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的效益及改进(精选7篇)
物流管理的效益及改进 篇1
物流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 以最低的成本, 通过运输、仓储、包装、搬运装卸、流通加工、配送等方式, 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相关信息由商品的产地到商品的消费地所进行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
物流管理, 在企业项目运行成本、管理风险控制、资产运行效率等各方面, 有其行业的特殊性。企业实行专业化的物流管理模式, 充分发挥物流管理的规模运作优势, 可为降低运行成本, 提供及时、充足物资供应保障, 创造规范、高效的管理效益。
笔者以某石油勘探公司为例, 分析了该公司需要规范化、规模化运作、精细化管理, 向物流管理现代化、信息化、持续化发展。
物流管理的主要流程
1.物资采购
(1) 主要包含用户计划、计划审批、平库、采购等流程。
(2) 采购流程分为框架协议采购、定点采购、零星采购等, 通过招标、询价、竞争性谈判等方式, 与供应商确定采购价格及其他相关事项。
(3) 供需双方签订物资采购合同。
(4) 执行采购结果, 业务人员制作采购订单。
(5) 根据实际到货情况验收入库, 如不合格执行退货流程;形成库存, 进入仓储管理环节。
2.仓储管理
主要包括库存物资保管、存货盘点、存货质量分析、安全管理等。
3.物资配送
主要包括客户自提、委托发货、供方发货、运输、装卸等。
物流成本效益分析
1.物流成本核算范围
为了充分发挥规模采购与供应优势, 公司实行了专业化物资管理模式, 由物资供应管理部门专门负责物资采购、存储、发送等业务, 充分履行“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的”的后勤保障职责, 同时通过规范化的运作, 为生产项目大幅度降低了物流管理成本。
2.物流管理的成本控制环节
(1) 物资采购环节。围绕公司各探区建立靠前物资供应责任中心, 分别负责本探区的物资采购与供应工作。同时由物资供应总部负责制度制定、流程监督、与公司沟通协调, 从而实行中心与分中心双层管理、总分结合的方式, 便于物资跨区域调配, 以及公司统定物资的总体价格谈判, 更有利于灵活、快捷的服务和高效、低成本运作。第一, 建立框架协议下的战略合作供应商, 充分发挥规模采购优势。由于物资供需双方相互了解, 对最低交易价格易于达成, 对公司来讲有相对满意的价格下降空间。同时谈判后签订框架采购协议, 即约定单价而采购数量不定, 协议一年内有效。协议约定当市场价格变动超过10%时, 双方再对既定价格进行谈判。充分发掘源头供应商, 减少商业流通中间环节, 从而大幅降低了采购成本, 并确保了价格的稳定性。同时, 战略供应商可确保产品质量, 在规定时间内送达, 有效避免了物资到货不及时给生产项目带来的滞工成本。第二, 采购价格谈判过程, 力争将相关运费、装卸费用、保险费用等均考虑在采购价格中, 避免物资到货后的附加采购成本发生。同时在合同签订中发挥规模采购方的主动权, 将物资质量、遗失、毁损、到货不及时等风险界定清晰, 最大限度规避风险损失。第三, 充分利用税收政策, 降低物资采购成本。集中由物资供应部门采购物资, 规范供应商入网条件, 要求对方必须为一般纳税人, 且能够提供17%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以抵扣增值税进项税, 为公司大大降低采购成本。另外, 充分利用进口免税政策、对国外项目供应物资及时获得出口退税资金, 积极沟通获得国家进口贴息。同时, 国税总局与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油气企业自用成品油消费税先征后返相关政策, 集中采购确保最大限度使用内部油气资源, 以获取消费税返还资金, 仅此一项可将汽油、柴油采购价格降低15%左右。规模采购获得的税收抵、返、退、免资金节约额约占物资采购总成本的25%以上。第四, 充分利用ERP数据库, 便于实时采购价格对比。每月由专人利用数据库信息, 对新采购物资价格与系统历史数据对比, 价格差异超过一定幅度的, 逐项追溯, 查找原因, 必要时重新招标谈判确定最终价格。同时, 利用历史价格采购数量和单价数据作为基数, 便于后续物资价格的确定, 并可获取一定比例的折扣优惠, 不断降低物资采购成本。第五, 发挥规模采购优势, 大幅降低资金占用费用。公司常年以来建立了良好的信誉, 因此物资采购资金基本采用先货后款的方式支付, 为公司资金运营效率的提升提供了保障。对于油料等生产急需物资, 供应商往往要求预付资金, 货款到位后才可供油。由于建立了多年的合作关系, 同时尽最大限度使用中石油内部加油站供应, 目前95%左右的成品油采购均通过集体公司关联交易封闭结算方式支付, 不需要公司垫付预付款, 从而大大降低了资金占用成本。
(2) 物资仓储环节。第一, 重视库房硬件建设, 确保仓储物资安全。通过统一标准, 对可能对库存物资造成毁损的库房状况进行维护。第二, 建立统一、规范的库存保管制度, 强化保管员存货盘点工作, 有效避免库存物资遗失、被盗、毁损带来的损失。第三, 充分利用物资管理信息系统, 专人负责数据分析, 实时关注各项物资的存有量。对生产队伍提交的物资需求计划, 进行评审、平库, 确保库里没有存量后方予以采购, 从而避免了重复采购状况, 有效降低了存货成本, 大幅度降低了资金占用。第四, 对长期合作供应商, 针对部分生产常用并急需续物资, 如被覆线等, 与供应商签订代储代销协议。即物资由供应商代为存储, 项目领用后再定期与供应商结算, 这样既避免了缺货风险, 提高了物资调配效率, 又大大降低了资金占用、降低了库存成本, 在项目运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 物资调拨环节。第一, 物资调拨是将物资从仓储库房送达一线生产项目的过程。由材料车定期批量运送物资到生产队伍, 确保物资及时到位。第二, 生产项目车辆自行带料, 进一步降低运输成本。第三, 采购合同签订时, 部分物资价格含运送到项目一线的运输费、装卸费, 从而减少了二次配送费用。第四, 不同探区之间物资需求计划, 先在全公司物资数据库中进行平库, 如其他探区有库存且适用, 则通过邮递、车辆运输等方式进行移库, 避免了重复采购现象, 也进一步盘活了库存资产, 避免了呆滞物资的形成。
3.物流管理中的风险防范
物流管理各环节充分考虑存在风险, 并通过各种手段将风险损失有效规避或转移。
(1) 民爆物品和油品等危险运输品由专业的、有危险品运输资质的运输公司派出车辆, 必要时保安公司派出保安押运人员护送运输, 从而规避安全风险。
(2) 在签订采购谈判和合同中, 充分考虑可能存在的风险。在相关合同条款中约定责任的划分, 相关条款包括:质量保证条款, 履约保证金, 货物遗失责任, 到货滞后补偿等条款, 均描述清楚, 从法律角度避免责任不清产生的经济纠纷。
利用现代化财务管理手段改进物流管理, 提升管理效益
在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下, 物资管理效益不能充分体现, 不同程度存在存货动态管理不足, 信息系统未完全开发并应用, 库存管理数字化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 物流成本相对较高。
存货管理是物流全流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存货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否顺利进行, 并最终影响企业的收益、风险等状况。因此存货管理不仅是生产中同时是财务管理中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手段, 数字化的物流管理工具, 以及科学化的物流管理理论, 可进一步提升存货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
1.存货管理的目标
存货管理的目标, 就是要尽力在各种存货成本与存货效益之间做出权衡, 在充分发挥存货功能的基础上, 降低存货成本, 实现两者的最佳结合。
2.存货管理需改进的问题
(1) 尚未实现全成本核算。仓存货成本是因一段时间内储存或持有商品而导致的, 与所有的平均库存量大致呈正比。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 存货的持有成本应包含存货的取得成本、储存成本、缺货成本等。在实际物流管理中, 未将储存成本考虑全面, 同时对于缺货成本无法直观反映。
(2) 存货动态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存货资产的质量和流动性是现代化物流管理的重要标志。如果存货流动性差, 存货长期积压形成无动态, 如超过存货保质期、技术淘汰、市场价格持续下跌等因素, 还会造成存货跌价损失。目前通过下达无动态控制指标、人工监控存货状态、采购前先平库等方式, 对存货的流动性和存货质量管理起到了很大作用, 有效抑制了新的物资沉淀形成。同时通过跨探区物资移库的方式, 逐步盘活部分可用积压存货, 降低了资金占用。
(3) 实际管理模式中, 业务部门的存货管理与财务部门的核算存在一定脱节的现象, 库存模块的数据财务部门不能及时取得, 缺少查询权限, 无法直观的做到信息交互和共享。
3.存货管理改进方式
(1) 充分利用财务管理手段, 进一步加大物资模块与财务模块的联系, 做出更有效的分析决策。单纯的物资管理应与财务管理相结合, 将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手段充分应用于存货管理, 力争做到全成本核算, 评估最佳存货储量, 避免存货存量不足造成的缺货成本和存量过多导致的无动态物资沉淀。从财务管理角度看, 存货成本=存货取得成本+储存成本+缺货成本, 其中取得成本=订货成本+购置成本。缺货成本指由于存货供应中断而造成的损失。如因缺货需要紧急采购代用材料以解决材料中断之急, 那么缺货成本表现为紧急额外购货成本。其中订货成本与订货批次正相关, 储存成本与订货批量正相关。而缺货成本与物资存量呈现反向相关。只有取得成本、储存成本、缺货成本合计最低时, 才是最佳存货管理状态, 即需要确定最优经济订货批量。对于偶尔用到的物资不需做过多物资储备, 需求单位与供应单位做好沟通, 提前提交计划确保物资及时到货。对常耗物资需重点进行经济订货批量分析。物资缺货成本可以宽泛的理解为项目因物资不到位引发的误工成本。采购成本除直接材料、运输成本外, 还应考虑组织人员、提前准备、招标文件编写、合同文本签订等工作及为此付出的时间成本因素。储存成本除保管过程发生的相关费用外, 还应充分考虑物资储备过多造成的存货积压、毁损成本。只有将以上各项成本考虑充分后, 结合项目施工要求进行分析, 才能够做出更加充分、准确的采购规模和储备计划。因此, 建立在理论模型基础上, 根据公式计算出的经济批量分析无法实现且不具有可行性。最优订货批量的确定除运用财务管理计算公式外, 更需要依托业务人员的经验、历史数据的参考。我们能够借鉴的是管理理念, 是基于成本最低化原则而引发的库存管理模式的思考。
(2) 进一步加大ERP信息系统物资模块的开发利用, 借力实现实时分析与监控。目前, 在物资管理中, 人为操作、检查、监控的力度大于系统自动化数据查询功能的应用。业务人员在采购计划批复前, 需先在系统里逐项进行平库, 确认无动态库存里无相同可用物资后才允许进行采购。人为手工操作较为繁琐, 且易产生遗漏, 物资动态管理的效率有待提升。另外, 采购价格的变动往往在业务完成后, 由专人进行历史数据比对, 监控关口滞后。因此, 应采取措施予以改进。第一, 充分利用ERP信息系统, 开发程序实现系统自动化控制, 在制定采购计划时, 对于库存中有的物资以及流动性差的物资分别弹出提示或警告窗口, 待核实确认后再进行下一步操作, 从而简化了平库流程, 并可作到实时物资存量监控, 有效提高物资管理效率。第二, 系统应设置统一编码物资, 当采购价格变动异常或涨降幅超过一定比例时, 系统自动预警, 以便于业务人员及时查找原因并发现存在问题。为降低物资采购成本起到主动管理作用。第三, 进一步完善物资动态管理报表, 将库存物资分为储存期3个月以内、3-6个月、6个月-1年、1年以上等几个区间, 对保存期限超过3个月的物资进行重点监控。特别是将监控重点落在保管期超过10个月的物资, 而非落在已长期滞留的物资。因为如不及时关注, 此部分即将转化为一年以上无动态, 影响存货资产使用效率。同时, 对于保存期长的逐项分析, 报表中要直观体现业务经办人员姓名、物资保存状态等, 以便于责任追究和整改落实。第四, 数字化库房的建设, 条形码技术的应用, 为进一步优化库存规模和质量, 提升物资管理效率起到关键作用, 企业信息化发展必然为提高管理效益起到重要作用。
物流管理专业化发展可充分发挥规模运作的优势, 在各个环节为公司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达到降本增效的目标。同时, 向现代化物流管理模式迈进的过程中, 公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应不断思考管理运行模式, 加大信息化建设步伐, 同时将现代化管理理念应用于企业管理中, 以促进公司科学、健康、高效发展。
物流管理的效益及改进 篇2
1.港口设备管理模式的发展历程。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 天津港设备的“管用养修”延用的是前苏联时期的计划预防维修模式, 即按时间、间隔划分执行不同级别的保养和维修, 包括设备的一保、二保、三保和设备的小修、中修、大修。80年代中期, 天津港开始引进包括英国的设备综合管理工程学、美国的后勤学、日本的TPM管理等设备综合管理理论。尽管当时人们的思想转变得比较慢, 推进相对困难, 但还是在思想上有了初步认识。如:计划预防维修模式存在过度维修问题, 维修针对性不强, 对设备状态监测和定期检查确定设备的维修项目和维修时间的合理性, 以及设备运行、维修经济性和重要性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为不断提高重点设备安全性、可靠性, 提出了以主动维护等为代表的设备管理新模式。而港口生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相对固定的维修计划与灵活多变的生产节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追求设备安全可靠的管理模式与企业日趋紧张的经营环境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
2.效益驱动型的设备管理模式是四公司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个企业的设备管理选择什么样的模式, 不单单是由设备所决定的, 还会受到生产需求和经营状况的影响, 不同的管理模式会产生不同的管理效果。安全、可靠、效率、经济甚至环保等因素既要统筹兼顾, 综合考虑, 又要有所侧重。没有侧重点或侧重点错误的管理模式都可能造成设备投入大、质量差, 不能满足生产经营要求等较为严重的后果。像石化码头就要选择航空管理模式, 把设备的安全作为管理的重点, 而像煤码头这样拥有连续装卸设备的公司就要把可靠性作为设备管理的侧重点。任何企业都不能照抄照搬别人的设备管理模式, 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做出选择。在天津港的发展进程中, 集团生产布局, 战略调整对四公司的生产经营都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 如2006年“北煤南移”与目前正在实施的“北矿南移”战略, 公司货类结构的调整对设备的功能与性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吞吐量下降造成收入减少与原材料价格、物流成本和人工成本的上涨, 都加剧了企业经营形势的恶化。从设备管理本身来看, 设备投入不足造成的更新速度慢、老化严重, 设施陈旧以及参与设备管理和维护的人员数量逐年减少, 且年龄偏大、综合素质低等问题, 都使得四公司设备管理面临着巨大的困难。鉴于上述的原因, 经济性就必然成了四公司设备管理中优先考虑的因素和首要坚持的原则。毕竟当企业经营上一旦难以为继的时候, 设备管理也就失去了其原有的目的与意义。这就好像一个经济条件不是很优越的人, 得了病, 治病救人不是靠人参、燕窝这些高级的营养品, 而需要一剂对症治疗、迅速见效的良药。效益驱动型的设备管理模式就像这样一剂良药, 成为了四公司设备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
四公司效益驱动型设备管理模式的基本特点
四公司所建立的效益驱动型设备管理模式是在保证安全与效率的前提下, 把追求设备的经济效益作为设备管理的重要考虑因素, 并把这一原则贯穿到设备管理的各个过程和所有环节。
1.固定机械的维修模式。
为确保门式起重机达到低故障、满负荷、连续作业的目的, 对门机维修模式采用预防维修与总成互换的方式。
2.流动机械的维修模式。
为节约修理费用, 流动机械修理模式采取主动维护、状态监测与视情维修相结合的方式。任何的设备管理模式都有其优缺点, 就如同过度的维修和维修不彻底一样都不是最佳维修方式, 我们也是在设备管理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 逐步建立的一种与公司整体发展相适应的设备管理模式。
四公司建立效益驱动型设备管理模式的经验与做法
1.安全可靠是效益驱动型设备管理模式的基础。
设备管理效益的最大化首先是要求设备能安全、可靠的运行, 即降低设备的事故率, 提高设备的完好率, 为装卸生产的高效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一是提倡和抓好了设备安全管理“三个环境”建设, 即操作环境、维保环境与硬件环境。虽然四公司面临着设备老化、作业环境恶劣的客观困难条件, 但近几年未发生一起因设备本身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例如我公司的门机, 11台10吨门机中7台使用年限超过了15年, 最长的超过了23年, 但通过细致的检查和周密的安全措施, 所有的安全隐患都被彻底消除在了萌芽之中。二是夯实设备基础管理工作, 提升设备运行质量。一方面实现了主动维护及精细化管理, 提高了设备的养护水平。投入50万元用于改进清洁生产模式, 消除根源性因素影响, 通过计算机等辅助手段, 进一步完善各种设备的监测与预防诊断, 及时发现和消除故障隐患。另一方面, 在设备维修上建立了“三零”管理模式, 缩短了维修时间, 提高了维修质量。 (“三零”的定义) 通过上述措施, 大大改善了公司机械性能, 确保了关键设备在高利用率状态下安全、高效运行。
2.统计分析是效益驱动型设备管理模式的手段。
统计分析是效益驱动型设备管理模式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证。准确的统计数据与科学的分析结论决定了成本管理的方向和效果。我们在设备管理中实施了全面预算管理, 建立了重点设备的单车成本核算制度, 加强了对大宗物料如轮胎、润滑油、钢丝绳及维修成本的监测, 出台了《常用常备物资管理办法》。同时, 公司通过建立的“机务系统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 进一步提高了统计数据的准确度, 辅以全面深入的调研分析, 为及时、科学决策提出了准确可靠的依据。此外, 我们还在设备选型、运行管理、设备报废等各环节开展了经济论证, 倡导“只买对的, 不买贵的”, 实现了设备数量合理, 配置科学, 运行经济, 取得了在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背景下, 设备管理成本逐年下降的良好成绩。
3.改革创新是效益驱动型设备管理模式的动力。
改革创新为打造效益驱动性的设备管理模式提供了不竭动力, 注入了新的活力。四公司在设备管理的体制和机制上大胆改革, 完成了流固机的“养、修、用”一体化工作, 充分利用现有人员, 运用多种激励手段, 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不断提高维修质量和效率, 降低了设备的故障率, 特别是设备故障平均停修台时与在线故障率两项指标连续两年实现了大幅下降。2011年, 又利用租赁中心这一平台对部分闲置设备开展了租赁业务, 与二公司建立了流动设备的有偿共享机制, 有效盘活了企业闲置设备, 提高了设备利用率, 更好地满足了装卸生产的要求。同时, 我们在辅助设备管理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先后实施了电瓶管理、防尘设备及插制扣业务外包合作, 不仅减少了维护人员数量, 降低了维护管理成本, 使企业能够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对重点设备和关键环节更好地精细化管理, 提高了整体的设备管理水平。
4.成本管理是效益驱动型设备管理模式的目标。
成本管理就是用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回报, 追求效益的最大化, 它是一项系统性的管理工作, 既包含设备的直接投入费用, 又包含与设备相关的人员、设施的间接投入。四公司的设备管理成本在整个成本支出中占到了30%, 成本目标的有效控制直接影响到经营质量的优劣, 成本管理就某种意义而言, 就是效益驱动型设备管理的根本目标。一是严格管理降成本。建立了以目标为导向, 制度为基础, 考核为保障的管理体制, 每年根据生产任务指标、货类结构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 制订控制目标并层层分解, 通过《材料管理规定》、《委外维修管理办法》, 不断完善审批、采购、领用程序, 并做到逐级把关。在采购过程中坚持货比三家、源头采购。同时, 公司还积极开展“三外”转“三内”、修旧利废等活动, 加大了成本控制的考核力度, 取得了较好成效。据统计, 仅去年设备维护成本就降低了400多万元。二是体制改革增效益。通过实施维修单位合并、部分维修业务外包等措施, 几年内设备维护人员减少了近50%, 仅电瓶组和插制扣业务的外包, 每年可为公司节约人工成本30万元。
建立效益驱动型设备管理模式的成效与经验
近两年, 四公司通过建立和完善效益驱动型的设备管理模式, 大胆改革, 锐意创新, 设备管理的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设备管理指标一直呈现出“三高一低”的良好态势, (利用率、可利用率和完好率高、成本低) 在生产任务保持较高水平的前提下, 设备的维护费用大幅下降, 2010年同比降低28%, 2011年维护费又提出了要下降5%的目标。截至1~5月份, 材料费同比下降了10.2%, 维修费下降了19%。同时, 我们通过闲置设备的租赁、有偿共享等一系列手段, 主动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数十万元。改变了外界对机务系统只会“花钱”不会“赚钱”的传统观念, 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物流管理的效益及改进 篇3
2007年6月, 有关部门查房过程中以及总值班和医务部、护理部工作过程中, 发现医疗设备使用不均衡现象严重, 半年之内, 关于抢救类医疗设备的申诉、需求事件将近300起 (见表1) 。
2 原因
各个科室由于专业类别不同, 病人发病原因受到时间、季节、日常活动等影响, 出现有的科室春夏天危重症病人多, 有的科室秋冬危重症病人多, 因此导致监护仪、推泵、气垫床等医疗设备使用不均衡。
3 计划
基于以上问题, 经过协商讨论, 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1) 由护理部统筹, 科室之间协调合作, 互相借用, 由于牵涉到设备投入的问题, 设备按实际使用时间收取设备使用费。
(2) 医院成立医疗设备租赁中心, 统一购置部分设备, 全院范围借用, 由于设备由医院投入, 所以租用设备的科室支付部分设备使用费。
(3) 医疗设备租赁中心由总务科管理, 下设租赁部班组一个, 暂派4人, 实行24小时值班制。
(4) 先期暂时购置呼吸机6台、监护仪2台、注射泵2台、气垫床4套。
(5) 一年后, 措施有效地缓解了临床科室缺少抢救类设备的问题, 使设备需求类事件下降至10件以内。
4 执行
2008年3月, 正式成立医疗设备租赁中心, 归后勤服务部管理, 派4人轮流值班, 设备一并配置, 相关制度将进一步完善。
5 检查
医疗设备租赁中心自2008年3月1日-10月1日运行, 检查情况如下:
(1) 设备购置情况见表2
(2) 设备使用情况如下:绝大多数呼吸机都放置在呼吸内科, 使用呼吸机的科室也大多是呼吸内科, 气垫床基本是老干病房使用, 监护仪主要是肾内科使用, 推泵基本摆放在心内科。
(3) 医院到处借用医疗设备情况部分缓解。
6 总结
6.1 实际效果
自医疗设备租赁中心成立并开始工作以来, 有效缓解了医院抢救类设备使用不均衡的矛盾, 科室之间借用设备明显下降, 每个科室之间此类设备的投入明显减少, 租赁中心的呼吸机使用率明显高于科室自购的呼吸机, 有效降低了科室的运行成本, 减轻了科室的经济负担, 同时也降低了医院在设备方面的投入。 (具体见表4-表6)
共计:38次
6.2 存在问题
(1) 设备的租赁没有详细的记录, 何时租出, 何时收回, 哪些科室需要使用或已经使用没有登记, 所以设备使用费难以计算准确。
(2) 设备使用过程中, 损坏多, 既有搬动过程中的不小心机械碰撞, 也有由于操作不当引起的设备故障, 还有由于设备疏于保养引起的设备故障。
(3) 设备使用科室少。如:呼吸机绝大多数仅限于呼吸内科使用, 监护仪基本都在胸外科使用。
6.3 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
(1) 没有详细记录、搬迁造成的故障、设备使用少等问题都有由于租赁中心工作人员职责不到位的原因。
(2) 由于租赁中心工作人员没有医疗设备或电子设备专业基础, 更没有医学基础相关知识, 所以无法承担医疗设备的维护保养和临床科室的操作培训, 因此导致设备故障和设备附件遗失等问题。
(3) 设备仅限于少数几个科室使用, 尤其是呼吸机, 这与科室业务的开展和诊疗水平直接相关。
7 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检查和运行中的问题做以下改进:
(1) 鉴于由于租赁部门工作人员问题引起的一系列现象, 至2009年4月1日起, 医疗设备租赁中心归属设备采购部管理, 医疗设备租赁中心为设备办下设班组之一, 因为人员少的问题, 暂归属于仪修室, 由仪修室人员兼任。
(2) 责成仪修室制定严格的医疗设备租赁制度、交接班制度和设备维护保养制度, 严格遵照执行。
8 具体制度
(一) 医疗设备租赁制度
(1) 租赁部实行24小时工作制, 各科室需要使用租赁部仪器时, 电话或当面通知。
(2) 凡科室需要租赁设备时, 租赁部门工作人员需将设备送达科室, 或在临床科室人员的协助下送达, 并当场检测仪器各附件及各部分功能, 确认仪器能正常使用后, 由临床使用科室验收签字。
(3) 当临床科室使用人员不熟悉仪器的操作时, 租赁部工作人员有义务对他们进行现场指导, 并就仪器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一并转告。
(4) 仪器使用完毕后, 租赁部门人员必须在使用科室的配合下, 检查仪器的附件及仪器功能, 确认正常后, 双方签字交接, 由租赁部门人员收回。
(5) 仪器租用过程中, 仪器的租用起始和结束时间, 双方都需做好记录, 并签字以备查。
(6) 各科室租用仪器时, 须严格遵守仪器操作规程, 正确使用仪器, 若发现有人为损坏仪器或因错误操作损坏仪器, 租赁部有权要求使用科室全额赔偿由此产生的仪器维修费用。
(7) 租赁部所有设备均为医院所有, 全院各科室均可以有偿使用, 所有设备均不计使用科室折旧费、维修费, 设备使用收入的50%上交医院, 另50%算作科室收入;禁止各科室将仪器据为己有, 否则租赁部有权按照仪器使用费的50%收取仪器占用费。
(二) 医疗设备维护保养制度
(1) 常用医疗设备的维护保养制度
常用医疗设备实行三级保养制度
一级保养:设备使用科室每天在设备使用开始前或使用完毕后, 操作人员对所使用的设备, 每天进行表面除尘、清洁、消毒和基本参数校正。发现问题及时与设备主管工程师交流沟通, 及时维修, 保障设备的正常使用。
二级保养:设备使用科室操作人员配合, 由设备主管工程师对设备, 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设备内部清洁、蓄电池充放电和技术参数校正等。
三级保养:设备主管工程师定期对设备进行维修, 更换易损件, 润滑机械部件, 检查水路气路等, 同时请设备厂商工程师对设备进行测量、校验、更新升级软件等
(2) 急救医疗设备维护保养制度
现将急救医疗设备作如下分类:
治疗类:替代或有助于恢复人体器官功能的设备。如:呼吸机、除颤仪、萨博心肺复苏仪、洗胃机、吸引器、快速输液泵、微量泵、血液净化设备等。
诊断类:血压计、脉氧仪、便携式B超、生化仪、便携式X光机等
监护类:各种功能类型的监护设备。
9 结束语
(1) 自2007年, 医院发现医疗设备使用不均衡性的问题, 至2008年成立医疗设备租赁班组, 我们严格遵循了PDCA循环管理理念。
(2) 2009年底, 通过检查发现, 医疗设备租赁中心很好的执行了本部门的制度, 很好的缓解了抢救类医疗设备使用不均衡方面的问题, 也很好的扶持了临床科室业务的开展, 同时也暴露出医疗设备租赁中心人员是电子类工程人员, 无法对呼吸机管路进行消毒, 也无法对使用呼吸机的病人的参数做设置和调整的问题, 故成立了呼吸治疗组, 将呼吸机的使用独立出来, 使呼吸机的应用更加专业化, 而且医院和加拿大汤姆逊大学合作, 开展了每年一期的呼吸治疗师培训班, 培训学员扩展到全国各地。很好的提升了医院甚至全国各地医院人员的呼吸治疗水平。
(3) 经过几年的运行、调查, 医院又陆续购置了腹腔镜、臭氧消毒机、UPS电源等设备, 而且新增了部分监护仪、注射泵等设备。
摘要:本文利用质量持续改进理论, 不断发现、总结、改进、发现医疗设备管理中的问题, 持续改进医疗设备管理, 提高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益。
关键词:持续改进,医疗设备,管理
参考文献
[1]兰宇曦等.影响设备成本主要因素分析.中国医院管理, 1997;17 (8) :4717
[2]韩英.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转变医疗设备管理模式.中国医院管理, 1997;17 (2) :446
[3]于宗河.于宗河.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促进香港和内地共同繁荣.中国医院管理, 1997;17 (7) :1513
物流管理的效益及改进 篇4
一、医药物流成本“效益背反”陷阱的表现
“效益背反”是物流的基本特性。它是指改变系统中任何一个要素, 都会影响其它要素, 欲使系统中任何一个要素增益都将对系统其它要素产生减益影响, 也可以简单理解为二律背反, 这种陷阱的结果必然使企业在降低成本时出现取得一方必舍弃另一方的状态。具体表现在降低物流成本的过程中, 一些部分的成本降低了, 但另外一些的成本没有降低, 或有所增加, 从而影响了物流总成本的下降。
医药物流采取供应链管理模式, “效益背反”表现为:
1、医药物流各功能运输、储存、包装、装卸等的“效益背反”。它是指当企业采取措施降低了物流某一环节的成本时, 由于效益背反的影响, 另一环节的成本将增加, 从而使物流总的成本趋于上升。如:“零库存”“低库存”是储存合理化的目标, 但库存的下降必然要求采用按需配送、定时配送等方式, 从而导致运输成本偏高。由于储存成本减少的幅度小于运输成本增加的幅度, 企业的物流总成本反而上升;为了降低包装成本, 会减少包装的用料、简化包装, 但这又使包装强度下降, 使运输、储存中破损的可能性增加, 从而使运输、储存的成本增加。由于包装成本的降低幅度小于运输、储存等成本的增加幅度, 企业的物流总成本上升。
2、医药企业内部物流的“效益背反”, 即医药企业各部门物流成本之间的效益背反。企业的物流活动可分为原材料供应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和废弃物回收物流等, 这些物流活动属于不同的部门, 为了实现本部门效率的最高、成本的最低, 不可避免地损害了其他部门的利益, 最后导致企业的物流总成本难以下降。
3、供应链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效益背反”。一般地, 各企业都按照自我成本最低、效益最优的原则组织物流活动, 下游企业按客户的需求做出库存预测计划, 但由于信息传递滞后、或由于企业间的“博弈”, 上游企业得到的信息就是扭曲的, 上游企业根据扭曲的信息安排生产, 最终损害到了下游企业的利益。这就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效益背反”。从单个企业看, 运作效率是高的, 但整个供应链的效益低下, 而损害到供应链每个企业的利益。
4、医药物流成本与物流服务的“效益背反”。要使医药物流成本得到有效降低, 物流企业就会从本企业最优的角度规划其物流服务, 如:选择合适的路线、方式、合理包装、轻重配载等;而医药产品的时效性要求医药物流服务提高的重点在于物流速度和物流质量, 为此, 要尽量的减少物流过程中的货差货损, 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优质服务, 即“按时配送、按需配送”等服务, 但这会使物流成本增加, 从而使总成本难以下降。
5、从宏观上看, 整个社会资源医药物流的布局上也存在着“效益背反”。我国医药物流供应链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 医药企业自营物流居多, 单个企业追求物流成本降低与社会物流总成本之间形成“效应背反”, 造成整个社会医药物流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二、医药物流成本“效益背反”陷阱产生的原因
1、在医药物流供应链管理中许多企业将物流的各功能割裂开来, 片面地追求某一方面的最优化, 但由于物流各环节的相互关联性, 就必然损害了其他环节的利益, 从而使物流总成本难以降低。具体表现在:
(1) 要素目标冲突。这是造成医药物流成本“效益背反”的内在因素。各要素的目标是为了降低其成本, 但在降低其成本的过程中, 会陷入到各自为政的状态中, 最终导致“效益背反”陷阱的产生。“零库存”、“低库存”是储存的目标, 为了有效地降低库存成本, 要求有高质量的运输质量与其相适应, 即“Just in time” (准时化) , 这无疑会增加运输的成本;运输的目标是合理化, 为了实现合理化的运输, 企业必须对运输工作进行合理规划:选择最佳的运输线路、减少运输环节、充分利用运输工具, 一次运输量的增加使储存量增加, 从而使储存成本增加。
(2) 要素产权冲突。要素产权冲突导致了医药供应链“效益背反”陷阱的产生。医药供应链是由多个产权不同的企业构成, 其物流系统也不可能由一个企业建立, 即一个供应链上的物流系统是由不同产权组织共同构成的。为了医药供应链管理的优化, 各企业要协同一致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但实际上各企业之间有着明晰的产权关系, 不同产权的企业谋求利益的最大化必然导致要素产权的冲突, 最终将导致“效益背反”陷阱的产生。
2、“牛鞭效应”所导致的信息扭曲是客观因素。医药物流成本“效益背反”陷阱产生的原因还有信息失真。由于信息失真, 一方面导致了医药供应链信息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医药供应链的各企业都从各自最优的角度来规划物流, 而在无形中损害了其他部门和其他企业的利益, 最终影响了整体的利益, 从而产生了医药供应链各企业的“效益背反”陷阱。造成供应链的信息失真的原因就是我们常说的“牛鞭效应”。“牛鞭效应” (Bullwhip Effect) 是指由于供应链的固有属性, 供应链各企业对信息的曲解沿着下游向上游逐级放大的现象。“牛鞭效应”会使各企业的库存信息扭曲、不真实, 严重影响供应链的效率, 导致了供应链物流成本上升, 这是医药供应链物流成本“效益背反”陷阱产生的主要原因。
三、走出医药物流“效益背反”陷阱——医药物流成本管理对策
1、用系统化的观点管理医药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物流业务。物流成本“效益背反”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将物流的各功能割裂开来, 片面地追求某一方面的最优化, 但由于物流各环节的相互关联性损害了其他环节的利益, 使物流总成本难以降低。系统化的观点是解决物流成本效益背反的关键。所谓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要素所形成的整体。医药物流管理系统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医药物流的各功能即运输、储存、包装、装卸、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有机组合、协调运行并共同产生出的新的总功能;二是医药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物流所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整体。物流系统化是物流的本性, 它强调物流综合成本的降低和综合效益的提升, 强调用系统化观点来研究物流, 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来挖掘潜力, 降低物流成本。为此, 可以用运筹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用图上作业法、表上作业法等方法求得最优解。系统化的分析方法要求在进行医药物流成本管理时, 以物流总成本最低作为管理的目标。
2、利用物流信息支持系统解决医药供应链的“效益背反”。物流信息支持系统是一个面向供应链全过程的物流管理方案, 其应用目的是:通过对医药流通过程中物流信息的采集与利用, 利用Internet/Intranet的开放技术, 使厂商与客户之间可以方便地沟通。物流信息系统可以调整需求和供给, 缩短从接受订货到发货的时间;使库存适量化 (压缩库存并防止脱销) , 提高接受订货和发出订货的精确度, 使接受订货和发出订货更为省时省力;提高搬运作业的效率;提高运输作业的效率, 防止在发货、配送过程中出现差错;回答客户的信息咨询, 从而提高对顾客的服务水准和降低医药物流总成本, 提高整个医药物流供应链系统的效率。对于任何试图改善医药供应链流程、提高决策质量并最终削减成本的系统, 本身必须具备充分的兼容性, 必须能容易地实现供应链参与方之间的沟通, 且不增加在转换软件和硬件方面的投资, 同时能够借助各种信息系统为经济实体所运用, 包括医疗机构、医疗系统、药品信息和所有服务提供商的信息。上述所有的要求对于电子商务在医药供应链中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因为基于与联网的医疗电子商务在没有大幅增加医疗机构信息系统投资的前提下, 实现了供应链参与企业之间的衔接, 并且这种途径使得供应链的交互作用表现得更为直接, 从而促进了流程和决策的改善, 实现供应链成本的改善。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的Med star Health、Baltimore、Maryland等医院已经成功地通过电子供应链降低了10%~15%的成本。
3、正确选择医药供应链各成员的物流配送模式。合理的物流配送模式有利于企业物流成本的降低, 企业应结合现状, 选择适合本企业的物流配送模式。
(1) 自营物流。即企业自行设置物流配送部门, 负责本企业的物流配送。如:中国的海尔、美国的沃尔玛等, 他们通过企业自己的高效物流配送体系完成本企业的物流业务, 有效地降低了成本。但笔者认为自营物流并不是医药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物流模式的最佳选择, 因为自营物流虽然可以降低成本, 但投资高收效慢, 一般的医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盲目追求自营物流是不可取的。
(2) 第三方物流 (Third Party Logistics, 3PL) 也称为物流外包。由专业物流企业以合同的形式在一定期限内向用户提供系统化、个性化、信息化的全部或部分物流代理服务。这是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广为推行的一种物流模式。采用第三方物流, 由专业化的物流企业提供高效物流服务, 医药供应链成员企业如制药企业可以专心致力于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有的物流能力如运输企业来降低运输成本。双方各司其职、各尽其能, 有效地降低了整个供应链物流成本。目前物流总量中通过第三方物流完成的比例为:美国57%、日本80%、欧盟35%, 中国为8%。第三方物流在我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3) 第四方物流 (F o u r P a r t y Logistics, 4PL) 。是建立在电子信息技术和第三方物流基础上的一种物流形式, 它由独立于现有物流系统各个环节的、与原物流系统无直接利益关系的“第四方”提供, 并将自身的资源、能力和技术同来补充服务提供者的资源、能力和技术整合起来, 提供供应链解决方案。与第三方物流不同, 第四方物流服务的提供者运用自身的特长, 为客户提供物流系统的规划决策。第四方物流实际上是一种虚拟物流, 是依靠业内最优秀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技术供应商、管理咨询顾问和其他增值服务商, 整合社会资源, 为用户提供独特和广泛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这是任何一家公司所不能单独提供的。走出医药物流“效益背反”陷阱, 降低医药供应链成本关键就是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进行成本管理, 第四方物流的出现是医药物流成本控制的又一选择。
4、对医药物流各环节改进的优化顺序进行规划。医药物流成本的控制还存在着一个优化的顺序问题。在医药物流“效益背反”的表现中, 当我们采取措施降低运输成本时会使储存成本增加, 假如储存成本增加的幅度大于运输成本的减少幅度就会使物流总成本上升;而当采取措施降低储存成本时运输成本将增加, 如果运输成本增加大于储存成本的减少, 也会使物流总成本上升。由此可看出, 虽然“效益背反”现象依然存在, 但运输的改善对储存的递减影响与储存的改善对运输的递减影响是不同的。为此, 我们可以先改善对递减影响较小的, 再改善对递减影响较大的, 以达到降低整个医药物流总成本的目标。一般而言, 应该先选择对另一方合理度改善的负面影响递减速度更慢的一方。假定降低运输成本对存储合理度改善的负面影响是递减的, 而降低存储成本对运输合理度改善的负面影响是递增的, 故应该选择先降低运输成本, 再降低存储成本。因为根据分析, 如果初始条件下运输合理度的政策弹性更高, 则推行降低运输成本的政策能获得更多的收益, 而推行降低存储成本的政策则可能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当中;如初始条件下存储合理度的政策弹性越高, 则先降低运输成本将带来短期的利益损失, 而先降低存储成本只能带来短期的政策收益。应此, 最优的方法是先降低运输成本, 虽然此时存储合理度有所下降, 但运输合理度改善的收益更大;而当运输合理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 再着重降低存储成本, 此时运输合理度下降有限, 而存储合理度上升较快;最后在运输合理度和存储合理度都有所改善的情况下, 可以推行综合治理对策, 实现两者的优化组合。
医药物流“效益背反”陷阱在医药物流成本控制中客观存在, 合理运用各种技术方法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降低“效益背反”的影响。从医药供应链成本控制的整体高度着手, 降低医药物流总成本目标定能实现, 虚高部分的药价也一定会降下来。
参考文献
[1]、McKesson (2002) , Resource Management update: Healthcare Supply Chain, Healthcare Financial Management, Jan.
[2]、Christine L Malcolm (2001) , Five e_Business strategies you can take to the bank, Healthcare Financial Management, Sep, pp.72-75.
[3]、宋远方, 宋华.医药物流与医疗供应链管理 [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 2005.33-34.
[4]、张强.现代物流管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2006.40-41.
物流管理的效益及改进 篇5
关键词:应急物流,成本效益,因素,对策
1. 对应急物流成本的理解及研究意义
随着人们对应急物流的研究的不断深入, 对应急物流的界定也在慢慢的成熟。如:应急物流是指为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它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非常规性以及弱经济性等特点。但是对应急物流成本却没有清楚的概念, 笔者认为, 应急物流成本是指应急物资的空间位移 (包括静止) 的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资源的货币表现, 是应急物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 如包装、装卸搬运、运输、储存、流通加工、流通信息等各个环节所支出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
应急物流最主要的目标是满足因突发事件而产生的物流需求, 保障物资、人员、资金的流动。但同时也应该注意物流成本的节约, 避免出现“帕累托无效率”状态。这一点对于我国这么一个资金尚不宽裕的发展中国家显得更有意义。同样企业应急物流成本的研究能让企业重视应急物流的管理, 从各个层面上加强应急体系建设。
2. 应急物流的构成要素
一般来说, 应急物流活动的构成要素有四个:采购、运输、储存、配送。采购仅是一个组织从目标市场取得满足质量、数量、价格要求的购买过程。运输解决了供应者与需求者之间场所分离的矛盾, 创造了场所功效。储存是有目的、能动地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中物资的暂时停滞。配送是一种完善的、高级的输送活动, 是“配”与“送”两项活动的有机结合。在物流的整个环节中, 配送属于系统的末端, 是直接与需求方相联系的部分, 因此, 配送功能完成的质量及其达到的服务水平, 直观而具体地体现了物流系统对需求的满足程度。根据应急物流的构成要素我们可以分析影响其成本的一些主要因素。
3. 影响应急物流成本的因素分析
3.1 宏观因素
3.1.1 国际经济环境 (如金融危机) 对应急物流成本的影响
美国金融危机正在全球范围内对各行业造成冲击, 我国的物流产业也不例外。我国物流行业的业务量明显下滑, 对物流企业造成很大的冲击。对于以外贸物流行业为主的企业造成的压力很大, 许多以航海运输、航空运输、铁路运输、汽车运输方式进行物流的企业面临着破产。这种影响会随着金融危机在中国的不断渗透会变得更加严峻, 整个行景不容乐观。在面对上述国际经济环境下的物流行业的应急物流成本必然加剧, 甚至导致大多物流企业因为资金问题而破产。
3.1.2 国家保护消费者权益相关法律的制定
消费者是企业的利润源, 市场竞争的激烈, 致使现代企业非常关注消费者的需求, 国外已经出台了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相关法律, 虽然中国现在还没有, 但随着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更多关注, 我们此类法律也正在制定中。北京市从2003年4月1日起在全市实施《电子市场质量管理通用规范》, 规范要求, 各商户应回收国家公示召回商品, 并实行先行赔付制。三菱帕杰罗、本田CRV、尼康数码相机这些跨国公司都有在中国召回的记录。但中国的本土企业根本就没有建立处理这样的应急物流需求的应急物流处理机制, 在产品召回问题上可能还不知所措。一旦发生这样的问题其应急物流成本一定会吞噬掉这些产品的销售利润。
3.2 微观因素
3.2.1 资源配送体系
一般企业物流都会建立稳固物资供应关系, 供应商数量有限, 资源配送都按照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进行设计, 在短期内不会进行大的调整。而应急物流中参与物资供应的供给主体众多, 包括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人道组织的救援物资储备, 紧急市场采购, 社会捐赠等。大部分救援物资供给主体都是临时的, 救援物资需求的品种、数量、地点都会发生大幅度地变化, 相应节点设施的数量、布局也要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不同渠道供应物资的质量、规格、包装等差别较大, 容易产生低效配送、重复供应等问题。同时救援机构要快速创立配送中心, 争分夺秒配送物资以挽救生命, 所以应急物流资源配送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3.2.2 车辆调度
由于大规模灾害性事件发生时信息不对称, 这时向灾害发生地调运救援物资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一方面由于在事件爆发后的短期内需要运输大量物资, 另一方面也因为突发事件的爆发时间与地点的不确定性, 赋予运输工具的临时禀性。救援物资运输行动一般是由政府组织的非常规性活动, 货物配送中需要的车辆, 一般是由政府按照应急预案临时征用社会团体或个人的, 它可以出现在网络中的任何点, 完成一项运输任务后也无需返回出发点, 并且为了克服环境条件限制和加快物流速度, 经常会混合使用公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如何调度不同运输方式下的运输工具, 对应急物流的成本影响也不可低估。
3.2.3 信息
信息在应急物流运作发挥着主导作用, 信息是救灾得以进行的重要链条, 畅通的应急物流信息指能准确感知应急物流需求, 传递、分析、汇总、反馈灾区信息。能使物流作业准确迅速地进行。相当于应急物流体系的“神经系统”。时间就是生命, 应急物流就是与时间赛跑。信息上请下达, 形成联动。保持信息通畅能够优化调控物流, 及时、准确、有效地驱散供需“迷雾”, 实现应急物流全程可视可控, 提高物流反应速度、降低物流成本。同样因信息传递错误而导致货到而不能及时提取等也会产生应急障碍, 企业迫切需要制定预案, 对不可抗拒的和人为造成的紧急状况进行有效地防范, 将应对成本降到最低。
3.2.4 库存
一般企业物流的需求在通常情况下比较稳定, 或者可以预测出需求量的变化趋势。库存原材料或商品种类比较稳定, 根据需求不断地投入到物流过程中。而救援物资的需求则完全不同, 在事发前无法预测救援物资需求地点、种类、数量, 在突发事件爆发后, 会立即产生大批量救援物资需求。并且由于突发事件可能会迅速蔓延, 救援物资需求也会出现非常剧烈的变化。在物流驱动模式方面, 一般企业物流中物资流转的动力是市场需求, 企业采用推动模式或拉动模式来驱动商品的流动, 以最终满足市场需要。而应急物流则可以描述为市场上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
由于大部分紧急救援物资仅在突发事件后才使用, 但由于突发事件很少, 不可预见, 所以不能确定库存量, 在急需时出现物资缺乏的局面, 甚至有时因储存的应急物资过多, 存放时间太久, 在没使用之前就已经过期。因此, 确定合理的库存以及怎样降低库存存放物资过期而造成的损失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实现应急物流的安全性与经济性目标。
4. 应急物流成本效益最大化的对策研究
4.1 优化应急物流配送体系
应急物流成本的节约与否, 取决于应急物流配送系统能否及时、准确地将相应物资输送到目的地。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考虑:一是要有效整合社会资源, 以市场化的手段与国内网络覆盖面广、硬软件设施齐备、行业信誉度高的大型专业物流企业签订协议.以取得他们的帮助。可以与具有全国性物流网络的物流公司结盟, 找三四家物流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伙伴, 一旦遇有突发性的事故发生, 在全国各地的红十字会可以迅速联系到结盟公司的当地分公司、办事处进行货物的集结和调运, 从而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有效管理模式。但必须有清晰的分层管理, 使其各司其职。即在机构职能上适度的分层, 在信息上集中于共享, 集中在于提高效率, 分散在于提高活力。二是要大胆尝试“军地物流一体化”的应急物流模式, 对军地物流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优化, 以实现军地物流兼容部分高度统一、相互融合、协调发展。
4.2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是指应急物资的品种、数量、结构、布局、生产能力、存在状态等相关的构成要素, 它是应急物资体系的构成对象。合理储备对于应急物资系统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应按照国家、军队、地方、市场和家庭五级储备形式,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对物资的管理上要充分利用企业管理和控制库存中的分类方法如“ABC分类法”进行分类管理。先用ABC分类法划分救灾物资的优先级, 再用需求聚类分析。常用的应急物资见图表。可以根据具体的应急紧急情况把应急物资分为一般级、严重级和紧急级三类。一般级指有利于灾害救急, 有利于减轻灾害的损失且必要的物资, 如环保处理、工程建材、工程设备类物资。严重级指减轻灾害损失, 缩小灾害范围, 对应急救灾工作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非常必要且重要的物资。如救援运载、防护类物资;紧急级指对应急救灾工作的开展, 挽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稳定局势起关键性的作用, 必须且极重要的物资, 如生命救助、生命支持、临时食宿类物资。
4.3 建立信息保障机制
由于自然灾害及公共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 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应该是一个适应性强、功能强大、反应灵敏的信息网络中心和管理中心。它根据国家的政策法规, 组织众多普通商业物流中心、企业加盟, 并通过一张覆盖于各加盟物流中心、企业的网络系统将其连接起来, 依托政府公共信息平台, 组成一个网络应急物流体系, 实施信息发布和管理工作。在灾时, 应急物流指挥中心通过网络连接, 可以根据灾情, 灵活抽调各加盟物流中心组成一个保障体系。这个体系可大可小, 如果遇到全国性的灾害, 还可以将多个地区性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联网, 组成一个全国性的应急物流体系, 实施应急保障。这样一种全国性的联盟, 各个加盟企业可以随时掌握突发事件的现状及应急所需情况, 以最快的速度最小的成本选择合适的加盟企业, 从而使应急物流总成本降到最低。
4.4 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能够有效降低应急物流成本的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 第三方物流业务模式本身就能够降低物流成本, 与传统储运企业相比, 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利润本质上并不是来源于运费、仓储费用等直接收入, 而是来源于与客户一起, 将现代物流管理科学在企业中推广应用所创造的新价值, 来源于企业物流经优化和集成后所节约的成本。也就是说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利润并不是以客户的成本性支出为代价的, 而是依赖于为客户节约的物流成本的多少, 成本节约越多、利润就越高, 这就是所谓的“利益一体化”和“新利润源泉”。另一方面, 在应急物流的构建过程中, 由于采用了第三方物流这一物流功能模块, 减少了在物资筹措、储备等方面的重复劳动, 避免因计划不足而造成的物资过剩而产生的损失, 从而降低应急物流系统的构建成本。
物流管理的效益及改进 篇6
辽源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安煤业公司共有五个采煤区, 职工人数4500人, 入井人数占80%。以往采用矿灯牌记录入井人数, 对入井、升井人数统计不清, 还有不入井却记录入井信息以获取入井津贴的现象。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公司经考察, 选择使用了济南科一力软件工程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软硬件相结合的KJ202-F型煤矿安全考勤管理系统。该系统把井下工作人员的安全监测同考勤结合起来, 对煤矿企业加强考勤管理并完善下井职工清点制度非常有利。
2 考勤系统基本工作原理及功能
本系统利用最新RFID远距离射频技术, 具有稳定性强、使用方便、配置灵活等特点。
本系统硬件设备是由井下考勤设备、地面管理服务器和网络查询终端三部分组成。通过安装在矿灯或矿帽中的射频模块考勤, 考勤数据通过通讯接口存入地面管理服务器, 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局域网浏览查询。
2.1 系统组成
煤矿安全考勤管理系统由系统硬件部分及软件组成。硬件包括:本质安全型井下考勤终端、本质安全型发射感应器、通讯接口、考勤模块和管理用计算机。软件包括:客户端管理程序、监控程序、分析程序和网页发布。
2.2 基本工作原理
当一个已经注册过的考勤模块接触到发射感应器的感应范围内后, 此时考勤终端将会响起的“滴”的一声鸣响, 考勤终端的显示屏会显示使用该考勤模块的员工的考勤编号, 并且终端上的绿色指示灯将会闪亮一次, 此时该员工即算为一次考勤。该考勤记录暂时记录在考勤终端内, 按设定时间提取到地面的管理用计算机的数据库中。
地面的考勤监控程序将提取的数据, 根据考勤卡号和考勤编号的对应关系, 将该考勤模块与对应的使用人员、考勤时间、考勤上、下井参数等字段匹配在一起, 并存储在数据库的原始考勤记录表中。
一般的煤矿考勤系统都是由上井和下井两台考勤终端来构成的数据采集的终端, 然后地面的分析程序分析时, 根据原始考勤记录表中记录的相关考勤参数及已有的班次设定参数, 将原始考勤记录分析为对应的考勤结果, 供报表程序调用。
2.3 硬件通讯工作原理
用考勤模块接近发射感应器, 当接近到可以被发射感应器感应到时, 考勤模块会反射发射感应器发出的磁场信号, 发射感应器根据每个考勤模块所反馈的信号的不同, 确定考勤模块的编号, 并将此编号发送到终端内的SK-100中, SK-100将考勤模块的编号和考勤的时间存储在其内存中, 等到监控程序发送下载数据的指令时, SK-100将考勤数据通过485信号传输到终端内的485/CAN通讯模块内, 通过485/CAN通讯模块将信号转为CAN信号, 并将此信号经过矿方提供的通讯线传送到地面通讯接口中, 然后通过接口内232/CAN通讯模块将CAN信号转换为232信号, 并通过计算机的串口把信号存储到计算机的硬盘中。
2.4 功能
1) 安全考勤管理软件可实现对井下人员监控、考勤统计管理和WEB方式的网络数据发布。
2) 数据服务器实现数据库服务器功能和WEB服务功能。
3) 安全考勤终端在考勤时显示时间、信息模块编号并有声、光提示。
4) 射频信息模块为无线射频方式, 识别时间为100ms。
5) 射频信息模块为无源、防水模块, 可置于矿帽内使用, 使用寿命不小于5年。
6) 网络数据采用CAN总线通讯方式, 最大传输距离可达10KM。数据传输线路为双绞线 (矿上原有大对数通讯电缆) 即可。
7) 可准确记录每次考勤的时间 (24小时制) , 可随时查询考勤数据和上、下井记录。
8) 考勤管理采用自适应算法, 可处理各种倒班情况和例外情况, 能完成各区队或个人的考勤数据查询或统计, 能汇总生成各个班次, 合计考勤情况并生成考勤明细表、统计表等报表。
9) 井下人员安全监控可定时汇总考勤数据, 灵活设置数据汇总和超时报警的参数, 实现报警提示功能。
10) 网络数据发布可实现矿内领导的网络查询功能。
11) 软件的模块和报表可根据甲方的考勤管理实际要求进行调整。
3 投资概算
西安煤业公司共有5个采区, 根据现场情况, 各采区安设考勤系统1套, 包括终端1个, 发射感应器1个, 计算机1台。公司人力资源部服务器利用调制解码器拨号登陆各采区计算机进行数据管理, 要实现这个目的共需要KJ202-F井下考勤终端5个, KJ202-S发射感应器6个, KJ202-J通讯接口5个, 考勤系统软件1套, 服务器1套, 录入器5套, 计算机5台, 射频识别卡4500张。共计投资43万元。
4 经济效果
2006年10月KJ202-F型煤矿安全考勤管理系统正式投入使用, 经过一个月的考核计算, 当月工资总额与上月对比下降4万余元, 11个月就可以收回投资。而且在实行考勤管理后, 入井职工的安全得到了保证, 入井人数清楚, 对入井人员及工作情况掌握准确。由此可见, 使用KJ202-F型煤矿安全考勤管理系统是经济可行的。
5 发展前景
通过我公司使用煤矿安全考勤管理系统, 证明此系统具有技术先进、安全可靠、配置灵活、管理维护简单、信息查询网络化的特点, 把安全和考勤有机的结合起来, 对煤矿安全生产和经营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因此, 使用煤矿安全考勤管理系统是可行的、安全的、经济的, 是煤矿节资降耗、提高经济效益及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KJ202-F型煤矿安全考勤管理系统说明书[D].
物流管理的效益及改进 篇7
一、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补偿金额低
目前我省执行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规定补偿标准为每亩11.75元, 其标准远低于公益林的管理成本和自身的经济效益期望值。部分公益林建设的原始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 实行生态效益补偿后其银行贷款本息的偿还面临巨大困难。由于缺少补偿资金, 国有林场管护设备和作业人员的工作环境恶劣, 木材加工业萎缩, 这种情势下, 国有林场还要依靠砍伐来维持社会经济的发展, 严重影响了森林生态公益林的范围和森林生态效益的质量, 同时阻碍补偿资金的有效管理。
2.补偿渠道单一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主要靠中央财政资金和地方财政资金支持, 并无其他资金来源。补偿资金的金额由政府的财政状况决定, 补偿资金来源单一, 完全依靠政府财政无法保证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足额及时到位, 不利于补偿机制的实施和森林生态效益的发挥。政府作为生态效益受益者的代表, 有义务提供生态效益补偿费用, 但是仅依靠政府不依靠市场力量是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的。
3.补偿资金管理不规范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在筹资、发放和使用过程中都存在着管理不规范问题。如资金筹措方式和数量均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资金的发放过程中没有落实直接补偿政策, 资金的使用过程中缺少监督管理等等。由于财税网络的不健全, 致使补偿资金的发放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支付渠道众多, 没有开展直接补偿, 造成补偿资金的流失, 增加资金管理难度。由于资金使用过程中没有完善的监督体系和明确的责任追究体制, 导致补偿资金用途更改, 且无法追究责任人的违法违规行为, 最终导致补偿资金管理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4.补偿制度不完善
目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还不完善, 存在的很多问题导致补偿制度无法有力保护相关的补偿对象。森林资源管理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 致使资源所有者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确;现有法律法规的不足, 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存在很多漏洞, 加大了补偿资金管理难度;在执法过程中, 监督和执行力度都不够。
5.财务管理问题严重
随着资金投入的增多和单位的增加,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并未设立独立核算账户, 会计核算越来越不规范。例如核算不及时, 会计科目设置不合理, 人员配置不符合相关要求, 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凭证不完整等问题日益严重。与此同时, 由于没有进行及时准确核算, 绩效评估不全面, 致使无法有效进行补偿资金管理。
二、国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成功经验
德国、美国等国家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尽管各国基于不同国情, 采取不同的方式开展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但其成功经验的借鉴对于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总体来看, 国外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多元化筹资
各国补偿资金主要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同时, 还通过征税、发行债券等多种方式进行多元化筹资, 以保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充分。例如美国政府通过退耕还林对农民进行补偿的同时, 还通过开发森林生态服务筹措补偿资金;日本和德国主要是通过征收相关资源税和多渠道融资方式持续稳定筹措补偿资金。
2.资金到位及时
在资金的分配过程中, 减少中间环节, 降低资金分流的概率, 是资金足额及时发放到补偿对象手中的有力保障。在此过程中, 职能部门的参与只起到监督作用, 并不直接行使分配权。例如, 美国等国家每年按照合同规定将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全额直接发放到补偿对象手中, 中间环节的减少, 有效地保障了资金的足额及时到位, 强化了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3.补偿资金分配的重点是私有林
国外一些国家的大部分森林所有权掌握在私营业主手中, 因此私有林生态效益补偿能否落实, 直接反映补偿制度的成败, 私有林生态功能的发挥, 直接影响整个森林生态效益。在这这些国家中国有林由政府直接投资, 直接管理, 管理比较方便, 而私有林管理难度大, 因此国家在分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时, 偏重于私有林, 使其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合理管理和维护, 弥补其限伐造成的经济损失。
三、加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的建议
1.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的合理确定有利于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补偿标准的确定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水平、森林生态效益的需求程度和受益者的承受能力, 只有综合考虑以上各个因素, 才能合理确定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 确保补偿的顺利进行。补偿标准的确定是开展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首要工作, 也是难点工作, 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可以有效保护补偿对象的经济利益。
2.完善责任体系
通过实行责任会计和报账制, 完善责任体系, 加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管理。报账制度有效实现了补偿资金管理和生态效益项目管理的结合, 使会计核算及时准确进行, 保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使用效益。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过程中, 引入质量管理, 既能保证生态项目建设的质量, 也能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使用效率, 降低因质量问题造成的补偿资金损失。在资金管理过程中, 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任, 确保资金的完全和合理分配, 与此同时实行责任会计制度, 每个责任层都对补偿资金负有一定责任, 并对责任层进行有效的绩效考评,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 并追究相关责任, 保证补偿资金管理的顺利进行。
3.拓宽筹资渠道
在以政府补偿为主的基础上, 大力拓展补偿资金筹资渠道, 增加资金来源。森林生态效益的受益者是全社会, 因此全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承担补偿费用, 建立多渠道的补偿机制可以有效保障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足额及时到位。在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 积极开展如发行国债、征税等筹资方式, 进一步完善资金投入机制。
4.完善资金监督体系
首先, 从生态环境的长远需要入手对补偿资金的投入进行科学论证, 在进行论证的时候, 还要结合当地的实际环境和经济状况。论证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规模大小以及规划区域等等, 并将其产生的生态效益期望值和其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比较, 通过投资论证监督补偿资金投入是否有意义。其次, 在资金投入全过程中, 对资金管理进行全程监控, 提高资金使用透明度和公开力度, 进一步完善资金的监督管理机制。最后, 充分发挥各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 对补偿资金进行有效监管。除了林业部门, 审计部门应通过开展不定期审计, 进一步加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审计工作, 指出补偿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引导补偿资金管理有效开展。
近年来, 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逐渐增加, 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不断完善。随着环境和经济的变化, 森林生态补偿基金管理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 也面临严峻考验, 各级政府应该充分借鉴国外相关成功经验, 针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现存问题,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确保资金的正常运行, 从而进一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少杰.发达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实践的启示[J].黑河学刊, 2009 (06)
[2].吴水荣.国际森林生态补偿实践及其效果评价[J].世界林业研究, 2009 (04)
[3].谷孝东.探析如何加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动态使用[J].现代商业, 2010 (12)
[4].蓝文永.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问题的探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9 (03)
【物流管理的效益及改进】推荐阅读:
新邦物流公司现代物流技术人才发展的分析及改进方案 毕业论文06-09
高校宿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案05-16
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及改进措施06-16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08-28
库房及物流管理制度08-01
物流管理规定及流程11-27
浅谈油田企业HSE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07-03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核及持续改进制度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