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效益审计(共12篇)
管理效益审计 篇1
内部审计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控制活动, 其目的是提升企业管理效能, 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开展内部审计, 对于提高企业制度执行力, 促使审计对象尽职尽责, 提高工作效率, 改进管理, 堵塞漏洞, 推进企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亿方公司伴随辽阳石化站在新起点, 实现大发展、大腾飞的新形势下, 如何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完善企业的内控制度、降低成本、提高行业竞争力, 成为亿方公司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课题。实践证明, 需要强化以下几方面的内部审计工作。
一、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强化内部审计工作的关键所在
内部审计是在企业行政主要负责人领导下, 对单位内部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与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真实性、合法性及有效性, 来促进单位加强经济管理, 实现经济目标。这项工作范围广、难度大、政策性强, 仅仅有上下的认同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有自上而下的领导力和推动力做保证, 审计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和有效落实。
1. 健全内部审计工作领导体制, 是保障内部审计工作运行的关键
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有组织、有领导的工作, 是在企业党政负责人领导下开展的。事实说明, 哪个企业领导重视、大力支持, 哪个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就搞得有声有色。否则, 内部审计工作就难以开展。所以说内部审计离不开企业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认真落实。要想进一步搞好内部审计, 必须建立健全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和相应的工作责任制, 必须争取企业各级党政领导, 特别是行政主要领导的重视、支持和参与, 才能使内部审计工作真正取得实效。自1995年我公司成立审计部门以来, 内部审计部门始终坚持服务企业中心的思想定位, 争取企业负责人的支持, 从多年的实践来看, 只要审计工作定位建立在服务于企业中心工作上, 做到与企业负责人对企业的总体思路相融合, 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契合, 就能赢得企业领导在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物质条件上的全力支持。对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难题, 企业负责人也会亲自出面协调解决。
2. 健全部门参与机制, 是开展实施内部审计工作的保证
通过加大事前监督力度, 将审计工作融入业务部门管理工作中去, 让其真心实意地参与。业务管理部门之所以被动参与审计工作原因, 就是害怕通过审计暴露本单位存在的问题, 特别是严重的管理问题, 担心受到责任追究。审计部门若要改变这种局面, 让业务部门真心实意地参与配合审计工作, 就必须注重突出审计的服务意识, 通过开展事前、事中以及跟踪审计, 将审计融入到业务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中去, 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 从而消除业务部门对事后审计中出现的问题, 可能被追究的担心。近两年来, 我公司先后开展工程检维修改造等项目跟踪审计, 协助工程检维修部门完善了工程管理制度, 促进了工程项目管理的进一步规范化, 使跟踪审计工作取得了实效。工作方式得到了相关业务部门的认可, 为以后开展审计工作营造了宽松的氛围。
3. 健全内外结合的审计工作机制, 即内部审计和外部 (委托) 审计相结合, 是搞好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
目前, 企业面临的是内部审计力量与审计任务严重失衡的矛盾。为了保证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应群策群力, 多管齐下, 增强审计力量, 改善知识结构, 加强专业培训, 稳步整合审计资源。应积极争取领导和有关部门支持, 扩充投资审计所急需的各类专业人员数量, 为审计部门开展审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另外, 还应合理利用中介审计力量, 采用招标等方式, 选择社会中介机构参与审计。通过委托审计解决当前项目审计任务重、工作量大、审计力量不足的问题。同时可减轻审计部门工作压力, 从繁重的审计任务中腾出一部分时间和精力从事机关日常管理工作, 修订完善各种制度和办法, 以便进一步提高整个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二、夯实基础工作是强化审计工作的根本途径
作为辽阳石化的集体企业内部审计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 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机制还有待健全完善, 队伍综合素质还比较薄弱, 精细管理还不够规范。因此, 建章立制和提高队伍综合素质, 严格工作程序, 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根本途径。
1. 抓基础, 完善审计各项规章制度
(1) 内部审计部门要根据国家和上级部门审计工作规定, 加强调查研究, 制定符合本企业实际、具有操作性的工作制度。我公司的投资项目是内部审计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内部审计部门围绕如何拓展工程审计范围、提高工程审计质量、更加有效开展工程审计, 制定了审计工作程序。一方面, 确立工程审计范围, 即确定投资额在一定范围内的建设工程和修缮工程项目, 属于必须审计的范围, 保证审计重点, 提高审计效率。另一方面, 审计范围内的工程项目必须经过审计方可进行结算的制度, 凡是没有经过审计的项目, 财务部门不予工程结算。规范化的规章制度不仅是对被审计单位的硬性规定, 也是对内审部门与人员的规范性约束。只有这样从制度上进行制约, 自觉地加强管理, 才能降低成本, 提高投资效益。
(2) 内部审计部门还要进一步规范审计文本, 应结合审计规范和上级部门要求, 定期或不定期对审计工作文本格式、内容进行审核。我公司根据集团公司审计信息系统的要求修订了审计立项审批表、审计通知书、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工作记录、审计决定书、审计报告等六个文本, 进一步推动了审计基础资料的管理。
2. 抓培训, 不断提高内部审计队伍综合素质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 是加强和改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在要求, 也是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因此, 应加大职业后续教育力度, 努力增强“三种能力”, 即依法履行职责能力、正确运用策略的能力、组织协调推动工作的能力, 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打造一支“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高素质审计队伍。
(1) 加强知识学习, 精通审计业务
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知识要求高、覆盖面宽、涉及部门多、组织
协调和实施难度大的系统工程。随着内部审计工作领域的拓展, 要求从事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主动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深入认真学习经济、法律、工程、科技等现代科学知识, 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分析研究、处理问题的能力。
(2) 定期组织经验交流, 加强业务技能研讨
目前, 内部审计人员在内审任务繁重和各种条件制约下, 不可能大批参加脱产培训, 这就要求我们采取一些新的方式尽可能给审计人员创造一些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例如内部审计经验交流会、业务技能研讨会和审计案例分析会等, 都是提高业务经验的直接方式。
3. 抓关键, 严格规范审计工作程序
在工作实践中, 内部审计部门应该把审计工作与内控体系紧密结合, 树立风险管理、规范流程、全程控制理念。努力在各项工作中做到“工作有计划, 行动有方案, 步步有确认, 事后有总结”, 切实规避监督风险。明确在审计项目的主要环节中做到“三个必须”。
(1) 必须组建好审计项目组, 选配懂管理, 有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的同志担任组长, 及时召开项目组协调会, 针对项目组成员专业特长落实具体工作内容、工作责任, 明确审计目的和审计重点, 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项目实施方案。
(2) 必须对审计实施中发现的重要问题进行核实, 并附上事件依据作为支撑, 在与被审计单位充分沟通后录入审计工作底稿, 并在做好督促整改工作上下功夫。
(3) 必须深入现场, 提高审计覆盖面。例如工程类审计, 审计人员应经常深入现场, 对隐蔽工程量进行审核、对签证进行验收、对工程建设过程进行监督、对工程造价进行主动、有效的控制。综合各种方法开展审计, 形成项目审计报告, 要实事求是地对审计事项做出评价。项目结束后, 既要归纳总结成绩和经验, 也要深入分析存在的不足, 提出具有深度的、针对性较强的管理建议。
做到“三个必须”基本上能够保证审计项目的质量。我公司多年开展工程检维修审计, 走访物资、工程、财务、机动等多个单位进行重点检查, 各个工作环节坚持按程序进行, 文本使用规范, 对存在的问题隐患督促整改, 促进了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 收到较好效果。
三、管理创新是强化内部审计工作的必由之路
内部审计作为一种企业免疫系统, 对它的组织构成、行为活动、运行过程、管理方法也都必须进行规范, 以保证其高效、顺畅、持久开展, 特别是在企业现代管理水平大幅提升的情况下, 应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来加快提升审计工作管理水平的步伐, 不断拓展审计领域, 创新审计方法, 与时俱进。
1. 在基础管理上要健全专业管理制度
一方面由于内部审计管理规范是基本的和宏观的, 而处于执行层的各个企业又千差万别, 这就需要各个企业进行细化, 建立具体的实施细则, 才能符合不同性质企业的实际。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已经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项环节中, 这就必须有符合各环节管理的专项规范, 有了细化的专项规范, 内部审计操作就更简便, 管理水平会上一个新层次。
2. 在管理手段上要强力推进网络化管理
目前, 先进的现代信息化技术和网络化管理技术方法、手段被大量应用, 这已经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随着亿方公司财务、供应和销售各专业的集中管理, 这对推行内部审计管理现代化是难得的机遇。从事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应高度重视起来, 主动参与和研究审计管理系统与各专业的对接工作, 及时将内部审计融入到企业现代化管理系统, 进而使内部审计的监督工作进入管理流程, 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共同体。
总之, 通过内部审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实施对企业管理的有效控制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 是内部审计工作追求的目标。目前, 亿方公司的发展目标已经明确, 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内部审计工作必须适应公司发展的需要, 更好地发挥防范风险、预防监督的作用。我们要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 全面推进内部审计工作, 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值, 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管理效益审计 篇2
我局下属有一家从事工程施工的全民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核算管理,2005年度上报的会计报表反映经营效益低下,与其所完成的施工量应可获的收益相去甚远,为此我们局财务审计科专门对该单位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经济效益审计,查清了效益低下的原因。现将这次审计的主要经过写出来,供同行们探讨
。
一、雾里看花
通过初步查阅单位会计资料,帐册、凭证、报表均较齐整,凭证签字完备,科目运用正确。不足之处是缺少材料明细帐。该单位资产负债表反映年末资产总额11447万元、负债总额10788万元、净资产658万元;利润表反映当年工程结算收入为2727万元、利润总额为22.53万元。
由于工程施工的周期一般都较长,绝大多数是跨年度项目,工程款又往往要拖延2-3年才能结清。所以利润表反映的工程结算收入大多是以前年度完成的工程量,并不能反映审计年度的实际情况。对此,我们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采用了以往承包经营审计时使用的办法对当年度的经营业绩进行了计算,即:以当年度经过监理工程师和业主共同签字认可完成的工程量为基础、以近两年来工程决算审计的平均核减率来估算未完工工程可能存在的决算审计核减额,据此算出的金额作为单位当年度完成的工程量可以实现的工程结算收入,并据以计算营业税费;以帐面反映的各项目成本支出为基础,再向各工程项目经理部取得各项目已经实际耗用、但尚未计入工程成本的料费、工费等成本消耗资料,一并计入当年度的施工成本;对于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期间费用则按帐面数计列。按照上列办法,我们计算出了单位当年度的经营效益:当年完成的工程量7903万元,可结算工程收入为7558万元,营业税费283万元,工程结算成本6727万元,管理费用491万元,财务费用12万元,营业利润仅为45万元,还不到工程收入的6。与系统内其他工程施工单位比较,与该单位以往年度的情况比较,这个收益率是很低的。工程施工创造的经济效益究竟流到哪里去了呢?
二、初步调查
经向该单位有关人员了解,单位当年度对部份工程项目采用了内部职工承包的经营管理办法。当年完成的总工程量7903万元共有6大工程,该6大工程又细分为25个分项,其中有12个分项实行了承包。经核对计算,12个承包项目当年完成的工程量为4523万元,占总工程量的57,其余占总量43的13个分项未实行承包,仍由单位统一经营管理。
该单位的内部职工承包在具体做法上就是单位将中标承建的工程分解为各个分项,由单位内部职工(通常为施工队长)对中标工程或中标工程中的某些分项进行签约承包。承包的主要内容就是工程建造成本,首先由单位按照中标造价下浮一定比例作为承包的建造成本,承包人在达到设计要求、质量标准及保证工期的前提下,对其所承包的工程成本负全部责任,包括各项材料的采购、民工的招用及薪酬的发放、施工设备的使用等。如果实际发生的工程成本低于承包的成本,节余部份归承包人所得;如实际发生的工程成本超过承包成本的,超过部份由承包人全额赔补。除此以外由单位按各工程设立项目经理部,指派人员进驻现场,负责工地生产安全、施工进度、工程质量等监督管理,相关的费用由单位承担。
按照上列的承包环境,承包人要追求自身利益,只能在节约成本上下功夫,也就是说实行承包的项目比单位统营项目在工程成本方面应有所节约,但从我们查阅会计核算资料所获得的信息来看却并非如此。仔细比较会计资料中单位统营项目与职工承包项目的各项成本支出数据,承包项目的材料成本及人工成本比单位统营项目的要高,而设备使用成本则比单位统营项目低,但总的成本水平比单位统营项目高出约5左右。如果按照这一成本水平,各承包项目承包人的获利甚微,而据了解承包人的积极性是很高的,这似乎违反了常理。
三、追根寻究
为了查清真相,我们追根寻究,进一步向各基层的项目经理部人员及其他有关施工人员进行调查,终于取得了很大收获。据了解,承包签约时是按中标造价下浮一定比例后确定承包造价的,下浮比例原本就定得比较宽松。在承包项目承包人的精打细算下,实际发生的成本消耗肯定比单位统营的项目有节约,估计节约3-4,因此承包人的得益是较大的。由于承包以后单位对承包项目的成本支出由承包人掌控,因此承包人往往通过虚开材料等手段虚列工程成本,以掩盖其获利真相。具体可分为材料采购与民工工资两个方面:
1、材料采购
管理效益审计 篇3
关键词:管理效益审计;经济合同审计
经济合同审计是指由审计部门对经济合同的签订、执行过程和结果进行的审计监督、检查、评价和咨询活动。企业合同管理审计是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水平,预防和降低经营、管理风险,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价值的增加及目标的实现。油田企业经济合同审计开展多年,在新经济形势下,经济合同审计工作如何开展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一、“管理+效益”理念融入经济合同审计中
管理效益审计,是以审查评价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为内容,以促进经济效益提高为目的所实施的审计。审计的主要对象是生产经营活动和财政经济活动能取得的经济效果或效率,它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基本建设效果和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果的审查,评价经济效益的高低,经营情况的好坏,并进一步发掘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和途径。
内部审计要立足于为决策、管控、效益服务,真正把内部审计融入到日常管理的全过程之中,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经济合同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延伸,将对油田公司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审计保障。
二、创新合同审计方法,全过程参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在审计过程中,我们要把审计的侧重点放在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上面,最大限度地预防和降低经营风险,解决问题。要选准审计的重点内容和事项,找到切入点,从中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和失控点,有针对性地运用审计方法,多角度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后果,捕捉改进企业各项经营管理的信息,推动企业发展。
1.事前预防,制止无效益经济合同的签订
签约前审计环节开展管理效益审计,可发挥前瞻性作用,避免企业效益流失。严格资质审查,对方的主体资格是否合法,签订合同的当事人是否有签订该合同的权利。各类合同资质审计重点不同:买卖合同审查采购物资是否与营业执照经营范围一致,油田强制认定产品有无产品质量认可证书;工程合同审查营业执照、准入证、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是否存在超资质签约,并对施工单位进行实质性考察,杜绝没有施工能力、资信差的企业进入油田市场,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施工质量。严格计划审查,重点审计合同项目立项决策的正确性、可行性,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是否充分,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程序是否合规;项目的具体设计和投资计划是否具有经济性;研究项目的投资价值;审查项目概算;审查签订经济合同的必要性。
2.事中控制,全过程参与严格质量审计
买卖合同要对到货物资进行审计监督,检验供应商是否按合同约定供货,审查管理部门是否执行了相关管理制度。按合同认真核对名称、规格型号、品牌等,防止供货商弄虚作假、以次充好;工程合同要加强全过程跟踪,重点关注工程是不是按照设计施工的,有无设计变更以及有关部门的设计审查资料,关注工程用料的质量。事中环节进行跟踪审计监督,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整改意见的落实情况,保证工程质量,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技术合同关注是否按合同要求提供了优质服务,是否达到了合同约定的考核指标。
3.事后监督,严格价款审计
经济合同履行完毕,价款审计是结算前审计的重中之重,应现场核实与合同约定的相符性,应采取市场调查法、同类产品比较法、成本定价法等多种方式进行审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事后环节管理效益审计应关注项目是否达到设计能力;项目投产后实际的市场反映和具体产出效果,提出改善经济效益的建议;关注项目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有效性,审查资金是否专款專用;审查项目结算是否合规,有无多计多付工程款的问题。
三、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重点开展管理效益审计。要求审计人员熟悉了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掌握企业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工作中心,要突出重点,选准项目,力争以点代面。促进企业加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力求审深、审透,探索效益审计的新路子。在审计方式上,把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结合起来,对重大项目,要实施全过程的跟踪审计。随时发现这些重大建设项目在决策、立项、施工管理等环节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做到防患于未然。
2.建立管理效益审计制度。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石油特点的管理效益审计模式,基本建立起管理效益审计制度。从审计的依据、立项、程序、方法、证据的收集、评价标准的选用、审计报告等诸多方面对效益审计提供具体业务指导,为进一步深化效益审计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3.加强培训,改进审计技术方法,提高审计能力。一是加强各类法律知识的培训和学习。二是有针对性地举办工程结算审计培训班,使财务人员掌握工程造价的基本理论和审计方法。三是进行有关效益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培训。四是学习新的审计技术和方法,特别是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将信息技术与审计业务相结合,将数据审计与系统审计相结合,将传统方法和技术创新相结合,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1年5月.
论管理效益审计应把握的重点 篇4
1.1管理效益审计的理念贯彻还不到位
管理效益审计是监督与服务的有机结合体, 部分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效益、风险管理的审计理念还没有贯彻到位, 认为审计只是监督检查, 没有意识到管理效益审计的目的是为促进企业提高竞争力, 达到效益最大化, 与自身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 是为共同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而存在的。要使管理效益审计达到预期的审计效果, 就必须加强与同企业管理层的沟通与交流, 使管理效益审计的理念贯穿到企业管理者的思想当中。
1.2管理效益评价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管理效益审计的关键在评价, 就目前开展的情况来看, 还缺少一套系统、完善的评价标准。如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评价中, 项目发挥的社会作用, 对环境的影响及后果, 目前只能用简单的好与差来评价, 一定程度上影响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 导致审计结果缺乏约束力和权威性, 更不用说上升到宏观管理层面加以评价。
1.3审计人员的素质影响了审计质量
由于长期以来财务收支审计占主导地位, 现有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狭窄, 对管理没有感性认识和理论功底, 知识储备和能力不足。同时由于审计人员没有置身于现实的管理当中, 实践经验匮乏。上述原因导致审计人员要么查不出问题, 提不出建议, 要么查出的问题细枝末节, 提出的建议幼稚、可笑, 不被管理者接受。
2管理效益审计的重点
2.1要科学合理的确立审计项目
传统审计已有成熟的审计模式, 而管理效益审计是以企业管理系统为审计对象, 涉及管理的各个领域, 点多面广, 没有成型的审计方法借鉴, 难度相对较大。在审计立项时, 审计人员要遵循重要性、时效性、可行性和增值性原则, 围绕被审计企业发展目标和经营管理核心, 选择与管理和经济效益有关的重要环节或薄弱环节进行立项。审计项目的确定, 要经过反复筛选论证, 突出重点, 量力而行。实践中应首先从管理比较混乱, 漏洞较多, 对经济效益影响较大的环节入手, 先行试点, 总结经验, 由点到面, 逐步展开。
2.2要结合实际创新审计方法
开展管理效益审计在方法上要突破传统以查账防弊为主的审计模式, 更多的是了解事实、收集数据, 进行分析和评估。实际操作中可以将管理效益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等结合起来, 推动管理效益审计全面开展。在技术层面可以将管理效益审计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 建立管理效益审计信息库, 查找带有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审计中还要重视对非财务数据的分析与评价, 非财务指标不但能更真实、全面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而且能够全方位反映公司长远发展, 预测公司发展前景, 弥补财务指标不足。
2.3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管理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两种:定性评价标准和定量评价标准。定性评价标准包括对国家方针、政策、法律以及有关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规章制度执行情况好坏的评估。定量评价标准可以通过对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发展能力等指标的计算, 来评价企业管理效益情况, 找出差距, 明确企业的改进目标。在设立评价指标体系时要具备可靠性、客观性、实用性、易懂性和可比性, 必须有证据支撑, 并得到公众的认可。
2.4要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提出管理建议
管理效益审计要将审计视点和分析问题的着眼点从具体经济业务转移到管理过程上来, 将传统的直观反映审计发现问题转变为揭示经营管理、内控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及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注重分析其深层次原因, 提出建设性意见, 提高审计服务质量。在提出合理化建议时:一是要从宏观层面去认识和分析审计查出的问题, 把审计的着力点放到为推动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要善于从全局着眼, 从微观入手, 有针对性地从完善制度和政策的层面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 促进企业从根本上解决影响发展的问题。
2.5要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
管理效益审计对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要求审计人员熟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熟识法律法规和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熟悉国际、国内发展状况和趋势;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知识, 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审计人员必须加强业务培训、经验交流、学历教育等, 提高适应形势发展所必须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使审计人员具备创新能力, 能够以联系发展的观念看待和解决审计查出的问题, 逐步成为掌握财务会计、生产工艺、计算机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3结束语
开展管理效益审计使审计职能由单纯监督向监督与服务并重转变, 审计目标从查错纠弊向内部控制评价和风险评估转变, 审计方式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全过程监督转变。随着管理效益审计的日益成熟, 开展管理效益审计必将成为企业挖掘潜力, 增强动力, 持续提高经济效益的法宝。
参考文献
[1]刘毅, 曲江虹, 钟显明, 赵显波.管理效益审计初探[J].中国内部审计, 2010, (2) .
管理效益审计 篇5
一、经济责任审计和效益审计的涵义
1.经济责任审计
我国的审计始于周、兴于宋。审计的最初目的就是理清财政收支流向,对掌管钱财的官员履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可以说经济责任和经济责任审计源远流长,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从理论上讲,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机关(审计机构)通过对党政领导干部或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及其所在地区、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审计,来监督、评价和鉴证党政领导干部或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行为。
从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看,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资产、负债、权益)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评价,有关财政财务收支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评价,单位遵守国家财经法规情况评价。二是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应负的主管责任进行评价,即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对其任职期间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不真实、资金使用效益差和违反国家财经法规问题应当负有哪些方面的主管责任;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应负的直接责任进行评价,即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在其任职期间在财政财务收支中侵占国家(公有)资产、违反领导干部廉政规定和其他违法违纪问题上应当负有哪些方面的直接责任。
2.效益审计
效益审计在国外有多种称谓,如绩效审计(Performance Audit)、综合审计(Comprehensive Audit)、价值为本审计或物有所值审计(Value for Money Audit)、管理审计(Management Audit)、经营审计(Orperation Audit)、3E 审计(Economy、Efficiency、Effectiveness)等。效益审计从20世纪70年代起已成为发达国家国家审计的主要任务。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1986年4月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了第12届国际会议,形成了这次国际会议的历史性文件《关于效益审计、公营审计、公营企业审计质量控制的总声明》,其中对效益审计的定义表述为涉及对公营管理部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3E”审计。
在我国,最初提出的概念是“经济效益审计”,指的是经济效益实现途径开发利用和实现程度的审计,是中国特有制度背景下的产物。针对过去在经济建设中存在的只重速度的问题,中共中央在1982年召开的十二大上提出“把全党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1983年新中国国家审计制度恢复建立后,曾经在该领域开展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但主要局限于企业的效益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概念反映了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确定审计
目标与任务这一基本指导思想。
国内学术界对经济效益审计定义是:对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效益进行监督的行为。效益审计包括3个要素,即经济性审计、效率性审计和效果性审计。
经济性审计,是对财政、财务支出是否节约所进行的审计;效率性审计,主要是指对投入与产生之间关系所进行的审计;效果性审计,是指对计划目标完成情况所进行的审计。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的必要性
开展效益审计有利于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只评价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既不能完整地反映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也不能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只有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加入效益审计的内容,才能充分揭示由于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不力而导致的脱离客观实际、盲目决策、造成严重损失浪费等问题,才能使经济责任审计真正成为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一项重要手段,为干部的选拔任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1.经济责任审计客观上具备与效益审计相结合的条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中一个重要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的法制国家,包括建立健全对各级领导者业绩的考查、考核机制,通过对其任期业绩的深层次审计,体现领导干部任期所实现的效益水平。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审计机关要发挥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作用,对资金的监督作用,对惩治腐败,加强廉政建设的作用。效益审计可以在这方面发挥重要的监督作用。
2.公共受托关系决定经济责任审计必须与效益审计结合公共受托关系是效益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就是公共资源的受托责任人。经济责任审计是要评价单位、部门、地区的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法定代表人任职期间所在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对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效益审计的目的正是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向有关利害关系人提供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随着公共受托责任观念的不断增强,公众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不只停留在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上面,他们更关心的是效果。只要存在公共财产的受托经济管理,受托人就必须对受托财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及其效益性承担公共受托责任,而审计部门就应该对公共受托责任即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3.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是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有效方法
目前,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还停留在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各项管理、决策活动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的层面上,缺乏对领导干部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和其他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深入查证和分析。效益审计可以在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深入进行管理、决策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的审计。搞好两者的结合,有利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三、当前在责任审计中开展效益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责任审计中效益目标难以界定,效益的评价标准模糊,操作难度大
由于各企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不同,在考核经济效益时,所运用的考核指标也不同,具有很大的弹性。就某一项具体的指标而言,其运用过程和要求也是有区别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因事、因地而不同,这给审计工作形成很大发展空间的同时,客观上也造成了标准依据弹性化、人为化的问题。在审计过程中,微观经济效益容易确定,宏观经济效益难以把握;经济效益容易确定,社会效益难以判断;当前经济效益容易确定,长远经济效益难以预测。因此,对效益性目标缺乏合理明确的界定,是影响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
2.经济责任审计中资金财产损失鉴定难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而经济活动具有连续性,这就存在前后任职者的决策、结果的关联性。比如任期前的投入在任期后体现的效果;前任的投资或过失延伸到本期造成损失或遗留问题;前任投入的与目前经济活动有连续性的对外提供担保;应承担的或有责任等,审计人员难以按照期间归属调整相关指标,经济责任鉴定比较困难。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特殊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准确界定资金财产损失经济责任存在一定难度。
3.相应的审计专业人员不足
效益审计需要复合型的审计队伍,不仅要有会计师、审计师,还需要精通其他学科知识的人员,如社会科学、法律与工程方面的人才等,这是有效实施效益审计所必需的。而目前的审计力量主要以财务、会计审计人员为主,其他方面的审计人员缺口很大。
四、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的措施和对策
1.确定效益审计的目标
效益审计的目标是寻求提高效益的途径并帮助被审计单位采取必要的措施,改进系统及控制手段。由于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涉及的资源量面广量大,在选择审计目标范围时,总体原则是围绕责任者任期国家财政资金投入、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重点关注项目决策和管理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重点审计。对国家财政支出领域可能存在的严重铺张浪费、效率不高、效益低下或控制薄弱环节进行重点审计,特别是涉及当前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主要目的是为了查明以上现象是否存在及其程度,分清责任,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②专项审计。对被审计单位或重大事项、项目或计划进行深入调查,尤其是带有行业性,倾向性的问题。主要目的是对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效果提出评价,对责任人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更重要的是促进责任落实,督促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③局部审计。对主要涉及重要资源的某一领域,对经济和社会效益产生重大影响的方面进行局部审计。该类审计针对性强,能够直接揭示存在的问题,改善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选择效益审计的方法
当前,我国财经领域中违法违规问题还比较普遍,经济责任审计引入效益审计也应在真实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重点揭露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效益审计有两种方法,即以结果为重点的审计方法和以问题为重点的审计方法。以结果为重点的方法,主要关注被审计单位的效益或取得了什么结果,有关要求或目标有没有达到。以问题为重点的方法则主要关注问题的确认和分析,一般不参考事先确定的审计标准。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可以通过结果目标来评价效益的实现程度,但更侧重在检查中发现问题,要分清是管理水平问题,还是固有的政策、体制原因;是利益导向驱使,还是长期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取舍;是主管部门的问题还是具体执行中的失误等,重视综合分析,发现问题、揭露矛盾,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办法和建议,要作恰当的评价,提出如何克服影响经济性、效率性或效果性的建议。
3.建立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只有正确选用审计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在选择审计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时,根据审计标准的相关性、全面性、先进性、合理性等,形成多层次,相互补充的评价体系。一要根据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规定及有关的经济规律、经济理论等来选择评价经济活动合理性的定性标准;二要结合被审计单位的计划目标、业务标准、各种指标和有关的数字,用于评价经济效益高低的定量标准;三是对于
一些特殊的项目和目标,则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审计标准。
4.运用先进的审计方法与手段,加快人才培养,充实专业人员
效益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强、难度很大的工作,效益审计中十分重视质量分析方法及决策模型研究,增加效益审计的科技含量。鉴于效益审计的特殊性,审计工作需要多种类型的专业人才,包括经济学、社会科学、法律与工程方面的人才等,在加快人才培养,更新知识,优化专业结构,提高审计人员整体素质的同时,应聘请一些专家和学者为效益审计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
综上所述,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就是对领导干部任期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效益进行监督,而且是更全面、更深入、更高层次的监督与评价,是今后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因此,如何选择效益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最佳结合点,将是我们需要长期探讨和实践的课题。
本文章是
http:/// 太阳能厂家,太阳能集热工程,阳台壁挂式太阳能
http:///锚索 笼形锚索
http:///泰安物流 泰安物流公司
http:///酿酒设备
http:/// 泰山衡器
http:///膨润土防水毯
http:///膨润土防水毯
http:///泰安装饰公司
http:///土工膜
http:///曼地亚红豆杉
http:/// 吸砂泵
http:/// 泰安胶带
http:///金银花苗圃
http:/// 泰安通风管道
http:///泰安搬家公司
企业经济 效益审计方法 篇6
一、收入的确认审计
收入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两类。
(一)主营业务收入审计重点
1.销售业务的内控制度是否健全。
(1)合同制度是否健全。某些企业对于产品销售业务没有建立健全合同制度,即使对已签订合同的订货,也没有专人负责登记和控制,合同意识非常淡薄。这不仅会影响到企业的销售,而且还会使销售业务失去有效的控制。
(2)开票、发货和结算制度是否健全。某些企业没有建立一套严密、有效的开票、发货和结算制度,开票无专人负责,发货时,常常出现计量不准,规格不符的情况,货款的结算也无专人负责。
2.发票的开具是否合规。
(1)销售发票虚开金额,为对方作弊提供方便。
(2)以收据代替发票,或不开票。采用该种手段最主要目的是偷税,同时,也往往会使此类收入形成账外收入,造成个人的贪污、挪用或“小金库”。
(3)开“空头发票”,有的企业年末为达到虚增本年利润的目的,在未实现销售的情况下,开出虚假销售发票作应收账款处理,下月初用红字冲回作销售退回。
3.产品销售收入会计处理是否合规。
(1)将以实现的产品销售收入不计入“主营业务收入”账户,长期挂在“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账户上。
(2)企业内部在建工程、福利部门领用本企业产品不作收入,从而偷税。
(3)月末时,违背配比原则少转、不转、或多转产品销售成本。
(4)期末结账时,人为调增产成品差异,从而虚增本期利润。
(二)其他业务收入审计重点
其他业务收入具有时间不定,数额不稳的特点,因此,对此项业务的审查,应主要以其他业务收入明细账为中心,采用审阅法、核对法、分析法等技术方法,选取一些发生额大,发生频繁、摘要不清的业务进行审查。同时还要结合银行存款、现金、其他应收款等账户对照检查。
(1)审查销售材料的数量是否正确,有无多发少计,进而套吃量差或好处费的现象。
(2)审查固定资产的出租合同,查明租金数额是否真实、正确。
(3)审查运输工作量并与其收入额相比较,查明有无少计、不计的现象。
二、成本、费用的确认审计
成本、费用是指一定期间内未获得收入而发生的各项耗费,它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成本和费用审计包括成本审计和期间费用审计等。
(一)生产成本审计重点
1.直接材料成本的审计。
(1)抽查产品成本计算单,审查直接材料的计算是否正确。
(2)审查直接材料耗用数量是否真实,有无把非生产用料混入直接材料成本的情况。
(3)审查直接材料费用的分配标准与计算方法是否真实合理,材料计价及材料费用分配是否正确,是否与材料分配表中该产品分摊的直接材料费用相符。
(4)比较前后期同一产品的直接材料成本是否波动较大,如有,分析其原因。
(5)抽查材料发出及领用的原始凭证,检查领料单的签发是否经过授权,材料发出汇总表是否经过复核,材料成本是否及时入账。
(6)对采用定额成本或标准成本,应检查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摊、账务处理是否正确,以及直接材料定额成本、标准成本在本会计期间有无重大变更。
2.直接人工成本的审计。
(1)抽查人工成本计算单,审查工资费用组成项目是否合规,工资费用的计算方法及分配标准是否合理,是否与人工成本分配汇总表中该产品分摊的直接人工成本相符。
(2)审查工资费用计算分配是否公允正确。
(3)审查工资费用和应付工资会计记录及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4)审查职工福利计提分配的正确性。
(5)比较前后期同一产品的直接人工成本是否波动较大,如有,分析其原因。
3.制造费用的审计。
(1)获取或编制制造费用汇总表,复核其计算是否正确,并与报表、总账和明细账中相关数据核对,看是否相符,如不相符,应查明原因,并做出记录或调整。
(2)审阅制造费用明细账,审查其核算内容及范围的合理、合法性,若发现异常会计记录,应追查至原始记录。
(3)抽查制造费用中的大额或例外项目,注意其是否合理。
(4)审查制造费用分配的合理性,看其是否与企业本身的情况相符,是否体现受益原则和一致性原则,分配率的确定是否合理,分配额的计算是否正确。
(5)必要时实施截止日测试,审查资产负债表日前后若干天的制造费用明细账和凭证,确定有无跨越记录制造费用的现象。
(二)期间费用审计重点
1.营业费用的审计。
(1)审查营业费用项目是否合规、合法,是否划清了营业费用与其他费用的界限,有无将超支的管理费用、佣金回扣挤入营业费用的现象等。
(2)审查营业费用是否符合企业及有关会计制度规定的开支标准,有无乱提福利费等现象。
(3)审查营业费用的确认是否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开支数额是否真实、正确。对于销售业务中发生的数额较大的项目,应重点注意是否属当期应负担的费用。同时,应结合审查预付的待摊费用、预提的应付费用摊提数的正确性。
2.管理费用的审计。
(1)审计管理费用所列项目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注意有无超规定的费用挤列其中。
(2)审查管理费用的各个具体项目中,项目金额是否合理,有无开支不实、虚列或人为少列费用的情况。
(3)审计管理费用各项目实际支出数是否符合规定的开支标准,特别是业务招待费是否在限额内据实列支。
3.财务费用的审计。
(1)审计财务费用所列项目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注意有无将超规定的费用挤列其中。要注意区分筹集生产经营资金发生的财务费用与购建固定资产筹集资金发生的费用、筹集期发生的财务费用与生产经营期发生的财务费用。
(2)审计财务费用是否为抵减利息等收入后的净支出。特别是汇兑损益的计算,应抵减汇兑损益,以净支出列入财务费用。
管理效益审计 篇7
一、切入重点, 制定审计目标
1. 重要性。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卫生医疗体系, 加强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连的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监督, 是进一步完善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构造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2. 实效性。
通过审计调查, 反映医院在医院运行模式、财务管理、成本核算、价格执行以及药品差价率等方面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 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对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等现象进行剖析, 从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目标角度提出审计建议, 从经营模式的角度完善管理措施, 促进医院加强医疗质量管理, 规范价格行为, 改善就医环境, 推动医疗体制改革, 从体制机制上减轻百姓就医负担。
3. 可行性。
通过审前调查, 对医院内部管理制度健全有效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给予符合性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判断实施管理效益审计的可行性。
二、围绕难点, 制定实施步骤和方法
审计组围绕医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促进医院加强管理, 降低成本, 提高效益, 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为目标, 重点对药品价格管理情况、医院自身加价和收费情况进行审计调查, 看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采购是否严格执行了招投标制度, 物价部门药品价格定价是否合理。同时, 选择医院采购数量和进销差价相对较大的药品样本, 同时在借助AO审计信息系统, 调取医院H I S系统数据, 利用分析复核法和符合性测试等方法, 对医院的医疗收入、支出;药品收入和药品支出等方面进行重点测试与检查。审查财务数据与审查门诊、住院收费台账、药品台账相结合, 全面掌握医院财务收支及医疗和药品收费情况。
三、科学揭示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通过审计调查和实施现场审计揭示的问题不难看出, 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 调整经营战略、强化经营意识, 合理配置医疗资源, 改善经营环境, 提高服务质量, 降低服务成本,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目标是值得肯定的, 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经营目标偏离市场规律和群众看病实际需求的现状。
1. 以药养医, 医院采购高差价药品现象较为普遍。
目前房山区三所二级医院的总收入中, 药品收入占58.9%, 财政经常性补助收入占1.76%。在财政补偿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 药品收入自然成为医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收入来源。
一般医药产品和器械材料若不通过招标进医院, 通常要经过以下环节:生产厂家——大型总经销批发业——各大片区或者省级代理——地市级代理——医药批发公司销售商——医院——消费者。不难看出, 当药品从厂家到消费者手里时, 药品价格已经严重地背离了其价值。
2. 越权定价, 存在乱收费现象。
审计抽查某医院某年的多个医疗收费项目, 发现无依据收费和超标准收费以及重复收费的问题较为普遍。
3. 乱挤乱摊医疗成本, 超范围支出。
主要是将一些不该列入医疗支出的科研开发费, 医院改扩建发生的设计费、可研论证和专家评审费等资本性项目支出也列入了医疗支出。
4. 药品实物回扣不增加库存, 未进入账内核算, 导致库存药品长期涨库现象严重。
5. 医院负债沉重, 流动资金短缺。
审计发现, 多数公立医院债权债务超龄挂账比较普遍。从债权看, 主要是“应收医疗款”, 如公费医疗欠款、医保欠款。负债类主要是医院改扩建、大型设备购置等投资性借款和应付药品款。
6. 固定资产折旧不规范。
审计发现, 部分医院未执行当地财政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医院颁布的固定资产折旧的有关规定 (未实行规定的折旧方法, 而是按需折旧) 。因此导致序列支出, 变相增加净资产现象, 导致医院盈亏不实。
四、找出效益审计后的瓶颈
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我们认为形成的原因很多, 既有现行经营体制和财政补偿机制的因素, 也有主观和客观的原因, 就审计实施中遇到的情况而言, 存在以下问题值得思考:
1. 政府宏观管理体制还不顺畅。
一是价格机制不完善, 多数医院现在执行的仍然是1999年颁布的医疗收费价格标准, 到现在已经实施了10余年之多, 随着新病种的产生、新技术的应用, 许多项目没有明确的收费标准, 基本上都是“参照收费”, 因此导致医院收费无据可依, 加重患者负担。二是在药品和卫生材料招标环节中, 部分药品招标价格过高, 药品价格浮动空间较大。三是虽连续多次降价以及全面推进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 但药品市场价格总水平未明显发生较大幅度的降价空间, 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以后, 一些药品价格水平落差幅度不大。从审查药品供销环节看, 少数药品同期市场零售价低于中标价, 某些中标药品价格均高于同期市场零售价。四是国家对医疗机构经费投入不足, 医院难以摆脱“以药养医”的现状。在目前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情况下, 医院要维持正常运转, 保持竞争力, 就必须投入越来越多的资金来进口先进设备, 而先进设备的使用, 自然要提高相关费用, 这些费用最终还是转嫁到患者身上。药品环节中的虚高定价和利润空间客观上也导致了“以药养医”现象的存在。五是医疗资源不平衡, 尖端设备和高技术人才都集中在城镇地区, 农村有药而缺医的现象仍很严重, 导致百姓看病都集中在大医院, 而出现大医院排长队挂不上号的现象长期存在。六是受单位自身利益驱动, 在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分配体制上存在弊端, 导致负担转嫁。一方面是近年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病毒发生变异, 病情更加复杂, 医疗事故、医疗纠纷也逐年增加, 医院为防范医疗风险, 减少医患纠纷, 为查出病情、排除疑点、对症治疗, 势必加大用药及检查的量度, 从而导致患者普遍感觉“检查多、费用高”。
2. 医院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财经制度不够严格。
目前国家有关医院财务制度中, 缺乏统一规定的支出范围和标准, 某些经济行为都是由医院自主决定, 势必给医院经营战略和思路造成局部的偏离。
3. 医院支出行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大。
无计划、无预算以及临时性支出较大, 医院决策层调整预算未按规定程序执行, 缺乏预算约束, 难以保证医院资金的合理运用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4. 催收外欠款力度不够。
医院应加大外欠款的清收力度, 进一步提高资金周转使用效率, 减少坏账损失。同时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结余分配制度,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人员经费的过快增长。
5. 社会和主管部门对医院的监督检查力度不够。
对违规收费、违规经营等现象没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制止, 导致产生不良后果后才去制止和处理, 已经为时较晚, 损失已无法弥补。
五、实施效益审计给我们的启示
通过探索医院效益审计, 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1. 灵活运用审计方法, 有效、合理利用审计资源。
从实践看, 在公立医院实施效益审计是可行的, 只要认真思考, 灵活运用审计方法, 可以与财务收支审计结合起来, 也可以与预算执行审计结合起来, 还可以与院长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
2. 找准效益审计的突破口, 是开展好效益审计的一个关键。
针对医院效益审计的特殊性, 我们以医院大型医疗设备使用效益为突破口进行了效益审计。以此为基础, 逐步实施了价格审计、房屋修缮审计、病房改扩建使用效率审计等全面性的综合效益审计。同时, 从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各种计划、定额标准、工作规范及种种技术经济指标等里面选择出了一定的评价依据和标准, 审慎地对被审计事项进行评价, 然后从管理和效益角度提出建议和意见, 帮助政府进行宏观决策。
3. 整合审计资源, 促进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管理效益审计 篇8
1 医院的内部审计在医院经营管理中发挥着监督和参谋的职能, 是信息沟通的媒介
随着内部审计要求的不断提高, 医院内部审计必须调整审计范围, 履行对医院经济工作的综合监督职能, 在医院管理中发挥监督职能和向管理者提供有用信息的职能。
(1) 内部审计部门的负责人通过列席参加医院决策层的重要会议, 了解医院领导的各项决议与意志, 并以其作为审计标准和关注重点。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应该对医院的发展方向和主要经济活动重点关注, 代替医院领导行使各项监督的职能, 谋求医院生存和发展之路。内部审计就是要揭示医院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经济效益的真实情况和面临的风险, 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2]。
(2) 定期对医院经济运行过程中形成的财务报表、账簿、会计凭证及本单位的经济效益情况进行审计, 监督、评价医院是否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合法经营, 监控医院财产安全, 促进医院资产的保值增值, 同时保证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正确和合法, 并按季度写出审计报告, 上报医院主要领导者, 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内部审计师发挥运用国家政策法律能力强以及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丰富的优势, 督促医院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3], 使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位, 促进医院健全自我约束机制。
2 发挥内部审计促进医院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的建设性作用, 监控医院财产安全有效, 促进医院物资的保值增值
(1) 加强对医院物资采购资金的审计监督。医院的物资采购支出占医院资金支出的绝大部分, 据统计, 大部分医院的药品、仪器设备、卫生材料、办公用品等物资的年采购支出总额占医院年业务支出的50%以上, 因此, 应加强对医院采购的管理和监督, 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帮助医院领导建立健全医院内部的采购制度和采购管理流程, 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对医院的物资采购过程进行审核、监督, 使医院的物资采购活动遵循公开、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并综合考虑质量、价格及售后服务情况, 做到择优选购, 实行“阳光采购”, 提高医院资金的使用效率。医院业务繁杂, 业务流程多, 有设备物资采购流程、药品卫生材料采购流程、患者诊疗流程和业务收入流程, 业务流程执行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出现问题, 就会影响医院的正常经营。如出现药品、卫生材料短缺, 就会影响到医生为患者开出的治疗方案及其效果, 这时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向医院采购中心提出建议, 增加采购次数, 缩短医院药品、卫生等材料的周转时间, 减少库存量, 提高医院采购资金的周转率, 减少不常用物资的库存数量和采购次数, 对常用库存物资使用设立预警报告制度, 使医院药品卫生材料采购既符合经济批量, 又保证数量和质量, 达到药品卫生材料采购营运性内部控制目标, 提高医院流动资金的周转率和使用率, 同时也减少了资金的损失和浪费现象, 使医院资金保持良性循环。
(2) 增加对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执行情况的审核, 建立和完善医院的价格公示制度, 实行明码标价制度和一日清单制度。向医院管理物价的科室建议实行医院医疗服务价格公示制度, 利用大电子显示屏, 将医院常用药品、一次性卫生材料、医疗服务的项目价格、标准等信息在医院门诊大厅滚动播放, 便于患者查询医疗服务收费和专家出诊等情况;并在住院处等地方增设电子触摸屏, 方便住院患者查询费用明细;实行一日清单制, 将住院患者的当日医疗费用明细单打印出来, 并交给患者与医院提供的医疗治疗活动核对, 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维权意识;开展价格服务进医院活动, 医院设立价格服务监督员, 由医院内部审计人员和聘请社会人员兼任, 监督医院的物价收费执行情况;杜绝医生按处方和大型设备检查单搞提成的行为, 审计科和相关科室每月抽调专人对药品处方进行检查和点评, 将超过一定金额的单张处方视为“大处方”, 要求进行统计并在全院通报, 使医院内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重控制在国家要求的45%以内, 这样才能降低和控制医药费用的增长, 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安全的医疗服务, 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3) 加强对医院资产管理, 监督职能科室定期对医院的财产物资进行盘点, 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协助职能科室按季度和年度进行资产盘点, 查清各临床科室和辅助科室使用和领用的医疗设备实际使用数与账面记载数是否一致, 有无人为损坏而无人管理的情况, 科室之间调拨走不走调拨手续, 或是医疗设备出现人为损坏却无人追究的情形, 内部审计人员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总结, 通过盘点使医院领导层摸清家底, 并向医院领导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促进医院职工增强管理意识和效益意识, 从而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 揭示医院管理中薄弱环节, 促进医院健全自我约束机制
医院的内部审计人员对医院各个部门和科室的职能都了如指掌, 也可以相对独立地对医院的内控制度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并通过自我约束性的检查, 促进医院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4]。内部审计部门可以检查本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有关法令, 还可以确定医院内部的各项制度、计划是否得到贯彻落实, 并是否已经达到预期的目标和要求。
根据医院的每月财务报表、账簿、记账凭证、计算机数据库数据等资料, 按照内部审计准则的规定对医院经营活动中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等进行审计, 通过审计查清医院每季度和年度的各项收入是否真实、合法, 每项支出是否符合财务规定, 使医院做到合法经营。
4 开展基本建设投资资金、修缮工程项目审计, 为医院节约建设资金
积极开展基本建设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 所有基本建设投资、修缮工程项目、供热管道改造等工程项目竣工后由医院内部审计科室先进行初步审核, 再通过注册会计师进行工程造价审计后支付工程款, 并且审计费用按审计核减额的一定百分比 (如10%~20%) 支付结算。开展固定资产购置和使用专项审计调查, 通过对医院的新建病房楼工程决算、室内装修、旧楼维修、庭院绿化、氧气站等所有工程造价超过1万元的工程进行工程造价审计, 审计核减率可达到20%, 核减额巨大, 可为医院节约大量建设资金, 促进医院加强基建管理。
5 促进医院改进工作作风, 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
医院只有不断提高医疗质量, 保证医疗安全, 改善医疗服务, 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责和义务, 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医院内部审计通过对医院业务活动全过程的监督、审查, 对有关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 揭示差异, 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 评价医院的经营业绩, 总结经济活动的规律, 从中揭示未被充分利用的人财物的潜力, 并积极提出改进措施, 可以极大地促进医院经济效益的提高。医院内部审计还应该开展专项审计及调查, 根据审查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
通过强化对医院权力运作的审计监督, 完善各项处罚机制, 及时发现和纠正违反制度的行为, 违者必究, 坚决维护医院各项制度的严肃性, 有利于预防医院内部腐败行为的发生, 使医院形成良好的行医氛围。
内部审计工作在规范医院的各种经济活动, 维护医院合法权益, 改善经营管理, 控制和降低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力地推动了医院走健康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姜立刚, 王伟.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尚存主要问题与建议[J].中国卫生经济, 2013 (12) :72-73.
[2]张媛媛.内部审计在集团公司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审计, 2011 (4) :47-48.
[3]刘克文.药品器械采购审计要点[J].中国内部审计, 2011 (11) :62-63.
管理效益审计 篇9
一、企业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意义
(一)经济效益审计能够帮助企业查漏挖潜,提高投资管理能力
财务收支审计是经济效益审计的前期行为,在会计信息资料真实,正确、及时、合法合规的条件下,进行效益管理审计,可以对生产经营、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计划的执行情况、完成质量、投资效果的好坏做出审时度势的评价,通过过程监控可以及时发现生产运行、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管理缺陷、开源节流,控制费用,堵塞资产流失漏洞,促进企业投资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
(二)经济效益审计能够协助企业管理层做出正确、科学的决策,防止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提高质量效益
企业管理层的决策直接关系到生产经营、项目建设的成果,特别是影响企业长期发展的建设性投资,存在资金多、时间长,未来收益不确定性特点,内审职能部门加强经济效益审计,即是对投资项目规划、计划、建设、运营审批程序的监督,也规避了投资规模失控、工程质量重大隐患、项目重复建设、资金浪费等现象。
(三)经济效益审计可以帮助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发现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降本增效是当前经济环境下企业持续发展的策略之一,但如何降低企业成本支出,不断降低成本,效益审计整改意见非常重要,只有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发展技术、管理创新,才能真正降低企业内耗,扬长避短,拓展市场,探索企业新的效益增长点。
(四)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可全面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对企业内部管理及控制活动的独立性可以做出及时、有效的评价和审查
企业员工素质差、管理理念落后、制度薄弱都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员工的行为就是企业的标签,效益审计能够及时发现过程中人员素质、岗位分配、职能职责以及执行的漏洞,提出审计建议和措施,消化不力因素,完善内控制度,以制度约束行为、规范行为,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效益。
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在企业投资管理中的作用
项目投资是对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各项资产的投资,一般企业的投资分为两种类型,即建设类项目投资和非建设项目投资。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说,企业投资的根本目的是获得收益,创造企业价值,而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收益的保障。
(一)监督、规范企业投资管理行为
经济效益审计包括对企业的投资活动进行评价,通过审查评价可以达到约束企业、服务企业的目的,也是对企业日常投资行为的监督。效益审计人员一般由技术、法规、管理经验丰富者担任,能够及时发现业务及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披露经济活动资料中存在的错误和舞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真实、正确、及时、合理、合法的反映事实,并进一步规范企业行为标准,有效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二)指引、服务企业投资决策行为
内审人员一般具有良好的认知技能和技术技能,并且熟悉企业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能够运用职业判断力为企业的投资指引方向、为企业发展战略和经济决策的制定法提出科学的建议,甚至可以对企业投资、经营和制度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咨询服务,例如资金结算、管理流程或过程设计等。能够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缝合企业基层与管理层的间隙,为企业管理层投资决策提供事实根据,将资金投入到富有竞争优势的领域,充分利用有限的投资,获取最佳的收益。
(三)防范、控制企业投资风险行为
单一实体结构容易形成企业长远发展的瓶颈,不利于企业规避市场风险,这也是一些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层次多次化,经营方式多样化的主要原因。跨地区、跨行业甚至跨国界,使得企业最高管理层无法对经营管理情况进行常态化的直接监督与检查,市场经济环境体制仍处在转型期,所以开展必要的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就非常关键。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一种常见方法,能够及时跟进企业动态,第一时间了解企业经营可能出现的风险,例如管理不善、计划失误以及发展战略所引起的潜在风险。风险管理是企业生存的关键,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可能会因一个经营决策的不当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发挥审计职能,制定科学合理的防范控制策略也是降低风险实现最大利益的保障。
(四)建设、科学投资管理行为
项目投资决策是投资行动的准则,项目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投资效益。开展效益审计可以全面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帮助企业在尽可能用足用活国家的政策和措施上下功夫,例如减免税政策、技术创投资金扶持等。认真研究可能影响企业投资收益的各种因素,对比不同方案的优劣分析,提出整合意见或建议,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规避可控风险以及其他舞弊现象,为企业投资保驾护航,增加企业获利的稳定性,遏制不必要的人力、资金、成本支出,降低企业投资回报率低的风险。
三、结束语
经济效益审计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审计业务,企业在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充分考虑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管理等诸方面的因素,深刻认识经济效益审计必要性,重要性。能够合理设置独立于企业其他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积极引进专业审计人员,加强继续教育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促进其稳定发展。
总而言之,制度的完善和履行服务于企业管理,而企业也要不断强化内部审计职能,发挥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最终实现投资管理收益最大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珂珣.浅析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12):194
管理效益审计 篇10
(一)高校审计环境的形成,是内审部门构建全过程管理审计模式的重要前提,这种环境层面:一是学校领导班子的认识,也就是“管理当局的观念”。
其中包含领导班子对全过程审计的重视程度和理解程度,这是学校最高领导意志的体现,是形成审计环境的核心和推动力;二是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程度。除审计部门以外,全过程管理审计涉及基建、财务、后勤管理、纪检监察等多个职能部门,贯穿审计程序始终。相关业务部门的配合程度,取决于领导班子的态度、审计观念的普及程度以及对具体业务的认知程度;三是审计部门的内部工作环境。审计人员的数量、业务素质、相互的协作关系等因素,都是形成内部工作环境的重要内容。这个审计部门的内部环境是整个大环境中最具主观能动性的环境,可谓对上述两层次环境产生决定性影响。
(二)全过程管理审计模式一改过去单一的结算审核模式,将审计工作全面拓展,审计业务部门全面参与基建项目的前期工作,包括立项、招投标等关键环节的工作。
基建等业务部门将预算、招标文件、合同等资料送审计部门,经审核提出审计建议。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变更以及其他重大问题的参与,审计部门提出审计建议。其中的具体工作程序,需要审计部门和基建、监理、施工方等部门协调和确认。对大型项目的进度款进行及时审核,确认有关工程量。小型的建设项目由于不涉及进度款问题,也就不存在这些程序。由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参与竣工验收等工作,及时提出相关意见。值得注意的是:在业务程序中,审计部门不应该成为业务资料的源头或终点,而是业务资料流转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体现审计部门的监督地位和职能,避免代行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能。
(三)审计业务的安排。
审计部门的业务类型全面拓展,由单一的建设工程项目结算审核,发展到预算审核、设计合理性审核、标书文件审核、合同审核、变更审核等。审计人员需要合理分工,主要力量安排在事前审计工作,穿插进行结算审核。对于结算审核工作可以考虑利用外部审计,审计效率会相对提高。审计人员应当避免成为单一业务人员,这就要求审计部门在业务安排时考虑到业务的兼顾性,实际可以起到风险管理的作用。
(四)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
首先是建设工程项目开工前期的风险确认和管理,主要从投资决策、项目设计、概(预)算编制、招投标以及签订合同等方面入手。其次是建设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风险确认和管理,主要从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变更、隐蔽工程验收、主材选择、建设资金监控等方面入手。最后是建设工程项目竣工后期的风险确认和管理,主要从竣工验收、竣工结算、竣工决算等方面。
二、风险导向审计,需要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审计支持
风险导向审计和内部审计的有机结合,正在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现在乃至将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将成为内部审计的主流趋势。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审计是一种典型的风险导向审计,可以从基本特点和基本目标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审计具备风险导向审计的两个基本特点:首先,必须以内部控制为基本着力点。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审计的实施,需要建设管理部门、内部审计部门、财务部门、监理单位、造价咨询公司等多个环节的有效协同,如果不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安排,很难想象这种有效协同如何实现。其次,对风险的确认和管理是首要目标。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审计目的是促进控制投资,节约投资,减少浪费,缩短建设周期,提高工程质量,保证建设资金合理、合法使用,从而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因此,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对整个建设过程中的风险予以确认,进而评估风险,管理风险,改善风险。
另一方面,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审计具备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功能:首先,通过对设计、概算、工程量清单、预算、变更确认、进度款支付直至结算等环节逐项剖析,抓住高风险领域,最终保证审计质量。其次,在建设管理部门和监理之外,增加内部审计部门和造价咨询公司,细化了分工,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具有杠杆效果,使审计的力量倍增,工作效率得以大幅提高。再次,通过风险管理,使工程建设管理控制弱点暴露得更加清晰、完整,管理层能够准确地加强相应的控制环节,促进内部控制建设。
三、风险管理,需要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审计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高校开展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工作,对建设工程项目从投资立项到竣工交付使用各阶段经济管理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监督、控制和评价,需要对工程全过程动态跟踪审计方法,强化审计监督力度。
建设工程项目审计形成全过程管理审计工作模式,将主要力量转移到事前审计,重点抓好合同、预算、招标文件等环节的审计。从内部审计的角度来说,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审计是指内部审计部门、审计人员针对工程建设管理的动态过程呈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从建设工程项目立项开始至竣工决算,以及投入使用后的效益所进行的审计监督、分析和评价。通过发现和确认工程管理程序和关键控制点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而管理相关的风险,随时纠正偏差,实现对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全过程的审计监督与控制。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主要包括建设项目开工前期、施工、竣工等三大阶段。
建设工程项目审计,对控制投资规模,节约使用建设资金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停留在对工程预决算的造价审计,未能真正渗透到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缺乏必要的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对诸多风险因素不能及时确认乃至必要的管理,及至工程造成损失浪费,只能秋后算账。
由于在立项、设计等环节埋下的诸多不完善的问题,到了施工阶段一一浮上水面,直至结算时,整个建设工程项目的投资基本失控。如不合理的低价中标问题,施工企业为了承接项目,利用设计、工程量清单等方面的缺陷,低价中标,开工之后,就成了钓鱼工程。再者,在进度款支付方面,超付的现象屡见不鲜,给后期的结算工作留下巨大风险。由此种种导致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的现象,综上所述,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完全是应建设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应运而生的。
四、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实际工作中,开展全过程管理审计如何利用外部审计是个重要的问题。
这些具体问题的产生,实际上是为了解决内部审计力量有限的问题。对于规模相对较大的建设项目,内部审计人员一则数量有限,二来难以驻场跟踪,另外还存在经验问题。所以在内部审计力量难以单独胜任的情况下,需要“放弃”,转而利用外部审计。“放弃”并不是说内部审计人员完全不参与,而是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协调角色。如何利用外部审计?也就是说外部审计做什么?就目前的实践来看,主要是现场跟踪、选材询价、进度款控制和工程量复核等工作。通常是通过招标来选择中介机构,选择外部审计,规避审计风险。
(二)内部审计力量的利用。
基建审核犹如“对裁缝师预算的需制作一件衣服,其中的袖子、领子、口袋、衣身(前、后片)等等成本的多少”。又如教学楼建设、校舍维修竣工、完工项目的总费用,从财务部门的实际支付资金总额多少,也就说整件成品衣服的成本多少,实际财务支付出去的多少,基建审核人员难以掌握,为什么?就因为一个项目可分成若干个(片)进行审核。因此,已交付使用竣工、完工的项目,经过账务处理后的预付工程款项总支出多少无从知晓,重复送审核难以觉察,多支付工程款的案件也不足为怪,日久后处理非常被动,导致仍有长期挂账。直截了当地说:财务审计与基建审计,恰确地说,应当是基建审核,不是两个不同专业的问题,而是最终落脚点是:学校实际支付了多少钱的问题,理解审核基础与审计把关相结合的概念务必到位。
工程决算是事后审核,审计人员注重审查:工程造价资料是否具有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工程量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有无重算多算现象;定额的使用是否存在高套、错套情况;费用计取程序和标准是否合规,是否存在高套取费系数;依据掌握的材料市场价格信息,准确地核定材料价差的调增或调减金额。基建全过程跟踪审计(审核)不是最后清结,而是单项的、分片的审核,基建审计后核减金额是个基础数,一定要有承前启后的工作记录,完善规范的审核意见书。因此,必须充分利用高校内部财务审计的功能定期对基建会计账务进行审计,避免纸上谈兵。
(三)审计信息公开的作用。
在全过程审计模式下开展工作,审计信息的公开工作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在实践中,启动审计信息化建设,将日常审计工作信息数据化,利用校内网络平台着手打造审计信息连接点,各单位可以及时查询有关信息,做到审计信息公开化。
在实践中,利用校园网络将有关工作受理情况、进度等信息进行公开,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学校审计处网页实行审计公告,适时对各类审计项目的开展状况和结果进行分别公布,使学校各有关部门都能够及时了解审计情况,将审计监督和师生、群众监督相结合,增强了审计工作的透明性。与此同时,促进了审计发现问题的提出整改落实和审计建议的执行力,尤其给决策层能够获取准确的情况,从而提升了审计成果的利用率,但这项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总结经验。
摘要:目前,通过开展高校工程项目效益审计,有效提高了工程项目投资主体的日趋多元化的审计监督效果。不仅体现在控制、降低工程建设成本,完善工程建设管理,而且促进真实反映工程造价、维护高校本身的合法权益,同时对廉政建设、监督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建设工程项目,效益审计,过程管理
参考文献
[1]段卫军.基建工程审计要严把“三关”.中国审计报.2006-5-15(1)
[2]工程结算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其成因简析.安徽省审计厅.2006-4-17(1-2)
[3]哈承斌、康伟、田园.对提高审计日记质量的几点建议.中国审计报.2005-6-20(2)
[4]卢益群.论审计机关审计项目直接成本管理.审计署科研所.2006-1-24(3-4)
水利专项资金效益审计探讨 篇11
水利专项资金是财政安排用于防洪除涝、城市防洪、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专项资金。其特点主要有:(一)政策性强,资金的安排一般围绕国家或地方政策要求,有明确的用途和使用范围;(二)资金投放较分散,点多面广,经济效益难以集中体现;(三)效益发挥的时间跨度长,短期内难以看出其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四)影响面广,水利资金的投放能够让千千万万的农户和城镇居民受益。开展好水利专项资金的效益审计及评价,对贯彻落实国家宏观政策,完善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加快实现城乡现代化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结合水利专项资金自身的一些特点,我们开展效益审计主要从资金拨付部门、管理部门、使用单位(包括受益对象)三个方面的主体进行调查或审核,一方面要了解资金流转的过程、手续是否合规合法、是否高效率运作、对资金或相关工程项目的管理是否到位;另一方面了解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取得的效益成果及有关方面的评价,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审查财政部门对水利专项资金的管理及使用效益情况。主要包括:财政部门是否按照年度预算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单位批复水利专项资金预算,有无未经法定批准程序,擅自调整专项资金支出预算或改变资金用途;是否按照年度预算、用款计划和项目进度将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下级财政或用款单位,有无截留、滞留、抵扣、挤占挪用等问题;是否加强了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对资金的管理是否规范,监督是否及时有效;是否考虑了水利专项资金投放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如:资金拨付前是否做了可行性分析、特别是在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项目的建设效益等重要效益指标的建立和分析,对资金使用后应取得的预期效果是否符合立项时制定的效益指标;财政专项资金所起到的引导作用和效益作用;专项资金的使用是否从区域统筹的角度出发,规划的着眼点是否做到短期、中期、长期目标相结合;是否只注重专项工程、设备的建设投入而不注重后续管理费用的投入,造成工程的浪费或设备的闲置等情况。
(二)审查水利主管部门对水利专项资金和专项设备、工程建设的管理及效益情况。主要包括:各级主管部门对水利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对专项资金管理涉及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落实情况;各级主管部门对水利专项资金的拨付是否合规、合法,有无截留、转移、出借、挤占、挪用、虚报冒领、贪污私分等问题;对水利专项资金的使用是否有明确的效益目标,申请专项资金时是否有充分的可行性分析,是否按照资金使用范围进行水利项目的设计、施工和使用、维护;对于水利专项资金的再分配是否更有利于项目的能效展期发挥;在组织采购、验收等环节是否存在不经济和低效率;总体评价管理部门对水利专项资金是否做到了合理使用、管理科学。
(三)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及取得的效益成果。主要包括:专项资金实际使用环节的合法合规性;水利工程的招投标情况以及施工进度、工程质量;水利设施布局的合理性;取得业界及专家的评价结果;了解受益范围,调查使用对象的受益程度;水利专项资金的使用是否达到预期效益,有无因责任不清、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损失浪费等问题。
(四)在水利建设、主管部门组织的自评基础上,对水利专项资金投入项目的工程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影响项目效益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在对水利专项资金投入效益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指出进一步提高水利专项资金效益的方法、措施和途径,并提出加强对水利资金项目规范化建设的管理建议。
二、开展水利专项资金效益审计遇到的困难
(一)缺乏有公信力的水利资金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指导审计活动、衡量审计事实、鉴定经济效益质量的标准,这就是效益评价标准。有学者曾经在评论审计署《规划》时说:“中国目前开展效益审计最直接的难题来自于概念和评价标准”。可见,评价标准既是效益审计的关键点也是开展效益审计的难点。在水利资金效益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如果没有取得一定的标准或指标,只凭主观判断得出审计结论,这样出具的审计结果难免会引发争议,也缺乏公信力。但在目前,还没有制定出一套有公信力并且实用性较强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这种情况下,效益评价无据可依,直接影响到审计质量和审计结论的可信程度。
(二)水利专项资金的效益滞后给审计评价带来困难
水利资金使用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一般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在评价方面会存在着滞后性。效益的体现如果仅凭当时的状态来进行分析和评价,难免会出现只顾眼前利益,忽略长远利益,评价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造成评价偏差,且容易产生对水利专项资金、水利资源使用急功近利的思想。
(三)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未能满足水利资金效益审计的要求
由于水利效益审计的复杂性和专业性,要求审计人员具备水利、工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但目前审计机关人员所具备的知识一般局限于财会领域,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且定量分析、宏观分析等方法运用较少,在审计理念、审计方式、技术技能等方面都未能满足效益审计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开展水利效益专项审计会显得力不从心。
(四)信息资料的失真直接影响审计质量
尽管目前在我国,会计失真的情况已经得到了一些改善,但会计失真行为仍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诚信问题仍然是困绕业界的一个重要问题。而效益审计是建立在信息资料真实、合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信息资料是否真实可靠直接影响到效益审计结果的质量。对于财会信息的虚假,审计人员可以用专业知识进行判断,但对于业务数据,尤其是象水利这些专业性较强的业务数据,审计人员对其缺乏基本概念和知识背景,难以判断资料的真假,这些都对效益审计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并直接加大了审计风险。
(五)相关部门对效益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由于效益审计的开展的时间不长,社会对其认知度较低,被审计单位(如财政部门、水利部门)对效益审计的认识还局限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相当一部分同志只是对这个名词有个初步印象,至于它的实际内容是什么,具体该如何操作,如何配合审计,还知之甚少。甚至有人认为效益审计的意义不大,某些被审计单位不愿意提供审计所需要的业务资料,认为这是财务范围以外的资料,审计部门“没必要”取得。这些都无形中给效益审计设置了一道屏障,加大了审计的难度。
三、开展水利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对策
(一)规范评价标准,建立水利资金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审计部门应认真总结在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资金审计以及其他审计过程中取得的效益评价方面的经验,结合现有审计准则、水利行业的相关指标,逐步收集并制定比较系统、操作性较强的水利效益审计指标,如:防灾减灾效益,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程度以及优化配置的状况,水情资料采集、分析、预报、调度的智能化水平,水利工程美化和水生态环境,水利集约化经营管理等等,指标最好由水利部门或聘请专家初步制定,再由审计部门根据效益审计的需要进行补充修正,最后由审计与被审计部门双方确认,并在实际审计中不断充实和完善。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能够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可行的指标评价体系作为审计人员进行效益审计的评价依据和标准。
(二)以前瞻性的思维,用发展的眼光开展水利资金的效益审计。由于水利资金的效益较多地体现在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审计人员对水利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需有一定的前瞻性,对滞后出现的效益要有充分的认识,充分估计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可适当选取一些已运行一段时间的项目开展效益审计,根据项目运行现状,建立模型,拟出发展趋势曲线,尽可能用延续和发展的思维进行评价。
(三)改进审计的方式方法,完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与一般财务收支审计不同的是,效益审计需要做大量的审前调查,增加审计人员对行业和项目的了解和熟悉程度,并根据调查结果确定效益审计的重点。此外,在水利资金的效益评价中,由于更多地需要对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评价,这些都是难以用货币量化的,因此,我们需要引入更多经济分析的新方法,如:使用各种间接方法将非货币化的效益用价格形式表示。学术界也曾经提出水利措施边际成本的评价方法,包括投资费用分摊、静态投资与动态投资的换算、运行费计算、工程成本计算、宏观边际投资和边际成本计算等。有的研究成果给出了对包括珠江在内的(黄河、淮河、长江等)全国九大流域的防洪、灌溉、城市供水、水力发电、水污染治理及水土保持等各类水利措施的边际效用评价方法和定量评价成果。这些学术成果有待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深化和完善。此外,加大对水利效益审计的研究力度,同时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综合培训,举办一些实务性和操作性较强的效益审计学习班,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分析能力、逻辑能力,完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也是开展好水利资金效益审计的重要措施。
(四)充分利用外部专家,明晰资料提供方的法律责任。一方面应建立起水利专家库,聘请业界人士及专家学者参与审计,并给予业务层面的指导,弥补审计人员在水利、工程设计和环保等方面知识不足。同时与水利部门、财政部门建立起长期的业务交流渠道,让审计人员熟悉水利资金管理和使用的过程,熟悉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使用过程和维护过程,并且能够动态监督,减少获取虚假信息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应提请资料提供方签定承诺书,明确法律责任,并且在审计报告中对资料的来源进行表述。
管理效益审计 篇12
一、经济责任审计和绩效审计概论
(一) 经济责任审计
理论上讲, 审计产生的前提条件之一是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其主要目的是保护财产的安全和完整, 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和可靠, 从而明确财产经营管理者的经营管理责任。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 任何一种审计都是经济责任审计。也就是说, 广义的经济责任审计包括一切审计。而狭义的经济责任审计, 则是特指我国在近些年来出现的旨在明确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领导人经营管理责任而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审计机构通过对领导干部等人员所在单位、部门的财政收支和相关经济活动的审计, 来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签证。本文讨论的经济责任审计特指狭义的经济责任审计。
从审计内容来看, 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评价;二是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应负的主管责任行进评价。
(二) 效益审计
关于效益审计, 目前还没有单一定义, 许多国际组织和效益审计领先国家均对效益审计有着不同定义。在国外, 效益审计通常被称作绩效审计、综合审计等。从20世纪70年代起效益审计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国家审计的主要任务。在我国, 最早提出的“经济效益审计”是在中国特有的制度背景下的产物, 主要是针对经济效益实现途径和实现程度的审计。我国学术界把经济效益审计定义为:对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效益进行监督评价的审计行为, 主要包括经济性审计、效率性审计和效果性审计三个效益审计要素。分开来讲, 经济性审计主要是对财政收支的节约性进行的审计;效率审计, 是对投入产出关系进行的审计;效果审计是指对计划完成情况的审计。
通常意义上讲, 审计目标是审计活动的既定方向和预期达到的结果, 同时又是审计理论联系审计实践的桥梁。审计目标是审计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纽带, 它直接反映社会环境的需求, 影响和制约着审计外部环境的变化的同时会反作用于审计目标, 对审计目标提出调整要求, 进而引起审计实践的不断变革。同时, 审计目标对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也有直接影响, 有什么样的审计目标就有什么样的审计责任。许多国家把效益审计的目标定位在:评价并改善政府项目、中央政府和有关机构的运作, 为政府和议会提供包括审计发现、审计结论、审计评价以及与被审计单位有关的审计建议等在内的相关信息。
我国效益审计的审计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被审计单位是否经济、高效或有效执行有关政策进行独立审计检查;二是对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对象实现既定目标的程度和所造成的各种影响进行报告, 为决策机构提供相关的评价意见;三是发现并分析审计对象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方面存在问题的迹象或绩效不佳的领域, 以帮助被审计单位进行整改。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的必要性
(一) 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是公共受托责任的内在要求
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和效益审计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 公共受托责任关系从根本上要求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的结合。公共资源的受托责任人是各级领导干部和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只要存在公共财产的受托经济管理, 受托人就必须对所受托财产的安全、完整和效益承担相应的公共受托责任。而效益审计正是从独立的第三者的角度, 对公共受托责任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等情况进行监督和审计, 从而向有关利害关系人提供审计结果。由此可见, 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的结合可以对领导干部的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全面的监督评价, 从而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
(二) 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是经济责任审计职能的需要
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相关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的有效措施。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恰当的引入效益审计, 实现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的完美结合, 从而对领导干部的业绩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审计考察, 不仅能为组织人事部门正确的评价、任用干部人员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从而健全领导干部业绩责任的考核机制, 而且从一定程度上, 有利于各个单部、门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推进管理的现代化。
(三) 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是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有效途径
目前, 我国逐步建立了公共财政体制, 审计工作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向着经济责任的效益审计方向转变。效益审计是合法性审计基础上的更加深入的审计工作, 是对管理、决策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的全方位的审计活动。搞好经济责任审计和效益审计两者的结合, 可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和水平, 从而进一步深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四) 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是审计机关合理安排审计资源的需求
经济责任审计有审计对象多、内容涉及面广、期限长、时间紧等特点, 审计任务相对集中和紧迫。尤其是在党委政府换届的时候, 审计任务更加的紧迫和集中, 审计任务重和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此时, 审计机关只有充分的利用审计资源, 搞好经济责任审计和效益审计的结合, 充分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 才能不断的适应新时期的审计工作要求。
三、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的措施和建议
第一, 在审计力量方面, 注重审计人员观念转变和知识更新。首先应当树立审计人员的效益审计观念,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积极开展效益审计, 既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也是审计机关审计使命所在。要积极开展专题讨论、教育宣传等活动使审计人员真正树立起效益审计的观念, 做到从思想上先接受, 然后再逐步开展起来。同时, 切实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 使其能够全面掌握经济管理的技术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如若当前的审计机关的相关专业人才不足, 则可以考虑向政府部门和社会咨询机构聘请相关专家来有效的解决一些技术性的难题。
第二, 在审计内容方面, 应深入党政领导干部权力运行轨迹涉及的重点领域。经济责任效益审计关注的重点问题是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等相关权力的过程中对公共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因此, 从内容上来看, 效益审计应涉及公共资源利用和管理的经济性和效益性, 以及相关的效率效果。审计的具体范围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财政资金管理的经济效益的审查;二是对政府部门预算执行的经济效益的审查;三是对投资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的审查;四是对相关专项资金使用中的经济效益的审查。
第三, 在审计技术方面, 积极探索和尝试先进的审计方法和手段。对此, 要做好以下的工作:首先, 要重视风险分析和目标评价的方法。其次, 积极探索期中效益审计。与事后审计相比, 期中审计的难度更高, 对审计人员的要求也更高, 需要掌握更多的审计技术方法。最后, 不断创新审计技术手段。当今社会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因此, 审计工作也要加强对传统审计技术和手段的变革和突破来适应变化的需要。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审计技术攻关, 使审计方式更加科学化。
第四, 在审计制度方面, 逐步规范党政领导干部效益责任审计的操作程序和评价标准。首先, 要认真总结从前所取得的效益审计方面的经验, 从而制定出一套系统的领导干部效益责任审计的操作规范。在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中开展的效益审计, 要把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进行研究, 制定独立的操作规范。其次, 积极研究能准确评价领导干部经济业绩等的相关指标体系, 以此作为衡量标准。最后, 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责任考核体系可以为效益责任审计的具体实施和评价提供有效的参考和依据。
四、结束语
从上述可以看出, 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的结合是对领导干部任期的财政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更全面、更深入、更高层次的监督与评价, 是未来我国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因此, 对经济责任审计和效益审计相结合的探讨是十分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 将成为我们长期探讨和实践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卢晓华.探讨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的结合[J].中国外资, 2011 (15)
[2]孟艳霞.效益审计的几点思考[J].中国审计, 2010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