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优化

2024-06-09

效益优化(通用12篇)

效益优化 篇1

引言

公路拥有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2012年底,中国已经拥有9万余公里的高速公路[1],发展潜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公路对均衡开发土地、物流效率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提高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公路网承载着并有效地保障国家稳定与安全职能,有效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公路保持优良的运行状态是保证客货安全的有力保证,是维持一定交通量服务水平的关键支柱。公路养护是保证公路保持优良运行状态的有利保证;随着中国经济和交通业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公路里程和交通量不断增加,公路养护工程量也大幅度的增加。在资金和资源有限条件下,养护效益成为确保提高公路使用质量的核心工作[3~4]。

一、公路养护效益计算

公路养护效益被定义为由于公路养护后,比养护前条件改善而带来的费用节省。表现为经济效益的量化测算。

公路养护所体现出来的效益主要有:养护间接经济效益、直接投入效益、养护直接经济效益、产出效益、开发效益、波及效益、传递效益和潜在效益[5~6]。

1.用户成本降低的养护间接经济效益是指公路养护水平不同,所产生的用户成本间接效益也不相同,公路用户成本养护间接效益主要有:(1)汽车行驶成本的降低,降低汽车运输的成本效益是公路养护项目的比较重要的经济效益之一,它是由于公路的养护所引起的车辆维修、燃料、轮胎消耗等方面的成本节省效益。(2)行驶时间的节约,包括货物运行时间减少、资金周转加快的效益,驾驶人员工时节约效益,旅客时间节约效益等。减少交通拥挤堵塞的效益,公路养护项目,可以把原来利用其他路径出行的车流吸引到养护后的公路上来,减少其他公路或低等级公路的拥挤堵塞概率。(3)交通事故减少的损失。这些效益是道路使用者直接得到的。

2.直接投入效益是指在公路的交通环境改善,刺激区域内相关产业及部门扩大规模,从而带来相应的经济增长效益。

3.直接成本节约的养护直接经济效益,养护规划得当延长公路使用年限降低养护费用的间接经济效益。提高服务水平和通行能力,缩短养护工期,增加了通行费用的收入的直接经济效益。

4.产出效益是指公路养护改善了区域交通状况、降低了运输成本和代价、促进了公路运输业的发展,刺激了区域间客货运量的增加,对各个相关部门产业的增长所作出的贡献效益。

5.开发效益是指公路服务舒适度提高,促进沿线区域的自然、旅游等资源进一步深入开发,土地随之增值而产生的效益。

6.波及效益是指公路运输环境提高,致使区域的区位优势增加、竞争能力增强等而产生的效益,例如公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对沿线产业带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等等,尤其养护措施具有施工速度快,开放交通时间短,对交通的干扰较少,从而给公路附近的经济带来快速发展的间接经济效益。

7.传递效益是指由于公路环境优化,乘客舒适性高、货物安全性好,而带动区域其他产业发展,而围绕该产业的发展又出现新的需求,从而加快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潜在效益是指公路养护产生的无形的社会效益,如减少空气污染、美化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减少噪音、减少旅客疲劳,提高公路企业的信誉的间接经济效益。

二、公路养护效益计算剖析

路面在使用初期,其服务能力下降较缓慢,但当损坏状况超过某一限值时,路面的服务能力就开始急剧下降,病害急剧增多。若在此之前就采取养护措施,则可及时阻止这种发展趋势,使路面始终维持较好的服务状况,可以有效地延长路面的寿命,减少矫性养护的次数。在道路整个路面寿命周期内进行3~4次的养护可延长使用寿命十至十五年,节约养护费用约45%~50%[7]。从美国的经验来看,一条质量合格的道路,在使用寿命75%的时间内,性能下降40%。如不能及时养护,在随后12%的使用寿命时间内,性能再次急剧下降40%,养护成本却大幅增加,这一阶段称为矫正性养护阶段。

越是到后期的路面维修,由于修复的难度高、工程量大,会导致维修的施工期也长,对交通的干扰就越明显,从而给用户的出行和附近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公路的养护投入换来的是道路及设施的长久完好、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的通行费收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回报。

长期养护(投资)效益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建立公路养护投资与路面长期使用性能的数学关系,分析养护投资对路面使用性能各项指标的影响,提出公路养护长期投资政策和养护标准,为公路管理部门提供养护投资的选择方案。投资效益分析的核心是道路寿命周期费用分析技术。基于确定的路面养护方案、养护时间、养护费用及由此导致的路面长期使用性能和运行速度变化,CPMS养护投资效益分析模型,将预测由路面养护引起的用户费用(车辆运营费用、旅行时间费用、事故费用)和后期再养护费用,据此分析公路养护的投资效益及养护方案的经济可行性(LCC、EIRR)。

三、公路养护效益建模计算

用户成本降低的养护间接经济效益占整个公路养护效益的较大比例,在此,仅对养护后公路降低运营成本效益(B1);旅客在途时间节约效益(B2)其进行建模计算。效益计算采用“有”、“无”比较法,即对养护前后所发生的各种费用进行比较计算。

式中:Q———公路汽车总交通量的平均值(辆/日);VOC1———养护前,在相应的交通服务水平条件下,各种车辆的平均单位运营成本(元/百车公里);VOC2———养护后,在相应的交通服务水平条件下,各种车辆的平均单位运营成本(元/百车公里);L———路段长度(公里)。

旅客运行时间节约效益通过客车在途时间价值计算,客车节约在途时间价值以乘车旅客旅行时间缩短可以多创造国内生产总值来计算,计算公式见(2):

式中:QK———公路客车总交通量的平均值(辆/日);H———客车单位时间价值(元/车·小时);S1———公路养护前各种客车的平均速度(公里/小时);S2———公路养护后各种客车的平均速度(公里/小时)。

结论

公路的发展,有效地促进、支撑国家的消费结构升级,所以,公路不仅是交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但公路养护需求资金很大,如何应用有限的资金非常关键,公路养护效益是资金来源的有利保证,而公路养护效益之大,不是很好量化,在此建模计算,使得效益计算量化更加容易、直观、可行。在此对养护效益做了定义和剖析,对优化养护效益做建模,但是模型构建的可行性和合理度有待实际实施验证。

参考文献

[1]交通部交公路发2001328号文,公路养护与管理发展纲要(2001—2010年)[Z].2001:6.

[2]沈志云,邓学钧.交通运输工程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9.

[3]康海贵,等.指定资金约束的高速公路养护决策算法研究[J].交通科技,2010,(6):82-85.

[4]姜晴.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交通条件分析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硕士论文,2008:6.

[5]范钦满,姜晴.工程经济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

[6]Administration,F.H.,Insights to Pavement Preservation[J].2000:1-6.

[7]潘玉利.现代公路投资效益分析技术研究[C].第一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2001.

效益优化 篇2

优化永州社会环境,建设生态效益经济

一、加强基础建设,优化城市环境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政府职能发挥的.载体,是城市文明、进步的象征,是居民工作、生活、休闲、娱乐的场地和工具.加强和维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政府的基本职能,政府在这方面应该积极有为.

作 者:邓绍松 周永卫 作者单位:零陵师专组织部刊 名: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NGLING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2(4)分类号:F1关键词:

优化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益 篇3

【关键词】课堂提问 优化策略 课堂氛围 问题意识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建构过程,它是以问题为核心的过程。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和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它将学生有目的地学和教师有目的地教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是教师诠释知识、分化难点、强化重点的手段,是学生探究和发展知识,形成智慧和技巧的阶梯。

传统化学教学中最普遍的课堂提问模式为“师-生”模式,这一模式虽然能够获得教与学的反馈信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于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但在教学实践中,过度依赖运用这一主导模式的不足也显而易见:束缚和限制学生的思维层面,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缺乏主动探究地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学习潜能的挖掘开发已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那么如何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呢?本人结合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实践,谈一谈优化课堂提问的策略和提高教学效益的方式方法。

一、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

创设并把握课堂提问的有利时机,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当学生处于不知道而急于想知道,或已有初步理解,但亟待进一步探索的心理状态时,是提问的最佳时机。所以,课堂提问,教师要选准问的时机,启于愤悱之际,问于矛盾之时,才会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教师应努力创设能激发学生认知欲望和思维火花的问题情境,不失时机地升华学生的思维境界,引导学生走出“山重水复”的困境,开辟“柳暗花明”的新天地。例如,在《燃烧和灭火》一节的教学中,基于“物体不能在水中燃烧”是多数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问“烧杯内热水中的白磷如果能与氧气接触是否会燃烧?”通过进一步的实验,结果与学生的想象完全不同:白磷居然在水下燃烧起来!学生在惊讶和兴奋中,对燃烧条件的理解产生了质的飞跃,提高了思维能力,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二、把握课堂提问的适度

问题的适度非常重要。问题起点过低,引不起学生兴趣,调动不了他们的思维积极性;若难度过高,势必导致思维卡壳,结果大多数学生思而不得答,少数学生答而不全面,抑制了学生智能的发挥,同样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所提的问题要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按照知识发生过程和学生发展的次序,组成一个循序渐进、且有内在联系的课堂提问体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有合理的坡度、跨度,前面的问题为后面的问题做铺垫,后面的问题为前面的问题作深化。问题的设置还应疏密有间,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特点。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逐步接近问题目标。例如在《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对质量守恒有了感性认识,而后提出: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当学生明确真实本质原因时,设计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某气体燃料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则该气体一定含有什么元素?可能含有什么元素?

某化合物A发生反应:A+3O2=3H2O+2CO2,则此化合物的化学式?

4.6克某化合物充分燃烧,得到5.4克水和8.8克二氧化碳,则该化合物含有哪些元素?这些元素的质量比是多少?

几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仅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且能时时激起学生积极思维,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有很强的内驱力,同时还能适合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

三、把握课堂提问的意识

(一)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学生之所以问题意识不强,原因之一是不敢提问。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克服自卑的心理,告知学生应该认真对待自己的问题,不论问题多么肤浅或者多么异想天开,都不要觉得不好意思。提问是学习者的权利,应该受到他人的尊重。陶行知有诗句:“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荀子说:“知而好问,然后能才。”明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提问者从他人的回答中捕捉到了智慧的火花和灵感,并促使自己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最终就能达到提出有水平的问题的目的。同时,教师还应教导学生要提高自己问问题的兴趣,消除懒得问问题、怕问问题的思想情绪,激发起学生想问问题的欲望,锻炼敢问问题的勇气。如果学生能处于一个大家爱问问题的环境,则他问问题的积极性就会更加高涨。

(二)教师应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构建心理安全区,促进学生敢于提问

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促使学生敢于提问的关键,是要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师生间应当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让学生充分披露灵性,展现个性。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对学生“两欢迎、三允许”,即欢迎质疑、欢迎争辩,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无论学生的见解正确与否,我都尽可能给予适当的评价,好的见解加以肯定,好的问题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创新,让学生体验成功自信;对于答错或答不出来的学生绝不批评挖苦,注意满足学生的补偿心理,更换一个相关的基础问题或联系实际的问题,给予学生再次表现的机会。若问题难度较大,可以利用提问序列性的特点,注意启发引导学生,分成若干较小较易的问题,引导学生逐一思考回答,使学生在克服困难过程中得到锻炼,逐渐消除胆怯心理,增强自信心,敢于自由表达自己的思维和见解。

(三)教师应保障提问的时空,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习惯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提问的机会,包括提问的时间和空间都很少。久而久之,学生更加没了课堂提问的意识和习惯。教师应该在课堂内(可以延伸到课堂外)舍得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时间,实行学生“无错误”原则,解放学生,使之大胆提问。努力做到思路让学生探索,方法让学生寻找,意义让学生概括,结论让学生验证,难点让学生突破。在空间方面,鼓励学生不放过问题和灵感,尝试采用问题墙、问题园地等方式,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拘形式贴在墙上,留下联系方式。如果其他同学能解答,问题就很快解决了,其余问题则固定相隔某段时间,在课堂上组织讨论专门解决,或者到图书馆查找资料或邀请专家学者来解决。学生通过这些方式,记忆深刻,效果很好。

(四)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提问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课堂提问能力

教师可以介绍一些提问的方法,如台湾教育家陈龙安教授提出的创造性思维发问技巧“十字口诀”(假如、列举、比较、替代、除了、可能、想象、组合、六w、类推),通过这些提问方式,学生一般都能较好地提出问题,并且每一问题都有一定的发散性,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从敢问到善问,是一个飞跃的过程,只有多问、勤问才能具备提问意识。

课堂提问是一个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是师生相辅相成的创造过程。只要我们每位教师“以生为本”,充分兼顾学生的个性特长,注重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就一定能让他们愿问,会问,乐问,成为一名21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范例. 探寻化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学化学,2008(11):17-18.

[2]刘知新. 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77-108.

[3]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60.

[4]从高中化学课堂“引导提问”例谈[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7):37-38.

谈教学效益最优化 篇4

1. 材料的丰富性, 作品形式的多样化。

目前, 绘画材料的多样性丰富了长期以来传统绘画在表现形式上的单调性, 同时使绘画语言变得饱满, 材料的材质作为表现形式方面的因素也决定了绘画作品质量。美术作品常常是以物质为载体, 并由物质转变成精神的产物——精神通过物质的表现才能有所体现, 物质通过精神的承载才具有活力。须有技能、材质的共同表现, 才能体现出其所含的文化意味。农村学生往往不能配上专有的绘画材料, 但他们身边有现成的资源。如:学习泥塑造型一课, 教学目标要求掌握基本形体和加减法的运用, 运用多种技巧了解雕塑创作的规律, 使设计理念得以提高, 增强立体造型能力和动手能力。我让学生选择身边现成的并感兴趣的材料, 从身边寻找资源, 完成这节课的学习。结果学生们找了各种各样的材料, 有粘土, 有的运用小学用过的橡皮泥, 有的带了萝卜、土豆、红薯等, 并且互通有无。这些材料的使用, 不仅给学生的创作带来方便, 也大大提升了孩子们对美术课的学习兴趣, 增加了学生选择作业形式的机会, 为美术课堂作业形式的丰富性提供了保障。在这节课上, 让学生真正明白艺术离不开生活。

2. 相同的材质, 不一样的表达形式。

例如同样的是一节动手制作课, 运用粘土尝试阴阳刻人物造型的练习。要让学生运用阴或阳刻的方法去尝试人物造型, 不是适合每位学生的, 因为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 动手能力有强弱, 速度有快慢, 在有限的时间内让他们完成造型练习, 显然是有困难的。另外, 尽管在前一节课就布置大家带材料, 但还是有同学忘记带。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动起手来, 不至于因工具不全而耽误学习, 我采取了不同的方法, 建议他们相互配合使用材料。可选择人物造型, 亦可根据材料面积的大小尝试把自己的姓、或名、或姓名用阴刻或阳刻的方法表现, 降低作业的难度。类似的作业形式对学生而言是大有助益的, 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 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二、合理评价和引导, 使学生拥有成就感

好的教学效果跟教学过程是紧密相联的。在教学过程中有一项重要内容往往是容易被忽视的, 即教学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把评价简化为一种检查教学结果的手段。而我将评价贯穿在整个教学流程中, 对每个学生美术素养方面的培养与发展进行持续不断的跟踪, 对一些特殊学生做出各种适时的评价, 用示范、鼓励、引导等方法, 充分提高学生的艺术才能。

1. 针对特殊对象, 在学习活动中进行适时合理的评价。

在教学中, 我发现学生的绘画水平和基础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很普遍, 因此当有的学生不知该如何画一张画时, 我及时示范和进行方法的指导。当学生缺乏自信时, 我用鼓舞性的语言激励他们, 肯定他们,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引导他们大胆表现。适时地用赞许语言来肯定、相互间的欣赏和作业的展示都是让学生肯定自我的途径。当学生在创作作品遇到困难时, 我这样启示他们:“你很聪明, 回忆日常生活中见过这种场面吗?与你表达的主题有关系吗?用什么方法去表达?我们看到的哪些作品与这个主题相类似?”这样, 学生在边思考边表现的过程中, 不但思维得到锻炼, 而且能将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即学以致用。让学生知晓原来我也是很有能力的。

2. 针对学生的表现能力, 正确进行等级与文字语言相结合的教学评价。

美术学科有其独特性, 不像数学中的1+1=2有着标准答案。在评价中, 因学生个体间的不同, 采取优良等第给作品进行点评, 作品存在优点和不足等评语是等级形式下的有效补充。因而, 在评价优良或A、B等级的同时, 加上一些文字批注的评语, 比如:“你的画面色彩较统一, 要是构图再饱满一点就更好了。”“你的构图很美。”“你画的线条有节奏动感, 如果画面内容再贴近主题就会更好……”等等。这些评语能够让学生知晓这次作品的优缺点, 从而知道今后自己需要提高的地方。学生感知自己作品有进步, 他们的热情就会一天天提高。

3. 注重“整体”和“特殊”的评价。

注重评价的循序渐进性, 以便每个学生在每堂课学习过程中都有成功的体验, 特别是学困生, 让他们因有教师的帮助和同学的影响而感受到“原来我的表现能力不比别人差, 只是没有注意方法和技巧的运用, 我努力, 也会提高”。对于能力强的同学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力。

效益优化 篇5

深化教学改革

优化教学效益

我校从实际出发,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决心把“轻负担,高质量”当作促进学校发展的重大课题来抓,切实做了一些探索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核心理念

“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和乐趣”是我们推进“轻负担高质量”的核心理念。而这一理念实施的关键是教师,核心是课堂教学,因此减负要从课堂教学研究抓起,强化教师“为学生发展而教”的理念,做好五个方面的研究,即备课是决策性研究,上课是临床性研究,听课是比较性研究,评课是诊断性研究,反思是经验性研究,学习是着眼于能力发展的研究。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减负增效,取得了显著效果。

二、基本做法

我校对教学常规工作进行精细管理,要求教师做到:备课要“深”,上课要“实”,作业要“精”,教学要“活”,考核要“严”,辅导要“细”,负担要“轻”,质量要“高”。

(一)加强备课研究,实现备课三优化

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首先要杜绝课堂教学内容的随意性,避免重复劳动,为此我们切实加强备课研究,提高备课的实效性。教研组活动以集体备课、人人参与周研究课为主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注重研究的实效性。每位教师按计划举行一节周研究课,以备课组为单位利用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时间加强对备课、上课的研究,实现备课三优化,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和教研能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的环节,提高教学效益。

1.分析教材、吃透教材——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的一种材料和工具,是教学的一种载体,是编者及学生之间对话的文本,是教材编者为实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一个范例。教师在教学中不是将教材内容原封不动地硬“塞”给学生,而是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调动自己知

识的积累,带着自己的文化积淀,结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握教材,用好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挖掘教材中的内涵,使教材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深刻哲理和美学等都得以充分表现,以此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智慧。

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按照自己的理解,根据学校教学条件与学情等,选择与教师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让教材中的例题、文字说明和结论等书面的东西,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

2.了解学生、选择教法——设置优化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运用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通过启发诱导,促进学生头脑中的同化、顺应过程,也是把教材的知识结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备课中,注重研究学生实际,分析学生具体现状,知识目标、态度、方法以及兴趣、爱好、情感、意志等。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在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信息交流、反馈,实现教学双方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帮助教师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3.设置环节、编写教案——实施优化教学过程

教案是上课的主要依据,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去编写,加强课堂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环节的优化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和关键。为此,我们认真备课。根据教学内容、教育对象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与方法,每个环节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教学环节的设计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的学习层面上,即在“学”字上下功夫,把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作为课堂教学重点。教师的“导学”应努力体现在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之中,真正起到启发、点拨、调控的作用。教学环节设置注意尽可能保持教学过程的贯通性和科学性,编排呈现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即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自主探究→反馈学习情况→巩固应用与拓展。

(二)深化课堂改革,优化教学策略

从一切为了学生出发,营造宽松活跃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构建构建了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具有学校特色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环节“四优化”策略:

1.优化教学环节。以“精讲多练,快反馈”为切入点,做到去粗取精,剔除不必要的废话、多余的环节,在精讲的基础上,进行当堂检测,快速反馈,及时批阅、讲评、订正,使精讲落到实处,发挥效益。

2.优化检测,有效发挥检测功能。

检测的目的是检测课堂教学和阶段学习效果,利于及时调整教学、课后辅导、巩固复习,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因此根据我校学情和学科特点,本着轻负担,高质量的原则,我校重点科学合理的抓好单元达标检测,使知识及时消化,问题及时解决,教学目标及时落实。并把单元达标检测纳入教学常规管理。我们在以下三个环节上大做文章。一是保证定时。按计划,一个章节或单元结束,一定进行一次单元过关,作为对一个单元的小结和交待,发现教与学的薄弱环节,以便能及时有效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二是搞好讲评。教师对检测目的、试题结构、目标达成度、检测原因、错题原因、答题规范程度等一系列问题分别予以讲评,同时传授给学生一定的考试策略和答题技巧。三是及时补救。单元达标完整的操作过程是以落实补救为结束的标志,如果补救措施落实不好,达标只有停留在形式上,因此我们要求学生人人建立纠错本和好题集锦本,对成绩较差的进行二次过关等补救。

3.优化提优、补差。认真实施“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课堂练习做到“人人过关,条条过关”不留盲点,实施“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教学质量提高模式。坚持“教什么,提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让学生从提优补差中获得满足感、成功感,提高学习自信心。加强课堂上的培优补差,确保优秀率,提高合格率。

4.优化作业。严格控制作业量,提高作业质量。

在推进四优化的过程中特别强调备课组的作用,坚持集体备课,严格统一进度,统一授课内容,统一当堂检测内容,统一作业内容,统一提优内容。

作业设计要求体现学科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对巩固课堂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发展学生能力,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作用。以“趣”为基础,以“精”为根本,以“活”为原则,以“创”为追求是我校作业设计总的原则。学校把作业做为备课组集体研讨的一项内容,力求作业形式的趣味性、实践性、时效性,这样每一学科每一次的作业既有老师们的共性,又有个性。学校教导处采用定时和不定时抽查的办法,对作业的质与量进行督导反馈。目前我校各学科主要的作业形式有:基础类巩固性作业、探究性作业、拓展性作业、实践类作业、创新类作业、制作类作业等。当然,每次作业老师们会布置几项不同的作业,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去自主选择,分层设计和自主选择相结合,组合成自己的作业超市,各科教师之间常保持密切联系或通过班主任协调,避免总作业量过重。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到“我能做,我会做,我想做”,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三)精心设计作业----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在学生主动参与的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下,教师没有必要去布置大量的机械的巩固性练习,而应是针对学生的不同掌握情况,分层布置作业,切实发挥作业的效用。

1.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

一般我们设计三个层次的习题。第一层次基本的,单向的,带有模仿性和稍有变化的习题。目的是过好“课本关”,要求人人都要做。第二层次的练习题,指变式题或带有综合性和灵活性的习题。这一层次的练习题,学困生必做,优等生可以选择做。第三层次的练习题,着重反映在思考性,开放性,创造性方面的要求,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以及开放性习题,让优等生进行思考、练习。有层次性练习题,让学生选择练习,学生能做,而且乐于完成,从而达到练则有效,学则有得的效果,也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2.同一练习分层要求。

有些习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要求,对学困生可以是要求一题一解,就题论题,落实课标要求。而对优等生则要求能一题多解时尽量要做到一题多解,沟通知识的横向联系,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以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四)完善教研机制,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素质的高低制约着轻负担高质量的落实,为此,我校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1.在合作中促教师成长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确保教师在合作中成长提高是我校的传统优势,学校创建了《合作备课制度》《周研究课制度》《教师跟进式指导办法》等多个制度,为教师合作研究共同提高提供了保障。合作备课制度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备课组教师人人参与,按照一定流程 进行研究,达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为了有效的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为教师提供经常性合作的机制,我校创建了《周研究课制度》。《周研究课制度》是以备课组为单位每周研究一节课,在备课组内进行公开教学,本备课组所有成员参与研究、参与听课、评课,做到四个一:讲一节、听一节、议一节、反思一节。集中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共性问题。《教师跟进式指导办法》让指导者和被指导者同步获得提高,指导形式灵活多样。靠这种有序行动研究引领,使教师避免了走弯路,减少了无效教学。

2.在分享中促教师提升

定期开展课堂教学改进行动反思笔记、典型课例、课程故事展评和教师论坛交流活动。展评和论坛内容交流反映老师们开展改进行动的收获和困惑,各类展评与体会交流活动首先在备课组、学科教研组内进行,推选出典型成果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并对优秀者予以表彰奖励,以激发教师在实践中反思提升的积极性。经验分享机制搭建起教师交流互动的平台,教师在互相汲取、融会贯通中悄然改变。

(五)加强教学管理,落实减负增效

要落实减负增效,必须加强制度建设,用刚性的制度约束来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负担。坚持狠抓教学过程,向过程要质量。发挥“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教师”的四级督查网络的作用,层层有责任,层层抓落实,把减负增效落脚在教学常规各环节,抓细抓实教学环节。

1.实施常规“日督导”制度

实行领导干部带班执勤制度,每天安排一位中层领导和值勤老师督查,检查教师的教学常规和学生的学习常规。教师的教学常规主要检查教师按课程表按时上下课情况。学生的学习常规主要督察学生的课前准备、课堂表现等情况。每周确定检查的侧重点,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级部和老师,在第一时间进行整改。每周督察重点出现在周工作安排上。督查形式多样:室外观察,看学生是否听铃声进教室;室内察看,看学生是否按时做好课前准备;推门听课5分钟,看学生课堂听讲、发言情况及读书姿势等等。督查情况一周一汇总公布在校园信息主页

上,一月一次进行量化。

2.建立听课调研制度

为督促教师落实教学常规的各项要求,有效调控教情、学情,增强研究解决教学问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实行听课调研制度。首先,成立由校级干部、学科主任、骨干教师组成的听课调研小组,不定时听老师的推门课。了解教师教学常规的落实情况,对学生课堂听讲、合作交流、书写等习惯的养成情况进行记录,量化评价。通过调研一方面督促教师落实好教学常规,使向每一堂课要质量落到了实处,另一方面也发现了不少好的典型,推广提升了教师创新的好做法,并通过学科教研活动传递给所有教师,促进了教学常规的落实。其次,通过骨干教师引领课,青年教师展示课、专题研究课、师徒结对课等形式,组成学科指导小组进入课堂调研课堂教学情况,并对课堂实施情况进行集体听课指导、评议研讨、量化评价等,使教学常规的实施更加规范更有实效,促使广大教师更加重视研究课堂教学技艺,实施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使课堂教学素质化、教学过程优质化已成为我校教师共同的追求目标。

(三)显著成效

优化复习策略 提高学习效益 篇6

一、举一反三,全面复习

学生自主复习的主要途径是自主看书,通过阅读教材、复习用书和其他参考资料,在教师复习牵引下进一步自主建构知识体系。近几年来,关注教材也已经成为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趋势。很多试题是选择了教材中的材料,一些设问也直接考查教材中的基本知识。但很多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看复习资料、做各种模拟试题上,而对政治教材重视不够。为了适应高考要求、培养学生能力,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引语、正文、辅文、插图、设问栏目、资料卡、图表、名人语录、阅读与思考、课后小结、课后练习、活动建设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当前高考的要求。因此,指导学生通过自主看书进行自主复习显得尤为重要。当然,为了切实提高复习的有效性,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看书的方法,因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1、归纳同类知识

我们在看到某一个知识点的时候,除了要掌握这一知识点外,还应该进一步思考:课本上像这样的问题还有哪些?如我们看到政治常识中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这一内容时,应该想到政治常识中除了这三大原则外,还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权利与义务统一原则、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等;更进一步考虑,还应想到经济常识中的等价交换原则、订立劳动合同制度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国家对公民存款储蓄的原则、市场交易原则、我国对外贸易原则,等等。

2、比较易混知识

我们在看某一个知识点时,还应该把这一知识点与课本上其他地方的易于混淆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更好地把握。如我们看到政治常识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时候,要把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与特别行政区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分析;看到哲学常识中的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的时候,我们要自觉地把它與前面的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进行全面的比较与分析;当我们看到经济常识中的股份合作制度的时候,我们要很自然地想到股份合作制与股份制的区别与联系,等等。

二、发现问题,激发思维

帮助学生针对国内外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领域中的现象提炼问题,让他们“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提高发散思维能力。这也是高考政治教学中的题中之义。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传媒手段快捷,各种信息纷至沓来,学生每天从各种信息渠道获得的新闻较多,若能把学生经常遇到的又暂时无法理解的现象用问题形式提出来,然后再试着用已学过的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论证,就不仅对政治课的学习有特殊作用,而且对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更有积极作用。如学生在不同的信息渠道看到了我们党和政府的领导同志讲“坚持和平崛起的道路”,一些学生就要求对“和平崛起”的战略予以了解。在高三年级的综合复习中围绕这一理论问题,我指出把握这一问题必须从经济、哲学、政治三大块内容对“是什么、怎么办、表现方式”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思考,然后进行理论分析。

三、两个结合,联系实际

由于文综高考在“稳”的基础上追求情境和设问的“新”和“活”,迫使我们在政治复习教学中要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相关学科结合点,从而真正做到两个有机结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复习迎考原则。

(一)生活观察与理性分析相结合

政治高考试题不仅来源于我们的现实生活, 而且越来越贴近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与心理实际;有的试题涉及对我国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自然科学方面的新成就。这就要求广大考生在复习过程中注重观察生活、观察自然, 同时进行理性思考, 把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方法用于观察的全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和水平。例如我们在看经济常识中企业的作用特别是企业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这一内容时,就应该把它与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重大热点问题联系起来,想想企业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有何地位和作用;我们看到哲学常识第一课第一框中“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要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内容时,应把这一内容与处理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这一现实问题联系起来;我们在看政治常识中工农联盟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这一知识点时,应把它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问题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的思考,等等。

(二)时政热点与课本知识相结合

政治高考试题往往以实际为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 要求考生整合书本知识来组织答案。这就要求广大考生平时关心国内外重大时政, 深入思考其中蕴涵的基本政治道理, 力求找到时政热点与课本知识, 之间的交汇点。迄今为止涉及的与考试有关热点大致有以下一些: 经济上的分配问题、国家宏观调控问题; 政治上的党的领导、执政能力建设、外交方略、台海战略问题; 社会发展上的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措施; 文化上的科教兴国、自主知识产权等等。把时政热点与政治观点有机地结合好, 关键是要领会时政材料中隐含的国家意志与命题意向。以和谐社会建设为例, 经济发展上的和谐要求——重点在发展速度符合客观规律, 发展质量符合经济发展内在要求、符合人民利益, 也就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共同富裕的方向。政治发展上的和谐要求——重点在反腐败和廉政建设, 着力解决人们的切身利益问题。

优化复习策略提高复习效益 篇7

复习课难上的重要原因, 是内容缺少新鲜感和教学手段选择的困难. 因复习时需将知识系统化与条理化, 故教师往往会面面俱到地梳理定义、定律, 再加上笃信“孰能生巧”, 题海练习普遍存在. 所以, 复习课就成了“满堂灌”、习题讲评课, 简单地以练习来代替复习, 但收效甚微.

复习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 通过复习课, 启发学生对有关知识进行回忆、整理、总结、使之深化、条理化、系统化. 中考复习课怎样上才更为有效, 以下就知识梳理、查漏补缺和变式提高三个环节上的复习策略提一些建议:

1. 优化策略, 知识梳理讲效率

知识梳理是复习课的重要一环. 为避免把知识梳理变成知识点的“复述”, 知识梳理时就要求必须设计一个合理的认知线索, 引导学生开展系统的知识回顾和重组活动, 构建一个能体现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体现知识应用功能的知识网络, 便于记忆和解题时迅速有效地提取. 那么, 如何构建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的物化成果是“知识框图”, 复习的关键在于“知识框图”的生成过程. 知识框图的形成应该建立在由主要线索不断细化、由基本雏形不断完善的环节中, 来唤醒学生遗忘了的那部分知识, 暴露其认知中存在的错误, 进而内化成自身的认知结构, 复习才会更加有效. 下面以“二次函数复习课”为例, 看知识梳理的设计以及知识框图的形成.

教师:请看上述图片, 桥索形状呈———.

众生:抛物线.

教师:对, 也就是我们学习的二次函数图像的形状. 下面我们从图像入手复习二次函数.

如图1是抛物线y=ax2+ bx +c (a≠0) 的图像 , 请尽可能 多地说出一些结 论.

教师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 把所有能想到的结论写出来, 小组交流, 并采用条目、表格或结构框图等自己喜欢的形式把知识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然后师生一起归纳梳理:

(1) 一个核心:数形结合思想 (用数表达, 用形释义) ;

(2) 二项性质 : 轴对称性 ( 图像特征 ) , 增减性 ( 变化规律) ;

(3) 三种表达 : (a, m, k是常数, a≠0) .

(4) 四点注意 :①a的符号决 定开口方 向 , 其绝对值 大小决定开口大小;②方程、不等式问题 (数) , 函数问题 (形) ; (先归纳两点) (接下来教师围绕图1设计题组, 对抛物线进行平移、旋转, 抛物线与直线相结合, 继续深化方程、不等式、函数三者关系, 研究函数值大小与图像关系, 最后完善四点注意) ③抛物线的平移要抓住点的平移规律;④函数值大小可以直接通过开口方向与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来确定.

本节复习课中, 先创设一个抛物线形大桥的情境, 点出主题, 利用数形结合的认知线索设计一个开放性的问题, 给学生一个认知的载体, 然后以此图形为基础, 顺势而上, 不断变化, 学生先独立思考, 以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学习习惯进行知识重构活动, 再与同伴交流, 互相启发, 合作完善性质, 最后形成如下图的知识结构, 并且通过不断内化生成, 最终形成结构良好的知识系统.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独立探究, 有效合作,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上复习课时, 知识梳理要讲究策略. 若单纯按教材顺序梳理一章的定义、定律、公式, 则容易变成照本宣科的“炒冷饭”和知识“堆积”, 缺少新鲜感会使学生走神, 降低复习效率. 其实, 知识梳理也有详略之分, 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在上述“二次函数复习课”的复习教学中, “知识框图”抓住了重、难点, 是完成章节知识梳理的向导. 只要根据复习内容的特点采取恰当的组织策略, 知识梳理环节不但能上出精彩, 也能上出效率.

2. 创设情境, 查漏补缺增效益

所谓查漏补缺, 其实就是找到学生学习中的“错误”, 再利用这些“典型错误”作为教学资源开展教学. 在这一环节, 设置适当的问题情境是查出“漏洞”的关键, 因为已经熟知的问题是查不出“漏洞”的. 面对问题情境学生能做出正确回答不一定是真懂了, 有可能是记住了问题的答案. 所以, 应设置陌生情境来“还原”学生存在的“错误”.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指导, 下面以“全等三角形复习课”片断为例, 看如何“查漏补缺”.

教师:结合上面的知识梳理, 让我们在具体的运用中加以巩固与提高, 请再看下面的问题.

问题.下列各题已有解答的有“病”吗? 如果有“病”, 请写出“病因”;如果没有解答的, 你认为易让别人犯错的“陷阱”在哪儿?

(1) 如图2, 已知B, D, E, C四点共线, 且△ABD≌△ACE, 求证:△ABE≌△ACD .

证明∵△ABD≌△ACE

∴△ABD + △ADE≌△ACE+△ADE,

∴△ABE≌△ACD.

错因分析或陷阱是.____ ; 正确解答是:____

学生1 (笑着说) :不能这样证, 虽然图形相同, 但拼法不同, 拼出来的图形未必全等.

教师: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学生1:例如两块全等的且含30°的直角三角板, 既可以拼出等边三角形, 也可以拼出顶角为120°的等腰三角形, 还可以拼出矩形.

教师:那你说本题应该如何证?

学生1:这个简单. 因△ABD≌△ACE, 故有AB = AC, BD = CE, ∠B = ∠C, 进而可以得到BE = CD, 便有△ABE≌△ACD.

(2) 如图3, 已知AO平分∠BAC, 且∠1=∠2, 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

证明∵∠1 = ∠2 , ∴OB = OC.

∵AO平分∠BAC, ∴∠BAO = ∠CAO.

∴在△AOB≌△AOC中.

∵ OB = OC , ∠BAO = ∠CAO, OA = OA

∴△AOB≌△AOC,

∴AB = AC, 即△ABC是等腰三角形.

错因分析或陷阱是____ ;正确解答是:____ .

学生2:不能用SSA来证明全等.

教师:为什么不能用SSA证, 你能上黑板来画一个反例吗? (过了一分钟 ) 学生2在黑板上 画了如图4的反例. 并解释道: 已知AB = AB, ∠B = ∠B, AD = AC, 但△ABC与△ABD显然不全等.

教师:正如生2所画的那样.由于SSA不能唯一确定三角形, 因此, 不能用它来证明全等.这告诉我们, 数学学习中, 既要知其然, 更要知其所以然.那正确的方法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都在静静的思考中, 过了一会儿)

教师:看来是条件不能有效聚集的缘故, 那么已知中有什么条件可以引申呢?

学生3: 可以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 即过分别O作OE⊥AB, OF⊥AC, 垂足分别为E, F (如图5) .则OE = OF, 再结合OB = OC, 由HL就得到△OEB≌△OFC, 于是∠ABO = ∠ACO, 从而∠ABC = ∠ACB, 故AB = AC, 即△ABC是等腰三角形.

教师:大家应该都清楚了吧! 这也说明证明中若有些条件不能直接用, 就须进行必要的转化, 这样才能把分散的条件有效的聚集起来, 从而形成正确的思维路径.

(3) 判断 :两边和第 三边上的高对 应相等的 两个三角形 全等.

解:如图6, 通过两次全等, 可以证明这个命题是正确的.

错因分析或陷阱是____; 正确解答是._____

学生4:老师, 这个证明错了.因为三角形的高可能在三角形内, 也可能在三角形外.

教师:请你举一个反例?

学生4:就是图4中的△ABD与△ABC, 它们的两边 (AB与AB, AC与AD) 对应相等, 且第三边上的高是同一条, 但不全等.

教师:非常好, 通过对上面三个错误证明的分析, 同学们对全等的证明方法想必理解得更深刻了, 同时也发现了图4这个非常有用的反例.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来解决问题, 查一查自己还存在什么漏洞.

在该环节中通过问题设计了3个病理档案, 病例 (1) 是将等式的性质 (可加性) 迁移到全等图形的证明中, 误认为全等图形相加仍是全等图形;病例 (2) 是误认为满足SSA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病例 (3) 是思维定势造成的, 误认为既然要证明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那么画出的两个三角形就应该“全等”, 从而忽视了对三角形高的位置 的可变性的思 考. 应该. 误的目的是为了纠错, 利用错误资源来教学以利于突破难点;巧用错误资源, 可以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使纠错达到增加效益的目的.

3. 加深理解, 跟进变式拓思维

中考复习教学中, 任何问题的设计都应服务于本节课的复习目标. 通过例、习题变式, 使学生在变化中发现不变的本质、在变化中发现变化的规律, 进而认识数学本质, 促进数学理解, 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下面以“分式复习课”的教学片断为例, 谈谈如何在变式中有效提高.

引例:如果求m的值.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P59第9题)

学生1:去分母得3x - 2 = 3 (x + 1) + m, m = -5.

教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学生2:将右边通分得m = -5.

例题:若分式4 / (x - 1) 的值为整数, 求整数x的值.

学生3:要使分式4 / (x - 1) 的值为整数, 那么x - 1的值必须是4的约数, 即x - 1 = ±1或±2或±4, 所以x = -3, - 1, 0, 2, 3, 5.

变题1:若分式4x / (x - 1) 的值为整数, 求整数x的值.

学生4:要使原分式的值为整数, 只需4/ (x - 1) 为整数, 由例题的结论知x = -3, -1, 0, 2, 、3, 5.

教师:刚才这位同学是用拆项的方法, 将分式变形4x/ ( x - 1) 得4 +4 / (x - 1) 从而使问题解决, 其实质是运用了分式通分过程的逆用, 体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变题2:函数y =4x / (x - 1) 的图像可以看成是由函数y =4 /x经过怎样的平移得到的?

学生5:函数y =4x / (x - 1) 变形得y=y =4/ ( x - 1) + 4因此将函数y =4/ x先向右平移1个单位, 再向上平移4个单位或先向上平移4个单位, 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

变题3:当x为何值时, 函数y =4x/ ( x - 1) 的值总是正数?

学生6:根据同号得正, 异号得负, x > 1或x < 0.

此复习片断从一道课本练习题出发, 以独特的“视角”, 通过“一题多变”的形式, 对分式内容进行了“挖掘和拓展”, 将几个看似无关的知识点, 如分式、函数、不等式等进行巧妙地加工与有机整合, 使原本单薄的教学内容显得层次分明、内涵丰富, 此教学环节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同时也将整个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 众所周知, 反比例函数图像的平移在教材中并没有专门提及, 但是由于学生已接触过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图像的平移知识, 通过合情推理、类比、迁移, 能顺利完成这一轮富有挑战性的“题组”.

中考复习课中, 选择再好的例题也难免有疏漏或片面之处. 例题变式可以完善知识点覆盖, 让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再次观察理解问题, 避免单一例题造成个人理解上的偏差. 复习教学中, 组织合理的变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有意义的主动学习, 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 帮助学生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进而发展他们灵活的问题解决能力.

总之, 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 我们既要追求课堂教学的效果更要关注效率. 作为中考前的数学复习课, 由问题驱动教学, 用变式强化认知, 完整构建知识网络, 立足方法引领, 重在思维培养, 这是中考复习课走向务实高效的有效途径.

摘要:中考数学复习课要朝着教学效果好、教学效率高、教育效益合理的方向努力.本文从知识梳理、查漏补缺和变式提高三个环节着手, 优化复习策略, 提高数学中考复习的效益.

关键词:复习课,效益

参考文献

[1]裴光亚.中考数学复习的战略决策[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下半月) , 2008, 1~2.

[2]吴增生.浅谈基础复习课中知识回顾与重组活动的开展[J].中国数学教育, 2009, 5.

[3]吴增生.例谈复习课中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下半月) , 2011, 1~2.

实施课堂追问,优化教学效益 篇8

一、在概念形成时追问,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在学习数学概念时,教师可以在数学概念的本质处加以设问,并适度追问,帮助学生排除一些非本质因素的干扰,引导学生透过问题的表象找出其中的数学本质,理解概念的根本内涵,这不仅能强化数学概念教学,也能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中加深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在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中:

师:你能利用以前有关图形的计算面积的公式和方法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生:可以转换成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学生以自我探究的形式进行剪拼,并记录下相关数据)。

师:比较表格中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与拼出来的长方形在面积上,你认为改变了没有?

生: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所以面积应该没有变化。

师:长乘以宽是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那么,你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生:底乘高。

在这一过程中,笔者以一步步的追问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深刻,在推导过程中,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同时也能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思想与方法。

二、在动手操作中追问,使学生动中学,学中做

数学内容本就高度抽象,“做中学,学中做”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群体交互作用中强化学习的探究性、体验性,此时,教师可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并把握操作契机适时追问,再次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真正变“讲数学”为“做数学”。

以“板块平移的规律”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放暑假了,壮壮妈妈带上壮壮一起去天地影城看电影,放映厅每排座位有10个,如果壮壮要和他妈妈选两张相邻的座位,那么他们一共有几种选法?

在理解题意后,学生纷纷用自己的方法表达出买相邻两个座位的电影票的各种方式,有的学生如“生1”用写的方法,有的学生如“生2”用圈的方法,还有的学生如“生3”用连的方法,在沟通各种方法的基础上,笔者提出还可以用□□这样的方框去框数字,被框住的二个数字就表示选出的二张座位相邻的电影票的位置,笔者这样追问:

师:如果放映厅每排的座位不是10个,而是50个100个,甚至是200个呢?如果需要购买3张、4张、5张……座位相邻的电影票呢?

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学生通过操作、分析、思考后发现,有些数字不可以作为“框”中打头的数,如果每次是框2个数,那么有1个数字不能打头,如果每次框的是3个数,那么就有2个数字不能打头,因此,每次框n个数字,就有(n-1)个数字不能打头。而且,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是最后一个框。

三、在合理猜想处追问,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猜想也能成为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表面现象去猜一猜、验一验,并在学生的合理猜想时追问,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支架,使学生在积极的思考和探究中得到突破性的结论。

例如在教学第十册《圆的周长》一课的关于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时,笔者首先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猜想:

问题一:观察两个大小不同的圆,猜想并验证哪个圆的周长大一些?为什么?圆的周长和谁有关?

问题二:出示圆外接正方形、圆内接正六边形,猜想一下:正方形的周长、正六边形的周长和圆的周长哪个大一些。猜想并验证:正方形的周长、正六边形的周长和圆的直径有什么关系?

通过猜想环节,引导学生利用测量工具结合实验,动手操作,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但是,利用测量和计算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后,结合实验所得数据,讲授圆周率的概念,学生对周长与直径之间的比值却感受不强。为此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笔者再次追问:“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会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再次动手实际测量,并验证得出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通过追问,使学生在猜测中经历知识探索的过程,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真正理解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综上所述,追问是一种有意义的教学策略,更是精妙的教学艺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追问这一手段,将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向更广、更深的层次,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孙志琴.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技巧[J].教育.2015.25:298

论西藏科技进步效益的优化 篇9

1 提高科技进步效益是西藏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科技进步效益是指技术发明或工艺改进、技术创新包括自主创新对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方式、对企业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对促进科技进步的制度安排与环境、对科技进步管理机制与政策操作等的综合影响。

西藏科技进步及其效益优化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国家和区域竞争和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机制。目前科技发展整体水平不高,科技队伍总量不足,特别是科技创新和创业人才严重匮乏,科技体系服务不健全,科技体制不尽合理,科技投入不足,新技术和新知识商业化率低等,是制约西藏跨越式发展的基本因素。西藏要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社会的文明进步、人民的富裕幸福,就必须深刻认识加快科技进步和提高科技进步效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效益作为推动西藏跨越式发展和和谐繁荣的中心工作。经验表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与创新的历史。对西藏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来说,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工作,要认识到科技实力是内生的发展动力,是永不停息的造血机能(胡钰,2007)[2]。西藏要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必须加速科技进步机制和体制的建设,提高科技进步效益。

1.1 有利于把西藏地区独特的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形成西藏跨越式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把特色资源作为开发目标,大力发展特色经济需要科技进步效益的优化。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拥有12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所蕴藏的丰富的草资源、水土资源、木材资源、部分矿藏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名列我国各地区前茅。西藏具有丰富的生物、矿产、能源等资源,已经查明的高等植物有6 8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达1 000多种,很多是名贵珍稀植物;铀、铜、硼砂储量居全国第一位,锂储量占世界总量的一半。地热、太阳能资源居全国首位,天然水能蕴藏量达2亿多千瓦,占全国总蕴藏量的1/3。没有这些资源特色产业开发和规模化,西藏跨越式发展便失去了根基。

1.2 有利于西藏地区人民的观念更新

经济发展的落后导致了西藏地区人民思想观念滞后,而科技进步能力低下和科技进步效益不高更加剧了思想观念的落后。西藏地区人民的思想观念不仅要在交流和联系中得到解放和发展,而且要在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中得到提炼和升华,并产生出能促进西藏跨越式发展所需要的科技进步机制的新思想观念和制度安排。科技进步效益的提高,既能跨越和大大缩短西藏经济增长的阶段和时间,也能降低西藏经济增长的经济成本、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这对西藏地区人民的思想观念转变、对实践科学发展观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3 有利于西藏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

刘刚,沈镭(2007)提出,西藏的产业经济布局和产业发展模式与内地不同,呈现低密度、空间不均衡、内部结构不均衡等特点,布局模式为传统产业布局类型模式[3]。长期以来,西藏地区的产业结构极不合理,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协调。西藏三次产业结构的“Y”字型,突出表现为第二产业(2004年仅占26.7%)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效益欠佳,建筑业占主体。这一方面表明西藏地区工业化任务远未完成,西藏工业化水平还很低;另一方面也表明,西藏工业化与科技进步之间的隔离效应还很高。提高科技进步效益,既能降低西藏工业企业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如资本、劳动力、技术、自然资源等的集聚成本,又能提高西藏工业化过程中的生产要素供给能力。这对西藏区域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及拓展区域外市场包括国际市场都具有积极影响。

1.4 有利于提高西藏新技术和新知识商业化和产业化应用能力

新技术和新知识商业化和产业化应用能力低下,既是影响西藏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和投入体系建立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西藏科技进步效益的重要原因。客观上,新技术和新知识商业化和产业化应用能力低下是科学技术与经济增长相互脱节的必然结果。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和投入体系尚未有效建立起来,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创办、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严重滞后,则是西藏区域创新环境缺陷的重要表现。这成为影响西藏科技进步效益优化的体制原因。

1.5 有利于提高科技创新资源的区域集聚能力和西藏的和谐社会建设

科技创新资源投入和积累能力低,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和环境具有明显缺陷是影响西藏科技进步效益的根本原因。“十五”末,西藏全区共有国有独立科研机构33所,民营科研机构9所,各类学术团体54个,自治区、地、县三级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140个。全区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8 227人,其中科研人员1 825人,数量远远低于全国其它地区。在科研人员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24人,学科带头人126人。在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70%以上。采取特殊措施大力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已成为关乎我国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维护国家长远稳定统一的一项迫切的政治任务[4]。这对西藏而言更为迫切。提高西藏的科技发展水平,有助于西藏的和谐社会建设,在全世界树立开放现代的新西藏形象。

2 西藏科技进步的具体路径优势

基于科技进步的创新发展是西藏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在区域经济大发展的历史时期,西藏必须抓住科技进步来创新区域跨越式发展这一主题,实现西藏跨越式的可持续发展。基于科技进步的特色竞争优势建设是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保证,西藏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要在特色产业开发、产业结构高级化调整、区域科技进步环境优化等方面实现突破。

2.1 坚持地区特色产业开发,建立西藏跨越式发展的特色竞争优势

特色产业开发就是要坚持比较优势的原则、核心竞争优势的原则、坚持环境保护的要求、坚持充分利用地方产业特色资源的原则。这要求西藏在地区特色产业开发中,根据地方特色产业资源基础,在比较优势遴选的基础上,形成特色产业开发的核心竞争优势,并以此推动西藏产业结构高级化调整,在差异性、特色性上定位发展空间,并尽快集聚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2.2 加快产业结构高级化调整,保证西藏的跨越式发展

借助科技进步来加快西藏产业结构高级化调整,是西藏跨越式科技进步的重要途径。我国先进地区如长三角产业结构高级化调整得益于基于FDI的产业集群推动[5]。产业结构素质较差是西部地区与全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加快西部开发的关键是要加快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推进其工业化进程。要清醒地认识到,作为民族地区,西藏跨越式科技进步的机制和制度转型、建立、完善的难度和成本肯定会比其他地区大。同时,西藏区域企业科技进步内生能力弱小,区域科技进步环境优化也有明显劣势。这要求,西藏只能加大改革开放步伐,只有千方百计地建立起区域跨越式科技进步的制度竞争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后发劣势”。迈克尔·波特提出,在国家层面上,“竞争力”的唯一意义就是国家生产力,国家经济的升级需要生产力的持续增长,但是企业生产力的提高则必须借助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特性、改善产品技术和提高生产效率的方式,不断提升和创造符合时代需求的生产力[6]。这是我国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徐全勇(2008)提出,继续引导区域技术投入和新产品开发的区域分工,促进区域以优势产品和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的发展,才是提高长江三角洲产业竞争力的合理之路[7]。借助科技进步来形成西藏特色产业竞争优势,是西藏跨越式科技进步的重要途径。西藏已初步形成了以优势矿产业、建材业、民族手工业、藏医药业为支柱,包括电力、农畜产品加工、饮食品加工制造等在内的富有西藏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2008年,西藏工业增加值已从1959年的0.15亿元增加到29.68亿元[8]。要借助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特别是产学研合作和开放式的科技创新,来加快西藏高原特色生物产业、藏医药业、特色旅游业、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优势矿产业的后发优势的形成,实现市场竞争的规模优势和特色优势。

2.3 推进区域科技进步环境优化,保障西藏跨越式发展

西藏区域科技进步既是一种自然过程,还是一种经济社会过程,也是一种科技政治过程。这种经济、社会、政治、科技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构成了西藏区域科技进步复杂社会系统,这不仅导致西藏区域科技进步具有很强的系统工程属性,而且导致西藏区域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政治的界限趋于模糊,这是促进西藏区域科技进步走向区域经济、社会和政治的高度一体化的重要契机。要建立科技进步的机制和制度安排,为西藏跨越式发展提供动力保障。除了为区域创新能力系统提高创造一个最佳的制度安排外,西藏区域科技进步还要处理好市场机制与地方政府行为在区域科技进步中的关系,明确西藏地方政府行为在区域科技进步中的边界和定位,提高西藏地方政府在区域知识基础设施供给、区域创新的制度安排、区域创新平台、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管理与服务、区域创新社会化服务体系、区域产业升级需求引导、区域FDI政策创新及区域开发政策上的有为性,最终实现西藏区域科技进步环境的整体优化。

2.4 树立“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哲学观

首先,在科技进步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把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及人力资本积累,作为区域科技进步发展的主线。其次,实现“以人为本”战略,充分发挥西藏企业、农牧民及高校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企业人力资本积累的主体意识,使企业、农牧民及高校真正成为西藏人力资本优化的主体力量。要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强化西藏人力资本的优化和积累水平,来刺激西藏跨越式发展的科技进步内生需求,提高西藏人民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西藏人民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状况,是我们用以评估西藏社会经济发展政策的基本尺度。《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科教兴藏战略,将为资源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和技术的支持,并引导资源开发以科技进步为基础,充分发挥科技在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提高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

3 西藏区域创新环境优化战略

3.1 形成企业科技进步的第一主体地位对西藏科技进步效益优化特别关键

科技进步效益优化的基础是企业。诺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中指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杨瑞龙(2005)提出,构建有助于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微观基础。微观基础重构的核心是通过企业制度的改革,明晰产权关系,为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新的刺激,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1]。西藏企业经济效益水平低是影响企业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基础因素。有学者研究表明,西部地区工业的劳动生产率、资金利税率只相当于全国平均的60%左右。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研发经费人均支出仅为美国的1.2%、日本的1.1%。原科技部部长徐冠华(2006)指出,从目前来讲,我国的企业还远远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现在企业的研发投入只占营业额的0.5%,大企业占到0.7%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5%;我国有99%的企业没有申请过专利,有专利的企业不到万分之三[9]。

3.2 大力加强科技平台建设,是提高西藏科技进步效益的重要基础

我们应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资源整合、共享共用的原则,按照统筹创新能力建设与产业发展、统筹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源共享、统筹利用区内资源与区外资源的要求,优化重组研究开发资源,突出加强“四大科技平台”建设。一是构建研究开发平台。以各类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建设为载体,集成创新资源,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前瞻性、战略性、基础性的知识和技术储备,不断增强成果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二是构建信息网络平台。利用信息化、网络化等现代技术,继续重点建设科技数据网、自然资源网、知识产权网、人才网、技术标准网、文献资料网,进一步完善科技网络体系,形成技术创新活动的物质与信息保障系统,提高科技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三是构建高原特色资源开发平台。以提高产业技术创新实力为目标,以项目和技术为纽带,实施特色经济发展和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加快建设农牧业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示范中心,积极开发特色生物资源、藏医药、优势矿产资源,加快新能源建设,促进西藏特色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四是构建创新服务平台。以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各类科技园区、企业科技孵化器为重点,强化知识产权服务、技术产权交易服务、投融资服务等科技中介服务能力建设,逐步形成研究、开发和服务紧密衔接、运转通畅的创新链条。同时,应重点实施“四大科技工程”,即技术创新引导工程、高新技术创业示范工程、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和引智引技工程,努力把科技创新落实到构建和谐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去,切实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引进上取得新的突破,在扶持现有企业技改和创牌上取得新的突破,在现代农牧业科技的引进和推广上取得新的突破,切实为和谐西藏建设提供科技基础和平台支撑。

3.3 逐步形成独特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西藏科技全面进步,是西藏跨越式发展的前提

2004年全国科技进步监测与2003年监测相比较,全国科技进步环境指数提高了2.47%,而西藏由23.42%提高到30.90%,增幅达7.48%,在全国的排名由第31位前移到第28位。这表明,区域科技进步环境优化的可行性。这方面主要包括,一是建立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二是建立健全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创新体系。三是强化科技创业孵化功能建设。以创业孵化功能优化来提高企业集群能力是长三角先进高新区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路径。西藏能源研究示范中心是开放型产学研合作实践的成功典范。西藏能源研究示范中心积极争取国际合作项目,在国家科技部和意大利国土环境部的支持下,完成了中—意《太阳能培训与服务》项目和《西藏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还先后与清华大学、农业部沼气科学研究所、中科院电工研究所、广州能源研究所、北京太阳能研究所、西藏大学、西藏华冠公司、西藏天威英利公司等科研院所、企业建立了长期的技术交流和合作关系,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利用中央和全国支援西藏发展的契机,让科技援藏成为西藏科技进步的重要形式,有助于提高西藏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十五”期间,全区共获得科技援藏项目318项,资金4 845万元。如拉萨市依靠援藏技术优势加快特色资源开发利用,与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联合研制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雪域骨宝胶囊”和“雪域抗风湿胶囊”两种新药,并与江苏阳光集团等单位共同筹资3 000万元组建了西藏阳光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筹建了牦牛骨粉加工厂[10]。四是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推动应用型的科研院所进入企业或转制为企业,最终走向市场。西藏科技厅厅长多吉次仁(2007)提出:“自治区内大部分科研院所存在着人员结构不合理、成果储备少、面向市场能力不强等问题,如果只以企业化改制为目标,直接把它们推向市场会引起很多问题,甚至会给社会增加不稳定因素,所以我们尝试采取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方式。[10]”这表明西藏科研院所体制改革难度极大。五是深化科技评价和激励机制改革,把科技成果转化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作为科技评价的主要标准。六是促进地方政府在建立区域创新体系和优化区域创新环境中的主体作用,形成促进科技进步的制度安排,切实把“科教兴藏”和“人才强区”战略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谐西藏建设的总体布局,努力形成人才辈出、活力迸发的生动局面。制度资源不足,制度环境缺乏一直是影响西藏科技进步的重要问题。由于受到自然资源、区域经济科技进步内在需求、产业结构及本土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西藏跨越式科技进步的机制和制度的培育、转型和创新是一个长期而系统工程。这既需要通过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改良和培育,也需要借助地方政府和社会中介组织的强力介入和宣传导向。

3.4 建立多元化、社会化和开放式的科技投入、科技进步、科技创新机制

区域创新系统是指某一区域内,一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在政府、科研机构、大学和行业组织等的有效参与下,由企业为主导的创新所形成的地区创新共同体或区域创新网络系统。客观上,区域创新资源供给不足是西藏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特征。西藏由于缺乏区域创新的企业第一主体的功能,缺少有创新能力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而且地方政府、大学、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和行业组织之间互动机制也不健全,这决定着西藏建立多元化、社会化、开放式的科技投入、科技进步、科技创新机制的特殊重要性。这也是发达国家科技资源配置的基本经验[11]。这不仅因为创新资源配置的地区集中性,而且因为创新资源在西藏不同地区的配置具有巨大的不平衡性。只有建立开放式的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机制,才能促进西藏区域创新资源集聚能力的跨越提升,才能促进西藏本土企业跨越区域创新资源规模门槛。西藏在成都建立“易地孵化器”,探索了开放式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机制,这有助于扶持和培养西藏本地区高科技企业。在外地建立孵化器用以扶持和培养本地区高科技企业,填补了西藏无科技孵化器的空白,是西藏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一大创新。只要“产业化程度高、市场前景好、技术路线可靠、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的“在藏注册企业”都有资格申报,“入孵”企业将可以得到由孵化器提供的高新技术服务和专项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目前,已经有15家企业入选。

4 研究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内地各兄弟省市和发达地区发展相比,西藏发展仍具有明显的落后性和滞后性。这不仅表现在区域经济增长水平上,也表现在区域科技进步能力及科技进步效益上。作为全国的不发达地区,只有借助加快科技进步,将滞后发展的科技进步转型为对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支撑和带动作用的科技进步新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西藏发展、稳定和繁荣问题。因此,必须始终把科学技术进步及其效益提高摆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才能使西藏尽快融入全国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缩短西藏与我国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大力促进科技进步效益的提高,已经成为西藏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建设稳定繁荣西藏的重大课题和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杨瑞龙.创造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制度条件[J].人民论坛,2005,(4):78-79.

[2]胡钰.从战略全局高度认识西藏科技发展[N].科技日报,2007-06-19.

[3]刘刚,沈镭.西藏产业经济布局与优化调整策略初探[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2).

[4]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民委、财政部、人事部关于大力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的意见(2004年7月8日教民[2004]5号)[R].

[5]陈昭锋.长三角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制度创新[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6):10-15.

[6]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7]徐全勇.长江三角洲产业集聚新态势及成因[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4):23-29.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西藏民主改革50年白皮书[R].北京,2009-03-02.

[9]刘恕.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为何不足?科技部部长徐冠华访谈[DB/OL].http://www.stdaily.com/gb/stdaily/2006-06/17/content_535433.htm.

[10]胡菊芹.来自西藏自治区科技发展的报道(下)[N].科技日报,2007-06-19.

效益优化 篇10

1.1 项目工程工期优化简述

优化项目工程工期是指在当制作项目工程网络计划图所规划的项目工期和项目实施过程中, 由于各种原因使原计划的工期无法满足项目要求, 从而采取措施, 通过合理的方式对项目工程的运行时间进行适当缩减从而使项目效益最大化, 实现项目的最终战略目标。优化项目工程工期可转换为以下方式得以解决。

首先将项目工程的预期成本划分为直接成本Yd和间接成本Yt两部分, 并构建以下目标函数:

1) 设定项目工程的正常原有工期为tn, 最大工期为ts, 合理规划工期为tm;

2) 在 (0, tn) 内, Yd与工程项目的工期t有如下函数关系:

同时, Yt与工程项目工期t有:

综上所述, 有:

1.2 工期—效益优化模型

工程项目的工期—效益优化数学模型基于一般工程项目工期优化模型的缺陷, 以实现工程项目战略效益为最终目标。如前所述, 设定工程项目的正常原有工期为tn, 最大工期为ts, 合理规划工期为tm, 最合理工期为tg;同时, 设定建设工期项目提前投入使用所带来的间接项目效益为G1, 且有:

其中, E1为建设工程项目的投资效益系数;P1为项目前期投资的固定资产。通过合理方式, 减少项目工程固定及其流动资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为G2, 且:

其中, E2为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系数;K1, K2分别为对应于tn, t的建设项目所占用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的年平均数。同时, 设定工程项目减少固定资产及流动资金所用时间而带来的资金时间价值为G3。

其中, P2为项目工程前期的固定资产价值与流动资金之和;i为利率。在 (0, tn) 区间内有:

同时, 项目工程工期缩减值为:

其中, E为项目工程工期缩减单位时间G1, G2和G3三项之和, 故项目工程的最优项目工期tg的数学模型为:

通过上述可得:

2 实证分析

2.1 西岭隧道建设项目概况

海南东环线与海南西环线、粤海铁路轮渡、海口美兰国际机场、三亚凤凰国际机场等共同构筑海南省东部城市、旅游经济带和环岛旅游观光综合交通体系。西岭隧道属于海南东环高铁项目建设的DHZQ-Ⅲ标段, 起讫里程为KD192+930~DK193+660, 全长730 m, 工程主体包括桥间转移和制梁工程, 在现有规模不变的前提下, 以“精细计划、突出关键;科学组织、抓住难点;周密站前、兼顾站后”为原则, 进行施工进度安排, 以便达到工期的合理优化。

2.2 工期—效益优化模型的具体应用

本文借鉴工期—成本优化的建设项目工程的网络施工图法, 通过对海南东环高铁建设工程项目线路的建设工期进行合理优化, 具体步骤如下:

1) 绘制出合理规划工期下的海南东环高铁建设项目网络施工图。

2) 计算关键线路工作i…j的直接费用率ΔYij (元/d) , ΔYij= (Ynij-Ysij) / (tnij-tsij) 。

3) 计算工程项目工期缩减单位时间的项目收益e:e=E/365。

4) 将直接费用效率之和∑ΔYij, 压缩项目工程施工的时间为Δtij≤min (tnij-tsij) , 同时可以保证项目工程工期不变。

5) 检验项目工程工期的合理优化性:a.若ΔYij- (K+E) =0, 则此时的工期为最优工期tg, tg=tn-∑tij;b.若ΔYij- (K+E) >0, 则说明Δtij压缩过多, 适当调整Δtij, 使ΔYij- (K+E) =0;c.若ΔYij- (K+E) <0。通过上述各步工作, 由参考文献[5]数据知:

K=1 732, E=G1+G2+G3=6 985万元, ΔYij=ΔY11+ΔY12+…+ΔY37=8717万元;故可知:ΔYij- (K+E) =0, 即可求出东环高铁建设项目的最优工期tg=tn-∑tij=1 030- (11+1+4+…+2) =992 d, 故有:tm-tg=43 d。

通过工期—效益模型可使东环高铁西岭隧道项目工期较合理工期缩短43 d。

2.3 效益分析

在西岭隧道项目建设过程中, 通过工期—效益优化模型对于工期优化的应用, 主要有以下特点:

1) 使东环高铁西岭隧道建设项目部 (施工单位) 经济效益增加ΔG1=G1+G3:

2) 最优工期tg相对于合理工期tm给施工单位带来的经济效益ΔG由下式求出:

即通过工期—效益优化模型使东环铁路项目建设工期较正常合理工期更加优越。需要说明的是, 以上原始数据均由参考文献[5]得来, 在具体应用该模型时可以根据不同项目的实际情况加以修正, 以便能得出合理优化的建设项目工程施工工期。

3 结语

我国高速铁路建设项目均为大型工程项目, 需要投入大量项目资源, 同时面对的自然条件异常复杂, 从而导致高速铁路项目建设工程具有很大的工程风险。制定合理优化的工程建设工期, 从而保证建设项目的战略目标最终实现。

摘要:介绍了采用工期—效益优化模型对海南东环铁路工期进行合理优化的方法, 并基于工期—效益模型的建立和相关分析, 结合案例进行实证分析, 指出施工企业在采用常规措施的基础上, 可根据具体的情况, 采用工期—效益优化模型, 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动态管理, 促进高铁建设项目工期达到合理优化。

关键词:工期—效益优化模型,高铁,隧道,合理工期

参考文献

[1]邢文训, 谢金星.现代优化计算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彭尚银.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3]王蓝河.建筑施工项目的进度、成本和质量控制与优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0, 11 (2) :158-160.

[4]李宁.青藏铁路格拉段铺轨架梁工程施工组织方案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2006, 3 (3) :29-33.

[5]海南东环铁路有限公司.海南东环铁路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工期优化安排[Z].2008.

[6]李凯峰.如何合理缩短工程施工工期[J].山西建筑, 2007, 33 (30) :229-330.

[7]刘维庆, 官正本.高速铁路施工方案项目决策模型[J].铁道建筑, 2009 (2) :7-8.

优化课堂结构 提高教学效益 篇11

关键词:课堂结构;阶段;效益

所谓课堂结构,是指一节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联系、进行的顺序和时间的分配。课堂结构与教学效益是有密切关系的。合理、优化的课堂结构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保证。传统的“以讲为主”的课堂结构,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压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教学效益的提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在教学中尝试“以学为主”的课堂结构。力求达到:学教结合;讲练并重;既重视知识教学,更重视能力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使课堂效益显著提高。“以学为主”的课堂结构主要由以下几个教学阶段组成。

一、揭示目标阶段——把握教学导向

教学目标旨在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增强学习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课程说明,深入挖掘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并在教学开始的时候向学生揭示清楚,避免学生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高中地理的教学目标一般可以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

1.知识与技能目标。即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原理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即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即通过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初步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环境意识。

以上三个目标既互相联系又互相作用,而且层层递进,绝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或否定其他方面。

二、指导自学阶段——教给自学方法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在教学中,教师最好不要直接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而是要组织设计好学习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思考、探索去发现结论,并在这一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

根据这一理论,结合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依据教材的体系结构,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精心设计自学提纲,着重于在方法上提示、指点和引导,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学生通过自学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掌握了学习方法。真可谓“鱼渔兼得”。

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的“锋面系统”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如果用以讲为主的方法进行教学,会导致教师讲得苦,学生听得累。实际效果不理想。在教学中,我运用设计提纲,指导自学的方法则使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自学提纲如下:①什么是锋面系统,分为几种类型;锋面都有什么共同特点,为什么?②锋面过境时天气会发生什么变化,这和锋面两侧气团的物理特性有什么关系?③冷暖锋面过境时分别有什么天气特点,想一想为什么?试举例。

由于问题紧扣锋面的基本知识,难度适当,可操作性强,因而促使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深入探讨,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教师抓住时机适当点拨,结果成功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三、启发讲解阶段——开拓学生思路

教师必须对自学效果进行检测,了解学生通过自学对教材中的内容哪些已经掌握,哪些尚未弄清,哪些是共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着重启发讲解,开拓学生思路。所讲内容应是通过自学不能掌握而又迫切要求弄清的问题,切忌泛泛而谈、面面俱到。重点一定要突出,难点一定要讲清。

四、知识系统化阶段——增强理解能力

所谓知识系统化,是指一种将各有关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律和秩序组成一定体系的教学活动,高中地理是由一定的概念和原理组成并具有一定联系的知识系统。学生在掌握的时候,只有将它们纳入一定的体系之后,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因此,不仅指导自学、启发讲解要按教材的逻辑顺序、内在联系进行,而且在完成上述教学步骤后,还必须用编提纲、列表格、绘图等方法将知识加以整理,以实现系统化,从而发挥知识的整体效应。

五、强化训练阶段——提高应用能力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理论,及时巩固能够阻止通常在识记后立即就会发生的急速遗忘。及时反馈能够使教师立即发现教学不足之处,以迅速补救并促进以后教学的改进。因此教师必须运用课堂练习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为保证练习的实效,练习要精心设计,力求题型多样,难易适度,既要注重地理基础知识的巩固,又要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课堂练习应以幻灯、多媒体课件等为宜,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益。

优化作业设计,提高数学教学效益 篇12

一、设计数学作业, 坚持基本的教学原则

设计数学作业, 首先要坚持核心性原则.作业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对新知识的巩固练习, 因此, 作业内容必须围绕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展开, 目的是巩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基本策略, 使学生再一次复习新知, 再巩固, 再提高.同时也是对数学方法与策略的进一步实践, 并从中发现更多的数学奥秘.例如:学习三角函数部分时, 就设计了具有代表性的作业:

(1) 求函数y=2cos2x+cosx-6的值域;

(2) 求函数y=sinx-cosx-3sinxcosx (x∈[0, π]) 的值域.

通过这种基本知识的检验与巩固, 让学生更加明确地掌握二次函数的基本规律与运用方法, 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函数的本质意义, 学生有了“看清庐山真面目”的感觉, 豁然开朗, 学习兴趣大增.如果是这样的情况, 就可以继续布置一些深化性的作业.

二、创设作业情境,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新课改理念下, 教师应该在作业中创设一定的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例如:在教学某些概念时, 教师要创设出一定的问题情境, 为学生提供观察、分析、操作、归纳、验证等方面的背景材料,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在学习球面上任意两点间距离的概念时, 不妨用一个地球仪 (比例尺为六千万分之一) 与一根皮尺, 让学生思考解决如下问题:

(1) 请估算上海到美国洛杉矶之间的距离.

(2) 计算上海到洛杉矶的距离 (由地球仪可知上海靠近北纬30°, 东经120°, 洛杉矶靠近北纬30°, 西经120°) .

这个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实际, 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概括数学化的过程, 学生兴趣浓厚, 人人积极思考、探索, 经过试验、操作、推理、计算, 从而轻松解决了球的距离的概念以及求解方法.

三、设计层次性作业, 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高中数学内容丰富, 知识点众多, 要求思维的难易度各不相同.所以, 对于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而言, 学习要求就不能相提并论.在作业设计中要注意层次性与思维的梯度.如, 在学习了导数在函数中的应用后, 我们不妨设计这样梯度的作业, 让学生尽力而为:

(1) 已知:函数f (x) =x3-4x2+4x, (1) 求f (x) 的单调区间; (2) 求f (x) 的极值.

(2) 已知:函数f (x) =x3-4x2+ax在 (1, 2) 上为减函数, 在 (2, +∞) 上为增函数,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3) 已知:函数f (x) =x (x-c) 2在x=2处有极小值, 求c的值.

在教学“数列求和”后的作业中, 第一个层次就设计一些比较简单的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求和问题, 以及如何利用公式求来解数列中常见的问题;第二个层次中设计常见的求和方法与运用, 如求通项公式、错位相减等实际应用问题;第三个层次作业就设计渗透字母讨论与复杂的实际问题以及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四、设计探究题型, 把课堂探究再延续

著名的教育专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知识既不是教出来的, 也不是学出来的, 而是研究出来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为了给学生更多发挥的空间, 课本内容中设置了“观察、思考、探究、讨论”等环节, 这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目前的实际教学中, 大家普遍认为教学内容多、时间紧,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课堂内不可能安排较多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那么如何把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再延续呢?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探究型作业, 通过探究型作业题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在课外得以延续.这些探究题的设计能很好地缓解新课程课时容量大、课时紧张的局面.更能体现课堂探究的延伸, 留给学生自由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拥有自主权, 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 学得主动, 学得积极, 使每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体现自主开放的学习过程, 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时空与途径.

五、设计开放性作业, 扩展数学教学思路

数学作业的开放性是与数学本身的学科性质紧密相关的,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 生活之中处处皆数学.因此, 数学作业的布置同样不能离开生活, 要秉承开放性的思路, 在生活实践中为数学知识寻找到载体和平台.在具体的数学作业设计时, 要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拓展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调查、实验等活动中主动发现, 主动学习, 勇于实践.例如:在教学数列知识后, 不妨根据学生们生活环境分别布置不同的实践作业去调查.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可以调查数列在银行存贷款利率、税收、测绘中的应用, 生活在农村的学生可以结合植物的真菌孢子繁殖过程的增殖中数列的应用来完成作业.在学习立体几何中关于旋转体的概念时, 学生们可以深入生活调查哪些东西依据的是旋转体的理论, 如汽车的轮胎、车窗中的滚动轴等.因为这些作业都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 学生可以近距离地接触到这些例子, 这样学生完成作业的时候也会有积极性, 在这期间, 如果教师再定期的进行引导和指点, 给予有效的监督, 那么学生的作业完成的质量便会更高.

上一篇:社会问题新闻下一篇:苏轼的审美趣味