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管理效益评价

2024-10-17

施工管理效益评价(共11篇)

施工管理效益评价 篇1

绩效评价是适应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改革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开拓性工作。绩效评价要求在财政资金使用规范和安全的同时, 更加注重财政资金效益的发挥。根据广东省财政厅的部署, 2005年广东省林业厅全面开展了自我绩效评价工作, 正式将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下一年度部门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 并将绩效评价列为一项重要工作职能, 落实到具体承担单位。

一、主要做法

2005年广东省财政厅出台了《广东省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试行方案》, 该《方案》规定省级部门预算单位自我绩效评价的实施范围是:省财政安排500万元以上 (含500万元) 财政资金的项目和省财政连续2年或以上安排财政资金的跨年度项目。6年来, 省林业厅先后对48个500万元以上的财政支出项目进行了绩效评价, 涉及资金38.34亿元。经广东省财政厅、审计厅等部门组成的审核小组审核, 林业厅有48个参评项目取得了8个“优”, 35个“良”, 5个“中”的较好评价结果, 优良率为89%, 通过开展这顷工作, 提高林业厅各项林业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实现了重视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向重视资金的效益和合规性并重的转变。具体做法如下:

(一) 抓好组织管理, 确保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

绩效评价是针对具体工程项目从立项到竣工决算全过程的考核, 不仅涉及到资金的管理, 更多的是评价项目的实施与成效, 单凭计财部门的力量难以胜任。为此, 厅领导高度重视, 专门成立了省林业厅绩效评价工作领导小组, 厅长亲任组长, 各有关业务处室负责人为成员。同时根据具体涉评项目, 成立了由具体项目业务负责人参加的绩效评价工作实施小组, 由厅计划财务处处长任绩效评价实施小组组长。具体组织、协调, 实施等工作由省林业基金管理中心负责, 并根据三定方案精神, 把绩效评价工作列为林业基金管理中心的重要工作职能。同时在年度预算中设立专项工作经费, 确保了绩效评价工作的有序进行。在这个环节我们重点是做到两个明确:

1.明确工作程序。首先, 各市、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单位要根据省厅设立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情况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 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其次, 省厅制定下发当年评价工作的时间表和工作表, 各涉评单位要根据省厅规定的时间、步骤、内容参加培训, 采集数据, 开展自评, 配合重点核查等。

2.明确组织分工。省厅及各市县统一明确由计财部门负责评价工作的总体协调, 包括文件的上传下达、工作布置、各分项自评工作的督导、总报告的撰写等;各业务部门分别负责分项目评价数据采集、核对、汇总、分项目评价报告的撰写等。

(二) 抓好指标体系制定, 确保评价内容、标准、方法规范

指标体系是整个评价工作的核心, 为确保评价工作程序严谨, 我们充分发挥评价实施小组的功能, 并实行工作小组的高度协调、统一, 组长单位拥有高度的指挥权, 组员单位全力支持配合。每年绩效评价工作正式开展前, 实施小组都要至少召开3次以上会议, 重点研究当年绩效评价工作程序, 重新修改、完善各项目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制定上我们着重把握两个平衡:广义层面, 我们一方面要求指标设定横向上尽量与农口其他单位的标准保持水平上的平衡, 另一方面要求纵向上与全国其他省份及行业标准保持平衡, 体现在具体指标上就是尽量选用行业标准与国家统一标准。如森林防火项目, 为确保森林防火工作成效, 全国对森林火灾受害率、森林火灾发生率等均制定有统一的标准, 每年进行检查、验收考核。因此在设定绩效评价特性指标时, 首先将这类指标纳入该项目的指标体系。狭义层面, 我们要求各项目之间的评价标准也要保持平衡。如森林防火与森林病虫害防治等项目除设定其各自的特性指标外, 如果涉及到造林更新, 则其造林考核指标与标准要与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或其他造林项目的指标与标准保持一致。

为保证自评工作质量, 在广泛征求相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我们还补充制定了《绩效评价工作表》、《绩效评价信息表》和《绩效评价打分表》等工作表格, 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价工作的程序和内容。其中《绩效评价工作表》由多张数据采集表组成, 设计的内容既涵盖了项目执行情况的主要基础数据, 也充分满足了评价指标的计算需求。由于对每项专项资金都建立了一整套管理制度, 包括工作方案、进度检查、年末考核或竣工验收等, 使采集的数据具备了一定的标准。各业务部门负责绩效评价的小组成员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审核, 以保持其与项目执行各阶段所统计上报的数据保持一致, 从而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性。《绩效评价打分表》是为各涉评项目单位设计的一份自评表, 对于该项目的总体得分并无影响, 只是作为参考。主要设计目的是从这张表上可以看出各涉评单位对项目执行的自我认知程度, 从而分析得出项目单位对有关制度、政策、规定的理解和把握程度;此外也可以分析得出项目单位对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视程度与态度好坏。

(三) 抓好自查与重点核查, 确保评价全面、务实、高效

为保证绩效评价工作落到实处, 林业厅每年召开绩效评价工作布置暨培训会议, 安排绩效评价工作实施小组各成员对各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详细讲解, 按项目分组进行专题讨论和答疑。由于会议内容针对性较强, 参会人员均是各单位绩效评价工作的具体经办人员, 对于确保年度绩效评价工作按时保质完成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 在收集全省各项目实施单位绩效评价自评材料的基础上, 林业厅组织多个工作组对有关涉评单位报送的绩效评价自评材料进行了重点核查。通过采取财务查账、资料核对和工程质量实地核实等方式, 检查项目 (用款) 单位报送的绩效评价自评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 验证各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严密性, 从而保证各项目提交的绩效评价自评报告能准确、客观、全面地反映项目真实的运行和管理水平, 为部门预算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四) 抓好评价总结, 确保工作不断改进、完善、创新

绩效评价综合报告是对各涉评项目全方位的总结和概括。林业厅在全省各项目用款单位自评和重点核查的基础上, 组织绩效评价工作实施小组全体成员进行集中汇总数据和撰写综合报告, 对报告反复修改、讨论, 集思广益, 并经林业厅绩效评价领导小组审定后报省财政厅, 以确保报告的客观、全面、科学, 实事求是。

报告的重点是整体评价工作的总结、问题的反映、改进建议及跟踪整改情况。在这个环节, 评价小组的工作人员再次展示了各自的业务素质, 使评价报告不仅仅是简单的总结, 而是对每个指标执行情况及考核结果进行认真分析, 从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等多个角度进行检验、论证, 以便下一个评价年度改进, 从而确保绩效评价这一重要的财政资金监督手段权威性的发挥。

二、工作效果

(一) 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 有力保障了林业资金的安全有效运行

省财政厅在2005年实施部门单位自我绩效评价中引入了绩效预算观念, 确立了“大事优先”、“绩效优先”的资金分配原则。同时对省级部门预算报表进行了修改完善, 在项目预算表中增加了项目绩效目标和绩效评价的有关内容, 把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资金分配紧密结合起来, 建立项目绩效预算财政管理新机制。从2005年开始, 部门单位在申报支出项目时, 必须提交项目可行性方案, 明确提出项目资金使用的绩效目标;申报项目预算时, 在项目预算表中要说明项目的绩效目标、资金使用绩效自我评价以及省财政厅出具的评价意见;项目资金使用后必须进行绩效评价, 每年项目绩效评价结果经省财政厅审查核实后作为下年度部门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对跨年度项目实行滚动预算, 按照绩效评价结果报经省政府批准调整支出预算, 对绩效良好的项目在同类项目中优先安排, 对绩效差劣的项目不再安排同类项目资金, 从而达到合理配置资源, 优化支出结构, 规范预算资金分配, 调动各部门单位提高绩效管理积极性、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的目的。

比如2006年省林业厅申请延续安排绿色通道建设专项资金时, 省财政厅预算处要求提供绩效评价结论。省财政厅绩效评价处会同林业厅计财处组织有关人员对2005年度绿色通道建设项目进行绩效评价, 通过对工程建设现场和财务资金管理情况的重点核查, 项目成效显著, 省财政厅给予了充分肯定, 因此该专项在2006年度得到了延续, 并获得安排绿色通道建设专项资金 1 000万元。为此, 林业厅在编制年度预算时, 也参照省财政厅的做法,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参考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重点核查的结果, 对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结果好的地区、项目单位予以支持。

(二) 项目用款单位绩效观念明显加强, 项目管理进—步规范

各单位通过绩效评价, 清楚地了解到项目预算分配目标的完成情况, 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明确了财政支出项目的相关责任方和应承担的相关责任, 初步改变了长期以来各单位“重预算轻管理、重分配轻监督、重使用轻效益”, 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跑项目、争资金, 忽视对资金追踪问效, 使用效率不高, 效益不佳, 截留挪用等现象。促使各单位总结经验, 加强管理, 更加关注资金使用效果, 提高行政效率和效能。通过逐步建立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奖优惩劣的财政支出管理机制, 减少和防止无效支出、盲目支出等行为, 使财政资金的配置运行合理高效, 有力地促进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 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林业公共财政支出项目的运菅。

(三) 形成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和外部评价、外部监督两个层次相结合的评价监管体系

各基层林业单位通过绩效评价, 找出项目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 自觉加强内部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 加强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的设立, 从而形成一种自我约束、内部规范的良性机制。各单位提交自评报告后, 林业厅对自评结果组织复查审核, 并对问题较严重的项目组织重点评价。近两年我们在各地级市报送的自评项目中, 选取了存在项目实施进展迟缓、资金管理不够完善、以及自评资料数据不够完整等问题的有关项目进行了重点评价, 核实、复审项目单位的自评结果, 对比不同单位项目资金的使用与绩效, 找出项目间成本效益差异的原因, 发现并分析资金使用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提出加强管理、完善制度的建议和措施, 从外部促进各单位严格执行预算, 提高理财水平, 有效遏制违规使用财政资金的行为。

三、存在问题

(一) 资金管理环节中的责权错位, 造成资金管理环节部分绩效责任难以落实

按现行财政资金管理体制, 林业支出项目资金是省财政厅直接下达市、县财政, 基层林业用款单位资金的到位和使用由同级财政部门监督和调控。当同级财政困难时, 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项目资金的及时到位。因此, 资金到位率等绩效指标的评价责任应由谁承担, 是我们继续完善绩效评价工作应重点研究的课题。这也影响着项目资金的使用率和项目进度等考核指标的责任落实。

(二) 绩效评价项目的范围有待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

目前, 广东省每年将500万元以上、且在第三季度以前下达计划的财政支出项目全部纳入绩效评价范围。但大部分林业项目的实施往往分散在各市、县, 甚至千象万户, 而资金量具体到各个实施单位往往只有几十万甚至几万元。对如此分散的财政资金进行评价, 其评价结果只能取其综合值。而以此结果为财政调控的手段, 难免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挫伤项目完成较好的实施单位的积极性。

(三) 绩效评价工作时间紧、任务重, 评价手段亟待改进

随着绩效评价自评项目越来越多, 绩效评价自评材料报送要求越来越严格, 绩效评价统计汇总数据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另外, 从布置绩效评价工作开始至上报自评报告给省财政厅, 中间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时间紧、任务重。因此, 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的手段应予改进, 程序应尽量简化, 便于操作, 并逐步实行信息化管理。

四、工作建议

(一) 把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工作与重点林业工程稽查有机结合起来, 共同为林业资金的安全有效运行提供保障

重点林业工程稽查已从过去的重资金安全性稽查转移到资金安全性和有效性稽查并重上来, 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工作正是这种双重安全性检查的有效实现形式。建议进一步探索如何将重点工程稽查程序化、指标化, 并将其与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 完善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的相关制度, 使之有章可循

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工作已成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 作为财政监督和预算改革的关键组成部分, 其地位越来越重要。由于绩效评价工作涉及的资金量大, 涉评的单位、部门非常多, 建议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价工作规程, 完善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的相关制度, 使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工作有章可循。

施工管理效益评价 篇2

在分析河道整治工程实施后产生的效益和对环境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淤泥处理、河道水环境整治和河道景观建设的建议。

8.1 效益评价

河道整治是一项生态公益性事业,所产生的效益除部分可以定量计算外,大部分是难以用货币量化的社会效益。规划期间通过河道疏竣,拓宽改道,以及水土保持等全面综合治理,将取得较大的综合效益,增加的经济效益主要有环境、防洪、排涝、灌溉(含低产田改造)及水土保持等部分。

1)环境效益

根据对广州市天河区房地产市场的调查,河道整治后对环境改善的作用明显,河道整治前(1997年)住宅楼平均售价为每平方米1800元,1998年和1999年河道整治后,河道两侧住宅楼平均售价为每平方米3000~3500元,可见河道整治后,仅河道两侧住宅楼房价每平方米就增值1200~1800元;据温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年温岭市城镇人口77万人,2020年为107万人,全市每年将增加住宅楼90万m2(按每人30m2,每年人口增长3万人计算);由于河道整治环境改善后增加的效益以每平方米500元计,河道整治工程范围内建房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取为1/5,则温岭市河道整治后住宅楼的年增值效益为:

(500元/ m2)×(90万m2)×(1/5)=9000万元

2)防洪治涝效益

根据对温岭市历年洪水灾害损失的调查分析,不进行河道整治的洪涝灾害情况如下: 现状50年一遇洪水 经济损失为6.36亿元(折算至2000年,洪灾损失年增长率为2%);

现状5年一遇洪水 经济损失为1.76亿元(折算至2000年,洪灾损失年增长率为2%);

考虑洪灾损失增长率,利用频率法计算规划实施后温岭市防洪治涝标

159 准提高产生的多年平均防洪治涝效益为7300万元。

3)供水效益

由于河道的拓宽加深,使河道的调蓄能力增强,90%保证率下的规划河道供水量9000万m3,河水用于城镇绿化、农田灌溉后,以单方供水效益0.4元/m3计,年增加供水效益3600万元。

4)航运效益

据《温岭市公路、水运交通设施发展规划》,水运货运周转量每年增长11467万吨公里,以0.1元/吨公里作为河道整治后分摊的水运效益,则水运年效益为1146.7万元。

综上所述,温岭市河道整治后每年可产生2.1亿元的经济效益。

8.2 环境影响评价

8.2.1 规划工程对环境的有利影响

本规划主要实施措施是:清理河道淤积,适当拓宽过流能力不足的河段,在地势过低的河段两岸修建堤防,提高河道的过流能力;加强上游水土流失防治,改善生态环境;重点整治沿河水环境,控制污染源。

通过以上措施,将对环境产生较有利的影响:(1)改善河道水环境和河岸的生态环境

疏浚河道后,提升了河道的过流能力,有利于带走污水,改善水质,同时将堤岸工程设计和两岸绿化结合起来,绿化景观工程以河道堤围为依托,绿荫成带,构成了温岭市河道沿岸的新景观,为温岭市建成美丽的旅游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2)减轻城区大气和交通噪声污染

河道的水面及两岸的绿化带,可吸附空气中的灰尘,具有净化空气及降低气温的功能。同时,河道的拓宽疏浚将使河道的环境容量增加,洪水期水流速度加快,有利于水体污染物的降解,溶解氧增加、COD减少。

(3)改善沿岸居民生活环境

河道整治工程建成后,彻底改变了原有一些河道沿线两岸脏、乱、差、臭的现象,通过综合治理,污水进行截排,水质有所改善;堤围修建成整

160 齐美观的浆砌石或混凝土墙,道边绿化2~10m和修建休闲区,可为市民休闲娱乐提供去处,大大改善了沿岸居民生活环境。

(4)减少水土直接流失

河道整治工程实施后,可避免水流对河岸冲刷引起的水土流失,稳定堤内城乡土地的侵蚀基准面,减少水土流失,减少泥沙淤积,有利于航运及水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

8.2.2 规划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本规划工程实施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

工程施工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是施工期的水土流失问题。由于土方开挖,破坏植被,容易造成施工作业面上的水土流失。但施工结束后,该情况就能逐步消除。因此,在施工前,必须做好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及时防治水土流失。

工程施工期间,施工过程中的生产废水和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会对附近水体水质带来一定程度暂时性污染,应采取废(污)水临时净化措施。各种施工机械的操作均将产生噪声,需合理配置施工机械,降低组合噪声级,合理安排夜间施工计划,以降低施工噪声对附近居民生活环境的不利影响。

整个规划工程施工期间,开挖的土石方量除工程本身和城镇地面加高、开挖淤泥还田、低洼农田垫高、利用开挖土方制砖等综合利用外,仍会产生部分弃渣,若不妥善处理,会引起较严重的水土流失。应合理安排弃渣地,采取各种工程、生物、耕作措施对工程建设区和弃渣场进行治理,尽可能恢复植被和农田,绿化美化环境,减免对水土保持的不利影响。

另外,整个工程施工期间将产生垃圾和粪便。垃圾可用较小石块与泥土混合填入附近山岙(相当于卫生填埋法),在生活区和施工集中区建厕所和化粪池,并经常打扫和消毒,可将粪便作为附近农田肥料,严禁随地倾倒。

部分河道的拓宽,会占用少量耕地面积。

161 8.2.3 评价结论

本规划实施后,提高了河道的整体防洪、排涝、蓄水、景观等能力,改善了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能有力地促进温岭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实施,虽然对施工期水土保持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但只要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加以弥补,不利影响可转化为有利影响,使工程发挥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8.2.4 淤泥处理意见 1.直接利用淤泥制砖

砖瓦行业作为一种“夕阳产业”,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土地整理范围进一步扩大,可利用的地表粘土资源越来越少,其生存危机将越来越明显。直接利用淤泥制砖是一种变废为宝的处理方法,不但减少了因堆放而侵占的耕地,同时缓解了砖瓦厂土源紧张和对农田的取土破坏,社会效益显著。

采用的工艺:挖河泥→堆放→进料→原料场加工→制砖坯→晾晒砖坯→烧砖坯→制成成品砖→入库→销售。

推广应用淤泥制砖技术,需要政府积极引导。通过对砖瓦厂地表粘土资源开采实行配额供给,按年度下达河道淤泥用土计划指标,达到减少地表粘土资源开采总量和疏浚河道的目的。把利用清淤土方制砖作为“三废”利用之一,由税务部门严格执行“三废”税收优惠政策,及时办理税收减免。对在疏浚规划范围内取淤泥制砖的厂家,财政可考虑给予适当补助。

2.淤泥置换田土,田土用于建设。

可对河道两岸堤防外侧1~3m范围内的“留青地”泥土进行招标拍卖给周边需土单位,规定取土限于1m深,取土后由中标者负责用两栖式挖泥船将所在地段河道的淤泥放回填充。

置换条件是河道两岸的田土物理、化学指标能适应建筑要求,并且附近有需土单位,田土能出售;河道两侧没有道路、房屋、竹木;河道宽度和深度能适应两栖式挖泥船作业,弃土能一次送到岸上。

采用以上方法,换土后会给农民耕作带来一些不便,政府利用市场经

162 济规律出台相应的土地补偿政策与之配套,事先要测算每段河道淤积土方量、清淤土方量,才能确定田土开挖方量,实现开填平衡。田土开挖后应组织验收,以免少挖或超挖,造成弃土面高低不平,影响恢复生产。

3.利用淤泥肥田沃土,改良土壤。

在杂质较少、富营养化的河段,可用泥浆泵从排干的河道或泥驳将河泥稀释过滤后,输送到田间,进行土壤改良。对于含有杂质和有毒物质的淤泥,不能直接送到田间,必须深埋或经过分离处理后,才能用于改良土壤。

淤泥在资源化利用作为土壤修复改良剂时,一定要考虑所含的重金属、病原物及毒性有机物对土壤和生态的污染危害,最好经过碱性稳定化处理或堆肥化处理。淤泥中的重金属和毒性物质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水,控制重金属及其他毒性物质的最经济有效的办法是将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严格分开收集,单独处理。污泥用石灰稳定可以降低恶臭、钝化有毒金属、杀灭病原物。污泥的堆肥化可杀灭其中的大部分病原微生物,提高污泥对土壤生态的改良修复能力。

泥浆在稻田翻耕推平后均匀输入,厚度在10~12cm。不高于田埂高度,也可以在农田翻耕后再输送淤泥,在输送淤泥过程中,在泥管出口处,应有专人移动管道,以保持田面尽可能平整,一般按每隔20~80m移管一次,在泥浆出口处应设置滤网,以便过滤泥浆中的少量杂物。泥浆上田沉实后,把水排干,再过10余天插入秧苗。

采取淤泥肥田的方法,关键要把握以下几点:泥浆厚度不宜过厚、以10~12cm为宜;绿肥田当季不要再施氮素化肥,冬闲田化肥用量也要适当控制;要待泥浆充分沉实后再插秧苗;秧苗密度要合理,可适当放宽;要注意搁田和病虫害防治。

4.其他淤泥处理措施

对于没有条件直接用于制砖的淤泥可以在城镇建设中用作低洼地填高或抬高河道两岸农田高程;在沿海地带堤防建设、平原河网地区圩区整治中可利用河道淤泥加高加固堤防;在易洪易涝地区可考虑设置堆放场,163 作防洪抢险备料。

此外,污泥中由于含有大量的有机质,还可进行能源利用:例如厌氧消化制沼气、热解处理炼油、焚烧发电或取暖等。

8.2.5 河道水环境整治建议

1.加强河道水资源保护的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

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和法规,大力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保护河道水环境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严格实行污染废水的达标排放,对超标排放的工业污染源要坚决进行严格处理,并限期达标排放,制止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倾向,把污染控制在源头。

(1)从提高群众环保意识着手,严禁向河道倾倒垃圾、淤泥、废弃物,抓好河道、渠箱的清淤、清流。

(2)控制好排污口排污总量。加强污水预处理,坚持污水达标排放。民居便溺未经化粪池有效处理,不准排放。

(3)根据原污水处理规划,抓紧污水处理厂的建设。采取上述措施后,多数河道可达到Ⅳ类水质或更好,全年水质基本无黑臭,是有可能实现的。

2.大力倡导清洁生产,发展节材、节能、少废、无废工艺和工业体系。

落后的生产工艺和工业体系是影响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应大力倡导工业企业采用清洁生产,逐步淘汰陈旧的生产设备和能源消耗高、资源耗费大、环境污染重的工业及落后工艺,限制污染大的印染、建材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全新的生产技术,发展节材、节能、少废、无废工艺和工业体系,到2015年基本实现市内工业企业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市政府应积极推动市内工业企业、乡镇工业企业投入资金,调整产业产品结构,进行技术改造,向清洁生产方向转移。

3.积极引进、吸收和消化国内外先进环境保护技术

市环境保护部门充分利用我国加入WTO的优势,积极开拓和参与国际环境保护的技术交流,利用和引进国内和国际上先进的污染防治技术、生

164 态保护技术、资源回收等技术,同时结合市内污染源情况、生态情况、资源利用情况,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提高温岭市环境质量,控制污染恶化的趋势。

积极扩大与环境保护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结合市环境保护工作开展一系列改善环境质量的科研项目;加强对环保工作人员的现代技术培训,使其掌握新的环境保护知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应用等现代知识,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对环境管理的要求,提高环境管理质量。

促进市内典型环保工业企业的发展,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各种优惠,保证重视环保工业企业正常稳定的发展,既有效的保护了环境,又为其它工业企业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的榜样。

4.经济模式进一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调整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低能耗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例,使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基本适应现代化城市的地位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5.贯彻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

贯彻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规划、设计、整治好温岭市的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好温岭市的城市绿色景观体系,保护好温岭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建立起环境与发展的综合良性循环机制。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健全生态示范点的检查考核制度,以确保生态保护政策得到正确实施。

6.实施生态保护住区试点

在城区选择3-5个城市居住小区,按生态小区的要求,进行环境示范建设。应对住区进行科学的生态设计规划,包括总体布局、绿地空间设计,密切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利于生活垃圾的分装、收集、清运。推广使用节能、低耗、少污染,体现科技和环保意识的新型墙体材料,避免使用造成化学污染、危害人类健康的产品。充分发挥天然植被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污水等方面的生态效益,保护现有沿河植被及城市绿地。建立以人为中心、以生活居住区绿化为主体的多层次城乡绿化体系。河道

165 水环境整治首先是治污、治乱倒乱排、截污,其次是美化、绿化,最后是解决净化、水质富营养化问题。

在城郊地区,建成2至3个“生态村”,作为住区环境保护和“绿色家园”的示范点。

7.建设农业生态保护区

建立以生态农业为主体的区域性农业生态保护区,保护农业生态,建设生态示范区。改变农业为单纯经济生产的观念,把发展农业与生态保护,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娱乐身心,增添旅游新景点结合起来,探索观赏农业、休闲农业、精致农业、立体农业等都市绿色农业的发展路子。

A.强化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的立法管理

1)保护农业生态必须合理利用资源,制订农业资源区划,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

2)制定和完善有关基本农田保护、农副业环境保护、农业技术推广和化肥、农药使用的行政规章和地方性法规。

3)依法保护农业资源和生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田施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农用灌溉水、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要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B.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和农业综合开发利用

1)严格建设用地审批制度,加强对已批出地块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依照法律对闲置土地进行清理回收。

2)乡镇的区域开发,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区域内的农田、林地、水面必须保持有一定比例,防止因不透水层面比例失调而引起的大规模面源污染。

3)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采取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有效治理水土流失,促进农业发展。

4)选择条件适合的镇建设生态镇,积极鼓励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农、牧、渔综合的立体生产结构发展,大力推动“三高”农业,“三高”林业。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的畜牧业,要同步解决禽畜粪便的综合利用,166 实行禽畜粪便产业化处理,实施种苗、饲料、药物、饲养和粪便无害化处理一条龙,实现生态经济良性循环。

5)结合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城乡一体化建设,使全区的城市园林绿化生态保护区、农村的农业生态保护区和山地丘陵的林果草结构的水土保持生态保护区连成一体,形成城区、平原农业区、丘陵山区三色绿色生态保护圈层。

6)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禽畜粪便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推广有机肥、复合肥的使用。

7)建立生态农业公园,把自然引入城市,为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提供回归自然的农业生态场所,丰富大都市的文化生活。

C.采取有力措施,遏止工业污染向农村蔓延。

1)调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制定乡镇企业发展规划,切实解决因为乡镇企业分散型、粗放型经营带来的资源浪费、污染环境的问题。

2)鼓励乡镇企业集约化,引进高新科技,淘汰落后设备,推行清洁化生产。制订有利于乡镇企业污染集中治理的经济政策。

3)强化对分散中小型乡镇企业的“三同时”管理,对污染严重的企业限期整改直至关、停、并、转。

4)任何单位不得将产生严重污染的生产设备转移到没有污染防治能力的乡镇企业使用。

D.大力推行无公害生产技术

1)推广使用无公害生物农药,控制使用化学农药,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推广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技术。

2)全面推行无公害蔬菜生产,制订无公害蔬菜生产法规,相对集中地发展标准化、机械化和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养殖场。

3)抓好各类农业生态示范区建设。E.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监测管理体系。

设立土壤、灌溉用水、渔业用水、农产品、生态及农田大气的固定监测点,定期开展监测,实行农业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报告制度。

167 8 效益评价和环境影响分析...............................159

8.1 效益评价.......................................159 8.2 环境影响评价...................................160

8.2.1 规划工程对环境的有利影响.................160 8.2.2 规划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161 8.2.3 评价结论.................................162 8.2.4 淤泥处理意见.............................162 8.2.5 河道水环境整治意见.......................164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探究 篇3

关键词:土地整理;效益;评价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033-01

一、引言

土地整理作为促进土地资源重新配置、增加土地利用效益和提高土地供给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土地整理效益作为编制土地整理规划、验收土地整理项目的重要内容始终是土地整理工作所关注的重要对象,因为土地整理必须有显著的效益才能被人们所接受,虽然土地整理在投资内容上属于公益性投入,但它是要求有收益的公益性投入,以期促进土地整理事业的滚动发展,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是土地整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准确、科学地评价土地整理效益,系土地整理技术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

二、土地整理效益评价在土地整理工作中的位置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在土地整理工作中有两个阶段,一是在土地整理前所进行的土地整理措施的影响评价,主要是针对土地整理措施所引起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影响进行,这种影响评价既包括正面影响也包括负面影响,根据影响评价结果确定土地整理实施方案。二是在土地整理措施实施结束后的后效益评价内容包括土地整理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本文所谈论的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是指土地整理措施实施后的后效益评价。

三、土地整理效益内涵分析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的核心是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的确定,而评价内容的确定取决于对土地整理效益内涵的界定,土地整理效益内涵不同评价内容也就不同,因此对土地整理效益内涵的分析是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的基础。

(一)国外及中国台湾地区土地整理效益内涵分析。国外及中国台湾地区在开展土地整理的初期,非常重视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评价,而随着土地整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土地整理所带来的生态负效益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因此在进行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时,又增加了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使土地整理的效益评价更加完善。

(二)中国大陆地区土地整理效益内涵分析。中国的土地整理从一开始就注重土地整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而在实际工作中,受土地整理学科发展水平的限制,土地整理效益评价以经济效益评价为主,土地整理的社会和生态效益仅做定性描述。各地上报国土资源部关于土地整理工作开展情况的报告和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都非常重视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分析,土地整理的社会效益分析内容较少,而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则是少之又少。目前,有关土地整理生态效益分析的研究开展也较少,并且这些文章对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分析都是些零星的探索性研究,缺乏系统性。

四、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方法探析

(一)国外及中国台湾地区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方法分析。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方法主要是指衡量土地整理效益的途径,即采用定性描述、定量描述还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进行。

根据国外的土地整理实践,土地整理效益评价以定量评价为主,并建立了适合本国自然经济特点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如荷兰采取指标的形式对土地整理效益进行定量评价,经济效益指标采用土地整理对国家经济的回报率作为决定性主要指标,配合土地整理的投入和产出分析;社会效益指标主要包括提供就业岗位改善农村体闲娱乐设施等;生态效益指标主要包括抵御洪水能力、农田需水量水质、濒危物种栖息地等指标同时在进行具体评价时,对所选择的指标尽量定量化,不能定量化的,在专家建议下进行定性化描述中国台湾地区进行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时也采用指标形式,只不过指标的内容与荷兰有所不同。经济效益指标主要采用对地块整理前后的产出整理前后的产出、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地价的变化进行分析;社会效益指标对农业耕作条件改善等方面进行分析;生态效益指标主要采用防洪排涝能力指标。

(二)中国大陆地区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方法分析。目前,中国大陆地区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方法的研究成果较少,而在土地整理的实际工作中开展了大量的土地整理效益评价如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土地整理项目验收报告中都涉及了如何评价土地整理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总结实际工作中的土地整理效益评价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如土地整理项目经济效益以土地整理的投入产出分析为内容,以正效益作为衡量经济效益的标准,而由于缺乏对土地整理带来的社会、生态影响机理的深刻认识,土地整理社会和生态效益评价仅表现为定性描述,主要内容表现为改善生产生活和农村面貌情况、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防止土地退化和提高植被覆盖率等。

五、结语

中国大陆地区土地整理效益评价与国外及中国台湾地区相比,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都过于简单,从评价内容看,中国大陆地区的土地整理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投入产出分析,而国外及中国台湾地区除投入产出分析外,还包括投资回报率、劳动生产率、土地价格的变动等内容;社会效益评价除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外还包括娱乐体闲等人类精神方面的需求分析;生态效益评价除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分析还包括对整个生物圈影响程度的分析,如生物多样性、水循环状况等。从评价方法看,中国大陆地区的土地整理经济效益定量评价仅表现为投入产出分析,社会和生态效益评价是定性描述而国外及中国台湾地区除定性描述外还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土地整理效益的定量评价。

施工管理效益评价 篇4

一、高校支出的规模、结构与水平分析

2003-2009年76所高校中, 大多数高校的总支出都在30亿以下, 年总支出高于40亿元的只有少数几所规模很大的高校。各年的总支出从2003-2008年一路上升, 从2003年的6亿元到2008年的18亿元, 2009年降至不足16亿元。各类中都经历了与总体类似的变化 (2009年下降) , 综合类最高, 通常其规模最大, 支出相应最多, 其次是理工类、师范类和农林类;财政类、语言类、艺术类和医药类高校通常规模较小, 支出相应较少, 最低的是艺术类。

2003-2009年76所高校生均总支出中, 大多数高校的生均支出都在6万以下, 高于10万的只有少数高校。各年76所高校生均支出总体上逐年上升, 但2009年急剧下降, 2003-2007年基本维持在2.5-3万之间, 2008年增值5万, 2009年跌至4万 (见图1) 。各类中, 2007年以前最高的是语言类, 2008-2009年最高的是艺术类, 综合类通常排第三, 理工类排第四, 师范类排第五, 医药类最低, 农林类和财政类很低 (见图2) 。

支出结构有纵向和横向两种分类。支出的横向结构按内容划分, 各年有所不同, 主要是公用支出逐年细化, 2003-2006年分为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三类;2007-2008年分为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四类;2009年分为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五类。由于高校支出的横向结构逐步细化, 故分年计算支出项目比重。工资福利支出从2003年24.4%降至2009年19.2%;商品和服务支出是最大的支出项目, 由于该项目逐步细化, 所以比重从2003年60.9%降至2009年的36.1%;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从2003年的14.8%增至2009年17.6%;其他资本性支出只有2007年至2009年有数据, 2008年占44.9%, 2007年也占16.4%;债务利息支出只有2008年和2009年有数据, 都未超过2% (见表1) 。支出的纵向项目各年没有变化, 因此计算2003年至2009年7年的均值来分析其结构。事业支出是最大的支出项目, 最高的医药类占92.8%, 最低的师范类也占80.1%, 事业支出主要用于教学、科研等核心业务, 该项目比重高说明高校的支出突出重点, 结构基本合理;结转自筹基建是第二大支出项目, 除医药类不足1%外, 其他类都在10%以上;其他支出项目比重都不足1%, 尤其上缴上级支出各年均为0, 建议新会计制度修订时适时取消该科目 (见表2) 。

三、高校支出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为了加强支出管理, 提高支出效益, 本文从高校财务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发现支出分析需要突出以下问题: (1) 支出构成分析和优化。找出不同高校经费支出结构的差异, 判断什么样的结构比较合理 (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比例合理;确保学生培养成本的比重, 保证学生培养质量;人员支出比例合理) 。 (2) 某些日常支出 (如供水) 有无节约的余地;与教学科研无关的支出 (离退休支出、家属补助支出等) 占多大比重, 是否可以通过社会化解决。 (3) 教学的最低保障程度及确保最低保障程度的方法。经费保障程度指拨款、学费占学生培养成本的百分比。财政收入的公平性主要看能否满足各校最基本的支出需要, 以保障教学质量, 防止高校之间贫富差距过大。 (4) 高校支出的预算遵循程度。高校应按规定的渠道, 分别列支, 按收入情况统筹安排, 各项支出是否按进度进行, 是否按规定的标准、用途进行。由于没有各校的预算数据, 本文对此没有分析。 (5) 目前教师待遇随意性大, 支出由各校自主决定, 地区和高校之间差距大, 导致教师队伍不稳定。通过教师待遇分析, 参考国外标准, 将教师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水平。

依据这些实际问题, 结合数据的可得性, 本文从支出构成、支出效率和经费保障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为了使构建的指标体系全面、科学和可行, 本文分三步筛选指标:首先从现有的文献中广泛搜集高校支出管理与支出效益方面的指标, 按支出构成、支出效率和经费保障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整理, 并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 从而确定第一版40个指标;然后请高校财务方面的专家, 从实际管理要求出发, 对初步指标进行筛选, 从而确定第二版30个指标;最后采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 (包括相关性分析、鉴别力分析、对所有被删指标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 将第二版指标按照实际财务数据进行验证, 筛选出第三版24个指标。 (见表3) 然后对教育部直属的76所高校的2003-2009年的支出明细表数据进行单指标分析。

(一) 支出构成分析

具体为:

(1) 教育事业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 (事业支出-基本支出中的科研支出-专项支出中的科研支出) /总支出。教学是高校头等大事, 一定要保证教育事业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 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该指标能反映高校支出中多大比重用于教学, 它越高越好。76高校该指标2003-2009年呈W型变动, 最高的2007年占85%, 最低的2008年不足60%。各类差异较大, 医药类该比重最高, 2007-2009年接近90%。语言类其次, 2007-2009年略有下降, 仍高于82%。2009年其他几类该指标都在上升, 基本都高于70%, 除了师范类只有65%外。如图3所示。

(2) 科研事业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 (基本支出中的科研支出+项目支出中的科研支出) /总支出。科研是高校仅次于教学的重要职能, 既要充分保证科研支出, 又不能唯科研, 挤占教学支出。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定位 (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教学型、研究型) 来确定科研支出所占的比重。76高校2003-2007年该指标一路上升, 从11%上升到18%后, 2008年降至12%, 2009年回升至17%。各类中, 理工类最高, 各年基本在15%以上, 2009年高达23%, 其次是农林类。综合类、医药类和师范类居中, 基本高于10%。其他几类基本低于5% (见图4) 。

(3) 基本支出占教育事业支出的比重= (基本支出-基本科研支出) / (事业支出-基本科研支出-项目科研支出) 。虽然现在对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的划分存在一定的争议, 主要是项目支出挤占基本支出。但该指标能看出各高校在教学方面的投入。该指标2003-2006年小幅上升, 从87%上升到90%, 2007-2009年一路下降, 从90%下降到79%。基本支出是高校能自主安排的教育事业支出, 该比重的降低, 高校能自主支配的比重降低, 不利于高校自主办学, 也难以发挥其积极性。各类差异不大, 语言类最高, 不低于85%;其次是理工类、医药类和农林类, 不低于80%;师范类最低, 最低时不足70% (见图5) 。

(4) 项目支出占教育事业支出的比重= (项目支出-项目科研支出) / (事业支出-基本科研支出-项目科研支出) 。项目支出是有专门用途的支出。该指标越大, 高校可以灵活安排的教学支出就少。该指标与基本支出占教育事业支出的比重正好相反, 它是按项目支出的教育事业支出, 高校必须按项目执行, 没有自主性。其各年和各类变动与上一指标相反 (见图6) 。

(5) 教学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重分析。事业支出分为教学支出、科研支出、业务辅助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支出、学生事务支出、离退休人员保障支出和其他支出。该指标越高, 说明高校用于教学业务的支出越多。76高校各年该指标经历了小幅 (42%-44%) 倒W型波动。各类各年基本持平, 但有所交叉, 相对而言, 师范类和语言类较高, 医药类最低 (见图7) 。

(二) 支出效率分析

高校是非营利组织, 不以成本最小为目标, 但支出并非越大越好, 对于水电暖等日常项目和三公经费等可以节约开支, 所以高校支出也要讲究效率。支出效率主要考察重要支出项目的收支比和支出构成。

(1) 人员经费支出占教育事业支出的比重=教育事业支出中的人员经费支出/教育事业支出。该指标太高, 说明高校财务状况不宽裕, 主要支出用于给职工发工资, 没有剩余的资金用于公用支出, 学生培养质量难以保障。76高校该比重近两年下降了2%, 2009年占27.5%, 即接近三分之一的教育事业支出用于人员支出, 基本合理。各类各年小幅波动且相互交叉。 (见图8)

(2) 资本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资本性支出数据采用支出明细表的其他资本性支出 (2007-2009年) 或公用支出中的资本性支出项目 (2003-2006年) 。资本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越大, 用于非资本性支出的越少, 高校灵活安排的支出越少, 该比重不宜太高。76高校各年该比重在10%-15%之间, 2008年突增至40%后2009年回落至25%。各类经历了类似总体的变动, 相对而言, 财政类和艺术类该比重较高, 医药类该比重最低 (见图9) 。

(3) 对个人与家庭补助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既包括对离退休人员的补助, 也包括生活补助、医疗费、住房公积金等, 还包括对学生的助学金。该指标应适中, 不宜太高或太低。2003-2007年76高校该比重都在15%-20%之间, 2008年突增至45%后2009年回落至接近20%。各类经历了类似总体的变动, 相对而言, 语言类该比重最高, 其次是艺术类和医药类, 理工类最低 (见图10) 。

(4) 生均培养费用=事业支出/折合后学生数。培养费用用事业支出来衡量。生均培养费用越高, 一方面学生培养经费越有保障, 另一方面支出效率越低。76高校生均培养费用逐年增加, 从2003年不足2万元增至2009年超过3万元, 支出效率逐年降低。各类也逐年增加, 语言类最高, 其次是艺术类, 综合类第三, 医药类最低, 师范类也较低 (见图11) 。

(5) 科研事业支出占科研收入的比重= (基本科研支出+项目科研支出) / (科研经费拨款+科研事业收入) 。科研收支比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研财务效益, 该比重小于1说明存在科研结余 (基本工资等目前不允许计入科研支出除外) , 该比重大于1说明从财务角度看, 科研给高校带来的是亏损。76高校各年该比重经历了U型变动, 从2003年130%降至2005年50%, 2009年升至280%, 说明目前的科研收入严重不能弥补科研支出。各类中, 语言类该比重最高, 其次是财政类, 这是因为文科类课题经费很少, 但支出较多 (见图12) 。

(6) 日常公用经费支出占教育事业支出的比重=日常公用经费支出/教育事业支出。日常公用经费支出采用支出明细表的商品和服务支出 (2007-2009年) 或公用支出 (2003-2006年, 扣除资本性支出项目) 数据。该指标越大越好, 但76高校各年该比重2007年后大幅下降, 从2003-2006年的80%降至2007-2009年的50%。各类经历了类似总体的变动, 相对而言, 理工类和农林类该比重较高, 语言类和财政类该比重较低 (见图13) 。

(7) 教育经费效率=教育事业支出/教育经费收入。教育经费收入等于教育经费拨款加教育事业收入。教育事业支出等于扣除科研支出的事业支出。该比重越小, 教育经费效率越高。76高校各年教育经费效率均大于1, 在1.02-1.16之间波动, 说明教育经费收入还不足以支付教育事业支出, 教育经费效率较低。各类中, 医药类相对效率较高, 其次是农林类, 效率最低的是语言类 (见图14) 。

(8) 与学生培养相关的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重=扣除离退休人员保障支出以外的事业支出/事业支出。该指标越高, 越有利于学生培养。76高校各年该比重在0.89-0.92之间波动, 说明事业支出主要用于学生培养。各类中, 财政类最高, 医药类最低 (见图15) 。

(9) 生均运行经费支出。运行经费采用商品和服务支出或公用支出数据。生均运行经费支出越多, 支出效率越低。76高校各年生均运行经费在1-1.6万之间波动。各类经历了类似总体的变动, 语言类最多, 支出效率较低;其次是艺术类;财政类和师范类支出效率较高 (见图16) 。

(10) 项目支出占项目收入之比。项目收入采用收入明细表的专项收入。项目收支通常采用基金管理模式, 力争收支平衡、专款专用。该指标越接近1越好, 大于1说明项目支出超过项目收入。76高校各年该比值在0.8-2之间波动, 只有2005-2006年接近1。各类经历了类似总体的变动, 理工类该比值最高, 综合类和农林类其次;语言类最低, 财政类也较低 (见图17) 。

(三) 经费保障分析

高校之间贫富差距较大, 有的高校连基本的学生培养支出都难以保障, 严重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 因此分析各校经费保障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经费保障大幅低于平均水平的高校, 建议主管部门通过增加拨款等途径改善其支出状况。

(1) 教育经费拨款占教育事业支出的比重。教育经费拨款包括中央教育经费拨款和地方教育经费拨款。该指标能反映财政拨款对教育事业支出的保障程度, 它越高越好。76高校各年该比值在缓慢增加, 从2003年70%增至2009年90%。各类中, 农林类最高, 师范类、医药类、理工类和综合类居中;语言类最低, 财政类和艺术类也较低 (见图18) 。

(2) 教职工工资支出占教育经费拨款的比例=工资福利支出/教育经费拨款。该指标越高, 教师的收入越高。76高校该比重在逐年降低, 从2003年48%降至2009年32%。各类中, 语言类该比重最高, 这与语言类教师收入高也相吻合, 财政类其次, 艺术类第三, 农林类最低 (见图19) 。

(3) 教职工工资支出占教育事业支出的比重=工资福利支出/教育事业支出。该指标越高, 教师收入越高。76高校该比重在逐渐降低, 从2003年33%降至2009年29%。各类中, 语言类和师范类较高, 艺术类和医药类较低 (见图20) 。

(4) 教师年平均工资=事业支出中教学支出、科研支出、业务辅助支出类的工资福利支出/教学、科研、业务辅助人员年平均数。该指标能反映教师的收入水平。76高校除2004年和2005年两次上涨外, 2005-2009年都持平在9万元。各类与总体的变动趋势一致, 语言类最高, 艺术类和财政类其次, 农林类和医药类最低, 理工类也较低 (见图21) 。

(5) 基建经费拨款占基建总经费的比重= (上年结转基建拨款+本年基建财政拨款) /基建收入总额。该指标越高, 高校需要自筹的基建支出就越低, 经费就越有保障。76高校各年该指标在40%-50%之间。各类中, 艺术类最高, 医药类其次, 理工类最低, 财政类也较低 (见图22) 。

(6) 生均教育事业支出。76高校生均教育事业支出逐年增加, 从2003年16000元增至2009年25000元。各类中, 语言类最高, 其次是艺术类, 其他类都较低 (见图23) 。

(7) 生均助学金支出额。76高校生均助学金支出逐年增加, 从2003年900元增至2009年1600元。各类中, 语言类最高, 2008-2009年超过2500元, 其他类基本在2000元以下 (见图24) 。

(8) 非教学业务支出占教育事业支出的比重。教育事业支出是扣除科研支出的事业支出, 非教学业务支出是扣除教学支出的教育事业支出。该指标不宜太高, 否则会偏离高校教学的核心任务。76高校该比重逐年降低, 从2003年接近50%降至2009年46%, 说明各校支出结构逐步优化。各类中, 医药类最高, 其次是艺术类和农林类, 师范类最低, 综合类也较低 (见图25) 。

(9) 生均消耗性支出。消耗性支出数据2003-2006年为公用支出扣除资本性支出, 2007-2009年为商品和服务支出。76高校各年生均消耗性支出在1-1.4万之间波动。各类中, 语言类最高, 艺术类其次, 其他类较低 (见图26) 。

四、基于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的高校支出效益评价

针对支出效益的24个指标, 对76所高校2009年支出数据, 应用因子分析精简指标并进行综合评价, 分析软件为SPSS17.0。

(一) 公共因子的选定

由相关系数矩阵可知, 相关系数较高, 适合做因子分析。本文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作为公共因子, 共有7个。这7个因子的累积方差率为82.636%, 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表明这7个因子解释原始信息的能力分别为17.423%、15.36%、13%、10%、10%、9.64%和7.18% (见表4) 。

(二) 公共因子的命名

由旋转成分矩阵可知, 生均培养费用、教师年平均工资、生均总经费支出、生均教育事业支出和生均助学金支出额在第1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 该因子可解释为生均或师均支出因子;教育经费拨款占教育事业支出的比重、教职工工资支出占教育经费拨款的比例等4个指标在因子2上有较高的载荷, 该因子可解释为教育经费支出中拨款比重因子;教育事业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资本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这三个指标在因子3上有较高的载荷, 该因子可解释为支出构成因子;基本支出占教育事业支出的比重、项目支出占教育事业支出的比重这两个指标在因子4上有较高的载荷, 该因子可解释为教育事业支出纵向结构因子;人员经费支出占教育事业支出的比重、教职工工资支出占教育事业支出的比重、国拨基建经费占基建总经费的比重这三个指标与因子5有较高的载荷, 该因子可解释为教育事业支出横向结构因子;生均教学业务资本性支出、教学业务资本性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重这两个指标在因子6上有较高的载荷, 该因子可解释为教学业务资本性支出因子;科研事业支出占总支出比重、日常公用经费支出占教育事业支出的比重这两个指标在因子7上有较高的载荷, 该因子可解释为科研支出比重因子。

(三) 公共因子的得分函数

7个公共因子均由原始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线性组合而成。采用回归法估计因子得分系数, 并输出因子得分系数。根据下表可得因子得分函数:

(四) 整体综合得分函数

以旋转后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7个公共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的比值作为权重进行线性加权汇总, 得到支出管理与支出效益的综合评价模型:

(五) 具体排名

根据各因子得分函数和该综合评价模型, 可计算出76高校高校的因子得分和支出效益的综合得分, 并依据支出效益的综合得分进行排名 (见表5) 。

基于因子分析的支出效益评价给出了各高校的综合得分与排名, L38支出效益最高, L40支出效益最差。由于比较抽象, 需进一步分析综合排名好在哪些方面, 差的高校弱在什么地方, 即将综合评价与单因子评价结合起来。由支出效益最好和最差的各5所高校对比可知, 综合排名高的, 其7个因子得分和排名均较高;排名弱的其7个因子得分和排序均较弱。这说明分项评价与综合评价具有一致性。L39支出效益最高是因为其生均支出较高、教育经费支出中拨款比重较高、支出的横向结构合理、教育事业支出纵向结构合理、教育事业支出横向结构合理、教育业务资本性支出较大、科研支出比重较高, 其F1排76, F2排58, F3排59, F4排43, F5排50, F6排71, F7排74。L40支出效益最差是因为其支出结构不太合理, 支出效益不高和支出缺乏经费保障导致, 其F1排13, F2排2, F3排6, F4、F5、F6和F7都排1 (见表6) 。

利用因子分析的7个因子进行聚类分析, 采用SPSS17.0-分析-分类-K值聚类, 设定分为5类, 将高校支出效益分为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结果见表7。每一类中的高校在7个因子上的取值接近, 而各类之间的高校取值相差较大, 即同类中高校支出效益相似, 可以结合每一因子分析某类高校的具体支出效益, 根据不同类的支出效益及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分类指导。针对该聚类结果, 将每类内高校的7个公共因子进行均值处理, 分别利用这7个指标的均值来近似代表每类, 绘制成图 (见图27) , 可直观地展现5类高校在这7个因子方面的具体体现。各类有所交叉。总体而言, 类2各因子得分均值均较高, 其支出效益应该最好;相对最差的是类1。

五、结论

通过对高校支出的规模、结构和水平分析可知, 教育部直属高校支出规模逐年增加, 结构也日趋合理, 生均支出有所增加。通过从支出构成、支出效率和经费保障三方面构建支出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 并进行单指标分析和综合评价, 发现高校支出效益比以前有所改进, 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支出规模偏小。尽管我国高校经费支出总量规模呈现出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但由于经费增长的速度远远没有跟上高校规模的扩大速度, 从相对数和生均经费支出来看, 我国高校经费支出却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学生培养成本过小 (这将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 等问题。确保学生培养成本的比重, 保证学生培养质量。二是支出结构失衡。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应保持一个合理比例, 人头工资和学生的培养成本并非越小越好。人员经费过低, 后勤、离退休人员经费支出比例过高。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严重, 与教学科研无关的支出没有有效地通过社会化解决。与教学无关的离退休支出、家属补助支出比重过大。三是人员经费比重的评价值增长不明显, 反映出高校教职工的待遇还需进一步得到提高;从生均校舍面积的评价值可以看出高校基建总体处于上升阶段, 但基建经费占经费支出的比重的评价值不容乐观, 基本上呈现了负增长的情况, 说明国家对高校基建支持力度减弱。具体支出改进措施包括:提高教学、科研经费支出比例;教学经费和科研经费在收入和支出方面应基本相当;高校后勤应高度社会化;重视图书馆的经费支持;重视对学生的资助等。

参考文献

[1]毕雪阳:《中美高校教育成本支出比例结构的比较与启示》, 《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第12期。

[2]李辉:《高校项目支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构建》,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

[3]陈俊生:《加强高校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研究》, 《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12期。

[4]李祥云:《地方高校生均支出地区差异及其原因的实证分析》, 《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7期。

土地综合整治效益应如何评价 篇5

武冈市通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头堂乡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能大大提高项目区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项目通过武冈市头堂乡托坪等五个村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农村居民点建设、产业发展、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水利工程建设、公益设施建设、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整合,统筹安排规划范围内生产、生活、居住、建设、生态用地,合理布局农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村庄建设,促进项目区新农村建设,实现项目区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项目区概况

项目区位于武冈市东北部,离市区5km,国道武马路从项目区南边穿过,交通便利;北接青山村和大井村,西邻石头坪村和金明村,南临郝水河,东接二堂村和曹旗村;范围辖头堂乡托坪、小山、地母庵、双峰、江口五个村,其中托坪村为头堂乡乡政府驻地,总面积11.63平方公里。区域“山、水、田”特色分明,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区位优势明显。

项目区位于武冈市郝水河下游,属低山丘陵地区,相对高差小,地形平缓,地面坡度小。项目区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春温多变、盛夏酷热、秋季长旱、无霜期长等季风性气候特征。年均气温16.6℃,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396.0毫米。

项目区土壤类型多样,共有水稻土、潮土、红壤、山地黄壤、黄棕壤、山地山甸土和黑色石灰土等7个土类、12个亚类、38个土属、120个土种。以红壤为主,质地粘重,山地黄壤次之,再次为黄棕壤。

项目区共有56个村民小组,村民2361户,人口8381人。耕地面积438.96公顷,人均耕地0.93亩,低于我国人均耕地1.4亩的平均水平。第一产业以种植为主,生猪等养殖业为辅。 第二产业主要为村办企业,共有20多家,以林木初加工为主。第三产业主要为饭店、超市等服务业,规模小。2009年人均产值3800元,人均农业产值2400元,人均纯收入1650元。

项目区共有各类水利工程设施374(处、台),其中拦河坝一座、50千瓦电灌站一处,小型水库两座,山塘20余口,各类排灌主支渠37公里。以上各类水利工程设施年久失修,淤积、渗漏、塌垮十分严重。现有的土质渠道大多为灌溉渠道,没有专用的排水沟,暴雨季节串排现象严重,农田排水不畅。

项目区有武马公路从边缘通过,乡级道路宽度为4米,村级道路宽度为3米,路面为砂石,机耕道、田间道路较差。项目区内村道和省道周边均有低压电网,电力设施比较齐全。约20%-30%的村民装有有线电话,无线网络覆盖整个项目区,通讯方便。项目区内主要为农业用地,无化工企业,无工业污染,生活污水少,主要是农业生产污水及雨水的排放,对生态环境影响不大。

项目区土地利用的问题

一是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较为散乱,“空心村”较多。项目区农民新建房多为自发性、自由式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布局散乱,扩张无序,基础设施不完善,形成有新房无新村的局面,也导致了“空心村”的形成。

二是耕地后备资源相对不足。项目区山地、丘陵、水面比重较大,难以利用的未利用土地较多,耕地后备资源相对不足,开发这些后备土地资源,投资较多,难度较大。

三是土地产出率不高。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土地产出率不高。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主要原则

一是综合性原则:所选取的评价方法和指标必须比较系统全面地反映项目预期的效益。涵盖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内容。

二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土地综合整治效益评价应从定性分析入手,揭示其本质和内在联系,同时尽量将各类影响因素量化,避免随意性。

三是差异性原则:所选取的指标对当地的土地综合整治效益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能敏感地反映事物变化,无差别或差别不大的指标不能列入评价指标体系。

四是可操作性原则:涉及土地综合整治的评价方法和指标要简单明确,资料要易于收集,统计口径要统一,要尽量采用现有的统计数据。

指标体系的构建

层次分析法能合理地将定性与定量的决策结合起来,按照思维、心理的规律把决策过程层次化、数量化。其基本原理,是把所研究的复杂问题看作一个大系统,通过对系统的多个因素的分析,划分出各个因素间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再对每一层次的各个因素进行客观的判断后,相应地给出相对重要性的定量表示,进而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出每一层全部因素的相对重要的权值,并进行排序。在效益评价指标建立的基础上,通过专家综合评判各个指标重要性,构造判断矩阵。

根据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及专家打分,得到土地综合整治前后单项指标原始数据,按照上述量化标准,得出土地综合整治前后单项指标的分值,依据评价模型,计算头堂乡土地综合整治前后效益评价值。

武冈市头堂乡土地综合整治前后效益评价值分别为52.7940和78.8840,土地综合整治后各单项指标值普遍高于土地综合整治前,说明该项目实施效果将会比较好。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分别为41.8070和20.2025分,说明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尤其对农田水利、交通的改善效果明显,说明在本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方案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突出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提高。

(作者单位: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

施工管理效益评价 篇6

一、正确理解军队资产管理效益评价的内涵

军队资产管理效益是资产管理活动的成果, 即规范和监督活动的效果。管理活动是否规范了, 监督的效果如何, 需要通过一种客观、科学的方法进行评判。军队资产管理效益评价, 正是以特定的目标为导向, 通过建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一定的评价程序和方法, 对军队资产管理的效果和收益做出考评和判断。通过对军队资产管理效益作出科学评判, 维护军队资产所有者权益, 防止资产流失, 深化资产管理改革, 促进资产存量与流量的最佳配置, 实现规模调整、结构优化, 以取得最大的军事经济效益。要准确理解这一概念, 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军队资产管理效益评价是资产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评价的目标是对军产管理效益作出客观评判, 并将评价结果运用于管理。军队资产管理效益评价的结果, 可作为考核被评价单位资产使用管理情况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有力依据。

2、军队资产管理效益评价要明确区分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

评价主体即军队资产管理评价工作的执行者, 包括军队各级资产管理部门, 或者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军队资产评估机构。军队资产管理效益评价的客体是相对于评价主体而言, 指主体评价行为的承受者, 这里包括军队各级资产占有、使用部门, 以及军队资产管理的所有活动、事项等。

3、军队资产管理效益评价需要运用一定的程序和技术方法

军队资产管理效益评价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运用运筹学原理和数理统计方法, 根据既定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 测量和收集相关业务数据资料进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 从而获得军队资产管理活动或某一资产管理事项的效率、效果、能力和质量等方面的判断, 并对管理过程中投入、产出、成果所反映的效益进行评定。

4、军队资产管理效益评价是一个动态循环的管理过程

在整个过程中, 资产管理效益通过内在的信息反馈和调整, 得到不断深化与提升。因此, 军队资产管理效益评价工作要实现持续高效, 评价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设计与运行必须彼此衔接、相互协调, 达到总体均衡, 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必须实现动态协作。

二、探索完善军队资产管理效益评价的路径

军队资产管理效益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军队资产管理方方面面的工作, 需要统筹规划, 稳步展开。为了确保军队资产管理效益评价的顺利开展, 需要探索完善军队资产管理效益评价的实现路径。

1、建立军队资产管理统计调查制度

军队资产管理统计调查是军队资产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是资产管理的基础、决策的依据。对军队资产进行统计调查, 有利于全面了解资产状况, 动态掌握资产管控, 科学评价管理效果, 有效提高管理效益, 为资产管理机构宏观决策和制定长期规划提供依据。建立军队资产管理统计调查制度, 就是要通过一系列保障、规范和专业方法, 对军队资产的数量、质量、状况及分布等情况进行调查、汇总和统计分析, 形成客观反映军队资产管理状况和水平的统计调查报告制度。当前, 建立军队资产管理统计调查制度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 加强理论研究和顶层设计。科学的资产统计调查制度是实现资产统计工作的保证。当前军队资产统计工作实行按单位类别、资产性质, 以价值形态反映资产增减的方式, 难以科学、准确、及时地反映军队资产管理整体状况, 不利于军队资产管理效益的充分发挥和科学评价。提高军队资产管理效益, 建立军队资产统计调查制度, 应注重加强理论研究和顶层设计。根据资产特点适时出台专门、系统的《军队资产统计调查工作规定》及相关法规制度, 规范资产统计调查的内容、范围、程序和口径, 使资产统计调查工作更加规范, 数据更加准确。

(2) 完善资产登记程序。规范的资产登记程序是确保登记工作准确、有效的前提。完善资产登记程序, 应注意调整资产分类, 完善登记要素, 加强财务部门与事业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衔接。在登记和处理各类资产信息时, 针对资产特点建立指标体系, 分级分类管理资产信息, 对资产的增减变动要及时登记入账, 准确分析资产规模、结构、分布及增减变化情况, 充分体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要求, 实现资产全过程监控、全寿命管理, 增强资产数据信息的实用性。

(3) 规范资产统计报告机制。建立科学的资产统计报告机制, 将资产定期报告与不定期报告相结合, 并力求按资产分类系统报告, 实现资产管理信息互通互联;重点抓好单位大项资产年中变动的实时报告, 加强增量资产和报废资产监管;建立统计报表说明, 进一步规范编报程序, 明确编报范围、内容和要求, 完整反映军队资产价值、结构, 以便进行深入数理统计分析, 提高资产报告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为准确评价资产管理效益提供依据。

2、健全军队资产管理计价核算制度

军队资产计价核算工作是对资产实行价值管理的经常性、基础性工作, 也是财务部门和事业部门共同实行资产动态管理的有效手段。健全完善资产管理计价核算制度, 可以准确反映军队资产结构、数量、分布以及增减变动等动态信息, 科学评判军费分配和资产使用效益, 实现军费与资产一体化管理, 为确定军费流量流向和资产配置需求提供宏观决策依据。健全军队资产管理计价核算制度, 要以货币计量的方式, 在组织资产清查统计的基础上, 设置会计账簿, 按照现行会计核算体系, 对军队资产进行全面盘点、核查。当前, 健全军队资产管理计价核算制度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可以准确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 并且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管理。为此, 国家已开始推行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制度改革, 这方面已走在军队资产管理的前面。军队行政事业资产核算统计, 至今仍然只有原始价值, 没有净资产价值, 对固定资产也不计提折旧。这既不利于准确反映军队行政事业性资产的真实价值, 也不利于正确评价军队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绩效。因此, 借鉴国家和地方的经验做法, 先在军队事业单位中实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 核算净资产价值是很有必要的。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 一要明确固定资产折旧的范围。并不是所有固定资产均需计提折旧, 如未使用、不需用或已提足折旧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 不需计提折旧;二要明确固定资产折旧的方式。固定资产折旧的方式可分为综合折旧、分类折旧和个别折旧, 各类固定资产的功能、用途、使用情况各不相同, 计提折旧的方式也应有所区别;三要确定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是将应提折旧总额在固定资产各使用期间进行分配时所采用的具体计算方法, 包括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和加速折旧法等方法。折旧方法的选用将直接影响军队固定资产折旧总额在不同年度间的分配结果, 从而影响资产管理效益的评估。

(2) 建立军队资产核算科目。军队资产科目是资产管理对象的具体类目。建立军队资产科目, 可以具体反映资产要素, 为组织资产计价核算和检查监督提供重要前提。军队资产科目的设置, 必须符合军队资产管理的特点, 对于行政事业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 科目的设置应有所区别;必须满足军队财务管理的要求, 科学确定资产价值;必须保持相对稳定并力求简洁明了;必须处理好资产科目与预算科目和会计科目的关系, 注意三者的协调衔接。

(3) 改进资产计价核算方法。任何一类研究都离不开方法, 方法是体现原则、达到目标的手段。研究方法的选取应充分考虑研究对象的属性和特点, 力求以最恰当、最准确的方式达到既定目的。目前, 军队资产计价确认普遍以收付实现制为主, 个别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 还不能客观、科学、准确地反映资产价值。一般资产计价应与预算经费核算办法相适应, 仍需实行收付实现制;针对大型工程项目建设周期长、价值高, 装备采购项目程序复杂、价格构成因素多等特点, 可考虑引入权责发生制, 以及时反映军事资产价值。通过对资产计价主要方法的优劣类比分析, 选择科学的资产计价核算方法, 可以有效保证资产计价的准确性, 为核算结果的运用和管理效益的评估提供直接依据。

3、优化军队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军队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军队资产管理效益评价的重要技术手段。现行“军队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是依据现行军队资产管理政策制度, 根据军队资产业务管理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为军队资产管理机构和各级财务部门提供军队资产管理规范化和自动化的综合信息系统, 具备一定的信息管理基础和实践经验。优化军队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要将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融入工作理念、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之中, 改造传统技术方法, 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实现资产管理信息的快速获取、准确传输、高效处理和实时追踪, 提高效能, 为宏观监督和辅助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具体来说, 要在现有基础上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完备的业务管理系统是财务现代化管理的根本。完善资产管理信息功能, 实现系统优化集成, 把握资产最新动态, 建立各级各部门之间的纵向信息管理平台, 既能对军队资产各业务环节进行跟踪管理, 又具备较强的信息统计和分析功能。同时, 逐步健全信息交互机制, 进一步加强与会计账务管理系统、预算编制管理系统、基本建设费管理系统、公务事业费管理系统等其他业务处理子系统的横向连接和数据共享, 提高信息利用率, 以便于全面、实时了解资产管理状况, 合理调配资源, 提高资产使用管理效益。

(2) 建立资产管理效益评价数据库。集中的数据管理是进行财务分析决策的基础。以军队资产管理效益各评价指标为基础, 收集军队大单位资产管理信息, 存储资产管理效益监测数据和评价资料, 以及全军资产管理总体进展情况和效益状况, 及时反映问题, 为进一步加强军队资产管理、提高资产管理使用效能, 提供基础依据和技术支持。

(3) 实现资产档案网络化管理。畅通的网络条件和可靠的安全体系是财务业务管理的保障。以信息化为核心, 加速资产管理向网络化发展, 催化信息化手段的创新。实行资产网络化可视管理, 各级资产管理部门为所属单位的每一项资产建立档案, 记录资产的形态、价格、购置年度、使用状况等信息, 将资产信息通过网络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当资产状况发生变化时, 可进行数据的实时修改更新。同时, 建立可靠的安全防护体系, 保障信息的流转和管理流程的运行。财务部门可根据任务需要和最新资产状况编制预算, 将资产与预算紧密结合, 为宏观监督和辅助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摘要:军队资产管理效益评价必须紧紧围绕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需求, 依法管财、科学理财、节约用财, 在现有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基础上, 统筹规划, 稳步展开。完善军队资产管理效益评价, 要动态掌握资产管控, 建立军队资产管理统计调查制度;准确反映存量资产变化, 健全军队资产管理计价核算制度;创新资产信息化管理手段, 优化军队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关键词:军队资产,全过程管理,效益评价

参考文献

[1]郑学祥、李剑华:军事经济研究方法论[M].解放军出版社, 2007.

[2]赵永山、骆志平、黄如安:国家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改革的主要做法及启示[J].军产工程财会, 2009 (4) .

施工管理效益评价 篇7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模糊评判,电力需求侧管理,综合评价

电力需求侧管理 (Power Demand Side Management, 简称DSM) , 是通过提高终端用电效率和优化用电方式, 在完成同样用电功能的同时减少电量消耗和电力需求, 达到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 实现低成本电力服务所进行的用电管理活动。其主要内容是对终端用户进行负荷管理、提高终端能源使用效率及实现综合资源规划等。

一、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在构建原则的基础上, 参考现有评价指标, 本研究的指标体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对社会而言, DSM项目的实施可以减少电力需求, 减少了一次能源的消耗与污染物的排放, 缓解了环境压力, 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

对电力用户而言, 不利方面是要增加购置设备的投入, 可能还要增加一部分设备的运行维护费用, 有利的方面是可以减少电力消费, 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减少用户的电费支出, 最大程度的减少由于高峰期的拉闸限电造成的损失, 提高企业能效和产品的竞争力。

对供电公司而言, DSM的实施一方面会导致供电企业售电量和经济效益下降, 另一方面DSM可以削减高峰时段电网调峰的压力, 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及服务水平。而且用户重视削峰填谷, 促使电网负荷率提高, 发配电设备利用率相应提高, 电网运行状况得以改善。在缩小峰谷差的同时, 降低了输配电网络的线损, 从整体上提高了电网运行的经济性。利用高峰期腾出的供电容量满足不同需求的用户, 大大降低了拉闸限电的概率, 增加了售电收入。

对发电厂来说, 可以提高发电设备利用率, 降低发电成本及发电煤耗, 推迟电站的建设并减少电力建设投资。

根据上面的分析, 我们可以建立指标评价体系 (如表1所示) 。

第一层:目标层, 在一个指标评价体系中只有一个目标。第二层:准则层, 因为目标层比较抽象, 通常借助若干个准则来将目标具体化。第三层:指标层, 用以反映各个准则的一组指标。指标层比准则层更具体。总目标在此指标下更容易得到量化。在构造的指标评价体系中, 既要避免出现重复指标, 又要防止遗漏某些指标。

表1中, 目标层 (A层) 为电力需求侧管理效益;准则层 (B层) 为评价电力需求侧管理效益的准则, 包括发电侧 (B1) 、电网侧 (B2) 、大用户 (B3) 、居民生活 (B4) 和社会 (B5) 。

二、方法介绍

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是美国运筹学家萨提 (T.L.Satty) 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结构较为复杂, 决策准则较多且不易量化的决策问题, 可以紧密地和决策者的主观判断及推理联系起来, 对决策者的推理过程进行量化的描述, 避免决策者在结构复杂和选择较多时的逻辑推理上产生失误。这种方法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层次分析法 (AHP) 方法是通过分析复杂问题包含的各种因素及相互关系, 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要素, 把这些要素分为不同的层次, 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在每一层次中按一定的准则, 对该层各要素进行逐一比较, 建立判断矩阵。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相应的特征向量, 得到该层要素对于上一层某一要素的权重, 进而计算出各层要素对总体目标的组合权重。层次分析的一个基本步骤是要比较若干因素对同一目标的影响, 从而确定它们在目标中所占的比重。层次分析法一般包括如下三个步骤。

(1) 计算方法。构造各层判断矩阵。判断矩阵是表示针对上一层某要素而言, 本层与它有关联的各要素之间的相对优越程度。用表2的标度来打分, 得到判断矩阵A= (aij) n×n。

确定各因素的优先次序。求矩阵A的最大特征根和特征向量, 确定各因素的优先次序。

(2) 各层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层次单排序即把本层各要素对上一层次来说排出优劣顺序, 即求出权重。

查找平均一致性指标RI值, 见表3。

计算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

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CR=CI/RI

当CR<0.1时, 认为判断矩阵具有一致性, 否则就需调整判断矩阵的标度。

(3) 求各指标相对总目标的排序, 取得评估结果。利用层次单排序的计算结果, 即每一层元素对其上一层各要素的相对权重, 进一步计算出层次分析模型中每一层中所有要素相对于目标层的组合权重, 这一步是由上而下逐层进行的。最终结果是得出各指标相对于目标层的组合权重。根据权重的大小就能得到各指标对总目标的影响程度, 即各指标在电力需求侧管理效益综合评价中的重要程度。

2、模糊综合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由三个要素组成, 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 确定评价对象集、因素集和评语集。

根据实际需要确定评价的对象集、评价的因素集和评语集。

对象集:O={o1, o2, o3, Λ, ol}, 因素集:U={u1, u2, u3, Λ, um}, 评语集:V={v1, v2, v3, Λ, vn}。

评价指标的等级是指对于最后一级的指标的等级界定, 本文采用了五级评语制, 具体评语及对应的隶属度如下:

V={v1 (优秀) , v2 (良好) , v3 (一般) , v4 (较差) , v5 (差) }

P={0.85燮μ燮 (优秀) , 0.70燮μ燮0.85 (良好) , 0.60燮μ燮0.70 (一般) , 0.40燮μ燮0.60 (较差) , 0燮μ燮0.40 (差) }

第二, 建立m个评价因素的权重分配向量A。

评价因素中的每个因素在“评价目标”中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即各评价因素在综合评价中占有不同的比重, 这个比重我们称之为权值, 确定权重值的方法很多, 可以采用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或“相对重要程度相关等级计算法”等,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第三, 通过各单因素模糊评价获得模糊综合评价矩阵。

称R为单因素评价矩阵。R中第i行Rij反映的是被评价对象的第i个因素对于评价集中各等级的隶属度;第j列反映的是被评价对象的各因素分别取评价集中第j个等级的程度。

第四, 进行模糊变换得到综合评价结果。

此处, 符号“O”表示广义的合成运算。

B= (b1, b2, Λ, bn) 就是对此事物的模糊综合评价。

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 可以选定某种具体的求bj (j=1, 2, …, n) 的方法。主要有M (∧, ∨) 模型, M (誗, ∨) 模型和M (誗, +) 模型。一般情况下, 模型M (誗, +) 比较精确, 它适用于兼顾考虑整体因素的综合评价, 针对DSM的具体情况, 本文选用较为精确的模型M (誗, +) 进行综合评价。

第五, 得出评价对象的综合分值。

对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进行分析, 如是多目标综合评价, 还应对评价对象进行排序, 从中选出最优者。

三、实例分析

现以河北省某地区为例, 运用前面所述的综合评价的原理, 对该地区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效益作全面的评估。

1、各项指标权重的确定

(1) 构造成对比较判断矩阵。在每一层次上, 对该层指标进行逐对比较, 定量化的写出数值判断矩阵时, 就需要按照规定的标度方法进行, 具体AHP标度法及其描述详见表2。

鉴于以上规定, 研究采用专家问卷调查的形式, 邀请10位资深专家根据表2中标度标准, 对每个层次中各元素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 最后对10位专家的评分结果做简单的统计整理, 得到A-B (见表4) 等6个判断矩阵 (限于篇幅, 其余判断矩阵略) 。

(2) 计算层次单排序的权向量和一致性检验。运用软件MATLAB6.5计算, 成对比较矩阵A-B的最大特征值为λ=5.0681, 该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ω= (0.4935 0.7868 0.30070.1161 0.1828) T, 归一化后的特征向量为ω觹= (0.2611 0.41620.15910.16140.0967) T, 故其一致性指标CI= (λmax-n) / (n-1) = (5.0681-5) (5-1) =0.0170。因n=5, 我们取RI=1.12, 那么一致性比率CR=CI/RI=0.0170/1.12=0.015179<0.1。表明判断矩阵A-B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同上, 其余成对比较矩阵的归一化特征向量详见表5。

经过计算, 5对判断矩阵都通过了一致性检验。

(3) 模型指标对总体目标组合权重的确定。指标对总体目标组合权重的确定和一致性检验。以指标“可避免峰荷容量费用”为例, 该指标对总目标的权重值为:ω1觹=ω觹T×ω1=0.2611×0.68+0.4162×0+0.1591×0+0.0614×0+0.0967×0=0.177548, 同理可以得到其他各指标对总目标的权重值。所以指标层对总目标的权向量为:£={0.177548, 0.083552, 0, 033296, 0.058268, 0.324636, 0.042957, 0.087505, 0.028638, 0.02901, 0.008703, 0.008703, 0.018373, 0.015472, 0.016439}。又CR<0.1, 故层次总排序通过一致性检验。

2、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因为各项指标的计算方法基本类似, 在此以发电侧指标为例分析指标隶属度的确定。发电侧指标都是定量指标, 而且都是正指标, 即越大越好。所以我们选用升半梯形隶属度模型。根据前述方法中对定量指标隶属度算法的分析, 及标准的确定方法, 即选取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规模大小相当的9个地区DSM实施情况作为参考, 计算每个指标得到一组数据的平均值, 再计算大于平均值的一组数的平均值, 并将它作为隶属函数的上限值, 同样, 计算小于平均值的另一组数的平均值作为隶属函数的下限值。事实证明, 这种方法既简单实用, 又科学合理。

从表6我们可以看出该地区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综合隶属度得分为0.5432, 评语值相对较差, 说明该地区电力需求侧管理效益不太理想。其中居民生活的隶属度相对最低, 仅为0.459, 评语相对较差。这说明对于居民生活而言, 进行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所获效益不大, 居民受益相对不明显, 这是导致居民对此评语较差的原因。因此应当给予居民生活用电足够的重视, 增加节能项目, 让居民更深刻地感受电力需求侧管理带来的巨大效益。除居民生活外的其他方面来看, 隶属度都在0.5以上, 说明评语值相对不差。其中发电侧、大用户和社会三个方面的隶属度水平相当, 在0.53与0.55之间;电网侧的评语值相对最高, 隶属度达到0.6363。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电力需求侧管理所针对的不同主体, 建立了针对发电侧、电网侧、大用户、居民生活和社会五个方面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分析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为后面的模糊综合评判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结合起来, 有效地解决了电力需求侧管理难以定量的问题。本文建立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北省某地区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效益做出了量化分析, 并根据评判的结果找出电力需求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为后面的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曾鸣:电力需求侧管理[M].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1.

[2]曾鸣:电力需求侧管理 (DSM) 经济效益评价新准则探讨[J].中国能源, 1994 (7) .

[3]杨志荣、劳德容:需求方管理 (DSM) 及其应用[M].中国电力出版社, 1999.

[4]Clint L.Makino、Jeffrey W.Karpen、Maekus Meister:Pos-doc Tuitionat.Stanford. (in Letters) [J].Science.New Seires, 2005 (6) .

[5]张晓红:基于三角模糊数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效果评价[J].统计与决策, 2008 (15) .

[6]麦强盛:层次分析法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9 (2) .

施工管理效益评价 篇8

一、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应从合理配置资源, 提高各项教育经费的产出效率入手, 紧密围绕高职院校办学的规模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效益, 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评价指标以及风险监控措施。传统高职院校集中核算“报账型”财务管理思想与习惯, 已经严重束缚了高职院校的财务制度改革, 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 财务预算职能薄弱、管理不规范

多数高职院校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缺乏全面预算的观念, 部门预算很少考虑到全局性, 仅依靠财务部门独立完成。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对学校的整体建设、各部门及专业的教学工作变化情况缺乏缜密的论证, 缺乏预算与工作绩效目标关联性的调研分析, 导致预算编制与实际出现较大偏差, 弱化了财务预算的本来职能。

多数高职院校对财务预算的执行及运行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没有建立财务管理指标评价与风险监控、激励机制, 财务预算管理不规范, 使得预算执行刚性不强。

(二) “重投轻核”, 缺乏成本效益评价

现行的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对教育成本的构成及分类没有统一的界定, 在财务管理体系中对教育成本的核算与评价的内容微乎其微, 缺少对高职院校教育经费使用的经济效益考核评价制度。教育行政部门长期缺乏对高职院校的综合办学效益、教育成本指标、学生质量指标的要求, 一些教育管理者对教育经费的使用多数注重其消费性而忽略其投资性, 在教育经费的使用上突出表现为重视教育投入、轻视教育成本核算, 不看投资回报。

(三) 缺乏对教育经费知情权的透明度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公益性高职院校对教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重视, 忽略了对教育成本核算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教育成本核算的公开、透明是满足社会和学生对教育成本投入知情权的基本要求, 也是高职院校提升办学综合效益的客观要求。高职院校要冲出现有高职教育财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禁区, 构建科学的高职院校综合办学效益财务指标评价与风险监控体系。

(四) 资产利用率低、资源配置不合理

多数高职院校缺乏资产量化管理的概念, 教育设备、仪器资源配置不按生源比投入, 资产利用率低, 资产流动性差, 在资产优化配置及调拨管理上缺乏资源共享机制。在整体资源配置与利用方面“重采购、轻管理、忽经营”的观念还根深蒂固, 各部门注重向上争取资金投入“调拨配给”的现象严重, 缺少部门之间的合作, 资产利用率普遍较低。

(五) 财务管理单一、二级管理不活

多数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实行的是一级管理 (一支笔审批) , 全面掌控资金使用,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集中财力办些事。但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一支笔审批的做法难以实现有效控制, 在实际运作过程中, 部门负责人没有责任感和积极性, 一支笔审批不可能清楚所有项目开支是否合理, 而且效率不高。实行二级管理, 经费使用审批实行项目负责人或部门主管负责制, 学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履行监督权, 定期对各类经费使用进行财务监控, 并向预算委员会报告和在网上公示, 能有效地接受群众监督。

多数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科目没有设立到专业教学成本一级, 无法有效地进行专业教学成本核算。

二、专业办学效益财务管理指标体系的构建

高等职业院校要进一步提高专业办学效益就必须对现行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只有通过财务预算管理、建立专业办学效益财务管理指标体系, 并对其实施评价与监控, 才能提高各项教育经费投入的产出效率, 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教育资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 专业办学效益财务管理指标框架结构内容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办学效益财务管理指标主要包括专业总收入、公摊教育成本、专业教学成本、专业实践教学成本和专业管理成本等五项指标。

(二) 专业办学效益财务管理指标的运行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办学效益财务管理指标的运行, 包括专业财务预算编制、专业财务指标执行、专业财务指标调整和专业办学效益分析报告四个阶段。

1. 专业财务指标预算编制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财务指标预算编制是实现专业办学效益目标的初始阶段, 也是保证实现财务管理指标正常运行的重要的环节。专业财务指标预算应在学校预算委员会审定通过。其编制过程, 首先, 由财务部门根据全校的总体财务收支分析、生源规模、办学效益管理指标体系内容等, 提出下一年度预算框架和经费标准。其次, 由各专业负责部门或二级学院参考财务部门提出的预算框架, 结合本部门的实际, 在充分研讨上年财务指标执行情况的基础上, 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地组织讨论, 研究每项预算的经费合理额度并公开征求意见, 由预算委员会审批年度预算方案。年度专业财务预算编制要提前半年进行, 杜绝年底突击编制和应付上级部门的做法。

各专业部门在专业财务预算编制过程中, 既要考虑到专业办学的经济效益, 又要重视专业办学的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效益。在专业生均总收入的前提下, 按照学校预留专业经济效益指标 (学校统一发展预备金) 并扣除专业公摊教育成本后, 规划专业财务预算编制。财务预算编制主要依据专业学生规模、班级规模、课程授课方式、课时总数、专兼职教师工资标准、行政人员工资标准、行政补贴标准、课时补贴标准以及轮岗实训、就业实习、校企合作等, 对专业教学成本指标、专业实践教学成本指标、专业管理教学成本指标等进行科学、合理的专业财务预算编制。

2. 专业财务指标执行、调整与办学效益分析报告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财务指标预算编制审批后, 各专业部门负责人要与学校签订合同, 把所能使用的教育资金与其承担的责任结合起来, 这是保证专业财务管理指标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在专业财务管理指标执行过程中, 发现问题不能僵化、教条地使用教育预算经费, 要按财务制度坚决地予以调整, 以保证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制度化、规范化, 实现效益最大化。

预算委员会根据其专业财务指标执行的时效性、财务指标评价状况等定期对预算进行调整, 并修改已签订的合同条款, 专业财务指标支配行为要得到高一级财务主管的批准。对于在规定的权限内由专业部门负责人控制的预算经费使用, 学校主管财务的领导要抽查其使用的进度和合理性。

在专业财务指标执行过程中, 评价和监控要与其同步进行。

专业部门负责定期向预算委员会提交专业办学效益财务管理指标分析报告, 其内容主要包括经费使用、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专业办学效益与效果等。报告要定期在网上公示, 有效地接受有关部门的评价、监控和群众监督。

三、专业办学效益财务管理指标的评价与监控

(一) 设立评价与监控机构

高职院校通过制定内部专业财务指标管理办法等制度, 设立专门机构负责高职院校内部各项重要经费使用的评价与监控, 组织相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 形成评价与监控的反馈循环机制并不断予以完善。

树立成本效益观念, 参照企业的成本核算, 强调“投入与产出”效益, 积极发挥各专业部门的造血功能, 达到横向经费的创收, 不断寻求降低教育成本的最佳途径, 提高教育投资效益, 改革传统的财务核算模式, 加强财务分析, 力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 专业财务管理指标的评价与监控

1. 专业财务管理指标的评价

高职院校专业办学效益财务管理指标的评价, 主要应围绕专业教学指标、专业实践教学指标和专业管理指标框架内容, 从教学绩效、科研绩效、自筹能力、资产绩效、社会绩效五个主要方面制定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效绩目标评价, 使其呈现多层次、多因素的立体结构。在专业财务管理指标预算编制与绩效目标评价之间, 财务部门应建立相关绩效评价的量化指标, 达到“以评促预算, 以评促改进”的效果。

高职院校实施专业财务管理指标的评价应做到“三个保证”:一是保证信息的真实性, 即各项业务活动核算资料和财务会计核算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的管理制度信息的真实性。二是保证原始资料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即要建立有效的控制系统, 设计完整的系统性强的原始凭证账册等信息载体, 及时取得完整的资料, 漏缺的要及时补上。三是保证及时的信息反馈, 评价与被评价者之间通过各种报表、数据、指令等信息发生联系。专业财务管理指标评价的反馈包括绩效评价量化指标体系的建立、绩效沟通、绩效评价、绩效反馈。

2. 专业财务管理指标的监控

高职院校专业财务管理指标的监控, 主要通过审计、财务及预算委员会等相关部门, 进行内部常规审计、责任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等手段, 对财务部门和经费使用执行部门实施内部控制, 建立以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 层层防范, 促进廉政建设。

3. 专业财务管理指标评价的奖惩

高职院校对专业财务管理指标的评价, 通过科学合理的绩效目标评价和赏罚分明的奖惩, 确保绩效目标管理落到实处。通过对主要教育经费的绩效目标评价, 制定、实施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 并作为下一年度对专业部门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对绩效目标评价好的专业部门应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对绩效目标评价差的专业部门在下一年预算额度上给予核减, 从而维护高职院校专业财务管理指标评价与监控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充分调动学校内部各方面的积极性, 更好地做好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翟志华.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6) .

[2]丁岚峰, 刘伯臣等.多科性高职教育综合办学效益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职业教育, 2013 (3) .

[3]李奇, 程波.高职院校财务预算的管理与创新[J].现代商贸工业, 2008 (1) .

施工管理效益评价 篇9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收益,解析,评定

信息系统属于一项人与机器相连的体系化运作系统, 其包括人、硬软件与信息资源构成, 目标是为了可以最快、最准确地集中、处理、储存、传送与提供数据, 达到系统内各项事务的管理、调配与管控。是对体系内各类数据, 像原料、资本等的流动进行阐述, 恰如其分地给有关组织提供数据, 从而有利于各个组织对管理的要求, 满足各个组织的决策要求, 包含数据的传递与资料处理这两个方向。

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收益属于这个系统的运用而由此伴随而来的金钱收益和因为这个所引致的资源耗费的比例结果, 也可以称其为差值。在详细剖析管理信息系统的经济收益上, 普遍地会从这个信息系统的耗费与其效益两个大项来测量它的经济收益情况, 再给出明白清晰的构建、发展、运营、管控系统的策略与方式。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耗费以及测量

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发展、维保显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特质, 为了可以确保体系的运作, 一定要确保它的发展、运作、维保的耗费, 从而有利于实体经济的生产、销售活动的连续不断运行。普遍来讲, 管理信息系统的耗费大项主要包含下面四大项。

1. 硬件上的耗费

硬件上的耗费主要是说购买电脑系统, 包含服务器、通讯设施、终端设施等购买抑或是租赁耗费的金钱。这类设施依照固定资产的方式统筹管辖, 用折旧的方法分摊到耗费的成本项中去。此种摊销依据每个应用组织对于硬件设施使用的情况来摊分, 其包含对主机外面的储存器、通讯设备与线路的使用, 并且包括对客户端与别的外部设施的使用等。设施折旧的年限依据电脑的预计寿命长度来制定。

在详细地计量管理信息新系统硬件的耗费时, 能够运用架构化方式来达到系统硬件耗费的预算, 依据各个时期、不同组织对硬件能力的需求, 分开来测量系统各自相异的部分的硬件耗费情况, 进而运用从下往上, 逐层计总的方式, 获得系统硬件的总耗费情况。

2. 软件上的耗费

软件上的耗费包含在组织以外购置的软件与自己开发的软件所花费的金钱。外国的某些实体经济单位的财务管理上将这个系统软件耗费归入进无形资产里面去, 和有形资产的效果和解决方式很相像。而中国某些企业直截了当地把发展抑或购置软件时耗费的金钱当作软件耗费的根据。

3. 维保上的耗费

此类作业的耗费可以依据以往经验来开展普遍的预算预估。对于使用者来讲, 相像于预计耗费资金。在原理上也能够依照一定的时段的切实耗费额来计算, 然而这会引致成本的大幅度的变动, 对于系统的开发人员与使用者两者的管控没有任何益处。在细致地计算信息系统维保成本时, 能够根据实体经济单位的财务报告子目, 核算出实体经济单位的系统维保的实际成本。

4. 运营上的耗费

管理信息系统从交给使用者之后, 管理信息系统的操控、运营与人员耗费。此大项里的耗费关键包含系统运营里出现的各种易损品的耗费, 像A4纸张、墨盒等与人员的统筹管辖人员的耗费。信息系统的运营成本乃是确保全个信息系统如常运转不能缺少的, 在细致地核算这个大项的耗费金额时, 亦可以参照实体经济单位之外的财务报告内容来达到信息系统运营耗费的核算工作。

当前, 伴随信息处理技巧的日益前进, 管理信息系统的总耗费更为趋向于系统硬件上的耗费占有的比例在日渐降低, 软件与服务上的耗费的占有比例在日渐升高。

二、管理信息系统效益以及它的测量

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效益乃是说实体经济信息系统发展、运营进程里的生产成果, 其反馈出实体经济信息系统全体收益的情况, 属于实体经济单位管理信息系统发展、构建的关键参照。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效益关键是涵盖了以下内容。

1. 信息体系里的财务效益

实体经济单位里信息体系的财务效益, 乃是说管理信息系统在实践后, 实体经济单位信息系统运营进程里可以用金钱衡量的生产成果。它的关键来源包括: (1) 管理信息系统投产后, 因为实体经济单位投产的商品的产量的加大而获得的收益; (2) 管理信息系统投产后, 全新的业务铺排而引致的获利; (3) 管理信息系统投产后, 能够让整个实体经济单位的生产科学合理而有序, 让全个实体经济单位的商品耗费成本下降而获得的效益。

在详细地核算系统财务效益时, 能够采取波拉特信息系统效益的基本原理, 来达成信息系统财务效益的计算工作。波拉特把信息系统财务效益划归成两个大项: (1) 第一等级信息组织所带来的效益。第一等级信息组织关键是指直接操控信息体系并从事维保工作的组织。他们所负责的事务, 直截了当地给实体经济单位带来了效益上的增收, 所以变成信息系统增收额的关键构成组织。核算信息体系里因为运用信息系统而引致的新业务而发生的收益值;像信用卡业务带来的收益、互联网里的交易带来的收益、互联网上的商品售货所获得的收益等, 此种收益都是因为系统的运转直接增收的。 (2) 第二等级信息组织所带来的效益。所说的第二等级信息组织关键是指没有直接负责信息系统操控的组织。第二等级信息组织的职员虽然没有直接负责投产后的相关运营活动, 然而因为信息系统的投产, 提升了它的工作成效, 亦生产了经济收益。在计算这个部分的获益值时, 依据信息系统投产后五年抑或是八年的实体经济单位积累收益的百分数来折合计算。普遍地来讲, 信息系统投产后, 会给实体经济单位提升五个百分比到十五个百分比的效益, 这个比率是能够被参考的。

2. 信息系统的统筹管理获益值

信息系统的统筹管理获益值, 乃是说管理信息系统投产后, 因为管控技能技巧与方式的日渐更新, 提升了实体经济单位的生产效益与生产部门的协作性、合理性, 而获得的效益。此大项生产出来的不具有一定的实质物体能够供给参考, 所以很难用金钱来直接衡量。其关键来源于: (1) 统筹管辖方法的不断优化所造就的获益。 (2) 专业化水准提升所造就的收益。 (3) 生产部门的科学性、条理性所造就的收益。 (4) 决定的合理化所造就的收益。

实体经济单位信息系统投产后, 其组织架构、组织管控方式亦做出了有关的调整, 适合于企业信息系统运转的需求, 提升了实体经济单位信息处理的速率和事务整合能力, 增强了实体经济单位数据分享的宽度, 推进了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在细致地计算实体经济单位信息系统管理效益时, 在量上很难把它数量化, 一般的计算方式乃是把它进行折合计算, 普遍地, 折合计算的比例会是自五个百分点到十五个百分点。所以, 实体经济单位的信息管理系统效益能够依据这个百分比来依次类推计算。

三、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收益的评定

1. 实体经济单位信息系统经济收益评定的子目

对于实体经济单位经济收益的准确评定, 能够给实体经济单位的高层供应许多的有效信息, 对于实体经济单位依据不同境况采用各种高效的策略, 提升企业的全体运营能力都有着极大的帮助。在评定内含子目的界定上, 依据架构话剖析方式, 界定需评定的内容子目。

(1) 实体经济单位信息系统发展时段的经济收益评定。实体经济单位信息系统发展的时段, 关键是依据企业建设规划, 挑选适合的技术准则, 达成实体经济单位的理论、剖析、实践工作。在这个时段, 实体经济单位信息系统的耗费解析变成其信息系统开发时段的关键解析内容。在面对企业在投产建构进程里的所达成的标准, 剖析实体经济单位信息系统的投产耗费能否顺应目标的达成。这个时段的经济收益关键表现在企业信息系统耗费金额能否和实体经济单位的目标相对接, 存不存在资本上的没有必要的耗费而显示出来的收益。

(2) 实体经济单位信息系统运转时段的经济收益的评定。实体经济单位信息系统运转进程里面所显现出来的经济收益关键是含有: (1) 属于实体经济单位经过信息系统的运营, 让其整体商品成本降低, 商品产量的上升及其商品品质的提升, 资本运转效率的快速提升, 所带来的收益。 (2) 实体经济单位信息系统的投入使用后, 推进了管理部门的科学化, 管理方式的规则化、程序化, 提升了产出成效与管理成效而获得的经济收益。

(3) 实体经济单位信息管理系统管控的经济收益评定。实体经济单位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后, 结合其内外部信息数据, 推进了数据分享的宽度, 让实体经济单位产出的合理化层次逐渐提升, 增强了其盈利的能耐。当实体经济单位处于发展、实践、运转的各个时段, 经过各个不一样的管理方略的开展, 势必会提升单位的经济收益。实体经济单位信息系统管控经济收益乃是经过一连串的管控方式与策略, 推进生产高效地进行, 管控部门的科学化, 职员分配岗位的合理化, 进而提升整体企业经济收益。

2. 实体经济单位信息系统经济收益评定指标的规划

企业信息系统经济收益评定指标体系的规划建立应当依据现实境况对于各自相异的评定对象与评定目标灵活地界定。普遍地来讲, 评定指标系列规划关键是包含下面这些子目。

(1) 确切的评定对象与评定目标。此乃属于评定指标体系规划的首当其冲的要求。我们在此所探讨的是实体经济单位信息系统的经济收益, 在建立指标上, 应当显现出信息系统经济收益的情况。

(2) 规定评定指标体系的界限。在确定评定对象与评定目标以后, 则要规定评定指标体系的界限。亦即是需界定指标的层级, 各个层级指标的量。并不代表指标的层级与量愈多愈好, 某些时候指标的层级与量太多, 反倒会造成评定精准度的下跌, 亦增大了评定的作业量。所以, 一定要设置一个合适的层级与量的界限。

(3) 规划评定的指标。这个步骤的工作一定需要对实体经济单位的信息系统具有很深的理解与研讨。在十分充足地解析了实体经济单位的信息系统运转、管控的基本之上, 给出反馈实体经济单位信息系统经济收益的每一项指标。

3. 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收益层级解析

依据层级剖析原理, 运用信息系统层级模型, 对信息系统经济收益开展评定工作。

(1) 核算各类指标的分数。依据层级解析方法的架构模型规划调查表, 对顶尖学者组里面的专家分发调查表, 让每一位专家对于这个信息系统经济收益评定指标体系每个层级指标间的彼此关键程度给出判断。

(2) 得到各自相异的指标的不同的比重。依据架构判定矩阵的准则与层级解析原理, 核算得出每个不一样的指标所相关的权重。

(3) 相同性检测。依据层级解析的基本原理, 对于所核算的矩阵开展相同性检测, 当CR小于十分之一时, 表明了各个不一样的判断矩阵顺利经过相同性检测。

(4) 构建层级模型。对于顺利经过检测的各个指标, 构建层级解析模型。

(5) 核算评定的值。依据公式, 运用评定的值能够界定出信息系统经济收益的层级值, 进而达到对信息系统的经济收益的评价。

四、结束语

在当今, 实体经济单位运用管理信息系统来实现经济效益的增收已经不是什么天方夜谭的事情了。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管理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的评价, 本文从系统的耗费成本的构成谈起, 分别罗列了硬件上、软件上、维护与保护上、运营上的成本。进而对管理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的测量给出一定的参考意见, 最后综合前文, 对管理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的指标与评价作出一一讲述, 以及层级解析方法的运用与分解的简介。在本文里, 笔者力求能够给读者呈现出管理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的合理评价, 望能给读者们参考借鉴之用。

参考文献

[1]赵保才, 王勇军.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及其评价[J].东北电力技术, 2003 (1) :44.47.

重视多维评价 提升阅读教学效益 篇10

一、初中阅读教学中评价运用的时机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评价运用的频率、时机,直接影响着学生阅读的导向和效果。

1.阅读质疑时机

教学实践中,无论是学生对课文文本的阅读,还是对其他文字材料的阅读,都会因为自己所掌握知识的限制,导致出现各种疑问,教师抓住学生质疑生成的时机,开展对学生阅读方法、阅读效果与所涉及的知识进行评价,对学生的阅读起到了引导、指点的积极作用。

例如,在教学《论美》时,学生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的要求,在阅读中就会不断地产生各种疑问,如杂感写法的疑问、不同类型美之间关系的疑问、哪种美最美的疑问,以及既然都是“美”为什么还有“最美”的疑问等。当这些疑问随着学生阅读的深入,被不断地以清晰地线索展现出来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体系结构稍作指点,引导他们带着问题对文本展开全面思考,在文本知识与各种内容之间的相互衔接中,把阅读中所产生的疑问解决。因此,在这种时机的评价,具有指点迷津的作用,并能培养学生直接的解决问题能力和总结文章的能力,进而解决教学中不断生成的问题,提升教学效益。

2.文本内化时机

所谓文本内化,就是文本知识被学生吸收和运用。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时机主要是指学生在阅读完成,或阅读的过程中积极完成教师不熟的阅读任务的时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表现出为更积极亢奋的学习状态,如讨论积极热烈、资料查找频繁,以及学生之间甚至发生不同观点的争论,完成学习任务准确率高且速度快等。教师在这种时机积极地介入,通过评价把他们引向更高层次的学习,进入理性、全面、多元思考与学习中。如在教学《奇妙的克隆》时,学生在阅读中会对“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的内容展开讨论,尤其是结合他们所学习到的生物学知识,以及他们运用网络与其他的工具书等。由此,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进一步强化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阅读教学中评价异彩纷呈的方式

阅读教学中的评价,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和学习程度的考核,适当地评价不仅能创设精彩的课堂,也能把学生引向更精彩的学习,获得丰盈的教学效益。

1.激活创作灵感

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通过阅读教学,初中生在阅读的积累中,不仅积累了各种知识,也积累与培养了自己的语感和创作的灵感。在初中生写作与创作教学的实践中,教师的评价是解决初中生眼高手低与言之无物的关键。教师的评价除了激活学生创作灵感,还对学生写作起到两方面的作用:第一,写作主题确定。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教师让学生在阅读后续写结局,为了确保学生写作的多样性与精彩性,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的想法,依据学生的灵感做出主题分类,如皇帝继续盲目自信、骗子被处决,甚至小女孩被选作新的皇帝等。第二,写作体裁建议。教师根据文本体裁和学生创作灵感的观点或主题,对学生写作的体裁提出建议。针对上文,在续写中根据学生的思考和认识情况,可以建议学生写关于皇帝的评论性论文,或继续写小说等。

2.点燃思维火花

初中语文新课改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教师在阅读中的评价,就是为了有效避免学生的惰性阅读,即学生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常常没完成规定的阅读量或没达到规定的阅读时间就停下来了。因此,教师评价的积极介入,就是为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思考的热情。例如,在学习《范进中举》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介绍参加高考的年龄大的人,尤其是曾多次参加高考或成功或失败的人,让学生将他们与范进行对比,去积极地思考其中存在的差别,以及这些一直努力学习且参加高考的老爷爷,他们考试与学习所具有的积极社会意义等。在阅读教学中,这种评价既可能是对学生阅读情况的评价,可能是教师对其他关联事件的评价,以点燃学生多向性思维的火花。

施工管理效益评价 篇11

一、文体中心概况[2]

开发区 (头屯河区) 文化体育中心坐落在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二期延伸区, 东临喀什西路中段, 北至规划纬二十九路, 南至规划纬三十三路, 西至经三十路。二期延伸区位于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南侧, 与开发区二期隔铁路及二工车站相望, 总用地5.51万平方公里。

1.1建筑特征

文体中心以大型文化和体育公共建筑设计为出发点, 总建筑面积约48711.5平方米, 地下两层, 地上三层, 整体平面采用长椭圆型平面布局, 不对称凹槽状, 最大长度257.8米, 最大宽度104米, 整体平面开沿部位较多, 平面形状不规则[2]。整个建筑由左侧的运动馆兼文化中心和右侧的游泳馆两个建筑物组成, 两建筑中间相隔近90米, 遥相呼应。

1.2建筑布局

本建筑共五层。地下一层主要包括:大厅、交流厅、文化艺术展廊、健身俱乐部、会员俱乐部、保龄球室、台球厅等十几个区;地下二层是车库;地上一层:门厅、多功能比赛演艺厅、交流厅、会客厅、贵宾室、新闻发布时、游泳馆等;地上二层:会议室、新闻中心、休息厅、电脑培训室、报告厅、少儿科普、美术室等;地上三层:展廊、快餐厅、阅览室、培训教室等。

二、效益分析

本项目属于以公益性为主的城市文化体育设施建设, 一方面对于完善辖区进一步开发建设提供了保障, 另一方面又为“十二五‘期间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以及为所在地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育健身、娱乐、文化奠定了基础。

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城市在功能上的互补, 促进城市居民物质文明和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 同时延伸区的区域特色和形象将逐渐突现出来, 不仅有助于开发区知名度的提高, 而且有助于提高城区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活力, 有助于增强辖区积聚和辐射能力, 消除长期以来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尖锐冲突。在吸引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 提高开发区的综合竞争力。在文化教育、体育精神、区域经济发展、吸引投资、促进文化交流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社会积极意义[3]。

三、运营管理分析

3.1运营管理存在问题

“文体中心”建成后, 管理任务很重, 需要运营成本。文体中心属公共建筑, 根据使用功能可分为公益性、半公益性、经营性三种性质。公益性的有图书馆、创作室等, 半公益性的有台球馆、影剧院等, 经营性的有网吧、棋牌室等。纯粹的公益性运营成本大、机制缺乏灵活性, 经营性如何走市场化道路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和优化。公益性部分如果在公益性质的岗位上安排工作人员就需要政府贴钱, 人不到位, 就无法经营;而经营性部分因创收等运营而难于招商, 所以也无法运作;半公益性的需要公益性辅助, 也无法开展。

3.2运营管理建议

3.2.1引入市场经营机制

把文体产业推向市场, 积极鼓励民间资金、民营资本和外资与文体设施的建设, 促进文体事业市场化运作。对文体中心运作, 除了政府投入之外, 可以对外进行招商、出租等, 把文体中心一楼部分房屋可作为商铺出租, 出租费用来维持聘用人员的工资、设备维护等。文体中心开展大型文体活动时政府可向企业采取股份制、冠名权等方法, 吸引企业参与文体活动, 一方面可以给政府办好活动提供资金保障, 另一方面企业又可通过活动冠名为企业广泛宣传, 达到双赢的效果。

3.2.2完善服务管理机制

完善服务, 提高服务质量, 为人民群众打造一个良好的服务环境, 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进一步加强公共文体设施管理工作, 完善管理制度, 落实管理经费, 加强文体中心设施的日常维护工作, 消除安全隐患。同时, 政府部门要逐步把工作职责转到定政策、做规划、抓监管等方面, 真正实现“管文化”。

3.2.3管理体制与运营模式

倡导文体中心管理理念:政府主导, 市场运作, 确保公益, 利于大众的管理理念。根据国内类似“文体中心”等场馆的管理经验, 结合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际情况, 以及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正常走向, 文体活动中心兼有经营类和公共服务类。区域管理体制建议采取全权委托社会机构面对相应文体中心进行专业管理运营。运营由三方面组成:一是物业管理;二是经营项目;三是公益文体活动。可根据专业范围和内容要求的不同, 分别择优选聘社会专业机构合约试运营管理或是社区自主管理。

摘要: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 (头屯河区) (以下简称开发区 (头屯河区) ) 文化体育中心是二期延伸区 (以下简称延伸区) 的标志性、领军型建筑。本文评价了延伸区文化体育中心的效益, 分析了其运营方式, 为开发区 (头屯河区) 乃至所有类似的文化体育中心项目的运营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白蕾.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以乌鲁木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 2007.

[2]新疆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二期延伸区文化体育中心建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M], 2010.

上一篇:象征性意象论文下一篇:药学实验班的分析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