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个性

2024-08-30

大学文化个性(共12篇)

大学文化个性 篇1

大学作为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的重要场所, 文化是其最具特质的个性[1] 。简单地说, 大学文化个性就是一所大学生活方式的固定特性。这种固定特性将表现为哪些具体内容呢?学者刘庆昌对教学文化的剖析, 给了我们非常重要的启示。他认为, “教学文化可以划分为显在的表现形式和隐含的支持性因素两大部分。显在的表现形式就是教学生活方式”, “对于支持性要素做深入的思辨, 我们认为, 支持教学生活方式的要素, 由近及远分别是教学集体无意识、教学风俗习惯、教学制度和教学思想”[2] 。可以发现, 大学文化个性同样能够划分为大学的生活方式和支持性因素两大部分的特性, 所不同的是, 大学文化个性更为其支持性因素所表现, 而不是其生活方式。因为, 一所大学的生活方式是可见的、具体的, 甚至是琐碎的, 可以肯定的是, 我们无法从这些斑驳复杂的生活方式本身捕捉到其固定特性。也就是说, 我们需要对一所大学的生活方式本身所蕴藏的文化密码进行适当的总结和一定程度的破译, 以便能够有效地探寻其固定特性, 而不为近乎混乱的生活方式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具体地说, 大学文化个性更表现为其思想、制度、习俗和集体无意识。从横向上来说, 一所大学的文化个性将同时表现在其思想、制度、习俗和集体无意识四个不同层面, 这四个不同层面无不映衬着一所大学的文化个性, 并且是四个不同层面互为补充地映衬着一所大学的文化个性。从纵向上来说, 一所大学的思想、制度、习俗和集体无意识, 是一个文化个性从自觉状态到自在状态转化的过程, 即属于思想层面的东西将会转化为制度, 制度层面的东西将转化为习俗, 习俗层面的东西将转化为集体无意识, 这种从自觉向自在的转化是完全符合文化发展的特点的。

一、生成思想——大学主导性文化价值的确立

(一) 大学文化个性的觉醒

美国文化学者露丝·本尼迪克认为, 一种文化, 就像一个人, 或多或少有一种思想与行为的一致模式[3] 。一所大学要形成一定的文化个性, 首先就要生成与预期行为相应的思想。思想内涵了人的思维和意志, 它既是人主观思维运动的结果, 又是对人的愿望、情绪和意志的表达[4] 。在这里, 这种思想内涵的是一所大学的思维和意志, 它既是一所大学中师生群体思维运动的结果, 又是对一所大学中师生群体的愿望、情绪和意志的表达。这种结果和表达, 呈现的就是这一特定人群的群体性表征, 展现的就是大学的文化个性。思想的生成, 既可能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又可能是一个被动的过程, 但其意义可以说无关过程的性质。大学作为文化的重要集散地, 生成思想就意味着其文化个性的觉醒。

思想是大学文化个性的首要表现, 生成思想就表明大学文化个性走上了形成之路。在这一阶段, 思想发挥的主要是启蒙作用, 使混迹于日常生活形式中的大学师生群体, 解除生活惯性的蒙蔽, 而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特殊文化意义。正是基于思想的这种启蒙作用, 我们才主张生成思想是大学文化个性的觉醒, 实质上是大学中的师生群体对自身文化意义的感知, 对文化赋予他们的价值意识的醒悟。大学文化个性的形成, 事实上就是大学中师生群体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意识的明确和建立。生成思想只是这一意义和意识得到明确的一步, 从而昭示了大学文化个性的觉醒, 启动了大学文化个性的形成。

(二) 大学主导性文化价值的确立

思想作为个体思维的结果可以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 但承载大学文化个性的思想不是个别人思想的简单堆砌, 也不是某些人思想的零散构成, 它存在着自身的结构和体系。生成具有一定结构和体系的思想, 注定了需要进行取舍, 在文化意义上, 将完成的是对不同文化的价值取舍。也就是说, 生成思想的意义, 最终将表现为主导性文化价值的确立。这种主导性文化价值, 会以其鲜明的思想特性表达一所大学的文化个性。任何的文化现实载体, 都将受某种主导性文化价值所支配, 大学也不例外。

事实上, 一所大学最理想的形势是主动选择主导性文化价值, 否则, 它就会在多种文化价值观的作用下迷失方向, 而且这样的大学由于没有主导性文化价值, 其文化的整合功能会因为没有明确的体系而非常薄弱, 从而“不会有什么东西可以深刻到足以给这个文化提供主体性的东西”[2] 。这样的话, 大学就不能凝聚其本应具有的文化资源, 更谈不上文化个性的形成。主导性文化价值是构建一所大学文化价值体系的支柱, 是其它非主导性文化价值的归附地。大学文化价值体系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 受传统、时代、人群等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但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调整甚至变化的结构。因为, 主导性文化价值与非主导性文化价值是相对而言的, 对于众多的大学而言, 没有任何一种文化价值必然具有主导性, 也没有一种文化价值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主导性文化价值直接决定了一所大学的文化价值取向, 也就决定了大学中的师生群体对愿望、情绪和意志的表达方向, 换言之, 也就决定了一所大学生成的是何种性质的思想。在不同文化价值观构成的大学文化价值体系中, 主导性文化价值的不同, 决定了大学文化个性的差异, 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常常能从一所大学所表露出来的主导性文化价值, 最直观地体验到它的文化个性。因此, 我们认为, 对于大学文化个性的形成来说, 生成思想就意味着主导性文化价值的确立。

二、形成制度——大学文化个性行为的秩序化

(一) 大学文化个性的自觉

对大学文化个性的形成而言, 生成思想只是完成了一次觉醒, 还没有真正达到自觉的状态。因为, “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 为了实现思想, 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6] 。即使是最正确的思想, 若不被人所掌握并运用于实践, 也不会有什么意义。思想为人掌握并运用于实践, 在某种意义上, 就是思想演化成为制度开始约束、规范人的行为。“制度乃是文化分析的真正单元。”[7] 我们分析一所大学的文化个性时, 的确会充分考虑其各个方面的表征, 但最为直接的莫过于其制度了。因为, 身处其间的人群感受最为直观的也莫过于制度。

“制度究竟是内生的还是外生的, 新老/新旧制度经济学有着不同的观点和视野。”“制度的内生性概念强调制度总是与个人因素或者那些可以归结为个人因素的社会因素相联系。”很显然, 对于大学文化个性的形成而言, 这里的制度具有内生性, 因为它与个人因素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 我们说过, 大学文化个性的形成, 说到底是以大学校长为核心的师生群体为主体的文化构建活动, 所以它必然与个人因素相联系。而且, “制度的内生性……是社会代理人基于自身代理身份或角色而制定利益分配规则的过程, 背后也总是有一个价值干预或讨价还价的过程”[8] 。实际情况也是这样, 大学校长为首的大学管理层正是以大学代理人的身份或角色, 制定了相应的制度, 在制定制度背后也总是有一个价值干预或讨价还价的过程, 抛开物质利益权且不说, 在制定制度背后的讨价还价主要干预的是文化价值的选择, 也就是确定哪一种文化价值的主导性地位, 事实上也就是生成思想的过程。

可以说, 形成制度是生成思想之后发生的行为, 或者说形成制度的背后定然是生成思想的过程, 是主导性文化价值的选择过程。这一结论虽然没有任何新意, 但它给我们提供了有意义的东西, 那就是制度内生性注定了形成制度是一种自觉行为, 这种自觉状态是大学文化个性形成的新阶段。形成制度原本是人的一种自觉, 这种自觉既有某种思想的支撑, 又是对某种思想的提炼与明确;没有这种自觉, 思想还只能停留在自然而然的状态, 大学的文化个性也只能是一种偶然性的东西, 一所大学的文化个性也就并不突出, 甚至可以说根本没有。

(二) 大学文化个性行为的秩序化

制度对于大学还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大学的存在与发展所必须遵循的规范体系及其文化心理调适制度”, 这种规范体系及文化心理调适制度, 与思想相比较, 它从更加具象的层面反映着大学的文化个性。形成制度其实是个制度建设问题, 而“制度建设问题本质上是行为问题以及影响人的行为的哲学基础、思想观念、习俗习惯和文化心理等文化范畴的东西”[9] 。形成制度的确既与生成思想观念相联系, 又与养成习俗习惯相联系, 与其相关的显然都是文化范畴内的东西。相对于大学文化个性而言, 形成制度就是大学文化个性行为的秩序化。大学文化个性无论在思想层面如何的精妙, 最终都必须表现为行为, 这样才能使一种文化个性得到验证和体现。

文化个性行为的秩序化, 其重点在于规范文化行为, 使这种文化行为符合既定的文化模式, 也就是符合既定的生成思想。规范文化行为, 对于行为的主体而言, 具有约束的效力与意味。文化个性行为的秩序化, 保证了大学中的人群日常生活行为的统一性, 这种统一性是他们对一种文化个性的认可, 也是被认可的文化个性在行为方面的体现。现代大学制度“大学自治、学术自由”下的行为, 表面上看起来呈现的是多样化的行为共存, 但事实上总有一些基本行为是一致的, 尤其是一些接近大学生活方式的日常行为, 这也是大学与大学之间的区别所在。大学与大学之间, 在文化个性方面的差异, 就是在日常行为上的差异, 这些日常行为涉及教学、科研、学习、管理和服务等多个领域。因此, 文化个性行为的秩序化使一所大学形成了符合自身特性的制度, 表现了形成文化个性的自觉性。

三、养成习俗——大学文化个性行为方式的习惯化

(一) 大学文化个性的内化

制度的形成, 标志着大学文化个性的形成进入自觉状态, 大学主体主动秩序化了文化个性行为, 形成了一定的文化个性行为方式。按照我们前面的思路, 大学文化个性的形成进入养成习俗阶段, 这一阶段是形成制度的自然延展。习俗是风俗习惯的简称, 风俗是指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俗习。习惯则是指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固定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10] 。从生成思想到形成制度, 大学文化个性完成了从觉醒到自觉的状态转化。养成习俗是在形成制度基础上的发展, 事实上就是大学文化个性的内化, 为大学中的师生群体所认可和接受, 并且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常态, 习俗原本就被有些人认为等同于生活方式。如果说形成制度是形成一定的文化个性行为方式, 那么, 养成习俗就是文化个性行为方式的习惯化, 使某种文化个性行为方式固定下来, 并且成为大学中师生群体的一种需要。

“一般说来, 文化的演进或进步离不开文化内在的动力机制。……正是自在的文化和自觉的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或张力构成了文化演进或进步的内在动力机制。”[11] 大学文化个性的演进与文化的演进类似, 其内在动力源于文化个性的自觉与自在状态的相互关系或张力。我们知道, 生成思想和形成制度完成了大学文化个性的自觉, 养成习俗揭开了大学文化个性自在的序幕。

大学文化个性在自觉状态时是外显的, 以思想或制度的形式得以表现, 特别是经过大学中师生群体对制度的认可和遵循, 经过足够长的时间之后, 这些制度所规范的大学生活方式, 会因其长时期的秩序化沿袭, 而演化成为大学中师生群体的一种习俗。这种演化将外显的制度转化为一种生活的习惯和风俗, 事实上就是大学文化个性的内化。这时的大学文化个性, 不再仅仅表现为一所大学的思想、制度, 而更见于一所大学的习俗。这种习俗养成的关键, 不仅在于使制度潜移默化成为大学中师生群体的生活习惯和风俗, 更在于人们对制度的认可和遵从, 这种认可和遵从已经触及了大学中师生群体的心理层面, 已经超越了简单的价值认同和行为秩序化。这种内化是习俗之所以成为习俗的心理根据, 人类行为方式的习惯化甚至固定化, 其文化意义背后隐藏的就是心理特性。大学文化个性的内化, 使大学文化个性的形成从外在走向了内在, 这一转变, 为大学文化个性的最终形成——集体无意识的沉淀打开了通道。

(二) 大学文化个性行为方式的习惯化

相对于形成制度使文化个性行为的秩序化而言, 养成习俗就是使文化个性行为方式习惯化。进一步说, 在形成制度阶段, 文化个性行为秩序化为文化个性行为方式;在养成习俗阶段, 文化个性行为方式被习惯化。文化个性行为方式的习惯化, 就意味着文化个性行为方式经过重复而固定下来并变成一所大学师生群体的需要。

这个认识很重要, 也很好地说明了大学文化个性的形成, 从形成制度到养成习俗发生了质的变化。形象地说, 生成思想是一所大学中的师生群体, 对大学文化个性的追寻、探求;形成制度是运用一些外在的、强制性的规范来维护已经追寻到、探求到的某种文化价值;而养成习俗则是将这种文化价值经过重复而固定下来, 并内化为一种需要, 不再是外在的、强制性的东西。这种质的变化, 直接促进了大学文化个性从自觉状态向自在状态的转化, 也直接导致大学文化个性走上了真正的形成之路。

四、集体无意识沉淀——大学文化个性思维的自动化

(一) 大学文化个性的自在

集体无意识是大学文化个性的最终表现, 在表现大学文化个性的思想、制度、习俗和集体无意识四种形式中, 集体无意识是大学文化个性形成的标志。集体无意识, 作为一种群体心理现象, 无声无息但十分深刻地影响着社会中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我们这里所说的集体无意识, 就是指在历史中形成的、代代相传的, 沉淀在大学师生群体心理的一种近乎本能的文化心理倾向。需要说明的是, 集体无意识在我们这里虽然没有违背其心理学的本来意义, 但在我们的分析中, 它更具有文化性质。

集体无意识沉淀是养成习俗的延续, 养成习俗完成的是大学文化个性的内化, 内化启动了大学文化个性的从自觉到自在的转化, 自在是对大学文化个性状态的描述, 这一状态需要通过集体无意识沉淀完成。集体无意识对人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 并且是根深蒂固的, 对于某种心理倾向处于集体无意识的状态, 人们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是不知觉的, 也是不自觉的, 这种状态就是自在。大学文化个性的真正形成, 也是通过身处其中的师生群体这种自在状态表现的。大学文化个性的自在状态与自觉状态之间始终进行着相互的影响, 我们为了研究的方便, 截取大学文化个性的一个完整阶段来谈表现, 并不能掩盖大学文化个性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其各种表现形式之间是不断相互转化的。即使我们提到的完整阶段, 也在不停地循环, 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进一步说, 思想、制度、习俗与集体无意识是同时存在的, 相互之间特别是临近的两种之间都发生着错综复杂的相互转化, 而集体无意识作为大学文化个性的自在, 也在影响着思想的生成, 至少始终在启动着下一轮的自觉运行。

(二) 大学文化个性思维的自动化

把集体无意识引入大学文化个性的形成领域, 作为大学文化个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是有着学理依据的。我们知道习俗阶段, 大学文化个性完成了内化, 文化个性行为方式已经习惯化, 这个时候, 对于一所大学的师生群体而言, 已经涉及其意识思维问题, 因为当某种生活方式 (行为方式) 成为一种需要之后, 身处其中的人的思维会形成相对的自动化。集体无意识沉淀就意味着文化个性思维的自动化。文化个性思维是相对于文化个性行为及文化个性行为方式而言的, 因为, 行为或行为方式的背后就是思维, 不管这种思维是否能被意识到, 事实上它是起作用的。行为或行为方式的变化, 只是表象的东西, 也许不能决定思维的变化, 但至少触动了思维的变化, 而思维的变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行为或行为方式, 思维才是文化个性形成的原因、表现甚至根本动力。

在我们的推断中, 隐藏着一个重要的观点, 那就是文化个性的形成实质上是文化个性思维的自动化。实际上是否是这样呢?文化与思维之间是否具有如此密切的关系呢?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 在讨论文化的成长与思维的进化关系时, 曾提到“人类的文化是人类的思维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其补充”, “人的思维主要是在共同文化的客观材料中进行的公开的行为, 而且仅在次要意义上是个人事务”[12] 。当然, 他探讨的是文化的成长与思维的进化之间的关系, 而且他这里提到的行为是个最为宽泛的概念, 但我们从这些言论中, 完全可以看出来, 文化与思维之间具有无比密切的关系, 人类的文化既然是人类的思维的一个组成部分, 那就暗示着文化个性的形成实质就是文化个性思维的形成, 在我们的研究范围内, 就是文化个性思维的自动化。

大学文化个性的形成, 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个性的形成, 而且有利于从文化的立场, 捍卫大学的尊严。需要说明的是, 本文只对大学文化个性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学理层次的研究, 没有提出大学文化个性形成的具体程序和模式, 还需要进行实践层次的思考, 这也是我们大学文化个性形成研究进一步努力方向所在。

摘要:大学文化个性的表现形式分别为思想、制度、习俗和集体无意识, 这四种表现形式既是同时存在的, 又是依次发展的。大学文化个性的形成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即生成思想、形成制度、养成习俗和集体无意识沉淀。大学文化个性的形成, 是一个从自觉状态向自在状态转化的过程, 生成思想和形成制度是大学文化个性的自觉阶段, 养成习俗和集体无意识是大学文化个性的自在阶段, 集体无意识沉淀是大学文化个性形成的最后阶段, 相应的集体无意识沉淀成功, 是大学文化个性形成的标志。大学文化个性只有在集体无意识层面形成, 才能说一所大学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个性。

关键词:大学文化个性,思想,制度,习俗,集体无意识

参考文献

[1]封海清, 张应强.大学文化选择论略[J].江苏高教, 2006, (4) :39.

[2][5]刘庆昌.教学文化的意义探寻[J].山西大学学报, 2008, (2) :15.

[3][美]露丝.本尼迪克.文化模式[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36.174.

[4]刘庆昌.教育知识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8:21.

[6]章士嵘.认识论辞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4:53.

[7][英]B.马林诺夫斯基.科学的文化理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9:57.

[8]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120-124.

[9]胡国铭.大学校长与大学发展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162.

[10]胡旭晟.法理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1:149.

[11]衣俊卿.文化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89.

[12][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8:82-89.

大学文化个性 篇2

努力构建个性化班级文化,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张扬个性、追求自主、崇尚文化,倡导人文关怀,倡导用用良好的文化来浸染、熏陶、教育人,实现人类文化素养的整体提升,是当前教育的主流,是学习型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为了更好地完成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结合辽阳市弓长岭区高中一年三班的实际情况,现将个人对于个性化班级建设的些许体会与大家分享。

我国早于《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就曾指出: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使中小学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辽宁省中小学德育工作整体化意见》也曾指出: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大力开展日常校园文化活动。要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建设好校园文化,创造出具有凝聚力和约束力的区域性文化氛围,形成自己的文化意识和学校个性,通过它来影响和熏陶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可见,校园文化建设在教育尤其是德育工作中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而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最基本、最稳定的基层组织,也是学生在学校进行学习生活的基层集体。要建设好校园文化,首先要建设好班级文化。

然而,现实中我们都习惯于跟风随大流,习惯一阵风一刀切,学生从小到大所接触到的班级文化几乎是千篇一律,千“班”一面,给学生严重造成的审美疲劳,难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难以浸润学生熏陶学生,难以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班级文化同样需要个性,充满个

(一)个性化班级环境文化建设

1、搞好个性化班级布置。倡导“我的地盘我做主”,用我的双手打扮我的班级,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奇,秀出班级才艺,秀出班级特色。

2、搞好个性化班级卫生管理。提倡“班级是我家,净化靠大家”,实行垃圾分类及回收制度,打造无涂写无刻画无纸屑无粉尘班级。

(二)个性化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1、做好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班级即社会,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崇尚民主,学用民主。学生干部民主选举产生,接受民主监督考评,竟争上岗。我班设立了学生教师助理、值周学生、路长、校园环卫队等职务或管理组织,人人轮流当班委、队委。

2、制订个性化的班级公约。各抒已见订公约,自觉自律守公约,敢于批评护公约。

3、实现班级自能管理。“天生我才必有用”,“不拘一格用人才”,根据学生的不同特长和特点,设置不同的职位,委以不同的职责,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4、做好与家长良性沟通工作。重视“家长是学生第一任老师”的作用,搞好家校联系工作,让学校教育在家里得到巩固和延伸,使家庭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大后方。

个性十足的“后窗文化” 篇3

Many people like to put stickers or posters on the rear window of their car, which can show the unique personality of the car owner and start a new trend known as “rear window culture”.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汽车后窗张贴各类图释或标语。不同个性的车主,所展示的显然是不同的姿态,这些标语图案汇集在一起其实就是一种文化,即“后窗文化”。

There are different types of posters people like to put on their rear windows. Some are warning the vehicles running behind them, such as “Don’t follow me, I lost my way too.” “Baby in car.” and “Stop pursuing, I'm married.”

后窗标语有很多种。有的属于车距警示类:如“别跟着我,我也迷路了”、“车里有小孩”、“别追了,本人已婚”等。

Some are just making jokes of themselves, such as“Newbie on road, no threatening please.” “Oops, I don't know which one is the brake pedal.” “After you.”…

大学文化个性 篇4

大学英语口语教育的困境

1.学校培养规划死板

目前, 高校都会制定自己的教学培养计划, 而英语教学的课时安排都已经是固定的。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课堂中, 85%—90%的课时是以英语阅读和写作为中心的, 对于口语的课时安排少于5%。

各个高校的教学培养计划不同, 有的学校, 虽然有英语口语课, 但是, 由于英语教学任务重, 课时相对不足的种种原因, 在实践中并未很好的执行。以广州大学松田学院08级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课时安排为例, 第1周——第3周军训;第4周——第18周, 每周4节英语读写课, 1节听说课。广州大学松田学院08级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第一学期的英语课时数分布为读写课程占60/76, 约占英语教学的79%, 而口语和听力一共才占英语教学的21%。松田学院大英教学实践中, 听力的内容又占了听说课的80%—90%, 实际上,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口语课时, 不到10课时, 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口语水平差异化, 引导学生方法匮乏

高校教师口语水平对学生有很大影响, 在平时教学中, 如果教师的口语好, 肯定会起到榜样的作用, 学生会通过模仿老师口语而得到启发。如果, 英语教师自身口语差, 学生会失去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除了英语教师自身口语水平的差异化, 好的老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 常发现很多英语教师对教学安排无计划, 发散性太强, 无法指导学生抓住重点, 理解难点。另一种普遍现象就是课堂气氛沉闷, 教师滔滔不绝, 学生低头看书, 师生缺少互动。学生缺少开口的动机, 口语能力不进反退。

3.学生开口难

因为英语不是中国学生的母语, 在实际中, 缺少使用第二语言的环境。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形成了金字塔形状的口语现状。少数学生重视英语口语, 并主动寻找练习口语的机会, 大多数英语处于中间水平的学生, 怯于开口, 害怕说错被笑话, 少数英语水平差的同学, 觉得自己不具有说英语的实力, 因此保持沉默, 也很少去主动提高英语水平。

4.口语训练无法做到“学生为中心”

要提高英语口语, 关键是要学生开口, 而在数量严重不足的英语口语课中, 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 教师组织不力, 就会让这样珍贵的提升口语机会变成浪费时间。大多数英语口语教学都变成了汉语交流, 或者教师自己英语流利的自说自话。学生的中心位置被挤占, 变成了被动的听众, 对于英语口语越来越沉默。

大学英语口语教育应转向学生个性塑造

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在学校培养计划之内, 高效率的安排教学计划, 总体上要有明确的重点, 以及循序渐进的教学层次, 又要细致到每一节课的安排, 内容要充实, 并且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大学英语口语教育更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塑造。传统的教育注重语法、语言形式的死记硬背, 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口语能力差, 而且缺少独特的个性魅力。因此, 必须转向对学生个性的关注。教育者要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内容, 对他们当前的情况了解。口语教学中, 在分组练习、双人练习、单人陈述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用英语思维的训练会让学生超越自我, 不单纯的记住生词、短语、或者是句子, 关键是要深入这些语言材料去思考。更要有针对性的对每一个个体的口语给出不同的改进建议, 因材施教根本上是对学生的尊重, 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教师不能强迫所以学生都用“Fine, thank you, and you?”来回答“How are you?”每个人的反映不同, 教师要尽量保持学生的个性表达, 给予肯定和鼓励, 同时对于不符合英语表达的不当之处要指出, 并给出改善建议。

在大学英语口语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塑造, 不仅有利用学生英语思维的培养和口语的质的飞跃, 而且也真正在培养合格的大学生。大学生个性塑造并非空中楼阁, 其理性支柱就是文化哲学。

以文化哲学提升大学英语口语教育

以文化哲学的视角剖析大学英语口语教育, 激发出新的教育理念:教育要引导学生不断自我批判, 完成自我超越。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生命体, 因而学生不应被当作局部的、孤立的个体, 或者只是某一方面的参与和投入英语口语教育。大学英语口语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恰当表达自我的同时, 具有完整的人格、情感的互动, 从而让学生得到生命多层次的满足和体验。然而传统的大学英语口语教育, 将掌握口语技能作为找工作的优越条件, 教育变得具有功利性, 而它并没有把学生当作完整的人来培养, 因而在教学中只注重逻辑化和系统化科学知识的传授, 而忽略了学生整体培养。

这样的大学英语口语教育是与文化哲学相悖的, 文化哲学是“以人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为核心的人本精神, 以此来促使人内在地建构起现代的价值取向, 使人不再满足于自在的“是什么”的文化模式, 而能自觉地超越传统日常生活方式的自在性, 以“为什么”和“应如何”的自觉态度来对待生存, 从而确立起自由自觉的、理性的、契约的、法治的现代文化模式。”[1]当前的大学英语口语教育课时不足, 导致学生没有机会练习口语, 而更加忽略口语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 在仅有的口语课中, 教学的主体也是传授口语技巧, 告诉学生这个句子用英语表达“是什么”, 不培养学生自觉思考“为什么”和“应如何”的能力, 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也阻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塑造。以死板单向的传播方式进行的大学英语口语教育是非人文的, 是违背人文精神的。

文化哲学引导人们回归对人本身的关怀。大学英语教学也应该回归对学生本身的完整性、独立性、自我超越、不断创新的关照中。和谐社会, 是国家对文化哲学理解和运用的大环境, 在英语教育中重视学生的个性塑造。把学生“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 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2]大学英语口语的教育必须借助文化哲学进行新一轮改革。

摘要:现代大学教育, 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而大学英语口语教育的现状却与之相悖。为了揭示这一现象背后的本质, 有必要探讨当前大学英语口语教育的现状, 从而提出改进策略。理性依据就是以文化哲学的视角来启发大学英语口语教育, 开启了独特的研究视野。文化哲学回归对人本身的关怀, 教育要注重学生的独特个性和自我超越以及创造性的培养。

关键词:个性塑造,大学英语口语教育,文化哲学,自我超越,创造性

参考文献

[1]衣俊卿.【J】《文化哲学的主题及中国文化哲学的定位》《求是学刊》, 1999年第1期, 12页.

日照港文化个性特征分析 篇5

第一、基于港口二十年发展历程中的优秀文化积淀。第二、体现日照港集团母子公司体制下文化整合提升要求。第三、反映我国港口行业改革发展的时代精神。第四、突出跨越式发展过程中“管理创新与文化创新”的主题。

第五、为日照港未来发展提供精神支持和文化动力。文化个性特征:“阳光文化”

通过对日照港二十年发展历程和日照港集团发展现状的调研诊断,以及上述五个方面的概括提炼,日照港文化个性集中表现为“阳光文化”。

“阳光文化”基本内涵

“阳光”的象征性意义:“阳光”源自于日照港的名字,源自于日照市地名的由来——“日出初光先照”(日照),具有以下意义:1)富于生机和活力;2)体现开放、感恩、包容、和谐;3)培育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4)提供热情、真诚的服务;5)代表希望和未来。

日照港“阳光文化”具有以下基本含义:

真诚: “真诚服务” - 热情友善、诚实守信、奉献真情 和谐: “人本人和” - 以人为本、感恩包容、团队精神、文明有序、安全环保、激情: “激情创业”-- 爱港敬业、执着奉献、事业为大 创新: “自我超越” - 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勇于实践、实现持续突破

开放: “海纳百川” - 诚通四海、兼容并蓄、有容乃大、和商共赢、实现国际化、成就光明未来理念文化系统设计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是日照港全体员工共同追求的具有挑战性的远大目标和发展蓝图。构筑共同愿景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群体智慧,激励大家为实现日照港的发展目标和愿景而努力奋斗。建立企业共同愿景既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基本途径之一。打造最具活力的国际一流强港基本释义:

国际一流强港 日照港立足于“做强做大,搏击双亿”的战略目标,努力建设以煤、矿、油等大宗散货和集装箱运输为主、临港工业和现代物流业发达、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管理科学、效益明显、文明有序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国北方骨干枢纽港和大宗散货物流中心,最终发展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国际化骨干枢纽港和国际物流中心。这代表了日照港几代员工的共同追求,代表了日照港发展的光荣和梦想。

最具活力的港口 作为改革开放诞生成长起来的年轻港口,日照港的规模、服务功能、市场应变能力不断增强,成为国内成长最快的阳光港口;日照港人热情真诚、视野开阔、朝气蓬勃,具有阳光般的开放心态,致力于打造学习型、创新型港口;日照港是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大宗散货物流中心,腹地广阔,是沿黄渤海经济圈和沿黄流域重要的资源、能源集散地,既拥有自然、集疏运和区位的基础优势,又有充满人文关怀先进文化的强力支撑,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企业使命

企业使命体现日照港对会、国家、客户以及员工等利益主体所担

负的责任,体现日照港作为一个会经济组织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日照港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应当符合其使命的要求。发展港口 报效国家 服务会 成就员工 基本释义:

发展港口 发展是硬道理,是履行会责任、体现会价值的基础。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致力于实现企业共同愿景,推动港口全面、快速、可持续发展。

报效国家 港口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和战略资源。我们肩负着经营国有资产的重大责任,必须要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国经济健康发展、维护国家利益。

服务会 港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在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中,我们要发挥物流中心的联结和枢纽作用,努力降低物流成本,打造畅通便捷、优质高效的运输流程,做到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管理科学、文明有序,帮助客户走向国际市场、获得更多收益。要发挥港口在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以港兴市,发展港口经济,推动“港口立市”战略的实施。要关心公益环保事业,切实履行会责任,促进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成就员工 日照港是全体员工生活、学习、工作、发展的共同家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员工,尊重员工,依靠员工,培养员工,成就员工;把员工成长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进步。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日照港员工基本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评判标准,是日照港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形成其他文化理念和行为准则的基础,是实现港口发展目标和愿景、履行会责任和使命的根本保障。传载真诚 追求卓越 共享阳光 基本释义:

“阳光文化”以诚信、高效、创新、和谐、共赢为核心价值要素

传载真诚 以诚为本,继承和发扬日照港优秀文化传统,把“诚信”作为港口一切经营管理活动的基本道德准则和价值评判标准。忠诚国家,诚信经营,竭诚服务客户,真诚善待员工;诚纳四海,情传五州,用日照港人的真情和阳光般的服务铸就“阳光港口,装卸真诚”的服务品牌。

追求卓越 追求更好和不断超越,永争一流,把“高效”和“创新”作为港口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追求目标,构建精益求精、质量为本、效率制胜、顺捷达畅、进取超越的团队氛围,激发活力,形成合力,提高凝聚力和向心力;强调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卓越经营,有为管理,以敢为人先、敢于突破、敢作敢为的一流工作构筑港口发展的强大动力。

共享阳光 日照港是阳光港口,她既是创业的平台,让员工充分享受日照港的发展成果,又是馨的港湾,让中外客户充分享受日照港的阳光服务。统筹整合港口内外资源,与国家、会、客户、合作伙伴以及各种利益相关者建立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内和外通,和商共赢,回报股东,满足客户和会公众需求,与合作伙伴共赢发展,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会共同繁荣,增强亲和力和感召力,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形成强有力的集聚功能。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日照港全体员工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群体意志、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企业精神是推动日照港持续,健康、全面发展的根本动力。

艰苦创业 励志践行 拼搏奉献 激情超越 基本释义:

艰苦创业 日照港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在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使日照港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企业的改革发展,是不断创业的过程。任何时候,都要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团结友爱、团队协作,正确处理企业、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氛围,以创业精神、创业追求和创业智慧实现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励志践行 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求真务实、知行合一,谋则到位,行则有为,把企业价值观贯穿到日常工作中,转化为员工的自觉。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培养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提高业务技能,提高执行能力,励精图治,坚毅执着,脚踏实地,扎实工作。

拼搏奉献 热爱港口事业,关心港口发展,爱岗敬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绩效论英雄,强化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攻坚克难,勇于承担责任,追求高尚境界,在奉献中体现自身价值,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业绩。

激情超越 树立远大的事业目标,培育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敢于面对竞争,勇于接受挑战,全力以赴,全神贯注,用心做好每一项工作;永不懈怠,永不满足,开拓创新,超越自我,以学习力提高素质,以凝聚力打造团队,以创新力引领未来,不断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做强做大日照港。经营管理理念

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是日照港集团公司在具体经营管理活动中所信守的理念。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 团队协作 精细高效经营理念

市场第一 客户至上 义利共济 诚信共赢 科技理念

科技引领发展 创新成就未来 人才理念

适才适位 德能并举 服务理念

让客户满意 使客户感动 赢客户忠诚 质量理念

为了客户满意,我们专注每一个细节安全理念

把安全转化为每个员工的自觉学习理念

学习改变生活 学习创造价值

万众一心,团结奋战,为建设亿吨强港努力奋斗打造国际一流强港 建设阳光和谐家园

创个性文化 建特色学校 篇6

一、师于专,乐于学,创新发展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村教师专业化的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不可否认由于外部保障措施的不尽完善以及农村教师个体的自身因素,农村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很多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束缚着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而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因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将成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主旋律。

1.“专”修,求务实

要“专科”研修。在农村教育中,经常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农村教师是全能的。为什么呢?由于专业教师的严重缺乏,使得一个教师必须兼职多科。这样又如何能让教师能潜心钻研自己的主课呢?又有怎样的精力来应付这多门功课呀?这些总让教师的教学水平停留在表层,同时也会感到力不从心,身心疲惫。农村教育的发展也随之存在严重的问题,教师的专业水平无法得到提高,学生的素质也没办法得到全面地发展。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要逐渐趋于专业化,在当前的农村小学中,学生的数量已逐步减少,教师也趋于饱和。在这种状态下,可以在教师队伍中筛选出有专业特长的教师,再进行专业的培训。这样既解决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让素质教育得到全面地发展。

2.“乐”学,善于学

我们正步入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发展与变革成为时代的主题,学习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从摇篮到坟墓”、与人类相伴始终的过程。教师作为知识的化身,学校作为传播人类文明的殿堂,无疑应当更加重视学习、认识学习,重建学习的文化。教师的学习既要满足其专业发展的需要,又要合乎“在职”、“成人”的特点,应当说,教师有效的学习是有条件的。

3.创“新”,求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对农村小学教师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一定意义上来说,目前绝大多数农村小学教师还只停留在只会照本宣科、执行标准的教书匠水平,他们只是在单向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充当了“知识传声筒”的角色,很少具有创新意识。教育研究对于他们还是一个陌生的字眼,更谈不上进行教育研究了。记得当年新课程改革的浪潮席卷南安时,在一些公开课的教学上,就有听到一些声音:“这种课怎么上,学生活了,却乱成一团糟”;“这要多少教具,教师不给累死才怪。”“那一堂课得花多少时间呀?”……从这些话语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教师还没真正领悟到新课程的真正理念是什么?也充分体现出了农村小学教师的创新意识薄弱,科研能力欠缺,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自身专业化的发展。

二、书为侣,人为本,特色发展

近年来,农村企业地迅速发展,外来工增多,外来工子女也随之增多,我校的外来工子女占全校的三分之二,这些外来工子女在行为习惯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学习习惯不好,品德行为不良,心理素质差等。再加上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生活习俗、文化背景也有很大的区别,知识基础又参差不齐,因此,学校有义务培养孩子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1.“书香”溢满校园

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寻找挖掘校园文化特色,让校园里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气息,逐步让校园成为书香校园。学校利用可以利用的空间和角落,用诗文、诗画、读书活动标语、名人名言、学生亲笔书画的名言佳句装点学校的橱窗、走廊、墙壁等。让师生在每时每处都感受到这种读书的氛围。并加强学校图书室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其作用,让学生自由选择喜爱的图书。要做好新增图书及时上架与推荐介绍工作,建立并完善班级图书角;要建好班级图书角,不断扩充数量,逐步完善管理,发挥其补充作用。

2.勾起“读”瘾,乐于“读”

阅读可以发展人性,提升修养,拓展人生;阅读可以丰富生活,增加知识,愉悦身心。让每一位教师、每一个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在阅读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是学校读书活动的重要目标。本学年我校启动的是晨读和午读这两项内容。晨诵,就是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和现当代优秀散文、诗歌。“午读”是整个儿童阶段的非学科性质的阅读,包括优秀儿童读物、报刊和杂志等。

3.搭建平台,激发阅读兴趣

“为每个师生搭建成长的平台”是我校的办学理念,创建书香校园为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提供了一个可喜的平台,而举办一些读书活动,为学生搭建一些展示的阅读成果的平台,让学生的阅读成果得到充分的展示,这将会激发学生的自信,激起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燃起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逐步使学生形成“阅读是一种生活习惯”的理念。

小学班级“个性文化”的建构策略 篇7

班级的个性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它的建设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这是由素质教育全体性的特点决定的,即要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在基本素质方面达到合格的标准。良好的班级文化,能促使良好的班风建设,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健康、向上的风气中接受持久而稳定的熏陶,最终共同成长。

一、夯实“基础”环境

对对于于文文化化环环境境的的重重要要性性,,每每位位教教师师都能认识到,并且能够积极参与到“文化”育人的队伍中,大胆尝试“个性文化建设”的新举措。开办有亲和力、有实效性的家长学校,配合班级活动,请来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使班级文化建设触手可得,得以延伸,促进“家校”共建。

如举办“我和父母比童年”主题班会,让学生通过对父母童年生活的采访调查,以及他们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顾,在与父母童年生活做比较的同时,使同学们更加珍惜自己现在优越的生活条件,做时代的小主人,并培养队员们的爱国之情。在主题队会的过程中,锻炼队员们表演、表达等方面的能力。由于都是三年级的小学生,所以在活动的设计上力求活泼、有趣,努力使教育走进生活,贴近学生,使整个课堂在情感体验中展开,在活动中推进。

通过比较,让学生和家长共同体会生活的变迁,也让他们体会到了这一代人的幸福、美好的童年,增强了彼此的交流意识,增进家长与孩子的亲情等,这些丰富有趣的活动,既是班级文化的有效载体,也使家长们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在以后的班级文化建设中,能够转变观念,积极地、主动地支持学生,支持班级活动。

二、凸显“主题”文化

建立一个有机的班集体,必须有丰富的文化建设内容,去深刻文化建设的内涵,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是构建、巩固和发展班级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1. 积极开展主题班会

在开展主题班会时,我们结合农村的实际,带学生深入农村。如开展以“走进新农村,感受新变化”为主题的班会。在班会课中,通过让同学们调查、述说家乡的变化,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家长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使他们深刻理解家乡有今天,离不开父母的辛勤劳动,引导学生树立宏伟、远大的理想。

2. 精心设计班级活动

开展读书征文活动,培养学生们主动搜集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丰富文化内涵。还开展“踢毯子比赛”、“跳绳比赛”、“跑步比赛”及“写字比赛”、“故事大王比赛”、“朗诵比赛”等,提高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通过各类比赛,同学们互相竞争,共同努力,使班级文化建设得以健康发展。

3. 广泛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如结合学校的实践基地———小菜园,让他们亲手去开垦,去种植,去培育,去收获。一个学生在他的日记结尾中这样写道:今天真的很开心,开心的是我们收获了!想想锄草时的辛苦,真的很值得。也让我从中体会到了,要想有收获,真得需要付出辛勤的汗水的。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们在劳动中体验了生活,体会到了劳动所带来的快乐。

三、深挖“精神”内涵

所谓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精神追求的集中体现。它是一个整体的动态的统一运作系统,最终目标是使班级成员在班级文化的熏陶下自觉塑造自我,成为具有高度精神文明和全面发展的人。

1. 以制度文化规范人

在班内实行“分级管理制”。例如,一级管理:七名班委负责全班的学习、劳动、体育等各项工作的监督总结;二级管理:小组长分管各组的学生和卫生;三级管理:课代表负责各学科学习情况的检查工作,及时协助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四级管理:把班内一些细小琐碎却又十分重要的工作分解到个人,从而使班级的每个人都是班内小主人,都有着为班级、为他人服务的岗位,每个人都要承担一份责任,从而收到了很好的平等培养、民主激励的效应。

2. 以情感文化教育人

班级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感的场所,而“爱”是培养班级情感文化建设的核心,班主任和学生都是构建班级情感文化的主体,班主任更是班级情感文化的引导者。

班级有一位单亲家庭的小男孩,由于缺乏亲情的温暖,导致他性格怪异,不合群,也很不自信。了解到他这种情况后,我首先找他离异的父母,希望他们多给予孩子关怀,多抽出时间陪陪孩子,多给他温暖。接着,在班级中,让同学们多和他一起玩,当他遇到困难时,大家一起帮助他。在集体生活中,让他感受到同学们对他的关心。并且,利用他身上的闪光点加以引导,不断地增强他的自信。现在,他已经能够很好的融入班集体,成为一个自信、快乐的孩子。

班主任了解、尊重学生的情感,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平等、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理解、宽容学生的无心之过,让学生在感受到师爱的温暖中产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刍议企业文化的个性化 篇8

一、什么是企业文化的个性化

从企业的层面上来看, 企业文化是企业所依赖的一种文化价值观, 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包括三个层次:企业文体活动、企业道德、企业精神, 其中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从企业员工个人的层面上来看, 企业文化就是就是全体员工认可和共同遵守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它还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感染性, 能够将新进员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也统一起来, 真正实现“化”人的作用。

企业文化具有共性, 即出发点均是为企业提供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与此同时, 企业文化又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个性, 首先是一种自然的表现, 因为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环境、条件、文化传统、发展目标、经营管理方式, 在这些基础上形成的企业文化不可能彼此相同。同样属于日本文化, 索尼强调开拓创新、尼桑则强调顾客至上;同样属于美国文化, 惠普强调对市场和环境的适应性、I B M则强调尊重人、信任人、善于运用激励手段。个性, 更是企业发展到高层次境界的成熟表现, 是现代企业长远发展的内在需要。尽管有个性的未必都是优秀的, 但优秀的必定是有个性的。纵观肯德基、微软等世界著名企业, 无不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和独特的个性风格, 对内激励了员工的工作热情, 对外提升了企业的形象, 推动了企业的长远发展。而这些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个性鲜明, 不可能被原汁原味地复制和模仿。因而, 这些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成为企业的“文化基因”和核心竞争力, 牢牢扎根并不断延续、发展企业文化

二、个性化企业文化的特征

企业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范畴, 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支撑, 又对企业的经济活动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现代商业竞争, 已从最初层面的价格竞争、产品竞争转向高层次的文化竞争, 比拼的是对理念的经营、对文化的经营。就企业文化的个性化而言, 也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 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适应性。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中形成和建立起来的, 由企业内部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企业哲学、行为规范、经营信念、管理方式、规章制度等的总和, 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积淀。它具有对环境的适应性, 能够自动跟随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自动趋向某种特定状态的能力。一个企业处在不断变化和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之中, 能否适应这种不断变化的环境, 决定了企业能否生存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时代性。任何形式的文化都要打上时代的烙印。创造富有个性的企业文化, 首先应将企业文化中固有的、潜在的、积极的精神提炼出来, 与时代精神相融合, 逐步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企业职工的群体意识。当前, 正处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 经济一体化, 信息网络化, 人们价值取向多元化, 引发市场竞争日益惨迫切呼唤敬业精神、改革精神、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企业文化的建设, 必须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无论是硬件设施的投入, 还是软件建设的加强, 都必须体现时代精神, 在普遍性中营造个性化特色, 达到共性与个性的完美结合。

地缘性。一方水土育一方文化。企业都是在特定的地理区域谋求发展。企业文化的个性化, 离不开其发展的地理环境和区域特色。人们的审美需求的多样性和地域文化的丰富性, 给企业文化的个性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肯德基能风靡全球, 得益于其浓郁的美国风味;周庄之所以成为众多旅游者踏访之所, 就是因其独特的水乡古镇的韵致在到处充溢马赛克的千城一面的建筑中保留着纯朴的远古情思。“只有民族的才能成为世界的”, 企业文化的定位应充分考虑其所处的地缘因素。

前瞻性。文化的产生离不开社会生活的土壤, 同时又不是社会生活的简单重复, 它还反映出人们对未来生活的一种展望与追求。企业文化的构建, 要具有适度的超前, 以此开发潜在的市场空间。实践证明, 只有观念的创新, 才有行动的超前;只有观念和经营的不断创新, 企业才能上规模, 出效益。创新, 虽不意味着成功, 但不创新, 因循守旧、满足现状、不思进取, 就一定不会成功, 就一定会被市场经济淘汰。如TCL公司, 早在就提出了“市场是企业的生命, 营销是企业的先导”的观念, 以后又总结提炼了“有计划的市场推广”一营销新理念, 随着时代的变化又进一步定位于“为顾客创造价值, 为社会创造效益”。

三、构建个性化企业文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构建个性化的企业文化应做到“量体裁衣”

没有特色就没有个性, 也就失去生存和立足之本。只有富有特色的东西, 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让人们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然而在众多企业文化的建设中, “团结”、“高效”、“求实”、“进取”等字眼随处可见, 雷同、模仿成为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通病, 其实质是这些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时候并不清楚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不知道为什么要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这种行为本身既是一种缺乏个性的表现, 也是造成企业文化建设缺乏个性的原因。

盲目跟风去搞企业文化具有相当的危害, 不但会使企业浪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 而且还会在企业里形成一种盲目、虚伪的文化。因此, 关键是让企业明白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而不在于是否有个性。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的意义没有充分的认识, 盲目提出构建个性化企业是不能见到成效的。打造个性化的企业文化, 关键是要“量体裁衣”, 从解决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来考量文化, 从企业长远发展来谋划文化。只有追求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效, 才能避免雷同、凸显个性;只有个性鲜明, 才能够与企业所面临的问题相吻合, 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作为企业的管理者, 如果在搞清楚企业文化或是其他管理行为的意义和方法之前, 能够抵制住诱惑和冲动, 不去跟风、随大流, 那么, 这也是真正的有个性。

2. 构建个性化的企业文化应追求独创性精神

不断创新, 不断超越, 是企业发展生生不息之源, 也是体现企业文化个性化的魅力所在。一个企业的组织就象一个活的有机体, 既有各种硬件构成的躯体, 也有一套精神理念构成的灵魂。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它渗透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 支配着从企业家到企业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因而, 价值创新就成为企业文化创新的实质和根本趋势的首要体现。

企业精神的培养, 首要的就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企业的行为, 无论是产品的开发, 还是市场竞争的手段, 都可发现其背后起作用的价值观。就中国目前一部分企业的行为来看, 为什么有的企业热衷于盗版侵权?就是其“搭便车”的价值观起作用;为什么有的企业热衷于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其背后就是机会主义的价值观;为什么有的企业不惜污染环境来追求利润?其背后就是唯利是图, “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的价值观。与此相反, 也有许多企业不是依靠这些不正当的行为, 而是靠取得公众的信任取得市场, 不仅其产品和服务得到公众的欢迎, 其企业也在公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海尔集团在发展壮大过程倡导的的“真诚到永远”理念, 把商品与服务贴近消费者, 处处体现为顾客着想, 着力营造宽松、高雅的文化氛围。公司还根据消费者需求不断调整品种结构, 激励员工不断创新。在一系列活动中既体现出经营者厚蕴的文化素养, 也表现出企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公众形象, 使企业的发展连年跃上新的台阶。

3. 构建个性化的企业应以适用为原则

目前不少企业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劲头, 认为“个性”是构建企业文化的唯一标准, 一味追求词藻的华丽和别致, 不惜求偏、求怪, 看起来个性十足, 实际上严重脱离实际, 没有任何意义, 最终成为过眼烟云。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环境和各自不同特点, 不尽相同的基础条件、发展历程、文化传统、发展目标和经营管理方式, 反映到企业文化上必然不尽相同, 所以不能单纯模仿和照搬别人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最重要的是“适用”、“好用”, 应该看它是否适合于自己的企业, 真正为企业服务。一定要结合本企业有具体情况, 来确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 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激励原则, 从而塑造出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模式。只要是适合的, 即使与别人有相似之处也无妨;而如果不适合, 哪怕卓尔不群, 也没有任何意义。片面追求个性而忽视内涵, 无疑是舍本逐末, 最终必将失去自我。因为它选择的参照系是别人, 而不是自己;它是为了有别于别人, 而不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因此, 这样的特色文化即使建设了, 也不能够与企业所面临的问题现吻合, 因而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力, 也终将会危及企业的生存。事实上, 无论是微软还是I B M, 它们企业文化的特色之所以被人们津津乐道, 正是因为它们的文化适合于企业, 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并且造就了非凡的商业成就。反之, 它们的文化即使再有个性、再有特色, 如果不能导致成功, 也是无人知晓的。个性只是这些大公司非凡的结果, 而不是非凡的原因。

摘要:本文从企业文化个性化的内涵着手, 分析了个性化企业文化的几个基本特征:适应性、前瞻性、地缘性、时代性, 指出需避免单纯求新求异, 而应结合企业自身特征来构建个性化企业文化。

关键词:企业文化,个性化,创新

参考文献

[1]苗顺太:浅谈如何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J].商场现代化, 2006 (8)

[2]赵永光:创建独特而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J].集团经济研究, 2006 (5)

[3]汪希成汪全勇:企业文化建设的系统思考[J].集团经济研究, 2006 (8)

[4]张英陈方正:创新的企业文化才有力量[J].党政论坛, 2006 (4)

从鲁西花糕看鲁西的文化个性 篇9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 在《礼记》中, 孔子已经提到“饮食男女, 人之大欲存焉”[1]。“民以食为天[2]”一语则可以看出, “食”在中国不仅是满足腹肌之饱, 它已经上升到了精神层面, 以最简单的形式包含最丰富的内涵。

《博物志》说:“土地所有者, 有饮食之异。”[3]中国的面积之大, 气候的差异性之大, 导致了饮食中原材料的多样、制作工艺的复杂和惟妙惟肖的造型。本文以鲁西的花糕为例, 从花糕的原材料、造型、体积、功用四个方面来分析其所体现的鲁西文化个性。

一、鲁西食花糕的习俗

“鲁西”主要指山东的聊城、菏泽、德州、泰安。早在宋朝时期, 以北方面食加工为特征的饮食及饮食市场的兴旺发达, 促进了以齐鲁为代表的面食文化的繁荣昌盛。花糕是齐鲁面食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它是鲁西一带过春节时必准备的一种食品, 并在整个春节期间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祭祖先、请各路神仙、过年后回赠亲戚朋友这些礼仪都少不了花糕。鲁西的花糕呈圆体塔状, 底层是圆饼, 圆饼的上面放枣, 依此一层一层的垒起来, 少则三层多则十几层。食花糕从多个方面展现了鲁西文化个性。

二、鲁西花糕所反映的鲁西文化

(一) 鲁西文化地域性

1.从鲁西花糕的原材料来看

从原材料来看, 鲁西花糕主要为小麦粉, 辅助材料为红枣。

鲁西地区地形特征属于平坦的黄河冲积平原, 气候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这种气候致使冬夏温差大, 昼夜温差大, 降雨量少。而小麦是一种温带长日照植物, 适应范围较广。鲁西最早栽种小麦的历史可追述到商周时期, 据《左传》的记载, 当时的小麦产地主要有温 (今河南温县西南) 、陈 (在今河南省东部和安徽省北部一带) 、齐 (在今山东省北部、西部和河北省的东南部) 、鲁 (山东省南部) [4]。这样看来, 鲁西一带已有三千多年栽种小麦的历史。如今, 鲁西一年两季的农作物仍为小麦和玉米。平日餐桌上的主食为小麦粉做成的馒头。作为过春节时, 家家都要制作的花糕, 取材于当地大量生产的, 日常食用的小麦粉。

花糕中的大红枣, 一般取自于鲁西自家栽种的枣树。枣树耐干旱、贫瘠, 适应性强, 特别是在果实成熟期, 要求少雨多晴的天气, 以免造成大量烂果、落果, 鲁西的地理气候适应枣树的生长。另外, 枣还象征着吉祥与幸福, 枣是礼仪庆典上的必备之物, 最常见的习俗便是婚礼上关于“早立子”的祈福。一般是由德高望重的老人, 在新婚夫妇的床头被角压几颗枣和几个栗子, 取其谐音“早立子”, 以求早生贵子, 多子多福。所以, 鲁西一带家家户户都栽有一到两棵枣树。到了10月份, 枣成熟了后, 会被从枣树上打下来, 储存起来, 等到过春节的时候, 拿出来专门用来做花糕。枣放在春节时食用的花糕中, 不但丰富了花糕的味道, 美观了花糕的造型, 它的象征含义也使花糕更富有了祥瑞的意义。在鲁西过春节时, 一个重要的习俗是新婚夫妇去给新娘的父母拜年, 岳母家会送给女婿一块填满枣的花糕, 意思就是希望新婚夫妇早生贵子。

虽然, 鲁东和鲁西同属于山东, 但在制作花糕的原材料上差异很大。鲁东地区虽然农作物的栽种也以小麦为主, 但是由于邻近黄海和渤海, 利用便利的海上运输, 加进了与外界的贸易往来, 南方生产的大米在交换中被带入了鲁东地区。所以, 在鲁东的日常饮食中, 小麦和大米兼而有之。在制作花糕时, 也不仅仅取小麦做原材料, 更多的是用糯米做原材料。

2.从花糕的形状来看

从花糕的形状, 可看出鲁西的政治文化浓厚。鲁西花糕的形状像金字塔型, 在鲁西意味着步步“糕”升。“糕”音同“高”, 步步“糕”升是对做官之人美好的祝福。在过春节时, 对官场上的朋友来说, 花糕是最好的礼物, 每个人都愿在春节这个祥瑞的时刻, 得到一个好彩头。花糕食用的时间是有讲究的, 正月初八的早餐才可以吃到年前就已做好的花糕。定在这一天, 并不是因为初八是开始上班的时间, 而是取“八”的谐音———“发”, 在搭配“糕”, 就是“发糕”了。特别是家中有人在官场的, 往往会在春节前, 留一块自家食用的花糕, 在初八这天拿出来食用, 同样是取“步步高升”的好兆头。

鲁西的花糕所代表的象征意义, 追其原因, 是因为历代的政治中心设置在北方。唐宋元明清, 五代中, 只有南宋的朝廷设置在南方, 其他隶属于北方, 包括现在的政治中心———北京。长期的政治中心, 使北方人更加看重权力的重要, 增强了北方人仕途上的观念。林语堂曾写到“唐周二代的创业帝王, 出自甘肃东北部, 其余各大皇朝的帝王, 盖莫不起自比较阻塞的山岭地带, 靠近陇海铁路, 此地带包括东部河南, 南部河北, 西部山东和北部安徽[5]。”历来北方人把能在官府寻得职位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3.从花糕的体积看

从花糕的体积, 可看出鲁西的民风。鲁西民风俭仆, 饮食不尚奢华, 讲求实惠;食风庄重大方, 素有“堂堂正正不走偏锋”的评语[3]。在日常饮食中, 鲁西人习惯于粗茶淡饭, 重主食轻副食, 重数量轻质量。近年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尚俭之风虽有减弱的趋势, 但是广大人民还是把勤俭作为一种美德加以推崇。除非是过年待客, 否则不搞一餐数菜。一日三餐, 多以咸菜和田间栽种的季节菜作为佐餐。副食的缺少, 使鲁西人主食的需求量加大。

这些饮食文化, 在花糕中体现的淋漓尽致。鲁西的花糕较大, 普通的一个往往有两三斤重, 仅仅最底层的圆饼就要用三个馒头所需的小麦粉;而大一些的花糕会重达十多斤。一个普通的花糕在一般的三口之家, 两顿早饭即可吃完。而这对重副食轻主食, 注重搭配营养的南方人来说, 是不可理解的。若是把这么大一个花糕放在南方, 恐怕等到花糕变质了, 依旧是还有剩余。

(二) 鲁西文化的交融性

一个地域的文化, 在历史传承过程中发生着微乎其微的变化。能使一个地域文化发生大的变化的:一是战争, 可以使整个地域文化荡然无存;二是人口的迁移, 为该地域带来新的文化。鲁西文化的变化就是源自于第二种。

鲁西文化因受地理及经济、交通因素的影响, 受到周边地区零星渐近、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少之又少。而大规模的移民移入却是带来了最直接的影响。明代, 从洪武二年到永乐年间, 朝廷推行“移民就宽乡”的民垦政策, 使大批移民由山西洪桐县迁至山东鲁西一带[6]。

饮食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使它成为两种文化交融过程中最先也是最容易的部分。山西地处我国黄河中游, 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地带, 属于暖温带和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适宜谷、小麦、高粱、玉米、荞麦[7]。原材料的丰富使山西人特别擅长在面点上下功夫, 面食品种繁多, 素有“一面百样吃”的说法。山西不但各地有制作花糕的习俗而且在逢年过节时, 还会制作各种面塑, 样式千奇百怪。山西人迁入鲁西后, 对花糕的制作进行了改进。之前的花糕是一层圆饼, 一层枣, 样式比较塌陷, 而山西人把枣用长条形的面包裹起来, 这样两层圆饼被长条形的面支撑起来。这样可以使整个花糕的立体感增强, 不容易塌陷。鲁西受此影响, 制作的花糕有了改良, 形成了今天花糕的样式。

而山东其他地区还是延续古老的做法, 制作的花糕样式与鲁西花糕大相径庭。山东烟台、威海等胶东地区, 春节制作的大枣饽饽等同于鲁西的花糕。饽饽做成圆形大馒头状, 表面十字挑出九个鼻, 嵌入红枣。而山东莱州一带, 春节制作的也是枣饽饽, 但它的枣饽饽上面印的是六个红色蝙蝠, 寓意为多福多寿。

饮食文化的交融开启了鲁西和山西文化其他方面的交融。例如, 民俗文化方面。每年的四月四日, 清明的前一天是寒食节, 这一天禁忌烟火, 以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 弘扬有功不居, 不图富贵的精神。汉时, 山西民间的寒食节要持续一个月。现在, 多为一天, 只有少数地方禁食三天。山西人的迁入, 为鲁西带来了寒食节。受山西人的影响, 鲁西的节日中加入了寒食节, 来纪念介子推, 发扬介子推的精神。

(三) 鲁西花糕体现的鲁西民俗文化

鲁西花糕的主要作用不是食用, 而是在春节期间用于祭拜祖先、供奉财神、菩萨、天地众神。春节是中国最为盛大的节日, 是蕴涵着中华文化精要的重大节日。“祭祖拜神”是春节期间的一种活动类型, 具有宗教性, 并且具备社会教育之意义。

“祭祖”是用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 是中国文化中“孝”的一种表达方式和传承。“拜神”是中国人宗教信仰的表现。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 都是在追问“天”和“人”的关系。在大自然面前, 人类显得是那么的渺小。地震、海啸、洪水等各种自然灾害在地球上横行, 人类却无能为力。因此, 对不可解释的自然现象, 人们往往通过假设神灵的存在寻找出路。除此之外, 人们“拜神”还往往带有世俗的功利色彩。人们总是希望自己有一个好的命运, 所以会把自己的一些希望寄托在“神”或者“上帝”的身上。

对祖先和神的崇拜和尊重, 使人们在祭拜时, 会供奉自己认为最好的食物。花糕即是其中的一种。制作工艺的复杂, 是把对祖先的思念和美好的祝愿包含在里面。

结语

“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8], 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古传承的文化地域特色。而中国作为一个崇尚饮食文化的国家, 在饮食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大量的当地文化, 若是想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 研究该地区的饮食是一个好的突破口。虽然鲁西的花糕只是鲁西众多饮食中的一小部分, 但是它也从不同的方面表现出了鲁西文化不同于鲁东, 更不同于南方, 具有自己的独特地域文化质性。

参考文献

[1]潜苗金.礼记译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7.

[2]李东祥.饮食文化[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1998.

[3]胡自山.中国饮食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6:2-17.

[4]左丘明.左传[M].长沙:岳麓出版社, 2006.

[5]林语堂.吾国吾民[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5.

[6]山曼.山东民俗[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 1988.

[7]侯欣珪.山西通志 (第二十七卷粮食志) [M].北京:中华书局;山西:山西通地方志研究院, 1996.

大学文化个性 篇10

一、注重班级文化建设, 有助于开发学生智商

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 是对本班的学生进行集体教育和培养学生素质基础的基本形式。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快乐, 获得知识, 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所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创建并形成优秀班集体总是以协调一致的集体工作和有益的班级文化活动而展开。如制作班旗、班徽等。班旗、班徽是一个班的标志, 是班级凝聚力的象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独立思维、自行设计,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为班级建设贡献自己一份力量。鼓励学生谱写班歌, 宣扬他们的个性, 体现班级的主题, 通过谱曲、填词、讨论等系列活动, 陶冶学生的情操。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鼓励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发现的趣闻轶事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二、注重班级文化建设, 有助于培养学生情商

我们经常遭遇这么一种尴尬:有的初中学生升入高中后由于环境、人群的改变, 原本成绩很好的学生, 一落千丈, 厌学、失眠、自闭。有的高中升入大学后, 同学之间老死不相往来, 天马行空, 独来独往, 生活不能自理等。给家长和老师带来了无尽的烦恼, 给学生带来终生的痛苦。由此说明在过去我们没有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情商。也就是在环境适应力、情绪调节力、意志控制力、目标明确力方面缺乏认识。通过班级文化建设, 充分体现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与作用。以活动为牵引, 让更多的人去体验一个角色, 理解一个位置, 有意识地创造一点误解, 让学生自行开展理解, 之后引导他们互相谅解。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换位思考, 懂得配合、感恩。我们适时地结合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 向学生传递一种信息, 一束鲜花表达的是你对母亲亲情, 一双袜子体现你对父亲的回报。在点点滴滴中, 让孩子懂得友情、亲情、爱情, 学会怎样合适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培育鲜明的班级特色文化, 以鲜明的班级特色

文化引导学生他们殊途同归目的却是一个:培养良好的学风、班风, 奠定学生良好的人格基础,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情感品质、行为习惯, 在自求、自悟、自觉的大道上前进。班主任根据自己的特长以及学生的特点, 确立了自己班级的文化特色, 有班级文化名称、班级文化标志、班级文化格言、班级文化载体和班级文化活动计划。如, 一个班以“儿童漫画”为班级文化特色, 确立了“你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 让快乐伴我们成长”的活动格言, 以“搜集漫画”“画漫画”为载体, 以“漫画激趣, 漫画益智, 漫画育德”为目标, 聘请专业老师做指导, 创建了漫画特色文化。他们在教室一角设立了“天天漫画”专栏, 给学生提供临摹、创作、欣赏的机会;在教室开辟了“漫画角”, 大批展示学生的漫画作品;通过晨会、班会、美术课让学生自评、互评学生漫画的优缺点;谈画漫画的心得体会, 评出“漫画小明星”挂牌激励, 从而使学生感悟到:画一幅好的漫画作品, 不但要有画漫画的技能, 还要有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从中悟出了做人做事、做学问需有好态度、好作风、好习惯的道理。一幅幅漫画成了自找、自画、自悟、自求的桥梁, 成了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的奠基石;一幅幅漫画成了一面面镜子, 学生从中悟出了刻苦学习、互相帮助、努力上进的真谛。

1.班级精神的培养

一个班级要有班魂, 也就是班级精神。这种精神要在班级成立之初有意识地培养, 逐步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并根植在全体学生的心里。我在每天的课间操总结时间, 都对学生进行有关人生价值、团队合作、乐于奉献精神的教育, 班会上我总是宣读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文章, 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挫折教育、心理卫生教育、劳动教育、意志品质教育等, 以积极健康的情感塑造学生的人格, 陶冶学生的情操, 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2.班级凝聚力的培养

我的班级是一个团结、有高度凝聚力的集体, 全班同学亲如一家, 彼此相爱, 打造出融融乐乐的学习环境和勤奋浓郁的学习氛围。学习上, 班里成立了“互帮小组”, 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会耐心帮助在某门学科上有欠缺的学生, 认真辅导, 百问不厌;也会时常看见几个尖子生聚在一起, 共同探讨问题, 刻苦钻研, 共同进步。生活中, 学生们互敬互爱, 运动会上能听到同学们整齐的加油声, 艺术节上能看到同学们积极活跃的身影, 捐款活动中能感受到同学们浓浓的爱心。

3.班级活动的开展

班级精心设计和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如主题班会、学习竞赛、辩论会、歌咏比赛等。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还成立了班级读书兴趣小组, 设立了班级读书角, 使学生能够倘佯在知识的海洋里, 了解更丰富的课外知识, 拓展视野。在课外体育活动中, 成立了篮球爱好者协会、乒乓球俱乐部、象棋社等兴趣小组, 学生们积极锻炼, 在校运会上取得了多项好成绩。每位学生都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 发挥了自身的才能, 不断地收获了进步。

总之, 班级特色文化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拥有自由创造的文化时空, 让每个学生都拥有提高自己文化品位、道德修养的平台。可以说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工作在体验教育中的作用是长而有效的,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工作对教育者的影响是深而久远的, 班级文化建设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让我们边学、边实践、边体验, 与时俱进, 使班级特色文化之花处处开放, 时时飘香吧。

摘要:班级文化是班级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 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形成班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必备条件。注重班级文化不仅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个性书店,城市的文化地标 篇11

近年来,各类民营书店凭借着自己的个性特色,在喧闹的城市中独辟蹊径,闹中取静,形成独具一格的消费去处,并最终形成一个个多姿多彩的个性书店。能够到风格各异的书店去看书,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的幸福。像拥有独特设计、温柔得像水一样的南京先锋书店,24小时为你守候的深圳星光阅读栈,以及藏匿于广州楼阁之上的概念书店Benshop等等,它们是书店,也是人们心灵的驿站,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

独特的店面设计

个性化书店首先吸引读者的往往是它们与众不同的设计,不同的书店配以不同风格的展现方式,令人赏心悦目。

深圳星光阅读栈,300多平米的书店里,布置得很是淡雅。淡灰色的橡木纹地板,配搭上浅绿色弯曲成弧形的书架,方便读者的皮质小方凳就摆放在这一圈圈的书架中。这样的设计,只有在走进书架中间时,才会发现有人蜗在里面看书,具有很强的私密感。书店顶上有星星点点的小灯,白天进店来,也宛若是满天星斗的夜晚,所以才会有“永远的星光”之美誉。

除了店内装修,也有一些书店在门面设计上颇具特色,例如广州的海林书店,深蓝色的主色调与通透的落地玻璃相互映衬,门楣旁边有个半圆形的弧度,增添了几分俏皮和活泼;而招牌上的店名则用好几种字体写成,分布在不同的位置,既是一种标志,也是一种装饰。

说到优秀的书店设计,就不得不提及南京先锋书店,这家中国2009“年度最美的书店”的获奖者。中央电视台曾在电视节目中这样介绍它:烟雨秦淮,城楼古巷,在这样一个透着沧桑与神秘的城市里,有一个温柔得像水一样的书店。

南京先锋书店由地下人防工程改造而成,洞口隐匿在茂密的绿色枝条藤蔓之下,给人一种幽静的神秘感。沿着一个不起眼的过道行走,就可以进入处于地下的书店,不由得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迎面是一尊罗丹的雕塑《思想者》,其后是1000多平方米的书店大厅,四周都是粗犷的黑色线条,现代派简洁的装饰风格传达出高贵与希望之寓意,尤其是在看到白墙上那巨大的黑色十字架时,定会一下子不由自主地升腾出一种宗教情感。整个图书区从进入的方向深长而向上斜伸,视觉上有种望不到尽头的感觉,颇有点学海无崖、书山为径的味道。

温馨的阅购氛围

钱晓华是先锋书店的开创者,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先锋书店是专门为白领、知识分子提供书库的地方。在这里,市民大可以把它当成图书馆或者是学堂。”在他心目中,让书店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成为能自由散步的林间空地,正是先锋书店的办店宗旨。因此,在他的书店里,他倡导自由、惬意的阅读氛围。

在先锋书店的大厅里,数万册文学、艺术、社科、历史等各类图书静静地陈列在书架平台上,散发着油墨清香。咖啡座、壁画、雕塑加上柔和的灯光、安静的环境,构成了一个极好的购书、读书氛围。为了方便市民阅读,书店在大厅中央开设了读者阅读区,读者可坐在舒适的沙发上阅览,也可坐在漂亮的桌椅上做笔记;不仅有免费的一次性杯子和饮用热水提供,还设置了独立洗手间,努力让读者寻找到在家中书房里读书的轻松感。先锋书店凭借自由、温馨的阅读氛围和小资情调成为了南京的文化地标。当人们在其它书店找不到想要的书籍时,常会来这里,更有很多人别具匠心,干脆把恋爱约会地点放在了这里。用钱晓华的话说:“书店的目标就是办成南京人的‘会客厅’,给大家提供灵感,为这座城市提供正面的能量。”

有些时候,这些个性书店更像是个心灵的驿站。在深圳星光阅读栈工作了三年的店员小段总是很认真地观察着来到店里的客人。“有些调皮的小家伙逃学,离家出走的,就会跑到书店来。我们就跟孩子们谈学校、谈家人、谈未来,一番开导之后,笑逐颜开,第二天清晨也就乖乖跟着家长回去了。后来,找不着孩子的家长,都会习惯性地来这里转一趟,因为在他们看来,这里是个安全温暖的地方。”

误了地铁过海关的香港人,偶尔也会出现在零点以后的星光阅读栈里。一时找不到工作的打工者也是这里的常客,他们拖着行李进店,带着一身的疲惫,蜗在书店的座位上随意翻书,第二天再满怀希望地开始新的征程。流浪汉、失眠的人、山上晨练下来的老人等等,也会到星光阅读栈里来。这听起来像是个传说,却让人相信一个说法:读书可以让人忘记处境。

在自由与温馨读书气氛的打造上,广州Benshop书店也颇具风格,其在进门的小单间里设置了休闲小站,烦恼时,空闲时,无处可去时,都可以到此坐坐,在悠闲音乐声中来杯即磨咖啡,看看书,发发呆,享受一整个下午,看看这繁忙的都市,为读者营造心灵需要的空间。

“我喜欢独自坐在Benshop温暖的灯光下面,体验那种专注读书的感觉。耳边聆听着肖邦略带忧伤的钢琴曲,环顾四周一张张可爱的面孔,我突然领悟到什么是天堂,什么是被抚摸、被温暖的感觉。”一位Benshop书店的常客这样对记者说道。

多元的服务特色

一些特色书店,除承载了顾客买书、看书业务外,还可以看电影,举办各种文化、科学类沙龙等。“好多人到先锋书店,并不完全冲书而来,这里每天下午都有免费电影放映。”先锋书店一位负责人介绍说:“免费放映的电影都是一些比较冷僻的题材,像卡夫卡、德里达、爱因斯坦等艺术、传记类。每年七月至十月书店都会举办独立电影节,届时还会邀请电影界的名流走到观众当中与观众交流分享电影观念。”

每到周末,先锋书店还举办各种各样的“沙龙”和展览。有的是名人讲座,有的是学生团体活动,有的是科学松鼠会的会员聚会,还有的是喜欢读书的人办的读书分享会。这些沙龙主要是提高年轻人对科学、图书的认知度,都是公益性的。

37度吧是个开在四川师范大学校内的一个书吧,取名“37度”,比人的正常体温略高一点,意在表达心灵的温度,也代表对生活的热情。开业至今,37度吧一直走着以文娱为中心的经营道路,并时常组织一些人文方面的讲座,以及音乐沙龙、观影等活动。书吧聚拢了一大批专家、学者、作家、音乐人、传媒人、画家等对生活充满理想的人,自有乐队定期举办的专场音乐会,也给书店带来了更多亮色。因其温暖的氛围以及特色的活动,37度吧不仅在川师大小有名气,也吸引着许许多多校外的人。

最近一些年,在特色化、多元化经营书店中,诞生了“楼上铺”的书店文化概念。这类书店,通常设置在一些比较特别的地方,位置比较隐秘,静静地藏在某一处的楼上,知晓的人也不多,店辅的经营完全靠口碑相传维持。Benshop书店就是这样的一间“楼上铺”。

该书店位于广州某商业小区一个民房的二楼,Benshop书店的盈利来自三块:图书、咖啡和趣味物件。书店内,各种稀奇古怪的生活用品、铁皮玩具、文具、T恤、小玩意儿堆得满坑满谷,像芝麻开门后的神奇世界。和一般书店不同,Benshop有各种人们在生活中需要的日常用品,更重要的是有人们想要的自我空间。类似Benshop这样的“楼商铺”概念型书店在国内逐渐兴起,也越来越受到社会认可。现代人工作紧张,停留在办公室的时间越来越长,恋家情绪便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于是,在书店看书的闲暇时光里,顺便逛逛家品店,也是一件可以让人乐不可支的趣事。

全天候的营业模式

从台湾诚品书店敦南总店在1999年首创24小时营业模式开始,24小时营业对书店来说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但能将全天候经营模式坚持到底的书店,却不多见。经过多年苦心经营,诚品目前在全台湾已有49家分店。该店不仅成为了台北的文化橱窗,也成为了台北都会的新景观,除台湾民众喜爱前往,更有香港地区、日本旅游团视为来台必游景点。不可否认,5个楼层的敦南店不只是书店,更是诚品对现代人知性休闲空间想法的具体呈现,成为台湾书店与台湾人阅读习惯改变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深圳星光阅读栈书店,也与诚品书店一样,属于全天候营业的书店类别。“哪怕这座城市陷入一片黑暗,这里的灯也会亮着。”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曾这样寄语该书店。位于深圳中心书城南区的星光阅读栈,是目前大陆唯一一家通宵经营的书店。从3年前第一天开张起,它不太显眼的门面从没关闭过,尽管承受着亏损的压力,但是这里仍坚守着这样的信条:就算是只有一个人需要服务,我们也会等候。

“深圳需要有一个24小时营业书店。因为平时工作忙,一般都是下班后去逛书店,但每次都是还没逛多久,书店就要关门。”某银行职员刘小姐总是为书店关门太早无暇挑书而烦恼。来深圳旅游的李先生则认为,晚上能有地方看书也挺好。正如中心书城总经理王芳所说:“24小时书店是一个窗口,夜间的一个文化场所和舞台,能为市民提供阅读、文化生活新的场所和形式。”

夜间是星光阅读栈最灿烂的时候。当这座城市已沉入黑夜,这里的灯光仍亮着。这里的门从没关闭过,“哪怕只有一个人需要服务,他们也会等候。”夜深人静时,有时书店的小凳上空无一人;有时夜晚突然袭来台风暴雨,以为不会来人了,但雨停后,就哗啦一下进来好几个人,让等待成为了一种惊喜。

大学品牌个性维度研究 篇12

关键词:大学,品牌个性,维度

随着教育制度的逐渐改革, 高等教育正从学校挑选学生的时代逐渐向被学生挑选的时代过渡, 高校间对学生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因此, 大学品牌的提升越发重要。关于品牌个性的定义, 被使用得最广泛的是美国著名学者Jennifer L.Aaker (1997) 的定义“The set of human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a brand”。1997年, Aaker第一次根据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领域著名的“大五”模型 (1) , 以个性心理学维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 以西方著名品牌为研究对象, 发展了一个系统的品牌个性五维度量表 (Brand Dimensions Scales, BDS) :纯真 (Sincerity) 、刺激 (Exciting) 、称职 (Reliable) 、教养 (Sophisticated) 和强壮 (Ruggedness) 。在此基础上, 中国学者黄胜兵和卢泰宏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阐释了中国的品牌个性维度——“仁、智、勇、乐、雅”。在此基础上, 国内学者开始对各行业进行品牌个性维度进行研究, 构建了例如果汁饮料行业、耐用消费品、糖果业、通讯行业、服装品牌以及综合门户网站等凭牌及行业的个性维度。但这些研究针对的都是消费市场, 对社会性组织的品牌个性维度研究几乎没有。特别是针对大学品牌的研究多停留在品牌塑造、品牌战略等宏观层面上。因此本文运用实证研究方法, 初步建构大学品牌个性维度表。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通过词汇联想法获得初始词汇, 然后对这些初始词汇进行分析, 初步构建大学品牌个性维度。获得大学品牌个性词汇的方法为问卷调查。

1. 大学的选取标准。

对于中国大陆高校的选取, 本研究根据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世界大学排名400强, 有十所中国大陆大学榜上有名。它们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及武汉大学。

2. 问卷设计。

参照中山大学卢泰宏教授和黄胜兵博士的论文《品牌个性维度的本土化研究》中的方法及其研究结论, 本研究运用开放式的词汇联想法, 得到在校师生对于国内高校的最原始评价。访谈具体内容如下:请分别把以下大学都想象为人, 想象一下他们/她们应该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给出形容词。

3. 实施过程。

对学生以及大学教师的访问持续一周, 共派出问卷105份, 回收98份, 有效作答98份。其中, 女性占66.4%, 男性占33.6%。

二、数据统计及分析

在98份有效问卷中, 共收集到231个词汇, 对这些词汇进行整理和筛选, 剔除了一些含糊的抽象词, 比如“不错”;合并了意义相近的词。除此而外, 基本没有对形容词进行任何修改, 以保留原始数据。这样得到167个词汇并进行频次统计。按频次进行降序排列后, 选取频次超过10的形容词, 按照词频依次得到15个类别词, 并将这15个类别确立为评价大学品牌个性维度的二级指标。再根据词语的不同词义, 从各类别的近义词中选出42个高频词汇作为大学品牌个性维度的三级指标。国内品牌个性维度的本土化以黄胜兵、卢泰宏的研究最为出名, 他们参照Aaker的词汇分析法得出了颇具本土特色的五大品牌个性维度, 这些维度由66个词汇构成。 (详见表1)

本研究参照黄胜兵、卢泰宏的研究, 根据个性词汇的相似度, 把二级指标与黄胜兵、卢泰宏的五维度词汇进行对照与合并:如二级指标中的“严谨”“责任”以及“沉稳”分别对应黄、卢五维度个性词汇中的“严谨的”“负责任的”以及“沉稳的”。而二级指标中的“博学”与“聪明”, 虽然没有明确的对应词, 但是与黄、卢五维度个性词汇中的“专家的”“有文化的”等意义相近, 因此也可归为一类。如此, 便可将大学品牌个性二级指标中的五个指标:“博学”“严谨”“聪明”“责任”和“沉稳”归于一级指标“智”之下。而黄、卢五维度个性维度中的“勇”与大学品牌个性词汇没有对应。另外, 大学品牌个性中的“自由”与“多元”两个二级指标也无法归入黄、卢五维度个性词汇的任何指标, 因此独立成两个维度。这也是大学品牌有别于商业化品牌的独特之处。至此, 可得出大学品牌个性的一级指标, 即大学品牌个性维度量表。 (详见表2)

三、未来研究的方向

本研究所得出的大学品牌个性维度只是假设, 并未得到充分验证。由于调查对象只限于上海地区高校学生, 该研究结果是否具有全国代表性需进一步论证。另外, 各大学品牌个性维度的重要程度是根据所包含的词汇总频次的比例大小来决定, 而非根据具体的分析结果得来, 因此有待用因子分析法进行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在未来会对上文中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 用因子分析找出每个维度及代表每个个性特征的词汇的适合度, 从而建立更精准的国内大学品牌个性维度量表。

参考文献

[1]Jennifer L.Aaker.Dimensions of Brand Personality[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97, (34) :347.

[2]黄胜兵, 卢泰宏.品牌个性维度的本土化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 2003, (1) :4-9.

[3]郭晓凌.消费者品牌敏感:模型与实证[M].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 2007.

[4]曾旺明.高卷入耐用消费品品牌个性高级维度的关键性影响要素及消费经验的调节作用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 2008, (1) :145-150.

[5]何佳讯, 从俊滋.“仁和”与“时新”:中国市场中品牌个性评价的关键维度及差异分析——以一个低涉入品类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5) :82-89.

[6]王国兴.本土品牌个性维度模型构建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09.

[7]欧阳夏子, 宁俊.服装品牌个性维度的建构[J].北京服装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3) :60-68.

上一篇:物流管理的效益及改进下一篇:冲压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