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与效益

2024-09-27

管理与效益(精选12篇)

管理与效益 篇1

高校系非营利组织, 支出并非越少越好, 支出少尤其是教学、科研支出少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 违背高校的宗旨, 因此, 高校的支出效益是保持合理的支出结构、收支平衡、将钱用好 (用在教学、科研等核心业务上) 及必要支出有充足的经费保障。高校扩招以来, 师生规模不断扩大, 支出配置的速度却没有跟上规模扩大的速度, 支出不足与支出浪费并存, 支出规模和结构不太合理, 支出缺乏效益等问题影响了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正常秩序。因此, 系统研究高校支出, 以指导高校将有限的经费花好, 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支出的规模、结构与水平分析

2003-2009年76所高校中, 大多数高校的总支出都在30亿以下, 年总支出高于40亿元的只有少数几所规模很大的高校。各年的总支出从2003-2008年一路上升, 从2003年的6亿元到2008年的18亿元, 2009年降至不足16亿元。各类中都经历了与总体类似的变化 (2009年下降) , 综合类最高, 通常其规模最大, 支出相应最多, 其次是理工类、师范类和农林类;财政类、语言类、艺术类和医药类高校通常规模较小, 支出相应较少, 最低的是艺术类。

2003-2009年76所高校生均总支出中, 大多数高校的生均支出都在6万以下, 高于10万的只有少数高校。各年76所高校生均支出总体上逐年上升, 但2009年急剧下降, 2003-2007年基本维持在2.5-3万之间, 2008年增值5万, 2009年跌至4万 (见图1) 。各类中, 2007年以前最高的是语言类, 2008-2009年最高的是艺术类, 综合类通常排第三, 理工类排第四, 师范类排第五, 医药类最低, 农林类和财政类很低 (见图2) 。

支出结构有纵向和横向两种分类。支出的横向结构按内容划分, 各年有所不同, 主要是公用支出逐年细化, 2003-2006年分为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三类;2007-2008年分为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四类;2009年分为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五类。由于高校支出的横向结构逐步细化, 故分年计算支出项目比重。工资福利支出从2003年24.4%降至2009年19.2%;商品和服务支出是最大的支出项目, 由于该项目逐步细化, 所以比重从2003年60.9%降至2009年的36.1%;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从2003年的14.8%增至2009年17.6%;其他资本性支出只有2007年至2009年有数据, 2008年占44.9%, 2007年也占16.4%;债务利息支出只有2008年和2009年有数据, 都未超过2% (见表1) 。支出的纵向项目各年没有变化, 因此计算2003年至2009年7年的均值来分析其结构。事业支出是最大的支出项目, 最高的医药类占92.8%, 最低的师范类也占80.1%, 事业支出主要用于教学、科研等核心业务, 该项目比重高说明高校的支出突出重点, 结构基本合理;结转自筹基建是第二大支出项目, 除医药类不足1%外, 其他类都在10%以上;其他支出项目比重都不足1%, 尤其上缴上级支出各年均为0, 建议新会计制度修订时适时取消该科目 (见表2) 。

三、高校支出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为了加强支出管理, 提高支出效益, 本文从高校财务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发现支出分析需要突出以下问题: (1) 支出构成分析和优化。找出不同高校经费支出结构的差异, 判断什么样的结构比较合理 (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比例合理;确保学生培养成本的比重, 保证学生培养质量;人员支出比例合理) 。 (2) 某些日常支出 (如供水) 有无节约的余地;与教学科研无关的支出 (离退休支出、家属补助支出等) 占多大比重, 是否可以通过社会化解决。 (3) 教学的最低保障程度及确保最低保障程度的方法。经费保障程度指拨款、学费占学生培养成本的百分比。财政收入的公平性主要看能否满足各校最基本的支出需要, 以保障教学质量, 防止高校之间贫富差距过大。 (4) 高校支出的预算遵循程度。高校应按规定的渠道, 分别列支, 按收入情况统筹安排, 各项支出是否按进度进行, 是否按规定的标准、用途进行。由于没有各校的预算数据, 本文对此没有分析。 (5) 目前教师待遇随意性大, 支出由各校自主决定, 地区和高校之间差距大, 导致教师队伍不稳定。通过教师待遇分析, 参考国外标准, 将教师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水平。

依据这些实际问题, 结合数据的可得性, 本文从支出构成、支出效率和经费保障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为了使构建的指标体系全面、科学和可行, 本文分三步筛选指标:首先从现有的文献中广泛搜集高校支出管理与支出效益方面的指标, 按支出构成、支出效率和经费保障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整理, 并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 从而确定第一版40个指标;然后请高校财务方面的专家, 从实际管理要求出发, 对初步指标进行筛选, 从而确定第二版30个指标;最后采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 (包括相关性分析、鉴别力分析、对所有被删指标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 将第二版指标按照实际财务数据进行验证, 筛选出第三版24个指标。 (见表3) 然后对教育部直属的76所高校的2003-2009年的支出明细表数据进行单指标分析。

(一) 支出构成分析

具体为:

(1) 教育事业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 (事业支出-基本支出中的科研支出-专项支出中的科研支出) /总支出。教学是高校头等大事, 一定要保证教育事业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 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该指标能反映高校支出中多大比重用于教学, 它越高越好。76高校该指标2003-2009年呈W型变动, 最高的2007年占85%, 最低的2008年不足60%。各类差异较大, 医药类该比重最高, 2007-2009年接近90%。语言类其次, 2007-2009年略有下降, 仍高于82%。2009年其他几类该指标都在上升, 基本都高于70%, 除了师范类只有65%外。如图3所示。

(2) 科研事业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 (基本支出中的科研支出+项目支出中的科研支出) /总支出。科研是高校仅次于教学的重要职能, 既要充分保证科研支出, 又不能唯科研, 挤占教学支出。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定位 (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教学型、研究型) 来确定科研支出所占的比重。76高校2003-2007年该指标一路上升, 从11%上升到18%后, 2008年降至12%, 2009年回升至17%。各类中, 理工类最高, 各年基本在15%以上, 2009年高达23%, 其次是农林类。综合类、医药类和师范类居中, 基本高于10%。其他几类基本低于5% (见图4) 。

(3) 基本支出占教育事业支出的比重= (基本支出-基本科研支出) / (事业支出-基本科研支出-项目科研支出) 。虽然现在对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的划分存在一定的争议, 主要是项目支出挤占基本支出。但该指标能看出各高校在教学方面的投入。该指标2003-2006年小幅上升, 从87%上升到90%, 2007-2009年一路下降, 从90%下降到79%。基本支出是高校能自主安排的教育事业支出, 该比重的降低, 高校能自主支配的比重降低, 不利于高校自主办学, 也难以发挥其积极性。各类差异不大, 语言类最高, 不低于85%;其次是理工类、医药类和农林类, 不低于80%;师范类最低, 最低时不足70% (见图5) 。

(4) 项目支出占教育事业支出的比重= (项目支出-项目科研支出) / (事业支出-基本科研支出-项目科研支出) 。项目支出是有专门用途的支出。该指标越大, 高校可以灵活安排的教学支出就少。该指标与基本支出占教育事业支出的比重正好相反, 它是按项目支出的教育事业支出, 高校必须按项目执行, 没有自主性。其各年和各类变动与上一指标相反 (见图6) 。

(5) 教学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重分析。事业支出分为教学支出、科研支出、业务辅助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支出、学生事务支出、离退休人员保障支出和其他支出。该指标越高, 说明高校用于教学业务的支出越多。76高校各年该指标经历了小幅 (42%-44%) 倒W型波动。各类各年基本持平, 但有所交叉, 相对而言, 师范类和语言类较高, 医药类最低 (见图7) 。

(二) 支出效率分析

高校是非营利组织, 不以成本最小为目标, 但支出并非越大越好, 对于水电暖等日常项目和三公经费等可以节约开支, 所以高校支出也要讲究效率。支出效率主要考察重要支出项目的收支比和支出构成。

(1) 人员经费支出占教育事业支出的比重=教育事业支出中的人员经费支出/教育事业支出。该指标太高, 说明高校财务状况不宽裕, 主要支出用于给职工发工资, 没有剩余的资金用于公用支出, 学生培养质量难以保障。76高校该比重近两年下降了2%, 2009年占27.5%, 即接近三分之一的教育事业支出用于人员支出, 基本合理。各类各年小幅波动且相互交叉。 (见图8)

(2) 资本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资本性支出数据采用支出明细表的其他资本性支出 (2007-2009年) 或公用支出中的资本性支出项目 (2003-2006年) 。资本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越大, 用于非资本性支出的越少, 高校灵活安排的支出越少, 该比重不宜太高。76高校各年该比重在10%-15%之间, 2008年突增至40%后2009年回落至25%。各类经历了类似总体的变动, 相对而言, 财政类和艺术类该比重较高, 医药类该比重最低 (见图9) 。

(3) 对个人与家庭补助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既包括对离退休人员的补助, 也包括生活补助、医疗费、住房公积金等, 还包括对学生的助学金。该指标应适中, 不宜太高或太低。2003-2007年76高校该比重都在15%-20%之间, 2008年突增至45%后2009年回落至接近20%。各类经历了类似总体的变动, 相对而言, 语言类该比重最高, 其次是艺术类和医药类, 理工类最低 (见图10) 。

(4) 生均培养费用=事业支出/折合后学生数。培养费用用事业支出来衡量。生均培养费用越高, 一方面学生培养经费越有保障, 另一方面支出效率越低。76高校生均培养费用逐年增加, 从2003年不足2万元增至2009年超过3万元, 支出效率逐年降低。各类也逐年增加, 语言类最高, 其次是艺术类, 综合类第三, 医药类最低, 师范类也较低 (见图11) 。

(5) 科研事业支出占科研收入的比重= (基本科研支出+项目科研支出) / (科研经费拨款+科研事业收入) 。科研收支比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研财务效益, 该比重小于1说明存在科研结余 (基本工资等目前不允许计入科研支出除外) , 该比重大于1说明从财务角度看, 科研给高校带来的是亏损。76高校各年该比重经历了U型变动, 从2003年130%降至2005年50%, 2009年升至280%, 说明目前的科研收入严重不能弥补科研支出。各类中, 语言类该比重最高, 其次是财政类, 这是因为文科类课题经费很少, 但支出较多 (见图12) 。

(6) 日常公用经费支出占教育事业支出的比重=日常公用经费支出/教育事业支出。日常公用经费支出采用支出明细表的商品和服务支出 (2007-2009年) 或公用支出 (2003-2006年, 扣除资本性支出项目) 数据。该指标越大越好, 但76高校各年该比重2007年后大幅下降, 从2003-2006年的80%降至2007-2009年的50%。各类经历了类似总体的变动, 相对而言, 理工类和农林类该比重较高, 语言类和财政类该比重较低 (见图13) 。

(7) 教育经费效率=教育事业支出/教育经费收入。教育经费收入等于教育经费拨款加教育事业收入。教育事业支出等于扣除科研支出的事业支出。该比重越小, 教育经费效率越高。76高校各年教育经费效率均大于1, 在1.02-1.16之间波动, 说明教育经费收入还不足以支付教育事业支出, 教育经费效率较低。各类中, 医药类相对效率较高, 其次是农林类, 效率最低的是语言类 (见图14) 。

(8) 与学生培养相关的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重=扣除离退休人员保障支出以外的事业支出/事业支出。该指标越高, 越有利于学生培养。76高校各年该比重在0.89-0.92之间波动, 说明事业支出主要用于学生培养。各类中, 财政类最高, 医药类最低 (见图15) 。

(9) 生均运行经费支出。运行经费采用商品和服务支出或公用支出数据。生均运行经费支出越多, 支出效率越低。76高校各年生均运行经费在1-1.6万之间波动。各类经历了类似总体的变动, 语言类最多, 支出效率较低;其次是艺术类;财政类和师范类支出效率较高 (见图16) 。

(10) 项目支出占项目收入之比。项目收入采用收入明细表的专项收入。项目收支通常采用基金管理模式, 力争收支平衡、专款专用。该指标越接近1越好, 大于1说明项目支出超过项目收入。76高校各年该比值在0.8-2之间波动, 只有2005-2006年接近1。各类经历了类似总体的变动, 理工类该比值最高, 综合类和农林类其次;语言类最低, 财政类也较低 (见图17) 。

(三) 经费保障分析

高校之间贫富差距较大, 有的高校连基本的学生培养支出都难以保障, 严重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 因此分析各校经费保障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经费保障大幅低于平均水平的高校, 建议主管部门通过增加拨款等途径改善其支出状况。

(1) 教育经费拨款占教育事业支出的比重。教育经费拨款包括中央教育经费拨款和地方教育经费拨款。该指标能反映财政拨款对教育事业支出的保障程度, 它越高越好。76高校各年该比值在缓慢增加, 从2003年70%增至2009年90%。各类中, 农林类最高, 师范类、医药类、理工类和综合类居中;语言类最低, 财政类和艺术类也较低 (见图18) 。

(2) 教职工工资支出占教育经费拨款的比例=工资福利支出/教育经费拨款。该指标越高, 教师的收入越高。76高校该比重在逐年降低, 从2003年48%降至2009年32%。各类中, 语言类该比重最高, 这与语言类教师收入高也相吻合, 财政类其次, 艺术类第三, 农林类最低 (见图19) 。

(3) 教职工工资支出占教育事业支出的比重=工资福利支出/教育事业支出。该指标越高, 教师收入越高。76高校该比重在逐渐降低, 从2003年33%降至2009年29%。各类中, 语言类和师范类较高, 艺术类和医药类较低 (见图20) 。

(4) 教师年平均工资=事业支出中教学支出、科研支出、业务辅助支出类的工资福利支出/教学、科研、业务辅助人员年平均数。该指标能反映教师的收入水平。76高校除2004年和2005年两次上涨外, 2005-2009年都持平在9万元。各类与总体的变动趋势一致, 语言类最高, 艺术类和财政类其次, 农林类和医药类最低, 理工类也较低 (见图21) 。

(5) 基建经费拨款占基建总经费的比重= (上年结转基建拨款+本年基建财政拨款) /基建收入总额。该指标越高, 高校需要自筹的基建支出就越低, 经费就越有保障。76高校各年该指标在40%-50%之间。各类中, 艺术类最高, 医药类其次, 理工类最低, 财政类也较低 (见图22) 。

(6) 生均教育事业支出。76高校生均教育事业支出逐年增加, 从2003年16000元增至2009年25000元。各类中, 语言类最高, 其次是艺术类, 其他类都较低 (见图23) 。

(7) 生均助学金支出额。76高校生均助学金支出逐年增加, 从2003年900元增至2009年1600元。各类中, 语言类最高, 2008-2009年超过2500元, 其他类基本在2000元以下 (见图24) 。

(8) 非教学业务支出占教育事业支出的比重。教育事业支出是扣除科研支出的事业支出, 非教学业务支出是扣除教学支出的教育事业支出。该指标不宜太高, 否则会偏离高校教学的核心任务。76高校该比重逐年降低, 从2003年接近50%降至2009年46%, 说明各校支出结构逐步优化。各类中, 医药类最高, 其次是艺术类和农林类, 师范类最低, 综合类也较低 (见图25) 。

(9) 生均消耗性支出。消耗性支出数据2003-2006年为公用支出扣除资本性支出, 2007-2009年为商品和服务支出。76高校各年生均消耗性支出在1-1.4万之间波动。各类中, 语言类最高, 艺术类其次, 其他类较低 (见图26) 。

四、基于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的高校支出效益评价

针对支出效益的24个指标, 对76所高校2009年支出数据, 应用因子分析精简指标并进行综合评价, 分析软件为SPSS17.0。

(一) 公共因子的选定

由相关系数矩阵可知, 相关系数较高, 适合做因子分析。本文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作为公共因子, 共有7个。这7个因子的累积方差率为82.636%, 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表明这7个因子解释原始信息的能力分别为17.423%、15.36%、13%、10%、10%、9.64%和7.18% (见表4) 。

(二) 公共因子的命名

由旋转成分矩阵可知, 生均培养费用、教师年平均工资、生均总经费支出、生均教育事业支出和生均助学金支出额在第1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 该因子可解释为生均或师均支出因子;教育经费拨款占教育事业支出的比重、教职工工资支出占教育经费拨款的比例等4个指标在因子2上有较高的载荷, 该因子可解释为教育经费支出中拨款比重因子;教育事业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资本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这三个指标在因子3上有较高的载荷, 该因子可解释为支出构成因子;基本支出占教育事业支出的比重、项目支出占教育事业支出的比重这两个指标在因子4上有较高的载荷, 该因子可解释为教育事业支出纵向结构因子;人员经费支出占教育事业支出的比重、教职工工资支出占教育事业支出的比重、国拨基建经费占基建总经费的比重这三个指标与因子5有较高的载荷, 该因子可解释为教育事业支出横向结构因子;生均教学业务资本性支出、教学业务资本性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重这两个指标在因子6上有较高的载荷, 该因子可解释为教学业务资本性支出因子;科研事业支出占总支出比重、日常公用经费支出占教育事业支出的比重这两个指标在因子7上有较高的载荷, 该因子可解释为科研支出比重因子。

(三) 公共因子的得分函数

7个公共因子均由原始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线性组合而成。采用回归法估计因子得分系数, 并输出因子得分系数。根据下表可得因子得分函数:

(四) 整体综合得分函数

以旋转后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7个公共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的比值作为权重进行线性加权汇总, 得到支出管理与支出效益的综合评价模型:

(五) 具体排名

根据各因子得分函数和该综合评价模型, 可计算出76高校高校的因子得分和支出效益的综合得分, 并依据支出效益的综合得分进行排名 (见表5) 。

基于因子分析的支出效益评价给出了各高校的综合得分与排名, L38支出效益最高, L40支出效益最差。由于比较抽象, 需进一步分析综合排名好在哪些方面, 差的高校弱在什么地方, 即将综合评价与单因子评价结合起来。由支出效益最好和最差的各5所高校对比可知, 综合排名高的, 其7个因子得分和排名均较高;排名弱的其7个因子得分和排序均较弱。这说明分项评价与综合评价具有一致性。L39支出效益最高是因为其生均支出较高、教育经费支出中拨款比重较高、支出的横向结构合理、教育事业支出纵向结构合理、教育事业支出横向结构合理、教育业务资本性支出较大、科研支出比重较高, 其F1排76, F2排58, F3排59, F4排43, F5排50, F6排71, F7排74。L40支出效益最差是因为其支出结构不太合理, 支出效益不高和支出缺乏经费保障导致, 其F1排13, F2排2, F3排6, F4、F5、F6和F7都排1 (见表6) 。

利用因子分析的7个因子进行聚类分析, 采用SPSS17.0-分析-分类-K值聚类, 设定分为5类, 将高校支出效益分为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结果见表7。每一类中的高校在7个因子上的取值接近, 而各类之间的高校取值相差较大, 即同类中高校支出效益相似, 可以结合每一因子分析某类高校的具体支出效益, 根据不同类的支出效益及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分类指导。针对该聚类结果, 将每类内高校的7个公共因子进行均值处理, 分别利用这7个指标的均值来近似代表每类, 绘制成图 (见图27) , 可直观地展现5类高校在这7个因子方面的具体体现。各类有所交叉。总体而言, 类2各因子得分均值均较高, 其支出效益应该最好;相对最差的是类1。

五、结论

通过对高校支出的规模、结构和水平分析可知, 教育部直属高校支出规模逐年增加, 结构也日趋合理, 生均支出有所增加。通过从支出构成、支出效率和经费保障三方面构建支出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 并进行单指标分析和综合评价, 发现高校支出效益比以前有所改进, 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支出规模偏小。尽管我国高校经费支出总量规模呈现出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但由于经费增长的速度远远没有跟上高校规模的扩大速度, 从相对数和生均经费支出来看, 我国高校经费支出却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学生培养成本过小 (这将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 等问题。确保学生培养成本的比重, 保证学生培养质量。二是支出结构失衡。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应保持一个合理比例, 人头工资和学生的培养成本并非越小越好。人员经费过低, 后勤、离退休人员经费支出比例过高。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严重, 与教学科研无关的支出没有有效地通过社会化解决。与教学无关的离退休支出、家属补助支出比重过大。三是人员经费比重的评价值增长不明显, 反映出高校教职工的待遇还需进一步得到提高;从生均校舍面积的评价值可以看出高校基建总体处于上升阶段, 但基建经费占经费支出的比重的评价值不容乐观, 基本上呈现了负增长的情况, 说明国家对高校基建支持力度减弱。具体支出改进措施包括:提高教学、科研经费支出比例;教学经费和科研经费在收入和支出方面应基本相当;高校后勤应高度社会化;重视图书馆的经费支持;重视对学生的资助等。

参考文献

[1]毕雪阳:《中美高校教育成本支出比例结构的比较与启示》, 《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第12期。

[2]李辉:《高校项目支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构建》,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

[3]陈俊生:《加强高校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研究》, 《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12期。

[4]李祥云:《地方高校生均支出地区差异及其原因的实证分析》, 《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7期。

[5]王守军:《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对我国高校若干支出行为的解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年第10期。

管理与效益 篇2

玉贤镇中心小学

我校的后勤工作围绕学校建设规划、结合学校工作特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严谨、高效、公正、热情”的工作态度,开拓思路,积极探索,求真务实,我们本着“一服务、二育人”的后勤服务宗旨,立足本职,在食堂管理、蔬菜基地建设和校园绿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绩。

一、强化意识,更新观念

我校教职员工共36人,原来只有2名后勤工作人员(技师和高级工各一人),在校就餐人数仅仅50余人,不足全校师生总数的20%,蔬菜基地为0平方米,学校绿化管理每年要花费4000余元聘请外部人员管理,整个后勤成为学校的“鸡肋”,如何解决形成效益成为学校领导班子的心病。

2009年9月,随着寄宿制学校的建成,蔬菜基地的完工,后勤人员出现短缺,而随着学校生源的下降,教学及管理岗位人员过多,人浮于事。我们决心花大力气实行改革,首先实行岗位竞聘,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设置了34个教学及管理岗位,通过竞聘,落选的2人充实到后勤岗位中,当时的工作难度可想而知。落选的2名教师顾虑重重,觉得脸上无光,一下子由教师变成了勤杂人员,通过耐心的工作,终于让他们明白,这并不是身份的改变,改变的仅仅是工作的岗位,学校的发展同样需要他们的力量与智慧。

在后勤工作中全面贯彻“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原则,把为教育服务、为师生服务作为后勤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学习、强化教育,进一步统一后勤人员的思想,加深对做好学校后勤服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与理解。从思想和实践两个方面,认真对照,查找不足,改进工作。使大家不断意识到后勤工作虽然平凡,但只要转变观念,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和才能,同样能为学校的发展添砖加瓦,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为实现既定工作目标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在这种思想理念的指导下,大家发扬勤劳、务实、高效、优质的工作作风,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从学校发展出发,以学校利益为重,以“一切服务于教育,让全体师生满意”为工作目标,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

二、健全制度,规范操作,建立服务质量监督体系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后勤人员的扩充,后勤工作面临的情况比较复杂,由原来的单一的食堂管理工作,逐步扩展到近2000平方米蔬菜基地的管理和学校绿化的管理。为了在工作中做到有章可循,便于规范操作,在后勤管理服务方面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设备使用和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制度。为了适应食堂工作的新要求,完善了《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制度》、《卫生检查制度》、《食品原料采购索证制度》、《食堂食品卫生管理检查细则》等十几项食堂管理制度。蔬菜基地和校园绿化方面制定了《后勤人员工作量考核细则》。

有了制度不等于万事大吉,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制度再多、再健全,如果不狠抓落实,加强监督,那么它就形同虚设,成为一纸空文。

首先,主管领导能以身作则,带头执行,自觉接受全体教职工的监督。如在执行财务制度上,能够严格按《财务管理制度》开展工作,坚持原则,不徇私情。设立校长信箱,架设沟通桥梁,广开言路,虚心接受各方意见和建议。

其次,为了提高服务效率,优化服务质量,将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我们坚持内部监督检查与服务对象监督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健全后勤服务质量监督检查体系。将服务质量监督检查内容细化为领导重视、制度落实、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师生投诉五项,每学期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年底进行全面考核,同时不定期进行抽查,将平时监督检查与年终考核相结合。我们的目的是致力于建设一支业务精、作风硬,乐于奉献的后勤管理、服务队伍,营造一个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良好氛围。

三、构建合理高效的立体化管理网络

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开展工作的依据,规范地执行制度是后勤工作取得成效的根本,而合理高效的管理网络是使后勤管理井井有条的前提。如果只埋头于常规的服务工作,没有合理高效的立体分工,在许多事情上往往会顾此失彼、疲于奔命,结果是效率不高,服务质量不尽人意。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十分重视后勤工作的管理效能,强化内部各环节的管理,责任到人,以点带面,才能全盘皆活。我们的做法是实施分层管理。第一层为管理决策层,校长亲自分管后勤工作,对重大事情进行科学决策。第二层为管理指挥层,以总务主任全面负责的指挥中心,负责对全校后勤工作进行指挥和协调。第三层为具体实施层,食堂、蔬菜基地、绿化等各有关负责日常具体工作的管理员和操作员。并推行和完善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

和建立服务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

在这种立体化的管理模式下,分工明确,脉络分明,环环相扣,使后勤工作不仅仅停留在单一的服务层面上,也从另一个侧面起到管理育人的作用,将后勤工作的管理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四、多元管理,全面落实,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卓有成效

(一)把握重点, 食堂管理工作年年上台阶。

围绕“办师生满意的食堂,成学校工作的亮点”这一目标,我们真正把食堂建设和管理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做到日常管理规范化,卫生监督制度化。并将食堂的卫生安全管理列为工作重点,高标准,严要求,效果显著。

2009年9月,食堂进餐人数由原来的50余人,增加到现在的200余人,占在校师生总数的70%。

为了杜绝各类隐患的发生,我们一级一级抓落实,层次清晰。校长与总务主任签定了《总务处安全工作管理目标责任书》,总务主任与食堂管理员签订《食堂管理员安全工作责任书》,宗旨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实时动态检查各岗位责任人的工作质量,各责任人再对每道工序进行检查并做好台账。这样一来,加大了监督力度,筑起了道道防线,真正做到了各司其职、规范操作,防微杜渐。

制度化管理带来很好的直观效果。从炉灶到抽油烟机,从地面到排水明沟,从各类洗涤槽到各类操作台,一切都保持在经常性整洁状态。操作间各功能区标识清楚,各类物品摆放规范、有序、整齐。餐厅窗明几净、地面一尘不染。操作间内地面除在操作过程有水以外,经常性保持干燥,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

扎实规范、重点突出的经营机制,使我们的食堂管理工作一年年稳步提升,在师生中获得良好口碑的同时,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

(二)、蔬菜基地初见成效,彰显特色

我们玉贤中心小学充分利用现有用地资源,通过清杂、除草、填土、翻耕,发动广大师生全员参与,现已在校园内开辟面积近2000平方米的蔬菜种植基地,主要由4名后勤人员进行日常管理,已种莴苣、菜苔、大蒜、小葱等多个品种的蔬菜。现将2010年蔬菜采收公布如下:

三月份采收雪里红、豌豆尖、白菜苔等137公斤

四月份采收菠菜、莴苣、生菜等205公斤

五月份采收包菜、豆荚等75公斤

九月份采收小白菜、雪里红、萝卜等424公斤

十一月份采收白菜、红薯、雪里红等480公斤

总计1321公斤,价值近3000余元。

可以说蔬菜长势喜人,产量日渐增多,收益不断增加。

我们蔬菜基地所产蔬菜,服务于全体师生,没有收学生一分钱,全部投入到了我们的食堂中,才使师生能享受到2.5元远远享受不到的两荤一素的中餐待遇。

并且,经全体行政领导商讨意见,我校决定对一至六年级40名贫困生,每人一学期补贴人民币25元,合计1000元整,用于减轻贫困学生家庭负担。此资金来源于蔬菜基地寒暑假的收益。

(三)共同参与,绿化管理齐心现特色。

校园绿化是推进素质教育、建设文明校园的重要载体,我们本着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育人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切实有效开展校园绿化工作。

校园绿化也是后勤人员的常规工作之一,每月的月半和月尾进行剪枝、松土、除草等校园绿化劳动,常抓不懈。

经过近2年的积累,生态环境和观赏功能兼备,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校园绿化体系已初具规模。植物种类繁多,植被覆盖率高,绿化面积已达可绿化面积的40%以上。植物观赏性强,校园树种搭配合理,树木草坪分布错落有致,一年四季,皆有景致,节约资金近万元。

乌江船闸运行管理与通航效益分析 篇3

关键词: 船闸 效益 分析

乌江船闸位于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隶属于安徽省驷马山引江工程管理处。是贯通滁河干流与长江的重要水运通道,上游距滁河干流金银浆约22.9km,下游距长江口约4.5km。

1、乌江船闸概况

乌江船闸始建于1969年,原船闸设计为100吨级,是一座非标准的简易船闸,年通航能力仅为300万吨左右。随着地方航运发展,船闸已不能满足船舶过闸要求。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乌江船闸于2008年8月进行了改扩建,2009年8月31日试通航。扩建后的乌江船闸是Ⅴ级船闸标准,闸室长160米、宽12米、闸底槛高程-0.2米,设计为300吨级。

2、区域内水路运输状况及滁河流域企业、码头分布情况

从运输路径、运输方式及运输的经济合理性来看,其直接区域主要为滁州市的全椒县、来安县、滁州市区以及马鞍山市的和县、合肥市的含山县,间接区域可辐射到长三角地区。

区域内的盘景水泥、海螺水泥、润基水泥等三大水泥公司分别落户在和县、全椒县、含山县,其中盘景水泥年过闸量占总过闸量的20%。目前沿滁河流域矿山、码头、企业分布在全椒县的古河镇、襄河口、全椒县,以及含山县的昭关镇、河流镇,和县的绰庙乡、石杨镇、善后镇等地。规模较大的且从滁河水路运输的矿山企业共有23家,大小码头共有23座。

3、影响乌江船闸通航效益的几个因素

扩建后的乌江船闸在工程最初投入运行的两年,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配套设施不完善、各项服务不到位,船闸的运行效率低下。

从上表分析看,2009年虽然每一闸次过船数在3艘以上,但过闸吨位和过闸船数都比较少,说明当时船舶总体体积偏小。据统计2009年800吨以上船占10%。近两年多数船户卖小船买大船,更新补充了不少大船,目前800吨以上船占44.6%。从运行闸次、过闸船数、过闸吨位三个指标看,船闸运行效率是呈逐年提高的。

影响船闸通航效益主要有以下以下几方面因素:

3.1 受管理制度不健全的影响

乌江船闸2008年未扩建以前,规模小,船流量较少,不需要24小时通航,船闸管理相对简单。2009年后,扩建后船闸通航能力比原来提高了8倍,船流量增长较快。由于管理上缺乏经验,还沿用以前老船闸那套管理办法,一是缺乏为船民服务的理念,船民过闸时间较长,正常运行一闸次时间需1小时左右,通航效率低。二是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船民对我们缺乏信任,经常抢档、堵塞航道、代领“号头”、无序停泊占用航道等,时有船民与船闸工作人员发生矛盾纠纷,严重影响到船闸正常通航。

3.2 受配套設施不完善的影响

扩建后的船闸由于引航道短,上、下游没有停泊区,未设远程调度站,随着时间推移,过闸船流量呈逐年增长趋势,且单船吨位越来越大,船闸上下游临时候闸区域远不能满足需要,船多时全部拥挤在狭小的航道内,经常造成航道不畅,曾经一段时间,船闸每天需花很多的人力和精力疏通航道。

3.3 受“枯水期”水位的影响

乌江船闸长年实行24小时通航,上下游水位是确保航运畅通的又一条件,每年5至6月份,灌区内农业灌溉大量用水,船闸上游滁河水位下降较快,进入滁河“枯水期”,经常导致重载船舶搁浅。下游因受长江水位的影响,一年当中有四个月属枯水期,重载船舶只有等到涨潮时才能通行,船闸运行效率低下。上、下游滞留船舶最多时达400多艘,经常发生阻航、碰撞、搁浅等安全事故,这些都影响到船闸的通航效益。

3.4 受机械设备经常故障的影响

船闸自2009年8月31日通航试运行以来,经济效益明显,工程设备运行频繁,对我们的运行管理、设备维护保养等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对机械设备性能不太了解,维护保养工作不到位,导致机械设备经常出故障。如2010年6月停航3天,7月停航5天,10月停航2天,11月停15小时等,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70多万元。2011年,船闸上下游设备出现多次故障,其中造成12小时以上停航有三次,3月9日、26日下游横拉门减速器发生二次损坏,共停航50小时,28日停航8小时,8月10日停航8小时,11月1日停航12小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0多万元。

4、针对以上因素我们采取的措施

自2011年以来,船闸通过外出考察学习,结合自身实际,修订完善管理制度,在班组间开展党员示范窗口及红旗班组劳动竞赛活动,加强机械设备检修保养,加强上下游远程调度的管理,实行优化调度,船闸通航效率和收入有了很大提高。乌江船闸近四年过闸统计如表二:

从统计数据看,随着船闸运行管理逐步完善,通航效率在逐年提高。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阐述:

4.1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紧紧围绕建立行为规范、运作协调、公正透明的管理体制开展工作。一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依据交通部、省交通厅的《船闸管理办法》、《安徽省船闸管理办法》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了《乌江船闸管理暂行办法》及对应工作考核办法,通过建章立制,严格内部管理,做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推动工作,促进了工作作风的转变。二是规范行业工作行为。依据有关规定和制度,规范船舶过闸计量、收费行为方式,严格收费管理,将省物价局《关于明确全省水利船闸过闸费标准的函》(皖价费〔2009〕160号)文件摘录要点,张榜公布,让船民明明白白知道收费政策与标准,船舶标准载重吨位的确定通过实际丈量计算和船民确认取得,公开透明,收费管理中开据规范票据,并与银行部门联系,实行涮卡收费,杜绝吃、拿、卡、要等违规现象的发生。三是完善监督机制。管理所内部管理经费开支实行报帐制度,形成收支两条线,从源头上杜绝了“三乱”现象的发生。管理处监察部门将船闸管理所列为单位重点风险防控部门,在船闸开展廉政风险点的分析、排查工作,制定防控流程,将防控措施列入到船闸管理制度中,从制度上防止行业管理上不正之风的发生。近年来,该所未发生一起因管理不规范而引起的投诉等事件,树立了船闸管理部门的良好形象。

4.2 建示范窗口,抓行风建设

乌江船闸开展了创建 “党员示范窗口”活动,要求党员干部带头廉洁从政,树形象,做表率,并将每个党员的姓名、岗位和工作标准要求公布上墙,接受船民的监督。通过党员示范窗口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员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同时也带动了全体职工积极参与文明创建活动,树立“人人是窗口,个个是形象”的理念,提高了职工服务意识和水平,有力地推动了行风廉政建设。

4.3 挖潜增效,开展红旗班组劳动竞赛活动。

在各班组间开展红旗班组劳动服务竞赛等活动,把“服务、安全、效率”作为竞赛活动的主要内容,每月考核一次,年终进行总评,对获得“红旗班组”的班组进行奖励,努力打造创优质队伍、争一流服务的团队。职工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极大发挥,工作效率得到极大提高。以往过一闸次时间需1小时,现在一闸次只需半小时,现选择上游水位8.9米,下游水位4.7米,水位差4.2米情况下,船闸操作人员开闸最快时间如表三:

从以上统计数据看,船闸运行速度快慢的关键因素是船舶进出闸的时间。上行、下行需两个闸次时间近1小时,操作人员具体操作时只有在涨水、消水时遇情况不一样,有快有慢,但影响不大,影响较大的还是船只进出闸的时间,引航道是否通畅等,最主要还是各班组合理调度和引航道的现场管理。

自2011年开展红旗班组劳动竞赛活动以来,运行班组工作积极性及潜能得到极大发挥,各班组不断探索创新,优化调度方案,如根据闸室容量与船的大小来合理搭配船只,根据潮水情况、船舶吃水深度等实行优化调度,如一闸不能同时容纳多条大船时,再考虑按次序搭配一条小船,调度过程中,有些吃水较深的船不能过闸时,再按登记序号寻找吃水较浅的船舶安排过闸。每闸多放一艘船,每天就能多放几十艘。

从近一年统计情况来看,只要各班组成员间相互相配合,工作用心,班长上下游勤跑,现场调度指挥有方,班组之间月吨位最高纪录被不断刷新就有可能。目前船闸单日过闸吨位和过闸船数最高纪录是2012年7月29日(早晨8点上游水位8.72米,下游水位8.75米),为16.7万吨,过闸船数 212 艘。

4.4 加强远调站的管理,进一步优化调度方案

2010年11月在上游距船闸2公里处设一远程调度站, 2011年6月在下游距船闸4.5公里长江口处设一趸船当作远程调度站,此举缓解了船闸通航压力,为下一步管理上的健全完善探索出一条很好的管理办法。

调度管理方面,对所有来往船舶进行登记,将资料和数据录入电脑库存,进一步优化调度方案,提高通航效率。尤其是下游长江口的远程调度的设立对船闸的安全有序的运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汛期泄洪和枯水期低水位时可以通过控制下游上行船只的数量,减少上游防汛和通航压力。2012年8月份以后,石杨因修路,小胡桥码头停运,船舶大量涌到襄河,每天金银浆处空船排队等货达200多艘,当地船民不按秩序排队,经常造成襄河装货码头航道阻塞,导致上游船舶下行缓慢,而下游空船又源源不断往上涌,形成恶性循环。9月下旬过闸吨位有所下降,船闸根据实际情况,从9月28日开始每日根据上游航道通畅情况有选择地放行,从原来每天上行船舶数量100艘以上,到每天上行船舶控制不超过80艘,29日下游空船滞留达100艘。9月28日~10月7日每天过闸船数与过闸吨位如下:根据统计数据可以看出,10月1日、2日船闸过闸船数和过闸吨位达最高,而上游金银浆处船舶数量保持在70~100艘,下游长江口候闸船舶数量保持在70~110艘,证明不是上行船舶越多船闸通航效率就越高,其实远调站进行有效控制,实行优化调度,反而提高船闸通航效率,增加船闸的收入。

5、合理控制水位,满足通航需求

为了保持上游滁河通航水位,在管理处统一、科学调度下,将防汛抗旱与船闸通航运行紧密结合,统筹考虑,利用乌江和襄河口水利樞纽适时控制调节上游水位,乌江抽水站时常做到及时开机补水,既确保防汛抗旱工作的落实,又最大限度的满足通航需求。

6、强化枯水期汛期管理

2012年春节前船闸下游水位低,导致上游重载船舶严重滞留,达300艘,导致航道堵塞。船闸管理所和海事,公安等各部门间加强沟通协调,优化调度,保证了节前滞留船舶全部安全过闸。7、8月份由于长江水位居高不下,沿途大桥净空高度不够,给船舶安全通行带来很大不便,船闸通航因此受到严重影响,加上“8.16和马轮渡”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海事部门要求夜间全面停航,船闸运行压力很大。在海事限航期间,积极同海事保持沟通,及时开会商讨方案,采取灵活变通的方式,在调度上领导带班,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取白天、夜间、涨潮、落潮等不同的调度方案,确保汛期高水位安全运行,提高船闸的通航效率。2012年8月份受台风、防汛、高水位、限航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船闸收入依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7、加强内部管理,做好设备日常检修与维护

近两年船闸管理所重点加强了对机械、电气设备的维护管理,所里重新调整了维修班成员并进行分工,加强维修人员的技术力量,对机械电气设备保养程序、内容进行了规范,制定《机械设备检查维护保养细则》,规范操作程序,发现小的问题第一时间立即维修,决不让设备带病运行。2012年船闸未发生一起停航一天以上的机械故障。为船闸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8、加强同海事、公安的协作,共同维护船闸过闸秩序

船闸在这些年的管理当中,经常遇到船民为过闸秩序、过闸吨位同工作人员发生矛盾纠纷,有的强行把船开进闸室,或把船堵在闸门口,一耽误就是大半天,船闸未扩建前,由于船闸规模较小,船流量不大,还未引起社会影响,船闸扩建后情况不一样了,船流量较以往提高了8倍,当地政府、企业、运输公司等对船闸通航高度关注。2010年11月,当地派出所在船闸设一警务室,对扰乱过闸秩序、打骂船闸工作人员、恶意堵塞船道的个别“刺头”进行了行政拘留,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海事与船闸保持密切联系,有情况海事立即过来协助处理,从根本上扭转了乌江船闸过闸秩序混乱的状况。

2013年3月11日

作者简介:李辉,男,1966年生,经济师,乌江闸管所所长。董莲芳,女,1977年生,乌江船闸管理所水利水电助理工程师。

核桃的种植管理与效益评估 篇4

关键词:核桃,种植,管理,效益评估

核桃, 落叶乔木, 原产于近东地区, 又称胡桃、羌桃, 与扁桃、腰果、榛子并称为世界著名的“四大坚果”。核桃营养价值很高被誉为“万岁子”、“长寿果”。交城县地处吕梁山中段东麓, 晋中盆地西缘, 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境内年平均气温在8℃, 全年无霜期150~200天, 年降雨量500mm, 平均海拔1200m, 是核桃的适生地之一。近几年我县大力发展核桃产业, 取得了良好成效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生物学特性

核桃要求温暖、凉爽气候, 不耐湿热, 在年平均气温8~15℃, 绝对最低气温-25℃, 年降水量400~1200mm的气候条件下生长正常;绝对最低气温在-30℃以下地区, 核桃枝条、芽和雄花受到冻害。夏季绝对最高气温40℃时, 果实和枝条发生日灼, 核仁发育不充实, 以至萎缩发霉。

核桃不耐干旱瘠薄, 对土壤适应性广微酸性、中性及弱碱性的钙质土, p H5.5~8.0的条件下均生长正常, 最适生土壤为深厚、疏松、肥沃、湿润的壤土及沙壤土。核桃为强阳性树种, 喜光而不耐庇荫。

2 品种选择

核桃品种选择要考虑丰产、果品优质、抗性强。目前我县栽植的品种主要是晋龙1号、晋龙2号、辽核1号、中林1号, 它们适应性强, 抗寒耐旱抗病, 且丰产、品质上乘。

3 栽培技术

3.1 选择苗木

苗木选择要求:一是选择品种纯正的苗木;二是选择苗干粗壮, 大小均匀, 顶芽饱满, 根系发达且相对完整的苗木;三是选择无病虫害的苗木。

3.2 整地

选择相对集中、交通方便的土地、以土壤保水、透气良好的阳坡和背风处的壤土和沙壤土为宜, 有机质含量高, 有灌溉水源、能排涝、无污染的地块较佳。

3.3 打坑

旱地挖70cm见方, 水地挖1m见方的大坑, 表土放在坑上方, 新土放在坑下方。打坑以株距2~4m, 行距4~6m, 27~83株667m2 (平川早密丰建园) ;株距4~6m, 行距8~10m, 10~20株/667m2 (山地建园) ;丘陵地其行距因地而定, 或沿地埂栽植, 株距以4~6m为宜。

3.4 施肥与回填

每个坑底放入准备好的农作物秸秆并施入50kg农家肥, 与表土拌匀, 回入坑内, 分层踏实, 上部回入新土, 回填新土时每个坑准备1kg复合肥, 1.5kg磷肥与新土搅匀回填。

3.5 栽植时间

在树木休眠期进行栽植, 最好是在土壤刚解冻芽萌发前栽植, 这一时期栽植成活率高, 树体生长旺盛。秋栽在苗木落叶后至土壤封冻前进行, 但应及时埋土防寒。

3.6 定植和补植

(1) 定植。定植时, 将苗木放于准备好的坑中央对正, 保持苗木移栽前的方向, 将苗木扶直, 让根系展开, 覆上拌和过肥料或腐殖质的营养土。待根系全部覆土后, 将苗木往上轻提, 边提边踩, 提至苗木土痕距回填面5厘米, 踩实, 再回入细土至回填面, 踩实, 浇定根水, 待水洇下后, 再回入细土, 做成树盘。

(2) 补植。春季苗木萌芽展叶后, 应及时检查成活情况, 确认不能发芽时可在生长期或休眠期补植。补植时, 要求苗木为同一品种, 相同树龄。

4 栽后管理

4.1 耕作

要提早幼树结果和大树丰产, 可对核桃园进行深耕压绿或压入有机肥。深耕时期在春、夏、秋三季均可进行, 春季于萌芽前进行, 夏、秋两季在雨后进行, 并结合施肥将杂草埋入土内。

4.2 施肥

氮和钾是核桃的主要组成元素, 而氮多于钾, 增施氮肥能显著提高产量和品质在缺磷的土壤中须补充磷和钙, 同时增施有机肥。幼树施肥应采取薄施、勤施的原则, 定植当年至发芽后开始追肥, 每月1次每株施尿素0.5~1kg;第2~4年, 每年于3月、6月、8月、10月共施4次肥即可。

4.3 整形修剪

幼树无果, 可提前从8月下旬开始, 成年树在采果后的10月前后, 叶片尚未变黄之前进行修剪。幼树芽的顶端优势特别明显, 顶芽发育比侧芽充实肥大, 树冠层性明显, 结合比特性, 以采用主干疏散分层形为宜, 且整形极易。整形方法为:干高50~80cm, 定植当年不作任何修剪, 只将主干扶直, 并保护好顶芽 (若顶芽损坏, 可以壮芽代替) , 待春季发芽后, 顶芽将向上直立生长, 将其作为中心干, 顶芽下部的5~6月选分布均匀、生长旺盛的3~4个方向好、角度好、生长健壮的枝条, 培养成为第一层主枝, 将其余新梢全部抹去。

4.4 灌水

核桃喜湿润, 耐涝, 抗旱力弱, 灌水是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在生长期间若土壤干旱缺水, 则坐果率低, 果皮厚, 种仁发育不饱满;施肥后如不灌水, 也不能充分发挥肥效。

4.5 病虫害防治

核桃主要病害有炭疽病、黑斑病、褐斑病、腐烂病和枯枝病等。

炭疽病、黑斑病、褐斑病主要危害叶片、芽、嫩枝和果实青皮。预防方法是加强肥水管理, 增加树势, 提高抗病能力;并在发芽前喷洒3°~5°石硫合剂, 发病期提前5~10天喷洒按1∶1∶200 (硫酸铜∶石灰∶水) 比例配制的波尔多液, 或喷洒大升、猛杀生等杀菌剂。治疗方法是喷洒福星或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修剪时要把病枝、病叶剪掉, 平常发现有病枝叶要随时清除, 减少感染。

腐烂病、枯枝病属于一种真菌性病害, 主要危害枝干, 一般早实核桃发病较重。防治方法是及时刮掉腐烂部位并集中烧毁。治疗方法是把枯枝病叶剪除, 用40%福美砷50~100倍的药液或波美5~10度石硫合剂涂刷伤口。

核桃幼树的主要虫害是金龟子、云斑天牛等。防治云斑天牛可用毒药签堵塞洞口, 杀死幼虫;防治铜绿金龟子有以下四种方法:一是成虫大量发生期, 利用成虫有趋光性设置黑灯诱杀, 利用其假死习性, 人工震落捕杀或成虫期晚间堆火, 引诱成虫入火自焚;二是化学药剂法。虫害发生严重时喷40%乐果乳剂1000倍液或75%辛硫磷乳剂1500倍液于树冠, 每10天喷1次, 重复3~4次效果良好;三是早春、晚秋结合修剪、整树盘、灌水、消灭土内越冬幼虫。四是利用金龟子天敌防治。

5 经济林效益分析评估

浅析烤烟种植大户的管理与效益 篇5

烟草在线专稿:近几年,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促使农村的大量劳动力转移到了城市和工厂,耕地的大量闲置为烟叶的规模化种植提供了一个前提,商品化育苗与烘烤又为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另外两个前提。从烟区的烟叶生产情况看,烟叶种植大户开始逐步显现出来,可以预见未来的烟区必将走上规模化生产道路,这也与当前要发展和培育一批育苗专业户、种植专业户和烘烤专业户的思路是一致的。但是,单户种植面积的扩大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生产管理不到位,烟田草荒、板结、病害等问题严重,会直接导致经济效益低下。为了探索规模化生产之路,笔者详细调查了烟叶种植面积达10亩以上的农户生产经营情况就产生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假设种植面积100亩在正常的生产投入和管理水平下,它的产出应该是多少?

为此,笔者重点关注了两个烤烟种植大户:一是侯村马坡组烟农马某承包烟田102亩,另一个是寺庄村烟农李某承包烟田40亩。具体情况如下:

1.马某:女,38岁,家有4口人,2个劳动力。1998年开始连续三年均种植烟叶20亩,2001年种植烟叶50余亩,从2003年起扩大种植面积达到了102亩。种植面积在20亩的时候是很少雇佣劳动力的,最多在采收烘烤时才雇人,种植面积达到50亩时,大田管理就需要雇佣劳动力。去年种植烟叶102亩,交售烟叶9224.6公斤,收入93713.48元,扣除各项开支剩余4万余元是净利润。今年由于受冰雹袭击,加上后期病害严重,交售烟叶4844.2公斤,收入41697.21元,与支出基本持平,并略有收益。

2.李某:男,48岁,4口人,劳力2个,两个孩子都不在家,断断续续种过烟,今年第一次承包烟田40亩,由于受灾,共交售烟叶1254公斤,收入仅有 5862.68元。

从他们的实际经营情况看,亩产量、亩产值均低于平均水平,出现了规模不经济的现象,引人深思: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一户烟农到底种植多少合适?

一、生产投入

1.生产投入分类

烟叶生产投入包括耕地租用费、机耕起垄费、肥料、农药、烤烟煤等生产物资的直接投入和烘烤设备(烤房折旧)的投入,以及比较隐性的人工投入(种植面积在10亩以下的种植户,一般不需要雇佣劳动力,自身的劳动付出一般又是不予计算的,只有面积达到15亩以上的种植户,雇佣劳动力才成为必需,则人工成本就变成了显性成本,通常还是不计算自身的劳动力付出)。在上述投入中,根据其弹性又可以分为刚性投入和柔性投入,如:耕地租用费、机耕费、肥料和烘烤设备折旧及烤烟煤弹性较弱,属于刚性投入,农药与人工投入则弹性较强,属于柔性投入。

2.烟区的烟叶生产扶持政策

烟区生产投入采用政府、烟草公司和烟农三方联合投入机制,具体为:烟草公司全额扶持投入育苗、肥料、农药、烤房等基础设施建设费,并在整地起垄方面补贴40元/亩,投入达到了158元/亩;政府补贴20元/亩用于起垄,并烤房补贴500元/座;政府补贴地膜3公斤/亩,价值39元;烟农交纳自筹资金30元/亩。烟草公司按照平衡施肥原理供应的肥料、农药基本上可以满足烟叶的生长需要。

3.烟农的投入

(1)自筹资金30元/亩,100亩3000元。

(2)租入耕地使用费,每亩200元/年,需要20000元。

(3)烤烟煤,据调查,每烤出1公斤干烟叶大约需要1.5-1.8公斤煤,每吨煤的价格为320元左右,则燃煤费需要115×100×1.5×0.32=5520元至115×100×1.8×0.32=6624元,取平均数为6072元。

(4)雇工投入(包括自身投工,按15元/工计算)

①整地起垄:全部机械起垄,主要工作是运输粗肥、撒施肥料和整理烟田两头,需要50个工;春季整垄需要30个工。

②移栽:每亩需要2.5个工,全部移栽结束需要250个工。

③覆膜:12元/亩,需要1200元,折合80个工。

④大田管理:中耕锄草10元/亩,三次需要3000元,折合200个工;进行药物防治需要3个人用4天时间喷药一遍,由于工作量比较大,每人20元/天,大田生长发育期至少需要喷药6遍,需要1440元,折合96个工;豆浆灌根15元/亩,需要1500元,折合100个工;化学抑芽3工/亩,需要300个工;打顶需要6个人用3天的时间完成一次打顶,一般采用二次打顶措施,需要用工36个。则大田管理需要用工732个。

⑤采收烘烤:在采烤期,一般烟田采收6次,每棵烟株每次采收2-3片,则采收一遍需要60个工,采收结束需要360个工;绑竿(含装烟出烟)按量计算,0.12元/竿,每竿绑叶平均100片,全部竿数为100亩×1100株/亩×22片/株÷100片/竿=24200竿,则绑竿费2900元,折合193个工;专业烘烤员3人,每月每人900元,烘烤期2个月,需要5400元,折合360个工;挑拣及扎把需要350个工。采烤期需要用工1263个。

以上共计用工2405个,支付工人工资36075元。正常情况下烟农需要投入3000+20000+6072+36075=65147元。

二、效益低的成因分析

1.生产技术落实不到位。虽然烟草公司非常重视对职工和烟农的技术培训,但是,烟叶种植大户在落实技术标准的时候主要还是依靠雇用的劳动力去落实,这些临时雇佣的劳动力只是经过简单的培训就上岗了,他们只知道按照雇主的要求做,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要那样做,因此在技术标准的落实上就会打折扣。应该说生产技术落实不到位是制约大户发展的一个瓶颈。

2.大田管理不到位。由于用工投入为柔性投入,在实际生产上,人们容易产生将就的心理,在问题出现之前总想减少投入,降低成本,当问题一旦出现的时候,从开始着手准备到组织起劳动力需要一个时间缓冲,因为我们使用的劳动力是分散的、自由的,这样就会产生一个滞后期,当发生一般病害时,损失不太明显,当发生毁灭性病害时,损失尤为明显,烟田会一天一个样,一天不如一天,迟一天防治就会多增加一份损失。另外,实际投工的不足还会造成烟田管理不到位,比如烟田草荒、板结等,降低烟田的肥效利用率,同样会造成烟叶减产减收。

3.自然灾害对种植大户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虽然前期的投入主要由烟草公司负担,损失不明显,但是土地的租赁使用费是提前投入的,具有不可收回性,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当年的收成是要打折扣的,具体损失与灾害发生的时间有关,也与救灾措施是否得当有关,但是有一点,自然灾害的影响是不可抗拒的,我们只能尽量降低损失。

三、今后的改进措施

(一)加强技术培训。对烟叶种植大户进行技术培训,提高烟叶种植大户的生产技术水平,只有他们真正掌握了常规生产技术才有可能指导和监督雇佣的劳动力按照技术标准规范操作,真正促进烟叶生产技术的落实。

(二)配备专业技术员,提供技术保障。在培训烟农的同时,配备专业技术员进行经常性的指导和服务,帮助烟农指导烟叶生产者按照技术标准落实各项技术措施,切实提高烟叶的产量和品质,增加总体经济效益。

(三)帮助烟农规划用工,加强用工管理,提高田间管理水平。一是帮助种植大户做好用工计划,按照烟叶生产的几个阶段商讨每一阶段的用工数量,提前做好准备,提前通知和组织相关的人员参加劳动,避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出现;二是加强用工管理,合理用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按照生产计划安排2-3个长期工,保证平时的工作正常开展,在阶段性工作来临之际也可以安排长期工领导临时雇佣的人员分片分段从事生产活动,缩小管理跨度,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三是强化田间管理,保证田间无草荒、无板结,提高肥效利用率,严格监控大田病害的发生,一旦发生病害要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积极的防治。

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探析 篇6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经济效益;企业

一、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的概述

人力资源管理指的是企业为了达到发展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管理行为,通过规划、组织、控制、指挥以及协调等多种现代化管理方式来获取、开发、利用以及保持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了制定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目标、人才招聘及选拔、开发与培训、考勤管理、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安全管理、员工流动管理等方面内容。企业经济效益主要分为管理经济效益、资源配置经济效益、潜在经济效益、技术进步经济效益以及规模经济效益,主要是指企业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

二、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

(一)人力资源服务于企业经济效益。在企业中开展人力资源管理目的在于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包括人才招聘标准与计划的制定、相关培训计划、奖惩制度以及薪酬制度的订立,均是为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服务。其主要表现形式为: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保障,通过制定周详的人才培养计划来保持企业人力资源的稳定,从而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稳定提高。

(二)人力资源影响着企业经济效益。企业管理是指为了获取与其经济效益而采取的一系列现代化管理手段的过程。而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经济效益的获得也自然有自力资源管理的部分结果。通常情况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的确定是以企业总体目标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来制定与开展企业人力资源制度以及活动等内容,通过采取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措施

(一)坚持“以人为本”。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也是现代化企业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以及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坚持“以人为本”即对企业员工视为一项重要的资源进行开发、引导与培养,始终将员工放在第一位。通过科学的手段与措施来挖掘企业员工的最大潜力,让每位企业员工能够在管理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让每位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都被调动起来,从而促使其努力实现单位预定的目标,实现企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局面。

(二)合理进行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其主要是为了优化配置企业人力资源,减少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不当而导致的经济损失以及人才流失等问题,促进企业人力资源实现平衡发展。首先,应挑选适合企业发展且能够为企业创作价值的人才;其次,应依据人才各自的特点将其安排在最适合的岗位上,将其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再次,应将企业员工的质量与数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以最小人力资源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回报。此外,应帮助员工制定个人发展规划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增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并激发其主观能动性。最后,应对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进行实时监控,确保人力资源规划能够切实符合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的要求。

(三)制定科学的薪酬标准。薪酬是员工提供劳动,而企业为其提供的报酬。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水平不但能够有效吸引优秀人才,而且还能让企业在于同行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制定薪酬标准时不能一味最求高薪酬,还应考虑到人工成本与企业经济效益间的问题。首先,应全面调查竞争对手以及同行业的薪酬水平,从而为本企业薪酬水平的制定提供参考。其次,在符合成本控制以及预算管理的基础上,设计出一个科学的具有竞争性的薪酬标准,让企业获得更大的人才竞争优势。科学合理的薪酬标准不但能够稳定企业人才队伍,调整企业内部劳动关系,还能有效激发员工的创造性、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在调动员工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同时,也能促使员工不断提升自我,以达到企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应当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现有企业人力资源的调配与激励制度进行合理调整,并对企业的福利、薪酬、激励制度进行完善,以全面激发员工的工作主动性与创造性。此外,还应合理调整企业人才评估、考核制度,完善人才晋升机制,构建合理的约束体制,以切实减少企业人力资源流失的现象。

结束语:总而言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其自身经济效益的实现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才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促使企业更为健康与长远的发展。因此,企业应当对人力资源管理予以充分重视,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通过采用现代化管理方式来不断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从而促使企业人力资源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财务管理与经济效益 篇7

关键词:财务管理,经济效益,企业

一、财务管理概述

(一) 财务管理的内涵。

企业财务活动是以现金收支为主的企业资金收支活动的总称。它涉及到企业的每一项价值活动, 是以成本管理和收入管理为核心的全过程管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一切物资都具有一定量的价值, 它体现着耗费于物资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物资价值的货币表现, 就是资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拥有一定数额的资金, 是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 伴随着物流和资金流的运动, 企业资金的收支构成了企业经济活动的一个独立面, 也就是企业的财务活动。因此, 财务管理就是分析、确定企业的经营方针、财务目标、管理职责, 并在财务管理体系中通过财务策划、财务控制、成本控制、财务保证和财务改进实施全部管理职能的活动。财务管理活动涉及企业的所有活动, 它需要企业的全体员工来参加所有相关活动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从这一点来讲, 财务管理也称为全面的财务管理。

(二) 财务管理的职能与目标

1、财务管理的职能。

财务管理职能是随着财务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 自从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独立部分被广泛应用以来, 其所体现出的特有职能就取得了迅速发展。财务管理职能, 是指财务管理在再生产过程中具有的功能。财务管理的职能取决于财务的本质并受管理实践与管理理论发展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日益复杂, 企业的管理范围也越来越宽泛, 赋予的权限也越来越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对未来时期财务活动进行规划和安排的财务计划职能; (2) 把财务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按照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 科学合理地组织整体的财务组织职能; (3) 指导和监督下属财务机构和人员完成财务目标, 发现差异, 找出原因, 采取措施纠正偏差的财务控制职能; (4) 通过各种协调手段和方式建立和维持企业良好的财务环境和良好的配合关系的财务协调职能。

2、财务管理的目标。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 是有关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的目标取决于企业的总目标, 所谓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就是企业在一定时期从事财务管理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对企业财务活动实行目标管理是一种先进而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和现代激励制度。它的核心是企业财务主管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作为管理企业整个财务活动的基本出发点, 使企业的一切财务管理行为和活动都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作为行动指南, 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开始于确定财务管理目标, 实施以目标作为指针, 工作完成以目标来评价考核。对企业财务活动实施目标管理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在企业中建立一个目标激励机制, 以此来调动组成企业的各经济利益主体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促使其树立起完成目标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激励其为自觉完成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而共同奋斗;二是建立一个目标约束机制, 以此来完善企业的经济责任制, 对企业内部各经济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予以约束, 使之符合企业的整体利益;三是在企业的内部实行民主理财, 用以确认广大职工群众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 完善企业的监督机制, 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

二、财务管理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一) 编制资金使用计划, 加强资金平衡工作, 充分发挥资金调度作用。

首先, 为了保证生产正常运行, 企业必须把有限资金合理分配、使用。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实行财务统一管理、资金统一安排, 严格用款计划, 每周召开一次资金平衡调度会, 根据生产进度情况, 着重安排重点项目、紧急项目的资金落实工作;其次, 各业务部门每月必须向调度会呈报月用款计划, 由调度会根据轻重缓急安排资金, 确保资金的有效运用。同时, 为了解决企业内部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可实行内部银行结算办法, 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把部分原辅助生产车间从“母公司”中剥离出来组成一批经营性事业部, 实行独立核算, 归口管理;建立内部银行, 模拟国家银行的控制、监督、结算等职能, 按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 加强资金的核算和管理, 也是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一条好的途径。

(二) 积极处理沉淀资金, 盘活存量资产, 加快资金流动性。

企业存贷资金闲置现象较为普遍, 一方面背着沉重的贷款, 另一方面又存在着许多年不用的材料与设备资金运用不良的问题, 如何把这部分呆滞资金灵活运用起来是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财务部门针对物资设备部门的储备资金占用过大、积压物资较为严重的问题, 每年必须集中一个月进行调查摸底, 提出积压清单, 明确处理物资和处理积压的审批手续, 办理报废或变卖成为货币资金, 对库存物资, 财务部门对每个仓库都应下达库存资金定额, 超过或降低部分按银行同期利率奖罚。

(三) 加强货款回笼, 减少费用支出。

当前, 部分企业存在着应收账款及其他应收款逐年逐月增加的问题, 使流动资产失去应有的流动性。对应收账款及其他应付款的管理:首先, 应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清欠工作, 对一般欠款户通过电话、信函等方式催还, 对重点户列出账目清单, 集中清欠, 如清欠工作遇到困难应立即上报上级领导, 经讨论研究采取相应整治措施, 严禁资金流失;其次, 对清欠遇到的困难要积极动脑去寻找债务链, 采用实物抵债法或多家抹账方式找到解脱债务链途径, 避免或减少坏账的发生, 必要时, 可通过诉讼程序来挽回损失。对于货款回收问题, 要确定一套清欠工作奖惩机制, 提高销售业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使应收账款恢复其流动性, 减少贷款及其利息。公司应与有关人员层层签约, 明确责、权、利, 并实行严格考核。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资金回笼额、回笼率、产品销售费用、差旅费等。

(四) 加强购进材料与购进设备的价格管理。

企业的资金使用大部分用于购进材料与设备上, 因此原材料的价格直接影响到企业成本的高低, 一个大型企业购进的材料品种繁多, 购进量大, 因此合理采用采购资金, 降低采购费用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要在采购部门设立比价采购小组, 在保证其质量的前提下, 要货比三家, 采购组长由采购业务部门主管担任, 明确采购小组的职责、权限及采购程序, 比价小组要对采购的物资向供应商询价、压价、列表比较, 筛选后选择供应商, 并把确定的供应商及其报价填在申请表上, 证明询价工作已经完毕, 等待企业价格管理办公室的审批, 企业的价格管理办公室 (简称价管办) 直接受公司董事会的直接领导, 全面负责企业的价格管理工作, 由比价小组呈报“物资采购价格审批单”, 价管办人员进行继续询价、压价, 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网上调查和信息收集等, 确实做到货比三家, 核实无误后下批价格审批单, 将比价工作落到实处, 如果是大宗货物、批量货物要采用竞价招标方式进行, 这种采购方式往往能通过供应商之间的激烈竞争, 最终得到其底线的供应价格, 大大降低了企业采购成本。

参考文献

[1]付亮.企业财务管理与经济效益之关系探讨.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7.

[2]付天蓉.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创新.四川会计, 2003.

手机补贴风险效益评估与管理 篇8

一、手机补贴的环境背景

手机补贴发展方式即用户交纳一定额度的预存话费、0元或低于手机成本的手机款, 在指定的合同期内承诺指定消费金额, 即可入网并获得手机终端使用, 由运营商承担手机补贴成本。提供手机补贴, 利润率会大幅收到拖累, 但同时可以获得用户增长;取消手机补贴, 盈利能力会大大增强, 但市场份额会被竞争对手抢走, 业务增长因此乏力。

3G牌照发放前, 只有原联通在CDMA业务发展时使用手机补贴方式, CDMA业务几乎没有盈利空间。中国电信收购CDMA网络后, 业务发展继续使用手机补贴营销方式, 发展用户的效果是显著而快速的, 但同时也来沉重的经营压力。得到3G牌照的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也相继使用手机补贴, 成为中国3G运营以来运营商之间最激烈的一次手机补贴竞争。

二、手机补贴营销的必要性

1) 中国电信收购的CDMA网络用户规模小, 市场占有率低, 需要争取更多用户实现规模效应。同时3G大战才刚开始, 市场格局未清, 面对两家竞争对手, 中国移动在TD终端不成熟情况下投资补贴力度巨大, 联通也一改不补贴的说法, 开始进行终端和资费交叉补贴。电信公司为抢占市场份额, 在3G初期确定领先地位, 提高竞争优势, 使用手机补贴发展用户是最有效的竞争手段。

2) 电信的CDMA手机相对于联通和移动通用的GSM手机种类少价格高, 需要使用手机补贴丰富终端满足市场需要;另一方面补贴的手机只能限于在电信网络使用, 手机与网络的捆绑性也相对保证手机补贴只能带来本网用户新增, 不会转网。

3) 3G时代数据业务将成为收入的最主要支柱, 定制的补贴终端会与电信的数据业务有效结合, 短时期内相对于社会渠道手机更能支持我公司数据等增值业务的发展, 能有效推动收入的增长。

4) 纵观国内外市场经验, 补贴是推动用户数增加最快捷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总经理王晓初在电信公告中明确提出:“为推动移动业务有效益规模化发展, 需相应加大营销费用投入, 这将给中国电信带来短期利润压力, 但对于中国电信未来的持续发展和价值创造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手机补贴风险问题评估

(一) 手机补贴的成本效益低下

中国电信09年前三季度财务报告显示, 经营收入增长可观而净利润锐减, 其中主要因素之一是手机补贴的高支出, 中国电信动用了巨额的手机补贴成本发展用户, 但用户贡献的收入效益较低, 导致手机补贴成本开支效益低。

以某省2010年一季度手机补贴数据分析, 新增手机补贴用户2.68万户, 手机补贴支出5900万元, 户均补贴465元, 手机补贴占收比高达到35.7%, 平均ARPU值为55.5元/户, 补贴成本平均回收期在8.4个月, 回收期较长, 高额补贴成本配比于低端用户, 成本对收入的拉动能力减弱。原因分析如下:

一是电信业务的价格下降, 增值业务的收入拉动作用不明显, 导致网上用户平均ARPU较低, 严重影响手机补贴的成本效益。

对某省09年9月份按ARPU值区间统计出帐用户, 用户数峰值集中在在0~20元的区间, 50元以下用户占比68.6%, 低端用户比例过高。当月新发展用户ARPU在20元以下用户占比达到53%, 但收入仅占17%;新发展用户户均收入贡献量要低于原有网上用户, 新发展用户低端情况更为严重, 市场定位的中高端产品不足。

二是手机补贴没有遵循“中高端切入”的发展策略。由于发展用户数是考核公司业绩的重要指标, 为带来用户的增加, 手机补贴大量应用于低端用户, 导致成本效益降低。根据分析, 同样的补贴投入, 中高端用户产生的ARPU值比低端用户高出3~4倍。以某省2月份数据为例, 其中在30元以下用户占比72%, 收入占比仅为31.75%;而ARPU值50元以上用户占比虽为12.93%, 但收入占比达到50%, 中高端用户带来的成本效益更为明显。

三是受相应手机补贴营销政策和管控水平的影响, 如对补贴中使用赠款和管理不到位, 导致赠款大量递减收入, 使得ARPU下降, 收入增长乏力。另外, 手机补贴情况缺乏合理有效管控, 补贴力度超标, 拉动发展量的同时, 忽略了用户质量, 都是导致ARPU值低、成本效益低的原因。

(二) 手机补贴风险大

手机补贴存在着一系列的套机套卡、离网欠费等风险。

一是不良代理渠道、虚假集团恶意套取手机补贴, 即享受租机政策后, 将机卡分离, 分别单独折价销售导致套机, 同时也存在被竞争者恶意收购终端的可能, 都将导致电信公司的手机补贴损失。

二是用户逆价租机, 即其首次交纳的现金流小于租机的手机成本。发展时为保证手机成本最终收回, 公司与用户约定的协议消费金额必定要大于手机成本, 而逆价租机用通过信誉或其他形式担保后, 用户交纳预存款额度低于手机成本, 存在较大的用户未达到协议消费额而中途离网风险。如某省电信公司09年发展逆价租机用户, 占租机总发展量的60%, 在2010年3月未达到协议消费金额却已离网的已达到12%, 期望在用户协议期内收回的手机补贴将无法收回。

三是欠费风险, 租机补贴用户未到协议期离网, 系统会按租机协议内容在协议期内每月正常扣其月最低协议消费, 导致欠费增长, 三个月以上无法收回形成坏帐, 对收入和利润产生双重负影响。因为根据收入确认的条件, 超过正常缴费期一个月以上的不确认任何收入, 同时三个月以上欠费全额计提坏帐损失, 可见租机补贴用户离网欠费对公司的经营效益影响是非常严重的。

四、手机补贴管理的几点建议

虽然手机补贴吞噬公司大量成本, 而且隐藏大量风险, 但在未来竞争加剧的3G时代, 手机补贴营销仍是最有效的竞争手段, 所以提出如下管理建议。

1) 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手机补贴风险控制体系, 在手机补贴。

资费政策出台前进行效益风险评估, 对客户租机风险进行评级, 租机补贴政策与用户价值挂钩, 对享受手机补贴用户设置ARPU值下限;在发展过程中严格履行相关担保等租机协议, 健全其担保内容及离网的可追溯性;发展后加强手机补贴用户跟踪管控, 如其在网状态、预存余额、收入贡献、欠费等, 降低用户离网风险。

2) 加强手机补贴成本的预算刚性管控和考核, 以预算为指导, 结合经营发展合理使用, 权衡好手机补贴的双刃效应, 谨慎使用或不使用逆价租机政策, 采取谁发展谁负责的原则, 提高手机补贴产出效益。

3) 提升用户ARPU值, 从丰富产品, 引导和提升用户消费需求, 提高增值业务的收入拉动作用等入手, 推动收入增长。因为手机补贴只能短时间带来用户, 但带不来用户的忠诚度, 如果没有优质的网络和服务, 手机补贴只能成为忽悠用户换机的手段, 所以要实实在在的提高我们的网络和服质量, 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

4) 手机补贴成本向中高端用户倾斜, 这部分用户信誉好, 支付能力强, 离网风险小, 补贴成本回收期短, 补贴效益相对更好。

5) 研究新的可替代的营销模式, 如话费补贴等, 降低经营风险;另外要有策略的调动手机制造商、销售代理商等移动终端产业链各环节的积极性, 促进移动终端的社会化。

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初探 篇9

一、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做到哪些方面

1、选用合适的人才

一个企业归根结底是由人组成的, 没有员工的努力工作, 就没有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实现。千里马也需要伯乐的正确选用, 如何寻找、发现、选择利于实现企业目标的人才, 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

2、努力开发人才

这个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也就是创新的时代, 企业的创新包括知识、技术、管理、制度和思想观念的创新, 同时在企业发展和运行过程中, 会遇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 再想着解决新问题, 这样企业才能永远充满活力。

3、合理管理人才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合理配置人才, 将人力资源的智慧和能力充分利用, 让企业做到“人为我用、人尽其才”。

4、完善人才评价标准

人力资源的评估就和考试一样, 评估不是目的, 而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要求, 按照合法的程序, 运用科学的方法, 对员工的考勤、绩效等进行评估。

二、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

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 竞争比比皆是。时代在改变, 竞争的方式和方向也在不断改变。而为了顺应时代的需求, 与时俱进, 管理思想和理念也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现在不是处在传统的工业时代, 现在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的管理模式, 已经不断的使得“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取代了以“事”为主的人事管理模式。其中, 在认识上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人是创造价值的载体, 人力资源管理, 就是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 它决定了是不是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1、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

人力资源管理是为企业经济效益服务的, 也就是说, 前者是后者的辅助。人是生产活动的主体, 人力资源也就是企业的最关键的生产资源。企业要想提高经济效益, 就必须注重人力资源管理。而其中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益与员工的资质、人力规划的效果、培训、员工薪酬和绩效以及其他方面有关系。

人力资源管理的好坏, 不能单纯依靠表象来评判, 需要运用比较评估的方式。一般情况下, 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的提高是展现人力资源效益的最好形式。在这里, 引入影子效应来说明人力资源管理效应。影子效应不同于投资效应、产出成本效应这些可以来直接体现企业的经营价值。而是通过驱动和整合其他资源要素, 借助于其他资源效益来产生人力资源管理效益。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子效应如何评估, 可以从人力资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职能作用方面评估。

正如上面所说的, 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和人力资源管理效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企业企业经济效益是资金、技术和设备、企业品牌的影响力、人力资源等多方面要素的共同体现, 从而形成企业人力资源的效益指数。或者说的更简单一些, 就是效益等于收益与成本只差, 或者效益是收益与成本的商。

2、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企业管理的高度始终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而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能更好地促进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已经被很多企业证实。人是实现技术、设备得以运用的根本, 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基本要素。可以设想, 没有健全的人才队伍建设, 没有完善的人才管理体制, 那么就不会有健康发展的企业。人们评价企业的发展或者退步, 一般是以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来度量的。而在一个企业中, 人是构成企业的最基本的元素, 企业中的没一个成员, 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构成了企业的创造价值的单位。所以, 为了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更好实现, 规划好企业经营活动、协调好企业内部的每一个成员、科学管理和落实人力资源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3、如何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是现代经济社会的竞争下所导致的最终目的, 如何更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摆在企业面前的难题。而人力资源管理能有效帮助企业管理人才, 达到提升经济效益的目的。这就需要抓住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步骤和核心问题。

其中, 管理人, 就需要激发人的斗志。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就是约束和激励机制。人的潜力是巨大的, 只有不断的激发才能促进人的潜在力量的发挥。据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的研究显示, 员工激励机制可以很好的使得一般职工的能力发挥由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三十提升到百分之八十甚至九十。这一巨大的发展空间, 如果能被企业很好的利用, 那么就是创造企业经济价值的很好的力量。

而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做的就是挖掘这部分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并且蓄势待发。所以,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或者人事方面的工作者, 就需要从全局出发, 站在企业的战略高度, 不断顺应实事, 更新管理观念, 与时俱进, 不断求精, 努力掌握企业职工在物质、精神方面的需求变化, 制定并且不定时的审核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措施, 并且落实到实处, 将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 并且挖掘其潜能, 鼓舞士气, 增强管理者的管理力度和灵活性, 同时最大限度的发挥员工的特色和作用, 实现企业的长远战略目标。

如何有效而合理的发挥人的作用, 就需要考虑人才的合理配置问题。这就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合理定岗定位

根据能力定岗定位是一贯的做法, 实行能力定岗方针能够让企业职工有所压力, 不断前进, 催促其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这一方式也能为企业创造新的增长点, 是企业顺应市场经济的必然思路。但是现在大环境也在不断变化, “因人定岗”已经转化为了“以岗定人”, 通过竞争逐步达到到岗其人, 各得其位的目标。

第二、结构配置合理

在企业的人员配置过程中, 不仅要考虑个人的优势和特点, 更要考虑群里的素质和要求, 寻求取长补短和优势互补的原则, 达到理想的配置结构。这样才能实现一加一再加一大于三的效益。

第三、尊重人才自然流动

一个职工如果长期处于一个职位上而没有变动和升值的空间, 那么就会很容易导致缺乏生气。不利于员工的创造性和探索性, 也不利于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创造。所以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 要尊重自然流动规律, 切实落实智力流动, 抑制盲目流动。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不断的趋向于最佳状态和合理配置。

三、总结

为了赢得企业的蒸蒸日上, 就必须注重人力资源管理, 它是获得企业经济效益的充分条件。人力资源管理有着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实质, 它是组织和完善人才寻找、选择、培训、定岗等等一系列过程的指导和蓝本, 也是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动力和源泉。建立系统化、科学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并且根据自己企业和实际情况, 设计以人力资源规划为核心的企业发展战略, 形成培养人才、开发人才的战略体系, 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和促进经济增长做出努力。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方向是为了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它实质上是组织和培养人才, 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动力源泉。建立科学化、系统化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体系, 设计以人力资源规划为中心, 企业发展为导向的战略措施, 并且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充分调动组织中人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这样才能为企业创造长久的经济效益, 也才能保持企业的发展经久不衰。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和作用出发, 探讨了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济效益,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焕荣, 刘得格.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和谐管理绩效评价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7.

[2]沈祥根.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的经济效益[J].现代商业, 2009.

论财务管理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篇10

1 财务管理的整体目标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优化

财务管理要以整体目标为中心开展工作。我认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整体目标应该是追求“经济效益最优化”的理由是: (1) 能更好地满足所有利益上的要求。它即有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 如资本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等, 也有考核“资本保值率”等所有者财富增加的指标。能促企业通过提高业绩来提升股价, 排除炒作的泡沫。 (2) 可以保障债权人的利益。经济效益指标中有企业偿债能力指标, 债权人通过这些指标可以了解企业的偿债是否安全。 (3) 能满足经营者利益上的要求。它能从产量、销量、资金周转速度、成本费用利润率, 每股收益等指标中看出经营者的业绩, 从而使所有者能通过业绩评价确定给经营者的报酬。 (4) 可以满足政府、社会利益上的要求。经济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在内, 以“经济效益最优化”为目标, 有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顾客满意率等考核指标, 有利于促使企业注重社会效益。 (5) 可以满足员工利益上的要求。现行经济效益指标体系有一个缺陷, 就是没有考核企业为员工谋利益的指标。只要补充这个方面的指标, 如企业员工工资增长率、工资发放率、员工权益与所有权益同步增长率等指标就可以把这个缺陷弥补上。 (6) 与企业管理总目标一致, 切合实际, 简便易行。经济效益的计量为我国广大企业所熟悉, 在实践中已应用多年。它和各个分布目标紧密结合成一个有机体, 可以分解落实, 对执行情况便于分析、考核、评价和惩罚。

2 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

2.1 建立以资金为中心的财务管理体系, 充分利用资金, 提高经济效益

(1) 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组织机构, 建立企业内部资金管理中心, 健全资金管理责任体系, 理顺资金渠道, 发挥资金使用效能。 (2) 建立切实可靠的资金管理制度。一是建立投资论证制度, 投资决策失误是资金管理上的最大失误, 要在企业内设立投资论证程序, 大的请专业机构参与论证;二是建立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和独立的信用管理体系, 落实资金回收责任制, 加快资金回笼;三是建立存货资金控制制度, 按正常生产, 按需来购, 把库存量降到最低水平;四是建立财产物资清查制度, 发现账实不符或资产贬值应及时处理;五是建立保证制度, 避免暗亏因素带来资金沉淀。 (3) 保持合理的资金结构, 保证正常的资金循环。企业的资金必须纳入收入支出计划、综合平衡、合理安排, 严禁将企业的各项资金搞体外循环, 脱离财务的监督, 要根据企业的效益状况合理安排基建资金。 (4) 强化债务管理, 充分利用债务扛杆的作用。在不影响企业商业信用的情况下, 增加对供应商应付账款的占用额度, 是非常有效的零成本融资方式。

2.2 搞好成本管理

控制成本支出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 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最优化, 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因此, 企业必须加强成本管理, 尽力降低产品成本。建立科学的目标成本管理方法, 才能有效地降低成本, 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2.3 加强实物资产管理, 盘活存量资产, 增加资金来源

企业资产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它是企业的经济来源。要加强资产管理, 防止资产的损失浪费, 充分发挥材料、设备、厂房、土地的作用, 把多余的或利用率不高的资产变成现金, 以改善资金状况, 增加资金来源。

3 实施管理的主要功能是决策、计划、控制

实施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 能使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3.1 财务分析是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

财务分析是评价财务状况、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依据、财务分析主要包括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的分析。通过对报表核算资料的分析, 便于企业管理者通过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工作业绩, 促使经营者改进工作方法, 挖掘潜力, 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3.2 财务预测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财务预测方法是指各业务管理人员根

据历史财务资料, 运用科学的预测方法, 结合管理对企业各项财务指标的发展变化趋势所做的估计和测算。现代财务管理要求由过去事后反映和监督为主, 转向事前预测和决策为主, 只有正确地进行财务预测和决策, 才能事前估计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 趋利避害, 克服工作中的盲目性, 增强预见性, 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供前提条件。

3.3 财务计划是保障企业经济效益得以实现的关键

正确地编制的执行财务计划, 可以使财务工作提高预见性, 并为企业各部门、各单位职工树立财务的奋斗目标, 从而确保经济效益的实现。

3.4 财务控制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保障

财务控制是指以各项定额和财务计划为依据, 突出对成本实行有效的控制, 通过对收入、支出、占用、耗费等感觉的日常计算、对比和审核, 使财务活动实现预定的目标, 以保障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

3.5 财务考核是保证企业经济效益实现的动力机制

通过考核, 能够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找到差距, 采取相应措施, 督促各项计划指标的完成, 以保证利润目标的实现。

3.6 财务监督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保证

依靠财务监督一方面可以节约使用资金, 降低成本, 增加盈利;另一方面可以制止违反财经纪律和制度的行为。

3.7 财务检查是保障企业经济效益合理、合法性的手段

通过检查揭露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以便采取措施进行处理纠正, 使企业在保证经营合理、合法的前提下, 增加企业的经营收入。

总之, 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根本目标。财务管理是一切企业经营活动的基础, 也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突出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是企业追求效益和实现资产保值, 增值的客观要求, 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加强财务管理。

参与文献

参考文献

[1]张志宏.财务管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9.

[2]窦炎国.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苏南企业伦理实证研究[M].学林出版社, 2007.

管理与效益 篇11

一、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现状

(一)企业价值补偿不足

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使企业资产价值流失严重且补偿不足,而且企业一般物流管理失控,能源的浪费比较严重,产品损失成本增加。企业的生产设备、工艺技术陈旧落后,原材料质量不好,运输管理不善,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次品、废品,造成的质量损失惊人。另外,成本核算不实,一方面是核算人员思想上不重视,另一方面为达到某一目的进行人为调节成本数字,潜亏严重,企业虚盈实亏。

(二)成本管理短期行为严重

由于近年来承包经营责任制不够完善,企业只包利润,不包成本,短期行为泛滥;以包代管,管理不力,各项规章制度名存实亡;企业领导任期有限,管理松弛,人员素质较差;财政、审计监督不力。企业管理者成本管理意识薄弱,没有充分认识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必须加强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没有充分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竞争的实质是企业成本的较量。

(三)停留在成本管理的表象

企业在日常管理中虽然也强调成本管理、成本节约等,但仅停留在表面。首先,这种节约相对于企业高额的费用支出来讲,节约的效果微乎其微;其次,成本费用的节约是有临界点的,临界点的支出金额是全部的必要支出,是再节能降耗也不能突破的,一旦突破必然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超限制的节约成本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从而有可能失去企业的忠诚客户,进而给企业带来相应的经营风险。

二、成本管理与企业效益关系分析

(一)成本管理做得好能够充分挖掘人的潜力和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符合经营者、所有者及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共同利益。企业只有获取利润,才能求得生存,并增加投资,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求得发展,广大职工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因此,必须将全体员工都动员起来,真正做到全员重视成本,全员抓成本管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及高新技术和管理科学的不断创新,成本管理的范围日益扩大。对处于开发型、竞争型市场环境中的企业来说,应该把企业成本管理问题放在整个市场环境中予以全面考虑。因为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是为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它表现为一个由此及彼、由内及外的“价值链”,通过了解整个行业的价值链进行成本管理,更有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范围不仅包括生产领域成本的控制,而且包括流通领域成本的控制,还要对研究、开发和设计成本进行控制;不仅要通过管理工作控制成本,而且要通过技术工作管理成本。同时,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又使成本管理的范围向着与多学科相互结合、相互交叉渗透的方向发展,如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大背景下,适时生产控制、全面质量管理、作业成本法的出现。相关科学的引入,使成本与技术密切结合,不但扩大了成本管理的范围,也开辟了降低成本的新途径。

(二)成本管理实施得好有利于改善和加强企业经营管理

作为一个完善的企业管理系统,现代成本管理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何正确引进和运用现代成本管理是我国企业管理中值得深思的问题。现代成本管理是企业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全环节管理和全方位管理,是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结合的管理,是经济和技术结合的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成本管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突破了传统成本管理把成本局限在生产这一狭小层面上的研究领域,把重心转向企业整体战略这一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注重采购、技术、财务领域及竞争对手的成本分析等,有利于企业正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从而正确地选择企业的经营战略,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与加强成本管理的关系,提高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

(三)成本意识的树立有利于企业创造更大的收益

现代成本意识是指企业管理人员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够的重视,不受“成本控制即为成本降低,成本到一定程度即无法再降低”的传统思维定式的束缚,充分认识到企业成本降低的潜力是无穷的。确实,在相关指标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成本支出的绝对额,反而会相应地增加企业的收益,而单纯的成本降低确实是有限度的。然而,在各项经济指标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有时增加成本支出的绝对额,反而会相应地增加企业的收益。因此,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内容不仅仅是孤立地降低成本,其目的是从成本与效益的对比中寻找成本最小化。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经济环境发生了剧变,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给企业提供了更好的成本控制的手段,另一方面,使得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同时,市场需求瞬息万变,竞争变得异常激烈,成本优势的取得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至关重要。而成本优势的取得绝对不限于成本本身,应从管理的高度去挖掘成本降低和获取效益的潜力。在我国,对成本控制的研究和应用更是迫在眉睫,企业管理者要及时转变传统狭隘的成本观念,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充分运用现代的先进成本管理方法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三、如何让成本管理与经济效益之间协调发展

(一)着眼于长远发展目标

现代成本管理的宗旨,是为了取得长期持久的竞争优势,以便企业长期生产和发展,立足于长远的战略目标。而传统的成本管理则立足于短期的成本管理。比如企业进行人工成本管理,为降低成本,企业宜雇佣年龄相对较大、技术熟练程度高的员工。以“成本优势”标准衡量,企业应从长远出发雇佣年轻、文化程度高的员工,利用学习曲线,以获得较长时期的成本优势。

(二)立足于总体发展战略

现代成本动因的理解应是企业战略高度上的,它不仅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有形的物料及人力的消耗,更应包括企业的规模、市场开拓、企业内部结构调整等无形的成本动因。为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成本管理就不能再局限于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而是应该将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分析,以及产品的设计;向后延伸到顾客的使用、维修及处置。按照成本全程管理的要求,就会涉及到产品的信息来源成本、技术成本、后勤成本、生产成本、库存成本、销售成本,以及对顾客的维修成本、处置成本等成本范畴。对所有这些成本内容都应以严格、细致的科学手段进行管理,以增强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在产品设计阶段推行价值分析,就是一种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手段。现代成本管理是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制定的。它把企业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综合起来,现代成本管理从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出发,其成本管理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分析,而且包括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和企业所处行业的价值链分析,从而达到知己知彼、洞察全局的目的,并由此形成价值链的各种战略。

(三)在“管理”这一根本上下工夫

成本管理的根本是“管理”,所以应在这一根本问题上下工夫。也就是说,要从管理着手,利用管理“吸纳箱”的作用,不让任何一个合理的收入流失,从而达到节约成本费用、持续赚取利润,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管理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就发展中的中小企业而言,管理的重点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与收入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应针对正常的销售收入建立赊销信用审批制度。赊销信用审批制度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坏账的发生,避免非正常损失。虽然赊销信用审批制度是与收入有关的必不可少的内控制度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例如企业急于扩张业务、经营者只注重业绩考核指标等,管理层往往忽略了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所以尚未制定赊销信用审批制度的企业一定要着手制定,而且建议在制定赊销信用审批制度时,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可以不新增部门、岗位,结合企业业务经营的特点,在现有岗位上合理分工控制,同时授予不同级别管理人员适当的审批权限,并且充分地利用信息系统实现电子化审批,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及办公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也能降低坏账风险。

二是重视人力成本的管理工作。人力成本的节约不是简单地用更少的人去做更多的工作,而是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员工胜任能力评价体系,进而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对经过培训的新入职的员工及现任的老员工进行胜任能力评价,安排到合适的岗位,可以实现两个方面的节约。一是人力成本的节约,二是物质成本的节约。因为由适合的人去做合适的工作,可以在标准的工作时间内完成额定的工作量,不会产生加班时间,不会需要其他人帮助其完成工作,不会因个别人不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工作而影响整个部门的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

三是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强化预算的审批制度,尤其是成本费用及资产购置预算的审批。每一项预算需要由预算编制人或成本费用的责任人编写详细的预算说明,以便领导审核。例如:设备维修费的预算,可以说明设备的正常使用寿命,已使用年限,易损部件,根据具体的使用情况预计维修需要的材料费、人工费等。以便把所有的支出都控制在必要支出的范围内,避免浪费。另外还要加强预算的过程控制。根据每项预算的执行情况,分析差异原因,根据具体的原因,采取跟进措施,并同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预算执行的偏离程度,能更好地为经营管理活动做好预测,未雨绸缪,增强成本费用的可控性。

浅谈管井降水动态管理与经济效益 篇12

近十年来,随着高层建筑的大量兴建,集岩土工程和结构工程为一体(包括挡土、支护、防水、降水、挖运土、监测和信息化施工的系统工程)的基坑及边坡支护技术,成为工程建设的一项热点问题。本文简要介绍管井降水设计,并采用动态管理,定时检测降深、出水量,抽水试验验证降水效果,进一步优化基坑降水方案的设计,提高经济效益,抛砖引玉,引发同行对管井降水设计的研究。

1 工程实例

1.1 工程概况

福州机场高速二期拆迁安置房位于福州市马尾区魁岐村。建5幢18层住宅楼,建筑高度52.9~54.5m,项目总建筑面积为60770m2,其中地上51267m2,地下9503m2。1#~3#楼和4#~5#楼各设一层整体地下室,地下室埋深约4.8m,4#~5#楼基坑长约105m,宽约16m,周长约257m,面积约1660 m2,呈长方形状;1#~3#楼基坑长约70m,宽约110m,周长约395m,面积约7755 m2;呈梯形状。

1.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1)地形、地貌:拟建场地位于福州马尾魁岐村,现场为菜地,场地平坦,地貌为海陆交互沉积平原地貌单元。

(2)场地岩土层结构及特征:经本次钻探揭露,拟建场地在揭露深度内,其岩土层从上往下可分为11层,具体分述如下:(1)素填土(Q4ml):灰、灰黄、黑等杂色,稍湿,松散-中密,以粘性土为主,层厚0.1~2.1m;(2)淤泥质土:灰黑色,饱和,软塑状态,具水平层理,层厚0.6~5.8m;(3)中砂:灰、灰黄色,饱和,松散-中密,层厚4.4~22.3m;(4)淤泥:深灰、灰黑色,饱和,流塑,含少量腐植物,多具水平层理,层厚1.2~13.4m;(5)砂质粘土:褐黄、灰色,湿,可塑,主要成分为粘性土,层厚0.9~4.7m;(6)圆砾:灰褐、褐黄等色,饱和,稍密-中密状态,层厚0.55~8.8m;(7)粉砂:灰、深灰色,饱和,稍密-中密,层厚1.7~10.9m;(8)砂质粘土:灰、灰黄、褐黄色,湿、可塑,局部呈硬塑状态,层厚0.45~6.3m;(9)全风化花岗岩:灰黄色、灰白、灰褐色,中粗粒结构,散体状构造,层厚2.5~3.6m;(10)强风化花岗岩:褐黄色、灰白、灰褐色,中粗粒结构,散体状构造,层厚0.4~9m;⑾中风化花岗岩:灰、灰白色,中粗粒结构,部分地段细粒结构,块状构造,揭露层厚3.6~6.7m。

1.3 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拟建场地东侧为内河沟渠,闽江位于场地南侧约1000m,内河沟渠与闽江相通,具潮汛现象。

(1)第一含水层主要为赋存在“(3)中砂”中的孔隙潜水,其透水性好,富水量大,直接受相邻含水层和内沟渠水的侧向补给,受闽江涨退潮的影响较大,本层地下水位随南侧闽江的潮汐水位变化而变化。

(2)第二含水层主要为赋存在“(6)圆砾、(7)粉砂”中的孔■工程应用隙承压水和赋存在“(9)全风化花岗岩、(10)强风化花岗岩、⑾中风化花岗岩”中的基岩裂隙承压水。

1.4 基坑降水方案

场地主要含水层为“(3)中砂”,该层地下水位埋深为0.13~2.2m(罗零高程3.36~4.2m),基坑开挖后底板位于该层且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由于该层富水性好,基坑开挖会产生坑底突涌的渗透破坏现象,由于基坑开挖深度不大,基底土隆起及回弹变形较小。考虑基坑周边环境相对简单,决定采用坑内设管井降水结合集水坑明排方法进行基坑降水处理,基坑坡顶设置截水沟,阻止地表水流入基坑内,以确保基坑施工安全。降水周期3个月。

2 降水方案优化

由于降水措施费按固定台班包干使用,在不影响正常施工条件下,出于设计单位富余量考虑及类似工程实践经验,该工程降水措施费有节约的空间。决定对原设计方案(见表1、表2)进行优化,即采用管井数量按原设计施工,抽水泵数量根据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有关参数进行优化确定。

2.1 管井降水设计参数及计算公式

(1)管井降水设计参数(1#~3#楼基坑为例):

水位降深:3.9m;过滤器半径:0.11m;过滤器有效工作部分长度:13m;水头高度:21m渗透系数:30.8m;单井出水量:300m3/d。

l'-过滤器有效工作部分长度;d-渗透系数;a'-与含

水层渗透系数有关经验系数:取30。

(2)管井出水量计算:

计算公式:

式中:Q-基坑出水量;S-基坑设计水位降深值3.9m;L-过滤器工作部分长度(m);b-基坑中心到河岸边距离55m;r0-基坑等效半径r0=0.29(70+110)=52.2m;k-土渗透系数;m-由含水层底板到滤头有效工作部分中点长度14m;h-潜水含水层厚度21m;R-影响半径。

(3)降水井数量计算:

N=4258.62/300=14.195个,取15个。

(4)同理4#~5#楼基坑需要降水井的数量为9个。

2.2 降水方案的制定

根据基坑涌水量的理论计算和降深验算的结果,结合工程特点,4~5#楼基坑沿纵向在基坑内南北两侧各布置一排井点共计9个,基坑中心布置备用井(兼做观察井)6个,每排井点距基坑边线1m;1#~3#楼基坑沿四周均匀布置共计15个,基坑中心布置备用井(兼做观察井)10个,降水井的布置按35m的间距较均匀地放置于基坑内,但要避让已有柱桩及未来地下室底承台和基础梁等位置,考虑到基坑东侧内河沟渠与闽江相通,具潮汛现象等因素靠沟渠周边布井适当加密到间距为30m。

3 管井运行动态管理

为确保降水工程顺利实施及优化方案的可行性,决定在实践施工中加强降水的动态化管理,定时检测降深、出水量,采用抽水试验验证降水效果,以便进一步优化基坑降水方案的设计,根据施工进度及不同阶段要求分三阶段进行。

3.1 土方开挖准备阶段

抽水试验于2009年7月27日开始进行,抽水试验采用型抽水,流量观测采用水表进行,水位降深采用电测水位计量测。试验成果见表3。经过两天时间的抽水试验,认为基本能够满足要求,水量基本满管,抽气现象逐步减少,降水效果明显,能够满足开挖要求。

3.2 土方开挖至底板结束阶段

采用随开挖进度陆续增加水泵数量不间断降水。水位降深在满足施工要求的时候,应尽量选择较小水位的降深,一般降到操作面下0.5m即可(有特殊要求的除外),这样可最大程度上避免降水对地层的影响,也避免资源浪费。这就需要每天实时观测水位(见图1),并做好记录。且根据水位监测情况做好水泵增减工作,达到最佳效果。

3.3 底板结构完成至地下室封顶阶段

采用间歇抽水,即7:00~19:00抽水,其他时间停抽,确保水位控制在距底板底300mm。水位监测结果(见图2)。

4 动态管理经济效益

根据设计要求基坑降水周期为3个月,在确保工程安全实施的情况下对管井实行动态管理(见图3),水泵抽水台班数比原设计方案节省50%,台班费用按投标价计算。则节约费用=3×90×100×20=54万元。扣除实行动态管理人员2名工资1.5万元,净节约52.5万元,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5 结语

基坑工程开挖施工过程,遇有台风“莫拉克”登陆,基坑的降排水能力均能满足要求,地下室最终如期顺利地完成封顶。实践证明,上述保留管井数量,减少潜水泵数量的降水方法,对其实施动态管理,在福州机场高速二期拆迁安置房项目的应用是成功的,保证了基坑的支护结构安全,为工程的施工提供了较为稳定、舒适的场地条件,又节约降水措施费用。并为管井基坑降水施工实践,提供了较好的措施方法和良好的参考意见。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工程阐述管井降水设计,同时采用动态管理,定时检测降深、出水量,采用抽水试验验证降水效果,以便进一步优化基坑降水方案的设计,提高经济效益,对类似工程施工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管井降水,动态管理,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JGJ120-9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S].

[2]GB50021-94,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

[3]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M].中国计划出版社

上一篇:中国传统艺术下一篇:消防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