吗。人民民主专政不能取消,因为还有需要我们的专政工具去对付的东西,但是思想文化方面的问题,只要不触犯刑律,就不治罪,用另外的办法解决。我们不搞文字狱。

如果我们的同志们能从这些大的方面深入想一想,从总体上设想一下,设计一下,经过广泛商量,反复研究,逐步形成一个比较一致的意见,形成一种比较好的气氛,对于我们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必定会更加有利。

前两天跟几位作家交谈,有位女作家说:你们是不是太重视文艺了。我说你这个作家有意思,提出的问题与众不同,人家都要求重视,你却说太重视了。她说文艺就是文艺,文艺当然有它的社会功能,但你们是不是把文艺看得太重了,以为文艺能左右政局,我看还不至于。看得过头了就会弄得很敏感,把弦绷得紧紧的。作家艺术家当然是最敏感的人,没有对社会生活的高度敏感,没有激情,怎么能创作出好东西来呢?贵州老百姓有句俗话:“死猪不怕开水烫”。如果是属于这一种迟钝得近乎麻木,怎么能成作家呢?正因为作家艺术家非常敏感,所以我们在同他们讨论文学艺术问题的时候,就要考虑,如何形成一种适于讨论的气氛,要不然是讨论不起来的。

我对几个外地作家说,你们讲点心里话嘛,你们在议论些什么呢?他们就笑,说议论什么呀?听说你们在北京要批判谁了,讲到谁的一篇文章,又讲到谁的一本书了,讲了不少。我说没有听到这些事。后来回来一问,有点儿事。什么事?就是因为有家报纸头版下边发了一位同志的文章,说的是应该怎么样要求作家的。这本属正常讨论范围。作家是搞形象思维的,思维方法不太一样,语言方式也有点儿不一样。画家用绘画的语言,舞蹈家用舞蹈语言,舞蹈家不能用嘴讲话。表现忧伤,要用忧伤的舞蹈语言。是有点不同,但说完全不同也不见得。本来是很正常的讨论,就因为这篇文章不是发在三版——文化生活版,而是发在头版。头版就有人联想到是要闻版,要闻版登的就是要事,要事大事就有政治性,这么一推论,这大概就有什么政治行动的含义了。你说这事情多难办。这些事情就促使我们去考虑,如何来创造一种很好的气氛,既能严肃进行批评、讨论,又能保持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关心,切磋琢磨的正常关系。后来有个报纸转载《文艺报》上关于创作自由和作家的社会责任的那篇评论,就放在三版上了。估计是有同志在想这些问题,精心设计,包括用什么版面,用什么标题,用什么语言,在什么时机发表,这都跟气氛有关。我们一定要清醒,要注意这类问题。你如果采取“密锣紧鼓”,就容易形成政治批判的气氛。所以出版问题上,我主张对禁止的东西要有明确的界限。不属于禁止的东西,按照传播层次的不同,影响范围的不同,人们对它需求的不同,分做若干不同的层次,有区别地、有选择地来安排它的数量、品种和发行范围,以利于整个文化学术的发展。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各方面都要来关怀、关心出版界的情况,出版界也要注意和各方面取得比较密切的联系。

我们中国的出版事业,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在近代,也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很早就举起了科学和民主的旗帜,促成了近代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我国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出版了不少反映和介绍人民革命斗争的重要著作;出版了反映我们这个灾难深重的民族所受到的屈辱的书籍、刊物,激起了世界各国正直人士对我们民族解放的同情,对我们人民革命的同情。也鼓舞了好几代人来支持、参加为推翻旧的制度而进行的这场斗争。

解放以后,我们的出版事业又有了一个大的发展。如果说十年动乱期间,出版工作受到了严重的打击,那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问题正在逐步的解决,随着整个文化战线出现一个欣欣向荣的局面,我们的出版工作也在繁荣和发展。当然,历史造成的震动,还有一点儿余波未平。我们出版界应该和文艺、新闻、学术界一起,提倡严肃的、认真的,同时又是冷静清醒的科学探讨精神,用稳妥和循序渐进的方式处理这些问题。

总体上讲,我们现在的政治环境,非常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思想战线比较敏感,工作不大好做,但是,我们现在再难,会比十年动乱刚结束时还难吗?不会的!现在中央从政治方针、政治方向上都很明确,有些重要问题对我们是叮咛再三。对我们现在的思想界包括出版界在内,中央在指导和估价上都是十分慎重的,态度也是非常明朗的,该肯定的就肯定,应批评的就批评。注意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允许说话,允许有不同看法。总的讲我们国家的气氛环境是非常有利的。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科学艺术的繁荣的。至于在某个具体问题上有什么不同的意见,某个时候出现一点不协调气氛,当然不好,但只是局部的,不要过分夸大了。

出版工作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它对亿万人民的精神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是一项光荣的工作,一个重要的行业。中央领导同志总是嘱咐我们,对待精神领域的事情要非常认真,不要马虎。有的大作家不是说过,稿子写了要再三看,不要抛出不负责任的东西给读者。我们出版书籍当然更应该这样。请出版界的老同志以革命的传统,优秀的传统,来影响正在接替岗位的中青年同志,培养出一支政治方向上坚定的、对人民极端负责的、思想解放的、视野开阔的、知识广博的、技巧熟练的、作风上一丝不苟的这样一支出版队伍,使得我们的出版事业能够更加繁荣、更加发展。

有几位外国朋友问我,你们现在对外开放,担不担心精神文化上的渗透呀?我说你提出这个问题表示了对我们国家和人民的关心,很感谢。我们在工作中应当注意。但是担心嘛,我们并不太担心。原因就是我们这个民族从历史上并不是从来就封闭,而是经历过相当开放的时期,和世界各方进行过广泛的文化交流。所有这样的文化交流的结果,都没有出现过丧失我们的民族特点,丢掉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的事。而交流的结果,最终都是把各国各民族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吸收进来,为我所用,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从总体上战略上讲,我不很担心,而是很有信心的。

外国人看到我们的敦煌壁画,看了以敦煌壁画为基础创作出来的“丝路花雨”,非常赞赏。那里边就有许多是吸收了外国文化的东西,南亚文化,西亚文化很多东西都被我们吸收进来了。我们的文明,也曾经广泛地影响过世界各国,各个民族。几大发明,特别是印刷出版,对西欧的文明产生过极大影响。现在是“出口转内销”,人家的印刷技术搞上去了,我们引进一些人家先进的机器设备,这也很正常的,相互交流嘛。人家吸收了我们的东西,再发展为他自己的有特色的东西,我们传播出我们的东西去,同时我们又吸收人家的好东西进来。这样做,总体上我看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从经济建设上讲,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经济要发展,科学技术要发展,离开了开放和引进不可能。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思想文化要发展,离开了开放和引进行不行?有些人不太愿意回答这个问题。我说离开了开放和引进,思想文化要发展,也是不可能的。机器设备的引进,就有文化,没有文化哪有机器呢?技术科学,是广义文化、社会文明的一部分。经济管理科学也有文化的内容。艺术、文学、哲学、政治思想、法律思想……更有许多文化内容。如果不开放,不吸收外国文化的进步成分,有利于我们发展的成分,关起门来搞我们的文化发展,就有许多困难。这一点不肯定下来,那就要出现说不清楚的大问题。我们已经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就不是起源于中国的东西。所以我不大主张用中、外、东、西的说法来区别取舍。有时候也需要这样的说法,但是过分了,就不太好。西化,有的叫全盘西化,当然不对。全盘西化,没这个必要,也没有这种可能。马克思主义如果按中、外来分,是外国思想;要讲东、西,他是起源于西方的。我们不但把它请了进来,而且把它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把它同我们民族的传统,社会的情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变成了有血有肉、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如果说,在学术思想、文化思想、经济思想上,我们仍然需要吸收外国的好东西,我们就没有必要回避这个事实。

所以,重要的不在于中、外、东、西之分,重要的在于按照四个现代化的要求,按照两个文明建设的要求,按照建设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要求,来对待问题。一切有利于这个建设的东西,无论是古今中外的,都应该积极的加以吸取。不是照搬,不是依瓢画葫芦,更不是拜倒在“石榴裙下”,不要这样。但是,一定要敢于、善于吸取世界各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要优秀的,不要糟粕,这点很重要,花外汇去把人家垃圾桶里的东西拣回来,何必呢!有点浪费吧,起码对我们的“环境卫生”不利吧。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大家也要注意。

我这里就文化、出版工作讲了些话,对不对不敢讲,不对就请同志们批评。

开放大学学习成果认证文化的构建 篇3

关键词:学习成果认证,开放大学,文化

2012年7月, 国家开放大学、北京开放大学和上海开放大学在人民大会堂揭牌成立, 开启了我国开放大学建设的崭新历史。与此同时, 开放大学文化建设逐渐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这类研究因开放大学而起, 又为开放大学的建设提供支持。作为一种刚刚出现, 并在快速发展和形成中的文化形式之一, 开放大学的学习成果认证文化研究, 旨在补充和丰富开放大学文化研究的内容, 并为开放大学的制度和文化建设提供支持。

一、开放大学学习成果认证文化的内涵

开放大学的学习成果认证文化研究, 作为学习成果认证文化和开放大学文化的交集, 其背景具有时代的创新性, 而其内容和实现形式更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虽然很早就有各种形式的学习成果认证实践的存在, 但作为一种制度, 学习成果认证的提出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 建立学分银行制度等”。相对于“分数”、“成绩”等概念, “学习成果”一词具有很高的概括性, 从学习形式上它囊括了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非正式学习等形式;从学习结果上看, 它既包括表征意义的结果, 如分数、成绩、证书等, 又包括了实际意义的结果, 如技能、能力等。据此, 我们可以把学习成果认证界定为: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 对学习者通过各种途径所获得的各种形式的学习成果进行认定。

在一般意义上, “学习成果认证”是一种制度或实践形式, 是“形而下”的方面。而“学习成果认证文化”则是硬币的另外一面, 是“形而上”的方面。后者依托前者才得以存在, 而前者由于后者的支撑、引领而得以升华。“开放大学文化”则是”文化“这一普遍存在在”开放大学“这一特定场域中的存在形态。由此, 我们把开放大学学习成果认证文化界定为:在开放大学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等的引领下, 伴随着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全过程, 渗透到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各个环节的文化内容和形式。

二、开放大学学习成果认证文化的形成机制

费孝通先生曾经论述过一个概念———文化自觉, 他认为, 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 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1]作为一种刚刚开始并在逐步形成中的文化, 我们在进行开放大学学习成果认证文化建设之初就要有文化自觉, 这对于确保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效果大有益处。

如前所述, 开放大学的学习成果认证文化是发生在开放大学这一特定场域中的文化形态, 有其独特性, 但也要遵循文化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因此, 要探索开放大学学习成果认证文化的形成机制, 首先可以从一般文化和其他特定领域文化的发展中寻求经验。通过学习和研究, 笔者梳理了几个可资借鉴的理论观点, 并尝试构建了开放大学学习成果认证文化的形成机制。

(一) 学习成果认证文化存在论———来自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的借鉴

我国学者张亚斌教授对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并提出了合作文化理论的几种存在形式:自然存在、自为存在、自觉存在和自由存在, 他认为“ (远程教育合作) 文化理论建构, 必须按照从自然建构到自为建构, 再到自觉建构, 直到最后进行自由建构的因果律去进行”。[2]

这种文化发展阶段理论是从哲学层面上对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四种形态进行论述, 从根本上揭示了一种文化形态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不单适用于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的构建, 也可以迁延到其他文化理论中。就学习成果认证文化而言, 其最初的自然存在形式可能是寓居在文化学、教育学、制度学等相关学科中的, 随着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的建立, 学习成果认证文化开始以一种相对独立的形态出现, 在各种相关因素的影响、博弈之下, 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体系, 为人们所接受, 并影响人们的行动选择。

(二) 学习成果认证文化实践论———来自学校制度文化的借鉴

有学者[7]认为学校制度文化的形成要经历萌发期、成长期、成熟期和发扬期四个阶段, 这对于开放大学学习成果认证文化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这种理论是针对制度文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而提出的, 其侧重点在“制度”, “文化”只是伴随着制度的发展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就开放大学的学习成果认证文化而言, 也是要依托于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发展。目前, 我国开放大学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建设还处于正在建章立制的萌发期, 以后也必将要经历成长期和成熟期, 逐步走向发扬期。

(三) 学习成果认证文化变革论———来自文化模式理论的借鉴

西尔弗兹韦格 (Silverzweig) 和艾伦 (Allen) 认为, 构建一种文化模式通常要经过四个步骤:一是分析现存文化, 并建立达成新文化的特殊目标;二是体验新文化, 引进让大家参与的系统;三是修正现存文化, 实施新系统;四是维持新文化, 进行评估和更新。[8]

与前两种理论不同, 本理论主要是从文化的发展更新的角度进行了阐述, 它不是从“无”到“有”的过程, 而是从“有”到“更新”的过程。就开放大学的学习成果认证文化而言, 这一理论还不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但在日臻成熟之后, 终将要引入这一机制, 以确保学习成果认证制度文化永葆活力。

(四) 开放大学学习成果认证文化的形成

透过上述三种文化形成发展理论, 我们可以发现, 每一种文化的形成都要经历从无到有, 从低级到高级, 从注意形式到强调内涵的发展过程, 并不断创新发展。借鉴前述学者的观点, 结合开放大学自身的办学基础、办学特点和新的办学理念, 笔者认为, 开放大学学习成果认证文化的形成过程如下:

三、学习成果认证文化的现实形态———开放大学学习成果认证制度构建的基础

任何一种制度文化的形成从来都不是无源之水, 开放大学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构建主要有赖于三方面的基础:电大免修免考制度, 职业教育、普通高教学分银行制度, 以及国际上的资格框架制度、学分银行制度、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等。

(一) 电大免修免考制度———开放大学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的直接基础

“免修免考是指学生在学期间, 已经通过国家承认学历的其他教育形式取得某门课程的学分 (该学分不低于现修专业中被替换课程的学分) , 且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不低于现修专业被替换的要求, 且该课程可以按有关规定对现修专业中被替换课程进行课程学分替换的认定。”[9]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 电大系统的免修免考制度是局限于学历教育成果的范围, 具体包括国家自学考试课程、高等学校课程等。2005年之前, 学历教育成果的认证主要是自学考试课程, 之后数量逐渐减少, 截至目前, 这类课程的认证比例已经非常低了 (不足1%) 。具体的实施中, 免修免考还包括了对部分非学历证书的认证, 主要是国家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等级证书等, 目前这两类证书认证———尤其是计算机等级证书认证———占到免修免考总量的99%左右。

免修免考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彰显了电大开放教育“开放”的特性, 符合成人教育的特点和需求, 为学习者节约了时间和金钱成本。但从学习成果认证制度总体构建的角度看, 免修免考制度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和局限, 如免修免考认定的范围小, 很多证书和课程还无法得到认证;免修免考认定的标准相对粗放, 不够科学等。在开放大学新理念的指导下, 免修免考制度需要进一步延展、深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即建立开放大学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和文化。

(二) 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领域的学习成果认证实践———开放大学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的经验借鉴

在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中, 以“分银行”建设为主题的各类制度建设和实践探索已经遍及全国很多省区, 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2000年, 教育部提出在中等职业教育探索实行学分制, 这是我国推行“学分银行”制度的起点。之后, 在中高职教育构建和实施学分制管理、学分互认、学分累积与转换制度的基础上, 2010年, 我国提出旨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学分银行”制度的建设。[10]各地也相继出现各种实践探索形式, 如华南师范大学构建职前职后教育相衔接, 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沟通, 学历与非学历教育为一体的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上海远程教育集团通过“学分银行”建立自己的学习“个人账号”, 进行学分相应的转换和认定, 完成一定学分后, 系统给予相应评价。学习者通过学分积累并达到相应要求可以获得相应的证书及奖励;山东省实行职业教育弹性学制, 推进学分制改革, 推行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浙江省建立“学分银行”, 完善公民学习信息储存、学分互认与转换、学习信用管理、学习信息统计等制度, 推进不同学习成果互认衔接等等。这些实践形式是开放大学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建立的重要基础。

(三) 资格框架制度、学分银行制度、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等———开放大学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的域外启示

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在境外发展比较早, 且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 只是各国 (地区) 所使用的名称不同, 在实践上也表现出不同的侧重点和特点。例如, 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等国家, 以及我国的香港地区建立了国家资格框架制度, 使正规教育证书与非正规教育证书、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能够相互承认和沟通。欧盟建立知识、技能、能力并重的“欧洲资格框架”, 以及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制度、职业教育和培训学分制等。韩国建立了非正规教育成果积累的“学分银行”制度。我国的台湾建立了回流教育制度与非正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这些国际经验对我国建立整体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对开放大学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建立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标准均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开放大学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理想模型的构建

基于对开放大学学习成果认证文化形成机制和现实形态的分析, 我们可以初步勾勒出一个开放大学学习成果认证制度文化模型。

(一) 理想模型

制度文化由三个层面构成:一是传统、习惯、经验与知识积累形成的制度文化的基本层面;二是由理性设计和建构的制度文化的高级层面;三是包括机构、组织、设备等的实施机制层面。[11]作为一种制度文化, 开放大学的学习成果认证文化也由三方面构成:一是开放大学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的传统、习惯和制度经验, 鉴于开放大学是在原电大的基础上成立, 这个层面可以认为主要是由围绕电大免修免考的传统、习惯和制度经验;二是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的设计和构建, 以及因设计和构建形成的各种规章制度的总和;三是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实施的机构、组织、设施设备等。

(二) 特点

开放大学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突出以下方面的设计理念, 这也成为该模型的主要特点发:

1. 体现终身学习理念, 将各类学习成果纳入制度体系

传统上, 我们一直给予正规学习以极高的重视, 而对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则以“庶出”的态度看待。开放大学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倡导终身学习理念, 秉持“开放、兼容并包”的态度, 着眼于所有类型的学习成果进行制度设计。这将会为大量的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提供获得“认可”的机会, 激发社会成员的学习热情, 并为社会成员的继续学习提供更多选择。

2. 体现学习型社会建设理念, 推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融通衔接

为了推进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 教育部已经进行了各种制度设计的尝试, 力求构建一个国家层面上的终身学习的立交桥, 比如中高职教育的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等, 而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则体现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融通和衔接, 丰富和完善了我国的终身学习立交桥制度。

3. 认证标准———从课程标准到知识和能力

传统上, 我们对学习成果的认证习惯以课程为单元, 按照课程标准对学习成果的“质”和“量”进行评估。与正规学习相比, 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有着自身的特点, 如果硬性按照正规学习的标准来“考核”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 一则难以实现, 二则容易丧失了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的本质意义———而这正是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所在。因此, 在开放大学的学习成果认证标准设计上, 要充分尊重不同类型学习的特点和价值, 并确保在认证指标体系、程序和机制等方面得以实现。

小结

目前, 我国开放大学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还处于学习借鉴、初步架构、实践验证的阶段, 相应的文化建设也刚刚萌发, 未来必然要经过个性化、内化的过程走向成熟, 并通过建立不断更新的机制而巩固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费孝通九十新语[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5, 11.

[2]张亚斌.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的自觉存在论[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1) .

[3]张亚斌, 续京梅.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的自然存在论[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3) .

[4]张亚斌.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自为存在论研究[J].天津电大学报, 2009 (3) .

[5]张亚斌.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的自觉存在论[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1) .

[6]韩瑞婷, 张亚斌.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的自由存在论[J].中国远程教育, 2013 (1) .

[7]范国睿主编.多元与融合:多维视野中的学校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217-218.

[8]刘绍辉, 卢强.浅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9) .

[9]谢盛勇等编著, 教学管理工作手册[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10 (6) :111.

[10]包权.我国“学分银行”制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现状[C], 终身学习与学分银行建设研究[M].上海高教电子音像出版社, 2012年:130.

首都医科大学校园开放日 篇4

地点:首都医科大学校本部(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外西头条10号)

乘车路线: 乘56、59、122、697、717、800等线路在“菜户营桥东站”或“大观园站”下车。

咨询电话:83911084

★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园开放日

★ 大学校园开放日活动总结

★ 北京大学校园开放日活动公告

★ 中国大学校园开放日时间安排

★ 北京化工大学校园开放日活动安排

★ 开放日总结

★ 家长开放日发言稿

★ 警营开放日口号

★ 家长开放日感言

对建设开放大学的思考 篇5

关键词:开放大学 全球观 严进严出 人人为师 实验室

现在,终身教育已经成为共识,而开放大学就是要创造“人人可以学,处处可以学,随时可以学”的环境。本文就开放大学建设谈谈笔者的一些见解,希望对开放大学的建设有所启示。

一、全球观和全局观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科技的发展使世界联系得更为紧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比自己探索的成本往往要低得多,我们必须学习、借鉴英国开放大学等的先进经验,从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此外,开放大学教育包罗万象,要想做好、做精开放教育,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开放大学建设还要有全局观,可以考虑全国一盘棋,分工协作,共建共享,并各有侧重。

二、部分学生“严进严出”

开放教育要服務于社会建设,学生培养要“严进严出”,“严进”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分类,“严出”就是要严格考核,宁缺毋滥。开放大学培养的人才在培训后要进入相应的岗位工作,并适应不同岗位的具体要求。因此,开放大学应该因材施教,为不同个体选择符合其自身特点的教育,这样教育才更有意义。例如服务员培训,一般来说,应选择女性,并有一定的年龄段、身高、体重等要求。

教育需要因材施教,开放大学需要对所有招进的学生进行分类。最好的教育应该是个性化的教育,这种教育成本也是最高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大大降低这种成本。例如在入学教育中,可以制作一些视频或文档供学生学习,学生节省了往来学校的时间,有选择学习时间的自由,对于学校来说,这些资料下次还能使用,节约了成本。

三、人人为师

开放学校自身的师资是有限的,为了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必须外聘大量教师。可以使用哈佛教师的授课视频,可以聘请南京大学的教师来授课,可邀请政府官员、企业人士来上课,以及工程师、技师等有一技之长的人才都可以成为开放大学的教师。同样,学校的教学场地也将遍布所有城市的各个地方。

传统教学中,教师要面对面授课,而对于开放教育,笔者认为简单重复的面授课效率较低,能不面授就不面授,其他教师的视频课件如果比教师本人讲得好就用视频,重在看教学的效果,而不是老师的辛苦程度。即使是面授课,也可以制作成视频课件放到网上,方便学生进一步学习。

因此,开放大学的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应尽可能地寻找相关资料提供给学生们;其次,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制作课件或视频上,少量精力放到面授上,因为面授无法保存,学生也不方便复习,面授时教师可以多一点时间为学生答疑。

四、建立实验室开展研究

为了探索开放大学建设之路,国家可以建立国家级开放大学重点实验室。就某地开放大学来说,可以把某个专业或某一培训作为突破口,建名牌专业或品牌培训。开放大学要想发展壮大,就必须提供优质的教育,教育质量就是学校的生命。

以会计本科专业为例,可以在每一位学生入学时进行问卷调查,充分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如学生希望学习哪些内容,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哪些学习的资料、进行哪些方面的训练等等。这样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尽可能好地服务于学生。再如会计上岗证培训,可以调查国内通过率高的培训机构是如何培训或管理的,还需要请优秀的教师,培训通过率高了就会吸引更多的学员,如此形成良性的循环。

实验室的建设需要专家团队和实践点。专家团队中,应既有远程开放教育方面的专家,也要有工程师、企业家、政府官员、行业专家等。例如会计本科专业,可以聘请会计行业的资深专家作为指导员。实践点可以是一个学校或者是学校的某专业,实践好了再进行推广。当然在实践之前必须设计好方案,方案要经过专家团队的认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完善。

开放大学校园文化 篇6

一、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大学文化特点

大学文化对于普通高校而言, 是指一所大学在长期活动中, 通过自身积淀和对社会文化反复选择、吸收并融入大学意志, 形成具有大学个性的文化结构, 且以观念形态呈现的文化现象[1] 。也就是说, 大学文化是大学作为社会创新型组织的本质属性, 是人类进步发展的内在要求, 是大学人特有的活动和存在方式, 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创新品格和价值取向, 既包含和反映着历届师生对大学本身的总体认知、理想追求和时间探索, 又是凝聚师生的精神纽带。

那么, 对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大学文化, 笔者以为它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网络交互构造的虚拟大学文化。也就是说, 在校园网站与网页上用现代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手段, 营造真实校园的氛围, 运用网上课堂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开发、学术研究、教学研究和一些有益的人文活动, 使虚拟的学术空间蕴含着学校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网络文化等内涵。从目前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运作情况看, 对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大学文化已凸现出其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多元性、大众性、交互性等特点。

1.开放性。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大学文化的传播方式等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这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本身所采用的传媒载体所决定了的, 它与普通高校相比, 在传播的时间、地点、对象和方式上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因为学习者只要具有网络操作技能, 在网络环境下, 就能享受到网络时空的自由、资源共享、交互学习、解答疑难问题, 提升了个人文化素养等多项服务。

2.多元性。

开放教育的大学文化的内容彰显出文化的多元性。同时, 网络虚拟化程度越高, 则文化的多元化程度愈发明显。电大在线系统中的BB板块和在线答题板块就是文化多元化的主要阵地, 学习者可以通过这一平台获得各种文化知识。当前, 电大及普通高校都在不断把自己学校的文化资源逐步向开放教育的网站传输, 使开放教育的大学文化内容更具多元性。

3.大众性。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大学文化建设的参与程度体现出大众性。一是从开放教育大学文化形成的载体层面看, 无论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通讯技术还是网络交互技术都会参与大学文化的建设与传输。二是从开放教育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看, 开放教育大学文化既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 它们又相互渗透, 社会文化的内涵也会反映到开放教育的文化中来。因此, 开放教育的文化吸纳更具有大众性和广泛性。

4.交互性。

开放教育大学文化内涵建设具有很强的交互性。作为远程网络教育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 网络无时无刻不在工具环境文化的形成中影响着学习者。网络作为一种手段、工具、环境的同时, 也以一种文化的角色影响着师生的交互方式、思维和观点。师生通过交互工具、图像、音频、视频等系列媒体技术, 利用电子白板功能, 通过特殊的“网络黑板”供师生及时交换意见[2] 。因此, 开放教育的文化传播更具有广泛的交互性。

二、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大学文化的积淀

随着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深入发展, 其开放教育的虚拟校园文化也在借鉴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的基础上逐步加以建设。一些学校的举办者针对远程开放教育比全日制高校教育缺乏真实校园氛围和人文熏陶这一不足之处, 遵循有利于学生在没有教师耳提面命的条件下,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 不断开拓思路, 努力构架远程教育学生与全日制高校学生的教育立交桥, 完善学生管理机制, 实施网上学生素质教育工程。通过开设党建园地、社团组织、学习天地、心理话题等栏目, 开办网上党校、团校、支部生活, 对积极要求入党的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设专人培养。有的学校设立课余生活、优秀论文、课外读物、经验交流、网络杂志、心理学趣闻等栏目区, 建立了学校的虚拟校园, 学生进入虚拟校园后可以选择感兴趣的栏目进行访问, 获得自己所感兴趣领域的最新动态信息。还有一些学校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每年除进行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外, 还依托教育中心建立了党团组织、学生会等, 结合社会上的重大事件, 精心组织远程网络的主题教育活动, 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在学习中参与,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以,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大学文化正在逐步发挥凝聚、激励的作用, 约束规范的作用, 满足了远程教育学生心理和情感上归属的需求。

但从开放教育文化建设的总体情况看, 目前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比如, 由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本身的创办时间较短, 文化底蕴不够深厚, 加上又没有真实校园, 学习者的文化差异又较大, 使得现代远程教育中的文化育人功能尚未得到充分体现。一些资源建设还不能适应自主学习的要求, 就是有一些属全国一流的教学资源, 但适用于网络教学的课件不多, 特别能体现自主学习型的课件更少, 有些只是把传统教学搬到“网络”上。还有一些资源不能满足师生的交互需要, 不能转让师生的双向交流。加上根据远程教育的特点, 对远程教育进行文化创新和探索不够, 尚未形成开放教育系统的大学文化建设的特色和核心内容, 对文化载体的开拓和利用不够, 文化环境建设滞后, 科技文化活动开展比较缺乏[3] 。因此,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大学文化建设存在的差距, 针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远距离、开放性和大众化的学习特点, 从提高人的素质、提高学习者的全面发展的高度, 夯实开放教育文化建设的基础, 更好地促进开放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大学文化的构建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存在着师生间和同学间的相互联系与交流方面的缺陷, 没有机会参与和体验大学校园生活, 难以形成大学生意识。为了弥补这一缺陷, 提高开放教育学习的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必须加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大学文化建设。

1.加强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是一切文化建设的基础。

校园的物质文化“包括教学、科研、生活的物质条件, 校园环境和设施, 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 但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4] 它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标志之一, 是属于学校浅层次的文化。对于进行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大学来说, 要建立师生之间互动的校园物质文化, 必须强化网络文化软硬件的设施建设, 重视虚拟校园环境建设, 虚拟教学情境的建设, 教学支持系统及互联网的建设, 以达到“教学形式的网络化、教学媒体的数字化和教学信息的多媒体化”的要求。使资源建设更好地适应自主学习的要求, 结合学生是成人在职的特点, 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回避分散学习所带来的诸多不便。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各种资源, 创建富有文化特色的语言、文字、故事等信息资源, 让学生感受人性化的学习环境。

2.加强校园的制度文化建设是一切文化建设的根本。

校园制度文化是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及公约等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的文化, 属于中层次的文化。学生在学习期间都必须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让学生懂得什么事可以做、该做, 什么事不能做、不该做。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制度文化包括学校颁布实施的各项规章制度、考试规则及学生手册等, 对于组织机构及师生建设也可包含其中, 因为它是制度落实的关键。这些对于开放教育的学生来说同样是很重要的, 因为用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就是提高师生的文明程度, 就会使得人们摒弃旧习, 从而在规范中获得自由, 取得更大的效果。

3.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一切文化建设的核心。

精神文化是人们在精神层面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严谨务实、团结友爱等方面的思想道德氛围, 是让人从善的文化, 属于深层次的文化。开放教育的大学精神文化包括办学理念、大学精神、校风、校训、品牌形象等内容。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审美情趣、崇尚信仰等精神品质。这不仅是由人的发展规律决定的, 也是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对当代高等教育包括开放教育提出的做人的根本要求。

4.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一切文化建设的平台。

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型的媒介文化, 是人们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所进行的特殊方式的传播及其产物。也可以说, 网络文化是人们与网络相关的生活、学习、娱乐、工作方式及其产物, 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对象, 主要指网络相关活动中的道德伦理、社会行为、语言文字、艺术等精神活动及有关的产品、服务[5]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就是利用网络优势构建网络文化。比如: (1) 开设虚拟校园文化平台, 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 (2) 把校园文化活动与学术活动相结合, 通过网络直播校园内开设的讲座, 营造校园文化的学术氛围。 (3) 开展信息道德教育规范网络文化的正确导向, 加强网络信息的监管、审查和过滤。

5.加强教学文化建设是一切文化建设的重点。

教学文化是教师和学生作为集体主体在教学互动中构建的集体主义文化, 是集体主体价值观的直接体现[6] 。也可以说, 在教学环境中, 师生基于教与学的接触、交流、对话等活动过程而呈现出来的文化形态。如师生地位、师生互动的文化意蕴、学习方式、思维范式的文化透视等。对于开放教育的教学文化可以视为在现代远程教育背景下的教学生活过程以及与之成为有机统一体的整个教学环境。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文化层面研究与建设, 为远程教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领域, 不仅具有现实意义, 还为教学实践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蔡劲松.大学文化的哲学视角及本质内涵[N].光明日报, 2008-03-26 (11) .

[2]罗健.现代远程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述评[J].中国远程教育, 2008, (9) :34.

[3]贾兴志.关于加强远程开放教育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8, (12) :74—75.

[4]左云飞.思想政治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切入点[J].江苏高教, 2005, (2) :58-60.

[5]杨谷.网络文化概念辨析[N].光明日报, 2007-11-25, (4) .

开放大学校园文化 篇7

大学文化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 围绕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长期积累形成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知识符号、建筑风格的集合体, 有着丰富的内涵。一所大学的校园文化会因历史渊源、学科特点、地缘方位, 其文化内容及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大学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能够促进师生对校园文化与精神的认同感, 增强凝聚力, 进而推动各方面工作稳步发展。大学的社会功能是知识的传承与创新, 而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 对继承和传扬民族的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开放大学作为一个新型成人高校, 是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依托、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 是现代信息技术和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 为社会培养适用型人才的新型大学。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不是原有电大教育的简单翻牌, 而是有着更新内涵和更高标准。刘延东同志在国家开放大学挂牌仪式上指出, “在当今时代, 当代中国, 开放大学是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 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 是促进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支撑。”

因此, 开放大学要在文化建设方面要不断创新, 要充分体现时代要求, 彰显开放大学特色。开放大学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 通过远程教育方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与传统高校教育不同, 它面全社会有学习需求的在职和非在职人员, 开展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开放大学的文化建设难度更大, 要求更高。所以, 要发挥信息化手段优势, 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 把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开放大学文化建设融合统一, 共同推进, 以满足学习者多样化、优质化和个性化的终身学习需求, 促进教育公平, 努力把开放大学建成有特色、有质量的新型大学。

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强化特色文化建设, 深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 才能更好地实现转型发展。本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提出可行性策略。

第一, 坚持先进文化导向,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电大成立三十多年来, 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7月, 国家开放大学在人民大会堂正式挂牌成立, 这标志着广播电视大学正式转型步入开放大学发展阶段。因此, 开放大学的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并将其融入到开放大学校风建设、学风建设中, 纳入开放大学教育、教学、管理评价体系。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形成富有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的开放大学校园文化, 以大学精神为核心, 凝练校训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为实现开放大学品牌文化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 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以人为本, 遵循远程开放教育规律,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科学定位, 改革创新, 特色立校, 保证质量。

第三,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 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 努力成为教育公平的促进者;建立和完善严格而有弹性的教育制度和“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努力成为远程开放教育的领跑者。

第四, 整合教育资源, 形成开放、高效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 努力成为教育改革的实践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转化成网络资源, 采用远程教育方式, 通过网络化、视频化、动态化教学模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资源的网络共享。

第五, 建立“学分银行”和学分积累、转换、认证体系, 实现各类教育的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 努力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探索者。发挥特色文化功能,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建设旗帜鲜明、富有特色的文化是实现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动力源泉。

第六, 通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解决文化建设难题。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提出的战略要求, 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基本依据, 同时也是解决学校文化建设面临问题的现实需要。

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中,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基础, 通过培养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提升大学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进而建设健康、文明、和谐、先进的大学校园文化。开放大学是一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并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新型大学, 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本”, 主要体现在“以学生为中心”、“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开放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 从师生准分离的“教”与“学”入手, 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平台, 建设健康、和谐、向上的特色校园文化。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放大学,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陈丽.远程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03-31.

[2]丁兴富.构建一流开放大学的人本精神[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 (5)

[3]王宁宁.北京开放大学文化内涵探析[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6)

开放大学校园文化 篇8

开放大学质量保证文化的含义

质量是最能体现开放大学价值取向的基本理念之一。所谓质量,就是强调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同时,把质量放在首位,视质量为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贯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全过程,确立开放大学的质量标准和保证体系。

质量文化又称质量保证文化,是指开放大学在长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的有关质量问题的价值取向、规范、思想方式等形态的总和。质量保证文化正在发展成为一种致力于持续性提高开放大学办学水平的校园文化,它有助于开放大学形成共同的远程开放教育质量价值体系和认证体系,诸如共同的质量、远程开放教育共享标准、信仰和期望;它有助于开放大学形成共同的远程开放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监控体系,即其为提高远程开放教育质量和协调而制订的组织程序和运行法则。

质量保证文化是开放大学校园文化的一个核心。要建设开放大学的校园文化,不可避免就要建构开放大学的质量保证文化。开放大学的质量保证文化是与开放大学的所处的社会教育环境和与之相关的各利益群体的要求密切联系的,它有赖于开放大学建设更为科学和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一般来说,对质量保证文化的认识有五种观点:一是优秀标准文化论,认为质量意味着人才培养的优秀性、杰出性和排他性;二是目标适应文化论,强调开放大学的远程教育要实现自身的教书育人、学术研究、服务社会、文化引领的办学目的;三是基本标准文化论,主张开放大学的远程教育要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质量要求;四是主体满意文化论,强调开放大学的远程教育应满足教育者、学习者、用人单位和社会等各方面的文化期望和预期要求;五是机构干涉文化论,表示开放大学的质量保证文化的成熟性取决于社会有关专业评价机构的外来干涉评价方式,其外部评价干涉越少,开放大学的自治度越高,其所能培育的质量保证文化的成熟度就越高。目前,开放大学的质量保证文化作为一个新兴的理念已经得到发展,作为一种全面、整体和深刻的远程开放教育质量观,它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使得人们逐渐形成了共同的远程开放教育认识、态度、行为、价值观和信仰,并将其转变为一种超常崇尚质量的远程开放教育模式。

建设开放大学质量保证文化的必要性

作为一种文化的形式,质量保证文化具有文化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约束功能和辐射功能,它能使组织增强凝聚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组织的价值创造力。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环境下,质量已经成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质量文化不但影响高校的生存,而且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建设开放大学的远程教育质量保证文化,是十分必要的。一是使得全体社会成员明确认识到建构知识和发展知识已经成为当前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建设终身教育体系与学习型社会的迫切要求,它直接影响到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社会生存和职业发展;二是开放大学正在被赋予越来越多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义务和责任,它的远程开放教育质量保证文化正在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三是它的发展有助于减少公共教育的财政支出,提高教育公共服务的效率,促进政府的教育投资改革政策;四是在高等教育逐步走向社会化、市场化的过程中,它能改变人们原有的单纯的远程教育经济效益观,从而使得质量效益成为衡量远程教育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五是开放大学的学习者成分复杂,流动性大,水平参差不齐,职业千差万别,岗位纷繁复杂,因此,面对这样一种学习环境状况,更需要建立一个全新的质量保证文化,对其远程学习提出质量要求。

目前,我国开放大学已初步形成了“五统一”(统一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材、考试、评分标准)和“五要素”(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学习支持服务、教学管理、系统运作)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在实践运行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建设开放大学,这种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存在诸多不足或亟待改革发展的必然。比如,如何建立统一的人才培养质量规格和标准以及运行有效的保障体系,实施社会中介意义上的评估?如何提高学习者对开放大学资源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支持服务等方面的满意度?如何为更多的学习者提供适应的、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使学习者能更好地达到学以致用?如何通过开放大学联盟的组织方式,通过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系统运作的效力?等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核心竞争力,开放大学就必须从内部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质量文化素质,从外部提升以质量为根本的大学信誉和大学形象。

开放大学质量保证文化建设的策略

1.坚持质量是生命线的意识。

开放大学要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第一的核心价值观,凸现开放、合作、共赢的精神,形成应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工作、交际和发展自我的行为习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熔铸和享受教师职业生涯的使命感、成就感和荣誉感,从而使开放大学质量保证文化充满不断前进的活力。

2.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

开放大学要将质量保证文化意识灌输到每一位教职工的意识中,使之成为其主人翁责任感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使得他们能够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始终如一地贯彻执行质量保证体系的指标要求。看一所学校的质量保证文化建设是否有成效,不仅要看它对师生的影响程度如何,更要看师生参与建设的程度如何。

3.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建设。

优秀的质量保证文化,需要建设有科学的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开放大学要将教学质量作为立校之本,建立学校、社会、主管部门三个层面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学校监控与评价主要是遵循全面质量观和多元质量观的理念,围绕教学资源、学习过程控制、学习评价、教学管理和系统运作等要素实施质量管理和监控,建立教学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和长效运行机制。社会监控与评价主要是对开放大学人才培养结果质量的监控与评价,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方式,由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和应用能力提高,作出客观评价,以此反馈学校及时调整与改进学校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教育主管部门的监控与评价,主要是通过办学水平评估实施对开放大学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以此及时调整与改进学校办学方向及提高办学水平。

4.倡导师生积极参与。

优秀的质量保证文化,不仅需要建设科学的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而且还有建立能够根据形势发展变化而采取相应措施的快速反应应变机制。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容许教职工的质量保证诉求,鼓励他们参与决策、自下而上提出富有创新精神的建设性意见,以推动开放大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持续改革。

5.优化育人环境。

优美的育人环境是一部丰富的教科书。独特的质量文化氛围可以使得师生备受感染,提高文化修养。通过质量保证文化建设,建立一种团结奋进、艰苦朴素、求实创新、乐于奉献的校风,勤奋刻苦、不怕挫折、多学多问、敢于创新的学风以及从严治学、爱岗敬业、寓教于学、为人师表的教风,以良好的育人环境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玛依拉·哈拜.浅议电大校园文化建设[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1).

[2]秦惠娟,高勇.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3).

[3]赵素芳.浅析如何加强电大的校园文化建设[J].科学之友(B版),2009(01).

[4]刘继红.转型期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群众,2005(01).

[5]李炳斋,张仲义.国家开放大学地方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策略构想[J].成人教育,2012(11).

开放大学校园文化 篇9

伴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学文化变迁是无法阻挡的。这就意味着需要对原有的大学文化系统进行重构,融入更多崭新的理念和价值观以保持大学文化的先进性,从而更好地发挥大学文化的引领作用。然而,大学文化重构的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而来自内部的变革力量也很难成为大学文化重构的主导性力量。一位英国大学的校长曾经说过,大学如同一座坟墓,如果你想要移动它的话,不要奢望里面的人能为你提供多少帮助[1]。大学的存在已经超过九百年。它们被视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性因素;它们理所当然从政府或捐助者手中获得所需要的经费;它们还拥有足够的自治权利。当然,对于大学的核心使命(通过学术研究创造和保存知识,通过教学、出版和社会服务来传播知识)来说似乎没有必要发生什么改变,但是对于完成使命的方式和在此过程中秉持的价值导向,也即所谓的大学文化则需要进行根本性的重新审视,否则无法适应早已面目全非的外部世界。美国教育研究协会前任主席蒂尔尼(William G.Tierney)认为,大学的变革是基于一种社会结构框架而开展,在这种框架中改革者存在着显著的路径依赖,倾向于沿用传统的高等教育规范,于是这种变革无法真正摆脱固有社会标准的束缚,参与者也无法跳脱固有社会地位限制[2]。于是一些大学开始寻求其他的解决手段,将信息技术作为新参量纳入传统的社会变革框架成为一种选择,希望能够最大程度地推进变革。简而言之,至少能通过维持大学现有目标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实现一定程度的变革,而对固有的大学文化并不产生太大的冲击。结论显而易见,从传统大学的内部是不太可能出现激烈的教育变革的,只有借助外部的力量才能真正实现大学文化的重构。

不过,来自外部的力量似乎并未对大学文化的重构产生太大的积极作用,大学文化的重构注定了一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政府致力于在技术革新的基础上创新大学组织形式,也出现了如“开放大学”这样的崭新大学组织,但总体趋势仍然停滞不前,对此已经出现由于缓慢的速度和迟缓的进展所引起的急躁情绪。在2008年的欧洲远程与数字学习网络会议中,与会代表认为,尽管信息与通讯技术对于教育和培训领域的各个层级都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作用,但是与所预期的还相差很远,教育教学变革的任务才刚刚开始,只是采用旧瓶装新酒的方式是不可能很好地将新技术应用于教育和培训领域的,真正有效的应用必须改变原有的模式和习惯[3]。高等教育正处于从传统模式向技术扮演关键角色的新模式转换,但技术并没有实质性改变高等教育:学生所需要的崭新教育经历没有实现;学生已经成为数字土著(Digital Natives),而教师却成为落后者;与其介绍21世纪的技能,还不如运用技术来实现落后教育方式的自动更新;技术的发展已经改变了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但传统记忆方式仍然在使用。换句话说,技术已经进入课堂教学,但仍未应用于教学系统的变革,一些大学机构甚至已经制定出在教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正式策略方案,但却没有找到任何测量和评价信息技术应用效果的方法。在许多大学机构,仍然存在着一种趋向,即将信息技术只是视为研究、管理、教学和学习的支持性服务。一些大学管理者依靠信息技术专业人员来为学校管理提供相关建议,随后根据这些建议来决定如何更好地支持科学研究或教学方面目标的达成。然而,事实上信息技术本身已经成为大学发展的核心目标和活动之一,或者是大学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需要明确21世纪信息技术的使命和所扮演的角色。

二、大学文化重构的目标指向

尽管如今的大学看似人满为患和杂乱无章,但伴随着大学文化的重构,政府和公民将会发现大学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崭新角色,尤其是在解决现实问题和未来问题时将表现出更强的能力,从而为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经济繁荣提供服务。为此,大学需要回答一些问题:大学机构将以何种形式在网络空间存在,如何在这种环境中从事研究、管理、教学和学习等活动?大学课程应该如何进行变革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不断变化的需求?相关活动的地理边界和空间边界是什么?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大学机构全身心参与社会变革的洪流中。面对未来,大学必然成为具备革命性和开创性的学习机构,大学文化重构将集中表现在学习理念和形式的变化。

第一,终身学习理念的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人们的终身学习之路中大学将扮演关键性的角色,为他们提供学习、反思和参与的机会。终身学习目标的实现一方面有赖于人们具备强烈的学习愿望,而另一方面则需要大学能够为此提供足够的教育机会和空间,摆脱传统高等教育层级体制的束缚。

第二,泛在学习的推广应用。泛在学习意味着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进行学习,与传统的学习提供模式存在很大的差异,并几乎可以应用于各种不同层级和类型的教育系统。泛在学习系统由课程、工作室、专门的学习群体、国际性的研究小组,基于短期或长期的承诺通过开展各种报告、讨论会和活动而形成。泛在学习不仅用于知识的传播,而且更加强调激发学生的争辩和讨论,所提供的学习机会也将注重符合多元化学生群体的不同学习风格和学习需要。

第三,协作学习成为时尚。无论是现实的课堂教学,还是虚拟的网络教学,协作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学习模式。协作学习关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要求对实际问题进行反思,强调打破学科的边界,建立一种跨学科领域的课程。

第四,多元化学习需求得到尊重。伴随时代的发展,未来的大学将提供更多不同模式的教育,以实现大学的教育、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服务于不断增长的多元化人群的差异性需求和目标。

第五,可能的低廉学习费用。无论是采用何种学习形式,也无论这种学习形式是如何先进,学习费用始终都是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般的学习费用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说学习花费却是不可承受之重,未来的教育将更加关注这部分人的需求。作为一种廉价甚至是免费的学习类型,数字化教育资源将担负起这种历史责任,为所有人提供丰富而多元的学习资源。

三、大学文化与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的探索历程

大学文化并不是静止的,它的生命力所在便是动态发展,尤其进行创新性发展,否则根本就无法对开放教育资源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新事物产生有效的影响作用。当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步入转折阶段,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和非预期性事务相继涌现,如果开放教育资源要实现持续性的发展,离不开大学文化的引领和促发,而大学文化的重构便是大学文化担负这一重要职责的保证。大学文化的重构体现为学院文化、管理文化、发展文化和协商文化的重构,这些文化的重构在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的转折阶段发挥着保驾护航的作用,避免出现宏观层面的战略失误,也指引着开放教育资源走向更加深远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制定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战略

在经历短期的快速发展之后,各种预料之中或预料之外的问题相继涌现,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到了进行经验总结和发展规划的时候。为此,2007年9月开放社会研究所(The Open Society Institute)和沙特尔沃思基金会(The Shuttleworth Founda-tion)在南非首都开普敦组织召开了一次开放教育国际会议,会议邀请了30个积极支持开放教育的国家的代表机构或组织,会议就督促政府和出版机构加大教育资源开发的公共资金投入,促进教育资源在网络中的免费公开发布,以及加强开放教育资源在教育中的应用等话题展开了讨论和合作研究,并于2008年1月发布了著名的《开普敦开放教育宣言》(Cape Town Open Education Declaration)。对于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而言,《开普敦开放教育宣言》的发布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对开放教育资源所面临的时代挑战、开放教育资源的革新实践、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愿景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论述,并提出了提升开放教育资源影响的三个战略:鼓励教育者和学习者采取基于资源开发(创建、使用与改编)、教育实践(协作、发现与知识创造),以及社会合作等举措积极参加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倡议教育者、作者、出版者和相关机构采用更加开放的方式来发布他们的资源;督促制定相关的开放教育政策以确保政府、学校理事会、学院和大学拥有更高的开放教育优先权[4]。这三大战略无一不反映着大学文化的重构:第一个战略一方面体现了学院文化的重构,明确了教师与学生在教育实践中的角色和地位,要求共同担负创造、使用和传播知识的重任,另一方面体现了协商文化的重构,注重开展社会合作,满足普通公民的需求,实现更大范围的知识共享与传播;第二个战略体现了管理文化的重构,大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的教育机构,而是应该实施开放式管理,确保开放教育资源的大众共享,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三个战略体现了发展文化的重构,明确了大学在非正式教育资源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关键性角色,也明确了政府在非正式教育资源发展中的主导权和非正式教育服务于国家利益的基本理念,指明了开放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权利结构。互联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学习环境,一场学习的革命正在悄然进行,《开普敦开放教育宣言》的发布标志着开放教育资源运动面对时代的变化开始步入转折阶段,为了更好地促进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必须以重构求变的姿态,尤其是大学文化的重构来积极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境。

(二)探索开放教育资源的运作机制

在大学文化的创新精神和理念的引领下,在《开普敦开放教育宣言》相关要求和规范的督促下,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机构开始与各级政府部门和各种社会组织展开合作,纷纷开展开放教育资源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开放教育资源的影响力和作用。2009年2月,休伊特基金会为密歇根大学、非洲开放教育资源联盟以及四个非洲大学提供相关项目资助以支持开展免费的健康教育,协商文化的重构开始跨越国界发挥作用。2009年3 月,全球著名的视频网站YouTube启动YouTube教育项目,从数百个学院、大学、教授和著名学者那里收集了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免费向公众发布,协商文化的重构摆脱教育机构的束缚,商业机构开始成为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2010年9月,斯坦福大学在线发布了大量免费课程资源,吸引了超过35万用户浏览和使用资源,私立研究型大学开始走向管理文化的重构,实现了知识的自由共享。2011年8月,在风险投资公司Y-Combi-nator的资助下,趣味编程网站Codecademy开始提供免费的在线学习编程开放教育资源,发展文化的重构意味着开放教育资源必须引入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和呈现多元化的资源形态,由静态资源呈现转变为动态交互学习便是发展文化重构的一种具体反映。2012年3 月,世界著名的私有非营利信息科技机构TED开通了专门针对教育者的频道TED-Ed,将收集到的顶级教育材料免费向大众发布,私营机构在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中崛起不是意味着大学机构地位的下降,而是反映了在大学文化重构的作用下,开放教育资源发展赢得了更高的社会接纳度[5]。这一时期,开放教育资源在经历短暂的徘徊之后,迅速获得了发展的主动,这要归功于《开普敦开放教育宣言》的经验总结和发展规划,更要归功于大学文化重构的巨大引领作用。不过,飞速的发展无法掩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并未因为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速度而有所缓解,反而愈演愈烈,大有风雨欲来之势。

(三)明确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目标

在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步入十周年之际,大量的开放教育资源活动有力地促进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但同时也开始面临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因此在经历一个阶段的发展之后需要进行相关总结、交流和学习。2012年6月,在学习共同体(Common-wealth of Learning)的全力组织和休伊特基金会的经费支持下,世界开放教育资源代表大会(World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Congress)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巴黎召开,来自各国政府、国际机构、教育者群体、非政府组织、大学在内的四百多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的主要议程包括发布《2012巴黎开放教育资源宣言》(2012Paris OER Declaration)、通过开放式研讨会和展览的形式交流全球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情况以及庆祝2002年教科文组织论坛(2002 UNESCO Forum)十周年纪念[6]。其中,最受世人瞩目的是《2012巴黎开放教育资源宣言》,该宣言以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汉语、俄语等六种语言形式向全世界公开发布。宣言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目标和历史责任,要求各国政府、社会组织和教育机构致力于:提高对开放教育资源的认识,促进对开放教育资源的利用;为使用信息与传播技术创造有利环境;进一步制定有关开放教育资源的战略和政策;促进对开放许可授权的了解和应用;支持能力建设,促进优质学习材料的可持续开发;促进形成开放教育资源的战略联盟;鼓励用各种语言开发和改编以各种文化为背景的开放教育资源;鼓励对开放教育资源展开研究;便利开放教育资源的搜索、获取和共享;鼓励对利用政府资金开发的教育材料实行开放许可授权[7]。该宣言进一步彰显了大学文化重构的影响作用,学院文化的重构体现为转变政府和社会组织在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中的角色,鼓励担负更多的职责和发挥更大的作用;管理文化的重构体现为促进开放教育资源的许可授权和推广应用,鼓励运用各种语言开发和改编多元文化的开放教育资源;发展文化的重构体现为注重能力建设,实现开放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协商文化的重构体现为构建开放教育资源的战略联盟,鼓励政府和企业参与开放教育资源的开发。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进入深水区,一系列支持政策相继出台、一系列改革措施不断推进、一系列研究活动持续展开,开放教育资源的重要性和价值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在重构大学文化的作用下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必然拥有更加光明的前景和灿烂的未来。

四、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基于大学文化的应对之策

历经十数年的发展,开放教育资源从萌芽逐渐走向成熟,但也面临众多的挑战,不同的利益群体相互碰撞和冲突,使得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过程在充满了机遇的同时也遍布荆棘和变数,给予一个理念上指引和实践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一)发展效率:组织界限问题的处理

开放教育资源作为一项社会公共事业,它的本质属性是开放性、灵活性和自由性。这种本质属性广泛体现在开放教育资源的设计、使用、编辑、重复使用、重复包装以及传播等活动中。显而易见,这种低效的发展理念使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为了开放教育资源未来更加健康和科学的发展,必须在资源的创建、存储、传播、教学应用、学习应用等领域建立一套严格可信的管理框架;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开放教育资源本质属性或发展初衷的充分发挥与实现,必须提供更加灵活自由的管理框架。于是,开放教育资源机构开始考虑一个历史上重复出现的话题,即自组织界限(Limits of Organization)的问题。根据中马宏之(Hiroyuki Chuma)的观点,知识应该自由地共享和经由信息处理过程形成知识网络以促进组织的涌现和自组织效果的出现,否则就会伴随着出现组织界限问题,导致组织合作和地区最优化的失败[8]。组织界限对开放教育资源起着一种类似于过滤和筛选的作用,开放教育资源机构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输入能量、材料和信息,以便有效地加以处理,确保优质高效的管理。如果对组织界限问题视而不见,不仅会出现资源浪费和投入产出率低下的问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管理的混乱和组织结构的松散化[9]。面临严峻的发展形势,高等教育机构应该充分发挥大学文化的影响作用,一方面从大学管理文化的角度检验和反思开放教育资源的管理框架,另一方面将大学管理文化的理念应用于实践,在当前基础设施和管理系统的作用范围之内对开放教育资源进行制度化操作。具体而言,高等教育机构需要实施一系列的文化举措以应对开放教育资源发展所面临的组织界限问题:第一,从大学管理文化实践应用的层面对目前开放教育资源的管理实践和管理策略的运用进行调查,掌握开放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运行情况、存在的问题、汲取的教训和推广应用的可能性;第二,从大学管理文化理论研究的层面分析开放教育资源管理模式的差异性,了解哪种管理模式对于开放教育资源的知识管理是最有效的,高等教育机构的学术文化是否会对开放教育资源和开放教育实践形成障碍,以及需要通过对教师和基础设施进行何种形式的投入来改善教学和学习的质量;第三,贯彻大学管理文化的基本理念,将大学管理文化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成果进行推广,鼓励和资助高等教育机构开展开放教育资源管理改革,在机构层次发展出具有前瞻性的开放教育资源知识管理机制。

(二)发展维度:正式应用与非正式应用问题的处理

对于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维度,高等教育机构倾向于多种形式和多元发展。这与大学文化的本质属性是完全一致的,但整体上可以分为正式的教育运用和非正式的教育运用两种维度。正式的教育运用反映的是大学文化的认识论取向,其主旨是创造与传播知识,实际上就是在高等教育机构内部或正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非正式的教育应用反映的是大学文化的政治论取向,其主旨是从封闭落后走向开放先进,是指高等教育机构之外或在课堂教学时间之外的,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来传播和获取知识,由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应用。尽管在正式运用与非正式运用问题的处理上面临巨大的挑战,但仍出现了一些备受鼓舞的进展,EdX项目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在2012年5月联合启动了一个开放教育资源大学课程项目EdX。该项目致力于通过试验混合型的学习模式和支持教师开展富有意义学习方式研究来改善大学的教学质量,为任何拥有网络接口的学习者提供免费的学习机会。EdX项目通过创建一个开源性在线学习平台和一个在线网络入口来开展网络教学,相关课程主要由在线视频、网页嵌入型测试以及协作论坛组成,任何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和通过评价流程之后将会获得一个不同于全日制大学的技能证书和成绩[10]。EdX项目对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问题的处理进行了一个很好的尝试,大学文化的公益性与先进性得到很好的实践阐释,自项目启动以来其所秉持的高质量和非营利网络教育模式得到广泛的认同,来自世界各地的超过140所高等教育机构对参与项目和开展合作表达了强烈的兴趣。EdX项目充分体现当前高等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对于传统教育机构框架强烈的改革愿望,有关非正式学习的学习认定和学分获得理所当然应该成为改革的议程之一。

(三)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处理

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模式一直以来都是存在较多争议和冲突的话题,尽管不同的高等教育机构结合自身的特征和条件运用着不同的发展模式,但绝大多数机构都面临同样的挑战或发展瓶颈,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根据伽斯柏和罗森布鲁姆(Chesbrough & Rosenbloom)的观点,发展模式是指能将各项投入转化为经济价值的一种经营方式,包括产品价值命题说明、市场划分与消费者定位、企业价值链结构定义、产品的成本结构和利润潜力评估、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描述、竞争策略制定等六大功能[11]。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应该能够综合考虑开放教育资源提供者的内部组织和与用户需求相关的资金流之间的关系,完成对于开放教育资源的价值、定位、价值链结构、财务、产业链位置以及竞争优势的说明和实现。开放性是开放教育资源的本质属性,它意味着自由地进入、使用和分享,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开放教育资源的商业模式不是一种可持续的盈利模式[12]。对于绝大多数高等教育机构来说,开放教育资源项目所能获得经费资助往往都是不稳定的,如果不采用某种商业模式,很可能就会导致项目的停止,甚至完全失败。开放教育资源的开发、管理和传播都需要一定的成本,开放教育资源的所有者也希望通过商业运用获取一定的利润,因而从更加宽泛的视角来看,开放教育资源实际上并非是免费的,只有采用合适的商业运作模式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实现开放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各种问题的激烈冲突,如何平衡商业化项目与公益性事业的矛盾成为其中的关键。相对而言,一些具有较高社会地位和学术声誉的大学机构似乎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更可能获得充足的经费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这种差异放大的话,那么也就意味着研究型大学相比普通高校获得了发展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的获得表面上与研究型大学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声誉相关,但实质上更为关键的是研究型大学所具有的文化差异性。因此,如果从社会实际来看,拥有强势大学文化的研究型大学似乎更适合扮演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主角,而拥有弱势大学文化的普通大学也许只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自身在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中的角色。

(四)发展愿景:推广和应用问题的处理

作为组织发展的指引向导,发展愿景是指组织根据现阶段经营与管理的需要,对组织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期望、预测和定位[13]。从本质上来看,大学组织的发展愿景与大学文化的使命是一致的,两者都致力于为大学的未来发展明确方向和指明道路,因此开放教育资源的推广与应用既是大学组织的发展愿景之一(扩大影响力和提高社会地位),也是大学文化的重要使命之一(扩大知识传播和共享的范围,提升大学的社会影响力)。开放教育资源的推广和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开放教育资源的话题开始逐渐进入各种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的视野,一些组织也在积极地参与开放教育资源的推广和应用活动,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经济合作组织(OECD)、创意共享组织(Creative Commons)等。当然,不少高等教育机构出于各方面的原因仍然秉持着市场垄断的旧传统,选择将各种教育资源封锁在密码或高墙之后,使得用户很难突破各种限制性的条款获得所需要知识,从实际来看开放教育资源很多时候并不开放。作为一项引领时代发展潮流和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事业,未来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终究会摆脱各种桎梏,尤其是资源所有者所设置的限制性实践和可能导致的开放性与所有权之间战争,走上高速发展的康庄大道。当代大学文化已经更多地表现出其开放性和公益性的特征,大学机构有责任,也有能力担当开放教育资源推广和应用的排头兵和领导者,并将此问题的解决列入组织发展愿景,依靠组织成员对这个愿景的共同关切和认同,激发群体的热情和力量来推进问题的解决。与此同时,大学文化的先进性应该表现得更为显著,其卓越的文化引领作用意味着高等教育机构必须随时了解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状况,关注无处不在的全球性教育环境的创建,通过运用各种类型的计算机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来实现教学环境的充分开放、教学系统的随时随地随人自由访问以及教学资源的免费使用与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这些主动性的举措更加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摘要:大学文化的巨变和外部环境的压力意味大学文化系统面临重构,并由此明确了重构的目标指向,而开放教育资源正是在此条件下正式诞生和步入探索的历程。当人们通过网络课程交互平台以几乎无成本的方式向或远或近的他人提出问题、给出答案、交流思想,从而构建起巨大、虚拟和自由的学习空间时,大学将背负前所未有的伦理紧迫感,也将对未来大学的发展之路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基于开放教育资源与大学文化的密切关系,在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过程中大学文化始终发挥着独特的影响力,所有现实问题的解决,包括发展效率、发展维度、发展模式和发展愿景四个方面都指向大学文化作用的有效发挥,也只有明确和有效利用大学文化的作用,才真正有可能实现开放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世界开放大学建设模式及其启示 篇10

关键词:开放大学;教育资源筹措与配置;建设模式;启示

自1971年英国开放大学正式成立后,开放大学建设便在世界范围内展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100多所开放大学,分布在世界各大洲,并呈现出不同类型与建设模式。目前,国内外学者多从国别、设置数量、办学规模、行政归属等角度对开放大学进行分类[1][2],但从教育资源,特别是高等教育资源的筹措与配置角度来进行研究的还很少。

教育资源筹措与配置在教育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是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是化解教育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与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矛盾的现实需要。从教育资源筹措与配置角度来研究开放大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教育资源筹措与配置的不同主体出发,对世界开放大学建设模式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中国开放大学建设的建议,以期为我国的开放大学建设与决策提供参考。

一、教育资源筹措与配置主体理论

(一)教育资源筹措

教育资源筹措旨在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向教育领域的优化配置。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教育资源筹措的主体是教育利益相关者中基于各种原因筹措教育资源的个体或者组织,教育资源筹措的客体是教育资源。教育资源筹措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从社会总资源中筹措应用于教育领域的资源,是由外而内的资源筹措;二是各级各类教育组织从整体教育资源中筹措到用于自身的资源,是教育内部的资源筹措。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需求、政府政策与历史文化等都是影响教育资源筹措的因素。政府和学校是教育资源筹措的关键主体,教育经费筹措是教育资源筹措的重点,不同主体筹措教育资源的方式不同。政府筹措教育资源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争取财政性教育经费和收取教育税费。学校筹措教育资源的方式包括争取财政拨款、收取学费、接受社会捐助、经营附属企业、贷款等。

(二)教育资源配置

教育资源配置是指以一定方式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分配到国民教育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各级各类教育、各地区和各学校)中去,保证教育正常运行以及教育资源得到最充分、最有效的配置和使用。

寻求教育资源配置的主体即回答谁来配置教育资源的问题。教育资源配置主体是教育资源配置系统中的核心要素,是唯一的能动性要素。教育资源配置主体主要包括宏观的政府主体和微观的市场(学校)主体。在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特别是在市场参与机制不够健全、公立学校办学自主权相对较弱的现实情况下,政府成为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教育资源配置的最重要主体。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深入发展,市场(学校)在整个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和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三)开放大学资源筹措与配置

以远程开放教育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开放大学发挥的作用愈加明显。一是借助信息技术等手段使高等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极大地扩大了受益群体范围,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接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的需求;二是促进了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二次配置与优化,使之更为合理地流动、分配,在增加高等教育总投入的同时大大降低了投入成本;三是促进了教育民主化进程和全民终身学习理念的传播。开放大学体现了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创新,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推进教育公平方面的重要作用愈来愈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于是,各国纷纷加大了对开放大学建设的投入与支持力度,并将其作为远程开放教育资源筹措与配置的主体。

二、世界主要开放大学的建设方式

(一)筹措与配置主体为中央政府模式

由于远程开放教育的特殊性、跨地域性,为保障教育质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节约经费,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多数国家由中央政府担当筹措与配置主体,设立国家开放大学,推进远程开放教育,如英国开放大学、印度英迪拉·甘地国立开放大学、南非大学、日本放送大学、韩国国立开放大学等。

中央政府设立的开放大学由国家创办和拨款。国家一般只建设一所国家开放大学。国家开放大学具有独立法人资格,面向全国范围自主办学,“体现着国家教育政策的导向和国家意志。国家开放大学的运行突出公益事业的基本特征和社会公共服务的基本功能。各国政府将建立国家开放大学视为推进教育民主和教育公平的具体措施,作为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实现终身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3]。国家开放大学一般实行垂直管理体制,设有总部、多个地区分部(分院、分校)、若干学习中心。

(二)筹措与配置主体为地方政府模式

一些国家和地区以地方政府为筹措与配置主体,设立一所或若干所地方开放大学。例如,印度共有13所由各邦设立的开放大学,还有加拿大的阿萨巴斯卡大学(Athabasca University)、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 of Catalonia)等。

地方开放大学主要由地方政府设立、拨款,一般拥有独立法人地位,在地方政府所辖范围内自主办学,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服务。在既有国家开放大学又有地方开放大学的国家,国家开放大学与地方开放大学之间有着不同程度的合作与联系。在印度,由中央政府授权的英迪拉·甘地国立开放大学同时作为一个全国远程教育领导机构,协调和监督全国其他的开放学习与远程教育机构,并负责全国的开放与远程学习系统的基础建设,以及制定远程教育标准。印度的邦立开放大学接受国立开放大学的指导和协调。

(三)筹措与配置主体为学校(市场)模式

以学校(市场)为筹措与配置主体设立开放大学的情况主要有两种:一是出现在特别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凤凰城大学(University of Phoenix);二是出现在新兴发展中国家或经济社会较为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如马来西亚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 of Malaysia)、马来西亚宏愿开放大学(Wawasan Open University)等。

美国的高等教育十分发达,早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其大学结构以州立大学(公立)和私立大学为主,许多知名大学都是私立大学。一方面,从资源配置角度看,成立国家层面的开放大学的可能性更小,“大学众多,体系开放,机会充足,许多大学都有招收成人学生和进行函授教育的传统,因此没有必要单独成立一所广播电视大学来满足社会需求”[4];另一方面,美国社会(特别是各行业从业人员)对远程教育的需求非常旺盛,再加上信息技术和商业的高度发达,很多商家将在线教育视为新的商业机会,私立开放大学便应运而生。成立于1976年的美国凤凰城大学便是私立开放大学,该大学已通过高等学习委员会(Higher Learning Commission,HLC)认证,办学目标定位于“在职成年人(白领)继续学历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非学历证书教育或更低层次的继续教育,主要目标是满足在职成年人独特的受教育需求以及雇主对雇员的需求。凤凰城大学的学生从注册入学、缴纳学费、购买资料,到教学研讨、完成作业、参加考试、毕业典礼等,所有环节都在网上完成,其管理与运行完全基于网络。

作为“亚洲四小虎”之一,马来西亚已成为引人注目的多元化新兴工业国家和世界新兴市场经济体,该国的旅游业、服务业十分发达。为推进高等教育发展,马来西亚政府于1997 年通过了《私立教育法》,并成立了私立教育及国家学术鉴定局(Malaysias Private Education and National Academic Testing Bureau),对私立教育机构的课程设置、学费以及师资水平进行监督和调控,为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政策与法律保障。目前,马来西亚有10 所高等公立大学,4 所外国大学分校,652 所私立学院。马来西亚的私立教育机构每年招收的学生有数十万名。马来西亚的私立开放大学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建立起来。马来西亚的开放大学以较为低廉的学习费用,灵活的办学方式、入学方式、学习方式、学习时间与学习空间,优质的课程与学习资源,以及灵活高效的学习管理与支持服务,践行并彰显了开放的办学理念,很好地满足了社会公众特别是在职人员的职业发展、学历与技能提升的需求。

(四)筹措与配置主体为多国政府或国际组织模式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逐步加深,远程开放教育早已跨越了国界和单所开发大学的限制,当一所开放大学或一国政府在本国范围内无法有效配置远程教育资源,或是高等教育资源短缺成为某一区域或多个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时,以多国政府或国际组织为配置主体、合作建立开放大学联盟的开放大学建设模式便应运而生,如阿拉伯开放大学(Arab Open University)、非洲虚拟大学(African Virtual University)、澳大利亚开放大学联盟(Open Universities Australia)等。

在联合国的支持下,阿拉伯开放大学由阿拉伯海湾国家发展项目(Arab Gulf Development Programme)负责人沙特塔拉勒王子(HRH Prince Talal Bin Abdulaziz)创建,15个阿拉伯国家参与,办学宗旨是将高等教育送入阿拉伯人的家庭,满足阿拉伯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创建于1993年的澳大利亚开放大学联盟,由澳大利亚科廷大学(Curtin University)、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oyal Melbourn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niversity)等7所顶尖大学组成,汇集了澳大利亚最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为在职人员提供学历与证书教育。

非洲虚拟大学作为由世界银行资助的一项教育援助工程始创于1997年,参与国包括埃塞俄比亚、加纳、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和津巴布韦。目前,非洲虚拟大学下设的学习中心已遍布近30个非洲国家,培养了超过4.3万名学生。

开放大学联盟的出现,打破了单一学校、国家及地域的限制,打通了高校、国家(政府)、国际教育机构与国际组织、私人商业机构进行合作的通道,在更高的层次、更广阔的范围内实现了开放教育资源的筹措与配置,体现了开放大学的办学理念,已成为开放大学建设的一种新的趋势。

三、开放大学资源配置的国际经验

(一)多种因素推动开放大学建设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高等教育资源与供给的稀缺性和不平衡性,国家、社会组织、家庭和个人对高等教育、终身学习需求的无限性与持续性,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各种配置主体参与开放大学资源配置的积极性与有效性,是推动世界开放大学建设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政府在开放大学资源筹措与配置中居于主导作用

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在开放大学资源筹措与配置中具有主导作用。即便在开放大学资源筹措与配置的主体是学校(市场)的国家,政府依然可以利用立法、拨款、认证、评估、质量监控等手段来主导开放大学的发展。

(三)呈现资源筹措多主体、资源配置多元融合的趋势

一方面,开放大学资源筹措主体多元,国际组织、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高等院校、企业、个人等纷纷参与,极大地丰富了开放大学资源筹措的方式,满足了开放大学自身发展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开放大学资源配置主体呈现多元融合趋势,普通高校与开放大学之间、国家开放大学与地方开放大学之间、各国开放大学之间、开放大学联盟之间的各种形式、不同程度的竞争、合作与交流日趋紧密,不断提升开放大学发展建设水平与教育教学水平。

四、对我国开放大学建设的启示

在我国,开放大学尚属新生事物。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办好开放大学”的宏伟方针,到2010年“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5],再到2012年底教育部陆续批准成立国家开放大学及5所地方开放大学(北京、上海、江苏、云南、广东),我国的开放大学的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这一领域也存在诸多争议与分歧。世界主要国家在开放大学资源筹措与配置上的经验与做法,能够为我们提供些许启示。

(一)完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明确目标与责任主体是开放大学资源合理配置的前提

国家层面的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对整个高等教育和远程教育资源筹措与配置进行通盘考虑,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开放大学建设试点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修正和完善开放大学建设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开放大学建设,明确国家的政策导向与政府责任、开放大学资源筹措与配置方不同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开放大学建设目标等。

同时,加快有关终身学习、开放大学建设的立法进程,为开放大学的资源配置、资金与投入、质量保障、认证评估等提供法律保障,引导开放大学之间、开放大学与其他远程教育机构之间理性竞争、积极合作,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二)丰富开放大学资源配置主体,优化组合开放大学资源

在发挥政府对开放大学资源筹措与配置中主体作用的同时,还要发挥市场的力量,吸引不同主体参与开放大学的资源筹措与配置,构建多元化的开放大学资源筹措方式,并使各种主体之间协调一致,实现最优化配置。同时,为开放大学的建设与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并为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开放大学自身应发挥主动性

开放大学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具有很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对环境的能动性,是具有自我管理和自我调整的“能动的自组织”[6],需要主动适应国家、社会和学习者要求进行自我变革与调整。为此,开放大学要发挥自身主动性,积极推动“建立一种既能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又能保证教学与管理一体化运行的创新性管理体制”[7],并与行业企业、高校、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等开展广泛合作,建立基于资源整合与多赢的合作机制,促进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

国家开放大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主要面向成人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同时,国家开放大学又是由总部、分部、地方学院、学习中心、若干支持联盟以及与联盟成员合作建设的行业学院、企业学院组成的立体覆盖全国城乡的办学体系[8]。国家开放大学的双重属性以及自身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国家开放大学要在以国家为支持主体的前提下,积极发挥自身能动性,多方筹措与配置资源。目前,国家开放大学正在探索实行总部和分部两级管理、分部统筹为主的内部管理体制(即多元制的垂直管理),以及“统一战略、共同平台、资源共享、相对独立、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运行机制。建立大学支持联盟、行业支持联盟、企业支持联盟和城市支持联盟,探索所有参与建设者“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共赢”之路,便是一种有效的、积极的尝试。

(四)发挥国家开放大学的龙头作用

我国开放大学是在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创办的,要想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大学建设发展模式,须立足基本国情和广播电视大学的实践。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30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解决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发展与转型的核心与关键在于集中精力办好国家开放大学。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以更加开放的理念和更加灵活的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国家开放大学建设的支持力度,落实生均经费拨款制度,并在重大专项建设上予以经费支持;坚持和强化国家开放大学以“块”“条”“点”为特色的办学组织体系建设,实现立体覆盖全国城乡,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的目标,把大学办在社会中,从而更好地为国家的发展战略服务。

参考文献:

[1]丹尼尔.巨型大学与知识媒体——高等教育的技术战略[M].丁兴富,译.上海:上海高教电子音像出版社,2008:31-32.

[2][3]李亚婉.世界开放大学的现状分析与趋向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15-24,25.

[4]徐辉.我们希望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开放大学?[DB/OL].http://mt.sohu.com/20150111/n407699034.shtml,2015-01-11.

[5]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0〕48号)[EB/OL].http://www.gov.cn/zwgk/2011-01/12/content_ 1783332.htm,2011-01-12.

[6]姚文建.自组织理论下的国家开放大学办学体系建设探索[J].中国远程教育,2013(5):28-33.

[7]任为民.建设开放大学的几点思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3):3-9.

[8]国家开放大学.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43-46.

开放大学校园文化 篇11

随着佛山电大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基于网络的各种应用投入应用, 建设中的问题也不断凸显, 如“应用山头”突出、“信息孤岛”严重、各应用系统 (教务、科研、OA) 数据分散、各部门数据 (学生信息、教工信息、资产信息) 缺乏标准, 导致部门间 (人事、财务等) 信息相同却内容有异, 学校有效的数据资产不能“共享”, 学校业务部门及管理部门获取信息非常困难, 数据资产利用率低下等。针对这些问题, 进行一些探讨和研究, 充分发挥电大原有的设备设施和数据资源, 在此基础上, 经过沟通调研及业务应用初步分析, 确立了学校数字校园整体建设目标, 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教育管理理念, 在先进、高性能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之上, 构建先进、开放的数字校园支撑平台;开发和整合网络基础应用系统、电子校务系统、教学服务系统、移动校园应用系统、安全与运维服务系统以及综合应用信息服务系统的多层次应用, 通过项目的分阶段、分步骤实施, 将实现数字校园应用、资源及服务的高度整合, 最终提升学校综合实力[1,2]。

2 数字校园建设意义

建设数字校园, 是新常态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需要。数字校园对于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提高教学质量, 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强化信息技术应用, 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 更新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可以促进信息社会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提升学校内涵, 培育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以稳定、安全、快捷的网络为载体, 拓展教育教学的空间与时间, 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利用信息技术, 为每个学生建立综合素质、技能实训、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动态监测系统, 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相结合;建设优质数字资源库, 搭建校企合作、助教助学等网络平台, 可以更好地服务学生, 服务社会公众, 提升学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2,3,4]。

3 数字校园规划与建设背景

3.1 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校园网覆盖方面。目前学校网络已建接入点约24000个, 各楼宇联网率100%, 用户数14000多人, 高峰并发数有8000人同时在线。学校校园网出口有2个, 一条是电信出口, 带宽100M, 一条是教育网出口, 光纤接入佛山大学汇接点, 一方面提供教育网的接入, 带宽34M。目前学校有6台服务器分别为web服务器、OA服务器、网关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 社区大学网络教育平台服务器 (2台) , 防火墙 (代理服务器) 。全校校园网范围内联网计算机数量700余台。主要服务器硬件配置如表1。

`3.2信息化应用现状。教学服务与管理类应用。主要包括:教务系统、学工在线、科研管理系统等。其中, 教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要求与建设的支撑平台进行整合。办公协同类应用。主要包括:办公自动化OA系统、人事管理系统、人事考核系统的等。综合信息服务类应用。主要包括:电子邮件系统、学校主页系统、信息发布系统。

4 数字校园建设总体设计

4.1 总体思路。

学校需要构建一个功能比较全面、结构比较完善的信息系统, 使之符合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目标, 并能借鉴国内外数字校园建设的先进经验, 建立一个具有合理规范的业务流程、运用先进管理理念的信息系统, 以满足日常操作与管理的需要, 并为学校领导决策提供必要的、全面准确的支持[2,3,4,5,6,7,8,9,10,11]。

4.2 总体架构。

根据对学校数字校园现状分析, 结合我们的设计、集成和实施经验, 提出了在学校的校园网络基础上, 开发建立开放、主流、统一、先进的数字校园支撑平台, 并在此平台上开发或整合建立应用系统, 为学校及相关各类用户提供全面的、个性化的信息服务[2]。

4.3 数字校园建设的主要任务。

信息化规划与建设的主要内容如下[1,2,3,4,5]。a.新一代高性能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b.先进共享的数据中心机房建设。c.存储系统建设。d.备份系统建设。e.容灾系统建设。f.机房环境建设。g.综合完善的应用系统建设。h.可靠规范的支撑与保障体系建设。i.数字校园运维体系。

结束语

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出,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学校坚持“十二五”规划的发展要求, 各项事业发展很快。开展数字校园建设, 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应用, 提升内涵, 促进学校核心竞争力形成, 对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开展高校教育创新与实践, 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价值。

摘要:地市级电大在开放大学模式下的信息建设中的存在数据分散、各部门相同数据但缺乏标准, 导致学校有效的数据不能共享、业务部门及管理部门获取信息非常困难、数据资源利用率低下等“应用山头”和“信息孤岛”问题, 文章以佛山电大为例进行一些探讨和研究, 在充分发挥电大原有的设备设施和数据资源基础上, 经过沟通调研及分析, 确立学校数字校园整体建设目标和方案。

关键词:开放大学,数字化校园,数据资源,数据共享

参考文献

[1]万芳.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数字校园建设规划设计[D].南昌:南昌大学, 2007.

[2]王小蒙.数字化校园建设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1 (24) .

[3]赵天.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与对策[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4) :53-55.

[4]王翠英.高校数字化校园综合解决方案[J].信息系统工程, 2012, 9, 20:25.

[5]王兴中.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2, 6.

[6]左毅, 崔轩辉.重庆大学坡网络信曳资源共建共享揉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15) :72-74.

[7]郭婧婧.加强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措施分析[J].价值工程, 2012 (26) :233-234.

[8]李多, 范钦志.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统一身份认证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8 (3) .

[9]王阳, 穆俊鹏.高职高专院校数字化校园评价的内容与指标探析--基于使用者的视角[J].现代教育技术, 2012, 22 (9) .

[10]万里鹏.中国高等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思考[J].情撤科学, 2004 (3) .

上一篇:消费品物价指数CPI下一篇:实践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